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竹歷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新竹地區,包括現在的新竹市新竹縣。首度由漢人有系統的開墾開始於18世紀初期,閩粵移民陸續開墾新竹,閩籍分布於水利便利的河川下游,晚到的客籍多半分布於丘陵地竹北、新豐、新埔等地。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新竹
注音ㄒㄧㄣˉㄓㄨˊ
台羅Sin-tik
日語假名しんちく
(Shinchiku)
英语Hsinchu

荷蘭、西班牙時代

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竹塹社眩眩社的活動範圍,17世紀荷蘭殖民台灣,漢人還未大規模的抵達新竹地區開墾,主要居民為臺灣原住民。荷蘭於1654年統計竹塹社計有149戶,523人[1]。竹塹社當時分布於香山、鹽水港一帶,與其他部落的酋長每年集會一次,向荷蘭殖民者報告當地情況。

竹塹地區與台灣同期各地相較,是全台唯一贌價(贌社)高昂且缺乏米糧的地區;因為盛產鹿皮加上貿易活動興盛,竹塹地區長期倚仗貿易進口糧食,以供養更多人口,這些人口是原初部落無法負荷的,長久下來,貿易已成為竹塹地區無法拒絕的必要行為。[2]

這個特性使竹塹港成為荷蘭時代中後期最具商業價值的島內運輸港,以穩定、具計畫性的以物易物貿易,形塑了較深厚的原漢關係,加速了清代竹塹地區的拓墾與港市的形成。

竹塹地區在1646-1647年荷蘭人統治初期發生過幾次零星的反抗事件後,直到1653年,竹塹一帶都維持著大致的和平,但1654年起,竹塹社突然開始襲擊、搶劫、竊盜其他村社,宣告他們雖然不反抗荷蘭大員當局,但要求Parcoutckie(南崁社)、Mattatas、Gerom、Sinanny等地區,須恢復自古有的納稅(schatting)習慣,繳納貢品予竹塹社;1655年竹塹一帶村社對立的情形加劇,荷蘭人以「前所未聞」形容其嚴峻的形勢,竹塹社人進一步宣示不再仰賴荷蘭人,將以弓和箭與之對抗;1657年狀況依舊未改善,南崁的贌商甚至在南崁社被殺,荷蘭當局遂率兵北上,將南崁社與竹塹社的村落燒成灰燼。[3]1656至1657年,台灣北部地區一同消失於《熱蘭遮城日誌》的贌價記錄表中,這段期間的動亂應該是無漢商敢參與競標的原因。

這些動亂應與大員的物價飛漲有關;1654-1655年間,國姓爺與清朝的戰爭使得前來大員貿易的中國船隻越來越少,到了1656年6月,國姓爺甚至頒布禁運令,一直持續到1657年夏季,不僅使贌商無能繳納贌金,還使不少中國人攜眷回鄉,大員物價勢必因此上揚,也勢必威脅依賴貿易生存的竹塹社,不僅使得他們四處騷擾其他村社,且拒絕提供鹿皮,開始思考自己耕作的可能。

1658-1660年間的《熱蘭遮城日誌》遺失,但從荷蘭人的書信中,可以知道大員的貿易情況始終沒有好轉,1659年大員商館已無盈餘,該年秋天,竹塹社又因反叛再被燒毀一次,直至1661年,荷蘭人仍在日誌中規畫著如何處置反叛的竹塹社人,可見終荷蘭人統治之期,竹塹地區的反抗都不曾間斷。

清代港口與拓墾的研究,多以漢人史料為主,研究結果亦偏向漢人觀點;周鍾瑄《諸羅縣志》述及崩山、後壠、中港、竹塹、南崁各港時,認為這些地區「商賈舟楫未通,雖入職方,無異化外。」對於漢人來說,因少有漢人定居,確實屬於「化外」,但《熱蘭遮城日誌》中有為數不少的竹塹地區貨物運輸資料(有記錄者達35筆,且貨物量龐大),顯示早在荷蘭時代,竹塹地區就與大員有密切的水運往來,若指其「舟楫未通」,並不真確。

清代的港口發展與荷蘭時代具有延續性,並非斷裂式地突然崛起,竹塹地區雖開發較晚、番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迫近、腹地狹小、距離大員遙遠,卻能在1731-1783年間,和中南部具廣大平原腹地的港口,一起成為三級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實得力於荷蘭時代商業的高度發展;雖然原漢貿易的數量,無法與大量漢人進墾後相比,但若非盛產鹿又缺乏米糧的環境,誘發竹塹地區原住民旺盛的貿易企圖,使其成為荷蘭時代中後期最有價值的島內運輸港,清初的竹塹地區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蓬勃崛起。[4]

明鄭

永曆十五年(1661年),明軍進攻臺灣,楊祖率左先鋒陣軍隊於新港仔以及竹塹一帶屯墾。幾個月後,臺灣中部的大肚王國擊退明軍,楊祖受傷敗回赤崁。漢人直至1711年以前,再無於新竹地區進行有效的屯墾經營。

1681年,明軍為了準備與清軍攻臺灣的戰爭,積極修築防禦工事並徵調各地的原住民,各社原住民不堪其苦,紛紛反叛,殺通事並搶奪糧餉,攻擊往來商人。鄭克塽指派親軍陳絳率軍征討反抗的原住民。反抗的各社原住民勢力轉入山區,其中竹塹社人轉入十八尖山客雅山等丘陵地,後來部份竹塹社人接受招降,落腳於武營頭,但原在新竹的眩眩社卻可能沒有再回來原來的社域。

清代

 
清代新竹城的城市中心─北門大街一端

1683年台灣併入清朝版圖,竹塹改屬諸羅縣。1691年 福建泉州王世傑獲准帶領親族180餘人與福建銀同同鄉等以暗仔街為中心往市區發展,同時向竹塹社族人取得土地墾植,廣興水利開發良田,形成 移民聚落。。而粵籍徐立鵬於1725年帶領族人進入竹東、新豐等郊區墾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新竹市市區,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第一個建城的重鎮。

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種植莿竹為城,並設東、西、南、北四城門。[5]1756年,淡水廳署由彰化遷到竹塹,署址位於城隍廟旁。[5]

1826年,竹塹開台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興建竹塹城獲准,於1827年興工,築造磚石造城牆與四座城樓,1829年完工。清光緒元年(1875年),淡水廳廢除,竹塹改稱新竹並設縣治。1887年,臺灣建省,新竹縣析出苗栗縣,分屬於臺北府以及臺灣府(今臺中)。1894年基隆到新竹鐵路通車。

日治

 
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繪製的新竹地圖

乙未戰爭中,新竹成為抵抗日軍接收北台灣的重要據點。將新竹劃歸台北縣,並置新竹支廳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園支廳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 城市的軸心 ,中正路_(新竹市))

臺灣南北交通方式改變,縱貫鐵路成為臺灣南北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舊港與對岸的貿易減少,城市重心移轉到接近火車站的東門附近

1912年,新竹電燈株式會社成立,開始供電,是新竹邁向現代化的指標。

1937年,興建新竹機場

1943年11月25日,新竹飛行場遭到华美混合团空袭日驻新竹基地,這也是盟軍首次襲擊台灣。[6]1945年盟軍新竹大轟炸,全台被炸彈攻擊總量最多,大火三日才停止,新竹市東南區域幾近全毀。

民國

 
現行新竹市行政區區劃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1945年10月30日,日治時期的新竹市(新竹州首府)改制為省轄市(最早的),即為新竹市第一次省轄市時期。1946年將原日治9轄區整併東、西、南、北、香山等5區,總面積約101平方公里,同年將大新竹縣竹東區竹東鎮與寶山鄉併入為竹東區和寶山區,總面積約209平方公里(全臺主要城市最大面積),1950年底將原新竹省轄市切割(政權更替,連降兩級),香山、竹東、寶山成為新竹縣轄鄉鎮,原省轄東西南北四區整併為新竹縣轄市,總面積約49平方公里。

1945年,日治新竹州改為新竹縣,國民政府分原新竹州之新竹、桃園、苗栗等地改置八區一市,設縣治於桃園新竹市則包含東西南北、香山、寶山、竹東七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分為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此時的新竹縣之縣治設於新竹市(政權替換,新竹市政府連降兩級)。

外省人口移入新竹市

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為數眾多遷移到臺灣的軍隊,除少部分政府官員被安置於日本政府離開臺灣後閒置的房舍。因日本政府於二次大戰後期,將新竹作為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因此留下了部分軍事設施及少許的房舍。而政府為了解決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形成台灣現在為人所知的「眷村」。新竹市眷村的演變和發展,可說是臺灣眷村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縮影[7]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也在50年代于新竹复校。

縣市分治

 
新竹州廳大門(今 新竹市政府)

1982年,新竹縣市分治,新竹市再次改制為省轄市,市區閩南人占67%,縣政府遷至竹北[8]

1980年代,將日治時期,軍事設施( 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相關科研所 )轉型,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科學工業園區相繼成立,吸引眾多的高科技人力移居新竹市。新竹市常住人口中,接受過研究所教育者佔15歲以上人口2.5%(1990年資料),為全臺第一。平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僅次於台北市。[9]

據資料顯示,目前新竹市為全國平均收入最高、以及平均壽命最年輕的縣市。

参考文献

  1. ^ 王郭章,圖說竹塹,2004年
  2. ^ 曾妤珊(2005)。荷蘭時代竹塹社之貿易依賴。台灣人文,10,141-162。
  3. ^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第四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4. ^ 曾妤珊(2015)。荷蘭時代的竹塹地區。竹塹文獻,61。
  5. ^ 5.0 5.1 王郭章,圖說竹塹,2004年,頁26
  6. ^ Formosa Bombed. Sunday Times (Perth). 1943-11-28. 
  7. ^ 新竹文化地圖,潘國正,齊風堂出版,頁14
  8. ^ 新竹市升格二十週年口述史料之四─吳明輝先生訪問稿[永久失效連結],竹塹文獻雜誌
  9. ^ 新竹文化地圖,潘國正,齊風堂出版,頁15

新竹歷史, 臺灣歷史, 台灣歷史年表史前時期荷治, 1624, 1662, 西治1626, 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明鄭時期, 1661, 1683清治時期, 1683, 1895日治時期, 1895, 1945戰後時期, 1945, 迄今其他政權, 時期分類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荷治雞籠地區分類淡水國, 雞籠國, 魍港十寨, 諸羅外九莊,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勢力名分類, 大肚王國, 蛤仔蘭, 卑馬巴, 大龜文, 加祿堂社,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大明永和, . 臺灣歷史 台灣歷史年表史前時期荷治 1624 1662 西治1626 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明鄭時期 1661 1683清治時期 1683 1895日治時期 1895 1945戰後時期 1945 迄今其他政權 時期分類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荷治雞籠地區分類淡水國 雞籠國 魍港十寨 諸羅外九莊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勢力名分類 大肚王國 蛤仔蘭 卑馬巴 大龜文 加祿堂社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 憲法史 外交史 軍事史 戰爭史 經濟史 货币史 鹽業史 糖業史 農業史 漁業史 林業史 建築史 百大建設 十大土木史蹟 工業史 礦業史 煤礦史 茶業史 彩券史 文化史 文學史 藝術史 電影史 攝影史 漫畫史 動畫史 臺語文史 媒體史 報業史 電視史 交通史 鐵路史 航空史 公路史 古道史 郵政史 通訊史 體育史 棒球史 賽馬史 教育史社會史 人口史 猶太人史 科學史 地質史 地圖史 氣象史 天文史 鳥類學史 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 新北史 基隆史宜蘭史 桃園史新竹史 苗栗史 臺中史彰化史 南投史 雲林史嘉義史 臺南史澎湖史 高雄史 屏東史花蓮史 臺東史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 臺灣遺址列表臺灣第一列表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臺灣行政中心列表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臺灣社會運動 黨外 臺獨 學運 環保 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 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荷治臺灣歷史年表西治臺灣歷史年表明鄭臺灣歷史年表清治臺灣歷史年表日治臺灣歷史年表戰後臺灣歷史年表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其他史料 臺灣史 東亞史 世界史新帝國主義 臺灣抗日運動太平洋戰爭 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 臺灣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 本土化運動臺灣問題 臺海現狀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族群 經濟 交通地理 文化 教育 法律政治 政府 軍事 外交臺灣主題首頁查论编新竹地區 包括現在的新竹市及新竹縣 首度由漢人有系統的開墾開始於18世紀初期 閩粵移民陸續開墾新竹 閩籍分布於水利便利的河川下游 晚到的客籍多半分布於丘陵地竹北 新豐 新埔等地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漢字新竹注音ㄒㄧㄣˉㄓㄨˊ台羅Sin tik日語假名しんちく Shinchiku 英语Hsinchu目录 1 荷蘭 西班牙時代 2 明鄭 3 清代 4 日治 5 民國 5 1 外省人口移入新竹市 5 2 縣市分治 6 参考文献荷蘭 西班牙時代 编辑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竹塹社與眩眩社的活動範圍 17世紀荷蘭殖民台灣 漢人還未大規模的抵達新竹地區開墾 主要居民為臺灣原住民 荷蘭於1654年統計竹塹社計有149戶 523人 1 竹塹社當時分布於香山 鹽水港一帶 與其他部落的酋長每年集會一次 向荷蘭殖民者報告當地情況 竹塹地區與台灣同期各地相較 是全台唯一贌價 贌社 高昂且缺乏米糧的地區 因為盛產鹿皮加上貿易活動興盛 竹塹地區長期倚仗貿易進口糧食 以供養更多人口 這些人口是原初部落無法負荷的 長久下來 貿易已成為竹塹地區無法拒絕的必要行為 2 這個特性使竹塹港成為荷蘭時代中後期最具商業價值的島內運輸港 以穩定 具計畫性的以物易物貿易 形塑了較深厚的原漢關係 加速了清代竹塹地區的拓墾與港市的形成 竹塹地區在1646 1647年荷蘭人統治初期發生過幾次零星的反抗事件後 直到1653年 竹塹一帶都維持著大致的和平 但1654年起 竹塹社突然開始襲擊 搶劫 竊盜其他村社 宣告他們雖然不反抗荷蘭大員當局 但要求Parcoutckie 南崁社 Mattatas Gerom Sinanny等地區 須恢復自古有的納稅 schatting 習慣 繳納貢品予竹塹社 1655年竹塹一帶村社對立的情形加劇 荷蘭人以 前所未聞 形容其嚴峻的形勢 竹塹社人進一步宣示不再仰賴荷蘭人 將以弓和箭與之對抗 1657年狀況依舊未改善 南崁的贌商甚至在南崁社被殺 荷蘭當局遂率兵北上 將南崁社與竹塹社的村落燒成灰燼 3 1656至1657年 台灣北部地區一同消失於 熱蘭遮城日誌 的贌價記錄表中 這段期間的動亂應該是無漢商敢參與競標的原因 這些動亂應與大員的物價飛漲有關 1654 1655年間 國姓爺與清朝的戰爭使得前來大員貿易的中國船隻越來越少 到了1656年6月 國姓爺甚至頒布禁運令 一直持續到1657年夏季 不僅使贌商無能繳納贌金 還使不少中國人攜眷回鄉 大員物價勢必因此上揚 也勢必威脅依賴貿易生存的竹塹社 不僅使得他們四處騷擾其他村社 且拒絕提供鹿皮 開始思考自己耕作的可能 1658 1660年間的 熱蘭遮城日誌 遺失 但從荷蘭人的書信中 可以知道大員的貿易情況始終沒有好轉 1659年大員商館已無盈餘 該年秋天 竹塹社又因反叛再被燒毀一次 直至1661年 荷蘭人仍在日誌中規畫著如何處置反叛的竹塹社人 可見終荷蘭人統治之期 竹塹地區的反抗都不曾間斷 清代港口與拓墾的研究 多以漢人史料為主 研究結果亦偏向漢人觀點 周鍾瑄 諸羅縣志 述及崩山 後壠 中港 竹塹 南崁各港時 認為這些地區 商賈舟楫未通 雖入職方 無異化外 對於漢人來說 因少有漢人定居 確實屬於 化外 但 熱蘭遮城日誌 中有為數不少的竹塹地區貨物運輸資料 有記錄者達35筆 且貨物量龐大 顯示早在荷蘭時代 竹塹地區就與大員有密切的水運往來 若指其 舟楫未通 並不真確 清代的港口發展與荷蘭時代具有延續性 並非斷裂式地突然崛起 竹塹地區雖開發較晚 番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迫近 腹地狹小 距離大員遙遠 卻能在1731 1783年間 和中南部具廣大平原腹地的港口 一起成為三級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實得力於荷蘭時代商業的高度發展 雖然原漢貿易的數量 無法與大量漢人進墾後相比 但若非盛產鹿又缺乏米糧的環境 誘發竹塹地區原住民旺盛的貿易企圖 使其成為荷蘭時代中後期最有價值的島內運輸港 清初的竹塹地區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蓬勃崛起 4 明鄭 编辑明永曆十五年 1661年 明軍進攻臺灣 楊祖率左先鋒陣軍隊於新港仔以及竹塹一帶屯墾 幾個月後 臺灣中部的大肚王國擊退明軍 楊祖受傷敗回赤崁 漢人直至1711年以前 再無於新竹地區進行有效的屯墾經營 1681年 明軍為了準備與清軍攻臺灣的戰爭 積極修築防禦工事並徵調各地的原住民 各社原住民不堪其苦 紛紛反叛 殺通事並搶奪糧餉 攻擊往來商人 鄭克塽指派親軍陳絳率軍征討反抗的原住民 反抗的各社原住民勢力轉入山區 其中竹塹社人轉入十八尖山 客雅山等丘陵地 後來部份竹塹社人接受招降 落腳於武營頭 但原在新竹的眩眩社卻可能沒有再回來原來的社域 清代 编辑 清代新竹城的城市中心 北門大街一端 1683年台灣併入清朝版圖 竹塹改屬諸羅縣 1691年 福建泉州王世傑獲准帶領親族180餘人與福建銀同同鄉等以暗仔街為中心往市區發展 同時向竹塹社族人取得土地墾植 廣興水利開發良田 形成 閩南族群 移民聚落 而粵籍徐立鵬於1725年帶領族人進入竹東 新豐等郊區墾殖 形成客家移民聚落 雍正元年 1723年 淡水廳治設於新竹市市區 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第一個建城的重鎮 1733年 淡水同知徐治民種植莿竹為城 並設東 西 南 北四城門 5 1756年 淡水廳署由彰化遷到竹塹 署址位於城隍廟旁 5 1826年 竹塹開台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興建竹塹城獲准 於1827年興工 築造磚石造城牆與四座城樓 1829年完工 清光緒元年 1875年 淡水廳廢除 竹塹改稱新竹並設縣治 1887年 臺灣建省 新竹縣析出苗栗縣 分屬於臺北府以及臺灣府 今臺中 1894年基隆到新竹鐵路通車 日治 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繪製的新竹地圖 乙未戰爭中 新竹成為抵抗日軍接收北台灣的重要據點 將新竹劃歸台北縣 並置新竹支廳管理 1920年9月合新竹 桃園支廳為新竹州 州治設於新竹郡 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 州治改新竹市 城市的軸心 中正路 新竹市 臺灣南北交通方式改變 縱貫鐵路成為臺灣南北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 舊港與對岸的貿易減少 城市重心移轉到接近火車站的東門附近1912年 新竹電燈株式會社成立 開始供電 是新竹邁向現代化的指標 1937年 興建新竹機場 1943年11月25日 新竹飛行場遭到华美混合团空袭日驻新竹基地 這也是盟軍首次襲擊台灣 6 1945年盟軍新竹大轟炸 全台被炸彈攻擊總量最多 大火三日才停止 新竹市東南區域幾近全毀 民國 编辑 現行新竹市行政區區劃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 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10月30日 日治時期的新竹市 新竹州首府 改制為省轄市 最早的 即為新竹市第一次省轄市時期 1946年將原日治9轄區整併東 西 南 北 香山等5區 總面積約101平方公里 同年將大新竹縣竹東區竹東鎮與寶山鄉併入為竹東區和寶山區 總面積約209平方公里 全臺主要城市最大面積 1950年底將原新竹省轄市切割 政權更替 連降兩級 香山 竹東 寶山成為新竹縣轄鄉鎮 原省轄東西南北四區整併為新竹縣轄市 總面積約49平方公里 1945年 日治新竹州改為新竹縣 國民政府分原新竹州之新竹 桃園 苗栗等地改置八區一市 設縣治於桃園 新竹市則包含東西南北 香山 寶山 竹東七區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 分為桃園 新竹 苗栗三縣 此時的新竹縣之縣治設於新竹市 政權替換 新竹市政府連降兩級 外省人口移入新竹市 编辑 1949年國共內戰後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 為數眾多遷移到臺灣的軍隊 除少部分政府官員被安置於日本政府離開臺灣後閒置的房舍 因日本政府於二次大戰後期 將新竹作為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 因此留下了部分軍事設施及少許的房舍 而政府為了解決居住問題 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 並將新住民以軍種 職業 特性等 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 即形成台灣現在為人所知的 眷村 新竹市眷村的演變和發展 可說是臺灣眷村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縮影 7 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也在50年代于新竹复校 縣市分治 编辑 新竹州廳大門 今 新竹市政府 1982年 新竹縣市分治 新竹市再次改制為省轄市 市區閩南人占67 縣政府遷至竹北 8 1980年代 將日治時期 軍事設施 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相關科研所 轉型 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科學工業園區相繼成立 吸引眾多的高科技人力移居新竹市 新竹市常住人口中 接受過研究所教育者佔15歲以上人口2 5 1990年資料 為全臺第一 平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僅次於台北市 9 據資料顯示 目前新竹市為全國平均收入最高 以及平均壽命最年輕的縣市 参考文献 编辑 王郭章 圖說竹塹 2004年 曾妤珊 2005 荷蘭時代竹塹社之貿易依賴 台灣人文 10 141 162 江樹生譯註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 第四冊 台南 台南市政府 曾妤珊 2015 荷蘭時代的竹塹地區 竹塹文獻 61 5 0 5 1 王郭章 圖說竹塹 2004年 頁26 Formosa Bombed Sunday Times Perth 1943 11 28 新竹文化地圖 潘國正 齊風堂出版 頁14 新竹市升格二十週年口述史料之四 吳明輝先生訪問稿 永久失效連結 竹塹文獻雜誌 新竹文化地圖 潘國正 齊風堂出版 頁15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竹歷史 amp oldid 704115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