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臺灣詩人作家福建永春洋上村人,生於南京,曾於香港台灣多所大學任教[3][4]。曾參與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的〈狼來了〉一文引發爭議[5][6][7]

余光中
國立宜蘭高中演講(2011年5月27日)
出生(1928-10-21)1928年10月21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
逝世2017年12月14日(2017歲-12-14)(89歲)
臺灣高雄市三民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文學家教授翻譯家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金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肄業)
廈門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肄業)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學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創作時期1952年-2017年
體裁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
文學運動現代詩論戰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代表作《左手的繆思》
《蓮的聯想》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鄉愁》
《紫荊賦》
《狼來了》
配偶范我存(1956年結婚;2017年結束[1]
兒女4女[2]

家世

祖父余東有,為閩南永春縣當地的大地主,鼓勵、安排父親余超英至南洋發展[8]。並曾在馬來亞檳榔嶼麻六甲吉隆坡等地舉辦漢文學校,以閩南語教學,返華後,任永春縣教育局長。在1933年閩變時為左派名人,故得中華共和國十九路軍司令蔣光鼐任命為安溪縣縣長[9][10],当余超英赴任安溪縣長時,十九路軍正遭中國國民黨中央軍的猛攻,所以当時的報紙對其雖有報導,但卻十分簡略,由於隨即被國民黨攻破,所以可以推測余超英擔任安溪縣長的時間只有十多天,1948年余超英任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海外工作會設計科科長,但1949年之後,余超英沒有跟隨國民黨到台灣,反而由廈門逃到英屬香港,1950年才在國民黨的號召之下東渡台灣[11]。余超英對家鄉永春有著深厚的感情,曾創辦台北永春同鄉會,并連任四屆理事長,1992年去世,葬在新店碧潭永春公墓。[12]余光中稱其父親雖然長壽,卻苦於風濕失明、行動不便,到97歲才與世長辭。[11]

母親孫秀君為江蘇常州武進人,師範學校畢業,到永春縣任教,結識了當時的教育局長余超英,隨即與這位直屬上司相戀,並成為其續絃夫人,據余光中回憶,其父只會閩南語普通話不太流利,「普通話還說不清,更不懂從江蘇派來的師範畢業生,也就是母親,那一口江南腔的常州話」,但言語不通的兩人,還是順利結婚[11],余光中稱自己「戀母仇父」:「抗戰初期,母親帶我出入於淪陷區,備歷驚險,母子同命,片刻不離。所以母子之間的親切,遠勝於父子之間,亦即佛洛伊德所謂的『戀母仇父情結』。」[11]孫秀君五十三歲即過世,此後,余超英不再娶妻,由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操持家務。[11]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表妹,江蘇常州人。余光中以「江南人」自命[13],很少提到閩南,他說:「常州是我的『母鄉』,也是我的『妻鄉』;母鄉加妻鄉,那份鄉情也不下於『父鄉』了。」余光中說,「常州就是我的故鄉。」[14]

余超英曾與先前的妻子育有一个男孩,即余光中的異母兄余光亞。余光亞十八歲時病逝[15]

生平

1928年,戊辰龍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出生於中華民國南京,自稱「茱萸的孩子」,著名的「將軍畫家」余承堯是余光中的堂叔。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流亡汪精衛政權地區。次年隨母親逃往上海,居住半年,後經由船隻經過香港抵達安南,又經過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相聚。

1940年,余光中進入南京青年會中學,曾一度徙至重慶

1938年至1945年,余光中在重慶悅來街道度過七年青少年求學時期,即余光中《鄉愁》描述的故鄉。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已遷回南京),考取北京大學金陵大學。余光中表示金陵大學是透過關係入學的,他自承:「金陵大學裡我們有一個親戚在職員部工作,父母曾向其拜託。」因而錄取。但他說,北京大學是他憑實力考取的,雖數學欠佳,只考了十幾分,但國文與英文都遙領他人[11]。因北方動盪,選擇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7月隨父母遷居香港

1950年5月,移居臺灣,父親勸他轉學國立臺灣大學,余光中卻稱臺大師資差而拒絕,後還是順從父親,報考也順利錄取。資格審查時,因余光中取得的廈門大學肄業証書,日期是「1949年」,而非民國紀元。當時臺大法學院長薩孟武不允許這種使用中共式的西元紀元「偽證件」入學,還叫余光中收起,「不要招搖」。但是文學院長沈剛伯卻說「這是非常時期,不妨通融」。終於得使余光中插班外文系三年級[11]。畢業後,考選為預官,進入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任國防部少尉編譯官。兩年後,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創立藍星詩社

1956年,與表妹范我存結婚。范我存為常州人,生於江寧[16]

1958年,母親亡故,10月赴美國進修,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回國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參加現代詩論戰。

1961年,長詩〈天狼星〉刊於《現代文學》引發與莫洛夫的論戰,發表《再見,虛無!》作品風格漸漸回歸中國古典之傳統。與林以亮等人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與國語派作家展開文言文白話文之爭。

1963年9月,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出版。次年,第一本評論集《掌上雨》,第五本詩集《蓮的聯想》出版。舉辦紀念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現代詩朗誦會於耕莘文教院,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至美國講學一年。

1965年,任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次年回台,任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兼課,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1968年7月,出版散文集《望鄉的牧神》。

1969年11月,出版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主編《現代文學》月刊,應美國教育部之聘,第三次赴美,任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和寺鐘學院客座教授。

1971年,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和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台灣和西德出版,回國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1972年,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訪問澳洲,11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邀請,至香港演說,任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系主任。

1974年,出版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聽聽那冷雨》,主持復興文藝營。

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度過十一年,出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期間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17]。他形容香港中大「是寫詩的理想地方」,在中大寫了《沙田山居》、《吐露港上》等[18]。其時,余氏居於教職員宿舍第六苑(即今國際生堂二座)2樓B室。

1977年,於聯合報副刊發表〈狼來了〉一文。

1985年,移居高雄市河堤社區,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1986年,為高雄市木棉花文藝季寫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出版詩集《紫荊賦》,其後陸續出版《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憑一張地圖》,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1990年1月,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6月出版詩集《夢與地理》。

199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龔氏訪問學人,翌年出任聯合書院的傑出訪問學人。他為首屆(1999-2000年度)及第二屆(2002至2003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決審評判。[19][20]

1994年2月,出版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

2006年,余光中公開批評中華民國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刪減文言文」政策。

2010年,於聯合報副刊發表《某夫人畫像》推崇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招致文壇各種諷刺,譏為「御用文人」。

2012年,對《經濟學人》以“bumbler(做事毫無頭緒,因能力不足,而時常犯錯)”形容總統馬英九,余光中稱此為「大巧若拙」,與馬英九會面時解釋「拙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中國人講的拙是一個很好的字」[21]。數日後,馬英九在臉書發文謝謝余光中老師,「用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帶給華人文學永恆的典範[22]

2015年4月9日,受香港城市大學之邀請,在「城大傑出講座」以「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為題演說[23][24]

2015年獲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2017年8月,余光中反對蔡英文政府刪減高中國文課程中的文言文。他表示「要推廣閩南語,更要念文言文」,從小父親就教他以閩南語念文言文。余光中說,相較國語京片子,有8音的閩南語、9音的客家話,不管文字或聲調,更貼近文言文,用閩南語(泉州話、漳州話)、潮州話朗誦,反而更貼近文言文的原味,想推廣閩南語,更應鼓勵孩子念古詩詞及文言文,彰顯閩南語的典雅與優美[25][26]

2017年11月27日,余光中病危,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因急性腦中風、心肺惡化轉神經內科加護病房,家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27];12月14日,上午10時04分,因肺炎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逝世,享壽九十歲[28]

身後

2017年12月29日,在高雄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告別式。式後遺體火化,安葬在高雄內門區龍巖生命園區。

2018年3月,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作家李敖莫洛夫相繼去世文化部部長鄭麗君都即刻表示會呈請蔡英文總統頒發褒揚令,何以余光中未獲褒揚。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表示「尊重文化部」,並反諷余光中:「李敖至少沒有幫助國家打壓鄉土文學」。對此鄭麗君強調歷來未啟動褒揚令都不會特別說明,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29]

爭議

現代詩論戰

在現代詩論戰中,因唐文標批評台灣的現代詩風格,其中也包括余光中的作品。197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發表了〈詩人何罪〉,批評唐文標以人民為標準、其思想左傾,並和中共文革作連結[30]。之後《現代文學》不再刊登唐文標的文章;唐文標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序言中引述沈登恩說法,認為當年余光中曾威脅《現代文學》編輯發行者白先勇姚一葦兩教授不准《現代文學》再發表任何唐文標的文章[31]

鄉土文學論戰

1977年,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期,在聯合副刊發表《狼來了》一文,指有人在台灣公然提倡毛澤東提倡的「工農兵文藝」,雖然未指名道姓,但當時正值戒嚴時期,此文被認為是給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王拓等人「扣帽子」。

〈狼來了〉一文提及「回國半個月,見到許多來友: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工農兵的文藝,台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北京未聞有『三民主義文學』,台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台灣的文化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台北得獎呢,正當我國外遭逆境之際,竟然有人內倡『工農兵文藝』,未免太巧合了」、「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問題不在於帽子,在頭。如果帽子合頭,就不叫『戴帽子』,叫『抓頭』。在大嚷『戴帽子』之前,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還是先檢查自己的頭吧。」[32]

1989年,陳芳明發表文章,記錄余光中曾寄一封長信給他,將陳映真文章中的段落摘取出來,對照英文原文,考證陳映真引述新馬克思主義作品之處[33]。陳映真在2000年於《聯合文學》雜誌,再次提到此事。陳映真認為,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曾將此信匯整寄給王昇,密告陳映真思想傾共。王昇收到此信後,曾向鄭學稼查證相關內容,鄭學稼在私人場合向陳映真透露過相關歷史[34]。余光中自辯,自己從未告密、誣賴,只是與友人書信中提及陳之事,他並稱那篇中英對照考據陳映真引述馬克思的文章是「一位雙方都認識的友人寫的」,而余光中並未提出友人究竟是何人,因為要「保護那位朋友」。

2004年9月11日,余光中在羊城晚報上曾辯解〈狼來了〉一文只出於愛國心,絕不想扣陳映真帽子,余光中自認〈狼來了〉一文也未「點名批評」台灣文壇相關人士,否認曾寄密告信給王昇,也否認受到中國國民黨指使[6][35]。文中表示「當時情緒失控,不但措辭粗糙,而且語氣凌厲,不像一個自由主義作家應有的修養。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過當,令人反感,也難怪授人以柄,懷疑是呼應國民黨的什麼整肅運動。」余光中稱,他受到與他交好的齊邦媛張曉風陳芳明、南京的評論名家陳遼等批評,自認:「我當年被心魔所魅是顯而易見的。」[7]

徐復觀

徐復觀與余光中曾爭論〈登鸛雀樓〉一詩中的地形問題。徐復觀稱,余光中因此將他告上警總,王昇下令,強制將徐復觀的書從書局下架[36]

胡蘭成

1975年,蔣中正過世,由其愛子蔣經國繼任國民黨黨魁胡蘭成上書蔣經國,主張進行政治改革。同年,胡蘭成出版《山河歲月》,余光中在《書評與書目》雜誌發表《山河歲月話漁樵》評論此書,攻擊胡蘭成曾在汪精衛政權服務的歷史。隨後趙滋蕃、胡秋原與徐復觀等人跟進批評。警備總部查禁了《山河歲月》,胡蘭成喪失在文化大學的教職,隔年回日本。余光中最初曾推崇過胡蘭成的文章,而後卻因為胡蘭成推動改革的立場,而加諸迫害[37]

評價

自我評價

余光中在2004年應邀到北京參加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出版新聞發布會時,對於所屬的地緣,曾自評:「要論寫作的地區,在台灣時期創作最多,……所以我當然是台灣詩人。不過詩之於文化傳統,正如旗之於風。我的詩之旗雖然在台灣飄起,但使它飄揚不斷的,是五千年吹拂的長風。風若不勁,旗怎能飄,我當然也是最廣義、最高義的中國詩人。 」[38]

文學評價

  • 梁實秋: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3]
  • 向明詩經楚辭,唐、宋詩的名句,西洋典籍、舊約聖經,在他的詩中出出入入,自然輕巧,一點也不影響他詩中純正現代風韻。[來源請求]
  • 林沛理:語言的魔術師,香江第一才子。[來源請求]
  • 夏志清:余光中所嚮往的中國並不是台灣,也不是共黨統治下的大陸,而是唐詩中洋溢著『菊香與蘭香』的中國。[39]
  • 黃維樑:用紫色筆寫,用金色筆寫散文,用黑色筆寫評論,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余光中的散文,則『精新鬱趣、博麗豪雄』八字當可稱職。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國歷代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中,余光中的毫不失色。他的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這是對他散文最穩重最保守的評價……他的散文,通體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氣。那是一種自給自足、綽有餘裕的才能,原無須借助外力、事件或經歷的成全。我以為,一旦具備了余光中的才能,那麼無論生在何時,長於何方,他都必然會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大顯崢嶸。
  • 馬世芳:「不,我不同意因為『狼來了』或是他的政治傾向,就要把他的詩文都貶為不值一顧。」[7]
  • 李敖認為余光中四十餘年來文學一點都沒有進步,2011年7月的香港书展,李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演讲中再次批评余光中:“余光中80多岁了,如果40年前就死了,他还是余光中,因为后40年都没进步嘛。”[40]

政治評價

  • 李敖認為余光中是「騙子詩人」,「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定性為「一軟骨文人耳,吟風月、詠表妹、拉朋黨、媚權貴、搶交椅、爭職位、無狼心、有狗肺者也」。並且斥責他「過去反共,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在李敖的《李敖有话说112期》中,定性余为“马屁诗人”、“半票作家”,而且昔日余光中对兩蔣父子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李敖對此行徑极为鄙视,认为其到大陆也不过是投机而已。對於余光中力稱閩南語的美好,李敖稱,余光中不講閩南語,還曾公開說,「與其說我是閩南人,不如說我是江南人」,何須為了意識形態造假?[41][42]
  • 詩人李敏勇認為余光中附和黨國化中華民國體制的官方文化政策,甚至以筆為槍,拋血滴子,昔反共今親中,立場迥異犧牲民主,戲稱中為母、台為妻,自我解套仍難逃轉型正義的審視[43]
  • 詩人向陽認為,這個指控(鄉土文學論戰)對余光中往後的文學名譽造成了相當巨大的傷害。[44]
  • 朱宥勳:「我認為不出惡聲已是最大的寬容,無須過度禮遇。」[7]
  • 馬世芳:「不,我當然不打算忘記『狼來了』。這是他一生的汙點。」[7]
  •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介民表示:「彭歌、余光中這等御用文人,不過在執行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對文學界的鎮壓,背後更驚心動魄的劇本是政權保衛戰。」[45]
  • 學者趙稀方表示:「據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大陸的『余光中熱』讓臺灣的左翼文壇感到很吃驚。我想補充的是,『余光中熱』讓我們大陸稍有台港文學知識的學者感到慚愧!」「目前的『余光中熱』是出於大陸讀者對於臺港歷史和文學史的無知。」「余光中在臺灣文壇上的『惡名』,開始於『唐文標事件』。……;而且給對方戴上了在當時『反攻大陸』的臺灣最犯政治忌諱的『左傾文藝觀』的帽子」。[46]
  • 詩人張德本批判余光中:「我為何要在2000年第十九屆高雄市文藝獎頒獎典禮上抗議余光中呢?抗議余光中『打壓台灣文學!』抗議余光中『狼來了!』抗議余光中『作家的風骨何在?』『狼來了』一文余氏不敢將之收錄於結集,這段『鄉土文學論戰』余氏角色論點的歷史公案,《余光中傳》裡迴避不敢觸及,難道是心虛嗎?詩人要像戰士勇於面對昔日『光榮』的戰役。」[47]
  • 陳映真在2000年《聯合文學》雜誌九月號發表《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一文,引用陳芳明《鞭傷之島》一書,余光中向王昇密告陳映真一事,質疑余光中在當年鄉土文學論戰中,與國民黨政府特務系統的關係。而根據陳映真該文,他寫道:「而余光中在最近的一個場合中,因他當年假借權力壓迫鄉土文學而當場受到一個青年公開的抗議後,作了這回應:他當年反對的不是鄉土文學,而是『工農兵文學』!顯見他至今絲毫不以當年借國民黨的利刃取人性命之行徑為羞惡。」
  • 余光中2011年12月12日在聯合報副刊上登了一首〈某夫人畫像〉,讚揚馬英九之妻周美青的質樸、不奢華、關懷弱勢,內容「明貶暗褒」,充滿奉承意味,被當時文壇炮轟根本是「御用詩人」;除了讚揚特定人物之外,其中「不用英文,用法文,義大利文」的段落,也讓人質疑在諷刺候選人「蔡英文」,文壇上忍不住諷刺這根本是「御用文人」的等級,當然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寫詩沒什麼不對,但在選舉前就有一種拍馬屁的嫌疑。另外,文壇上向來有種「文學不為政治力服務」的精神,雖然政治作家還是不少,但做得太過火還是會有爭議。余光中在1977年、同樣是聯合報副刊,曾刊載一篇〈狼來了〉,暗指當時的鄉土文學作家「親共」;那段時期,包含唐文標、陳映真、王拓等人,都被指控有左派、共產思想,害對方被調查、失去發表作品機會,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文壇直批「根本是想要他們死!」2015年,年輕詩人宋尚緯發表〈某先人畫像〉,詩中提到「我們對夫人沒有敵意/但也沒有敬意/畢竟要種出選票與鈔票的/是那位一直發人傳票的丈夫」、「而你的鄉愁終究/終究變成鄉間的仇恨了」,諷刺余光中大中華式的思考[48]
  • 馬英九總統被國際知名的《經濟學人》雜誌評為「bumbler」,引起臺灣輿論爭議。余光中說,其實bumbler就是「拙」的意思,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各界多不認同余光中的觀點,詩人鄭炯明直批「這是詩人的墮落」、《魔戒》的譯者朱學恆也諷刺「簡直是弄臣[48]時事評論員金恒煒說:「余光中把「笨蛋」換裝成「大巧」,就像把大糞變成黃金,污辱了所有人智商,也把自己的專業踩在腳底。」[49]沈政男指出:「余光中英文不錯,但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好嗎?梁實秋編的《遠東英漢字典》裡說,bumble指的是『失敗、搞糟、喃喃不清的說』,哪裡有『大巧若拙』的意思?」[50]

文學觀點

文學觀(原文摘錄)

  • 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搥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來源請求]
  • 散文有如地球,詩有如月亮:月球被地球所吸引,繞地球旋轉,成為衛星,但地球也不能把月球吸得更近,力的平衡便長此維持;另一方面,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也形成了海潮。[來源請求]
  •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來源請求]
  • 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象,活潑的節奏,和虛實相濟的藝術,然而散文畢竟非詩。旗可以迎風而舞,卻不可隨風而去,更不能變成風。把散文寫成詩,正如把詩寫成散文,都不是好事。[來源請求]

與音樂界關係

1970年代以降,中華民國政府經歷被逐出聯合國與美斷交,國際地位日漸低落。余光中將當時社會處境的感受反映在1974年出版的詩集《白玉苦瓜》。同年,民歌歌手楊弦將余光中《鄉愁四韻》譜曲,於胡德夫個人演唱會發表。這種對故土思念的情懷,融合西方的新式音樂元素,大獲好評。翌年,楊弦續譜《江湖上》、《民歌手》等詩,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余光中登台朗誦詩作。對余光中來說,是現代詩突破羈咎的新方法;在楊弦看來,則是中國傳統民謠另一條出路。兩個不同的領域,同樣在摸索有別舊往的發展方式,文學界與音樂界,在楊弦和余光中的合作下,開啟此後的民歌運動

楊弦與余光中的「以詩入歌」,是民歌運動初期慣用的模式。學院派的音樂創作者,認為余楊等人提出的「中國現代民歌」,定義與作法不夠精緻嚴謹,既不「中國」也非「民歌」;而非學院派,如陶曉清,則認為過於高格調的範圍限定,無法將有別傳統的民歌概念通俗化,更會扼殺新式創作的發展。雙方多次交鋒,對各自論述所謂民歌的「正當性」,每每展開論戰。與同是197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一樣,余光中皆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51]

作品

余光中創作文類包括詩歌、散文、論述等。 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成名。

詩集

  • 《舟子的悲歌》,臺北:野風出版社,1952年3月
  • 《藍色的羽毛》,臺北:藍星詩社,1954年10月
  • 《萬聖節》,臺北:藍星詩社,1960年8月
  • 《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1960年10月
  • 《蓮的聯想》,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6月
  • 《五陵少年》,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4月
  • 《天國的夜市》,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5月
  • 《敲打樂》,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 《在冷戰的年代》,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 《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7月
  • 《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1976年8月
  • 《與永恆拔河》,臺北:洪範書店,1979年4月
  • 《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1月
  • 《余光中詩選1949~1981》,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8月
  • 《紫荊賦》,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7月
  • 《余光中詩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 《余光中一百首》劉沙河選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
  • 《蘭嶼頌─詩文攝影集》與羅青、鍾玲合著,王慶華攝影,臺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1989年
  • 《夢與地理》,臺北:洪範書店,1990年6月
  • 《臺灣三家詩精品》與席慕蓉、紀弦合著,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
  • 《守夜人——中英對照詩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10月
  • 《游目騁懷——玉山國家公園詩文之美攝影集》與鍾玲合著,王慶華攝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年4月
  • 《安石榴》,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4月
  • 《雙人床》,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9月
  • 《余光中詩歌選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臺北:洪範書店,1998年10月
  • 《五行無阻》,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劉國松余光中詩情畫意集》劉國松畫,臺北:新苑藝術公司,1999年
  • 《余光中作品精選》,伊犁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 《與海為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 《高樓對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7月
  • 《山海傳奇——高雄攝影詩文集》與鍾玲合著,王慶華、王信誠攝影,高雄市新聞處,2001年
  •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 《余光中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年9月
  • 《余光中詩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3月
  • シリーズ台湾現代詩3》與楊牧、鄭愁予、白萩合著,上田哲二、美樹直大、是永駿、島田順子日譯,東京:國書刊行會,2004年12月
  • 《余光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
  • 《等你,在雨中》,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
  • 《余光中集》(臺灣詩人選集14)丁旭輝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 《藕神》,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
  • 《太陽點名》,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8月
  • 《貝殼砂》

散文

  • 《左手的繆思》,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9月
  • 《逍遙遊》,臺北:文星書店,1965年7月
  • 《望鄉的牧神》,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年7月
  • 《焚鶴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4月
  • 《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5月
  • 《余光中散文選》,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5年
  • 《青青邊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
  • 《憑一張地圖》,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2月
  • 《鬼雨──余光中散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5月
  • 《隔水呼渡》,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1月
  • 《招 魂 的 短 笛》,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2月
  • 《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
  • 《世界華文散文精品─余光中卷》,廣州出版社,1996年11月
  • 《橋跨黃金城》,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6月
  • 《高速的聯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 《真空的感覺》,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10月
  • 《日不落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石城之行》,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 《余光中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 《滿亭星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 《光中心音》,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 《大美為美——余光中散精選》,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5月
  • 《海緣》,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
  • 《文采畫風》劉國松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 《余光中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1月
  • 《左手的掌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 《余光中散文精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 《飛毬原來是地圖》,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1月
  • 《青銅一夢》,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2月
  • 《余光中幽默文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5月
  • 《寸心造化──余光中自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5年10月
  • 《余光中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
  • 《天涯情旅——余光中至情至愛散文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年12月
  • 《余光中經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
  • 《余光中幽默詩選》陳幸蕙.賞析,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8年10月
  • 《余光中跨世紀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
  • 《粉絲與知音》,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8月

論述

  • 《掌上雨》,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6月
  • 《人與驢》,臺中:藍燈出版社,1971年2月
  • 《文學漫談》與顏元叔、傅孝先、劉紹銘、馬莊穆合著,臺北:環宇出版,1972年
  •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九歌出版社,2009年6月
  • 《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2月
  •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序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10月
  • 《繆思的左右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 《藍墨水的下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連環妙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 《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1月
  • 《含英吐華──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 《余光中談詩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月
  • 《語文大師如是說──中中和西》,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 《舉杯向天笑》,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文學評論)
  • 《翻译乃大道》[52]

合集

  • 《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香港:香江出版社,1985年
  • 《中國結》,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 《余光中選集─第一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二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三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四卷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五卷散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集.第一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二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三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四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五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六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七卷.文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八卷.文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九卷.集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
  • 《情人的血特別紅─余光中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翻譯

  • 《梵谷傳》,[美]史東,臺北:重光文藝,1956年,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12月重訂版
  • 《英詩譯註》,臺北:文星出版,1960年
  • 《英美現代詩選》,葉慈等撰,臺北:大林書店,1970年
  • 《錄事巴托比》,梅爾維爾著,香港:今日世界,1972年
  • 《不可兒戲:三幕喜劇》,王爾德著,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 《土耳其現代詩選》,臺北:林白出版社,1984年
  • 《空洞的貝殼》,沙白著;余光中、陳靖奇譯,高雄:臺一社,1990年
  • 《溫夫人的扇子》,王爾德著,臺北:大地出版社,1992年
  • 《緋紅樹》,陳志勇著,新竹:和英出版社,2003年
  • 《不要緊的女人》,王爾德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
  • 老人與海》,海明威著,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 《濟慈名著》,濟慈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4月
  • 《王爾德喜劇全集》,王爾德著,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10

主編

  •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余光中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臺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
  • 《文學的沙田》,余光中編,臺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
  • 《秋之頌》(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余光中編,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 《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余光中編,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余光中總編,,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余光中總編,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傳述

  • 《這樣的「詩人」余光中》,陳鼓應,臺北:大漢,1977年
  • 《從徐志摩到余光中》,羅青哲,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傅孟麗,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9年
  • 《望鄉的牧神:余光中傳》,陳君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年
  • 《火中龍吟:余光中評傳》,徐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 《水仙情操:詩話余光中》,傅孟麗,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
  • 《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學生命》,陳智德、馬輝洪、陳露明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2008年
  • 《壯麗:余光中論》,黃維樑,香港:文思出版社,2014年8月

獲獎

参考文献

  1. ^ 余光中、范我存結褵61年 她是那位護井的人. [2017-12-18]. (原始内容于2017-12-14). 
  2. ^ 余光中與范我存結褵61載 育4千金選婿有條件. [2017-12-18]. (原始内容于2017-12-14). 
  3. ^ 3.0 3.1 詩人余光中辭世 十年打一「香港結」. 香港文匯報. 2017-12-14 [2017-12-14]. (原始内容于2017-12-14). 
  4. ^ 文壇巨擘 著名詩人余光中台灣病逝 終年89歲. 蘋果日報. 2017-12-14 [2017-12-14]. (原始内容于2017-12-14). 
  5. ^ 掀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曾密告作家「思想傾共」 李敖:詩高於品. [2017-12-15]. (原始内容于2020-07-27). 
  6. ^ 6.0 6.1 《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
  7. ^ 7.0 7.1 7.2 7.3 7.4 原文再現!余光中的「狼來了」與「向歷史自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8. ^ .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9. ^ 曾任安溪十余日县长 关于余光中之父的故事. [2019-04-16]. (原始内容于2020-05-01). 
  10. ^ 知名作家余光中祖父纪念册 现于永春[永久失效連結]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余光中遺作之1/夢見父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12. ^ .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 
  13. ^ 余光中〈鄉愁〉抒發中國情懷 曾被溫家寶引用搞統戰.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14. ^ 余光中《鄉愁》 重慶、常州搶認是詩中場景.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15. ^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16. ^ 詩人余光中、范我存結褵60載,慶鑽石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報, 2017-12-14
  17. ^ 2011年《蘋果》專訪:我也是香港人. 蘋果日報. [2017-12-16]. (原始内容于2017-12-16). 
  18. ^ 余光中︰中大是寫詩的理想地方. 中大通訊 第455期. 2015-04-04 [2017-12-16]. (原始内容于2017-12-19). 
  19. ^ 任教中大中文系11年:是寫詩的理想地. 蘋果日報. 2017-12-14 [2017-12-16]. (原始内容于2017-12-19). 
  20. ^ 新聞發佈:余光中教授. [2018-01-29]. (原始内容于2018-09-07). 
  21. ^ 拙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中國人講的拙是一個很好的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22. ^ 余光中送暖 馬英九臉書讚:文學永恆典範. [2018-10-12].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23. ^ 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城大新聞網, 2015-04-13
  24. ^ 暮春詩意籠城大,余光中細述詩路心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匯報,2015-04-22
  25. ^ 獨家/余光中:民進黨推廣閩南語 更要念文言文.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26. ^ 推本土更要讀 余光中:古文貼近閩南語.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27. ^ 余光中住院18天 家屬同意不急救.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12-09). 
  28. ^ 快訊/余光中過世…享壽90 文壇璀璨五彩筆殞落. ETtoday新聞雲. [2017-12-14]. (原始内容于2017-12-14) (中文(臺灣)). 
  29. ^ 余光中未獲褒揚 文化部長:未啟動褒揚令皆不特別說明. [2018-03-20].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30. ^ 余光中〈詩人何罪〉:「滿口『人民』、『民眾』的人,往往是一腦子的獨裁思想;例子是現成的。不同的是,所謂文化大革命只革古典文化的命,而『僵』文作者妄想一筆勾銷古典與現代。這樣幼稚而武斷的左傾文學觀,對於今日年輕一代的某些讀者,也許尚有迷惑的作用。」
  31. ^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序:「最後要一提的,本書初稿,上篇蒙高信疆先生的好意,登載入《現代文學》第二期,但下篇久久不刊,據遠景沈登恩先生云,因為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授的余光中先生,威脅《現代文學》之白先勇及姚一葦二教授,不准《現代文學》再發表任何唐文標的文章,只好退稿,這是本書在七年後方得見天日的唯一理由,但無人證實沈登恩先生的說法。」
  32. ^ 余光中.〈狼來了〉1977年8月20日,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
  33. ^ 陳芳明《鞭傷之島》《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評余光中、陳映真道路的崩壞》:「我收到余光中寄自香港的一封長信,並附寄了幾份影印文件。其中有一份陳映真的文章,也有一份馬克思文字的英譯。余光中特別以紅筆加上眉批,並用中英對照的考據方法,指出陳映真引述馬克思之處。」
  34. ^ 陳映真《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事隔多年,而且因為陳芳明先披露了,我才在這裏說一說。余光中這一份精心羅織的資料,當時是直接寄給其時權傾一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王將軍手上,寄給陳芳明的,應是這告密信的副本。余光中控訴我有『新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思想,以文學評論傳播『新馬』思想,在當時是必死之罪。據說王將軍不很明白『新馬』為何物,就把余光中寄達的告密材料送到王將軍對之執師禮甚恭的鄭學稼先生,請鄭先生鑒別。鄭先生看過資料,以為大謬,力勸王將軍千萬不能以鄉土文學興獄,甚至鼓勵王公開褒獎鄉土文學上有成就的作家。不久,對鄉土文學霍霍磨刀之聲,戛然而止,一場一觸即發的政治逮捕與我擦肩而過。這是鄭學稼先生親口告訴我的。在那戒嚴的時代,余光中此舉,確實是處心積慮,專心致志地不惜要將我置於死地的。」《聯合文學》2000年九月號。
  35. ^ 陳映真. . 世紀中國. 2004年9月14日 [2013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中文(臺灣)). 
  36. ^ 徐復觀《新版學術與政治之間》序,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出版。
  37. ^ 陳文華. 陳文華專文:野狐禪夢—記胡蘭成(下). 風傳媒. 2016-06-12 [2016-06-13]. (原始内容于2016-06-13). 
  38. ^ 徐麗梅(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 余光中:寫詩是專業,散文是副業. 人民網. 2004-05-18 [2017-12-15]. (原始内容于2017-12-16). 
  39. ^ 夏志清,《余光中:懷國與鄉愁的延續》
  40. ^ . 网易. [2011-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中文(简体)). 
  41. ^ 李敖有话说:“骗子”诗人和他的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7-12-15]. [失效連結]
  42. ^ 掀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曾密告作家「思想傾共」 李敖:詩高於品. 東森新聞雲. 2017-12-15 [2017-12-15]. (原始内容于2020-07-27). 
  43. ^ 詩人的光與影——毀譽參半的余光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明勇,自由時報,2017年12月17日
  44. ^ 鄉土文學論戰 向陽:余光中晚年悔不當初可惜難以挽回. [2018-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7-27). 
  45. ^ 吳介民.《隱微與毒辣之間:葉石濤、陳映真、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位置》
  46. ^ 是誰將“余光中神話”推到了極端?(附:呂正惠的回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作者:趙稀方
  47. ^ 張德本,《歷史鐵證不容逃避!我為何抗議余光中》,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penland/2007/11/09/54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11月9日張貼。(中文)
  48. ^ 48.0 48.1 大選前…余光中寫詩讚周美青「百年難見」 文壇:御用詩人. [2020-07-27]. (原始内容于2022-01-20). 
  49. ^ . 自由電子報. 2012-11-25 [201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50. ^ 梁實秋vs.余光中. 自由電子報. 2012-11-27 [2017-12-14]. (原始内容于2012-12-25). 
  51. ^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52. ^ 余光中:“另一种国防”与“美丽的中文”. [2022-06-23]. (原始内容于2022-06-25). 
  53. ^ 其他教務資料 - 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 [2021-06-20]. (原始内容于2021-01-20). 
  54. ^ 謝佳珍. 表彰貢獻 總統贈勳余光中白先勇. 中央通訊社. 2015-12-17 [2015-12-22]. (原始内容于2015-12-22) (中文). (繁體中文)
  55.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5-11-12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中文). (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 黄维樑:〈璀璨的五彩笔——余光中作品概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维樑:〈礼赞木棉树和控诉大烟囱——论余光中八十年代的社会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维樑:〈中诗西诗,诗是余家事:余光中诗话初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维樑:〈余光中的“文心雕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维樑:〈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维樑:〈为李白杜甫造像——论余光中与唐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黎活仁:〈与伤春拔河:余光中的时间意识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嶺南大學圖書館。
  • 余光中詩集手稿《在冷戰年代之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余光中數位文學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余光中,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7年12月14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1928年10月21日, 2017年12月14日, 臺灣詩人, 作家, 福建永春洋上村人, 生於南京, 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 曾參與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 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的, 狼來了, 一文引發爭議, 於國立宜蘭高中演講, 2011年5月27日, 出生, 1928, 1928年10月21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逝世2017年12月14日, .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7年12月14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余光中 1928年10月21日 2017年12月14日 臺灣詩人 作家 福建永春洋上村人 生於南京 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 3 4 曾參與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 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的 狼來了 一文引發爭議 5 6 7 余光中於國立宜蘭高中演講 2011年5月27日 出生 1928 10 21 1928年10月21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逝世2017年12月14日 2017歲 12 14 89歲 臺灣高雄市三民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職業文學家 教授 翻譯家國籍 中華民國教育程度金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肄業 廈門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肄業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創作時期1952年 2017年體裁新詩 散文 評論 翻譯 編輯文學運動現代詩論戰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代表作 左手的繆思 蓮的聯想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鄉愁 紫荊賦 狼來了 配偶范我存 1956年結婚 2017年結束 1 兒女4女 2 目录 1 家世 2 生平 3 身後 4 爭議 4 1 現代詩論戰 4 2 鄉土文學論戰 4 3 徐復觀 4 4 胡蘭成 5 評價 5 1 自我評價 5 2 文學評價 5 3 政治評價 6 文學觀點 6 1 文學觀 原文摘錄 6 2 與音樂界關係 7 作品 7 1 詩集 7 2 散文 7 3 論述 7 4 合集 7 5 翻譯 7 6 主編 8 傳述 9 獲獎 10 参考文献 11 外部連結家世 编辑祖父余東有 為閩南永春縣當地的大地主 鼓勵 安排父親余超英至南洋發展 8 並曾在馬來亞檳榔嶼 麻六甲 吉隆坡等地舉辦漢文學校 以閩南語教學 返華後 任永春縣教育局長 在1933年閩變時為左派名人 故得中華共和國十九路軍司令蔣光鼐任命為安溪縣縣長 9 10 当余超英赴任安溪縣長時 十九路軍正遭中國國民黨中央軍的猛攻 所以当時的報紙對其雖有報導 但卻十分簡略 由於隨即被國民黨攻破 所以可以推測余超英擔任安溪縣長的時間只有十多天 1948年余超英任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海外工作會設計科科長 但1949年之後 余超英沒有跟隨國民黨到台灣 反而由廈門逃到英屬香港 1950年才在國民黨的號召之下東渡台灣 11 余超英對家鄉永春有著深厚的感情 曾創辦台北永春同鄉會 并連任四屆理事長 1992年去世 葬在新店碧潭永春公墓 12 余光中稱其父親雖然長壽 卻苦於風濕 失明 行動不便 到97歲才與世長辭 11 母親孫秀君為江蘇常州武進人 師範學校畢業 到永春縣任教 結識了當時的教育局長余超英 隨即與這位直屬上司相戀 並成為其續絃夫人 據余光中回憶 其父只會閩南語 普通話不太流利 普通話還說不清 更不懂從江蘇派來的師範畢業生 也就是母親 那一口江南腔的常州話 但言語不通的兩人 還是順利結婚 11 余光中稱自己 戀母仇父 抗戰初期 母親帶我出入於淪陷區 備歷驚險 母子同命 片刻不離 所以母子之間的親切 遠勝於父子之間 亦即佛洛伊德所謂的 戀母仇父情結 11 孫秀君五十三歲即過世 此後 余超英不再娶妻 由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操持家務 11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 是余光中的表妹 江蘇常州人 余光中以 江南人 自命 13 很少提到閩南 他說 常州是我的 母鄉 也是我的 妻鄉 母鄉加妻鄉 那份鄉情也不下於 父鄉 了 余光中說 常州就是我的故鄉 14 余超英曾與先前的妻子育有一个男孩 即余光中的異母兄余光亞 余光亞十八歲時病逝 15 生平 编辑1928年 戊辰龍年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出生於中華民國南京 自稱 茱萸的孩子 著名的 將軍畫家 余承堯是余光中的堂叔 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時流亡汪精衛政權地區 次年隨母親逃往上海 居住半年 後經由船隻經過香港抵達安南 又經過昆明 貴陽 抵達重慶與父親相聚 1940年 余光中進入南京青年會中學 曾一度徙至重慶 1938年至1945年 余光中在重慶悅來街道度過七年青少年求學時期 即余光中 鄉愁 描述的故鄉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 已遷回南京 考取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 余光中表示金陵大學是透過關係入學的 他自承 金陵大學裡我們有一個親戚在職員部工作 父母曾向其拜託 因而錄取 但他說 北京大學是他憑實力考取的 雖數學欠佳 只考了十幾分 但國文與英文都遙領他人 11 因北方動盪 選擇金陵大學外文系 1949年 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7月隨父母遷居香港 1950年5月 移居臺灣 父親勸他轉學國立臺灣大學 余光中卻稱臺大師資差而拒絕 後還是順從父親 報考也順利錄取 資格審查時 因余光中取得的廈門大學肄業証書 日期是 1949年 而非民國紀元 當時臺大法學院長薩孟武不允許這種使用中共式的西元紀元 偽證件 入學 還叫余光中收起 不要招搖 但是文學院長沈剛伯卻說 這是非常時期 不妨通融 終於得使余光中插班外文系三年級 11 畢業後 考選為預官 進入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任國防部少尉編譯官 兩年後 第一本詩集 舟子的悲歌 出版 1954年 與覃子豪 鍾鼎文 夏菁 鄧禹平創立藍星詩社 1956年 與表妹范我存結婚 范我存為常州人 生於江寧 16 1958年 母親亡故 10月赴美國進修 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回國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 參加現代詩論戰 1961年 長詩 天狼星 刊於 現代文學 引發與莫洛夫的論戰 發表 再見 虛無 作品風格漸漸回歸中國古典之傳統 與林以亮等人合譯 美國詩選 在香港出版 與國語派作家展開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 1963年9月 第一本散文集 左手的繆思 出版 次年 第一本評論集 掌上雨 第五本詩集 蓮的聯想 出版 舉辦紀念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現代詩朗誦會於耕莘文教院 應美國國務院邀請 至美國講學一年 1965年 任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次年回台 任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在台灣大學 政治大學 淡江大學兼課 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1968年7月 出版散文集 望鄉的牧神 1969年11月 出版詩集 敲打樂 在冷戰的年代 等 主編 現代文學 月刊 應美國教育部之聘 第三次赴美 任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和寺鐘學院客座教授 1971年 英譯 滿田的鐵絲網 和德譯 蓮的聯想 分別在台灣和西德出版 回國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1972年 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 訪問澳洲 11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邀請 至香港演說 任政治大學西洋語文系主任 1974年 出版詩集 白玉苦瓜 散文集 聽聽那冷雨 主持復興文藝營 1974年至1985年 在香港中文大學度過十一年 出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期間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17 他形容香港中大 是寫詩的理想地方 在中大寫了 沙田山居 吐露港上 等 18 其時 余氏居於教職員宿舍第六苑 即今國際生堂二座 2樓B室 1977年 於聯合報副刊發表 狼來了 一文 1985年 移居高雄市河堤社區 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1986年 為高雄市木棉花文藝季寫詩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出版詩集 紫荊賦 其後陸續出版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憑一張地圖 主編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1990年1月 出版散文集 隔水呼渡 6月出版詩集 夢與地理 1992年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龔氏訪問學人 翌年出任聯合書院的傑出訪問學人 他為首屆 1999 2000年度 及第二屆 2002至2003年度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 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決審評判 19 20 1994年2月 出版評論集 從徐霞客到梵谷 2006年 余光中公開批評中華民國教育部長杜正勝的 刪減文言文 政策 2010年 於聯合報副刊發表 某夫人畫像 推崇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 招致文壇各種諷刺 譏為 御用文人 2012年 對 經濟學人 以 bumbler 做事毫無頭緒 因能力不足 而時常犯錯 形容總統馬英九 余光中稱此為 大巧若拙 與馬英九會面時解釋 拙表示踏實負責任 不輕舉妄動 中國人講的拙是一個很好的字 21 數日後 馬英九在臉書發文謝謝余光中老師 用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 帶給華人文學永恆的典範 22 2015年4月9日 受香港城市大學之邀請 在 城大傑出講座 以 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 為題演說 23 24 2015年獲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2017年8月 余光中反對蔡英文政府刪減高中國文課程中的文言文 他表示 要推廣閩南語 更要念文言文 從小父親就教他以閩南語念文言文 余光中說 相較國語或京片子 有8音的閩南語 9音的客家話 不管文字或聲調 更貼近文言文 用閩南語 泉州話 漳州話 潮州話朗誦 反而更貼近文言文的原味 想推廣閩南語 更應鼓勵孩子念古詩詞及文言文 彰顯閩南語的典雅與優美 25 26 2017年11月27日 余光中病危 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 因急性腦中風 心肺惡化轉神經內科加護病房 家屬簽署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 27 12月14日 上午10時04分 因肺炎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逝世 享壽九十歲 28 身後 编辑2017年12月29日 在高雄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告別式 式後遺體火化 安葬在高雄內門區龍巖生命園區 2018年3月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 作家李敖 莫洛夫相繼去世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都即刻表示會呈請蔡英文總統頒發褒揚令 何以余光中未獲褒揚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表示 尊重文化部 並反諷余光中 李敖至少沒有幫助國家打壓鄉土文學 對此鄭麗君強調歷來未啟動褒揚令都不會特別說明 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 29 爭議 编辑現代詩論戰 编辑 参见 現代詩論戰 在現代詩論戰中 因唐文標批評台灣的現代詩風格 其中也包括余光中的作品 1973年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發表了 詩人何罪 批評唐文標以人民為標準 其思想左傾 並和中共的文革作連結 30 之後 現代文學 不再刊登唐文標的文章 唐文標在1984年出版的 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 序言中引述沈登恩說法 認為當年余光中曾威脅 現代文學 編輯發行者白先勇及姚一葦兩教授不准 現代文學 再發表任何唐文標的文章 31 鄉土文學論戰 编辑 参见 鄉土文學論戰 1977年 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期 在聯合副刊發表 狼來了 一文 指有人在台灣公然提倡毛澤東提倡的 工農兵文藝 雖然未指名道姓 但當時正值戒嚴時期 此文被認為是給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 王拓等人 扣帽子 狼來了 一文提及 回國半個月 見到許多來友 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 工農兵的文藝 台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 北京未聞有 三民主義文學 台北街頭卻可見 工農兵文藝 台灣的文化界真夠 大方 說不定 有一天 工農兵文藝 還會在台北得獎呢 正當我國外遭逆境之際 竟然有人內倡 工農兵文藝 未免太巧合了 目前國內提倡 工農兵文藝 的人 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 是為天真無知 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 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 問題不在於帽子 在頭 如果帽子合頭 就不叫 戴帽子 叫 抓頭 在大嚷 戴帽子 之前 那些 工農兵文藝工作者 還是先檢查自己的頭吧 32 1989年 陳芳明發表文章 記錄余光中曾寄一封長信給他 將陳映真文章中的段落摘取出來 對照英文原文 考證陳映真引述新馬克思主義作品之處 33 陳映真在2000年於 聯合文學 雜誌 再次提到此事 陳映真認為 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曾將此信匯整寄給王昇 密告陳映真思想傾共 王昇收到此信後 曾向鄭學稼查證相關內容 鄭學稼在私人場合向陳映真透露過相關歷史 34 余光中自辯 自己從未告密 誣賴 只是與友人書信中提及陳之事 他並稱那篇中英對照考據陳映真引述馬克思的文章是 一位雙方都認識的友人寫的 而余光中並未提出友人究竟是何人 因為要 保護那位朋友 2004年9月11日 余光中在羊城晚報上曾辯解 狼來了 一文只出於愛國心 絕不想扣陳映真帽子 余光中自認 狼來了 一文也未 點名批評 台灣文壇相關人士 否認曾寄密告信給王昇 也否認受到中國國民黨指使 6 35 文中表示 當時情緒失控 不但措辭粗糙 而且語氣凌厲 不像一個自由主義作家應有的修養 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過當 令人反感 也難怪授人以柄 懷疑是呼應國民黨的什麼整肅運動 余光中稱 他受到與他交好的齊邦媛 張曉風 陳芳明 南京的評論名家陳遼等批評 自認 我當年被心魔所魅是顯而易見的 7 徐復觀 编辑 徐復觀與余光中曾爭論 登鸛雀樓 一詩中的地形問題 徐復觀稱 余光中因此將他告上警總 王昇下令 強制將徐復觀的書從書局下架 36 胡蘭成 编辑 1975年 蔣中正過世 由其愛子蔣經國繼任國民黨黨魁 胡蘭成上書蔣經國 主張進行政治改革 同年 胡蘭成出版 山河歲月 余光中在 書評與書目 雜誌發表 山河歲月話漁樵 評論此書 攻擊胡蘭成曾在汪精衛政權服務的歷史 隨後趙滋蕃 胡秋原與徐復觀等人跟進批評 警備總部查禁了 山河歲月 胡蘭成喪失在文化大學的教職 隔年回日本 余光中最初曾推崇過胡蘭成的文章 而後卻因為胡蘭成推動改革的立場 而加諸迫害 37 評價 编辑自我評價 编辑 余光中在2004年應邀到北京參加百花文藝出版社 余光中集 出版新聞發布會時 對於所屬的地緣 曾自評 要論寫作的地區 在台灣時期創作最多 所以我當然是台灣詩人 不過詩之於文化傳統 正如旗之於風 我的詩之旗雖然在台灣飄起 但使它飄揚不斷的 是五千年吹拂的長風 風若不勁 旗怎能飄 我當然也是最廣義 最高義的中國詩人 38 文學評價 编辑 梁實秋 右手寫詩 左手寫文 成就之高 一時無兩 3 向明 詩經 楚辭 唐 宋詩的名句 西洋典籍 舊約聖經 在他的詩中出出入入 自然輕巧 一點也不影響他詩中純正現代風韻 來源請求 林沛理 語言的魔術師 香江第一才子 來源請求 夏志清 余光中所嚮往的中國並不是台灣 也不是共黨統治下的大陸 而是唐詩中洋溢著 菊香與蘭香 的中國 39 黃維樑 用紫色筆寫詩 用金色筆寫散文 用黑色筆寫評論 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余光中的散文 則 精新鬱趣 博麗豪雄 八字當可稱職 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國歷代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中 余光中的毫不失色 他的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 這是對他散文最穩重最保守的評價 他的散文 通體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氣 那是一種自給自足 綽有餘裕的才能 原無須借助外力 事件或經歷的成全 我以為 一旦具備了余光中的才能 那麼無論生在何時 長於何方 他都必然會在文學上嶄露頭角 大顯崢嶸 馬世芳 不 我不同意因為 狼來了 或是他的政治傾向 就要把他的詩文都貶為不值一顧 7 李敖認為余光中四十餘年來文學一點都沒有進步 2011年7月的香港书展 李敖在 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 演讲中再次批评余光中 余光中80多岁了 如果40年前就死了 他还是余光中 因为后40年都没进步嘛 40 政治評價 编辑 李敖認為余光中是 騙子詩人 文高於學 學高於詩 詩高於品 定性為 一軟骨文人耳 吟風月 詠表妹 拉朋黨 媚權貴 搶交椅 爭職位 無狼心 有狗肺者也 並且斥責他 過去反共 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 在李敖的 李敖有话说112期 中 定性余为 马屁诗人 半票作家 而且昔日余光中对兩蔣父子歌功颂德 粉饰太平 李敖對此行徑极为鄙视 认为其到大陆也不过是投机而已 對於余光中力稱閩南語的美好 李敖稱 余光中不講閩南語 還曾公開說 與其說我是閩南人 不如說我是江南人 何須為了意識形態造假 41 42 詩人李敏勇認為余光中附和黨國化中華民國體制的官方文化政策 甚至以筆為槍 拋血滴子 昔反共今親中 立場迥異犧牲民主 戲稱中為母 台為妻 自我解套仍難逃轉型正義的審視 43 詩人向陽認為 這個指控 鄉土文學論戰 對余光中往後的文學名譽造成了相當巨大的傷害 44 朱宥勳 我認為不出惡聲已是最大的寬容 無須過度禮遇 7 馬世芳 不 我當然不打算忘記 狼來了 這是他一生的汙點 7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介民表示 彭歌 余光中這等御用文人 不過在執行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對文學界的鎮壓 背後更驚心動魄的劇本是政權保衛戰 45 學者趙稀方表示 據臺灣的朋友告訴我 大陸的 余光中熱 讓臺灣的左翼文壇感到很吃驚 我想補充的是 余光中熱 讓我們大陸稍有台港文學知識的學者感到慚愧 目前的 余光中熱 是出於大陸讀者對於臺港歷史和文學史的無知 余光中在臺灣文壇上的 惡名 開始於 唐文標事件 而且給對方戴上了在當時 反攻大陸 的臺灣最犯政治忌諱的 左傾文藝觀 的帽子 46 詩人張德本批判余光中 我為何要在2000年第十九屆高雄市文藝獎頒獎典禮上抗議余光中呢 抗議余光中 打壓台灣文學 抗議余光中 狼來了 抗議余光中 作家的風骨何在 狼來了 一文余氏不敢將之收錄於結集 這段 鄉土文學論戰 余氏角色論點的歷史公案 余光中傳 裡迴避不敢觸及 難道是心虛嗎 詩人要像戰士勇於面對昔日 光榮 的戰役 47 陳映真在2000年 聯合文學 雜誌九月號發表 關於臺灣 社會性質 的進一步討論 答陳芳明先生 一文 引用陳芳明 鞭傷之島 一書 余光中向王昇密告陳映真一事 質疑余光中在當年鄉土文學論戰中 與國民黨政府特務系統的關係 而根據陳映真該文 他寫道 而余光中在最近的一個場合中 因他當年假借權力壓迫鄉土文學而當場受到一個青年公開的抗議後 作了這回應 他當年反對的不是鄉土文學 而是 工農兵文學 顯見他至今絲毫不以當年借國民黨的利刃取人性命之行徑為羞惡 余光中2011年12月12日在聯合報副刊上登了一首 某夫人畫像 讚揚馬英九之妻周美青的質樸 不奢華 關懷弱勢 內容 明貶暗褒 充滿奉承意味 被當時文壇炮轟根本是 御用詩人 除了讚揚特定人物之外 其中 不用英文 用法文 義大利文 的段落 也讓人質疑在諷刺候選人 蔡英文 文壇上忍不住諷刺這根本是 御用文人 的等級 當然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寫詩沒什麼不對 但在選舉前就有一種拍馬屁的嫌疑 另外 文壇上向來有種 文學不為政治力服務 的精神 雖然政治作家還是不少 但做得太過火還是會有爭議 余光中在1977年 同樣是聯合報副刊 曾刊載一篇 狼來了 暗指當時的鄉土文學作家 親共 那段時期 包含唐文標 陳映真 王拓等人 都被指控有左派 共產思想 害對方被調查 失去發表作品機會 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 文壇直批 根本是想要他們死 2015年 年輕詩人宋尚緯發表 某先人畫像 詩中提到 我們對夫人沒有敵意 但也沒有敬意 畢竟要種出選票與鈔票的 是那位一直發人傳票的丈夫 而你的鄉愁終究 終究變成鄉間的仇恨了 諷刺余光中大中華式的思考 48 馬英九總統被國際知名的 經濟學人 雜誌評為 bumbler 引起臺灣輿論爭議 余光中說 其實bumbler就是 拙 的意思 表示踏實 負責任 不輕舉妄動 如同大智若愚 愚公移山 大巧若拙 是媒體翻譯有問題 各界多不認同余光中的觀點 詩人鄭炯明直批 這是詩人的墮落 魔戒 的譯者朱學恆也諷刺 簡直是弄臣 48 時事評論員金恒煒說 余光中把 笨蛋 換裝成 大巧 就像把大糞變成黃金 污辱了所有人智商 也把自己的專業踩在腳底 49 沈政男指出 余光中英文不錯 但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好嗎 梁實秋編的 遠東英漢字典 裡說 bumble指的是 失敗 搞糟 喃喃不清的說 哪裡有 大巧若拙 的意思 50 文學觀點 编辑文學觀 原文摘錄 编辑 在 逍遙遊 鬼雨 一類的作品裡 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 煉出一顆丹來 在這一類作品裡 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 搥扁 拉長 磨利 把它拆開又拼攏 折來且疊去 為了試驗它的速度 密度和彈性 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 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 交響成一個大樂隊 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 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來源請求 散文有如地球 詩有如月亮 月球被地球所吸引 繞地球旋轉 成為衛星 但地球也不能把月球吸得更近 力的平衡便長此維持 另一方面 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 也形成了海潮 來源請求 散文 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 詩 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 來源請求 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象 活潑的節奏 和虛實相濟的藝術 然而散文畢竟非詩 旗可以迎風而舞 卻不可隨風而去 更不能變成風 把散文寫成詩 正如把詩寫成散文 都不是好事 來源請求 與音樂界關係 编辑 1970年代以降 中華民國政府經歷被逐出聯合國 與美斷交 國際地位日漸低落 余光中將當時社會處境的感受反映在1974年出版的詩集 白玉苦瓜 同年 民歌歌手楊弦將余光中 鄉愁四韻 譜曲 於胡德夫個人演唱會發表 這種對故土思念的情懷 融合西方的新式音樂元素 大獲好評 翌年 楊弦續譜 江湖上 民歌手 等詩 在 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 發表 余光中登台朗誦詩作 對余光中來說 是現代詩突破羈咎的新方法 在楊弦看來 則是中國傳統民謠另一條出路 兩個不同的領域 同樣在摸索有別舊往的發展方式 文學界與音樂界 在楊弦和余光中的合作下 開啟此後的民歌運動 楊弦與余光中的 以詩入歌 是民歌運動初期慣用的模式 學院派的音樂創作者 認為余楊等人提出的 中國現代民歌 定義與作法不夠精緻嚴謹 既不 中國 也非 民歌 而非學院派 如陶曉清 則認為過於高格調的範圍限定 無法將有別傳統的民歌概念通俗化 更會扼殺新式創作的發展 雙方多次交鋒 對各自論述所謂民歌的 正當性 每每展開論戰 與同是197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一樣 余光中皆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51 作品 编辑余光中創作文類包括詩歌 散文 論述等 以詩歌創作為主 復以散文及評論成名 詩集 编辑 舟子的悲歌 臺北 野風出版社 1952年3月 藍色的羽毛 臺北 藍星詩社 1954年10月 萬聖節 臺北 藍星詩社 1960年8月 鐘乳石 香港 中外畫報社 1960年10月 蓮的聯想 臺北 文星書店 1964年6月 五陵少年 臺北 文星書店 1967年4月 天國的夜市 臺北 三民書局 1969年5月 敲打樂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69年11月 在冷戰的年代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69年11月 白玉苦瓜 臺北 大地出版社 1974年7月 天狼星 臺北 洪範書店 1976年8月 與永恆拔河 臺北 洪範書店 1979年4月 隔水觀音 臺北 洪範書店 1983年1月 余光中詩選1949 1981 臺北 洪範書店 1981年8月 紫荊賦 臺北 洪範書店 1986年7月 余光中詩選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8年3月 余光中一百首 劉沙河選釋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8年11月 蘭嶼頌 詩文攝影集 與羅青 鍾玲合著 王慶華攝影 臺北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 1989年 夢與地理 臺北 洪範書店 1990年6月 臺灣三家詩精品 與席慕蓉 紀弦合著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0年9月 守夜人 中英對照詩集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2年10月 游目騁懷 玉山國家公園詩文之美攝影集 與鍾玲合著 王慶華攝影 南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3年4月 安石榴 臺北 洪範書店 1996年4月 雙人床 臺北 洪範書店 1996年9月 余光中詩歌選集 長春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7年8月 余光中詩選 第二卷1982 1998 臺北 洪範書店 1998年10月 五行無阻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8年10月 劉國松余光中詩情畫意集 劉國松畫 臺北 新苑藝術公司 1999年 余光中作品精選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9年3月 與海為鄰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12月 高樓對海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0年7月 山海傳奇 高雄攝影詩文集 與鍾玲合著 王慶華 王信誠攝影 高雄市新聞處 2001年 余光中 與永恆拔河 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1月 余光中短詩選 香港 銀河出版社 2003年9月 余光中詩選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4年3月 シリーズ台湾現代詩3 與楊牧 鄭愁予 白萩合著 上田哲二 美樹直大 是永駿 島田順子日譯 東京 國書刊行會 2004年12月 余光中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1月 余光中作品精選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6年8月 等你 在雨中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余光中集 臺灣詩人選集14 丁旭輝編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8年12月 藕神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8年10月 太陽點名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15年8月 貝殼砂 散文 编辑 左手的繆思 臺北 文星書店 1963年9月 逍遙遊 臺北 文星書店 1965年7月 望鄉的牧神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68年7月 焚鶴人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72年4月 聽聽那冷雨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74年5月 余光中散文選 香港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75年 青青邊愁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77年12月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臺北 洪範書店 1987年1月 憑一張地圖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88年12月 鬼雨 余光中散文 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89年5月 隔水呼渡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0年1月 招 魂 的 短 笛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年2月 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6年5月 世界華文散文精品 余光中卷 廣州出版社 1996年11月 橋跨黃金城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7年6月 高速的聯想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7年8月 真空的感覺 廣州 新世紀出版社 1998年10月 日不落家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8年10月 石城之行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 余光中散文 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9年4月 滿亭星月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8月 光中心音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9年 大美為美 余光中散精選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01年5月 海緣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文采畫風 劉國松圖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余光中精選集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2年11月 左手的掌紋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年10月 余光中散文精選集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12月 飛毬原來是地圖 香港 三聯書店 2004年1月 青銅一夢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5年2月 余光中幽默文選 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2005年5月 寸心造化 余光中自自選集 香港 天地圖書公司 2005年10月 余光中精選集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06年5月 余光中作品精選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6年8月 天涯情旅 余光中至情至愛散文集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6年12月 余光中經典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余光中幽默詩選 陳幸蕙 賞析 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8年10月 余光中跨世紀散文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8年10月 粉絲與知音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15年8月論述 编辑 掌上雨 臺北 文星書店 1964年6月 人與驢 臺中 藍燈出版社 1971年2月 文學漫談 與顏元叔 傅孝先 劉紹銘 馬莊穆合著 臺北 環宇出版 1972年 分水嶺上 余光中評論文集 臺北 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4月 九歌出版社 2009年6月 從徐霞客到梵谷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4年2月 井然有序 余光中序序文集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6年10月 繆思的左右手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 藍墨水的下游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8年10月 連環妙計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8月 余光中談翻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年1月 含英吐華 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2年3月 余光中談詩歌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3年1月 語文大師如是說 中中和西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7月 舉杯向天笑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8年10月 文學評論 翻译乃大道 52 合集 编辑 春來半島 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 香港 香江出版社 1985年 中國結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3年10月 余光中選集 第一卷詩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余光中選集 第二卷詩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余光中選集 第三卷詩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余光中選集 第四卷散文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余光中選集 第五卷散文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余光中集 第一卷 詩歌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二卷 詩歌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三卷 詩歌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四卷 散文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五卷 散文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六卷 散文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七卷 文文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八卷 文文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集 第九卷 集外集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余光中經典作品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9月 情人的血特別紅 余光中自選集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5月翻譯 编辑 梵谷傳 美 史東 臺北 重光文藝 1956年 臺北九歌出版社 2009年12月重訂版 英詩譯註 臺北 文星出版 1960年 英美現代詩選 葉慈等撰 臺北 大林書店 1970年 錄事巴托比 梅爾維爾著 香港 今日世界 1972年 不可兒戲 三幕喜劇 王爾德著 臺北 大地出版社 1983年 土耳其現代詩選 臺北 林白出版社 1984年 空洞的貝殼 沙白著 余光中 陳靖奇譯 高雄 臺一社 1990年 溫夫人的扇子 王爾德著 臺北 大地出版社 1992年 緋紅樹 陳志勇著 新竹 和英出版社 2003年 不要緊的女人 王爾德著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8年10月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0年 濟慈名著 濟慈著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12年4月 王爾德喜劇全集 王爾德著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13年10主編 编辑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 余光中等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 臺北 巨人出版社 1972年 文學的沙田 余光中編 臺北 洪範出版社 1981年 秋之頌 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 余光中編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88年 我的心在天安門 六四事件悼念詩選 余光中編 臺北 正中書局 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臺灣一九七 一九八九 余光中總編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貳 臺灣一九八九 二 三 余光中總編 臺北 九歌出版社 2003年傳述 编辑 這樣的 詩人 余光中 陳鼓應 臺北 大漢 1977年 從徐志摩到余光中 羅青哲 臺北 爾雅出版社 1978年 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傳 傅孟麗 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 1999年 望鄉的牧神 余光中傳 陳君華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1年 火中龍吟 余光中評傳 徐學 廣州 花城出版社 2002年 水仙情操 詩話余光中 傅孟麗 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2年 香港相思 余光中的文學生命 陳智德 馬輝洪 陳露明編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 2008年 壯麗 余光中論 黃維樑 香港 文思出版社 2014年8月獲獎 编辑1962年 台灣 獲中國文藝協會的中國文藝獎章新詩獎 1966年 台灣 十大傑出青年 1984年 台灣 第七屆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 小木屐 獲台北市新聞局金鼎獎之歌詞獎 1989年 台灣 國家文藝獎新詩獎 主編的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獲得金鼎獎 1997年 中國大陸 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致贈詩歌藝術貢獻獎 1998年 台灣 文工會第一屆五四獎的文學交流獎 1999年 台灣 以 日不落家 獲得吳魯芹散文獎 2000年 台灣 高雄市文藝獎 2001年 中國大陸 第二屆霍英東成就獎 2007年 台灣 獲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傑出校友 2011年 台灣 獲國立中山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 53 2012年 台灣 獲元智大學頒授桂冠文學家 2014年 台灣 獲行政院文化獎 2015年 獲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馬英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54 55 参考文献 编辑 余光中 范我存結褵61年 她是那位護井的人 2017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余光中與范我存結褵61載 育4千金選婿有條件 2017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3 0 3 1 詩人余光中辭世 十年打一 香港結 香港文匯報 2017 12 14 2017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文壇巨擘 著名詩人余光中台灣病逝 終年89歲 蘋果日報 2017 12 14 2017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掀鄉土文學論戰 余光中曾密告作家 思想傾共 李敖 詩高於品 2017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7 6 0 6 1 羊城晚報 發表 向歷史自首 溽暑答客四問 7 0 7 1 7 2 7 3 7 4 原文再現 余光中的 狼來了 與 向歷史自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報 2017年12月16日 永春 余光中祖父余东有先生像赞纪念册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17 曾任安溪十余日县长 关于余光中之父的故事 2019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01 知名作家余光中祖父纪念册 现于永春 永久失效連結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11 5 11 6 余光中遺作之1 夢見父親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報 2017年12月16日 台灣詩人余光中返鄉謁祖 其父曾任福建安溪縣長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24 余光中 鄉愁 抒發中國情懷 曾被溫家寶引用搞統戰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余光中 鄉愁 重慶 常州搶認是詩中場景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詩人余光中 范我存結褵60載 慶鑽石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報 2017 12 14 2011年 蘋果 專訪 我也是香港人 蘋果日報 2017 1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6 余光中 中大是寫詩的理想地方 中大通訊 第455期 2015 04 04 2017 1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9 任教中大中文系11年 是寫詩的理想地 蘋果日報 2017 12 14 2017 1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9 新聞發佈 余光中教授 2018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07 拙表示踏實負責任 不輕舉妄動 中國人講的拙是一個很好的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存档副本 2012 1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2 28 余光中送暖 馬英九臉書讚 文學永恆典範 2018 10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城大新聞網 2015 04 13 暮春詩意籠城大 余光中細述詩路心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匯報 2015 04 22 獨家 余光中 民進黨推廣閩南語 更要念文言文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推本土更要讀 余光中 古文貼近閩南語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余光中住院18天 家屬同意不急救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9 快訊 余光中過世 享壽90 文壇璀璨五彩筆殞落 ETtoday新聞雲 2017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中文 臺灣 余光中未獲褒揚 文化部長 未啟動褒揚令皆不特別說明 2018 03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余光中 詩人何罪 滿口 人民 民眾 的人 往往是一腦子的獨裁思想 例子是現成的 不同的是 所謂文化大革命只革古典文化的命 而 僵 文作者妄想一筆勾銷古典與現代 這樣幼稚而武斷的左傾文學觀 對於今日年輕一代的某些讀者 也許尚有迷惑的作用 唐文標 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 序 最後要一提的 本書初稿 上篇蒙高信疆先生的好意 登載入 現代文學 第二期 但下篇久久不刊 據遠景沈登恩先生云 因為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授的余光中先生 威脅 現代文學 之白先勇及姚一葦二教授 不准 現代文學 再發表任何唐文標的文章 只好退稿 這是本書在七年後方得見天日的唯一理由 但無人證實沈登恩先生的說法 余光中 狼來了 1977年8月20日 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 陳芳明 鞭傷之島 死滅的 以及從未誕生的 評余光中 陳映真道路的崩壞 我收到余光中寄自香港的一封長信 並附寄了幾份影印文件 其中有一份陳映真的文章 也有一份馬克思文字的英譯 余光中特別以紅筆加上眉批 並用中英對照的考據方法 指出陳映真引述馬克思之處 陳映真 關於臺灣 社會性質 的進一步討論 答陳芳明先生 事隔多年 而且因為陳芳明先披露了 我才在這裏說一說 余光中這一份精心羅織的資料 當時是直接寄給其時權傾一時 人人聞之色變的王將軍手上 寄給陳芳明的 應是這告密信的副本 余光中控訴我有 新馬克思主義 的危害思想 以文學評論傳播 新馬 思想 在當時是必死之罪 據說王將軍不很明白 新馬 為何物 就把余光中寄達的告密材料送到王將軍對之執師禮甚恭的鄭學稼先生 請鄭先生鑒別 鄭先生看過資料 以為大謬 力勸王將軍千萬不能以鄉土文學興獄 甚至鼓勵王公開褒獎鄉土文學上有成就的作家 不久 對鄉土文學霍霍磨刀之聲 戛然而止 一場一觸即發的政治逮捕與我擦肩而過 這是鄭學稼先生親口告訴我的 在那戒嚴的時代 余光中此舉 確實是處心積慮 專心致志地不惜要將我置於死地的 聯合文學 2000年九月號 陳映真 惋惜 世紀中國 2004年9月14日 2013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中文 臺灣 徐復觀 新版學術與政治之間 序 台北市 台灣學生書局 1980年出版 陳文華 陳文華專文 野狐禪夢 記胡蘭成 下 風傳媒 2016 06 12 201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13 徐麗梅 來源 文匯讀書周報 余光中 寫詩是專業 散文是副業 人民網 2004 05 18 2017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6 夏志清 余光中 懷國與鄉愁的延續 李敖曝作品曾和黄书一起卖 批余光中没进步 网易 2011 07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6 中文 简体 李敖有话说 骗子 诗人和他的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7 12 15 失效連結 掀鄉土文學論戰 余光中曾密告作家 思想傾共 李敖 詩高於品 東森新聞雲 2017 12 15 2017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7 詩人的光與影 毀譽參半的余光中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明勇 自由時報 2017年12月17日 鄉土文學論戰 向陽 余光中晚年悔不當初可惜難以挽回 2018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7 吳介民 隱微與毒辣之間 葉石濤 陳映真 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位置 是誰將 余光中神話 推到了極端 附 呂正惠的回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作者 趙稀方 張德本 歷史鐵證不容逃避 我為何抗議余光中 http blog libertytimes com tw penland 2007 11 09 546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11月9日張貼 中文 48 0 48 1 大選前 余光中寫詩讚周美青 百年難見 文壇 御用詩人 2020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20 笨蛋馬與御用余 點糞成金 自由電子報 2012 11 25 2017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11 梁實秋vs 余光中 自由電子報 2012 11 27 2017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2 25 張釗維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 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余光中 另一种国防 与 美丽的中文 2022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5 其他教務資料 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 2021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0 謝佳珍 表彰貢獻 總統贈勳余光中白先勇 中央通訊社 2015 12 17 2015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22 中文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104年11月12日總統令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5 11 12 2015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14 中文 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余光中语录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余光中黄维樑 璀璨的五彩笔 余光中作品概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维樑 礼赞木棉树和控诉大烟囱 论余光中八十年代的社会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维樑 中诗西诗 诗是余家事 余光中诗话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维樑 余光中的 文心雕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维樑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维樑 为李白杜甫造像 论余光中与唐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黎活仁 与伤春拔河 余光中的时间意识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余光中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嶺南大學圖書館 余光中詩集手稿 在冷戰年代之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關於台灣 社會性質 的進一步討論 答陳芳明先生 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余光中數位文學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余光中 amp oldid 7527538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