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四向四果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四向四果,佛教術語,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於《雜阿含經》。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種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定義

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1],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2]。四果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屬於有學(三無漏學尚未圓滿),阿羅漢屬於無學位。

四向四果是四果說的進一步細化,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階段,共分八階。這四雙八輩的弟子,是僧團中的模範,為三寶中的僧寶[3]

上座部佛教的《清淨道論》記載:

分類

四沙門果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

四沙門果為三無漏學的圓滿,其中須陀洹與斯陀含為的圓滿,阿那含為定的圓滿,阿羅漢為慧的圓滿[4]

四向四果

四向指的是,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稱為初果向,或須陀洹向[5]。至斷三結時,則得初果,須陀洹果。接下來,進一步修行,稱為二果向。達致於得二果,斯陀含果。再重行前行,稱為三果向。斷欲界煩惱,不再還至欲界,則為得三果,阿那含果。往前,四果向。斷盡煩惱,先證兩果在圓證四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阿伽陀果。

八賢聖

四向四果中,初果向為賢人,得初果以上為七聖,合稱八賢聖。八賢聖合稱為僧寶[6][3]

相關條目

註釋

  1. ^ 《雜阿含經》卷29:「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恆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2. ^ 《法蘊足論》卷2:「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3. ^ 3.0 3.1 《雜阿含經》卷33〈931經〉:「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4. ^ 《清淨道論》序論:「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
  5. ^ 《雜阿含經》892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6. ^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四向四果,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英语 Buddhist modernism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四向四果 佛教術語 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 出於 雜阿含經 其中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及阿羅漢 此四者稱四沙門果 再加上初果向 二果向 三果向 四果向等四種果向 合稱四向四果 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 所以又稱四雙八輩 四雙八士 目录 1 定義 2 分類 2 1 四沙門果 2 2 四向四果 2 3 八賢聖 3 相關條目 4 註釋定義 编辑在 雜阿含經 中 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 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 1 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 2 四果分成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 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 前三果屬於有學 三無漏學尚未圓滿 阿羅漢屬於無學位 四向四果是四果說的進一步細化 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階段 共分八階 這四雙八輩的弟子 是僧團中的模範 為三寶中的僧寶 3 上座部佛教的 清淨道論 記載 四雙 依雙數來說 指證得初道者 須陀洹 及證得 須陀洹 初果者為一雙 如是共有四雙 八輩 是依人而言 即證得初道者 須陀洹 為一 初果者為一 如是共有八人 此句中的人 purisa 與補特伽羅 puggala 梵文是pudgala 同義 此處的人指被教化者 世尊的聲聞眾 指依此雙數的四雙 或依單獨的八輩補特伽羅 人 為世尊的聲聞眾 分類 编辑四沙門果 编辑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及阿羅漢 四者稱四沙門果 初果須陀洹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四果阿羅漢 證果辟支佛 道果阿伽陀四沙門果為三無漏學的圓滿 其中須陀洹與斯陀含為戒的圓滿 阿那含為定的圓滿 阿羅漢為慧的圓滿 4 四向四果 编辑 四向指的是 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 稱為初果向 或須陀洹向 5 至斷三結時 則得初果 須陀洹果 接下來 進一步修行 稱為二果向 達致於得二果 斯陀含果 再重行前行 稱為三果向 斷欲界煩惱 不再還至欲界 則為得三果 阿那含果 往前 四果向 斷盡煩惱 先證兩果在圓證四果 阿羅漢果 辟支佛果 阿伽陀果 八賢聖 编辑 四向四果中 初果向為賢人 得初果以上為七聖 合稱八賢聖 八賢聖合稱為僧寶 6 3 相關條目 编辑沙門 聲聞乘 緣覺乘註釋 编辑 雜阿含經 卷29 何等為沙門果 謂須陀恆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法蘊足論 卷2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沙門果 何等為四 謂預流果 一來果 不還果 阿羅漢果 3 0 3 1 雜阿含經 卷33 931經 復次 聖弟子念於僧事 世尊弟子善向 正向 直向 誠向 行隨順法 有向須陀洹 得須陀洹 向斯陀含 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 得阿那含 向阿羅漢 得阿羅漢 此是四雙八輩賢聖 是名世尊弟子僧 淨戒具足 三昧具足 智慧具足 解脫具足 解脫知見具足 所應奉迎 承事供養 為良福田 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 不起貪欲 瞋恚 愚癡 乃至念僧所熏 昇進涅槃 清淨道論 序論 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 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 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 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 斯陀含果亦然 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 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雜阿含經 892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於此六法觀察忍 名為信行 超昇離生 離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乃至未命終 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 名為法行 超昇離生 離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乃至未 命 終 要得須陀洹果 中觀論頌 觀四諦品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四向四果 amp oldid 6221582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