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美国文化

美利堅合眾國的文化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美國文化美式文化美利堅文化,是一個涵蓋了美國社會中所有行為制度規範的詞彙,具體包括美國版圖內言論、文學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食物宗教法律科學技術習俗知識之總合。美國文化並非一脈相承,而是由美國歷史美國地理、內部人種、外部移民等各種因素融合塑造而來。

美國國家形象的“擬人化
美國國家的男性形象“山姆大叔”。本圖為一戰時的著名徵兵廣告《山姆大叔需要你》,創作時間為1916年。山姆大叔的形象將常出現在和美國有關的小說漫畫短視頻中。
美國國家的女性形象“哥倫比亞女神”。圖中的女神正在向美國人伸出援手,呼籲愛國,創作時間為1917年。哥倫比亞女神在電影行業中出現的頻率極高,最著名的為哥倫比亞影業

美國文化的西方基礎源自歐洲人的殖民統治,導致美國現在也屬於西方世界的成員國之一。與此同時,美國最早的居民是美洲原住民,也有大量曾遭奴役的非洲黑人,他們透過抗爭殖民者、削弱特權階級社會運動,而最終獲得了與白人平等的身份地位。現代的美國一視同仁的將各個民族融入到合眾國的大家庭之中,自美國1776年建國以來,其文化就嚴重受到移民潮的影響,基本上哪國的移民更多,那美國文化就更受哪國的影響。

美国的社会形态在過去曾被廣泛翻譯為“文化熔炉(melting pot)”,但從1960年代開始,隨著美國的文化多样性急速攀升,美國人更常用“沙拉盤(salad bowl)”一詞來形容自己。意為各個人種和移民都可以像“沙拉中的蔬菜”那樣保持原样,只不過淋上了美國法律這款“沙拉酱”才產生相同的口味[1]。而目前美國所使用的法律體系傳承自《英國普通法》,即一般人所說的“英美法系”,這套法律是全英語圈國家通用的。因為長期長活在同一套法律之下,所以美國文化和英語國家們的文化,例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的更為相似[2]

美國社會最顯著特徵就是“在一國之內濃縮了全地球人的文化”,為了讓那麼多民族無障礙溝通,美國以英文通用語西班牙文也能在西南部通用。每個美國州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每個州都因為其內部人口的膚色民族年齡信仰意識形態、經濟地位或人口密度不同,而交叉組合出上百種不同的文化形態。沒有哪種固定的文化可以在美國永遠保持優勢,美國人對文化的喜好也一直在變動。某些在美國歷史中被認為是低俗文化的東西,到了現代可能已經變成高雅文化;而某些在現代美國屬於次文化的東西,在未來也有可能變成主流文化。

美國文化的親和力極高,外國人觀察美國人夠久的話就能自動看透美式思維,並且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善良;同時,美國文化又能輕而易舉的和外國人產生共鳴,既使一輩子都沒接觸過美國的人也能很快在其中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價值觀,美國因而被譽為“文化超級大國”[3][4]

歷史 编辑

發展及傳播 编辑

起源 编辑

美國的“歐洲文化來源”是傳承自英國法國西班牙統治下的北美殖民地。雖然北美洲的印第安文化是公認的美國文化源頭,但他們的價值觀生活形態和思想道德對現代的美國人幾乎沒有影響,僅能感染一批他們自己的傳統主義者或者印第安文明的同情者。真正對現代美國文化有影響的還是歐洲人,他們在美國所生的後代,或者與美國當地的美洲原住民通婚生下的混血兒,這批人的文化就成為當今美國文化的直系祖先[5]

在英法西三國中,英國對美國的影響力最大。而來到美國最多的不是全體英國人,而是英國人裏的“英格蘭人”,同為英國人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北愛爾蘭人、威爾士人”,他們的影響力就小得多。由於美洲原住民的人口太少,所以在17世紀之前,英格蘭人一直都是美國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1700年,英國在美洲殖民地的總人口為25萬,英格蘭人就佔了47.9%,而原住民僅佔總人口的3.9%。在1790年美國獨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白人佔全美人口的60%,其中3.5%是威爾斯人、8.5%是北愛爾蘭人、4.3%是蘇格蘭人、4.7%是愛爾蘭人、7.2%是德意志人、2.7%是荷蘭人、1.7%是法國人、以及2%是瑞典人[6]

由於受到英國前殖民的影響,一開始的美國政治完全是由英格蘭裔把持的。但也正因為這些英格蘭後裔對英國的憎恨,導致他們沒有在美國建立君主制的、唯我獨尊型的剝削文化,而是強化了美國的“國家認同、社會重建、同理心慈善事業、心理安慰”等正面要素。因為英格蘭裔的行事風格中同時帶有溫和柔軟和積極反抗英國的元素,在時間的推移中該風格就漸漸感染了其他的美國族群,最後演變成全美國人的普遍性格。

18世紀 编辑

 
一幅在1863年德裔美國人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所繪的畫作,名為《雄偉的洛磯山脈——蘭德峰》,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傑佛遜式民主”是美國對民主制度的捍衛和創新,與同樣在18世紀末期實行民主制度的英國法國則採取完全不同的投票方式,該傑佛遜式民主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國家認同”最為核心的部份之一[7]托馬斯·傑斐遜的《弗吉尼亞州筆記》是美國第一篇有記錄的“批評國內陋習”的文章,這也可能是地球上第一篇政府所容許的、能合法罵政府的文章。如此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性格,加上英格蘭裔的做事風格,兩者結合後就成為了美國文化中的“慈愛精神(Loving Spirit)”。

歐洲人認為“有慈愛精神”正是美國人最大的優點,包括美國人能一視同仁的對人類動物植物進行庇護,提倡用溫柔的、多元的方式保證各種生命的存活,並且堅決又嚴厲的反對“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等殘忍觀念[3]。因為美國人普遍相信宗教,所以幾乎沒人認同“社會達爾文主義”中的理念,更不會譴責、嘲笑受害者,而是集中火力懲罰加害者。這導致美國在19世紀發展為基督教的“慈善帝國”,熱衷於收養孤兒、對弱勢群體捐款[8];在20世紀又變為大肆拍攝動物紀錄片,並提倡動物權利生態保護[9];21世紀則演變成對同性戀心理疾病患者、憂鬱症患者、原生家庭不幸福者的幫助,並以此發展出眾多心理學理論[4]。這些都是因為美國人長期受到慈愛精神熏陶而造成的結果[10]

在美國建國後,英格蘭裔的人口比例就逐年下降,其中以賓州的最低,在18世紀時就已經降低為30%;而麻薩諸塞州的英格蘭裔比例最高,有足足85%[11]。1720~1775年間,大量非英格蘭人移民到美國,例如德意志人就有10萬、北愛爾蘭人則有25萬之多,他們第一次改寫了美國的文化基礎[12]。在宗教觀念上也是,隨著信奉天主教的德國和愛爾蘭移民的遷入,新教徒的人數急速降低,信新教的人數曾一度跌至16%。

19世紀 编辑

 
貝特西·羅斯 (Betsy Ross),是一名英格蘭裔的美國室內女裝潢商。她被認為在1870年縫製了世界上第一面美國國旗,並把原本國旗中的六角星改成了現在的五角星

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不是來自於歷史、藝術或者文化本身,而是來自於雄厚的經濟基礎。19世紀晚期(1880年),美國就已躋身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這個地位至今未變。自從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算起,到2023年為止的美國歷史不過247年,但美國歷史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當世界最大經濟體。正因為美國人長期處在經濟富裕的狀態中,所以自動會對美國文化產生出“愛”的感覺。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愛國熱忱不像獨裁國家一樣,是從學校的強制教育中培養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誕生出來的。

整個19世紀也是美國移民大換血的時代,特別是來自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的移民[13] 。來自愛爾蘭的移民持續激增,南義大利俄屬波蘭的移民數量也激增,尤其意大利人在美國四處開設餐廳,並把意大利菜的優秀文化融入進全美國。除了歐洲移民以外,在19世紀前期,夏威夷成為了日本人最主要的移民地;同為美洲的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也大量移民到美國的西南部;中國人越南人亞裔美國人則集中在美國西海岸地區。

因為奴隸制的廢除,“美國廢奴運動”獲得徹底成功,所以在19世紀後期,加勒比海地區島上的原住民和黑人加緊移民美國。加勒比原本不產黑人,加勒比黑人的祖先也是西班牙和英國殖民者從非洲運來的奴隸,他們在加勒比落地生根後,由於不滿當地的獨裁政府統治而再次選擇移民。美國黑人們在教育音樂體育娛樂方面對美國做出了重大貢獻[14]

文化越多元越平等,被這種文化氛圍吸引而來的高級知識分子有錢人也就越多,上流階級認為美國能包容他們的超前的、嶄新的觀點,因此大批湧入美國。美國各大城市的上層和下層移民逐漸交叉組合,形成上百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加速分化出每個城市的獨立特色。

從19世紀中期開始,美國政府就開始反省歐洲人-白人在早期殖民歷史中的錯誤,並且大方承認、積極改正。在當時的美國西部,還有大量未受干擾的、沒有白人殖民的地區。由於美國東部已經被白人和黑人佔據,原本被歐洲殖民者掠奪走家園的美國印第安人則被政府賦予了合法的“優待權力”,讓他們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美國西部的土地。這些土地為“永久私人”,美國政府也無權收回,這讓大批原本祖先居住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遷徙至美國西部,展開自己的新生活。

20世紀 编辑

 
一名美國東部的原住民——胡帕人,他在加利福尼亞西北部的生活形態。

而在美國西部,美洲原住民的本土文化仍然很強大,他們幸運的遇到已經民主化後的美國,因此擁有了多項天然權力,包括保持傳統的節日民族服裝財產分配模式、家庭模式以及社區組織方式。面對一些沒有什麼原住民居住,而只有動物的空地,美國政府設立了《印第安保留地法案》,以合法管理這片土地內的森林礦產動物資源。這些大型保留地基本都在西部,尤其集中在亞利桑那州南達科他州這兩個州。

不過,有些美洲本土文化還是來不及得到保護。一些最東端的美洲原住民,在與歐洲人接觸後就受到殘酷的命運。例如,美國加勒比地區的泰諾文化幾乎滅絕,現在當地的文化只剩下白人和黑人的。另外,大多數美洲原住民的“語言”也面臨美式英文的破壞性同化,就算那些原住民沒有被歐洲人血腥知名,但也因為居住在美國的版圖之內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祖先的語言[15]美式英文因為其語法容易、發音簡單、詞彙豐富,讓人們能更加容易、更加直接的表達出複雜的概念,這種強大的“便利性”讓美式英文在經濟、文化、宗教、科學、工作、娛樂等各個角度吞噬掉原住民的語言。目前,在美國還存活著的原住民語言包括薩摩亞語夏威夷語納瓦霍語切羅基語蘇族語因紐特語查莫羅語卡羅萊納語[16]。其中有些語言並不是因為能挺過英文的強勢同化,只是因為當地原住民距離美國本土太遠,例如:薩摩亞人美屬薩摩亞可以佔到人口的絕大多數;查莫羅人也依然關島的最大族群,雷法魯瓦什亦是北馬裡亞納群島少數民族

相較之下,位於美國版圖最西端的夏威夷原住民則是最幸運的一批人,他們的夏威夷語和夏威夷文化非但能夠幸存下來,還能成為一種優勢文化,在各種電影遊戲中進行文化輸出。夏威夷不僅來自美國的移民(這批人大多數從1898年美國吞併夏威夷王國之前就開始移民),也接受了大量的日本移民,美日文化和原本的夏威夷文化交織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新文化。它偶爾會透過“衝浪滑板夏威夷襯衫菠蘿香腸匹薩夏威夷披薩)、藍色夏威夷氣泡飲料、史迪奇”等知名產品而影響美國的主流社會,甚至影響外國。

21世紀 编辑

 
畫作名《歡迎來到自由之地》,展現了一批歐洲難民在成功抵達紐約時的喜悅,以及看到美式摩天大樓時的驚歎。

其實現代美國文化的“政治性”很強,其中的重中之重為“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這兩個元素。目前美國的民主黨即屬於自由派別,而共和黨則屬於保守派別,兩派組成了美國的兩大黨制[17]。撇除政治,美國同時也和科學高科技科幻作品外星人SCP基金會等超自然方面相混雜;而傳統的宗教中又增加了很多佛教印度教成份;美國的商業巨頭、金融巨鱷、托拉斯(商業信託)則無時無刻在提高美國國民的競爭力;複雜又需要理清的政治結構,熱愛冒險、享樂和童話的喜好,催生了像可口可樂麥當勞迪士尼樂園這樣的跨國公司;以及唯物主義、崇高道德、個人主義平等主義以及對共和主義絕對堅持。

地球上各種信念、各種思維、各種主義都能被美國包容,時間一長它們就在美國的版圖互相交溶滲透,最終融匯成同一種理念,回饋給全體美國文化。正因為如此,美國文化擁有極其豐富的內容,讓美國所影響的範圍大大超越它的實際版圖[18]。如果一個國家因為移民的關係而制定越來越多元化的法律,國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喜歡進步自由娛樂,而不再喜歡苦難忍耐沉默,那這個現象就被稱為“美國化”。

现代美国的文化分區 编辑

粗略分區 编辑

 
美國人口普查局所繪製的“美国文化分区地圖”,粗略裂解为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每个大区块之内又能分出好几个小區域。

美國擁有的半獨立的文化區域包括新英格蘭、大西洋中部、美國南部、中西部、西南部和等,其中美國西部是一片極為廣闊的區域,還可可進一步細分為太平洋州和山區州。

美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非常之大,且由來已久,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南方普遍存在的奴隸制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南北各州之間的社會、文化、語言、價值觀、經濟狀態都沒有一個是一樣的。在19世紀,因為文化差異太大,導致美國南部宣佈自己為獨立建國,即“美利堅聯盟國”,以延續歧視黑人,並當黑人是奴隸的政策。這最終引發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場內戰[19],結果以北方獲勝,南方的歧視性文化得到徹底的打壓。由於那時候美國西部還不算美國的經濟核心,所以當時的北方其實是現在的美國東北部,在打敗南方後,信奉自由主義的東北揚基人的價值觀就成為了全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目前美國主流的文化分區有:新英格蘭文化、美國南部文化、美國中西部文化、美國西部文化、阿巴拉契亞文化和夏威夷文化。

具體差異 编辑

 
兩名德州牛仔在美國南部傳統建築前舉行槍械決鬥的場景,照片中還不小心闖入了一名觀看的女子。

美國西海岸的文化和東海岸完全不同,西海岸由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組成,有時也被稱為左海岸,顯示其在美國版圖的左邊、明顯左傾的政治傾向、以及人們熱愛社會自由主義。這些地區的人生活輕鬆、社會福利高,能提供悠閒娛樂的時間為全美國最長。美國西部以民主黨佔絕對優勢,尤其以加州為多,好萊塢舊金山洛杉磯金門大橋元祖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娛樂城市位於美國西部,並且有大量墨西哥裔,說西班牙文的頻率非常之高。在宗教方面,該地區的人原本是無信仰和天主教的混合;1980年代以後,隨著吃素禪修冥想活動深刻滲透入美國西部人的生活,導致佛教印度教的信徒呈現爆發式增長。

美國南方是世界福音派新教的大本營,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文化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文化成份,所以美國南方的迪克西人有時會驕傲的稱自己為「聖經帶」。美國南部也是共和黨的鐵票區,他們的政策以保守主義甚至反動主義為主,例如歧視黑人的白人至上主義者、3K黨、禁止人工流產、歧視同性婚姻、歧視女權的紅藥丸理論等極端右派的思想均來自這片區域。不過,真的信仰基督教人數最多的、以及對基督教會出席率最高的反而是楊基人所在的東北地區,南方地區的人很多只是掛名信教、或者只是遵循家庭古老的傳統,他們實際對基督教的忠誠度偏低。載貨卡車、超長蜿蜒公路風滾草仙人掌牛仔槍械、十加侖帽、齒輪皮靴馬場稻草捆是當地的文化特色。

美國東北部不僅信教人數遠高於全美國的平均,而且沒有一個宗教能佔據壓倒性優勢。美國東北地區通常是新教的福音派路德派胡斯派喀爾文派天主教的大雜燴,甚至還有猶太教。五彩斑斕的宗教林立在紐約華盛頓特區五大湖猶他州的各個城市;在愛達荷州南部還有群體相信摩門教的都市群,被稱為“摩門教走廊”。和大幅度世俗化、享樂化的西部,保守且反動的南部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東北部在各項領域都保持了較為完美的平衡。其中,佛蒙特州東北部和新英格蘭州的非宗教人口比例最高,他們信宗教的人很虔誠,而不信教的人又很科學。這兩個州的人不僅能接受無信仰無神論,甚至可以接納於民主制敵對的共產主義,無宗教人口高達34%,而聖經地帶阿拉巴馬州則只有6%[20]。這百花齊放的包容性,讓東北部成為美國科技商業政治大學教育高雅藝術的中心。

语言 编辑

美國的語言自成一種特殊的文化,需要長時間居住在美國才能完全理解。在法律層面,美國政府至今還沒對自己規定過一個官方語言,《美國憲法》也從未對官方語言進行過定義;而在民間層面,美國人最常用語言是美式英文,美式英文也是美國人溝通和書寫的最主要語言。

美式英文 编辑

 
2021年的美國各州中,5歲以上的美國人能講英文的比例圖

儘管在“聯邦層級”沒有規定過美國的官方語言,但已經有28個美國州立法,將美式英文定為該州的“州語”。根據200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有超過97%的美國人流利的說美式英語,其中有81%的人更是只講英文,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公司裏。美國腔調的英文就叫“美式英文”,在中文圈裏也可以直接翻譯成“美語”。

美式英文本來就是由多個不同的方言組合而成,現在無論說哪一種美國方言,都算是美式英語。雖然美國各地的口音不盡相同,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共同特徵,例如尾字母“R”的發音比英式英文明顯許多。只要是英文的母語者,就很容易將“美式英文”與“英式英文”區分開來,這兩者之間有著一目了然的差距。目前美國分為四大方言,即美國北方方言、美國米德蘭方言、美國南部口音和美國西部口音。還有一些從方言中分化出來的“城市口音”,以表示其城市的驕傲,例如紐約口音、費城口音、波士頓口音等。城市口音被小多數美國人認為是“大都會的用語”,擁有比鄉村地區更高級的文化標籤;但也大部份美國人認為這些城市口音更多是傲慢、做作的象徵[21]

也有些人認為,美國的通用語不是美式英文,而是「通用英文」。因為現在世界的英文學習早已以美式英文為主,而世界各國的移民又不斷來到美國,導致美國的英文早已喪失了“美國一國的屬性”,升級為了“全世界的英文”。美國政府對美式英文制定過一些標準,但遠不如英式英文嚴格,美國的學校主要教學生“如何正確拼寫英文單字”,但至於美式英文的語法發音就要求不嚴。美式英文在語言學中屬於非常自由的一類,新一代的移民也能不斷發明出美式英文的新講法,最後還能回流到美國主流社會中。因此,美式英文是一種不斷進化、且進化快速的語言,世界上任何一國家的詞彙都能被美式英文快速吸納。

目前,美國聾人使用的“美國手語”就是以美式英文為基礎製作的。

除英文外的其它語言 编辑

 
1834年5月16日由拉海納盧納學校(Lahainaluna School) 出版的一期報紙,它用書面夏威夷語寫。夏威夷原住民的識字率非常高,至少在80%以上,以至於夏威夷州政府在1842年頒佈了一項法律,規定兩個人必須都識字才能結婚。

美式英文外,全美還有超過300種不同語言,其中分兩大類。一類是北美洲原住民的傳統語言,這些語言是美國語言文化的源頭,雖然現在影響力遠不如英文,但美式英文中有大量詞彙來源於此;另一類則是各種第一代移民的母語。光是在紐約市就有多達800種語言在同時使用。雖然美式英文非常強勢,但是美國至今還有150種原住民語言存活了下來。

雖然英語並不是大多數美國第一代移民的主要溝通語言,但這個狀況在第二代後就基本消失了,而就算是第一代移民,大部份人也有能說基礎英語的能力。另外,來自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本來就講英文的國家,他們的英文用法也在不斷滲透入美國,讓美國人的詞匯量層層累加[22]。這不僅包括白人國家,像南非牙買加印度奈及利亞菲律賓等英文為官方語言的有色人種國家,它們的移民也把自己所攜帶的“原生文明詞彙”帶入美國。美國人對此毫不排斥,甚至認為接受新詞是一件光榮的、進步的事[23][24]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美國有近3000萬以西班牙文為母語的人,西班牙文的使用人口僅次於美式英文,但也不到美式英文的1/5。在美國,除了在西南部地區,否則純粹講美式英文,不講西班牙文也完全沒有問題。在美國的波多黎各新墨西哥州,西班牙文俱有“官方語言”的地位,美國在加勒比海太平洋的小島上,也有各種小型的西班牙文飛地[25]。與此同時,在美國講西班牙文的人通常也是雙語使用者,他們可以很好的切換美式英文和西班牙文,並且可以根據“對話夥伴、上下文關係、商業態度”進行語言轉換。如果講英文和西班牙文講到混合了,這在美國也沒關係,美國人認為這只是“西班牙式英語”,不會認為他是講不好英文。

美國的原生語言有很多,包括好幾種古老又神秘的美洲原住民語言。例如納瓦霍語尤皮克語、達科他語和阿帕奇語,這些語言雖然被英文取代,但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儀式、慶典的祈禱詞中依然被大量使用。這非常類似拉丁文在歐洲的情況,雖然歐洲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國家的母語是拉丁文了,但是拉丁文卻依然在歐洲的各種文化、宗教儀式、建築文字中頻繁出現。夏威夷語(Hawaiian),在美國的夏威夷州俱有官方語言的地位;同樣的還有查莫羅語關島北馬裡亞納群島卡羅萊納語北馬裡亞納群島薩摩亞語美屬薩摩亞[26]

資料來源:2017年美國CIA調查[27]
美國最常講的語言 佔人口的百分比
英文母語者 78.2%
西班牙文母語者 13.4%
中文母語者 1.1%
其它語言 7.3%

風俗與習俗 编辑

美式飲食 编辑

起源和移民特性 编辑

 
一個名為《1621年的第一個感恩節》的布面油畫1899年作,展現美國白人感謝美國印第安人的好意,提倡有色人種和白人都一樣平等的理念。

美國飲食文化是美國習俗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由於美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高達3.3億人)而被稱為“農業的天選之國(The chosen land of Agriculture)”,美國食物也因此呈現極度的多樣化。幾乎地球上所有的食物都能被改造成美國人的口味。美國菜的起源是印第安菜,美洲印第安人在遇到歐洲殖民者之後所吃的食物如下:

製作方式多為撒,直接。因為美國原產的食材本來就個頭大、價格低、產量多,以至於早期從歐洲來的定居者、從非洲來的黑人奴隸以及他們的後代很快就拋棄了他們從家鄉帶來的食材。美國食材雖然簡單,但是對於提供人體每日所需的營養成份已經綽綽有餘,而且用這些食材也能還原移民母國的菜,所以各類移民才肯如此迅速的轉變為“只吃美國製造的食品”。

美國的主流烹飪藝術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似,即各類西餐的混合,包括意大利菜法國菜德國菜英國菜墨西哥菜小麥玉米美國人的主食,傳統的美國家庭大量食用這些食材,以及楓糖漿、BBQ醬(烤肉醬)、蕃茄醬和黃芥末等調味料。

物美價廉的蘋果派甜甜圈炸雞[28]匹薩漢堡熱狗,是最俱代表性的美國菜餚,而這些幾乎都不是美國原創的,而是源自不同國家的“移民”。這些移民在美國的後代對家鄉食譜進行了大幅度創新,最終融匯成美國美食的一部份[29][30]

  • 美國人最常吃的外國菜是墨西哥菜,以炸薯條墨西哥捲餅和炸玉米餅為最多。墨西哥菜也是在美國被改造程度最小的外國菜,在美國吃的版本和墨西哥的原版大同小異,口味、醬料也沒有特別改良。
  • 第二常吃的俱有義大利起源的所有麵食,這些麵食很大一部份承擔了美國兒童的主食[31]。美式意大利菜和正宗的意大利菜在口味上很不一樣,但至少在外形上能和原版一致。
  • 第三常吃的外國菜是漢堡、燉肉、火腿香腸德國菜,不過到德國菜到這裡已經被美國人改造成完全的美式食物了[32][33],它們的外形和原本德國的大相徑庭,讓外行人來看、會完全看不出德國菜的影子。如果要在美國吃正宗的德國菜,應該去美國的中西部。

不管是意大利式還是德式,歐洲人都吃的馬鈴薯烤肉、燉菜、各類蛋糕也在美國食物裏極度常見,此類食物很難判定到底是正宗的還是被美國人改造過的,因為製作方法太過雷同[34]

不同族群的美食結構 编辑

 
蘋果派是美國眾多甜點中的代表,本圖裏的蘋果特地用復古的光澤表現。

每個美國家庭所吃的食物都各不相同、差異巨大,這取決於該家庭所在的、他本身的文化信息、以及當地的流行。大多數第一代的新移民會多吃與移民母國相似的食物,但也有少數移民在第一代就瘋狂的愛上了美式多元食物文化。而絕大多數移民在第二代以後,就不再對移民母國的食品感興趣了,被美國改造過後的各國料理足以滿足他們絕大部份的需求。其中,來自中國意大利的移民尤其執念於他們原本的食物,導致美式中餐、美式義大利菜在美國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但是這兩個菜系還是和正宗的中國菜、意大利菜有極其巨大的差異[35],例如:幸运饼乾李鸿章杂碎左宗棠雞加州卷法式沙拉醬古巴三明治等。

除此之外,在2000年代以後,隨著亞裔人口的暴增,正宗的越南菜韓國菜泰國菜日本料理台灣料理也在美國的所有大城市裡都隨處可見。目前,美國的不同、甚至一個州之內的地區都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烹飪風格,非常容易辨認。例如,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就以“其卡真和克里奧爾烹飪”聞名。所謂卡真和克里奧爾烹飪,就是一種受法國菜、阿卡迪亞菜和海地烹飪三者結合而成的新菜,它們在美國形成了一種在原始三國都沒有的口味。具體餐點包括焗烤小龍蝦半切面、紅豆米飯、海鮮雞肉濃湯、什錦飯布丁西瓜汁[36]

美國南方的黑人有自己的“靈魂食物”,與南方白人吃的、北方黑人吃的均不相同。這些靈魂食物是由非洲奴隸及其自由後裔發明的,在美國南方各地都有,既使不是南方的非裔美國人在去南方旅遊的時候也會饒有興趣的吃吃看。還有路易斯安那州的克里奧爾菜系、卡真菜系,賓州的荷蘭菜系,德州的墨西哥菜系,這些美式融合菜系在當地的文化中俱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眾多美國人的童年回憶[37]

在其它美國的州中,義大利德國匈牙利中國的影響也有,傳統的美洲原住民加勒比海墨西哥希臘菜的影響也有,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完全能負擔得起以上任何一種菜,並且能天天吃。例如美國中部地區的一週的晚餐可能是這樣的:烤肋排店中的匹薩、家裏冰箱的冷凍匹薩、墨西哥餐廳中的辣醬玉米餅、家庭餐廳中的雞肉辣椒醬意大利麵、酒吧中的沙拉醬牛肉、以及週末和朋友聚餐時分到的德國酸菜香腸,可見其飲食涉獵面之廣[38]

現代飲食形態 编辑

 
溫蒂漢堡”這間全球美式快餐連鎖店在日本的分店,店家的外觀維持了和美國一模一樣的復古裝潢風格。

比起喝,美國人通常更喜歡喝咖啡,這可能是來源於美國獨立時反抗英國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不過在2000年代之後,被視為一種健康飲料,越來越廣泛的滲透入美國。據統計,美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喝1杯咖啡,這也促成了星巴克的崛起[39]

美國那極度發達的食品工業、機械化農業導致了橙汁牛奶在美國超市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現代人為了健康則選擇無糖化橙汁和低脂牛奶,這兩者也是美式早餐必備的飲料[40]。從1980年到1990年,在短短十年中美國人的熱量攝取就增加到24%[31],大量的快餐店和免費的甜味飲料讓「肥胖病」流行於全美國,美國衛生部官員每年會發佈公告,警告美國人不要再吃高熱量食物。同時,美國人不像歐洲人那樣愛喝酒精類飲料,美國人更愛微甜的軟性飲料,含糖飲料能佔到美國人每日熱量攝取的9%[41]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也是最發達的快餐業,這些價格低廉、讓人滿腹的食物也被視為美國現代食品文化的象徵,更是證明了美國文化中“行銷營銷”的重要性。知名國際品牌有麥當勞[42]漢堡王必勝客肯德基達美樂披薩溫蒂漢堡等,這些公司全部都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海量分店[43]。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美國因為私家汽車的普及率超高,而率先推出了“得來速”模式的餐飲[44]。美國菜其實早在19世紀時就開始出現“簡單量產”的傾向,但那是只是簡單的把歐洲菜、黑人菜、原住民菜弄成能快速製作的樣子,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這種傾向最終演變成“追求輕鬆自在”的快餐文化[45]

付小費是禮儀 编辑

 
一名美國人在喝完茶後用餐盤底壓著小費,方便留給服務生收取。

雖然美国沒有在法律上強制規定,但在餐廳吃飯時“支付小费”是一項基本礼仪,目的是為了感恩餐廳服務人員“能放下身段、對顧客順從”的舉動。在美國人看來,每個服務業者都是一條有自尊、有感情的生命,他們和顧客都是平等的,既然服務者願意委曲求全的讓顧客滿意,那顧客也必須回饋給服務人員一些好處。這與“有錢就是老大、顧客就是上帝”的中國儒家思想日本文化完全相反。一般來說,付吃飯錢的15~20%是最恰當的,但也不必超過這個比例[46]

不過像麥當勞那種的快餐店、連鎖餐飲就不必付小費,因为在妳点餐後,是妳自己把食物拿到餐桌上的,吃完後也是自己收拾,在這個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任何一項“餐桌型服务”,不符合“給小費的基本定義”,所以不用给小费。“付小費”這個習俗雖然在現代美國是出於好意,但它的歷史卻沒有那麼正面。付小費的來源可能是來自於1850~1860年代,當時的歐洲人貴族會故意丟額外的錢到地上,讓他的仆人卑微的撿起;而受到歐洲文化影響、但還沒有建立民主觀念的白人移民,誤以為這是一種高雅文化,就把這種行為帶入美國[47]

一人固定吃一盤、不可共食 编辑

美國,以及全體西餐中都沒有像中國菜一樣的、讓“不同人的餐具全部插到同一盤菜上”的習慣,美國人認為這個舉動會讓一個食物沾滿各種人的口水,在心理上形成“噁心野蠻”的感受。美國人如果要使用“分餐制”,就應該提供公用的勺子、叉子、刀或者筷子,以避免口水亂沾。每位顧客要吃什麼只能自己點,吃也只能吃自己盤子中的那個,不能向別人索要食物、或者把自己的食物盛給他人。

美式大份量 编辑

美國餐廳中所提供的食物普遍份量巨大[48],甚至可以大到外國顧客無法吃完的程度[49]。根據2003年ABC新聞的調查,美國食物的份量在1977~1996的20年間增加了60%[50],如此大量的進食也是導致美國人2/3人口過胖的原因[48]

体育 编辑

全民普遍運動 编辑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的體育強國,美國的體育文化自1776年建國之初就得到政府的重視,至今繁榮昌盛。美國也是地球上所有國家裏獲得奧運金牌數量最多的,截至2023年為止,美國一共斬獲了1061枚金牌。

幾乎所有人在美國都能找到自己心愛的體育,在美國人的價值觀中,體育不僅僅是一個強身健體的活動,更是一種與不同人增加好感的社交方式。美國人對待奧運會不實行舉國體制,而是純粹靠運動員自己的興趣愛好,由於在《夏季奧運》和《冬季奧運會》中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足以證明興趣可以壓倒商業優勢。除了像奧運會這種專業比賽以外,全美國的休閒體育也異常發達,而且都沒有陷入偏科,各種運動均衡、發達、平等、多樣,如同美國社會本身。

美國傳統的三大體育運動是棒球橄欖球籃球,但其他運動也同樣熱門。美國的所有運動項目都配有完善的“選拔機制”。美国没有体育生一说,普通学生若想进入体育行业,那他的“中學階段”是最關鍵的時期,美國政府会主动提供獎學金給那些有體育天賦的人。如果這批人接连能獨立完成私立中學課程及大學學位課程的話,那就會成為專業運動家[51]。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一小部份天才型運動員會在很小的時候被大企業資助的“星探”相中。這些星探基本都集中在橄欖球、足球、籃球等明星體育裏,而一般的體育不會這樣;而被星探選中的天才學生們也不用走正常的學業流程,可以直接開始職業運動員的工作。

早在1800年代,美國的大學被政府催促,要鼓勵學生們多校內進行體育運動,其中最簡單、也最能鍛煉學生的是田徑運動

 
觀看大學橄欖球賽季的“開幕式”是美國人的重要娛樂消遣,通常會配有大型行進樂隊啦啦隊護旗隊

1800年代末,在美國全國範圍內出現了美式足球。20世紀,“體育”被納入小學課程,強制小學生都要運動。對美國人來說,運動是一件光榮且健康的事情。無論在家庭內還是在學校裡,長輩們都積極鼓勵晚輩進行大量運動[52]

橄榄球在美國稱為“football”,这和英式英文完全不同,英式英文的“football”就只有足球的意思。現在,美国的橄榄球能比任何其他運動吸引到更多的“電視觀眾”,被認為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体育,也是美国的国粹[53] 。许多橄榄球队设计了联合方式,例如《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就擁有32支球隊,这个联盟内部的比赛中在美国也是最受歡迎的。

除了“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外美国还有其他“三大職業運動聯盟”,它们的不同之處在於,“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32支球隊是“在18週內的每週都要打一場比賽,總共要比17場,每支球隊輪空一週”。而其他联盟的规则则不一定是这样,也较为没规律。NFL賽季從9月持續到12月,以季後賽和超級盃結束一月和二月。其冠軍賽「超級盃」通常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每年在美国和外国共有1億人觀看。

“大學橄欖球”也吸引了數百萬觀眾。有些社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在高中时期就非常重視橄欖球隊,学生们也以参加橄榄球队为荣,甚至已经到了“觉得这很正常”的地步。美式足球不仅有春促跌比赛,其开幕式和休息时间也很有看点,通常的表演节目是啦啦隊軍樂隊

 
一座標準的美式棒球場的樣子。

棒球是美國最古老的“團隊運動”,被視為“美式團體精神”的具現化。職業棒球運動的歷史很早,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869年,在過去的140年中,棒球都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隨著美式運動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棒球不再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了[54],但它仍然被美國人稱為「全民消遣」。與美國其他受歡迎的“觀賞性運動”的專業水平不同,《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隊幾乎“每天”都在比賽。“美國職棒大聯盟”常規賽由30 支球隊組成,從3月下旬到10月初,各隊將會進行162場比賽。本賽季以季後賽和世界大賽結束在十月。與該國大多數其他主要運動不同,職業棒球從“小聯盟”系統中吸收大部份球員,而不是從大學體育運動中吸收。

籃球是美國的另一個主要運動,以《國家籃球協會》為職業代表。美國黑人非常擅長打籃球,籃球在美國被視為一種很時尚很流行的運動,經常和RAP嘻哈、等黑人元素結合在一起。它於1891年加拿大出生的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 (James Naismith)在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發明。大學籃球也很受歡迎,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三月舉行的NCAA男子一級籃球錦標賽,俗稱「瘋狂三月」。

冰球是美國的第四大職業團隊運動。這項運動一直是五大湖區新英格蘭地區的文化支柱。因為這兩個地區非常寒冷,因此因地制宜,把帶有冰塊的運動升級為“州”等級的活動。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美國國家冰球聯盟奉行擴張政策,這項運動在美國南部等地區的立足點微弱[55]

 
五大湖區的印第安原住民在苔蘚草原上所舉辦的冬日祭典,這被視為現代袋棍球的雛形。

長曲棍球是起源於美國加拿大的“美洲原住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交界處各州非常受歡迎。同時,長曲棍球也是美國印第安人最熱愛的運動,沒有之一,因為這展現了古老且神聖的美洲原住民精神。目前該體育項目在東海岸最受歡迎,但有逐漸擴散到西海岸的趨勢。“NLL”和“MLL”是全國箱型和戶外長曲棍球聯盟。許多頂尖的一級大學曲棍球隊在一場比賽中的平局數都在7~10000之間,特別是在大西洋中部和新英格蘭地區。

足球是美國的拉丁裔最熱愛的運動,可能和拉丁裔大多數來自南美洲有關。作為一種參與性非常強的運動,美國的足球經常和南美、歐洲的聯合比賽。觀看足球的人口除了拉丁裔以外,在富裕階級、資本家階級中工業非常受歡迎。美國年青人,尤其第二代歐洲移民尤其熱愛,這讓美國國家足球隊在國際上俱備了一定的競爭力。《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是一個擁有26支球隊的職業聯賽,未來將再增加4支球隊,從3~10月進行比賽,但其電視觀眾和整體受歡迎程度落後於其他美國職業體育運動[56]

個人喜好型運動 编辑

 
衝浪是源自於美國夏威夷州的傳統運動,但現在已經升級為全美東海岸的普遍體育項目,還影響了澳洲紐西蘭泰國印尼等臨海廣大的國家。

其他受歡迎的運動有網球壘球牛仔競技游泳水球擊劍射擊狩獵排球滑雪滑冰滑板衝浪飛盤高爾夫腳踏車綜合格鬥滑輪摔跤舉重

道德觀的進步 编辑

因為重視性別平權,所以美國的女子體育比世界其它地區更為繁榮,美國女學生也有很高的體育運動渴望。造成這一事實通常歸因於《美國第九條》中的《反歧視法》,尤其是男權團體的要求。這些男權團體認為女人必須要承擔和男性一樣的責任,女人必須要和男人進行一樣的激烈運動才算平等。

根據該法案的初始版本,所有美國的大學、高中必須為男子和女子體育提供一樣金額的資金。初版法案又一次受到了男權團體的強烈譴責,因而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又要女孩承受和男性一樣的運動量,又不給女孩同樣多的社團資金”是違背憲法的自私行為,所以上訴無效[57]。無論如何,美國的女子體育在2020年代已經大體和男性平等,雖然在某些觀眾的眼裏還是男子體育更受歡迎。

另外還有“美式啦啦隊文化”。由女性組成的啦啦隊,其原本的目的是利用裸露的啦啦隊制服在中場時取悅直男觀眾,給觀眾放鬆、休息、快樂的感受。不過這種行為在2000年代後飽受批評,許多美劇美國電影中經常將金髮碧眼的白人女啦啦隊長描寫成“霸凌弱勢同學的反派”,這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已經在全美國擴散開來。2010年代以後的美國啦啦隊的地位迅速衰落,會被許多美國同學視為校園霸凌的象徵之一,傳統啦啦隊長擁有的“校園人氣王、被男生崇拜、頂尖美女”等印象也大幅度減弱。在不是大都市地區的鄉村地帶,封閉社區內的啦啦隊長依然像以前一樣,有著特權階級的紅利。

體育社區的文化 编辑

返校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傳統。大家族城鎮高中大學通常在九月底或十月初聚集在一起,並熱烈歡迎以前的居民回來玩。它是圍繞著一項中心活動而建立,例如宴會、遊行,最常見的是橄欖球比賽,有時還有籃球摔角冰球比賽。學校慶祝活動時,活動各不相同。然而,它們通常包括在學校主場足球場進行的足球比賽、學生和校友的活動、以學校軍樂隊為特色的遊行和運動隊,以及“返校日女王”的加冕禮。

美國高中通常有橄欖球籃球棒球壘球排球足球高爾夫游泳田徑和越野隊。

節假日 编辑

在美國,節假日也能算是一種文化,是除了美國食物、美國體育以外,美國人第三頻繁接觸的習俗。

在世界大部份國家,節日就等於假日,兩者沒有區別,尤其在單民族國家更是如此;但在美國“節日”和“假日”卻是不一樣的。任何文化活動都可以變成一種節日,但只有經過美國聯邦政府的許可,節日才能變成“法定假日”。因此在美國人的語境中,假日的範圍比假日更廣。另外,美國的假日在中文裏還可以被翻譯為“聯邦假日”。

美國的法定節日全部源自於美國歷史本身,而非美國人的擅自發明,這些節日均由“白人基督教傳統”、“黑人平權運動”和“印第安人的神靈祭典”這三個面向混合而來。而每個美國州也有屬於自己的“州定假日”,只不過這種假日出了那個州的範圍之後就不再有效。例如猶他州中有70%的人是摩門教徒,所以猶他州就有很多關於摩門教的節日;同理,在加利福尼亞州就有墨西哥-南美洲-拉丁語系的節日;在夏威夷州就有夏威夷人的節日;而在新英格蘭紐約市華盛頓特區則有很多與佛教印度教或者素食主義者相關的節日。

感恩節》、《聖誕節》和《萬聖節》是全美三大主要節日,遇到這三個節日時,無論哪個州都會統一放假。雖然這三個節日都源自於歐洲,但是美國人卻在裡裏面加入了大量的美國的印第安黑人特色。因為美國電影的巨大影響力,當非西方國家的人想到這三個節日時,腦中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版本的,而不是歐洲原版的。美國人做節日的方式成為“有色人種”對“全體白人”的刻板印象,而身為白人發源地的歐洲人的做節日方式卻沒多少人知道,從這裡就能了解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有多大了。

  • 感恩節:源自於英國的“朝聖者感謝他人福祉”的習俗,在英國沒有這個節日,更不是感謝印第安人的,但是在美國被大幅度重要化。感恩節這天還和印第安原住民在秋季多次舉辦的“秋收祭典”重合,因此白人文化和美洲原住民文化融合成一個節日。在感恩節中,美國人是透過下午的大型盛宴來吃飯和聚餐的,如果是美國的大家族會盡量在這時候全部團聚,要一起吃到火雞大餐。
  • 獨立日:或直接稱“7月4日”,是慶祝美國從英國獨立的週年紀念日,又是和英國有關。當天通常會進行全天遊行,也是打零工人員賺錢最快的時候,晚上通常會燃放美式煙火來慶祝。
  • 聖誕節: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這是一個在白人-基督教國家被廣泛慶祝的節日,更是美國的聯邦假日之一。儘管美國的聖誕節已經完全“去宗教化”了,成為了一個純粹娛樂的節日,類似的還有源自於歐洲的復活節聖派翠克節,這些節日的美國版本全部和歐洲版本完全不是一回事。例如,歐洲的聖誕節不是紅色衣服的聖誕老人馴鹿、送禮物、聖誕樹、小精靈的玩具製造工廠的混合體,而在美國,這些必不可少。
  • 萬聖節:被認為是從古老的凱爾特語蓋爾語的“薩溫節”演變而來,由愛爾蘭裔美國人引入美洲殖民地。它現在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慶祝的節日,他們傳統上會穿上盛裝,挨家挨戶玩「不給糖就搗蛋」的把戲。這同樣和怪誕陰森為主旋律的歐洲“亡靈節”相反,美國的萬聖節強調了歡樂、開心、且只有小孩程度的恐怖,而不是塑造真正的恐怖。
  • 狂歡節:由天主教的狂歡節傳統演變而來,在路易斯安那州最為舉行。
美國聯邦政府已經認可的假期如下:[58]
日期 官方英文名稱 具體描述
1月1日 New Year's Day(元旦新年 慶祝一年新的開始。慶祝活動包括倒數計時,从12月31日的晚上一直过度到1月1日的凌晨12:00。美国的傳統圣诞节长期也会在这天結束,1月2日就会正常上班上学。
1月的第3個星期一 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馬丁路德金生日)或者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馬丁路德金恩之日) 紀念争取真正黑人与白人平等的民權运动領袖——馬丁路德金恩。虽然此纪念日被讹传成他的生日,但他的生日其实1929年1月15日,只不过因为这天和好幾個州的其它假期冲突才改成现在的日期,方便美国所有的州放连续假期。
2月第3個星期一 Washington's Birthday(華盛頓誕辰) 这天於《1879年國會法案》中首次被提及,並在當年定為全美利堅聯邦的假日。1968年的《統一假期法》將華盛頓誕辰紀念日從“他的生日2月22日”改為“2月第3個星期一”,方便各州放假。儘管它的正式名稱從未改變,但許多美国人会简稱它為“總統日”,並認為這天不是向华盛顿一个人、还是向全体美國總統纪念的一天[59]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Memorial Day(美國紀念日) 紀念美国南北战争这场內戰带来的死難者,同时让人们警惕不能歧视黑人。这天也標誌著美国的夏季正式開始。原本这天為5月30日,又因为《統一假期法》而變成现在这个样子。
6月19日 Juneteenth(六月節 六月節也是紀念美國被奴役的非裔美國人,即黑人的解放。本节日的字源自於英式英文的「9月」和「19號」[60]
7月4日 Independence Day(美國獨立日 慶祝《獨立宣言》,已经从英国独立的日子,也可简稱為7月4日。
九月的第1個星期一 Labor Day(勞動節 慶祝打工人、勞工阶级和工人運動的成就,这天也標誌著美国夏季的正式結束。
10月的第2個星期一 Columbus Day(哥倫布日 紀念美洲这块游離於歐亞大陸的大陸被發現,發現者為來自歐洲葡萄牙的“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美國某些州,該節日也是對義大利文化及其遺產的慶祝;在阿拉巴馬州,這一天被稱為“美洲印第安人遺產日”和“兄弟會日”,以紀念非歐洲視角的殖民史觀[61];在南達科他州,這天是純粹的慶祝美洲原住民日 in South Dakota.[62];在夏威夷,它被簡單稱為“發現者日”,儘管它不是官方的州假日,只是聯邦假日[63]
11月11日 Veterans Day(退伍軍人節 這天是向從美國武裝部隊中的退役的所有愛國軍人致敬。傳統的死亡悼念儀式是在上午11點開始,默哀15分鐘,順便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美國人和全球受害者。該節日也是紀念1918年一戰結束的停戰日,因為停戰於「11月11日11點」開始談判。
11月第4個星期四 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 傳統上美洲原住民和英國人慶祝“秋季豐收”的節日,後成為白人和印第安人友好的節日。傳統上包括享用火雞大餐,並開始11月的假期。
12月25日 Christmas(聖誕節 慶祝耶穌誕生,並開啟直到新年為止的漫長聖誕節連假。

名字 编辑

 
黑人傑克遜一家的名字顯示了非裔美國人難以估計的文化多樣性,“La Toya”是西班牙裔的名字,“Jermaine”是法國裔的名字,“Michael”和“Janet”則都是猶太裔的名字。

美國的命名文化獨樹一格,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命名法》等專門用於管理名字的法律,僅有幾個美國州會對名字定下一些規定。大部份美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名字,也有小部份選擇維持祖先的名字。

傳統上,合法的家長可以任意為自己的孩子取名,在18歲成年後,美國人自己也可以任意更改自己的“姓”和“名”。一個人對自己的“命名權”受到美國聯邦法院的絕對保護,沒有人可以干涉別人取什麼名字,更不可以嘲笑、歧視別人的名字。關於名字,其實是來自於《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取名也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而第十四條修正案正是在定義“何為言論自由”的法律。

名字、命名權也能成為一種文化,其歷史來源也是美國境內的極度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各種移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命名趨勢,這讓美國社會充滿了對“名字”的認知能力,這是處於單一文化圈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創造力”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家長最應該俱備的能力,因為光是給自己的小孩取一個方便好記、帶有本文化傳承、又不會太遠離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名字,非常考驗家長的功力。當然,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美國家長都有本事取出一個完美的名字,所以很多美國小孩在成年後會根據自己的個性、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再為自己取一個新名字。甚至很多人不會取消舊名字,而是把新名字提到最前成為“名”,而把原本的名字整個移動到後面成為“姓”[64][65]

美國的命名趨勢因種族地理宗教經濟地位而千差萬別,而熟悉美國文化的人,能僅僅從一個人的名字當中判斷出他屬於哪個族群。例如,非裔美國人已經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命名文化[65];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喜歡取和宗教人物有關的名稱;無信仰者則喜歡取受當下流行文化影響的名字;同樣都是美國亞裔,美國的華人很喜歡取拼音和白人名字混合的名字,而日本人的英文名字只用拼音,完全不用白人的名字[66]

不過,美國的取名制度也不是絕對自由的,它確實存在一些限制,因州而異,但全部是“不得不做”而不是“故意禁止”。例如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在電腦不發達的1980~2000年代,有很多檔案名稱在電腦中的名字都有“字元限制”,為了讓小孩的名字能在全美國的電腦系統裏暢通無阻,那時的美國家長就傾向於取簡短有力的名字。但是在2010年代以後,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這些短名字就不再流行了。

時尚、服飾 编辑

 
2008年《紐約時裝週》的展場佈景

總體特色 编辑

紐約是美國的時尚中心,也是世界三大時尚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法國的巴黎和意大利的米蘭。 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匯聚在紐約時裝週,分享和模倣各自的穿搭、髮型和配飾。

美國時尚文化和“服裝產業”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雖然髮型包包鞋子、配飾也算是時尚,但是在美國的重要程度遠遠不如服裝。一個人穿什麼樣的的衣服、褲子、裙子,基本就能決定這個人在美國人對他的時尚感受。這也是有原因的,以髮型來舉例的話,美國黑人的髮型以髒辮為主,他們可選擇的髮型類型比白人少很多;而美國亞裔的髮質比西方白人軟且粗,一些白人能輕鬆做到的髮型,對亞裔來說卻是高難度,他們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更多金錢才能保持和白人一樣的髮型。而服裝則簡單多了,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尺碼,就能隨便穿。在美國多元種族的文化背景之下,當然“服裝產業”自然而然的成為美國時尚文化中的最大頭。

美式時尚的最大特點是“不拘一格”,美式穿搭風格以新穎、休閒、標新立異、個性化為主。美國時尚主要在“非正式的領域”佔據霸主地位,但是在高檔訂製服、奢侈品領域就遠遠不如法國意大利。美國人的這種風格不是因為他們刻意喜歡,而又是因為美國多元種族的歷史。為了能讓各種文化、宗教背景的人穿同樣的工作制服,美式服裝穿搭也只能往“簡單”的方向走,走著走著,就演變成一種特殊風格。

具體時尚案例 编辑

美國最俱本土特色的時尚是“全套牛仔裝”。牛仔帽牛仔靴是美國南部的象徵,另外,黑色皮革摩托車夾克也是美國影響了世界的知名服裝之一。儘管美國的非正式穿著更為常見,但某些專業人士,例如銀行家律師、高級餐廳的服務生,他們在工作時的穿著非常正式,美式服裝也能凸顯出帥氣在某些場合,例如婚禮葬禮舞蹈和一些聚會通常要求正式著裝。

牛仔褲,特別是藍色丹寧布的牛仔褲在1850年代的西方世界引發瘋搶的熱潮。它由舊金山的德國猶太移民商人“Levi Strauss”發明,原本只是一種低級工作的制服,但隨著流行而蛻變成一種帶有學生、年青、動感、西部、休閒情調的服裝。一個世紀後,不僅歐洲的青少年會穿牛仔褲,而且亞洲南美洲非洲的年青人也喜歡穿。 在每個州,各個年齡層和社會階層的人們,穿著各種不同的服裝,在“大眾銷售”的體系下成為美國文化對全球時尚的主要貢獻之一[67]

還一些城市有自己的地區特色服裝,例如邁阿密比基尼泳裝,該泳裝已經成為世界性感系泳裝的代表;波士頓和一般新英格蘭地區的英倫男裝,而這些男裝在英國卻沒有,是美國的自創;洛杉磯適合休閒、幾何花朵組合紋樣的一體型女裝;西雅圖波特蘭則有專門為了環保綠色能源而創造的時尚;芝加哥以其運動服,尤其是的學生的、類似棒球的制服,同時芝加哥也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時尚地;達拉斯休斯頓奧斯汀納許維爾亞特蘭大是世界快時尚和廉價化妝品行業的大本營,同時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時尚感,主要包括牛仔靴來抵禦該地區的炎熱和潮濕。最後,美國高中和大學一年級的穿搭風格也非常特殊,經常帶有涼鞋、更大的髮型以及更薄、更透氣的面料。

家庭、亲密和社区关系 编辑

多元化家庭 编辑

美國的家庭結構和美國的種族、思想一樣多元化,各種形式的家庭組合在美國都非常常見。美國的家庭主夫全職爸爸)、單親家庭、領養家庭和同性戀家庭在美國都能得到最尊重的待遇,美國的法律也規定國民不准其他人的家庭形式進行嘲笑霸凌誹謗或者侮辱,展現了美國人的“慈愛精神”和平等價值觀

年份 組建家庭的 (69.7%) 沒組建家庭的 (31.2%)
夫妻雙方都在 (52.5%) 單親家庭 由親戚撫養 單身 (25.5%) 領養家庭
夫妻加小孩 沒生小孩的夫妻 男性 女性
2000 24.1% 28.7% 9.9% 7% 10.7% 14.8% 5.7%
1970 40.3% 30.3% 5.2% 5.5% 5.6% 11.5% 1.7%

傳統家庭 编辑

美國的傳統家庭即使到了現代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對右翼人士、保守派以及美國南方的基督徒。安排反映了當代美國社會的本質。典型的核心家庭是一男一女透過婚姻結合在一起,並且有一個或多個親生孩子[68]。今天,一個人可能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繼續結婚並生活在無子女的夫妻安排中,然後離婚,單身生活幾年,再婚,生子並生活在核心家庭安排[69]

家庭主夫,即全職爸爸 编辑

 
2000年代的一位全職爸爸和他的幾個孩子,呈現慈祥的狀態。

全職爸爸或「家庭主婦」是指不參加工作、在家撫養孩子的父親——男性相當於家庭主婦。全職爸爸在美國社會並不那麼受歡迎[70]。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稱,「估計有 105,000 名『全職父親』。這些父親是有15歲以下孩子的已婚父親,他們不參加工作主要是為了照顧家庭成員,而他們的妻子則在外面工作謀生。全職爸爸照顧189,000名孩子。”[71]

單親家庭 编辑

單親家庭在美國越來越普遍。隨著越來越多的未婚夫婦和婚姻隨後解除的夫婦所生的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孩子只與父母之一生活在一起。與未婚父母同住的兒童比例已從1960年的4%上升到2001年的42%[72]。在所有單親家庭中,83%是母子家庭[72]

非裔美國人的家庭結構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公共政策利益的問題[73]。丹尼爾‧派崔克‧莫伊尼漢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1965 年的報告(即《莫伊尼漢報告》)研究了黑人貧窮與家庭結構之間的關聯[73]。它假設黑人核心家庭結構的破壞將阻礙經濟和政治平等的進一步進展[73]

當莫伊尼漢在 1965 年撰寫有關布萊克家庭即將毀滅的文章時,黑人的非婚生育率為25%[74]。1991年,68%的黑人兒童是非婚生的[75]。2011年,72%的黑人嬰兒是未婚母親所生[76][77]

收養家庭 编辑

要求和政策使得寄養家庭和潛在收養家庭收養變得更加困難。家庭在收養孩子之前,必須符合州、縣和機構的標準。收養機構的標準反映了收養父母年齡的重要性,以及收養機構對已婚夫婦而非單身收養者的渴望[78]。收養父母也必須處理收養孩子的親生父母所提出的標準。不同的收養兒童標準使得夫婦收養有需要的兒童變得更加困難[78],但嚴格的要求可以幫助保護收養兒童免受不合格夫婦的影響[78]

目前有1,500,000 名兒童(占美國兒童總數的2%)被收養。收養有不同的類型;胚胎收養是指一對夫婦在懷孕時遇到困難,而是選擇收養另一對夫婦的精子和卵子在子宮外結合產生的胚胎,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另一對夫婦成功的體外受精週期中剩餘的胚胎中。國際收養是指夫婦收養來自外國的兒童,而私人收養則是最常見的收養形式。在私人收養中,家庭可以透過有執照的機構或直接聯繫孩子的親生父母來收養孩子。

同性婚姻 编辑

 
2015年6月26日,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任期內,美國最高法院在《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中宣佈美國版圖內所有的同性戀都可以合法結婚。

同性父母是選擇教養孩子的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夫婦。在全國範圍內,66% 的女性同性伴侶和 44% 的男性同性伴侶與 18 歲以下的兒童住在一起[70][79]。在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中,有594,000個家庭聲稱以同性伴侶為戶主,其中72%有子女[80]。2004年7月,美國心理學會得出結論:“總體研究結果表明,同性戀和雙性戀父母的孩子的發展、適應和福祉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沒有顯著差異。 ”[81]

同居未婚家庭 编辑

作為未婚伴侶同居也稱為同居。美國異性未婚夫婦的數量增加了十倍,從1960年的約40萬增加到2005年的超過500萬[82]。如果算上同性伴侶,這個數字將至少再增加594,000。在所有未婚夫婦中,約有九分之一(佔所有未婚伴侶家庭的11.1%)是同性戀[82]

同居生活方式在當今世代變得越來越流行。對於情侶來說,不結婚更方便,因為這樣可以更便宜、更簡單。隨著社會離婚率的上升,對於不確定長期計劃的夫妻來說,結婚的願望不再那麼有吸引力[82]

青春依賴 编辑

當一個美國人在18歲達到法定成年年齡時,離家習俗的例外情況可能會發生,特別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裔美國人中,以及在紐約市[83] 、加州[84]和檀香山[85]等昂貴的城市房地產市場。其中月租金通常超過 1,000 美元。

離婚 编辑

 
美國女明星瑪麗蓮夢露,和她的律師前夫傑瑞吉斯勒簽署離婚文件時候的照片存證。

婚姻法由各州制定。典型的婚禮是一對夫婦在近親和朋友面前宣布彼此的承諾,婚禮通常由牧師、牧師或拉比等宗教人物主持,具體取決於這對夫婦的信仰。在傳統的基督教儀式中,新娘的父親會將新娘「交給」(交接)給新郎。世俗婚禮也很常見,通常由法官、太平紳士或其他市政官員主持。自 2015 年 6 月 26 日起,同性婚姻在所有州都是合法的。

離婚是州政府的職權範圍,因此離婚法因州而異。1970 年代以前,離婚配偶必須指控另一方犯下遺棄或通姦等罪行或罪行;當夫妻雙方根本無法相處時,律師就被迫製造「無爭議」離婚。無過失離婚革命於 1969 年在加州開始。紐約州和南達科他州是最後開始允許無過失離婚的州。現在所有州都可以以「不可調和的分歧」為由進行無過失離婚。然而,許多州最近要求在正式離婚令之前分居一段時間。

州法律規定了涉及兒童的兒童撫養費,有時還規定贍養費。「現在已婚成年人的離婚率是 20 年前成年人的兩倍半,是 50 年前的四倍……40% 到 60% 的新婚姻最終會以離婚告終。前五年內結束的機率為20%,前10 年內結束的機率為33%……也許25% 的兒童(16 歲及以下)與繼父母生活在一起[86]。”今日美國婚姻的中位數長度為 11 年,90% 的離婚都是庭外和解。

美國租房、買房狀況 编辑

 
美式Foursquare風格建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間流行的美國房屋風格。

歷史上,美國人主要生活在農村環境中,也有一些中等規模的重要城市。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加速了城市化進程,該法案激勵從二戰中歸來的士兵在郊區購買房屋。

房價接近全國中位數的美國城市也正在失去中等收入社區,這些社區的中位數收入佔大都會區家庭收入中位數的80%至120%。在這裡,較富裕的中產階級成員(通常也被稱為專業人士或上層中產階級)已經離開,前往更高檔的郊區尋找更大的住宅。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中產階級的擠壓,這導致了統計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中更有特權的成員之間的明顯區別[87]。然而,在加州等生活成本較高的地區,另一種趨勢正在發生,即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湧入取代了真正的社會中產階級,並將以前的中產階級社區轉變為上中產階級社區[88]

美式葬禮文化 编辑

 
一個美國愛爾蘭裔家庭為他們的死亡的嬰兒舉辦葬禮,全員身穿黑色服裝。

美國人的習慣是在親人過世後幾天內在殯儀館舉行守靈活動。如果要開棺瞻仰,死者的屍體可能會經過防腐處理並穿上精美的衣服。傳統的猶太教和穆斯林習俗包括沐浴儀式,不進行防腐處理。朋友、親戚和熟人常常從遙遠的國家聚集在一起,向死者「致以最後的敬意」。人們會在棺材前獻上鮮花,有時還會獻上悼詞輓歌、重複講述死者的個人軼事或集體祈禱。否則,與會者會坐著、站著或跪著,安靜地沉思或祈禱。親吻屍體的額頭是義大利裔美國人[89]和其他人的典型做法。也向寡婦或鰥夫以及其他近親表示 哀悼。

葬禮可能會在之後立即或第二天舉行。葬禮根據宗教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國天主教徒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彌撒,有時採取安魂彌撒的形式。猶太裔美國人可能會在猶太教堂寺廟舉行儀式。抬棺者將死者的靈柩抬上靈車,然後靈車列隊前往最後安息的地方,通常是墓地新奧爾良獨特的爵士葬禮在遊行過程中伴隨著歡樂而喧鬧的音樂和舞蹈。

奧本山公墓(建於1831年)被譽為「美國第一座花園公墓」[90]。此後創建的美國墓地因其公園般的環境而與眾不同。一排排墳墓被草坪覆蓋,周圍散佈著樹木和鮮花。墓碑陵墓彫像或簡單的牌匾通常用來劃分各個墳墓。火葬是美國另一種常見的做法,儘管它受到各種宗教的反對。死者的骨灰通常安放在骨灰甕裡,可能被保存在私人住宅中,或被埋葬。有時骨灰會被釋放到大氣中。「灑」或「撒」骨灰可能是非正式儀式的一部分,通常在死者喜愛的風景優美的自然景觀(懸崖湖泊山脈)處舉行

藝術 编辑

美國音樂 编辑

 
 
 
 
貓王麥可傑克森惠妮休斯頓麥當娜被認為是美國樂壇在1990年代時的四大名人,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全球有1億以上的粉絲,這些粉絲的人數加起來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

從1960年代開始,美國的各項“現代音樂文化”就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到今天的2020年代,雖然已經過了60年,但美國依然穩坐全球音樂市場冠軍的寶座,以碾壓式的姿態傲世全球。

美國的音樂風格和它的種族、美食一樣,多元且豐富至極,主要類別有鄉村音樂爵士樂藍調搖滾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靈魂音樂嘻哈。這些音樂流傳範圍太廣,以至於很多國家的人都沒意識到這其實發源自美國,美國的明星、歌星及其瘋狂粉絲在世界各地都找得到。

美國不僅在音樂的“種類上”非常多元化,音樂的“公司、平台、聽眾”也是極度多元化的,任何奇葩新穎的音樂類型在美國都能坐擁大批粉絲。美國還是地球上最大的音樂市場,光是2014年一年在Youtube平台上賺取的流行音樂金錢就高達49億美元[91]

非裔美國人的慢悠悠抒節奏、和快速RAP風格對全美國的音樂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黑人佔優勢的產業。美國黑人的音樂比他們在非洲的傳統同胞們進步了好幾個次量級,很難想象這是同一個物種所為。《史密森學會》指出:非裔美國人對美國音樂在全球制霸做出了最大的貢獻,這至關重要,且無可爭議,沒有黑人就沒有美國音樂[92]

鄉村音樂1920年代發展;節奏藍調在1940年代發展;布魯斯和所謂的老式音樂等民間習語的元素被採用並轉化為全球觀眾流行的流派。爵士樂是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創新者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初也有艾靈頓公爵參與貢獻[93]。艾瑞莎·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的音樂作品享譽世界,她會演唱多種流派,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歌手[94]

貓王(Elvis Presley)和查克貝里(Chuck Berry)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崛起的美式搖滾樂先驅。“Metallica”、“The Eagles”和“Aerosmith”等搖滾樂團均名列全球銷量最高的樂團之列[95][96][97]1960年代,鮑伯迪倫從“民謠復興”中脫穎而出,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歌曲作者之一[98]20世紀中葉的美國流行巨星有很多,例如如平·克羅斯比 (Bing Crosby )、弗蘭克·西納屈 (Frank Sinatra )[99]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他們也是全球名人[93]。20世紀末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最知名的有普林斯、麥可傑克森麥當娜惠妮休斯頓瑪麗亞凱莉[100][101]。與此同時,在200年代,美國的職業歌劇演唱家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知名歌唱家有蕾妮·弗萊明、萊昂泰恩·普萊斯、貝弗利·希爾斯、納爾遜·艾迪等。

美國流行音樂已經不僅僅是美國一國的文化,而是全世界2000~2010年時代的人的童年回憶,作為世界流行文化佔比最重的一部份而存在。只要是美國的流行音樂,就必定在世界範圍內俱有人氣,並且匯集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102]。知名歌星有Lady Gaga泰勒絲、麥莉賽勒斯、愛莉安娜格蘭德、阿姆、賽琳娜戈梅茲等,靠著火爆且富含影射意義的MV擴展到全世界。這些人全部還活著,當代藝術家們全球串流媒體中爭相爭奪排行榜的第一名[103]

一年一度的《加州科切拉音樂節》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最知名、人數最多也是最賺錢的音樂節[104][105]

美國電影 编辑

20世紀開啟的崛起 编辑

 
美國好萊塢星光大道中的中國戲院

美國是全球電影工業中當之無愧的龍頭,所有美國文化的面向都能被寫進電影的畫面裏,外國人也能透過觀看美國電影而看透美國人的價值觀。美國音樂是在“聽覺”上影響外國,而美國電影則是在“視覺”上影響外國。美式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世界著名,在全球各地都有大批狂熱粉絲,甚至“解密電影中的彩蛋”都能成為一股文化。美式電影的劇本、運鏡、配樂特效都能牽動世界電影產業的發展。

美國電影最主要的製作方基本都集中在“好萊塢”,因為存在好萊塢這種綜合化、一體化的影視製作基地,讓美國的電影製作過程越來越專業化、規範化。目前世界上賺最多錢、票房最高的前15位的電影全部都是好萊塢製造,參見全球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美國政府也透過電影從世界各國手中賺取了巨額金錢,並且讓美國文化深入地球人心中[106][107]。美國電影的主導風格是經典好萊塢電影,它從1913年發展到1969年時就已經定型,之後只是在“科技”上更新,而核心製造電影的方式則至今未變。

好萊塢電影仍是大多數美國電影的風格,雖然法國的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才是真正發明電影的人[108],但美國電影卻很快的反超法國。因為法國的資本主義遠不如美國發達,所以而導致美國能在短短幾年內就取代法國,美國尤其以優秀的劇本為多[109]。優秀的劇本,加上優秀的導演、優秀的科技,這些自然讓美國電影成為為電影工業的主導國。截至2017年為止,美國所產出的電影總數位居世界第三,而第一名是擁有寶萊塢印度,第二名是有橫店影視基地中國。美國每年平均會發行600多部純英文電影,其中大部份帶有多國語言字幕,這些字幕基本都是歐洲系的語言[110]

美國電影主要由兩部份組成,一個是大型電影製片廠,一般都位於好萊塢;另一個是更加小型、更加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世界上第一部同步聲音、同時也是第一部音樂電影爵士歌手》就是美國的,它於1927年在美國的各大電影院上映[111]。美國電影在電影這個概念被發明後的幾十年中,一直處於發展的最前沿,最新的技術突破都集中在美國。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41) 經常在影評人的民意調查中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但這個稱號在68幾年後的2009年被《阿凡達》取代[112]。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電影對全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且取得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持續了10年也未曾改變。

雖然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也經常被美國公司僱傭來製作英文電影,但它們有時不會被算成是好萊塢體系的一部份。因此,好萊塢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跨國電影”,好萊塢最主要服務的對象還是美國國內,只不過美國電影製作得太有魅力才造成“全球風潮”的錯覺[113]。一般來說,美國電影如果要去海外發行的話會事先準備多語言的字幕,最多的外語字幕是西班牙語法語。在2010年代之後,好萊塢的外語字幕翻譯得越來越接近外國的本土文化,越來越接地氣,許多精明巧妙的翻譯都出現了。目前,好萊塢電影,以及在好萊塢租社設場地的各大電影製片廠群是世界上商業上最成功、票房最高的電影的製作來源[106][107]

好萊塢這座街區 编辑

 
好萊塢經典巨型字樣,這是它不為人知的背面照片。

好萊塢其實是加州洛杉磯縣中部地區的一個“街區”而已,並非一個真實的城市。好萊塢於1903年成立為美國的直轄市[114][115]1910年,該社區的北部和東部併入洛杉磯市。此後不久,一個著名的電影業出現,首先在東海岸發展起來,最終,它毫不費力的成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電影拍攝場地[116][117]。,目前,構成我們所說的“好萊塢地區”的是三個真實的行政區劃,它們是北好萊塢、東好萊塢和西好萊塢獨立市。

雖然好萊塢只是一個空洞的地理概念,但好萊塢的電影投資方、導演製片人編劇卻能在現實中深刻影響全世界。基本上,美國電影中該所流行的東西,也會直接變成當時全地球的流行[118][119][120]。在美國,除了好萊塢電影以外,還有非常多種類的獨立電影,不過獨立電影完全比不過好萊塢,“好萊塢”之大名早已成為整個美國電影工業、電影科技、電影工作人員、電影道具甚至美國文化的總稱。好萊塢不僅世界文明,它還獨佔了全球30大最賣座電影、最貴電影的寶座。也就是說,這個地球中最多人看的、花最多成本的、以及最知名的電影無一例外都由好萊塢拍攝。

不管是不是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都喜歡“寫實、諷刺現實”,在美國,沒有什麼題材是不能描寫的。美國電影不會像獨裁國家共產國家一樣故意美化自己的現實、塑造出一種“這個國家很完美”的錯覺;相反,美國電影勇敢的揭露美國社會的黑暗,吸毒黑幫貧民窟歧視等內容均一一完整的展露在美國電影裏,既使是給兒童看的迪士尼電影也是如此,只不過結局是“圓滿的、解決問題的”。好萊塢電影的使命不是要“政治宣傳出美國有多好”,而是要“引起美國人對社會的反思”,思考美國社會中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讓從小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孩子們擁有“正義之心(Heart of justice)”。這造成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力”無法估量,給美國帶來巨大的軟實力優勢。

至於為什麼美國電影會如此執著於教育意義,是由於猶太人的存在。猶太人曾經因為被美國的基督新教排擠而不能從事金融業的工作,於是許多美國的猶太人都搬到了東海岸,利用當時最賺錢的電影工業東山再起。所以現在的好萊塢,最知名的投資商、大導演、明星歌星基本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即美國的以色列裔,正因為他們遭受過不平等,所以才會把善良的價值觀孜孜不倦的傳達出去[121]。在美國電影中盡情描繪了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美國電影本身又會成為美國文化,這種“連環文化嵌套(serial culture nesting)”經常在好萊塢電影中,例如一部新電影向多部老電影致敬的畫面。2010年代開始,電影的瘋狂粉絲、視頻up主們會把這些當做彩蛋,將電影中的所有元素都一個一個的扣出來,並且告訴給他們的觀眾;在這種模式之下,美國文化的威力自動被外國人增強,美式電影文化在2010年後更是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全世界人類都可能在美國電影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份。

而好萊塢在美國不僅古老,還很創新。好萊塢自己就是地球上最早的專業電影製片廠電影明星公司和電影營銷公司出現的地方,它是各種電影類型的發源地,它從1910年發展到1962年時就已經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全部電影類型。包括喜劇戲劇、動作、音樂劇浪漫恐怖科幻懸疑史詩,每一種現在能看到的電影類型都在好萊塢創立之初就有了。好萊塢的這套模式還為其他國家電影樹立了榜樣,許多擁有經典電影開頭的電影廠,例如哥倫比亞影業迪士尼影業派拉蒙影業公司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全部位於好萊塢境內。

文学 编辑

建筑 编辑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四種建築風格,左上是“比德韦尔豪宅州立历史公园”,右上是“Cape Creek Bridge”,左下是“科羅拉多泉的眾神之園”,右下是“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的華盛頓彫像”

美國建築起源於北美洲原住民,但是強烈的受到歐洲各個殖民國家的建築風格影響,尤其是西班牙建築。美國建築是美國眾多文化中唯一一個“完全不按照種族區分,而是按照氣候區分”的文化[122],北美原住民中就有很多個“族”的建築形式極度接近,但是他們的文化習俗其實完全不同。到了現代也是如此,例如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既使該州有來自全地球的移民,但是他們的建築風格依然是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氣候地中海氣候的,寒冷氣候的建築風格在加州不存在[123]

美國獨立建國後的建築嚴重受到英格蘭建築的影響,呈現尖銳骨節、歌特陰暗的風格,但是在短短幾十年後,美國人就全面換成自己的陽光寬闊、可愛彩色的建築風格[124]。美國獨立100年後,美國人和歐洲人一起進入到“復興希臘羅馬建築”的風潮中。在19世紀晚期,美國城市發展出極俱有後現代特色的摩天大樓,並且在整個20世紀,全世界都在模倣美國的摩天大樓形式。進入21世紀後,美國人對摩天大樓的熱情衰減,別墅豪宅以及帶有這個美國州獨立特色的建築成為美國人的審美主流中。美國國內的建築品味相差很大,在都市中,大賣場住宅辦公樓這三個建築全都在平行發展;而美國鄉村和郊區的建築往往更加傳統,比都市的審美變化慢得多。

北美原住民建築 编辑

北美東海岸 编辑

  • 梯皮、圓錐帳篷(蘇族人等大多數美國東部原住民)
 
所謂的“梯皮”就是美國東部原住民搭建的、圓錐形的、樺樹皮製作的帳篷,被認為是美國印第安文化中的代表建築之一

歷史上,北美大平原和加拿大大草原的一些原住民都曾使用過這個整個建築風格。最主要的使用者為蘇族人,而蘇族人還可以再細分為七個部落,這裡就不一一列舉,還有美國東海岸週邊的愛荷華人、奧託人波尼人黑腳人、阿西尼博因、阿拉帕霍克里人都在用這個建築[125]。梯皮的覆蓋範圍很廣,因為這種建築形式簡單易造,即使在落基山脈以西的高原原住民們也偶爾會使用它們,代表有亞卡馬和卡尤斯。

梯皮仍在許多原住民和注重美國原生文化的社區中使用,但現在主要不是給人居住的,用於“精靈儀式”。甚至有些建築連儀式的功能都沒有,僅僅是一種裝飾物。原本的梯皮需要由樺樹皮或獸皮混合編織而成,但現代的圓錐帳篷通常用的是帆布作為覆蓋物[126]

即使是美國人,但如果不是原住民的話,也常常會錯誤的認為“梯皮是全美國的所有原住民的共同建築”,這是一個錯誤。而非美國的外國人更是會把“梯皮”和“長屋中的圖騰柱”混合,營造出刻板印象中的印第安風情。但實際上這兩種建築完全無關,美國的原住民也從未把這兩類建築放在一起過。在美國,如果美國人搞錯了這兩種建築,原住民還可以提出抗議,抗議久了,很多美國人就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了。但是在外國,尤其在日本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故意不做研究,放任自己的國民錯誤的看待美洲印第安人,既使提出抗議,也會被這些國家的人視為“小題大做、沒有必要[127]”。

 
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中有一個叫人類學博物館的博物館,其中展示了美國和加拿大原住民公用的建築風格“長屋”,它外觀中最明顯的就是有標誌性的圖騰柱

易洛魁人居住的傳統建築是“長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這種建築,加拿大因為原住民的數量比美國少,所以甚至把長屋的“圖騰柱”當作是加拿大國家的象徵符號。長屋其實不是易洛魁人的專利,全世界都有長屋,只不過易洛魁人和北歐的挪威人是最喜歡用長屋的民族。

一個標準模板的易洛魁式長屋,是由木板、木柱、樹皮混合而成的規範化施工結構,各種尺寸都有嚴格規定,不可根據個人喜好隨便更改。易洛魁作為全美國最先主動吸收歐洲殖民者的原住民,他們從白人那裡學習了非常多的幾何學數學知識,最後全部用在他們自己的長屋裡面。

現代易洛魁式的長屋分為很多個種類,例如“涼亭”,標準的尺寸為“寬6~7公尺(20~23英尺)、長度不限”,是一個公用設施,好幾個易洛魁家庭都可以一同使用。長屋的“中央走道”是固定3公尺寬(9.8英尺),如果長屋是有多個房間,那麼中央走道和房間之間的“間隔”必須要有2公尺寬(6.6英尺);如果有一個長屋是“主屋”,另一個長屋是“側屋”,那麼主屋的“長度”必須要在17公尺以上;如果這套長屋有“爐灶”,為了防止著火傷害到主屋,所以爐灶必須要和主屋遠離7公尺以上。

在18世紀末期,由於學習了大量西方文化,易洛魁人的用火頻率直線上升。因此,此時的長屋屋頂上會開有“煙孔”,甚至有模倣歐式建築的“煙囪”。這時候,為了讓資源最大化,是兩個家庭易洛魁家庭共用一個“壁爐”,壁爐就放在兩個長屋的中間,讓左右兩邊的家庭難呢過節約用燒火的木柴。到了20世紀,基本上每個長屋都可以容納一個7人的大家庭,但是人數超過7人就顯得擁擠了,因為古代的易洛魁人不會生那麼多小孩。不過也現代易洛魁房屋的拋棄傳統的尺寸規定,刻意增大面積的,這基本上都是一些白人模倣易洛魁長屋的房子,易洛魁人自己不會住在裏面[128]

正是由於易洛魁房屋的數學原理極其精密,所以可以根據易洛魁城鎮中的“長屋大小、數量”精準推測裏面的人口數量,甚至能看出裏面的人吸收了多少歐洲文化。在考古學中,易洛魁是個留下非常多足跡的美洲原住民,以至於很多美洲原住民的文化都消失了,而易洛魁的後代卻幾乎都存活,這全部歸功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1949年,一名原住民母親和她的孩子在奇基小屋前拍照。
 
現代版本的奇基,如同一個簡易碼頭,在美國電影中隨處可見。

奇基是一個由幾個粗大的木頭柱子組裝而成的簡單房子,不僅可以用來居住,還可以作為避難所使用。美國現代野外軍隊所搭建的“基地渡口、前哨站]]”等軍事設施就是按照奇基這個原住民建築的樣式改建而成的。該建築非常適合叢林沼澤地區的氣候,在美國和越南的越南戰爭中被跨越了國家的範圍,在越南也能看到。

塞米諾爾人和米科蘇基人都有奇基,但是塞米諾爾人留下來的史料明顯更多,所以本文以塞米諾爾式的奇基為主要解說對象。塞米諾爾式的奇基絕對會有“高架地板、茅草屋頂和開放的側面”這三個元素,非常適合。當美國白人第一次看到這種房子時,因為不知道當地人對它有個叫“奇基”的專有名詞,所以也稱呼它為“高腳屋“或”平台住宅”。在第二次(1835-42)和第三次(1855-58)塞米諾爾戰爭期間,隨著美國白人的殖民軍隊將塞米諾爾人逼入大沼澤地的深處,塞米諾爾人全面強化奇基風格的建築,包括採用最耐水的樹木“禿柏樹”,並且在屋頂鋪上有迷彩色的“棕櫚茅草”。 在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之前,塞米諾爾人全族都住在小木屋裏[129]

當16世紀的西班牙人第一次踏上北美洲的土地時,發現米科蘇基人和佛羅裡達州南部的一些原住民部落也使用了類似的結構。不過西班牙人並未吸收這種建築到自己文化中,反而是後來的美國人用心吸收[130]。每個奇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專門用於睡覺的,也有用來娛樂的、育兒的或者存放武器的,甚至連廚房餐廳洗碗的場所都是分開來的。美洲原住民們把每一樣生活方式都放在單獨的奇基裏面,而不是建造超大一體化的房屋。

 
草棚屋的骨架結構,這是沒有稻草或麥稈的樣子。
 
美國現代版本的草棚屋,保持基本結構不變,但是可以作為腳踏車的棚子。

是一種半永久性的圓頂住宅,以前由某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和原住民使用,現在仍然用於舉行儀式活動。wickiup一詞 通常用來指美國西南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西北部的此類住宅,而wigwam 通常適用於美國東北部以及加拿大中部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這些結構。這些名稱可以指許多不同類型的原住民結構,無論其位置或文化群體為何。不要將棚屋與原住民平原的帳篷混淆,後者有不同的構造、結構和用途。

這個屋頂是圓的房子被許多美洲東北部的原住民部落使用,彎曲的表面讓這種類型的房子成為原住民理想的庇護所,讓原住民在白人到來前一直能抵禦美洲野獸的攻擊。而五大湖區的美洲原住民則是另一個情況,他們的人口基本都集中在聖路易斯·勞倫斯低地,這些原住民採用草棚屋和長屋混合居住的模式。

草棚屋的結構非常簡單,而且堅固,就是由無數個小型的“拱形框架”交叉而成,至於怎麼交叉則沒有固定規則,越密越好。草棚通常是木製的,也有可能是竹子,只要是質地稍微軟一點的植物、可以彎折的植物就行。而覆蓋著半圓形框架上面某種樹皮屋頂材料。施工細節因文化和當地材料供應而異,使用的一些屋頂材料包括普通的灌木叢樹皮燈心草墊子蘆葦、獸皮或布料

草棚屋通常是季節性結構,不是永久的。草棚屋看起來比梯皮要固定,其實恰恰相反,梯皮的使用壽命明顯長於草棚屋,草棚屋正是因為結構太隨意、沒有太多幾何原理,導致遇到破壞時很難修復。在白人殖民者來到美洲後,草棚屋自動消退了,東北部的美化走原住民要麼改成其它原住民的建築形式,要麼就學歐洲人的建築。草棚屋不僅使用壽命短,而且還要用比圓錐形的梯皮更長的時間才能搭建完成,原因又是因為草棚屋的不確定結構。如果想穩定房子,那它的框架必定會越插越錯,就算一個人能用很少的木材搭建草棚屋,那也是他一個人,沒法把這種方法擴散到全部美洲原住民身上。

東北部典型的棚屋具有彎曲的表面,可以抵禦最惡劣的天氣。幾乎任何類型的木材、10~15英尺(3~4.6米)長的綠色幼樹苗都被砍倒並彎曲,當樹苗被彎曲的時候,地面上畫出了一個圓圈,圓的長度為10~16英尺(3~4.9 m)不等。

美國中部、西部 编辑

 
“陶斯普韋布洛”是普韋布洛人最俱代表性的建築,也是所有美國原住民中建築水平最高的。

現在被稱為美國的領土上現存最古老的非進口建築是由四個角落地區的古代普韋布洛人建造的[131]。講蒂瓦語的人們已經在陶斯普韋布洛連續居住了1000多年[132]。阿爾岡昆村莊“Pomeiooc”和“Section”位於後來的北卡羅來納州沿海地區,從16世紀末至今一直存在。藝術家兼製圖師約翰懷特 (John White)在短暫存在的羅阿諾克殖民地待了13個月,記錄了70多幅有關原住民、植物和動物的水彩畫。

 
“霍根”是美國中西部鄉村、牛仔建築的原型,由圓柱形小木棍交叉搭建而成。

納瓦霍人主要的傳統住宅。其他傳統建築包括避暑所、地下住宅和汗水房。霍根可以是圓形、錐形、多邊形或方形;有或沒有內部職位;牆壁和屋頂由木材、堆積土和不同數量的石頭製成,還有一個避暑別墅的樹皮屋頂[133]。傳統上,門朝東,以迎接初升的太陽,相信會帶來好運。

如今,雖然一些較舊的霍根仍被用作住宅,而另一些則用於儀式目的,但新霍根很少被用作家庭住宅。

夏威夷神廟,又可翻譯為“海奧”、“黑奧」 ,其建築樣式千變萬化,因用途及地理位置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夏威夷神廟要麼是由“土地”鋪成的,要麼是在一大塊“石造平台”上建成的。夏威夷神廟不僅僅是祭祀的場所,還可以用來當醫院,有醫治病人的功能,例如霍奧拉神廟(hōʻola));或者免費餐廳,在對神奉獻完夏威夷本地的水果後,就可以把貢品拿來過吃了,類似的還有奉獻漁獲的寺廟。另外,純祈禱功能的夏威夷神廟也還是很多,常見的祈禱形式有祈雨、止雨、增加人口、祈求健康、祈求長遠旅途平安;或者祈求和平、戰爭勝利,和戰爭相關的寺廟是盧瓦契尼神廟(luakini)。

夏威夷人相比地球其他的原住民,雖然民風淳樸、平均識字率極高,但還是有少部份暴力因素,全夏威夷只有盧瓦契尼神廟一座神廟會舉行活人獻祭[134]。盧瓦契尼神廟祭祀兩個神明,一個是奧希阿柯(ʻohiʻa ko)、另一個是哈庫奧希阿(hakuʻohiʻa),兩者都是戰爭武力之神。[135]

1819年,夏威夷國王正式改信基督教,所以他下達了廢除傳統夏威夷信仰的命令。1820年,在大批白人基督教傳教士的施壓下,許多夏威夷神廟被故意破壞了,但不至於完全毀滅,因為這些神廟都是石頭建造的,在炸藥還沒發明的19世紀初期是沒法輕易被摧毀的。絕大多數夏威夷神廟沒落的原因是“年久失修”,既然夏威夷人專信基督新教了,那自然沒有人要去神廟拜拜,神廟就自動荒廢了。

20世紀以後,由於對原住民的公正教育,許多夏威夷居民開始重拾對夏威夷神廟的信仰,其中最主要的祭拜對象是火山女神。現代,因為美國財力雄厚,許多夏威夷神廟被裝飾一新,充滿神聖性,而也有些神廟不對外開放,成為夏威夷信徒秘密聚會的場所。早期,只有首領祭司才被允許進入神廟中探索,美國的基督新和考古學風氣讓這個限制解除了。現在所有的夏威夷當地人都可以自由的進入神廟,而是對外來者,神廟還是有一定的出入限制的。在夏威夷民間傳說中,神廟不是人造的,而是傳奇矮人夜靈的傑作。這也有其原因,在美國人到達夏威夷之前,夏威夷人已經有100多年沒有建造新的神廟了,所以當時的夏威夷居民可能就迷信的認為這些神廟是神造的[136]。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夏威夷神廟的外觀已經修復的原版完全不同,它們變成了裝飾性建築物或者旅遊景點,為夏威夷州帶來了豐沛的旅遊收入。

歐洲殖民時代 编辑

西班牙北美風格 编辑

 
赫斯特城堡,正式名稱為西班牙語的“La Cuesta Encantada”,意為「魔法山」,是位於加州中央海岸聖西蒙的一座歷史悠久的莊園博物館,也是加州的歷史地標。

美國的西班牙殖民建築與美國其他地區採用的歐洲風格明顯不同,例如密西西比河谷的簡單法國殖民時期房屋,這些房屋由相鄰的房間組成,通往畫廊[137]。在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裡達州喬治亞州建造的西班牙建築,在教會機構中尤其明顯,與墨西哥採用的設計相似。據學者稱,西班牙人在建造時沒有考慮任何成本,他們相信他們在美洲的任期將是永恆的[138]

例如,新的教會和傳教站的目標是在對周圍建築物或鄉村的強加和控制方面取得最大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它們必須策略性地位於城鎮廣場(廣場)的中心或景觀中的較高位置。這些元素很常見,在西班牙幾乎每個城鎮都可以找到。

西班牙殖民風格的建築在北美和南美的早期西班牙殖民地占主導地位,在其他殖民地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有時,它的特點是新環境所要求的簡單、堅固的建築與從西班牙出口的巴洛克裝飾之間的對比。

以網格模式佈局城市的想法並不是西班牙人獨有的。事實上,它從來就不是從西班牙殖民者開始的。它可以追溯到一些古代文明,特別是阿茲特克和瑪雅的古城,以及古希臘[139] 。這一思想隨著羅馬征服歐洲帝國而傳播開來,並被其他文明所採納。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它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水平得到了普及——法國人開始建造網格狀的​​村莊(新城),愛德華一世國王統治下的英國人也這樣做了。然而,有人認為西班牙並未參與這場將城鎮排列為網格的運動。儘管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且了解城市規劃,但西班牙人的新世界定居點實際上在大約三到四十年的時間裡無定形地增長,然後才轉向網格和城市規劃作為組織空間的方式。

在「精神征服」的早期,參加彌撒的原住民新教徒非常多,因此建造了一個大型露天中庭,將教堂建築群內的一個空間圍起來,在不花費大量建設費用的情況下創造了一個擴大的神聖空間[140]。建築業使用了原住民勞動力;由於社區的聖地是社區的象徵和體現,因此建造這些結構的勞動不一定是不必要的負擔。由於墨西哥經歷了許多十六世紀的流行病,大大減少了墨西哥中部土著人口的規模,因此經常有一些精緻的教堂,但很少有印第安人仍然活著參加教堂,例如墨西哥阿科爾曼的奧古斯丁教堂。不同的托缽僧團體有不同的建築風格。方濟各會修士建造了大型教堂來容納新信徒,多明尼加教堂裝飾精美,而奧古斯丁教堂則被他們的批評者描述為富麗堂皇[141]

荷蘭北美風格 编辑

 
南威廉街13~15號的房子,採用荷蘭殖民復興風格,讓人想起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是除了英國、法國、西班牙以外,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殖民政權,荷蘭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歷史的貢獻很小,但是對建築方面的貢獻卻非常巨大。1630年左右,隨著荷蘭殖民者抵達新阿姆斯特丹哈德遜河谷,即現在的紐約[142])和新澤西州卑爾根 ,他們把荷蘭的“凹凸三角”的建築風格帶來美國。隨著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達,荷蘭人移民的數量就越來越少,而其他國家的移民,尤其是英格蘭的移民則急速增多,但是紐約和卑爾根卻在建築風格中留下了早期的荷蘭印記[143][144] 。最初,定居者建造了小型單間小屋,配有石牆紅磚和陡峭尖銳的屋頂,以容納二樓閣樓。到1670年左右,“兩層山牆住宅”在新阿姆斯特丹很常見。到了現代的21世紀,格林威治村是荷蘭紅磚建築最多的地區,走進這一地區就能明顯感受到荷蘭文化的濃厚之處。

英國北美風格 编辑

 
位於美國費城的木匠大廳,是賓夕法尼亞州的文化遺產之一。

1657 年,新世界人口有20萬,其中90%來自英國,他們使用與各自祖國相同的簡單建築技術[145]。這些定居者經常出於經濟目的來到新世界,因此揭示了為什麼大多數早期的房屋都反映了簡樸的鄉村房屋和小農場的影響。結構外觀十分樸素,進口材料很少。例如,窗戶非常小。直到英國人製造玻璃很久之後,尺寸才增加。這是因為威尼斯人直到15世紀才重新發現了嚴格意義上的羅馬透明玻璃,並且直到一百年後才傳入英國[146]。早期殖民時期房屋中確實存在的幾扇窗戶都是由鉛框架固定在一起的小窗格,很像典型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使用的玻璃是從英國進口的,價格非常昂貴[147]。在18世紀,許多這些房屋都得到了修復,滑動窗戶取代了原來的窗戶。這些是由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發明的,其設計目的是使一塊玻璃板可以輕鬆地垂直滑到另一塊玻璃板後面[148]

弗吉尼亞州史密斯菲爾德的聖路加聖公會教堂被認為是後來成為美國的英國殖民地中現存最古老的磚砌教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後期 木材,尤其是白雪松和紅雪松,是一種很好的建築資源,對於英國殖民地的定居者來說,木材很豐富,因此許多房屋自然都是用木頭建造的[149]。至於裝飾元素,正如之前所說,大多數殖民時期的房屋都是簡單建造的,因此大多數殖民時期房屋的設計都導致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結果。儘管前門上使用了一種微妙的裝飾元素。主人會拿起釘子,想出用它們製作的物品或圖案,然後將裝飾物釘在門上。指甲越多,圖案就越奢華、越精緻[150]

美國獨立後 编辑

聯邦風格 编辑

1780年代,聯邦建築風格開始逐漸與喬治亞風格分道揚鑣,成為獨特的美國風格。在獨立戰爭時期,房屋沿著嚴格的矩形平面延伸,採用曲線並偏愛花環和甕等裝飾細節。某些開口的形狀為橢圓形,一個或多個開口為橢圓形或圓形。

波士頓建築師Charles Bulfinch在 1795 年至 1798 年為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安裝了原始的鍍金圓頂。他參與了波士頓燈塔山地區路易斯堡廣場的幾棟房屋的建造工作。塞繆爾·麥金泰爾 (Samuel McIntire)設計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的約翰·加德納-平格里 (John Gardiner-Pingree) 住宅(1805),該住宅擁有平緩的傾斜屋頂和磚砌欄桿。以帕拉迪奧為靈感,他用半圓柱支撐的門廊將建築物連接起來。

1780年至1830年間,聯邦風格的建築在大西洋沿岸流行。這種風格的特徵包括新古典主義元素、明亮的室內裝飾、大窗戶、白色的牆壁和天花板,以及裝飾性但內斂的外觀,強調理性元素。

哥德復興風格 编辑

另請參閱:哥德復興式建築與木匠哥德式 1840年代起,哥德復興風格在安德魯傑克遜唐寧( 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1852)的影響下在美國流行起來。他將自己定義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發展的反動背景下。他的作品的特點是回歸中世紀裝飾:煙囪、山牆、射孔塔、彈頭窗、石像鬼、彩色玻璃和嚴重傾斜的屋頂。這些建築採用了複雜的設計,從對稱和新古典主義中汲取靈感。

東海岸的大家族擁有巨大的莊園和別墅,其風格與新古典主義相反。有人以霍勒斯·沃波爾的草莓山別墅為模型。亞歷山大·傑克遜·戴維斯(Alexander Jackson Davis,1803-1892 年)致力於哈德遜河谷的別墅項目,並使用了從哥德式到巴洛克風格的細節。亞歷山大·傑克遜·戴維斯(Alexander Jackson Davis)為紐約塔里敦的傑伊·古爾德 (Jay Gould) 莊園鄉間別墅“林德赫斯特” ( Lyndhurst ) 設計 設計了一座複雜的不對稱輪廓的建築,並開設了帶有彩色玻璃窗的雙層高藝術畫廊。

鍍金時代和美式維多利亞風格 编辑

 
位於加州尤里卡的1886年“卡森宅邸”,被廣泛認為達到了安妮女王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的頂峰。

美國內戰結束後到 20 世紀之交,出現了許多相關的風格、趨勢和運動,由於它們與大英帝國當時的類似運動相對應,因此被鬆散而廣泛地歸類為“維多利亞時代”在維多利亞女王。許多在此期間工作的建築師會根據委託的不同而跨越各種模式。這段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建築師包括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弗蘭克·福內斯和亨利·霍布森·理查森。

戰後,獨特的美國棍式風格發展成為一種使用木桿桁架的建築形式,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這種風格通常用於房屋、酒店、火車站和其他主要木質結構。建築屋頂高,坡度陡,山牆裝飾突出。儘管主要目標仍然是舒適,但外部並不缺乏裝飾。理查德·莫里斯·亨特 (Richard Morris Hunt) 於 1862 年在羅德島州紐波特以這種風格建造了約翰·N·格里斯沃爾德 (John N. Griswold) 的住宅。「棒式」在c之後逐漸被放棄。1873年,逐漸演變為安妮女王風格。

在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西海岸,國內建築同樣朝著更現代的風格發展。舊金山有許多義大利式、東湖式和安妮女王式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的代表。1850 年代–1900 年。它們採用紅木木材建造,抵禦了1906 年舊金山地震,儘管其中一些在震後被燒毀。他們介紹了中央暖氣和電力的現代服務。卡森大廈該建築由 Builder-Architects Samuel 和 Joseph Cather Newsom 構思,由 100 多名工匠從其所有者的大規模木材作業中建造而成,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尤里卡老城的 洪堡灣頂端。它被廣泛認為是加州和美國安妮女王風格最高的執行之一。

摩天大樓的崛起 编辑

溫賴特大廈(Wainwright Building)是密蘇裡州聖路易市的一棟 10 層樓紅磚辦公大樓,建於 1891 年 美國最著名的建築創新是摩天大樓。多項技術進步使這成為可能。1853年,Elisha Otis發明了第一台安全電梯,如果吊索斷裂,它可以防止轎廂從豎井中墜落。電梯使建築物的高度超過了人們願意爬樓梯進行正常居住的四、五層樓。1868 年的一次競賽決定了紐約市六層樓公平人壽大樓的設計,該大樓後來成為第一座使用電梯的商業建築。施工於 1873 年開始。隨後又陸續建造了其他建築,例如Dankmar Adler和Louis Sullivan於 1885 年建造的芝加哥禮堂大樓。它採用了義大利宮殿的設計細節,呈現出一個結構化的整體外觀:幾十年來,美國的摩天大樓將保守的裝飾元素與技術創新融為一體。

很快地摩天大樓就遇到了新的技術挑戰。隨著結構高度的增加,承重石牆變得不切實際,達到約 20 層樓的技術極限(在 1891 年由Burnham & Root設計的芝加哥莫納德諾克大廈達到頂峰)。1885 年,專業工程師William LeBaron Jenney在芝加哥 10 層家庭保險大樓中使用鋼支撐框架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說,這是第一座真正的摩天大樓。使用薄幕牆代替承重牆使建築物的總重量減少了三分之二。20 世紀摩天大樓的另一個特徵首次出現在芝加哥的信實大樓 (Reliance Building),由 Charles B. Atwood 和 EC Shankland 設計,芝加哥,1890-1895 年。由於外牆不再承受建築物的重量,因此可以增加窗戶的尺寸。這成為第一座平板玻璃窗佔據其大部分外表面積的摩天大樓。

一戰結束後美國瘋狂建造世界最高樓,在戰間期,世界十大高樓全在美國。

社會制度 编辑

教育 编辑

小學 编辑

 
傳統美式校巴

中學及畢業舞會 编辑

大學 编辑

學生社團 编辑
精英教育 编辑

宗教 编辑

槍械文化 编辑

 
俄亥俄州一中學的練靶場
 
絡繹不絕的槍械展英语gun show

美國的槍械文化可以追溯到獨立戰爭,甚至以前的拓荒時期,如經常成為電影背景的西部牛仔生活[151]。美國私人擁有配槍的比率冠絕全世界[152],將近一半的家庭擁有一支或以上的槍支[153],民眾的權利被受第二修正案所保障[154]。部分學校甚至要在大門設置金屬探測器,防止學生帶槍上學[155]

种族 编辑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除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和夏威夷及太平洋岛屿原住民之外,其他3大種族,包括白人、亚洲裔和非洲裔的人口,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後代。

反猶太主義 编辑

縱使反誹謗聯盟於1992年的調查顯示,美國的反猶太情緒自1968年起不斷穩步下降[156],猶太人依然都是最大機會成為宗教動機類別的仇恨犯罪的目標族群[157],亦有證據顯示好些事件未被記錄在案[158]。仇恨的根源可能來自於妒忌或恐懼猶太人的財富。傳統上,反猶太情緒會隨經濟不景而升溫[159]

反拉丁情緒 编辑

拉丁裔經常被標籤為底層的勞工,從事家庭傭工或體力勞動的工作,亦往往被懷疑是否來自於中南美洲的非法移民或與當地的毒梟有聯系[160]。這些刻板印象經常會出現於電視或電影等媒體。

歧視非裔 编辑

非裔美國人最初被带到美國,主要是在南方農場當農奴,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理論上,林肯總統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已經讓他們獲得了自由。在南北戰爭結束後,聯邦軍隊佔領南方期間(重建時期,1865年—1877年),黑人曾名義上獲得解放宣言所賦予的平等權利。然而黑人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為求經濟上的生存,必須再度依靠白人雇用,特別是當聯邦軍隊撤出南方後,黑人頓失聯邦法律的保護,其地位又陷入類似美國內戰前的狀況,南方白人支持的民主黨控制南方,實施不少種族隔離法律,黑人重新受到種族不平等待遇。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訴弗格森案」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措施合法,無異對南方黑人的人權造成嚴重的打擊,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份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有關「平等」的部份則不然,導致南方出現更多種族隔離制度法令,甚至連在工廠、醫院及軍隊都採取種族隔離制度。

在歷經58年後,普萊西訴弗格森案法律觀念才被推翻;1954年,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为首的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一案,判定種族隔離的學校並未提供黑人學生公平教育,因此公立學校應該要種族混合。[161]一連串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也正式開始。

歧視亞裔 编辑

亞裔在美國狹義指擁有東亞血統的人,包括中國人台灣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尽管许多亚裔早已融入了当地社会,但还是经常有亚裔美国人被问及其在美国生活了多久或者“家乡是何处”等[162]。但事实上,许多亚裔美国人都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并非第一代移民。

1882年通過、至1943年才被廢除的《排华法案》是美國第一條針對特定族群而訂立的法案,曾經有議員形容該法案成“简直就是人种歧视的合法化”[163],亦間接做成1882年以後美国西部约300个城镇发生的种族清洗[164]

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自1942年起,美國政府純粹出於種族考量,曾經對幾乎所有居住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為數約11萬的日裔美國人進行扣留,轉移和囚禁。在所有被囚禁的日裔美國人中,62%是美国公民,直到戰爭結束美國才陸續解散了這些集中營[165]。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罗纳德·里根總統簽署的法案,代表美國政府向拘禁事件道歉。法案中提到,政府的行動是基於“種族偏見,戰爭中的不安情緒和政治領導層的失敗。”[166]美國政府最終向拘留的日裔美國人和他們的繼承人支付總計超過16億美元的賠償。

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美國染病及死亡者眾,由於普遍認為病毒源自中國武漢,因此歧視亞裔情緒升溫,甚至出現當街毆打亞裔的事件[167][168][169]。据停止仇恨亚太裔组织收集的犯罪记录显示,自2020年3月19日至2022年3月31日,全美共报告了11,500起仇恨事件,其中大部分为非犯罪事件,三分之二的事件为口头或书面仇恨言论或不当手势等涉及骚扰的情况[170]

美國人的世界觀 编辑

美國民眾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未曾擁有過護照,意味著他們未曾離開過美國國境[171]

美國中心 编辑

美帝國主義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來源 编辑

  1. ^ Thompson, William E.; Hickey, Joseph V. Society in focus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5th. Boston: Pearson/Allyn and Bacon. 2004. ISBN 978-0-205-41365-2. 
  2. ^ Hall, Ford W. The Common Law: An Account of Its Rece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Vanderbilt Law Review. 1950, 4: 791. 
  3. ^ 3.0 3.1 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BC News (London). April 22, 2008 [May 18, 2008]. 
  4. ^ 4.0 4.1 Fergie, Dexter. How American Culture Ate the World. The New Republic. March 24, 2022 [July 3, 2022]. ISSN 0028-6583. 
  5. ^ Becoming America, Jon Butler, 2000, pp. 9–11
  6. ^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olin Bonwick, 1991, p. 254
  7. ^ "Mr. Jefferson and the giant moose: natural history in early America", Lee Alan Dugatk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ISBN 0-226-16914-6, ISBN 978-0-226-16914-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Chapter x.
  8. ^ 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Dealing with diversity : the anthology. Chicago: Kendall/Hunt Pub. 2001. ISBN 978-0-7872-8145-8. 
  9. ^ Berghahn, Volker R. The debate on 'Americanization' amo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Cold War History. 2010-02-01, 10 (1): 107–130. ISSN 1468-2745. S2CID 144459911. doi:10.1080/14682740903388566. 
  10. ^ Ferguson, Niall.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 Penguin. June 2, 2005. ISBN 978-0-14-101700-6. 
  11. ^ Kirschbaum, Erik. The eradication of German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7–1918. H.-D. Heinz. 1986: 155. ISBN 978-3-88099-617-5. 
  12. ^ Fraizer, Mart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aribbean immigration. People's World. July 8, 2005 [6 May 2014]. 
  13. ^ Preserving Native Languages: No Time to Waste. www.acf.hhs.gov. [2023-03-15] (英语). 
  14. ^ Most Commonly Spoken Native American/First Nations Languages. Native-languages.org. [October 17, 2017]. 
  15. ^ Preserving Native Languages: No Time to Waste. www.acf.hhs.gov. [2023-03-15] (英语). 
  16. ^ Most Commonly Spoken Native American/First Nations Languages. Native-languages.org. [October 17, 2017]. 
  17. ^ Stead, W. T.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 Horace Markley. 1901: 393. 
  18. ^ McDonald, James (2010) Interplay:Communication, Memory, and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Goettingen: Cuvillier, p. 120. ISBN 3-86955-322-7.
  19. ^ Hine, Darlene; William C. Hine; Stanley Harrold. The African American Odyssey. Boston, MA: Pearson. 2006. 
  20. ^ . gc.cuny.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9, 2011). 
  21. ^ . Englishfirst.org. [February 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6, 2017). 
  22. ^ FYI: English isn't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 2018. 
  23. ^ Crawford, James. Language Legislation in the U.S.A.. languagepolicy.net. 1 February 2012 [29 May 2013]. 
  24. ^ . us-english.org. [13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16). 
  25. ^ Crews, Haibert O. Talk American, Not English. Champaign-Urbana Courier. January 23, 1923: 10 [March 23, 2021] –通过Newspapers.com. 
  26. ^ Davis, Robert. News Briefs: Its Legal—We Speak English. Chicago Tribune. September 24, 1969. sec. 1, p. 3 [March 23, 2021] –通过Newspapers.com. 
  27. ^ "United Stat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March 21, 2021,.." CIA World Factbook. 2020 December 17.
  28. ^ . BBC Sport. May 22, 2013 [May 2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2, 2013). 
  29. ^ The CHOW Editorial Team. The Hamburger Through Time. CBS INTERACTIVE INC. June 19, 2008 [April 16, 2012]. 
  30. ^ Glazed America: Anthropologist Examines Doughnut as Symbol of Consumer Cultur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January 22, 2009,. Newswise, Retrieved on July 22, 2008.
  31. ^ 31.0 31.1 Klapthor, James N. What, When, and Where Americans Eat in 2003.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August 23, 2003 [200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8, 2012). 
  32. ^ . [2006-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8, 2006). 
  33. ^ . [2006-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1, 2006). 
  34.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ISBN 978-0-7872-8145-8. 
  35. ^ Colman Andrews. . USA Today. 2018-07-09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36. ^ Sheet, Connor Adams.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August 3, 2012 [March 30,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37. ^ . NPR.org. [May 1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8, 2016). 
  38. ^ Wade, Lisa. . The Society Pages. December 26, 2012 [March 30,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39. ^ Coffee Today. Coffee Country. PBS. May 2003 [2007-06-19]. 
  40. ^ Smith, Andrew F. (2004).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32. ISBN 0-19-515437-1. Levenstein, Harvey (2003). Revolution at the Tab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54–55. ISBN 0-520-23439-1. Pirovano, Tom. . AC Nielsen. 2007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7, 2007). 
  41. ^ Isganaitis, Elvira; Lustig, Robert H. Fast Foo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25 (12): 2451–2462 [2007-06-09]. PMID 16166564. doi:10.1161/01.ATV.0000186208.06964.91 .  (PDF). U.S. Dept. of Agriculture. [2007-06-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April 20, 2015). 
  42. ^ Karen DeBres, "A Cultural Geography of McDonald's UK,"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2005
  43. ^ Breadsley, Eleanor. Why McDonald's in France Doesn't Feel Like Fast Food. NPR. January 24, 2012 [January 15, 2015]. 
  44. ^ When Was the First Drive-Thru Restaurant Created?. Wisegeek.org. [January 15, 2015]. 
  45. ^ . 星島日報. 2022-07-14 [202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46. ^ 美國小費:哪些場合要畀小費tips?給多少?如何給?. [2021-10-17]. (原始内容于2021-10-19). 
  47. ^ Rachel E. Greenspan. . Time. 2019-08-20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48. ^ 48.0 48.1 Alex Swerdloff. . Vice. 2016-01-22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49. ^ Rachel Spinella. . The Carolinia. 2019-08-28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50. ^ . ABC News. 2003-01-22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51. ^ Hakim, Louis. . Va. J. Sports & Law. Spring 2000, 2:1 [17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2. ^ . Excite.com. [May 3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6, 2019). 
  53. ^ Krane, David K. . Harris Interactive. October 30, 2002 [September 1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4, 2009).  Maccambridge, Michael (2004). America's Game: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0-375-50454-0.
  54. ^ . Harris Interactive. [November 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9, 2011). 
  55. ^ Raw Numbers: The NHL's Impact on the South. The United States of Hockey. May 19, 2011 [2012-06-05]. 
  56. ^ Soccer will never be America's sport. USA Today. 
  57. ^ Amid 40th anniversary of Title IX, women set a new standard in London. CNN. August 12, 2012. 
  58. ^ Federal Holidays Calenda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February 12, 2010,. from the federal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59. ^ 5 USC § 6103 – Holidays | LII /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Law.cornell.edu. [2012-06-03]. 
  60. ^ Ask Civics 101: Why Is The Holiday Called 'Juneteenth,'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New Hampshire Public Radio. 2021-06-24 [2021-10-04] (英语). 
  61. ^ . Legislature.state.al.us. [October 1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7, 2013). 
  62. ^ . South Dakot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4, 2007). 
  63. ^ State agencies remain open for Discoverers Day. The Honolulu Advertiser. October 8, 2007 [2012-06-03]. 
  64. ^ Larson, Carlton F.W. Naming Baby: The Co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Naming Rights (PDF).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November 2011, 80 (1). 
  65. ^ 65.0 65.1 Wattenberg, Laura. The Baby Name Wizard, Revised 3rd Edition: A Magical Method for Finding the Perfect Name for Your Baby . Harmony. May 7, 2013. ISBN 978-0770436476. 
  66. ^ Rosenkrantz, Linda. Beyond Jennifer & Jason, Madison & Montana: What to Name Your Baby Now. St. Martin's Press. August 29, 2006. 
  67. ^ Davis Fred (1992). 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68. ^ The nuclear family is still indispensabl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 AEI. [2023-03-12] (美国英语). 
  69. ^ Williams, Brian; Stacey C. Sawyer; Carl M. Wahlstrom. Marriages, Families &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oston, MA: Pearson. 2005. ISBN 978-0-205-36674-3. 
  70. ^ 70.0 70.1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 families, page 328. sixth edition, 2007
  71. ^ . Census.gov.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8, 2003). 
  72. ^ 72.0 72.1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 families, page 20–21. sixth edition, 2007
  73. ^ 73.0 73.1 73.2 . www.dol.gov. [December 4,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0, 2017). 
  74. ^ Daniel P. Moynihan, The Negro Family: The Case for National Ac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olicy Planning and Research, 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65.
  75. ^ National Review, April 4, 1994, p. 24.
  76. ^ "Blacks struggle with 72 percent unwed mothers rate", Jesse Washington, NBC News, July 11, 2010
  77. ^ "For Blacks, the Pyrrhic Victory of the Obama Era", Jason L. Rile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4, 2012
  78. ^ 78.0 78.1 78.2 Review of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rospective Adoptive Parents – Agencies, Agency, Alcohol, A. Adopting.adoption.com. [2009-07-28]. 
  79. ^ U.S. Census Bureau, Married-Couple and Unmarried-Partner Households: 2000 (February 2003)
  80. ^ U.S. Census Bureau, Married-Couple and Unmarried-Partner Households: 2000 (February 2003)
  81. ^ Meezan, William and Rauch, Jonathan. Gay Marriage, Same-sex Parenting, and America's Childre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Vol. 15 No. 2 Marriage and Child Wellbeing (Autumn 2005) p. 102
  82. ^ 82.0 82.1 82.2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 families, page 271. sixth edition, 2007
  83. ^ New York apartments pricing and New York NY apartment review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December 21, 2010,. Apartment Ratings
  84. ^ San Francisco apartments pricing and San Francisco CA apartment review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July 7, 2011,. Apartment Ratings
  85. ^ Honolulu apartments pricing and Honolulu HI apartment reviews. Apartmentratings.com. [2012-06-03]. 
  86. ^ Brian K. Williams, Stacy C. Sawyer, Carl M. Wahlstrom, Marriages, Families & Intimate Relationships, 2005
  87. ^ Harden, Blaine. Washington Post, America is losing its middle-income neighborhood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06 [2006-07-25]. 
  88. ^ Harden, Blaine. Washington Post, America is losing its middle income neighborhood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06 [2006-07-25]. 
  89. ^ . Salon.com.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3, 2009). 
  90. ^ Bunting, Bainbridge; Robert H. Nylander. Old Cambridge.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Historical Commission. 1973: 69. ISBN 978-0-262-53014-9. 
  91. ^ RIAJ Yearbook 2015: IFPI 2013, 2014 Report: 28. Global Sales of Recorded Music (Page 24) (PDF).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6-03-20]. 
  92. ^ Musical Crossroads: African American Influence on American Music. Smithsonian. 22 September 2016 [April 14, 2023]. 
  93. ^ 93.0 93.1 Biddle, Julian. What Was Hot!: Five Decades of Pop Culture in America. New York: Citadel. 2001: ix. ISBN 978-0-8065-2311-8. 
  94. ^ Why Aretha was the greatest singer in US history. BBC. [April 14, 2023]. 
  95. ^ Hartman, Graham. Metallica's 'Black album' is Top-Selling Disc of last 20 years. Loudwire. January 5, 2012 [October 12, 2015]. 
  96. ^ Vorel, Jim. Eagles tribute band landing at Kirkland. Herald & Review. September 27, 2012 [October 12, 2015]. 
  97. ^ Aerosmith will rock Salinas with July concert. February 2, 2015 [October 12, 2015]. 
  98. ^ No. 1 Bob Dylan. Rolling Stone. April 10, 2020 [January 29, 2021]. 
  99. ^ 10 ways that Frank Sinatra changed the world. USA Today. December 8, 2015 [June 24, 2021]. 
  100. ^ Whitney Houston's Global Impact. CNN. February 13, 2012 [June 24, 2021]. 
  101. ^ How Prince and his music challenged the music industry. Global News. [June 25, 2016]. 
  102. ^ Ewen, David. Panorama of American Popular Music . Prentice Hall. 1957. ISBN 0-13-648360-7.  pg. 3 Of all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Americans to world culture—automation and the assembly line, advertising, innumerable devices and gadgets, skyscrapers, supersalesmen, baseball, ketchup, mustard and hot dogs and hamburrgers—one, undeniably native has been taken to heart by the entire world. It is American popular music.
  103. ^ Spangler, Todd. Spotify Launches Wrapped 2022: Bad Bunny, Taylor Swift Are Most-Streamed Artists of the Year. Variety. November 30, 2022 [November 30, 2022]. (原始内容于November 30, 2022). 
  104. ^ Martens, Todd. Goldenvoice releases Coachella set times, adds to the lineup.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8, 2014 [April 9, 2014]. (原始内容于April 10, 2014). 
  105. ^ 7 Top Music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 Tripoetic Blog. Tripoetic Blog. January 31, 2017 [February 23, 2017]. (原始内容于February 23, 2017). 
  106. ^ 106.0 106.1 Kerrigan, Finola. Film Marketing.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10: 18 [4 February 2022]. ISBN 9780750686839. 
  107. ^ 107.0 107.1 Davis, Glyn; Dickinson, Kay; Patti, Lisa; Villarejo, Amy. Film Studies: A Global Introduction. Abingdon: Routledge. 2015: 299 [24 August 2020]. ISBN 9781317623380. 
  108. ^ The Lumière Brothers, Pioneers of Cinema. History Channel. 23 August 2018 [June 9, 2022]. 
  109. ^ The Lumière Brothers, Pioneers of Cinema. History Channel. [January 15, 2017]. 
  110. ^ UIS. UIS Statistics. data.uis.unesco.org. 
  111. ^ Why Contemporary Commentators Missed the Point With 'The Jazz Singer'. Time. 
  112. ^ Village Voice: 100 Best Films of the 20th century (200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March 31, 2014,.. Filmsite.org; .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5, 2012). . BFI. Retrieved June 9, 2022.
  113. ^ Hudson, Dale. Vampires, Race, and Transnational Hollywood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December 22, 2019,.
  114. ^ Los Angeles Herald, Volume XXXI, Number 45. By the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November 15, 1903). [February 22, 2014]. 
  115. ^ Nuwer, Rachel. Hollywood Was Once an Alcohol-Free Community. [February 22, 2014]. 
  116. ^

美国文化,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11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11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美利堅合眾國的文化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簡稱美國文化 美式文化 美利堅文化 是一個涵蓋了美國社會中所有行為 制度和規範的詞彙 具體包括美國版圖內言論 文學 音樂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食物 宗教 法律 科學技術 習俗及知識之總合 美國文化並非一脈相承 而是由美國歷史 美國地理 內部人種 外部移民等各種因素融合塑造而來 美國國家形象的 擬人化 美國國家的男性形象 山姆大叔 本圖為一戰時的著名徵兵廣告 山姆大叔需要你 創作時間為1916年 山姆大叔的形象將常出現在和美國有關的小說 漫畫和短視頻中 美國國家的女性形象 哥倫比亞女神 圖中的女神正在向美國人伸出援手 呼籲愛國 創作時間為1917年 哥倫比亞女神在電影行業中出現的頻率極高 最著名的為哥倫比亞影業 美國文化的西方基礎源自歐洲人的殖民統治 導致美國現在也屬於西方世界的成員國之一 與此同時 美國最早的居民是美洲原住民 也有大量曾遭奴役的非洲黑人 他們透過抗爭殖民者 削弱特權階級的社會運動 而最終獲得了與白人平等的身份地位 現代的美國一視同仁的將各個民族融入到合眾國的大家庭之中 自美國1776年建國以來 其文化就嚴重受到移民潮的影響 基本上哪國的移民更多 那美國文化就更受哪國的影響 美国的社会形态在過去曾被廣泛翻譯為 文化熔炉 melting pot 但從1960年代開始 隨著美國的文化多样性急速攀升 美國人更常用 沙拉盤 salad bowl 一詞來形容自己 意為各個人種和移民都可以像 沙拉中的蔬菜 那樣保持原样 只不過淋上了美國法律這款 沙拉酱 才產生相同的口味 1 而目前美國所使用的法律體系傳承自 英國普通法 即一般人所說的 英美法系 這套法律是全英語圈國家通用的 因為長期長活在同一套法律之下 所以美國文化和英語國家們的文化 例如英國 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等的更為相似 2 美國社會最顯著特徵就是 在一國之內濃縮了全地球人的文化 為了讓那麼多民族無障礙溝通 美國以英文為通用語 西班牙文也能在西南部通用 每個美國州的文化也不盡相同 每個州都因為其內部人口的膚色 民族 年齡 信仰 意識形態 經濟地位或人口密度不同 而交叉組合出上百種不同的文化形態 沒有哪種固定的文化可以在美國永遠保持優勢 美國人對文化的喜好也一直在變動 某些在美國歷史中被認為是低俗文化的東西 到了現代可能已經變成高雅文化 而某些在現代美國屬於次文化的東西 在未來也有可能變成主流文化 美國文化的親和力極高 外國人觀察美國人夠久的話就能自動看透美式思維 並且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善良 同時 美國文化又能輕而易舉的和外國人產生共鳴 既使一輩子都沒接觸過美國的人也能很快在其中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價值觀 美國因而被譽為 文化超級大國 3 4 目录 1 歷史 1 1 發展及傳播 1 1 1 起源 1 1 2 18世紀 1 1 3 19世紀 1 1 4 20世紀 1 1 5 21世紀 1 2 现代美国的文化分區 1 2 1 粗略分區 1 2 2 具體差異 2 语言 2 1 美式英文 2 2 除英文外的其它語言 3 風俗與習俗 3 1 美式飲食 3 1 1 起源和移民特性 3 1 2 不同族群的美食結構 3 1 3 現代飲食形態 3 1 4 付小費是禮儀 3 1 5 一人固定吃一盤 不可共食 3 1 6 美式大份量 3 2 体育 3 2 1 全民普遍運動 3 2 2 個人喜好型運動 3 2 3 道德觀的進步 3 2 4 體育社區的文化 3 3 節假日 3 4 名字 3 5 時尚 服飾 3 5 1 總體特色 3 5 2 具體時尚案例 4 家庭 亲密和社区关系 4 1 多元化家庭 4 1 1 傳統家庭 4 1 2 家庭主夫 即全職爸爸 4 1 3 單親家庭 4 1 4 收養家庭 4 1 5 同性婚姻 4 1 6 同居未婚家庭 4 2 青春依賴 4 3 離婚 4 4 美國租房 買房狀況 4 5 美式葬禮文化 5 藝術 5 1 美國音樂 5 2 美國電影 5 2 1 20世紀開啟的崛起 5 2 2 好萊塢這座街區 5 3 文学 6 建筑 6 1 北美原住民建築 6 1 1 北美東海岸 6 1 2 美國中部 西部 6 2 歐洲殖民時代 6 2 1 西班牙北美風格 6 2 2 荷蘭北美風格 6 2 3 英國北美風格 6 3 美國獨立後 6 3 1 聯邦風格 6 3 2 哥德復興風格 6 3 3 鍍金時代和美式維多利亞風格 6 3 4 摩天大樓的崛起 7 社會制度 7 1 教育 7 1 1 小學 7 1 2 中學及畢業舞會 7 1 3 大學 7 1 3 1 學生社團 7 1 3 2 精英教育 7 2 宗教 7 3 槍械文化 7 4 种族 7 4 1 反猶太主義 7 4 2 反拉丁情緒 7 4 3 歧視非裔 7 4 4 歧視亞裔 8 美國人的世界觀 8 1 美國中心 8 2 美帝國主義 9 相關條目 10 參考資料 10 1 引用來源 10 2 伸延閱讀 10 3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發展及傳播 编辑 起源 编辑 美國的 歐洲文化來源 是傳承自英國 法國和西班牙統治下的北美殖民地 雖然北美洲的印第安文化是公認的美國文化源頭 但他們的價值觀 生活形態和思想道德對現代的美國人幾乎沒有影響 僅能感染一批他們自己的傳統主義者或者印第安文明的同情者 真正對現代美國文化有影響的還是歐洲人 他們在美國所生的後代 或者與美國當地的美洲原住民通婚生下的混血兒 這批人的文化就成為當今美國文化的直系祖先 5 在英法西三國中 英國對美國的影響力最大 而來到美國最多的不是全體英國人 而是英國人裏的 英格蘭人 同為英國人的 蘇格蘭人 愛爾蘭人 北愛爾蘭人 威爾士人 他們的影響力就小得多 由於美洲原住民的人口太少 所以在17世紀之前 英格蘭人一直都是美國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 1700年 英國在美洲殖民地的總人口為25萬 英格蘭人就佔了47 9 而原住民僅佔總人口的3 9 在1790年 美國獨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 白人佔全美人口的60 其中3 5 是威爾斯人 8 5 是北愛爾蘭人 4 3 是蘇格蘭人 4 7 是愛爾蘭人 7 2 是德意志人 2 7 是荷蘭人 1 7 是法國人 以及2 是瑞典人 6 由於受到英國前殖民的影響 一開始的美國政治完全是由英格蘭裔把持的 但也正因為這些英格蘭後裔對英國的憎恨 導致他們沒有在美國建立君主制的 唯我獨尊型的剝削文化 而是強化了美國的 國家認同 社會重建 同理心 慈善事業 心理安慰 等正面要素 因為英格蘭裔的行事風格中同時帶有溫和柔軟和積極反抗英國的元素 在時間的推移中該風格就漸漸感染了其他的美國族群 最後演變成全美國人的普遍性格 18世紀 编辑 nbsp 一幅在1863年由德裔美國人 阿爾伯特 比爾施塔特 所繪的畫作 名為 雄偉的洛磯山脈 蘭德峰 現藏於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傑佛遜式民主 是美國對民主制度的捍衛和創新 與同樣在18世紀末期實行民主制度的英國和法國則採取完全不同的投票方式 該傑佛遜式民主至今仍被認為是 美國國家認同 最為核心的部份之一 7 托馬斯 傑斐遜的 弗吉尼亞州筆記 是美國第一篇有記錄的 批評國內陋習 的文章 這也可能是地球上第一篇政府所容許的 能合法罵政府的文章 如此自我反省 自我批判的性格 加上英格蘭裔的做事風格 兩者結合後就成為了美國文化中的 慈愛精神 Loving Spirit 歐洲人認為 有慈愛精神 正是美國人最大的優點 包括美國人能一視同仁的對人類 動物 植物進行庇護 提倡用溫柔的 多元的方式保證各種生命的存活 並且堅決又嚴厲的反對 弱肉強食 優勝劣汰 等殘忍觀念 3 因為美國人普遍相信宗教 所以幾乎沒人認同 社會達爾文主義 中的理念 更不會譴責 嘲笑受害者 而是集中火力懲罰加害者 這導致美國在19世紀發展為基督教的 慈善帝國 熱衷於收養孤兒 對弱勢群體捐款 8 在20世紀又變為大肆拍攝動物紀錄片 並提倡動物權利 生態保護 9 21世紀則演變成對同性戀 心理疾病患者 憂鬱症患者 原生家庭不幸福者的幫助 並以此發展出眾多心理學理論 4 這些都是因為美國人長期受到慈愛精神熏陶而造成的結果 10 在美國建國後 英格蘭裔的人口比例就逐年下降 其中以賓州的最低 在18世紀時就已經降低為30 而麻薩諸塞州的英格蘭裔比例最高 有足足85 11 1720 1775年間 大量非英格蘭人移民到美國 例如德意志人就有10萬 北愛爾蘭人則有25萬之多 他們第一次改寫了美國的文化基礎 12 在宗教觀念上也是 隨著信奉天主教的德國和愛爾蘭移民的遷入 新教徒的人數急速降低 信新教的人數曾一度跌至16 19世紀 编辑 nbsp 貝特西 羅斯 Betsy Ross 是一名英格蘭裔的美國室內女裝潢商 她被認為在1870年縫製了世界上第一面美國國旗 並把原本國旗中的六角星改成了現在的五角星 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 文化自信 不是來自於歷史 藝術或者文化本身 而是來自於雄厚的經濟基礎 19世紀晚期 1880年 美國就已躋身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 這個地位至今未變 自從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算起 到2023年為止的美國歷史不過247年 但美國歷史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當世界最大經濟體 正因為美國人長期處在經濟富裕的狀態中 所以自動會對美國文化產生出 愛 的感覺 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愛國熱忱不像獨裁國家一樣 是從學校的強制教育中培養的 而是自然而然的誕生出來的 整個19世紀也是美國移民大換血的時代 特別是來自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移民 13 來自愛爾蘭的移民持續激增 南義大利和俄屬波蘭的移民數量也激增 尤其意大利人在美國四處開設餐廳 並把意大利菜的優秀文化融入進全美國 除了歐洲移民以外 在19世紀前期 夏威夷成為了日本人最主要的移民地 同為美洲的拉丁美洲 尤其是墨西哥也大量移民到美國的西南部 中國人 越南人等亞裔美國人則集中在美國西海岸地區 因為奴隸制的廢除 美國廢奴運動 獲得徹底成功 所以在19世紀後期 加勒比海地區島上的原住民和黑人加緊移民美國 加勒比原本不產黑人 加勒比黑人的祖先也是西班牙和英國殖民者從非洲運來的奴隸 他們在加勒比落地生根後 由於不滿當地的獨裁政府統治而再次選擇移民 美國黑人們在教育 音樂 體育和娛樂方面對美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14 文化越多元越平等 被這種文化氛圍吸引而來的高級知識分子 有錢人也就越多 上流階級認為美國能包容他們的超前的 嶄新的觀點 因此大批湧入美國 美國各大城市的上層和下層移民逐漸交叉組合 形成上百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加速分化出每個城市的獨立特色 從19世紀中期開始 美國政府就開始反省歐洲人 白人在早期殖民歷史中的錯誤 並且大方承認 積極改正 在當時的美國西部 還有大量未受干擾的 沒有白人殖民的地區 由於美國東部已經被白人和黑人佔據 原本被歐洲殖民者掠奪走家園的美國印第安人則被政府賦予了合法的 優待權力 讓他們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美國西部的土地 這些土地為 永久私人 美國政府也無權收回 這讓大批原本祖先居住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遷徙至美國西部 展開自己的新生活 20世紀 编辑 nbsp 一名美國東部的原住民 胡帕人 他在加利福尼亞西北部的生活形態 而在美國西部 美洲原住民的本土文化仍然很強大 他們幸運的遇到已經民主化後的美國 因此擁有了多項天然權力 包括保持傳統的節日 民族服裝 財產分配模式 家庭模式以及社區組織方式 面對一些沒有什麼原住民居住 而只有動物的空地 美國政府設立了 印第安保留地法案 以合法管理這片土地內的森林 礦產 水或動物資源 這些大型保留地基本都在西部 尤其集中在亞利桑那州和南達科他州這兩個州 不過 有些美洲本土文化還是來不及得到保護 一些最東端的美洲原住民 在與歐洲人接觸後就受到殘酷的命運 例如 美國加勒比地區的泰諾文化幾乎滅絕 現在當地的文化只剩下白人和黑人的 另外 大多數美洲原住民的 語言 也面臨美式英文的破壞性同化 就算那些原住民沒有被歐洲人血腥知名 但也因為居住在美國的版圖之內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祖先的語言 15 美式英文因為其語法容易 發音簡單 詞彙豐富 讓人們能更加容易 更加直接的表達出複雜的概念 這種強大的 便利性 讓美式英文在經濟 文化 宗教 科學 工作 娛樂等各個角度吞噬掉原住民的語言 目前 在美國還存活著的原住民語言包括薩摩亞語 夏威夷語 納瓦霍語 切羅基語 蘇族語 因紐特語 查莫羅語和卡羅萊納語 16 其中有些語言並不是因為能挺過英文的強勢同化 只是因為當地原住民距離美國本土太遠 例如 薩摩亞人在美屬薩摩亞可以佔到人口的絕大多數 查莫羅人也依然關島的最大族群 雷法魯瓦什亦是北馬裡亞納群島的少數民族 相較之下 位於美國版圖最西端的夏威夷原住民則是最幸運的一批人 他們的夏威夷語和夏威夷文化非但能夠幸存下來 還能成為一種優勢文化 在各種電影遊戲中進行文化輸出 夏威夷不僅來自美國的移民 這批人大多數從1898年美國吞併夏威夷王國之前就開始移民 也接受了大量的日本移民 美日文化和原本的夏威夷文化交織在一起 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新文化 它偶爾會透過 衝浪 滑板 夏威夷襯衫 菠蘿香腸匹薩 夏威夷披薩 藍色夏威夷氣泡飲料 史迪奇 等知名產品而影響美國的主流社會 甚至影響外國 21世紀 编辑 nbsp 畫作名 歡迎來到自由之地 展現了一批歐洲難民在成功抵達紐約時的喜悅 以及看到美式摩天大樓時的驚歎 其實現代美國文化的 政治性 很強 其中的重中之重為 自由主義 和 保守主義 這兩個元素 目前美國的民主黨即屬於自由派別 而共和黨則屬於保守派別 兩派組成了美國的兩大黨制 17 撇除政治 美國同時也和科學 高科技 科幻作品 外星人 SCP基金會等超自然方面相混雜 而傳統的宗教中又增加了很多佛教 印度教成份 美國的商業巨頭 金融巨鱷 托拉斯 商業信託 則無時無刻在提高美國國民的競爭力 複雜又需要理清的政治結構 熱愛冒險 享樂和童話的喜好 催生了像可口可樂 麥當勞和迪士尼樂園這樣的跨國公司 以及唯物主義 崇高道德 個人主義 平等主義以及對共和主義絕對堅持 地球上各種信念 各種思維 各種主義都能被美國包容 時間一長它們就在美國的版圖互相交溶滲透 最終融匯成同一種理念 回饋給全體美國文化 正因為如此 美國文化擁有極其豐富的內容 讓美國所影響的範圍大大超越它的實際版圖 18 如果一個國家因為移民的關係而制定越來越多元化的法律 國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喜歡進步 自由和娛樂 而不再喜歡苦難 忍耐和沉默 那這個現象就被稱為 美國化 现代美国的文化分區 编辑 粗略分區 编辑 nbsp 美國人口普查局所繪製的 美国文化分区地圖 粗略裂解为东北部 东南部 中部和西部地区 每个大区块之内又能分出好几个小區域 美國擁有的半獨立的文化區域包括新英格蘭 大西洋中部 美國南部 中西部 西南部和等 其中美國西部是一片極為廣闊的區域 還可可進一步細分為太平洋州和山區州 美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非常之大 且由來已久 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南方普遍存在的奴隸制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南北各州之間的社會 文化 語言 價值觀 經濟狀態都沒有一個是一樣的 在19世紀 因為文化差異太大 導致美國南部宣佈自己為獨立建國 即 美利堅聯盟國 以延續歧視黑人 並當黑人是奴隸的政策 這最終引發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場內戰 19 結果以北方獲勝 南方的歧視性文化得到徹底的打壓 由於那時候美國西部還不算美國的經濟核心 所以當時的北方其實是現在的美國東北部 在打敗南方後 信奉自由主義的東北揚基人的價值觀就成為了全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目前美國主流的文化分區有 新英格蘭文化 美國南部文化 美國中西部文化 美國西部文化 阿巴拉契亞文化和夏威夷文化 具體差異 编辑 nbsp 兩名德州牛仔在美國南部傳統建築前舉行槍械決鬥的場景 照片中還不小心闖入了一名觀看的女子 美國西海岸的文化和東海岸完全不同 西海岸由加利福尼亞州 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組成 有時也被稱為左海岸 顯示其在美國版圖的左邊 明顯左傾的政治傾向 以及人們熱愛社會自由主義 這些地區的人生活輕鬆 社會福利高 能提供悠閒娛樂的時間為全美國最長 美國西部以民主黨佔絕對優勢 尤其以加州為多 好萊塢 舊金山 洛杉磯 金門大橋 元祖迪士尼樂園 環球影城娛樂城市位於美國西部 並且有大量墨西哥裔 說西班牙文的頻率非常之高 在宗教方面 該地區的人原本是無信仰和天主教的混合 1980年代以後 隨著吃素 禪修 冥想活動深刻滲透入美國西部人的生活 導致佛教和印度教的信徒呈現爆發式增長 美國南方是世界福音派新教的大本營 基督教 尤其是新教文化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文化成份 所以美國南方的迪克西人有時會驕傲的稱自己為 聖經帶 美國南部也是共和黨的鐵票區 他們的政策以保守主義甚至反動主義為主 例如歧視黑人的白人至上主義者 3K黨 禁止人工流產 歧視同性婚姻 歧視女權的紅藥丸理論等極端右派的思想均來自這片區域 不過 真的信仰基督教人數最多的 以及對基督教會出席率最高的反而是楊基人所在的東北地區 南方地區的人很多只是掛名信教 或者只是遵循家庭古老的傳統 他們實際對基督教的忠誠度偏低 載貨卡車 超長蜿蜒公路 風滾草 仙人掌 牛仔 槍械 十加侖帽 齒輪皮靴 馬場 稻草捆是當地的文化特色 美國東北部不僅信教人數遠高於全美國的平均 而且沒有一個宗教能佔據壓倒性優勢 美國東北地區通常是新教的福音派 路德派 胡斯派 喀爾文派和天主教的大雜燴 甚至還有猶太教 五彩斑斕的宗教林立在紐約 華盛頓特區 五大湖 猶他州的各個城市 在愛達荷州南部還有群體相信摩門教的都市群 被稱為 摩門教走廊 和大幅度世俗化 享樂化的西部 保守且反動的南部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東北部在各項領域都保持了較為完美的平衡 其中 佛蒙特州東北部和新英格蘭州的非宗教人口比例最高 他們信宗教的人很虔誠 而不信教的人又很科學 這兩個州的人不僅能接受無信仰 無神論 甚至可以接納於民主制敵對的共產主義 無宗教人口高達34 而聖經地帶的阿拉巴馬州則只有6 20 這百花齊放的包容性 讓東北部成為美國科技 商業 政治 大學教育 高雅藝術的中心 语言 编辑主条目 美國語言 美國英语和美國的西班牙語 美國的語言自成一種特殊的文化 需要長時間居住在美國才能完全理解 在法律層面 美國政府至今還沒對自己規定過一個官方語言 美國憲法 也從未對官方語言進行過定義 而在民間層面 美國人最常用語言是美式英文 美式英文也是美國人溝通和書寫的最主要語言 美式英文 编辑 nbsp 2021年的美國各州中 5歲以上的美國人能講英文的比例圖儘管在 聯邦層級 沒有規定過美國的官方語言 但已經有28個美國州立法 將美式英文定為該州的 州語 根據200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 有超過97 的美國人流利的說美式英語 其中有81 的人更是只講英文 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公司裏 美國腔調的英文就叫 美式英文 在中文圈裏也可以直接翻譯成 美語 美式英文本來就是由多個不同的方言組合而成 現在無論說哪一種美國方言 都算是美式英語 雖然美國各地的口音不盡相同 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共同特徵 例如尾字母 R 的發音比英式英文明顯許多 只要是英文的母語者 就很容易將 美式英文 與 英式英文 區分開來 這兩者之間有著一目了然的差距 目前美國分為四大方言 即美國北方方言 美國米德蘭方言 美國南部口音和美國西部口音 還有一些從方言中分化出來的 城市口音 以表示其城市的驕傲 例如紐約口音 費城口音 波士頓口音等 城市口音被小多數美國人認為是 大都會的用語 擁有比鄉村地區更高級的文化標籤 但也大部份美國人認為這些城市口音更多是傲慢 做作的象徵 21 也有些人認為 美國的通用語不是美式英文 而是 通用英文 因為現在世界的英文學習早已以美式英文為主 而世界各國的移民又不斷來到美國 導致美國的英文早已喪失了 美國一國的屬性 升級為了 全世界的英文 美國政府對美式英文制定過一些標準 但遠不如英式英文嚴格 美國的學校主要教學生 如何正確拼寫英文單字 但至於美式英文的語法 發音就要求不嚴 美式英文在語言學中屬於非常自由的一類 新一代的移民也能不斷發明出美式英文的新講法 最後還能回流到美國主流社會中 因此 美式英文是一種不斷進化 且進化快速的語言 世界上任何一國家的詞彙都能被美式英文快速吸納 目前 美國聾人使用的 美國手語 就是以美式英文為基礎製作的 除英文外的其它語言 编辑 nbsp 1834年5月16日由拉海納盧納學校 Lahainaluna School 出版的一期報紙 它用書面夏威夷語寫 夏威夷原住民的識字率非常高 至少在80 以上 以至於夏威夷州政府在1842年頒佈了一項法律 規定兩個人必須都識字才能結婚 除美式英文外 全美還有超過300種不同語言 其中分兩大類 一類是北美洲原住民的傳統語言 這些語言是美國語言文化的源頭 雖然現在影響力遠不如英文 但美式英文中有大量詞彙來源於此 另一類則是各種第一代移民的母語 光是在紐約市就有多達800種語言在同時使用 雖然美式英文非常強勢 但是美國至今還有150種原住民語言存活了下來 雖然英語並不是大多數美國第一代移民的主要溝通語言 但這個狀況在第二代後就基本消失了 而就算是第一代移民 大部份人也有能說基礎英語的能力 另外 來自英國加拿大 澳洲等本來就講英文的國家 他們的英文用法也在不斷滲透入美國 讓美國人的詞匯量層層累加 22 這不僅包括白人國家 像南非 牙買加 印度 奈及利亞和菲律賓等英文為官方語言的有色人種國家 它們的移民也把自己所攜帶的 原生文明詞彙 帶入美國 美國人對此毫不排斥 甚至認為接受新詞是一件光榮的 進步的事 23 24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 美國有近3000萬以西班牙文為母語的人 西班牙文的使用人口僅次於美式英文 但也不到美式英文的1 5 在美國 除了在西南部地區 否則純粹講美式英文 不講西班牙文也完全沒有問題 在美國的波多黎各 新墨西哥州 西班牙文俱有 官方語言 的地位 美國在加勒比海 太平洋的小島上 也有各種小型的西班牙文飛地 25 與此同時 在美國講西班牙文的人通常也是雙語使用者 他們可以很好的切換美式英文和西班牙文 並且可以根據 對話夥伴 上下文關係 商業態度 進行語言轉換 如果講英文和西班牙文講到混合了 這在美國也沒關係 美國人認為這只是 西班牙式英語 不會認為他是講不好英文 美國的原生語言有很多 包括好幾種古老又神秘的美洲原住民語言 例如納瓦霍語 尤皮克語 達科他語和阿帕奇語 這些語言雖然被英文取代 但在印第安人保留地 儀式 慶典的祈禱詞中依然被大量使用 這非常類似拉丁文在歐洲的情況 雖然歐洲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國家的母語是拉丁文了 但是拉丁文卻依然在歐洲的各種文化 宗教儀式 建築文字中頻繁出現 夏威夷語 Hawaiian 在美國的夏威夷州俱有官方語言的地位 同樣的還有查莫羅語在關島和北馬裡亞納群島 卡羅萊納語在北馬裡亞納群島 薩摩亞語在美屬薩摩亞 26 資料來源 2017年美國CIA調查 27 美國最常講的語言 佔人口的百分比英文母語者 78 2 西班牙文母語者 13 4 中文母語者 1 1 其它語言 7 3 風俗與習俗 编辑美式飲食 编辑 主条目 美國飲食 起源和移民特性 编辑 nbsp 一個名為 1621年的第一個感恩節 的布面油畫 1899年作 展現美國白人感謝美國印第安人的好意 提倡有色人種和白人都一樣平等的理念 美國飲食文化是美國習俗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由於美國幅員遼闊 物產豐富 人口眾多 高達3 3億人 而被稱為 農業的天選之國 The chosen land of Agriculture 美國食物也因此呈現極度的多樣化 幾乎地球上所有的食物都能被改造成美國人的口味 美國菜的起源是印第安菜 美洲印第安人在遇到歐洲殖民者之後所吃的食物如下 動物類有火雞 豬肋排 牛排 雞胸肉 馴鹿肉 牛奶 雞蛋 蜂蜜 蔬菜類有胡蘿蔔 西藍花 豌豆 捲心菜 黃瓜 蕃茄 馬鈴薯 萵苣 白蘑菇 茄子 洋蔥 大蒜 黃椒 紅椒 花椰菜 地瓜 南瓜 玉米 長粒米 大豆 青豆 小麥 藜麥 水果類有蘋果 橘子 桃子 櫻桃 草莓 藍莓 水梨 鱷梨 鳳梨 李子 西瓜 香蕉 製作方式多為撒鹽或糖 直接烤和煮 因為美國原產的食材本來就個頭大 價格低 產量多 以至於早期從歐洲來的定居者 從非洲來的黑人奴隸以及他們的後代很快就拋棄了他們從家鄉帶來的食材 美國食材雖然簡單 但是對於提供人體每日所需的營養成份已經綽綽有餘 而且用這些食材也能還原移民母國的菜 所以各類移民才肯如此迅速的轉變為 只吃美國製造的食品 美國的主流烹飪藝術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似 即各類西餐的混合 包括意大利菜 法國菜 德國菜 英國菜和墨西哥菜 小麥和玉米是美國人的主食 傳統的美國家庭大量食用這些食材 以及楓糖漿 BBQ醬 烤肉醬 蕃茄醬和黃芥末等調味料 物美價廉的蘋果派 甜甜圈 炸雞 28 匹薩 漢堡和熱狗 是最俱代表性的美國菜餚 而這些幾乎都不是美國原創的 而是源自不同國家的 移民 這些移民在美國的後代對家鄉食譜進行了大幅度創新 最終融匯成美國美食的一部份 29 30 美國人最常吃的外國菜是墨西哥菜 以炸薯條 墨西哥捲餅和炸玉米餅為最多 墨西哥菜也是在美國被改造程度最小的外國菜 在美國吃的版本和墨西哥的原版大同小異 口味 醬料也沒有特別改良 第二常吃的俱有義大利起源的所有麵食 這些麵食很大一部份承擔了美國兒童的主食 31 美式意大利菜和正宗的意大利菜在口味上很不一樣 但至少在外形上能和原版一致 第三常吃的外國菜是漢堡 燉肉 火腿和香腸等德國菜 不過到德國菜到這裡已經被美國人改造成完全的美式食物了 32 33 它們的外形和原本德國的大相徑庭 讓外行人來看 會完全看不出德國菜的影子 如果要在美國吃正宗的德國菜 應該去美國的中西部 不管是意大利式還是德式 歐洲人都吃的馬鈴薯 烤肉 燉菜 各類蛋糕也在美國食物裏極度常見 此類食物很難判定到底是正宗的還是被美國人改造過的 因為製作方法太過雷同 34 不同族群的美食結構 编辑 nbsp 蘋果派是美國眾多甜點中的代表 本圖裏的蘋果特地用復古的光澤表現 每個美國家庭所吃的食物都各不相同 差異巨大 這取決於該家庭所在的州 他本身的文化信息 以及當地的流行 大多數第一代的新移民會多吃與移民母國相似的食物 但也有少數移民在第一代就瘋狂的愛上了美式多元食物文化 而絕大多數移民在第二代以後 就不再對移民母國的食品感興趣了 被美國改造過後的各國料理足以滿足他們絕大部份的需求 其中 來自中國和意大利的移民尤其執念於他們原本的食物 導致美式中餐 美式義大利菜在美國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 但是這兩個菜系還是和正宗的中國菜 意大利菜有極其巨大的差異 35 例如 幸运饼乾 李鸿章杂碎 左宗棠雞 加州卷 法式沙拉醬 古巴三明治等 除此之外 在2000年代以後 隨著亞裔人口的暴增 正宗的越南菜 韓國菜 泰國菜 日本料理 台灣料理也在美國的所有大城市裡都隨處可見 目前 美國的不同州 甚至一個州之內的地區都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烹飪風格 非常容易辨認 例如 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就以 其卡真和克里奧爾烹飪 聞名 所謂卡真和克里奧爾烹飪 就是一種受法國菜 阿卡迪亞菜和海地烹飪三者結合而成的新菜 它們在美國形成了一種在原始三國都沒有的口味 具體餐點包括焗烤小龍蝦半切面 紅豆米飯 海鮮雞肉濃湯 什錦飯 布丁和西瓜汁 36 美國南方的黑人有自己的 靈魂食物 與南方白人吃的 北方黑人吃的均不相同 這些靈魂食物是由非洲奴隸及其自由後裔發明的 在美國南方各地都有 既使不是南方的非裔美國人在去南方旅遊的時候也會饒有興趣的吃吃看 還有路易斯安那州的克里奧爾菜系 卡真菜系 賓州的荷蘭菜系 德州的墨西哥菜系 這些美式融合菜系在當地的文化中俱有極其重要地位 是眾多美國人的童年回憶 37 在其它美國的州中 義大利 德國 匈牙利和中國的影響也有 傳統的美洲原住民 加勒比海 墨西哥和希臘菜的影響也有 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完全能負擔得起以上任何一種菜 並且能天天吃 例如美國中部地區的一週的晚餐可能是這樣的 烤肋排店中的匹薩 家裏冰箱的冷凍匹薩 墨西哥餐廳中的辣醬玉米餅 家庭餐廳中的雞肉辣椒醬意大利麵 酒吧中的沙拉醬牛肉 以及週末和朋友聚餐時分到的德國酸菜香腸 可見其飲食涉獵面之廣 38 現代飲食形態 编辑 nbsp 溫蒂漢堡 這間全球美式快餐連鎖店在日本的分店 店家的外觀維持了和美國一模一樣的復古裝潢風格 比起喝茶 美國人通常更喜歡喝咖啡 這可能是來源於美國獨立時反抗英國的 波士頓傾茶事件 不過在2000年代之後 茶被視為一種健康飲料 越來越廣泛的滲透入美國 據統計 美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喝1杯咖啡 這也促成了星巴克的崛起 39 美國那極度發達的食品工業 機械化農業導致了橙汁和牛奶在美國超市中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而現代人為了健康則選擇無糖化橙汁和低脂牛奶 這兩者也是美式早餐必備的飲料 40 從1980年到1990年 在短短十年中美國人的熱量攝取就增加到24 31 大量的快餐店和免費的甜味飲料讓 肥胖病 流行於全美國 美國衛生部官員每年會發佈公告 警告美國人不要再吃高熱量食物 同時 美國人不像歐洲人那樣愛喝酒精類飲料 美國人更愛微甜的軟性飲料 含糖飲料能佔到美國人每日熱量攝取的9 41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早 規模最大 也是最發達的快餐業 這些價格低廉 讓人滿腹的食物也被視為美國現代食品文化的象徵 更是證明了美國文化中 行銷營銷 的重要性 知名國際品牌有麥當勞 42 漢堡王 必勝客 肯德基 達美樂披薩 溫蒂漢堡等 這些公司全部都是跨國公司 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海量分店 43 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 美國因為私家汽車的普及率超高 而率先推出了 得來速 模式的餐飲 44 美國菜其實早在19世紀時就開始出現 簡單量產 的傾向 但那是只是簡單的把歐洲菜 黑人菜 原住民菜弄成能快速製作的樣子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 這種傾向最終演變成 追求輕鬆自在 的快餐文化 45 付小費是禮儀 编辑 nbsp 一名美國人在喝完茶後用餐盤底壓著小費 方便留給服務生收取 雖然美国沒有在法律上強制規定 但在餐廳吃飯時 支付小费 是一項基本礼仪 目的是為了感恩餐廳服務人員 能放下身段 對顧客順從 的舉動 在美國人看來 每個服務業者都是一條有自尊 有感情的生命 他們和顧客都是平等的 既然服務者願意委曲求全的讓顧客滿意 那顧客也必須回饋給服務人員一些好處 這與 有錢就是老大 顧客就是上帝 的中國儒家思想 日本文化完全相反 一般來說 付吃飯錢的15 20 是最恰當的 但也不必超過這個比例 46 不過像麥當勞那種的快餐店 連鎖餐飲就不必付小費 因为在妳点餐後 是妳自己把食物拿到餐桌上的 吃完後也是自己收拾 在這個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任何一項 餐桌型服务 不符合 給小費的基本定義 所以不用给小费 付小費 這個習俗雖然在現代美國是出於好意 但它的歷史卻沒有那麼正面 付小費的來源可能是來自於1850 1860年代 當時的歐洲人貴族會故意丟額外的錢到地上 讓他的仆人卑微的撿起 而受到歐洲文化影響 但還沒有建立民主觀念的白人移民 誤以為這是一種高雅文化 就把這種行為帶入美國 47 一人固定吃一盤 不可共食 编辑 美國 以及全體西餐中都沒有像中國菜一樣的 讓 不同人的餐具全部插到同一盤菜上 的習慣 美國人認為這個舉動會讓一個食物沾滿各種人的口水 在心理上形成 噁心野蠻 的感受 美國人如果要使用 分餐制 就應該提供公用的勺子 叉子 刀或者筷子 以避免口水亂沾 每位顧客要吃什麼只能自己點 吃也只能吃自己盤子中的那個 不能向別人索要食物 或者把自己的食物盛給他人 美式大份量 编辑 美國餐廳中所提供的食物普遍份量巨大 48 甚至可以大到外國顧客無法吃完的程度 49 根據2003年ABC新聞的調查 美國食物的份量在1977 1996的20年間增加了60 50 如此大量的進食也是導致美國人2 3人口過胖的原因 48 一些知名的美國美食 nbsp 傳統感恩節晚餐 一般必須有火雞 紅薯和酸果蔓醬這幾個食材 nbsp 以鮮奶油為基礎的新英格蘭雜燴 傳統上用蛤蜊和馬鈴薯燉成 nbsp 炸雞被視為一種典型的美國南方菜 由塗有調味麵糊的雞塊放入鍋中油炸而成 nbsp 克里奧爾菜中的 Jambalaya 由明蝦 火腿 蕃茄和Andouille香腸組成 nbsp 炸雞牛排 又可稱為鄉村炸牛排 nbsp 潛水艇三明治 其中包括美國的午餐肉和義大利的薩拉米香腸 nbsp 美式早餐 由美式鬆餅 楓糖漿 香腸 培根條和太陽煎蛋組成 nbsp 熱狗 上面撒上牛肉粒 墨西哥辣椒 白洋蔥 加黃芥末醬 nbsp 燒烤手撕豬肉內餡的三明治 配以涼拌捲心菜 nbsp 一個叫烤蘋果奶酥 apple cobbler 的美式甜點体育 编辑 主条目 美国体育 全民普遍運動 编辑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的體育強國 美國的體育文化自1776年建國之初就得到政府的重視 至今繁榮昌盛 美國也是地球上所有國家裏獲得奧運金牌數量最多的 截至2023年為止 美國一共斬獲了1061枚金牌 幾乎所有人在美國都能找到自己心愛的體育 在美國人的價值觀中 體育不僅僅是一個強身健體的活動 更是一種與不同人增加好感的社交方式 美國人對待奧運會不實行舉國體制 而是純粹靠運動員自己的興趣愛好 由於在 夏季奧運 和 冬季奧運會 中均取得了巨大成功 足以證明興趣可以壓倒商業優勢 除了像奧運會這種專業比賽以外 全美國的休閒體育也異常發達 而且都沒有陷入偏科 各種運動均衡 發達 平等 多樣 如同美國社會本身 美國傳統的三大體育運動是棒球 橄欖球和籃球 但其他運動也同樣熱門 美國的所有運動項目都配有完善的 選拔機制 美国没有体育生一说 普通学生若想进入体育行业 那他的 中學階段 是最關鍵的時期 美國政府会主动提供獎學金給那些有體育天賦的人 如果這批人接连能獨立完成私立中學課程及大學學位課程的話 那就會成為專業運動家 51 不过 凡事都有例外 也有一小部份天才型運動員會在很小的時候被大企業資助的 星探 相中 這些星探基本都集中在橄欖球 足球 籃球等明星體育裏 而一般的體育不會這樣 而被星探選中的天才學生們也不用走正常的學業流程 可以直接開始職業運動員的工作 田徑 跑步早在1800年代 美國的大學被政府催促 要鼓勵學生們多校內進行體育運動 其中最簡單 也最能鍛煉學生的是田徑運動 橄欖球 即美式足球 football nbsp 觀看大學橄欖球賽季的 開幕式 是美國人的重要娛樂消遣 通常會配有大型行進樂隊 啦啦隊和護旗隊 1800年代末 在美國全國範圍內出現了美式足球 20世紀 體育 被納入小學課程 強制小學生都要運動 對美國人來說 運動是一件光榮且健康的事情 無論在家庭內還是在學校裡 長輩們都積極鼓勵晚輩進行大量運動 52 橄榄球在美國稱為 football 这和英式英文完全不同 英式英文的 football 就只有足球的意思 現在 美国的橄榄球能比任何其他運動吸引到更多的 電視觀眾 被認為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体育 也是美国的国粹 53 许多橄榄球队设计了联合方式 例如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NFL 就擁有32支球隊 这个联盟内部的比赛中在美国也是最受歡迎的 除了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外美国还有其他 三大職業運動聯盟 它们的不同之處在於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的32支球隊是 在18週內的每週都要打一場比賽 總共要比17場 每支球隊輪空一週 而其他联盟的规则则不一定是这样 也较为没规律 NFL賽季從9月持續到12月 以季後賽和超級盃結束一月和二月 其冠軍賽 超級盃 通常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 每年在美国和外国共有1億人觀看 大學橄欖球 也吸引了數百萬觀眾 有些社區 特別是農村地區 在高中时期就非常重視橄欖球隊 学生们也以参加橄榄球队为荣 甚至已经到了 觉得这很正常 的地步 美式足球不仅有春促跌比赛 其开幕式和休息时间也很有看点 通常的表演节目是啦啦隊和軍樂隊 棒球 nbsp 一座標準的美式棒球場的樣子 棒球是美國最古老的 團隊運動 被視為 美式團體精神 的具現化 職業棒球運動的歷史很早 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869年 在過去的140年中 棒球都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 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 隨著美式運動數量的大幅度增加 棒球不再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了 54 但它仍然被美國人稱為 全民消遣 與美國其他受歡迎的 觀賞性運動 的專業水平不同 美國職棒大聯盟 的球隊幾乎 每天 都在比賽 美國職棒大聯盟 常規賽由30 支球隊組成 從3月下旬到10月初 各隊將會進行162場比賽 本賽季以季後賽和世界大賽結束在十月 與該國大多數其他主要運動不同 職業棒球從 小聯盟 系統中吸收大部份球員 而不是從大學體育運動中吸收 籃球籃球是美國的另一個主要運動 以 國家籃球協會 為職業代表 美國黑人非常擅長打籃球 籃球在美國被視為一種很時尚很流行的運動 經常和RAP 嘻哈 等黑人元素結合在一起 它於1891年由加拿大出生的體育教師詹姆斯 奈史密斯 James Naismith 在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發明 大學籃球也很受歡迎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三月舉行的NCAA男子一級籃球錦標賽 俗稱 瘋狂三月 冰球冰球是美國的第四大職業團隊運動 這項運動一直是五大湖區和新英格蘭地區的文化支柱 因為這兩個地區非常寒冷 因此因地制宜 把帶有冰塊的運動升級為 州 等級的活動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 隨著美國國家冰球聯盟奉行擴張政策 這項運動在美國南部等地區的立足點微弱 55 袋棍球 又譯長曲棍球 nbsp 五大湖區的印第安原住民在苔蘚草原上所舉辦的冬日祭典 這被視為現代袋棍球的雛形 長曲棍球是起源於美國和加拿大的 美洲原住民 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交界處各州非常受歡迎 同時 長曲棍球也是美國印第安人最熱愛的運動 沒有之一 因為這展現了古老且神聖的美洲原住民精神 目前該體育項目在東海岸最受歡迎 但有逐漸擴散到西海岸的趨勢 NLL 和 MLL 是全國箱型和戶外長曲棍球聯盟 許多頂尖的一級大學曲棍球隊在一場比賽中的平局數都在7 10000之間 特別是在大西洋中部和新英格蘭地區 足球 Soccer 足球是美國的拉丁裔最熱愛的運動 可能和拉丁裔大多數來自南美洲有關 作為一種參與性非常強的運動 美國的足球經常和南美 歐洲的聯合比賽 觀看足球的人口除了拉丁裔以外 在富裕階級 資本家階級中工業非常受歡迎 美國年青人 尤其第二代歐洲移民尤其熱愛 這讓美國國家足球隊在國際上俱備了一定的競爭力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是一個擁有26支球隊的職業聯賽 未來將再增加4支球隊 從3 10月進行比賽 但其電視觀眾和整體受歡迎程度落後於其他美國職業體育運動 56 個人喜好型運動 编辑 nbsp 衝浪是源自於美國夏威夷州的傳統運動 但現在已經升級為全美東海岸的普遍體育項目 還影響了澳洲 紐西蘭 泰國 印尼等臨海廣大的國家 其他受歡迎的運動有網球 壘球 牛仔競技 游泳 水球 擊劍 射擊 狩獵 排球 滑雪 滑冰 滑板 衝浪 飛盤 高爾夫 腳踏車 綜合格鬥 滑輪 摔跤和舉重 道德觀的進步 编辑 因為重視性別平權 所以美國的女子體育比世界其它地區更為繁榮 美國女學生也有很高的體育運動渴望 造成這一事實通常歸因於 美國第九條 中的 反歧視法 尤其是男權團體的要求 這些男權團體認為女人必須要承擔和男性一樣的責任 女人必須要和男人進行一樣的激烈運動才算平等 根據該法案的初始版本 所有美國的大學 高中必須為男子和女子體育提供一樣金額的資金 初版法案又一次受到了男權團體的強烈譴責 因而上訴到 美國最高法院 最終 美國最高法院判定 又要女孩承受和男性一樣的運動量 又不給女孩同樣多的社團資金 是違背憲法的自私行為 所以上訴無效 57 無論如何 美國的女子體育在2020年代已經大體和男性平等 雖然在某些觀眾的眼裏還是男子體育更受歡迎 另外還有 美式啦啦隊文化 由女性組成的啦啦隊 其原本的目的是利用裸露的啦啦隊制服在中場時取悅直男觀眾 給觀眾放鬆 休息 快樂的感受 不過這種行為在2000年代後飽受批評 許多美劇和美國電影中經常將金髮碧眼的白人女啦啦隊長描寫成 霸凌弱勢同學的反派 這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已經在全美國擴散開來 2010年代以後的美國啦啦隊的地位迅速衰落 會被許多美國同學視為校園霸凌的象徵之一 傳統啦啦隊長擁有的 校園人氣王 被男生崇拜 頂尖美女 等印象也大幅度減弱 在不是大都市地區的鄉村地帶 封閉社區內的啦啦隊長依然像以前一樣 有著特權階級的紅利 體育社區的文化 编辑 返校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傳統 大家族 城鎮 高中和大學通常在九月底或十月初聚集在一起 並熱烈歡迎以前的居民回來玩 它是圍繞著一項中心活動而建立 例如宴會 遊行 最常見的是橄欖球比賽 有時還有籃球 摔角或冰球比賽 學校慶祝活動時 活動各不相同 然而 它們通常包括在學校主場足球場進行的足球比賽 學生和校友的活動 以學校軍樂隊為特色的遊行和運動隊 以及 返校日女王 的加冕禮 美國高中通常有橄欖球 籃球 棒球 壘球 排球 足球 高爾夫 游泳 田徑和越野隊 節假日 编辑 主条目 美國公共假期 nbsp 紐約市的時代廣場是全美國 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 新年慶祝地點 因為每年這裡都有標誌性的 落球表演 nbsp 美國獨立日期間 燦爛龐大的美式煙火照亮了華盛頓紀念碑夜空 nbsp 約翰 F 甘迺迪在1963年11月19日赦免了一隻火雞被吃 1989年以後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再用吃動物肉的方式來慶祝感恩節 nbsp 2006年10月中旬 美國前總統布希在維珍尼亞州里奇蒙市挑選萬聖節用的南瓜 nbsp 美國經典的 紅色聖誕老人 的形象是在1930年由可口可樂公司設計出來的 nbsp 早在1882年 即中國清朝的光緒八年 美國人就有勞動節了 提高勞工福利 是美國勞動節最主要的訴求 而其它國家的勞動節更多是沒有訴求 沒有現實意義 在美國 節假日也能算是一種文化 是除了美國食物 美國體育以外 美國人第三頻繁接觸的習俗 在世界大部份國家 節日就等於假日 兩者沒有區別 尤其在單民族國家更是如此 但在美國 節日 和 假日 卻是不一樣的 任何文化活動都可以變成一種節日 但只有經過美國聯邦政府的許可 節日才能變成 法定假日 因此在美國人的語境中 假日的範圍比假日更廣 另外 美國的假日在中文裏還可以被翻譯為 聯邦假日 美國的法定節日全部源自於美國歷史本身 而非美國人的擅自發明 這些節日均由 白人的基督教傳統 黑人的平權運動 和 印第安人的神靈祭典 這三個面向混合而來 而每個美國州也有屬於自己的 州定假日 只不過這種假日出了那個州的範圍之後就不再有效 例如猶他州中有70 的人是摩門教徒 所以猶他州就有很多關於摩門教的節日 同理 在加利福尼亞州就有墨西哥 南美洲 拉丁語系的節日 在夏威夷州就有夏威夷人的節日 而在新英格蘭 紐約市和華盛頓特區則有很多與佛教 印度教或者素食主義者相關的節日 感恩節 聖誕節 和 萬聖節 是全美三大主要節日 遇到這三個節日時 無論哪個州都會統一放假 雖然這三個節日都源自於歐洲 但是美國人卻在裡裏面加入了大量的美國的印第安和黑人特色 因為美國電影的巨大影響力 當非西方國家的人想到這三個節日時 腦中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版本的 而不是歐洲原版的 美國人做節日的方式成為 有色人種 對 全體白人 的刻板印象 而身為白人發源地的歐洲人的做節日方式卻沒多少人知道 從這裡就能了解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有多大了 感恩節 源自於英國的 朝聖者感謝他人福祉 的習俗 在英國沒有這個節日 更不是感謝印第安人的 但是在美國被大幅度重要化 感恩節這天還和印第安原住民在秋季多次舉辦的 秋收祭典 重合 因此白人文化和美洲原住民文化融合成一個節日 在感恩節中 美國人是透過下午的大型盛宴來吃飯和聚餐的 如果是美國的大家族會盡量在這時候全部團聚 要一起吃到火雞大餐 獨立日 或直接稱 7月4日 是慶祝美國從英國獨立的週年紀念日 又是和英國有關 當天通常會進行全天遊行 也是打零工人員賺錢最快的時候 晚上通常會燃放美式煙火來慶祝 聖誕節 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 這是一個在白人 基督教國家被廣泛慶祝的節日 更是美國的聯邦假日之一 儘管美國的聖誕節已經完全 去宗教化 了 成為了一個純粹娛樂的節日 類似的還有源自於歐洲的復活節和聖派翠克節 這些節日的美國版本全部和歐洲版本完全不是一回事 例如 歐洲的聖誕節不是紅色衣服的聖誕老人 馴鹿 送禮物 聖誕樹 小精靈的玩具製造工廠的混合體 而在美國 這些必不可少 萬聖節 被認為是從古老的凱爾特語 蓋爾語的 薩溫節 演變而來 由愛爾蘭裔美國人引入美洲殖民地 它現在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慶祝的節日 他們傳統上會穿上盛裝 挨家挨戶玩 不給糖就搗蛋 的把戲 這同樣和怪誕陰森為主旋律的歐洲 亡靈節 相反 美國的萬聖節強調了歡樂 開心 且只有小孩程度的恐怖 而不是塑造真正的恐怖 狂歡節 由天主教的狂歡節傳統演變而來 在路易斯安那州最為舉行 美國聯邦政府已經認可的假期如下 58 日期 官方英文名稱 具體描述1月1日 New Year s Day 元旦 新年 慶祝一年新的開始 慶祝活動包括倒數計時 从12月31日的晚上一直过度到1月1日的凌晨12 00 美国的傳統圣诞节长期也会在这天結束 1月2日就会正常上班上学 1月的第3個星期一 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馬丁路德金生日 或者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 馬丁路德金恩之日 紀念争取真正黑人与白人平等的民權运动領袖 馬丁路德金恩 虽然此纪念日被讹传成他的生日 但他的生日其实1929年1月15日 只不过因为这天和好幾個州的其它假期冲突才改成现在的日期 方便美国所有的州放连续假期 2月第3個星期一 Washington s Birthday 華盛頓誕辰 这天於 1879年國會法案 中首次被提及 並在當年定為全美利堅聯邦的假日 1968年的 統一假期法 將華盛頓誕辰紀念日從 他的生日2月22日 改為 2月第3個星期一 方便各州放假 儘管它的正式名稱從未改變 但許多美国人会简稱它為 總統日 並認為這天不是向华盛顿一个人 还是向全体美國總統纪念的一天 59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Memorial Day 美國紀念日 紀念美国南北战争这场內戰带来的死難者 同时让人们警惕不能歧视黑人 这天也標誌著美国的夏季正式開始 原本这天為5月30日 又因为 統一假期法 而變成现在这个样子 6月19日 Juneteenth 六月節 六月節也是紀念美國被奴役的非裔美國人 即黑人的解放 本节日的字源自於英式英文的 9月 和 19號 60 7月4日 Independence Day 美國獨立日 慶祝 獨立宣言 已经从英国独立的日子 也可简稱為7月4日 九月的第1個星期一 Labor Day 勞動節 慶祝打工人 勞工阶级和工人運動的成就 这天也標誌著美国夏季的正式結束 10月的第2個星期一 Columbus Day 哥倫布日 紀念美洲这块游離於歐亞大陸的大陸被發現 發現者為來自歐洲葡萄牙的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在美國某些州 該節日也是對義大利文化及其遺產的慶祝 在阿拉巴馬州 這一天被稱為 美洲印第安人遺產日 和 兄弟會日 以紀念非歐洲視角的殖民史觀 61 在南達科他州 這天是純粹的慶祝美洲原住民日 in South Dakota 62 在夏威夷 它被簡單稱為 發現者日 儘管它不是官方的州假日 只是聯邦假日 63 11月11日 Veterans Day 退伍軍人節 這天是向從美國武裝部隊中的退役的所有愛國軍人致敬 傳統的死亡悼念儀式是在上午11點開始 默哀15分鐘 順便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美國人和全球受害者 該節日也是紀念1918年一戰結束的停戰日 因為停戰於 11月11日11點 開始談判 11月第4個星期四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 傳統上美洲原住民和英國人慶祝 秋季豐收 的節日 後成為白人和印第安人友好的節日 傳統上包括享用火雞大餐 並開始11月的假期 12月25日 Christmas 聖誕節 慶祝耶穌誕生 並開啟直到新年為止的漫長聖誕節連假 名字 编辑 主条目 美國的姓名規範和非裔美國人的名字 nbsp 黑人傑克遜一家的名字顯示了非裔美國人難以估計的文化多樣性 La Toya 是西班牙裔的名字 Jermaine 是法國裔的名字 Michael 和 Janet 則都是猶太裔的名字 美國的命名文化獨樹一格 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 命名法 等專門用於管理名字的法律 僅有幾個美國州會對名字定下一些規定 大部份美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名字 也有小部份選擇維持祖先的名字 傳統上 合法的家長可以任意為自己的孩子取名 在18歲成年後 美國人自己也可以任意更改自己的 姓 和 名 一個人對自己的 命名權 受到美國聯邦法院的絕對保護 沒有人可以干涉別人取什麼名字 更不可以嘲笑 歧視別人的名字 關於名字 其實是來自於 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 的正當程序條款 因為在美國人看來 取名也是言論自由的一種 而第十四條修正案正是在定義 何為言論自由 的法律 名字 命名權也能成為一種文化 其歷史來源也是美國境內的極度文化多樣性的社會 各種移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命名趨勢 這讓美國社會充滿了對 名字 的認知能力 這是處於單一文化圈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創造力 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家長最應該俱備的能力 因為光是給自己的小孩取一個方便好記 帶有本文化傳承 又不會太遠離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名字 非常考驗家長的功力 當然 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美國家長都有本事取出一個完美的名字 所以很多美國小孩在成年後會根據自己的個性 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再為自己取一個新名字 甚至很多人不會取消舊名字 而是把新名字提到最前成為 名 而把原本的名字整個移動到後面成為 姓 64 65 美國的命名趨勢因種族 地理 宗教和經濟地位而千差萬別 而熟悉美國文化的人 能僅僅從一個人的名字當中判斷出他屬於哪個族群 例如 非裔美國人已經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命名文化 65 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喜歡取和宗教人物有關的名稱 無信仰者則喜歡取受當下流行文化影響的名字 同樣都是美國亞裔 美國的華人很喜歡取拼音和白人名字混合的名字 而日本人的英文名字只用拼音 完全不用白人的名字 66 不過 美國的取名制度也不是絕對自由的 它確實存在一些限制 因州而異 但全部是 不得不做 而不是 故意禁止 例如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在電腦不發達的1980 2000年代 有很多檔案名稱在電腦中的名字都有 字元限制 為了讓小孩的名字能在全美國的電腦系統裏暢通無阻 那時的美國家長就傾向於取簡短有力的名字 但是在2010年代以後 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 這些短名字就不再流行了 時尚 服飾 编辑 主条目 美國時尚和紐約時裝週 nbsp 2008年 紐約時裝週 的展場佈景總體特色 编辑 紐約是美國的時尚中心 也是世界三大時尚中心之一 另外兩個是法國的巴黎和意大利的米蘭 每年 有數以萬計的人匯聚在紐約時裝週 分享和模倣各自的穿搭 髮型和配飾 美國時尚文化和 服裝產業 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雖然髮型 包包 鞋子 配飾也算是時尚 但是在美國的重要程度遠遠不如服裝 一個人穿什麼樣的的衣服 褲子 裙子 基本就能決定這個人在美國人對他的時尚感受 這也是有原因的 以髮型來舉例的話 美國黑人的髮型以髒辮為主 他們可選擇的髮型類型比白人少很多 而美國亞裔的髮質比西方白人軟且粗 一些白人能輕鬆做到的髮型 對亞裔來說卻是高難度 他們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 更多金錢才能保持和白人一樣的髮型 而服裝則簡單多了 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尺碼 就能隨便穿 在美國多元種族的文化背景之下 當然 服裝產業 自然而然的成為美國時尚文化中的最大頭 美式時尚的最大特點是 不拘一格 美式穿搭風格以新穎 休閒 標新立異 個性化為主 美國時尚主要在 非正式的領域 佔據霸主地位 但是在高檔訂製服 奢侈品領域就遠遠不如法國和意大利 美國人的這種風格不是因為他們刻意喜歡 而又是因為美國多元種族的歷史 為了能讓各種文化 宗教背景的人穿同樣的工作制服 美式服裝穿搭也只能往 簡單 的方向走 走著走著 就演變成一種特殊風格 具體時尚案例 编辑 美國最俱本土特色的時尚是 全套牛仔裝 牛仔帽 牛仔靴是美國南部的象徵 另外 黑色皮革摩托車夾克也是美國影響了世界的知名服裝之一 儘管美國的非正式穿著更為常見 但某些專業人士 例如銀行家 律師 高級餐廳的服務生 他們在工作時的穿著非常正式 美式服裝也能凸顯出帥氣在某些場合 例如婚禮 葬禮 舞蹈和一些聚會通常要求正式著裝 牛仔褲 特別是藍色丹寧布的牛仔褲在1850年代的西方世界引發瘋搶的熱潮 它由舊金山的德國猶太移民商人 Levi Strauss 發明 原本只是一種低級工作的制服 但隨著流行而蛻變成一種帶有學生 年青 動感 西部 休閒情調的服裝 一個世紀後 不僅歐洲的青少年會穿牛仔褲 而且亞洲 南美洲 非洲的年青人也喜歡穿 在每個州 各個年齡層和社會階層的人們 穿著各種不同的服裝 在 大眾銷售 的體系下成為美國文化對全球時尚的主要貢獻之一 67 還一些城市有自己的地區特色服裝 例如邁阿密的比基尼泳裝 該泳裝已經成為世界性感系泳裝的代表 波士頓和一般新英格蘭地區的英倫男裝 而這些男裝在英國卻沒有 是美國的自創 洛杉磯適合休閒 幾何和花朵組合紋樣的一體型女裝 西雅圖和波特蘭則有專門為了環保 綠色能源而創造的時尚 芝加哥以其運動服 尤其是的學生的 類似棒球的制服 同時芝加哥也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時尚地 達拉斯 休斯頓 奧斯汀 納許維爾和亞特蘭大是世界快時尚和廉價化妝品行業的大本營 同時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時尚感 主要包括牛仔靴來抵禦該地區的炎熱和潮濕 最後 美國高中和大學一年級的穿搭風格也非常特殊 經常帶有涼鞋 更大的髮型以及更薄 更透氣的面料 家庭 亲密和社区关系 编辑多元化家庭 编辑 主条目 美國的家庭結構 美國的家庭結構和美國的種族 思想一樣多元化 各種形式的家庭組合在美國都非常常見 美國的家庭主夫 全職爸爸 單親家庭 領養家庭和同性戀家庭在美國都能得到最尊重的待遇 美國的法律也規定國民不准其他人的家庭形式進行嘲笑 霸凌 誹謗或者侮辱 展現了美國人的 慈愛精神 和平等價值觀 年份 組建家庭的 69 7 沒組建家庭的 31 2 夫妻雙方都在 52 5 單親家庭 由親戚撫養 單身 25 5 領養家庭夫妻加小孩 沒生小孩的夫妻 男性 女性2000 24 1 28 7 9 9 7 10 7 14 8 5 7 1970 40 3 30 3 5 2 5 5 5 6 11 5 1 7 傳統家庭 编辑 美國的傳統家庭即使到了現代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對右翼人士 保守派以及美國南方的基督徒 安排反映了當代美國社會的本質 典型的核心家庭是一男一女透過婚姻結合在一起 並且有一個或多個親生孩子 68 今天 一個人可能在單親家庭中長大 繼續結婚並生活在無子女的夫妻安排中 然後離婚 單身生活幾年 再婚 生子並生活在核心家庭安排 69 家庭主夫 即全職爸爸 编辑 主条目 家庭主夫 nbsp 2000年代的一位全職爸爸和他的幾個孩子 呈現慈祥的狀態 全職爸爸或 家庭主婦 是指不參加工作 在家撫養孩子的父親 男性相當於家庭主婦 全職爸爸在美國社會並不那麼受歡迎 70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稱 估計有 105 000 名 全職父親 這些父親是有15歲以下孩子的已婚父親 他們不參加工作主要是為了照顧家庭成員 而他們的妻子則在外面工作謀生 全職爸爸照顧189 000名孩子 71 單親家庭 编辑 單親家庭在美國越來越普遍 隨著越來越多的未婚夫婦和婚姻隨後解除的夫婦所生的孩子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孩子只與父母之一生活在一起 與未婚父母同住的兒童比例已從1960年的4 上升到2001年的42 72 在所有單親家庭中 83 是母子家庭 72 非裔美國人的家庭結構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公共政策利益的問題 73 丹尼爾 派崔克 莫伊尼漢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1965 年的報告 即 莫伊尼漢報告 研究了黑人貧窮與家庭結構之間的關聯 73 它假設黑人核心家庭結構的破壞將阻礙經濟和政治平等的進一步進展 73 當莫伊尼漢在 1965 年撰寫有關布萊克家庭即將毀滅的文章時 黑人的非婚生育率為25 74 1991年 68 的黑人兒童是非婚生的 75 2011年 72 的黑人嬰兒是未婚母親所生 76 77 收養家庭 编辑 主条目 美國的兒童收養 要求和政策使得寄養家庭和潛在收養家庭收養變得更加困難 家庭在收養孩子之前 必須符合州 縣和機構的標準 收養機構的標準反映了收養父母年齡的重要性 以及收養機構對已婚夫婦而非單身收養者的渴望 78 收養父母也必須處理收養孩子的親生父母所提出的標準 不同的收養兒童標準使得夫婦收養有需要的兒童變得更加困難 78 但嚴格的要求可以幫助保護收養兒童免受不合格夫婦的影響 78 目前有1 500 000 名兒童 占美國兒童總數的2 被收養 收養有不同的類型 胚胎收養是指一對夫婦在懷孕時遇到困難 而是選擇收養另一對夫婦的精子和卵子在子宮外結合產生的胚胎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另一對夫婦成功的體外受精週期中剩餘的胚胎中 國際收養是指夫婦收養來自外國的兒童 而私人收養則是最常見的收養形式 在私人收養中 家庭可以透過有執照的機構或直接聯繫孩子的親生父母來收養孩子 同性婚姻 编辑 nbsp 2015年6月26日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任期內 美國最高法院在 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 中宣佈美國版圖內所有的同性戀都可以合法結婚 同性父母是選擇教養孩子的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或雙性戀夫婦 在全國範圍內 66 的女性同性伴侶和 44 的男性同性伴侶與 18 歲以下的兒童住在一起 70 79 在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中 有594 000個家庭聲稱以同性伴侶為戶主 其中72 有子女 80 2004年7月 美國心理學會得出結論 總體研究結果表明 同性戀和雙性戀父母的孩子的發展 適應和福祉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沒有顯著差異 81 同居未婚家庭 编辑 主条目 美國的同居 作為未婚伴侶同居也稱為同居 美國異性未婚夫婦的數量增加了十倍 從1960年的約40萬增加到2005年的超過500萬 82 如果算上同性伴侶 這個數字將至少再增加594 000 在所有未婚夫婦中 約有九分之一 佔所有未婚伴侶家庭的11 1 是同性戀 82 同居生活方式在當今世代變得越來越流行 對於情侶來說 不結婚更方便 因為這樣可以更便宜 更簡單 隨著社會離婚率的上升 對於不確定長期計劃的夫妻來說 結婚的願望不再那麼有吸引力 82 青春依賴 编辑 當一個美國人在18歲達到法定成年年齡時 離家習俗的例外情況可能會發生 特別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裔美國人中 以及在紐約市 83 加州 84 和檀香山 85 等昂貴的城市房地產市場 其中月租金通常超過 1 000 美元 離婚 编辑 主条目 在美國結婚和在美國離婚 nbsp 美國女明星瑪麗蓮夢露 和她的律師前夫傑瑞吉斯勒簽署離婚文件時候的照片存證 婚姻法由各州制定 典型的婚禮是一對夫婦在近親和朋友面前宣布彼此的承諾 婚禮通常由牧師 牧師或拉比等宗教人物主持 具體取決於這對夫婦的信仰 在傳統的基督教儀式中 新娘的父親會將新娘 交給 交接 給新郎 世俗婚禮也很常見 通常由法官 太平紳士或其他市政官員主持 自 2015 年 6 月 26 日起 同性婚姻在所有州都是合法的 離婚是州政府的職權範圍 因此離婚法因州而異 1970 年代以前 離婚配偶必須指控另一方犯下遺棄或通姦等罪行或罪行 當夫妻雙方根本無法相處時 律師就被迫製造 無爭議 離婚 無過失離婚革命於 1969 年在加州開始 紐約州和南達科他州是最後開始允許無過失離婚的州 現在所有州都可以以 不可調和的分歧 為由進行無過失離婚 然而 許多州最近要求在正式離婚令之前分居一段時間 州法律規定了涉及兒童的兒童撫養費 有時還規定贍養費 現在已婚成年人的離婚率是 20 年前成年人的兩倍半 是 50 年前的四倍 40 到 60 的新婚姻最終會以離婚告終 前五年內結束的機率為20 前10 年內結束的機率為33 也許25 的兒童 16 歲及以下 與繼父母生活在一起 86 今日美國婚姻的中位數長度為 11 年 90 的離婚都是庭外和解 美國租房 買房狀況 编辑 主条目 郊區化 美國夢和白人逃亡 nbsp 美式Foursquare風格建築 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間流行的美國房屋風格 歷史上 美國人主要生活在農村環境中 也有一些中等規模的重要城市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 退伍軍人權利法案 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該法案激勵從二戰中歸來的士兵在郊區購買房屋 房價接近全國中位數的美國城市也正在失去中等收入社區 這些社區的中位數收入佔大都會區家庭收入中位數的80 至120 在這裡 較富裕的中產階級成員 通常也被稱為專業人士或上層中產階級 已經離開 前往更高檔的郊區尋找更大的住宅 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中產階級的擠壓 這導致了統計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中更有特權的成員之間的明顯區別 87 然而 在加州等生活成本較高的地區 另一種趨勢正在發生 即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湧入取代了真正的社會中產階級 並將以前的中產階級社區轉變為上中產階級社區 88 美式葬禮文化 编辑 nbsp 一個美國愛爾蘭裔家庭為他們的死亡的嬰兒舉辦葬禮 全員身穿黑色服裝 美國人的習慣是在親人過世後幾天內在殯儀館舉行守靈活動 如果要開棺瞻仰 死者的屍體可能會經過防腐處理並穿上精美的衣服 傳統的猶太教和穆斯林習俗包括沐浴儀式 不進行防腐處理 朋友 親戚和熟人常常從遙遠的國家聚集在一起 向死者 致以最後的敬意 人們會在棺材前獻上鮮花 有時還會獻上悼詞 輓歌 重複講述死者的個人軼事或集體祈禱 否則 與會者會坐著 站著或跪著 安靜地沉思或祈禱 親吻屍體的額頭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89 和其他人的典型做法 也向寡婦或鰥夫以及其他近親表示 哀悼 葬禮可能會在之後立即或第二天舉行 葬禮根據宗教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美國天主教徒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彌撒 有時採取安魂彌撒的形式 猶太裔美國人可能會在猶太教堂或寺廟舉行儀式 抬棺者將死者的靈柩抬上靈車 然後靈車列隊前往最後安息的地方 通常是墓地 新奧爾良獨特的爵士葬禮在遊行過程中伴隨著歡樂而喧鬧的音樂和舞蹈 奧本山公墓 建於1831年 被譽為 美國第一座花園公墓 90 此後創建的美國墓地因其公園般的環境而與眾不同 一排排墳墓被草坪覆蓋 周圍散佈著樹木和鮮花 墓碑 陵墓 彫像或簡單的牌匾通常用來劃分各個墳墓 火葬是美國另一種常見的做法 儘管它受到各種宗教的反對 死者的骨灰通常安放在骨灰甕裡 可能被保存在私人住宅中 或被埋葬 有時骨灰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灑 或 撒 骨灰可能是非正式儀式的一部分 通常在死者喜愛的風景優美的自然景觀 懸崖 湖泊或山脈 處舉行藝術 编辑美國音樂 编辑 主条目 美國流行音樂 藍調 乡村音乐 爵士樂和踢踏舞 nbsp nbsp nbsp nbsp 貓王 麥可傑克森 惠妮休斯頓和麥當娜被認為是美國樂壇在1990年代時的四大名人 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全球有1億以上的粉絲 這些粉絲的人數加起來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 從1960年代開始 美國的各項 現代音樂文化 就一直都是世界第一 到今天的2020年代 雖然已經過了60年 但美國依然穩坐全球音樂市場冠軍的寶座 以碾壓式的姿態傲世全球 美國的音樂風格和它的種族 美食一樣 多元且豐富至極 主要類別有鄉村音樂 爵士樂 藍調 搖滾樂 流行音樂 電子音樂 靈魂音樂和嘻哈 這些音樂流傳範圍太廣 以至於很多國家的人都沒意識到這其實發源自美國 美國的明星 歌星及其瘋狂粉絲在世界各地都找得到 美國不僅在音樂的 種類上 非常多元化 音樂的 公司 平台 聽眾 也是極度多元化的 任何奇葩新穎的音樂類型在美國都能坐擁大批粉絲 美國還是地球上最大的音樂市場 光是2014年一年在Youtube平台上賺取的流行音樂金錢就高達49億美元 91 非裔美國人的慢悠悠抒節奏 和快速RAP風格對全美國的音樂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是黑人佔優勢的產業 美國黑人的音樂比他們在非洲的傳統同胞們進步了好幾個次量級 很難想象這是同一個物種所為 史密森學會 指出 非裔美國人對美國音樂在全球制霸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這至關重要 且無可爭議 沒有黑人就沒有美國音樂 92 鄉村音樂在1920年代發展 節奏藍調在1940年代發展 布魯斯和所謂的老式音樂等民間習語的元素被採用並轉化為全球觀眾流行的流派 爵士樂是由路易斯 阿姆斯特朗等創新者發展起來的 在20世紀初也有艾靈頓公爵參與貢獻 93 艾瑞莎 富蘭克林 Aretha Franklin 的音樂作品享譽世界 她會演唱多種流派 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歌手 94 貓王 Elvis Presley 和查克貝里 Chuck Berry 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崛起的美式搖滾樂先驅 Metallica The Eagles 和 Aerosmith 等搖滾樂團均名列全球銷量最高的樂團之列 95 96 97 1960年代 鮑伯迪倫從 民謠復興 中脫穎而出 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歌曲作者之一 98 20世紀中葉的美國流行巨星有很多 例如如平 克羅斯比 Bing Crosby 弗蘭克 西納屈 Frank Sinatra 99 和埃爾維斯 普雷斯利 Elvis Presley 他們也是全球名人 93 20世紀末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 最知名的有普林斯 麥可傑克森 麥當娜 惠妮休斯頓和瑪麗亞凱莉 100 101 與此同時 在200年代 美國的職業歌劇演唱家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知名歌唱家有蕾妮 弗萊明 萊昂泰恩 普萊斯 貝弗利 希爾斯 納爾遜 艾迪等 美國流行音樂已經不僅僅是美國一國的文化 而是全世界2000 2010年時代的人的童年回憶 作為世界流行文化佔比最重的一部份而存在 只要是美國的流行音樂 就必定在世界範圍內俱有人氣 並且匯集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 102 知名歌星有Lady Gaga 泰勒絲 麥莉賽勒斯 愛莉安娜格蘭德 阿姆 賽琳娜戈梅茲等 靠著火爆且富含影射意義的MV擴展到全世界 這些人全部還活著 當代藝術家們全球串流媒體中爭相爭奪排行榜的第一名 103 一年一度的 加州科切拉音樂節 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 最知名 人數最多也是最賺錢的音樂節 104 105 美國電影 编辑 主条目 美国电影和好萊塢洛杉磯電影 20世紀開啟的崛起 编辑 nbsp 美國好萊塢星光大道中的中國戲院 美國是全球電影工業中當之無愧的龍頭 所有美國文化的面向都能被寫進電影的畫面裏 外國人也能透過觀看美國電影而看透美國人的價值觀 美國音樂是在 聽覺 上影響外國 而美國電影則是在 視覺 上影響外國 美式電影 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世界著名 在全球各地都有大批狂熱粉絲 甚至 解密電影中的彩蛋 都能成為一股文化 美式電影的劇本 運鏡 配樂 特效都能牽動世界電影產業的發展 美國電影最主要的製作方基本都集中在 好萊塢 因為存在好萊塢這種綜合化 一體化的影視製作基地 讓美國的電影製作過程越來越專業化 規範化 目前世界上賺最多錢 票房最高的前15位的電影全部都是好萊塢製造 參見全球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 美國政府也透過電影從世界各國手中賺取了巨額金錢 並且讓美國文化深入地球人心中 106 107 美國電影的主導風格是經典好萊塢電影 它從1913年發展到1969年時就已經定型 之後只是在 科技 上更新 而核心製造電影的方式則至今未變 好萊塢電影仍是大多數美國電影的風格 雖然法國的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才是真正發明電影的人 108 但美國電影卻很快的反超法國 因為法國的資本主義遠不如美國發達 所以而導致美國能在短短幾年內就取代法國 美國尤其以優秀的劇本為多 109 優秀的劇本 加上優秀的導演 優秀的科技 這些自然讓美國電影成為為電影工業的主導國 截至2017年為止 美國所產出的電影總數位居世界第三 而第一名是擁有寶萊塢的印度 第二名是有橫店影視基地的中國 美國每年平均會發行600多部純英文電影 其中大部份帶有多國語言字幕 這些字幕基本都是歐洲系的語言 110 美國電影主要由兩部份組成 一個是大型電影製片廠 一般都位於好萊塢 另一個是更加小型 更加低成本的獨立電影 世界上第一部同步聲音 同時也是第一部音樂電影 爵士歌手 就是美國的 它於1927年在美國的各大電影院上映 111 美國電影在電影這個概念被發明後的幾十年中 一直處於發展的最前沿 最新的技術突破都集中在美國 威爾斯 Orson Welles 的 公民凱恩 Citizen Kane 1941 經常在影評人的民意調查中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 但這個稱號在68幾年後的2009年被 阿凡達 取代 112 自20世紀初以來 美國電影對全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並且取得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 持續了10年也未曾改變 雖然英國 加拿大 澳洲和紐西蘭等國也經常被美國公司僱傭來製作英文電影 但它們有時不會被算成是好萊塢體系的一部份 因此 好萊塢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 跨國電影 好萊塢最主要服務的對象還是美國國內 只不過美國電影製作得太有魅力才造成 全球風潮 的錯覺 113 一般來說 美國電影如果要去海外發行的話會事先準備多語言的字幕 最多的外語字幕是西班牙語和法語 在2010年代之後 好萊塢的外語字幕翻譯得越來越接近外國的本土文化 越來越接地氣 許多精明巧妙的翻譯都出現了 目前 好萊塢電影 以及在好萊塢租社設場地的各大電影製片廠群是世界上商業上最成功 票房最高的電影的製作來源 106 107 好萊塢這座街區 编辑 nbsp 好萊塢經典巨型字樣 這是它不為人知的背面照片 好萊塢其實是加州 洛杉磯縣中部地區的一個 街區 而已 並非一個真實的城市 好萊塢於1903年成立為美國的直轄市 114 115 1910年 該社區的北部和東部併入洛杉磯市 此後不久 一個著名的電影業出現 首先在東海岸發展起來 最終 它毫不費力的成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電影拍攝場地 116 117 目前 構成我們所說的 好萊塢地區 的是三個真實的行政區劃 它們是北好萊塢 東好萊塢和西好萊塢獨立市 雖然好萊塢只是一個空洞的地理概念 但好萊塢的電影投資方 導演 製片人 編劇卻能在現實中深刻影響全世界 基本上 美國電影中該所流行的東西 也會直接變成當時全地球的流行 118 119 120 在美國 除了好萊塢電影以外 還有非常多種類的獨立電影 不過獨立電影完全比不過好萊塢 好萊塢 之大名早已成為整個美國電影工業 電影科技 電影工作人員 電影道具甚至美國文化的總稱 好萊塢不僅世界文明 它還獨佔了全球30大最賣座電影 最貴電影的寶座 也就是說 這個地球中最多人看的 花最多成本的 以及最知名的電影無一例外都由好萊塢拍攝 不管是不是好萊塢電影 美國電影都喜歡 寫實 諷刺現實 在美國 沒有什麼題材是不能描寫的 美國電影不會像獨裁國家 共產國家一樣故意美化自己的現實 塑造出一種 這個國家很完美 的錯覺 相反 美國電影勇敢的揭露美國社會的黑暗 吸毒 黑幫 貧民窟 歧視等內容均一一完整的展露在美國電影裏 既使是給兒童看的迪士尼電影也是如此 只不過結局是 圓滿的 解決問題的 好萊塢電影的使命不是要 政治宣傳出美國有多好 而是要 引起美國人對社會的反思 思考美國社會中什麼是應該的 什麼是不應該的 讓從小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孩子們擁有 正義之心 Heart of justice 這造成美國電影的 文化影響力 無法估量 給美國帶來巨大的軟實力優勢 至於為什麼美國電影會如此執著於教育意義 是由於猶太人的存在 猶太人曾經因為被美國的基督新教排擠而不能從事金融業的工作 於是許多美國的猶太人都搬到了東海岸 利用當時最賺錢的電影工業東山再起 所以現在的好萊塢 最知名的投資商 大導演 明星 歌星基本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即美國的以色列裔 正因為他們遭受過不平等 所以才會把善良的價值觀孜孜不倦的傳達出去 121 在美國電影中盡情描繪了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美國電影本身又會成為美國文化 這種 連環文化嵌套 serial culture nesting 經常在好萊塢電影中 例如一部新電影向多部老電影致敬的畫面 2010年代開始 電影的瘋狂粉絲 視頻up主們會把這些當做彩蛋 將電影中的所有元素都一個一個的扣出來 並且告訴給他們的觀眾 在這種模式之下 美國文化的威力自動被外國人增強 美式電影文化在2010年後更是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全世界人類都可能在美國電影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份 而好萊塢在美國不僅古老 還很創新 好萊塢自己就是地球上最早的專業電影製片廠 電影明星公司和電影營銷公司出現的地方 它是各種電影類型的發源地 它從1910年發展到1962年時就已經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全部電影類型 包括喜劇 戲劇 動作 音樂劇 浪漫 恐怖 科幻 懸疑和史詩 每一種現在能看到的電影類型都在好萊塢創立之初就有了 好萊塢的這套模式還為其他國家電影樹立了榜樣 許多擁有經典電影開頭的電影廠 例如哥倫比亞影業 迪士尼影業 派拉蒙影業公司 華納兄弟和環球影業 全部位於好萊塢境內 文学 编辑 主条目 美国文学建筑 编辑主条目 美國建築 nbsp nbsp nbsp nbsp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四種建築風格 左上是 比德韦尔豪宅州立历史公园 右上是 Cape Creek Bridge 左下是 科羅拉多泉的眾神之園 右下是 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的華盛頓彫像 美國建築起源於北美洲原住民 但是強烈的受到歐洲各個殖民國家的建築風格影響 尤其是西班牙建築 美國建築是美國眾多文化中唯一一個 完全不按照種族區分 而是按照氣候區分 的文化 122 北美原住民中就有很多個 族 的建築形式極度接近 但是他們的文化習俗其實完全不同 到了現代也是如此 例如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 既使該州有來自全地球的移民 但是他們的建築風格依然是熱帶雨林氣候 溫帶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 寒冷氣候的建築風格在加州不存在 123 美國獨立建國後的建築嚴重受到英格蘭建築的影響 呈現尖銳骨節 歌特陰暗的風格 但是在短短幾十年後 美國人就全面換成自己的陽光寬闊 可愛彩色的建築風格 124 美國獨立100年後 美國人和歐洲人一起進入到 復興希臘羅馬建築 的風潮中 在19世紀晚期 美國城市發展出極俱有後現代特色的摩天大樓 並且在整個20世紀 全世界都在模倣美國的摩天大樓形式 進入21世紀後 美國人對摩天大樓的熱情衰減 別墅 豪宅以及帶有這個美國州獨立特色的建築成為美國人的審美主流中 美國國內的建築品味相差很大 在都市中 大賣場 住宅 辦公樓這三個建築全都在平行發展 而美國鄉村和郊區的建築往往更加傳統 比都市的審美變化慢得多 北美原住民建築 编辑 北美東海岸 编辑 梯皮 圓錐帳篷 蘇族人等大多數美國東部原住民 nbsp 所謂的 梯皮 就是美國東部原住民搭建的 圓錐形的 樺樹皮製作的帳篷 被認為是美國印第安文化中的代表建築之一歷史上 北美大平原和加拿大大草原的一些原住民都曾使用過這個整個建築風格 最主要的使用者為蘇族人 而蘇族人還可以再細分為七個部落 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還有美國東海岸週邊的愛荷華人 奧託人 波尼人 黑腳人 阿西尼博因 阿拉帕霍和克里人都在用這個建築 125 梯皮的覆蓋範圍很廣 因為這種建築形式簡單易造 即使在落基山脈以西的高原原住民們也偶爾會使用它們 代表有亞卡馬和卡尤斯 梯皮仍在許多原住民和注重美國原生文化的社區中使用 但現在主要不是給人居住的 用於 精靈儀式 甚至有些建築連儀式的功能都沒有 僅僅是一種裝飾物 原本的梯皮需要由樺樹皮或獸皮混合編織而成 但現代的圓錐帳篷通常用的是帆布作為覆蓋物 126 即使是美國人 但如果不是原住民的話 也常常會錯誤的認為 梯皮是全美國的所有原住民的共同建築 這是一個錯誤 而非美國的外國人更是會把 梯皮 和 長屋中的圖騰柱 混合 營造出刻板印象中的印第安風情 但實際上這兩種建築完全無關 美國的原住民也從未把這兩類建築放在一起過 在美國 如果美國人搞錯了這兩種建築 原住民還可以提出抗議 抗議久了 很多美國人就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了 但是在外國 尤其在日本 中國 韓國等東亞國家故意不做研究 放任自己的國民錯誤的看待美洲印第安人 既使提出抗議 也會被這些國家的人視為 小題大做 沒有必要 127 長屋 易洛魁人 nbsp 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中有一個叫人類學博物館的博物館 其中展示了美國和加拿大原住民公用的建築風格 長屋 它外觀中最明顯的就是有標誌性的圖騰柱 易洛魁人居住的傳統建築是 長屋 美國和加拿大都有這種建築 加拿大因為原住民的數量比美國少 所以甚至把長屋的 圖騰柱 當作是加拿大國家的象徵符號 長屋其實不是易洛魁人的專利 全世界都有長屋 只不過易洛魁人和北歐的挪威人是最喜歡用長屋的民族 一個標準模板的易洛魁式長屋 是由木板 木柱 樹皮混合而成的規範化施工結構 各種尺寸都有嚴格規定 不可根據個人喜好隨便更改 易洛魁作為全美國最先主動吸收歐洲殖民者的原住民 他們從白人那裡學習了非常多的幾何學 數學知識 最後全部用在他們自己的長屋裡面 現代易洛魁式的長屋分為很多個種類 例如 涼亭 標準的尺寸為 寬6 7公尺 20 23英尺 長度不限 是一個公用設施 好幾個易洛魁家庭都可以一同使用 長屋的 中央走道 是固定3公尺寬 9 8英尺 如果長屋是有多個房間 那麼中央走道和房間之間的 間隔 必須要有2公尺寬 6 6英尺 如果有一個長屋是 主屋 另一個長屋是 側屋 那麼主屋的 長度 必須要在17公尺以上 如果這套長屋有 爐灶 為了防止著火傷害到主屋 所以爐灶必須要和主屋遠離7公尺以上 在18世紀末期 由於學習了大量西方文化 易洛魁人的用火頻率直線上升 因此 此時的長屋屋頂上會開有 煙孔 甚至有模倣歐式建築的 煙囪 這時候 為了讓資源最大化 是兩個家庭易洛魁家庭共用一個 壁爐 壁爐就放在兩個長屋的中間 讓左右兩邊的家庭難呢過節約用燒火的木柴 到了20世紀 基本上每個長屋都可以容納一個7人的大家庭 但是人數超過7人就顯得擁擠了 因為古代的易洛魁人不會生那麼多小孩 不過也現代易洛魁房屋的拋棄傳統的尺寸規定 刻意增大面積的 這基本上都是一些白人模倣易洛魁長屋的房子 易洛魁人自己不會住在裏面 128 正是由於易洛魁房屋的數學原理極其精密 所以可以根據易洛魁城鎮中的 長屋大小 數量 精準推測裏面的人口數量 甚至能看出裏面的人吸收了多少歐洲文化 在考古學中 易洛魁是個留下非常多足跡的美洲原住民 以至於很多美洲原住民的文化都消失了 而易洛魁的後代卻幾乎都存活 這全部歸功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奇基 平台小屋 塞米諾爾人 米科蘇基人 nbsp 1949年 一名原住民母親和她的孩子在奇基小屋前拍照 nbsp 現代版本的奇基 如同一個簡易碼頭 在美國電影中隨處可見 奇基是一個由幾個粗大的木頭柱子組裝而成的簡單房子 不僅可以用來居住 還可以作為避難所使用 美國現代野外軍隊所搭建的 基地 渡口 前哨站 等軍事設施就是按照奇基這個原住民建築的樣式改建而成的 該建築非常適合叢林 沼澤地區的氣候 在美國和越南的越南戰爭中被跨越了國家的範圍 在越南也能看到 塞米諾爾人和米科蘇基人都有奇基 但是塞米諾爾人留下來的史料明顯更多 所以本文以塞米諾爾式的奇基為主要解說對象 塞米諾爾式的奇基絕對會有 高架地板 茅草屋頂和開放的側面 這三個元素 非常適合 當美國白人第一次看到這種房子時 因為不知道當地人對它有個叫 奇基 的專有名詞 所以也稱呼它為 高腳屋 或 平台住宅 在第二次 1835 42 和第三次 1855 58 塞米諾爾戰爭期間 隨著美國白人的殖民軍隊將塞米諾爾人逼入大沼澤地的深處 塞米諾爾人全面強化奇基風格的建築 包括採用最耐水的樹木 禿柏樹 並且在屋頂鋪上有迷彩色的 棕櫚茅草 在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之前 塞米諾爾人全族都住在小木屋裏 129 當16世紀的西班牙人第一次踏上北美洲的土地時 發現米科蘇基人和佛羅裡達州南部的一些原住民部落也使用了類似的結構 不過西班牙人並未吸收這種建築到自己文化中 反而是後來的美國人用心吸收 130 每個奇基都有自己的目的 有專門用於睡覺的 也有用來娛樂的 育兒的或者存放武器的 甚至連廚房 餐廳 洗碗的場所都是分開來的 美洲原住民們把每一樣生活方式都放在單獨的奇基裏面 而不是建造超大一體化的房屋 草棚屋 萬帕諾亞格人 尼普穆克人 納拉甘西特人 莫西干人 佩克特人 nbsp 草棚屋的骨架結構 這是沒有稻草或麥稈的樣子 nbsp 美國現代版本的草棚屋 保持基本結構不變 但是可以作為腳踏車的棚子 是一種半永久性的圓頂住宅 以前由某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和原住民使用 現在仍然用於舉行儀式活動 wickiup一詞 通常用來指美國西南部 美國西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西北部的此類住宅 而wigwam 通常適用於美國東北部以及加拿大中部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這些結構 這些名稱可以指許多不同類型的原住民結構 無論其位置或文化群體為何 不要將棚屋與原住民平原的帳篷混淆 後者有不同的構造 結構和用途 這個屋頂是圓的房子被許多美洲東北部的原住民部落使用 彎曲的表面讓這種類型的房子成為原住民理想的庇護所 讓原住民在白人到來前一直能抵禦美洲野獸的攻擊 而五大湖區的美洲原住民則是另一個情況 他們的人口基本都集中在聖路易斯 勞倫斯低地 這些原住民採用草棚屋和長屋混合居住的模式 草棚屋的結構非常簡單 而且堅固 就是由無數個小型的 拱形框架 交叉而成 至於怎麼交叉則沒有固定規則 越密越好 草棚通常是木製的 也有可能是竹子 只要是質地稍微軟一點的植物 可以彎折的植物就行 而覆蓋著半圓形框架上面某種樹皮屋頂材料 施工細節因文化和當地材料供應而異 使用的一些屋頂材料包括普通的草 灌木叢 樹皮 燈心草 墊子 蘆葦 獸皮或布料 草棚屋通常是季節性結構 不是永久的 草棚屋看起來比梯皮要固定 其實恰恰相反 梯皮的使用壽命明顯長於草棚屋 草棚屋正是因為結構太隨意 沒有太多幾何原理 導致遇到破壞時很難修復 在白人殖民者來到美洲後 草棚屋自動消退了 東北部的美化走原住民要麼改成其它原住民的建築形式 要麼就學歐洲人的建築 草棚屋不僅使用壽命短 而且還要用比圓錐形的梯皮更長的時間才能搭建完成 原因又是因為草棚屋的不確定結構 如果想穩定房子 那它的框架必定會越插越錯 就算一個人能用很少的木材搭建草棚屋 那也是他一個人 沒法把這種方法擴散到全部美洲原住民身上 東北部典型的棚屋具有彎曲的表面 可以抵禦最惡劣的天氣 幾乎任何類型的木材 10 15英尺 3 4 6米 長的綠色幼樹苗都被砍倒並彎曲 當樹苗被彎曲的時候 地面上畫出了一個圓圈 圓的長度為10 16英尺 3 4 9 m 不等 美國中部 西部 编辑 陶斯普韋布洛 普韋布洛人 nbsp 陶斯普韋布洛 是普韋布洛人最俱代表性的建築 也是所有美國原住民中建築水平最高的 現在被稱為美國的領土上現存最古老的非進口建築是由四個角落地區的古代普韋布洛人建造的 131 講蒂瓦語的人們已經在陶斯普韋布洛連續居住了1000多年 132 阿爾岡昆村莊 Pomeiooc 和 Section 位於後來的北卡羅來納州沿海地區 從16世紀末至今一直存在 藝術家兼製圖師約翰懷特 John White 在短暫存在的羅阿諾克殖民地待了13個月 記錄了70多幅有關原住民 植物和動物的水彩畫 霍根 圓木材小屋 納瓦霍人 nbsp 霍根 是美國中西部鄉村 牛仔建築的原型 由圓柱形小木棍交叉搭建而成 納瓦霍人主要的傳統住宅 其他傳統建築包括避暑所 地下住宅和汗水房 霍根可以是圓形 錐形 多邊形或方形 有或沒有內部職位 牆壁和屋頂由木材 堆積土和不同數量的石頭製成 還有一個避暑別墅的樹皮屋頂 133 傳統上 門朝東 以迎接初升的太陽 相信會帶來好運 如今 雖然一些較舊的霍根仍被用作住宅 而另一些則用於儀式目的 但新霍根很少被用作家庭住宅 海奧 夏威夷神廟 夏威夷人 夏威夷神廟 又可翻譯為 海奧 黑奧 其建築樣式千變萬化 因用途及地理位置不同而異 一般來說 夏威夷神廟要麼是由 土地 鋪成的 要麼是在一大塊 石造平台 上建成的 夏威夷神廟不僅僅是祭祀的場所 還可以用來當醫院 有醫治病人的功能 例如霍奧拉神廟 hōʻ ola 或者免費餐廳 在對神奉獻完夏威夷本地的水果後 就可以把貢品拿來過吃了 類似的還有奉獻漁獲的寺廟 另外 純祈禱功能的夏威夷神廟也還是很多 常見的祈禱形式有祈雨 止雨 增加人口 祈求健康 祈求長遠旅途平安 或者祈求和平 戰爭勝利 和戰爭相關的寺廟是盧瓦契尼神廟 luakini 夏威夷人相比地球其他的原住民 雖然民風淳樸 平均識字率極高 但還是有少部份暴力因素 全夏威夷只有盧瓦契尼神廟一座神廟會舉行活人獻祭 134 盧瓦契尼神廟祭祀兩個神明 一個是奧希阿柯 ʻ ohiʻ a ko 另一個是哈庫奧希阿 hakuʻ ohiʻ a 兩者都是戰爭武力之神 135 在1819年 夏威夷國王正式改信基督教 所以他下達了廢除傳統夏威夷信仰的命令 1820年 在大批白人基督教傳教士的施壓下 許多夏威夷神廟被故意破壞了 但不至於完全毀滅 因為這些神廟都是石頭建造的 在炸藥還沒發明的19世紀初期是沒法輕易被摧毀的 絕大多數夏威夷神廟沒落的原因是 年久失修 既然夏威夷人專信基督新教了 那自然沒有人要去神廟拜拜 神廟就自動荒廢了 20世紀以後 由於對原住民的公正教育 許多夏威夷居民開始重拾對夏威夷神廟的信仰 其中最主要的祭拜對象是火山女神 現代 因為美國財力雄厚 許多夏威夷神廟被裝飾一新 充滿神聖性 而也有些神廟不對外開放 成為夏威夷信徒秘密聚會的場所 早期 只有首領和祭司才被允許進入神廟中探索 美國的基督新和考古學風氣讓這個限制解除了 現在所有的夏威夷當地人都可以自由的進入神廟 而是對外來者 神廟還是有一定的出入限制的 在夏威夷民間傳說中 神廟不是人造的 而是傳奇矮人夜靈的傑作 這也有其原因 在美國人到達夏威夷之前 夏威夷人已經有100多年沒有建造新的神廟了 所以當時的夏威夷居民可能就迷信的認為這些神廟是神造的 136 與此同時 還有一些夏威夷神廟的外觀已經修復的原版完全不同 它們變成了裝飾性建築物或者旅遊景點 為夏威夷州帶來了豐沛的旅遊收入 歐洲殖民時代 编辑 西班牙北美風格 编辑 nbsp 赫斯特城堡 正式名稱為西班牙語的 La Cuesta Encantada 意為 魔法山 是位於加州中央海岸聖西蒙的一座歷史悠久的莊園博物館 也是加州的歷史地標 美國的西班牙殖民建築與美國其他地區採用的歐洲風格明顯不同 例如密西西比河谷的簡單法國殖民時期房屋 這些房屋由相鄰的房間組成 通往畫廊 137 在德克薩斯州 新墨西哥州 亞利桑那州 加利福尼亞州 佛羅裡達州和喬治亞州建造的西班牙建築 在教會機構中尤其明顯 與墨西哥採用的設計相似 據學者稱 西班牙人在建造時沒有考慮任何成本 他們相信他們在美洲的任期將是永恆的 138 例如 新的教會和傳教站的目標是在對周圍建築物或鄉村的強加和控制方面取得最大效果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它們必須策略性地位於城鎮廣場 廣場 的中心或景觀中的較高位置 這些元素很常見 在西班牙幾乎每個城鎮都可以找到 西班牙殖民風格的建築在北美和南美的早期西班牙殖民地占主導地位 在其他殖民地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 有時 它的特點是新環境所要求的簡單 堅固的建築與從西班牙出口的巴洛克裝飾之間的對比 以網格模式佈局城市的想法並不是西班牙人獨有的 事實上 它從來就不是從西班牙殖民者開始的 它可以追溯到一些古代文明 特別是阿茲特克和瑪雅的古城 以及古希臘 139 這一思想隨著羅馬征服歐洲帝國而傳播開來 並被其他文明所採納 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 它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水平得到了普及 法國人開始建造網格狀的 村莊 新城 愛德華一世國王統治下的英國人也這樣做了 然而 有人認為西班牙並未參與這場將城鎮排列為網格的運動 儘管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 並且了解城市規劃 但西班牙人的新世界定居點實際上在大約三到四十年的時間裡無定形地增長 然後才轉向網格和城市規劃作為組織空間的方式 在 精神征服 的早期 參加彌撒的原住民新教徒非常多 因此建造了一個大型露天中庭 將教堂建築群內的一個空間圍起來 在不花費大量建設費用的情況下創造了一個擴大的神聖空間 140 建築業使用了原住民勞動力 由於社區的聖地是社區的象徵和體現 因此建造這些結構的勞動不一定是不必要的負擔 由於墨西哥經歷了許多十六世紀的流行病 大大減少了墨西哥中部土著人口的規模 因此經常有一些精緻的教堂 但很少有印第安人仍然活著參加教堂 例如墨西哥阿科爾曼的奧古斯丁教堂 不同的托缽僧團體有不同的建築風格 方濟各會修士建造了大型教堂來容納新信徒 多明尼加教堂裝飾精美 而奧古斯丁教堂則被他們的批評者描述為富麗堂皇 141 荷蘭北美風格 编辑 nbsp 南威廉街13 15號的房子 採用荷蘭殖民復興風格 讓人想起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是除了英國 法國 西班牙以外 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殖民政權 荷蘭對美國的政治 經濟 歷史的貢獻很小 但是對建築方面的貢獻卻非常巨大 1630年左右 隨著荷蘭殖民者抵達新阿姆斯特丹和哈德遜河谷 即現在的紐約 142 和新澤西州的卑爾根 他們把荷蘭的 凹凸三角 的建築風格帶來美國 隨著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達 荷蘭人移民的數量就越來越少 而其他國家的移民 尤其是英格蘭的移民則急速增多 但是紐約和卑爾根卻在建築風格中留下了早期的荷蘭印記 143 144 最初 定居者建造了小型單間小屋 配有石牆 紅磚和陡峭尖銳的屋頂 以容納二樓閣樓 到1670年左右 兩層山牆住宅 在新阿姆斯特丹很常見 到了現代的21世紀 格林威治村是荷蘭紅磚建築最多的地區 走進這一地區就能明顯感受到荷蘭文化的濃厚之處 英國北美風格 编辑 nbsp 位於美國費城的木匠大廳 是賓夕法尼亞州的文化遺產之一 1657 年 新世界人口有20萬 其中90 來自英國 他們使用與各自祖國相同的簡單建築技術 145 這些定居者經常出於經濟目的來到新世界 因此揭示了為什麼大多數早期的房屋都反映了簡樸的鄉村房屋和小農場的影響 結構外觀十分樸素 進口材料很少 例如 窗戶非常小 直到英國人製造玻璃很久之後 尺寸才增加 這是因為威尼斯人直到15世紀才重新發現了嚴格意義上的羅馬透明玻璃 並且直到一百年後才傳入英國 146 早期殖民時期房屋中確實存在的幾扇窗戶都是由鉛框架固定在一起的小窗格 很像典型教堂的彩色玻璃窗 使用的玻璃是從英國進口的 價格非常昂貴 147 在18世紀 許多這些房屋都得到了修復 滑動窗戶取代了原來的窗戶 這些是由羅伯特 胡克 Robert Hooke 1635 1703 發明的 其設計目的是使一塊玻璃板可以輕鬆地垂直滑到另一塊玻璃板後面 148 弗吉尼亞州史密斯菲爾德的聖路加聖公會教堂被認為是後來成為美國的英國殖民地中現存最古老的磚砌教堂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後期 木材 尤其是白雪松和紅雪松 是一種很好的建築資源 對於英國殖民地的定居者來說 木材很豐富 因此許多房屋自然都是用木頭建造的 149 至於裝飾元素 正如之前所說 大多數殖民時期的房屋都是簡單建造的 因此大多數殖民時期房屋的設計都導致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結果 儘管前門上使用了一種微妙的裝飾元素 主人會拿起釘子 想出用它們製作的物品或圖案 然後將裝飾物釘在門上 指甲越多 圖案就越奢華 越精緻 150 美國獨立後 编辑 聯邦風格 编辑 1780年代 聯邦建築風格開始逐漸與喬治亞風格分道揚鑣 成為獨特的美國風格 在獨立戰爭時期 房屋沿著嚴格的矩形平面延伸 採用曲線並偏愛花環和甕等裝飾細節 某些開口的形狀為橢圓形 一個或多個開口為橢圓形或圓形 波士頓建築師Charles Bulfinch在 1795 年至 1798 年為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安裝了原始的鍍金圓頂 他參與了波士頓燈塔山地區路易斯堡廣場的幾棟房屋的建造工作 塞繆爾 麥金泰爾 Samuel McIntire 設計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的約翰 加德納 平格里 John Gardiner Pingree 住宅 1805 該住宅擁有平緩的傾斜屋頂和磚砌欄桿 以帕拉迪奧為靈感 他用半圓柱支撐的門廊將建築物連接起來 1780年至1830年間 聯邦風格的建築在大西洋沿岸流行 這種風格的特徵包括新古典主義元素 明亮的室內裝飾 大窗戶 白色的牆壁和天花板 以及裝飾性但內斂的外觀 強調理性元素 哥德復興風格 编辑 另請參閱 哥德復興式建築與木匠哥德式 1840年代起 哥德復興風格在安德魯傑克遜唐寧 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 1852 的影響下在美國流行起來 他將自己定義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 義發展的反動背景下 他的作品的特點是回歸中世紀裝飾 煙囪 山牆 射孔塔 彈頭窗 石像鬼 彩色玻璃和嚴重傾斜的屋頂 這些建築採用了複雜的設計 從對稱和新古典主義中汲取靈感 東海岸的大家族擁有巨大的莊園和別墅 其風格與新古典主義相反 有人以霍勒斯 沃波爾的草莓山別墅為模型 亞歷山大 傑克遜 戴維斯 Alexander Jackson Davis 1803 1892 年 致力於哈德遜河谷的別墅項目 並使用了從哥德式到巴洛克風格的細節 亞歷山大 傑克遜 戴維斯 Alexander Jackson Davis 為紐約塔里敦的傑伊 古爾德 Jay Gould 莊園鄉間別墅 林德赫斯特 Lyndhurst 設計 設計了一座複雜的不對稱輪廓的建築 並開設了帶有彩色玻璃窗的雙層高藝術畫廊 nbsp 俄亥俄州布雷斯維爾鎮的木匠哥德式住宅 1860 年 nbsp 理查德 普約翰 Richard Upjohn 進入格林伍德公墓 1860 年代 nbsp 西維吉尼亞州監獄 1867 1876 西維吉尼亞州蒙茲維爾 nbsp 聖瑪麗天主教堂 1910 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 nbsp 雷蒙德胡德 Raymond Hood 設計的芝加哥 論壇報大樓 1925 nbsp 耶魯大學哥德式斯特林紀念 圖書館 1930 鍍金時代和美式維多利亞風格 编辑 主条目 鍍金時代 nbsp 位於加州尤里卡的1886年 卡森宅邸 被廣泛認為達到了安妮女王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的頂峰 美國內戰結束後到 20 世紀之交 出現了許多相關的風格 趨勢和運動 由於它們與大英帝國當時的類似運動相對應 因此被鬆散而廣泛地歸類為 維多利亞時代 在維多利亞女王 許多在此期間工作的建築師會根據委託的不同而跨越各種模式 這段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建築師包括理查德 莫里斯 亨特 弗蘭克 福內斯和亨利 霍布森 理查森 戰後 獨特的美國棍式風格發展成為一種使用木桿桁架的建築形式 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這種風格通常用於房屋 酒店 火車站和其他主要木質結構 建築屋頂高 坡度陡 山牆裝飾突出 儘管主要目標仍然是舒適 但外部並不缺乏裝飾 理查德 莫里斯 亨特 Richard Morris Hunt 於 1862 年在羅德島州紐波特以這種風格建造了約翰 N 格里斯沃爾德 John N Griswold 的住宅 棒式 在c之後逐漸被放棄 1873年 逐漸演變為安妮女王風格 在加州 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西海岸 國內建築同樣朝著更現代的風格發展 舊金山有許多義大利式 東湖式和安妮女王式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的代表 1850 年代 1900 年 它們採用紅木木材建造 抵禦了1906 年舊金山地震 儘管其中一些在震後被燒毀 他們介紹了中央暖氣和電力的現代服務 卡森大廈該建築由 Builder Architects Samuel 和 Joseph Cather Newsom 構思 由 100 多名工匠從其所有者的大規模木材作業中建造而成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尤里卡老城的 洪堡灣頂端 它被廣泛認為是加州和美國安妮女王風格最高的執行之一 摩天大樓的崛起 编辑 主条目 芝加哥學派和摩天大樓 溫賴特大廈 Wainwright Building 是密蘇裡州聖路易市的一棟 10 層樓紅磚辦公大樓 建於 1891 年 美國最著名的建築創新是摩天大樓 多項技術進步使這成為可能 1853年 Elisha Otis發明了第一台安全電梯 如果吊索斷裂 它可以防止轎廂從豎井中墜落 電梯使建築物的高度超過了人們願意爬樓梯進行正常居住的四 五層樓 1868 年的一次競賽決定了紐約市六層樓公平人壽大樓的設計 該大樓後來成為第一座使用電梯的商業建築 施工於 1873 年開始 隨後又陸續建造了其他建築 例如Dankmar Adler和Louis Sullivan於 1885 年建造的芝加哥禮堂大樓 它採用了義大利宮殿的設計細節 呈現出一個結構化的整體外觀 幾十年來 美國的摩天大樓將保守的裝飾元素與技術創新融為一體 很快地摩天大樓就遇到了新的技術挑戰 隨著結構高度的增加 承重石牆變得不切實際 達到約 20 層樓的技術極限 在 1891 年由Burnham amp Root設計的芝加哥莫納德諾克大廈達到頂峰 1885 年 專業工程師William LeBaron Jenney在芝加哥 10 層家庭保險大樓中使用鋼支撐框架解決了這個問題 可以說 這是第一座真正的摩天大樓 使用薄幕牆代替承重牆使建築物的總重量減少了三分之二 20 世紀摩天大樓的另一個特徵首次出現在芝加哥的信實大樓 Reliance Building 由 Charles B Atwood 和 EC Shankland 設計 芝加哥 1890 1895 年 由於外牆不再承受建築物的重量 因此可以增加窗戶的尺寸 這成為第一座平板玻璃窗佔據其大部分外表面積的摩天大樓 一戰結束後美國瘋狂建造世界最高樓 在戰間期 世界十大高樓全在美國 nbsp 伍爾沃斯大廈 1913年 nbsp 華爾街40號 nbsp 克萊斯勒大廈 1930年 nbsp 紐約 帝國大廈 1931年社會制度 编辑教育 编辑 主条目 美国教育 小學 编辑 nbsp 傳統美式校巴中學及畢業舞會 编辑 主条目 畢業舞會 大學 编辑 學生社團 编辑 更多信息 兄弟會與姊妹會 精英教育 编辑 更多信息 常春藤盟校 宗教 编辑 主条目 美国宗教 槍械文化 编辑 更多信息 美國槍械暴力問題 nbsp 俄亥俄州一中學的練靶場 nbsp 絡繹不絕的槍械展 英语 gun show 美國的槍械文化可以追溯到獨立戰爭 甚至以前的拓荒時期 如經常成為電影背景的西部牛仔生活 151 美國私人擁有配槍的比率冠絕全世界 152 將近一半的家庭擁有一支或以上的槍支 153 民眾的權利被受第二修正案所保障 154 部分學校甚至要在大門設置金屬探測器 防止學生帶槍上學 155 种族 编辑 主条目 美国种族及民族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 除印第安人 阿拉斯加人和夏威夷及太平洋岛屿原住民之外 其他3大種族 包括白人 亚洲裔和非洲裔的人口 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後代 反猶太主義 编辑 主条目 反犹太主义 美国 縱使反誹謗聯盟於1992年的調查顯示 美國的反猶太情緒自1968年起不斷穩步下降 156 猶太人依然都是最大機會成為宗教動機類別的仇恨犯罪的目標族群 157 亦有證據顯示好些事件未被記錄在案 158 仇恨的根源可能來自於妒忌或恐懼猶太人的財富 傳統上 反猶太情緒會隨經濟不景而升溫 159 反拉丁情緒 编辑 拉丁裔經常被標籤為底層的勞工 從事家庭傭工或體力勞動的工作 亦往往被懷疑是否來自於中南美洲的非法移民或與當地的毒梟有聯系 160 這些刻板印象經常會出現於電視或電影等媒體 歧視非裔 编辑 更多信息 吉姆 克勞法 这个部分摘自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事件源起 编辑 非裔美國人最初被带到美國 主要是在南方農場當農奴 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 理論上 林肯總統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 已經讓他們獲得了自由 在南北戰爭結束後 聯邦軍隊佔領南方期間 重建時期 1865年 1877年 黑人曾名義上獲得解放宣言所賦予的平等權利 然而黑人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 為求經濟上的生存 必須再度依靠白人雇用 特別是當聯邦軍隊撤出南方後 黑人頓失聯邦法律的保護 其地位又陷入類似美國內戰前的狀況 南方白人支持的民主黨控制南方 實施不少種族隔離法律 黑人重新受到種族不平等待遇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 普萊西訴弗格森案 判決 確立對黑人採行 隔離但平等 措施合法 無異對南方黑人的人權造成嚴重的打擊 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 隔離 的部份被執行得十分徹底 但有關 平等 的部份則不然 導致南方出現更多種族隔離制度法令 甚至連在工廠 醫院及軍隊都採取種族隔離制度 在歷經58年後 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的法律觀念才被推翻 1954年 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厄尔 沃伦为首的美国最高法院在 布朗訴教育委員會 一案 判定種族隔離的學校並未提供黑人學生公平教育 因此公立學校應該要種族混合 161 一連串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也正式開始 歧視亞裔 编辑 更多信息 美国社会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 美國和停止仇恨亚太裔 亞裔在美國狹義指擁有東亞血統的人 包括中國人 台灣人 日本人 韓國人和越南人 尽管许多亚裔早已融入了当地社会 但还是经常有亚裔美国人被问及其在美国生活了多久或者 家乡是何处 等 162 但事实上 许多亚裔美国人都生在美国长在美国 并非第一代移民 1882年通過 至1943年才被廢除的 排华法案 是美國第一條針對特定族群而訂立的法案 曾經有議員形容該法案成 简直就是人种歧视的合法化 163 亦間接做成1882年以後美国西部约300个城镇发生的种族清洗 164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 自1942年起 美國政府純粹出於種族考量 曾經對幾乎所有居住在美國太平洋沿岸 為數約11萬的日裔美國人進行扣留 轉移和囚禁 在所有被囚禁的日裔美國人中 62 是美国公民 直到戰爭結束美國才陸續解散了這些集中營 165 1988年 美國國會通過了由罗纳德 里根總統簽署的法案 代表美國政府向拘禁事件道歉 法案中提到 政府的行動是基於 種族偏見 戰爭中的不安情緒和政治領導層的失敗 166 美國政府最終向拘留的日裔美國人和他們的繼承人支付總計超過16億美元的賠償 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 美國染病及死亡者眾 由於普遍認為病毒源自中國武漢 因此歧視亞裔情緒升溫 甚至出現當街毆打亞裔的事件 167 168 169 据停止仇恨亚太裔组织收集的犯罪记录显示 自2020年3月19日至2022年3月31日 全美共报告了11 500起仇恨事件 其中大部分为非犯罪事件 三分之二的事件为口头或书面仇恨言论或不当手势等涉及骚扰的情况 170 美國人的世界觀 编辑美國民眾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未曾擁有過護照 意味著他們未曾離開過美國國境 171 美國中心 编辑 更多信息 大美國主義 美帝國主義 编辑 更多信息 美帝國主義相關條目 编辑1950年代美國汽車文化 美國研究 美國例外論 美國夢 美國化 美國社會 美帝國主義 北美禮儀 美國民間傳說 美國的慈善事業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參考資料 编辑引用來源 编辑 Thompson William E Hickey Joseph V Society in focu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5th Boston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2004 ISBN 978 0 205 41365 2 Hall Ford W The Common Law An Account of Its Rece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Vanderbilt Law Review 1950 4 791 3 0 3 1 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BC News London April 22 2008 May 18 2008 4 0 4 1 Fergie Dexter How American Culture Ate the World The New Republic March 24 2022 July 3 2022 ISSN 0028 6583 Becoming America Jon Butler 2000 pp 9 11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olin Bonwick 1991 p 254 Mr Jefferson and the giant moose natural history in early America Lee Alan Dugatk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ISBN 0 226 16914 6 ISBN 978 0 226 16914 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Chapter x Adams J Q Strother Adams Pearlie Dealing with diversity the anthology Chicago Kendall Hunt Pub 2001 ISBN 978 0 7872 8145 8 Berghahn Volker R The debate on Americanization amo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Cold War History 2010 02 01 10 1 107 130 ISSN 1468 2745 S2CID 144459911 doi 10 1080 14682740903388566 Ferguson Niall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 Penguin June 2 2005 ISBN 978 0 14 101700 6 Kirschbaum Erik The eradication of German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7 1918 H D Heinz 1986 155 ISBN 978 3 88099 617 5 Fraizer Mart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aribbean immigration People s World July 8 2005 6 May 2014 Preserving Native Languages No Time to Waste www acf hhs gov 2023 03 15 英语 Most Commonly Spoken Native American First Nations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s org October 17 2017 Preserving Native Languages No Time to Waste www acf hhs gov 2023 03 15 英语 Most Commonly Spoken Native American First Nations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s org October 17 2017 Stead W T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 Horace Markley 1901 393 McDonald James 2010 Interplay Communication Memory and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Goettingen Cuvillier p 120 ISBN 3 86955 322 7 Hine Darlene William C Hine Stanley Harrold The African American Odyssey Boston MA Pearson 2006 American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Survey gc cuny 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9 2011 States Englishfirst org February 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6 2017 FYI English isn t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 2018 Crawford James Language Legislation in the U S A languagepolicy net 1 February 2012 29 May 2013 U S English Efforts Lead West Virginia to Become 32nd State to Recognize English as Official Language us english org 13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16 Crews Haibert O Talk American Not English Champaign Urbana Courier January 23 1923 10 March 23 2021 通过Newspapers com Davis Robert News Briefs Its Legal We Speak English Chicago Tribune September 24 1969 sec 1 p 3 March 23 2021 通过Newspapers com United Stat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March 21 2021 CIA World Factbook 2020 December 17 Tiger Woods Fried chicken jibe by Sergio Garcia hurtful BBC Sport May 22 2013 May 2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2 2013 The CHOW Editorial Team The Hamburger Through Time CBS INTERACTIVE INC June 19 2008 April 16 2012 Glazed America Anthropologist Examines Doughnut as Symbol of Consumer Cultur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January 22 2009 Newswise Retrieved on July 22 2008 31 0 31 1 Klapthor James N What When and Where Americans Eat in 2003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August 23 2003 2007 06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8 2012 History of the hot dog 2006 1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8 2006 History of the Hamburger 2006 1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1 2006 Adams J Q Pearlie Strother 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ISBN 978 0 7872 8145 8 Colman Andrews 20 foreign foods that are really American USA Today 2018 07 09 2021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Sheet Connor Adams National Watermelon Day Brings Racists Out Despite Lack Of Facts To Back Up Stereoty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August 3 2012 March 30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The Fried Chicken Capital Where Racial Progress Began Along The Rails NPR org May 1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8 2016 Wade Lisa Watermelon Symbolizing the Supposed Simplicity of Slaves The Society Pages December 26 2012 March 30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Coffee Today Coffee Country PBS May 2003 2007 06 19 Smith Andrew F 2004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 32 ISBN 0 19 515437 1 Levenstein Harvey 2003 Revolution at the Tab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54 55 ISBN 0 520 23439 1 Pirovano Tom Health amp Wellness Trends The Speculation Is Over AC Nielsen 2007 2007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7 2007 Isganaitis Elvira Lustig Robert H Fast Foo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25 12 2451 2462 2007 06 09 PMID 16166564 doi 10 1161 01 ATV 0000186208 06964 91 nbsp Let s Eat Out Americans Weigh Taste Convenience and Nutrition PDF U S Dept of Agriculture 2007 06 0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April 20 2015 Karen DeBres A Cultural Geography of McDonald s UK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2005 Breadsley Eleanor Why McDonald s in France Doesn t Feel Like Fast Food NPR January 24 2012 January 15 2015 When Was the First Drive Thru Restaurant Created Wisegeek org January 15 2015 飲食文化 美國菜掀全球速食文化 食物邪惡但療瘉 星島日報 2022 07 14 2022 07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美國小費 哪些場合要畀小費tips 給多少 如何給 2021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19 Rachel E Greenspan It s the Legacy of Slavery Here s the Troubling History Behind Tipping Practices in the U S Time 2019 08 20 2022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8 48 0 48 1 Alex Swerdloff 92 Percent of America s Restaurants Serve Oversized Portions Vice 2016 01 22 2021 0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Rachel Spinella Portion Sizes in American versus Other Countries The Carolinia 2019 08 28 2021 0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Food Portion Sizes Have Grown A Lot ABC News 2003 01 22 2021 0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Hakim Louis The Student Athlete vs The Athlete Student Has The Time Arrived For An Extended Term Scholarship Contract Va J Sports amp Law Spring 2000 2 1 17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Brief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cite com May 3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6 2019 Krane David K Professional Football Widens Its Lead Over Baseball as Nation s Favorite Sport Harris Interactive October 30 2002 September 1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4 2009 Maccambridge Michael 2004 America s Game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0 375 50454 0 Poll Adults who follow at least one sport Harris Interactive November 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9 2011 Raw Numbers The NHL s Impact on the South The United States of Hockey May 19 2011 2012 06 05 Soccer will never be America s sport USA Today Amid 40th anniversary of Title IX women set a new standard in London CNN August 12 2012 Federal Holidays Calenda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February 12 2010 from the federal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5 USC 6103 Holidays LII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Law cornell edu 2012 06 03 Ask Civics 101 Why Is The Holiday Called Juneteenth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New Hampshire Public Radio 2021 06 24 2021 10 04 英语 Section 1 3 8 Legislature state al us October 17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7 2013 Holidays Observed South Dakot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4 2007 State agencies remain open for Discoverers Day The Honolulu Advertiser October 8 2007 2012 06 03 Larson Carlton F W Naming Baby The Co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Naming Rights PDF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November 2011 80 1 65 0 65 1 Wattenberg Laura The Baby Name Wizard Revised 3rd Edition A Magical Method for Finding the Perfect Name for Your Baby nbsp Harmony May 7 2013 ISBN 978 0770436476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Rosenkrantz Linda Beyond Jennifer amp Jason Madison amp Montana What to Name Your Baby Now St Martin s Press August 29 2006 Davis Fred 1992 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The nuclear family is still indispensabl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 2023 03 12 美国英语 Williams Brian Stacey C Sawyer Carl M Wahlstrom Marriages Families amp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oston MA Pearson 2005 ISBN 978 0 205 36674 3 70 0 70 1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amp families page 328 sixth edition 2007 US Census Press Releases Census gov 2009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8 2003 72 0 72 1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amp families page 20 21 sixth edition 2007 73 0 73 1 73 2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History The Negro Family The Case for National Action www dol gov December 4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0 2017 Daniel P Moynihan The Negro Family The Case for National Action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Policy Planning and Research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1965 National Review April 4 1994 p 24 Blacks struggle with 72 percent unwed mothers rate Jesse Washington NBC News July 11 2010 For Blacks the Pyrrhic Victory of the Obama Era Jason L Rile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4 2012 78 0 78 1 78 2 Review of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rospective Adoptive Parents Agencies Agency Alcohol A Adopting adoption com 2009 07 28 U S Census Bureau Married Couple and Unmarried Partner Households 2000 February 2003 U S Census Bureau Married Couple and Unmarried Partner Households 2000 February 2003 Meezan William and Rauch Jonathan Gay Marriage Same sex Parenting and America s Childre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Vol 15 No 2 Marriage and Child Wellbeing Autumn 2005 p 102 82 0 82 1 82 2 Benokraitis N Marriages amp families page 271 sixth edition 2007 New York apartments pricing and New York NY apartment review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December 21 2010 Apartment Ratings San Francisco apartments pricing and San Francisco CA apartment review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July 7 2011 Apartment Ratings Honolulu apartments pricing and Honolulu HI apartment reviews Apartmentratings com 2012 06 03 Brian K Williams Stacy C Sawyer Carl M Wahlstrom Marriages Families amp Intimate Relationships 2005 Harden Blaine Washington Post America is losing its middle income neighborhood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06 2006 07 25 Harden Blaine Washington Post America is losing its middle income neighborhood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06 2006 07 25 The Italian Way of Death Salon com 2009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3 2009 Bunting Bainbridge Robert H Nylander Old Cambridge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Historical Commission 1973 69 ISBN 978 0 262 53014 9 RIAJ Yearbook 2015 IFPI 2013 2014 Report 28 Global Sales of Recorded Music Page 24 PDF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6 03 20 Musical Crossroads African American Influence on American Music Smithsonian 22 September 2016 April 14 2023 93 0 93 1 Biddle Julian What Was Hot Five Decades of Pop Culture in America New York Citadel 2001 ix ISBN 978 0 8065 2311 8 Why Aretha was the greatest singer in US history BBC April 14 2023 Hartman Graham Metallica s Black album is Top Selling Disc of last 20 years Loudwire January 5 2012 October 12 2015 Vorel Jim Eagles tribute band landing at Kirkland Herald amp Review September 27 2012 October 12 2015 Aerosmith will rock Salinas with July concert February 2 2015 October 12 2015 No 1 Bob Dylan Rolling Stone April 10 2020 January 29 2021 10 ways that Frank Sinatra changed the world USA Today December 8 2015 June 24 2021 Whitney Houston s Global Impact CNN February 13 2012 June 24 2021 How Prince and his music challenged the music industry Global News June 25 2016 Ewen David Panorama of American Popular Music nbsp Prentice Hall 1957 ISBN 0 13 648360 7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pg 3 Of all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Americans to world culture automation and the assembly line advertising innumerable devices and gadgets skyscrapers supersalesmen baseball ketchup mustard and hot dogs and hamburrgers one undeniably native has been taken to heart by the entire world It is American popular music Spangler Todd Spotify Launches Wrapped 2022 Bad Bunny Taylor Swift Are Most Streamed Artists of the Year Variety November 30 2022 November 3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30 2022 Martens Todd Goldenvoice releases Coachella set times adds to the lineup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8 2014 April 9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0 2014 7 Top Music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Tripoetic Blog Tripoetic Blog January 31 2017 February 2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3 2017 106 0 106 1 Kerrigan Finola Film Marketing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10 18 4 February 2022 ISBN 9780750686839 107 0 107 1 Davis Glyn Dickinson Kay Patti Lisa Villarejo Amy Film Studies A Global Introduction Abingdon Routledge 2015 299 24 August 2020 ISBN 9781317623380 The Lumiere Brothers Pioneers of Cinema History Channel 23 August 2018 June 9 2022 The Lumiere Brothers Pioneers of Cinema History Channel January 15 2017 UIS UIS Statistics data uis unesco org Why Contemporary Commentators Missed the Point With The Jazz Singer Time Village Voice 100 Best Films of the 20th century 200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March 31 2014 Filmsite org Sight and Sound Top Ten Poll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5 2012 BFI Retrieved June 9 2022 Hudson Dale Vampires Race and Transnational Hollywood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December 22 2019 Los Angeles Herald Volume XXXI Number 45 By the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November 15 1903 February 22 2014 Nuwer Rachel Hollywood Was Once an Alcohol Free Community February 22 201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