fbpx
维基百科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統治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早期稱國民政府時期[3],其中後者通常指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前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執政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
1945年起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
2014年臺灣地圖
地位 中華民國管轄地區
行政中心臺北市臺灣省省會:1945年-1956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1949年起)
最大城市新北市
官方语言無法律明定,現代標準漢語(國語)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
常用语言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閩南語
臺灣客家語
臺灣原住民語
政府单一制民主共和制
中華民國總統(臺灣時期) 
• 1950年-1975年
蔣中正
• 1975年-1978年
嚴家淦
• 1978年-1988年
蔣經國
• 1988年-2000年
李登輝
• 2000年-2008年
陳水扁
• 2008年-2016年
馬英九
• 2016年起
蔡英文
臺灣省行政長官政府主席大陸時期 
• 1945年-1947年
陳儀
• 1947年-1949年
魏道明
• 1949年
陳誠
历史 
• 中華民國接管臺澎
1945年10月25日
1947年2月28日
1947年7月4日-1991年5月1日
• 行憲
1947年12月25日
1949年12月7日
1971年10月25日
1979年12月10日
• 臺灣地區國民大會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选
1991年12月21日(國民大會)
1992年12月19日(立法院)
1996年3月23日
货币舊臺幣(1946年-1949年)
新臺幣(1949年起)
时区UTC+8國家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
  • yyyy-mm-dd
  • yyyy年m月d日
  • (中華)民國yyy年m月d日(公元-1911)[註 2]
• 历法
民國紀年西元紀年農曆[1]
行驶方位靠右行駛[註 3]
电话区号+886 [2]
ISO 3166码TW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所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4],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統治迄今。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而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在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本土(日方稱引揚歸國),這段期間臺灣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尚未由中華民國接管,此時臺灣相當於無政府狀態[5][6],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沿革

戰後初期(1945-1949年)

 
版畫家黃榮燦於1947年製作的二二八事件版畫:《恐怖的檢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終戰詔書》,在臺日軍依據同盟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於1945年8月17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規定,須向同盟國之代表蔣中正投降。中華民國將領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同盟國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臺灣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至10月5日在臺北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之間有近兩個月無政府狀態,臺日裔人士以原日治時期制度維持至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後。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由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6年1月1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以「節參字第0一二九七號訓令」之規定,單方面宣佈「原有我國國籍」之臺灣人民於1945年10月25日起恢復中華民國國籍[7]:61[8]。同年中華民國外交部訓令駐外單位通知各國政府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籍,但因和平條約尚未締結,故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政府不同意[8][9][10][11]

1946年3月,美國《Washington Daily News》以頭版標題「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嚴重)」,批評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香港《知識青年》雜誌作者「史堅」於1947年3月16日發行的第20期雜誌見證:「...他們(國民政府官員)以「新征服者」的姿態出現,用元朝對待南人一樣的態度,對待臺灣同胞。...1895年日本的「接受」,臺灣人所得到的,是殖民地的「法治」,可是1945年中國的管理,臺灣人卻又得到「無法無天」的統治,他們覺得前者比後者還要好...」[12]

1947年初,因一起緝菸血案,使累積一年多不滿國民政府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的龐大民怨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史稱「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表面上向臺灣人士表示即將進行民主化改革,私底下卻以臺灣人「有組織叛亂行為」、「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等理由,向中央政府請求增援兵力鎮壓。數星期後,國軍增援兵力抵達臺灣分別從基隆港高雄港登陸開始鎮壓動亂,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臺籍菁英與百姓受到牽連慘遭殺害,或遭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來自中國大陸記者王思翔在《臺灣2月革命記》報導:「配合著公開的大屠殺,還有掩耳盜鈴式的恐怖手段‧‧‧一經逮捕,多不加詢問,立即處死‧‧‧每夜間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來往於臺北-淡水基隆間。至3月底,我在基隆候船10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來的屍體,有的屍親圍坐而哭,有的無人認斂,任其腐爛。‧‧‧軍警、警察、特務以及以征服者自居的外省人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捕人,公開綁架,甚至可以在辦公室內隨意捉人‧‧‧。」而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的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中,將事因歸咎於「日本奴化教育之遺毒」[12]王白淵發表評論質疑:「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之久,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何以滿清倒臺後,漢人能可當權呢?」表示日本奴化教育之說乃是為欺壓所編造的藉口」[12]。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

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調整臺灣省地方政治制度,廢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設臺灣省政府,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任首屆省主席。1948年接獲第一筆美援後,隨即撥付款項重建台糖台鐵台電

1949年(民國卅八年),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改革幣制(舊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並實施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省戒嚴令》。同年,國共內戰局勢大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使得於同年12月7日將中央政府遷至臺灣。此時中華民國僅統治臺灣地區(臺澎金馬),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

兩蔣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年)

臺灣
 
 臺灣主題首頁
 
吳三連(左二)於1951年1月7日獲悉以65.5%高票當選臺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後在辦事處與支持者舉杯同歡
 
自由中國雜誌封面
 
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

1949年,毛澤東宣示共產中國是蘇聯堅定的盟友(包括在戰時),也是全球共產革命的支持者;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副领事歐立夫(William M. Olive)被抓,死在獄中,華府立即召回司徒雷登,準備關閉使領館[13]:530。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反對援助蔣[13]:535。蔣命葉公超任外交部長,並在多個重要職位安插受美國政府重視者[13]:548。蔣向菲律賓總統季里諾提議組建遠東「聯盟」,包括台灣、泰國、印尼、韓國、日本和中南半島,這是東南亞公約組織雛形,美國反對,韓國總統李承晚支持[13]:531-532。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起在臺灣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高壓控制,鞏固一黨獨大體制,許多人無故被指為「匪諜」而遭到沒收財產、監禁、處決,造成許多冤死冤獄,稱為臺灣白色恐怖。在此之前,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時為打擊和消滅中共勢力亦曾在國統區內採取這種嚴厲措施,這種現象被統稱為白色恐怖

1950年1月5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蔣寫道:此沉重打擊猶如1945年「俄國之侵華」[13]:540。蔣不滿英國人,認為其目標是「扼杀亚洲人之精神与灵魂」;蔣認為美副國務卿艾奇遜的祖先一定是英國人,因此其預備出賣美國利益[13]:545

1951年1月,麥克阿瑟警告華府:朝鮮半島已經守不住;但艾奇遜認為其危言聳聽;1951年初,美國於聯合國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但同時建議聯合國成立調停小組與北京繼續協商解決,蔣對此大為光火[13]:570。4月5日,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馬丁(小约瑟夫·威廉·马丁)宣讀麥克阿瑟信件,提出在中國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杜魯門憤怒下令解除麥克阿瑟職務,蔣認為「美國政府可悲的愚蠢」[13]:571。杜魯門政府同意在1952年給予台灣援助,但當美國開始與日本、菲律賓、紐西蘭和澳洲談判安全條約時,蔣對美國大失所望[13]:573

艾森豪稱要廢除雅爾塔協定、終結朝鮮戰爭、打開鐵幕,放手讓蔣對付「赤色中國」,蔣希望其當選[13]:579。1953年艾森豪勝選後,要求蔣承諾反攻前要與美協商,延續杜魯門「圍堵、不解放」政策,和雙軌政策:防衛台灣,和保持美國最終與中國大陸修好之可能,實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13]:581。艾森豪透過印度總理尼赫魯和蔣向毛澤東傳達盡快結束朝鮮戰爭,否則「毅然決然地放寬武器的使用」[13]:581-582。1953年6月22日,蔣接李承晚信,闡述「美國如何出賣韓國」,蔣「不寒而慄」[13]:583。聯軍總部俘虜之14,000名志願軍戰俘決定投奔台灣[13]:585

1951年,美國主持召開對日和約談判,華府既不邀請台北,也不邀請北京,蔣認為抗日八年300萬軍民犧牲,蒙羞含憤;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權利,未提及台灣地位,蔣懷疑杜魯門政府將台灣地位問題作為朝鮮停戰談判之籌碼[13]:572。後來締結台北和約,蔣認為台灣「不可無日、美共同合作」,擔心日本首相吉田茂預算未來承認北京,因此放棄要求日本賠償戰爭損失,並對簽署和約讓步[13]:574

1950年起(民國卅九年),臺灣實行地方自治,省、直轄市議會議員及縣、市以下行政首長民意代表由公民直選產生。1950年代起雷震知識分子在《自由中國》雜誌上要求民主。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主張反攻大陸,但缺乏美國的支持,兩岸間僅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發生,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確立現今兩岸的統治範圍。

1960年,雷震等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但很快就被政府鎮壓。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彭明敏與其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於1964年共同起草《臺灣自救運動宣言》,主張「遵循民主常軌,由普選產生國家元首」、「重新制定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成立向國會負責且具有效能的政府,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三人隨即遭逮捕、以「叛亂罪嫌」起訴、並判處有期徒刑。

在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臺灣黨外運動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言論自由。1975年蔣中正逝世,由副總統嚴家淦接任。1978年由蔣經國出任總統國民黨主席來接掌政權。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對20世紀後期臺灣民主化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4年發生的江南案,政府形象大損,並且受到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隨後蔣經國於1985年表示下屆總統不會再由蔣家人擔任。江南案成為促使臺灣於1987年解嚴的關鍵事件之一。而在臺灣7月15日解嚴前四個月才發生於小金門三七事件 (東崗慘案) 則成為中華民國戒嚴動員戡亂時期最後一椿重大人權侵害案件[14]

1986年9月28日,政府遷台後第一個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此時台灣尚未解嚴。

李登輝政府(1988年-2000年)

隨著蔣經國在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開始朝向民主政治發展。1988年,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但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內的外省人勢力仍然龐大,宋美齡企圖阻止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但未成功,李登輝于1988年7月接任國民黨主席,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1990年,李登輝當選最後一任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的總統,同年1991年5月1日,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合法性。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1947年在中國大陸選出而一直未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俗稱萬年國會,在1991年12月31日全部退職。萬年國會在1993年1月31日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後才正式結果。

兩岸關係在1980年代緩和之後,因1989年的六四事件而大受衝擊,1990年发生了闽平渔事件,1994年千島湖事件之後又趨惡化。1995年,李登輝伉儷訪問美國,是首位中華民國總統正式訪問美國;1996年3月,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舉行首次總統及副總統直選,國民黨的李登輝及連戰當選,成為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及民選副總統,李登輝也是台灣首位民選領導人。中國大陸對李登輝訪美及臺灣舉行總統大選大表不滿,因而在臺灣近海試射導彈及進行軍事演習,美國為此兩度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巡弋臺灣海峽。1999年,李登輝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特殊兩國論」,簡稱「兩國論」,主要由蔡英文起草[存在爭議])。

陳水扁政府(2000年-2008年)

 
第六屆立委席次分布圖,顯示兩黨制的雛形已經形成

2000年3月18日的總統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分裂,宋楚瑜「新臺灣人服務團隊(後組成親民黨)」分散了國民黨支持者的票源,最終由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以2.5%的勝差比例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副總統,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終結國民黨統治台灣55年,國民黨首次成為在野黨,但立法院仍由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為多數。

陳水扁上任後曾發表四不一沒有。2002年8月,陳水扁任內公開表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臺灣各界、中國大陸及美國的不少爭議。

2003年底,訂立公民投票法,2004年首次舉行。

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及呂秀蓮在總統大選前一天遭到槍擊受傷,陳呂二人僅以兩萬五千多票勝差當選連任。泛藍陣營以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發動激烈抗爭。

2005年,任務型國大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這有利於兩黨制的形成[15]。國民大會同年正式廢除,此後修憲須經立法院同意和公民投票複決。此次修憲亦是近年最後一次修憲。

2006年2月27日,陳水扁終止《國統綱領》。2006年9月9日,民進黨政府爆發多起弊案(高捷案等),已退黨多年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但此運動因各種因素,在執政民進黨「挺扁」及於同年結束。

2007年,興建逾6年的連接臺北至高雄左營臺灣高鐵通車,為臺灣南北提供兩小時生活圈,往返臺北和高雄只需兩小時。

2007年7月19日,陳水扁總統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函,正式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遭退件。

馬英九政府(2008年-2016年)

 
第七屆立法委員席次分布圖

2008年1月12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完成投票,立法院從這屆開始總席次改為113席,其中國民黨獲得81席、民進黨獲得27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3席、親民黨1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使得國民黨重新獲得執政權,也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16]。國民黨在立法院是絕對多數,同時掌握行政立法的「完全執政」局面。

2012年1月14日,2012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113席中,國民黨獲得64席、民進黨獲得40席、臺灣團結聯盟獲得3席、親民黨3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國民黨的馬英九成功連任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

2014年3月18日,發生太陽花學運,學生及社會運動分子佔領立法院議場,要求取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結果被實際擱置。2014年九合一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大敗,民進黨取得13個縣市的執政權。

2015年11月,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會面[註 4],為兩岸最高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面

蔡英文政府(2016年-)

 
2020年立法委員選舉選出的第10屆立法院各政黨獲得席次

2016年1月16日,2016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民進黨獲得68席、國民黨獲得35席、時代力量獲得5席、親民黨獲得3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1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當選第14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國家元首,也是台灣首位女性領導人,也使得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締造中華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並因首次在立法院過半,首次同時掌握行政及立法的「完全執政」局面。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取得15個縣市的執政權。

2020年1月11日,2020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台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獲得3席、台灣基進獲得1席、無黨籍獲得5席。而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的蔡英文成功連任,以817萬票當選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最多得票的總統,使得民進黨繼續取得執政權,並且持續在立法院過半。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出訪亞洲期間到訪台灣,與蔡英文總統等台灣政治領袖會晤,台美關係踏上新台階[18][19]

兩岸關係與國際地位之變化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臺灣台北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蔣總統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前廣場對50萬群眾發表演說。兩國總統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惡行,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共同抵禦中共在本地區之挑釁」。艾森豪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歐洲及中國戰區的盟軍統帥

1943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的《開羅宣言》發表,其中表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群島要歸還中華民國,並於1945年所發表之《波茨坦公告》重申必將實施《開羅宣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命令在臺日軍向同盟國之代表者蔣介石將軍投降,日本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向蔣介石將軍委派的陳儀將軍投降,國民政府開始接管臺灣。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僅聲明放棄臺灣、澎湖的一切權利,未註明臺灣主權歸屬。在1952年的《臺北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業已放棄對臺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之主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宣佈臺北和約失效,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關於臺灣的政治地位,或走向兩岸統一,亦或是持續相互獨立狀態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宣稱:「無論從歷史、政治還是國際法上,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並在統一無望以及某些其他前提下,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人士則認為:由美國、日本等國家所簽署的「舊金山和約」並未明白指出臺灣的主權歸屬,而且臺灣的未來走向應由全體臺灣人民自主決定,不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其他國家和政權)以武力威脅。

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成文法形式將「一個中國」原則明確化。臺灣人民對此事感到不滿,在3月26日號召數十萬人走上臺北街頭,以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抗議[20]。2005年4月26日起,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前後訪問中國大陸,引發兩岸政黨交流的熱潮,兩岸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但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

在修憲與總統直選後的民主鞏固時代,支持臺灣獨立的比例快步上升、且通常穩定地高於支持統一的比例,但無論統獨,都遠低於支持維持現狀。2010年12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作的的民意調查,高達87.3%的絕大部分臺灣民衆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廣義):儘快宣布獨立:6.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17.6%;永遠維持現狀:28.4%;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34.2%;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7.1%;儘快統一:1.2%;不知道/無意見:5.2%。[21]

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稱「即刻將蔣介石的代表,非法佔據聯合國及其一切所屬機構中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

中美關係持續升溫/ 台美關係友好

2018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旅行法》。[22]2019年5月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019年臺灣保證法》法案與「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23][24]2019年6月6日,臺灣相應美國在台協會的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CCNAA)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被視為臺美關係的重大進展與突破。[25][26][27]2020年1月11日總統選舉蔡英文勝選連任後,獲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表達祝賀,以「蔡總統」(President Tsai)稱呼,讚揚臺灣再次展現民主力量。[28][29]2020年2月2日,中華民國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前往美國,出席該年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被視為是自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以來,臺灣訪問華府的最高層級官員。[30][31][32]2021年1月9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美臺交往限制。[33]2021年3月18日,美國國防部 《國防部新聞》文中指「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 [34] [35]

臺灣領土主權地位探討

  •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舉行開羅會議,會後公布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要求「台灣及澎湖必須歸還(shall be restored to)中華民國」,波茨坦公告第8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shall be carried out)」;「日本降伏文書」規定「茲接受(accept)……波茨坦……公告所列舉之條款」。但美國在其出版的《美國條約暨其他國際協定增補索引(1776-1949)》中將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歸類在「無法律效力」的類別[36]。英國、美國亦表明開羅宣言只是意向聲明(statement of intention),無法處分領土、從未正式執行[37][38]。日本則表示《降伏文書》具有停戰協定的性質,但不具有處分領土的性質[39]
  • 美國方面,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原先採納國務院的意見,於1950年1月5日發表「臺灣不干涉聲明」(「袖手旁觀」政策),表達拒絕防衛臺灣、不介入國共戰爭的立場。當時國務卿艾奇遜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人管理臺灣已達四年[註 5]之久,美國或其他任何盟國對於該項權力及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臺灣改為中國一省時,沒有一個人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40]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依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於1945年8月17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a項規定,臺灣與越南北部的日軍須向盟軍將領蔣介石將軍投降,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盟軍軍事佔領臺灣。且麥克阿瑟將軍在1951年5月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亦作證同盟國將臺灣之託管統治交由中華民國負責[41]
  • 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52年4月28日在臺北另行簽訂一份和約,和約中第二條規定:茲承認依照1951年9月8日在美國舊金山市簽訂之對日本和平條約,日本業已放棄臺灣澎湖群島之一切權利、權限和請求權,1952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向立法院解釋這個條款時表示,舊金山和約「並未規定把這些島嶼歸還給中華民國,有立法委員問:「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地位是什麼?」葉公超回答說:「事實上,這兩個地方正由我們控制.然而微妙的國際形勢使得它們不屬於我們.在現行情況下,日本沒有權利把臺灣澎湖群島轉移給我們,即使日本有意如此,我們也不能接受。」[12]
  • 韓戰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為了堅守西太平洋的反共防線,美國政府一改先前的消極態度—杜魯門於兩天后發表「韓戰聲明」(Korean War Statement),除了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海外,同時表示:「福爾摩沙若遭共產勢力占領,將會對太平洋區域及美國於此區之維和勢力造成直接威脅,福爾摩沙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恢復,以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或經過聯合國討論後,再作決定。」此即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起源[42]

經濟成長

中央政府遷臺後,首先發展農業,實行了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土地改革政策[43]。之後政府奉行「以農養工」的政策,在1950年代時期,政府實行進口替代的政策,將農業所得支援工業部門,以農產品出口來換取外匯以進口工業機器,發展民生工業。並提高關稅,管制外匯,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土產業。到1960年代,臺灣的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因此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政府通過《獎勵投資條例》,積極爭取外商在臺投資;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政府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區,以擴大加工生產。臺灣以加工中繼站的角色,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一環。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工業占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1971年(民國六十年),臺灣對外貿易出現順差,從此臺灣長期維持貿易出的局面。

 
新竹科學園區入口光柱

1970年代初,因外交受挫、石油危機與基礎公共設施不足等影響下,民間投資意願降低,經濟成長受到衝擊。政府因此調整經濟政策,改采「第二次進口替代」,推出十大建設等一系列大型公共投資計劃,國內投資環境因此大幅改善,也有效提振了就業,景氣強勁復甦。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與香港南韓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1980年代後期,臺灣面臨土地價格上漲、環保意識抬頭、治安形勢惡化[註 6]、勞工意識勃興等一系列不利於投資的因素。政府於是再次推動經濟轉型。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高科技產業,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實際上並非如此)、附加值高之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而後臺灣經濟日漸自由化國際化,並於200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貿後,臺灣市場持續開放,大量外來產品衝擊臺灣產業,以農產品和民生工業為甚。同時為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企業外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經濟自由化也造成國內金融業競爭激烈,引發潛在金融風險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政府先後有不同的措施,在李登輝時期以將臺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為目標。其後如何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更趨多元化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讓企業根留臺灣,均是臺灣經濟要面臨的課題。

臺灣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在1970年代改善後,根據堅尼系數,在1980年至2001年、2004年以後這兩段期間又開始惡化。[44]實質平均薪資自2000年代開始倒退,2010年代已倒退回1990年代後期的水準。[45][46]

社會變遷

 
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臺灣最頂尖的大學之一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之初,致力消除日本殖民教育的痕跡與影響,打壓本省人與在地南島語群後裔,推動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教育政策。中央政府遷臺後,頒布《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和一系列法令,在日常教學中大力灌輸反共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並推行髮禁等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措施。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該計劃對臺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伴隨著更多人進入國民中學接受教育,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有效提升。解嚴之後,教育政策日益寬鬆,校園風氣日益自由及自主,教科書由過去之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各縣市可自立高中,入學管道多元化九年一貫亦開始推行。在教學內容上,加強鄉土教育之教學比例與在地語言之教學,課堂上開始出現閩南語客家話臺灣南島語言教育。但由於九年一貫之綱要文句太含糊,內容乃分階段而非分學年或學期,肇使各版學科教科書內容差異大(特別是社會科),因此近數年來有部分縣市要求恢復一綱一本,或透過各種名目,實行實際上之縣市內一綱一本。 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2002年廢除大學聯考後,開始實施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測驗,堪稱臺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同時,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也成為了教育界的焦點[47]

伴隨經濟發展,臺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在1970年代,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倡「客廳即工場」,成為一道奇觀。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各都會人口激增,形成了大臺北地區都會圈。隨著人口的流動,家庭結構也隨之變化,小家庭結構成為社會的絕對主流,從而使老人安養與幼兒托教成為社會問題。隨著家庭計劃之推廣與醫療條件改善,臺灣人之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成長已由高生育率、低死亡率轉變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1951年(民國四十年),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為53歲,女性為57歲。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男性平均壽命增加為73.6歲,女性增加為79.4歲。1981年(民國七十年),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為四十一萬四千人,每一婦女平均生育2.46個子女。到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下降到廿萬六千人,每一婦女平均生育子女僅1.18人。臺灣已經成為高齡化少子化社會。

解嚴前,隨著國民黨實行的一黨專政威權統治,臺灣人的結社遊行言論、出版、新聞自由都沒有保障,加上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底層人民權益卻橫遭剝奪,維權意識與社會發展皆不健全。1970年代後,伴隨著教育普及與中產階級興起,自主意識開始抬頭。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標志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興起。1980年代,隨著民主運動的蓬勃展開,街頭抗爭也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綠色運動三月學運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等。各個少數組群亦注意維護自己的權益,如臺灣原住民族權力促進會發起之「還我姓名」「還我土地」等訴求;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功實現開放赴大陸探親之政治訴求;客家權益促進會發起之「還我母語」運動等。性別平等亦獲得社會的重視,在立法院已有女性保障名額,女性地位顯著提升。同志團體亦時有遊行示威要求同志人權。立法院陸續通過勞基法等法令,勞工地位得到保障。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正式實施。福利制度的完善已初見端倪。近年來,大量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其他國家的人民透過婚姻關係或其他因素而移民臺灣,形成了新住民族群,亦可能產生了一些社會適應問題。

由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中正紀念堂蔣中正銅像,穿著马褂的蔣中正

政府遷台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命名街道名稱(日本人多只有町名少有街道名稱),試圖強化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同時在中共文化大革命期間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之對抗,文化樣貌呈現中國化、反共、一元的文化特質,只有少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滲入臺灣。而在1970年代後,伴隨著經濟的起飛,本土文化日漸興起,外國思想湧入臺灣,臺灣的文化趨向多元。如今,臺灣文化融中華、原住民、日本和美歐等各種要素於一身,成為文化多樣共存的一個樣本。

教育

臺灣教育的現況奠基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在之前,教育資源與體制則約承襲日治時期後期與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的綜合體制。被認為是國民黨五十年愛國教育,一味推崇中国民族主义,而這些內容有部分是仇日教育。[48],其目的是切斷臺灣本省人對過去日治時期的眷戀,也表現了執政者害怕臺灣人拿日本和中華民國政府作比較,同時也把受日本教育的大部分本省知識分子排除在政經核心之外(例外如:李登輝江丙坤),也是為了獨裁統治的方便性作考量。其嚴重的後遺症不但造成臺灣歷史的嚴重失落,文化產生斷層,認知產生缺陷、不夠完整的現象。且造成書唸得愈好的人,仇日的狀況似乎愈嚴重。[49],使許多臺灣人猶記得超過60年以上的中日仇恨。[50]

文學

中央政府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重要力量,以白先勇王文興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臺北人》、《家變》等。1960年代中後期起,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勞工等底層階級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終於在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引發鄉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種類更多。近年隨著網際網路興起,網路文學蔚然成風。

美術戲劇音樂

1950年代,臺灣畫壇主流以中國大陸來臺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傳統。1960年代起,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後美術自由,風格前衛多元。二戰後,一方面政府在臺灣大力扶持國劇(京劇)等大陸劇種;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仍是大眾重要娛樂。電視之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獲人們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有所創新,常以小劇場等方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最具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戰後初期,臺語歌曲一度流行,後來官方鉗制。政治力延伸音樂界,創作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由香港傳入,在民間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近年臺灣成為世界華語樂壇中心,周杰倫張惠妹五月天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成為樂壇重要力量。

電影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開始,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經營下,攝製大量國語劇情片,不少有反共色彩。同時臺語片悄然興起,受到本省人的好評,多以民間故事等為題材,乃至有廈語片的發揮。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邵氏兄弟製作電影也在臺灣廣受歡迎,也影響到臺灣本地電影製作,愛情片武俠片功夫片成為一時主流。1970年代,隨著外交困境,中影制作大量愛國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823砲戰》等。1980年代起,《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愛情萬歲》等影片開始了「臺灣新電影」風潮。解嚴後,後新浪潮電影興起,侯孝賢李安蔡明亮以及楊德昌成為這一時期代表導演。同時,由於後新浪潮電影之表現手法大眾多難理解,加以外國電影配額廢除後,美國好萊塢電影大舉進入臺灣,國片之環境及市場日漸萎縮。近年,國片又有復甦跡象。另《海角七號》《翻滾吧!阿信》《艋舺》《志氣》於各大電影院創下票房佳績。

電視與其他媒體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成立,是臺灣第一家電視臺。不久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國民黨掌控,在娛樂大眾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工具。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中視播出《晶晶》,為臺灣首部連續劇。同時楊麗花葉青楊懷民歌仔戲也紛紛登上螢幕。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7年又開放了首家民營無線電視民視。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公視客家電視臺原住民族電視臺。隨著政治民主,黨政軍對電視不再直接控制。

解嚴前,《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份報紙影響臺灣至大,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成為第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再演變為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中廣等傳統廣播外,飛碟電臺KISS Radio等亦成為重要廣播電臺。近年網路文化因網際網路迅速興起,在臺灣文化中亦日見重要。

註釋

  1. ^ 中華民國國旗歌》平時在升中華民國國旗時演奏,而在以中華臺北等稱呼於國際運動場合演奏時,則常常代替《中華民國國歌》使用。
  2. ^ 民國紀年的正式寫法應將中華民國國號完整寫出,僅寫「民國」係屬簡寫寫法。
  3. ^ 城際鐵路列車靠左行駛。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共中央总书记最高领导人中国国家主席只是礼仪性的“虚位元首”。[17]
  5. ^ 1945年至1949年
  6. ^ 實際上在1940年代後期即有惡化現象,1970年代犯罪開始趨於多樣化,如五股箱屍案等。所謂1980年代治安之惡化,實際上僅是之前治安形式惡化之延伸而已,其表徵有銀行搶案之出現(李師科案)、綁票率上升及知識型犯罪率攀升等。

参考文献

  1. ^ 法定曆法公曆,法定紀年採用民國紀年,民間亦使用西元紀年。農曆則在民間廣泛使用。
  2. ^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為+86。
  3. ^ 邱各容. .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2019-03-25]. ISBN 95711394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945年日本投降,1949年大陸淪陷,政府播遷來臺總稱為戰後時期(或稱中華民國時期)。 
  4. ^ (PDF). 國史館. 2010-12-15 [2014-1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07) (中文(臺灣)). 
  5. ^ 台灣公民教育的轉變歷程 (II):戰後的變動與挑戰(1945–194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53頁,湯梅英,台灣人權學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6-12
  6. ^ 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56頁,陳麗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11-02
  7. ^ 徐熙光. 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0月. ISBN 9570506997. 
  8. ^ 8.0 8.1 湯熙勇. 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47) (pdf).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5年6月, 17 (2): 393–437. ISSN 1018-189X. 
  9. ^ 孫中山先生眼中的台灣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55-256頁,張寒青,北台灣學報第30期,2007-03
  10. ^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 VIII,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英语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 358–359 (英语). In particular, it is considered that exemption from Japanese jurisdiction was not intended to be accorded the estimated 20,000 persons in Japan claiming to be Taiwanese; these persons throughout the war were enemy nationals and according to Japanese law still retain Japanese nationality, excepting only those who have individually divested themselves thereof in accordance with established procedure......It should, however, be pointed out that from the legal standpoint the transfer of Taiwan's Sovereignty remains to be formalized; assumably a treaty of cession will in due course be negotiated which will effect such transfer and which may contain provisions in regard to appropriate change in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s residents. 
  11. ^ 何義麟. (PDF) (Report). 臺北市: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第6, 11頁. 2002年2月 [2016-05-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16). 
  12. ^ 12.0 12.1 12.2 12.3 譚慎格 編著:群策會,《重估「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學界、政界對一中政策的挑戰》,2005年12月5日,臺灣,群策叢書. ISBN 9868095247.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陶涵英语Jay Taylor.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台北: 時報文化. 2010. 
  14. ^ 管仁健. 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 《你不知道的臺灣》. 2008-03-07. 
  15. ^ 修憲國民黨版 國大定位任務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1-07-17.
  16. ^ . [200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1). 
  17. ^ 林良昇. 中國修憲刪國家主席限制 馬英九:國家主席非最重要. 台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3-13. (原始内容于2018-03-13) (中文(臺灣)). 
  18. ^ 薛小山. 媒体指佩洛西将抵台湾,台海军事决战一触即发?. 美国之音. 2022-08-02 [2022-08-02]. (原始内容于2022-08-02). 
  19. ^ 锺辰芳. 佩洛西访台美中军事对峙?专家:美军绝不许共军动佩洛西一根汗毛. 美国之音. 2022-08-02 [2022-08-02]. (原始内容于2022-08-02). 
  20. ^ 美國媒體紛報導台灣反反分裂法百萬大遊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十六日專電,2005-03-27
  21. ^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2010-12-24~2010-12-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台灣旅行法 川普簽了16日生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通訊社.2018/3/17
  23. ^ 美眾院無異議通過台灣保證法 倡對台軍售常態化. 中央通訊社. 2019-05-08 [2019-06-03]. (原始内容于2019-05-08) (繁体中文). 
  24. ^ 美眾院通過台灣保證法 總統府表示感謝. 中央廣播電台. 2019-05-08 [2019-06-03]. (原始内容于2019-06-03) (繁体中文). 
  25. ^ 外交部宣布「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象徵台美關係緊密,意義非凡. 外交部新聞稿. 2019-05-25 [2019-05-30]. (原始内容于2019-09-12) (繁体中文). 
  26. ^ 台美關係突破》台灣入名 北協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自由電子報.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27. ^ 大突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聯合新聞網. 2019-05-25 [2019-05-27]. (原始内容于2019-05-25) (繁体中文). 
  28. ^ 蔡總統連任 美國務卿祝賀讚揚台灣民主. 中央社. 2020-01-12 [2019-01-13]. (原始内容于2020-01-11) (繁体中文). 
  29. ^ 美國務卿祝賀「蔡總統」連任 讚揚台灣民主. 自由電子報. 2020-01-12 [2019-01-13]. (原始内容于2020-01-12) (繁体中文). 
  30. ^ 蘇偉樺. 台美關係新突破?! 賴清德啟程低調訪華府. 華視. 2020-02-03 [2020-02-03]. (原始内容于2020-02-03) (中文(臺灣)). 
  31. ^ 葉素萍. 賴清德應邀赴華府 出席全美祈禱早餐會. 中央通訊社. 2020-02-02 [2020-02-03]. (原始内容于2020-10-20) (中文(臺灣)). 
  32. ^ 楊淳卉. 賴清德訪美 拜會國際事務智庫及僑界. 自由電子報. 2020-02-03 [2020-02-03]. (原始内容于2020-09-24) (中文(臺灣)). 
  33. ^ 美国国务院取消美台交往限制. [2021-01-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2). 
  34. ^ 吳美依. . EtToday新聞雲. 2021-03-18 [202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5. ^ JIM GARAMONE. . US Dept of Defense. [202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36. ^ 賴福順. 不具法律效力 彙編又怎樣?.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1年9月8日 [2015年2月28日]. 
  37. ^ HC Deb英语Hansard 04 May 1955 vol 540 cc187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38. ^ Monte R. Bullard. (PDF). Monterey, CA: 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CNS). 2008: p. 29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13) (英语). 
  39. ^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38回国会 予算委員会 第15号. 昭和36年3月15日. p. 19. (日語)
  40. ^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22. Washington, D.C.: 美國政府印務局英语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 80 (英语). The Chinese have administered Formosa for 4 years. Neither the United States nor any other ally ever questioned that authority and that occupation. When Formosa was made a province of China nobody raised any lawyers' doubts about that. That was regarded 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itments. Now, in the opinion of some, the situation is changed. They believe that the forces now in control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forces which undoubtedly will soon be recognized by some other countries, are not friendly to us, and therefore they want to say, “Well, we have to wait for a treaty.” 
  41. ^ Transcript of Second Day of MacArthur's Testimony .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May 5, 1951: p. 4 [January 28, 2015]. (原始内容于2015年3月8日) (英语). The Allies turned over what you might call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rusteeship of Formosa to China, just as Japan was turned over to us, and it is still in that status. 
  42.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43. ^ 土地改革紀念館. [2007-04-20]. (原始内容于2011-07-25). 
  44. ^ (PDF). [2013-07-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2-24). 
  45. ^ .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46. ^ .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7. ^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永久失效連結]
  48. ^ 中國人仇日是仇恨教育所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02-21.
  49. ^ .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50. ^ .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4). 

參見


臺灣戰後時期,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8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 由中華民國統治的時期, 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 早期稱國民政府時期, 其中後者通常指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前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執政時期, 1945年起中華民國國旗, 中.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8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臺灣戰後時期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 由中華民國統治的時期 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 早期稱國民政府時期 3 其中後者通常指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前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執政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1945年起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徽国歌 中華民國國歌 source source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国旗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 註 1 source source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臺灣本島劃分為一個省 即臺灣省 六個直轄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其中臺灣省劃分為十一個縣 含澎湖群島澎湖縣 三個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臺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澎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臺灣省2014年臺灣地圖地位 中華民國管轄地區行政中心臺北市 臺灣省省會 1945年 1956年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1949年起 最大城市新北市官方语言無法律明定 現代標準漢語 國語 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常用语言中華民國國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政府单一制民主共和制中華民國總統 臺灣時期 1950年 1975年蔣中正 1975年 1978年嚴家淦 1978年 1988年蔣經國 1988年 2000年李登輝 2000年 2008年陳水扁 2008年 2016年馬英九 2016年起蔡英文臺灣省行政長官和政府主席 大陸時期 1945年 1947年陳儀 1947年 1949年魏道明 1949年陳誠历史 中華民國接管臺澎1945年10月25日 二二八事件1947年2月28日 動員戡亂1947年7月4日 1991年5月1日 行憲1947年12月25日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49年12月7日 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席位1971年10月25日 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 臺灣地區國民大會和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选1991年12月21日 國民大會 1992年12月19日 立法院 中華民國總統首次直選1996年3月23日货币舊臺幣 1946年 1949年 新臺幣 1949年起 时区UTC 8 國家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yyyy mm ddyyyy年m月d日 中華 民國yyy年m月d日 公元 1911 註 2 历法民國紀年 西元紀年與農曆 1 行驶方位靠右行駛 註 3 电话区号 886 2 ISO 3166码TW前身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歷史 台灣歷史年表史前時期荷治 1624 1662 西治1626 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明鄭時期 1661 1683清治時期 1683 1895日治時期 1895 1945戰後時期 1945 迄今其他政權 時期分類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荷治雞籠地區分類淡水國 雞籠國 魍港十寨 諸羅外九莊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勢力名分類 大肚王國 蛤仔蘭 卑馬巴 大龜文 加祿堂社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 憲法史 外交史 軍事史 戰爭史 經濟史 货币史 鹽業史 糖業史 農業史 漁業史 林業史 建築史 百大建設 十大土木史蹟 工業史 礦業史 煤礦史 茶業史 彩券史 文化史 文學史 藝術史 電影史 攝影史 漫畫史 動畫史 臺語文史 媒體史 報業史 電視史 交通史 鐵路史 航空史 公路史 古道史 郵政史 通訊史 體育史 棒球史 賽馬史 教育史社會史 人口史 猶太人史 科學史 地質史 地圖史 氣象史 天文史 鳥類學史 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 新北史 基隆史宜蘭史 桃園史新竹史 苗栗史 臺中史彰化史 南投史 雲林史嘉義史 臺南史澎湖史 高雄史 屏東史花蓮史 臺東史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 臺灣遺址列表臺灣第一列表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臺灣行政中心列表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臺灣社會運動 黨外 臺獨 學運 環保 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 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荷治臺灣歷史年表西治臺灣歷史年表明鄭臺灣歷史年表清治臺灣歷史年表日治臺灣歷史年表戰後臺灣歷史年表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其他史料 臺灣史 東亞史 世界史新帝國主義 臺灣抗日運動太平洋戰爭 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 臺灣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 本土化運動臺灣問題 臺海現狀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族群 經濟 交通地理 文化 教育 法律政治 政府 軍事 外交臺灣主題首頁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 一般命令第一號 第一條甲項規定 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 接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所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 署部第一號命令 並簽署受領文件 4 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 10月25日之間 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 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 而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 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在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本土 日方稱引揚歸國 這段期間臺灣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尚未由中華民國接管 此時臺灣相當於無政府狀態 5 6 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 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 臺灣戰後時期 目录 1 沿革 1 1 戰後初期 1945 1949年 1 2 兩蔣及臺灣戒嚴時期 1949 1987年 1 3 李登輝政府 1988年 2000年 1 4 陳水扁政府 2000年 2008年 1 5 馬英九政府 2008年 2016年 1 6 蔡英文政府 2016年 2 兩岸關係與國際地位之變化 3 中美關係持續升溫 台美關係友好 4 臺灣領土主權地位探討 5 經濟成長 6 社會變遷 7 由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7 1 教育 7 2 文學 7 3 美術 戲劇與音樂 7 4 電影 7 5 電視與其他媒體 8 註釋 9 参考文献 10 參見沿革 编辑参见 台美關係和台日關係 戰後初期 1945 1949年 编辑 版畫家黃榮燦於1947年製作的二二八事件版畫 恐怖的檢查 参见 臺灣光復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臺灣主權未定論 二二八事件和四六事件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戰敗並簽署 終戰詔書 在臺日軍依據同盟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於1945年8月17日發佈 一般命令第一號 第一條規定 須向同盟國之代表蔣中正投降 中華民國將領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同盟國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 臺灣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至10月5日在臺北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之間有近兩個月無政府狀態 臺日裔人士以原日治時期制度維持至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後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 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之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並由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1946年1月12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以 節參字第0一二九七號訓令 之規定 單方面宣佈 原有我國國籍 之臺灣人民於1945年10月25日起恢復中華民國國籍 7 61 8 同年中華民國外交部訓令駐外單位通知各國政府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籍 但因和平條約尚未締結 故美國 英國 荷蘭 日本政府不同意 8 9 10 11 1946年3月 美國 Washington Daily News 以頭版標題 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 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嚴重 批評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 香港 知識青年 雜誌作者 史堅 於1947年3月16日發行的第20期雜誌見證 他們 國民政府官員 以 新征服者 的姿態出現 用元朝對待南人一樣的態度 對待臺灣同胞 1895年日本的 接受 臺灣人所得到的 是殖民地的 法治 可是1945年中國的管理 臺灣人卻又得到 無法無天 的統治 他們覺得前者比後者還要好 12 1947年初 因一起緝菸血案 使累積一年多不滿國民政府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的龐大民怨至此總爆發 各地發生軍民衝突 史稱 二二八事件 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表面上向臺灣人士表示即將進行民主化改革 私底下卻以臺灣人 有組織叛亂行為 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 等理由 向中央政府請求增援兵力鎮壓 數星期後 國軍增援兵力抵達臺灣分別從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開始鎮壓動亂 後續還有清鄉行動 許多與臺籍菁英與百姓受到牽連慘遭殺害 或遭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 處死或就此失蹤 來自中國大陸記者王思翔在 臺灣2月革命記 報導 配合著公開的大屠殺 還有掩耳盜鈴式的恐怖手段 一經逮捕 多不加詢問 立即處死 每夜間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 來往於臺北 淡水或基隆間 至3月底 我在基隆候船10天 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來的屍體 有的屍親圍坐而哭 有的無人認斂 任其腐爛 軍警 警察 特務以及以征服者自居的外省人等 都可以隨時隨地捕人 公開綁架 甚至可以在辦公室內隨意捉人 而後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的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中 將事因歸咎於 日本奴化教育之遺毒 12 王白淵發表評論質疑 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之久 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 何以滿清倒臺後 漢人能可當權呢 表示日本奴化教育之說乃是為欺壓所編造的藉口 12 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 二二八事件後 國民政府調整臺灣省地方政治制度 廢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改設臺灣省政府 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任首屆省主席 1948年接獲第一筆美援後 隨即撥付款項重建台糖 台鐵 台電 1949年 民國卅八年 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 改革幣制 舊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 並實施長達38年之久的 臺灣省戒嚴令 同年 國共內戰局勢大變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使得於同年12月7日將中央政府遷至臺灣 此時中華民國僅統治臺灣地區 臺澎金馬 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 兩蔣及臺灣戒嚴時期 1949 1987年 编辑 臺灣 臺灣概況 臺灣人民 臺灣人口 臺灣經濟 臺灣奇蹟 臺灣能源 臺灣交通 臺灣政區 臺灣城市 臺灣政治 臺灣政府 臺灣政黨 臺灣選舉 臺灣法律 臺灣總統 臺灣外交 臺灣軍事 臺灣族群 臺灣原民 臺灣人權 臺灣權益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臺灣紀錄 臺灣之最 臺灣第一列表臺灣文化 臺灣語言 臺灣文學 臺灣宗教 臺灣喪葬 臺灣古蹟 臺灣遺址 臺灣國寶 民俗文物 臺灣節日 民俗陣頭 臺灣教育 臺灣體育 臺灣媒體 臺灣郵票 臺灣料理 臺灣茶藝 臺灣小吃 臺灣夜市 臺灣建築 臺灣眷村 文化活動 觀光景點 購物中心 百貨公司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臺灣流行文化臺灣藝術 臺灣音樂 臺灣舞蹈 臺灣戲劇 臺 劇 臺灣電影 臺灣攝影 臺灣漫畫 臺灣動畫臺灣地理 臺灣天文 臺灣氣候 臺灣地質 臺灣地震 臺灣斷層 臺灣火山 臺灣生態 臺灣濕地 臺灣山峰 臺灣山脈 臺灣湖泊 臺灣水庫 臺灣河流 臺灣溫泉 臺灣島嶼 臺灣海岸 特有生物 保育物種 棲息環境 保護 區 臺灣國家自然公園 臺灣國家森林遊樂區 臺灣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臺灣直轄市風景特定區 縣市級風景特定區臺灣歷史 史前時期 大肚王國 荷西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各分類歷史 臺灣主題首頁参见 臺海危機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政治 臺灣選舉和国府迁台 吳三連 左二 於1951年1月7日獲悉以65 5 高票當選臺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後在辦事處與支持者舉杯同歡 自由中國 雜誌封面 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 1949年 毛澤東宣示共產中國是蘇聯堅定的盟友 包括在戰時 也是全球共產革命的支持者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副领事歐立夫 William M Olive 被抓 死在獄中 華府立即召回司徒雷登 準備關閉使領館 13 530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反對援助蔣 13 535 蔣命葉公超任外交部長 並在多個重要職位安插受美國政府重視者 13 548 蔣向菲律賓總統季里諾提議組建遠東 聯盟 包括台灣 泰國 印尼 韓國 日本和中南半島 這是東南亞公約組織雛形 美國反對 韓國總統李承晚支持 13 531 532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起在臺灣透過戒嚴令和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等法令 配合黨 政府 軍隊 特務的結合掌控 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高壓控制 鞏固一黨獨大體制 許多人無故被指為 匪諜 而遭到沒收財產 監禁 處決 造成許多冤死與冤獄 稱為臺灣白色恐怖 在此之前 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時為打擊和消滅中共勢力亦曾在國統區內採取這種嚴厲措施 這種現象被統稱為白色恐怖 1950年1月5日 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蔣寫道 此沉重打擊猶如1945年 俄國之侵華 13 540 蔣不滿英國人 認為其目標是 扼杀亚洲人之精神与灵魂 蔣認為美副國務卿艾奇遜的祖先一定是英國人 因此其預備出賣美國利益 13 545 1951年1月 麥克阿瑟警告華府 朝鮮半島已經守不住 但艾奇遜認為其危言聳聽 1951年初 美國於聯合國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 但同時建議聯合國成立調停小組與北京繼續協商解決 蔣對此大為光火 13 570 4月5日 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馬丁 小约瑟夫 威廉 马丁 宣讀麥克阿瑟信件 提出在中國大陸開闢第二戰場 杜魯門憤怒下令解除麥克阿瑟職務 蔣認為 美國政府可悲的愚蠢 13 571 杜魯門政府同意在1952年給予台灣援助 但當美國開始與日本 菲律賓 紐西蘭和澳洲談判安全條約時 蔣對美國大失所望 13 573 艾森豪稱要廢除雅爾塔協定 終結朝鮮戰爭 打開鐵幕 放手讓蔣對付 赤色中國 蔣希望其當選 13 579 1953年艾森豪勝選後 要求蔣承諾反攻前要與美協商 延續杜魯門 圍堵 不解放 政策 和雙軌政策 防衛台灣 和保持美國最終與中國大陸修好之可能 實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13 581 艾森豪透過印度總理尼赫魯和蔣向毛澤東傳達盡快結束朝鮮戰爭 否則 毅然決然地放寬武器的使用 13 581 582 1953年6月22日 蔣接李承晚信 闡述 美國如何出賣韓國 蔣 不寒而慄 13 583 聯軍總部俘虜之14 000名志願軍戰俘決定投奔台灣 13 585 1951年 美國主持召開對日和約談判 華府既不邀請台北 也不邀請北京 蔣認為抗日八年300萬軍民犧牲 蒙羞含憤 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權利 未提及台灣地位 蔣懷疑杜魯門政府將台灣地位問題作為朝鮮停戰談判之籌碼 13 572 後來締結台北和約 蔣認為台灣 不可無日 美共同合作 擔心日本首相吉田茂預算未來承認北京 因此放棄要求日本賠償戰爭損失 並對簽署和約讓步 13 574 1950年起 民國卅九年 臺灣實行地方自治 省 直轄市議會議員及縣 市以下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由公民直選產生 1950年代起雷震等知識分子在 自由中國 雜誌上要求民主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 主張反攻大陸 但缺乏美國的支持 兩岸間僅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發生 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 確立現今兩岸的統治範圍 1960年 雷震等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 但很快就被政府鎮壓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彭明敏與其學生謝聰敏和魏廷朝於1964年共同起草 臺灣自救運動宣言 主張 遵循民主常軌 由普選產生國家元首 重新制定憲法 保障基本人權 成立向國會負責且具有效能的政府 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三人隨即遭逮捕 以 叛亂罪嫌 起訴 並判處有期徒刑 在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 臺灣黨外運動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 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 1975年蔣中正逝世 由副總統嚴家淦接任 1978年由蔣經國出任總統及國民黨主席來接掌政權 1979年1月1日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是對20世紀後期臺灣民主化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 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 1984年發生的江南案 政府形象大損 並且受到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 隨後蔣經國於1985年表示下屆總統不會再由蔣家人擔任 江南案成為促使臺灣於1987年解嚴的關鍵事件之一 而在臺灣7月15日解嚴前四個月才發生於小金門的三七事件 東崗慘案 則成為中華民國戒嚴與動員戡亂時期最後一椿重大人權侵害案件 14 1986年9月28日 政府遷台後第一個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 此時台灣尚未解嚴 李登輝政府 1988年 2000年 编辑 参见 民主化 臺灣本土化運動 野百合學運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特殊兩國論 隨著蔣經國在1988年1月去世 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 開始朝向民主政治發展 1988年 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 但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內的外省人勢力仍然龐大 宋美齡企圖阻止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但未成功 李登輝于1988年7月接任國民黨主席 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 1990年 李登輝當選最後一任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的總統 同年1991年5月1日 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合法性 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 陸續推動六次修憲 1947年在中國大陸選出而一直未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 俗稱萬年國會 在1991年12月31日全部退職 萬年國會在1993年1月31日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後才正式結果 兩岸關係在1980年代緩和之後 因1989年的六四事件而大受衝擊 1990年发生了闽平渔事件 1994年千島湖事件之後又趨惡化 1995年 李登輝伉儷訪問美國 是首位中華民國總統正式訪問美國 1996年3月 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舉行首次總統及副總統直選 國民黨的李登輝及連戰當選 成為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及民選副總統 李登輝也是台灣首位民選領導人 中國大陸對李登輝訪美及臺灣舉行總統大選大表不滿 因而在臺灣近海試射導彈及進行軍事演習 美國為此兩度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巡弋臺灣海峽 1999年 李登輝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即 特殊兩國論 簡稱 兩國論 主要由蔡英文起草 存在爭議 陳水扁政府 2000年 2008年 编辑 参见 一邊一國 臺灣正名運動和公民投票法 第六屆立委席次分布圖 顯示兩黨制的雛形已經形成 2000年3月18日的總統選舉 執政的國民黨分裂 宋楚瑜 新臺灣人服務團隊 後組成親民黨 分散了國民黨支持者的票源 最終由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及呂秀蓮以2 5 的勝差比例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 副總統 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 民進黨首次執政 終結國民黨統治台灣55年 國民黨首次成為在野黨 但立法院仍由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為多數 陳水扁上任後曾發表四不一沒有 2002年8月 陳水扁任內公開表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 引發臺灣各界 中國大陸及美國的不少爭議 2003年底 訂立公民投票法 2004年首次舉行 2004年總統選舉 陳水扁及呂秀蓮在總統大選前一天遭到槍擊受傷 陳呂二人僅以兩萬五千多票勝差當選連任 泛藍陣營以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 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 並發動激烈抗爭 2005年 任務型國大通過憲法修正案 規定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 這有利於兩黨制的形成 15 國民大會同年正式廢除 此後修憲須經立法院同意和公民投票複決 此次修憲亦是近年最後一次修憲 2006年2月27日 陳水扁終止 國統綱領 2006年9月9日 民進黨政府爆發多起弊案 高捷案等 已退黨多年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但此運動因各種因素 在執政民進黨 挺扁 及於同年結束 2007年 興建逾6年的連接臺北至高雄左營的臺灣高鐵通車 為臺灣南北提供兩小時生活圈 往返臺北和高雄只需兩小時 2007年7月19日 陳水扁總統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函 正式以 臺灣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遭退件 馬英九政府 2008年 2016年 编辑 第七屆立法委員席次分布圖 参见 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2008年臺灣返聯公民投票 一國兩區和兩岸領導人會面 2008年1月12日 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完成投票 立法院從這屆開始總席次改為113席 其中國民黨獲得81席 民進黨獲得27席 無黨團結聯盟獲得3席 親民黨1席 無黨籍獲得1席 而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 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 使得國民黨重新獲得執政權 也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 16 國民黨在立法院是絕對多數 同時掌握行政及立法的 完全執政 局面 2012年1月14日 2012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 113席中 國民黨獲得64席 民進黨獲得40席 臺灣團結聯盟獲得3席 親民黨3席 無黨籍獲得1席 而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 國民黨的馬英九成功連任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 2014年3月18日 發生太陽花學運 學生及社會運動分子佔領立法院議場 要求取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結果被實際擱置 2014年九合一選舉 執政的國民黨大敗 民進黨取得13個縣市的執政權 2015年11月 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會面 註 4 為兩岸最高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面 蔡英文政府 2016年 编辑 参见 維持現狀 2018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臺灣同性婚姻和一例一休 2020年立法委員選舉選出的第10屆立法院各政黨獲得席次 2016年1月16日 2016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 民進黨獲得68席 國民黨獲得35席 時代力量獲得5席 親民黨獲得3席 無黨團結聯盟獲得1席 無黨籍獲得1席 而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 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當選第14任中華民國總統 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國家元首 也是台灣首位女性領導人 也使得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 締造中華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進黨並因首次在立法院過半 首次同時掌握行政及立法的 完全執政 局面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 執政的民進黨大敗 國民黨取得15個縣市的執政權 2020年1月11日 2020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 民進黨獲得61席 國民黨獲得38席 台灣民眾黨獲得5席 時代力量獲得3席 台灣基進獲得1席 無黨籍獲得5席 而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 民進黨的蔡英文成功連任 以817萬票當選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 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最多得票的總統 使得民進黨繼續取得執政權 並且持續在立法院過半 2022年8月2日 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 裴洛西出訪亞洲期間到訪台灣 與蔡英文總統等台灣政治領袖會晤 台美關係踏上新台階 18 19 兩岸關係與國際地位之變化 编辑参见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臺灣獨立運動和一中一臺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臺灣台北時 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蔣總統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 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前廣場對50萬群眾發表演說 兩國總統發表聯合公報 穩固邦誼 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惡行 也依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共同抵禦中共在本地區之挑釁 艾森豪與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歐洲及中國戰區的盟軍統帥 1943年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同盟國的 開羅宣言 發表 其中表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 包括臺灣 澎湖群島要歸還中華民國 並於1945年所發表之 波茨坦公告 重申必將實施 開羅宣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接受 波茨坦公告 宣布無條件投降 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命令在臺日軍向同盟國之代表者蔣介石將軍投降 日本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向蔣介石將軍委派的陳儀將軍投降 國民政府開始接管臺灣 1951年 日本正式簽署 舊金山和約 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 和約僅聲明放棄臺灣 澎湖的一切權利 未註明臺灣主權歸屬 在1952年的 臺北和約 第二條中 日本依據 舊金山和約 重申業已放棄對臺灣 澎湖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之主權 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 並宣佈臺北和約失效 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 中日聯合聲明 關於臺灣的政治地位 或走向兩岸統一 亦或是持續相互獨立狀態的問題 仍然沒有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宣稱 無論從歷史 政治還是國際法上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 並在統一無望以及某些其他前提下 不放棄以武力解決 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人士則認為 由美國 日本等國家所簽署的 舊金山和約 並未明白指出臺灣的主權歸屬 而且臺灣的未來走向應由全體臺灣人民自主決定 不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及其他國家和政權 以武力威脅 2005年3月1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高票通過 反分裂國家法 首次以成文法形式將 一個中國 原則明確化 臺灣人民對此事感到不滿 在3月26日號召數十萬人走上臺北街頭 以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抗議 20 2005年4月26日起 國民黨 親民黨與新黨前後訪問中國大陸 引發兩岸政黨交流的熱潮 兩岸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 但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 在修憲與總統直選後的民主鞏固時代 支持臺灣獨立的比例快步上升 且通常穩定地高於支持統一的比例 但無論統獨 都遠低於支持維持現狀 2010年12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作的的民意調查 高達87 3 的絕大部分臺灣民衆認為應該維持現狀 廣義 儘快宣布獨立 6 4 維持現狀 以後走向獨立 17 6 永遠維持現狀 28 4 維持現狀 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34 2 維持現狀 以後走向統一 7 1 儘快統一 1 2 不知道 無意見 5 2 21 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70年代 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 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 1954年 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到1971年 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案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稱 即刻將蔣介石的代表 非法佔據聯合國及其一切所屬機構中的席位上 驅逐出去 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 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 1979年 與美國斷交 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 中美關係持續升溫 台美關係友好 编辑2018年1月 美國眾議院通過 臺灣旅行法 22 2019年5月7日 美國眾議院通過 2019年臺灣保證法 法案與 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 決議案 23 24 2019年6月6日 臺灣相應美國在台協會的機構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 CCNAA 更名為 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 TCUSA 被視為臺美關係的重大進展與突破 25 26 27 2020年1月11日總統選舉 蔡英文勝選連任後 獲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表達祝賀 以 蔡總統 President Tsai 稱呼 讚揚臺灣再次展現民主力量 28 29 2020年2月2日 中華民國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前往美國 出席該年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的 國家祈禱早餐會 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 被視為是自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以來 臺灣訪問華府的最高層級官員 30 31 32 2021年1月9日 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美臺交往限制 33 2021年3月18日 美國國防部 國防部新聞 文中指 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 34 35 臺灣領土主權地位探討 编辑参见 臺灣地位未定論 釣魚臺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佔領 入侵 殖民 光復和統一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 由中國 英國 美國在埃及開羅舉行開羅會議 會後公布開羅宣言 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 要求 台灣及澎湖必須歸還 shall be restored to 中華民國 波茨坦公告第8條規定 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 shall be carried out 日本降伏文書 規定 茲接受 accept 波茨坦 公告所列舉之條款 但美國在其出版的 美國條約暨其他國際協定增補索引 1776 1949 中將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歸類在 無法律效力 的類別 36 英國 美國亦表明開羅宣言只是意向聲明 statement of intention 無法處分領土 從未正式執行 37 38 日本則表示 降伏文書 具有停戰協定的性質 但不具有處分領土的性質 39 美國方面 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原先採納國務院的意見 於1950年1月5日發表 臺灣不干涉聲明 袖手旁觀 政策 表達拒絕防衛臺灣 不介入國共戰爭的立場 當時國務卿艾奇遜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中國人管理臺灣已達四年 註 5 之久 美國或其他任何盟國對於該項權力及該項佔領 從未發生疑問 當臺灣改為中國一省時 沒有一個人發出法律上的疑問 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 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 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 對我們是不友好的 而那個勢力 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 因此他們就主張 好 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40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依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於1945年8月17日發佈的軍事命令 一般命令第一號 第1條a項規定 臺灣與越南北部的日軍須向盟軍將領蔣介石將軍投降 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盟軍軍事佔領臺灣 且麥克阿瑟將軍在1951年5月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亦作證同盟國將臺灣之託管統治交由中華民國負責 41 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52年4月28日在臺北另行簽訂一份和約 和約中第二條規定 茲承認依照1951年9月8日在美國舊金山市簽訂之對日本和平條約 日本業已放棄臺灣 澎湖群島之一切權利 權限和請求權 1952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向立法院解釋這個條款時表示 舊金山和約 並未規定把這些島嶼歸還給中華民國 有立法委員問 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地位是什麼 葉公超回答說 事實上 這兩個地方正由我們控制 然而微妙的國際形勢使得它們不屬於我們 在現行情況下 日本沒有權利把臺灣和澎湖群島轉移給我們 即使日本有意如此 我們也不能接受 12 韓戰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 為了堅守西太平洋的反共防線 美國政府一改先前的消極態度 杜魯門於兩天后發表 韓戰聲明 Korean War Statement 除了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 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海外 同時表示 福爾摩沙若遭共產勢力占領 將會對太平洋區域及美國於此區之維和勢力造成直接威脅 福爾摩沙未來的地位 必須等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恢復 以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 或經過聯合國討論後 再作決定 此即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起源 42 經濟成長 编辑中央政府遷臺後 首先發展農業 實行了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減租和公地放領等土地改革政策 43 之後政府奉行 以農養工 的政策 在1950年代時期 政府實行進口替代的政策 將農業所得支援工業部門 以農產品出口來換取外匯以進口工業機器 發展民生工業 並提高關稅 管制外匯 限制進口 以保護本土產業 到1960年代 臺灣的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問題 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 因此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 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 1960年 民國四十九年 政府通過 獎勵投資條例 積極爭取外商在臺投資 1966年 民國五十五年 政府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區 這是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區 以擴大加工生產 臺灣以加工中繼站的角色 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一環 1963年 民國五十二年 工業占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 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 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 1971年 民國六十年 臺灣對外貿易出現順差 從此臺灣長期維持貿易出的局面 新竹科學園區入口光柱 1970年代初 因外交受挫 石油危機與基礎公共設施不足等影響下 民間投資意願降低 經濟成長受到衝擊 政府因此調整經濟政策 改采 第二次進口替代 推出十大建設等一系列大型公共投資計劃 國內投資環境因此大幅改善 也有效提振了就業 景氣強勁復甦 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 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與香港 南韓和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1980年代後期 臺灣面臨土地價格上漲 環保意識抬頭 治安形勢惡化 註 6 勞工意識勃興等一系列不利於投資的因素 政府於是再次推動經濟轉型 1980年 民國六十九年 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 電腦等高科技產業 希望以耗能少 污染低 實際上並非如此 附加值高之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 而後臺灣經濟日漸自由化及國際化 並於200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加入世貿後 臺灣市場持續開放 大量外來產品衝擊臺灣產業 以農產品和民生工業為甚 同時為降低生產成本 大量企業外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 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 經濟自由化也造成國內金融業競爭激烈 引發潛在金融風險等問題 為應對這些問題 政府先後有不同的措施 在李登輝時期以將臺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為目標 其後如何提升自身生產力 經濟更趨多元化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 讓企業根留臺灣 均是臺灣經濟要面臨的課題 臺灣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在1970年代改善後 根據堅尼系數 在1980年至2001年 2004年以後這兩段期間又開始惡化 44 實質平均薪資自2000年代開始倒退 2010年代已倒退回1990年代後期的水準 45 46 社會變遷 编辑 國立臺灣大學 被視為臺灣最頂尖的大學之一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之初 致力消除日本殖民教育的痕跡與影響 打壓本省人與在地南島語群後裔 推動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教育政策 中央政府遷臺後 頒布 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 和一系列法令 在日常教學中大力灌輸反共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 並推行髮禁等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措施 1968年 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該計劃對臺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伴隨著更多人進入國民中學接受教育 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解嚴之後 教育政策日益寬鬆 校園風氣日益自由及自主 教科書由過去之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 各縣市可自立高中 入學管道多元化 九年一貫亦開始推行 在教學內容上 加強鄉土教育之教學比例與在地語言之教學 課堂上開始出現閩南語 客家話及臺灣南島語言教育 但由於九年一貫之綱要文句太含糊 內容乃分階段而非分學年或學期 肇使各版學科教科書內容差異大 特別是社會科 因此近數年來有部分縣市要求恢復一綱一本 或透過各種名目 實行實際上之縣市內一綱一本 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 不論是法令 師資 課程 教學 教科書 財政等方面 均有重大的變革 2002年廢除大學聯考後 開始實施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測驗 堪稱臺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 同時 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也成為了教育界的焦點 47 伴隨經濟發展 臺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 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 在1970年代 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倡 客廳即工場 成為一道奇觀 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 導致各都會人口激增 形成了大臺北地區等都會圈 隨著人口的流動 家庭結構也隨之變化 小家庭結構成為社會的絕對主流 從而使老人安養與幼兒托教成為社會問題 隨著家庭計劃之推廣與醫療條件改善 臺灣人之平均壽命不斷延長 人口成長已由高生育率 低死亡率轉變為低生育率 低死亡率 1951年 民國四十年 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為53歲 女性為57歲 2004年 民國九十三年 男性平均壽命增加為73 6歲 女性增加為79 4歲 1981年 民國七十年 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為四十一萬四千人 每一婦女平均生育2 46個子女 到2004年 民國九十三年 全年臺灣新生人口數量下降到廿萬六千人 每一婦女平均生育子女僅1 18人 臺灣已經成為高齡化 少子化社會 解嚴前 隨著國民黨實行的一黨專政與威權統治 臺灣人的結社 遊行 言論 出版 新聞自由都沒有保障 加上片面重視經濟效益 底層人民權益卻橫遭剝奪 維權意識與社會發展皆不健全 1970年代後 伴隨著教育普及與中產階級興起 自主意識開始抬頭 1980年 民國六十九年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 標志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興起 1980年代 隨著民主運動的蓬勃展開 街頭抗爭也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見現象 著名的如五一九綠色運動 三月學運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 五二 農運 無殼蝸牛運動等 各個少數組群亦注意維護自己的權益 如臺灣原住民族權力促進會發起之 還我姓名 還我土地 等訴求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功實現開放赴大陸探親之政治訴求 客家權益促進會發起之 還我母語 運動等 性別平等亦獲得社會的重視 在立法院已有女性保障名額 女性地位顯著提升 同志團體亦時有遊行示威要求同志人權 立法院陸續通過勞基法等法令 勞工地位得到保障 1995年 民國八十四年 全民健保正式實施 福利制度的完善已初見端倪 近年來 大量中國大陸 東南亞及其他國家的人民透過婚姻關係或其他因素而移民臺灣 形成了新住民族群 亦可能產生了一些社會適應問題 由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编辑 中正紀念堂蔣中正銅像 穿著马褂的蔣中正 政府遷台早期 大力推行去日本化 強力推行國語教育 命名街道名稱 日本人多只有町名少有街道名稱 試圖強化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 同時在中共文化大革命期間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之對抗 文化樣貌呈現中國化 反共 一元的文化特質 只有少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滲入臺灣 而在1970年代後 伴隨著經濟的起飛 本土文化日漸興起 外國思想湧入臺灣 臺灣的文化趨向多元 如今 臺灣文化融中華 原住民 日本和美歐等各種要素於一身 成為文化多樣共存的一個樣本 教育 编辑 臺灣教育的現況奠基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 在之前 教育資源與體制則約承襲日治時期後期與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的綜合體制 被認為是國民黨五十年愛國教育 一味推崇中国民族主义 而這些內容有部分是仇日教育 48 其目的是切斷臺灣本省人對過去日治時期的眷戀 也表現了執政者害怕臺灣人拿日本和中華民國政府作比較 同時也把受日本教育的大部分本省知識分子排除在政經核心之外 例外如 李登輝 江丙坤 也是為了獨裁統治的方便性作考量 其嚴重的後遺症不但造成臺灣歷史的嚴重失落 文化產生斷層 認知產生缺陷 不夠完整的現象 且造成書唸得愈好的人 仇日的狀況似乎愈嚴重 49 使許多臺灣人猶記得超過60年以上的中日仇恨 50 文學 编辑 在中央政府遷臺初期 政府大力推行反共 懷鄉文學 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 代表作 藍與黑 姜貴 代表作 旋風 和司馬中原 代表作 狂風沙 同時 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重要力量 以白先勇 王文興為其代表 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 臺北人 家變 等 1960年代中後期起 一些本土作家以 臺灣文藝 笠詩刊 為陣地 重拾鄉土素材 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命運 作品隱含批判精神 終於在1977年 民國六十六年 引發鄉土文學論戰 解嚴後 文學種類更多 近年隨著網際網路興起 網路文學蔚然成風 美術 戲劇與音樂 编辑 1950年代 臺灣畫壇主流以中國大陸來臺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本土西畫家為主 繪畫技巧傳統 1960年代起 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抽象畫等風格 美術風格走向西化 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 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 解嚴後美術自由 風格前衛多元 二戰後 一方面政府在臺灣大力扶持國劇 京劇 等大陸劇種 另一方面歌仔戲 布袋戲等本土劇種仍是大眾重要娛樂 電視之出現 布袋戲 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 重獲人們重視 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有所創新 常以小劇場等方式表演 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最具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 戰後初期 臺語歌曲一度流行 後來官方鉗制 政治力延伸音樂界 創作大量反共愛國歌曲 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由香港傳入 在民間風行一時 1970年代 知識青年疾呼 唱自己的歌 校園民歌因此風行 近年臺灣成為世界華語樂壇中心 周杰倫 張惠妹 五月天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 成為樂壇重要力量 電影 编辑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開始 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經營下 攝製大量國語劇情片 不少有反共色彩 同時臺語片悄然興起 受到本省人的好評 多以民間故事等為題材 乃至有廈語片的發揮 1960年代 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主流 代表作有 蚵女 養鴨人家 等 同時 香港邵氏兄弟製作電影也在臺灣廣受歡迎 也影響到臺灣本地電影製作 愛情片 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主流 1970年代 隨著外交困境 中影制作大量愛國宣影片 如 梅花 汪洋中的一條船 823砲戰 等 1980年代起 悲情城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愛情萬歲 等影片開始了 臺灣新電影 風潮 解嚴後 後新浪潮電影興起 侯孝賢 李安 蔡明亮以及楊德昌成為這一時期代表導演 同時 由於後新浪潮電影之表現手法大眾多難理解 加以外國電影配額廢除後 美國好萊塢電影大舉進入臺灣 國片之環境及市場日漸萎縮 近年 國片又有復甦跡象 另 海角七號 翻滾吧 阿信 艋舺 志氣 於各大電影院創下票房佳績 電視與其他媒體 编辑 1962年 臺灣電視公司成立 是臺灣第一家電視臺 不久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開播 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 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國民黨掌控 在娛樂大眾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工具 1969年 民國五十八年 中視播出 晶晶 為臺灣首部連續劇 同時楊麗花 葉青 楊懷民歌仔戲也紛紛登上螢幕 1993年 政府開放成立有線電視臺 隨後在1997年又開放了首家民營無線電視臺民視 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 又陸續開播公視 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族電視臺 隨著政治民主 黨政軍對電視不再直接控制 解嚴前 聯合報 與 中國時報 兩份報紙影響臺灣至大 1980年代後 自由時報 興起 成為第三大報 近年 蘋果日報 快速發展 報業再演變為四大報 廣播事業亦有發展 除了中廣等傳統廣播外 飛碟電臺 KISS Radio等亦成為重要廣播電臺 近年網路文化因網際網路迅速興起 在臺灣文化中亦日見重要 註釋 编辑 中華民國國旗歌 平時在升中華民國國旗時演奏 而在以中華臺北等稱呼於國際運動場合演奏時 則常常代替 中華民國國歌 使用 民國紀年的正式寫法應將中華民國國號完整寫出 僅寫 民國 係屬簡寫寫法 城際鐵路列車靠左行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 中共中央总书记为最高领导人 中国国家主席只是礼仪性的 虚位元首 17 1945年至1949年 實際上在1940年代後期即有惡化現象 1970年代犯罪開始趨於多樣化 如五股箱屍案等 所謂1980年代治安之惡化 實際上僅是之前治安形式惡化之延伸而已 其表徵有銀行搶案之出現 李師科案 綁票率上升及知識型犯罪率攀升等 参考文献 编辑 法定曆法為公曆 法定紀年採用民國紀年 民間亦使用西元紀年 農曆則在民間廣泛使用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為 86 邱各容 臺灣兒童文學史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2019 03 25 ISBN 95711394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2 1945年日本投降 1949年大陸淪陷 政府播遷來臺總稱為戰後時期 或稱中華民國時期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 PDF 國史館 2010 12 15 2014 12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12 07 中文 臺灣 台灣公民教育的轉變歷程 II 戰後的變動與挑戰 1945 194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53頁 湯梅英 台灣人權學刊 第三卷第四期 2016 12 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 1683 197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256頁 陳麗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11 02 徐熙光 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0月 ISBN 9570506997 8 0 8 1 湯熙勇 恢復國籍的爭議 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 1945 47 pdf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5年6月 17 2 393 437 ISSN 1018 189X 孫中山先生眼中的台灣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255 256頁 張寒青 北台灣學報第30期 2007 03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 VIII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英语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 358 359 英语 In particular it is considered that exemption from Japanese jurisdiction was not intended to be accorded the estimated 20 000 persons in Japan claiming to be Taiwanese these persons throughout the war were enemy nationals and according to Japanese law still retain Japanese nationality excepting only those who have individually divested themselves thereof in accordance with established procedure It should however be pointed out that from the legal standpoint the transfer of Taiwan s Sovereignty remains to be formalized assumably a treaty of cession will in due course be negotiated which will effect such transfer and which may contain provisions in regard to appropriate change in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s residents 何義麟 戰後台灣人之國籍變更與國家認同 以澀谷事件之考察為中心 PDF Report 臺北市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第6 11頁 2002年2月 2016 05 1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10 16 12 0 12 1 12 2 12 3 譚慎格 編著 群策會 重估 一個中國 政策 美國學界 政界對一中政策的挑戰 2005年12月5日 臺灣 群策叢書 ISBN 9868095247 13 00 13 01 13 02 13 03 13 04 13 05 13 06 13 07 13 08 13 09 13 10 13 11 13 12 13 13 13 14 13 15 陶涵 英语 Jay Taylor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台北 時報文化 2010 管仁健 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 你不知道的臺灣 2008 03 07 修憲國民黨版 國大定位任務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07 17 2008總統大選 200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2 01 林良昇 中國修憲刪國家主席限制 馬英九 國家主席非最重要 台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 03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13 中文 臺灣 薛小山 媒体指佩洛西将抵台湾 台海军事决战一触即发 美国之音 2022 08 02 2022 08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2 锺辰芳 佩洛西访台美中军事对峙 专家 美军绝不许共军动佩洛西一根汗毛 美国之音 2022 08 02 2022 08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2 美國媒體紛報導台灣反反分裂法百萬大遊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十六日專電 2005 03 27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 民意調查 2010 12 24 2010 12 2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旅行法 川普簽了16日生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通訊社 2018 3 17 美眾院無異議通過台灣保證法 倡對台軍售常態化 中央通訊社 2019 05 08 2019 06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8 繁体中文 美眾院通過台灣保證法 總統府表示感謝 中央廣播電台 2019 05 08 2019 06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3 繁体中文 外交部宣布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將更名為 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象徵台美關係緊密 意義非凡 外交部新聞稿 2019 05 25 2019 05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12 繁体中文 台美關係突破 台灣入名 北協更名 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自由電子報 2019 05 25 2019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25 繁体中文 大突破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更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聯合新聞網 2019 05 25 2019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25 繁体中文 蔡總統連任 美國務卿祝賀讚揚台灣民主 中央社 2020 01 12 2019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1 繁体中文 美國務卿祝賀 蔡總統 連任 讚揚台灣民主 自由電子報 2020 01 12 2019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2 繁体中文 蘇偉樺 台美關係新突破 賴清德啟程低調訪華府 華視 2020 02 03 2020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3 中文 臺灣 葉素萍 賴清德應邀赴華府 出席全美祈禱早餐會 中央通訊社 2020 02 02 2020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0 中文 臺灣 楊淳卉 賴清德訪美 拜會國際事務智庫及僑界 自由電子報 2020 02 03 2020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4 中文 臺灣 美国国务院取消美台交往限制 2021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2 吳美依 美國防部新聞 台灣從來 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分析最新印太局勢 EtToday新聞雲 2021 03 18 2021 04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9 JIM GARAMONE DOD Officials Describe Conditions in Indo Pacific US Dept of Defense 2021 04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7 賴福順 不具法律效力 彙編又怎樣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1年9月8日 2015年2月28日 HC Deb 英语 Hansard 04 May 1955 vol 540 cc1870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Monte R Bullard Strait Talk Avoiding a Nuclear War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over Taiwan PDF Monterey CA 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CNS 2008 p 29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4 13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38回国会 予算委員会 第15号 昭和36年3月15日 p 19 日語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22 Washington D C 美國政府印務局 英语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 80 英语 The Chinese have administered Formosa for 4 years Neither the United States nor any other ally ever questioned that authority and that occupation When Formosa was made a province of China nobody raised any lawyers doubts about that That was regarded 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itments Now in the opinion of some the situation is changed They believe that the forces now in control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forces which undoubtedly will soon be recognized by some other countries are not friendly to us and therefore they want to say Well we have to wait for a treaty Transcript of Second Day of MacArthur s Testimony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May 5 1951 p 4 January 2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8日 英语 The Allies turned over what you might call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rusteeship of Formosa to China just as Japan was turned over to us and it is still in that status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原文 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10 31 土地改革紀念館 2007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5 存档副本 PDF 2013 07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12 24 存档副本 2013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9 存档副本 2013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 永久失效連結 中國人仇日是仇恨教育所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02 21 扎根知日教育 認識臺灣日治歷史 2012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5 反日統派合為一體 2012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3 04 參見 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冷战主题 历史主题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 臺灣 中華民國政治 臺灣政治 中華民國歷史 臺灣戰後時期民意代表爭議事件列表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 臺灣戰後時期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臺灣戰後時期 amp oldid 7565224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