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華語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英語: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英語:Mandopop),指現代標準漢語[註 1]流行音樂,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1]。其起源於二十世紀的上海[2]。目前主要流行於臺灣香港澳門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地區

華語流行音樂
風格起源中國音樂嘻哈流行搖滾民俗
文化起源1920年代(中國大陸
典型樂器人聲鋼琴小提琴吉他合成器
其他主題
粵語流行音樂 · 臺語流行音樂 · 客語流行音樂 · 日本流行音樂 · 韓國流行音樂 · 中國搖滾樂

歷史

發源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3]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19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4]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5]而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美國爵士樂小號手——曾在上海同黎錦暉一起工作,他們兩人彼此學習,相互影響,使對方熟習的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團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後於1931年並入聯華影業公司,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白光李香蘭山口淑子)、吳鶯音”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繈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5]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裏,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取得政權,開始在文化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6],至此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被嚴厲壓制,只容許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嚴重打擊中國音樂發展。

龔秋霞姚莉白光吳鶯音張露等上海海派時代曲音樂人,因戰亂南遷至香港發展,香港開始成為時代曲的接續發展中心,後因邵氏電懋影業競爭,歌舞片盛行,幕後代唱演歌雙棲成為常態,代表者為葛蘭葉楓淩波潘秀瓊等人。

1949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同帶不少社會精英遷往台灣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擔任主持人的群星會在臺北台視開播開啟了黑白電視歌唱節目時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會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創造的男女對唱的表演型態風靡一時,張琪謝雷、孔蘭薰、青山吳靜嫻美黛趙曉君姚蘇蓉紫薇余天陳蘭麗、楊小萍、尤雅陳盈潔、楊燕皆是其座上賓,鄧麗君因演唱台視晶晶連續劇主題曲,15歲初出道時首次參加群星會,成為該節目年紀最小的來賓。群星會的影響力遍及東南亞成為此世代的共同記憶。

隨著電視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流行音樂工業也借助其獲得了新的成長。電視劇電影之後,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而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錄音機(收錄機)與磁帶(卡式錄音帶)的流行使留聲機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1956年,在青年樂手金祖齡(Johnny King)的號召下,台灣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搖滾樂團「洛克樂隊」(Rock Band)正式成軍。由於「洛克」歌聲動人,甚獲蔣宋美齡夫人喜愛,特別邀請該團到各地舉行勞軍演出,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六〇年代中期(1965年),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源自「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簡稱AFNT)的鄉村音樂和民謠歌曲也跟著慢慢流行起來,並以美軍俱樂部(如臺北美軍招待所)及飯店西餐廳、舞廳和夜總會為據點,包括臺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鹽埕區等,帶動了西洋熱門樂團的發展,也培養了台灣本地大量的流行音樂人才。

1970-1980年代: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粤语乐坛崛起

整個七八十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隨著青春校園電影及瓊瑤三廳電影」熱潮,以電影主題曲姿態出現的國語時代曲亦獲得空前成功。當中劉家昌的創作班底獨領風騷,劉更憑藉培育或引薦多位日後叱吒七八十年代臺灣華語樂壇流行巨星,尤雅鄧麗君費玉清甄妮劉文正鳳飛飛黃鶯鶯等,成為不爭的七十年代華語樂壇教父。其時,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遠遍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 而鄧麗君的歌聲亦傳至中國大陸。在當時高度政治敏感下,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國大陸政府視爲(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7]引起了當時「白天聼老鄧,晚上聼小鄧」的說法。[8][9]

1965年,陶曉清開始在中廣主持《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介紹當時西洋流行音樂。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音樂文化之中,「舊上海」式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在這種氛圍之下,創作屬於「中國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75年,陶曉清在中廣開闢了《熱門音樂》節目,其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75年,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風潮,歌謠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召開「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包含了胡德夫楊弦楊祖珺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陶曉清並策劃了「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與《我們的歌》專輯出版。陶曉清參與其中的民歌運動,逐漸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臺灣一方面從校園發展出以「唱自己的歌」為號召的校園民歌創作熱潮,如蔡琴齊豫潘越雲李建復施孝榮黃大城 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葉佳修李壽全李泰祥蘇來靳鐵章梁弘志等人開始投入樂壇,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樂樂團(BAND)起家的音樂人,也開始回歸國語唱片參與製作及演唱如黃鶯鶯蘇芮羅大佑譚健常陳志遠、翁孝良等人,彼此激發火花樂壇風格更趨多元成熟。

而在香港,许冠杰也掀起唱粤语歌风潮,原本靠唱国语歌或英文歌的罗文徐小凤温拿乐队等纷纷开始唱粤语歌。而罗文在日本参加歌谣赛间吸收到泽田研二坎普风及以华丽衣着等舞台表演风格,开始把此风格推广至大众,影响后辈往后华语舞台表演风格模式,70年代末更凭着小李飛刀 (歌曲)走红台湾及东南亚。温拿乐队更是该年代最为火红的华语乐队,影响力遍及东南亚及台湾,两位主唱谭咏麟钟镇涛更被邀主演台湾不少文艺电影。

在七十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共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華語流行音樂乘此良機,重新開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間。[10]1980年代,錄音機(收錄機)及電視在中國大陸城市中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華語流行音樂的傳播如虎添翼。

八十年代起,與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民歌亦進入成熟與商業化時期,西洋音樂樂團起家的人成為主流,市場欣欣向榮唱片公司百家爭鳴,詞曲創作與唱片製作成為專業並開始細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兩家為吳楚楚彭國華創辦的飛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黃鶯鶯蘇芮王芷蕾 ,知名創作人李壽全陳志遠陳樂融張雨生等人)與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辦的滾石唱片(知名歌手陳淑樺齊豫潘越雲,知名創作人羅大佑李宗盛陳昇陳煥昌(小蟲)、黃韻玲等人),兩家的良性商業競爭擴展了唱片市場,創作力道豐沛多元。

1982年开始,羅大佑之乎者也等专辑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11] 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杆。隨後在1986年,中國大陸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12] 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靈感。[11][12]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臺灣華視開播張小燕 (臺灣)主持的綜益節目綜藝100,其中與民生報聯辦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膾炙人口,以唱片銷售量定榜單,每週公佈當週排行榜,每季結算當季累計最暢銷專輯前十名,成為流行音樂指標。1989至1998年台灣華視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龍虎榜,則繼續與民生報及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合作,民眾明信片票選與銷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統計出每週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民生報每日刊登票選表格。每週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舉行十大票選偶像藝人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公正的排行榜節目普及人心,成為老將展實力,新人曝光發熱的極佳管道,亦促成台灣唱片市場蓬勃發展。

八十年代臺灣女歌手中,流行音樂天后鄧麗君鳳飛飛黃鶯鶯蘇芮是融合其中傑出者,鄧麗君她的音樂風格上接上海時代曲下啟台灣流行樂,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巨星,也在日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鳳飛飛以獨到表演方式橫貫華語與台語流行音樂,拉近流行音樂與土地及生活的距離,從樂團與美軍俱樂部起家的黃鶯鶯蘇芮中英雙聲帶紅遍海內外,則是將西洋樂風帶入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性人物;黃鶯鶯專注在唱片製作演繹,以其獨到的品味與唱腔,不斷與新秀合作翻新音樂風格,唱片賣座創作者也受到樂壇注目,為華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蘇芮打破樂壇溫柔女聲慣例,將西洋音樂中的靈魂撼動揉入國語音樂中,影響力到后辈歌手如张惠妹那英等,以上四位皆獲得台灣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

到1987年,費翔通過演唱台灣經典流行歌曲紅遍中國大陸,同年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也風靡兩岸。而八十年末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出道的王傑銜接了之後的巨星斷層。

大陆方面,80年代中期,崔健崛起,带动内地摇滚乐发展,其中汪峰臧天朔竇唯謝天笑鄭鈞等都深受他影响而投身乐坛。

香港八十年代时期,红馆83年落成乃标志着大型舞台表演的开始,在唱片工业愈加发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巨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王一后」,及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彼时香港娱乐业高度发达,领先华语地区、其中最知名的巨星张国荣和梅艳芳更是多栖发展的巨星,在影视歌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开启了香港巨星全面发展的时代。谭咏麟的爱在深秋,一生中最爱,爱情陷阱等;张国荣的《我》《风继续吹》《当爱已成往事》等;梅艳芳的《女人花》《似是故人来》《亲密爱人》歌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除了「三王一后」外,林子祥Beyond乐队陈慧娴叶倩文也金曲频出,其中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掀起串烧歌风潮,影响到后辈如巫启贤的凑热闹,张学友的友情歌,古巨基的劲歌金曲系列;而《海阔天空》《光辉岁月》《千千阙歌》《潇洒走一回》等金曲带着这些粤语歌手突破语言的隔阂火遍大江南北,香港一度成为华语娱乐圈朝圣的殿堂,就连邓丽君王傑甄妮等外地歌手也曾发行粤语专辑,並取得了取得香港市场的青睐。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紛紛成立香港和台灣分公司搶攻華語音樂市場,香港乐坛、臺灣樂壇影響力擴展到全球華語音樂圈。

1990年代:大融合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包括兩岸地區的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與文化聯係都日益緊密。這不僅促進了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更對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90年代後期,CD的出現和廣泛流傳不僅逐漸結束了磁帶的時代,也使華語流行音樂獲得了傳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代表则是80年代中期出道走红的張學友及靠影视或广告获得人气而发唱片的劉德華黎明郭富城,被传媒,电台吹棒为香港「四大天王」,被譽為香港十大文化符號之首,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席捲華人地區,重新定義了偶像含義,成為當時影響人們生活中重要文化載體。其中張學友於1990年代間推出的《吻別》,《祝福》等華語唱片在大中華區大熱,他的粵語唱片亦開始在華語地區所流行,包括臺灣、和中國大陸,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張學友是大融合時期最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銷量最高的華語流行樂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銷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歐美樂壇的矚目,令華語音樂開始走向國際,[13]亦有歐美著名樂隊將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並獲得成功。張學友在華語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歌神」。

 
大中华地区乐坛天后王菲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乐坛天后」[14]。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專輯具有極高的概念性、音乐性和完整性[15],是90年代港台唱片工业最为鼎盛时期音乐艺术造诣最高、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女歌手。[16]王菲也是华语音乐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国大陆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发展却与内地音乐圈保持密切联系,留美经历更使她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王菲是最早將夢幻流行神遊舞曲、人聲實驗、嘻哈音乐等音樂風格引入華語樂壇的歌手之一,她的团队不仅涵盖兩岸地區如林夕张亚东窦唯梁翘柏等顶尖音乐人,更有日本、欧美音乐人如中岛美雪极地双子星的参与,高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王菲的歌曲《我愿意》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在粤语市场,王菲的经典歌曲《容易受伤的女人》《爱与痛的边缘》《暧昧》等脍炙人口,在国语市场她的《我願意》等众多作品更是经久不衰,甚至在日本她的歌曲《Eyes On Me》也取得了极高知名度。同时王菲也是許多知名歌手如蔡依林[17]孫燕姿[18]王力宏[19]陈奕迅梁靜茹S.H.E容祖儿许茹芸[20]谢霆锋李健[21]等两岸三地众多知名歌手歌手的偶像,為華語音樂、华语乐坛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以及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王菲外,同时期香港还涌现出了许多突破地域限制、享誉华语乐坛的女歌手,比如林忆莲。林忆莲不仅在香港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更是曾转战台湾并大获成功。她的经典作品如《伤痕》《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等在两岸三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大融合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后级女歌手。

臺灣90年代樂壇金曲獎成立,又讓華語歌壇增添了良性競爭的契機,各家唱片公司推出當家最紅歌星出戰金曲獎力拼各大獎項,也讓單張唱片銷量最終突破百萬門檻成為產值高昂的唱片工業。这年代則以张雨生李宗盛陈升伍佰等为重要音乐代表人物。其中李宗盛提携及为周华健赵传张信哲辛晓琪莫文蔚等创作大量经典歌曲,又成为不争的音乐教父之一,其中周华健更有天王杀手的美誉,在香港更创下90年代台湾歌手最多演唱会场数纪录。

90年代中后期以范晓萱李玟许茹芸以及及张雨生捧红的張惠妹為代表人物[22],其中張惠妹更是成為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級指標人物。1996年張惠妹憑藉專輯《姊妹》出道後即一炮走紅,火爆的「張惠妹現象」成為90年代後期華語樂壇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的二十餘年來,張惠妹在華語流行樂壇長期享有極崇高的影響力與地位,被稱為「妹神」[23][24][25],出道至今已發行19張個人專輯,全球已累有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270餘場世界巡迴售票演唱會,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26][27][28][29],其中世界巡迴演唱會以及個人演唱會的觀賞人數逾700萬人次。[30]她亦被眾多歌手、音樂人及媒體譽為國寶級天后。不僅影響了無數樂壇後輩同輩甚至前輩[31][32][33][34],歌曲傳唱度亦甚高,是各大選秀比賽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手[35][36]。 張惠妹曾獲得多個本地及國際音樂獎項,包括1998年美國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37]並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與NHK年度音樂盛典「Asia Live Dream」[38],2000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39],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唯一獲得大中華區代表藝人[40],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紀錄保持人(共計14次入圍,得獎3次)[41][42],亦是金曲獎表演次數最多(高達8次)的歌手,堪稱金曲模範生。

 
張惠妹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

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在廣東興起。廣東毗鄰香港澳門,是文化大革命後期至改革開放時期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經香港、澳門輸入中國大陸的門戶,受流行音樂薰陶多年,又是多個經濟特區的所在地,現代工商業發達。由於流行音樂企業及優秀詞曲作家、歌手薈萃,該地區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中心。該地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融合臺灣流行音樂的風格,並結合了地方特色,發展出華語流行音樂,一時風靡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其中以杨钰莹为当时的表表者,并创造当时在内地的销量纪录,打破港台强势流行音乐的垄断。

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話因沒有地方性基礎,而作為粵語基地的廣東卻始終沒有自我發展出粵語歌曲,音樂人才外流,最終沒有新人加入,廣東流行音樂最終式微。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

2000年代: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音樂 台灣華語流行音樂輝煌10年 大陆流行音乐萌芽

 
臺灣歌手周杰倫在十年中幾乎嘗試了所有種類的華語流行音樂

受到網路科技,P2P、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工業在2000年代既獲得了新的發展良機,同時又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也影響了各地華語流行音樂工業。根據統計,2006年後,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50億元,遂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覓新的商機。[43]

2000年代開始於流行偶像的爆炸,2000-2010年是台灣流行音樂輝煌的10年,其他台灣歌手包括周杰倫蔡依林王力宏陶喆蕭亞軒張韶涵王心凌潘瑋柏楊丞琳羅志祥等新興天王、天后崛起;乐团及组合包含五月天S.H.EF.I.R蘇打綠等,無論在獎項和銷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歌手來台灣出道及發展的蔡健雅梁靜茹戴佩妮孫燕姿林俊傑亦成為華語樂壇有影響力的天王天后。此時為台灣音樂蓬勃發展時期,其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這個年代的最为代表歌手為周杰伦和孙燕姿,周杰倫以他獨有的風格改變了華語樂壇。他的前四張專輯取得三張金曲獎最佳專輯,並和方文山的詞曲合作著稱。他在2000年時就有美式嘻哈、中國風、節奏藍調、爵士樂等嘗試,並在生涯中期也將Bossa NovaTechno另類搖滾Ragtime等樂風帶入華語樂壇。除了音樂上的高度,他的歌曲傳唱度亦極高。而孙燕姿更被亚洲周刊形容掀起孙燕姿现象,跟周杰伦并列,尤其02销售量四张专辑占近40%,可说是00年代华语女歌手之首屈一指。[44]

至於大陸方面,在新世紀初比較知名的中國大陸流行歌手有許巍樸樹郑钧羽泉汪峰楊坤胡彥斌花儿乐队等。

中后期网络平台如QQ音乐彩铃等崛起,标志着素人能在网络发表作品走红成为知名歌手的开端,其中郑源04年成为彩铃总量之冠;杨臣刚凭着老鼠爱大米一首歌曲传唱整个华语地区;2010年左右QQ音樂更出現「三巨頭」:分別是許嵩汪蘇瀧徐良。因為他們長期在QQ音樂熱歌榜佔據前三,與周杰倫陳奕迅等传统唱片歌手并駕齊軀。其中許嵩在2009年發布的他的第一張音樂專輯ㄧ《自定義》。在這個專輯中,他包攬了詞曲創作、編曲、製作和監製,秒售罄,獲得極高的評價。專輯在無唱片公司的推廣宣傳,僅靠歌迷自發網絡購買即馬上爆紅,由此可見許嵩的實力。

00年代中期开始选秀热潮兴起,其中湖南衛視的第二届超級女聲大獲成功,李宇春获得冠军,更成为当年最红的内地女明星,但选票方式惹起官方,内地乐评人及音乐人极大争议,而後引起中央電視台廣電總局聯合打壓。但这热潮也影响到台湾的07年超级星光大道,其中萧敬腾、林宥嘉更成为唱片公司青睐的新晋歌手。

至於香港方面,在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陳奕迅,其中陳奕迅更三度奪得金曲獎的最佳國語男歌手獎,是兩岸炙手可熱的歌手。而方大同也在00年代中后期崛起,为不少歌手谱写不少歌曲,成为又一个炙手可热的华语唱作歌手。

然而,21世紀網路數位化革命時代的到來卻讓全球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爲盜版猖獗,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輕易從網絡下載,CD銷量也因此大大銳減,很難恢復到1980、1990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大賣的光景。在華語流行音樂進入了21世紀電腦數位的時代,為力求日久不衰。臺灣音樂人大多改換以開多場演唱會的方式來賺取收入,改變了以往以發行CD賺取利潤的方式。現今的音樂人都借由網絡來行銷音樂,開展了華語流行音樂網絡化的新時代,除了將音樂製作得更好,演唱會也是考驗歌手Live現場演唱的實力。2010年後,華語流行音樂的重心慢慢開始轉移到了中國大陸。

2010年代: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崛起

201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開始崛起,特別是隨著中國網路數位音樂平臺的繁榮,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蝦米音樂和抖音短視頻,各類電影、電視劇主題曲,綜藝音樂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明日之子》和《火星情报局》等,其中《中国好声音》挖掘不少新晋歌手,而歌唱事業重心轉往中國大陸的歌手如楊宗緯彭佳慧林志炫A-lin鄧紫棋等歌手更因《我是歌手》這節目獲得大量關注,其中鄧紫棋更是透過該節目红遍全内地,成為華語樂壇新生代天后。

原創歌手,民謠歌手,如薛之謙李健宋冬野陳粒毛不易等歌手靠着这些综艺节目走红,網路上也出現很多歌紅人不紅的局面。許多歌曲不再通過實體專輯方式發行,而是藉由網路銷售模式發表數位單曲或專輯,形成新的華語音樂創作與傳播形態。

同时韩国流行文化进入强势,不少内地艺人如:张艺兴鹿晗黄子韬吴亦凡等均往韩国出道发展,而其培训艺人的制度也影响到全华语地区,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组合选秀节目为此诞生。

至於臺灣方面雖然盛況不再,但蕭敬騰林宥嘉徐佳瑩A-Lin等中生代新天王天后依然發光發熱,仍然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跟知名度。

而臺灣新生代方面如周興哲等亦有不俗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臺灣嘻哈界人才輩出,開始攻佔流行歌排行榜,諸如頑童MJ116Leo王葛仲珊J.Sheon吳卓源ØZI9m88等人。而中国大陆也通过中国有嘻哈等节目,挖掘了如Gai等新生代嘻哈歌手。

特點

曲調

當代華語流行音樂十分盛行以卡農進行(1-5-6-3-4-1(3)-2-5)為主體的抒情歌,亦稱芭樂歌(Ballad)。諸如五月天林俊傑等人都非常擅長以此種和絃進行作曲。此種歌曲大量佔據了華語樂壇的排行榜。

樂器及設置

二十年代時代歌曲萌芽時期,演奏樂隊往往以國樂樂器為主,輔以西洋提琴增潤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樂器漸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樂演奏傳統中式旋律。如今的樂器配置則更爲西方化,吸收了諸如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等的許多配樂特點。少數華語音樂人如王傑周杰倫呂建中王力宏陶喆林俊傑等人已經嘗試過將傳統的中國樂器同西方影響相結合。

歌詞

華語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最早是從民間小曲及古代詩詞中汲取靈感。早期的作詞家如范煙橋、陳蝶衣等均深通韻律,上承中國古詩的遺風,歌詞雅俗共賞,俗而不淫。當今作詞家則順應新時代的需要,歌詞更加直白,有的還吸收西方流行音樂的特點,歌詞創作也呈現五光十色。

方文山以典雅的文筆及詞彙著稱,與周杰倫的曲一同確立了流行音樂中國風。他在范特西一張專輯內入圍了三首最佳作詞獎項。香港的林夕號稱詞神,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其筆下。熊仔蛋堡等嘻哈界創作者以大量互相配合的韻腳增添了華語音樂的豐富程度。

行業

廠牌

现今華語流行音樂音樂廠牌包括獨立廠牌杰威爾音樂福茂唱片相信音樂華研國際音樂和主流廠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樂環球音樂華納音樂。過去幾年,中國大陸廠牌例如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也已經出現。

排行榜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是一個由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香港、新加坡、臺北和吉隆玻的七家電台於2001年聯合成立的一個音樂排行榜。

全球流行音樂金榜是一個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全球十二家華語電台在2009年底聯合成立的一個音樂排行榜。

著名歌手

男歌手

女歌手

團體/樂團

頒獎典禮

電台

電台 地點 頻率及平臺
KISS Radio 臺灣高雄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網路
好事聯播網 臺灣高雄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網路
Hit Fm 臺灣臺北 90.1 FM、91.5 FM、101.7 FM、網路
中廣音樂網 臺灣臺北 網路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 中國全國 90.0 FM
北京音樂台 中國北京 97.4 FM、網路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中國深圳 97.1 FM、網路
上海廣播電視台 中國上海 101.7 FM、網路
88.3Jia 新加坡 88.3 FM、網路
YES 933 新加坡 93.3 FM、網路
96.3好FM 新加坡 96.3 FM、網路
UFM 100.3 新加坡 100.3 FM、網路
KAZN 美國洛杉磯
KSFN 美國舊金山 1510 AM
KSJO 美國舊金山 92.3 FM
KSQQ 美國舊金山 96.1 FM
MY 馬來西亞
Radio Cakrawala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98.3 FM
MandarinRadi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網路

相關條目

腳註

  1. ^ 中國大陸一般稱作「普通話」;臺灣一般稱作「國語」;港澳地區一般稱作「國語」和「普通話」;新馬地區一般稱作「華語」。

參考文獻

  1. ^ Tony Mitchell. . Local Noise.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2. ^ Marc L. Moskowitz.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2016-09-13]. ISBN 978-0824834227. (原始内容于2019-02-07). 
  3. ^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4. ^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5. ^ 5.0 5.1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
  6. ^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7. ^ China.org.cn. "China.org.c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
  8. ^ . [2009-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9). 
  9. ^ 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
  10. ^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11. ^ 11.0 11.1 Lotayu.org. "Lotayu.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歷史報道 : 《明天會更好》幕後. Retrieved on 2009-01-06.
  12. ^ 12.0 12.1 China.org.cn. "China.org.c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
  13. ^ Strauss, Neil. 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Pop.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0-10 [2019-07-0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于2021-05-12) (美国英语). 
  14. ^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Divas of Pop - Oct. 14, 1996. TIME.com. [2020-08-14]. (原始内容于2020-08-18) (美国英语). 
  15.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评选台湾流行音乐200佳专辑,王菲6张入选. (原始内容于2021-04-24). 
  16. ^ 网易云音乐对王菲的介绍. (原始内容于2021-02-22). 
  17. ^ 王菲台北个唱华丽落幕 蔡依林阮经天力挺偶像_影音娱乐_新浪网. ent.sina.com.cn. [2020-08-14]. (原始内容于2021-03-08). 
  18. ^ 孙燕姿表白王菲 孙燕姿还一度被形容为王菲的接班人_音乐_央视网(cctv.com). music.cctv.com. [2020-08-14]. (原始内容于2021-03-08). 
  19. ^ 王力宏视频表白偶像王菲. (原始内容于2021-05-20). 
  20. ^ 许茹芸微博表白王菲. (原始内容于2021-05-20). 
  21. ^ 李健翻唱《矜持》并称王菲为“偶像”. (原始内容于2021-05-20). 
  22. ^ 出道20年張惠妹成天後 同期女歌手現在都去哪了?. YAHOO!. [2016-12-16] (中文(臺灣)). 
  23. ^ 陳奕迅現身小巨蛋跪拜「妹神」張惠妹 又親又抱歌迷爽尖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立新聞
  24. ^ 是偷人的故事還是順便也偷了自己的故事,『偷故事的人』aMEI張惠妹 後期口碑之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25. ^ 根本天籟!妹神Amei義大利合體波伽利合唱〈If Only〉,美聲征服觀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麗佳人
  26. ^ 最苦命的歌後 張惠妹經典重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壹週刊
  27. ^ 張惠妹 Amei女王幕後 緊張感廿年 星鮮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28. ^ 她的歌總有你的故事!張惠妹22年來的那些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29. ^ 20年了!張惠妹的天堂嗨歌與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鏡週刊
  30. ^ 阿妹后者歸來 登蛋Hold住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時報
  31. ^ 走過20年的張惠妹 聽20首經典「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Q
  32. ^ 張惠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光華雜誌
  33. ^ 她把歌曲唱進你我的心坎裡!華語天后張惠妹的「妹力」人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AZAAR
  34. ^ 解讀「阿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遠見雜誌
  35. ^ 張惠妹歌太火 選秀最愛唱蘋果日報
  36. ^ 傳唱度高!陸歌唱節目 張惠妹歌曲翻唱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VBS
  37. ^ 1998年美國告示牌 (雜誌)|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張惠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illboard
  38. ^ 妹力無人敵 亞洲傳熱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民生報
  39. ^ 張惠妹接受十大傑出青年表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社
  40. ^ 張惠妹獲世界和平音樂獎|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41. ^ 14度入圍女歌手!張惠妹與金曲獎的愛恨情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Q
  42. ^ 張惠妹出道15年‧ 紀錄AmeiZING -20120329完全娛樂. [2020-08-26]. (原始内容于2021-05-20) –通过www.youtube.com. 
  43. ^ 中時:從麥可傑克遜猝逝看臺灣流行音樂未來. [2009-09-13]. (原始内容于2009-07-04). 
  44. ^ https://www.sohu.com/a/402700733_351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tle= 造成“孙燕姿现象”的《Leave》究竟怎么样?

華語流行音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文流行音樂, 英語, mandarin, popular, music, 簡稱, 英語, mandopop, 指現代標準漢語, 的流行音樂, 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 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華語流行音樂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文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 英語 Mandarin popular music 簡稱 英語 Mandopop 指現代標準漢語 註 1 的流行音樂 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 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 1 其起源於二十世紀的上海 2 目前主要流行於臺灣 香港 澳門 中國大陸 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起源中國音樂 嘻哈 流行 搖滾 民俗文化起源1920年代 中國大陸 典型樂器人聲 鋼琴 小提琴 吉他 鼓 合成器其他主題粵語流行音樂 臺語流行音樂 客語流行音樂 日本流行音樂 韓國流行音樂 中國搖滾樂 目录 1 歷史 1 1 發源 1 2 1920年代 時代曲的產生 1 3 1930 1940年代 七大歌星的時代 1 4 1950 1960年代 分裂與新生 1 5 1970 1980年代 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 粤语乐坛崛起 1 6 1990年代 大融合 1 7 2000年代 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音樂 台灣華語流行音樂輝煌10年 大陆流行音乐萌芽 1 8 2010年代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崛起 2 特點 2 1 曲調 2 2 樂器及設置 2 3 歌詞 3 行業 3 1 廠牌 3 2 排行榜 4 著名歌手 4 1 男歌手 4 2 女歌手 4 3 團體 樂團 5 頒獎典禮 6 電台 7 相關條目 8 腳註 9 參考文獻歷史 编辑發源 编辑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 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 3 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1920年代 時代曲的產生 编辑 1920年代 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 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 4 從地域上說 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 被視為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 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 毛毛雨 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5 而巴克 克萊頓 Buck Clayton 美國爵士樂小號手 曾在上海同黎錦暉一起工作 他們兩人彼此學習 相互影響 使對方熟習的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 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團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 後於1931年並入聯華影業公司 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 1930 1940年代 七大歌星的時代 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 七大歌星 周璇 白虹 龔秋霞 姚莉 白光 李香蘭 山口淑子 吳鶯音 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 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 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 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 此時 處於繈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 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 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 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 歌女 一躍成為 明星 的歷程 5 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裏 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 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 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950 1960年代 分裂與新生 编辑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共取得政權 開始在文化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 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 6 至此在中國大陸 流行音樂被嚴厲壓制 只容許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 嚴重打擊中國音樂發展 龔秋霞 姚莉 白光 吳鶯音 張露等上海海派時代曲音樂人 因戰亂南遷至香港發展 香港開始成為時代曲的接續發展中心 後因邵氏 電懋影業競爭 歌舞片盛行 幕後代唱演歌雙棲成為常態 代表者為葛蘭 葉楓 淩波 潘秀瓊等人 1949年後 由於國民政府同帶不少社會精英遷往台灣 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 由慎芝擔任主持人的群星會在臺北台視開播開啟了黑白電視歌唱節目時代 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 共播出1283集 群星會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 所創造的男女對唱的表演型態風靡一時 張琪 謝雷 孔蘭薰 青山 吳靜嫻 美黛 趙曉君 姚蘇蓉 紫薇 余天 陳蘭麗 楊小萍 尤雅 陳盈潔 楊燕皆是其座上賓 鄧麗君因演唱台視晶晶連續劇主題曲 15歲初出道時首次參加群星會 成為該節目年紀最小的來賓 群星會的影響力遍及東南亞成為此世代的共同記憶 隨著電視在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 流行音樂工業也借助其獲得了新的成長 電視劇繼電影之後 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 而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 錄音機 收錄機 與磁帶 卡式錄音帶 的流行使留聲機及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1956年 在青年樂手金祖齡 Johnny King 的號召下 台灣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搖滾樂團 洛克樂隊 Rock Band 正式成軍 由於 洛克 歌聲動人 甚獲蔣宋美齡夫人喜愛 特別邀請該團到各地舉行勞軍演出 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 六 年代中期 1965年 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戰 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 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 源自 美軍電台 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 簡稱AFNT 的鄉村音樂和民謠歌曲也跟著慢慢流行起來 並以美軍俱樂部 如臺北美軍招待所 及飯店西餐廳 舞廳和夜總會為據點 包括臺北中山北路 台中大雅路 台南健康路 高雄鹽埕區等 帶動了西洋熱門樂團的發展 也培養了台灣本地大量的流行音樂人才 1970 1980年代 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 粤语乐坛崛起 编辑 整個七八十年代 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 70年代初 隨著青春校園電影及瓊瑤 三廳電影 熱潮 以電影主題曲姿態出現的國語時代曲亦獲得空前成功 當中劉家昌的創作班底獨領風騷 劉更憑藉培育或引薦多位日後叱吒七八十年代臺灣華語樂壇流行巨星 尤雅 鄧麗君 費玉清 甄妮 劉文正 鳳飛飛 黃鶯鶯等 成為不爭的七十年代華語樂壇教父 其時 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遠遍新加坡 馬來西亞及印尼 而鄧麗君的歌聲亦傳至中國大陸 在當時高度政治敏感下 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國大陸政府視爲 資產階級 的 靡靡之音 7 引起了當時 白天聼老鄧 晚上聼小鄧 的說法 8 9 1965年 陶曉清開始在中廣主持 中廣熱門音樂 節目介紹當時西洋流行音樂 1971年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9年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 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音樂文化之中 舊上海 式的歌曲 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 在這種氛圍之下 創作屬於 中國人 的歌曲 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 75年 陶曉清在中廣開闢了 熱門音樂 節目 其中另闢一個 中西民歌 時段 介紹由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 這些實驗性的歌曲 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 75年 楊弦的 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 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 唱自己的歌 成為風潮 歌謠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此時 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 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 召開 中國現代民歌 演唱會 包含了胡德夫 楊弦 楊祖珺 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 陶曉清並策劃了 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 演唱會 與 我們的歌 專輯出版 陶曉清參與其中的民歌運動 逐漸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 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 臺灣一方面從校園發展出以 唱自己的歌 為號召的校園民歌創作熱潮 如蔡琴 齊豫 潘越雲 李建復 施孝榮 黃大城 陳明韶 王夢麟 趙樹海 葉佳修 李壽全 李泰祥 蘇來 靳鐵章 梁弘志等人開始投入樂壇 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樂樂團 BAND 起家的音樂人 也開始回歸國語唱片參與製作及演唱如黃鶯鶯 蘇芮 羅大佑 譚健常 陳志遠 翁孝良等人 彼此激發火花樂壇風格更趨多元成熟 而在香港 许冠杰也掀起唱粤语歌风潮 原本靠唱国语歌或英文歌的罗文 徐小凤 温拿乐队等纷纷开始唱粤语歌 而罗文在日本参加歌谣赛间吸收到泽田研二坎普风及以华丽衣着等舞台表演风格 开始把此风格推广至大众 影响后辈往后华语舞台表演风格模式 70年代末更凭着小李飛刀 歌曲 走红台湾及东南亚 温拿乐队更是该年代最为火红的华语乐队 影响力遍及东南亚及台湾 两位主唱谭咏麟和钟镇涛更被邀主演台湾不少文艺电影 在七十年代末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中共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 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華語流行音樂乘此良機 重新開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間 10 1980年代 錄音機 收錄機 及電視在中國大陸城市中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華語流行音樂的傳播如虎添翼 八十年代起 與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同步 民歌亦進入成熟與商業化時期 西洋音樂樂團起家的人成為主流 市場欣欣向榮唱片公司百家爭鳴 詞曲創作與唱片製作成為專業並開始細緻化分工 其中最主流的兩家為吳楚楚與彭國華創辦的飛碟唱片 四大天后蔡琴 黃鶯鶯 蘇芮 王芷蕾 知名創作人李壽全 陳志遠 陳樂融 張雨生等人 與段鍾沂 段鍾潭兄弟創辦的滾石唱片 知名歌手陳淑樺 齊豫 潘越雲 知名創作人羅大佑 李宗盛 陳昇 陳煥昌 小蟲 黃韻玲等人 兩家的良性商業競爭擴展了唱片市場 創作力道豐沛多元 1982年开始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等专辑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 明天會更好 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 11 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杆 隨後在1986年 中國大陸的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 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 12 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 We Are the World 中吸收了靈感 11 12 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臺灣華視開播張小燕 臺灣 主持的綜益節目綜藝100 其中與民生報聯辦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膾炙人口 以唱片銷售量定榜單 每週公佈當週排行榜 每季結算當季累計最暢銷專輯前十名 成為流行音樂指標 1989至1998年台灣華視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龍虎榜 則繼續與民生報及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合作 民眾明信片票選與銷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統計出每週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 民生報每日刊登票選表格 每週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 每年舉行十大票選偶像藝人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 公正的排行榜節目普及人心 成為老將展實力 新人曝光發熱的極佳管道 亦促成台灣唱片市場蓬勃發展 八十年代臺灣女歌手中 流行音樂天后鄧麗君 鳳飛飛 黃鶯鶯 蘇芮是融合其中傑出者 鄧麗君她的音樂風格上接上海時代曲下啟台灣流行樂 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巨星 也在日語流行音樂 台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鳳飛飛以獨到表演方式橫貫華語與台語流行音樂 拉近流行音樂與土地及生活的距離 從樂團與美軍俱樂部起家的黃鶯鶯與蘇芮中英雙聲帶紅遍海內外 則是將西洋樂風帶入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性人物 黃鶯鶯專注在唱片製作演繹 以其獨到的品味與唱腔 不斷與新秀合作翻新音樂風格 唱片賣座創作者也受到樂壇注目 為華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 蘇芮打破樂壇溫柔女聲慣例 將西洋音樂中的靈魂撼動揉入國語音樂中 影響力到后辈歌手如张惠妹 那英等 以上四位皆獲得台灣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 到1987年 費翔通過演唱台灣經典流行歌曲紅遍中國大陸 同年齊秦的 大約在冬季 和 外面的世界 也風靡兩岸 而八十年末以 一場遊戲一場夢 出道的王傑銜接了之後的巨星斷層 大陆方面 80年代中期 崔健崛起 带动内地摇滚乐发展 其中汪峰 臧天朔 竇唯 謝天笑 鄭鈞等都深受他影响而投身乐坛 香港八十年代时期 红馆83年落成乃标志着大型舞台表演的开始 在唱片工业愈加发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巨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 三王一后 及张国荣 谭咏麟 陈百强和梅艳芳 彼时香港娱乐业高度发达 领先华语地区 其中最知名的巨星张国荣和梅艳芳更是多栖发展的巨星 在影视歌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开启了香港巨星全面发展的时代 谭咏麟的爱在深秋 一生中最爱 爱情陷阱等 张国荣的 我 风继续吹 当爱已成往事 等 梅艳芳的 女人花 似是故人来 亲密爱人 歌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除了 三王一后 外 林子祥 Beyond乐队 陈慧娴 叶倩文也金曲频出 其中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掀起串烧歌风潮 影响到后辈如巫启贤的凑热闹 张学友的友情歌 古巨基的劲歌金曲系列 而 海阔天空 光辉岁月 千千阙歌 潇洒走一回 等金曲带着这些粤语歌手突破语言的隔阂火遍大江南北 香港一度成为华语娱乐圈朝圣的殿堂 就连邓丽君 王傑 甄妮等外地歌手也曾发行粤语专辑 並取得了取得香港市场的青睐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紛紛成立香港和台灣分公司搶攻華語音樂市場 香港乐坛 臺灣樂壇影響力擴展到全球華語音樂圈 1990年代 大融合 编辑 進入1990年代後 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新科技的發展 包括兩岸地區的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與文化聯係都日益緊密 這不僅促進了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更對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1990年代後期 CD的出現和廣泛流傳不僅逐漸結束了磁帶的時代 也使華語流行音樂獲得了傳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代表则是80年代中期出道走红的張學友及靠影视或广告获得人气而发唱片的劉德華 黎明和郭富城 被传媒 电台吹棒为香港 四大天王 被譽為香港十大文化符號之首 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席捲華人地區 重新定義了偶像含義 成為當時影響人們生活中重要文化載體 其中張學友於1990年代間推出的 吻別 祝福 等華語唱片在大中華區大熱 他的粵語唱片亦開始在華語地區所流行 包括臺灣 新馬和中國大陸 如 情不禁 和 真情流露 等 張學友是大融合時期最為耀眼的歌手之一 亦成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銷量最高的華語流行樂巨星之一 他的唱片銷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歐美樂壇的矚目 令華語音樂開始走向國際 13 亦有歐美著名樂隊將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並獲得成功 張學友在華語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 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的 歌神 大中华地区乐坛天后王菲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 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 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 乐坛天后 14 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 專輯具有極高的概念性 音乐性和完整性 15 是90年代港台唱片工业最为鼎盛时期音乐艺术造诣最高 成就最高 影响力最大的女歌手 16 王菲也是华语音乐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 中国大陆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发展却与内地音乐圈保持密切联系 留美经历更使她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 王菲是最早將夢幻流行 神遊舞曲 人聲實驗 嘻哈音乐等音樂風格引入華語樂壇的歌手之一 她的团队不仅涵盖兩岸地區如林夕 张亚东 窦唯 梁翘柏等顶尖音乐人 更有日本 欧美音乐人如中岛美雪 极地双子星的参与 高度国际化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 王菲的歌曲 我愿意 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 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 在粤语市场 王菲的经典歌曲 容易受伤的女人 爱与痛的边缘 暧昧 等脍炙人口 在国语市场她的 我願意 等众多作品更是经久不衰 甚至在日本她的歌曲 Eyes On Me 也取得了极高知名度 同时王菲也是許多知名歌手如蔡依林 17 孫燕姿 18 王力宏 19 陈奕迅 梁靜茹 S H E 容祖儿 许茹芸 20 谢霆锋 李健 21 等两岸三地众多知名歌手歌手的偶像 為華語音樂 华语乐坛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以及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王菲外 同时期香港还涌现出了许多突破地域限制 享誉华语乐坛的女歌手 比如林忆莲 林忆莲不仅在香港取得过不俗的成绩 更是曾转战台湾并大获成功 她的经典作品如 伤痕 至少还有你 为你我受冷风吹 等在两岸三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是大融合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后级女歌手 臺灣90年代樂壇金曲獎成立 又讓華語歌壇增添了良性競爭的契機 各家唱片公司推出當家最紅歌星出戰金曲獎力拼各大獎項 也讓單張唱片銷量最終突破百萬門檻成為產值高昂的唱片工業 这年代則以张雨生 李宗盛 陈升 伍佰等为重要音乐代表人物 其中李宗盛提携及为周华健 赵传 张信哲 辛晓琪 莫文蔚等创作大量经典歌曲 又成为不争的音乐教父之一 其中周华健更有天王杀手的美誉 在香港更创下90年代台湾歌手最多演唱会场数纪录 90年代中后期以范晓萱 李玟 许茹芸以及及张雨生捧红的張惠妹為代表人物 22 其中張惠妹更是成為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級指標人物 1996年張惠妹憑藉專輯 姊妹 出道後即一炮走紅 火爆的 張惠妹現象 成為90年代後期華語樂壇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後的二十餘年來 張惠妹在華語流行樂壇長期享有極崇高的影響力與地位 被稱為 妹神 23 24 25 出道至今已發行19張個人專輯 全球已累有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270餘場世界巡迴售票演唱會 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 26 27 28 29 其中世界巡迴演唱會以及個人演唱會的觀賞人數逾700萬人次 30 她亦被眾多歌手 音樂人及媒體譽為國寶級天后 不僅影響了無數樂壇後輩同輩甚至前輩 31 32 33 34 歌曲傳唱度亦甚高 是各大選秀比賽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手 35 36 張惠妹曾獲得多個本地及國際音樂獎項 包括1998年美國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 37 並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與NHK年度音樂盛典 Asia Live Dream 38 2000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39 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唯一獲得大中華區代表藝人 40 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紀錄保持人 共計14次入圍 得獎3次 41 42 亦是金曲獎表演次數最多 高達8次 的歌手 堪稱金曲模範生 張惠妹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 1990年代初 中國大陸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在廣東興起 廣東毗鄰香港 澳門 是文化大革命後期至改革開放時期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經香港 澳門輸入中國大陸的門戶 受流行音樂薰陶多年 又是多個經濟特區的所在地 現代工商業發達 由於流行音樂企業及優秀詞曲作家 歌手薈萃 該地區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中心 該地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融合臺灣流行音樂的風格 並結合了地方特色 發展出華語流行音樂 一時風靡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 其中以杨钰莹为当时的表表者 并创造当时在内地的销量纪录 打破港台强势流行音乐的垄断 但到1990年代末 普通話因沒有地方性基礎 而作為粵語基地的廣東卻始終沒有自我發展出粵語歌曲 音樂人才外流 最終沒有新人加入 廣東流行音樂最終式微 踏入2000年後 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 2000年代 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音樂 台灣華語流行音樂輝煌10年 大陆流行音乐萌芽 编辑 臺灣歌手周杰倫在十年中幾乎嘗試了所有種類的華語流行音樂 受到網路科技 P2P 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 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工業在2000年代既獲得了新的發展良機 同時又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也影響了各地華語流行音樂工業 根據統計 2006年後 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50億元 遂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覓新的商機 43 2000年代開始於流行偶像的爆炸 2000 2010年是台灣流行音樂輝煌的10年 其他台灣歌手包括周杰倫 蔡依林 王力宏 陶喆 蕭亞軒 張韶涵 王心凌 潘瑋柏 楊丞琳 羅志祥等新興天王 天后崛起 乐团及组合包含五月天 S H E F I R 蘇打綠等 無論在獎項和銷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 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歌手來台灣出道及發展的蔡健雅 梁靜茹 戴佩妮 孫燕姿 林俊傑亦成為華語樂壇有影響力的天王天后 此時為台灣音樂蓬勃發展時期 其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這個年代的最为代表歌手為周杰伦和孙燕姿 周杰倫以他獨有的風格改變了華語樂壇 他的前四張專輯取得三張金曲獎最佳專輯 並和方文山的詞曲合作著稱 他在2000年時就有美式嘻哈 中國風 節奏藍調 爵士樂等嘗試 並在生涯中期也將Bossa Nova Techno 另類搖滾 Ragtime等樂風帶入華語樂壇 除了音樂上的高度 他的歌曲傳唱度亦極高 而孙燕姿更被亚洲周刊形容掀起孙燕姿现象 跟周杰伦并列 尤其02销售量四张专辑占近40 可说是00年代华语女歌手之首屈一指 44 至於大陸方面 在新世紀初比較知名的中國大陸流行歌手有許巍 樸樹 郑钧 羽泉 汪峰 楊坤 胡彥斌 花儿乐队等 中后期网络平台如QQ音乐 彩铃等崛起 标志着素人能在网络发表作品走红成为知名歌手的开端 其中郑源04年成为彩铃总量之冠 杨臣刚凭着老鼠爱大米一首歌曲传唱整个华语地区 2010年左右QQ音樂更出現 三巨頭 分別是許嵩 汪蘇瀧及徐良 因為他們長期在QQ音樂熱歌榜佔據前三 與周杰倫 陳奕迅等传统唱片歌手并駕齊軀 其中許嵩在2009年發布的他的第一張音樂專輯ㄧ 自定義 在這個專輯中 他包攬了詞曲創作 編曲 製作和監製 秒售罄 獲得極高的評價 專輯在無唱片公司的推廣宣傳 僅靠歌迷自發網絡購買即馬上爆紅 由此可見許嵩的實力 00年代中期开始选秀热潮兴起 其中湖南衛視的第二届超級女聲大獲成功 李宇春获得冠军 更成为当年最红的内地女明星 但选票方式惹起官方 内地乐评人及音乐人极大争议 而後引起中央電視台與廣電總局聯合打壓 但这热潮也影响到台湾的07年超级星光大道 其中萧敬腾 林宥嘉更成为唱片公司青睐的新晋歌手 至於香港方面 在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陳奕迅 其中陳奕迅更三度奪得金曲獎的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是兩岸炙手可熱的歌手 而方大同也在00年代中后期崛起 为不少歌手谱写不少歌曲 成为又一个炙手可热的华语唱作歌手 然而 21世紀網路數位化革命時代的到來卻讓全球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因爲盜版猖獗 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輕易從網絡下載 CD銷量也因此大大銳減 很難恢復到1980 1990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大賣的光景 在華語流行音樂進入了21世紀電腦數位的時代 為力求日久不衰 臺灣音樂人大多改換以開多場演唱會的方式來賺取收入 改變了以往以發行CD賺取利潤的方式 現今的音樂人都借由網絡來行銷音樂 開展了華語流行音樂網絡化的新時代 除了將音樂製作得更好 演唱會也是考驗歌手Live現場演唱的實力 2010年後 華語流行音樂的重心慢慢開始轉移到了中國大陸 2010年代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崛起 编辑 2010年以後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 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開始崛起 特別是隨著中國網路數位音樂平臺的繁榮 如網易雲音樂 酷狗音樂 QQ音樂 蝦米音樂和抖音短視頻 各類電影 電視劇主題曲 綜藝音樂節目如 中國好聲音 我是歌手 明日之子 和 火星情报局 等 其中 中国好声音 挖掘不少新晋歌手 而歌唱事業重心轉往中國大陸的歌手如楊宗緯 彭佳慧 林志炫 A lin 鄧紫棋等歌手更因 我是歌手 這節目獲得大量關注 其中鄧紫棋更是透過該節目红遍全内地 成為華語樂壇新生代天后 原創歌手 民謠歌手 如薛之謙 李健 宋冬野 陳粒和毛不易等歌手靠着这些综艺节目走红 網路上也出現很多歌紅人不紅的局面 許多歌曲不再通過實體專輯方式發行 而是藉由網路銷售模式發表數位單曲或專輯 形成新的華語音樂創作與傳播形態 同时韩国流行文化进入强势 不少内地艺人如 张艺兴 鹿晗 黄子韬 吴亦凡等均往韩国出道发展 而其培训艺人的制度也影响到全华语地区 2018年的 偶像练习生 和 创造101 等组合选秀节目为此诞生 至於臺灣方面雖然盛況不再 但蕭敬騰 林宥嘉 徐佳瑩 A Lin等中生代新天王天后依然發光發熱 仍然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跟知名度 而臺灣新生代方面如周興哲等亦有不俗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 這時期臺灣嘻哈界人才輩出 開始攻佔流行歌排行榜 諸如頑童MJ116 Leo王 葛仲珊 J Sheon 吳卓源 OZI 9m88等人 而中国大陆也通过中国有嘻哈等节目 挖掘了如Gai等新生代嘻哈歌手 特點 编辑曲調 编辑 當代華語流行音樂十分盛行以卡農進行 1 5 6 3 4 1 3 2 5 為主體的抒情歌 亦稱芭樂歌 Ballad 諸如五月天 林俊傑等人都非常擅長以此種和絃進行作曲 此種歌曲大量佔據了華語樂壇的排行榜 樂器及設置 编辑 二十年代時代歌曲萌芽時期 演奏樂隊往往以國樂樂器為主 輔以西洋提琴增潤音色 到三十年代中期 西洋樂器漸成主流 甚至有用管弦樂演奏傳統中式旋律 如今的樂器配置則更爲西方化 吸收了諸如節奏布魯斯 嘻哈音樂等的許多配樂特點 少數華語音樂人如王傑 周杰倫 呂建中 王力宏 陶喆 林俊傑等人已經嘗試過將傳統的中國樂器同西方影響相結合 歌詞 编辑 華語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最早是從民間小曲及古代詩詞中汲取靈感 早期的作詞家如范煙橋 陳蝶衣等均深通韻律 上承中國古詩的遺風 歌詞雅俗共賞 俗而不淫 當今作詞家則順應新時代的需要 歌詞更加直白 有的還吸收西方流行音樂的特點 歌詞創作也呈現五光十色 方文山以典雅的文筆及詞彙著稱 與周杰倫的曲一同確立了流行音樂中國風 他在范特西一張專輯內入圍了三首最佳作詞獎項 香港的林夕號稱詞神 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其筆下 熊仔 蛋堡等嘻哈界創作者以大量互相配合的韻腳增添了華語音樂的豐富程度 行業 编辑廠牌 编辑 现今華語流行音樂音樂廠牌包括獨立廠牌杰威爾音樂 福茂唱片 相信音樂 華研國際音樂和主流廠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樂 環球音樂 華納音樂 過去幾年 中國大陸廠牌例如天娛傳媒 華誼兄弟 太合麥田 少城時代也已經出現 歷史廠牌 上海 百代唱片 長城唱片 新月唱片 大中華唱片 香港 百代唱片 飛利浦唱片 鑽石唱片 寶麗金 Polydor 台湾 飛碟唱片 上華唱片 鄉城唱片 歌林唱片當代廠牌 中國大陸 天娛傳媒 華誼兄弟 太合麥田 少城時代 天浩盛世 樂華娛樂 香港 寰亞唱片 英皇娛樂 東亞唱片 華星娛樂 太陽娛樂 臺灣 滾石唱片 華研國際音樂 福茂唱片 亞神音樂 何樂音樂 相信音樂 新加坡 海蝶音樂 海峽唱片 馬來西亞 海螺音樂排行榜 编辑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是一個由來自北京 上海 廣東 香港 新加坡 臺北和吉隆玻的七家電台於2001年聯合成立的一個音樂排行榜 全球流行音樂金榜是一個來自中國大陸 臺灣 新加坡 馬來西亞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全球十二家華語電台在2009年底聯合成立的一個音樂排行榜 著名歌手 编辑主条目 台灣歌手列表和香港歌手列表 男歌手 编辑 劉文正 呂建中 周杰倫 王力宏 羅大佑 林俊傑 林育羣 舞炯恩 王傑 姜育恆 童安格 周治平 阿杜 許嵩 黎明 郭富城 李克勤 殷正洋 許志安 陳曉東 陳彥允 陳勢安 陳奕迅 蘇永康 杜德偉 陳昇 周定緯 李玉璽 巫啟賢 炎亞綸 阿牛 柯有倫 蘇有朋 孫協志 孫耀威 亂彈阿翔 蘇醒 阿穆隆 劉德華 胡彥斌 畢書盡 陳楚生 張震嶽 張雨生 陳坤 毛寧 孫楠 羅中旭 孫自佑 齊秦 陶喆 盧學叡 費玉清 張衛健 蔡旻佑 曹格 韓庚 庾澄慶 謝和絃 華晨宇 胡夏 張學友 張傑 蕭敬騰 張信哲 言承旭 林志穎 林宇中 Leo王 潘裕文 李宗盛 方大同 譚詠麟 張國榮 劉歡 賴銘偉 鹿晗 光良 明道 張棟樑 吳奇隆 林宥嘉 何潤東 張宇 信 歌手 J Sheon 任賢齊 楊培安 羅志祥 張藝興 伍思凱 黃立行 李玖哲 崔健 黃子韜 金城武 魏晨 吳建豪 周華健 潘瑋柏 黃靖倫 伍佰 熊仔 楊坤 韋禮安 盧廣仲 嚴爵 張智成 薛之謙 馬天宇 林欣甫 周深 周興哲 黃明志 林志炫 吳思賢 宋念宇 李榮浩 陳零九 邱鋒澤 車志立 OZI 謝震廷 蔡徐坤 黃義達 王俊凯 王源 易烊千玺 马嘉祺 丁程鑫 宋亚轩 刘耀文 张真源 严浩翔 贺峻霖 周震南 何洛洛 焉栩嘉 夏之光 姚琛 翟潇闻 张颜齐 刘也 任豪 赵磊 赵让 刘宇 林墨 周柯宇 张嘉元 刘彰 张远 女歌手 编辑 閻奕格 鄧麗君 徐小鳳 甄妮 蘇芮 葉歡 田馥甄 任家萱 陳嘉樺 梁詠琪 江蕙 林慧萍 楊林 李翊君 高勝美 伊能靜 方文琳 裘海正 田震 金莎 姚貝娜 張惠妹 李佳薇 白安 阿蘭 達瓦卓瑪 A Lin 郭采潔 鄧福如 安又琪 張韶涵 梅艷芳 何潔 張清芳 張含韻 張碧晨 白光 白虹 徐熙媛 周筆暢 陳琳 陳綺貞 李宇春 陶晶瑩 黃美珍 袁詠琳 郭靜 李玟 柯以敏 王心淩 于文文 徐熙娣 丁噹 張懸 彭羚 蕭亞軒 江美琪 許慧欣 楊乃文 梁文音 王菲 梁靜茹 鄧紫棋 卓文萱 龔秋霞 王詩安 韓紅 陳明 徐佳瑩 張靚穎 劉力揚 紀敏佳 王若琳 郭美美 莫文蔚 蔡依林 蔡黃汝 龔詩嘉 戴愛玲 艾怡良 溫嵐 堂娜 彭佳慧 尚雯婕 家家 于台煙 周蕙 那英 潘美辰 方季惟 李霄雲 鄭雪兒 李宣榕 潘越雲 許哲珮 蔡淳佳 劉明湘 戴佩妮 魏如萱 魏如昀 楊丞琳 林心如 薩頂頂 葉蒨文 鄭秀文 林憶蓮 周慧敏 容祖兒 楊采妮 陳慧琳 孫燕姿 王馨平 劉惜君 譚維維 穀婭溦 王儷婷 順子 陳潔儀 許美靜 張薔 孫盛希 蘇慧倫 蘇妙玲 蔡健雅 黃鶯鶯 歐陽菲菲 翁倩玉 鳳飛飛 許茹芸 鄭怡 李千那 陳珊妮 齊豫 徐若瑄 關詩敏 陳芳語 曾靜玟 韋唯 辛曉琪 弦子 Erika 姚莉 李香蘭 陳淑樺 郁可唯 徐懷鈺 范曉萱 周璇 徐婕兒 孟佳 曾宇辰 曾沛慈 林明禎 蘇運瑩 吳卓源 張涵雅 9m88 九九 歌手 金海心 林芯儀 王艷薇 采子 葛仲珊 吳汶芳 孟美岐 吴宣仪 杨超越 段奥娟 Yamy 赖美云 张紫宁 Sunnee 李紫婷 傅菁 徐梦洁 希林娜依高 赵粤 王艺瑾 陈卓璇 郑乃馨 刘些宁 张艺凡 徐艺洋 團體 樂團 编辑 PINK FUN 丘丘合唱團 I WANT星勢力 草蜢 L A Boyz S H E 蘇打綠 旺福 四分衛樂團 強辯樂團 Energy 183Club 脫拉庫 2moro 4 in Love 5566 Lollipop棒棒堂 八三夭 Beyond A One BoBo Boy z BOY STORY By2 Dream Girls 大嘴巴 Energy EXO M F4 飛輪海 可米小子 元衛覺醒 F I R 飛兒樂團 BY2 黑Girl Machi IVI GTM JPM K One Lollipop F 城市少女 憂歡派對 四個女生 蜜雪薇琪 五月天 MIC男團 MP魔幻力量 南拳媽媽 鳳凰傳奇 Popu Lady 動力火車 TOKYO D JS 優客李林 無印良品 SpeXial A N D KOGIRLS 水木年華 Super Junior M Sweety Tension 花兒樂隊 TUD Twins TOP1男子漢 泰坦TITAN 至上勵合 UNIQ 小虎隊 紅孩兒 東方快車合唱團 四大天王 B A D 神木與瞳 棉花糖 櫻桃幫 羽泉 beyond 宇宙人 草東沒有派對 滅火器樂團 TFBOYS DIA 芝麻龍眼 南方二重唱 凡人二重唱 SNH48 NINE PERCENT NEXT 火箭少女101 AKB48 Team TP 新風暴 Black ACE C T O UNINE 佛跳牆 獅子LION 化學猴子 信樂團 頑童MJ116 MATZKA 逃跑計劃 黑豹樂隊 原子邦妮 慢慢說樂團 小男孩樂團 麋先生 女孩與機器人 R1SE 茄子蛋 THE9 硬糖少女303 S K Y 五堅情 時代少年團 易安音乐社 台风少年團 告五人 房東的貓 茄子蛋 七月半 樂團 INTO1頒獎典禮 编辑臺灣金曲獎 臺灣 唱工委音樂獎 中國大陸 北京流行音樂典禮 中國大陸 CCTV MTV音樂盛典 中國大陸 四台聯頒音樂大獎 香港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單曲暨十大專輯 臺灣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 臺灣 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香港 無線音樂排行榜 中國大陸 新城國語力頒獎禮 香港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 香港 新加坡金曲獎 新加坡 音樂風雲榜 中國大陸 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香港 電台 编辑電台 地點 頻率及平臺KISS Radio 臺灣高雄 99 9 FM 99 7 FM 97 1 FM 98 3 FM 網路好事聯播網 臺灣高雄 89 3 FM 98 3 FM 98 9 FM 90 3 FM FM93 5 網路Hit Fm 臺灣臺北 90 1 FM 91 5 FM 101 7 FM 網路中廣音樂網 臺灣臺北 網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 中國全國 90 0 FM北京音樂台 中國北京 97 4 FM 網路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中國深圳 97 1 FM 網路上海廣播電視台 中國上海 101 7 FM 網路88 3Jia 新加坡 88 3 FM 網路YES 933 新加坡 93 3 FM 網路96 3好FM 新加坡 96 3 FM 網路UFM 100 3 新加坡 100 3 FM 網路KAZN 美國洛杉磯KSFN 美國舊金山 1510 AMKSJO 美國舊金山 92 3 FMKSQQ 美國舊金山 96 1 FMMY 馬來西亞Radio Cakrawala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98 3 FMMandarinRadio co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網路相關條目 编辑中國音樂 臺灣音樂 香港音樂 中文流行音樂 臺語流行音樂 客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樂 廣東流行音樂 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腳註 编辑 中國大陸一般稱作 普通話 臺灣一般稱作 國語 港澳地區一般稱作 國語 和 普通話 新馬地區一般稱作 華語 參考文獻 编辑 Tony Mitchell Tian Ci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 Local Noise 2016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2 19 Marc L Moskowitz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2016 09 13 ISBN 978 0824834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7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5 0 5 1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 04 26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China org cn China org c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 01 05 鄧麗君與國安局 2009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6 09 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11 0 11 1 Lotayu org Lotayu o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歷史報道 明天會更好 幕後 Retrieved on 2009 01 06 12 0 12 1 China org cn China org c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 01 05 Strauss Neil 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 Pop The New York Times 1995 10 10 2019 07 08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美国英语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Divas of Pop Oct 14 1996 TIME com 2020 08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8 美国英语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评选台湾流行音乐200佳专辑 王菲6张入选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4 网易云音乐对王菲的介绍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2 王菲台北个唱华丽落幕 蔡依林阮经天力挺偶像 影音娱乐 新浪网 ent sina com cn 2020 08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8 孙燕姿表白王菲 孙燕姿还一度被形容为王菲的接班人 音乐 央视网 cctv com music cctv com 2020 08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8 王力宏视频表白偶像王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0 许茹芸微博表白王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0 李健翻唱 矜持 并称王菲为 偶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0 出道20年張惠妹成天後 同期女歌手現在都去哪了 YAHOO 2016 12 16 中文 臺灣 陳奕迅現身小巨蛋跪拜 妹神 張惠妹 又親又抱歌迷爽尖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三立新聞 是偷人的故事還是順便也偷了自己的故事 偷故事的人 aMEI張惠妹 後期口碑之作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根本天籟 妹神Amei義大利合體波伽利合唱 If Only 美聲征服觀眾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麗佳人 最苦命的歌後 張惠妹經典重現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壹週刊 張惠妹 Amei女王幕後 緊張感廿年 星鮮話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她的歌總有你的故事 張惠妹22年來的那些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20年了 張惠妹的天堂嗨歌與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鏡週刊 阿妹后者歸來 登蛋Hold住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時報 走過20年的張惠妹 聽20首經典 妹式情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Q 張惠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光華雜誌 她把歌曲唱進你我的心坎裡 華語天后張惠妹的 妹力 人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ZAAR 解讀 阿妹現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遠見雜誌 張惠妹歌太火 選秀最愛唱蘋果日報 傳唱度高 陸歌唱節目 張惠妹歌曲翻唱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1998年美國告示牌 雜誌 告示牌 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張惠妹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llboard 妹力無人敵 亞洲傳熱力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生報 張惠妹接受十大傑出青年表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社 張惠妹獲世界和平音樂獎 蘋果新聞網 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14度入圍女歌手 張惠妹與金曲獎的愛恨情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Q 張惠妹出道15年 紀錄AmeiZING 20120329完全娛樂 2020 08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0 通过www youtube com 中時 從麥可傑克遜猝逝看臺灣流行音樂未來 2009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7 04 https www sohu com a 402700733 3511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tle 造成 孙燕姿现象 的 Leave 究竟怎么样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華語流行音樂 amp oldid 7565430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