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觀 (佛教)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1]梵語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巴利語vipassanā藏語ལྷག་མཐོང་威利转写lhag mthong,羅馬拼音:lhaktong),又譯為種種觀察[2]觀察[2]觀見[3]觀照[4]、覺察、洞察、覺照,音譯為毘缽舍那[5]毘鉢舍那毘婆舍那毘婆奢那(毘或寫作毗,如毗婆舍那),是佛教術語,在巴利語上(Vi)有“特別、超”的意思,而(Passanā)有“觀看、見”的意思,在英語通常被翻譯為洞察力,意謂以正見來觀察、抉擇[2][1],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如實觀察諸法自性[6],洞察存在真實本質,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學。它通常是指三辨識,即無常非我這在上座部佛教傳統上的諸行三,是一切存在的三個共同特徵共相),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佛性

釋義 编辑

毗缽舍那被翻譯為英語:insight(意為洞識、洞悉、洞察),因為英文前綴字 in- 有向內的意思,sight是觀看,因此中文譯作內觀,字面上的意義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實相。但是這種譯法其實是有點誤導,因為梵文字面意思中,並沒有向內看的意思。毗缽舍那(梵語Vipasyanā)由梵文前綴字 vi- 與觀看的動詞字根 paś組成。印度-雅利安語支的 vi-,類似於拉丁文前綴字 dis-,有遠離或朝向的意思,也有徧及、各種類,或意圖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毗缽舍那可以譯為「用如此的方式去看」、「由此看」、「專注深入的觀看」、「周遍觀看」等[7]

毗婆舍那是修行禪那的兩種途徑之一[8]。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從「身體」「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蘊及十二處)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層面上,體驗到「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成的現象,其共同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和無有恆常的身體(無我)等三相[9]

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心」將逐漸停止造作「」(三毒)的習性反應。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慧學」,前兩學分別是學(道德生活之準則)、和學(專注力的培養)。慧的音譯為般若,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事實上,觀修習的每個階段,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如十六觀智),更深的智慧,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從這個意義而言,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七清淨),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從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即所謂的涅槃

觀禪之修習方法 编辑

觀是一個非常單純、活在當下的修行方法,藉由無選擇性的「觀察」,直接體驗身心之中的實相,其中,沒有信仰或想像的成份。完整的觀察修行必需包含三個部份:五戒(sila),戒除殺、盜、邪淫、妄語和煙酒毒品,以便使「心」到基本的平靜,進行第二部份,訓練心的專注:使心可以穩定持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所緣或業處),經過適當的訓練,獲得某個程度的專注力之後,就可以進行的開發:以高度敏銳的心力,不帶價值判斷地(無分別),客觀地觀察身心,去穿透事物的表相,獲得真正的智慧(修慧),這個建構在實際體驗的智慧,其威力遠超過信仰和理智層面的理解,能夠改變身心失衡的行為模式,化解掉潛藏在內心的壓力、不安、恐懼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結。

換個話說,觀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了知「身」和「心」具有「剎那生滅」、「無常」、「苦」(不滿足)和「無我」(無自主性)的真相。要徹底明瞭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是經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從實際的層面去觀察看看,在這個「身」和「心」之中,有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透過持續的修習,觀禪修者將發現,所謂的「我」只不過五蘊不斷變遷流動的現象,身體本質上是由而無數的微粒子(kalapa)所組成,這些微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只是純然是波動,心理的本質也是不斷剎那生滅,身心其中找不到堅固不變的實體,有了這種體驗之後,「自我」的錯覺才能消解。[10]

因為觀察的對象(身、心)和現象(無常)是一直存在的,理論上,觀的修習何時何地皆可進行,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由富有禪修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以及一個最低干擾、適合練習觀的場地(阿蘭若),這即是禪修中心的作用。

已故禪修大師 编辑

在世的禪修老師 编辑

  • Lakshman Attanayake
  • 帕奧禪師 Pa-Auk Tawya Sayadaw
  • 阿姜·蘇美多英语Ajahn Sumedho
  • 德寶法師
  • 菩提比丘
  • 傑克·康菲爾德英语Jack Kornfield
  • 約瑟夫·戈爾斯坦英语Joseph Goldstein
  • 焦諦卡
  • 蘇諦南·般那無陀比丘(Pannavuddho)
  • 泰國隆波通法師(隆波田弟子)
  • 莎倫.薩爾斯堡英语Sharon Salzberg
  • Shinzen Young

註釋 编辑

  1. ^ 1.0 1.1 《翻譯名義集》:「【毘婆舍那】此云觀。《涅槃》云:「毘婆舍那,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大乘義章》:「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2. ^ 2.0 2.1 2.2 《慧苑音義》:「毗鉢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也。」
  3. ^ 《翻梵語》:「毘婆舍那(應云毘鉢舍那 律曰觀苦空無我。譯曰觀見)」
  4. ^ 《續一切經音義》:「毘鉢舍那(亦梵語此云觀,謂觀照,惠也)」。
  5. ^ 《慧琳音義》:「毗鉢舍那,唐云觀。」
  6. ^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鉢舍那。」
  7. ^ 《瑜伽師地論》卷77:「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若、若、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8. ^ 馬哈希禪師《法輪》:「禅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观察一个目标,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定目标。例如:以寂定的数息观,会提升至寂止禅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静观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不坚固性,则属于内观。有两种禅:寂止禅与内观。固定的专注,发展趣入寂静定者,称为寂止禅。静观法的三种特征则属内观。」
  9.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缽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
  10. ^ 葛印卡 【感受:念住(Satipatthāna)的关键】: 观察感受亦可让我们体验到,身体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也就是地(固态)、水(液态)、风(气态)以及火(温度)。粒子(particles)随着单一或多种元素的显著而生起,出现变化无穷的感受。它们生生灭灭。而最终,身体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波动持续消融着。表面看似坚实的身体结构,事实上也只是涟漪、波动、振荡。

進階閱讀 编辑

  • Matthew Flickstein and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1998) Journey to the Center: A Meditation Workbook. Wisdom Publications. ISBN 0861711416.
  • William Hart. (1987) The Art of Living : 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 N. Goenka. HarperSanFrancisco. ISBN 0060637242.
  • Bhikkhu Bodhi (2004) Satipaṭṭhā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 ISBN 1899579540
  • Inner peace for a better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 2000年8月29日 SN Goenka於聯合國
  • Vipassana An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觀介紹
  • 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N. Goenka
  • Meditation en Masse:How colonialism sparked the global Vipassana mov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rik Braun
  • 柿沼阳平:〈吐峪沟第42窟禅观壁画研究——兼及汉文禅观文献的起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 內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慧觀禪修會Hong Kong 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HKI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南傳禪修學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內觀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passana Fellowship: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Theravada tradition, online meditation courses and sup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riyatti.com: A nonprofit resource for books and other materials about the Buddha's teachings, Vipassana meditation, and Pali language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永久失效連結](log in with userID "guest")
  • 葛印卡老師所傳授的內觀禪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passana Meditation: An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內觀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e tool among many" by Bhikkhu Thannisaro, arguing based on the Pali Tipitaka that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 and Vipassana go hand in h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actical Vipassana Exercises", by Mahasi Sayad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passana in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w Meditation Wor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ental culture in Burmese crisis politics: Aung San Suu Kyi and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Pali Tipitaka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passana Meditation Courses For Correction Facili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explanation of how Vipassana is used in jails and prisons around the world.
  • Meditation Found To Increase Brain Siz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article about the benefits of insight meditation.
  • The Middle Way Meditation Retrea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Road to Happiness
  • 本雅難陀尊者 Ven. U Puññānan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電子書及錄音 编辑

今人修習內觀之記錄 编辑

佛教,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觀 1 梵語 व पश यन vipasyana 巴利語 vipassana 藏語 ལ ག མཐ ང 威利转写 lhag mthong 羅馬拼音 lhaktong 又譯為種種觀察 2 觀察 2 觀見 3 觀照 4 覺察 洞察 覺照 音譯為毘缽舍那 5 毘鉢舍那 毘婆舍那 毘婆奢那 毘或寫作毗 如毗婆舍那 是佛教術語 在巴利語上 Vi 有 特別 超 的意思 而 Passana 有 觀看 見 的意思 在英語通常被翻譯為洞察力 意謂以正見來觀察 抉擇 2 1 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 如實觀察諸法自性 6 洞察存在真實本質 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 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它通常是指三辨識 即無常 苦 非我這在上座部佛教傳統上的諸行三相 是一切存在的三個共同特徵 共相 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和佛性 目录 1 釋義 2 觀禪之修習方法 3 已故禪修大師 4 在世的禪修老師 5 註釋 6 進階閱讀 7 相關條目 8 外部連結 8 1 電子書及錄音 8 2 今人修習內觀之記錄釋義 编辑毗缽舍那被翻譯為英語 insight 意為洞識 洞悉 洞察 因為英文前綴字 in 有向內的意思 sight是觀看 因此中文譯作內觀 字面上的意義是往 內 去 觀 察身心的實相 但是這種譯法其實是有點誤導 因為梵文字面意思中 並沒有向內看的意思 毗缽舍那 梵語 Vipasyana 由梵文前綴字 vi 與觀看的動詞字根 pas組成 印度 雅利安語支的 vi 類似於拉丁文前綴字 dis 有遠離或朝向的意思 也有徧及 各種類 或意圖的意思 因此 在字面上 毗缽舍那可以譯為 用如此的方式去看 由此看 專注深入的觀看 周遍觀看 等 7 毗婆舍那是修行禪那的兩種途徑之一 8 其理論依據為 四念住 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 從 身體 感受 心 和 法 心所和五取蘊及十二處 四個面向 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 在實際經驗 而非信仰 感情和想像 的層面上 體驗到 自我 不外是由五個要素 五蘊 所組合而成的現象 其共同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 無常 不滿足的狀態 苦 和無有恆常的身體 無我 等三相 9 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 心 將逐漸停止造作 貪 瞋 痴 三毒 的習性反應 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 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 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 慧學 前兩學分別是戒學 道德生活之準則 和定學 專注力的培養 慧的音譯為般若 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 事實上 觀修習的每個階段 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 如十六觀智 更深的智慧 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 從這個意義而言 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 七清淨 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 從所有的痛苦 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即所謂的涅槃 觀禪之修習方法 编辑觀是一個非常單純 活在當下的修行方法 藉由無選擇性的 觀察 直接體驗身心之中的實相 其中 沒有信仰或想像的成份 完整的觀察修行必需包含三個部份 五戒 sila 戒除殺 盜 邪淫 妄語和煙酒毒品 以便使 心 到基本的平靜 進行第二部份 定訓練心的專注 使心可以穩定持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 所緣或業處 經過適當的訓練 獲得某個程度的專注力之後 就可以進行慧的開發 以高度敏銳的心力 不帶價值判斷地 無分別 客觀地觀察身心 去穿透事物的表相 獲得真正的智慧 修慧 這個建構在實際體驗的智慧 其威力遠超過信仰和理智層面的理解 能夠改變身心失衡的行為模式 化解掉潛藏在內心的壓力 不安 恐懼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結 換個話說 觀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 去了知 身 和 心 具有 剎那生滅 無常 苦 不滿足 和 無我 無自主性 的真相 要徹底明瞭無常 苦 無我的道理 不是經由信仰上的接受 或是理智上的了解 只有從實際的層面去觀察看看 在這個 身 和 心 之中 有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透過持續的修習 觀禪修者將發現 所謂的 我 只不過五蘊不斷變遷流動的現象 身體本質上是由而無數的微粒子 kalapa 所組成 這些微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 只是純然是波動 心理的本質也是不斷剎那生滅 身心其中找不到堅固不變的實體 有了這種體驗之後 自我 的錯覺才能消解 10 因為觀察的對象 身 心 和現象 無常 是一直存在的 理論上 觀的修習何時何地皆可進行 但對初學者來說 必須由富有禪修經驗的老師來指導 以及一個最低干擾 適合練習觀的場地 阿蘭若 這即是禪修中心的作用 已故禪修大師 编辑馬哈希 緬甸 葛印卡 烏巴慶 英语 Ba Khin 泰國的阿姜摩訶布瓦尊者 泰國的阿姜查尊者在世的禪修老師 编辑Lakshman Attanayake 帕奧禪師 Pa Auk Tawya Sayadaw 阿姜 蘇美多 英语 Ajahn Sumedho 德寶法師 菩提比丘 傑克 康菲爾德 英语 Jack Kornfield 約瑟夫 戈爾斯坦 英语 Joseph Goldstein 焦諦卡 蘇諦南 般那無陀比丘 Pannavuddho 泰國隆波通法師 隆波田弟子 莎倫 薩爾斯堡 英语 Sharon Salzberg Shinzen Young註釋 编辑 1 0 1 1 翻譯名義集 毘婆舍那 此云觀 涅槃 云 毘婆舍那 名為正見 亦名了見 名為能見 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 名別相見 是名為慧 大乘義章 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 此翻名觀 於法推求簡擇名觀 觀達稱慧 2 0 2 1 2 2 慧苑音義 毗鉢舍那 此云種種觀察 謂正慧決擇也 翻梵語 毘婆舍那 應云毘鉢舍那 律曰觀苦空無我 譯曰觀見 續一切經音義 毘鉢舍那 亦梵語此云觀 謂觀照 惠也 慧琳音義 毗鉢舍那 唐云觀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 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鉢舍那 瑜伽師地論 卷77 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 若忍 若樂 若慧 若見 若觀 是名毘缽舍那 馬哈希禪師 法輪 禅那的意思是 接近的观察一个目标 以固定的注意力 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定目标 例如 以寂定的数息观 会提升至寂止禅境 然而 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 静观他们的不恒常 不满足和不坚固性 则属于内观 有两种禅 寂止禅与内观 固定的专注 发展趣入寂静定者 称为寂止禅 静观法的三种特征则属内观 玄奘譯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23 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 為毘缽舍那修四念住 如何修習四念住耶 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 身受心法 各別自性 名為自相 一切有為皆非常性 一切有漏皆是苦性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 名為共相 葛印卡 感受 念住 Satipatthana 的关键 观察感受亦可让我们体验到 身体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 也就是地 固态 水 液态 风 气态 以及火 温度 粒子 particles 随着单一或多种元素的显著而生起 出现变化无穷的感受 它们生生灭灭 而最终 身体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波动持续消融着 表面看似坚实的身体结构 事实上也只是涟漪 波动 振荡 進階閱讀 编辑Matthew Flickstein and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1998 Journey to the Center A Meditation Workbook Wisdom Publications ISBN 0861711416 William Hart 1987 The Art of Living 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 N Goenka HarperSanFrancisco ISBN 0060637242 Bhikkhu Bodhi 2004 Satipaṭṭha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 ISBN 1899579540 Inner peace for a better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 2000年8月29日 SN Goenka於聯合國 Vipassana An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觀介紹 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 N Goenka Meditation en Masse How colonialism sparked the global Vipassana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rik Braun 柿沼阳平 吐峪沟第42窟禅观壁画研究 兼及汉文禅观文献的起源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關條目 编辑禪坐 止觀 四念住 自相 共相 般若外部連結 编辑內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慧觀禪修會Hong Kong 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HKIM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南傳禪修學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內觀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passana Fellowship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Theravada tradition online meditation courses and suppo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riyatti com A nonprofit resource for books and other materials about the Buddha s teachings Vipassana meditation and Pali language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nbsp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永久失效連結 log in with userID guest Is Vipassana the same as Theravada An elaboration on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Vipassana related in this article 葛印卡老師所傳授的內觀禪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passana Meditation An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觀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ee Public Domain E Book Containing Instructions for Vipassana Meditation in the tradition of Mahasi Sayadaw One tool among many by Bhikkhu Thannisaro arguing based on the Pali Tipitaka that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 and Vipassana go hand in h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actical Vipassana Exercises by Mahasi Sayada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passana in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w to Practice Vipassana Medi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by Ven Ajahn Tong of Chom Tong Thailand How Meditation Wor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ntal culture in Burmese crisis politics Aung San Suu Kyi and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ali Tipitaka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w of Karma and Vipassana Meditation Guide to Vipassana meditation Vipassana Meditation Courses For Correction Facilit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explanation of how Vipassana is used in jails and prisons around the world Meditation Found To Increase Brain Siz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article about the benefits of insight meditation The Middle Way Meditation Retrea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Road to Happiness 本雅難陀尊者 Ven U Punnanand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電子書及錄音 编辑 覺悟之路 簡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活的藝術 各國語言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活的藝術 各國語言 MP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今人修習內觀之記錄 编辑 義大利禪修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觀 佛教 amp oldid 798681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