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反日

2017年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调查结果[1]
各国对日本的态度
(按正负面差排序)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22%
75%
3 -53
 西班牙
39%
36%
25 3
 土耳其
50%
32%
18 18
 巴基斯坦
38%
20%
42 18
 印度
45%
17%
38 28
 俄羅斯
45%
16%
39 29
 秘魯
56%
25%
19 31
 奈及利亞
57%
24%
19 33
 英国
65%
30%
5 35
 墨西哥
59%
23%
18 36
 肯尼亚
58%
22%
20 36
 德國
50%
13%
37 37
 印度尼西亞
57%
17%
26 40
 美國
65%
23%
12 42
 法國
74%
21%
5 53
 巴西
70%
15%
15 55
 澳大利亞
78%
17%
5 61
 加拿大
77%
12%
11 65
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
針對亚洲/亚太各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90%
6 -86
 韩国
22%
77%
1 -55
 巴基斯坦
51%
7%
42 44
 菲律賓
78%
18%
4 60
 澳大利亞
78%
16%
6 62
 印度尼西亞
79%
12%
9 67
 马来西亚
80%
6%
14 74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调查结果[3]
各国对日本的态度
(按正负面差排序)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
71%
11 -53
 墨西哥
24%
34%
42 -10
 巴基斯坦
34%
15%
51 19
 南非
41%
17%
42 24
 印度
39%
13%
48 26
 法國
55%
29%
16 26
 葡萄牙
43%
13%
44 30
 英国
58%
26%
16 32
 德國
58%
25%
17 33
 加纳
55%
11%
34 34
 澳大利亞
60%
26%
14 34
 西班牙
57%
19%
24 38
 埃及
52%
14%
34 38
 肯尼亚
61%
20%
19 41
 土耳其
64%
21%
15 43
 韩国
68%
20%
12 48
 義大利
66%
18%
16 48
 巴西
66%
16%
18 50
 奈及利亞
65%
14%
21 51
 加拿大
67%
16%
17 51
 美國
69%
18%
13 51
 智利
66%
14%
20 52
 秘魯
64%
10%
26 54
 俄羅斯
65%
7%
28 58
 菲律賓
84%
12%
4 72
 印度尼西亞
85%
7%
8 78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文化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日本二戰中的戰爭暴行是在東亞其他地區引起反日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代因為殖民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中國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4][5] [6]。另外,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轉化或延伸為針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背景

日本文化有深厚的中國背景,然而,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强大之后,开始展开对外扩张政策,并發動甲午海戰並且全殲中国北洋艦隊。并迫使大清帝國割让台灣群島澎湖群島遼東半島和占领朝鮮半島等,史称馬關條約。日本經過一系列軍事與外交勝利後,以甲午战争为分界线日本开始厭棄中國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由于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对日本造成冲击,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掌权,意图转移国内矛盾,于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后展开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后由于日本战败,中国与西方大国處于平起平座地位,解除了日本的威胁。

另外,有人認為,在亞洲制造反日情緒,符合了美國的利益。日本在二戰失敗的陰影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為了各種經濟、政治、軍事的需要,美國利用各種途徑製造和推動了亞洲反日情緒,来制衡亚洲国家。

反日情緒很多時候是由於日本近代對所實施的侵略、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雖然反日情緒在日本戰敗後有所減弱,但是卻仍然時不時地受到激發,例如日本對其太平洋戰爭的懺悔不足和粉飾一些歷史事件的嘗試都引起外界的批評。此外,日本與一些國家的領土爭端也激發了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日情緒。

而日本國內一些人的活動也激發著這種情緒。例如小泉純一郎在任時每年都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就受到國內外的批評。日本右翼團體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也被外界批評為粉飾其軍國主義歷史。但是其他人,特別是日本人,則相信這些反日情緒來源於國外民族自身的民族優越感,外國政府的反日宣傳(特別認爲是中國)以及對其經濟成就的嫉妒,而日本也會宣傳中國威脅論反制。

雖然反日甚至仇日情緒主要源自歷史上的糾葛(參見抗日戰爭日本戰爭罪行),在二戰之後還發生了多宗深化仇日情緒的事件,提升了東亞、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反感情緒。

各地反日情形

日本

中国大陆

 
2012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众在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前游行抗议

中国內地的反日情绪尤为普遍,这种情绪最早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其后的50年間中国不断遭到日本的侵略,中国民众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和日本的战后作为,使得反日情绪达到高潮。加上中國于1989年天安門事件后不斷加强反日爱国教育,深化中国仇日情绪。

二戰後,日本历史教科书問題、首相及議員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南京大屠殺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和日軍遺留化學武器,以及中日撞船事件保釣行動等事件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大陆反日思想的扩张。再加上日本右翼數次对侵华史实的否認言行,中国大陆反日情绪日漸高涨。而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藉反日情緒轉移国内政治矛盾[7]

 
中國大陆某家西餐廳的反日標語

香港

香港雖作為英國殖民地,但在二戰時仍不能倖免受到日本的佔領。日本在香港展開3年零8個月的高壓統治,到處殺戮、打家劫舍和掠奪糧食,至今在香港粵語中仍以「3年零8個月」來指稱那段時期或用來借喻困苦的日子。

在二戰後,一些在日佔時期被強迫兌換軍票的市民仍堅持每年到日本領事館抗議,要求賠償。另在每逢7月7日、8月15日和9月18日(七七事變日本無條件投降918事變),亦會有團體組織到日本領事館示威,希望日方為戰時的侵華罪行道歉及賠償。時至今日,部份老一輩的香港人仍帶有反日的思想。但是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激進反日人士,反日的香港人只是不滿日本政府不肯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史實,對於在香港旅遊、公幹或居住的日裔人士並沒有太大的反感。現今的新一代香港人於日本文化的影響下,反日情緒並不高漲,甚至非常喜歡日本文化,如該國的動漫、歌影視、飲食與旅遊等,使他們對日本產生濃厚興趣和好感,一般不會對日本存有仇恨心態。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的資料,2016年香港人訪日人數有184萬,佔全港總人口四分之一,創下歷年新高,香港更是全球重遊日本次數最高的地區。但是經過教育後,年輕人們都對日本侵華史實有相當多的認知。

近几年来,因为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争议的相关事件不断发生,香港人亦常常呼应内地以及其他华人地区保钓运动。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渔船发生冲撞,并扣押了中国船长。当日,香港地区的保钓人士在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外焚烧日本国旗,手举抗议标语,并向日方递交请愿书要求释放被扣押的中国船长,要求日方认识到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同时,又有香港的政党代表前往日本领事馆进行请愿。游行负责人表示,将会根据事态的发展制定进一步的行动[8];不過中國大陸的激進反日活動,如焚燒日本製汽車、砸毀日資商店和抵制日貨等行為,並無蔓延至香港。

2012年10月9日,保釣行動委員會的成員闖入日本駐港領事館,在館內高唱中国国歌義勇軍進行曲》達半小時。

澳门

澳門因當時作為中立國葡萄牙的殖民地,加上葡萄牙政府於外交上親軸心國,故此日軍沒有侵略澳門。然而現在大部分的老一輩都曾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經歷過日軍的炮火,而且澳門回歸前已開始推行國民教育,香港的反日行動同樣受到澳門民間的響應。同時,澳門受香港文化影響相當深,現今澳門的年輕一代反日情緒不高漲,對日本往往有濃厚的興趣,也沒有對日本存有仇恨心態。

台湾

台灣曾經受日本統治長達50年之久,而對日本有複雜的情感。態度立場往往因為政治、個人經歷或背景及立場而出現不同,例如在1896年發生的學務官遭難事件(六氏先生事件),由賴唱率領的起義軍攻台北城,途中遇日警與六氏先生將其斬殺,被日本當局指為土匪,事後大舉清算八芝蘭地區居民,然而在國府統治時期,日本政府口中的土匪賴唱成為了烈士,被清算的居民成為義士,芝山巖事件成為一反日教材,時過境遷,又有不斷的爭論。 日本初期在台灣施行特別法以及高壓的統治政策,亦讓不少台灣本島人倍感歧視。雖然後來有內台一體政策及皇民化運動的影響,但仍有台灣人通過和平和參政手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目的在爭取台人與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並在大正民主時期的風氣影響下,積極爭取台灣住民的地方自治權。台灣的第一個本土社會團體台灣同化會以及第一個政黨組織台灣民眾黨便在此目的和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許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灣菁英階層都是非武裝反日主力,經濟上採殖民掠奪式經濟,在台灣設立糖廠壓榨蔗農,使得辛苦的農夫宛如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以此孕育出台灣共產黨台灣農民組合等團體,日治时期反日情緒源於此。

始政初期1896-1915

在日占时期發生多起台灣抗日運動,日本統治自1896年至1915年,大量捕殺抗日者,遭判死槍決者多達4423人,尚不包含戰爭與屠殺的死亡人數,政策上採愚民政策,初期建設皆以掠奪式經濟為主,例如,製糖會社的成立、台灣西部鐵路幹線及森林鐵路,基隆港的興建都是為了將物資源源不絕運回日本。初期在台灣施行特別法以及高壓的統治政策,讓不少台灣本島人倍感歧視。目的在爭取台人與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此時期由於高教體系不健全,台灣知識菁英以留日及中國為主,許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灣菁英階層日後都成為非武裝反日主力,在經濟上日本對台採殖民掠奪式經濟,在台灣設立糖廠壓榨蔗農,使得辛苦的農夫宛如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以此逐漸孕育出台灣共產黨台灣農民組合等團體,也是日後反日最主要的組織。

日占初期日本軍隊以屠殺手段回應台灣住民連續不斷的武力抗日運動,如大嵙崁大燒殺、雲林大屠殺霧社事件西來庵事件蕭壠事件屠村等,近年隨著遺跡陸續出土,使得這些屠殺事件得以公諸於世,如:新化發現三千枯骨,焦吧哖屠村遺骨出土[9]、雲林莿桐發現千人塚、澎湖的千人塚[10]、阿公店大燒殺屍骸出土,衣物黑色焦痕清晰可見[11]蕭壠事件走番仔反遺骨安放於佳里港安宮將軍府[12]。 甚至是歸順式慘案,後藤新平在《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中描述,當討伐土匪時,有一個土匪歸順法,說要發給土匪歸順證,將他們全部集中於警察署裡,預先下達順令,使軍隊同時把他們殺得乾乾淨淨。然後假稱義軍歸順式妄動,一齊殺戮。

這些事件至今逐漸被淡忘在歷史記憶裡,但是,廖添丁的故事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廖添丁義賊劫富濟貧對抗日本高壓統治乃至成仁的意象,反映出當時台灣人民對日本統治消極抵抗隱晦的表現。其它如慰安婦等日軍犯下的戰爭罪行,也讓對過去日本產生負面印象。日本統治期間以經濟掠奪與高壓統治為基調,後藤新平行政長官甚至在台灣販賣鴉片,而製糖株式會社的壓迫導致蔗農反日情緒高漲成為普遍現象,如二林事件都是反日思漢的根源,對民間宗教信仰初期以舊慣溫存政策維持民間信仰,中期則因為西來庵事件使總督府對台灣廟宇管理或派日本僧侶主持,皇民化運動後更拆毀廟宇,造成許多百年廟宇遭毀,也造成民眾反抗,如台南府城聯境中的二十一境中竟有十二座廟宇如溫陵媽廟遭到日本改為郵局龍王廟遭到拆毀,四湖參天宮白河福安宮盡數遭到拆毀,日占中後期台灣民間對日本及日本統治受皇民化運動而逐漸淡化反抗。

內化時期1916-1937

1916-1937年,由於武裝抵抗受到壓制,而新生之台灣人在日本不平等的對待環境下成長,此時期以爭制度與爭權利為主,透過成立會黨與社會運動來凝聚力量,先有志之士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後來因為地方自治權而引發治警事件,許多仕紳遭日本當局逮捕判刑,後期更結合台灣共產黨台灣農民組合[13]等左派勢力反抗日本的高壓統治,被總督府當局視為眼中釘,大加禁絕與監視,而此時期高壓統治仍延續六三法,台灣人民不得翻身,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僅有保甲及文官制度,1930年,準備武裝反抗的台灣共產黨,遭當局破獲而大肆逮捕判刑,另有楊逵遭日本當局逮捕坐牢十次,鹽分地帶作家吳新榮醫師遭日警關押等,仕紳階級則遭到當局的監視與限制,如林獻堂在前往上海訪問,回台後遭日本當局於始政紀念會上大加撻伐與污辱為日奸。[14]

受到蔣渭水台灣民眾黨號召,在日軍侵華後有志青年反日思漢,例如白色恐怖受難者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就曾前往中國參加抗戰,而出身宜蘭的蔗農之子吳克泰,更是對日本人咬牙切齒,拒絕改換日本名,受到日本當局的迫害而逃往中國,又如蘆洲公學校教師李蒼降閱讀抗日書籍《清算日本》遭逮捕刑求入獄,蘆洲李家李友邦將軍,投身抗日,成立台灣義勇隊[14]

皇民運動1937-1945

白色恐怖受難者黃玉坤回憶,在求學階段的他看到日人對台灣人的欺壓,當時日本人稱台灣人清國奴,台灣學生則稱日本中學「狗仔中」,而當時台灣人只能讀二中,竟有同學因為說台語而無法錄取,就是這種不公平的影響,1938年皇民化動伊始,台北二中即爆發反日思漢事件,李沛霖、楊友川等密謀組織台灣脫離日本的列星會,大量熱血青年遭到逮捕入獄刑求,此外,甚至有雷燦南公開反日遭日警刑求致死。二戰後期的抗日活動謝娥陳炳基更是激進,甚至計畫在自來水中下毒,還有帝大響應祖國案的蔡忠恕郭琇琮等許多參與者也遭日本當局破獲逮捕入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李中志,加入新四軍的朱天順藍明谷成立東京興漢會,鹽分地帶文學家吳新榮在日記中寫到:「最後希望埋骨於大陸,為達成此理想,該有實際行動」。[14][15]

由於皇民化政策的推廣來自各面向,如成立皇民奉公會,改日本姓名,全面提升為小學校打破日本人與台灣人的藩籬,而理蕃政策方面,以「莎韻之鐘」作為日本統治台灣皇民化政策成功的宣傳樣本,以台灣日日新報為官方宣傳媒體,乃至於思漢反日情緒受壓制無法傳播,使得日軍侵華期間,有不少台灣人自願充當台籍日本兵,例如翻譯員等等。許多中國人以為這些翻譯員都是“漢”奸,部分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漢”人。

日軍自西元1942年(昭和17年)中途島戰敗後,兵員消耗驟增,於是緊急徵兵籌集戰備人員。在「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實施以後,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算是“相當熱烈”,但是也有青年一心投入抗日,如台北二中反日思漢林水旺等,及後來的吳克泰林如堉吳思漢、呂芳魁、林棟、林思平、邱剛明等,都反抗日本徵召,投入抗日反日戰爭。[14]

二戰後的反日情緒

國府統治開始即對台灣人民受日本影響展開國語運動,並大量的拆毀日本神社及建築,因此,只有被充當宿舍的建築得以保存。部分建築遭到毀棄數十年,有幸獲得整建重生。而光復初期對於反日情緒極度高張,例如台大杜聰明校長極力肅清日籍學生,欲將日人一掃而光。[16]但由於皇民化運動,當時許多台灣人產權都使用日本名字登記,造成在日後日產接收問題上出現重大問題,許多台灣人的產業遭到政府接收,被比喻為劫收,原本對日本壓迫的反感情緒減弱,而激化了對政府的不信任,終導致二二八的發生。

二戰後反日情緒在釣魚台事件達到高峰。日本於1972年從美國取回沖繩的控制權(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並於9月29日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政權)建立外交關係,同時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民黨政權)終止大使級外交關係,台灣部分民众多次爆發激烈的反日示威行動,日本特使椎名悅三郎於該年9月17日中午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時,即有大批民眾於機場外手持標語抗議。

1970年代以後台灣產業轉型,台商踏足新興產業並與傳統日本大廠發生競爭,深耕已久日系產品以優良品質排擠台灣本土產品,當時政府與民間常用「愛用國貨」為口號鼓勵台製產品,間接也造成台灣社會愛用國貨的情緒,但未造成反日情緒。

整體來說,由於台灣反日情緒在日本統治初期就遭不少鎮壓有減弱一點點,而相對於韓國有民族主義所支持的三一運動,因為這樣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相形較為順利,乃至後來得以推展皇民化運動,現在當代台灣民眾並未因「歷史因素」仇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大多數台灣人認為來自中國大陸同屬華人的國民政府會帶來美好前景,從台灣光復時的各項慶祝活動可知台灣民眾對抗戰結束後的中國懷有期許。[17]

一些台灣民眾对日治时期社會雖然嚴格但是秩序安定的生活不太反感甚至有一點點好感。許多經歷日治時期的老年人對日语、日本文化相當了解,而日本流行文化對年輕一輩台灣人的影響也十分大。許多民調顯示,日本是台灣人比較喜歡的亞洲國家。[18]

此外,美國在亞洲戰略的態度上多少也影響到台灣人的反日情緒,主因在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國際間的冷戰局勢,美國希望聯同日本牽制共產陣營在亞洲地區的擴張,也曾試圖將台灣納入防禦體系以聯結東亞的反共陣線,故在戰略考量上必須和日本同一陣線;再加上政府遷台後為爭取日本對中華民國為正統中國的支持,這也讓反日情緒在台灣比較少[19]

現今在台灣的反日情緒

台灣隨著民主化後,台灣民眾與歷屆執政政府在幾經省思歷史事件的利弊與基於台灣的周邊國際間外交利害關係的衡量,加上兩岸關係在政治觀念上仍存歧見之下,儘管仍有些許反日團體堅持反日之外,除非日本方面做出違悖道義與利益的爭議事件,基本上仍維持一定程度交流關係。

台灣在二戰期間曾經有許多婦女被徵召為慰安婦,這些慰安婦多年來求訴無門,經過多年爭取,中華民國立法院2008年11月11日院會通過決議,要求日本政府對慰安婦道歉和賠償,2018年8月首座慰安婦銅像在台南矗立,日本右翼團體人士藤井實彥作勢腳踹慰安婦,引起民眾一波反日情緒[20]

台日漁權及食品問題

日本於2016年5月在沖之鳥附近扣捕台灣漁民,由於許多漁民世代在此海域捕魚,日方片面將沖之鳥擴大為島,並宣稱其經濟海域,造成台灣漁權損失,導致漁民抗爭與社會人士聲討。而釣魚台島周圍從事捕撈的漁民遭扣捕更是漁民反日的遠因,甚至在日本交流協會前焚燒日本國旗抗議,同時,由於日本政府與蔡英文政府關係友好,但台日漁權爭議仍無法解決,卻藉由台日友好之際,有来自日本福島曾经属于核災核汙染縣市食品輸台的提議,導致一連串的反核食品進口抗爭事件,更使得社會上觀感普遍不佳。[21][22]

其他相關問題

日本欲將有遭核汙染之用品輸台,導致反核食品進口抗爭事件。另外更敏感的是海域、空域之敵我識別問題,尤以在釣魚台列嶼與那國島八重山群島最嚴重(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釣魚台列嶼,中華民國強烈且嚴厲主張此列嶼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凡中華民國之船隻(無論是漁船海洋研究船(如海研號、達觀號)、學術研究用動力船或帆船等)、航空機(包含客機無人機、氣象研究機(即「追風計畫」)皆在內)等進入此範圍,即遭日方警告。因此爆發超過數十次的外交爭議,歷任中華民國駐日代表皆對此向日本歷任內閣或議員抗議,但日方皆不理不睬。此些問題甚至變成嚴重的國際爭議問題,連歐盟聯合國東南亞國協等國際上強力組織都無法有效解決。

朝鲜半岛

韓國

2019年日韓貿易戰
韓民間反日貨活動
 
店面反日貨貼紙
 
反日貨宣傳廣告

朝鮮半島的反日情緒主要是源于歷史侵略問題,兩國很早就結下樑子。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远可溯至16世纪的壬辰倭乱丰臣秀吉率领当时的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半岛,当时朝鲜王朝的将军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大败日本军队,被历代朝鲜政府奉为民族英雄。

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是其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起于1876年两国签订的江华岛条约。根据此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特殊权利。之后,日本就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和当时的中国、俄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日本得到了英国的支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放弃了朝鲜半岛的宗主权,而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势力也从朝鲜半岛撤出,日本实质上独占了朝鲜半岛。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后,刚成立不久的大韓帝國正式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朝鲜总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即使用日本姓名,更改官方宗教為神道教,禁止在學校商業及公共場所使用韓語等等。

1919年3月1日,韓國爆發大規模反日运动,約有200萬人參加,鼓動韓國獨立,但遭到日本的武力鎮壓。

二戰後,朝鮮半岛南部的韩国虽然和日本同为美国同盟国,但是由于和日本之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问题,民间的反日情绪仍然较浓,也拆除了象徵殖民的朝鮮總督府,這點與韓民族的強烈自尊心有些關係。

與韓國的竹島领土争端也是反日情绪蔓延的原因之一。2005年,日本島根縣決定立例把2月22日訂為“竹島日”,使不少关注独岛(竹岛)问题的韓國人更为不滿。2005年3月,韓國有人到日本駐韓大使館抗議並焚燒日本國旗,还有人以割手指、自焚、跳江等方式抗議,街頭掛上了不少「獨島是大韓民國領土」的廣告。這種情緒还蔓延至互联网上,如雅虎韓國網站出现过一幅宣示獨島主權的橫額。2012年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日本稱竹島),更加劇雙方的負面情緒。

2019年7月15日,發動「日本限制出口半導體原料 韓群眾籲抵制日貨」活動。

朝鮮

作為半岛北侧的朝鲜,其反日情绪则更为复杂。一方面,金氏家族的革命史是从抗日活动开始的,对于日本的反感情绪和戒备心理成为了金氏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了美国的同盟国,日本和美国一起构成了对朝鲜国家安全的最重要威胁,因此朝鲜民众的反日情绪往往和反美情绪联系在一起。

美国

二战期间

美國的反日情緒在二戰以前便以成形。19世紀晚期,包括日本人中國人朝鮮人菲律賓人等在內的美國亞裔移民常受到種族主義。當時通過了許多法案,不允許這些人獲得公民權、享有基本的權利,例如擁有土地等。有人引證,反亞洲移民聯盟的形成標誌著加州反日運動的開端。

20世紀初,很多美國人相當看重日本,認為它是效仿西方文明在遠東的成功例子,使落后的亚洲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隨著美國媒體對日本佔領地上的暴行的描述增多,美國的公衆意見開始逆轉。1931年日本開始在中國東北制造事端,以及隨後吞併滿洲的行為,更美國公眾所批評。此外,中華民國遊說美國介入,以使日本力量離開中國,這種遊說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成形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傳入美國政府的關於日本的負面報導越來越多,美國一方面基於對中國大眾的考慮,一方面基於美國的太平洋利益,對日本禁運石油及其它供給。美國的歐裔大眾更顯得非常地親華和反日,例如,曾有運動號召婦女停止購買尼龍襪,因為尼龍是由日本從殖民地取得的。

 
美國的反日情緒于二戰期間達到頂峰。圖為美國政府資助的宣傳畫,裏面使用了極度誇張的造型:「來自東京的小子表示:『感谢你们那么浪費,我很开心。』」

1937年中日正式爆發戰爭。美國歐裔大眾支援中國,白人記者帶回來的日本軍對中國平民暴行的見證更加深了反日情緒。

 
「我們的粗率,是他們的秘密武器。請預防山火」:美國在二戰中的宣傳海報,图中也有包括被丑化的日本军官(形象原型為時任日本首相甲级战犯東條英機,图中另外一個人物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反日情緒達到高潮的導火線。許多美國人將此次偷襲視為懦夫行為,随后美国向日本宣战。

二戰期間,美國西太平洋海岸有大約112,000至120,000名的日本移民日裔美國公民遭到美國政府集中囚禁,而未考慮他們的態度是支持美國還是支持日本。靠近戰區的夏威夷有許多日裔人士,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沒得到疏散。這些日裔美國人(Nisei)為了證明他們對祖國的忠誠,有許多人選擇加入美國軍隊作戰,例如442步兵團

此外,在美國人看來,極度不願接受失敗的日本人失去了人性。美國宣傳電影《我的日本》顯示了這一點。

日本经济奇迹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國經濟因石油危機陷入經濟衰退,與當時急速發展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日本成了對美國市場的主要衝擊力量,大量日本的資金、消費電子產品及汽車迅速進入美國市場,美國與日本之間錄得巨額貿易赤字。[23][24]此背景下,美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增多、日美貿易戰開打,加上媒體及政客的推波助瀾,[25]無根據地指責日本的成功是建立在「偷取美國技術」及「日本人正在將美國日本化」[26][27],「猛抨日本」因此成了流行辭彙,最終導致了美國國內的反亞種族歧視情緒加劇。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因而成為了代罪羔羊[28]而到了1990年代期,美國人對日本的不信任及歧視甚至反映到其大眾文學及流行文化上,例如美國暢銷書作家麥可·克萊頓在1992年的著作《旭日東升》帶有明顯的反日語調甚至是種族主義色彩。[29][30][31]

其後美國與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了日本經濟泡沫爆破。1990年代後期,因為日本經濟不再被視為威脅,美國的反日情緒逐漸緩和。由於廣場協議使日本泡沫經濟導致衰退,美國經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達到高潮。美國公眾媒體的注意力放到了反日情緒以外的地方,如印度外包服務產業、可能與美國全球利益相左的正在現代化的中國等。[32][33]

其它國家和地區

德国一战战败后,其在太平洋区域的殖民地被日本取得。日本人遂成为像犹太人一样的被歧视对象。

二战期间,日本对来自同盟国国家的战俘实行强制苦役,导致许多战俘营养不良、罹患疾病、遭受各种苦难。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有许多人要求日本对这种行径进行赔偿。例如,一些荷兰老人流露出反日情绪,他们坚决认为日本在1942到1945年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期间,对他们进行了不公正的虐待。他们曾联合荷兰皇家东印度军的退伍军人,再三抗议日本天皇访荷。而英國一些二戰老兵也有類似情形。

19世纪晚期的澳大利亚曾蔓延着恐亚裔移民的非理性情绪,他们擔心一旦允许大量亚裔移民进入,当地的工资、小型商人的收益及其它影响生活水平的要素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澳大利亚实行拒绝接受非白种移民的政策。1901年,澳通过《限制移民法案》。不过,相当数量的日裔移民在1900年之前就已经抵达澳大利亚。193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人普遍担心日本会向东南亚太平洋扩张军事力量,甚至进而入侵澳大利亚。有鉴于此,澳于1938年禁止向日本出口铁矿二战期间,关于日军暴行的消息在澳大利亚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也有过对日本人、日侨采取报复行为的纪录。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反日的大部分皆是华人(普遍是60岁-80岁)。

捕鲸问题

西方人士对于日本常年的捕鲸行動一貫持反对的态度并用实际行动加以阻止。如“绿色和平组织”,此組織反對任何類型的商業捕鯨,其往往用“柔美线条”、“悠扬歌声”等词汇来喚醒大眾的同理心,現在“绿色和平组织”年年都會到南極海作反對日本捕鯨的示威,另外美国环保人士制作的影片《海豚湾》也刺激了许多西方民众的心灵。

2010年,在韩国蔚山闭幕的国际捕鲸协会年会中,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为首的反捕鲸国家获得了66个成员国中30张支持票,但是日本仍然坚持将其捕杀小须鲸数量翻倍的计划。美国、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等海洋观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坚定反对日本的立场,而挪威、冰岛等粮食自给率不高、需要以海洋生物补充食材的国家则始终支持日本捕鲸。

反日文化

贬称

因反日情緒而產生的对日贬称多带种族主义色彩,不过这些贬称不一定指整个日本的种族,部分可能指特定的政策或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语
簡稱「鬼子」,常用于二战期间的中国,歧視性極高,源自於針對西洋侵略者的「洋鬼子」一詞。該詞亦用於日本導演松井稔在2001年拍攝的電影《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
倭是日本的曾用汉字名,汉朝时期的中国人以及日本人并不将它当成贬称使用(日本人使用「和」、「大和」)。倭寇在古代用于中国沿海,原指来自日本人海盗,后泛指包括華人在內,從日本來的一切海盗。不过,在现代中国,这两个词的意味都变了。倭寇在二战期间最常用,是对侵华日军的贬称。
貶損意味不高,更由于此词使用频率高,因此在大多数情境中几乎成为同口头禅般的用语,因此其冲撞意味显得不怎么浓,僅僅略具貶意,部份人以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大多矮小于中国人或日本土地比「大中華」小得多來解讀「小日本」的「小」。一說,乃嘲諷日本人自稱「大日本帝國」。
四腳仔本為台語的「」之意[34],引申為「四腳畜生」,為台灣日治時期本島人日本人差別用語,具強烈的歧視與敵意內涵。
為老一輩香港人粵語地區民眾對日本人之貶稱,意指日本人身材像蘿蔔一樣矮小,或源自香港日佔時期日軍配給民眾,以蘿蔔乾充作糧食的印象。
  • 日本仔
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相似於英語中的「Jap」,字面上的意思是日本的小子。此詞已經非常普遍的使用,有時還帶有少許幽默感,貶損意味並不大。
  • 阿本仔
台語台灣閩南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台語中的「阿本」是「日本」的俗稱),與粵語中的「日本仔」同義,一樣沒太大的貶損意味。
  • 架仔/架妹
同為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呼,「架」在粵語中相似於日語平假名中的「」音,以往廣東人聽日本人說日語(日語一般疑問句一般以「」音結尾)說起來好像經常有個「架」的粵語音調,故有此名稱。此詞帶有幽默感,貶損意味並不大。
「が」字在日文中有提示主詞、連接句子等助詞性的功用,本身無義但在句子中很重要。
  • 大腳盆/腳盆
華北地區對日本人的種族歧視用語,戲謔性高,貶損意味不大。主要是來自天津市,據說是源於天津租界地區,清末時當地的車夫苦力,揶揄日本女人不纏足,其腳如盆子一樣大(但是這絕非事實,因為日本人身材普遍都很嬌小所以就算不纏足腳也一樣很小。[來源請求],後來推及日本男性。另說,腳盆一詞也有可能來源于外國稱日本一詞(Japan)的直接音譯,為北方人對日語“支那”的相應反擊。
朝鲜语
意为矮子,从“倭”字演化而来。朝鲜人常用此词来取笑日本人普遍身高较矮。
英语
為英語中對日本的縮寫,是美国人用来贬损日本人,这两个词汇在二战期间特别流行。

相关问题和事件

中國
美國

参见

参考文献

  1. ^ 2017 BBC World Service poll (PDF).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 20. 2017-07-04.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7-30) (英语). 
  2. ^ Japanese Public's Mood Rebounding, Abe Highly Popular.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2013-07-11 [2021-06-17]. (原始内容于2021-05-12) (英语). 
  3. ^ Positive Views of Brazil on the Rise in 2011 BBC Country Rating Poll (PDF).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 10. 2011-03-0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6-25) (英语). 
  4. ^ 見美國政府新兵訓練影片系列 "Global Perspectives on War and Peace Collection",其中就有將日本歷史和文化等素材,以常見的二戰戰爭宣傳及種族主義手法製成  http://mediaburn.org/video/know-your-enemy-jap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存档副本 (PDF). [2012-09-20]. (原始内容 (PDF)于2012-12-09). 
  6. ^ Barak Kushner. The Thought War: 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 June 2007 [20 September 2012]. ISBN 978-0-8248-3208-7. (原始内容于2014-07-07). 
  7.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中國反日情緒升高 專家:鼓吹民族主義轉移政治矛盾 | DW | 29.08.2022. DW.COM. [2022-09-02]. (原始内容于2022-09-02) (中文(中国大陆)). 
  8. ^ 香港保钓人士发起游行 焚烧日旗表达抗议. 凤凰网. [2017-01-14]. (原始内容于2017-09-06). 
  9. ^ 銀正雄. 新化赫見三千枯骨,台灣人無感. 中國時報. 2014-03-20 [2016-12-07]. (原始内容于2016-12-20). 
  10. ^ 劉禹慶. 〈南部〉澎湖二村拆除 千人塚紀念墓碑出土. 自由時報. 2008-06-03 [2016-12-07]. (原始内容于2016-12-20). 
  11. ^ 蘇福男. 〈南部〉百人塚開挖 橋頭「六班長」上百遺骨出土. 自由時報. 2012-01-04 [2016-12-07]. (原始内容于2016-12-20). 
  12. ^ Template:Cite Journal
  13. ^ 楊渡等. 簡吉. 南方家園出版. 2009. 
  14. ^ 14.0 14.1 14.2 14.3 藍博洲. 尋找祖國三千里. 台灣人民出版社. 2010-09-01. 
  15. ^ 藍博洲.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 時報出版社. 1993. 
  16. ^ 李東華. 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03. 
  17. ^ 赖岳谦:台湾老一辈人怀念日本因蒋介石治理太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鳳凰網
  18. ^ 台灣學生眼中 日本比較友善 中國大陸很不友善[永久失效連結],中央廣播電台,2009-10-01
  19. ^ 兩岸若開戰 日民調多贊成援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0-12-25。
  20. ^ 日本人腳踹慰安婦銅像引爆台灣人抗議. BBC. 2018-09-11 [2019-01-22]. (原始内容于2019-01-22). 
  21. ^ 記者簡榮輝. 陸船入釣魚台「我漁權恐喪失」. 聯合報. 2012-09-19. 
  22. ^ 「沖之鳥」台日對話無進展?林全:我方漁權立場堅定. 自由時報. 2016-11-01. 
  23. ^ Walter, Russell Mead. Japan-Bashing, an Ugly American Tradition.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1989-06-04 [2022-01-04]. (原始内容于2022-01-04). 
  24. ^ Narrelle, Morris. Japan-Bashing: Anti-Japanism since the 1980s. Routledge. 2010. ISBN 0415499348. 
  25. ^ .Heale, M. Anatomy of a Scare: Yellow Peril Politics in America, 1980–1993..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2009, 43 (1): 19–47 [2022-03-18]. JSTOR 40464347. S2CID 145252539. doi:10.1017/S0021875809006033.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26. ^ The Durant Daily Democrat - Google 新闻归档搜索. news.google.com. [2022-03-16]. (原始内容于2022-04-04). 
  27. ^ HOW JAPAN PICKS AMERICA'S BRAINS Much of its economic success has been built on bought, borrowed, or stolen technology. Now U.S. companies are striking back -- but a two-way street is still far off. - December 21, 1987. archive.fortune.com. [2022-03-16]. (原始内容于2022-04-07). 
  28. ^ Niraj Warikoo. Vincent Chin murder 35 years later: History repeating itself?. 底特律自由报英语Detroit Free Press. [2020-10-08]. (原始内容于2021-05-19). 
  29. ^ Lehmann-Haupt, Christopher. Books of The Times; Investigating a Murder Japan Wants Unsolved.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1-30 [2022-03-18]. (原始内容于2022-03-16). 
  30. ^ Payne, Robert M. Rising Sun: Interview with activist Guy Aoki – Total eclipse of the Sun. Jump Cut: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Media. March 1996, (40): 29–37 [2022-03-18]. (原始内容于2021-04-15). 
  31. ^ Mary, Young. Setting Sun: Popular Culture Images of the Japa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s} and Public Policy. College of Wooster. 1993. 
  32. ^ Roach, Stephen S. Japan Then, China Now | by Stephen S. Roach. Project Syndicate. 2019-05-27 [2022-03-16]. (原始内容于2019-08-11) (英语). 
  33. ^ Griffiths, James Griffiths. The US won a trade war against Japan. But China is a whole new ball game. CNN. CNN. 2019-05-25 [2022-01-04]. (原始内容于2022-01-04). 
  34. ^ 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2017-12-22]. (原始内容于2013-06-21). 

外部链接

  • 人民网日语版:深センのバーで「日本人の入店お断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反日,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10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20年10月5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10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反日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20年10月5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20年10月5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2017年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调查结果 1 各国对日本的态度 按正负面差排序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22 75 3 53 西班牙 39 36 25 3 土耳其 50 32 18 18 巴基斯坦 38 20 42 18 印度 45 17 38 28 俄羅斯 45 16 39 29 秘魯 56 25 19 31 奈及利亞 57 24 19 33 英国 65 30 5 35 墨西哥 59 23 18 36 肯尼亚 58 22 20 36 德國 50 13 37 37 印度尼西亞 57 17 26 40 美國 65 23 12 42 法國 74 21 5 53 巴西 70 15 15 55 澳大利亞 78 17 5 61 加拿大 77 12 11 65 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2 針對亚洲 亚太各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90 6 86 韩国 22 77 1 55 巴基斯坦 51 7 42 44 菲律賓 78 18 4 60 澳大利亞 78 16 6 62 印度尼西亞 79 12 9 67 马来西亚 80 6 14 74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调查结果 3 各国对日本的态度 按正负面差排序 國家 正面 负面 中立 正负面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 71 11 53 墨西哥 24 34 42 10 巴基斯坦 34 15 51 19 南非 41 17 42 24 印度 39 13 48 26 法國 55 29 16 26 葡萄牙 43 13 44 30 英国 58 26 16 32 德國 58 25 17 33 加纳 55 11 34 34 澳大利亞 60 26 14 34 西班牙 57 19 24 38 埃及 52 14 34 38 肯尼亚 61 20 19 41 土耳其 64 21 15 43 韩国 68 20 12 48 義大利 66 18 16 48 巴西 66 16 18 50 奈及利亞 65 14 21 51 加拿大 67 16 17 51 美國 69 18 13 51 智利 66 14 20 52 秘魯 64 10 26 54 俄羅斯 65 7 28 58 菲律賓 84 12 4 72 印度尼西亞 85 7 8 78 反日為對於日本 日本人 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 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 相似詞彙有 仇日 和 排日 相反詞彙為 崇日 哈日 和 親日 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 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 殖民統治 日本政府 日本文化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 產生對於日本戒備 反感 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 關於這點 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 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 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 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日本在二戰中的戰爭暴行是在東亞其他地區引起反日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 在美國 中國 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 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 比如 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 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4 5 6 另外 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 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 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 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 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 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 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 轉化或延伸為針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目录 1 背景 2 各地反日情形 2 1 日本 2 2 中国大陆 2 3 香港 2 4 澳门 2 5 台湾 2 5 1 始政初期1896 1915 2 5 2 內化時期1916 1937 2 5 3 皇民運動1937 1945 2 5 4 二戰後的反日情緒 2 5 5 現今在台灣的反日情緒 2 5 6 台日漁權及食品問題 2 5 7 其他相關問題 2 6 朝鲜半岛 2 6 1 韓國 2 6 2 朝鮮 2 7 美国 2 7 1 二战期间 2 7 2 日本经济奇迹 2 8 其它國家和地區 2 9 马来西亚 2 10 捕鲸问题 3 反日文化 3 1 贬称 4 相关问题和事件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背景 编辑日本文化有深厚的中國背景 然而 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强大之后 开始展开对外扩张政策 并發動甲午海戰並且全殲中国北洋艦隊 并迫使大清帝國割让台灣群島 澎湖群島 遼東半島和占领朝鮮半島等 史称馬關條約 日本經過一系列軍事與外交勝利後 以甲午战争为分界线日本开始厭棄中國和中國文化 認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 由于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对日本造成冲击 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掌权 意图转移国内矛盾 于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 1937年后展开全面侵华 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二战后由于日本战败 中国与西方大国處于平起平座地位 解除了日本的威胁 另外 有人認為 在亞洲制造反日情緒 符合了美國的利益 日本在二戰失敗的陰影下迅速崛起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為了各種經濟 政治 軍事的需要 美國利用各種途徑製造和推動了亞洲反日情緒 来制衡亚洲国家 反日情緒很多時候是由於日本近代對所實施的侵略 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 雖然反日情緒在日本戰敗後有所減弱 但是卻仍然時不時地受到激發 例如日本對其太平洋戰爭的懺悔不足和粉飾一些歷史事件的嘗試都引起外界的批評 此外 日本與一些國家的領土爭端也激發了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日情緒 而日本國內一些人的活動也激發著這種情緒 例如小泉純一郎在任時每年都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就受到國內外的批評 日本右翼團體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也被外界批評為粉飾其軍國主義歷史 但是其他人 特別是日本人 則相信這些反日情緒來源於國外民族自身的民族優越感 外國政府的反日宣傳 特別認爲是中國 以及對其經濟成就的嫉妒 而日本也會宣傳中國威脅論反制 雖然反日甚至仇日情緒主要源自歷史上的糾葛 參見抗日戰爭 日本戰爭罪行 在二戰之後還發生了多宗深化仇日情緒的事件 提升了東亞 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反感情緒 各地反日情形 编辑日本 编辑 主条目 反日亡国论和日本原住民论 中国大陆 编辑 主条目 中国反日情绪 参见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日示威活動 2010年中国反日示威活动和2012年中国反日示威活动 2012年9月1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众在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前游行抗议 中国內地的反日情绪尤为普遍 这种情绪最早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其后的50年間中国不断遭到日本的侵略 中国民众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和日本的战后作为 使得反日情绪达到高潮 加上中國于1989年天安門事件后不斷加强反日爱国教育 深化中国仇日情绪 二戰後 日本历史教科书問題 首相及議員参拜靖国神社 慰安妇 南京大屠殺 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和日軍遺留化學武器 以及中日撞船事件 保釣行動等事件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大陆反日思想的扩张 再加上日本右翼數次对侵华史实的否認言行 中国大陆反日情绪日漸高涨 而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 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藉反日情緒轉移国内政治矛盾 7 中國大陆某家西餐廳的反日標語 香港 编辑 香港雖作為英國殖民地 但在二戰時仍不能倖免受到日本的佔領 日本在香港展開3年零8個月的高壓統治 到處殺戮 打家劫舍和掠奪糧食 至今在香港粵語中仍以 3年零8個月 來指稱那段時期或用來借喻困苦的日子 在二戰後 一些在日佔時期被強迫兌換軍票的市民仍堅持每年到日本領事館抗議 要求賠償 另在每逢7月7日 8月15日和9月18日 七七事變 日本無條件投降和918事變 亦會有團體組織到日本領事館示威 希望日方為戰時的侵華罪行道歉及賠償 時至今日 部份老一輩的香港人仍帶有反日的思想 但是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激進反日人士 反日的香港人只是不滿日本政府不肯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史實 對於在香港旅遊 公幹或居住的日裔人士並沒有太大的反感 現今的新一代香港人於日本文化的影響下 反日情緒並不高漲 甚至非常喜歡日本文化 如該國的動漫 歌影視 飲食與旅遊等 使他們對日本產生濃厚興趣和好感 一般不會對日本存有仇恨心態 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的資料 2016年香港人訪日人數有184萬 佔全港總人口四分之一 創下歷年新高 香港更是全球重遊日本次數最高的地區 但是經過教育後 年輕人們都對日本侵華史實有相當多的認知 近几年来 因为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争议的相关事件不断发生 香港人亦常常呼应内地以及其他华人地区的保钓运动 2010年9月7日 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渔船发生冲撞 并扣押了中国船长 当日 香港地区的保钓人士在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外焚烧日本国旗 手举抗议标语 并向日方递交请愿书要求释放被扣押的中国船长 要求日方认识到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同时 又有香港的政党代表前往日本领事馆进行请愿 游行负责人表示 将会根据事态的发展制定进一步的行动 8 不過中國大陸的激進反日活動 如焚燒日本製汽車 砸毀日資商店和抵制日貨等行為 並無蔓延至香港 2012年10月9日 保釣行動委員會的成員闖入日本駐港領事館 在館內高唱中国国歌 義勇軍進行曲 達半小時 澳门 编辑 澳門因當時作為中立國葡萄牙的殖民地 加上葡萄牙政府於外交上親軸心國 故此日軍沒有侵略澳門 然而現在大部分的老一輩都曾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經歷過日軍的炮火 而且澳門回歸前已開始推行國民教育 香港的反日行動同樣受到澳門民間的響應 同時 澳門受香港文化影響相當深 現今澳門的年輕一代反日情緒不高漲 對日本往往有濃厚的興趣 也沒有對日本存有仇恨心態 台湾 编辑 参见 去日本化 台灣曾經受日本統治長達50年之久 而對日本有複雜的情感 態度立場往往因為政治 個人經歷或背景及立場而出現不同 例如在1896年發生的學務官遭難事件 六氏先生事件 由賴唱率領的起義軍攻台北城 途中遇日警與六氏先生將其斬殺 被日本當局指為土匪 事後大舉清算八芝蘭地區居民 然而在國府統治時期 日本政府口中的土匪賴唱成為了烈士 被清算的居民成為義士 芝山巖事件成為一反日教材 時過境遷 又有不斷的爭論 日本初期在台灣施行特別法以及高壓的統治政策 亦讓不少台灣本島人倍感歧視 雖然後來有內台一體政策及皇民化運動的影響 但仍有台灣人通過和平和參政手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目的在爭取台人與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 並在大正民主時期的風氣影響下 積極爭取台灣住民的地方自治權 台灣的第一個本土社會團體台灣同化會以及第一個政黨組織台灣民眾黨便在此目的和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 許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灣菁英階層都是非武裝反日主力 經濟上採殖民掠奪式經濟 在台灣設立糖廠壓榨蔗農 使得辛苦的農夫宛如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 以此孕育出台灣共產黨及台灣農民組合等團體 日治时期反日情緒源於此 始政初期1896 1915 编辑 在日占时期發生多起台灣抗日運動 日本統治自1896年至1915年 大量捕殺抗日者 遭判死槍決者多達4423人 尚不包含戰爭與屠殺的死亡人數 政策上採愚民政策 初期建設皆以掠奪式經濟為主 例如 製糖會社的成立 台灣西部鐵路幹線及森林鐵路 基隆港的興建都是為了將物資源源不絕運回日本 初期在台灣施行特別法以及高壓的統治政策 讓不少台灣本島人倍感歧視 目的在爭取台人與日裔人民的民族平等 此時期由於高教體系不健全 台灣知識菁英以留日及中國為主 許多受到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灣菁英階層日後都成為非武裝反日主力 在經濟上日本對台採殖民掠奪式經濟 在台灣設立糖廠壓榨蔗農 使得辛苦的農夫宛如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 以此逐漸孕育出台灣共產黨及台灣農民組合等團體 也是日後反日最主要的組織 日占初期日本軍隊以屠殺手段回應台灣住民連續不斷的武力抗日運動 如大嵙崁大燒殺 雲林大屠殺 霧社事件 西來庵事件 蕭壠事件屠村等 近年隨著遺跡陸續出土 使得這些屠殺事件得以公諸於世 如 新化發現三千枯骨 焦吧哖屠村遺骨出土 9 雲林莿桐發現千人塚 澎湖的千人塚 10 阿公店大燒殺屍骸出土 衣物黑色焦痕清晰可見 11 蕭壠事件走番仔反遺骨安放於佳里港安宮將軍府 12 甚至是歸順式慘案 後藤新平在 日本殖民政策一斑 中描述 當討伐土匪時 有一個土匪歸順法 說要發給土匪歸順證 將他們全部集中於警察署裡 預先下達順令 使軍隊同時把他們殺得乾乾淨淨 然後假稱義軍歸順式妄動 一齊殺戮 這些事件至今逐漸被淡忘在歷史記憶裡 但是 廖添丁的故事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廖添丁義賊劫富濟貧對抗日本高壓統治乃至成仁的意象 反映出當時台灣人民對日本統治消極抵抗隱晦的表現 其它如慰安婦等日軍犯下的戰爭罪行 也讓對過去日本產生負面印象 日本統治期間以經濟掠奪與高壓統治為基調 後藤新平行政長官甚至在台灣販賣鴉片 而製糖株式會社的壓迫導致蔗農反日情緒高漲成為普遍現象 如二林事件都是反日思漢的根源 對民間宗教信仰初期以舊慣溫存政策維持民間信仰 中期則因為西來庵事件使總督府對台灣廟宇管理或派日本僧侶主持 皇民化運動後更拆毀廟宇 造成許多百年廟宇遭毀 也造成民眾反抗 如台南府城聯境中的二十一境中竟有十二座廟宇如溫陵媽廟遭到日本改為郵局龍王廟遭到拆毀 四湖參天宮白河福安宮盡數遭到拆毀 日占中後期台灣民間對日本及日本統治受皇民化運動而逐漸淡化反抗 內化時期1916 1937 编辑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5月1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反日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1916 1937年 由於武裝抵抗受到壓制 而新生之台灣人在日本不平等的對待環境下成長 此時期以爭制度與爭權利為主 透過成立會黨與社會運動來凝聚力量 先有志之士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後來因為地方自治權而引發治警事件 許多仕紳遭日本當局逮捕判刑 後期更結合台灣共產黨 台灣農民組合 13 等左派勢力反抗日本的高壓統治 被總督府當局視為眼中釘 大加禁絕與監視 而此時期高壓統治仍延續六三法 台灣人民不得翻身 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 僅有保甲及文官制度 1930年 準備武裝反抗的台灣共產黨 遭當局破獲而大肆逮捕判刑 另有楊逵遭日本當局逮捕坐牢十次 鹽分地帶作家吳新榮醫師遭日警關押等 仕紳階級則遭到當局的監視與限制 如林獻堂在前往上海訪問 回台後遭日本當局於始政紀念會上大加撻伐與污辱為日奸 14 受到蔣渭水台灣民眾黨號召 在日軍侵華後有志青年反日思漢 例如白色恐怖受難者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就曾前往中國參加抗戰 而出身宜蘭的蔗農之子吳克泰 更是對日本人咬牙切齒 拒絕改換日本名 受到日本當局的迫害而逃往中國 又如蘆洲公學校教師李蒼降閱讀抗日書籍 清算日本 遭逮捕刑求入獄 蘆洲李家李友邦將軍 投身抗日 成立台灣義勇隊 14 皇民運動1937 1945 编辑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5月1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反日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白色恐怖受難者黃玉坤回憶 在求學階段的他看到日人對台灣人的欺壓 當時日本人稱台灣人清國奴 台灣學生則稱日本中學 狗仔中 而當時台灣人只能讀二中 竟有同學因為說台語而無法錄取 就是這種不公平的影響 1938年皇民化動伊始 台北二中即爆發反日思漢事件 李沛霖 楊友川等密謀組織台灣脫離日本的列星會 大量熱血青年遭到逮捕入獄刑求 此外 甚至有雷燦南公開反日遭日警刑求致死 二戰後期的抗日活動謝娥與陳炳基更是激進 甚至計畫在自來水中下毒 還有帝大響應祖國案的蔡忠恕 郭琇琮等許多參與者也遭日本當局破獲逮捕入獄 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李中志 加入新四軍的朱天順 藍明谷成立東京興漢會 鹽分地帶文學家吳新榮在日記中寫到 最後希望埋骨於大陸 為達成此理想 該有實際行動 14 15 由於皇民化政策的推廣來自各面向 如成立皇民奉公會 改日本姓名 全面提升為小學校打破日本人與台灣人的藩籬 而理蕃政策方面 以 莎韻之鐘 作為日本統治台灣皇民化政策成功的宣傳樣本 以台灣日日新報為官方宣傳媒體 乃至於思漢反日情緒受壓制無法傳播 使得日軍侵華期間 有不少台灣人自願充當台籍日本兵 例如翻譯員等等 許多中國人以為這些翻譯員都是 漢 奸 部分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 漢 人 日軍自西元1942年 昭和17年 中途島戰敗後 兵員消耗驟增 於是緊急徵兵籌集戰備人員 在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開始實施以後 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算是 相當熱烈 但是也有青年一心投入抗日 如台北二中反日思漢林水旺等 及後來的吳克泰 林如堉 吳思漢 呂芳魁 林棟 林思平 邱剛明等 都反抗日本徵召 投入抗日反日戰爭 14 二戰後的反日情緒 编辑 國府統治開始即對台灣人民受日本影響展開國語運動 並大量的拆毀日本神社及建築 因此 只有被充當宿舍的建築得以保存 部分建築遭到毀棄數十年 有幸獲得整建重生 而光復初期對於反日情緒極度高張 例如台大杜聰明校長極力肅清日籍學生 欲將日人一掃而光 16 但由於皇民化運動 當時許多台灣人產權都使用日本名字登記 造成在日後日產接收問題上出現重大問題 許多台灣人的產業遭到政府接收 被比喻為劫收 原本對日本壓迫的反感情緒減弱 而激化了對政府的不信任 終導致二二八的發生 二戰後反日情緒在釣魚台事件達到高峰 日本於1972年從美國取回沖繩的控制權 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 並於9月29日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政權 建立外交關係 同時與中華民國 台灣國民黨政權 終止大使級外交關係 台灣部分民众多次爆發激烈的反日示威行動 日本特使椎名悅三郎於該年9月17日中午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時 即有大批民眾於機場外手持標語抗議 1970年代以後台灣產業轉型 台商踏足新興產業並與傳統日本大廠發生競爭 深耕已久日系產品以優良品質排擠台灣本土產品 當時政府與民間常用 愛用國貨 為口號鼓勵台製產品 間接也造成台灣社會愛用國貨的情緒 但未造成反日情緒 整體來說 由於台灣反日情緒在日本統治初期就遭不少鎮壓有減弱一點點 而相對於韓國有民族主義所支持的三一運動 因為這樣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相形較為順利 乃至後來得以推展皇民化運動 現在當代台灣民眾並未因 歷史因素 仇視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 大多數台灣人認為來自中國大陸同屬華人的國民政府會帶來美好前景 從台灣光復時的各項慶祝活動可知台灣民眾對抗戰結束後的中國懷有期許 17 一些台灣民眾对日治时期社會雖然嚴格但是秩序安定的生活不太反感甚至有一點點好感 許多經歷日治時期的老年人對日语 日本文化相當了解 而日本流行文化對年輕一輩台灣人的影響也十分大 許多民調顯示 日本是台灣人比較喜歡的亞洲國家 18 此外 美國在亞洲戰略的態度上多少也影響到台灣人的反日情緒 主因在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 國際間的冷戰局勢 美國希望聯同日本牽制共產陣營在亞洲地區的擴張 也曾試圖將台灣納入防禦體系以聯結東亞的反共陣線 故在戰略考量上必須和日本同一陣線 再加上政府遷台後為爭取日本對中華民國為正統中國的支持 這也讓反日情緒在台灣比較少 19 現今在台灣的反日情緒 编辑 台灣隨著民主化後 台灣民眾與歷屆執政政府在幾經省思歷史事件的利弊與基於台灣的周邊國際間外交利害關係的衡量 加上兩岸關係在政治觀念上仍存歧見之下 儘管仍有些許反日團體堅持反日之外 除非日本方面做出違悖道義與利益的爭議事件 基本上仍維持一定程度交流關係 台灣在二戰期間曾經有許多婦女被徵召為慰安婦 這些慰安婦多年來求訴無門 經過多年爭取 中華民國立法院2008年11月11日院會通過決議 要求日本政府對慰安婦道歉和賠償 2018年8月首座慰安婦銅像在台南矗立 日本右翼團體人士藤井實彥作勢腳踹慰安婦 引起民眾一波反日情緒 20 台日漁權及食品問題 编辑 日本於2016年5月在沖之鳥附近扣捕台灣漁民 由於許多漁民世代在此海域捕魚 日方片面將沖之鳥擴大為島 並宣稱其經濟海域 造成台灣漁權損失 導致漁民抗爭與社會人士聲討 而釣魚台島周圍從事捕撈的漁民遭扣捕更是漁民反日的遠因 甚至在日本交流協會前焚燒日本國旗抗議 同時 由於日本政府與蔡英文政府關係友好 但台日漁權爭議仍無法解決 卻藉由台日友好之際 有来自日本福島曾经属于核災核汙染縣市食品輸台的提議 導致一連串的反核食品進口抗爭事件 更使得社會上觀感普遍不佳 21 22 其他相關問題 编辑 日本欲將有遭核汙染之用品輸台 導致反核食品進口抗爭事件 另外更敏感的是海域 空域之敵我識別問題 尤以在釣魚台列嶼 與那國島 八重山群島最嚴重 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釣魚台列嶼 中華民國強烈且嚴厲主張此列嶼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 凡中華民國之船隻 無論是漁船 海洋研究船 如海研號 達觀號 學術研究用動力船或帆船等 航空機 包含客機 無人機 氣象研究機 即 追風計畫 皆在內 等進入此範圍 即遭日方警告 因此爆發超過數十次的外交爭議 歷任中華民國駐日代表皆對此向日本歷任內閣或議員抗議 但日方皆不理不睬 此些問題甚至變成嚴重的國際爭議問題 連歐盟 聯合國 東南亞國協等國際上強力組織都無法有效解決 朝鲜半岛 编辑 韓國 编辑 参见 独岛主权争议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 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3年8月27日 2019年日韓貿易戰韓民間反日貨活動 店面反日貨貼紙 反日貨宣傳廣告 朝鮮半島的反日情緒主要是源于歷史侵略問題 兩國很早就結下樑子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远可溯至16世纪的壬辰倭乱 丰臣秀吉率领当时的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半岛 当时朝鲜王朝的将军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大败日本军队 被历代朝鲜政府奉为民族英雄 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是其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起于1876年两国签订的江华岛条约 根据此条约 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 领事裁判权 贸易等特殊权利 之后 日本就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和当时的中国 俄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日本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中国放弃了朝鲜半岛的宗主权 而日俄战争之后 俄国势力也从朝鲜半岛撤出 日本实质上独占了朝鲜半岛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后 刚成立不久的大韓帝國正式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 朝鲜总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 即使用日本姓名 更改官方宗教為神道教 禁止在學校 商業及公共場所使用韓語等等 1919年3月1日 韓國爆發大規模反日运动 約有200萬人參加 鼓動韓國獨立 但遭到日本的武力鎮壓 二戰後 朝鮮半岛南部的韩国虽然和日本同为美国同盟国 但是由于和日本之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问题 民间的反日情绪仍然较浓 也拆除了象徵殖民的朝鮮總督府 這點與韓民族的強烈自尊心有些關係 與韓國的竹島领土争端也是反日情绪蔓延的原因之一 2005年 日本島根縣決定立例把2月22日訂為 竹島日 使不少关注独岛 竹岛 问题的韓國人更为不滿 2005年3月 韓國有人到日本駐韓大使館抗議並焚燒日本國旗 还有人以割手指 自焚 跳江等方式抗議 街頭掛上了不少 獨島是大韓民國領土 的廣告 這種情緒还蔓延至互联网上 如雅虎韓國網站出现过一幅宣示獨島主權的橫額 2012年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 日本稱竹島 更加劇雙方的負面情緒 2019年7月15日 發動 日本限制出口半導體原料 韓群眾籲抵制日貨 活動 朝鮮 编辑 作為半岛北侧的朝鲜 其反日情绪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 金氏家族的革命史是从抗日活动开始的 对于日本的反感情绪和戒备心理成为了金氏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了美国的同盟国 日本和美国一起构成了对朝鲜国家安全的最重要威胁 因此朝鲜民众的反日情绪往往和反美情绪联系在一起 美国 编辑 二战期间 编辑 美國的反日情緒在二戰以前便以成形 19世紀晚期 包括日本人 中國人 朝鮮人 菲律賓人等在內的美國亞裔移民常受到種族主義 當時通過了許多法案 不允許這些人獲得公民權 享有基本的權利 例如擁有土地等 有人引證 反亞洲移民聯盟的形成標誌著加州反日運動的開端 20世紀初 很多美國人相當看重日本 認為它是效仿西方文明在遠東的成功例子 使落后的亚洲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隨著美國媒體對日本佔領地上的暴行的描述增多 美國的公衆意見開始逆轉 1931年日本開始在中國東北制造事端 以及隨後吞併滿洲的行為 更美國公眾所批評 此外 中華民國遊說美國介入 以使日本力量離開中國 這種遊說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成形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傳入美國政府的關於日本的負面報導越來越多 美國一方面基於對中國大眾的考慮 一方面基於美國的太平洋利益 對日本禁運石油及其它供給 美國的歐裔大眾更顯得非常地親華和反日 例如 曾有運動號召婦女停止購買尼龍襪 因為尼龍是由日本從殖民地取得的 美國的反日情緒于二戰期間達到頂峰 圖為美國政府資助的宣傳畫 裏面使用了極度誇張的造型 來自東京的小子表示 感谢你们那么浪費 我很开心 1937年中日正式爆發戰爭 美國歐裔大眾支援中國 白人記者帶回來的日本軍對中國平民暴行的見證更加深了反日情緒 我們的粗率 是他們的秘密武器 請預防山火 美國在二戰中的宣傳海報 图中也有包括被丑化的日本军官 形象原型為時任日本首相的甲级战犯東條英機 图中另外一個人物是納粹德國的元首阿道夫 希特勒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反日情緒達到高潮的導火線 許多美國人將此次偷襲視為懦夫行為 随后美国向日本宣战 二戰期間 美國西太平洋海岸有大約112 000至120 000名的日本移民和日裔美國公民遭到美國政府集中囚禁 而未考慮他們的態度是支持美國還是支持日本 靠近戰區的夏威夷有許多日裔人士 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沒得到疏散 這些日裔美國人 Nisei 為了證明他們對祖國的忠誠 有許多人選擇加入美國軍隊作戰 例如442步兵團 此外 在美國人看來 極度不願接受失敗的日本人失去了人性 美國宣傳電影 我的日本 顯示了這一點 日本经济奇迹 编辑 参见 猛抨日本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美國經濟因石油危機陷入經濟衰退 與當時急速發展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日本成了對美國市場的主要衝擊力量 大量日本的資金 消費電子產品及汽車迅速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與日本之間錄得巨額貿易赤字 23 24 此背景下 美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增多 日美貿易戰開打 加上媒體及政客的推波助瀾 25 無根據地指責日本的成功是建立在 偷取美國技術 及 日本人正在將美國日本化 26 27 猛抨日本 因此成了流行辭彙 最終導致了美國國內的反亞種族歧視情緒加劇 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因而成為了代罪羔羊 28 而到了1990年代期 美國人對日本的不信任及歧視甚至反映到其大眾文學及流行文化上 例如美國暢銷書作家麥可 克萊頓在1992年的著作 旭日東升 帶有明顯的反日語調甚至是種族主義色彩 29 30 31 其後美國與日本簽訂廣場協議 導致了日本經濟泡沫爆破 1990年代後期 因為日本經濟不再被視為威脅 美國的反日情緒逐漸緩和 由於廣場協議使日本泡沫經濟導致衰退 美國經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達到高潮 美國公眾媒體的注意力放到了反日情緒以外的地方 如印度的外包服務產業 可能與美國全球利益相左的正在現代化的中國等 32 33 其它國家和地區 编辑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 其在太平洋区域的殖民地被日本取得 日本人遂成为像犹太人一样的被歧视对象 二战期间 日本对来自同盟国国家的战俘实行强制苦役 导致许多战俘营养不良 罹患疾病 遭受各种苦难 时至今日 这些国家仍有许多人要求日本对这种行径进行赔偿 例如 一些荷兰老人流露出反日情绪 他们坚决认为日本在1942到1945年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期间 对他们进行了不公正的虐待 他们曾联合荷兰皇家东印度军的退伍军人 再三抗议日本天皇访荷 而英國一些二戰老兵也有類似情形 19世纪晚期的澳大利亚曾蔓延着恐亚裔移民的非理性情绪 他们擔心一旦允许大量亚裔移民进入 当地的工资 小型商人的收益及其它影响生活水平的要素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澳大利亚实行拒绝接受非白种移民的政策 1901年 澳通过 限制移民法案 不过 相当数量的日裔移民在1900年之前就已经抵达澳大利亚 1930年代后期 澳大利亚人普遍担心日本会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张军事力量 甚至进而入侵澳大利亚 有鉴于此 澳于1938年禁止向日本出口铁矿 二战期间 关于日军暴行的消息在澳大利亚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人也有过对日本人 日侨采取报复行为的纪录 马来西亚 编辑 此章節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2月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在马来西亚 反日的大部分皆是华人 普遍是60岁 80岁 捕鲸问题 编辑 参见 日本捕鲸业 西方人士对于日本常年的捕鲸行動一貫持反对的态度并用实际行动加以阻止 如 绿色和平组织 此組織反對任何類型的商業捕鯨 其往往用 柔美线条 悠扬歌声 等词汇来喚醒大眾的同理心 現在 绿色和平组织 年年都會到南極海作反對日本捕鯨的示威 另外美国环保人士制作的影片 海豚湾 也刺激了许多西方民众的心灵 2010年 在韩国蔚山闭幕的国际捕鲸协会年会中 以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英国为首的反捕鲸国家获得了66个成员国中30张支持票 但是日本仍然坚持将其捕杀小须鲸数量翻倍的计划 美国 西班牙 墨西哥 阿根廷等海洋观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坚定反对日本的立场 而挪威 冰岛等粮食自给率不高 需要以海洋生物补充食材的国家则始终支持日本捕鲸 反日文化 编辑贬称 编辑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3年8月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章節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8月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因反日情緒而產生的对日贬称多带种族主义色彩 不过这些贬称不一定指整个日本的种族 部分可能指特定的政策或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语日本鬼子 東洋鬼子簡稱 鬼子 常用于二战期间的中国 歧視性極高 源自於針對西洋侵略者的 洋鬼子 一詞 該詞亦用於日本導演松井稔在2001年拍攝的電影 日本鬼子 日中15年战争 原皇军士兵的告白 倭 倭寇倭是日本的曾用汉字名 汉朝时期的中国人以及日本人并不将它当成贬称使用 日本人使用 和 大和 倭寇在古代用于中国沿海 原指来自日本人海盗 后泛指包括華人在內 從日本來的一切海盗 不过 在现代中国 这两个词的意味都变了 倭寇在二战期间最常用 是对侵华日军的贬称 小日本貶損意味不高 更由于此词使用频率高 因此在大多数情境中几乎成为同口头禅般的用语 因此其冲撞意味显得不怎么浓 僅僅略具貶意 部份人以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大多矮小于中国人或日本土地比 大中華 小得多來解讀 小日本 的 小 一說 乃嘲諷日本人自稱 大日本帝國 四腳仔四腳仔本為台語的 狗 之意 34 引申為 四腳畜生 為台灣日治時期本島人對日本人的差別用語 具強烈的歧視與敵意內涵 蘿蔔頭為老一輩香港人及粵語地區民眾對日本人之貶稱 意指日本人身材像蘿蔔一樣矮小 或源自香港日佔時期日軍配給民眾 以蘿蔔乾充作糧食的印象 日本仔為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 相似於英語中的 Jap 字面上的意思是日本的小子 此詞已經非常普遍的使用 有時還帶有少許幽默感 貶損意味並不大 阿本仔為台語 台灣閩南語 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 台語中的 阿本 是 日本 的俗稱 與粵語中的 日本仔 同義 一樣沒太大的貶損意味 架仔 架妹同為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呼 架 在粵語中相似於日語平假名中的 が 音 以往廣東人聽日本人說日語 日語一般疑問句一般以 か 音結尾 說起來好像經常有個 架 的粵語音調 故有此名稱 此詞帶有幽默感 貶損意味並不大 が 字在日文中有提示主詞 連接句子等助詞性的功用 本身無義但在句子中很重要 dd 大腳盆 腳盆為華北地區對日本人的種族歧視用語 戲謔性高 貶損意味不大 主要是來自天津市 據說是源於天津租界地區 清末時當地的車夫 苦力 揶揄日本女人不纏足 其腳如盆子一樣大 但是這絕非事實 因為日本人身材普遍都很嬌小所以就算不纏足腳也一樣很小 來源請求 後來推及日本男性 另說 腳盆一詞也有可能來源于外國稱日本一詞 Japan 的直接音譯 為北方人對日語 支那 的相應反擊 朝鲜语왜놈 汉字 倭놈 罗马转写 Waenom 意为矮子 从 倭 字演化而来 朝鲜人常用此词来取笑日本人普遍身高较矮 쪽발이 意思為豬腳 用以嘲諷日本人穿著傳統分趾鞋襪的模樣 就像豬腳 英语Jap Nip為英語中對日本的縮寫 是美国人用来贬损日本人 这两个词汇在二战期间特别流行 相关问题和事件 编辑中國2005年中國反日遊行 2010年中國反日示威活動 2012年中国反日示威活动 抵制日貨 SK II事件 三光商标事件 对日民间索赔 日本对慰安妇民间赔偿 侵华日军遗弃在华化学毒剂泄漏事件 日本旅游团珠海买春事件 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2015年日本动画在中国大陆下架事件美國陳果仁 日裔美國人囚禁参见 编辑民族主義 文化認同 仇外 種族歧視 大熔爐 仇恨罪 中日關係 反华 韓日關係 日军战争罪行 抗日战争 愤青 哈日族 抵制日货 亲日派 中国中心主义 飛花輕寒 特定亚洲 哈日 親日 精日参考文献 编辑 2017 BBC World Service poll PDF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 20 2017 07 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7 30 英语 Japanese Public s Mood Rebounding Abe Highly Popular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2013 07 11 2021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英语 Positive Views of Brazil on the Rise in 2011 BBC Country Rating Poll PDF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 10 2011 03 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6 25 英语 見美國政府新兵訓練影片系列 Global Perspectives on War and Peace Collection 其中就有將日本歷史和文化等素材 以常見的二戰戰爭宣傳及種族主義手法製成 http mediaburn org video know your enemy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存档副本 PDF 2012 09 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12 09 Barak Kushner The Thought War 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 June 2007 20 September 2012 ISBN 978 0 8248 3208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07 Welle www dw com Deutsche 中國反日情緒升高 專家 鼓吹民族主義轉移政治矛盾 DW 29 08 2022 DW COM 2022 09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2 中文 中国大陆 香港保钓人士发起游行 焚烧日旗表达抗议 凤凰网 2017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06 銀正雄 新化赫見三千枯骨 台灣人無感 中國時報 2014 03 20 2016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0 劉禹慶 南部 澎湖二村拆除 千人塚紀念墓碑出土 自由時報 2008 06 03 2016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0 蘇福男 南部 百人塚開挖 橋頭 六班長 上百遺骨出土 自由時報 2012 01 04 2016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0 Template Cite Journal 楊渡等 簡吉 南方家園出版 2009 14 0 14 1 14 2 14 3 藍博洲 尋找祖國三千里 台灣人民出版社 2010 09 01 藍博洲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 1945 時報出版社 1993 李東華 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 1945 1950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03 赖岳谦 台湾老一辈人怀念日本因蒋介石治理太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鳳凰網 台灣學生眼中 日本比較友善 中國大陸很不友善 永久失效連結 中央廣播電台 2009 10 01 兩岸若開戰 日民調多贊成援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0 12 25 日本人腳踹慰安婦銅像引爆台灣人抗議 BBC 2018 09 11 2019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22 記者簡榮輝 陸船入釣魚台 我漁權恐喪失 聯合報 2012 09 19 沖之鳥 台日對話無進展 林全 我方漁權立場堅定 自由時報 2016 11 01 Walter Russell Mead Japan Bashing an Ugly American Tradition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1989 06 04 2022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4 Narrelle Morris Japan Bashing Anti Japanism since the 1980s Routledge 2010 ISBN 0415499348 Heale M Anatomy of a Scare Yellow Peril Politics in America 1980 1993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2009 43 1 19 47 2022 03 18 JSTOR 40464347 S2CID 145252539 doi 10 1017 S00218758090060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The Durant Daily Democrat Google 新闻归档搜索 news google com 2022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4 HOW JAPAN PICKS AMERICA S BRAINS Much of its economic success has been built on bought borrowed or stolen technology Now U S companies are striking back but a two way street is still far off December 21 1987 archive fortune com 2022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7 Niraj Warikoo Vincent Chin murder 35 years later History repeating itself 底特律自由报 英语 Detroit Free Press 2020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9 Lehmann Haupt Christopher Books of The Times Investigating a Murder Japan Wants Unsolved The New York Times 1992 01 30 2022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6 Payne Robert M Rising Sun Interview with activist Guy Aoki Total eclipse of the Sun Jump Cut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Media March 1996 40 29 37 2022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5 Mary Young Setting Sun Popular Culture Images of the Japa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s and Public Policy College of Wooster 1993 Roach Stephen S Japan Then China Now by Stephen S Roach Project Syndicate 2019 05 27 2022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1 英语 Griffiths James Griffiths The US won a trade war against Japan But China is a whole new ball game CNN CNN 2019 05 25 2022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4 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2017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21 外部链接 编辑 歧视主题 日本主题 海南一医院挂牌称 日本人拒不认罪禁止入内 人民网日语版 深センのバーで 日本人の入店お断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反日 amp oldid 7630934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