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釋義

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入門者,為數息觀不淨觀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實際上就是中國歷來常說的禪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的對象。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作者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1]

作者問題: 1)據玄奘譯謂此論是彌勒菩薩說。 2)據西藏傳此論是無著論師造。 3)部份學者如勝呂信靜[2]等認為非個人的著述,應是不同階段集成的作品。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补充说明。

  1.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2.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3.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4.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諸法名义差别。
  5.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評價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3],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4],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其範圍涵蓋「害怕生死轉迴、急於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终极道路。

漢譯版本

全譯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5],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無相關記載時間。

部份譯本

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

玄奘所譯的《菩薩戒本》,又稱「瑜伽菩薩戒本」,出自《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其異譯本:

  1. 《菩薩戒本》,一卷,北涼曇無讖譯,又稱「地持菩薩戒本」。
  2. 《菩薩善戒經》,一卷,內題「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劉宋罽賓沙門求那跋摩譯。
  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題作求那跋摩譯,彥琮錄載為失譯。

《瑜伽師地論》引用了《解深密經》除序品外的全部,《解深密經》有菩提留支和玄奘的全譯本,以及求那跋陀羅真諦的節譯本。

后代注释

  •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玄奘大師譯《瑜伽師地論釋》
  •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 玄奘门人新羅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
  •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近代羅時憲撰《瑜伽師地論纂釋》四卷
  • 近代美国法云寺玅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現代考證

現代佛教研究者多認為《瑜伽師地論》來自論師的集體創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攝抉擇分」以下四分是後來逐漸增入[6]

参考文献

  1. ^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2. ^ 勝呂信靜「瑜伽論の成立に關する私見」(《大崎學報》一二九、一~五○頁)。
  3. ^ 《成唯識論集解》卷3
  4. ^ 《瑜伽師地論釋》卷1
  5.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6. ^ 釋如石. 現觀莊嚴論一滴. 法鼓. 2002: 13–14 [2017-02-13]. (原始内容于2020-08-09). 

外部链接

  • 玅境長老:
  • 玅境長老:
  • 瑜伽师地论提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济群法师
  • Summary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rles Muller and Dan Lusthaus
  • 韓清淨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瑜伽師地論讀書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瑜伽師地論》經論對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瑜伽師地論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 近代韓清淨居士注釋《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簡稱《披尋記》)

瑜伽師地論, 梵語, yogācārabhūmi, śāstra, 舊名, 十七地論, 簡稱, 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 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目录, 釋義, 作者, 内容, 評價, 漢譯版本, 全譯本, 部份譯本, 后代注释, 現代考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釋義, 编辑瑜伽意謂, 一切乘境, 果等所有諸法, 以其, 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亦即相應, 即是在禪定修行中, 心境相應, 所謂瑜伽行, 就是修行種種禪定, 觀行, 其中入門者, 為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 瑜伽師地論 梵語 Yogacarabhumi sastra 舊名 十七地論 簡稱 瑜伽論 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 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目录 1 釋義 2 作者 3 内容 4 評價 5 漢譯版本 5 1 全譯本 5 2 部份譯本 6 后代注释 7 現代考證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10 参见釋義 编辑瑜伽意謂 一切乘境 行 果等所有諸法 以其 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亦即相應 即是在禪定修行中 心境相應 所謂瑜伽行 就是修行種種禪定 觀行 其中入門者 為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 實際上就是中國歷來常說的禪師 總括來說 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 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 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 觀行的對象 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 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 這些瑜伽行者 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作者 编辑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 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 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 1 作者問題 1 據玄奘譯謂此論是彌勒菩薩說 2 據西藏傳此論是無著論師造 3 部份學者如勝呂信靜 2 等認為非個人的著述 應是不同階段集成的作品 内容 编辑本论的组织 共有五分 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 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补充说明 本地分 一卷至五十卷 略廣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 内容可以归纳为境 行 果三相 摄抉择分 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 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摄异门分 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諸法名义差别 摄事分 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解釋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評價 编辑 瑜伽師地論 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 令三界有情 有種性或無種性 3 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 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 令具有 菩薩心性修行者 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 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 斷除一切障礙 修學一切善法 證佛菩提 窮未來際 自利利他永無止盡 4 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 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 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師地論 可以說是最殊勝 全面性 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 它並非佛學概論 而是一部很詳細 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 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 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 其範圍涵蓋 害怕生死轉迴 急於解脫出離三界 的聲聞小乘佛法 緣覺的中乘佛法 以及 不畏生死 行菩薩道上求下化 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 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 根器不同 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 如此對於深習佛法 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 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 更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 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 能夠通達修行的终极道路 漢譯版本 编辑全譯本 编辑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47年 至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间 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 共一百卷 相傳一百卷 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5 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 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 講了三次 第一次講了十五個月 第二次講了九個月 第三次無相關記載時間 部份譯本 编辑 在玄奘漢譯之前 另有部分譯本 北涼曇無讖譯 菩薩地持經 十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 菩薩善戒經 九卷 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 本地分 菩薩地 陳朝真諦譯 十七地論 共五卷 推測是瑜伽師地論的一至三卷 本地分 五識身相應地 和 意地 已佚 陳朝真諦譯 決定藏論 相當於玄奘譯 攝抉擇分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 玄奘所譯的 菩薩戒本 又稱 瑜伽菩薩戒本 出自 瑜伽師地論 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 其異譯本 菩薩戒本 一卷 北涼曇無讖譯 又稱 地持菩薩戒本 菩薩善戒經 一卷 內題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劉宋罽賓沙門求那跋摩譯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一卷 題作求那跋摩譯 彥琮錄載為失譯 瑜伽師地論 引用了 解深密經 除序品外的全部 解深密經 有菩提留支和玄奘的全譯本 以及求那跋陀羅和真諦的節譯本 后代注释 编辑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玄奘大師譯 瑜伽師地論釋 玄奘门人窥基著 瑜伽师地论略纂 十六卷 玄奘门人新羅遁倫集撰 瑜伽論記 四十八卷 近代欧阳竟无撰 瑜伽师地论叙 近代韩清净撰 瑜伽论科句 和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近代太虚大师撰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近代羅時憲撰 瑜伽師地論纂釋 四卷 近代美国法云寺玅境法师释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瑜伽师地论 真实义品 現代考證 编辑現代佛教研究者多認為 瑜伽師地論 來自論師的集體創作 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 其中 本地分 先完成 攝抉擇分 以下四分是後來逐漸增入 6 参考文献 编辑 大唐西域記 卷五 無著菩薩 夜升天宮 於慈氏菩薩所受 瑜伽師地論 莊嚴大乘經論 中邊分別論 等 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勝呂信靜 瑜伽論の成立に關する私見 大崎學報 一二九 一 五 頁 成唯識論集解 卷3 瑜伽師地論釋 卷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釋如石 現觀莊嚴論一滴 法鼓 2002 13 14 2017 0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9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瑜伽師地論玅境長老 瑜伽師地論教材 玅境長老 瑜伽師地論 MP3 瑜伽师地论提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济群法师 Summary of the Yogacarabhumi sast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rles Muller and Dan Lusthaus 韓清淨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瑜伽師地論讀書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窺基 瑜伽師地論略纂 16卷 瑜伽師地論 經論對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瑜伽師地論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佛教主题 近代韓清淨居士注釋 瑜伽師地論 的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簡稱 披尋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瑜伽師地論 amp oldid 7397341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