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須陀洹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須陀桓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義譯預入溝港至流預流入流道迹等,佛教術語,是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概論

須陀洹(巴利語Sotapanna)是由巴利語sota(意為河流),與巴利語āpanna(進入者、勝者),合成,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於河流中的勝者。

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1],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2]。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3]

果位

根据《巴利三藏》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即有机会当生证果,且修行四念处是最佳的证果方法,也有观点认为修行四念处是现今唯一的证果方法。修行四念处可以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4]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1. 親近善士
  2. 聽聞佛法
  3. 內正思惟
  4. 法次法向(依循正確的修道次第)[5]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6],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7],因此又稱七有。

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中說,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8]。在巴利聖典中, 初果的質素是:「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能得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9]斷三結(即三縛結),即有身見[10]、疑見、戒禁取見三種[11]

  1. 有身見:不持我見,即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蘊有“我”、“真我”、“實我”、“靈魂”。
  2. 疑見: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對因緣果報之理不再產生疑惑。
  3. 戒禁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但在上座部的巴利聖典中, 要得到須陀洹果, 須具有七種智:

  1. 沒有五蓋的污染,如實知,如實見,內心有覺悟真理的能力,得第一種智。
  2. 反覆修習, 常修習(沒有五蓋的污染),得到止息,寂滅,得第二種智。
  3. 沒有外道有這樣的見解,得第三種智。
  4. 依法的本質而行,無論犯了任何戒,都會立即向導師或智者同修懺悔,說出自己的過失,好讓將來約束自己,不再毁犯,得第四種智。
  5. 即使要為同修做各種辛勞的工作,自己也不會忽略戒增上學,心增上學,慧增上學,得第五種智。
  6.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會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得第六種智。
  7.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會得到一份由法義所帶來的樂受,會得到一份聞法的歡悅,得第七種智。[12]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1. 不墮法(avinipata-dhamma),又稱不墮惡趣法,確立戒行,不犯導致投生惡趣的六種惡事[13],不會得惡果報,不會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14]
  2.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三菩提、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大乘佛教觀點

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信菩薩;然而因為發心不同(發小乘心為初果羅漢,發大乘心為別教初地、圓教初信菩薩),故所證智德不相等[15]

參見

注释

  1. ^ 《雜阿含經》〈843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
  2. ^ 《雜阿含經》〈843經〉:「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3. ^ 《雜阿含經》〈843經〉:「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4. ^ 《大念处经》白话文-网友文摘内容-佛教在线. www.fjnet.com. [2022-02-16]. (原始内容于2022-02-16). 
  5. ^ 《吉祥經》、《自說經》、雜阿含843經
  6. ^ 《清淨道論》〈序品〉:「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
  7. ^ 《雜阿含經》卷39〈1044經〉:「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8. ^ 《雜阿含經》〈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9. ^ 中部蛇喻經
  10. ^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迦多衍尼子阿毘達磨發智論》:「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11. ^ 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足論》卷3:「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12. ^ 中部.48.憍賞彌經
  13. ^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分裂僧團及持邪見。《律藏》
  14. ^ 《三寶經》、增支部2.1
  15. ^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 Version 1.027. ft.amtb.tw. [2018-04-17]. (原始内容于2018-04-17). 

須陀洹,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英语 Buddhist modernism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須陀洹 梵語 Srotapanna 巴利語 Sotapanna 又譯為須陀桓 須陀般那 窣路多阿半那 窣路陀阿缽囊等 義譯預入 溝港 至流 預流 入流 道迹等 佛教術語 是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 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目录 1 概論 2 果位 3 大乘佛教觀點 4 參見 5 注释概論 编辑須陀洹 巴利語 Sotapanna 是由巴利語 sota 意為河流 與巴利語 apanna 進入者 勝者 合成 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 於河流中的勝者 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 1 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 能夠入流的要素 入流支 有四個 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 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 法 次法向 2 遵行以上四者 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 成就四不壞信 就可證須陀洹果 3 果位 编辑根据 巴利三藏 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 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 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即有机会当生证果 且修行四念处是最佳的证果方法 也有观点认为修行四念处是现今唯一的证果方法 修行四念处可以断三结 乃至断五上分结 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 4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 聽聞佛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依循正確的修道次第 5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 就證得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 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 6 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 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 在於人 天中 至多往返投生七次 就可以究竟解脫 7 因此又稱七有 在說一切有部的 雜阿含經 中說 要得到須陀洹果 要修行五根 斷三結 8 在巴利聖典中 初果的質素是 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 能得須陀洹 不會墮落惡道 肯定會得到覺悟 9 斷三結 即三縛結 即有身見 10 疑見 戒禁取見三種 11 斷有身見 不持我見 即在見解上 不再認為五蘊有 我 真我 實我 靈魂 斷疑見 即斷除了對佛 法 僧 戒律等的一切疑慮 對佛 法 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 不再懷疑 對因緣果報之理不再產生疑惑 斷戒禁取見 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 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 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 禁忌 戒條等 但在上座部的巴利聖典中 要得到須陀洹果 須具有七種智 沒有五蓋的污染 如實知 如實見 內心有覺悟真理的能力 得第一種智 反覆修習 常修習 沒有五蓋的污染 得到止息 寂滅 得第二種智 沒有外道有這樣的見解 得第三種智 依法的本質而行 無論犯了任何戒 都會立即向導師或智者同修懺悔 說出自己的過失 好讓將來約束自己 不再毁犯 得第四種智 即使要為同修做各種辛勞的工作 自己也不會忽略戒增上學 心增上學 慧增上學 得第五種智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 會求取義理 思維作意 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 得第六種智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 會得到一份由法義所帶來的樂受 會得到一份聞法的歡悅 得第七種智 12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 有兩個特點 不墮法 avinipata dhamma 又稱不墮惡趣法 確立戒行 不犯導致投生惡趣的六種惡事 13 不會得惡果報 不會墮於地獄 餓鬼 畜生等三惡道 14 正定聚 sammatta niyata 又叫正性決定 決定正向三菩提 決定正向於正覺 成為須陀洹之後 定力不退 因此再也不會轉為凡夫 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大乘佛教觀點 编辑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 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信菩薩 然而因為發心不同 發小乘心為初果羅漢 發大乘心為別教初地 圓教初信菩薩 故所證智德不相等 15 參見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須陀洹沙門四果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聲聞乘 緣覺乘注释 编辑 雜阿含經 843經 爾時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謂流者 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所說流者 謂 八聖道 雜阿含經 843經 復問舍利弗 謂入流分 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有四種入流分 何等為四 謂 親近善男子 聽正法 內正思惟 法 次法向 雜阿含經 843經 佛告舍利弗 如汝所說 流者謂八聖道 入流分者有四種 謂 親近善男子 聽正法 內正思惟 法 次法向 入流者 成就四法 謂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大念处经 白话文 网友文摘内容 佛教在线 www fjnet com 2022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6 吉祥經 自說經 雜阿含843經 清淨道論 序品 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 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 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 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 斯陀含果亦然 雜阿含經 卷39 1044經 又復 於佛不壞淨成就 於法 僧不壞淨成就 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 自現前觀察 能自記說 我地獄盡 畜生 餓鬼盡 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 決定正向三菩提 七有天人往生 究竟苦邊 雜阿含經 644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根 何等為五 謂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若比丘於此五根 如實善觀察者 於三結斷知 謂 身見 戒取 疑 是名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 決定 正向於正覺 七有天人往生 究竟苦邊 中部蛇喻經 雜阿含經 一 九經 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 世尊入室去後 告諸比丘 未曾所聞 世尊今日善說池譬 所以者何 聖弟子具足見諦 得無間等果 若凡俗邪見 身見根本 身見集 身見生 身見起 謂憂慼隱覆 慶吉保惜 說我 說眾生 說奇特矜舉 如是眾邪 悉皆除滅 斷除根本 如折多羅樹 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諸比丘 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 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愚癡無聞凡夫 見色是我 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見受 想 行 識是我 異我 我在識 識在我 迦多衍尼子 阿毘達磨發智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 幾我見 幾我所見耶 答 五我見 謂等隨觀色是我 受 想 行 識是我 十五我所見 謂等隨觀我有色 色是我所 我在色中 我有受 想 行 識 受 想 行 識是我所 我在受 想 行 識中 大毘婆沙論 問何故作此論 答 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謂諸經中 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 尊者舍利子 於 池喻經 中 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 而皆未說幾是我見 幾我所見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所未說者 今欲說之 故作斯論 說一切有部的 法蘊足論 卷3 預流果者 謂現法中 已於三結 永斷遍知 謂有身見 戒禁取 疑 彼住此斷中 未能進求一來果證 名預流果 中部 48 憍賞彌經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分裂僧團及持邪見 律藏 三寶經 增支部2 1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Version 1 027 ft amtb tw 2018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4 1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須陀洹 amp oldid 761817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