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是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臺灣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在國共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實施。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不公和農民貧困的問題,並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民國50年代耕者有其田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

根據「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實行土地徵收和重新分配的措施。大規模的農地從地主手中徵收,並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從而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該政策還包括了農地所有權的確認和登記,確保農民合法擁有他們耕作的土地。

「耕者有其田」政策在當時的台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土地不公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這項政策也為台灣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於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簡介

民生主義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要點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農民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

1947年3月20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從字第一〇〇五〇號訓令」規定,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依正產物1000分之375計算,是為「三七五減租」;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1949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發布行政命令「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更陸續訂定「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等行政命令,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於1951年6月7日制定公布「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作為法律依據。

同時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連同1948年試辦部份,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1]

1952年11月,行政院會議陳誠院長指示下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2][3]:72。1953年1月26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總統令公布「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3]:7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4]:184地主免征耕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於1953年12月順利完成,計徵收放領耕地139,249公頃,創設自耕農戶194,823戶。放領的地價是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的股票)[1][5]。實物土地債券分稻穀與甘薯二類,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甘藷債券依據當年甘藷時價以現金償付。[6]

另外,最早省政府預計徵收21萬甲土地,而以地主代表為主的省議會建議只徵收9萬甲,行政院後提出18萬甲的方案,佃農代表也向立法院提出不該再向地主讓步,但最後立法院通過為妥協下的14萬甲。由當時不論省議會及縣市議會都曾清楚表示反對土地改革的地主立場,可得知所謂“本省精英”多採取與地主代言人的立場繼續支持地主佃農的不公平關係。

法律問題

關於耕者有其田政策之違憲爭議,司法院大法官陸續作出了司法院釋字第78號、124號、125號、128號、347號、422號、561號、579號、580號、581號等解釋。大法官並在司法院釋字第580號解釋中宣告,1983年12月23日增訂之《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耕地租約期滿時,出租人為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收回耕地時,準用同條例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款之規定,應以終止租約當期土地公告現值扣除土地增值稅餘額後之三分之一補償承租人」違憲,並應於2006年7月9日失效。

影響

每公頃水稻產量的絕對數字依據四種的估計數而有所不同,而無需過於認真看待,但以估計數字的共同特點來說,從1949年到1960年,台灣每公頃水稻的產量提高了約50%,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但並不是所有農民皆種植水稻,在旱地耕作的收入就比較少。[7]土地改革使台灣80%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8]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因中小地主經濟狀況不佳,又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晉身為工業資本家。由於土地改革使台灣許多地主喪失依附於土地之政經權力,[9]此一資本集中現象對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助力。[10]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例如鹿港辜家掌有台泥,後發展成和信集團(1991年以前稱為中信集團),便是顯例。[11]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從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三項特點,分析了它對後來「台灣經濟奇蹟」的先驅影響:[12]

  1. 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股票,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2. 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穀制」,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農民生產的米穀作物進行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實施對軍公教人員的米穀配給制);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3. 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經濟學家比較台灣、南韓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認為土地改革減小貧富差距與刺激經濟發展,是台韓經濟發展後來居上的因素之一。[13][14]

廢止

因應台灣社會發展情勢演變及農業環境條件變遷,1991年5月17日郝柏村內閣函請立法院審議廢止《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15]第2屆立法院於1993年7月9日通過,於7月30日明令廢止。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第六章 耕者有其田. 財團法人土地改革紀念館. [2014-05-01]. (原始内容于2014-05-02). 
  2. ^ 廖彥豪; 瞿宛文. 《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 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15年3月, (第98期 「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109–110 [2022-02-08].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1-19). 
  3. ^ 3.0 3.1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OCLC 800577853. 
  4.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OCLC 21994044. 
  5. ^ 黃秀政; 張勝彥; 吳文星. 《臺灣史》. 五南圖書出版. 2002年: 283–284 [2019-09-06]. ISBN 978-957-11-2738-5. (原始内容于2020-09-11). 
  6.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臺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 (民國42年1月)
  7. ^ Anthony Y. C. Koo.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 1966, 6 (3): 150–157 [2014-03-31]. (原始内容于2021-10-22). 
  8. ^ John Minns; Robert Tierney.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Labour History (Austral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ur History). Nov 2003, (85): 106 [2014-12-29]. (原始内容于2021-03-01). (英文)
  9. ^ 發展經濟學思潮與法制變遷──以台灣公營事業相關法制之變革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26,張英磊,《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二十三期,2010-09
  10. ^ 思想編輯委員會. 鄉土、本土、在地(思想6). 聯經出版. 2007-08-13: 75. 
  11. ^ . [200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12. ^ . 台灣: 國家文化資料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13. ^ Cristóbal Kay. Why East Asia overtook Latin America: Agrarian reform, 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2, 23 (6): 1073–1102 [2014-12-29]. doi: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 (原始内容于2019-02-06). (英文)
  14. ^ Richard Boyd; Galjart Benno; Tak-Wing Ngo.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Routledge. 24 January 2007: 24–33. ISBN 978-1-134-22859-1. (英文)
  15.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1991-05-25. 

外部連結

耕者有其田, 是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國共內戰結束後, 中國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實施, 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不公和農民貧困的問題, 並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民國50年代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根據, 政策, 政府實行土地徵收和重新分配的措施, 大規模的農地從地主手中徵收, 並分配給農民耕種,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 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 從而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 該政策還包括了農地所有權的確認和登記, 確保農民合法擁有他們耕作的土地, 政策在當時的台. 耕者有其田是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國共內戰結束後 中國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實施 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不公和農民貧困的問題 並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民國50年代耕者有其田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根據 耕者有其田 政策 政府實行土地徵收和重新分配的措施 大規模的農地從地主手中徵收 並分配給農民耕種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 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 從而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 該政策還包括了農地所有權的確認和登記 確保農民合法擁有他們耕作的土地 耕者有其田 政策在當時的台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解決了土地不公的問題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同時 這項政策也為台灣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後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 於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 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目录 1 簡介 2 法律問題 3 影響 4 廢止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簡介 编辑民生主義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 要點是減低田租 保障農民收入 切實扶植自耕農 使農民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 1947年3月20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從字第一 五 號訓令 規定 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 依正產物1000分之375計算 是為 三七五減租 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 1949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發布行政命令 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 更陸續訂定 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 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 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 及 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 等行政命令 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 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 於1951年6月7日制定公布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 作為法律依據 同時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 連同1948年試辦部份 共計放領138 957公頃 承領農戶286 287戶 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 366 416公斤 甘藷1 254 768 525公斤 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 1 1952年11月 行政院會議在陳誠院長指示下通過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 2 3 72 1953年1月26日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以總統令公布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3 72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規定 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 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 4 184地主免征耕地 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 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 曬場 池沼 果樹 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 放領給現耕農民 於1953年12月順利完成 計徵收放領耕地139 249公頃 創設自耕農戶194 823戶 放領的地價是耕地正產物 稻穀 甘藷 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 分十年均等攤還 徵收方面 補償地主70 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 分十年均等償付 並加給年息4 30 為公營事業股票 一次給付台灣水泥 台灣紙業 台灣工礦 台灣農林的股票 1 5 實物土地債券分稻穀與甘薯二類 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 甘藷債券依據當年甘藷時價以現金償付 6 另外 最早省政府預計徵收21萬甲土地 而以地主代表為主的省議會建議只徵收9萬甲 行政院後提出18萬甲的方案 佃農代表也向立法院提出不該再向地主讓步 但最後立法院通過為妥協下的14萬甲 由當時不論省議會及縣市議會都曾清楚表示反對土地改革的地主立場 可得知所謂 本省精英 多採取與地主代言人的立場繼續支持地主佃農的不公平關係 法律問題 编辑關於耕者有其田政策之違憲爭議 司法院大法官陸續作出了司法院釋字第78號 124號 125號 128號 347號 422號 561號 579號 580號 581號等解釋 大法官並在司法院釋字第580號解釋中宣告 1983年12月23日增訂之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 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 耕地租約期滿時 出租人為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收回耕地時 準用同條例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款之規定 應以終止租約當期土地公告現值扣除土地增值稅餘額後之三分之一補償承租人 違憲 並應於2006年7月9日失效 影響 编辑每公頃水稻產量的絕對數字依據四種的估計數而有所不同 而無需過於認真看待 但以估計數字的共同特點來說 從1949年到1960年 台灣每公頃水稻的產量提高了約50 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 但並不是所有農民皆種植水稻 在旱地耕作的收入就比較少 7 土地改革使台灣80 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 8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 因中小地主經濟狀況不佳 又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 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 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 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 晉身為工業資本家 由於土地改革使台灣許多地主喪失依附於土地之政經權力 9 此一資本集中現象對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助力 10 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 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 例如鹿港辜家掌有台泥 後發展成和信集團 1991年以前稱為中信集團 便是顯例 11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從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三項特點 分析了它對後來 台灣經濟奇蹟 的先驅影響 12 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股票 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 這是民間資本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改革的結果 透過 肥料換穀制 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農民生產的米穀作物進行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 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生產剩餘 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 實施對軍公教人員的米穀配給制 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 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 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 提高農業生產性 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 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 廉價 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經濟學家比較台灣 南韓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 認為土地改革減小貧富差距與刺激經濟發展 是台韓經濟發展後來居上的因素之一 13 14 廢止 编辑因應台灣社會發展情勢演變及農業環境條件變遷 1991年5月17日郝柏村內閣函請立法院審議廢止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15 第2屆立法院於1993年7月9日通過 於7月30日明令廢止 參見 编辑均田制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肥料換穀 土地改革紀念館 土地改革运动 居者有其屋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第六章 耕者有其田 財團法人土地改革紀念館 2014 05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5 02 廖彥豪 瞿宛文 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 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15年3月 第98期 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專題 109 110 2022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1 19 3 0 3 1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 06 01 OCLC 800577853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OCLC 21994044 黃秀政 張勝彥 吳文星 臺灣史 五南圖書出版 2002年 283 284 2019 09 06 ISBN 978 957 11 2738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1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 臺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 民國42年1月 Anthony Y C Koo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 1966 6 3 150 157 2014 03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22 John Minns Robert Tierney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Labour History Austral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ur History Nov 2003 85 106 2014 12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1 英文 發展經濟學思潮與法制變遷 以台灣公營事業相關法制之變革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26 張英磊 財產法暨經濟法 第二十三期 2010 09 思想編輯委員會 鄉土 本土 在地 思想6 聯經出版 2007 08 13 75 童清峰 台灣兩次土改的啟示 避免地方金權豪奪 2009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07 耕者有其田 台灣 國家文化資料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29 Cristobal Kay Why East Asia overtook Latin America Agrarian reform 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2 23 6 1073 1102 2014 12 29 doi 10 1080 01436590220000366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6 英文 Richard Boyd Galjart Benno Tak Wing Ngo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Routledge 24 January 2007 24 33 ISBN 978 1 134 22859 1 英文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1991 05 25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釋字第 580 號 釋字第 580部分協同及部分不同意見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土地改革紀念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耕者有其田 amp oldid 7786233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