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平仄

平仄,是文言韻文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元朝中原漢語語音大變,根據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入聲消失,平聲分為陽平、陰平。現代标准官話沒有入聲,第一、第二聲稱為陰平、陽平,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第三上聲、第四聲去聲則為仄聲。但陽平聲本身的音調並非平直,是從中音滑向高音的聲調,而古時的入聲字已經變為平聲、上聲或去聲。現存漢語中,如南方的漢語分支、吳語江淮官話閩南語客語以及北方的晉語則保留了入聲,絕句一可壓韻也可不押韻,三句不可押韻,二、四句要押韻。就四聲與平仄的關係來說,通常以「上」、「去」、「入」為仄聲,「陰平」、「陽平」為平聲。

「平」有分為「陰平」、「陽平」,「陰平」就是現在國語中的一聲,「陽平」就是現在國語中的二聲,「仄」有分為「上」、「去」、「入」,「上」,讀音為ㄕㄤˇ,是現在國語中的三聲,少數四聲,例:「是」、「跪」,「去」就是現在國語中的四聲,「入」最特別,急促音,它可能會有一聲、會有二聲、會有三聲、會有四聲,現在的國語中讀不出這個音,只能從閩南語或客家語中讀出來,凡念起來急促者即是,例:竹、菊、白、石、一、屋、玉、月、燭、德、福 ......等,但因為古人沒有輕聲這個聲調,所以輕聲不算在內。

平仄協調:有時要完全平仄協調,可能會以詞害意,因此有依照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變通方法。

聲調 编辑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其中日本遣唐僧人空海《s:文鏡秘府論#文筆十病得失》有言:「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朝僧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1]

現代不少漢語語系的上聲從低音滑至高音,去聲從高音滑至低音,但古時具體调值,現已難於確考。[2]

近體詩中的平仄 编辑

平仄的組合在近體詩中有固定的格式,稱為格律。例如詩中的第一句為「仄仄平平仄」,如此第二句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
()()()()()

由於現代标准官話裡沒有入聲,因此用現代标准官話唸詩,可能會出現「平仄不調」的情況。在以上例子中,雖然「國」字屬於入聲,但在現代标准官話裡卻是陽平聲(第二聲)。若以普通話唸出上述兩句,则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比各種漢語,粵語客語閩南語漢語分支仍保留中古漢語裡平上去入的对立。有些在四声的基础上,根据声母的清浊进一步分化出阴阳二调(甚至更多)。例如,粵語九聲中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高陰入、低陰入及陽入聲九聲。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書籍 编辑

  • 王, 力. 詩詞格律.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22643. 
  • 王力. 汉语诗律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12-16]. ISBN 9787532083251. (原始内容于2022-01-03) (中文). 

文獻 编辑

  1. ^ 竺, 家寧. 中古的聲調.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53–355 [2018-12-16]. ISBN 9789571105109. (原始内容于2018-12-16) (中文(臺灣)). 
  2. ^ 張群顯. 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 香港理工大學. 2016 [2019-04-28].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2-23). 

平仄,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2月1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是文言韻文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 仄指曲折, 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 切韻, 廣韻, 中古漢語分四種聲調, 稱為平, 除了平聲, 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變化, 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的運用有一定格式, 稱為格律, 元朝中原.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2月1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平仄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平仄 是文言韻文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 仄指曲折 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 如 切韻 廣韻 等 中古漢語分四種聲調 稱為平 上 去 入 除了平聲 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變化 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 稱為格律 元朝中原漢語語音大變 根據周德清所著 中原音韵 入聲消失 平聲分為陽平 陰平 現代标准官話沒有入聲 第一 第二聲稱為陰平 陽平 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 第三上聲 第四聲去聲則為仄聲 但陽平聲本身的音調並非平直 是從中音滑向高音的聲調 而古時的入聲字已經變為平聲 上聲或去聲 現存漢語中 如南方的漢語分支 吳語 江淮官話 閩南語及客語以及北方的晉語則保留了入聲 絕句一可壓韻也可不押韻 三句不可押韻 二 四句要押韻 就四聲與平仄的關係來說 通常以 上 去 入 為仄聲 陰平 陽平 為平聲 平 有分為 陰平 陽平 陰平 就是現在國語中的一聲 陽平 就是現在國語中的二聲 仄 有分為 上 去 入 上 讀音為ㄕㄤˇ 是現在國語中的三聲 少數四聲 例 是 跪 去 就是現在國語中的四聲 入 最特別 急促音 它可能會有一聲 會有二聲 會有三聲 會有四聲 現在的國語中讀不出這個音 只能從閩南語或客家語中讀出來 凡念起來急促者即是 例 竹 菊 白 石 一 屋 玉 月 燭 德 福 等 但因為古人沒有輕聲這個聲調 所以輕聲不算在內 平仄協調 有時要完全平仄協調 可能會以詞害意 因此有依照律詩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 的變通方法 目录 1 聲調 2 近體詩中的平仄 2 1 參見 3 參考資料 3 1 書籍 3 2 文獻聲調 编辑平聲 音調平直 仄聲 分三種 上聲 高昂 去聲 哀沉 入聲 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 分別是平 上 去 入四種聲調 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 其中日本遣唐僧人空海 s 文鏡秘府論 文筆十病得失 有言 平聲哀而安 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 入聲直而促 明朝僧人釋真空在 玉鑰匙歌訣 提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 音論 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 平聲輕遲 上 去 入之聲重疾 1 現代不少漢語語系的上聲從低音滑至高音 去聲從高音滑至低音 但古時具體调值 現已難於確考 2 近體詩中的平仄 编辑主条目 近體詩 平仄 平仄的組合在近體詩中有固定的格式 稱為格律 例如詩中的第一句為 仄仄平平仄 如此第二句就應該是 平平仄仄平 例 杜甫 春望 國 仄 破 仄 山 平 河 平 在 仄 城 平 春 平 草 仄 木 仄 深 平 由於現代标准官話裡沒有入聲 因此用現代标准官話唸詩 可能會出現 平仄不調 的情況 在以上例子中 雖然 國 字屬於入聲 但在現代标准官話裡卻是陽平聲 第二聲 若以普通話唸出上述兩句 则为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对比各種漢語 粵語 客語及閩南語等漢語分支仍保留中古漢語裡平上去入的对立 有些在四声的基础上 根据声母的清浊进一步分化出阴阳二调 甚至更多 例如 粵語九聲中有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高陰入 低陰入及陽入聲九聲 參見 编辑 詞牌 近體詩 四聲 中古漢語 唐代音系 五代音系 宋代音系 元代音系 粵語聲調參考資料 编辑書籍 编辑 王 力 詩詞格律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22643 王力 汉语诗律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 12 16 ISBN 9787532083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3 中文 文獻 编辑 竺 家寧 中古的聲調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53 355 2018 12 16 ISBN 9789571105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16 中文 臺灣 張群顯 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 香港理工大學 2016 2019 04 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2 2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平仄 amp oldid 7842173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