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小乘佛教

shèng梵語हीनयान羅馬化:Hīnayāna)是大乘佛教界以往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對於声闻乘獨覺乘(緣覺乘)的统称,主要理由是基於這兩乘不像菩薩乘以成佛為修行目標,因此不以菩薩道而以解脫道為修持之道的聲聞乘與獨覺乘被其視作是低下、低賤(Hīna的意思)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乘,yāna的意思)。在佛教文獻上,巴利三藏的大藏經版本的任何內容記載中,佛陀從未認為聲聞乘、獨覺乘是小乘,亦即佛陀並未、也不可能自己抨擊自己指導的聲聞教法或提及的獨覺法門為低賤;然而大乘佛教界則常常以自家教派所編輯的另一套大藏經版本中的某些佛經、論著內容記載為準,而在以往貶稱以聲聞乘、獨覺乘為主要修行方法的部份為小乘,導致以往大乘佛教界進而貶稱未以成佛為目標、未以菩薩乘為修行方法的佛教相關教派所構成的整體為小乘佛教(英語:Hīnayāna buddhism)。小乘佛教這個名稱以往也常被用來稱印度佛教史上的早期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以及現代上座部佛教。因為“小乘”此字眼對於了解其在巴利語、梵語原意的有些信眾會有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呼。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佛教[1]

音義

 
菩提樹,西元前3世紀僧伽蜜多菩提伽耶移植到斯里蘭卡。

中文小乘一词譯自梵語 Hīnayāna,其中 Hīna 是小、低下意思;yāna 意為乘、車子、舟船,引申為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船”,即所谓「只顾自利、而无利他精神」的「小型教法」的意思,此概念相对於“大乘”而存在。這個名詞起源不可考,但是沒有自稱為「小乘」的佛教教團,而是大乘佛教對於其他傳統佛教宗派的泛稱[2]

小乘的“乘”字在現代標準漢語中讀作chéng/ㄔㄥˊ(音同“成”)。依古音亦读作shèng/ㄕㄥˋ(音同“剩”),目前在台湾讀shèng/ㄕㄥˋ。在现代標準汉语中,“乘”是多音字,shèng多用在“史乘”“野乘”等词汇。

歷史

滅度後,出现上座部大众部根本分裂,之后各地进一步形成20多个部派。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但被印度佛教史上較後問世的某些佛經文獻作者們貶稱為「小乘」的解脫道傳統佛教部派仍继续流传。

漢傳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傳統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小乘」的佛經。漢傳佛教的戒律主要傳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為主流。傳統部派中對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為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與戒律,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後傳統部派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解脱道论》,它的结构和内容与上座部佛教中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清净道论》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唐朝玄奘译有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漢傳佛教宗派中,「小乘」的傳承主要有俱舍成實二宗,這兩個宗派在唐初之後就已經衰微,喪失影響力。

藏傳

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的部派傳承。但是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列為五部大論之一。藏传佛教中采用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在現代,十四世達賴喇嘛倡議使用「基(礎)乘」(英語:Foundational Vehicle)一詞代替“小乘”稱呼南傳佛教。[3]

大乘判教理論

漢傳佛教

隨著判教理論的興起,漢傳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時因地,而給與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分法,將佛法整體修行體系主要有分成一佛乘、三乘等說法。

三乘說

接受释迦牟尼佛陀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修习四圣谛的离苦和解脱之妙法,以成就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最後一世沒有親自遇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因緣而無師自悟證果的,稱為獨覺乘緣覺乘,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大乘佛教批評這兩類佛教徒,偏于重視自己的清净解脱和自我完善,缺乏幫助他人解脫离苦而成就圣果之慈悲心,但求小果,故稱為小乘。大乘佛教则提倡佛弟子應當以佛陀为榜样,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為目標。發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這類佛教徒被稱為菩薩菩薩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4]

禪宗則分為三乘,小乘,大乘以及最上乘[5]

密宗则把佛教分為小乘、大乘金剛乘

一佛乘說

雖然判教提出三乘說,但按照天台宗判教的理論,同時也提出佛陀在方等時說法,為了喚起、堅定僧徒對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多貶斥二乘爲“小乘”,讚歎“大乘”,實際上法無定法,小乘是相對於大乘而言,兩者皆是安立的假名,在《妙法蓮華經》中明確指出,其實並無“小乘”與“大乘”的區別,佛法俱是一佛乘

藏傳佛教

寧瑪派把佛教分为九乘,声闻乘、獨覺乘、菩薩乘是共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是外三乘,最高级是内密三乘

「大乘」、「小乘」諍論

部派佛教時期,部分傳統佛教部派不認可絕大部份大乘佛教的來源傳承[6][7]:「諸天所傳授、從夢中得來、從他方佛聞、從三昧中見佛聞法、自然呈現在心中、[8]得自龍宮、得自南天鐵塔、來自窟外集結」,認為這些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這些保守部派判定大乘經典是違背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認為「大乘」、「小乘」這些說法不是說,反對大乘經典使用「小乘」(Hīnayāna)一詞貶稱聲聞、緣覺二乘

在大乘佛教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并不究竟。这派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代表,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这一派认为小乘佛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另一部分人相信,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此派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它提出“三车喻”,以羊車(声闻乘)、鹿車(缘觉乘)、牛乘(菩薩乘)喻佛說三乘,認為這三乘是佛爲不同根基的學生所說的教法,认为在终极意义上,並無“小乘”與“大乘”的區別,两者的歸向是統一的,即一佛乘[9],雖有階次之分,又彼此含攝,因此不應互相誹謗,要彼此尊重接納,維護佛法的統一。按照大乘天台宗判教的理論,佛陀在方等時說法,為了喚起、堅定僧徒對大乘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多斥二乘爲“小乘”,讚歎“大乘”;在般若時,開始拋棄大、小的分別執著;在法華涅槃時,宣佈在究竟上法無定法,小乘大乘皆是安立的假名,佛陀的本懷是一佛乘[10]聖嚴法師認為:小乘佛教可以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应该予以轻视[11]。因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支持,藏傳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小乘”作稱呼,改稱為“基乘”(基礎乘)。正如“小乘”爲小学,“大乘”显宗爲中学,金刚乘的弟子還认为“金刚乘”(密宗)爲大学;当入了中学後,则可以理解小学的境界,进而有能力再进入小学帮助小学生学习,但小學是通往中學、大學的基礎,不可或缺。“回小向大”(從“小乘”信仰轉向“大乘”信仰)不是再作为凡夫入轮回,而是“乘愿再来”,所作也是“清淨業”,但菩薩境界無論是多麼不可思議,它的基礎仍然是二乘,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三無漏學等。雖然因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宗派,但全球佛教界達成共識,不應該執著於大、小之別,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遵從佛說三乘俱是一乘的旨意。近年來,隨著南傳、北傳的交流增多,以及藏傳利美運動的興起,佛教派別之間臻於理解與和平相處。

不過,由於“小乘”一詞的歷史使用時間較久等原因,近現代尤其是學術界,仍然有人沿用「小乘」稱呼聲聞乘、緣覺乘佛法,而南傳佛教主要傳承了保守的赤銅鍱部大寺派傳統,以聲聞、緣覺教法爲主流,否認大乘佛教提出的“小乘”說法,故大乘佛教地區也常用“小乘佛教”稱呼南傳佛教,這引起了一些東南亞地區佛教徒的不滿[11]。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詞稱呼南傳佛教,不應再使用“小乘”的稱呼。目前,東亞各國官方已響應決議,不再使用“小乘”稱呼南傳佛教,不過在部分研究文獻和民間當中仍然有人沿用“小乘”一詞。至於在漢字文化圈,中文的表面字義上,「小」的貶義色彩貌似已經大大降低,但相關中文作品若被翻譯為非漢字的語言去讓非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閱讀時,漢字「小乘」在外文中最相符的翻譯字眼不免仍是回歸為「Hīnayāna」,不免仍顯示出相關作者貶稱解脫道為「低賤的(Hīna)交通工具(yāna)」的句意。雖然因為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教派(若再從大乘佛教中分別出祕密大乘佛教),但全球佛教界達成共識,不應該貶稱佛陀的解脫道教法為低賤,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遵從佛說三乘俱屬於佛陀的教法的旨意。

葉均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表示:

達摩難陀長老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表示:

参见

註釋

  1. ^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50年成立大會
  2. ^ 莊崑木譯,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第3章〈初期的大乘佛教〉:「大乘是Mahāyāna(摩訶衍)的譯語,是大車的意思;小乘則是Hīnayāna的譯語,是小車的意思。但Hīna的原意是『已被捨棄的』,也有『卑下』、『劣等』的意思,因此小乘是鄙視的稱呼,是大乘教徒視部派佛教的稱呼,也就是說,並沒有自稱小乘的教團。」
  3. ^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Bestows Ordination Vows. The Office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March 15, 2010 [Sep 23,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12-21). 
  4. ^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5. ^ 《景德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
  6. ^ 般舟三昧經》卷上: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7. ^ 道行般若經》卷第六: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捨,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復來視汝。若莫復說是事,我不復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
  8.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五章初期大乘經之集出和持宏,第二項法門傳出的實況
  9.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10. ^ 開創中國特色的天台宗學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佛教聯合會
  11. ^ 11.0 11.1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学佛三书·正信的佛教.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1340561.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 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 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 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〇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 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
  12. ^ 引用中略去的原文:此頌是佛陀在祗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13. ^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50年成立大會

外部連結

小乘佛教, 此条目的主題是对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声闻乘, 獨覺乘, 緣覺乘, 的统称, 关于正式稱呼, 請見, 二乘, 小乘, shèng, 梵語, नय, 羅馬化, hīnayāna, 是大乘佛教界以往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對於声闻乘, 獨覺乘, 緣覺乘, 的统称, 主要理由是基於這兩乘不像菩薩乘以成佛為修行目標, 因此不以菩薩道而以解脫道為修持之道的聲聞乘與獨覺乘被其視作是低下, 低賤, hīna的意思, 的修行方法, 交通工具, yāna的意思, 在佛教文獻上, 巴利三藏的大藏經版本的任何內容記載中, . 此条目的主題是对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声闻乘 獨覺乘 緣覺乘 的统称 关于正式稱呼 請見 二乘 小乘 sheng 梵語 ह नय न 羅馬化 Hinayana 是大乘佛教界以往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對於声闻乘 獨覺乘 緣覺乘 的统称 主要理由是基於這兩乘不像菩薩乘以成佛為修行目標 因此不以菩薩道而以解脫道為修持之道的聲聞乘與獨覺乘被其視作是低下 低賤 Hina的意思 的修行方法 交通工具 乘 yana的意思 在佛教文獻上 巴利三藏的大藏經版本的任何內容記載中 佛陀從未認為聲聞乘 獨覺乘是小乘 亦即佛陀並未 也不可能自己抨擊自己指導的聲聞教法或提及的獨覺法門為低賤 然而大乘佛教界則常常以自家教派所編輯的另一套大藏經版本中的某些佛經 論著內容記載為準 而在以往貶稱以聲聞乘 獨覺乘為主要修行方法的部份為小乘 導致以往大乘佛教界進而貶稱未以成佛為目標 未以菩薩乘為修行方法的佛教相關教派所構成的整體為小乘佛教 英語 Hinayana buddhism 小乘佛教這個名稱以往也常被用來稱印度佛教史上的早期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 以及現代上座部佛教 因為 小乘 此字眼對於了解其在巴利語 梵語原意的有些信眾會有貶義 在學者及佛教徒間 長期存有爭議 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 小乘 的稱呼 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 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 小乘 佛教 1 目录 1 音義 2 歷史 2 1 漢傳 2 2 藏傳 3 大乘判教理論 3 1 漢傳佛教 3 1 1 三乘說 3 1 2 一佛乘說 3 2 藏傳佛教 4 大乘 小乘 諍論 5 参见 6 註釋 7 外部連結音義 编辑 聖菩提樹 西元前3世紀僧伽蜜多從菩提伽耶移植到斯里蘭卡 中文小乘一词譯自梵語 Hinayana 其中 Hina 是小 低下意思 yana 意為乘 車子 舟船 引申為教法 或通往解脫之道 合起來是 小車子 小船 即所谓 只顾自利 而无利他精神 的 小型教法 的意思 此概念相对於 大乘 而存在 這個名詞起源不可考 但是沒有自稱為 小乘 的佛教教團 而是大乘佛教對於其他傳統佛教宗派的泛稱 2 小乘的 乘 字在現代標準漢語中讀作cheng ㄔㄥˊ 音同 成 依古音亦读作sheng ㄕㄥˋ 音同 剩 目前在台湾讀sheng ㄕㄥˋ 在现代標準汉语中 乘 是多音字 sheng多用在 史乘 野乘 等词汇 歷史 编辑佛滅度後 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根本分裂 之后各地进一步形成20多个部派 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 但被印度佛教史上較後問世的某些佛經文獻作者們貶稱為 小乘 的解脫道傳統佛教部派仍继续流传 漢傳 编辑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 傳統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 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 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 小乘 的佛經 漢傳佛教的戒律主要傳承自法藏部 以 四分律 為主流 傳統部派中對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 為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與戒律 在魏晉南北朝期間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 其後傳統部派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 解脱道论 它的结构和内容与上座部佛教中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 清净道论 相一致 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 唐朝玄奘译有论书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 系统的总结 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漢傳佛教宗派中 小乘 的傳承主要有俱舍 成實二宗 這兩個宗派在唐初之後就已經衰微 喪失影響力 藏傳 编辑 藏傳佛教中 並沒有 小乘 的部派傳承 但是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 列為五部大論之一 藏传佛教中采用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 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 戒律根本论 另译名为 律经 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在現代 十四世達賴喇嘛倡議使用 基 礎 乘 英語 Foundational Vehicle 一詞代替 小乘 稱呼南傳佛教 3 大乘判教理論 编辑漢傳佛教 编辑 隨著判教理論的興起 漢傳大乘佛教認為 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 因時因地 而給與不同的教法 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分法 將佛法整體修行體系主要有分成一佛乘 三乘等說法 三乘說 编辑 接受释迦牟尼佛陀四聖諦教法的弟子 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 稱為聲聞乘 修习四圣谛的离苦和解脱之妙法 以成就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 最後一世沒有親自遇到佛的教導 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 思維十二因緣而無師自悟證果的 稱為獨覺乘或緣覺乘 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 大乘佛教批評這兩類佛教徒 偏于重視自己的清净解脱和自我完善 缺乏幫助他人解脫离苦而成就圣果之慈悲心 但求小果 故稱為小乘 大乘佛教则提倡佛弟子應當以佛陀为榜样 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為目標 發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 這類佛教徒被稱為菩薩 菩薩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 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 4 禪宗則分為三乘 小乘 大乘以及最上乘 5 密宗则把佛教分為小乘 大乘 金剛乘 一佛乘說 编辑 雖然判教提出三乘說 但按照天台宗判教的理論 同時也提出佛陀在方等時說法 為了喚起 堅定僧徒對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 多貶斥二乘爲 小乘 讚歎 大乘 實際上法無定法 小乘是相對於大乘而言 兩者皆是安立的假名 在 妙法蓮華經 中明確指出 其實並無 小乘 與 大乘 的區別 佛法俱是一佛乘 藏傳佛教 编辑 寧瑪派把佛教分为九乘 声闻乘 獨覺乘 菩薩乘是共三乘 事續 行續 瑜伽續是外三乘 最高级是内密三乘 大乘 小乘 諍論 编辑主条目 大乘非佛說論諍 参见 大乘佛教 有關諍論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部派佛教時期 部分傳統佛教部派不認可絕大部份大乘佛教的來源傳承 6 7 諸天所傳授 從夢中得來 從他方佛聞 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自然呈現在心中 8 得自龍宮 得自南天鐵塔 來自窟外集結 認為這些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 這些保守部派判定大乘經典是違背佛教 第一次結集 經典 非法說法 認為 大乘 小乘 這些說法不是佛說 反對大乘經典使用 小乘 Hinayana 一詞貶稱聲聞 緣覺二乘 在大乘佛教內部 也有不同的意見 一部份人相信 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 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 并不究竟 这派可以 维摩诘所说经 为代表 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 只要修行大乘佛法 也能得到解脱 但是修行小乘佛法 永远无法成佛 这一派认为小乘佛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但是另一部分人相信 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 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 此派以 妙法莲华经 为代表 它提出 三车喻 以羊車 声闻乘 鹿車 缘觉乘 牛乘 菩薩乘 喻佛說三乘 認為這三乘是佛爲不同根基的學生所說的教法 认为在终极意义上 並無 小乘 與 大乘 的區別 两者的歸向是統一的 即一佛乘 9 雖有階次之分 又彼此含攝 因此不應互相誹謗 要彼此尊重接納 維護佛法的統一 按照大乘天台宗判教的理論 佛陀在方等時說法 為了喚起 堅定僧徒對大乘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 多斥二乘爲 小乘 讚歎 大乘 在般若時 開始拋棄大 小的分別執著 在法華涅槃時 宣佈在究竟上法無定法 小乘與大乘皆是安立的假名 佛陀的本懷是一佛乘 10 聖嚴法師認為 小乘佛教可以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础 不应该予以轻视 11 因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支持 藏傳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 小乘 作稱呼 改稱為 基乘 基礎乘 正如 小乘 爲小学 大乘 显宗爲中学 金刚乘的弟子還认为 金刚乘 密宗 爲大学 当入了中学後 则可以理解小学的境界 进而有能力再进入小学帮助小学生学习 但小學是通往中學 大學的基礎 不可或缺 回小向大 從 小乘 信仰轉向 大乘 信仰 不是再作为凡夫入轮回 而是 乘愿再来 所作業也是 清淨業 但菩薩境界無論是多麼不可思議 它的基礎仍然是二乘 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三十七道品 三無漏學等 雖然因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宗派 但全球佛教界達成共識 不應該執著於大 小之別 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 遵從佛說三乘俱是一乘的旨意 近年來 隨著南傳 北傳的交流增多 以及藏傳利美運動的興起 佛教派別之間臻於理解與和平相處 不過 由於 小乘 一詞的歷史使用時間較久等原因 近現代尤其是學術界 仍然有人沿用 小乘 稱呼聲聞乘 緣覺乘佛法 而南傳佛教主要傳承了保守的赤銅鍱部大寺派傳統 以聲聞 緣覺教法爲主流 否認大乘佛教提出的 小乘 說法 故大乘佛教地區也常用 小乘佛教 稱呼南傳佛教 這引起了一些東南亞地區佛教徒的不滿 11 1950年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定使用 上座部佛教 一詞稱呼南傳佛教 不應再使用 小乘 的稱呼 目前 東亞各國官方已響應決議 不再使用 小乘 稱呼南傳佛教 不過在部分研究文獻和民間當中仍然有人沿用 小乘 一詞 至於在漢字文化圈 中文的表面字義上 小 的貶義色彩貌似已經大大降低 但相關中文作品若被翻譯為非漢字的語言去讓非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閱讀時 漢字 小乘 在外文中最相符的翻譯字眼不免仍是回歸為 Hinayana 不免仍顯示出相關作者貶稱解脫道為 低賤的 Hina 交通工具 yana 的句意 雖然因為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教派 若再從大乘佛教中分別出祕密大乘佛教 但全球佛教界達成共識 不應該貶稱佛陀的解脫道教法為低賤 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 遵從佛說三乘俱屬於佛陀的教法的旨意 葉均在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 表示 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 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 但現在的學術界 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 則無褒貶之意 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 從歷史上看 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 爭執 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 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 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這個問題 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 彼人不了悟 我等將毀滅 若彼等知此 則爭論自息 見法句第六頌 12 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 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 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 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 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 講團結 講友誼 從這方面講 我們就不能不注意 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 不宜採用 大乘 和 小乘 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 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 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 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達摩難陀長老在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表示 1950年召開的佛教大會 13 明確的規定對南傳佛教的稱呼 無論在西方或東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 在大乘經典裡 也明確的指出 聲聞乘 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裡 對這三乘之一的 聲聞乘 的解釋都是一致的 不同的部派對佛陀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 兩千多年來 並不因此而導致佛教分裂 這體現了佛教徒獨一無二的容忍精神 参见 编辑佛教派别 佛教历史 部派佛教 北傳佛教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註釋 编辑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50年成立大會 莊崑木譯 平川彰著 印度佛教史 第3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大乘是Mahayana 摩訶衍 的譯語 是大車的意思 小乘則是Hinayana的譯語 是小車的意思 但Hina的原意是 已被捨棄的 也有 卑下 劣等 的意思 因此小乘是鄙視的稱呼 是大乘教徒視部派佛教的稱呼 也就是說 並沒有自稱小乘的教團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Bestows Ordination Vows The Office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March 15 2010 Sep 2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1 妙法蓮華經 舍利弗 若有眾生 內有智性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若有眾生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若有眾生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 愍念 安樂無量眾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 名為摩訶薩 景德傳燈錄 禪有淺深階級 一小乘 一大乘 頓悟自心無漏智 此心卽佛 曰最上乘 般舟三昧經 卷上 其人聞是三昧已 不樂不信 不入中 反作輕戲語 佛亦有深經乎 亦有威神乎 反形言 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 其人從持是三昧者 所去兩兩三三 相與語云 是語是何等說乎 是何從所得是語乎 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 是經非佛所說 道行般若經 卷第六 若前從我所聞受者 今悉棄捨 是皆不可用也 若自悔過 受疾悔之 隨我言者 我日來問訊汝 不用我言者 終不復來視汝 若莫復說是事 我不復欲聞 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 餘外事耳 汝今更受我所語 我所說皆佛語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初期大乘經之集出和持宏 第二項法門傳出的實況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開創中國特色的天台宗學說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佛教聯合會 11 0 11 1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学佛三书 正信的佛教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1340561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 在佛的时代 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 佛法是一味的 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 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 说做人的根本道理 持五戒 修十善 称为人天乘 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 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 称为声闻的小乘 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 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 佛法共分五乘 人乘 天乘 声闻乘 独觉乘 菩萨乘 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 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 综合五戒十善 称人天道 声闻 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 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 综合声闻独觉 称为解脱道 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 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 尚是凡夫 证了解脱道 不再受生死的 人才是圣人 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 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 所以称为小乘 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 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 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 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 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 本 韩国 蒙 藏的佛教 是大乘佛教 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 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 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 其实 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 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 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 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 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 杂阿含二六 六 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 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 北传佛教 超过了南传佛教 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 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 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 北传的中国佛教 除了素食 而外 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 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 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 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 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 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 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 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 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 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 而非实践的佛教 实亦不无理由 事实上 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 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 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 并没有足够的依据 因此 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 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 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 所以也有人说 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引用中略去的原文 此頌是佛陀在祗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 其大意是 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 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 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 就不會爭論了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1950年成立大會外部連結 编辑 南傳菩薩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小乘佛教 amp oldid 748285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