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自由中國 (雜誌)

《自由中國》(1949年11月20日-1960年9月4日[1]),是在中華民國發行,以擴展民主自由空間為宗旨的政治刊物,由從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以及政治人物所出版,至1960年9月1日,共刊出260期,存活十年又九个月。因為在當時的國民黨於臺灣的威權統治下,該雜誌在臺灣的言論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幾乎是整個1950年代在檯面上唯一可以聽到的異議聲響。因雷震等臺港在野人士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觸怒了國民黨當局,1960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藉《自由中國》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殷海光寫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等人逮捕,該雜誌停刊。[2]

自由中國
雜誌封面
英文名Free China
编辑者夏道平殷海光聶華苓、羅鴻詔等夏道平殷海光聶華苓、羅鴻詔等
發行期間半月刊
發行者雷震雷震
創辦者雷震胡適王世傑杭立武等。
首发日期1949年11月20日,​73年前​(1949-11-20
最後發行日期1960年9月4日,​62年前​(1960-09-04雷震事件
创刊地区 中華民國
总部所在地 中華民國

沿革

《自由中國》雜誌最初的構想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之前發生的。當時有一部分中國國民黨黨員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認為要堅定反共合法性,就必須要有一宣揚自由民主的言論機關,因此胡適雷震杭立武張佛泉等人,研議創辦《自由中國》雜誌。但不久後中華民國政府暫退至臺灣,《自由中國》雜誌無法在大陸地區發行,遂於1949年11月在臺北創辦,由胡適擔任發行人,主要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

《自由中國》創辦之初,與時任總統蔣中正關係良好,立場亦傾向擁蔣,因此创办初期得到国民党高层的赞助。自1949年11月至1950年底,得到教育部补助经费约新台币三万元。1951年3月至1953年5月,吴国桢的省政府财政厅每年资助新台币两万元。美国国务院拨款的亚洲协会自1953年元旦起每期购买一千本,自1954年元旦起,每期加购五百本,邮资另加,平均每年约资助两千美元。[3]但是,隨著韓戰的爆發,蔣中正重獲美國支持,原本希望任用自由派人物改善政府形象、爭取美援的必要性大減;加上中國國民黨實施黨改造後,強人威權政治體制逐漸成形、鞏固。黨內的自由派政治人物由於不滿蔣的政策,紛紛離開權力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中國》的方向和風格也逐漸改變,從批判共產主義轉向檢討臺灣內部問題,及批評國民黨政府政策弊病,而和執政當局關係逐漸惡化。

1954年5月,雷震在《自由中國》刊登投書〈搶救教育危機〉一文,批評黨國干擾學校教育(如救國團)之後,12月蔣中正在“宣傳匯報會”上下令開除其黨籍(薛化元 1996,120)。國民黨秘書長唐縱表示雷震到臺灣後並沒有參加國民黨的歸隊登記,蔣中正說:“沒有黨籍也要開除!”。1958年殷海光在《自由中國》上發表《我们的教育》和《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两篇文章響應雷震。

從1957年7月起,《自由中國》更以「今日問題」為總標題,連續發表十五篇社論,指出蔣政府一黨獨大,為所欲為。1959年3月,胡適撰寫〈自由與容忍〉一文,表達「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主張臺灣必須出現一個反對黨,以適度給予執政黨壓力制衡。1959年6月起,《自由中國》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反對蔣中正尋求總統三連任。1960年,《自由中國》發表七論反對黨的文章,宣稱:“民主政治是今天的普遍要求,但沒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在這種情況下,雷震開始多方奔走,試圖結合臺灣本土的政治人物,共同組成一個反對黨。6月26日,雷宣布李萬居高玉樹、雷震3人為新黨發言人;雷震、李萬居夏濤聲吳三連郭雨新齊世英郭國基、黃玉嬌等17人為召集委員,由雷任新黨秘書長。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中國》編輯群的舉動逐漸進逼至國民黨當局的禁忌,國民黨三大黨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新生報》於是對雷震等人予以反擊,宣稱組建新黨是配合中共“統戰政策”、“造成臺灣混亂”、“企圖顛覆政府陰謀”。雷震終於在1960年9月4日遭到逮捕,為其罪名是「包庇匪諜」,10月8日宣判當天,蔣中正明確指示雷震的「刑期不得少於十年」,「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4]。《自由中國》亦遭到停刊(薛化元 1996,144;楊碧川 1997,405)。

左舜生針對此一事件,曾批評蔣中正“不失為東方一個碩果僅存的標準獨裁者,同時也通明透亮表示了他對民主絲毫不能理解,絲毫不感興趣,不惜以走極端的態度,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同國內外一切主持公道與正直人士挑戰。”[5]

版面內容

文藝欄

聶華苓1949年起在《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陳之藩《旅美小簡》中的文章即在《自由中國》文藝欄發表。

各界評價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

根據林淇瀁(1999年)的整理,從反對運動的角度來審視,《自由中國》至少有以下三點重要的貢獻:

第一,在臺灣自由報業理念的傳揚上,《自由中國》雜誌以小媒介的形式,卻發揮了大媒介的功能,它在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加緊新聞箝制的政策之際,堅持媒介應有的新聞自由價值及理念,為後來的黨外雜誌樹立了爭取新聞自由的典型。這是《自由中國》在臺灣報業史上發散的可貴光芒。

再者,《自由中國》以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為基礎,透過政治論述,宣揚民主憲政理念,在國民黨戒嚴體制之中尋求突破牢籠的奮鬥與實踐,也給予後起的臺灣黨外民主運動相當的思想啟發,「影響了從1970年代開始,逐漸再抬頭的政治運動」,「為臺灣民主政治的開展創造了契機」(薛化元,1996:391-392)。這是《自由中國》雜誌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即使《自由中國》對臺灣民主運動貢獻良多,但亦有其缺失[原創研究?]

  1. 理論層面的論述,缺乏實際層面思考
  2. 中國格局論述,少見臺灣在地觀點
  3. 省籍意識強烈

亦有說法指出,因中國民主黨吸收了大量的臺籍菁英,造成執政當局不滿,乃至日後遭到迫害。雷震獄中手稿亦提到:「臺灣人的心目中,總覺得大陸人都是統治階層...而覺得自己吃了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常有忿忿不平之念。」《自由中國》編委會委員戴杜衡甚至說過:「把臺灣人搞起來,大陸人將來是要受其欺壓的。」《自由中國》為一追求自由民主的政論雜誌,於發行期間卻沒注意到臺灣最根本、日後漸趨嚴重的省籍認同問題,而大多數仍以「外省菁英」的角度論述。

最後,《自由中國》由政治論述起,終於政治實踐的特質,表現了論述與實踐相與結合,言談與改革並進的政論雜誌/政治機器典範,更是深刻地啟發了其後的黨外民主運動,思想者、言談者與行動者三合一的民主參與模式,從此成為黨外雜誌與國民黨黨政軍三合一體制對抗的本錢。1970年代末期的《美麗島雜誌》及政團併體雛形,就是如此找到立基點。'

雜錄

  • 2009年電影《淚王子》戲中出現《自由中國》雜誌一幕,該年是1954年在臺中清泉崗機場,空軍劉將軍之妻歐陽千珺(關穎飾)喜讀該雜誌,並出現在她的書桌。不過劉將軍曾囑咐屬下不要再提供該雜誌供她閱讀,意含不希望受之影響。

相關條目

注釋

  1. ^ 高淑芬. 《臺灣歷史辭典補正·期刊詞條補正》.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 105、106頁. ISBN 978-957-15-1477-2. 
  2. ^ 李筱峰,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4-10-09.,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0/11/23
  3. ^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4.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8: 212. ISBN 978-7-5207-0464-9. 
  4. ^ 《雷震案史料彙編》第331至332頁,國史館
  5. ^ 《聯合評論週刊》119期,〈雷震與團結〉,1960年12月2日。

參考資料

  • 小田三郎:〈《自由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與文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沈超群,2007年4月,〈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史轍》,第3期,頁141-180。
  • 傅正,1992,《自由中國》的時代意義,見澄社,臺灣自由民主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9-269。臺北:自立晚報。
  • 錢永祥,2001,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見錢永祥,縱欲與虛無之上,頁179-236。臺北:聯經。
  • 任育德,1999,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薛化元,1998,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1960):以《自由中國》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見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臺北:桂冠。
  • 薛化元,1999,戰後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一個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的國家定位為中心。當代 141:32-45。
  • 魏誠,1984,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灣政論雜誌的發展: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淇瀁(向陽),1999,〈臺灣報業史〉初論 1 暗夜‧黑潮‧《美麗島》:臺灣「黨外」報業政治傳播路徑的歷史分析 [online]。np:向陽網聯。[引用於2004年10月29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縣板橋市:稻香。
  • 楊碧川,1997,臺灣歷史詞典。臺北:前衛。

自由中國, 雜誌,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5年8月12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閱讀起來類似評論, 需要清理, 請幫助改进這個條目以使其語氣中立, 且符合维基百科的品質標準, 自由中國, 1949年11月20日, 1960年9月4日, 是在中華民國發行, 以擴展民主自由空間為宗旨的政治刊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5年8月12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閱讀起來類似評論 需要清理 請幫助改进這個條目以使其語氣中立 且符合维基百科的品質標準 自由中國 1949年11月20日 1960年9月4日 1 是在中華民國發行 以擴展民主自由空間為宗旨的政治刊物 由從中國大陸來臺的自由主義者以及政治人物所出版 至1960年9月1日 共刊出260期 存活十年又九个月 因為在當時的國民黨於臺灣的威權統治下 該雜誌在臺灣的言論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幾乎是整個1950年代在檯面上唯一可以聽到的異議聲響 因雷震等臺港在野人士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觸怒了國民黨當局 1960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藉 自由中國 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殷海光寫的社論 大江東流擋不住 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等人逮捕 該雜誌停刊 2 自由中國雜誌封面英文名Free China编辑者夏道平 殷海光 聶華苓 羅鴻詔等夏道平 殷海光 聶華苓 羅鴻詔等發行期間半月刊發行者雷震雷震創辦者雷震 胡適 王世傑 杭立武等 首发日期1949年11月20日 73年前 1949 11 20 最後發行日期1960年9月4日 62年前 1960 09 04 雷震事件 创刊地区 中華民國总部所在地 中華民國 目录 1 沿革 2 版面內容 2 1 文藝欄 3 各界評價 4 雜錄 5 相關條目 6 注釋 7 參考資料沿革 编辑 自由中國 雜誌最初的構想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之前發生的 當時有一部分中國國民黨黨員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認為要堅定反共合法性 就必須要有一宣揚自由民主的言論機關 因此胡適 雷震 杭立武 張佛泉等人 研議創辦 自由中國 雜誌 但不久後中華民國政府暫退至臺灣 自由中國 雜誌無法在大陸地區發行 遂於1949年11月在臺北創辦 由胡適擔任發行人 主要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 自由中國 創辦之初 與時任總統的蔣中正關係良好 立場亦傾向擁蔣 因此创办初期得到国民党高层的赞助 自1949年11月至1950年底 得到教育部补助经费约新台币三万元 1951年3月至1953年5月 吴国桢的省政府财政厅每年资助新台币两万元 美国国务院拨款的亚洲协会自1953年元旦起每期购买一千本 自1954年元旦起 每期加购五百本 邮资另加 平均每年约资助两千美元 3 但是 隨著韓戰的爆發 蔣中正重獲美國支持 原本希望任用自由派人物改善政府形象 爭取美援的必要性大減 加上中國國民黨實施黨改造後 強人威權政治體制逐漸成形 鞏固 黨內的自由派政治人物由於不滿蔣的政策 紛紛離開權力核心 在這種情況下 自由中國 的方向和風格也逐漸改變 從批判共產主義轉向檢討臺灣內部問題 及批評國民黨政府政策弊病 而和執政當局關係逐漸惡化 1954年5月 雷震在 自由中國 刊登投書 搶救教育危機 一文 批評黨國干擾學校教育 如救國團 之後 12月蔣中正在 宣傳匯報會 上下令開除其黨籍 薛化元 1996 120 國民黨秘書長唐縱表示雷震到臺灣後並沒有參加國民黨的歸隊登記 蔣中正說 沒有黨籍也要開除 1958年殷海光在 自由中國 上發表 我们的教育 和 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 两篇文章響應雷震 從1957年7月起 自由中國 更以 今日問題 為總標題 連續發表十五篇社論 指出蔣政府一黨獨大 為所欲為 1959年3月 胡適撰寫 自由與容忍 一文 表達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他甚至主張臺灣必須出現一個反對黨 以適度給予執政黨壓力制衡 1959年6月起 自由中國 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 反對蔣中正尋求總統三連任 1960年 自由中國 發表七論反對黨的文章 宣稱 民主政治是今天的普遍要求 但沒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 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 在這種情況下 雷震開始多方奔走 試圖結合臺灣本土的政治人物 共同組成一個反對黨 6月26日 雷宣布李萬居 高玉樹 雷震3人為新黨發言人 雷震 李萬居 夏濤聲 吳三連 郭雨新 齊世英 郭國基 黃玉嬌等17人為召集委員 由雷任新黨秘書長 在這種情況下 自由中國 編輯群的舉動逐漸進逼至國民黨當局的禁忌 國民黨三大黨報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新生報 於是對雷震等人予以反擊 宣稱組建新黨是配合中共 統戰政策 造成臺灣混亂 企圖顛覆政府陰謀 雷震終於在1960年9月4日遭到逮捕 為其罪名是 包庇匪諜 10月8日宣判當天 蔣中正明確指示雷震的 刑期不得少於十年 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 4 自由中國 亦遭到停刊 薛化元 1996 144 楊碧川 1997 405 左舜生針對此一事件 曾批評蔣中正 不失為東方一個碩果僅存的標準獨裁者 同時也通明透亮表示了他對民主絲毫不能理解 絲毫不感興趣 不惜以走極端的態度 甘冒天下之大不韙 同國內外一切主持公道與正直人士挑戰 5 版面內容 编辑文藝欄 编辑 聶華苓1949年起在 自由中國 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 陳之藩 旅美小簡 中的文章即在 自由中國 文藝欄發表 各界評價 编辑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 根據林淇瀁 1999年 的整理 從反對運動的角度來審視 自由中國 至少有以下三點重要的貢獻 第一 在臺灣自由報業理念的傳揚上 自由中國 雜誌以小媒介的形式 卻發揮了大媒介的功能 它在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加緊新聞箝制的政策之際 堅持媒介應有的新聞自由價值及理念 為後來的黨外雜誌樹立了爭取新聞自由的典型 這是 自由中國 在臺灣報業史上發散的可貴光芒 再者 自由中國 以新聞自由 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為基礎 透過政治論述 宣揚民主憲政理念 在國民黨戒嚴體制之中尋求突破牢籠的奮鬥與實踐 也給予後起的臺灣黨外民主運動相當的思想啟發 影響了從1970年代開始 逐漸再抬頭的政治運動 為臺灣民主政治的開展創造了契機 薛化元 1996 391 392 這是 自由中國 雜誌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即使 自由中國 對臺灣民主運動貢獻良多 但亦有其缺失 原創研究 理論層面的論述 缺乏實際層面思考 中國格局論述 少見臺灣在地觀點 省籍意識強烈亦有說法指出 因中國民主黨吸收了大量的臺籍菁英 造成執政當局不滿 乃至日後遭到迫害 雷震獄中手稿亦提到 臺灣人的心目中 總覺得大陸人都是統治階層 而覺得自己吃了虧 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因而常有忿忿不平之念 自由中國 編委會委員戴杜衡甚至說過 把臺灣人搞起來 大陸人將來是要受其欺壓的 自由中國 為一追求自由民主的政論雜誌 於發行期間卻沒注意到臺灣最根本 日後漸趨嚴重的省籍認同問題 而大多數仍以 外省菁英 的角度論述 最後 自由中國 由政治論述起 終於政治實踐的特質 表現了論述與實踐相與結合 言談與改革並進的政論雜誌 政治機器典範 更是深刻地啟發了其後的黨外民主運動 思想者 言談者與行動者三合一的民主參與模式 從此成為黨外雜誌與國民黨黨政軍三合一體制對抗的本錢 1970年代末期的 美麗島雜誌 及政團併體雛形 就是如此找到立基點 雜錄 编辑2009年電影 淚王子 戲中出現 自由中國 雜誌一幕 該年是1954年在臺中清泉崗機場 空軍劉將軍之妻歐陽千珺 關穎飾 喜讀該雜誌 並出現在她的書桌 不過劉將軍曾囑咐屬下不要再提供該雜誌供她閱讀 意含不希望受之影響 相關條目 编辑雷震 傅正 殷海光 胡適 夏道平 雷震事件注釋 编辑 高淑芬 臺灣歷史辭典補正 期刊詞條補正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105 106頁 ISBN 978 957 15 1477 2 李筱峰 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4 10 09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0 11 23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蒋介石日记解读 4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8 212 ISBN 978 7 5207 0464 9 雷震案史料彙編 第331至332頁 國史館 聯合評論週刊 119期 雷震與團結 1960年12月2日 參考資料 编辑小田三郎 自由中國 知識分子的政治與文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沈超群 2007年4月 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 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 1950 1980 史轍 第3期 頁141 180 傅正 1992 自由中國 的時代意義 見澄社 臺灣自由民主的曲折歷程 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349 269 臺北 自立晚報 錢永祥 2001 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 對 自由中國 經驗的反省 見錢永祥 縱欲與虛無之上 頁179 236 臺北 聯經 任育德 1999 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薛化元 1998 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 1949 1960 以 自由中國 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 見殷海光基金會編 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 臺北 桂冠 薛化元 1999 戰後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一個考察 以雷震及 自由中國 的國家定位為中心 當代 141 32 45 魏誠 1984 民國四十 五十年代臺灣政論雜誌的發展 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淇瀁 向陽 1999 臺灣報業史 初論 1 暗夜 黑潮 美麗島 臺灣 黨外 報業政治傳播路徑的歷史分析 online np 向陽網聯 引用於2004年10月29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1 薛化元 1996 自由中國 與民主憲政 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 臺北縣板橋市 稻香 楊碧川 1997 臺灣歷史詞典 臺北 前衛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自由中國 雜誌 amp oldid 7523783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