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转法轮经

轉法輪經梵語Dharmacakra Pravartana Sūtra巴利語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是釋迦牟尼成佛

佛陀鹿野苑五比丘初次說法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說的第一篇經(初轉法輪),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五比丘宣說中道四聖諦

漢傳佛教大正藏第2冊《雜阿含經第15卷第379經》等譯本[1]南傳佛教巴利聖典收錄在《相應部·56.諦相應·第11經》(簡寫 SN 56.11)及律藏五比丘說。在南傳佛教,僧眾會在節日裡念誦巴利經,以憶念佛陀及聖者的證悟,亦提醒眾生精進修行,以期解脫。

經題釋義 编辑

」(梵語Dharma巴利語Dhamma)有多義,《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與《俱舍釋論》認為此處主要指四聖諦八正道[2][3][4][5][6]

「輪」(梵語cakra巴利語cakka),《瑜伽師地論》解釋,佛陀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他又隨轉置餘身中,從「展轉」、「隨轉」的意義,稱為「輪」[2]。《大毗婆沙論》解釋,「輪」「動轉不住」、「捨此趣彼」、「能伏怨敵」,謂佛法傳播如同車輪轉動摧破無明、不善,因此稱為「輪」[4]

初轉法輪的“法輪”,主要指四聖諦、八正道,以後也以此譬喻全部佛法。

Dhammacakkappavattana 由Dhamma+cakka+p+pavattana三個詞語構成復合詞,法+輪+轉動 「」依巴利聖典注釋有八種意思:

  1. 教義, 如法句(dhammapada)
  2. 經歷, 如法句1, 諸法意先導(manopubbangamadhamma)
  3. 境界, 如世間法或法界(lokadhamma, dhammadhatu)
  4. 真理, 如法句5, 此為真理(dhammo sanantano)
  5. 規則, 如緣生法(paticcasamuppanna-dhamma)
  6. 道德, 如道德的生活(dhammajīvina)
  7. 本性, 如虛幻的本性(maricci dhamma)
  8. 特質, 如低劣的特質或性格(hinaṃ dhammaṃ)

《轉法輪經》的「法」, 依注釋解釋是指四聖諦[7] 法輪的「輪」指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三轉,四乘三即十二輪轉(uppannaṃ dvādasākāraṃ paṭivedhañāṇam)。從苦的單純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開始,集因的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滅的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至道的修習、應修習及已修習的不斷重複,謂「輪」的意思。〈/br〉 「轉」(巴利語pavattana),依巴利注釋解釋, 佛陀以運轉十力解釋四諦十二輪的教說(dasabalassa pavattañāṇam)

背景 编辑

《轉法輪經》是覺者世尊首次向他人所開示的經典,世尊證覺後,並不想向他人說法,後又生起另一想法,向煩惱少的人說法,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二位老師:阿羅羅迦羅摩仙人(Āḷara Kālāma)及優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但二人都已往生,故才想到隨他修行的五位前侍從,即後來的五比丘。因此他前往波羅奈斯鹿野苑向這五位比丘說法。[8]

內容 编辑

《轉法輪經》是释迦牟尼證悟後開示的第一篇。此經是佛陀闡述他的親證,講解他的中道法門。佛陀到鹿野苑向跟隨他的五位沙門中道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相。在開始時佛陀告訴苦行的五比丘捨棄追求欲望享受的樂行和折磨肉體的苦行的兩種極端,因這兩種極端無益,不能通往正覺。前者阻礙心智的發展,後者削弱了個人的智慧與能力。他批評了這兩種無益的觀念,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認識分別了無利之法與有益之法,因此佛陀宣佈了可行,理智及有益的中道修行方法,即八正道。眾生修習中道法,可證悟四聖諦,走向圓滿的清靜涅槃及徹底解脫。

一開始,佛陀即對五比丘說要避免兩個極端:沉溺在貪愛於感官物質享受。此端為低賤、粗俗、庸俗、可恥無益。另一端是不斷進行自我折磨。此端是無益的痛苦,沒高尚。 批評了二個極端後,佛陀即講述他首創的中道。中道所起的心智力量及智慧可使人如實知道事物與現象的生起與消逝。修習中道能抑制貪欲,最終得證四聖果及貪瞋痴熄滅的涅槃。什麼是中道?佛陀說:「中道即聖八支道」。然後佛陀列出八支聖道:

  1. 正見 (sammāditthi)
  2. 正思惟(sammāsamkappa)
  3. 正語(sammāvāca)
  4. 正業(sammākammanta)
  5. 正命(sammāājiva)
  6. 正精進(sammāvāyāma)
  7. 正念(sammāsati)
  8. 正定(sammāsamādhi)

然後闡述四聖諦:

  1. 苦諦 (dukkha-ariya-sacca)
  2. 集諦(dukkha-samudaya-ariya-sacca)
  3. 滅諦(dukkha-nirodha-ariya-sacca)
  4. 道諦(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ariya-sacca)



說法完後,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首先得清淨法眼,佛陀說「憍陳如證悟了」(aññāsi vata bho Koņḍañño),從此被稱為阿若憍陳如。接著是諸天眾歡喜讚嘆。

版本 编辑

轉法輪經有多達二十幾種版本[9][10],有巴利文梵文版,漢譯版則收錄於《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等,還有藏譯版。

  1. 巴利聖典的《相應部·56.諦相應·第11經》, 赤銅鍱部
  2. 巴利聖典的《律藏·大品·受戒篇》, 赤銅鍱部
  3. 巴利聖典的《無礙解道》俱存品第七的「法輪論」[11]赤銅鍱部
  4. 梵文《Dharmacakrapravartana Sutra》[12]
  5. 漢譯《雜阿含經》卷15第379經[1]說一切有部
  6. 漢譯《增壹阿含經》卷14第24品5經[13][14]
  7. 安世高譯《佛說轉法輪經》[15][16]
  8. 義淨譯《三轉法輪經》[17]說一切有部
  9. 普曜經》卷7「拘隣等品」[18]
  10. 《方廣大莊嚴經》卷11「轉法輪品」[19]
  11.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3[20]
  12. 《佛本行集經》卷34[21]
  13. 《摩訶帝經》卷7[22]
  14. 四分律》卷32[23]法藏部
  15. 五分律》卷15, 化地部[24]
  16. 十誦律》卷60[25]說一切有部
  17.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9[26]根本說一切有部
  1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6[27]根本說一切有部
  19. 藏譯《普曜經》第二十六章「轉法輪」[28]
  20. 大事英语Mahāvastu》(梵文:Mahāvastu),說出世部
  21. 梵文《俱舍釋》
  22. 法蘊足論》卷6[29]說一切有部

參考經 编辑

大毗婆沙論》解釋本經「梵輪」意義時,引用《大四十法門經》[30]。《大四十法門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第189經《聖道經》,南傳《中部》第117經《大四十經》[31][3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 求那跋陀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于2013-07-23). 
  2. ^ 2.0 2.1 彌勒菩薩說.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79.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2).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3. ^ 求那跋陀羅譯; 玄奘譯; 印順法師編. .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正聞出版社. 1989年: 108–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4. ^ 4.0 4.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3].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如契經說:世尊轉法輪,諸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輪?齊何當言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法輪?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有說: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捨此趣彼」義是輪義;「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 
  5. ^ 印順法師. 歸依法. 佛法概論. [2013-08-30]. (原始内容于2019-07-20). 
  6. ^ 婆藪盤豆.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九冊 No. 1559. 真諦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7. ^ . 緬版第六結集巴利聖典. tipitaka.org.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Dhammacakketi paṭivedhañāṇe ceva desanāñāṇe ca. Bodhipallaṅke nisinnassa hi catūsu saccesu uppannaṃ dvādasākāraṃ paṭivedhañāṇampi, isipatane nisinnassa dvādasākārāya saccadesanāya pavattitaṃ desanāñāṇampi dhammacakkaṃ nāma. 
  8. ^ 《中部》尋求聖法經
  9. ^ 水野弘元著《佛教文獻研究》
  10. ^ 長慈法師.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7-05). 
  11. ^ 無礙解道: 147–158.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12. ^ ^ Leon Feer, Paris, 15 Quai Voltaire, 1870
  13.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5. 僧伽提婆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14. ^ 增壹阿含24品5經(高幢品). 莊春江標點. [2013-09-06]. (原始内容于2019-07-27). 
  15.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09. 安世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16. ^   佛說轉法輪經. 维基文库. 
  17.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18. ^ 《普曜經》卷第七 拘隣等品第二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6. 竺法護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6]. (原始内容于2020-08-03). 
  19.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7. 地婆訶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3). 
  20. ^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3.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冊No.189. 求那跋陀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4]. (原始内容于2019-07-22). 
  21.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0. 闍那崛多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2.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1. 法賢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23.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8. 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24.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1. 佛陀什竺道生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2). 
  25. ^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三冊 No. 1435. 卑摩羅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26.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19卷. 大正藏第24冊 No.1451.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4]. (原始内容于2021-01-18). 
  27.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No. 1450.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5]. (原始内容于2020-01-29). 
  28. ^ A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普曜經]. translated by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2013 [2013-09-06]. (原始内容于2021-03-04). (英文) 此譯本從藏文譯成英文,並以梵本校對。第二十六章「轉法輪」
  29. ^ 大目乾連造.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37.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0.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3].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如大四十法門經說:有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此名梵輪。 
  31. ^ 郭忠生. 略論佛教知識體系與主題詞(上). 佛教圖書館館訊. 92年3月, 第三十三期 [2013-09-03]. (原始内容于2020-02-17). 
  32. ^ 中阿含189經 聖道經. [2013-09-03]. (原始内容于2020-02-26). 

外部連結 编辑

  • 初轉法輪經 (法輪轉起經, 轉法輪經, SN 56.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府城佛教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巴利文翻譯組學報 (法輪轉起經, 轉法輪經, SN 56.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志蓮淨苑文化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转法轮经, 轉法輪經, 梵語, dharmacakra, pravartana, sūtra, 巴利語,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是釋迦牟尼在成佛後佛陀在鹿野苑對五比丘初次說法,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 轉法輪經 梵語 Dharmacakra Pravartana Sutra 巴利語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是釋迦牟尼在成佛後佛陀在鹿野苑對五比丘初次說法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說的第一篇經 初轉法輪 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對五比丘宣說中道及四聖諦 漢傳佛教有大正藏第2冊 雜阿含經第15卷第379經 等譯本 1 南傳佛教巴利聖典收錄在 相應部 56 諦相應 第11經 簡寫 SN 56 11 及律藏五比丘說 在南傳佛教 僧眾會在節日裡念誦巴利經 以憶念佛陀及聖者的證悟 亦提醒眾生精進修行 以期解脫 目录 1 經題釋義 2 背景 3 內容 4 版本 5 參考經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連結經題釋義 编辑参见 法輪 法 梵語 Dharma 巴利語 Dhamma 有多義 瑜伽師地論 大毗婆沙論 與 俱舍釋論 認為此處主要指四聖諦 八正道 2 3 4 5 6 輪 梵語 cakra 巴利語 cakka 瑜伽師地論 解釋 佛陀轉所解法 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 他又隨轉置餘身中 從 展轉 隨轉 的意義 稱為 輪 2 大毗婆沙論 解釋 輪 動轉不住 捨此趣彼 能伏怨敵 謂佛法傳播如同車輪轉動摧破無明 不善 因此稱為 輪 4 初轉法輪的 法輪 主要指四聖諦 八正道 以後也以此譬喻全部佛法 Dhammacakkappavattana 由Dhamma cakka p pavattana三個詞語構成復合詞 法 輪 轉動 法 依巴利聖典注釋有八種意思 教義 如法句 dhammapada 經歷 如法句1 諸法意先導 manopubbangamadhamma 境界 如世間法或法界 lokadhamma dhammadhatu 真理 如法句5 此為真理 dhammo sanantano 規則 如緣生法 paticcasamuppanna dhamma 道德 如道德的生活 dhammajivina 本性 如虛幻的本性 maricci dhamma 特質 如低劣的特質或性格 hinaṃ dhammaṃ 轉法輪經 的 法 依注釋解釋是指四聖諦 7 法輪的 輪 指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三轉 四乘三即十二輪轉 uppannaṃ dvadasakaraṃ paṭivedhanaṇam 從苦的單純知道 應知道及已知道開始 集因的知道 應知道及已知道 滅的知道 應知道及已知道至道的修習 應修習及已修習的不斷重複 謂 輪 的意思 br 轉 巴利語 pavattana 依巴利注釋解釋 佛陀以運轉十力解釋四諦十二輪的教說 dasabalassa pavattanaṇam 背景 编辑 轉法輪經 是覺者世尊首次向他人所開示的經典 世尊證覺後 並不想向他人說法 後又生起另一想法 向煩惱少的人說法 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二位老師 阿羅羅迦羅摩仙人 Aḷara Kalama 及優陀迦羅摩子 Uddaka Ramaputta 但二人都已往生 故才想到隨他修行的五位前侍從 即後來的五比丘 因此他前往波羅奈斯鹿野苑向這五位比丘說法 8 內容 编辑 轉法輪經 是释迦牟尼佛證悟後開示的第一篇经 此經是佛陀闡述他的親證 講解他的中道法門 佛陀到鹿野苑向跟隨他的五位沙門講中道及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相 在開始時佛陀告訴苦行的五比丘捨棄追求欲望享受的樂行和折磨肉體的苦行的兩種極端 因這兩種極端無益 不能通往正覺 前者阻礙心智的發展 後者削弱了個人的智慧與能力 他批評了這兩種無益的觀念 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 認識分別了無利之法與有益之法 因此佛陀宣佈了可行 理智及有益的中道修行方法 即八正道 眾生修習中道法 可證悟四聖諦 走向圓滿的清靜涅槃及徹底解脫 一開始 佛陀即對五比丘說要避免兩個極端 沉溺在貪愛於感官物質享受 此端為低賤 粗俗 庸俗 可恥無益 另一端是不斷進行自我折磨 此端是無益的痛苦 沒高尚 批評了二個極端後 佛陀即講述他首創的中道 中道所起的心智力量及智慧可使人如實知道事物與現象的生起與消逝 修習中道能抑制貪欲 最終得證四聖果及貪瞋痴熄滅的涅槃 什麼是中道 佛陀說 中道即聖八支道 然後佛陀列出八支聖道 正見 sammaditthi 正思惟 sammasamkappa 正語 sammavaca 正業 sammakammanta 正命 sammaajiva 正精進 sammavayama 正念 sammasati 正定 sammasamadhi 然後闡述四聖諦 苦諦 dukkha ariya sacca 集諦 dukkha samudaya ariya sacca 滅諦 dukkha nirodha ariya sacca 道諦 dukkha nirodha gamini patipada ariya sacca 說法完後 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首先得清淨法眼 佛陀說 憍陳如證悟了 annasi vata bho Konḍanno 從此被稱為阿若憍陳如 接著是諸天眾歡喜讚嘆 版本 编辑轉法輪經有多達二十幾種版本 9 10 有巴利文和梵文版 漢譯版則收錄於 雜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等 還有藏譯版 巴利聖典的 相應部 56 諦相應 第11經 赤銅鍱部本 巴利聖典的 律藏 大品 受戒篇 赤銅鍱部本 巴利聖典的 無礙解道 俱存品第七的 法輪論 11 赤銅鍱部本 梵文 Dharmacakrapravartana Sutra 12 漢譯 雜阿含經 卷15第379經 1 說一切有部本 漢譯 增壹阿含經 卷14第24品5經 13 14 安世高譯 佛說轉法輪經 15 16 義淨譯 三轉法輪經 17 說一切有部本 普曜經 卷7 拘隣等品 18 方廣大莊嚴經 卷11 轉法輪品 19 過去現在因果經 卷3 20 佛本行集經 卷34 21 摩訶帝經 卷7 22 四分律 卷32 23 法藏部本 五分律 卷15 化地部 24 本 十誦律 卷60 25 說一切有部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卷19 26 根本說一切有部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6 27 根本說一切有部本 藏譯 普曜經 第二十六章 轉法輪 28 大事 英语 Mahavastu 梵文 Mahavastu 說出世部本 梵文 俱舍釋 法蘊足論 卷6 29 說一切有部本參考經 编辑 大毗婆沙論 解釋本經 梵輪 意義時 引用 大四十法門經 30 大四十法門經 相當於漢譯 中阿含經 第189經 聖道經 南傳 中部 第117經 大四十經 31 32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雜阿含經 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 求那跋陀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7 23 2 0 2 1 彌勒菩薩說 瑜伽師地論 卷第九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79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12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 置於阿若憍陳身中 此復隨轉置餘身中 彼復隨轉置餘身中 以是展轉 隨轉義故 說名為輪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輪 求那跋陀羅譯 玄奘譯 印順法師編 四諦相應 雜阿含經論會編 中 正聞出版社 1989年 108 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10 4 0 4 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如契經說 世尊轉法輪 諸餘世間沙門 婆羅門 天 魔 梵等 皆無有能如法轉者 契經雖作是說 而不分別 云何法輪 齊何當言轉法輪 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所不說者 今應說之 故作斯論 云何法輪 答八支聖道 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 此是法輪自性 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法輪 答此輪是法所成 法為自性 故名法輪 如世間輪 金等所成 金等為性 名金等輪 此亦如是 有說 此輪於諸法性 能簡擇 極簡擇 能覺悟 極覺悟 現觀作證 故名法輪 有說 此輪能淨聖慧法眼 故名法輪 有說 此輪能治非法輪 故名法輪 非法輪者 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 問 何故名輪 輪是何義 答 動轉不住 義是輪義 捨此趣彼 義是輪義 能伏怨敵 義是輪義 由斯等義 故名為輪 印順法師 歸依法 佛法概論 2013 08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20 婆藪盤豆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九冊 No 1559 真諦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02 相應部真實相應 緬版第六結集巴利聖典 tipitaka org 2021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6 Dhammacakketi paṭivedhanaṇe ceva desananaṇe ca Bodhipallaṅke nisinnassa hi catusu saccesu uppannaṃ dvadasakaraṃ paṭivedhanaṇampi isipatane nisinnassa dvadasakaraya saccadesanaya pavattitaṃ desananaṇampi dhammacakkaṃ nama 中部 尋求聖法經 水野弘元著 佛教文獻研究 長慈法師 轉法輪經 佛陀開悟後的第一次開示 PDF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8 07 05 無礙解道 147 158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缺少或 url 为空 帮助 Leon Feer Paris 15 Quai Voltaire 1870 增壹阿含經 卷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5 僧伽提婆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1 23 增壹阿含24品5經 高幢品 莊春江標點 2013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27 佛說轉法輪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09 安世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11 nbsp 佛說轉法輪經 维基文库 三轉法輪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3 普曜經 卷第七 拘隣等品第二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6 竺法護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3 方廣大莊嚴經 卷第十一 轉法輪品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7 地婆訶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1 23 過去現在因果經 卷3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冊No 189 求那跋陀羅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22 佛本行集經 第三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0 闍那崛多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眾許摩訶帝經 卷7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1 法賢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09 四分律 卷第三十二 二分之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8 佛陀耶舍 竺佛念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0 30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1 佛陀什 竺道生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1 22 十誦律 卷第六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三冊 No 1435 卑摩羅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1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第19卷 大正藏第24冊 No 1451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No 1450 義淨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9 A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普曜經 translated by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2013 2013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4 英文 此譯本從藏文譯成英文 並以梵本校對 第二十六章 轉法輪 大目乾連造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卷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37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 09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如大四十法門經說 有二十善品 二十不善品 此名梵輪 郭忠生 略論佛教知識體系與主題詞 上 佛教圖書館館訊 92年3月 第三十三期 2013 09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17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中阿含189經 聖道經 2013 09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6 外部連結 编辑初轉法輪經 法輪轉起經 轉法輪經 SN 56 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府城佛教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巴利文翻譯組學報 法輪轉起經 轉法輪經 SN 56 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志蓮淨苑文化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转法轮经 amp oldid 7986873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