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禪定

禪定或簡稱為(英語:Zen、Chan),漢傳佛教術語,是梵漢合體名詞。梵語禪那梵語Dhyāna巴利語Jhāna)簡稱為「」,這是音譯。禪那又可意譯為「靜慮」、「[1],因此是以音義並舉的方式,譯為禪定。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為奢摩他定觀慧的通稱。[2]

辨義

梵語有七個名詞皆曾漢譯作「定」,但它們之間有細微不同。這七名詞分別為:三摩地(Samādhi)[3]三摩鉢底(Samāpatti)、三摩呬多(Samāhita)、馱那演那(Dhyāna,又譯禪那[1]奢摩他(Śamatha)、現法安樂(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ār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ikāgratā,心一境性[4]等。

印度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據《大毘婆沙論》,禪那專指色界四禪;三摩地則涵蓋所有類型的定境。換言之,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制心一處,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的是能作為正觀與斷結基礎的定,也就是四種色界的禪定境界,稱為禪那

在漢譯佛典的譯語中,禪定多半是指禪那,如禪定波羅蜜,對譯dhyāna pāramī。另外,禪定一詞也可能用來對譯pratisaṃlāna,這是指禪坐、打坐、燕坐[5]

修行

人要透過佛教行法、修行、讀經,了解現象世界是眾生一念無明愛染心五毒所造,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覺悟,詳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裡頭有寫佛教修行方式。

楞嚴經》中提到在修定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奇境,或許是隨禪定功夫(定功)深入而漸得的神通

三昧

  • 三昧(Samādhi),梵文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6]
  • 三摩鉢底(Samāpatti),意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範圍較三摩地為廣,包含一切有心定、無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āpanna)則指已入定中[7]
  • 三摩呬多(Samāhita),意為等引,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8]
  • 心一境性(Cittaikāgratā)。[9][10]

禪那

  • 禪那(Dhyāna),與三昧(Samādhi)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種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11]。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
  • 奢摩他(Śamatha,又譯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止、寂靜、能滅等。止息一切雜念、止息諸根惡不善法,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
  • 以四禪為基礎,遠離妄想,身心寂滅,安住在現前的法樂之中,就是現法安樂,或稱現法樂住(梵: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āra,巴: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

禪定的層次

  • 欲界禪定
    • 粗心住
    • 细心住
    • 欲界定
    • 未到地定
  • 色界禪定
    • 初禪(離生喜樂)
    • 二禪(定生喜樂)
    • 三禪(離喜妙樂)
    • 四禪(捨念清淨)
  • 無色界禪定
    • 空無邊處定
    • 識無邊處定
    • 無所有處定
    • 非想非非想處定
  • 滅盡定(想、知滅盡)

禪定的種類

法華玄義卷四上記載禪可以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

  • 世間禪:凡夫禪、外道禪。
    • 根本味禪:十二門禪,合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為十二門禪。
    • 根本淨禪:此分三品:六妙法門、十六特勝、通明禪。
  • 出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金剛乘禪、最上乘禪(祖師禪)(如來清淨禪)、如來禪。
    • 觀禪:有五停心觀、九想觀(不淨觀)、四念處、八背捨、十遍處等觀修的禪法。
    • 煉禪:依「九次第定」的順序練習,由入初禪開始,次第入二、三、四禪、四無色定,乃至滅盡定。
    • 薰禪:即「獅子奮迅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後,再從最後起,回入四空、四禪、初禪,猶如獅子不但能奮迅而去,也能奮迅而歸,進退自在。
    • 修禪:即「超越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由滅盡定還入初禪,再入滅盡定,再還入二禪、三禪等等。入這一三昧,定力、觀力更為明利,能隨意超越遠近,出入自在。
  • 出世間上上禪:即九種大禪。
    • 一切禅: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為一切。
    • 自性禅:所修之禪,觀心之實相,於外不求,故名為自性。
    • 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故名為難。
    • 一切門禪:一切之禪定,皆由此門出,故名為一切門。
    • 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故名為善人。
    • 一切行禪:大乘一切之行法無不含攝,故名為一切行。
    • 除煩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故名為除煩。
    • 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故名為此世他世樂禪。
    • 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故名為清淨,但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淨,稱為清淨淨禪。

禪定的姿勢

禪定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姿勢與結手印來修練,佛教將其分成行、住、坐、臥四者,其中又以坐禪为传统并最为流行。

  • 行姿
  • 住姿
  • 坐姿
    • 單跏趺坐:俗称单盘。
    • 雙跏趺坐:最常见的禅坐姿势,俗称双盘、莲花坐。
      • 如意坐:左脚在上,俗称方便坐。
      • 金刚坐:右脚在上,俗称吉祥坐。
    • 散盘:
      • 至善坐
      • 缅甸坐
  • 臥姿
    • 獅子臥
  • 手印
    • 金剛蓮花印
    • 禪定印
    • 大圓滿印
    • 一心大法印
    • 達摩閉關印

漢傳發展

中國禪宗所說禪的意義就是在心得決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禪定與禪宗

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禪坐、安般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或修打坐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已能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經由修學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身處五濁惡世欲界的種種身心痛苦。但是一旦定力散失,離開定境,很快又回到世間煩惱中。

因此佛教並不專注於世間禪定的修練,而是將世間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輔助方法之一,最終目的在於追求能究竟解脫一切世間煩惱的出世間定:「解脫無明與無始無明煩惱」。

六祖大師指導別人時曾說:“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禪宗目的不是禪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靜坐乃至滅盡定,禪宗都不給予肯定。古訓“死水不養蛟龍”者是。

相關條目

注释

  1. ^ 1.0 1.1 智顗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禪是外國之言,此間翻則不定,今略出三翻。……二、舉例往翻,如檀波羅蜜此言「布施度」。禪波羅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禪。……翻禪為定者,此可對果。何以故?定名靜默,行人離散求靜,既得靜住,詶本所習故以對果。」
    竺法護譯《弘道廣顯三昧經》:「何謂五枝?施度無極,戒度無極,忍度無極,進度無極,定度無極,是為五枝」
  2. ^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3. ^ 《長阿含·遊行經》:「戒慧解上,唯佛能分別」
    《長部·大般涅槃經》:「戒、與慧,以及無上解脫,這些法被有名聲的喬達摩領悟。(Sīlaṃ samādhi paññā ca, vimutti ca anuttarā; Anubuddhā ime dhammā, gotamena yasassinā. )。」
    《六門教授習定論》:「於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為定(Samādhi)。由不散亂、不動搖故。……「有依」謂是三定:一有尋有伺定(savitarka-savicāra-samādhi)、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
  4. ^ 法寶《俱舍論疏》:「心一境性名之為定
    慧遠《大乘義章》:「辨其體性,先辨其名,名別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二名為、三名三昧、四名正受(samāpatti)、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捨……所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
  5. ^ 《雜阿含968經》: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
    《別譯雜阿含202經》:(給孤獨長者)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
    《增支部10集93經》:那時,屋主給孤獨這麼想:「這大概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世尊在獨坐(Paṭisallīno bhagavā);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獨坐,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6. ^ 大智度論》說:「一切禪定攝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7. ^ 《一切經音義》:「欲入定時名三摩鉢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8. ^ 《瑜伽師地論》:「若有獲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谓三摩呬多。」
  9. ^ 《俱舍論頌疏》:「心一境性,名之為定。」「問: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
  10. ^ 清淨道論》:「善心一境性〈Cittekaggatā〉為定……以等持(Samatha)之義為定。為什麼名為等持呢?即對一所緣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與安置其心與心所;是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與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便是等持……這裡的定是以不散亂為(特)相,以消滅散亂為味(作用),以不散動為現起(現狀)……故知樂為定的足處(近因)。」
  11. ^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禪定,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或簡稱為禪, 英語, chan, 漢傳佛教術語, 是梵漢合體名詞, 梵語禪那, 梵語, dhyāna, 巴利語, jhāna, 簡稱為, 這是音譯, 禪那又可意譯為, 靜慮, 因此是以音義並舉的方式, 譯為,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 亦作為奢摩他定, 觀慧的通稱, 目录, 辨義, 修行, 三昧, 禪那, 的層次, 的種類, 的姿勢, 漢傳發展, 與禪宗, 相關條目, 注释辨義, 编辑梵語有七個名詞皆曾漢譯作, 但它們之間有細微不同, 這七名詞分別為, 三摩地,. 关于与 禪定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禪 禪定或簡稱為禪 英語 Zen Chan 漢傳佛教術語 是梵漢合體名詞 梵語禪那 梵語 Dhyana 巴利語 Jhana 簡稱為 禪 這是音譯 禪那又可意譯為 靜慮 定 1 因此是以音義並舉的方式 譯為禪定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 亦作為奢摩他定 觀慧的通稱 2 目录 1 辨義 2 修行 2 1 三昧 2 2 禪那 3 禪定的層次 4 禪定的種類 5 禪定的姿勢 6 漢傳發展 6 1 禪定與禪宗 7 相關條目 8 注释辨義 编辑梵語有七個名詞皆曾漢譯作 定 但它們之間有細微不同 這七名詞分別為 三摩地 Samadhi 3 三摩鉢底 Samapatti 三摩呬多 Samahita 馱那演那 Dhyana 又譯禪那 1 奢摩他 Samatha 現法安樂 Dṛṣṭa dharma sukha vihara 質多醫迦阿羯羅多 Cittaikagrata 心一境性 4 等 在印度佛教傳統中 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 不會被混淆 據 大毘婆沙論 禪那專指色界四禪 三摩地則涵蓋所有類型的定境 換言之 印度佛教認為 只要心不散亂 制心一處 都可以稱為三昧 在一切三昧境界中 佛教特別重視的是能作為正觀與斷結基礎的定 也就是四種色界的禪定境界 稱為禪那 在漢譯佛典的譯語中 禪定多半是指禪那 如禪定波羅蜜 對譯dhyana parami 另外 禪定一詞也可能用來對譯pratisaṃlana 這是指禪坐 打坐 燕坐 5 修行 编辑人要透過佛教行法 修行 讀經 了解現象世界是眾生一念無明愛染心五毒所造 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覺悟 詳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裡頭有寫佛教修行方式 楞嚴經 中提到在修定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奇境 或許是隨禪定功夫 定功 深入而漸得的神通 三昧 编辑 主条目 三昧 三昧 Samadhi 梵文稱三摩地 意為等持 只要心不散亂 專注於所緣境 皆可稱為三摩地 6 三摩鉢底 Samapatti 意為等至 指心至平和之境 範圍較三摩地為廣 包含一切有心定 無心定 甚至片刻的定心 三摩半那 samapanna 則指已入定中 7 三摩呬多 Samahita 意為等引 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 8 心一境性 Cittaikagrata 9 10 禪那 编辑 主条目 禪那 禪那 Dhyana 與三昧 Samadhi 兩者的分別在於 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 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種禪境界 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 不能稱為禪 11 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 奢摩他 Samatha 又譯為舍摩他 奢摩陀 舍摩陀 意思是止 寂靜 能滅等 止息一切雜念 止息諸根惡不善法 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 以四禪為基礎 遠離妄想 身心寂滅 安住在現前的法樂之中 就是現法安樂 或稱現法樂住 梵 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ara 巴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ara 禪定的層次 编辑欲界禪定 粗心住 细心住 欲界定 未到地定色界禪定主条目 四禪八定 初禪 離生喜樂 二禪 定生喜樂 三禪 離喜妙樂 四禪 捨念清淨 無色界禪定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 想 知滅盡 禪定的種類 编辑法華玄義卷四上記載禪可以分為世間禪 出世間禪 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 世間禪 凡夫禪 外道禪 根本味禪 十二門禪 合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為十二門禪 根本淨禪 此分三品 六妙法門 十六特勝 通明禪 出世間禪 小乘禪 大乘禪 金剛乘禪 最上乘禪 祖師禪 如來清淨禪 如來禪 觀禪 有五停心觀 九想觀 不淨觀 四念處 八背捨 十遍處等觀修的禪法 煉禪 依 九次第定 的順序練習 由入初禪開始 次第入二 三 四禪 四無色定 乃至滅盡定 薰禪 即 獅子奮迅三昧 從初禪至滅盡定後 再從最後起 回入四空 四禪 初禪 猶如獅子不但能奮迅而去 也能奮迅而歸 進退自在 修禪 即 超越三昧 從初禪至滅盡定 由滅盡定還入初禪 再入滅盡定 再還入二禪 三禪等等 入這一三昧 定力 觀力更為明利 能隨意超越遠近 出入自在 出世間上上禪 即九種大禪 一切禅 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 故名為一切 自性禅 所修之禪 觀心之實相 於外不求 故名為自性 難禪 為深妙難修之禪 故名為難 一切門禪 一切之禪定 皆由此門出 故名為一切門 善人禪 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 故名為善人 一切行禪 大乘一切之行法無不含攝 故名為一切行 除煩惱禪 除滅眾生之苦惱 故名為除煩 此世他世樂禪 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 故名為此世他世樂禪 清淨淨禪 惑業斷盡 得大菩提之淨報 故名為清淨 但清淨之相亦不可得 故重曰淨 稱為清淨淨禪 禪定的姿勢 编辑参见 跏趺坐 禪定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姿勢與結手印來修練 佛教將其分成行 住 坐 臥四者 其中又以坐禪为传统并最为流行 行姿 住姿 坐姿 單跏趺坐 俗称单盘 雙跏趺坐 最常见的禅坐姿势 俗称双盘 莲花坐 如意坐 左脚在上 俗称方便坐 金刚坐 右脚在上 俗称吉祥坐 散盘 至善坐 缅甸坐臥姿 獅子臥手印 金剛蓮花印 禪定印 大圓滿印 一心大法印 達摩閉關印漢傳發展 编辑中國禪宗所說禪的意義就是在心得決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 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 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這叫作禪定 六祖坛经 坐禅品第五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 是为禅定 六祖壇經講話 坐禪品 禪定者 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 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 所謂外禪內定 就是禪定一如 對外 面對五欲六塵 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 就是禪 對內 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 就是定 參究禪定 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 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 所謂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十字街頭好參禪 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 只要念念覺照 當下 一念清淨一念佛 念念清淨念念佛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時時刻刻保任 修無修修 行無行行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 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 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心經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所謂 行深 就是禪定 深定 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 當五蘊皆空 也就是 無我 的時候 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 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禪定與禪宗 编辑 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禪坐 安般禪定並不等於禪宗 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 或修打坐禪定 以先期調適身心 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 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 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世間定 亦即四禪八定 這是任何外道 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 已能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 經由修學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 也就是神通 也可以暫時止息身處五濁惡世欲界的種種身心痛苦 但是一旦定力散失 離開定境 很快又回到世間煩惱中 因此佛教並不專注於世間禪定的修練 而是將世間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輔助方法之一 最終目的在於追求能究竟解脫一切世間煩惱的出世間定 解脫無明與無始無明煩惱 六祖大師指導別人時曾說 指授即无 惟论见性 不论禅定解脱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靜坐乃至滅盡定 禪宗都不給予肯定 古訓 死水不養蛟龍 者是 相關條目 编辑禪那 瑜伽 三摩地 九次第定 止觀 奢摩他 毗婆舍那注释 编辑 1 0 1 1 智顗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禪是外國之言 此間翻則不定 今略出三翻 二 舉例往翻 如檀波羅蜜此言 布施度 禪波羅蜜此言 定度 故知用 定 以翻禪 翻禪為定者 此可對果 何以故 定名靜默 行人離散求靜 既得靜住 詶本所習故以對果 竺法護譯 弘道廣顯三昧經 何謂五枝 施度無極 戒度無極 忍度無極 進度無極 定度無極 是為五枝 禪源諸詮集都序 禪是天竺之語 具云禪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 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 此性是禪之本源 故云禪源 長阿含 遊行經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長部 大般涅槃經 戒 定與慧 以及無上解脫 這些法被有名聲的喬達摩領悟 Silaṃ samadhi panna ca vimutti ca anuttara Anubuddha ime dhamma gotamena yasassina 六門教授習定論 於所緣處 令心善住 名之為定 Samadhi 由不散亂 不動搖故 有依 謂是三定 一有尋有伺定 savitarka savicara samadhi 二無尋唯伺定 三無尋無伺定 法寶 俱舍論疏 心一境性名之為定 慧遠 大乘義章 辨其體性 先辨其名 名別不同 略有七種 一名為禪 二名為定 三名三昧 四名正受 samapatti 五名三摩提 六名奢摩他 七名解脫 亦名背捨 所言 定 者 當體為名 心住一緣 離於散動 故名為定 雜阿含968經 給孤獨長者作是念 我今出太早 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 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 別譯雜阿含202經 給孤獨長者 復作是念 我若往彼 日時故早 如來猶未從禪定起 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 增支部10集93經 那時 屋主給孤獨這麼想 這大概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 世尊在獨坐 Paṭisallino bhagava 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 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獨坐 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大智度論 說 一切禪定攝心 皆言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 是心從無始世來常曲不端 得此正心行處 心则端直 譬如蛇行常曲 入竹筒中則直 一切經音義 欲入定時名三摩鉢底 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瑜伽師地論 若有獲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 谓三摩呬多 俱舍論頌疏 心一境性 名之為定 問 何等名心一境性 答 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 清淨道論 善心一境性 Cittekaggata 為定 以等持 Samatha 之義為定 為什麼名為等持呢 即對一所緣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與安置其心與心所 是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與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 便是等持 這裡的定是以不散亂為 特 相 以消滅散亂為味 作用 以不散動為現起 現狀 故知樂為定的足處 近因 大智度論 卷28 四禪亦名禪 亦名定 除四禪 諸餘定亦名定 亦名三昧 不名為禪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禪定 amp oldid 744615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