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常稱兩國論,是由李登輝總統於1999年正式提出的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現狀的主張,直到他卸任前為中華民國官方外交與兩岸政策方針,自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階段性兩個中國發展出來。這個觀點認為「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歷史因素,中華民國來到台灣,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關係」。在這個方案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如同北韓南韓東德西德一般,是國家與國家之的間的關係。

1999年7月9日台北時間下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程建人陪同下,於總統府接受德國之聲總裁Dieter Weirich、德國之聲亞洲部主任Gunter Knabe與德國之聲記者Simone de Manso錄影專訪。這些來自德國之聲的媒體人問到「宣佈台灣獨立」與不被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的「一國兩制」之間,是否有折衷的方案?李登輝答:「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德國時間1999年7月25日21時整,德國之聲的英語衛星頻道向全世界播放專訪內容,而文字內容則刊登在德國的《周日世界報》。

術語背景

2011年9月,已卸任多年的前總統李登輝,在回憶兩國論產生背景時,明確指出是為了阻止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想要片面對國際宣告兩岸將展開政治談判的企圖。由於時值辜振甫訪陸,後續並安排汪道涵訪台的兩岸交流熱絡階段,期間李登輝發現江澤民打算在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國慶當日,當著多位外國領袖的面宣布汪道涵訪台時,兩岸將針對一國兩制展開政治談判。李登輝為阻止江澤民的计划,因而於當年七月在接受德國電視台訪問時,提出《兩國論》,以聲明台灣並不接受此一談判[1]。有觀點認為,《兩國論》的核心架構由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起草[存在爭議][2]

歷史因素

從1949年開始,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以下簡稱國府)敗退轉進台澎金馬後,國府與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處於敵對隔絕狀態。同时,两岸政府皆宣称拥有全中国主权,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即一个中国

1987年6月三七事件破案法辦後,時任總統蔣經國先於7月15日宣佈台灣地區解除戒嚴,並基於人道考慮和已在台灣38年的中華民國國軍眷屬要求,於11月2日開放台灣民眾赴中國大陸回鄉探親,两岸重開接觸;翌年初於任內逝世,由時任副總統李登輝憲法繼任。

1990年,李登輝當選總統後,陸續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兩岸互動益形密切,但彼此的關係一直未有明確定位。

1991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修憲後,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自由地區」範圍限定於台澎金馬,正副總統與立法委員也僅由台灣地區選出,並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的合法性。李登辉认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早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內部關係,因此無需宣布獨立

1993年4月,海基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但1995年李登輝實際上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訪問美國後,中國大陸方面對「一個中國」的定義不斷緊縮,兩岸關係陷入低潮,且引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1996年3月中華民國首次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連任。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也將於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國兩制宣傳主張對台灣的壓力益增,美國又不斷有人主張兩岸應签订中程協議,故李登輝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研究對策。1999年5月,該小組研議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為兩岸關係定位。

1998年8月,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召集多位年輕法政學者參與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華民國主權如何與一個中國脫鉤』,研究報告於1999年5月完成。這篇報告,在前言中以歷次修憲來論述中華民國自成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並提出一步一步該如何實現維護台灣主權的整套計劃,包括修憲、修法與廢除國統綱領[3]。此思想是台灣獨立運動一大流派之一,不過並未脫離「一個中國」和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法理現狀,實際上只是華獨獨台,因此使部分台獨人士也表態反對。不過,此定調有利於民主進步黨執政時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台灣前途決议文,當中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

各方反應

台灣政界和民間的反應

在台灣方面,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部分人士基於各自的立場對此政策作了肯定的詮釋。

兩國論提出後,民進黨隨即附和,並聲明表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既是符合現實的,也是富有創造力的說法。在相近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更是可以不斷加以豐富的開放性思考,作為建立雙邊和平架構的基礎」。[4]部分獨派人士更讚揚李登輝不只為「民主之父」,更是「台灣國父」。同年,民進黨發表《台灣前途決議文》,以承認中華民國的兩國論為基調,作為日後的執政基礎。

國民黨人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多半支持兩國論,例如連戰曾表示:「我們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也是表達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心聲。這是攸關國家發展大是大非的課題。…因此,李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明確主張,就是要突破兩岸間現存不合理的框架。」2而在新黨方面,雖然他們在7月23日舉行一場反對「兩國論」的大遊行,其主題卻是「和平反戰」、也就是「向中共武力說不」;也就是說,如果北京當局因為兩國論而對台灣採取武力恫嚇或動武的話,台灣所有政黨都會齊聲反對(童振源 1999)。2000年,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落選,國民黨失去政权,李登輝被迫辭去黨主席職務;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徹底抛棄李登輝的兩國論,重新回到一中各表立場。在2012年3月,连战夫人连方瑀投书媒体,讲述在两国论提出后连战与李登辉的分歧。連方瑀說,“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屬下連戰無法反駁。連戰原本決定出版的《連戰風雲》,內容講兩岸要‘雙贏’,李登輝竟要求‘停止出版’”;“2人會分道揚鑣,完全無關‘個人恩怨’,是‘李先生’公開揚棄過去理念,連戰始終堅守立場”。[5]

至於坊間的反應,在李登輝的該段訪問見報以後,新黨立法院黨團召集人鄭龍水委托民意調查基金會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55.2%的受訪者贊成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反對的人則有23.4%(韓德強 2002,2)。此外,環球電視與《新新聞》也公布一份有關「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43%的受訪民眾支持兩國論,只有10%的民眾不贊成(施鈺文 1999)。向來頗強調其菁英品味的《商業周刊》,也對台灣587位企業經理人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同意兩國論者為78.4%,不同意為15.3%,無意見為6.3%(楊開煌 1999)。3就此而論,台灣民意基本上覺得李登輝只是點出兩岸關係長久以來存在的一個事實,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政策上重大的轉折。

李登輝在事後也做過相當類似的澄清。7月14日,李登輝接見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張戴佑,在談到各方對兩國論之解讀的時候,李登輝表示「我們的大陸政策沒變,兩岸交流、對話的立場與態度也仍然不變」(引自何振忠 1999)。7月23日,李登輝接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也發表類似的看法,說明中華民國推動建設性對話與良性交流的大陸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先前談話是以國家元首身分表達並反映台灣大多數人民的心聲,此為民主社會尊重民意的展現(何振忠 1999)。

2008年6月12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次提起兩德概念。《聯合報》政治組記者范凌嘉認為,兩德模式恐是「一日話題」,因為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就是以兩德模式瑞典语Relationer mellan Västtyskland och Östtyskland處理核心問題[6]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認為,兩德議題「一個德國,兩個國家」是以「整個德國」來涵括兩國,東西德都是整個德國的內部憲政主體,西德總理布朗德稱其為「特殊關係」,差別在李登輝从未公開承認一個中國[7]

202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总统蔡英文双十节演说中提出四個堅持,首次表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荣誉教授陈一新認為,「『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说法是1999年李登輝『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的进一步发扬」,将加深台海两岸对抗。[8]2022年6月6日網路政論節目童溫層》,主持人童文薰批評「四個堅持原來都在騙」,並批評「什麼時候台灣的前途是由蔡英文一人決定」[9]

2021年10月14日,國民黨立法委員鄭麗文說,她大學畢業時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當時她在國立臺灣大學校門絕食聲援台獨人士黃華(黃明宗),有民進黨人士對她勸說「黃華是麻煩製造者,不要理他」,她的絕食讓民進黨尷尬;後來她擔任國民大會代表,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民進黨中央隨即召開緊急會議、向美國在台協會保證「民進黨絕不會加柴火,會冷處理、不會跟李登輝講兩國論」,當時她就發現台獨只是民進黨拿來奪權鬥爭的工具,因此她後來主動退出民進黨[10]

中國大陸反應

李登輝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說法,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強烈反應。在該談話結束後兩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直接點名批評李登輝「公然把兩岸關係歪曲為國與國關係,暴露其一貫蓄意分裂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政治本質」,措詞嚴厲地批評李登輝與台獨分裂勢力主張沆瀣一氣(大陸新聞中心 1999),認為李登輝的路線以從「獨台」轉向「台獨」。之後,經過十多天對兩國論的觀察及開會研判,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決定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訪台計划,同時到2000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前,不但停止海協海基兩會交流對話機制,也決定台辦官員暫停赴台(王玉燕 1999)。也就是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言,在兩國論甫推出之際,官方的立場是希望台灣能將兩國論定位在李登輝個人的言論範圍內。但是,面對接下來台灣方面有關兩國論的說法以及李登輝的解釋,中共高層認為台灣政府兩國論的基調沒有改變,其他說法都是託辭,認定台灣就是要「放棄一個中國」,以兩國論走向台灣獨立,並試圖形成政策(王玉燕 1999)。簡單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台灣當局的自主意識已經從過去的「暗獨」走向「明獨」(引自虞義輝 2001,337)的獨立意識道路。

美國反應

在兩國論成為世界主流議題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已表態支持一個中國;但也都同時強調,兩岸爭議必須透過持續對話,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童振源 1999)。以美國為例,在李登輝向張戴佑表明台灣的中國政策不變以後,柯林頓領導的美國政府開始試圖為兩國論激起的台海緊張情勢降溫。

7月14日,白宮發言人洛克哈特英语Joe Lockhart主持例行簡報時,不但拒絕評論北京是否可能對台動武及美國可能的反應,並對詢問北京是否可能採取武嚇的記者說,別把北京的嚴厲措辭看得太重了(劉其筠 1999)。

9月11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談時,首度對兩國論明確表達較負面的意見。[11]他表示,兩國論已經帶給中國大陸和美國雙方「更多困難」;但柯林頓也明告江澤民,如果中國大陸要(對台灣)訴諸武力的話,將在美國「造成嚴重後果」。柯林頓並在高峰會中重申,「我們將繼續維持尼克森總統以來採行的政策,這個政策有三大支柱,即一個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兩岸對話。」(本報系採訪團 1999)。也就是說,美國既不支持兩國論,但也反對北京對台動武或中斷對話(童振源 1999)。

其他

2001年5月10日,前國民大會議長蘇南成接受中天新聞台專訪時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前,他就已經知道兩國論,只是不知道李登輝會告訴德國之聲記者。蘇南成說,兩國論的重點就是透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全面大翻修,讓其條文更為完備,包括國土國會定位、政治制度人民權利義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但因為茲事體大,且容易被認為是在追求台灣獨立,才會引發爭議。蘇南成又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遭美國政府施壓,美國政府認為兩國論是為李登輝總統延任案護航;而在美國政府施壓之下,台灣時間1999年8月20日上午,李登輝向他明確表示,總統延任案不可行。

有趣的是,反而是屬於傳統獨派陣營的部分政治勢力對於兩國論仍然有相當程度的不滿,見施正鋒(1999)及鄭邦鎮(1999)。這是因為兩國論仍然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合法性。

根據童振源(1999)的資料,從1999年7月9日一直到8月6日,台灣民間共有7項相關民調,同意兩國論者為43%至74%,反對者只有18%至30%。

参考文献

引用

  1. ^ 中時電子報 - 李:推兩國論 阻政治談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1-10-07.
  2. ^ 蘇起透露 兩國論來自蔡英文. [2021-08-28]. (原始内容于2021-08-28). 
  3. ^ 回顧台灣主權定位的起點 -- 兩國論與蔡英文. [2016-09-23]. (原始内容于2016-10-12). 
  4. ^ 〈從事實出發,為台、中關係正常化及維持台海和平而努力〉,收錄於《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臺北: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00年。頁92。
  5. ^ “戰哥始終如一” 連方瑀投書批李. [2012-03-30]. (原始内容于2015-09-23). 
  6. ^ 〈兩德模式,恐是一日話題〉,范凌嘉,聯合報,2008年6月13日A2版
  7. ^ 張亞中,〈一德兩國?一中兩國?〉,聯合報,2008年6月14日A15版
  8. ^ 蔡英文首称“互不隶属”拒北京逼迫 学者:形同“两国论”表态将加深两岸对抗. 
  9. ^ 童溫層首播版. 民進黨黨綱當壁紙,「四個堅持」原來都在騙!. 童溫層. 2022-06-06 [2022-07-09]. (原始内容于2022-07-28). 
  10. ^ 趙婉淳、郭吉銓. . 中時新聞網. 2021-10-14 [202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1. ^ .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来源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本報系採訪團,1999,〈柯林頓:兩國論帶給美中更多困難〉,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9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大陸新聞中心,1999,〈中共批評「特殊國與國」說法〉,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7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韓德強,2003,〈美國是怎樣製造和支持兩國論的?〉 [online]。np: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何振忠,1999,〈李登輝總統歷次「特殊國與國關係」談話內容表〉,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 聯合新聞網。7月29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劉其筠,1999,〈美試圖為兩國論降溫〉,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 聯合新聞網。7月14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施鈺文,1999,〈特殊兩國論發表時機正確〉 [online]。台北:中央日報。7月1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施正鋒,1999,〈「兩國論」與台灣民族主義〉 [online]。台北:施正鋒政治學博士個人資訊網。8月30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童振源,1999,〈北京仍在等候台北的回應〉,見聯合早報 [online]。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8月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王玉燕,1999,〈中共決取消汪道涵訪台〉,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7月2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楊開煌,1999,〈從台灣經理人來看「兩國論」〉 [online]。np:大陸台商經貿網。[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鄭邦鎮,1999,〈「兩國論」下的台灣:「兩國論」與台灣定位研討會演講詞〉 [online]。台北:建國黨。7月2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見總統府新聞稿 [online]。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7月9日 [引用於2003年10月2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

参见

外部鏈結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13年12月5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13年12月5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 2007年8月 请補充第二手及第三手來源 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进行清理 使其符合格式 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 脚注及外部链接格式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兩國理論 兩國方案 兩德統一或兩韓統一問題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常稱兩國論 是由李登輝總統於1999年正式提出的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現狀的主張 直到他卸任前為中華民國官方外交與兩岸政策方針 自一個中國 兩個政治實體與階段性兩個中國發展出來 這個觀點認為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 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因為歷史因素 中華民國來到台灣 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 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關係 在這個方案下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 如同北韓與南韓 東德與西德一般 是國家與國家之的間的關係 1999年7月9日台北時間下午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程建人陪同下 於總統府接受德國之聲總裁Dieter Weirich 德國之聲亞洲部主任Gunter Knabe與德國之聲記者Simone de Manso錄影專訪 這些來自德國之聲的媒體人問到 宣佈台灣獨立 與不被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的 一國兩制 之間 是否有折衷的方案 李登輝答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 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 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 德國時間1999年7月25日21時整 德國之聲的英語衛星頻道向全世界播放專訪內容 而文字內容則刊登在德國的 周日世界報 目录 1 術語背景 2 歷史因素 3 各方反應 3 1 台灣政界和民間的反應 3 2 中國大陸反應 3 3 美國反應 4 其他 5 参考文献 5 1 引用 5 2 来源 6 参见 7 外部鏈結術語背景 编辑2011年9月 已卸任多年的前總統李登輝 在回憶兩國論產生背景時 明確指出是為了阻止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想要片面對國際宣告兩岸將展開政治談判的企圖 由於時值辜振甫訪陸 後續並安排汪道涵訪台的兩岸交流熱絡階段 期間李登輝發現江澤民打算在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國慶當日 當著多位外國領袖的面宣布汪道涵訪台時 兩岸將針對一國兩制展開政治談判 李登輝為阻止江澤民的计划 因而於當年七月在接受德國電視台訪問時 提出 兩國論 以聲明台灣並不接受此一談判 1 有觀點認為 兩國論 的核心架構由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起草 存在爭議 2 歷史因素 编辑從1949年開始 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 以下簡稱國府 敗退轉進台澎金馬後 國府與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處於敵對隔絕狀態 同时 两岸政府皆宣称拥有全中国主权 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即一个中国 1987年6月三七事件破案法辦後 時任總統蔣經國先於7月15日宣佈台灣地區解除戒嚴 並基於人道考慮和已在台灣38年的中華民國國軍眷屬要求 於11月2日開放台灣民眾赴中國大陸回鄉探親 两岸重開接觸 翌年初於任內逝世 由時任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 1990年 李登輝當選總統後 陸續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 國統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陸委會 與海峽交流基金會 海基會 兩岸互動益形密切 但彼此的關係一直未有明確定位 1991年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修憲後 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 自由地區 範圍限定於台澎金馬 正副總統與立法委員也僅由台灣地區選出 並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的合法性 李登辉认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早就已經是 國家與國家 或 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而非 一合法政府 一叛亂團體 或 一中央政府 一地方政府 的內部關係 因此無需宣布獨立 1993年4月 海基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海協會 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 但1995年李登輝實際上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訪問美國後 中國大陸方面對 一個中國 的定義不斷緊縮 兩岸關係陷入低潮 且引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1996年3月中華民國首次舉行首次總統直選 李登輝當選連任 1997年7月1日 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澳門也將於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國兩制宣傳主張對台灣的壓力益增 美國又不斷有人主張兩岸應签订中程協議 故李登輝指示成立 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 研究對策 1999年5月 該小組研議以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為兩岸關係定位 1998年8月 成立 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 小組 召集多位年輕法政學者參與研究 研究的主要方向是 中華民國主權如何與一個中國脫鉤 研究報告於1999年5月完成 這篇報告 在前言中以歷次修憲來論述中華民國自成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 並提出一步一步該如何實現維護台灣主權的整套計劃 包括修憲 修法與廢除國統綱領 3 此思想是台灣獨立運動一大流派之一 不過並未脫離 一個中國 和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法理現狀 實際上只是華獨或獨台 因此使部分台獨人士也表態反對 不過 此定調有利於民主進步黨執政時代表中華民國政府 通過台灣前途決议文 當中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國名為中華民國 各方反應 编辑台灣政界和民間的反應 编辑 在台灣方面 民主進步黨與中國國民黨部分人士基於各自的立場對此政策作了肯定的詮釋 兩國論提出後 民進黨隨即附和 並聲明表示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既是符合現實的 也是富有創造力的說法 在相近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更是可以不斷加以豐富的開放性思考 作為建立雙邊和平架構的基礎 4 部分獨派人士更讚揚李登輝不只為 民主之父 更是 台灣國父 同年 民進黨發表 台灣前途決議文 以承認中華民國的兩國論為基調 作為日後的執政基礎 國民黨人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多半支持兩國論 例如連戰曾表示 我們提出 特殊國與國關係論 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 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 也是表達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心聲 這是攸關國家發展大是大非的課題 因此 李總統提出 特殊國與國關係論 的明確主張 就是要突破兩岸間現存不合理的框架 2而在新黨方面 雖然他們在7月23日舉行一場反對 兩國論 的大遊行 其主題卻是 和平反戰 也就是 向中共武力說不 也就是說 如果北京當局因為兩國論而對台灣採取武力恫嚇或動武的話 台灣所有政黨都會齊聲反對 童振源 1999 2000年 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落選 國民黨失去政权 李登輝被迫辭去黨主席職務 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後 國民黨徹底抛棄李登輝的兩國論 重新回到一中各表立場 在2012年3月 连战夫人连方瑀投书媒体 讲述在两国论提出后连战与李登辉的分歧 連方瑀說 李登輝拋出兩國論 屬下連戰無法反駁 連戰原本決定出版的 連戰風雲 內容講兩岸要 雙贏 李登輝竟要求 停止出版 2人會分道揚鑣 完全無關 個人恩怨 是 李先生 公開揚棄過去理念 連戰始終堅守立場 5 至於坊間的反應 在李登輝的該段訪問見報以後 新黨立法院黨團召集人鄭龍水委托民意調查基金會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 55 2 的受訪者贊成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是 特殊國與國關係 反對的人則有23 4 韓德強 2002 2 此外 環球電視與 新新聞 也公布一份有關 特殊國與國關係 的民意調查 結果顯示有43 的受訪民眾支持兩國論 只有10 的民眾不贊成 施鈺文 1999 向來頗強調其菁英品味的 商業周刊 也對台灣587位企業經理人做了一份問卷調查 結果同意兩國論者為78 4 不同意為15 3 無意見為6 3 楊開煌 1999 3就此而論 台灣民意基本上覺得李登輝只是點出兩岸關係長久以來存在的一個事實 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政策上重大的轉折 李登輝在事後也做過相當類似的澄清 7月14日 李登輝接見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張戴佑 在談到各方對兩國論之解讀的時候 李登輝表示 我們的大陸政策沒變 兩岸交流 對話的立場與態度也仍然不變 引自何振忠 1999 7月23日 李登輝接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 也發表類似的看法 說明中華民國推動建設性對話與良性交流的大陸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 先前談話是以國家元首身分表達並反映台灣大多數人民的心聲 此為民主社會尊重民意的展現 何振忠 1999 2008年6月12日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次提起兩德概念 聯合報 政治組記者范凌嘉認為 兩德模式恐是 一日話題 因為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就是以兩德模式 瑞典语 Relationer mellan Vasttyskland och Osttyskland 處理核心問題 6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認為 兩德議題 一個德國 兩個國家 是以 整個德國 來涵括兩國 東西德都是整個德國的內部憲政主體 西德總理布朗德稱其為 特殊關係 差別在李登輝从未公開承認一個中國 7 2021年10月10日 中華民國总统蔡英文在双十节演说中提出四個堅持 首次表示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荣誉教授陈一新認為 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 的说法是1999年李登輝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的两国论的进一步发扬 将加深台海两岸对抗 8 2022年6月6日網路政論節目 童溫層 主持人童文薰批評 四個堅持原來都在騙 並批評 什麼時候台灣的前途是由蔡英文一人決定 9 2021年10月14日 國民黨立法委員鄭麗文說 她大學畢業時是台獨基本教義派 當時她在國立臺灣大學校門絕食聲援台獨人士黃華 黃明宗 有民進黨人士對她勸說 黃華是麻煩製造者 不要理他 她的絕食讓民進黨尷尬 後來她擔任國民大會代表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 民進黨中央隨即召開緊急會議 向美國在台協會保證 民進黨絕不會加柴火 會冷處理 不會跟李登輝講兩國論 當時她就發現台獨只是民進黨拿來奪權鬥爭的工具 因此她後來主動退出民進黨 10 中國大陸反應 编辑 李登輝將兩岸關係定位為 特殊國與國關係 的說法 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強烈反應 在該談話結束後兩天 中國共產黨中央台辦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 直接點名批評李登輝 公然把兩岸關係歪曲為國與國關係 暴露其一貫蓄意分裂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政治本質 措詞嚴厲地批評李登輝與台獨分裂勢力主張沆瀣一氣 大陸新聞中心 1999 認為李登輝的路線以從 獨台 轉向 台獨 之後 經過十多天對兩國論的觀察及開會研判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決定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訪台計划 同時到2000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前 不但停止海協 海基兩會交流對話機制 也決定台辦官員暫停赴台 王玉燕 1999 也就是說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言 在兩國論甫推出之際 官方的立場是希望台灣能將兩國論定位在李登輝個人的言論範圍內 但是 面對接下來台灣方面有關兩國論的說法以及李登輝的解釋 中共高層認為台灣政府兩國論的基調沒有改變 其他說法都是託辭 認定台灣就是要 放棄一個中國 以兩國論走向台灣獨立 並試圖形成政策 王玉燕 1999 簡單來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台灣當局的自主意識已經從過去的 暗獨 走向 明獨 引自虞義輝 2001 337 的獨立意識道路 美國反應 编辑 在兩國論成為世界主流議題以後 世界主要國家都已表態支持一個中國 但也都同時強調 兩岸爭議必須透過持續對話 以和平的方式解決 童振源 1999 以美國為例 在李登輝向張戴佑表明台灣的中國政策不變以後 柯林頓領導的美國政府開始試圖為兩國論激起的台海緊張情勢降溫 7月14日 白宮發言人洛克哈特 英语 Joe Lockhart 主持例行簡報時 不但拒絕評論北京是否可能對台動武及美國可能的反應 並對詢問北京是否可能採取武嚇的記者說 別把北京的嚴厲措辭看得太重了 劉其筠 1999 9月11日 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談時 首度對兩國論明確表達較負面的意見 11 他表示 兩國論已經帶給中國大陸和美國雙方 更多困難 但柯林頓也明告江澤民 如果中國大陸要 對台灣 訴諸武力的話 將在美國 造成嚴重後果 柯林頓並在高峰會中重申 我們將繼續維持尼克森總統以來採行的政策 這個政策有三大支柱 即一個中國 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和兩岸對話 本報系採訪團 1999 也就是說 美國既不支持兩國論 但也反對北京對台動武或中斷對話 童振源 1999 其他 编辑2001年5月10日 前國民大會議長蘇南成接受中天新聞台專訪時說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前 他就已經知道兩國論 只是不知道李登輝會告訴德國之聲記者 蘇南成說 兩國論的重點就是透過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的全面大翻修 讓其條文更為完備 包括國土 國會定位 政治制度 人民權利和義務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等 但因為茲事體大 且容易被認為是在追求台灣獨立 才會引發爭議 蘇南成又說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遭美國政府施壓 美國政府認為兩國論是為李登輝總統延任案護航 而在美國政府施壓之下 台灣時間1999年8月20日上午 李登輝向他明確表示 總統延任案不可行 有趣的是 反而是屬於傳統獨派陣營的部分政治勢力對於兩國論仍然有相當程度的不滿 見施正鋒 1999 及鄭邦鎮 1999 這是因為兩國論仍然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合法性 根據童振源 1999 的資料 從1999年7月9日一直到8月6日 台灣民間共有7項相關民調 同意兩國論者為43 至74 反對者只有18 至30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中時電子報 李 推兩國論 阻政治談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10 07 蘇起透露 兩國論來自蔡英文 2021 08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28 回顧台灣主權定位的起點 兩國論與蔡英文 2016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12 從事實出發 為台 中關係正常化及維持台海和平而努力 收錄於 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 臺北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2000年 頁92 戰哥始終如一 連方瑀投書批李 2012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3 兩德模式 恐是一日話題 范凌嘉 聯合報 2008年6月13日A2版 張亞中 一德兩國 一中兩國 聯合報 2008年6月14日A15版 蔡英文首称 互不隶属 拒北京逼迫 学者 形同 两国论 表态将加深两岸对抗 童溫層首播版 民進黨黨綱當壁紙 四個堅持 原來都在騙 童溫層 2022 06 06 2022 07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8 趙婉淳 郭吉銓 親揭離開民進黨原因 鄭麗文 發現台獨是謊言一場 中時新聞網 2021 10 14 2022 05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1 存档副本 2022 03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2 来源 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本報系採訪團 1999 柯林頓 兩國論帶給美中更多困難 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 台北 聯合新聞網 9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1 大陸新聞中心 1999 中共批評 特殊國與國 說法 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 台北 聯合新聞網 7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2 韓德強 2003 美國是怎樣製造和支持兩國論的 online np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3 何振忠 1999 李登輝總統歷次 特殊國與國關係 談話內容表 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 台北 聯合新聞網 7月29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劉其筠 1999 美試圖為兩國論降溫 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 台北 聯合新聞網 7月14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5 施鈺文 1999 特殊兩國論發表時機正確 online 台北 中央日報 7月1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6 施正鋒 1999 兩國論 與台灣民族主義 online 台北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個人資訊網 8月30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童振源 1999 北京仍在等候台北的回應 見聯合早報 online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8月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14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8 王玉燕 1999 中共決取消汪道涵訪台 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 台北 聯合新聞網 7月2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9 楊開煌 1999 從台灣經理人來看 兩國論 online np 大陸台商經貿網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10 虞義輝 2001 台灣意識的多面向 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鄭邦鎮 1999 兩國論 下的台灣 兩國論 與台灣定位研討會演講詞 online 台北 建國黨 7月2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11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9 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 見總統府新聞稿 online 台北 中華民國總統府 7月9日 引用於2003年10月23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 12 参见 编辑 台湾主题 中华民国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政治主题 一邊一國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新台灣人 台灣獨立運動 台海現狀 戒急用忍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台灣問題 兩個中國 一個中國 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 終極統一 一國兩制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外部鏈結 编辑聯合新聞網 兩國論 專題 Cross Strait Tension Special State to State 英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amp oldid 7571344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