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诗歌

诗歌(英語:Poetry)是一种有节奏和韵律、表达凝练、结构多样、用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1]诗歌被认为是文学最初的起源,其最初发生于尚未有文字的人类社会,以口语的形式流传,并与音乐、舞蹈结合[1][2]。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非洲的狩猎诗[3]。较为早期的诗歌包括:中国的古代民歌《诗经》;建于公元前25世纪的非洲金字塔中发现的金字塔铭文;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梵语文学中的吠陀祆教文学里的伽薩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曾企圖界定詩歌,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喜劇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诗歌将观察、意识等结合,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有韵律的形式表达。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范围很广,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等等。[4]

歷史 编辑

詩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古時很多詩是可以歌唱的,诗常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亦稱为「诗歌」。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公元前2150年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吠陀》(1700-1200 BC) 。欧洲古希腊時期開始有詩歌,著名的诗人有荷马萨福和平达等。古罗马時間著名的詩人有卡图鲁斯、维尔吉和贺拉斯等。一些長篇的詩歌描述了歷史和神話故事,又稱為史詩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開始對詩作出論述,其著作對後來歐洲和中東的詩歌都有影響。中世紀基督教的儀式中常常會吟誦聖詩,民間亦常常有遊吟詩人到處唱誦詩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創作了不少十四行詩,在他的戲劇中也有不少詩歌。之後產生了抒情詩田園詩等類型,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現代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近代更有數字詩興起。現在詩常常發表於專門雜誌(如西方最古老的《詩》與《牛津詩歌》)、個人作品集、眾作家詩選集、與英美詩歌翻譯選輯[1][永久失效連結]等。

中国诗很多時稱為「詩詞」或「詩詞歌賦」。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詩詞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據趙翼統計《左傳》引《诗经》有二百一十七處[5]。詩詞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

原理 编辑

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会文化,富於想象,語言具有節奏韻律,傳統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一定要求。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亦宜於吟誦,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蘊含另一層意義,或喚起情感共鳴。

節奏 编辑

傳統的詩被稱作韻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結構、節奏和韻律。歐洲語言的字詞本身有重輕音節的區別,因此西方的詩也特別著重字詞的節奏(rhythm)。從希臘時代開始,不少的詩由輕重格(抑揚格,iamb)或重輕格(揚抑格,trochee)等的節拍(meter)組成。而在中國,由於中文的詞語本身可以由兩字或三字等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詩詞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詞組。由於這種特性,每個詞組之間唸起來自然形成短的停頓,形成中國詩詞獨特的節奏感。

韻律 编辑

無論西方或中國的詩都注重字詞的聲韻,常常利用押韻將句子的結尾關聯起來。漢語本身有平仄聲調的分別,因此不少詩詞對字句的聲調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稱為格律

結構 编辑

傳統詩對每一句的字節的數目,以及句子的數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齊的句子或不規則的長短句來達致節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詩,和中國的近體詩五言绝句七言律詩等格式。

技巧 编辑

詩常常會利用字詞、句子和段落的組合來賦予涵義的層次性和關聯,亦會透過對仗排比疊字、疊句等技巧來表現美感。押韻節奏除了營造音樂般的效果,亦可以達到聯想和共鳴的功用。

在內容上詩歌常常運用隱喻譬喻借喻等等手法來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義,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加強想像,甚至可以創造兩個迴然相異的意象互相輝映,如運用歧義象徵反諷等「詩的語言」的文體手法,使詩作遺留多樣、自由的解釋空間。

形式 编辑

 
位於卡累利阿索爾塔瓦拉Kolmikulmanpuisto Park內的佩特里·謝梅卡(一名符文歌手)雕像

不少文化建立不同形式的詩歌。在發展較完善的詩體中,一首詩的押韻方法、韻律和其他元素受詩體自身的規則所限。由挽歌只規限詩歌的寫法,至加扎勒維拉內拉詩英语Villanelle的一種高度規範化的格式,不同的詩體對於上述元素的限制既可寬鬆,亦可嚴緊。下文僅列出一些常見且廣泛應用於多種語言的詩歌形式,至於其他形式的詩歌,則請參閱有關不同文化或時期的詩歌條目,又或這個術語表英语Glossary of poetry terms

十四行詩 编辑

在云云常見詩歌形式之中,十四行詩在中世紀後期起成為其中一種受歡迎的詩歌形式,而其在十三世紀起漸漸被標準化成一種長度為十四行,且對押韻及邏輯有一套標準的詩歌。打從十四世紀及義大利文藝復興起,這種形式在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筆下更進一步結晶化(其作品於十六世紀時,被托马斯·怀亚特翻譯成英語。托馬斯亦因將十四行詩引入至英語文學界而被受讚揚)。[6]傳統意式或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英语Petrarchan sonnet遵從「ABBA, ABBA, CDECDE」這種押韻規律,縱使部份變體(當中最常見的為「CDCDCD」規律,尤其於最後六行詩句[註 1])亦常見。[7]英式(或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則遵從「ABAB, CDCD, EFEF, GG」這種押韻規律,當中包含了第三組四行诗(以四行為一組)、詩末的对句,以及從傳統意式十四行詩繼承而來的多元韻腳舖排。在傳統上,以英語編寫的十四行詩常為採用五音步抑揚格英语Iambic pentameter,而在罗曼语族編寫的詩歌中,則以十一音節英语Hendacasyllable亞歷山大詩體英语Alexandrine(或稱「六音步抑揚格」)為最常用的韻律。

各種十四行詩常常使用「轉折」(volta)以表達思想的變化、回答/提出問題,又或引伸出更複雜的主題。這「轉折」通常可採用一個「but」字句,將較早行句中的內容否定化或複雜化。在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中,這種轉折傾向放於首兩組四行詩及最後六行之間,唯英式十四行詩則通常將之放在最後的對句中或其附近。

十四行詩在某些特別場合中與「崇高的詩意措辭」(high poetic diction)、「想像生動」(vivid imagery)及「浪漫愛情」(romantic love)所連繫,主要原因是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影響及早期英語文學圈中的十四行詩人如埃德蒙·斯宾塞斯賓塞式十四行詩英语Spenserian sonnet正是以他為名)、迈克尔·德雷顿及莎士比亞,當中尤以最後者的十四行詩在英語詩歌中最為知名,而其中20部作品亦被收錄在《牛津英語詩集英语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中。[8]然而,轉折手法所衍生的變化與轉變對不少主題帶來一種邏輯上的靈活性。[9]從古至今,不少十四行詩詩人均善用這種形式以表達對於政治(约翰·弥尔顿珀西·比希·雪莱克勞德·麥凱伊英语Cluade McKay)、神學(约翰·多恩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戰爭(威爾弗雷德·歐文E·E·卡明斯)上,又或與「性」相關(卡罗尔·安·达菲)的話題。另外,部份如泰德·貝里根英语Ted Berrigan約翰·貝里曼英语John Berryman的後現代作者突破十四行詩形式的傳統定義,並完整演譯一種常常缺乏押韻、清晰的思維發展,甚或遵從既有的行數限制(十四行)的「十四行詩」。

中國古典詩歌 编辑

 
杜甫是唐代其中一位著名詩人,曾著有古詩《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和載體,亦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學體裁。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古诗)和后来受西方诗歌影响的新诗(现代诗,自由诗)有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中国诗歌,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汉代乐府,格律上都较为自由。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但诗歌格律仍没有后世严格。诗歌行數和每行的字數可不限。压韵是必须的,但平仄和对仗都不甚讲究。这样的诗歌后来被称为古体诗。中國詩歌最鼎盛的時期是唐朝(618-907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格律严格的近体诗。“唐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成熟时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以近体诗为代表),在格律上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以四行(又稱「绝句」)或八行(又稱「律诗」)為常見,並以雙數句為押韻句。一首詩每行的字數受詩體的字數限制而定,大多為五言或七言。[10]:1-2, 15-18

「近體詩」一名早於沈约(公元441-513年)在世之時已有理論基礎,唯要待陳子昂(公元661-702年)在世之時才算是發展成熟。[10]:111, 115近體詩格律對平仄有規定。所谓平仄,包括但不限於對中古汉语四聲之規律與使用。近體詩的基本形式律詩有八行,每两行为一联,称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其中頷聯、頸聯需用对仗。对仗要求內容有對比關係,且語法上也符合對偶規定。近體詩通常用詞、引喻豐富,且內容可為廣泛,包括歷史與政治。[11][12]唐代(八世紀)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是最为著名的近体诗人之一。[13]

唐朝之后,诗的变种 — 得倒了很大发展。词的创作在宋代达到鼎盛。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文学成就。曲是元代的诗歌主流,所以也被称为“元曲”。

維拉內拉詩 编辑

 
威斯坦·休·奥登是英語文化圈中其中一位俳句詩人代表

維拉內拉詩是一種由五個三行聯句組成,並以四行詩節作結的十九行詩歌。該詩歌形式的特色在於擁有兩段副歌:這些副歌初用於詩歌首節的第一及第三句,其後於各節的末段中交替使用(唯不包含末節,因該節以兩段副歌作結);而其餘的詩句則以a-b的方式交替押韻。[14]自十九世紀晚期起,維拉內拉詩漸漸於英語世界中成為常用的詩歌形式,而著名詩人計有狄兰·托马斯[15]威斯坦·休·奥登[16]伊丽莎白·毕晓普[17]

五行打油詩 编辑

五行打油詩是一種經常帶有幽默氣息的五行詩歌。節奏感於五行打油詩顯得尤為重要,皆因第一、二及五行須有七至十個音節,但第三、四行則只需五至七個音節;與此同時,各行之間必須押韻及擁有相同的韻律。五行打油詩的著名詩人包括愛德華·利爾丁尼生魯德亞德·吉卜林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

短歌 编辑

 
柿本人麻呂飛鳥時代的短歌詩人

短歌是一種不講求押韻的日本詩歌英语Japanese poetry,由五節共31個英语On (Japanese prosody)(音系學單位,與英語圈中的「音拍」相同),以「5-7-5-7-7」結構組成。[19]在前半段的5-7-5結構與後半段的7-7結構之間,通常會有一個音調與主題的轉變。早於飛鳥時代,已有諸如柿本人麻呂(七世紀後期在世)等詩人創作短歌,而當時日本詩歌界正受中國詩歌影響。[20]短歌原是日本正式詩歌(一般指「和歌」)中最短者,並常用以探索自我而非公共主題。至十世紀,短歌成為日本詩歌的最主要形態,而既有的用語「和歌」(日本詩歌)則用以代表短歌,而無他者。到了現在,人們仍有廣泛創作新的短歌作品。[21]

俳句 编辑

俳句是在各種不講求押韻的日本詩歌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詩歌形式,在十七世紀從發句(或連句日语連句的首段詩節)發展而成。一般而言,一首俳句以一直行寫畢,並包含三節共17個音(或「音拍」),以5-7-5形式排列。傳統而言,俳句包含一個切字英语Kireji及一個季語,當中前者常放於全詩其中一節之末端。[22]松尾芭蕉為一最知名的俳句名匠,而他其中一首作品如下:[23]

「富士の風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産」

  • 整句可譯作:
  • 富士山的風
  • 我給自己帶了把扇!
  • (這把扇)是一份來自江戶的禮物

泰國詩歌 编辑

克隆詩(泰語โคลง)是云云泰國詩歌形式中最舊者。這能從該詩體對特定音節的音調記號(需以「mai ek」(泰語ไม้เอก)或「mai tho」(泰語ไม้โท)標記)之要求中反映,而這種規定或可能從泰語只有三個音調(而非現時的五個音調,阿瑜陀耶王国時期曾對泰語音調進行拆分)的時候衍生出來,當中兩個音調正正就是代表上述兩個音調記號。這種形式通常會被視為一種高級且高雅的詩歌形式。[24]

在克隆詩中,一個詩節(「bot」,泰語บท)中有數行(「bat」,泰語บาท,出自巴利语梵语的「pāda英语Pada (foot)」一詞,解作「步」),而行數之多寡視乎形式而定;當中一個「bat」可分為兩個「wak」(泰語วรรค)。[註 2]首個「wak」有五個音節,而第二個「wak」的音節數量則視乎形式而定,可能沒有硬性規定。克隆詩的形式命名視乎一個詩節中的「bat」數量而定,亦可分為兩大類:索番克隆詩(泰語โคลงสุภาพ)及丹克隆詩(泰語โคลงดั้น)。二者分別在於最後一個「bat」中第二個「wak」的音節數量,及詩節之間的押韻規定。[24]

四索番克隆詩 编辑

四索番克隆詩(泰語โคลงสี่สุภาพ)是現存泰國詩歌形式中最常見者。該形式在每詩節中有四個「bat」,當中每行的首個「wak」有五個音節,而第一及第三個「bat」的第二個「wak」有兩個或四個音節(而第二及四個「bat」則分別為兩個音節及四個音節)。「Mai ek」需要七個音節,而「Mai tho」則需要四個音節。「死詞」("Dead word")音節允許置於需要「mai ek」的音節,而修改串字以符合詩體要求一般而言是允許的。

奧德詩 编辑

 
贺拉斯羅馬帝國時期的抒情詩人之一,曾著有《奧德英语Odes (Horace)》一書

奧德詩是一種最初由一些以古希臘語(如品达)及拉丁語(如贺拉斯)寫作的詩人創造出來的詩歌形式。於不少受希臘及拉丁文化影響的文化圈子中,這種詩歌形式衍生出不少形式。[25]一般而言,一篇奧德詩可分為三個部分:正旋舞歌回舞歌长短句交替。當中回舞歌部份在格律和押韻規律(視乎傳統而定)上與正旋舞歌部份相若,但長短句交替部份則截然不同。奧德詩採用更為正式的措詞,常以嚴肅的主題為主軸。正旋舞歌與回舞歌從另一面看主題,並通常帶有矛盾和觀點;而長短句交替則將主題推進一層,針對內裡問題進行觀察或解析。奧德詩通常供兩支合唱隊(或兩個人)朗誦或吟唱,其中一支合唱隊(或其中一人)演譯正旋舞歌,另一支(或另一人)則演譯回舞歌,而長短句交替則一同演譯。[26]時移世易,奧德詩出現了不同的形式,而這些形式在表達形式與結構上亦有頗大的變化。其中一種與奧德詩類似的非西方形式正是波斯詩歌中的盖绥达[27]

加扎勒 编辑

加扎勒是一種普遍於阿拉伯語英语Arabic poetry孟加拉語英语Bengali poetry波斯語烏爾都語英语Urdu poetry地區的詩歌類型。在傳統格式上,加扎勒有5至15對押韻的對聯,並在第二行末共享一段副歌。這段副歌可為其中一個或多個音節,並以一個押韻作開首。詩歌的每一段均有其獨特的韻律,而內容多數反映無法實現的愛,又或神性的主題。[28]

一如許多語言具有其他且歷史悠久的形式,加扎勒現時已經演變出不同變體,當中包括在乌尔都语中具備半音樂形式的詩詞形態。[29]加扎勒與蘇非主義有著歷史上的密切關係,當中有一定數量的蘇非主義主要宗教作品均採用加扎勒形式寫成。而加扎勒相對平穩的押韻與採用副歌所製造的咒語效果,亦與蘇非主義本身的神祕主題相當吻合。[30]在此形態的加扎勒詩人之中,尤以13世紀的波斯詩人鲁米為數一數二的高手。而在云云加扎勒詩人之中,哈菲兹是其中一個最為有名的,而他的作品常常包含曝露偽善的主題。哈菲兹的生活與詩歌作品已成為不少分析、評論和解釋的主題,而其對十四世紀晚期波斯文學創作的影響,更遠高於任何同期作家。[31][32]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抒情詩合集《西東詩集英语West–östlicher Divan》,創作靈感正是源自這位波斯詩人哈菲兹。[33][34][35]

体裁 编辑

詩歌除了擁有不同的形式外,在體裁的選用上亦是五花八門。一般而言,一種詩歌體裁往往是對於一篇詩歌的題材、風格,又或在廣泛層面上的文學特徵而訂立的慣例或分類。[36]部份評論視體裁為文學的自然形態,亦有意見認為體裁研究是一門研究不同的作品如何關連和參照其他作品。[37]

敍事詩 编辑

 
杰弗里·乔叟是敍事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敍事詩是一種用作述說故事的詩歌體裁。廣義而言,這種體裁亦包括史诗,但「敍事詩」一詞通常則用以形容。有指敍事詩可能是現存最久的詩歌種類。不少荷马學者認為,荷馬所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均整合自多篇題材相關,而篇幅較短的敍事詩。大部分敍事詩,如英式谣曲,又或波羅的式斯拉夫式史詩,是根植於在文字出現之前口述傳統的一種表演詩英语Performance poetry。據推測,一些區分詩歌與散文的特徵,例如韻律、頭韻日耳曼詩歌中的複合隱喻語,曾用作吟游诗人(背誦傳統故事的人)的記憶輔助工具。[38]

著名敍事詩詩人包括:奧維德但丁·阿利吉耶里胡安·魯伊斯英语Juan Ruiz威廉·朗蘭杰弗里·乔叟費爾南多·德·羅哈斯英语Fernando de Rojas路易·德·賈梅士威廉·莎士比亚亚历山大·蒲柏羅伯特·伯恩斯亚当·密茨凯维奇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爱伦·坡丁尼生安妮·卡森

抒情詩 编辑

 
抒情詩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左)

有別於史诗與戲劇詩,抒情詩是一種不直接,但以更個性化的風格來說故事的詩歌體裁。此類的詩作偏向篇幅較短、旋律優美,且易於令人沉思其中。抒情詩的另一特點是著重於詩人自身的感覺感质感知,而非在描繪角色和行為。[39]抒情詩的著名詩人包括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约翰·多恩夏尔·波德莱尔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安東尼奧·馬查多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

史詩 编辑

 
路易·德·賈梅士曾著有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史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亦為敍事文學的主要形態。這種體裁通常被定義為一種描繪英雄事蹟,又或反映當時文化的重要本質之長篇詩作。史詩透過連續敍述的方式,講述一個英雄、一個神話人物或一群人物的生平和事蹟。[40]史詩的例子計有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尼伯龍根之歌》、路易·德·賈梅士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熙德之歌》、《吉尔伽美什史诗》、《摩诃婆罗多》、埃利亚斯·伦罗特的《卡勒瓦拉》、菲爾多西的《列王紀》、尼扎米的《康士》(英語:Khamse,解作「五書」)及《格萨尔王传》。自20世紀初開始,縱使史詩以至長篇詩英语Long poem的創作變得不再活躍,但仍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史詩作品推出,而這些現代史詩包括艾兹拉·庞德的《詩章英语The Cantos》、希尔达·杜利特尔的《海倫在埃及》及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裴特森英语Paterson (poem)》。德里克·沃尔科特於1992年獲得诺贝尔奖,主要原因是其創作的史詩《奧麥羅英语Omeros》。[41]

諷刺詩 编辑

 
約翰·威爾默特是十七世紀英國諷刺詩的高手之一

詩歌可作為讽刺的強力武器。羅馬人對於諷刺詩擁有豐厚的傳統,而這些諷刺詩大多用以政治目的,而羅馬詩人尤维纳利斯的《諷刺英语Satires (Juvenal)》就是表表者。[42]

此點對於英國諷刺傳統亦無誤。英國首名桂冠诗人、亦為云云托里之一的约翰·德莱顿於1682年出版的詩作《麦克·弗莱克诺英语Mac Flecknoe》中,有一句「一首對於真正的藍色新教詩人T.S.的諷刺」("A Satire on the True Blue Protestant Poet, T.S.",當中「T.S.」引用自另一名英國詩人托馬斯·沙德維爾英语Thomas Shadwell的名字)。[43]第二代羅徹斯特伯爵約翰·威爾默特亦為英國在17世紀的諷刺詩大師。[44]在英國境外,曾有創作諷刺詩的詩人包括波兰伊格納齊·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阿塞拜疆米爾扎·阿拉克巴爾·薩比爾英语Mirza Alakbar Sabir葡萄牙曼努埃爾·瑪麗亞·巴博薩·杜博卡奇英语Manuel Maria Barbosa du Bocage及大韓民國的金起林英语Kim Kirim(以其詩作《天氣圖》尤為著名)。

挽歌 编辑

 
托馬斯·格雷是十八世紀後期「墓地派詩人」之一

挽歌是一首憂傷、憂鬱或悲涼的詩歌,通常作為死者的輓歌或用於葬礼的歌曲。「挽歌」二字原為詩歌韻律的一種(挽歌韻律),常以描述關於喪事的詩作。另外,「挽歌」或可用以反映某些在作者眼中認為是古怪或神祕的事情。挽歌作為對死者、對更平凡的悲傷,甚或對神祕事物的一種反思,或可被視作抒情詩的一種形態。[45][46]

著名挽歌詩人包括普罗佩提乌斯霍赫·曼里奎揚·科哈諾夫斯基奇迪奧克·蒂奇本英语Chidiock Tichborne埃德蒙·斯宾塞本·琼生约翰·弥尔顿托馬斯·格雷夏洛特·特納·史密斯英语Charlotte Turner Smith威廉·卡倫·布萊恩特英语William Cullen Bryant珀西·比希·雪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葉夫根尼·阿布拉莫維奇·巴拉滕斯基英语Yevgeny Baratynsky丁尼生沃尔特·惠特曼安東尼奧·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威廉·巴特勒·叶芝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弗吉尼亚·吴尔夫

寓言詩 编辑

 
伊格納齊·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是寓言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是一種古代文類,通常(縱然不能說「總是」)以韻文形式呈現。它是一種包含擬人动物傳說生物植物、無生命的物體,又或大自然的力量,並述說一個道理(一種「道德」)的簡明故事。寓言詩在創作上會利用不同的韵律押韻規律。[47]

著名寓言詩詩人包括伊索毗濕奴·夏爾馬英语Vishnu Sharma斐德羅英语Phaedrus (faublist)玛丽·德·法兰西羅伯特·亨瑞森英语Robert Henryson盧布林·比耶納特英语Biernat of Lublin让·德·拉封丹伊格納齊·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費利克斯·瑪麗亞·德·薩馬尼戈英语Félix María de Samaniego托馬斯·伊里亞特·奧羅佩薩英语Tomás de Iriarte y Oropesa伊萬·克雷洛夫安布罗斯·比尔斯

戲劇詩 编辑

戲劇詩是由供演員唸讀或唱出的韻文寫成的戲劇。在不同的文化中,戲劇詩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形態出現。在詩歌中的古希腊悲剧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紀,而此或對印度傳統戲劇的發展帶來影響[48],正如印度戲劇輾轉對中國的變文詩歌戲劇(現今戏曲的前身)之發展帶來影響。[49]東亞地區的詩歌戲劇亦包括日本的能剧。在波斯文学中,戲劇詩的例子包括尼扎米的兩套著名戲劇作品—《莱拉和玛吉努》和《霍斯勞和席琳》、菲爾多西的悲劇作品如《羅斯塔姆和索赫拉布英语Sohrab》、鲁米的《玛斯纳维》、法赫魯丁·阿斯阿德·古爾加尼英语Fakhruddin As'ad Gurgani的悲劇作品《維斯和拉敏英语Vis and Rāmin》,以及瓦希·巴夫奇英语Vahshi Bafqi的作品《法哈德英语Farhad》。20世紀的美國詩人將戲劇詩復興,當中包括艾兹拉·庞德的《Sestina: Altaforte,》[50]T·S·艾略特的《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英语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51][52]

思辨詩 编辑

 
爱伦·坡有時會被視為「思辨詩之父」

思辨詩(又稱「奇妙詩」,當中古怪詩或恐怖詩是其中一個主要子分類)是一種處理「超越現實」主題的詩歌體裁,而這些主題可以來自科幻小说中的外推,又或恐佈小說英语Horror fiction中的怪異及可怕主題。這些詩作定期刊載於現代科幻小說作品及恐怖小說雜誌中。有時候,爱伦·坡會被視為「思辨詩之父」[53],皆因他在思辨詩體裁的貢獻中,其中之一就是其在1848年的随笔(基於該作品的推測性質,他將之稱作一則「散文詩」)《尤里卡:散文詩英语Eureka: A Prose Poem》中,包含其對宇宙大爆炸起源之推測,而這推測比乔治·勒梅特還要早四分之三個世紀。[54][55]

散文詩 编辑

散文詩是一種結合散文與詩歌元素的混合體裁,或可能與微型小说(又稱「小小說」、「極短篇小說」)難以分辨。在現代讀者角度而言,縱然部份早期散文例子或會解讀成「詩歌」,「散文詩」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始於19世紀的法國,而當時嘗試過這類詩歌的詩人包括阿洛伊修斯·貝爾特朗英语Aloysius Bertrand夏尔·波德莱尔阿蒂尔·兰波馬拉美[56]尤自1980年代後期,散文詩逐漸受到讀者歡迎,在《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57]、《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58]及《Haibun Today》[59]等全本式期刊中亦致力於該體裁及相關混合體。在20世紀,撰寫散文詩的拉丁美洲詩人英语Latin American poetry包括奥克塔维奥·帕斯亞歷杭德拉·皮薩尼克英语Alejandra Pizarnik

輕詩 编辑

 
路易斯·卡羅既是兒童文學作家,亦是輕詩派著名詩人之一

輕詩是一種用作幽默的詩歌。輕詩之所以稱作「輕」是因為這些詩歌通常簡短、主題既可為輕浮亦可為嚴肅,而且經常包含文字游戏的元素,如雙關語、冒險的押韻及重度的頭韻。雖然少數自由詩人在傳統詩體以外的輕詩上不缺出色作品,於英語世界的輕詩至少違反若干正式常規。輕詩的主要形態包括五行打油詩英语Limerick (poetry)克萊里休詩雙揚抑抑格英语Double dactyl

雖然輕詩有時候會被貶稱為打油詩,又或被稱是隨意寫的詩歌,幽默在輕詩中往往以微妙或顛覆性的方式帶出嚴肅的觀點。而不少知名的「嚴肅派」詩人於輕詩創作上亦有超常發揮。著名輕詩詩人包括路易斯·卡羅奧格登·拿殊英语Ogden NashX·J·肯尼迪英语X. J. Kennedy威拉德·R·艾斯英语Willard R. Espy谢尔·希尔弗斯坦溫蒂·科普英语Wendy Cope

滿貫詩 编辑

滿貫詩是一種詩歌體裁,源於1986年,馬克·史密斯英语Marc Smith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舉辦首屆詩歌大滿貫。[60][61]詩歌大滿貫中的演繹者在聽眾面前以情緒化的方式,就個人、社會或其他方面大聲評論,而比賽著重文字遊戲之美、語調和其抑揚變化。而滿貫詩在特定的「詩歌大滿貫英语Poetry slam」比賽中,通常均具競爭性。[62]

現代詩爭論 编辑

傳統詩歌對詩的形式非常看重,形式的運用與發展基本是為了體現詩歌的美感、利於吟誦、和使內容更深刻。但現代詩歌多對格式要求有所放鬆,一般至少還保留著分行與押韻,或只剩分行。有些分行的“詩歌”,去掉分行後可能僅僅就是篇散文。完全不顧格式的詩歌,實際上已很難認定為詩歌,當然,這牽扯到詩歌的定義及其定義的發展。

相關條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詩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註釋 编辑

  1. ^ 又稱「sestet」。
  2. ^ 在文學研究中,西方文學中的「行」(line)會被譯作「bat」,但在個別形式中,該單位與「wak」會更為相似。為避免引起不必要之誤會,本條目將會指「bat」和「wak」而非「line」,當中後者可指前兩者。

参考文献 编辑

註腳 编辑

  1. ^ 1.0 1.1 刘甫田; 徐景熙; 张德礼; 柳和勇. 文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 78-84. ISBN 9787040241181. 
  2. ^ 老舍. 文学概论讲义.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 93. ISBN 9787200106633. 
  3. ^ Oral Literature in Africa, Ruth Finnegan,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2
  4.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於2011年3月17日查閱
  5. ^ 趙翼:《陔餘叢考》卷二
  6. ^ Corn 1997,第94頁
  7. ^ Minta, Stephen. Petrarch and Petrarchis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0: 15–17. ISBN 978-0-7190-0748-4. 
  8. ^ Quiller-Couch, Arthur (编).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0. 
  9. ^ Fussell 1965,第119-33頁
  10. ^ 10.0 10.1 Watson, Burton. Chinese Lyricism: Shih Poetry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welf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0-231-03464-4. 
  11. ^ Faurot, Jeannette L. Drinking with the moon. China Books & Periodicals. 1998: 30. ISBN 978-0-8351-2639-7. 
  12. ^ Wang, Yugen. "Shige: The Popular Poetics of Regulated Verse". T'ang Studies. 2004-06-01, 2004 (22): 81-125. doi:10.1179/073750304788913221. 
  13. ^ Schirokauer, Conrad.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ivilization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119. ISBN 978-0-15-505569-8. 
  14. ^ Kumin, Maxine. Varnes, Katherine , 编. Gymnastics: The Villanelle. An Exaltation of Forms: Contemporary Poets Celebrate the Diversity of Their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314. ISBN 978-0-472-06725-1. 
  15. ^ Thomas, Dylan.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In Country Sleep and Other Poems (New Directions Publications). 1952: 18. 
  16. ^ Auden, WH. Villanelle. Collected Poems (Random House). 1945. 
  17. ^ Bishop, Elizabeth. One Art. Geography III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6. 
  18. ^ Poets, Academy of American. Limerick |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poets.org. [2020-10-10]. (原始内容于2022-04-30) (美国英语). Limericks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 of Lord Alfred Tennyson, Rudyard Kipling, Robert Louis Stevenson 
  19. ^ Samy Alim, H; Ibrahim, Awad; Pennycook, Alastair (编).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Taylor & Francis. 2009: 181. ISBN 978-0-8058-6283-6. 
  20. ^ Brower, Robert H; Miner, Earl. Japanese court poetry. 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86–92. ISBN 978-0-8047-1524-9. 
  21. ^ McCllintock, Michael; Ness, Pamela Miller; Kacian, Jim (编). The tanka anthology: tanka in English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d Moon Press. 2003: xxx–xlviii. ISBN 978-1-893959-40-8. 
  22. ^ Ross, Bruce (编). Haiku moment: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n haiku. Charles E. Tuttle Co. 1993: xiii. ISBN 978-0-8048-1820-9. 
  23. ^ Etsuko Yanagibori. Basho's Haiku on the theme of Mt. Fuji. The personal notebook of Etsuko Yanagibori.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英语). 
  24. ^ 24.0 24.1 โคลง Khloong. Thai Language Audio Resource Center. Thammasat University. [2012-03-06]. (原始内容于2020-01-22) (英语).  (Reproduced from Hudak, Thomas John. The indigenization of Pali meters in Thai poetry. Monographs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Southeast Asia Series. Athens, Ohio: Ohio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0. ISBN 978-0-89680-159-2. )
  25. ^ Gray, Thomas. English lyrics from Dryden to Burns. Elibron. 2000: 155–56. ISBN 978-1-4021-0064-2. 
  26. ^ Gayley, Charles Mills; Young, Clement C. English Poetry Reprint ed.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5: lxxxv. ISBN 978-1-4179-0086-2. 
  27. ^ Kuiper. Kathleen , 编. Poetry and drama literary terms and concepts.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 in association with Rosen Educational Services. 2011: 51. ISBN 978-1-61530-539-1. 
  28. ^ Campo, Juan E. Encyclopedia of Islam'. Infobase. 2009: 260. ISBN 978-0-8160-5454-1. 
  29. ^ Qureshi, Regula Burckhardt. "Musical Gesture and Extra-Musical Meaning: Words and Music in the Urdu Ghaz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Autumn 1990, 43 (3): 457-97. doi:10.1525/jams.1990.43.3.03a00040. 
  30. ^ Sequeira, Isaac. "The Mystique of the Mushaira".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1 June 1981, 15 (1): 1-8. doi:10.1111/j.0022-3840.1981.4745121.x. 
  31. ^ Yarshater. [2010-07-25]
  32. ^ Aga Khan III. Hafiz and the Place of Iranian Culture in the World. 1936-11-09 [2021-05-31]. (原始内容于2022-06-09) (英语). 
  33. ^ Shamel, Shafiq. Goethe and Hafiz. Peter Lang. 2013 [2014-10-29]. ISBN 978-3-0343-0881-6. 
  34. ^ . [2014-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9) (英语). 
  35. ^ . [2014-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英语). 
  36. ^ Chandler, Daniel. . Aberystwyth University.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英国英语). 
  37. ^ Schafer, Jorgen. Gendolla, Peter , 编. Beyond the screen: transformations of literary structures, interfaces and genres. Verlag. 2010: 16, 391–402. ISBN 978-3-8376-1258-5. 
  38. ^ Kirk, GS. Homer and the Oral Tradition reprin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2-45. ISBN 978-0-521-13671-6. 
  39. ^ Blasing, Motlu Konuk. Lyric poetry : the pain and the pleasure of word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2. ISBN 978-0-691-12682-1. 
  40. ^ Hainsworth, JB. Traditions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9: 171–75. ISBN 978-0-947623-19-7. 
  41.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2: Derek Walcott. Swedish Academy. [2011-12-10]. (原始内容于2017-08-10) (英语). 
  42. ^ Dominik, William J; Wehrle, T. Roman verse satire: Lucilius to Juvenal. Bolchazy-Carducci. 1999: 1-3. ISBN 978-0-86516-442-0. 
  43. ^ Black, Joseph (编). Broadview Anthology of British Literature. 1. Broadview Press. 2011: 1056. ISBN 978-1-55481-048-2. 
  44. ^ Treglown, Jeremy. "Satirical Inversion of Some English Sources in Rochester's Poetry".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1973, 24 (93): 42-48. doi:10.1093/res/xxiv.93.42. 
  45. ^ Pigman, GW. Grief and English Renaissance ele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0-47. ISBN 978-0-521-26871-4. 
  46. ^ Kennedy, David. Elegy. Routledge. 2007: 10-34. ISBN 978-1-134-20906-4. 
  47. ^ Harpham, Geoffrey Galt; 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0th ed.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11-01-10: 9. ISBN 978-0-495-89802-3. 
  48. ^ Keith, Arthur Berriedale. Sanskrit Drama in its orig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Motilal Banarsidass. 1992: 57–58. ISBN 978-81-208-0977-2. 
  49. ^ Dolby, William. Mackerras, Colin , 编. "Early Chinese Plays and Theatre". Chinese Theater: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3: 17. ISBN 978-0-8248-1220-1. 
  50. ^ Giordano, Mathew. Dramatic Poetics and American Poetic Culture, 1865–1904,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2004. Dramatic poetry: Pound’s 'Sestina: Altaforte' or Eliot’s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oufrock'. 
  51. ^ Eliot, T.S. Poetry and Drama. tseliot.com. 1951 [2020-10-09]. (原始内容于2022-07-06) (英语). 
  52. ^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 Modern American Poetry. www.modernamericanpoetry.org. [2020-10-09]. (原始内容于2022-06-10). 
  53. ^ Allen, Mike. Dutcher, Roger , 编. The alchemy of stars. Science Fiction Poetry Association. 2005: 11-17. ISBN 978-0-8095-1162-4. 
  54. ^ Rombeck, Terry. Poe's little known science book reprinted. Lawrence Journal-World & News. 2005-01-22 [2021-05-31]. (原始内容于2017-06-20) (英语). 
  55. ^ Robinson, Marilynne. "On Edgar Allan Po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5-02-05, LXII (2): 4, 6. 
  56. ^ Monte, Steven. Invisible fences: prose poetry as a genre in Frenc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0: 4-9. ISBN 978-0-8032-3211-2. 
  57. ^ 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vidence College. [2011-12-10]. (原始内容于2011-12-04) (美国英语). 
  58. ^ 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 [2011-12-10]. (原始内容于2011-10-05) (英语). 
  59. ^ Haibun Today. [2021-05-31]. (原始内容于2015-08-17) (英语). 
  60. ^ Mary. Honoring Marc Kelly Smith and International Poetry Slam Movement. Mary Hutchings Reed. 2011-10-25 [2019-05-05]. (原始内容于2022-05-06) (美国英语). 
  61. ^ A Brief Guide to Slam Poetry.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2004-05-29 [2019-05-05]. (原始内容于2018-06-28) (美国英语). 
  62. ^ 5 Tips on Spoken Word. Power Poetry. [2019-05-05]. (原始内容于2022-05-06) (英语). 

參考資料 编辑

書籍

延伸閱讀 编辑

  • Brooks, Cleanth. The Well Wrought Um: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47. 
  • Finch, Annie. A Poet's Ear: A Handbook of Meter and For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ISBN 978-0-472-05066-6. 
  • Fry, Stephen. The Ode Less Travelled: Unlocking the Poet Within. Arrow Books. 2007. ISBN 978-0-09-905934-9. 
  • Pound, Ezra. ABC of Reading. Faber. 1951. 
  • Preminger, Alex; Brogan, Terry VF; Warnke, Frank J (编).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3r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691-02123-2. 
  • Francis, Norbert. B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Poetry, Music and Narrative: The Science of Art. Lexington Books. 2017 [2021-07-02]. ISBN 978-1-4985-5184-7. (原始内容于2022-05-06). 

選集 编辑

  • Ferguson, Margaret; Salter, Mary Jo; Stallworthy, Jon (编).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4th ed. W.W. Norton and Co. 1996 [2021-07-02]. ISBN 978-0-393-9682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Gardner, Helen (编). New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1250-19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0-19-812136-7. 
  • Larkin, Philip (编). The Oxford Book of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Ricks, Christopher (编).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19-214182-8. 
  • Yeats, WB (编). Oxford Book Modern Verse 1892-193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诗歌, 此条目的主題是一种文体形式, 关于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請見, 詩經,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en, poetry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21年7月2日, 如果您擅长翻译, 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 欢迎协助翻譯, 改善或校对本條目, 此外,. 此条目的主題是一种文体形式 关于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請見 詩經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诗歌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en Poetry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21年7月2日 如果您擅长翻译 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 欢迎协助翻譯 改善或校对本條目 此外 长期闲置 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内容可能会被移除 目前的翻译进度为 61 文學散文 韻文 駢文詩 詞 曲 歌詞小說 短篇小说 長篇小說 戲劇 傳記兒童文學 文學流派西方文學理論 文學史地域文學古希腊文学 古罗马文学 古埃及文學爱尔兰文学 義大利文學 西班牙文学中国古典文学 中國大陸文學 香港文學 台湾文學 美国文学 英國文學德國文學 法国文學朝鲜文学 韩国文学印度文学 伊朗文学日本文学 越南文学非洲文學 俄国文学作家小說家 隨筆家剧作家 評論家诗人 詞人作曲家 填詞人散文家 網路作家分類文學 各國文學文學類型 文學體裁作家 登場人物文学流派诗歌 英語 Poetry 是一种有节奏和韵律 表达凝练 结构多样 用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 1 诗歌被认为是文学最初的起源 其最初发生于尚未有文字的人类社会 以口语的形式流传 并与音乐 舞蹈结合 1 2 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非洲的狩猎诗 3 较为早期的诗歌包括 中国的古代民歌 诗经 建于公元前25世纪的非洲金字塔中发现的金字塔铭文 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 吉尔伽美什史诗 梵语文学中的吠陀 祆教文学里的伽薩 荷马史诗 包括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亞里斯多德的 詩學 曾企圖界定詩歌 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 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 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 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 並強調詩的美感 稱為韻文 以此與散文相區別 至二十世紀中期 詩的定義轉為寬鬆 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詩能夠自成一格 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 如詩劇 歌詞或散文詩 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 诗歌将观察 意识等结合 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 有韵律的形式表达 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范围很广 包含敘述性 戲劇性 諷刺性 訓誡式 情色和個人形式等等 4 目录 1 歷史 2 原理 2 1 節奏 2 2 韻律 2 3 結構 2 4 技巧 3 形式 3 1 十四行詩 3 2 中國古典詩歌 3 3 維拉內拉詩 3 4 五行打油詩 3 5 短歌 3 6 俳句 3 7 泰國詩歌 3 7 1 四索番克隆詩 3 8 奧德詩 3 9 加扎勒 4 体裁 4 1 敍事詩 4 2 抒情詩 4 3 史詩 4 4 諷刺詩 4 5 挽歌 4 6 寓言詩 4 7 戲劇詩 4 8 思辨詩 4 9 散文詩 4 10 輕詩 4 11 滿貫詩 5 現代詩爭論 6 相關條目 7 延伸阅读 8 註釋 9 参考文献 9 1 註腳 9 2 參考資料 10 延伸閱讀 10 1 選集歷史 编辑主条目 詩的歷史 詩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 神话及口传文学 劳动号子和民歌 古時很多詩是可以歌唱的 诗常和音乐 舞蹈结合在一起 因此亦稱为 诗歌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公元前2150年的 吉尔伽美什 印度的 吠陀 1700 1200 BC 欧洲在古希腊時期開始有詩歌 著名的诗人有荷马 萨福和平达等 古罗马時間著名的詩人有卡图鲁斯 维尔吉和贺拉斯等 一些長篇的詩歌描述了歷史和神話故事 又稱為史詩 亞里斯多德的 詩學 開始對詩作出論述 其著作對後來歐洲和中東的詩歌都有影響 中世紀時基督教的儀式中常常會吟誦聖詩 民間亦常常有遊吟詩人到處唱誦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 1564 1616 創作了不少十四行詩 在他的戲劇中也有不少詩歌 之後產生了抒情詩 田園詩等類型 直到二十世紀中期 現代詩的定義轉為寬鬆 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近代更有數字詩興起 現在詩常常發表於專門雜誌 如西方最古老的 詩 與 牛津詩歌 個人作品集 眾作家詩選集 與英美詩歌翻譯選輯 1 永久失效連結 等 中国诗很多時稱為 詩詞 或 詩詞歌賦 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历史 早期的詩詞有 诗经 楚辞 和汉 乐府 等 據趙翼統計 左傳 引 诗经 有二百一十七處 5 詩詞有一定的格律要求 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 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 原理 编辑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亦反映社会文化 富於想象 語言具有節奏韻律 傳統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一定要求 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 亦宜於吟誦 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 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 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 蘊含另一層意義 或喚起情感共鳴 節奏 编辑 傳統的詩被稱作韻文 verse 和散文 prose 不同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結構 節奏和韻律 歐洲語言的字詞本身有重輕音節的區別 因此西方的詩也特別著重字詞的節奏 rhythm 從希臘時代開始 不少的詩由輕重格 抑揚格 iamb 或重輕格 揚抑格 trochee 等的節拍 meter 組成 而在中國 由於中文的詞語本身可以由兩字或三字等組合而成 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詩詞常常可以分作 四 三 或 二 二 三 的詞組 由於這種特性 每個詞組之間唸起來自然形成短的停頓 形成中國詩詞獨特的節奏感 韻律 编辑 無論西方或中國的詩都注重字詞的聲韻 常常利用押韻將句子的結尾關聯起來 漢語本身有平仄聲調的分別 因此不少詩詞對字句的聲調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稱為格律 結構 编辑 傳統詩對每一句的字節的數目 以及句子的數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利用整齊的句子或不規則的長短句來達致節奏上的美感 如西方的十四行詩 和中國的近體詩有五言绝句 七言律詩等格式 技巧 编辑 詩常常會利用字詞 句子和段落的組合來賦予涵義的層次性和關聯 亦會透過對仗 排比 疊字 疊句等技巧來表現美感 押韻和節奏除了營造音樂般的效果 亦可以達到聯想和共鳴的功用 在內容上詩歌常常運用隱喻 譬喻與借喻等等手法來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義 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加強想像 甚至可以創造兩個迴然相異的意象互相輝映 如運用歧義 象徵 反諷等 詩的語言 的文體手法 使詩作遺留多樣 自由的解釋空間 形式 编辑参见 Category 詩體 nbsp 位於卡累利阿索爾塔瓦拉Kolmikulmanpuisto Park內的佩特里 謝梅卡 一名符文歌手 雕像不少文化建立不同形式的詩歌 在發展較完善的詩體中 一首詩的押韻方法 韻律和其他元素受詩體自身的規則所限 由挽歌只規限詩歌的寫法 至加扎勒和維拉內拉詩 英语 Villanelle 的一種高度規範化的格式 不同的詩體對於上述元素的限制既可寬鬆 亦可嚴緊 下文僅列出一些常見且廣泛應用於多種語言的詩歌形式 至於其他形式的詩歌 則請參閱有關不同文化或時期的詩歌條目 又或這個術語表 英语 Glossary of poetry terms 十四行詩 编辑 主条目 十四行诗 在云云常見詩歌形式之中 十四行詩在中世紀後期起成為其中一種受歡迎的詩歌形式 而其在十三世紀起漸漸被標準化成一種長度為十四行 且對押韻及邏輯有一套標準的詩歌 打從十四世紀及義大利文藝復興起 這種形式在弗朗切斯科 彼特拉克的筆下更進一步結晶化 其作品於十六世紀時 被托马斯 怀亚特翻譯成英語 托馬斯亦因將十四行詩引入至英語文學界而被受讚揚 6 傳統意式或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 英语 Petrarchan sonnet 遵從 ABBA ABBA CDECDE 這種押韻規律 縱使部份變體 當中最常見的為 CDCDCD 規律 尤其於最後六行詩句 註 1 亦常見 7 而英式 或莎士比亞式 十四行詩則遵從 ABAB CDCD EFEF GG 這種押韻規律 當中包含了第三組四行诗 以四行為一組 詩末的对句 以及從傳統意式十四行詩繼承而來的多元韻腳舖排 在傳統上 以英語編寫的十四行詩常為採用五音步抑揚格 英语 Iambic pentameter 而在罗曼语族編寫的詩歌中 則以十一音節 英语 Hendacasyllable 及亞歷山大詩體 英语 Alexandrine 或稱 六音步抑揚格 為最常用的韻律 各種十四行詩常常使用 轉折 volta 以表達思想的變化 回答 提出問題 又或引伸出更複雜的主題 這 轉折 通常可採用一個 but 字句 將較早行句中的內容否定化或複雜化 在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中 這種轉折傾向放於首兩組四行詩及最後六行之間 唯英式十四行詩則通常將之放在最後的對句中或其附近 十四行詩在某些特別場合中與 崇高的詩意措辭 high poetic diction 想像生動 vivid imagery 及 浪漫愛情 romantic love 所連繫 主要原因是弗朗切斯科 彼特拉克的影響及早期英語文學圈中的十四行詩人如埃德蒙 斯宾塞 斯賓塞式十四行詩 英语 Spenserian sonnet 正是以他為名 迈克尔 德雷顿及莎士比亞 當中尤以最後者的十四行詩在英語詩歌中最為知名 而其中20部作品亦被收錄在 牛津英語詩集 英语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中 8 然而 轉折手法所衍生的變化與轉變對不少主題帶來一種邏輯上的靈活性 9 從古至今 不少十四行詩詩人均善用這種形式以表達對於政治 约翰 弥尔顿 珀西 比希 雪莱 克勞德 麥凱伊 英语 Cluade McKay 神學 约翰 多恩 杰拉尔德 曼利 霍普金斯 戰爭 威爾弗雷德 歐文 E E 卡明斯 上 又或與 性 相關 卡罗尔 安 达菲 的話題 另外 部份如泰德 貝里根 英语 Ted Berrigan 及約翰 貝里曼 英语 John Berryman 的後現代作者突破十四行詩形式的傳統定義 並完整演譯一種常常缺乏押韻 清晰的思維發展 甚或遵從既有的行數限制 十四行 的 十四行詩 nbsp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作品在英語詩歌圈中為數一數二的知名 nbsp 卡罗尔 安 达菲曾是英國桂冠詩人之一 曾經以十四行詩的方式諷刺2009年英國國會開支醜聞 英语 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ary expenses scandal 中國古典詩歌 编辑 主条目 中国古典诗歌 nbsp 杜甫是唐代其中一位著名詩人 曾著有古詩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和載體 亦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學體裁 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 古诗 和后来受西方诗歌影响的新诗 现代诗 自由诗 有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中国诗歌 从春秋时期的诗经 到汉代乐府 格律上都较为自由 魏晋时期 诗歌创作更加成熟 但诗歌格律仍没有后世严格 诗歌行數和每行的字數可不限 压韵是必须的 但平仄和对仗都不甚讲究 这样的诗歌后来被称为古体诗 中國詩歌最鼎盛的時期是唐朝 618 907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格律严格的近体诗 唐诗 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成熟时期的中国古典诗歌 以近体诗为代表 在格律上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一般而言以四行 又稱 绝句 或八行 又稱 律诗 為常見 並以雙數句為押韻句 一首詩每行的字數受詩體的字數限制而定 大多為五言或七言 10 1 2 15 18 近體詩 一名早於沈约 公元441 513年 在世之時已有理論基礎 唯要待陳子昂 公元661 702年 在世之時才算是發展成熟 10 111 115近體詩格律對平仄有規定 所谓平仄 包括但不限於對中古汉语的四聲之規律與使用 近體詩的基本形式律詩有八行 每两行为一联 称为首聯 頷聯 頸聯和尾聯 其中頷聯 頸聯需用对仗 对仗要求內容有對比關係 且語法上也符合對偶規定 近體詩通常用詞 引喻豐富 且內容可為廣泛 包括歷史與政治 11 12 唐代 八世紀 詩人杜甫 公元712 770年 是最为著名的近体诗人之一 13 唐朝之后 诗的变种 词和曲得倒了很大发展 词的创作在宋代达到鼎盛 在中国文学史上 宋词 是与 唐诗 并称的文学成就 曲是元代的诗歌主流 所以也被称为 元曲 維拉內拉詩 编辑 主条目 维拉内拉诗 英语 Villanelle nbsp 威斯坦 休 奥登是英語文化圈中其中一位俳句詩人代表維拉內拉詩是一種由五個三行聯句組成 並以四行詩節作結的十九行詩歌 該詩歌形式的特色在於擁有兩段副歌 這些副歌初用於詩歌首節的第一及第三句 其後於各節的末段中交替使用 唯不包含末節 因該節以兩段副歌作結 而其餘的詩句則以a b的方式交替押韻 14 自十九世紀晚期起 維拉內拉詩漸漸於英語世界中成為常用的詩歌形式 而著名詩人計有狄兰 托马斯 15 威斯坦 休 奥登 16 及伊丽莎白 毕晓普 17 五行打油詩 编辑 主条目 五行打油诗 英语 Limerick poetry 五行打油詩是一種經常帶有幽默氣息的五行詩歌 節奏感於五行打油詩顯得尤為重要 皆因第一 二及五行須有七至十個音節 但第三 四行則只需五至七個音節 與此同時 各行之間必須押韻及擁有相同的韻律 五行打油詩的著名詩人包括愛德華 利爾 丁尼生 魯德亞德 吉卜林及羅伯特 路易斯 史蒂文森 18 短歌 编辑 主条目 短歌 nbsp 柿本人麻呂是飛鳥時代的短歌詩人短歌是一種不講求押韻的日本詩歌 英语 Japanese poetry 由五節共31個音 英语 On Japanese prosody 音系學單位 與英語圈中的 音拍 相同 以 5 7 5 7 7 結構組成 19 在前半段的5 7 5結構與後半段的7 7結構之間 通常會有一個音調與主題的轉變 早於飛鳥時代 已有諸如柿本人麻呂 七世紀後期在世 等詩人創作短歌 而當時日本詩歌界正受中國詩歌影響 20 短歌原是日本正式詩歌 一般指 和歌 中最短者 並常用以探索自我而非公共主題 至十世紀 短歌成為日本詩歌的最主要形態 而既有的用語 和歌 日本詩歌 則用以代表短歌 而無他者 到了現在 人們仍有廣泛創作新的短歌作品 21 俳句 编辑 主条目 俳句 俳句是在各種不講求押韻的日本詩歌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詩歌形式 在十七世紀從發句 或連句 日语 連句 的首段詩節 發展而成 一般而言 一首俳句以一直行寫畢 並包含三節共17個音 或 音拍 以5 7 5形式排列 傳統而言 俳句包含一個切字 英语 Kireji 及一個季語 當中前者常放於全詩其中一節之末端 22 松尾芭蕉為一最知名的俳句名匠 而他其中一首作品如下 23 富士の風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産 整句可譯作 富士山的風 我給自己帶了把扇 這把扇 是一份來自江戶的禮物 泰國詩歌 编辑 主条目 泰國詩歌 英语 Thai poetry 克隆詩 泰語 okhlng 是云云泰國詩歌形式中最舊者 這能從該詩體對特定音節的音調記號 需以 mai ek 泰語 imexk 或 mai tho 泰語 imoth 標記 之要求中反映 而這種規定或可能從泰語只有三個音調 而非現時的五個音調 阿瑜陀耶王国時期曾對泰語音調進行拆分 的時候衍生出來 當中兩個音調正正就是代表上述兩個音調記號 這種形式通常會被視為一種高級且高雅的詩歌形式 24 在克隆詩中 一個詩節 bot 泰語 bth 中有數行 bat 泰語 bath 出自巴利语及梵语的 pada 英语 Pada foot 一詞 解作 步 而行數之多寡視乎形式而定 當中一個 bat 可分為兩個 wak 泰語 wrrkh 註 2 首個 wak 有五個音節 而第二個 wak 的音節數量則視乎形式而定 可能沒有硬性規定 克隆詩的形式命名視乎一個詩節中的 bat 數量而定 亦可分為兩大類 索番克隆詩 泰語 okhlngsuphaph 及丹克隆詩 泰語 okhlngdn 二者分別在於最後一個 bat 中第二個 wak 的音節數量 及詩節之間的押韻規定 24 四索番克隆詩 编辑 四索番克隆詩 泰語 okhlngsisuphaph 是現存泰國詩歌形式中最常見者 該形式在每詩節中有四個 bat 當中每行的首個 wak 有五個音節 而第一及第三個 bat 的第二個 wak 有兩個或四個音節 而第二及四個 bat 則分別為兩個音節及四個音節 Mai ek 需要七個音節 而 Mai tho 則需要四個音節 死詞 Dead word 音節允許置於需要 mai ek 的音節 而修改串字以符合詩體要求一般而言是允許的 奧德詩 编辑 主条目 奥德 诗歌 nbsp 贺拉斯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抒情詩人之一 曾著有 奧德 英语 Odes Horace 一書奧德詩是一種最初由一些以古希臘語 如品达 及拉丁語 如贺拉斯 寫作的詩人創造出來的詩歌形式 於不少受希臘及拉丁文化影響的文化圈子中 這種詩歌形式衍生出不少形式 25 一般而言 一篇奧德詩可分為三個部分 正旋舞歌 回舞歌及长短句交替 當中回舞歌部份在格律和押韻規律 視乎傳統而定 上與正旋舞歌部份相若 但長短句交替部份則截然不同 奧德詩採用更為正式的措詞 常以嚴肅的主題為主軸 正旋舞歌與回舞歌從另一面看主題 並通常帶有矛盾和觀點 而長短句交替則將主題推進一層 針對內裡問題進行觀察或解析 奧德詩通常供兩支合唱隊 或兩個人 朗誦或吟唱 其中一支合唱隊 或其中一人 演譯正旋舞歌 另一支 或另一人 則演譯回舞歌 而長短句交替則一同演譯 26 時移世易 奧德詩出現了不同的形式 而這些形式在表達形式與結構上亦有頗大的變化 其中一種與奧德詩類似的非西方形式正是波斯詩歌中的盖绥达 27 加扎勒 编辑 主条目 加扎勒 加扎勒是一種普遍於阿拉伯語 英语 Arabic poetry 孟加拉語 英语 Bengali poetry 波斯語及烏爾都語 英语 Urdu poetry 地區的詩歌類型 在傳統格式上 加扎勒有5至15對押韻的對聯 並在第二行末共享一段副歌 這段副歌可為其中一個或多個音節 並以一個押韻作開首 詩歌的每一段均有其獨特的韻律 而內容多數反映無法實現的愛 又或神性的主題 28 一如許多語言具有其他且歷史悠久的形式 加扎勒現時已經演變出不同變體 當中包括在乌尔都语中具備半音樂形式的詩詞形態 29 加扎勒與蘇非主義有著歷史上的密切關係 當中有一定數量的蘇非主義主要宗教作品均採用加扎勒形式寫成 而加扎勒相對平穩的押韻與採用副歌所製造的咒語效果 亦與蘇非主義本身的神祕主題相當吻合 30 在此形態的加扎勒詩人之中 尤以13世紀的波斯詩人鲁米為數一數二的高手 而在云云加扎勒詩人之中 哈菲兹是其中一個最為有名的 而他的作品常常包含曝露偽善的主題 哈菲兹的生活與詩歌作品已成為不少分析 評論和解釋的主題 而其對十四世紀晚期波斯文學創作的影響 更遠高於任何同期作家 31 32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的抒情詩合集 西東詩集 英语 West ostlicher Divan 創作靈感正是源自這位波斯詩人哈菲兹 33 34 35 体裁 编辑詩歌除了擁有不同的形式外 在體裁的選用上亦是五花八門 一般而言 一種詩歌體裁往往是對於一篇詩歌的題材 風格 又或在廣泛層面上的文學特徵而訂立的慣例或分類 36 部份評論視體裁為文學的自然形態 亦有意見認為體裁研究是一門研究不同的作品如何關連和參照其他作品 37 敍事詩 编辑 主条目 叙事诗 nbsp 杰弗里 乔叟是敍事詩的代表人物之一敍事詩是一種用作述說故事的詩歌體裁 廣義而言 這種體裁亦包括史诗 但 敍事詩 一詞通常則用以形容 有指敍事詩可能是現存最久的詩歌種類 不少荷马學者認為 荷馬所著的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均整合自多篇題材相關 而篇幅較短的敍事詩 大部分敍事詩 如英式谣曲 又或波羅的式 斯拉夫式史詩 是根植於在文字出現之前口述傳統的一種表演詩 英语 Performance poetry 據推測 一些區分詩歌與散文的特徵 例如韻律 頭韻及日耳曼詩歌中的複合隱喻語 曾用作吟游诗人 背誦傳統故事的人 的記憶輔助工具 38 著名敍事詩詩人包括 奧維德 但丁 阿利吉耶里 胡安 魯伊斯 英语 Juan Ruiz 威廉 朗蘭 杰弗里 乔叟 費爾南多 德 羅哈斯 英语 Fernando de Rojas 路易 德 賈梅士 威廉 莎士比亚 亚历山大 蒲柏 羅伯特 伯恩斯 亚当 密茨凯维奇 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 爱伦 坡 丁尼生及安妮 卡森 抒情詩 编辑 主条目 抒情诗 nbsp 抒情詩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娜 德 皮桑 左 有別於史诗與戲劇詩 抒情詩是一種不直接 但以更個性化的風格來說故事的詩歌體裁 此類的詩作偏向篇幅較短 旋律優美 且易於令人沉思其中 抒情詩的另一特點是著重於詩人自身的感覺 感质和感知 而非在描繪角色和行為 39 抒情詩的著名詩人包括克里斯蒂娜 德 皮桑 约翰 多恩 夏尔 波德莱尔 杰拉尔德 曼利 霍普金斯 安東尼奧 馬查多及埃德娜 聖文森特 米萊 史詩 编辑 主条目 史诗 nbsp 路易 德 賈梅士曾著有史詩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史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 亦為敍事文學的主要形態 這種體裁通常被定義為一種描繪英雄事蹟 又或反映當時文化的重要本質之長篇詩作 史詩透過連續敍述的方式 講述一個英雄 一個神話人物或一群人物的生平和事蹟 40 史詩的例子計有荷马的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维吉尔的 埃涅阿斯纪 尼伯龍根之歌 路易 德 賈梅士的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熙德之歌 吉尔伽美什史诗 摩诃婆罗多 埃利亚斯 伦罗特的 卡勒瓦拉 菲爾多西的 列王紀 尼扎米的 康士 英語 Khamse 解作 五書 及 格萨尔王传 自20世紀初開始 縱使史詩以至長篇詩 英语 Long poem 的創作變得不再活躍 但仍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史詩作品推出 而這些現代史詩包括艾兹拉 庞德的 詩章 英语 The Cantos 希尔达 杜利特尔的 海倫在埃及 及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的 裴特森 英语 Paterson poem 德里克 沃尔科特於1992年獲得诺贝尔奖 主要原因是其創作的史詩 奧麥羅 英语 Omeros 41 諷刺詩 编辑 nbsp 約翰 威爾默特是十七世紀英國諷刺詩的高手之一詩歌可作為讽刺的強力武器 羅馬人對於諷刺詩擁有豐厚的傳統 而這些諷刺詩大多用以政治目的 而羅馬詩人尤维纳利斯的 諷刺 英语 Satires Juvenal 就是表表者 42 此點對於英國諷刺傳統亦無誤 英國首名桂冠诗人 亦為云云托里 之一的约翰 德莱顿於1682年出版的詩作 麦克 弗莱克诺 英语 Mac Flecknoe 中 有一句 一首對於真正的藍色新教詩人T S 的諷刺 A Satire on the True Blue Protestant Poet T S 當中 T S 引用自另一名英國詩人托馬斯 沙德維爾 英语 Thomas Shadwell 的名字 43 而第二代羅徹斯特伯爵約翰 威爾默特亦為英國在17世紀的諷刺詩大師 44 在英國境外 曾有創作諷刺詩的詩人包括波兰的伊格納齊 克拉西茨基 英语 Ignacy Krasicki 阿塞拜疆的米爾扎 阿拉克巴爾 薩比爾 英语 Mirza Alakbar Sabir 葡萄牙的曼努埃爾 瑪麗亞 巴博薩 杜博卡奇 英语 Manuel Maria Barbosa du Bocage 及大韓民國的金起林 英语 Kim Kirim 以其詩作 天氣圖 尤為著名 挽歌 编辑 主条目 挽歌 nbsp 托馬斯 格雷是十八世紀後期 墓地派詩人 之一挽歌是一首憂傷 憂鬱或悲涼的詩歌 通常作為死者的輓歌或用於葬礼的歌曲 挽歌 二字原為詩歌韻律的一種 挽歌 韻律 常以描述關於喪事的詩作 另外 挽歌 或可用以反映某些在作者眼中認為是古怪或神祕的事情 挽歌作為對死者 對更平凡的悲傷 甚或對神祕事物的一種反思 或可被視作抒情詩的一種形態 45 46 著名挽歌詩人包括普罗佩提乌斯 霍赫 曼里奎 揚 科哈諾夫斯基 奇迪奧克 蒂奇本 英语 Chidiock Tichborne 埃德蒙 斯宾塞 本 琼生 约翰 弥尔顿 托馬斯 格雷 夏洛特 特納 史密斯 英语 Charlotte Turner Smith 威廉 卡倫 布萊恩特 英语 William Cullen Bryant 珀西 比希 雪莱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葉夫根尼 阿布拉莫維奇 巴拉滕斯基 英语 Yevgeny Baratynsky 丁尼生 沃尔特 惠特曼 安東尼奧 馬查多 胡安 拉蒙 希梅内斯 威廉 巴特勒 叶芝 莱纳 玛利亚 里尔克及弗吉尼亚 吴尔夫 寓言詩 编辑 主条目 寓言 nbsp 伊格納齊 克拉西茨基 英语 Ignacy Krasicki 是寓言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寓言是一種古代文類 通常 縱然不能說 總是 以韻文形式呈現 它是一種包含擬人动物 傳說生物 植物 無生命的物體 又或大自然的力量 並述說一個道理 一種 道德 的簡明故事 寓言詩在創作上會利用不同的韵律和押韻規律 47 著名寓言詩詩人包括伊索 毗濕奴 夏爾馬 英语 Vishnu Sharma 斐德羅 英语 Phaedrus faublist 玛丽 德 法兰西 羅伯特 亨瑞森 英语 Robert Henryson 盧布林 比耶納特 英语 Biernat of Lublin 让 德 拉封丹 伊格納齊 克拉西茨基 英语 Ignacy Krasicki 費利克斯 瑪麗亞 德 薩馬尼戈 英语 Felix Maria de Samaniego 托馬斯 伊里亞特 奧羅佩薩 英语 Tomas de Iriarte y Oropesa 伊萬 克雷洛夫及安布罗斯 比尔斯 戲劇詩 编辑 主条目 詩歌戲劇與戲劇詩 英语 Verse drama and dramatic verse 古希腊戏剧 印度傳統戲劇 英语 Indian classical drama 戏曲和能剧 戲劇詩是由供演員唸讀或唱出的韻文寫成的戲劇 在不同的文化中 戲劇詩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形態出現 在詩歌中的古希腊悲剧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紀 而此或對印度傳統戲劇的發展帶來影響 48 正如印度戲劇輾轉對中國的變文詩歌戲劇 現今戏曲的前身 之發展帶來影響 49 東亞地區的詩歌戲劇亦包括日本的能剧 在波斯文学中 戲劇詩的例子包括尼扎米的兩套著名戲劇作品 莱拉和玛吉努 和 霍斯勞和席琳 菲爾多西的悲劇作品如 羅斯塔姆和索赫拉布 英语 Sohrab 鲁米的 玛斯纳维 法赫魯丁 阿斯阿德 古爾加尼 英语 Fakhruddin As ad Gurgani 的悲劇作品 維斯和拉敏 英语 Vis and Ramin 以及瓦希 巴夫奇 英语 Vahshi Bafqi 的作品 法哈德 英语 Farhad 20世紀的美國詩人將戲劇詩復興 當中包括艾兹拉 庞德的 Sestina Altaforte 50 和T S 艾略特的 阿爾弗瑞德 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英语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51 52 思辨詩 编辑 主条目 思辨詩 俄语 Fantasticheskaya poeziya nbsp 爱伦 坡有時會被視為 思辨詩之父 思辨詩 又稱 奇妙詩 當中古怪詩或恐怖詩是其中一個主要子分類 是一種處理 超越現實 主題的詩歌體裁 而這些主題可以來自科幻小说中的外推 又或恐佈小說 英语 Horror fiction 中的怪異及可怕主題 這些詩作定期刊載於現代科幻小說作品及恐怖小說雜誌中 有時候 爱伦 坡會被視為 思辨詩之父 53 皆因他在思辨詩體裁的貢獻中 其中之一就是其在1848年的随笔 基於該作品的推測性質 他將之稱作一則 散文詩 尤里卡 散文詩 英语 Eureka A Prose Poem 中 包含其對宇宙大爆炸起源之推測 而這推測比乔治 勒梅特還要早四分之三個世紀 54 55 散文詩 编辑 主条目 散文詩 散文詩是一種結合散文與詩歌元素的混合體裁 或可能與微型小说 又稱 小小說 極短篇小說 難以分辨 在現代讀者角度而言 縱然部份早期散文例子或會解讀成 詩歌 散文詩 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始於19世紀的法國 而當時嘗試過這類詩歌的詩人包括阿洛伊修斯 貝爾特朗 英语 Aloysius Bertrand 夏尔 波德莱尔 阿蒂尔 兰波及馬拉美 56 尤自1980年代後期 散文詩逐漸受到讀者歡迎 在 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7 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 58 及 Haibun Today 59 等全本式期刊中亦致力於該體裁及相關混合體 在20世紀 撰寫散文詩的拉丁美洲詩人 英语 Latin American poetry 包括奥克塔维奥 帕斯及亞歷杭德拉 皮薩尼克 英语 Alejandra Pizarnik 輕詩 编辑 主条目 輕詩 英语 Light poetry nbsp 路易斯 卡羅既是兒童文學作家 亦是輕詩派著名詩人之一輕詩是一種用作幽默的詩歌 輕詩之所以稱作 輕 是因為這些詩歌通常簡短 主題既可為輕浮亦可為嚴肅 而且經常包含文字游戏的元素 如雙關語 冒險的押韻及重度的頭韻 雖然少數自由詩人在傳統詩體以外的輕詩上不缺出色作品 於英語世界的輕詩至少違反若干正式常規 輕詩的主要形態包括五行打油詩 英语 Limerick poetry 克萊里休詩及雙揚抑抑格 英语 Double dactyl 雖然輕詩有時候會被貶稱為打油詩 又或被稱是隨意寫的詩歌 幽默在輕詩中往往以微妙或顛覆性的方式帶出嚴肅的觀點 而不少知名的 嚴肅派 詩人於輕詩創作上亦有超常發揮 著名輕詩詩人包括路易斯 卡羅 奧格登 拿殊 英语 Ogden Nash X J 肯尼迪 英语 X J Kennedy 威拉德 R 艾斯 英语 Willard R Espy 谢尔 希尔弗斯坦及溫蒂 科普 英语 Wendy Cope 滿貫詩 编辑 主条目 詩歌大滿貫 英语 Poetry slam 滿貫詩是一種詩歌體裁 源於1986年 馬克 史密斯 英语 Marc Smith 於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舉辦首屆詩歌大滿貫 60 61 詩歌大滿貫中的演繹者在聽眾面前以情緒化的方式 就個人 社會或其他方面大聲評論 而比賽著重文字遊戲之美 語調和其抑揚變化 而滿貫詩在特定的 詩歌大滿貫 英语 Poetry slam 比賽中 通常均具競爭性 62 現代詩爭論 编辑傳統詩歌對詩的形式非常看重 形式的運用與發展基本是為了體現詩歌的美感 利於吟誦 和使內容更深刻 但現代詩歌多對格式要求有所放鬆 一般至少還保留著分行與押韻 或只剩分行 有些分行的 詩歌 去掉分行後可能僅僅就是篇散文 完全不顧格式的詩歌 實際上已很難認定為詩歌 當然 這牽扯到詩歌的定義及其定義的發展 相關條目 编辑 nbsp 诗歌主题 诗人 修辞 文學 中國文學 中国古典诗歌延伸阅读 编辑 编 nbs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文學典 詩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註釋 编辑 又稱 sestet 在文學研究中 西方文學中的 行 line 會被譯作 bat 但在個別形式中 該單位與 wak 會更為相似 為避免引起不必要之誤會 本條目將會指 bat 和 wak 而非 line 當中後者可指前兩者 参考文献 编辑註腳 编辑 1 0 1 1 刘甫田 徐景熙 张德礼 柳和勇 文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78 84 ISBN 9787040241181 老舍 文学概论讲义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出版社 93 ISBN 9787200106633 Oral Literature in Africa Ruth Finnegan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2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於2011年3月17日查閱 趙翼 陔餘叢考 卷二 Corn 1997 第94頁 Minta Stephen Petrarch and Petrarchis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0 15 17 ISBN 978 0 7190 0748 4 Quiller Couch Arthur 编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0 Fussell 1965 第119 33頁 10 0 10 1 Watson Burton Chinese Lyricism Shih Poetry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welf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0 231 03464 4 Faurot Jeannette L Drinking with the moon China Books amp Periodicals 1998 30 ISBN 978 0 8351 2639 7 Wang Yugen Shige The Popular Poetics of Regulated Verse T ang Studies 2004 06 01 2004 22 81 125 doi 10 1179 073750304788913221 Schirokauer Conrad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ivilization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119 ISBN 978 0 15 505569 8 Kumin Maxine Varnes Katherine 编 Gymnastics The Villanelle An Exaltation of Forms Contemporary Poets Celebrate the Diversity of Their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314 ISBN 978 0 472 06725 1 Thomas Dylan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In Country Sleep and Other Poems New Directions Publications 1952 18 Auden WH Villanelle Collected Poems Random House 1945 Bishop Elizabeth One Art Geography III Farrar Straus amp Giroux 1976 Poets Academy of American Limerick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poets org 2020 10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30 美国英语 Limericks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 of Lord Alfred Tennyson Rudyard Kipling Robert Louis Stevenson Samy Alim H Ibrahim Awad Pennycook Alastair 编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Taylor amp Francis 2009 181 ISBN 978 0 8058 6283 6 Brower Robert H Miner Earl Japanese court poetry 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86 92 ISBN 978 0 8047 1524 9 McCllintock Michael Ness Pamela Miller Kacian Jim 编 The tanka anthology tanka in English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d Moon Press 2003 xxx xlviii ISBN 978 1 893959 40 8 Ross Bruce 编 Haiku moment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n haiku Charles E Tuttle Co 1993 xiii ISBN 978 0 8048 1820 9 Etsuko Yanagibori Basho s Haiku on the theme of Mt Fuji The personal notebook of Etsuko Yanagibori 2021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5 28 英语 24 0 24 1 okhlng Khloong Thai Language Audio Resource Center Thammasat University 2012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2 英语 Reproduced from Hudak Thomas John The indigenization of Pali meters in Thai poetry Monographs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Southeast Asia Series Athens Ohio Ohio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0 ISBN 978 0 89680 159 2 Gray Thomas English lyrics from Dryden to Burns Elibron 2000 155 56 ISBN 978 1 4021 0064 2 Gayley Charles Mills Young Clement C English Poetry Reprint ed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5 lxxxv ISBN 978 1 4179 0086 2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Kuiper Kathleen 编 Poetry and drama literary terms and concepts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 in association with Rosen Educational Services 2011 51 ISBN 978 1 61530 539 1 Campo Juan E Encyclopedia of Islam Infobase 2009 260 ISBN 978 0 8160 5454 1 Qureshi Regula Burckhardt Musical Gesture and Extra Musical Meaning Words and Music in the Urdu Ghaz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Autumn 1990 43 3 457 97 doi 10 1525 jams 1990 43 3 03a00040 Sequeira Isaac The Mystique of the Mushaira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1 June 1981 15 1 1 8 doi 10 1111 j 0022 3840 1981 4745121 x Yarshater 2010 07 25 Aga Khan III Hafiz and the Place of Iranian Culture in the World 1936 11 09 2021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9 英语 Shamel Shafiq Goethe and Hafiz Peter Lang 2013 2014 10 29 ISBN 978 3 0343 0881 6 Goethe and Hafiz 2014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29 英语 GOETHE 2014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05 英语 Chandler Daniel Introduction to Genre Theory Aberystwyth University 2011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09 英国英语 Schafer Jorgen Gendolla Peter 编 Beyond the screen transformations of literary structures interfaces and genres Verlag 2010 16 391 402 ISBN 978 3 8376 1258 5 Kirk GS Homer and the Oral Tradition reprin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2 45 ISBN 978 0 521 13671 6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Blasing Motlu Konuk Lyric poetry the pain and the pleasure of word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 22 ISBN 978 0 691 12682 1 Hainsworth JB Traditions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9 171 75 ISBN 978 0 947623 19 7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2 Derek Walcott Swedish Academy 2011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10 英语 Dominik William J Wehrle T Roman verse satire Lucilius to Juvenal Bolchazy Carducci 1999 1 3 ISBN 978 0 86516 442 0 Black Joseph 编 Broadview Anthology of British Literature 1 Broadview Press 2011 1056 ISBN 978 1 55481 048 2 Treglown Jeremy Satirical Inversion of Some English Sources in Rochester s Poetry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1973 24 93 42 48 doi 10 1093 res xxiv 93 42 Pigman GW Grief and English Renaissance ele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0 47 ISBN 978 0 521 26871 4 Kennedy David Elegy Routledge 2007 10 34 ISBN 978 1 134 20906 4 Harpham Geoffrey Galt 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0th ed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11 01 10 9 ISBN 978 0 495 89802 3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Keith Arthur Berriedale Sanskrit Drama in its orig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Motilal Banarsidass 1992 57 58 ISBN 978 81 208 0977 2 Dolby William Mackerras Colin 编 Early Chinese Plays and Theatre Chinese Theater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3 17 ISBN 978 0 8248 1220 1 Giordano Mathew Dramatic Poetics and American Poetic Culture 1865 1904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2004 Dramatic poetry Pound s Sestina Altaforte or Eliot s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oufrock Eliot T S Poetry and Drama tseliot com 1951 2020 10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6 英语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Modern American Poetry www modernamericanpoetry org 2020 10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0 Allen Mike Dutcher Roger 编 The alchemy of stars Science Fiction Poetry Association 2005 11 17 ISBN 978 0 8095 1162 4 Rombeck Terry Poe s little known science book reprinted Lawrence Journal World amp News 2005 01 22 2021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20 英语 Robinson Marilynne On Edgar Allan Po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5 02 05 LXII 2 4 6 Monte Steven Invisible fences prose poetry as a genre in Frenc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0 4 9 ISBN 978 0 8032 3211 2 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vidence College 2011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2 04 美国英语 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 2011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5 英语 Haibun Today 2021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8 17 英语 Mary Honoring Marc Kelly Smith and International Poetry Slam Movement Mary Hutchings Reed 2011 10 25 201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6 美国英语 A Brief Guide to Slam Poetry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2004 05 29 201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28 美国英语 5 Tips on Spoken Word Power Poetry 201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6 英语 參考資料 编辑 書籍Adams Stephen J Poetic de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meters verses forms and figures of speech Broadview 1997 ISBN 978 1 55111 129 2 Corn Alfred The Poem s Heartbeat A Manual of Prosody Storyline Press 1997 ISBN 978 1 885266 40 8 Fussell Paul 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 Random House 1965 Hollander John Rhyme s Reas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978 0 300 02740 2 Pinsky Robert The Sounds of Poetr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 0 374 26695 0 延伸閱讀 编辑英語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诗歌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诗歌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poetry 维基文库中相关文献分类 诗Brooks Cleanth The Well Wrought Um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Harcourt Brace amp Company 1947 Finch Annie A Poet s Ear A Handbook of Meter and For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ISBN 978 0 472 05066 6 Fry Stephen The Ode Less Travelled Unlocking the Poet Within Arrow Books 2007 ISBN 978 0 09 905934 9 Pound Ezra ABC of Reading Faber 1951 Preminger Alex Brogan Terry VF Warnke Frank J 编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3r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 0 691 02123 2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Francis Norbert B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Poetry Music and Narrative The Science of Art Lexington Books 2017 2021 07 02 ISBN 978 1 4985 5184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6 選集 编辑 主条目 詩歌選集列表 英语 List of poetry anthologies Ferguson Margaret Salter Mary Jo Stallworthy Jon 编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4th ed W W Norton and Co 1996 2021 07 02 ISBN 978 0 393 96820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7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Gardner Helen 编 New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1250 19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 0 19 812136 7 Larkin Philip 编 The Oxford Book of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Ricks Christopher 编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 0 19 214182 8 Yeats WB 编 Oxford Book Modern Verse 1892 193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诗歌 amp oldid 789459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