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国民族主义

中國民族主義,或稱中華民族主義大中國主義等,是一種民族主義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等,它聲稱中國人民是一個民族,並促進全中國人民的文化和民族團結。它與漢族民族主義不同,漢族民族主義是一種僅適用於漢族的中國民族主義形式,在極端情況下,純粹的漢族人會感受到一種沙文主義,他們會認為自己優於其他民族(或稱大汉族主义)。同時,該主張也不同于其他主张单一民族建国的地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等,中国民族主义主張在凡拥有中国国籍的各民族人民都为中華民族一员,由各民族共同组成之中华民族建立一统一之民族国家的国族认同。根據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的概念,中國民族主義應該是一種建立在統一價值觀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形式,但這並沒有得到後人的充分承認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20世紀初期,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急剧高涨,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為代表。

中國民族主義興起於清朝末期,以應對甲午戰爭的慘敗和八國同盟對北京的入侵和掠奪。在這兩種情況下,後果都迫使中國支付經濟賠償並給予外國人特權。中國作為宇宙中心優越的天朝帝國的形象破滅,舊體制現代化的最後努力沒有成功。這些最後一刻的努力最好的例證是晚清改革者梁啟超,他在 1896 年改革清政府失敗,後來被驅逐到日本,在那裡他開始研究其中國民族主義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不斷塑造著中國的民族主義。儘管加入了協約國,但中國再次受到 1919 年凡爾賽條約的嚴重羞辱,該條約將給予德國的特權轉移給了日本帝國。這導致了 1919 年的五四運動,它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抗議活動,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軍閥時代,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壓倒了地方軍閥,大幅降低了外國人的特權,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各地民眾的國族認同感。

日本帝國在二戰中戰敗後,隨著中國收復先前遭日本奪去的領土,包括滿洲地區和臺灣島等,中國民族主義再次獲得支持與關注。然而,國共內戰(因日本入侵而暫停)隨後全面恢復,破壞了中國統一之形象。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撤退至臺灣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取得勝利。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繼續將中國民族主義作為政治理念及工具。後來,中國共產黨也以貫徹中國民族主義等為理據,控制中國境內各地分離主義運動等。由於中美關係之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回覆有關該主題的媒體問題時,經常引用中國民族主義之相關論述。

歷史

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崛起

中國古代民族主義思想核心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最重「華夷之辨」;20世紀初,中國知識精英開始有「中華民族」概念,漸漸形成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為核心之近代民族主義;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或稱世界主義)聯繫;中國人——包括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更自覺用世界眼光觀察中國,以民族主義應付近代中國危機和挑戰[1]:2-3

在中国民族主义形成之前,大汉族主义是晚清中国影响较为广泛的民族主义思潮,大汉族主义之“排满”是清帝国最后十年间影响力较大的民族主义主张,就如1907年《民报》刊同盟会章炳麟《天讨》之“今日之讨满,乃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者也”,同盟会亦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汉民族主义主张,甚至有人主张排满重于排洋——在目睹1911年辛亥革命中武昌城内屠杀满人的惨境后,梁鼎芬黎元洪“谓满洲为异种人,西洋各国独同种乎?何以于此则杀惟恐不尽,于彼则待之惟恐不亲”,而后来的国民党原来胡汉民也承认:“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2]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促进了西方民族观念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而1905年的“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1915年的“抵制二十一条”运动、1918年的“抵制中日密约”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些列事件也给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带来了发展机遇,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这种变化,促成了中国近代意义上民族主义的萌生[3]

自1895年以来,随着西方列强持续入侵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对旧有的政治制度感到不满,意图改造中国的传统体制。虽然如梁启超在内的早期民族主义者支持维护传统儒家,但是在191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民族主义者则开始将危机归咎于民族文化的缺陷,猛烈抨击旧的文化制度。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倒台,各色基于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的国家在欧洲涌现,而后日本也迅速崛起,取代西方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列强,同样刺激了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民族救亡思想在随后的1919年五四运动中达到了高潮,中国在凡尔赛和会的外交失败将民众导向到全国性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民众不再相信西方的自由主义国际主义帝国主义,中国民族主义也由此崛起[4]

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代,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已成为中国政治人士的共识,促使中国国内所有的政治派别联合起来[5]李大钊陈独秀在内的五四运动领导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而另外一些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国共双方联合起来对抗北洋政府。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中国国民党在1927年与苏俄、共产党决裂,前者指责后者在外蒙古等地煽动民族独立,最终中国国民党在1928年独自完成了中国统一。在1930年代,国民党还组织“民族文艺主义”以对抗共产党组织之左联,反对鼓吹阶级斗争之文艺,提倡文艺发挥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6]国民政府对外还面临着日本的严重威胁,日本在满洲热河上海持续侵略中国,日本的侵略反日情绪的流行也促成中国民族主义的流行。[7]虽然中国国民党自己认为已经完成了其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使命,但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所谓的“国家统一”不过是建立在与北方较强大的各股军阀武装结成的脆弱联盟的基础之上,所谓“民族独立”也不过是与帝国主义列强握手言和,让外国经济继续左右本身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因为其反对帝国主义、要求全面抗战的主张赢得了民族的信任,中国共产党所在的延安不仅是共产主义者的发源地,也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将其抗日的民族主义主张灌输给全国的农民,将他们对日本的抵抗意识转化为现代民族意识,从而动员了更多农民参与革命,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传播[5]

1945年抗战结束后,中国战胜了日本并跻身联合国五大国之列,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宣称是自己结束了民族的“百年国耻”;而在随后到来的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国民党宣传为美国帝国主义代理人,将内战宣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并最终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1949年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讲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也是中国结束“百年国耻”的标志之一[8]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

早期的许多中国共产党建立者是在救亡图存的中国民族主义价值驱动下接受共产主义,托洛茨基语之为“救世主式的革命民族主义精神”,例如李大钊将中国之命运归咎于资本主义世界,在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华民族全体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一员,中国的解放亦为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因而支持各種民族自決運動。莫里斯·迈斯纳在《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如此评价民族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作用:“民族主义提供了通过统一战线开展群众运动的条件,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农村和农民起义争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也同李大钊一样,论证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将民族主义融入到他自己的思想中。[9]毛泽东本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不仅体现在他对共产国际的敌视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进程的中心”的认知上,他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潜在的革命者,可以通过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来达成自己的共产主义目标。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利用民众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情绪构建了基于社会主义的新的国家民族主义(state nationalism)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所有人民,不再区分民族成分。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飞跃”,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10]

在毛泽东时代,毛本人对于国家统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苏冲突以及后来的中越战争都对中国民族主义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1]虽然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国民党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当更多的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不是孙中山所讲的“民族的统一”,这主要是因为而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中,民族主义只是一种过渡阶段,因此不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都没有政治空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强调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人民与公敌之间的阶级斗争,因此民族主义在中国大陆从来就没有被中国政府公开肯定过,而这一压制民族主义的“民族平等”也促成了中国大陆前30年的民族融合[12][13][2]而强大的传统地方势力和地方观念同样阻碍着现代民族意识(中国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如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所言:[原創研究?]

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将领土统一作为一项继续解决的使命,中国共产党迅速扫清了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并在1951年驻军西藏拉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夏季进攻台湾的计划由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被迫终止,而俄国在中国北方旅大等地的占领也阻碍着中国共产党完成其民族主义使命。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驱逐外国人动受到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国民众的欢迎,中国共产党认可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享受较好的社会待遇,但在1957年双百运动中人们开始批评苏联对于中国东北的破坏时,中国共产党痛斥这些人为“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分子”——1958年,毛泽东又开始担忧中国过度依赖苏联,提出了大跃进的“自力更生”原则,还在庐山大会上批评彭德怀“背着祖国,里通外国”与赫鲁晓夫一道干涉中国内政,晚年的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正如他在1930年预测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进程的中心”,他将苏联作为其革命民族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缓和。在毛泽东死后,作为“中华民族解放者”,仍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面肯定。[5]

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

随着中國1980年代开始全面改革開放,中国思想界进入繁荣。同时,面对中国经济水平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除对中国政治现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外,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及中华文明进行全面批判,全盘西化论兴起[14]。1988年,刘晓波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应当接受全盘西化,并提出中国需成为西方国家“三百年殖民地”的观点。他认为“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当年中国官方媒体制作的《河殇》更直接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被视为全盘否定中国及中华文明的典型,是为六四事件前奏,1989年亦被视为全盘西化论的顶峰[14]。但由於示威者衝擊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權,最终中國政府將這波民主、自由派思潮以武力清场方式收尾[15]

六四事件同一时间开始的东欧剧变,开启了1990年代一系列共产主义政权倒台的序幕。苏联解体之后,共产主义政权式微。中国与越南老挝古巴三国,成为仅剩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反和平演变是1990年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心。此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实力提升,中国民众可能因经济差距巨大而倒向“西方怀抱”的担忧被销解[16],并导致全盘西化论衰退[14]

中国政府在进入1990年代后,除将先前的学潮归咎于崇洋媚外,强调用历史和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在1990年代颁布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而后来的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的澳門回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也将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推向高潮[17]。在另一方面,长期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列主义在六四后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中国共产党转而拥抱其一直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新左派知识分子也以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抨击自由主义[18],文化上的保守性与“反激进”与1980年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民族本位与中国文化被放在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立面——1993年的文明冲突论也冲击了中国的知识界,而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开始明确而狂热地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这些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中国大陆社会凝聚力的核心,为“维稳压倒一切”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纽带,至今仍然影响者中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19]

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執掌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為他執政的核心思想。在處理國際關係上,習近平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甚至發起「戰狼外交」,传言称習近平視美國為中國的頭號敵人[20]。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出席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說,習近平將統一台灣作為其中一個優先考慮策略,在2019年向台灣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遭抵制和反對,在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習近平又積極部署「武統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空前緊張。据部分新聞媒体报导,中國大陆很可能會在6年內攻打台灣,並企圖在亞洲地區取代美國影響力[21][22]。吉迪恩‧拉赫曼指出,為了鞏固統治,拋棄辯證看待西方好與壞的思維,加強愛國主義建設、教育以及控制外部資訊下,同時與自我審查的言論環境等共同作用,會形成不理智的中國反西方情緒,年輕世代漸漸趨於極端[23]。近年來中国經濟與市場快速提升,即使是移民和留學生民族主義也非常強烈,美國之音報導,中國民族主義正從過去的防衛和屈辱意識,隨著軍力與工業技術力的爆發式發展,思想轉移到擴張與推進的形式,如果不加以控制,民族主义有趨於極端的傾向,那給中國帶來民主反而可能會激化這種情緒,從而導致更大的危害性[24]

1949年后的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敗退的中國國民黨在臺灣仍以中華正統自居,這也將中國民族主義帶到臺灣,蔣中正在臺灣長期主張反共復國,為建立“中华文化认同”、确立以“中华民国”为核心的“一个中国认同”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灌输“中国意识”,教导学生要继承“中华文化道统”,在1960年代開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成了臺灣人的“中國認同”或“中華民國認同”。[25]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国民党所坚持的中国正统意识陷入了危机,台湾出现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意识论战等有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台湾独立运动台湾主体意识的支持者开始持续挑战中国国民党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而在保钓运动中,台湾大学中坚持中国民族主义的保钓师生一直受到台独派、自由派以及国民党派学生与校方乃至“国府”的联合围剿。[26]

在台湾民主化后,代表“中国民族主义”或“中华民国认同”的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和代表台湾民族主义和台湾认同的以台湾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在民族意识上一直存在交锋,而根据国立政治大学的自1992年开启的有关国族认同的民意调查,自2007年后台湾岛内民众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的比例已经超过“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27][28]2014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被認為[谁?]是臺灣民間對馬英九政府長期的中國民族主義傾向之反彈。[29]

政治主张

 
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是现代中国国族(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国族观念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清末立宪派提出,用于对抗革命党人的排满主张。

针对于革命派主张之大汉族主义,君主立宪派的杨度梁启超严复等人则反对汉族单一建国的观点,主张“合五族之人民为中国之人民,合五族之土地为中国之土地”。梁启超是最早把现代民族主义概念引入中国的人。在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向中国人第一次介绍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民族帝国主义”(imperialism)的区别,更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明确“中国民族”的概念,尔后在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认为中国亟需整合全国之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但在梁氏早期论述中,“中国民族”或者“中华民族”或指汉族、或指国族[30]。杨度在1907年的《金铁主义》中则用“国家主义”指代国族观念,提出了“五族合一”、“五族一家”,并认为“五族分立”是“亡国之政策”。而严复也在《天演论》中称“今之满、蒙、汉人,皆黄种也。由是言之,则中国者,遂古以还,固一种之所君也”。这些观点最终演化了辛亥初年的“五族共和”口号,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民族主义。[31]

晚清亦初次引入近代的國籍觀念,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的《大清國籍條例》是中國第一部國籍法,也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國籍的法律。《大清國籍條例》將中國各個民族包括滿、漢、回、蒙等統轄於中國中華大“血脈”之中,亦认同了不同于大汉族主义的国族观念,採用血统主义原則认定国籍[32]。而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原本主张大汉族主义的孙中山等人也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此为民族之统一”,由此“五族共和”成为了民国初年的官方民族观念。[31]后来的中国政府都采纳了“中华民族”作为官方民族概念。

民族政策

中国统一

民族复兴

反对和批判

民族仇恨

民粹主义

有悖于左翼意识形态

当代发展

重新崛起与构建完成

陈学明将1990年至2006年间的中国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为民族主义酝酿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至2001年为第一个高潮,2002至2005年为第二个高潮。1990年代与民族主义相关的事件,主要聚焦于中美关系。2000年后,多聚焦于中日关系[33]

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是19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重新崛起、萌芽阶段的标志。也有研究者将它视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反西方主义的第三波。第一波是,1990年代初何新的反西方言论。第二波是,1994年后,张颐武、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甘阳崔之元的制度创新说和盛洪的文明比较论[33]

研究者将民族主义重新崛起,概括为三个原因:一、综合国力增长与西方国家打压之间的矛盾;二、传统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功能弱化与重建政府合法性的需求;三、经济全球化影响与国家战略利益调整的选择[33]

有觀點认为,是中国政府开始主張和鼓动中國民族主义鞏固政權,宣扬中華民族文化,反对国家分裂,放弃阶级斗争,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鞏固政權。对于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力量,往往也上升到“反华”的民族主义高度来批判。[34][可疑][35][可疑]

特征

对于1990年代后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有多种描述,它是中国社会自下而上自主式构建[16];为应激性、非宗教、世俗性的民族主义,具有情绪倾向性和内容空洞性,理性与非理性杂糅;有中国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言论影响的时代特性[33]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员在金融時報撰稿,認為现在中国大陆官方推崇的民族主义则具有以下特点:

  1. 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它的核心之一是“礼”,包含一系列对群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強調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部分中國大陆人常常会把台湾(人)香港(人)矮化为儿女,台湾(人)、香港(人)的许多行为看作是对大陆“母亲”的“不孝之举”。这种将台湾、香港、中國大陆放在家庭伦理中思考的视角就是儒家伦理规范的特点之一;
  2. 带有浓重的工具色彩。作为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补充,民族主义被官方当做一种整合社会意识的工具以及发泄民众负面情绪的窗口。中国官方相信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使得民众更加地拥护执政党和国家。因为民族主义在政治诉求上主张“民族是国家存续唯一的合法基础”。另一方面,在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中国民众缺乏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而当前积累的社会矛盾又迫切需要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那么民族主义就能作为一个对官方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发泄情绪的工具,而民众也会默契地配合。这解釋了为什么网络上或者现实中民族主义表现得最激烈的,往往是底层民众。由于受到的社会不公最多,因而他们的“负能量”也是在各个阶层当中最大的[36]
  3. 「我們中國四萬萬(人)不但是很和平的民族,並且是很文明的民族」[37],來主張應該把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38]

相关条目

注释

  1. ^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編纂委員會 (编). 〈總序〉.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2. ^ 2.0 2.1 沈洁. 辛亥革命前后民族主义是如何深入民心的. 东方早报.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中文(简体)). 
  3. ^ 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何是“大事变”--理论-人民网. theory.people.com.cn.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4.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德国眼中的五四运动 | DW | 04.05.2019. DW.COM.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中文(中国大陆)). 
  5. ^ 5.0 5.1 5.2 Meisner, Maurice J.; 杜蒲; 李玉玲. 毛泽东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7220010303. OCLC 29457890. 
  6. ^ 张玉法. 民族主义在国民党历史上的角色 (PDF). 二十一世纪. 1993, (15): 33 [2019-09-30].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9-30). 
  7. ^ Babones, Salvatore. The Birth of Chinese Nationalism. Foreign Policy.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英语). 
  8. ^ National Humiliation in China. 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英语). 
  9. ^ 莫里斯·迈斯纳. 第八章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286 [2019-09-30]. ISBN 9787800230882.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中文). 
  10. ^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11. ^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in China. www.cogentoa.com.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12. ^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 --兼论从革命的民族主义转向建设的民族主义. www.modernchinastudies.org. [2019-10-01].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13. ^ Bbc中文网, 蒙克. 评论:辛亥革命和“救国主义”. BBC News 中文. [2019-10-01].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中文(简体)). 
  14. ^ 14.0 14.1 14.2 刘洋波. 摘要.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硕士论文). 北京大学. 2008-05-00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02-07) (简体中文). 
  15. ^ Lingnan He, Haoshen Yang, Zhiwei Lin, Kaisheng Lai, Zhian Zhang. (2017) Can nationalistic information spread like virus?: A cascade tree analysis of diffusion pattern on WeChat moments.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havioral, Economic, Socio-cultural Computing (BESC), pages 1-6.
  16. ^ 16.0 16.1 徐圣龙、胡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摘 (上海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2018年第11期): 25–27. ISSN 2096-1979. (原始内容于2021-02-25) (简体中文). 
  17. ^ 吴秋兰. 改革开放 30 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 (PDF).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21-24 [2019-10-01].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9-14). 
  18. ^ 9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复兴. www.modernchinastudies.org. [2019-10-01].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19. ^ 陈晓明.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PDF). 二十一世纪评论. [2019-10-01].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1-05). 
  20. ^ 金哲. 习近平的“东升西降”世界观与现实的矛盾. 美國之音. 2021-03-24 [2021-03-24]. (原始内容于2021-04-12) (中文(简体)). 
  21. ^ 美印太司令警告「中國恐6年內攻打台灣」 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維持防衛力.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于2021-04-12). 
  22. ^ Helen Davidson. China could invade Taiwan in next six years, top US admiral warns. Taipei.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于2021-04-28). 
  23. ^ . [202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24. ^ 民族主義“習”卷中國 毒藥還是仙草?. [2021-08-20]. (原始内容于2021-09-23). 
  25. ^ 刘红:“两蒋时期”对台湾社会“国家认同”的构建和影响. 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26. ^ 1970年代“民族主义论战”与台湾庶民身份认同-东方早报. www.guancha.cn. [2019-10-01]. (原始内容于2020-11-21). 
  27. ^ 王筱瑩. 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史.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8-05-01 [2019-10-01]. ISBN 9789575630539.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中文(臺灣)). 
  28. ^ . esc.nccu.edu.tw. [201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9. ^ 太陽花學運週年/吳叡人:台灣民族國家形成的徵兆[太陽花學運週年/吳叡人:台灣民族國家形成的徵兆. 自由時報. 2015-03-15 [2015-03-15]. (原始内容于2020-11-21). 
  30. ^ . www.confuchina.com.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31. ^ 31.0 31.1 辛亥时期“五族共和”论的思想渊源_宪法研究_中国宪治网. www.calaw.cn. [2019-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32. ^ 《大清國籍條例》與近代“中國”觀念的重塑 The nationality regulations of the Great Qing Dynas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5-09-25.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Xinjia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etwork
  33. ^ 33.0 33.1 33.2 33.3 陈学明.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2006, (2006年第1期): 104–108. ISSN 1671-6949. (原始内容于2020-11-05) (简体中文). 
  34. ^ 中共又展出“民族主义”丑态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hows "nationalism" ugliness again. [2017-04-09]. (原始内容于2020-11-21). 
  35.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晓清 He Xiaoqing:中国崛起与民族主义 The rise of China and nationalism
  36. ^ “中国特色民族主义”的弊端 The drawbacks of "natio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金融時報(中文版), 2016-01-28 , Financial Times (Chinese version) , 2016-01-28
  37. ^ 孫中山 Sun Yat-sens: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四講 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Fourth Lecture
  38. ^ 〈民九修改黨章之說明〉,據《中央黨務月刊》第七期,1929年2月:「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如美國,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現在卻只成了美國一個民族,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explanation of the revision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 by the nine members of the people. "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issue of the Central Monthly Journal of Party Affairs, February 1929: "It is really not appropriate to say that the five ethnic groups are a republic. There are more than five tribes in our country? I mean that we, the peoples of China, should be merged into one Chinese nation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the union of many nations in Europe, is now a n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glorious nation in the world) ; And we will make the Chinese nation a very civilized nation, and then nationalism will be finished. "

外部連結

  • 張灝:〈關於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的幾點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9)
  •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陳方正:〈論中國民族主義與世界意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劉紹華:〈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挑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冯崇义:〈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施正鋒:〈中國的民族主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白魯恂:〈中國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陳彥、鄭宇碩:《認同與全球化: 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猪口孝:〈从日本的角度透视中国的民族主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从电影看狭隘民族主义_历史频道_凤凰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新中華民族主義 維基文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民族主义, 此條目介紹的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民族主义, 关于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主义, 请见, 汉民族主义, 漢族沙文主義, 大中华思想, 重定向至此, 关于华夷秩序中的一个层级, 请见, 小中华思想,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7月28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此條目介紹的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民族主义 关于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主义 请见 汉民族主义 和 漢族沙文主義 大中华思想 重定向至此 关于华夷秩序中的一个层级 请见 小中华思想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7月28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中国民族主义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中國民族主義 或稱中華民族主義 大中國主義等 是一種民族主義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等 它聲稱中國人民是一個民族 並促進全中國人民的文化和民族團結 它與漢族民族主義不同 漢族民族主義是一種僅適用於漢族的中國民族主義形式 在極端情況下 純粹的漢族人會感受到一種沙文主義 他們會認為自己優於其他民族 或稱大汉族主义 同時 該主張也不同于其他主张单一民族建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或分离主义等 中国民族主义主張在凡拥有中国国籍的各民族人民都为中華民族一员 由各民族共同组成之中华民族建立一统一之民族国家的国族认同 根據孫中山在 三民主義 中的概念 中國民族主義應該是一種建立在統一價值觀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形式 但這並沒有得到後人的充分承認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20世紀初期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急剧高涨 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為代表 中國民族主義興起於清朝末期 以應對甲午戰爭的慘敗和八國同盟對北京的入侵和掠奪 在這兩種情況下 後果都迫使中國支付經濟賠償並給予外國人特權 中國作為宇宙中心優越的天朝帝國的形象破滅 舊體制現代化的最後努力沒有成功 這些最後一刻的努力最好的例證是晚清改革者梁啟超 他在 1896 年改革清政府失敗 後來被驅逐到日本 在那裡他開始研究其中國民族主義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不斷塑造著中國的民族主義 儘管加入了協約國 但中國再次受到 1919 年凡爾賽條約的嚴重羞辱 該條約將給予德國的特權轉移給了日本帝國 這導致了 1919 年的五四運動 它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抗議活動 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軍閥時代 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壓倒了地方軍閥 大幅降低了外國人的特權 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各地民眾的國族認同感 日本帝國在二戰中戰敗後 隨著中國收復先前遭日本奪去的領土 包括滿洲地區和臺灣島等 中國民族主義再次獲得支持與關注 然而 國共內戰 因日本入侵而暫停 隨後全面恢復 破壞了中國統一之形象 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撤退至臺灣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取得勝利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 中國共產黨繼續將中國民族主義作為政治理念及工具 後來 中國共產黨也以貫徹中國民族主義等為理據 控制中國境內各地分離主義運動等 由於中美關係之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回覆有關該主題的媒體問題時 經常引用中國民族主義之相關論述 目录 1 歷史 1 1 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崛起 1 2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 1 3 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 1 4 1949年后的臺灣 2 政治主张 2 1 国族观念 2 2 民族政策 2 3 中国统一 2 4 民族复兴 3 反对和批判 3 1 民族仇恨 3 2 民粹主义 3 3 有悖于左翼意识形态 4 当代发展 4 1 重新崛起与构建完成 4 2 特征 5 相关条目 6 注释 7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崛起 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新中华民族主义主条目 百年国耻和五四运动 中國古代民族主義思想核心是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最重 華夷之辨 20世紀初 中國知識精英開始有 中華民族 概念 漸漸形成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為核心之近代民族主義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十月革命 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 或稱世界主義 聯繫 中國人 包括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 更自覺用世界眼光觀察中國 以民族主義應付近代中國危機和挑戰 1 2 3 在中国民族主义形成之前 大汉族主义是晚清中国影响较为广泛的民族主义思潮 大汉族主义之 排满 是清帝国最后十年间影响力较大的民族主义主张 就如1907年 民报 刊同盟会章炳麟 天讨 之 今日之讨满 乃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者也 同盟会亦有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的大汉民族主义主张 甚至有人主张排满重于排洋 在目睹1911年辛亥革命中武昌城内屠杀满人的惨境后 梁鼎芬语黎元洪 谓满洲为异种人 西洋各国独同种乎 何以于此则杀惟恐不尽 于彼则待之惟恐不亲 而后来的国民党原来胡汉民也承认 正惟 排满 二字之口号 极简明切要 易于普遍全国 2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等运动促进了西方民族观念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而1905年的 抵制美国华工禁约 运动 1915年的 抵制二十一条 运动 1918年的 抵制中日密约 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些列事件也给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带来了发展机遇 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这种变化 促成了中国近代意义上民族主义的萌生 3 自1895年以来 随着西方列强持续入侵中国 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对旧有的政治制度感到不满 意图改造中国的传统体制 虽然如梁启超在内的早期民族主义者支持维护传统儒家 但是在191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 陈独秀等新民族主义者则开始将危机归咎于民族文化的缺陷 猛烈抨击旧的文化制度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如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帝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倒台 各色基于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的国家在欧洲涌现 而后日本也迅速崛起 取代西方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列强 同样刺激了当时的中国思想界 民族救亡思想在随后的1919年五四运动中达到了高潮 中国在凡尔赛和会的外交失败将民众导向到全国性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 民众不再相信西方的自由主义 国际主义 帝国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也由此崛起 4 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代 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已成为中国政治人士的共识 促使中国国内所有的政治派别联合起来 5 李大钊 陈独秀在内的五四运动领导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而另外一些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国共双方联合起来对抗北洋政府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中国国民党在1927年与苏俄 共产党决裂 前者指责后者在外蒙古等地煽动民族独立 最终中国国民党在1928年独自完成了中国统一 在1930年代 国民党还组织 民族文艺主义 以对抗共产党组织之左联 反对鼓吹阶级斗争之文艺 提倡文艺发挥民族精神 唤醒民族意识 6 国民政府对外还面临着日本的严重威胁 日本在满洲 热河 上海持续侵略中国 日本的侵略与反日情绪的流行也促成中国民族主义的流行 7 虽然中国国民党自己认为已经完成了其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使命 但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国民政府只是 形式上 统一中国 所谓的 国家统一 不过是建立在与北方较强大的各股军阀武装结成的脆弱联盟的基础之上 所谓 民族独立 也不过是与帝国主义列强握手言和 让外国经济继续左右本身民族经济的发展 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因为其反对帝国主义 要求全面抗战的主张赢得了民族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所在的延安不仅是共产主义者的发源地 也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将其抗日的民族主义主张灌输给全国的农民 将他们对日本的抵抗意识转化为现代民族意识 从而动员了更多农民参与革命 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传播 5 1945年抗战结束后 中国战胜了日本并跻身联合国五大国之列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宣称是自己结束了民族的 百年国耻 而在随后到来的内战中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国民党宣传为美国帝国主义代理人 将内战宣扬为中华民族的 解放战争 并最终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949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讲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也是中国结束 百年国耻 的标志之一 8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 编辑 早期的许多中国共产党建立者是在救亡图存的中国民族主义价值驱动下接受共产主义 托洛茨基语之为 救世主式的革命民族主义精神 例如李大钊将中国之命运归咎于资本主义世界 在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华民族全体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一员 中国的解放亦为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 因而支持各種民族自決運動 莫里斯 迈斯纳在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如此评价民族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作用 民族主义提供了通过统一战线开展群众运动的条件 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农村和农民起义争取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也同李大钊一样 论证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将民族主义融入到他自己的思想中 9 毛泽东本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不仅体现在他对共产国际的敌视上 还体现在他对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进程的中心 的认知上 他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潜在的革命者 可以通过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来达成自己的共产主义目标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利用民众的反帝国主义 反封建主义 反官僚资本情绪构建了基于社会主义的新的国家民族主义 state nationalism 意识形态 这一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所有人民 不再区分民族成分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的 伟大历史飞跃 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 10 在毛泽东时代 毛本人对于国家统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朝鲜战争 中印战争 中苏冲突以及后来的中越战争都对中国民族主义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 虽然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国民党关于 中华民族 的论述 当更多的强调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而不是孙中山所讲的 民族的统一 这主要是因为而在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中 民族主义只是一种过渡阶段 因此不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都没有政治空间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强调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 人民与公敌之间的阶级斗争 因此民族主义在中国大陆从来就没有被中国政府公开肯定过 而这一压制民族主义的 民族平等 也促成了中国大陆前30年的民族融合 12 13 2 而强大的传统地方势力和地方观念同样阻碍着现代民族意识 中国民族或中华民族 的发展 就如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所言 原創研究 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 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 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 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 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将领土统一作为一项继续解决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迅速扫清了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势力 并在1951年驻军西藏拉萨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 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夏季进攻台湾的计划由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被迫终止 而俄国在中国北方旅大等地的占领也阻碍着中国共产党完成其民族主义使命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驱逐外国人动受到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国民众的欢迎 中国共产党认可的 民族资产阶级 可以享受较好的社会待遇 但在1957年双百运动中人们开始批评苏联对于中国东北的破坏时 中国共产党痛斥这些人为 反苏 反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分子 1958年 毛泽东又开始担忧中国过度依赖苏联 提出了大跃进的 自力更生 原则 还在庐山大会上批评彭德怀 背着祖国 里通外国 与赫鲁晓夫一道干涉中国内政 晚年的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 正如他在1930年预测的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进程的中心 他将苏联作为其革命民族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 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缓和 在毛泽东死后 作为 中华民族解放者 仍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面肯定 5 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 编辑 随着中國1980年代开始全面改革開放 中国思想界进入繁荣 同时 面对中国经济水平落后 与港台及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 除对中国政治现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外 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及中华文明进行全面批判 全盘西化论兴起 14 1988年 刘晓波在接受采访时称 中国应当接受全盘西化 并提出中国需成为西方国家 三百年殖民地 的观点 他认为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 中国那么大 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 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 三百年够不够 我还有怀疑 当年中国官方媒体制作的 河殇 更直接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被视为全盘否定中国及中华文明的典型 是为六四事件前奏 1989年亦被视为全盘西化论的顶峰 14 但由於示威者衝擊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權 最终中國政府將這波民主 自由派思潮以武力清场方式收尾 15 与六四事件同一时间开始的东欧剧变 开启了1990年代一系列共产主义政权倒台的序幕 苏联解体之后 共产主义政权式微 中国与越南 老挝 古巴三国 成为仅剩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 反和平演变是1990年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心 此后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 国家实力提升 中国民众可能因经济差距巨大而倒向 西方怀抱 的担忧被销解 16 并导致全盘西化论衰退 14 中国政府在进入1990年代后 除将先前的学潮归咎于崇洋媚外 强调用历史和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在1990年代颁布了 爱国主义实施纲要 而后来的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 1997年香港回歸 1999年的澳門回歸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也将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情绪推向高潮 17 在另一方面 长期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列主义在六四后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转而拥抱其一直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新左派知识分子也以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抨击自由主义 18 文化上的保守性与 反激进 与1980年代的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民族本位与中国文化被放在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立面 1993年的文明冲突论也冲击了中国的知识界 而1996年出版的 中国可以说不 开始明确而狂热地宣扬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 在这些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中国大陆社会凝聚力的核心 为 维稳压倒一切 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纽带 至今仍然影响者中国政治 外交和社会生活 19 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 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 執掌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習近平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他執政的核心思想 在處理國際關係上 習近平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 甚至發起 戰狼外交 传言称習近平視美國為中國的頭號敵人 20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出席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說 習近平將統一台灣作為其中一個優先考慮策略 在2019年向台灣提出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遭抵制和反對 在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後 習近平又積極部署 武統台灣 海峽兩岸關係空前緊張 据部分新聞媒体报导 中國大陆很可能會在6年內攻打台灣 並企圖在亞洲地區取代美國影響力 21 22 吉迪恩 拉赫曼指出 為了鞏固統治 拋棄辯證看待西方好與壞的思維 加強愛國主義建設 教育以及控制外部資訊下 同時與自我審查的言論環境等共同作用 會形成不理智的中國反西方情緒 年輕世代漸漸趨於極端 23 近年來中国經濟與市場快速提升 即使是移民和留學生民族主義也非常強烈 美國之音報導 中國民族主義正從過去的防衛和屈辱意識 隨著軍力與工業技術力的爆發式發展 思想轉移到擴張與推進的形式 如果不加以控制 民族主义有趨於極端的傾向 那給中國帶來民主反而可能會激化這種情緒 從而導致更大的危害性 24 1949年后的臺灣 编辑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 敗退的中國國民黨在臺灣仍以中華正統自居 這也將中國民族主義帶到臺灣 蔣中正在臺灣長期主張反共復國 為建立 中华文化认同 确立以 中华民国 为核心的 一个中国认同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 灌输 中国意识 教导学生要继承 中华文化道统 在1960年代開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促成了臺灣人的 中國認同 或 中華民國認同 25 从1970年代开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突破 国民党所坚持的中国正统意识陷入了危机 台湾出现台湾乡土文学论战 台湾意识论战等有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 台湾独立运动或台湾主体意识的支持者开始持续挑战中国国民党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而在保钓运动中 台湾大学中坚持中国民族主义的保钓师生一直受到台独派 自由派以及国民党派学生与校方乃至 国府 的联合围剿 26 在台湾民主化后 代表 中国民族主义 或 中华民国认同 的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和代表台湾民族主义和台湾认同的以台湾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在民族意识上一直存在交锋 而根据国立政治大学的自1992年开启的有关国族认同的民意调查 自2007年后台湾岛内民众认为自己 只是台湾人 的比例已经超过 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的比例 27 28 2014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 被認為 谁 是臺灣民間對馬英九政府長期的中國民族主義傾向之反彈 29 政治主张 编辑 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是现代中国国族 中华民族 的象征之一 国族观念 编辑 主条目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清末立宪派提出 用于对抗革命党人的排满主张 针对于革命派主张之大汉族主义 君主立宪派的杨度 梁启超 严复等人则反对汉族单一建国的观点 主张 合五族之人民为中国之人民 合五族之土地为中国之土地 梁启超是最早把现代民族主义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在1901年 梁启超在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中向中国人第一次介绍了 民族主义 nationalism 和 民族帝国主义 imperialism 的区别 更在 中国史叙论 一文中明确 中国民族 的概念 尔后在1902年他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一文中首次创造出 中华民族 的概念 用他自己的话来讲 欲救中国 无他术焉 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认为中国亟需整合全国之人力 物力 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但在梁氏早期论述中 中国民族 或者 中华民族 或指汉族 或指国族 30 杨度在1907年的 金铁主义 中则用 国家主义 指代国族观念 提出了 五族合一 五族一家 并认为 五族分立 是 亡国之政策 而严复也在 天演论 中称 今之满 蒙 汉人 皆黄种也 由是言之 则中国者 遂古以还 固一种之所君也 这些观点最终演化了辛亥初年的 五族共和 口号 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民族主义 31 晚清亦初次引入近代的國籍觀念 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的 大清國籍條例 是中國第一部國籍法 也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國籍的法律 大清國籍條例 將中國各個民族包括滿 漢 回 蒙等統轄於中國中華大 血脈 之中 亦认同了不同于大汉族主义的国族观念 採用血统主义原則认定国籍 32 而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 原本主张大汉族主义的孙中山等人也接受了 五族共和 的思想 在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称 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族为一人 此为民族之统一 由此 五族共和 成为了民国初年的官方民族观念 31 后来的中国政府都采纳了 中华民族 作为官方民族概念 民族政策 编辑 主条目 五族共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 中国统一 编辑 主条目 中国统一 民族复兴 编辑 主条目 振兴中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对和批判 编辑民族仇恨 编辑 主条目 中国反日情绪和中国反西方情绪 民粹主义 编辑 主条目 愤青和小粉紅 有悖于左翼意识形态 编辑 主条目 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当代发展 编辑重新崛起与构建完成 编辑 陈学明将1990年至2006年间的中国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 1990年至1995年为民族主义酝酿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 1995年至2001年为第一个高潮 2002至2005年为第二个高潮 1990年代与民族主义相关的事件 主要聚焦于中美关系 2000年后 多聚焦于中日关系 33 1996年出版的 中国可以说不 是19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萌芽阶段的标志 也有研究者将它视为1990年代以来 中国反西方主义的第三波 第一波是 1990年代初何新的反西方言论 第二波是 1994年后 张颐武 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批评 甘阳 崔之元的制度创新说和盛洪的文明比较论 33 研究者将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概括为三个原因 一 综合国力增长与西方国家打压之间的矛盾 二 传统意识形态 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共产主义 功能弱化与重建政府合法性的需求 三 经济全球化影响与国家战略利益调整的选择 33 有觀點认为 是中国政府开始主張和鼓动中國民族主义鞏固政權 宣扬中華民族文化 反对国家分裂 放弃阶级斗争 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鞏固政權 对于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力量 往往也上升到 反华 的民族主义高度来批判 34 可疑 35 可疑 特征 编辑 对于1990年代后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 有多种描述 它是中国社会自下而上自主式构建 16 为应激性 非宗教 世俗性的民族主义 具有情绪倾向性和内容空洞性 理性与非理性杂糅 有中国社会进入网络时代 互联网言论影响的时代特性 33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员在金融時報撰稿 認為现在中国大陆官方推崇的民族主义则具有以下特点 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 儒家作为一种伦理学说 它的核心之一是 礼 包含一系列对群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強調孔子的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因此部分中國大陆人常常会把台湾 人 香港 人 矮化为儿女 台湾 人 香港 人 的许多行为看作是对大陆 母亲 的 不孝之举 这种将台湾 香港 中國大陆放在家庭伦理中思考的视角就是儒家伦理规范的特点之一 带有浓重的工具色彩 作为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补充 民族主义被官方当做一种整合社会意识的工具以及发泄民众负面情绪的窗口 中国官方相信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可以使得民众更加地拥护执政党和国家 因为民族主义在政治诉求上主张 民族是国家存续唯一的合法基础 另一方面 在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中国民众缺乏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 而当前积累的社会矛盾又迫切需要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 那么民族主义就能作为一个对官方来说是相对 安全的 发泄情绪的工具 而民众也会默契地配合 这解釋了为什么网络上或者现实中民族主义表现得最激烈的 往往是底层民众 由于受到的社会不公最多 因而他们的 负能量 也是在各个阶层当中最大的 36 我們中國四萬萬 人 不但是很和平的民族 並且是很文明的民族 37 來主張應該把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 38 相关条目 编辑排外 民族主义 种族主义 爱国主义 民族国家 民族統一主義 赤納粹 大中华胶 中国中心主义 小中华思想 汉民族主义 元清非中国论 排满和辛亥革命 中國統一運動 中国可以说不 不转不是中国人 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 保釣運動和反日情绪 台湾问题和一国两制 官方民族理論 五族共和 苏联人民 南斯拉夫人 台灣民族主義注释 编辑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編纂委員會 编 總序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2 0 2 1 沈洁 辛亥革命前后民族主义是如何深入民心的 东方早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文 简体 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何是 大事变 理论 人民网 theory people com cn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Welle www dw com Deutsche 德国眼中的五四运动 DW 04 05 2019 DW COM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文 中国大陆 5 0 5 1 5 2 Meisner Maurice J 杜蒲 李玉玲 毛泽东及其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7220010303 OCLC 29457890 张玉法 民族主义在国民党历史上的角色 PDF 二十一世纪 1993 15 33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9 30 Babones Salvatore The Birth of Chinese Nationalism Foreign Policy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英语 National Humiliation in China 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英语 莫里斯 迈斯纳 第八章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286 2019 09 30 ISBN 97878002308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文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华网 www xinhuanet com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in China www cogentoa com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 兼论从革命的民族主义转向建设的民族主义 www modernchinastudies org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Bbc中文网 蒙克 评论 辛亥革命和 救国主义 BBC News 中文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文 简体 14 0 14 1 14 2 刘洋波 摘要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 1979 2007 硕士论文 北京大学 2008 05 00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7 简体中文 Lingnan He Haoshen Yang Zhiwei Lin Kaisheng Lai Zhian Zhang 2017 Can nationalistic information spread like virus A cascade tree analysis of diffusion pattern on WeChat moments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havioral Economic Socio cultural Computing BESC pages 1 6 16 0 16 1 徐圣龙 胡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摘 上海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2018年第11期 25 27 ISSN 2096 19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5 简体中文 吴秋兰 改革开放 30 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 PDF 中国青年研究 2009 01 21 24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9 14 9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复兴 www modernchinastudies org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陈晓明 文化民族主义 的兴起 PDF 二十一世纪评论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1 05 金哲 习近平的 东升西降 世界观与现实的矛盾 美國之音 2021 03 24 2021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中文 简体 美印太司令警告 中國恐6年內攻打台灣 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維持防衛力 2021 03 10 2021 03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Helen Davidson China could invade Taiwan in next six years top US admiral warns Taipei 2021 03 10 2021 03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8 存档副本 2021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5 民族主義 習 卷中國 毒藥還是仙草 2021 08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23 刘红 两蒋时期 对台湾社会 国家认同 的构建和影响 www zhongguotongcuhui org cn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1970年代 民族主义论战 与台湾庶民身份认同 东方早报 www guancha cn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1 王筱瑩 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史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8 05 01 2019 10 01 ISBN 9789575630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中文 臺灣 公告 臺灣民眾臺灣人 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1992年06月 2019年06月 政治大學 選舉研究中心 esc nccu edu tw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12 太陽花學運週年 吳叡人 台灣民族國家形成的徵兆 太陽花學運週年 吳叡人 台灣民族國家形成的徵兆 自由時報 2015 03 15 2015 03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1 中国儒学网 gt gt 中华民族 是谁首提的 www confuchina com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31 0 31 1 辛亥时期 五族共和 论的思想渊源 宪法研究 中国宪治网 www calaw cn 2019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大清國籍條例 與近代 中國 觀念的重塑The nationality regulations of the Great Qing Dynas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5 09 25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Xinjia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etwork 33 0 33 1 33 2 33 3 陈学明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2006 2006年第1期 104 108 ISSN 1671 69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5 简体中文 中共又展出 民族主义 丑态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hows nationalism ugliness again 2017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1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何晓清He Xiaoqing 中国崛起与民族主义The rise of China and nationalism 中国特色民族主义 的弊端The drawbacks of natio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金融時報 中文版 2016 01 28 Financial Times Chinese version 2016 01 28 孫中山Sun Yat sens 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第四講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Fourth Lecture 民九修改黨章之說明 據 中央黨務月刊 第七期 1929年2月 現在說五族共和 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 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 我的意思 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 如美國 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 現在卻只成了美國一個民族 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 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 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explanation of the revision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 by the nine members of th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issue of the Central Monthly Journal of Party Affairs February 1929 It is really not appropriate to say that the five ethnic groups are a republic There are more than five tribes in our country I mean that we the peoples of China should be merged into one Chinese nation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the union of many nations in Europe is now a n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glorious nation in the world And we will make the Chinese nation a very civilized nation and then nationalism will be finished 外部連結 编辑張灝 關於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的幾點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89 黄克武 民族主义的再发现 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 中华民族 的讨论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方正 論中國民族主義與世界意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劉紹華 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挑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冯崇义 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施正鋒 中國的民族主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魯恂 中國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彥 鄭宇碩 認同與全球化 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猪口孝 从日本的角度透视中国的民族主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从电影看狭隘民族主义 历史频道 凤凰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中華民族主義 維基文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国民族主义 amp oldid 7664956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