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覺音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覺音梵語Buddhaghoṣa巴利語Buddhaghosa),又譯為佛音觉鸣,傳說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對其評價趨於兩極化,讚賞者稱其是南傳佛教學說理論的再造者。

生平記載

對於覺音的生平,最主要的記載來自於西元13世紀法稱對《大史》的續寫(有人稱為《小史》)及緬甸的《教史》(Sasana-vamsa)。

根據《大史》續寫章節中的記載,覺音出生在中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羅門家庭,在上座部出家。覺音在大名王(412年-434年)統治斯里蘭卡的第20年時,因為聽說在斯里蘭卡保存了很多失傳的早期佛教經典,從印度渡海來到斯里蘭卡。大名王在公元428年和435年曾遣使來華[1]。據上述二者推算,覺音登島應在433年—447年範圍內。[2]

覺音向大寺英语Anuradhapura Maha Viharaya派長老護僧學習上座部學說和僧伽羅語所作的註疏書。覺音召集眾人要求把所有書都交給他作註釋,僧團要求他將他研讀的心得作成總結,向僧團報告。於是覺音將他的心得總結成《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當時人們讀了之後稱「毫無疑問,這就是彌勒」,此書成為後世南傳佛教最重視的論書之一。

據《大史》續寫章節中的記載,覺音又將三藏和註釋譯成巴利文,最後返回印度本土。但根據緬甸傳說,覺音從緬甸出發到達斯里蘭卡後來又回到了緬甸,完成多種論述。高棉傳說認為,覺音最後以很高的年紀,在高棉的覺音寺圓寂。

學術研究

近代學者考據認為他出身於南印度,後至中印度。

巴利三藏中律藏之註疏名為《善見論》(Samanta-pāsādika),這本書在南北朝時,由僧伽跋陀羅傳至中國,譯成《善見律毘婆沙[3]。一般認定其為覺音所著,日本學者水野弘元認為,在永明六年(488年)和僧伽跋陀羅一起來到廣東的未具名三藏法師,很可能就是覺音本人。他在30歲時到达斯里蘭卡,研究巴利文經典。之後可能到達緬甸傳授佛法,78歲時與弟子僧伽跋陀羅到達中國廣州,因為年老的緣故而沒有上岸,將《善見論》交給弟子僧伽跋陀羅後,乘船歸國,最後在高棉圓寂。

注释

  1. ^ 宋書》卷九十七:「師子國,元嘉五年,國王剎利摩訶南奉表曰:……至十二年,又復遣使奉獻。」
  2. ^ 水野弘元《佛教文獻研究》151頁。
  3. ^ 《歷代三寶記》卷11:「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毘婆沙。」

覺音,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英语 Buddhist modernism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覺音 梵語 Buddhaghoṣa 巴利語 Buddhaghosa 又譯為佛音 觉鸣 傳說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 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 對其評價趨於兩極化 讚賞者稱其是南傳佛教學說理論的再造者 生平記載 编辑對於覺音的生平 最主要的記載來自於西元13世紀法稱對 大史 的續寫 有人稱為 小史 及緬甸的 教史 Sasana vamsa 根據 大史 續寫章節中的記載 覺音出生在中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羅門家庭 在上座部出家 覺音在大名王 412年 434年 統治斯里蘭卡的第20年時 因為聽說在斯里蘭卡保存了很多失傳的早期佛教經典 從印度渡海來到斯里蘭卡 大名王在公元428年和435年曾遣使來華 1 據上述二者推算 覺音登島應在433年 447年範圍內 2 覺音向大寺 英语 Anuradhapura Maha Viharaya 派長老護僧學習上座部學說和僧伽羅語所作的註疏書 覺音召集眾人要求把所有書都交給他作註釋 僧團要求他將他研讀的心得作成總結 向僧團報告 於是覺音將他的心得總結成 清淨道論 Visuddhi magga 當時人們讀了之後稱 毫無疑問 這就是彌勒 此書成為後世南傳佛教最重視的論書之一 據 大史 續寫章節中的記載 覺音又將三藏和註釋譯成巴利文 最後返回印度本土 但根據緬甸傳說 覺音從緬甸出發到達斯里蘭卡後來又回到了緬甸 完成多種論述 高棉傳說認為 覺音最後以很高的年紀 在高棉的覺音寺圓寂 學術研究 编辑近代學者考據認為他出身於南印度 後至中印度 巴利三藏中律藏之註疏名為 善見論 Samanta pasadika 這本書在南北朝時 由僧伽跋陀羅傳至中國 譯成 善見律毘婆沙 3 一般認定其為覺音所著 日本學者水野弘元認為 在永明六年 488年 和僧伽跋陀羅一起來到廣東的未具名三藏法師 很可能就是覺音本人 他在30歲時到达斯里蘭卡 研究巴利文經典 之後可能到達緬甸傳授佛法 78歲時與弟子僧伽跋陀羅到達中國廣州 因為年老的緣故而沒有上岸 將 善見論 交給弟子僧伽跋陀羅後 乘船歸國 最後在高棉圓寂 注释 编辑 宋書 卷九十七 師子國 元嘉五年 國王剎利摩訶南奉表曰 至十二年 又復遣使奉獻 水野弘元 佛教文獻研究 151頁 歷代三寶記 卷11 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反還去 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羅以永明六年 共沙門僧猗 於廣州竹林寺 譯出此善見毘婆沙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覺音 amp oldid 6261715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