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楊弦

楊弦(1950年11月2日)生於台湾花蓮,台湾民谣歌手,母親為會計,父親擔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於楊弦四歲時過世。父親逝世後,移居台北,與母親相依為命。

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楊弦便自己買樂譜吉他,自學自唱。研究所時代就讀台大海洋研究所,閒暇時會到當時中山北路上的哥倫比亞咖啡廳,觀賞胡德夫等人的演唱,有些時候楊弦也會登台獻唱一些英文歌曲。

民歌運動的推手 编辑

1970年代,正逢台灣國際地位低落之際,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而島內青年學子,依舊迷戀西洋文化不可自拔。在這樣的情愫下,一股對自我文化反思的聲浪漸漸漫佈。厭倦了「風花雪月」的國語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後,楊弦開始嘗試創作不同過往的歌謠。他以余光中的詩作《鄉愁四韻》為詞,為之譜曲,1974年夏天時,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上發表。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方式來演奏,並邀請了余光中至現場觀賞。余光中對楊弦大膽的嘗試相當滿意。在受到余氏的激勵與肯許下,楊弦將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其他的詩作,繼續用「以詩入歌」的方式譜曲。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以「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的名義開唱。前半場演唱英文歌曲,後半場則是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主軸。共計九首余氏詩作,經過譜曲後都收入進楊弦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內。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稱作「民歌」的專輯。首版三萬張,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四個月內再版三次,足可見楊弦這場演唱會的影響力。

楊弦的作品風格,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這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展開了當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另一場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這種情況,在1976年,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後,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正當民歌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被譽為「現代民歌之父」的楊弦,在1977年發行了第二張個人專輯《西出陽關》,開了兩場「暫別」演唱會,就離開了流行音樂市場,赴美進修中醫。

後續發展 编辑

1982年,楊弦母親逝世,他就移居美國,用四年時間攻讀舊金山針灸大學東方醫學博士學位,並自己開創了「寶生」健康食品公司,擔任總裁。

在發行完《西出陽關》後,楊弦不再把音樂創作當成生命最大的目標,而是閒暇有感時一種抒發的管道。像是天安門事件後,楊弦寫了一系列的歌,如《媽媽我們都是為了您》、《媽媽我餓了》、《抗暴謠》等,展現出自己的想法。2002年、2004年與2005年,在台北的民歌演唱會上,也可見到楊弦登台的身影。2008年9月26日,為余光中祝壽的「詩與歌的迴旋曲-慶祝詩人余光中八十大壽民歌演唱會」中,楊弦與民歌時期諸位大將:李建復包美聖蘇來等人,皆出場獻唱,對民歌運動的啟蒙與催生者致敬。

参考资料 编辑

  •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文化,2003年
  • 馬世芳、吳清聖,《楊弦訪問稿》,音樂五四三,2002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我的音樂生活-聯合新聞網楊弦訪談記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永久失效連結]

楊弦,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1月15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1950年11月2日, 生於台湾花蓮, 台湾民谣歌手, 母親為會計, 父親擔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 於四歲時過世, 父親逝世後, 移居台北, 與母親相依為命, 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 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 開啟對音樂的興趣, 後來便自己買樂譜吉他, 自學自唱, 研究所時代就讀台大海洋研究所, 閒暇時會到當時中山北路上的哥倫比亞咖啡廳, 觀賞胡德夫等人的演唱, 有些時候也會登台.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1月15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楊弦 1950年11月2日 生於台湾花蓮 台湾民谣歌手 母親為會計 父親擔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 於楊弦四歲時過世 父親逝世後 移居台北 與母親相依為命 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 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 開啟對音樂的興趣 後來楊弦便自己買樂譜吉他 自學自唱 研究所時代就讀台大海洋研究所 閒暇時會到當時中山北路上的哥倫比亞咖啡廳 觀賞胡德夫等人的演唱 有些時候楊弦也會登台獻唱一些英文歌曲 民歌運動的推手 编辑1970年代 正逢台灣國際地位低落之際 退出聯合國 中美斷交 而島內青年學子 依舊迷戀西洋文化不可自拔 在這樣的情愫下 一股對自我文化反思的聲浪漸漸漫佈 厭倦了 風花雪月 的國語流行歌曲 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後 楊弦開始嘗試創作不同過往的歌謠 他以余光中的詩作 鄉愁四韻 為詞 為之譜曲 1974年夏天時 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上發表 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方式來演奏 並邀請了余光中至現場觀賞 余光中對楊弦大膽的嘗試相當滿意 在受到余氏的激勵與肯許下 楊弦將余光中詩集 白玉苦瓜 中其他的詩作 繼續用 以詩入歌 的方式譜曲 1975年6月6日 在台北中山堂 以 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的名義開唱 前半場演唱英文歌曲 後半場則是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主軸 共計九首余氏詩作 經過譜曲後都收入進楊弦首張專輯 中國現代民歌集 內 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稱作 民歌 的專輯 首版三萬張 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 四個月內再版三次 足可見楊弦這場演唱會的影響力 楊弦的作品風格 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 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 這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 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 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 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 展開了當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 另一場對 中國現代民歌 的論戰 這種情況 在1976年 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 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 高呼 唱自己的歌 之後 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 正當民歌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 被譽為 現代民歌之父 的楊弦 在1977年發行了第二張個人專輯 西出陽關 開了兩場 暫別 演唱會 就離開了流行音樂市場 赴美進修中醫 後續發展 编辑1982年 楊弦母親逝世 他就移居美國 用四年時間攻讀舊金山針灸大學東方醫學博士學位 並自己開創了 寶生 健康食品公司 擔任總裁 在發行完 西出陽關 後 楊弦不再把音樂創作當成生命最大的目標 而是閒暇有感時一種抒發的管道 像是天安門事件後 楊弦寫了一系列的歌 如 媽媽我們都是為了您 媽媽我餓了 抗暴謠 等 展現出自己的想法 2002年 2004年與2005年 在台北的民歌演唱會上 也可見到楊弦登台的身影 2008年9月26日 為余光中祝壽的 詩與歌的迴旋曲 慶祝詩人余光中八十大壽民歌演唱會 中 楊弦與民歌時期諸位大將 李建復 包美聖 蘇來等人 皆出場獻唱 對民歌運動的啟蒙與催生者致敬 参考资料 编辑張釗維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台北 滾石文化 2003年 馬世芳 吳清聖 楊弦訪問稿 音樂五四三 2002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我的音樂生活 聯合新聞網楊弦訪談記錄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 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楊弦 amp oldid 6943976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