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仇恨

仇恨怨恨瞋惡憎惡等,與敵意侵略性行動、不情願、厭惡衝突情緒上的不滿、悲傷挫敗激動等概念相關,是一種對某些人事物(對象)強烈而帶有厭惡和敵意(及憤怒情緒)的感覺[1]。仇恨經常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等感受所引發[2]

仇恨被視為的反面。[3] 討厭(或厭惡)是類似仇恨的概念,但程度相較輕微甚多。[4]

仇恨是在自己的感情自尊被貶抑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隨之出現的是反撲及復仇等行為傾向。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恨是一種束縛的感覺,且無法被定義[5]

相關現象及概念有仇外心理、厭女症男性貶抑反猶太主義恐同症種族主義等。

仇恨者的動機因其社會背景及個人因素十分多樣,難以確定、推斷和解釋。它們可以基於對透過意識形態或社會群體獲得的某物或某人的排斥,或者基於具體經驗,例如對價值觀需求的具體違反。仇恨可以立即生起,例如由於負面體驗。

仇恨言論是一種對(他者人性的否定,如針對特定族群(或個人)的貶抑評價、表達或敵意,通常在社交網絡網路論壇或透過具有評論功能的其他網絡媒體,出於仇恨或傳播對某些個人或群體的仇恨而進行。

參見

參考文獻

  1. ^ Reber, A.S., & Reber, E. (2002).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仇恨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4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3. ^ Hass. (2020). In M. A. Wirtz (Hrsg.), Dorsch – Lexikon der Psychologie. Abgerufen am 12.01.2020, von https://portal.hogrefe.com/dorsch/ha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Gundolf Keil: Wut, Zorn, Haß. Ein semantischer Essai zu drei Ausprägungen psychischer Affektstörung. 2017/2018, S. 189.
  5. ^ Royzman, E. B., Drake , C. & [Michael Jackson], P. (2005). From Plato to Putnam: Four ways to think about hate. In 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Sternberg, R.

延伸閱讀

  • 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Robert Sternberg (Ed.)
  • Hatred: The Psychological Descent into Violence by Willard Gaylin
  • Why We Hate by Jack Levin
  • The Psychology of Good and Evil : Why Children, Adults, and Groups Help and Harm Others by Ervin Staub
  • Prisoners of Hate: The Cognitive Basis of Anger, Hostility, and Violence by Aaron T. Beck
  • Becoming Evil: How Ordinary People Commit Genocide and Mass Killing by James Waller

仇恨,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怨恨, 瞋惡, 憎惡等, 與敵意, 侵略性行動, 不情願, 厭惡, 衝突, 情緒上的不滿, 悲傷, 挫敗, 激動等概念相關, 是一種對某些人事物, 對象, 強烈而帶有厭惡和敵意, 及憤怒情緒, 的感覺, 經常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等感受所引發, 被視為愛的反面, 討厭, 或厭惡, 是類似的概念, 但程度相較輕微甚多, 是人在自己的感情或自尊被貶抑時產生的自然反應, 隨之出現的是反撲及復仇等行為傾向,.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仇恨 怨恨 瞋惡 憎惡等 與敵意 侵略性行動 不情願 厭惡 衝突 情緒上的不滿 悲傷 挫敗 激動等概念相關 是一種對某些人事物 對象 強烈而帶有厭惡和敵意 及憤怒情緒 的感覺 1 仇恨經常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等感受所引發 2 仇恨被視為愛的反面 3 討厭 或厭惡 是類似仇恨的概念 但程度相較輕微甚多 4 仇恨是人在自己的感情或自尊被貶抑時產生的自然反應 隨之出現的是反撲及復仇等行為傾向 哲學家大衛 休謨認為恨是一種束縛的感覺 且無法被定義 5 相關現象及概念有仇外心理 厭女症 男性貶抑 反猶太主義 恐同症或種族主義等 仇恨者的動機因其社會背景及個人因素十分多樣 難以確定 推斷和解釋 它們可以基於對透過意識形態或社會群體獲得的某物或某人的排斥 或者基於具體經驗 例如對價值觀和需求的具體違反 仇恨可以立即生起 例如由於負面體驗 仇恨言論是一種對 他者 人性的否定 如針對特定族群 或個人 的貶抑評價 表達或敵意 通常在社交網絡 網路論壇或透過具有評論功能的其他網絡媒體 出於仇恨或傳播對某些個人或群體的仇恨而進行 參見 编辑仇恨犯罪 仇恨言論 仇恨團體 仇外 危害人類罪參考文獻 编辑 Reber A S amp Reber E 2002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仇恨 Archive is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 07 14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Hass 2020 In M A Wirtz Hrsg Dorsch Lexikon der Psychologie Abgerufen am 12 01 2020 von https portal hogrefe com dorsch has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ndolf Keil Wut Zorn Hass Ein semantischer Essai zu drei Auspragungen psychischer Affektstorung 2017 2018 S 189 Royzman E B Drake C amp Michael Jackson P 2005 From Plato to Putnam Four ways to think about hate In 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Sternberg R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 怨恨 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延伸閱讀 编辑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Robert Sternberg Ed Hatred The Psychological Descent into Violence by Willard Gaylin Why We Hate by Jack Levin The Psychology of Good and Evil Why Children Adults and Groups Help and Harm Others by Ervin Staub Prisoners of Hate The Cognitive Basis of Anger Hostility and Violence by Aaron T Beck Becoming Evil How Ordinary People Commit Genocide and Mass Killing by James Waller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仇恨 amp oldid 7188405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