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日语: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日语:日本帝国にほんていこく、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nippon teikoku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5]。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一般是指1868年-1947年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国日語
1868年—1947年
格言:五條御誓文1868年-1912年
八紘一宇”(1936年-1947年)
国歌:君が代
君之代
noicon
极盛时期领土和军事占领范围(1942年)
  內地
  傀儡政權、軍事佔領地、保護國
首都平安京(1868年)
東京府(1868年-1943年)
東京都(1943年-1947年 )
常用语言日语(官方)、朝鮮語台灣語琉球语
族群
宗教神道國家神道)、佛教(日本佛教朝鮮佛教台灣佛教漢傳佛教
政府绝对君主制(1868年-1890年)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90年-1940年)、(1945年-1947年)[1]
军事独裁(1940年-1945年)
天皇 
• 1868年-1912年
明治天皇[2]
• 1912年-1926年
大正天皇
• 1926年-1947年
昭和天皇[3]
太政大臣 
• 1871年-1885年
三條實美
內閣總理大臣 
• 1885年-1888年
伊藤博文(首任)
• 1946年-1947年
吉田茂(大日本帝国末任)
立法机构帝国议会
贵族院
众议院
历史时期新帝國主義
军国主义
法西斯主義
• 明治维新开始
1868年1月3日[4]
1890年11月29日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
• 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2月10日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28日
1947年5月3日[1]
面积
1942年675,400平方公里
人口
• 1942年
103,727,610
货币日圆
臺灣銀行券
朝鲜银行券
日本军用手票(僅二戰占領地)
今属于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隨後聘請外國人積極引入西方技術,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的列强之一。這場成功的改革對日本的政治及文化影響深遠,也為後來在歐洲萌芽的圖蘭主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大英帝国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义,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恢复了在1913年被废除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使内阁成为了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德國签定《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後有更多反共主義國家加入。

1936年12月,日本在《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結束後,不再續簽《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同時《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大国条约)的有效期亦終結,日本其後重啟海軍军备竞赛。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與中國全面爆發戰爭。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向盟军签署及递交投降文件,成為二戰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日本被擊敗後丧失所有在海外的佔領地和屬地,至此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大日本帝国結束。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5月3日施行新憲法為止,大日本帝國存在79年。期間,日本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成就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科學方面,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了迅速的現代化,出現空前的工業化發展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國際上這段時期的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列強,走上了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道路,積極對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日韓併合,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侵略戰爭同時在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名稱 编辑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天皇歸還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時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长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實權。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生效,天皇定為国家元首,政体为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分支),內閣國會也漸次設置。

之後的時間裡,“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稱都曾被日本政府使用過。受到西方影響崩潰的藩幕體制,自明治維新以來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試圖創造日本人現代的國家認同。直到1934年發表:「國體明徵聲名」,日本為由天皇統治的國家,首度確立現代國體意義的“日本”主幹[6][7]。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國」[註 1],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敗戰的日本在盟軍占領當局的指導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國憲法》頒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國憲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國」國號,「大日本帝国」一詞走入歷史。

君主 编辑

歷史 编辑

早期歷史 编辑

 
1869年5月的箱館湾海戰是日本內戰戊辰戰爭的最後階段,帝國海軍正在扫荡德川幕府的殘餘軍力。圖中的兩艘軍艦為帝國軍的東艦與春日丸
 
岩倉使節團的眾著名成員。從左至右:木户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幕末時日本諸藩當中,以薩摩藩長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響力高喊高舉「攘夷」大旗,兩藩對於「開國」的幕府不滿,與朝廷聯手逼迫幕府轉向「攘夷」,繼而不惜主動挑起與西洋諸國的事端。薩摩與幕府對長州作戰,種下傳統武士的不滿加深日後武力討伐幕府的種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龍馬的中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締結同盟,決定在倒幕上合作。1867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見薩長同盟的威脅,決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並创设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公家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見此,策劃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後,萨摩等五個藩的军队封鎖了京都御所的九门,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随后,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並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8]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更激化了德川庆喜與讨幕派的对立。1868年1月中,亲德川派的会津藩、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从大坂京都进军。同时,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軍亦在京都重兵集结,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爆发武装冲突,即鸟羽伏见之战,內戰戊辰戰爭爆發。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德川庆喜战後於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阪城,並由海路逃往江户。1月31日,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並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以萨摩、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相继从京都出发。3月12至13日,讨幕军隊到達江户城外。經過一連場談判後,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於4月21日和平接收江户。事後德川庆喜遭到软禁,江戶時代結束。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于1868年4月6日发表《五条御誓文》,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自1868年開始日本进行了多项改革[9]。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後箱館裁判所日语箱館裁判所,便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10]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還權力後,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伊达氏作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殘餘幕府势力。幕府軍在接連敗仗後,在1869年1月北上佔領五稜郭,将领榎本武揚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並和讨幕軍之間爆發箱館戰爭[11]。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扬宣佈投降,隨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統一。

在幕府軍投降之後,新政府廢藩置縣及廢除大名,並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設11國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同年,新政府創建了開拓使,北海道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除了政府動員的移民之外,亦有自發性的大規模移民,其代表例為帶廣的晩成社[12]。為了加強國防,還設置了屯田兵制度[13]。1882年,開拓使被廢止,政府改設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三個縣來管理北海道(三县一局时代[14]:28-30。1886年,政府決定廢除三縣,改設北海道廳日语北海道庁 (1886-1947)[14]:31-33

日本後來有出兵臺灣之議[15][16]。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17],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18]。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日本和清朝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註 2],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19]。在駐华英國公使調停下,日清兩國簽訂《北京專約》。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國。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豐臣秀吉起,基督教傳教士在日本國內傳教的禁令。

君主憲政 编辑

明治初期,政府內長州與薩摩兩派摩擦越來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內部冲突,於1873年10月爆發明治六年政变,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擱置征韩。事後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宣布下野,連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直至1874年,已經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由於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乡隆盛引發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爭[20][21]

 
早期的日本議會

1875年,與俄國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國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讓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板垣退助雖然於明治六年政变失敗,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1875年9月,發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終使日朝雙方簽訂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並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側」為名,發起西南戰爭討伐明治政府,最終薩摩兵敗。

1878年,實行地方三新法。引發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町清水谷遭到暗杀。1878年8月23日,發生竹桥事件,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1879年,日本政府將《北京專約》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染指中國自明清兩朝以來的朝贡国琉球国,藉此機會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22],并改设为冲绳县。1880年,国会期成同盟結成,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借着这个组织,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1881年,發生自由民權運動,自1874年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達一系列开设议会、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国国宪按》,並將此作为草案提交。此外,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權運動組織互相呼应,也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意见》,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国国宪按》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并给予議會很大权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与大隈的意见一样,未能获得最终通过。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大隈被罷免後,天皇隨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大隈垮台後,松方正義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貨緊縮,削减政府开支,改革地税改革、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三年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曾兩度出任大日本帝国內閣總理大臣山县有朋,被普遍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之父。在山县任內颁布的《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該時期日本教育的主軸
 
建於1883年的東京鹿鳴館,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脱離亞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國在十七世紀末進行的西化改革,成為日本西化的參照

1882年8月,山縣有朋在一份意見書中認為,目前不存在歐洲各國入侵日本的可能性。就在這一時期,沙俄將其對外政策的重心從西方移到遠東,準備修建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企圖控制太平洋上的一切國際商業活動,這引起了日本的警覺。1882年,朝鲜發生壬午事變云岘君(兴宣大院君)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後不久,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事件中,當地日本公使馆被焚,多名日本僑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經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8月30日,日朝雙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党人挟持朝鮮高宗李㷩,矫诏称清军作乱,請求日方派兵支援,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至12月6日清軍入宫,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政变失败後,日方於1885年派井上馨與载着军隊的兵舰六艘登陸朝鲜济物浦,要求朝鲜賠償損失,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汉城条约》,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1885年4月,日本與清方簽訂《朝鲜撤兵条约》,雙方皆從朝鲜半島撤军。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島的权利,为以後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筆。

1885年12月22日,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并担任首任内阁总理大臣。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發布。同年12月,山縣有朋組閣,山縣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不久,向內閣提出了《外交政略論》和在1888年寫成的《軍事意見書》。《外交政略論》以明治政權海外擴張的基本國策為基礎,將當時視清帝國為其宗主國的朝鮮、以及滿洲劃入其利益線之內。為了防止俄國染指這些地區,山縣有朋大肆擴充日本海陸軍;還出台了《出師儲備物資管理委員會條例》、《戰時大本營條例》和《海軍軍令部條例》。1890年7月1日,日本舉行第1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同年10月30日颁布《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該文件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1890年11月29日召集第1回帝國議會。1891年,軍事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出下濑火药,後來被使用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中。

甲午战争 编辑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東學黨起義中,日清按1885年《朝鲜撤兵条约》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後扣留朝鮮高宗李㷩,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鮮國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與英方代表约翰·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泽 、约翰·哈林顿·歌宾斯。条约規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由该人的所屬國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该条约的签訂促成了1902年締结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後來被廣泛作軍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發[23]。1895年2月,清軍戰敗後,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澎湖群島的主權以及二兩白银的巨額賠款[24]。臺湾住民因不滿《马关条约》的簽訂,於1895年5月29日爆發乙未戰爭。至1895年11月18日起,經過理蕃政策的執行,台灣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因武力的征伐而納入日本殖民地。

 
桂太郎,曾三度出任大日本帝国閣揆。早年辅佐其導師山县有朋對日本的军事改革

1900年6月中國爆發義和團事件,日本派出陆军第5师团參與了八国联军之役。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之役,出兵佔據中国东北地区,在清廷与各国议和后,俄国仍然不撤兵。1901年,高峰让吉首次分离出肾上腺素。1901年4月29日,皇太孫迪宮裕仁親王(昭和天皇)出生。1902年1月30日,日英雙方结成同盟,日英兩国希望藉盟約鉗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的发展。1904年,长冈半太郎提出了早期的原子行星模型,稱為半太郎模型英语Hantaro Model,建議電子的軌道就像土星環[25],該模型後來被玻尔模型取代。

日俄戰爭 编辑

 
日俄戰爭中的眾日本陸軍步槍兵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取得決定性勝利,但由于战争导致财政恶化,而俄国亦爆发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两国要继续战争都很困难。1905年1月日露战争期間,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説《吾輩乃貓也》開始在《子規》雜誌上連載,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中介下签署《朴次茅斯和约》,结束了战争。日本戰後取得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26],這樣的战争赔偿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引发1905年9月5日的日比谷纵火事件。日本在《朴次茅斯和约》中取得俄國东清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的控制权,及後改称该铁路为南满铁路。1906年,南滿州鐵道設立,旨在垄断滿州地区的鐵道运输。

吞并朝鲜 编辑

 
1907年3月,在上野公園舉行的東京勸業博覽會

1907年,大韩帝国高宗派遣至海牙的密使任务失败,事後日本藉事件逼使韩国高宗让位。1908年,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引发赤旗事件,与警察发生冲突,最終演变成械斗事件。

 
林董,日本駐英國大使。在1902年為日本政府簽署日本與英國之間的盟約

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後,將原本朝鮮王國宗主國大清帝國逼退,朝鮮王國也改為大韓帝國,而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政治界對韓國問題頗多關注,認為應該要立即性的合併,唯有元老伊藤博文因為國際觀感因素,強力反對。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被韓國刺客安重根暗殺之後,主張「立刻合併派」成為日本主流。雖然韓國出現如李容九宋秉畯等人為首的「一進會」主張日韓「平等合併」,共同創造新的聯邦政府,但已經無力回天,日本宣佈吞併朝鲜。日韓合併的結果導致大韓帝國(朝鮮王國)的滅亡,朝鮮半島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朝鲜总督府成為日本在朝鮮的最高統治機關。1910年8月22日大日本帝国基於《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鮮併入版圖;此舉象徵朝鮮歷史上長久做為獨立國家地位的中斷,以及朝鮮日據時期的開始。[27]

1910年,化学家鈴木梅太郎从米糠中提取出了抗脚气病酸,將它命名為硫胺(维生素B1)。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其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同年末,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第一次護憲運動(日语:大正デモクラシー),事情导致1913年第三次桂内阁倒阁事件,日本開始出現政黨政治。1914年1月的西门子事件,最终导致执政14个月的第1次山本内阁总辞。

一战景氣 编辑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发,日本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國宣战。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

早年,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国民科学研究所」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資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於1917年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加上民间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後來在二戰時期的核武器研制。同年,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

干涉苏俄 编辑

 
西伯利亚干涉中的同盟国眾軍官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議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此,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事件最後失敗告终,蘇聯共产政府確立。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發生廟街事件後與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駐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並佔領库页岛北部,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後才撤出該地。

 
大島健一,日本在一戰時期的陸軍大臣

一戰協約國勝利後,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尔赛条约》,將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权益轉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廳,行政首府位於帕劳群岛科罗尔岛。數學家高木貞治在一戰期間完成了類域論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證明,並於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導致1920年代類域論古典理论的發展。戰後日本政局出現不穩,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第二次護憲運動。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舉行,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大正民主 编辑

 
1918年發行的日本地形圖,包含台灣及朝鮮

1925年實行全民普選,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總理大臣,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日本為1920年建立之國際聯盟創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28],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翌年,臺灣總督府宣布,開始臺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29],並於1930年竣工[30]。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濟臺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31]。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兩人發明了引向天线,後來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32]。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國家满洲国而引发國際危機,於1935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1935年,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軍國體制 编辑

政黨政治日漸衰落(例如田中義一主張懲罰殺害張作霖的兇手而被迫下台),內閣總理大臣甚至會被軍人政變刺殺(如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廢立(總理大臣意見或政策若與軍部不同調,便會遭到軍方倒閣撤廢,換上親軍部的人馬),二二六事件之後,统制派首腦東條英機等軍人集團漸漸掌握內閣與議會的控制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33],随后冈田启介内阁倒台,廣田弘毅組閣,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為本的法西斯體制[34]。广田弘毅迫于军方压力在上台后恢复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此后军部的势力开始扩张。

 
位於東京丸之內東京會館日语東京會舘,原為一民營宴會場館,大政翼贊會成立時一度徵用此地做為總部使用

入侵中国 编辑

 
日军进犯马来亚吉隆坡

统制派軍人東條英機掌權後,立刻策動了對外用兵,基於他是陸軍身份調動了東北亞的部隊,对中國開展大规模侵略。此時日本尚處於地區戰爭階段,1937年,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

因為日本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持續消耗物資,加上美英荷三國對日實施經濟制裁,為了打破僵局,軍部內分做兩種派系:一派主張趁蘇德戰爭蘇軍主力在歐洲,往滿洲國北部的西伯利亞擴張,另一派則主張南下東南亞。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日本簽此條約之目的是確保滿洲國北部邊界不會爆发戰爭,影响到南進政策的實行。而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開始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希特勒随即邀請日本加入。北進派乘機要求應德國要求出兵西伯利亞背刺蘇聯,日本大本營亦一度動搖,命關東軍在滿洲國佈兵演習準備入侵,史稱關特演。但随著德軍進攻受阻,加上日本急需資源,大本营便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最終決定向東南亚進發前往掠奪急需的石油資源[35]

中日戰爭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杀害中國軍民,史稱南京大屠殺[36],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37][註 3]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38]。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39]

兵下南洋 编辑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27日由日本與德国意大利柏林签署。此项协定正式确立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国同盟关系,并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警告: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腹背受敌。条约中,三国同意在未来10年他们会“支持及与对方互相合作……以期实现她们建立与维持新秩序的目标,以期提倡互惠互利与有关人民之福祉” 。三国确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以政经与军事之力,协助任何仍未参与战争而被攻击的一方”。而条款中的攻击者不包括苏联。条约补充1936年的德日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不足,并消除德国与日本因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起的嫌隙。后来,匈牙利王國(1940年11月20日)、罗马尼亚王國斯洛伐克共和國(1940年11月23日)加入簽署三國同盟正式加入轴心國。保加利亚王國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日本1940年9月派軍進駐维希法国所控制的越南北部,切斷了中国賴以取得同盟國军火的中越铁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華盛頓特區談判,但談判破裂告終。日本遂於7月2日決定增派部隊至越南。而美國則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8月1日對「所有侵略國」實施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英國與荷蘭亦同時實施對日經濟制裁。對於石油、鋼鐵、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這政策極為致命,除非日本將軍隊撤出中南半島,否則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將會耗盡。日本不接受此條件,並稱這三國和中國為ABCD包圍網

 
1938年,海軍第一舰队扶桑榛名山城三艘战舰

戰爭的第一槍在马来亚打響。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軍發動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距離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这场战役中,日軍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日軍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因此該戰役被稱為马来亚閃擊戰。马来亚战役爆发後不足一小時,日軍於東岸時間1941年12月7日,偷襲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迅速進攻太平洋區內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包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菲律賓新幾內亞香港所羅門群島等地,佔領及扶植多個傀儡政權,大批同盟國士官被日軍俘虜。泰國在日本軍事壓力之下,發出通諜:要么軍事同盟讓日軍通過泰國、要么被入侵,加上泰政府獨裁,選擇了和日本同盟,但仍拒絕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最終加入了軸心國陣營。泰國軍隊參與了緬甸戰役馬來亞战役並獲得了大片土地。

這段時間裡,日本勢力向西達至英屬印度、以東至新幾內亞群岛,形成「絕對國防圈」,能掩護日本的海上戰略資源運輸。除了對東南亞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連佔領太平洋的各個島嶼,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中被摧毀,無法援助其戰區,且日軍大規模進攻,島嶼紛紛被日軍所佔領。日軍在各島上修築各個不同的防禦工事和機場,使得日本的「絕對國防圈」範圍不斷擴增,但兵力大量分散。此外日軍還有試過對澳洲達爾文展開空襲,並在澳洲的東部海域攻擊沿岸與來往的商船,但在空襲與攻擊沿岸後未即時登陸,且在不久後盟軍開始反攻,失去進攻澳洲的機會。在海上,日本海軍局部巡弋陸續消滅盟國海軍,其中最大的戰果是在印度洋空襲中將英國皇家海軍徹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軍攻擊美國西海岸。

战局转折 编辑

 
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損失多艘主力船艦

1942年5月4日,珊瑚海海戰爆发,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母艦的海戰,為一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拉開了序幕。日本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襲後,為了防範美軍持續由側翼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便積極策劃對中途島的攻佔作戰計畫,原本預計所有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南雲艦隊的六艘航空母艦要全部參戰,為日軍攻擊中途島時提供空中支援以及隨時殲滅出現的美軍機動部隊,但由於日軍在新幾內亞地區發動FS作戰而引發珊瑚海海戰,讓六艘航空母艦中的兩艘「翔鶴」與「瑞鶴」航空母艦無法參戰,使南雲艦隊減損33%的空中兵力,但日軍仍按照既定計畫,於1942年5月28日發動中途島作戰計畫。

由於日方的密碼被美軍破譯成功,美軍在日軍進攻中途島前就已作好準備,除了強化中途島本身的防禦力量外,尼米茲也要求剛由珊瑚海海戰回到珍珠港的「企業號」以及「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由斯普魯恩斯少將領軍,駛往中途島東北海域埋伏,同時也令在珊瑚海海戰中受重傷,當時在珍珠港大修中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執行緊急修理,於3日後組成另一支特混編隊,由法蘭克·傑克·弗萊徹少將領軍,駛向中途島東北海域與斯普魯恩斯的艦隊會合。

1942年6月4日晨南雲部隊開始空襲中途島,然而因為南雲艦隊發生一連串的戰術判斷失誤(其中包含偵察機未搜尋到美艦隊,中途島攻擊部隊返航以及中途島陸基航空部隊攻擊等),讓埋伏在東北海域的美軍特混編隊有機可趁,首先對日艦隊發動攻擊,讓南雲艦隊中的「赤城」、「加賀」和「蒼龍」號航空母艦被美軍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擊中起火,並於當晚陸續沉沒。而「飛龍」號的航空機隊隨後對美軍艦隊發動反擊,也讓美軍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受到重創,後來日軍伊-168號潛艦發現了約克鎮號,隨即發射魚雷擊沉約克鎮號。而發動攻擊的「飛龍」號航空母艦也被美軍攻擊後沉入大海。

在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後,由於空中攻擊力量完全喪失,山本大將不得不向全軍宣布撤消戰役計畫並開始撤退,此戰役以美軍勝利而告終,也因為日軍損失過於巨大(四艘航空母艦、200架以上的艦載機以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讓日軍在短期內無法再發動大型的戰役,美軍得以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故中途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40]

1938年以来,日军以「扫荡」、「三光作战」,试图稳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无法扭转整体局势。

最终降服 编辑

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4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廣島市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即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同時苏联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滿洲及朝鲜半岛北部。8月15日,裕仁天皇電台廣播宣佈向同盟國投降,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也在同日下午宣布内阁总辞。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42]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結束[43],大日本帝国实质性灭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和平宪法》颁布后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称日本国。日本於明治维新后所佔領,位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领土,在战后則被中华民国和东南亚各国分別收回,琉球群岛硫磺岛亦由美国军事占领,其后,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北马里亚纳群岛,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在战争结束后,同盟国也对大日本帝国的战争罪行开展了清算,包括在战争期间担任首相的广田弘毅平沼骐一郎东条英机小矶国昭等均被逮捕,前首相近卫文麿也因被列在战犯名单上而选择自杀以逃避审判。经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理后,东条英机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武藤章等七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并在1948年12月23日执行。其余战犯均被判处相应徒刑。

住民 编辑

 
日本內地的人口密度(大正9年)
 
日本內地的人口密度(昭和15年)

在日本,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擁有大日本帝國國籍的人被稱為日本人、日本國民、日本臣民。《國籍法》(明治32年法律第66號)規定了國籍要求。根據屬於以下哪一類,有時在法律制度下受到不同的對待。

國民 编辑

1.內地人
內地人是適用《戶籍法》(明治31年法律第12號)的公民。幾乎相當於現在的日本人口。內地人分為華族士族、平民。貴族有特殊地位,如有資格成為貴族院議員(3年),1914年(大正3年)族籍記載被廢除。戰後隨著1947年戶籍法的修訂,這些區別完全消失了。
2.樺太人
樺太人庫頁島的原住民,在樺太施行法令(明治40年法律第25號)等法律中被稱為土人。他們也被稱為樺太土人。有種說法認為薩哈林人沒有大日本帝國國籍(百瀬後掲書),但當時的憲法文本卻說他們有日本帝國國籍(美濃部後掲書)。樺太人中近80%是阿伊努人,其餘還有尼夫赫人鄂羅克人等原住民族。1932年,樺太人成為內地人(昭和7年勒令第373號),1943年樺太編入內地,實際上也成為內地人(昭和18年法律第35號)。
3.台灣人
台灣人為台灣原居民,也被稱為本島人。1895年割讓後成為大日本帝國國民,雖然不受《戶籍法》的適用,但有公民身分。本島人90%為漢族,10%為高砂族。戰後,在行政上,因1952年的舊金山條約生效而被視為失去日本國籍,但司法判例表明,因《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生效而失去日本國籍(前大日本帝國國籍),為平和條約國籍離脫者。
4.朝鮮人
朝鮮人朝鮮半島原居民,在1910年日韓合併後,也成為大日本帝國國民。雖然不受《戶籍法》的適用,但有公民身分。在朝鮮人中,前大韓帝國的皇族僅限於王族,部分在合併朝鮮有功者則僅限於朝鮮貴族。1947年,根據外國人登錄令,朝鮮籍被納入外國人,後於1952年的舊金山條約生效而正式失去日本國籍(前大日本帝國國籍),為平和條約國籍離脫者。

根據法令規定,依《台灣戶籍令》(明治38年)、《民籍法》(1909年,大韓帝國)及後《朝鮮戶籍令》(大正12年),屬於台灣戶籍或朝鮮戶籍的稱為「帝國臣民」。內地人為「戶籍法適用者」(戶籍法ノ適用ヲ受クル者),而除內地人以外的日本國民統稱為「戶籍法不適用者」(戶籍法ノ適用ヲ受ケザル者)。此外,在官方文件中,也被標記為「內地人」、「台灣人」、「朝鮮人」[44]

國民以外 编辑

未被正式承認為領土的統治區域居民不被賦予大日本帝國國民身份,也不被視為公民。 由國際聯盟賦予委任統治南洋群島的居民被稱為島民,沒有大日本國籍。大多數島民是卡納卡人,及查莫羅人

政治 编辑

宪法及政府 编辑

 
1930年代的帝国议会议事堂(第三代國會)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并设立宪法取调局,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国会的进程。1885年,随着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取代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成為明治政府的首腦。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以该初稿为基础,伊藤博文、井上、伊東巳代治、金子堅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伊藤别墅中,进行再次修改,寫成了「夏岛草案」。此后,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随后不久,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并自任议长,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宪法通过明治天皇向内阁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钦定宪法」。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益田太郎冠者男爵,日本貴族貴族院議員。其父益田孝是三井財閥近代化經營的主導人物
 
久我通久,日本貴族貴族院議員。具平親王裔孫,歷任宮中顧問官、東京府知事、宗秩寮。三十六年,晉從一位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四年後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後,第五十五條規定國務大臣輔弼天皇。而憲法內文並沒有「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名詞。內閣當時依據內閣官制之法律運作,「內閣總理大臣為(國務大臣)同輩中之首席」,實際上職權並不明確,內閣總理並沒有閣臣的任免權,由於任免權在天皇手上,所以當內閣意見不一時只能總辭。內閣總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總理大臣「大命降下」授命組閣。明治後期至昭和中期,總理大臣的人選由曾當過總理,被稱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薦。大正後期至昭和初期的政黨內閣時代,是基於「憲政之常道」,由眾議院政黨構成而任免政黨黨魁組閣(例如政友會為最大黨,則任命其組閣。當政友會下台後,則任免另一個大黨憲政會組閣,由大黨輪流執政。)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在大部份時間採用「現役武官制」,必須由現役武官出任,人選必須由陸軍海軍推薦。而兩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權利。所以兩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辭職,而所屬軍部拒絕推薦後繼者則內閣倒台。而且軍令方面屬於天皇的統帥權,所以一般文人內閣較難干預軍事政策。

1888年为了审议宪法草案,根据枢密院官制创设了枢密院。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天皇的最高谘询机关。首任议长为伊藤博文。长期以来,枢密院是掌控日本国家大政方针的显要部门,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国内政党势力衰退,军部逐渐强硬,枢密院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最后随着《日本国宪法》的施行,于1947年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枢密院设议长1名、副议长1名、顾问官24-28名。任命资格为40岁以上、国家元勋的人物。另外,各国务大臣都自然成为顾问官,可以参加表决。在东京的成年亲王也可以参加会议。枢密院建筑位于东京都皇居内,建于1921年,二战后供皇宫警察使用至今。

 
北白川宮成久王北白川宮的第三代當主

大日本帝國的最高立法機關帝國議會,是日本國會從1890年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到1947年發布《日本国憲法》期間的正式名稱。帝國議會的歷史從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議會開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國議會。1890年11月29日,第1屆眾議院、貴族院開議。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屆眾議院解散、貴族院停會。帝國議會由眾議院貴族院構成,眾議院議員由國民選出,貴族院議員則由不經選舉的皇族華族、勅任議員構成。貴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數議員是終身任期。兩院權限對等,但是眾議院擁有預算先議權。

 
小笠原長幹伯爵,日本貴族小倉藩藩主長男

日本二戰時主導政府的大政翼贊會,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政治團體,於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動政治權力集中的「新體制運動」作為主要目標,將既有的政黨解散成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以一黨專政的模式統治日本。由於當時任何形式的結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贊會因而自稱是一種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結社」。雖然自身認為是一個超越黨派的組織,但戰後被廣泛被認為是與同時代之納粹黨法西斯黨相似的獨裁政黨,較不同之處是大政翼贊會採取多數決,與上述政黨多為個人獨裁相異。除了位於首都東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國各地設有道府縣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區町村支部、町内會、部落會等分支機構。大政翼贊會成立後,曾與許多功能類似的團體合併、也成立許多外圍團體,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學報國會」、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論報國會」等。在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情勢下,以大政翼贊會為中心、對軍部的方針給予支持的政治體制,被稱為「翼贊體制」,無論是政府運作、公共政策、產業發展、文化教育等各種國政事務,均在這種體系下被大政翼贊會及其外圍團體緊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負議會政黨職責的翼贊政治會日语翼賛政治会改組為「大日本政治會」,大政翼贊會本身則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應本土決戰而成立的「國民義勇隊」。

意識形態 编辑

 
八纮一宇」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家格言,日本政府宣传部门的解释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圖為1940年宫崎县八紘一宇塔的竣工儀式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現以興亞會為代表的「興亞論」,其內容包括新日本的現代化、國家協同合作、國家合併、構築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脫亞論》中,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但中國仍然是落後地方,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改善中國,不然落後的中國將會牽連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損害。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應該不惜強佔落後的中國、朝鮮,幫助其建設。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通過出資購買武器來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這種意識形態成為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根源。最初亞洲主義主張日本和大陸國家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但是後來亞洲主義得到修正,一改過往建立平等關係的主張,提倡日本成為亞洲國家發展的導師,日本應當參與東亞的政局,積極左右大陸國家的發展。根據昭和研究會的「東亞協同體論」,二戰時成為構築「大東亞共榮圈」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義是指日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政治意識形態,现代学者一般将這理解为军国主义。戰前日本軍部(陸軍省)興起法西斯主義,陸軍省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終於爆發1936年二二六軍事政變海軍省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事後皇道派被整肅,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日本軍國體制確立。日本的東方會是當時國內法西斯主義運動的典範。該會由中野正剛創建,主張將天皇變成純粹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政黨在1937年選舉獲得2.1%的選票。東方會後來遭到取締,中野正剛受到軟禁,他在軟禁時剖腹自殺。雖然在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沒有形成決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經對二戰期間日本軍部的思想影響深遠。

 
日本民族主義作家大川周明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第二次近衛聲明」,號召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欲樹立「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以大日本帝國、東亞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為目標。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内閣制定《基本国策綱要》(基本国策要綱),將继续擴大戰爭,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寫入基本国策綱要,成為战争的方針。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度明確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大日本帝國(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中華民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屬香港英屬婆羅洲地區(包括砂撈越汶萊)及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汪精衛政權)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並於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與滿洲國(代表: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實質獨立的參與國)、菲律賓自治邦(總統勞威爾)、緬甸國(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並在會後發表《大東亞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標。

在1920年代,匈牙利民族主義者提出建立圖蘭社會,成立大圖蘭國,跨越匈牙利至日本的東北亞地區,是為圖蘭主義。圖蘭主義頗其納粹東方主義,以及泛突厥主義的色彩,以統一阿姆河以北的圖蘭雅利安民族為目標。同時期土耳其正在推行世俗化,擺脱阿拉伯伊斯兰勢力的控制,在急於尋求新思想的大環境下,民族主義也在土耳其萌芽。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齐亚·乔加勒甫宣稱土耳其人版图由阿尔泰山博斯普鲁斯海峡,並指土耳其人、土庫曼人、韃靼人、馬札兒人、芬蘭人、蒙古人、滿洲人、朝鮮人和日本人也是圖蘭人的一分子。圖蘭主義於戰前在東歐民族主義者中興起,至於二戰時期的日本擴張策略有否受圖蘭主義影響,則眾説紛紜。

殖民地事務 编辑

 
1930年代日屬楚克群島波利尼西亚人警察。當時楚克群島為日本托管地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總督擁有行政權立法權和兵權,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資源,並且很多時是獨立於日本內閣自主運作,只對天皇負責。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局。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廢除,軍事部份也改由直屬日本內閣台灣軍司令官負責。一般而言,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以警察為中心,除了維護治安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事務。

科研及學術成果 编辑

 
日本醫學家林春雄,前東京帝国大学医学院院部長

軍事 编辑

軍事参谋與軍國體制 编辑

明治時代设立兵部省,负责管轄国家防衛治安維持的機関。因王政復古征夷大将軍被废除,日本朝廷其他的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

1871年(明治4年)7月,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应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次年2月,根据太政官公告,兵部省废除,拆分为海军省陆军省[100],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1873年4月1日,陆军省参谋局改称第六局[101],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状[102]。1875年6月18日改为陆军省直属机构[103]

 
1930年代的日本海军军令部

1878年12月,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104]。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105]。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106]

 
1910年代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

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當天皇要進行军事咨询时,军事参议院會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見上奏给天皇,但不允许軍官独自上奏。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可只由陆军海军的参议官進入参议会。军事参议院由议长、军事参议官、干事长,和干事組成。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但是,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雖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並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實行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是只听不答,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是一個獨立勢力。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參與了在德國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承诺將加强日德之間的邦交,聚会的第二天,东条英机亦剛从柏林赶到。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團體。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军部開始猛烈評击政党政治,並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陸軍省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終於爆發1936年「二二六東京軍事政變,海軍省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事後皇道派被整肅,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1936年(昭和11年)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軍事政變後,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国家的決策权便从属于军部。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後,结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确立了日本軍國體制,即是軍事獨裁政治體制

戰時大本营 编辑

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最初為臨時性質,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107]。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108]。1896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109]。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110],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頒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11月20日,隨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111]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陸軍)和军令部(海軍)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总理大臣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陸軍 编辑

 
1940年,由九七式中戰車九五式輕戰車组成的混成部隊正在進行訓練

明治時代所设立的省厅之一。负责管轄国家防衛治安維持的機関。功能相当于現在的防衛省。因王政復古征夷大将軍被废除,日本朝廷其他的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兵部省废除之后,应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成立陸軍省海軍省

1872年(明治5年)2月,陸軍省从兵部省独立出来,与海軍省一同被单独設置。

總軍日本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下轄數個方面軍。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陸軍計有中国派遣军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1939年以前,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為,下轄數個師團,但中日戰爭開戰後,日軍大幅徵召兵員,擴建陸軍,方於軍之上再設立方面軍及總軍的編制。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省為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將华中方面军與华北方面军合并,首先於中國南京設立了第一支總軍「中国派遣军」,首任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1941年11月6日,日本於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個月,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首任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1942年10月1日,德蘇開戰,日本又將駐紮於新京的「關東軍」升格為總軍(總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以作為日蘇之間戰爭之準備。1944年後,日本在戰爭中節節敗退,軍方開始有人喊出「本土決戰」的口號,1945年4月7日,日本將原本防衛總司令部改制為「第一總軍」(總司令官杉山元大將,駐地東京)、「第二總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元帥,駐地廣島,在8月6日原子彈攻擊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及航空總軍(總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駐地東京)。戰後,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其餘總軍均遭裁撤。

方面軍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鮮軍台灣軍関東軍中国派遣军等4軍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軍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軍改组为第1軍,在華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軍,与其他部隊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陸軍最初的方面軍。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軍的仅有华北方面军。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軍,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軍之上,设立總軍作为陸軍部隊的最大单位。軍隊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軍)、2HA(第2方面軍)等与相区別。司令官陸軍大将中将親補

大日本帝國沒有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海軍 编辑

 
1925年在吴海军工厂进行改造空母工程的「赤城」,该艦改造後在1927年3月25日開始服役

明治政府继承了江户时代以來长崎海军传习所日语長崎海軍伝習所等组织的一些海军操练所与海军伝习所外加其他相关人员和装备。1870年(明治3年),陆海军正式分离。1872年(明治5年),海军省川村纯义胜海舟的指导下在东京都筑地区建立。1876年(明治9年)创立了海军兵学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军令部。由於萨摩藩西南战争中失去的影响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陆军的发展重於海军。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参谋本部后,通过了两名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山本权兵卫的主张,开始对舰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番改革,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而到了日俄战争时,则达到了七十六艘军舰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规模。

日本海军之后在“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从一八八〇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於英国,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战列巡洋舰

 
在1922年12月27日開始服役的「凤翔」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佐藤铁太郎日语佐藤鉄太郎等海军戰略家,开始计划對策以應付美国海军的威脅,佐藤認為战列舰的數量必须达到對方的70%以上,但由於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竣工。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1920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驅逐艦,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1920-30年代,日本海軍大概分艦隊派及條約派兩個對立派系,於海军假日時期的日本政壇上挑起多次衝突。條約派認識到日本經濟的困難,中主張遵守倫敦海軍條約,限制軍備發展以充實國力的勢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帥為代表人物,以海軍省為代表。相對於此,艦隊派是指大日本帝國海軍中反對《倫敦海軍條約》,提倡全力擴張艦隊,挑戰歐美列強在亞太地區權力的勢力,以伏見宮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輔、末次信正、高橋三吉等人及軍令部為中心,日後珍珠港事變率領日軍艦隊偷襲夏威夷南雲忠一中將亦為這一派的代表人物。雖說艦隊派與條約派互為對立,然而事實上,兩者所代表者僅為當時日本海軍中兩種對立的意見,並非有組織的兩個團體,兩者之間亦無明確的定義與分割。1929年,日本帝國海軍成立了海軍陸戰隊

衛戍部隊 编辑

 
1875年代日本列島的警察

大日本帝國陸軍時期,日軍將基地稱為衛戍地,其部隊長稱為衛戍司令官,例如東京衛戍司令官(とうきょうえいじゅしれいかん)。衛戍地設有衛戍醫院(衛戍病院)、衛戍監獄(衛戍刑務所衛戍拘置所)等設施,均屬衛戍司令官所管。

憲兵隊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國陸軍,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隊,稱作海軍特別警察隊[112]

1881年3月11日,日本宪兵条例公布,5月9日宪兵队成立。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阪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1889年,设立六个师团后,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宪兵兵力2100名。甲午战争爆发,增设师团,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上面写有红色從右至左的「憲兵」二字。1931年918事变时,宪兵总数2250名。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大日本帝国曾設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内设特高课。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归军部领导。

軍事人員養成 编辑

1883年至1945年間,陸軍大學校創設於東京都港區北青山(開校後一年遷往千代田區,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疏散至山梨縣甲府市),培養參謀軍官及日軍級、大佐級高階軍官及軍事研究為其主要任務。設置的64年間共有3,485名畢業生。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尉大尉軍官。教育期間為步兵騎兵三年,砲兵工兵為兩年。日本陸軍內的諸所學校通常是在教育總監部的管轄下,陸軍大學校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的學校,陸軍大學校畢業生的人事安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軍官的養成學校。该校於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是该校的畢業生。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學生一畢業即成為奏任官。日本皇族、華族也多數進這兩所學校。陆军士官学校的學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海軍兵學校、海軍機關學校與海軍經理學校是帝國海軍的三大軍校。日本海軍兵學校大日本帝國海軍戰鬥兵科軍官的養成學校,設校於廣島縣江田島市。1869年,其前身「海軍操練所」開設,後改稱「海軍兵學寮」。1876年遷往東京築地,改稱「海軍兵學校」。1888年再遷往現址廣島縣瀨戶內海安藝群島的江田島。1943年在岩國飛行場設立岩國分校。1944年設立大分舞鶴分校。1945年設立針尾分校。海軍兵學校的錄取年齡為16-19歲的中學校畢業生。學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為3年8個月,1932年時改為4年制。後來因為需要大量軍事人員擴充軍隊,兵學校的學制由第66期開始縮短為3年8個月,再後來又縮減為3年3個月(67期)、3年4個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個月(72期)。海軍兵學校的最高年級生稱為「1號」,其下較低年級生則以「2號」、「3號」、「4號」分別稱呼之。海軍兵學校畢業生會以少尉候補生身份分發至練習艦隊,經過遠洋航行的術科講習及實地訓練後任職。

社會階級 编辑

 
松本治一郎,1916年開始作為部落民解放運動的領袖

日本歷史上存在一特殊階級,即是部落民。部落民是過去封建時期賤民階級的後代,他們社會階級低下,世代住在固定的地區。主要從事被認為是宗教上「不潔」的工作,如殯儀業者、屠夫或皮革工人、拾荒者、小丑等,並傳統上居住於對外隔絕的村莊或貧民區(多不適於農耕),分為非人與穢多。非人多數是乞丐、算命、監獄看守,穢多則是處理與死亡有關的工作(因神道教與佛教也認為宰殺與血不潔)。他們要住在特別區域穿特別衣服自異於其他人。居住在對外隔絕的村落,被稱為「穢多」;乞丐、算命、監獄看守等則被稱為「非人」,均是最低階級的人。當年「穢多」若犯罪,武士階級可以殺了他們而不受懲罰。這些人及其子孫所聚集生活的貧困地區逐漸形成部落,故稱為部落民。部落民無法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也不能與一般人交往,只能從事粗賤的工作求生存,世襲無法翻身。

在幕府末期,當封建制度發生危機的時候,反對幕府的志士剛即提出了解放部落的主張。與此同時,幕府也從加強它的軍事力量這個目的出發,企圖廢除部落民的身分並想把他們組成軍隊,做為解放他們的代價。德川政權本來從提升彈左衛及其部下的身分為平民時開始已經著手了這種工作,但它的覆滅使這種由封建統治者所進行的解放政策發生了挫折。直至1871年,日本的封建階級制度被廢除,部落民被合法的解放。明治時期併入日本與殖民地的居民[113][114],諸如阿伊努人琉球人,這些少數族群在日本社會的地位跟和新拼入的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一樣,有時甚至更低;不同的是,剛獲得良民地位的部落民帶有歧視意味地被稱為「新平民」。

经济 编辑

 
1881年日本政府發行的一元紙幣

明治維新以來,門戶被放以後,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日本開始工業化,躋身列強。當時日本開始出現了數個影響日本經濟深遠的巨無霸公司:三井三菱住友。三井财团早年聘用了三野村利左卫门、益田孝、中上川彦次郎等人,掌握了近代化经营模式。1876年,三井银行三井物产创立。此后,财团不断扩大产业领域,进入了纺织业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1909年,成立三井合名会社。当时已经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财阀。

 
1914年日本碓冰峠电氣化列车
 
1920年代大日本帝國交通全圖

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参与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轻则罚款,重则處死[115];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並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鲜和臺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滿洲进口杂粮充饥[116]

 
1900年籌備的國營八幡製鐵所是當時全日本規模最大的煉鋼廠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战场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获益很多。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業和礦業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為23%,首度超越農業的21%,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債權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國家對軍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赖軍需品外銷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导致日本多間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發生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1930年,由于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时,自由經濟轉換成國家统制經濟(戰時經濟),這段時間日本製造業和礦業總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過30%,這是由於軍事工業的發展。

貨幣政策 编辑

 
1930年日本银行大阪分行的航拍圖。银行前方的大街是御堂筋的一部份

日本银行在帝國金融體系的崗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中央银行。依據日本銀行法,日本银行為財務省主管的認可法人,是獨立於日本政府法人。1882年6月帝國颁布日本银行条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貨幣單位「圓」(),取代當時的四进制的二分金。當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圓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圓=100錢=1000厘。[117]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銀兩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118]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1897年,随着日本货币法的发布,日圓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1日圓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幣鈔票之间的兑换。

朝鲜半岛地區 编辑

日治朝鲜時期,日本在朝鲜半岛开展了包括兴建基础设施等的经济建设。1912至1937年間,朝鲜半岛GDP年增长4.2%,超过了日本列島和西欧。[119]其对外贸易在1911年以向英国进口最多,占39.46%,其次依次为清帝國美国德意志帝国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俄罗斯帝国,以向清帝國出口最多,占54.79%[120]:227

滿洲地區 编辑

 
满洲鞍山昭和製钢所

滿洲當時已建立起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時任滿洲國國務院實業部總務司長岸信介關東軍說:「要是沒有財閥、資本家,就無法進行初期建國工程」,而從日本引入財閥投資[121]:223。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鯰川義介的日產財閥藉此進入滿洲,旗下擁有日立製作所日產汽車、日本礦業、日本化學工業等130家公司,是擁有15萬名員工之大財閥[121]:223-224。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特殊會社”——壟斷性公司。滿鐵之所以接受改組,時任滿鐵總裁之松岡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滿業之鮎川義介為姻親[121]:223-224。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金属类回收法》[122]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本溪湖,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湖、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和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台灣地區 编辑

日治台灣產業發展最顯著的是糖業。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改善製糖方法,獎勵從事糖業者。總督府並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建立「原料採集區域制度」,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在這樣的制度下,吸引了許多日本大財團來台設立製糖公司,在台灣眾多糖公司中也有幾家台灣人創辦較大規模的,如林本源製糖。

1900年,三井財閥設立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廠「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23],新式糖廠至1911年已有11家、1927年增為45家,其中臺灣、明治、鹽水港、大日本、新港、新高等糖廠佔總產量80%。然而,從臺灣糖業圖(1934年)可見,有部份臺灣人的傳統製糖事業仍以改良糖廍的方式經營[124]

經過總督府全力支持後,臺灣糖業於1930年代產量達到高點。以1931年為例,臺灣全年總共產出24億3834萬4890斤(台斤),是整個帝國產糖量最多的地區。[125]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在任教台北帝國大學期間,以日本種稻米改良培植出蓬萊米。日本农学新渡戶稻造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時,於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對臺灣糖業有重大影響。總督府又大力推廣阿薩姆紅茶的種植,讓福爾摩沙茶外銷歐洲與美洲市場。

文化 编辑

文學 编辑

 
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攝於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國喪

明治時代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大量外來文化也在這段時期被引進日本。自由詩就是隨著歐洲文學引進日本的詩歌題栽之一,這種體裁主要是一些長篇的及體現新學術理念的作品。年輕日本散文家及劇作家爭相獵取新思想,但小說家還是最早把這些理念融入其作品之中。

當時新出現的通俗文學集中於“私小說”這一種體裁的創作以及一些不尋常的重要作家,比如夏目漱石,就寫下有名的小說《我是貓》。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少爺》及《心》。被譽為“小說之神”的志賀直哉森鷗外就致力於運用西方的文學風格及技巧。芥川龍之介也寫下不少有名的歷史短篇小說。尾崎紅葉泉鏡花樋口一葉等作家的風格則保留了近代日本文學早期的面貌。

在明治世代早期(1868-1880年代),福澤諭吉創作啟蒙文學,是近世描畫激烈轉變的社會的普及讀物。接著,在明治中期(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坪内逍遥二葉亭四迷開始引入現實主義,但在同時,古典主義的尾崎紅葉,山田美妙及幸田成行也大受歡迎。樋口一葉,是在當時少數的女性作家,以口語及文學語言用簡單的手法寫下一些關於該世代女人無力的短篇故事。泉鏡花,尾崎的追隨者,追求典雅的風格,其早期的小說如《外科室》(1895年)就用文學的語言寫成;後來的小說,比如《高野聖》(1900年)就用口語創作。

 
1880年代的銀座磚城,因區內建築大量使用烧制砖瓦而得名。1872年银座大火后,日本政府按「都市防火」原則於原火除地修筑而成,但因砖瓦建築抗震能力不佳,當時又沒有抗震設計,區內建築大多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被震毁

日本紋身熱 编辑

1868年以後,日本數百年來第一次向西方打開了貿易大門。歐洲幾乎同時出現了對日本商品和文化迅速膨脹的需求。富有的歐洲貴族們渾身上下滿戴著各色日本飾品回到國內。

1881年,16歲的喬治五世橫濱讓日本刺青师彫千代在他手臂上紋上了一條紅藍雙色的龍。在當時,未來英國國王的紋身是一起知名事件,當時還出現了一幅喬治在1893年婚禮上展現紋身的假想圖。王子紋身的新聞在英國、法國乃至美國迅速掀起了紋身熱潮:紋身已經成為社會地位,以及對日本商品購買力的標誌。埃塞克斯大學當代藝術講師馬特·洛德(Matt Lodder)說:「當時人所共知的是,如果你很有錢並且去過日本,那麼最好在回國前給自己紋身。」。1891年,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外訪日本時,也讓彫千代在右臂紋上了一條五彩斑斕的龍。另外還有希臘奧爾嘉王后等多位顯赫的歐洲貴族身上也有日本紋身。

國土範圍 编辑

 
大日本帝國法定領土(昭和前期)1.內地、2.台灣、2'.新南群島、3.樺太、4.朝鮮(以上為領土)、5.關東州、6.滿鉄附属地、7.南洋群島

大日本帝國的領土分為「內地」與「外地」,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具有屬地的性質;廣義上的領土也包括在中國境內的數個租借地。此外,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後,在其佔領的部分外國領土上樹立多個傀儡政權,如在中国东北扶持滿洲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在菲律賓建立第二共和國等。(有人將泰國視作日本傀儡、佔領地,泰國並不是日本的傀儡,日本視泰國为盟友,加上泰政府親日和泰日軍事同盟,泰國是日本在亞洲唯一的盟友。)

首都 编辑

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後,隔年即以「行幸」(天皇出巡)的名義,將皇室駐地由京都遷至江戶日本歷史上稱為「東京行幸日语東京行幸」),以之為行在,並以「在東方的京都」之名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在此之後,日本朝廷及政府也隨之遷移至東京。明治天皇以江戶時代江戶城為新住所,這個新皇宮曾使用「東京城」、「宮城」等名,二戰後更名為皇居至今。東京則因為是「帝國的首都」而常被稱為「帝都」。
日本法律並沒有規定首都位置,僅有在1923年(大正12年)9月12日發布的《關東大地震發生後之詔書》(関東大震災直後ノ詔書)提到「東京為帝國之首都」(東京ハ帝国ノ首都)。事實上,象徵天皇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御座」並沒有隨著朝廷遷至東京,而是繼續留在京都舊皇宮(至今仍是如此),大日本帝國時期在位的明治大正昭和等3位天皇也都是在京都即位,這使得京都仍然具有部分的首都機能。

內地 编辑

與現在日本的領土範圍大致相同,即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日本列島四大島,加上奄美群島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以及這些群島的附屬島嶼。

內地的範圍中,曾有重大主權變更的區域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南樺太與整個千島群島被蘇聯佔領;日本雖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這兩地的主權,但沒有涵蓋持續被蘇聯管治的南千島群島。此爭議延續至蘇聯解體繼承其政治地位的俄羅斯聯邦,雙方至今尚未解決。

外地 编辑

有別於內地的稱呼。性質上等同於屬地,因此適用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被迫放棄所有外地的統治權。

原為一清朝省份,1895年透過《馬關條約》割讓,以及數個原住民政權,自1895年後透過武力征伐逐一佔領,並於1933年大分社投降後正式掌控全島[126],战后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參見: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
原為清朝附屬獨立國,1910年透過《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战后由美苏两国接管,后分裂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韩民国。參見: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

租借地 编辑

委任統治區域 编辑

間接統治區域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質控制地 编辑

佔領地 今日所在地 佔領年份 參見
英属马来亚 马来西亚 1941年-1945年 日本佔領馬來亞
英屬北婆罗砂拉越王國汶萊 马来西亚聯邦汶萊 日本佔領婆羅洲
英屬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 1942年-1945年 新加坡日佔時期
英屬緬甸 緬甸聯邦 日本佔領緬甸緬甸國
英屬吉爾伯特群島 吉里巴斯共和國 1941年-1943年
英屬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1941年-1945年 香港日佔時期
英屬印度安達曼群島 印度共和国 1942年-1945年 日本佔領安達曼群島英语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Andaman Islands
英屬所羅門群島英语British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 1942年-1943年 索羅門群島戰役
英屬聖誕島 澳屬聖誕島 聖誕島之戰英语Battle of Christmas Island
荷屬東印度 印尼 1942年-1945年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
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寮國柬埔寨 1940年-1945年 越南帝国柬埔寨王國
美屬關島 美屬關島 1941年-1944年 關島戰役
美屬威克島 美屬威克島 1941年-1945年 威克島戰役
美國阿拉斯加領地基斯卡島阿圖島 美利堅合眾國 1942年-1943年
美屬菲律賓自由邦 菲律賓共和國 1942年-1945年 日本佔領菲律賓英语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Philippines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澳管新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新幾內亞之戰英语New Guinea campaign
英澳紐共管諾魯 諾魯共和國 日本佔領諾魯英语Japanese occupation of Nauru

帝國遺產及影響 编辑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终戰時,仍然控制着中国東部及東南亞的大片領土,當地的日本資產,包括工廠、基础建设,有很多都由當地在戰後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國的鞍山鋼鐵集團的前身就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鐵所」和「昭和製鋼所」。國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後,負責掌管全國重工業的資源委員會利用剩餘練鋼設備改組成鞍山鋼鐵公司。中國共產黨占领中国东北後鞍山鋼鐵公司仍維持既往編制,並藉由蘇援重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規模最大且最先進的鋼鐵生產公司。

注释 编辑

  1. ^ 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稱。
  2. ^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臺番,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當時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臺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
    原文:「副島:「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3. ^ 數字有爭議,詳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 National Diet Library. [201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2. ^ 1867年2月13日(慶應三年一月九日)明治天皇繼位,1868年正式登基。
  3. ^ 1947年日本宪法生效以后,昭和天皇仍继续担任日本天皇直到1989年(昭和64年)1月7日逝世
  4. ^ Jansen, p.334.
  5. ^ . goo辞書.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日语). 
  6. ^ 甘懷真,東亞政治秩序與生命意義的安頓:以近代日本的國家轉換為例,法鼓人文學報第二期 2005 12 月,頁 203 '"'-'215
  7. ^ 安丸良夫(著)、劉金才(譯)(2010)。近代天皇觀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8.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0). 
  9. ^ 袁昌堯,張國仁. 日本简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3. ISBN 9789575865993. 
  10. ^ 箱館戦争の七カ月. 箱館奉行所. [2014-09-06]. (原始内容于2015-01-04) (日语). 
  11. ^ 五稜郭の歴史 箱館戦争~現在. 函館市. [2014-09-06]. (原始内容于2014-09-07) (日语). 
  12. ^ . 帯広市.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7) (日语). 
  13. ^ . 北海道デジタル図鑑.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3) (日语). 
  14. ^ 14.0 14.1 大庭幸生・永井秀夫. 《北海道の百年》. 東京都: 山川出版社. 1999. ISBN 4-634-27010-2 (日语). 
  15. ^ 林明德. 日本史. 三民書局. 1986: 248. ISBN 957-14-0710-0. 
  16. ^ 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譯. 《明治天皇(上)》. 新潮社. 2001: 431–447. ISBN 4-10-331704-3. 
  17. ^ Edward H. House (譯/陳政三). 征臺記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26–30. ISBN 957-8491-95-6. 
  18. ^ 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57-0463-76-7. 
  19. ^ . 世新大學.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20. ^ . 華夏經緯網. 2008-06-26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21. ^ 小島慶三. 《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中央公論新社. 1996: 186–191. ISBN 4-12-101316-6 (日语). 
  22. ^ 赤嶺守.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 歷史月刊. [2014-03-14]. (原始内容于2014-02-01). 
  23. ^ . 共识网. 2012-08-01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4. ^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六、甲午戰爭与馬關和約. [2014-01-23]. (原始内容于2012-12-15). 
  25. ^ James Clerk Maxwell on the nature of Saturn's rings, JOC/EFR, 2006年3月 [2008-12-20], (原始内容于2019-10-25) 
  26. ^ 1904年度事件:日俄战争. 騰訊. [2014-01-22]. (原始内容于2014-04-27). 
  27. ^ The annexation of Korea. The Japan Times. 2012-08-29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6-03-18). 
  28. ^ 関東大震災の惨状. 探検コム. [2008-01-12]. (原始内容于2007-10-25) (日语). 
  29. ^ .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30. ^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31. ^ 黃紹恆. . 遠流出版.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通过新浪新聞. 
  32. ^ . 中華網. [2015-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4). 
  33. ^ 写真で見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探検コム. [2014-03-22]. (原始内容于2013-12-31) (日语). 
  34. ^ 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廣田弘毅. 中國青年報. 2005-06-08 [2013-12-09]. (原始内容于2012-02-02) –通过新華網. 
  35. ^ . 世界博览. 2005-06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通过网易. 
  36. ^ 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新華網. [2015-03-21]. (原始内容于2016-02-23). 
  37. ^ 孙宅巍. (PDF). 江海学刊. 2001 [2017-07-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2). 
  38. ^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天下文化. 2010-07-07 [2014-03-25]. (原始内容于2014-03-25). 
  39. ^ 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主戰派爆兵變.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06-26 [2013-12-09]. (原始内容于2013-12-13). 
  40. ^ 中途島戰役. 華夏網. 2015-04-16 [2015-06-11]. (原始内容于2015-06-13). 
  41. ^ 1945,攻佔沖繩島. 2013-07-10 [2013-12-09]. [失效連結]
  42. ^ 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2013-12-11]. (原始内容于2015-01-22). 
  43. ^ . educationworld.net. [200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1). 
  44. ^ 『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人口表. 昭和6年10月1日現在』(者:外務省通商局第三課 [編]。出版者:外務省通商局)の『例言』(昭和7年12月に通商局第三課が記したもの)に「2. 本表ニハ海外在留本邦内地人ノ「国別人口」、「在外公館別男女人口」、「職業別人口」及「明治三十七年乃至昭和六年ニ於ケル比較数」ヲ集録シタリ 朝鮮人及台湾人ニ付テハ其ノ多数カ在外公館ニ対シ正規ノ登録ヲ為ササル為在留者ニ対スル正確ナル計数ヲ得難ク仍而本表ニハ現ニ登録済ミノ者の数ヲ掲ケタリ」と書かれている。『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人口表. 昭和13年10月1日現在』(著者:外務省調査部第二課 [編]。出版者:外務省調査部)の『例言』(昭和14年10月に外務省調査部第二課が記したもの)にも「三、朝鮮人及台湾人ハ其ノ多数カ在外帝国公館ニ対シ正規ノ登録ヲ為ササル為メ在留者ニ対スル適確ナル計数ヲ得難ク本調書ニハ現ニ登録済ミノ者人口ノミ掲記セリ」と書かれている。
  45. ^ 45.0 45.1 Woodburne O. Levy; Kavita Kalidas. Norman S. Miller , 编. Principles of Addictions and the Law: Applications in Forensic, Mental Health, and Medical Practice. Academic Press. 26 February 2010: 307–308. ISBN 978-0-12-496736-6. 
  46. ^ Kowner, Rote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The Scarecrow Press. 2006: 353. ISBN 0-8108-4927-5. 
  47. ^ Shimose, Masachika. National Diet Library, Japan. [2008-10-01]. (原始内容于2009-02-05). 
  48. ^ Nagai N. Kanyaku maou seibun kenkyuu seiseki (zoku). Yakugaku Zasshi. 1893, 13: 901. 
  49. ^ Howard-Jones, Norman. Was Shibasaburo Kitasato the Co-Discoverer of the Plague Bacilllus?.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1973, 16 (Winter): 292–307. PMID 4570035. doi:10.1353/pbm.1973.0034. 
  50. ^ Solomon, Tom. Hong Kong, 1894: the role of James A Lowson in the controversial discovery of the plague bacillus.. Lancet. July 5, 1997, 350 (9070): 59–62. PMID 9217728. doi:10.1016/S0140-6736(97)01438-4. 
  51. ^ Nakase, Yasukiyo. Kitasato Shibasaburo ni yoru Pesuto-kin hakken to sono shuhen. Nihon Sakingaku Zasshi. 1995, (50): 637–650. 
  52. ^ Butler, Thomas. Plague and Other Yersinia Infections. New York: Springer. 1983: 23. ISBN 1468484249. 
  53. ^ Cunningham, Andrew. The Laboratory Revolution in Medic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9–244. ISBN 0521524504. 
  54. ^ Ogura, Y. . Phytomorphology. 1967, 17: 109–114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55. ^ Shiga K, Ueber den Erreger der Dysenterie in Japan, Zentralbl Bakteriol Mikrobiol Hyg (Vorläufige Mitteilung), 1898, 23: 599–600 
  56. ^ Trofa AF, Ueno-Olsen H, Oiwa R, Yoshikawa M, Dr. Kiyoshi Shiga: discoverer of the dysentery bacillu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29 (5): 1303–1306, PMID 10524979, doi:10.1086/313437 
  57. ^ Societat Catalana. History of Science in Barcelona. Trobada Tècnica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2003, 7: 694 [5 May 2011]. 
  58. ^ Poppe, Barbara B. Historical Survey of U.S. Seimograph Station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096.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 
  59. ^ Yamashima T. Jokichi Takamine (1854-1922), the samurai chemist, and his work on adrenalin. J Med Biogr. 2003, 11 (2): 95–102. PMID 12717538. doi:10.1177/096777200301100211. 
  60. ^ Bennett M. One hundred years of adrenaline: the discovery of autoreceptors. Clin Auton Res. 1999, 9 (3): 145–59. PMID 10454061. doi:10.1007/BF02281628. 
  61. ^ 第6回 岡山医専教授 桂田富士郎 日本住血吸虫発見 世界注目の奇病解明. 岡山の医療健康ガイド MEDICA. [2018-05-11]. (原始内容于2018-05-11) (日语). 
  62. ^ Martins AV. Non-human vertebrate hosts of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and Schistosoma mansoni.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58, 18 (5–6): 931–44. PMC 2537966 . PMID 13573118. 
  63. ^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 官報. 1904年08月13日. dl.ndl.go.jp. [2018-05-11]. (原始内容于2018-05-11) (日语). 
  64. ^ Greenberger, D.; Hentschel, K.; Weinert, F. (编), Compendium of Quantum Physics: Concepts, Experimen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9th Edition, Springer, 2009, ISBN 978-3540706229 
  65. ^ Stringer, MD; Ahmadi, O. Famous discoveries by medical students. ANZ J Surg. Dec 2009, 79 (12): 901–8. PMID 20002992. doi:10.1111/j.1445-2197.2009.05142.x. 
  66. ^ Yoshihara, H. K. Discovery of a new element 'nipponium': re-evaluation of pioneering works of Masataka Ogawa and his son Eijiro Ogawa.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2004, 59 (8): 1305–1310. Bibcode:2004AcSpe..59.1305Y. doi:10.1016/j.sab.2003.12.027. 
  67. ^ Nagaoka, Hantaro, The Inductance Coefficients of Solenoids (PDF),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Tokyo, Japan: Imperial University), 1909-05-06, 27 (6): 18 [2020-07-28], (原始内容 (PDF)于2019-12-17) 
  68. ^ Suzuki, U., Shimamura, T. Active constituent of rice grits preventing bird polyneuritis. Tokyo Kagaku Kaishi. 1911, 32: 4–7; 144–146; 335–358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06-21). 
  69. ^ Hakaru Hashimoto - Who Named It?
  70. ^ Hashimoto, H. Zur Kenntnis der lymphomatösen Veränderung der Schilddrüse (Struma lymphomatosa). Archiv für klinische Chirurgie (Berlin). 1912, 97: 219–248. 
  71. ^ Hideyo Noguchi | Japanese bacteriologist. Britannica. [2017-10-04]. (原始内容于2017-10-04) (英语). 
  72. ^ Dixon, Bernard. "Fame, Failure, and Yellowja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robe Magazin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May 2004.
  73. ^ Abiko 2015,第3頁.
  74. ^ Fujiki, H. Gist of Dr. Katsusaburo Yamagiwa's papers entitle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I to VI reports). Cancer Science. 2014, 105 (2): 143–9. PMC 4317818 . PMID 24313817. doi:10.1111/cas.12333. 
  75. ^ Tanaka, George. The Transportation Problem by Prof. Soichi Kakeya. Hosei University Research Department Bulletin. 1986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07-05). 
  76. ^ Kakeya, Soichi, Some problems on maximum and minimum regarding ovals, Tohoku science reports, 1917, 6: 71–88 
  77. ^ Japan Patent Office. Japan Patent Office. www.jpo.go.jp. [15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于2017-07-27). 
  78. ^ Phillips, Glyn 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Japan and Europe: Industry-Academic Interactions. Routledge. 2018-10-26 [2020-07-05]. ISBN 9780429774546. (原始内容于2020-07-05) (英语). 
  79. ^ Historical overview of methamphetamine. Vermont Department of Health. [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于2016-11-28). 
  80. ^ Sur quelques théoremes généraux de la théorie des nombres algébriques par T. Takagi (PDF). Compte rendu du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 mathématiciens tenu à Strasbourg du 22 au 30 Septembre 1920. 1921: 185–188 [2020-07-05]. (原始内容 (PDF)于2017-10-28). 
  81. ^ .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日语). 
  82. ^ Automation with a human touch.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19-02-18). 
  83. ^ . [June 1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84. ^ 《岩波理化学辞典》第5版. 东京都: 岩波书店. 1998. ISBN 4-00-080090-6. 
  85. ^ Uda, S. On the Wireless Beam of Short Electric Waves. Th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December 1925: 1128. (原始内容于2020-07-13).  (This was the preface and notice in advance for a series of 11 papers with the same title by Uda between 1926–1929 on the antenna.)
  86. ^ Yagi, Hidetsu; Uda, Shintaro. (PDF).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Imperial Academy). February 1926, 2 (2): 49–52 [11 September 2014]. doi:10.2183/pjab1912.2.4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8). 
  87. ^ Sin-Itiro Tomonaga Yoshio Nishina, His Sixtieth Birth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vember 20, 1950 (updated January 11, 1951)
  88. ^ Hantaro Nagaoka. Possibility of the radio transmission being disturbed by meteoric showers.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1929, 5 (6): 233–236. doi:10.2183/pjab1912.5.233 .  Cited in Wilhelm Nupen. Bibliography on meteoric radio wave propagation. Washington: 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61: 76 [5 July 2016]. 
  89. ^ . [15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3). 
  90. ^ Permanent magnet containing copper (PDF). [15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7-11). 
  91. ^ 古賀逸策と水晶振動子PDF - 電気学会。
  92. ^ History of Research on Switching Theory in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EJ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and Materials, Vol. 124 (2004) No. 8, pp. 720-726,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93. ^ Switching Theory/Relay Circuit Network Theory/Theory of Logical Mathema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PSJ Computer Muse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of Japan
  94. ^ Radomir S. Stanković (University of Niš), Jaakko T. Astola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rk G. Karpovsky (Boston University), Some Historical Remarks on Switching The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 DOI 10.1.1.66.1248
  95. ^ Radomir S. Stanković, Jaakko Astola (2008), Reprints from the Early Days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TICSP Series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Akira Nakashima to Switching The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CSP Series #40, Tamper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ignal Processing,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96. ^ Yukawa, H. On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PDF). Proc. Phys.-Math. Soc. Jpn. 1935, 17 (48) [2020-07-05].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2-19). 
  97. ^ 97.0 97.1 Takemi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Health Dr. Taro Takemi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8. ^ James E. Hoar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Scarecrow Press, 2012
  99. ^ Patent no. 147,958, February 20, 1941, Ichiro Sakurada, Yi Sung-ki Lee. S. or Ri. Sung.Gi. and Hiroshi Kawakami, issued to Institute of Japan Chemical Fiber.
  100. ^ 明治太政官期法令の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国会図書館
  101. ^ 法令全書. 明治6年 内閣官報局. [2017-07-07]. (原始内容于2008-12-11). 
  102. ^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内閣官報局. [2017-07-07]. (原始内容于2008-12-11). 
  103. ^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内閣官報局. [2017-07-07]. (原始内容于2008-12-11). 
  104. ^ 法令全書. 明治11年 内閣官報局. [2017-07-07]. (原始内容于2008-12-11). 
  105. ^  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永久失效連結]
  106. ^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永久失效連結]
  107. ^  戰時大本營條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8. ^ . [201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0). 
  109. ^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0. ^ 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
  111. ^ 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営建設、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竜鳳書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
  112. ^ 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
  113. ^ 角岡伸彦『ピストルと荊冠』p.29
  114. ^ こぺる編集部編『部落の過去・現在・そして…』所収 灘本昌久「不利益=差別の再検討」p.53(阿吽社、1991年)
  115. ^ W. J. Macphers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7924. 
  116. ^ 許介鱗. . 海峡评论. 2006, (182)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117. ^ .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2009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9月21日) (中文(简体)). 
  118. ^ . [2009年9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6日) (中文(简体)). 
  119. ^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120. ^ Andrew Grajdanzev. The Government of Korea , 编. Modern Korea 1.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4年. 
  121. ^ 121.0 121.1 121.2 宮脇淳子. 第三章 滿洲國建國、崩壞以及其後. 《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國》 初版.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6 [2013]. ISBN 978-986-5842-71-0 (中文(繁體)). 
  122. ^ 揭秘伪满洲国. 中国网. 2009-09-15 [2011-07-28]. (原始内容于2015-05-04) (中文(简体)). 
  123.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新式糖廠.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02-07]. (原始内容于2018-02-07). 
  124.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灣糖業圖(1934年).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02-07]. (原始内容于2018-01-30). 
  125. ^ . 133.30.51.93. [2014-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126. ^ 《原住民族文獻:13期(2014年6月)》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

外部連結 编辑

前任者:
江户时代
1603年−1868年
日本历史
大日本帝国
1868年−1947年
繼任者:
日本战后英语Post-war Japan
1945年–至今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1945年–1952年

大日本帝国, 关于電影, 请见, 大日本帝國, 電影, 大日本帝國, 日语, 大日本帝國, 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 日语, 日本帝国, にほんていこく, 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 nippon, teikoku,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 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 大日本帝國憲法, 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 一般是指. 关于電影 请见 大日本帝國 電影 大日本帝國 日语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 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 日语 日本帝国 にほんていこく 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 nippon teikoku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 5 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 大日本帝國憲法 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 一般是指1868年 1947年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国 日語 1868年 1947年国旗 皇室徽章格言 五條御誓文 1868年 1912年 八紘一宇 1936年 1947年 国歌 君が代 君之代 source source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track noicon极盛时期领土和军事占领范围 1942年 內地 台灣 朝鮮 南樺太 租借地關東州 外地 南洋諸島 國際聯盟予委任統治 傀儡政權 軍事佔領地 保護國首都平安京 1868年 東京府 1868年 1943年 東京都 1943年 1947年 常用语言日语 官方 朝鮮語 台灣語 琉球语族群70 大和民族22 朝鲜族6 漢族1 5 琉球族0 5 阿伊努族宗教神道 國家神道 佛教 日本佛教 朝鮮佛教 台灣佛教 漢傳佛教 政府绝对君主制 1868年 1890年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90年 1940年 1945年 1947年 1 军事独裁 1940年 1945年 天皇 1868年 1912年明治天皇 2 1912年 1926年大正天皇 1926年 1947年昭和天皇 3 太政大臣 1871年 1885年三條實美內閣總理大臣 1885年 1888年伊藤博文 首任 1946年 1947年吉田茂 大日本帝国末任 立法机构帝国议会 上议院贵族院 下议院众议院历史时期新帝國主義军国主义法西斯主義 明治维新开始1868年1月3日 4 明治宪法施行1890年11月29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7月25日 日俄战争爆发1904年2月10日 占领中国东三省1931年9月18日 侵华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 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1945年8月15日 被同盟国軍事佔領1945年8月28日 新憲法生效1947年5月3日 1 面积1942年675 400平方公里人口 1942年103 727 610货币日圆臺灣銀行券朝鲜银行券日本军用手票 僅二戰占領地 前身 继承江户幕府琉球国蝦夷共和國大清俄罗斯帝国大韓帝國德屬新幾內亞大龜文菲律賓自由邦 美治琉球蘇佔滿洲薩哈林州蘇聯民政廳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美軍政廳中華民國太平洋群島託管地今属于 日本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文莱 柬埔寨 东帝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印度 印度尼西亞 老挝 马来西亚 蒙古 马绍尔群岛 緬甸 巴布亚新几内亚 帛琉 菲律賓 俄羅斯 新加坡 所罗门群岛 美國 澳大利亞 泰國 越南 瑙鲁 基里巴斯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 政治權力從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 隨後聘請外國人積極引入西方技術 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 大日本帝國憲法 於1889年發布 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 由明治時代開始 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 國力逐漸壯大 成為當時的列强之一 這場成功的改革對日本的政治及文化影響深遠 也為後來在歐洲萌芽的圖蘭主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 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 有天津日租界 苏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 日本與大英帝国結成同盟 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 二十世紀初 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 普通选举法 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 公佈了 治安维持法 於5月12日起施行 普通选举法 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 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 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 開始了 宪政之常道 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 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 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义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 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 1936年 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 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 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 恢复了在1913年被废除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使内阁成为了军部的傀儡 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 统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 1936年11月与德國签定 反共產國際協定 次年意大利加入 後有更多反共主義國家加入 1936年12月 日本在 伦敦海军条约 有效期結束後 不再續簽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 同時 华盛顿海军条约 五大国条约 的有效期亦終結 日本其後重啟海軍军备竞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 日本與中國全面爆發戰爭 1940年9月27日 大政翼贊會促成了 三国同盟条约 的簽定 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 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無條件投降 9月2日正式向盟军签署及递交投降文件 成為二戰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 日本被擊敗後丧失所有在海外的佔領地和屬地 至此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 隨後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 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 1947年 日本國憲法 頒布後 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 大日本帝国結束 1951年9月8日 舊金山和約 簽定 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 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 五条御誓文 至1947年5月3日施行新憲法為止 大日本帝國存在79年 期間 日本在经济 文化 政治上的成就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科學方面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了迅速的現代化 出現空前的工業化發展和技術創新 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國際上這段時期的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列強 走上了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道路 積極對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擴張 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戰爭 日韓併合 以及兩次世界大戰 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 侵略戰爭同時在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 至今仍未能平息 目录 1 名稱 2 君主 3 歷史 3 1 早期歷史 3 2 君主憲政 3 3 甲午战争 3 4 日俄戰爭 3 5 吞并朝鲜 3 6 一战景氣 3 7 干涉苏俄 3 8 大正民主 3 9 軍國體制 3 10 入侵中国 3 11 兵下南洋 3 12 战局转折 3 13 最终降服 4 住民 4 1 國民 4 2 國民以外 5 政治 5 1 宪法及政府 5 2 意識形態 5 3 殖民地事務 6 科研及學術成果 7 軍事 7 1 軍事参谋與軍國體制 7 2 戰時大本营 7 3 陸軍 7 4 海軍 7 5 衛戍部隊 7 6 軍事人員養成 8 社會階級 9 经济 9 1 貨幣政策 9 2 朝鲜半岛地區 9 3 滿洲地區 9 4 台灣地區 10 文化 10 1 文學 10 2 日本紋身熱 11 國土範圍 11 1 首都 11 2 內地 11 3 外地 11 4 租借地 11 5 委任統治區域 11 6 間接統治區域 11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實質控制地 12 帝國遺產及影響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外部連結名稱 编辑1867年11月9日 庆应3年10月14日 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天皇歸還政权 称为大政奉还 1868年1月3日 慶應3年12月9日 日本改元明治 朝廷同時发布 王政复古 大号令 根据大号令 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 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實權 1889年 明治22年 2月11日 大日本帝國憲法 生效 天皇定為国家元首 政体为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的分支 內閣及國會也漸次設置 之後的時間裡 日本 日本国 大日本 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国 等名稱都曾被日本政府使用過 受到西方影響崩潰的藩幕體制 自明治維新以來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 試圖創造日本人現代的國家認同 直到1934年發表 國體明徵聲名 日本為由天皇統治的國家 首度確立現代國體意義的 日本 主幹 6 7 1936年 昭和11年 国号正式统一为 大日本帝國 註 1 通称 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敗戰的日本在盟軍占領當局的指導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 1947年 昭和22年 日本國憲法 頒布施行以取代 大日本帝國憲法 官方文件也改用 日本國 國號 大日本帝国 一詞走入歷史 君主 编辑明治天皇 1867年1月30日 1912年7月30日 大正天皇 1912年7月30日 1926年12月25日 昭和天皇 1926年12月25日 1989年1月7日 歷史 编辑早期歷史 编辑 nbsp 1869年5月的箱館湾海戰是日本內戰戊辰戰爭的最後階段 帝國海軍正在扫荡德川幕府的殘餘軍力 圖中的兩艘軍艦為帝國軍的東艦與春日丸 nbsp 岩倉使節團的眾著名成員 從左至右 木户孝允 山口尚芳 岩倉具視 伊藤博文 大久保利通幕末時日本諸藩當中 以薩摩藩和長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響力高喊高舉 攘夷 大旗 兩藩對於 開國 的幕府不滿 與朝廷聯手逼迫幕府轉向 攘夷 繼而不惜主動挑起與西洋諸國的事端 薩摩與幕府對長州作戰 種下傳統武士的不滿加深日後武力討伐幕府的種子 1866年1月21日 在坂本龍馬的中介下 薩摩藩與長州藩締結同盟 決定在倒幕上合作 1867年11月9日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見薩長同盟的威脅 決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 提出大政奉还 翌日获得敕许 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 並创设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 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 公家的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見此 策劃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 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後 萨摩等五個藩的军队封鎖了京都御所的九门 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 随后 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 王政复古大号令 並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 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 8 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 更激化了德川庆喜與讨幕派的对立 1868年1月中 亲德川派的会津藩 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 从大坂向京都进军 同时 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軍亦在京都重兵集结 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 伏见爆发武装冲突 即鸟羽伏见之战 內戰戊辰戰爭爆發 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德川庆喜战後於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阪城 並由海路逃往江户 1月31日 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 並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 以萨摩 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 相继从京都出发 3月12至13日 讨幕军隊到達江户城外 經過一連場談判後 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 於4月21日和平接收江户 事後德川庆喜遭到软禁 江戶時代結束 nbsp 明治天皇明治天皇于1868年4月6日发表 五条御誓文 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 自1868年開始日本进行了多项改革 9 1868年 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後箱館裁判所 日语 箱館裁判所 便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 10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還權力後 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的伊达氏作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殘餘幕府势力 幕府軍在接連敗仗後 在1869年1月北上佔領五稜郭 将领榎本武揚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 並和讨幕軍之間爆發箱館戰爭 11 1869年6月27日 榎本武扬宣佈投降 隨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 日本全境統一 在幕府軍投降之後 新政府廢藩置縣及廢除大名 並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設11國86郡 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 从京都移驻江户 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 同年 新政府創建了開拓使 北海道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 除了政府動員的移民之外 亦有自發性的大規模移民 其代表例為帶廣的晩成社 12 為了加強國防 還設置了屯田兵制度 13 1882年 開拓使被廢止 政府改設函館縣 札幌縣 根室縣三個縣來管理北海道 三县一局时代 14 28 30 1886年 政府決定廢除三縣 改設北海道廳 日语 北海道庁 1886 1947 14 31 33 日本後來有出兵臺灣之議 15 16 1871年10月 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 17 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 史稱八瑤灣事件 18 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日本和清朝朝貢 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 註 2 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 是為 牡丹社事件 19 在駐华英國公使調停下 日清兩國簽訂 北京專約 1871年12月23日 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國 1873年 日本政府取消了自豐臣秀吉起 基督教傳教士在日本國內傳教的禁令 君主憲政 编辑 明治初期 政府內長州與薩摩兩派摩擦越來越烈 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內部冲突 於1873年10月爆發明治六年政变 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擱置征韩 事後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宣布下野 連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 直至1874年 已經下野的板垣退助 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 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 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 由於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 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 西乡隆盛引發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爭 20 21 nbsp 早期的日本議會1875年 與俄國簽訂 樺太千島交換條約 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 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國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 条件为讓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 板垣退助雖然於明治六年政变失敗 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 1875年9月 發生了江华岛事件 最終使日朝雙方簽訂江华条约 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 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 领事裁判权 贸易等权利 並承认朝鲜为独立国 1877年 西乡隆盛以 清君側 為名 發起西南戰爭討伐明治政府 最終薩摩兵敗 1878年 實行地方三新法 引發各地不安 1878年5月14日 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町清水谷遭到暗杀 1878年8月23日 發生竹桥事件 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 1879年 日本政府將 北京專約 中的 琉球人 詮釋為 日本國屬民 染指中國自明清兩朝以來的朝贡国琉球国 藉此機會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 琉球王国灭亡 22 并改设为冲绳县 1880年 国会期成同盟結成 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 借着这个组织 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 1881年 發生自由民權運動 自1874年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递交以来 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達一系列开设议会 保障自由等期望 1880年 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 日本国国宪按 並將此作为草案提交 此外 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權運動組織互相呼应 也提出了自己的 宪法意见 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 而 日本国国宪按 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 并给予議會很大权力 亦遭到了伊藤博文 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 与大隈的意见一样 未能获得最终通过 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 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 大隈被罷免後 天皇隨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 大隈垮台後 松方正義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 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貨緊縮 削减政府开支 改革地税改革 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 三年後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nbsp 曾兩度出任大日本帝国內閣總理大臣的山县有朋 被普遍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之父 在山县任內颁布的 教育敕语 其宗旨成为該時期日本教育的主軸 nbsp 建於1883年的東京鹿鳴館 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脱離亞洲 全面西化的象徵 俄國在十七世紀末進行的西化改革 成為日本西化的參照1882年8月 山縣有朋在一份意見書中認為 目前不存在歐洲各國入侵日本的可能性 就在這一時期 沙俄將其對外政策的重心從西方移到遠東 準備修建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 企圖控制太平洋上的一切國際商業活動 這引起了日本的警覺 1882年 朝鲜發生壬午事變 云岘君 兴宣大院君 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後不久 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 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 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 事件中 當地日本公使馆被焚 多名日本僑民遇害 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經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 同年8月12日 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 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 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 8月30日 日朝雙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 济物浦条约 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1884年12月4日 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开化党人挟持朝鮮高宗李㷩 矫诏称清军作乱 請求日方派兵支援 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 至12月6日清軍入宫 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 政变失败後 日方於1885年派井上馨與载着军隊的兵舰六艘登陸朝鲜济物浦 要求朝鲜賠償損失 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 汉城条约 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 1885年4月 日本與清方簽訂 朝鲜撤兵条约 雙方皆從朝鲜半島撤军 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 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島的权利 为以後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筆 1885年12月22日 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 并担任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1889年 大日本帝國憲法 發布 同年12月 山縣有朋組閣 山縣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不久 向內閣提出了 外交政略論 和在1888年寫成的 軍事意見書 外交政略論 以明治政權海外擴張的基本國策為基礎 將當時視清帝國為其宗主國的朝鮮 以及滿洲劃入其利益線之內 為了防止俄國染指這些地區 山縣有朋大肆擴充日本海陸軍 還出台了 出師儲備物資管理委員會條例 戰時大本營條例 和 海軍軍令部條例 1890年7月1日 日本舉行第1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 同年10月30日颁布 教育敕语 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 該文件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 1890年11月29日召集第1回帝國議會 1891年 軍事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出下濑火药 後來被使用在中日甲午战争及日俄戰爭中 甲午战争 编辑 主条目 日清战争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 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 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東學黨起義中 日清按1885年 朝鲜撤兵条约 同時出兵朝鮮半島 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 其後扣留朝鮮高宗李㷩 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鮮國事 1894年7月16日 日本与英国签署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與英方代表约翰 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 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 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 英方的休 弗雷泽 约翰 哈林顿 歌宾斯 条约規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 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 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 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 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 由该人的所屬國家制定的法例管制 该条约的签訂促成了1902年締结的日英同盟 1893年 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後來被廣泛作軍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 中日甲午战争爆發 23 1895年2月 清軍戰敗後 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 马关条约 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和澎湖群島的主權以及二億兩白银的巨額賠款 24 臺湾住民因不滿 马关条约 的簽訂 於1895年5月29日爆發乙未戰爭 至1895年11月18日起 經過理蕃政策的執行 台灣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因武力的征伐而納入日本殖民地 nbsp 桂太郎 曾三度出任大日本帝国閣揆 早年辅佐其導師山县有朋對日本的军事改革1900年6月中國爆發義和團事件 日本派出陆军第5师团參與了八国联军之役 1900年 俄国趁八国联军之役 出兵佔據中国东北地区 在清廷与各国议和后 俄国仍然不撤兵 1901年 高峰让吉首次分离出肾上腺素 1901年4月29日 皇太孫迪宮裕仁親王 昭和天皇 出生 1902年1月30日 日英雙方结成同盟 日英兩国希望藉盟約鉗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的发展 1904年 长冈半太郎提出了早期的原子行星模型 稱為半太郎模型 英语 Hantaro Model 建議電子的軌道就像土星環 25 該模型後來被玻尔模型取代 日俄戰爭 编辑 主条目 日俄戰爭 nbsp 日俄戰爭中的眾日本陸軍步槍兵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 日本取得決定性勝利 但由于战争导致财政恶化 而俄国亦爆发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 两国要继续战争都很困难 1905年1月日露战争期間 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説 吾輩乃貓也 開始在 子規 雜誌上連載 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 1905年9月5日 日俄兩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的中介下签署 朴次茅斯和约 结束了战争 日本戰後取得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 26 這樣的战争赔偿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 最終引发1905年9月5日的日比谷纵火事件 日本在 朴次茅斯和约 中取得俄國东清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的控制权 及後改称该铁路为南满铁路 1906年 南滿州鐵道設立 旨在垄断滿州地区的鐵道运输 吞并朝鲜 编辑 主条目 日韓合併 nbsp 1907年3月 在上野公園舉行的東京勸業博覽會1907年 大韩帝国高宗派遣至海牙的密使任务失败 事後日本藉事件逼使韩国高宗让位 1908年 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引发赤旗事件 与警察发生冲突 最終演变成械斗事件 nbsp 林董 日本駐英國大使 在1902年為日本政府簽署日本與英國之間的盟約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後 將原本朝鮮王國的宗主國大清帝國逼退 朝鮮王國也改為大韓帝國 而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日本政治界對韓國問題頗多關注 認為應該要立即性的合併 唯有元老伊藤博文因為國際觀感因素 強力反對 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被韓國刺客安重根暗殺之後 主張 立刻合併派 成為日本主流 雖然韓國出現如李容九 宋秉畯等人為首的 一進會 主張日韓 平等合併 共同創造新的聯邦政府 但已經無力回天 日本宣佈吞併朝鲜 日韓合併的結果導致大韓帝國 朝鮮王國 的滅亡 朝鮮半島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 朝鲜总督府成為日本在朝鮮的最高統治機關 1910年8月22日大日本帝国基於 日韓合併條約 將朝鮮併入版圖 此舉象徵朝鮮歷史上長久做為獨立國家地位的中斷 以及朝鮮日據時期的開始 27 1910年 化学家鈴木梅太郎从米糠中提取出了抗脚气病酸 將它命名為硫胺 维生素B1 1912年7月30日 明治天皇駕崩 其子嘉仁繼位 改元大正 是為大正時代 同年末 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第一次護憲運動 日语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 事情导致1913年第三次桂内阁倒阁事件 日本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1914年1月的西门子事件 最终导致执政14个月的第1次山本内阁总辞 一战景氣 编辑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发 日本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國宣战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 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 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 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 早年 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 国民科学研究所 的构想 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資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 於1917年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 加上民间的捐款 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 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後來在二戰時期的核武器研制 同年 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 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 干涉苏俄 编辑 主条目 西伯利亞干涉 nbsp 西伯利亚干涉中的同盟国眾軍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議和 签订了 布列斯特 立陶夫斯克条约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此 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 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 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事件最後失敗告终 蘇聯共产政府確立 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 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發生廟街事件後與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 一直駐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 並佔領库页岛北部 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後才撤出該地 nbsp 大島健一 日本在一戰時期的陸軍大臣一戰協約國勝利後 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 凡尔赛条约 將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权益轉交日本 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 1922年 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廳 行政首府位於帕劳群岛的科罗尔岛 數學家高木貞治在一戰期間完成了類域論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證明 並於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 導致1920年代類域論古典理论的發展 戰後日本政局出現不穩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 發生第二次護憲運動 nbsp 1922年2月6日 华盛顿会议舉行 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 四国公约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及 九国公约 大正民主 编辑 nbsp 1918年發行的日本地形圖 包含台灣及朝鮮1925年實行全民普選 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總理大臣 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 日本為1920年建立之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 1921年 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 1923年9月 日本關東大地震 28 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 1926年12月25日 大正天皇駕崩 皇太子裕仁繼位 是為昭和時代 翌年 臺灣總督府宣布 開始臺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 嘉南大圳 29 並於1930年竣工 30 1927年4月 由于日本政府救濟臺灣銀行失敗 陷全國金融於險地 史稱 昭和金融恐慌 31 1928年 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兩人發明了引向天线 後來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1930年 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日本未能倖免 在此期間 濱口 犬養和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 主張削減軍費 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 三人亦先後被暗殺 32 1931年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日本發動一 二八事變 在1933年3月27日 日本因扶植傀儡國家满洲国而引发國際危機 於1935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 1935年 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軍國體制 编辑 政黨政治日漸衰落 例如田中義一主張懲罰殺害張作霖的兇手而被迫下台 內閣總理大臣甚至會被軍人政變刺殺 如五一五事件與二二六事件 或任意廢立 總理大臣意見或政策若與軍部不同調 便會遭到軍方倒閣撤廢 換上親軍部的人馬 二二六事件之後 统制派首腦東條英機等軍人集團漸漸掌握內閣與議會的控制權 1936年2月26日 發生了二二六事件 33 随后冈田启介内阁倒台 廣田弘毅組閣 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為本的法西斯體制 34 广田弘毅迫于军方压力在上台后恢复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此后军部的势力开始扩张 nbsp 位於東京丸之內的東京會館 日语 東京會舘 原為一民營之宴會場館 大政翼贊會成立時一度徵用此地做為總部使用入侵中国 编辑 nbsp 日军进犯马来亚吉隆坡统制派軍人東條英機掌權後 立刻策動了對外用兵 基於他是陸軍身份調動了東北亞的部隊 对中國開展大规模侵略 此時日本尚處於地區戰爭階段 1937年 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 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 1937年7月7日 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 全面入侵中國 引發中日戰爭 因為日本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持續消耗物資 加上美英荷三國對日實施經濟制裁 為了打破僵局 軍部內分做兩種派系 一派主張趁蘇德戰爭蘇軍主力在歐洲 往滿洲國北部的西伯利亞擴張 另一派則主張南下東南亞 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日本簽此條約之目的是確保滿洲國北部邊界不會爆发戰爭 影响到南進政策的實行 而在1941年6月22日 德国開始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 希特勒随即邀請日本加入 北進派乘機要求應德國要求出兵西伯利亞背刺蘇聯 日本大本營亦一度動搖 命關東軍在滿洲國佈兵演習準備入侵 史稱關特演 但随著德軍進攻受阻 加上日本急需資源 大本营便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 最終決定向東南亚進發前往掠奪急需的石油資源 35 中日戰爭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 包括首都南京 杀害中國軍民 史稱南京大屠殺 36 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 37 註 3 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 38 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 令日軍陷入消耗戰 曠日持久 消耗日軍大量人力 物力和財力 39 兵下南洋 编辑 主条目 太平洋戰爭和三國同盟條約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在1940年9月27日由日本與德国及意大利在柏林签署 此项协定正式确立了柏林 羅馬 東京軸心国同盟关系 并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警告 要么保持中立 要么腹背受敌 条约中 三国同意在未来10年他们会 支持及与对方互相合作 以期实现她们建立与维持新秩序的目标 以期提倡互惠互利与有关人民之福祉 三国确认对方的势力范围 并承诺 以政经与军事之力 协助任何仍未参与战争而被攻击的一方 而条款中的攻击者不包括苏联 条约补充1936年的德日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不足 并消除德国与日本因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起的嫌隙 后来 匈牙利王國 1940年11月20日 罗马尼亚王國 斯洛伐克共和國 1940年11月23日 加入簽署三國同盟正式加入轴心國 保加利亚王國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日本1940年9月派軍進駐维希法国所控制的越南北部 切斷了中国賴以取得同盟國军火的中越铁路 1941年4月 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華盛頓特區談判 但談判破裂告終 日本遂於7月2日決定增派部隊至越南 而美國則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 並8月1日對 所有侵略國 實施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 英國與荷蘭亦同時實施對日經濟制裁 對於石油 鋼鐵 工具母機有70 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 這政策極為致命 除非日本將軍隊撤出中南半島 否則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將會耗盡 日本不接受此條件 並稱這三國和中國為ABCD包圍網 nbsp 1938年 海軍第一舰队扶桑 榛名 山城三艘战舰戰爭的第一槍在马来亚打響 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00 30 日軍發動马来亚战役 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 当时距離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 这场战役中 日軍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 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 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 日軍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 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 因此該戰役被稱為马来亚閃擊戰 马来亚战役爆发後不足一小時 日軍於東岸時間1941年12月7日 偷襲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 並正式向美國 英國和荷蘭宣戰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迅速進攻太平洋區內美國 英國 荷蘭的殖民地 包括馬來亞 荷屬東印度 菲律賓 新幾內亞 香港 所羅門群島等地 佔領及扶植多個傀儡政權 大批同盟國士官被日軍俘虜 泰國在日本軍事壓力之下 發出通諜 要么軍事同盟讓日軍通過泰國 要么被入侵 加上泰政府獨裁 選擇了和日本同盟 但仍拒絕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最終加入了軸心國陣營 泰國軍隊參與了緬甸戰役及馬來亞战役並獲得了大片土地 這段時間裡 日本勢力向西達至英屬印度 以東至新幾內亞群岛 形成 絕對國防圈 能掩護日本的海上戰略資源運輸 除了對東南亞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 日本接連佔領太平洋的各個島嶼 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中被摧毀 無法援助其戰區 且日軍大規模進攻 島嶼紛紛被日軍所佔領 日軍在各島上修築各個不同的防禦工事和機場 使得日本的 絕對國防圈 範圍不斷擴增 但兵力大量分散 此外日軍還有試過對澳洲的達爾文展開空襲 並在澳洲的東部海域攻擊沿岸與來往的商船 但在空襲與攻擊沿岸後未即時登陸 且在不久後盟軍開始反攻 失去進攻澳洲的機會 在海上 日本海軍局部巡弋陸續消滅盟國海軍 其中最大的戰果是在印度洋空襲中將英國皇家海軍徹底逐出太平洋 日本海軍攻擊美國西海岸 战局转折 编辑 nbsp 於中途島戰役 日本海軍損失多艘主力船艦1942年5月4日 珊瑚海海戰爆发 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母艦的海戰 為一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拉開了序幕 日本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襲後 為了防範美軍持續由側翼直接攻擊日本本土 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便積極策劃對中途島的攻佔作戰計畫 原本預計所有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南雲艦隊的六艘航空母艦要全部參戰 為日軍攻擊中途島時提供空中支援以及隨時殲滅出現的美軍機動部隊 但由於日軍在新幾內亞地區發動FS作戰而引發珊瑚海海戰 讓六艘航空母艦中的兩艘 翔鶴 與 瑞鶴 航空母艦無法參戰 使南雲艦隊減損33 的空中兵力 但日軍仍按照既定計畫 於1942年5月28日發動中途島作戰計畫 由於日方的密碼被美軍破譯成功 美軍在日軍進攻中途島前就已作好準備 除了強化中途島本身的防禦力量外 尼米茲也要求剛由珊瑚海海戰回到珍珠港的 企業號 以及 大黃蜂號 航空母艦由斯普魯恩斯少將領軍 駛往中途島東北海域埋伏 同時也令在珊瑚海海戰中受重傷 當時在珍珠港大修中的 約克鎮號 航空母艦執行緊急修理 於3日後組成另一支特混編隊 由法蘭克 傑克 弗萊徹少將領軍 駛向中途島東北海域與斯普魯恩斯的艦隊會合 1942年6月4日晨南雲部隊開始空襲中途島 然而因為南雲艦隊發生一連串的戰術判斷失誤 其中包含偵察機未搜尋到美艦隊 中途島攻擊部隊返航以及中途島陸基航空部隊攻擊等 讓埋伏在東北海域的美軍特混編隊有機可趁 首先對日艦隊發動攻擊 讓南雲艦隊中的 赤城 加賀 和 蒼龍 號航空母艦被美軍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擊中起火 並於當晚陸續沉沒 而 飛龍 號的航空機隊隨後對美軍艦隊發動反擊 也讓美軍的 約克鎮號 航空母艦受到重創 後來日軍伊 168號潛艦發現了約克鎮號 隨即發射魚雷擊沉約克鎮號 而發動攻擊的 飛龍 號航空母艦也被美軍攻擊後沉入大海 在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後 由於空中攻擊力量完全喪失 山本大將不得不向全軍宣布撤消戰役計畫並開始撤退 此戰役以美軍勝利而告終 也因為日軍損失過於巨大 四艘航空母艦 200架以上的艦載機以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 讓日軍在短期內無法再發動大型的戰役 美軍得以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 故中途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 40 1938年以来 日军以 扫荡 三光作战 试图稳定中國的日佔區 但仍无法扭转整体局势 最终降服 编辑 戰爭後期 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和沖繩島 美軍B 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 許多城市遇襲 市民傷亡慘重 工業設施盡毀 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 41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军依次在廣島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 即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同時苏联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 佔領滿洲及朝鲜半岛北部 8月15日 裕仁天皇以電台廣播宣佈向同盟國投降 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也在同日下午宣布内阁总辞 9月2日 日本政府簽署 降伏文書 接受波茨坦宣言 正式投降 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 北海道 九州 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 42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結束 43 大日本帝国实质性灭亡 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 和平宪法 颁布后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 改称日本国 日本於明治维新后所佔領 位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领土 在战后則被中华民国和东南亚各国分別收回 琉球群岛和硫磺岛亦由美国军事占领 其后 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 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北马里亚纳群岛 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在战争结束后 同盟国也对大日本帝国的战争罪行开展了清算 包括在战争期间担任首相的广田弘毅 平沼骐一郎 东条英机 小矶国昭等均被逮捕 前首相近卫文麿也因被列在战犯名单上而选择自杀以逃避审判 经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理后 东条英机 松井石根 板垣征四郎 土肥原贤二 广田弘毅 木村兵太郎 武藤章等七名战犯被判处绞刑 并在1948年12月23日执行 其余战犯均被判处相应徒刑 住民 编辑 nbsp 日本內地的人口密度 大正9年 nbsp 日本內地的人口密度 昭和15年 在日本 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 擁有大日本帝國國籍的人被稱為日本人 日本國民 日本臣民 國籍法 明治32年法律第66號 規定了國籍要求 根據屬於以下哪一類 有時在法律制度下受到不同的對待 國民 编辑 1 內地人 內地人是適用 戶籍法 明治31年法律第12號 的公民 幾乎相當於現在的日本人口 內地人分為華族 士族 平民 貴族有特殊地位 如有資格成為貴族院議員 3年 1914年 大正3年 族籍記載被廢除 戰後隨著1947年戶籍法的修訂 這些區別完全消失了 2 樺太人 樺太人是庫頁島的原住民 在樺太施行法令 明治40年法律第25號 等法律中被稱為土人 他們也被稱為樺太土人 有種說法認為薩哈林人沒有大日本帝國國籍 百瀬後掲書 但當時的憲法文本卻說他們有日本帝國國籍 美濃部後掲書 樺太人中近80 是阿伊努人 其餘還有尼夫赫人 鄂羅克人等原住民族 1932年 樺太人成為內地人 昭和7年勒令第373號 1943年樺太編入內地 實際上也成為內地人 昭和18年法律第35號 3 台灣人 台灣人為台灣原居民 也被稱為本島人 1895年割讓後成為大日本帝國國民 雖然不受 戶籍法 的適用 但有公民身分 本島人90 為漢族 10 為高砂族 戰後 在行政上 因1952年的舊金山條約生效而被視為失去日本國籍 但司法判例表明 因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生效而失去日本國籍 前大日本帝國國籍 為平和條約國籍離脫者 4 朝鮮人 朝鮮人為朝鮮半島原居民 在1910年日韓合併後 也成為大日本帝國國民 雖然不受 戶籍法 的適用 但有公民身分 在朝鮮人中 前大韓帝國的皇族僅限於王族 部分在合併朝鮮有功者則僅限於朝鮮貴族 1947年 根據外國人登錄令 朝鮮籍被納入外國人 後於1952年的舊金山條約生效而正式失去日本國籍 前大日本帝國國籍 為平和條約國籍離脫者 根據法令規定 依 台灣戶籍令 明治38年 民籍法 1909年 大韓帝國 及後 朝鮮戶籍令 大正12年 屬於台灣戶籍或朝鮮戶籍的稱為 帝國臣民 內地人為 戶籍法適用者 戶籍法ノ適用ヲ受クル者 而除內地人以外的日本國民統稱為 戶籍法不適用者 戶籍法ノ適用ヲ受ケザル者 此外 在官方文件中 也被標記為 內地人 台灣人 朝鮮人 44 國民以外 编辑 未被正式承認為領土的統治區域居民不被賦予大日本帝國國民身份 也不被視為公民 由國際聯盟賦予委任統治的南洋群島的居民被稱為島民 沒有大日本國籍 大多數島民是卡納卡人 及查莫羅人 政治 编辑宪法及政府 编辑 nbsp 1930年代的帝国议会议事堂 第三代國會 主条目 大日本帝國憲法和帝国议会 日本 1883年 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 并设立宪法取调局 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 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 设立国会的进程 1885年 随着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 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首相 取代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成為明治政府的首腦 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 以该初稿为基础 伊藤博文 井上 伊東巳代治 金子堅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 神奈川县横须贺市 的伊藤别墅中 进行再次修改 寫成了 夏岛草案 此后 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 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 随后不久 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 并自任议长 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 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 1889年2月11日 大日本帝国宪法 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 宪法通过明治天皇向内阁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 即 钦定宪法 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 议院法 贵族院令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会计法等重要法令 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nbsp 益田太郎冠者男爵 日本貴族 貴族院議員 其父益田孝是三井財閥近代化經營的主導人物 nbsp 久我通久 日本貴族 貴族院議員 具平親王裔孫 歷任宮中顧問官 東京府知事 宗秩寮 三十六年 晉從一位1885年12月22日 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 四年後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後 第五十五條規定國務大臣輔弼天皇 而憲法內文並沒有 內閣總理大臣 及 內閣 名詞 內閣當時依據內閣官制之法律運作 內閣總理大臣為 國務大臣 同輩中之首席 實際上職權並不明確 內閣總理並沒有閣臣的任免權 由於任免權在天皇手上 所以當內閣意見不一時只能總辭 內閣總理大臣的任命 由天皇向總理大臣 大命降下 授命組閣 明治後期至昭和中期 總理大臣的人選由曾當過總理 被稱為 元老 重臣 向天皇推薦 大正後期至昭和初期的政黨內閣時代 是基於 憲政之常道 由眾議院的政黨構成而任免政黨黨魁組閣 例如政友會為最大黨 則任命其組閣 當政友會下台後 則任免另一個大黨憲政會組閣 由大黨輪流執政 陸軍大臣及海軍大臣在大部份時間採用 現役武官制 必須由現役武官出任 人選必須由陸軍及海軍推薦 而兩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權利 所以兩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辭職 而所屬軍部拒絕推薦後繼者則內閣倒台 而且軍令方面屬於天皇的統帥權 所以一般文人內閣較難干預軍事政策 1888年为了审议宪法草案 根据枢密院官制创设了枢密院 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 也明确规定其为天皇的最高谘询机关 首任议长为伊藤博文 长期以来 枢密院是掌控日本国家大政方针的显要部门 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国内政党势力衰退 军部逐渐强硬 枢密院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最后随着 日本国宪法 的施行 于1947年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枢密院设议长1名 副议长1名 顾问官24 28名 任命资格为40岁以上 国家元勋的人物 另外 各国务大臣都自然成为顾问官 可以参加表决 在东京的成年亲王也可以参加会议 枢密院建筑位于东京都皇居内 建于1921年 二战后供皇宫警察使用至今 nbsp 北白川宮成久王 北白川宮的第三代當主大日本帝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是帝國議會 是日本國會從1890年發布 大日本帝國憲法 到1947年發布 日本国憲法 期間的正式名稱 帝國議會的歷史從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議會開始 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國議會 1890年11月29日 第1屆眾議院 貴族院開議 直至1947年3月31日 第92屆眾議院解散 貴族院停會 帝國議會由眾議院和貴族院構成 眾議院議員由國民選出 貴族院議員則由不經選舉的皇族 華族 勅任議員構成 貴族院不解散 所以多數議員是終身任期 兩院權限對等 但是眾議院擁有預算先議權 nbsp 小笠原長幹伯爵 日本貴族 小倉藩藩主長男日本二戰時主導政府的大政翼贊會 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政治團體 於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 1945年6月13日解散 其以推動政治權力集中的 新體制運動 作為主要目標 將既有的政黨解散成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 以一黨專政的模式統治日本 由於當時任何形式的結社自由均被管制 大政翼贊會因而自稱是一種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 公事結社 雖然自身認為是一個超越黨派的組織 但戰後被廣泛被認為是與同時代之納粹黨 法西斯黨相似的獨裁政黨 較不同之處是大政翼贊會採取多數決 與上述政黨多為個人獨裁相異 除了位於首都東京的中央本部外 在全國各地設有道府縣支部 大都市支部 市區町村支部 町内會 部落會等分支機構 大政翼贊會成立後 曾與許多功能類似的團體合併 也成立許多外圍團體 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 日本文學報國會 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 大日本言論報國會 等 在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情勢下 以大政翼贊會為中心 對軍部的方針給予支持的政治體制 被稱為 翼贊體制 無論是政府運作 公共政策 產業發展 文化教育等各種國政事務 均在這種體系下被大政翼贊會及其外圍團體緊密掌握 1945年3月30日 其旗下肩負議會政黨職責的翼贊政治會 日语 翼賛政治会 改組為 大日本政治會 大政翼贊會本身則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應本土決戰而成立的 國民義勇隊 意識形態 编辑 参见 天皇制國家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 亞細亞主義 東洋盟主論和圖蘭主義 nbsp 八纮一宇 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家格言 日本政府宣传部门的解释是 天下一家 世界大同 的意思 圖為1940年宫崎县八紘一宇塔的竣工儀式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 出現以興亞會為代表的 興亞論 其內容包括新日本的現代化 國家協同合作 國家合併 構築新秩序等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 脫亞論 中 認為日本 中國之間如同近鄰 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 但中國仍然是落後地方 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改善中國 不然落後的中國將會牽連日本 使日本也受到損害 為了日本的福址 日本應該不惜強佔落後的中國 朝鮮 幫助其建設 而且事實上 福澤甚至還通過出資購買武器來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 這種意識形態成為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根源 最初亞洲主義主張日本和大陸國家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 但是後來亞洲主義得到修正 一改過往建立平等關係的主張 提倡日本成為亞洲國家發展的導師 日本應當參與東亞的政局 積極左右大陸國家的發展 根據昭和研究會的 東亞協同體論 二戰時成為構築 大東亞共榮圈 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義是指日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政治意識形態 现代学者一般将這理解为军国主义 戰前日本軍部 陸軍省 興起法西斯主義 陸軍省與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 終於爆發1936年二二六軍事政變 海軍省及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 事後皇道派被整肅 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 日本軍國體制確立 日本的東方會是當時國內法西斯主義運動的典範 該會由中野正剛創建 主張將天皇變成純粹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其政黨在1937年選舉獲得2 1 的選票 東方會後來遭到取締 中野正剛受到軟禁 他在軟禁時剖腹自殺 雖然在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沒有形成決定性的政治力量 但已經對二戰期間日本軍部的思想影響深遠 nbsp 日本民族主義作家大川周明1938年11月3日 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 第二次近衛聲明 號召建立 大東亞新秩序 欲樹立 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 建立政治 經濟 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 以大日本帝國 東亞及東南亞 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為目標 1940年7月26日 第2次近衛内閣制定 基本国策綱要 基本国策要綱 將继续擴大戰爭 建立 大東亞新秩序 為基本政策 八紘一宇 被寫入基本国策綱要 成為战争的方針 1940年8月 近衛文麿首度明確提出 大東亞共榮圈 的名稱 及指明大日本帝國 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 中華民國 法屬中南半島 荷屬東印度 英屬印度 英屬馬來亞 包括新加坡 英屬香港 英屬婆羅洲地區 包括砂撈越與汶萊 及新幾內亞 澳洲 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 大東亞共榮圈中 日本本國與滿洲國 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 汪精衛政權 為經濟共同體 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 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 並於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與滿洲國 代表 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 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 代表 行政院長汪精衛 泰國 王子汪歪搭雅昆 瓦拉汪 唯一實質獨立的參與國 菲律賓自治邦 總統勞威爾 緬甸國 總理巴莫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首席代表錢德拉 鮑斯 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 並在會後發表 大東亞共同宣言 揭暨其目標 在1920年代 匈牙利民族主義者提出建立圖蘭社會 成立大圖蘭國 跨越匈牙利至日本的東北亞地區 是為圖蘭主義 圖蘭主義頗其納粹東方主義 以及泛突厥主義的色彩 以統一阿姆河以北的圖蘭雅利安民族為目標 同時期土耳其正在推行世俗化 擺脱阿拉伯伊斯兰勢力的控制 在急於尋求新思想的大環境下 民族主義也在土耳其萌芽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齐亚 乔加勒甫宣稱土耳其人版图由阿尔泰山至博斯普鲁斯海峡 並指土耳其人 土庫曼人 韃靼人 馬札兒人 芬蘭人 蒙古人 滿洲人 朝鮮人和日本人也是圖蘭人的一分子 圖蘭主義於戰前在東歐民族主義者中興起 至於二戰時期的日本擴張策略有否受圖蘭主義影響 則眾説紛紜 殖民地事務 编辑 nbsp 1930年代日屬楚克群島的波利尼西亚人警察 當時楚克群島為日本托管地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總督擁有行政權 立法權和兵權 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資源 並且很多時是獨立於日本內閣自主運作 只對天皇負責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 設民政 陸軍 海軍三局 民政局下置內務 殖產 財務 學務四部 此外 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 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 1896年 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局 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 法務 通信共七局 之後在1898年 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 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 民政部 原民政局 被廢除 軍事部份也改由直屬日本內閣的台灣軍司令官負責 一般而言 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直屬部局 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不管1896年發布的 六三法 及後來1906年 三一法 或1921年 法三號 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 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 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 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 即授權臺灣總督以 總督府令 命總督府各級單位 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 也因此 總督府轄下機關 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 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 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 另外 地方行政基層以警察為中心 除了維護治安外 舉凡政治思想 結婚生子 戶口管理 還有鴉片管理 公共衛生 徵收稅金 物資分配 地政調查等 均是警察的事務 科研及學術成果 编辑 nbsp 日本醫學家林春雄 前東京帝国大学医学院院部長1885年 化学家长井长义从一种麻黃屬植物中分离出麻黄碱 麻黄碱的天然形式麻黄在漢代醫書已有其紀錄 但直到1885年才被长井长义分离出 长井长义认为它是植物的活性成分 45 1885年 海军军医高木兼宽在医学期刊 成医会月报 英文版上发表论文 脚气病原因与预防 正式向学界公布了他关于脚气病的 食物致病说 以及大日本帝国海军防治脚气病的实验成果 1889年 醫學家北里柴三郎與德國醫學家埃米爾 阿道夫 馮 貝林完成世界上首次破傷風菌培殖 1890年 高峰讓吉分離出一種酵素 名為 高峰淀粉酶 1890年 北里柴三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血清療法 開發出對紫藤毒素和破傷風毒素的抗血清 1891年 軍事工程师下瀨雅允研制出下濑火药 其后在中日甲午战争及日俄戰爭中大放异彩 46 47 1893年 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 冰毒 48 1894年 北里柴三郎與亞歷山大 耶魯山同時發現了作為感染症的腺鼠疫的病原菌 49 50 51 52 53 1894年 植物學家平瀬作五郎辨别出銀杏屬的精子 54 1897年 細菌學家志賀潔發現一種腸桿菌 命名為 志賀桿菌 並於1898年發表論文 55 56 1899年 大森房吉設計了水平地震紀錄擺 也就是大森式地震儀 經過位於史特拉斯堡的 J amp A 博世公司小幅修改後 成為 博世 大森式地震儀 57 這種地震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都是世界各地地震觀測網的主要儀器 58 1900年 高峰讓吉和上中啟三利用牛的腎上腺素進行減壓蒸餾 在分解出各種不同的成分後 終於成功地析取出荷爾蒙最初步的結晶精粹 並將此精粹命名為 腎上腺素 59 60 1902年 长井长义自毛魚藤分离出魚藤酮 长井长义以该植物的日语名称 魚藤 来命名该物质 1902年 木村荣从世界纬度观测资料中发现公共的纬度非极变化项 即 Z项 后来被命名为 木村项 1904年 病理学者桂田富士郎發現一種寄生蟲 命名為 日本血吸蟲 61 62 63 1904年 长冈半太郎提出了早期的原子行星模型 稱為半太郎模型 建議電子的軌道就像土星環 該模型後來被玻尔模型取代 64 22 23 1905年 病理学者田原淳發現了 房室結 並揭示了心臟傳導系統的存在 65 1908年 池田菊苗发现并命名鲜味 随之取得谷氨酸钠 味精 制造技术的专利 1909年 化学家小川正孝發現元素43 鎝 但沒有把它分離出 然而他成功分離出元素75 錸 66 1909年 長岡半太郎發表了一篇關於螺線管電感的論文 並提出了長岡係數 日语 長岡係数 67 1909年 秦佐八郎与德国学者保罗 埃尔利希共同发明治疗梅毒的特效药洒尔佛散 又称砷凡纳明 1910年 化学家鈴木梅太郎从米糠中提取出了抗脚气病酸 將它命名為硫胺 维生素B1 68 1910年至1912年 探险家白濑矗带领探险队前往南极洲并做科学考察 命名了开南湾 大隈湾以及大和雪原 1912年 醫學家橋本策通過德國的出版物第一次描述了患有淋巴性甲狀腺腫的病人的甲狀腺被淋巴球強烈浸潤的症狀 後來該症被稱為 橋本氏甲狀腺炎 69 70 1913年 細菌學家野口英世證實了一名進行性癱瘓患者的大腦中存在梅毒螺旋體 證明了螺旋體是造成這種疾病的原因 並且陸續發表了小兒麻痺的特定病原體及狂犬病的特定病原體等成果 71 72 1914年至1915年 稻田龙吉和井户泰等发现外耳氏病的病原体 并完成血清疗法的研究 1915年 物理學家石原純獨立發展出为具有多个自由度的系统制定的量化规则 為舊量子論作出貢獻 73 1915年 病理學家山極勝三郎與市川厚一完成世界首次誘發人工癌症 皮膚癌 74 1917年 數學家掛谷宗一首次對於凸集提出掛谷轉針問題 75 76 1917年 冶金学家本多光太郎發明出一种钴钢 並将这种钴钢命名为 吉左卫门钢 其强度超过了当时所有的钢种 引起了科学界和经济界的广泛注意 77 78 1918年 地球科学家矢部长克提出糸鱼川静冈构造线 认为日本列岛早在100万年以前的冰河期就与亚欧大陆分离 1918年 平山清次提出小行星族的概念 1919年 緒方章把长井长义合成出的甲基苯丙胺以晶体形式合成 79 1920年 數學家高木貞治把他在一戰期間完成了的類域論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證明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 導致類域論古典理论的發展 80 1920年 二代目島津源蔵發明了 易反應性鉛粉生產方法 該方法將鉛塊放入圓柱體中 並在吹氣的同時旋轉以產生二氧化鉛 Pb2O 這種過氧化鉛粉末被製成防銹劑 這項發明在日本 美國 英國 法國 和德國等地獲得了專利 1921年 气象学家藤原咲平提出藤原效应 又称双台风效应 主要解释当两个热带气旋同时形成并互相靠近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 1922年 大日本帝国海军 凤翔 号航空母舰竣工服役 这是全球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标准航空母舰 1924年 工業家豐田佐吉制造出一款高速全自动织布机 丰田自动织机G式 這款织机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 無論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戲劇性的改進 81 82 1925年 矢部长克将日本新生代划分为秋津系 高千穗系 瑞穗系 敷岛系4系 1926年 气象学家大石和三郎发现高速气流 1926年 高柳健次郎成功制造出世界第一部全電子電視 利用顯像管在銀屏上放映出了片假名 イ 這要比美國發明家費羅 法恩斯沃斯制造出他的版本早了幾個月 83 1928年 核物理学家菊池正士進入理化學研究所開始電子束衍射方面的研究 並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雲母薄膜的完整電子衍射花樣 首次提出並解釋了 菊池線 現象 84 1928年 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兩人發明了一種定向天線 被稱為 八木 宇田天線 後來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85 86 1928年 仁科芳雄在與奧斯卡 克萊因共同發表康普頓散射研究論文 並提出克萊茵 仁科方程式 87 1929年 长井长义合成与结构地阐明麻黃鹼 45 1929年 理論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首次观察到流星与无线电传播之间相互作用 即流星餘跡通信 88 1931年 冶金學家三島徳七發明出一種合金 名為 MK磁石鋼 89 90 1931年 吴建发现脊髓副交感神经 1932年 古賀逸策发明了 R1切割型晶体单元 其温度系数比传统型晶体单元小得多 91 1934年 大日本帝国陆军 神州丸 竣工服役 这是全世界第一艘专门设计为登陆艇母舰的船只 也是所有现代两栖攻击舰的鼻祖 1934年至1936年 日本電氣工程師中島昭在一系列论文中介绍了 开关电路理论 结果表明 他独立发现的二值邏輯代數可以描述开关电路的操作 是一項電子工程的發現 92 93 94 95 1935年 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96 1937年 武見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可攜式心電圖儀 97 1939年 武見太郎發明心向量圖機 97 1939年 化學家櫻田一郎 李升基 和大日本帝國紡織 現為尤尼吉可公司 的川上博合作發明出維尼綸 是化学纤维工业的突破 維尼綸是繼尼龍之後世界第二種人工纖維 最初命名為 合成一號 1948年才改名為 維尼綸 98 99 1940年 數學家伊藤清發表了 論緊群上的概率分佈 这是该門學科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軍事 编辑軍事参谋與軍國體制 编辑 主条目 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 和军令部 日本海军 明治時代设立兵部省 负责管轄国家的防衛和治安維持的機関 因王政復古 征夷大将軍被废除 日本朝廷其他的省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 1871年 明治4年 7月 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 应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 次年2月 根据太政官公告 兵部省废除 拆分为海军省和陆军省 100 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 1873年4月1日 陆军省参谋局改称第六局 101 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状 102 1875年6月18日改为陆军省直属机构 103 nbsp 1930年代的日本海军军令部1878年12月 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 104 1886年3月 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 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 1888年 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 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 参军 1889年 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 参谋总长 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 1893年5月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 敕令第37号 规定 陆海军的军令部门 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 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 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 敕令第52号 战时 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 105 1903年12月 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 敕令第293号 在战争时期 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 106 nbsp 1910年代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 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 當天皇要進行军事咨询时 军事参议院會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見上奏给天皇 但不允许軍官独自上奏 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 可只由陆军或海军的参议官進入参议会 军事参议院由议长 军事参议官 干事长 和干事組成 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 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 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 陆军大臣 海军大臣 参谋总长 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 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 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 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 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 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 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 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 但是 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 雖然 大日本帝国宪法 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 並赋予军令长官 帷幄上奏权 即凡有关军令事项 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 然而 近代日本實行廷政分离 天皇不亲政 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 也是只听不答 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 实际上是一個獨立勢力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 小烟敏四郎 冈村宁次參與了在德國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 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 承诺將加强日德之間的邦交 聚会的第二天 东条英机亦剛从柏林赶到 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團體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日本国内经济困难 军部開始猛烈評击政党政治 並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 陸軍省與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 終於爆發1936年 二二六 東京軍事政變 海軍省及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 事後皇道派被整肅 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 1936年 昭和11年 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 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 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 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 昭和11年2月26日 1936年的軍事政變後 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 国家的決策权便从属于军部 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 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 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 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後 结束了 二重政府 的局面 确立了日本軍國體制 即是軍事獨裁的政治體制 戰時大本营 编辑 主条目 大本营 大日本帝国 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 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 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大本营最初為臨時性質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 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 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1893年 明治26年 5月19日 明治天皇颁布了 战时大本营条例 敕令第52号 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 首次设置了大本营 根据1893年制定的 海军军令部条例 敕令第37号 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 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 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 107 同年9月15日 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 称为 广岛大本营 108 1896年4月1日 大本营奉诏解散 1903年 战时大本营条例 做了修改 敕令第293号 在战争时期 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 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 109 日俄战争期间 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 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 日中战争爆发初期 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 110 於是在1937年 昭和12年 11月18日 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 另頒大本营令 昭和12年军令第1号 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 11月20日 隨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 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 太平洋战争末期 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体中 称为 松代大本营 但工作尚未完成 战争就结束了 111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 陸軍 和军令部 海軍 的机构 大本营会议由天皇 参谋总长和次长 军令部总长和次长 参谋本部第1部长 负责作战事务 和作战课长 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 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列席会议 但没有发言权 大本营中不包含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 小矶内阁时期 总理大臣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 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陸軍 编辑 主条目 大日本帝國陸軍 nbsp 1940年 由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五式輕戰車组成的混成部隊正在進行訓練明治時代所设立的省厅之一 负责管轄国家的防衛和治安維持的機関 功能相当于現在的防衛省 因王政復古 征夷大将軍被废除 日本朝廷其他的省决定恢复原有的权威 兵部省废除之后 应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 成立陸軍省和海軍省 1872年 明治5年 2月 陸軍省从兵部省独立出来 与海軍省一同被单独設置 總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 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 下轄數個方面軍 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 日本陸軍計有中国派遣军 關東軍 南方軍 第一總軍 第二總軍 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1939年以前 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為軍 下轄數個師團 但中日戰爭開戰後 日軍大幅徵召兵員 擴建陸軍 方於軍之上再設立方面軍及總軍的編制 1939年9月12日 日本陸軍省為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 將华中方面军與华北方面军合并 首先於中國南京設立了第一支總軍 中国派遣军 首任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 1941年11月6日 日本於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個月 另編成 南方軍 以利進軍南洋群島 首任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 1942年10月1日 德蘇開戰 日本又將駐紮於新京的 關東軍 升格為總軍 總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 以作為日蘇之間戰爭之準備 1944年後 日本在戰爭中節節敗退 軍方開始有人喊出 本土決戰 的口號 1945年4月7日 日本將原本防衛總司令部改制為 第一總軍 總司令官杉山元大將 駐地東京 第二總軍 總司令官畑俊六元帥 駐地廣島 在8月6日原子彈攻擊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及航空總軍 總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 駐地東京 戰後 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 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 其餘總軍均遭裁撤 方面軍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事单位之一 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鮮軍 台灣軍 関東軍 中国派遣军等4軍存在 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軍的单位 随着1937年 昭和12年 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发 8月31日中国派遣軍改组为第1軍 在華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軍 与其他部隊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陸軍最初的方面軍 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 1940年 昭和15年 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 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軍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但是 随着战事的激烈化 而增设方面軍 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 此外 更进一步在方面軍之上 设立總軍作为陸軍部隊的最大单位 軍隊符号以HA为记 标记为1HA 第1方面軍 2HA 第2方面軍 等与軍相区別 司令官由陸軍大将或中将親補 大日本帝國沒有獨立的空軍 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海軍 编辑 主条目 大日本帝國海軍 nbsp 1925年在吴海军工厂进行改造空母工程的 赤城 该艦改造後在1927年3月25日開始服役明治政府继承了江户时代以來长崎海军传习所 日语 長崎海軍伝習所 等组织的一些海军操练所与海军伝习所外加其他相关人员和装备 1870年 明治3年 陆海军正式分离 1872年 明治5年 海军省在川村纯义与胜海舟的指导下在东京都筑地区建立 1876年 明治9年 创立了海军兵学校 1893年 明治26年 成立了军令部 由於萨摩藩在西南战争中失去的影响力 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陆军的发展重於海军 1903年 明治36年 在成立了参谋本部后 通过了两名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和山本权兵卫的主张 开始对舰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番改革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 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 而到了日俄战争时 则达到了七十六艘军舰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规模 日本海军之后在 复制 改进 创新 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 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 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 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 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 从一八八 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 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 1905年建造的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於英国 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 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战列巡洋舰 nbsp 在1922年12月27日開始服役的 凤翔 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 佐藤铁太郎 日语 佐藤鉄太郎 等海军戰略家 开始计划對策以應付美国海军的威脅 佐藤認為战列舰的數量必须达到對方的70 以上 但由於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 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 1918年 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 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竣工 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 1920年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 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 八八舰队 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 增强政策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 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 1941年 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 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 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 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 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 1928年 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驅逐艦 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 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1920 30年代 日本海軍大概分艦隊派及條約派兩個對立派系 於海军假日時期的日本政壇上挑起多次衝突 條約派認識到日本經濟的困難 中主張遵守倫敦海軍條約 限制軍備發展以充實國力的勢力 以加藤友三郎元帥為代表人物 以海軍省為代表 相對於此 艦隊派是指大日本帝國海軍中反對 倫敦海軍條約 提倡全力擴張艦隊 挑戰歐美列強在亞太地區權力的勢力 以伏見宮博恭王 加藤寛治 山本英輔 末次信正 高橋三吉等人及軍令部為中心 日後珍珠港事變率領日軍艦隊偷襲夏威夷的南雲忠一中將亦為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雖說艦隊派與條約派互為對立 然而事實上 兩者所代表者僅為當時日本海軍中兩種對立的意見 並非有組織的兩個團體 兩者之間亦無明確的定義與分割 1929年 日本帝國海軍成立了海軍陸戰隊 衛戍部隊 编辑 nbsp 1875年代日本列島的警察大日本帝國陸軍時期 日軍將基地稱為衛戍地 其部隊長稱為衛戍司令官 例如東京衛戍司令官 とうきょうえいじゅしれいかん 衛戍地設有衛戍醫院 衛戍病院 衛戍監獄 衛戍刑務所 衛戍拘置所 等設施 均屬衛戍司令官所管 憲兵隊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國陸軍 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 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隊 稱作海軍特別警察隊 112 1881年3月11日 日本宪兵条例公布 5月9日宪兵队成立 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 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 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 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 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 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 1883年在大阪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 1889年 设立六个师团后 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 宪兵兵力2100名 甲午战争爆发 增设师团 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 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 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 上面写有红色從右至左的 憲兵 二字 1931年918事变时 宪兵总数2250名 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 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大日本帝国曾設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 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 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 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 内设特高课 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 归军部领导 軍事人員養成 编辑 1883年至1945年間 陸軍大學校創設於東京都港區北青山 開校後一年遷往千代田區 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疏散至山梨縣甲府市 培養參謀軍官及日軍將級 大佐級高階軍官及軍事研究為其主要任務 設置的64年間共有3 485名畢業生 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 未滿30歲的中尉 大尉軍官 教育期間為步兵 騎兵三年 砲兵 工兵為兩年 日本陸軍內的諸所學校通常是在教育總監部的管轄下 陸軍大學校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的學校 陸軍大學校畢業生的人事安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軍官的養成學校 该校於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 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 京都军校 于1874年正式成立 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 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 几乎都曾是该校的畢業生 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學生一畢業即成為奏任官 日本皇族 華族也多數進這兩所學校 陆军士官学校的學制是两年预科 然后分兵科 以少尉候补生身份 佩戴上等兵军衔 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 战时缩短为3个月 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 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 战时缩短为一年半 本科毕业后 以见习士官身份 佩戴曹长军衔 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 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 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海軍兵學校 海軍機關學校與海軍經理學校是帝國海軍的三大軍校 日本海軍兵學校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戰鬥兵科軍官的養成學校 設校於廣島縣江田島市 1869年 其前身 海軍操練所 開設 後改稱 海軍兵學寮 1876年遷往東京築地 改稱 海軍兵學校 1888年再遷往現址廣島縣瀨戶內海安藝群島的江田島 1943年在岩國飛行場設立岩國分校 1944年設立大分 舞鶴分校 1945年設立針尾分校 海軍兵學校的錄取年齡為16 19歲的中學校畢業生 學制起初是三年制 1927年改為3年8個月 1932年時改為4年制 後來因為需要大量軍事人員擴充軍隊 兵學校的學制由第66期開始縮短為3年8個月 再後來又縮減為3年3個月 67期 3年4個月 68期 3年 69期 71期 2年4個月 72期 海軍兵學校的最高年級生稱為 1號 其下較低年級生則以 2號 3號 4號 分別稱呼之 海軍兵學校畢業生會以少尉候補生身份分發至練習艦隊 經過遠洋航行的術科講習及實地訓練後任職 社會階級 编辑 nbsp 松本治一郎 1916年開始作為部落民解放運動的領袖日本歷史上存在一特殊階級 即是部落民 部落民是過去封建時期賤民階級的後代 他們社會階級低下 世代住在固定的地區 主要從事被認為是宗教上 不潔 的工作 如殯儀業者 屠夫或皮革工人 拾荒者 小丑等 並傳統上居住於對外隔絕的村莊或貧民區 多不適於農耕 分為非人與穢多 非人多數是乞丐 算命 監獄看守 穢多則是處理與死亡有關的工作 因神道教與佛教也認為宰殺與血不潔 他們要住在特別區域穿特別衣服自異於其他人 居住在對外隔絕的村落 被稱為 穢多 乞丐 算命 監獄看守等則被稱為 非人 均是最低階級的人 當年 穢多 若犯罪 武士階級可以殺了他們而不受懲罰 這些人及其子孫所聚集生活的貧困地區逐漸形成部落 故稱為部落民 部落民無法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 也不能與一般人交往 只能從事粗賤的工作求生存 世襲無法翻身 在幕府末期 當封建制度發生危機的時候 反對幕府的志士剛即提出了解放部落的主張 與此同時 幕府也從加強它的軍事力量這個目的出發 企圖廢除部落民的身分並想把他們組成軍隊 做為解放他們的代價 德川政權本來從提升彈左衛及其部下的身分為平民時開始已經著手了這種工作 但它的覆滅使這種由封建統治者所進行的解放政策發生了挫折 直至1871年 日本的封建階級制度被廢除 部落民被合法的解放 明治時期併入日本與殖民地的居民 113 114 諸如阿伊努人 琉球人 這些少數族群在日本社會的地位跟和新拼入的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一樣 有時甚至更低 不同的是 剛獲得良民地位的部落民帶有歧視意味地被稱為 新平民 经济 编辑 nbsp 1881年日本政府發行的一元紙幣明治維新以來 門戶被放以後 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 日本開始工業化 躋身列強 當時日本開始出現了數個影響日本經濟深遠的巨無霸公司 三井 三菱和住友 三井财团早年聘用了三野村利左卫门 益田孝 中上川彦次郎等人 掌握了近代化经营模式 1876年 三井银行和三井物产创立 此后 财团不断扩大产业领域 进入了纺织业 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1909年 成立三井合名会社 当时已经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财阀 nbsp 1914年日本碓冰峠电氣化列车 nbsp 1920年代大日本帝國交通全圖1918年 米價急漲 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 並演變成武裝衝突 参与者逾二百萬人 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 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 轻则罚款 重则處死 115 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 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 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 並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 以解內地缺米之憂 朝鲜和臺湾对内供米减少 朝鲜农民祇能从滿洲进口杂粮充饥 116 nbsp 1900年籌備的國營八幡製鐵所是當時全日本規模最大的煉鋼廠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战场軍需激增 日本的經濟從中获益很多 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 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 而到了1920年代 製造業和礦業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為23 首度超越農業的21 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債權國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歐洲國家對軍需品的需求下降 使依赖軍需品外銷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导致日本多間銀行信用不佳 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 1929年 更發生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 1930年 由于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 日本经济恶化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时 自由經濟轉換成國家统制經濟 戰時經濟 這段時間日本製造業和礦業總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過30 這是由於軍事工業的發展 貨幣政策 编辑 nbsp 1930年日本银行大阪分行的航拍圖 银行前方的大街是御堂筋的一部份日本银行在帝國金融體系的崗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中央银行 依據日本銀行法 日本银行為財務省主管的認可法人 是獨立於日本政府的法人 1882年6月帝國颁布日本银行条例 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 1942年2月 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 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 1942年5月1日 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1871年6月27日 日本制定了貨幣單位 圓 円 取代當時的四进制的二分金 當年明治政府发布 新货币条例 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 以圆为单位 一圓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 并设有辅币单位錢及厘 兑换比例为十进制 即1圓 100錢 1000厘 117 在日本国内 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 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 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 他们将銀兩运入日本 换成黄金 再到其他国家卖出 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 到1874年 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 118 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 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 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 1897年 随着日本货币法的发布 日圓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 该法律规定1日圓与750毫克黄金等价 1931年12月31日 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 禁止金幣与鈔票之间的兑换 朝鲜半岛地區 编辑 日治朝鲜時期 日本在朝鲜半岛开展了包括兴建基础设施等的经济建设 1912至1937年間 朝鲜半岛GDP年增长4 2 超过了日本列島和西欧 119 其对外贸易在1911年以向英国进口最多 占39 46 其次依次为清帝國 美国 德意志帝国 荷属东印度 英属印度和俄罗斯帝国 以向清帝國出口最多 占54 79 120 227 滿洲地區 编辑 nbsp 满洲鞍山昭和製钢所滿洲當時已建立起較完備 先進的工業體系 包括鐵道運輸 航空 航海 鋼鐵 煤炭 機車 汽車製造 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 時任滿洲國國務院實業部總務司長岸信介向關東軍說 要是沒有財閥 資本家 就無法進行初期建國工程 而從日本引入財閥投資 121 223 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 鯰川義介的日產財閥藉此進入滿洲 旗下擁有日立製作所 日產汽車 日本礦業 日本化學工業等130家公司 是擁有15萬名員工之大財閥 121 223 224 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 推行 一業一社 的原則 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 特殊會社 壟斷性公司 滿鐵之所以接受改組 時任滿鐵總裁之松岡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 和滿業之鮎川義介為姻親 121 223 224 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 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 金属类回收法 122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湖 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 本溪湖 阜新 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 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和大石橋 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和鴨綠江 機械 軍火 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 今瀋陽 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 丹東 哈爾濱 齊齊哈爾等城市 台灣地區 编辑 日治台灣產業發展最顯著的是糖業 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 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 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 改善製糖方法 獎勵從事糖業者 總督府並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 建立 原料採集區域制度 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 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 在這樣的制度下 吸引了許多日本大財團來台設立製糖公司 在台灣眾多糖公司中也有幾家台灣人創辦較大規模的 如林本源製糖 1900年 三井財閥設立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廠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123 新式糖廠至1911年已有11家 1927年增為45家 其中臺灣 明治 鹽水港 大日本 新港 新高等糖廠佔總產量80 然而 從臺灣糖業圖 1934年 可見 有部份臺灣人的傳統製糖事業仍以改良糖廍的方式經營 124 經過總督府全力支持後 臺灣糖業於1930年代產量達到高點 以1931年為例 臺灣全年總共產出24億3834萬4890斤 台斤 是整個帝國產糖量最多的地區 125 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在任教台北帝國大學期間 以日本種稻米改良培植出蓬萊米 日本农学家新渡戶稻造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時 於1901年提出 糖業改良意見書 對臺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總督府又大力推廣阿薩姆紅茶的種植 讓福爾摩沙茶外銷歐洲與美洲市場 文化 编辑文學 编辑 nbsp 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 攝於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國喪明治時代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 大量外來文化也在這段時期被引進日本 自由詩就是隨著歐洲文學引進日本的詩歌題栽之一 這種體裁主要是一些長篇的及體現新學術理念的作品 年輕日本散文家及劇作家爭相獵取新思想 但小說家還是最早把這些理念融入其作品之中 當時新出現的通俗文學集中於 私小說 這一種體裁的創作以及一些不尋常的重要作家 比如夏目漱石 就寫下有名的小說 我是貓 除此之外 他還有代表作 少爺 及 心 被譽為 小說之神 的志賀直哉及森鷗外就致力於運用西方的文學風格及技巧 芥川龍之介也寫下不少有名的歷史短篇小說 尾崎紅葉 泉鏡花及樋口一葉等作家的風格則保留了近代日本文學早期的面貌 在明治世代早期 1868 1880年代 福澤諭吉創作啟蒙文學 是近世描畫激烈轉變的社會的普及讀物 接著 在明治中期 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 坪内逍遥及二葉亭四迷開始引入現實主義 但在同時 古典主義的尾崎紅葉 山田美妙及幸田成行也大受歡迎 樋口一葉 是在當時少數的女性作家 以口語及文學語言用簡單的手法寫下一些關於該世代女人無力的短篇故事 泉鏡花 尾崎的追隨者 追求典雅的風格 其早期的小說如 外科室 1895年 就用文學的語言寫成 後來的小說 比如 高野聖 1900年 就用口語創作 nbsp 1880年代的銀座磚城 因區內建築大量使用烧制砖瓦而得名 1872年银座大火后 日本政府按 都市防火 原則於原火除地修筑而成 但因砖瓦建築抗震能力不佳 當時又沒有抗震設計 區內建築大多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被震毁日本紋身熱 编辑 1868年以後 日本數百年來第一次向西方打開了貿易大門 歐洲幾乎同時出現了對日本商品和文化迅速膨脹的需求 富有的歐洲貴族們渾身上下滿戴著各色日本飾品回到國內 1881年 16歲的喬治五世在橫濱讓日本刺青师彫千代在他手臂上紋上了一條紅藍雙色的龍 在當時 未來英國國王的紋身是一起知名事件 當時還出現了一幅喬治在1893年婚禮上展現紋身的假想圖 王子紋身的新聞在英國 法國乃至美國迅速掀起了紋身熱潮 紋身已經成為社會地位 以及對日本商品購買力的標誌 埃塞克斯大學當代藝術講師馬特 洛德 Matt Lodder 說 當時人所共知的是 如果你很有錢並且去過日本 那麼最好在回國前給自己紋身 1891年 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外訪日本時 也讓彫千代在右臂紋上了一條五彩斑斕的龍 另外還有希臘奧爾嘉王后等多位顯赫的歐洲貴族身上也有日本紋身 國土範圍 编辑 nbsp 大日本帝國法定領土 昭和前期 1 內地 2 台灣 2 新南群島 3 樺太 4 朝鮮 以上為領土 5 關東州 6 滿鉄附属地 7 南洋群島大日本帝國的領土分為 內地 與 外地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具有屬地的性質 廣義上的領土也包括在中國境內的數個租借地 此外 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後 在其佔領的部分外國領土上樹立多個傀儡政權 如在中国东北扶持滿洲國 南京國民政府 汪精衛政權 在菲律賓建立第二共和國等 有人將泰國視作日本傀儡 佔領地 泰國並不是日本的傀儡 日本視泰國为盟友 加上泰政府親日和泰日軍事同盟 泰國是日本在亞洲唯一的盟友 首都 编辑 主条目 日本首都 京都 東京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後 隔年即以 行幸 天皇出巡 的名義 將皇室駐地由京都遷至江戶 日本歷史上稱為 東京行幸 日语 東京行幸 以之為行在 並以 在東方的京都 之名將江戶改名為 東京 在此之後 日本朝廷及政府也隨之遷移至東京 明治天皇以江戶時代的江戶城為新住所 這個新皇宮曾使用 東京城 宮城 等名 二戰後更名為皇居至今 東京則因為是 帝國的首都 而常被稱為 帝都 日本法律並沒有規定首都位置 僅有在1923年 大正12年 9月12日發布的 關東大地震發生後之詔書 関東大震災直後ノ詔書 提到 東京為帝國之首都 東京ハ帝国ノ首都 事實上 象徵天皇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 高御座 並沒有隨著朝廷遷至東京 而是繼續留在京都舊皇宮 至今仍是如此 大日本帝國時期在位的明治 大正 昭和等3位天皇也都是在京都即位 這使得京都仍然具有部分的首都機能 內地 编辑 主条目 內地 大日本帝國 與現在日本的領土範圍大致相同 即北海道 本州 四國 九州等日本列島四大島 加上奄美群島 琉球群島 小笠原群島 以及這些群島的附屬島嶼 內地的範圍中 曾有重大主權變更的區域有 千島群島 原僅擁有南千島群島 在1875年與俄罗斯帝国簽訂 樺太千島交換條約 後全部取得 並編入北海道轄區 南樺太 樺太廳 即庫頁島南半部 北緯50度以南 原属俄罗斯帝国 1905年日俄戰爭後獲得 原劃歸於外地 1943年編入內地 在 樺太千島交換條約 簽訂前 曾與俄罗斯帝国共管整個庫頁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 南樺太與整個千島群島被蘇聯佔領 日本雖在 舊金山和約 中放棄這兩地的主權 但沒有涵蓋持續被蘇聯管治的南千島群島 此爭議延續至蘇聯解體後繼承其政治地位的俄羅斯聯邦 雙方至今尚未解決 外地 编辑 主条目 外地 大日本帝國 和日本殖民地 有別於內地的稱呼 性質上等同於屬地 因此適用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 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 日本被迫放棄所有外地的統治權 關東州 位於遼東半島南端 原清朝領土 本應按 馬關條約 割讓 後由三國干涉而歸還 改由租借 涵蓋大連 旅順等地 战后被苏联接管 1955年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 臺灣 包含火燒島 紅頭嶼等附屬島嶼 以及澎湖群島 新南群島 南沙群島之一部分 1939年編入高雄市 原為一清朝省份 1895年透過 馬關條約 割讓 以及數個原住民政權 自1895年後透過武力征伐逐一佔領 並於1933年大分社投降後正式掌控全島 126 战后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 參見 臺灣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 朝鮮原為清朝附屬獨立國 1910年透過 日韓合併條約 正式吞併 战后由美苏两国接管 后分裂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韩民国 參見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總督府 租借地 编辑 膠州灣 包括青島等地 日本的租借時間僅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1914年 1922年 委任統治區域 编辑 南洋廳 南洋群島 包括现北马里亚纳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和帕劳 原為德國屬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聯委任日本統治 日本退出國聯後將其併吞 並編入外地 战后被美国接管 間接統治區域 编辑 南滿洲鐵道附屬地 滿鐵附屬地 战后被中华民国政府接收 中國各大城市內的租界 战后均被中华民国政府接收 天津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 苏州日租界 重庆日租界 另外 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和鼓浪屿公共租界内 有一定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實質控制地 编辑 佔領地 今日所在地 佔領年份 參見英属马来亚 马来西亚 1941年 1945年 日本佔領馬來亞英屬北婆罗 砂拉越王國 汶萊 马来西亚聯邦 汶萊 日本佔領婆羅洲英屬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 1942年 1945年 新加坡日佔時期英屬緬甸 緬甸聯邦 日本佔領緬甸及緬甸國英屬吉爾伯特群島 吉里巴斯共和國 1941年 1943年英屬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1941年 1945年 香港日佔時期英屬印度安達曼群島 印度共和国 1942年 1945年 日本佔領安達曼群島 英语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Andaman Islands 英屬所羅門群島 英语 British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 1942年 1943年 索羅門群島戰役英屬聖誕島 澳屬聖誕島 聖誕島之戰 英语 Battle of Christmas Island 荷屬東印度 印尼 1942年 1945年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 寮國 柬埔寨 1940年 1945年 越南帝国 柬埔寨王國美屬關島 美屬關島 1941年 1944年 關島戰役美屬威克島 美屬威克島 1941年 1945年 威克島戰役美國阿拉斯加領地基斯卡島 阿圖島 美利堅合眾國 1942年 1943年美屬菲律賓自由邦 菲律賓共和國 1942年 1945年 日本佔領菲律賓 英语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澳管新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新幾內亞之戰 英语 New Guinea campaign 英澳紐共管諾魯 諾魯共和國 日本佔領諾魯 英语 Japanese occupation of Nauru 帝國遺產及影響 编辑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终戰時 仍然控制着中国東部及東南亞的大片領土 當地的日本資產 包括工廠 基础建设 有很多都由當地在戰後成立的政府所接收 中國的鞍山鋼鐵集團的前身就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1916年成立的 鞍山製鐵所 和 昭和製鋼所 國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後 負責掌管全國重工業的資源委員會利用剩餘練鋼設備改組成鞍山鋼鐵公司 中國共產黨占领中国东北後鞍山鋼鐵公司仍維持既往編制 並藉由蘇援重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規模最大且最先進的鋼鐵生產公司 注释 编辑 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 不是法定名稱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 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臺番 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當時以 生番 不順服清廷的臺灣原住民 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 原文 副島 生番害人 貴國置之不理 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 因與貴國盟好 特先來奉告 毛 董 生番係我化外之民 問罪與否 聽憑貴國辦理 數字有爭議 詳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Chronological table 5 1 December 1946 23 June 1947 National Diet Library 2010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5 1867年2月13日 慶應三年一月九日 明治天皇繼位 1868年正式登基 1947年日本宪法生效以后 昭和天皇仍继续担任日本天皇直到1989年 昭和64年 1月7日逝世 Jansen p 334 大日本帝国 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の意味 goo国語辞書 goo辞書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3 日语 甘懷真 東亞政治秩序與生命意義的安頓 以近代日本的國家轉換為例 法鼓人文學報第二期 2005 12 月 頁 203 215 安丸良夫 著 劉金才 譯 2010 近代天皇觀的形成 北京市 北京大學出版社 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20 袁昌堯 張國仁 日本简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3 ISBN 9789575865993 箱館戦争の七カ月 箱館奉行所 2014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04 日语 五稜郭の歴史 箱館戦争 現在 函館市 2014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9 07 日语 第三章 開拓使 札幌県時代 明治2年 19年 帯広市 2014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9 07 日语 開拓時代 北海道デジタル図鑑 2014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13 日语 14 0 14 1 大庭幸生 永井秀夫 北海道の百年 東京都 山川出版社 1999 ISBN 4 634 27010 2 日语 林明德 日本史 三民書局 1986 248 ISBN 957 14 0710 0 Donard King 著 角地幸男譯 明治天皇 上 新潮社 2001 431 447 ISBN 4 10 331704 3 Edward H House 譯 陳政三 征臺記事 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26 30 ISBN 957 8491 95 6 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57 0463 76 7 牡丹社事件 世新大學 2014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06 日本最後的內戰 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華夏經緯網 2008 06 26 2014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3 小島慶三 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中央公論新社 1996 186 191 ISBN 4 12 101316 6 日语 赤嶺守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 歷史月刊 2014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1 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共识网 2012 08 01 2014 0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 六 甲午戰爭与馬關和約 2014 0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2 15 James Clerk Maxwell on the nature of Saturn s rings JOC EFR 2006年3月 2008 1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5 1904年度事件 日俄战争 騰訊 2014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7 The annexation of Korea The Japan Times 2012 08 29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18 関東大震災の惨状 探検コム 2008 0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0 25 日语 嘉南大圳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4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7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 著 ISBN 978 957 28561 0 9 2003年4月出版 黃紹恆 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 之三 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遠流出版 2014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14 通过新浪新聞 辛亥百年祭 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 五 中華網 2015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2 24 写真で見る二 二六事件 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探検コム 2014 03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31 日语 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 廣田弘毅 中國青年報 2005 06 08 2013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2 通过新華網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世界博览 2005 06 2014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25 通过网易 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新華網 2015 03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2 23 孙宅巍 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 PDF 江海学刊 2001 2017 07 0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03 22 中國命運 關鍵十年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 1937 1947 天下文化 2010 07 07 2014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25 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 主戰派爆兵變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 06 26 2013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13 中途島戰役 華夏網 2015 04 16 2015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13 1945 攻佔沖繩島 2013 07 10 2013 12 09 失效連結 Potsdam Declaration 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2013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22 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educationworld net 2006 1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2 31 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人口表 昭和6年10月1日現在 者 外務省通商局第三課 編 出版者 外務省通商局 の 例言 昭和7年12月に通商局第三課が記したもの に 2 本表ニハ海外在留本邦内地人ノ 国別人口 在外公館別男女人口 職業別人口 及 明治三十七年乃至昭和六年ニ於ケル比較数 ヲ集録シタリ 朝鮮人及台湾人ニ付テハ其ノ多数カ在外公館ニ対シ正規ノ登録ヲ為ササル為在留者ニ対スル正確ナル計数ヲ得難ク仍而本表ニハ現ニ登録済ミノ者の数ヲ掲ケタリ と書かれている 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人口表 昭和13年10月1日現在 著者 外務省調査部第二課 編 出版者 外務省調査部 の 例言 昭和14年10月に外務省調査部第二課が記したもの にも 三 朝鮮人及台湾人ハ其ノ多数カ在外帝国公館ニ対シ正規ノ登録ヲ為ササル為メ在留者ニ対スル適確ナル計数ヲ得難ク本調書ニハ現ニ登録済ミノ者人口ノミ掲記セリ と書かれている 45 0 45 1 Woodburne O Levy Kavita Kalidas Norman S Miller 编 Principles of Addictions and the Law Applications in Forensic Mental Health and Medical Practice Academic Press 26 February 2010 307 308 ISBN 978 0 12 496736 6 Kowner Rote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o Japanese War The Scarecrow Press 2006 353 ISBN 0 8108 4927 5 Shimose Masachika National Diet Library Japan 2008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05 Nagai N Kanyaku maou seibun kenkyuu seiseki zoku Yakugaku Zasshi 1893 13 901 Howard Jones Norman Was Shibasaburo Kitasato the Co Discoverer of the Plague Bacilllus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1973 16 Winter 292 307 PMID 4570035 doi 10 1353 pbm 1973 0034 Solomon Tom Hong Kong 1894 the role of James A Lowson in the controversial discovery of the plague bacillus Lancet July 5 1997 350 9070 59 62 PMID 9217728 doi 10 1016 S0140 6736 97 01438 4 Nakase Yasukiyo Kitasato Shibasaburo ni yoru Pesuto kin hakken to sono shuhen Nihon Sakingaku Zasshi 1995 50 637 650 Butler Thomas Plague and Other Yersinia Infections New York Springer 1983 23 ISBN 1468484249 Cunningham Andrew The Laboratory Revolution in Medic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9 244 ISBN 0521524504 Ogura Y HISTORY OF DISCOVERY OF SPERMATOZOIDS IN GINKGO BILOBA AND CYCAS REVOLUTA Phytomorphology 1967 17 109 114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6 Shiga K Ueber den Erreger der Dysenterie in Japan Zentralbl Bakteriol Mikrobiol Hyg Vorlaufige Mitteilung 1898 23 599 600 Trofa AF Ueno Olsen H Oiwa R Yoshikawa M Dr Kiyoshi Shiga discoverer of the dysentery bacillu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29 5 1303 1306 PMID 10524979 doi 10 1086 313437 Societat Catalana History of Science in Barcelona Trobada Tecnica Institut d Estudis Catalans 2003 7 694 5 May 2011 Poppe Barbara B Historical Survey of U S Seimograph Station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096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 Yamashima T Jokichi Takamine 1854 1922 the samurai chemist and his work on adrenalin J Med Biogr 2003 11 2 95 102 PMID 12717538 doi 10 1177 096777200301100211 Bennett M One hundred years of adrenaline the discovery of autoreceptors Clin Auton Res 1999 9 3 145 59 PMID 10454061 doi 10 1007 BF02281628 第6回 岡山医専教授 桂田富士郎 日本住血吸虫発見 世界注目の奇病解明 岡山の医療健康ガイド MEDICA 2018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11 日语 Martins AV Non human vertebrate hosts of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and Schistosoma mansoni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58 18 5 6 931 44 PMC 2537966 nbsp PMID 13573118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官報 1904年08月13日 dl ndl go jp 2018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11 日语 Greenberger D Hentschel K Weinert F 编 Compendium of Quantum Physics Concepts Experimen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9th Edition Springer 2009 ISBN 978 3540706229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Stringer MD Ahmadi O Famous discoveries by medical students ANZ J Surg Dec 2009 79 12 901 8 PMID 20002992 doi 10 1111 j 1445 2197 2009 05142 x Yoshihara H K Discovery of a new element nipponium re evaluation of pioneering works of Masataka Ogawa and his son Eijiro Ogawa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2004 59 8 1305 1310 Bibcode 2004AcSpe 59 1305Y doi 10 1016 j sab 2003 12 027 Nagaoka Hantaro The Inductance Coefficients of Solenoids PDF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Tokyo Japan Imperial University 1909 05 06 27 6 18 2020 07 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12 17 Suzuki U Shimamura T Active constituent of rice grits preventing bird polyneuritis Tokyo Kagaku Kaishi 1911 32 4 7 144 146 335 358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21 Hakaru Hashimoto Who Named It Hashimoto H Zur Kenntnis der lymphomatosen Veranderung der Schilddruse Struma lymphomatosa Archiv fur klinische Chirurgie Berlin 1912 97 219 248 Hideyo Noguchi Japanese bacteriologist Britannica 2017 10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04 英语 Dixon Bernard Fame Failure and Yellowjack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robe Magazin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May 2004 Abiko 2015 第3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Abiko2015 help Fujiki H Gist of Dr Katsusaburo Yamagiwa s papers entitle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I to VI reports Cancer Science 2014 105 2 143 9 PMC 4317818 nbsp PMID 24313817 doi 10 1111 cas 12333 Tanaka George The Transportation Problem by Prof Soichi Kakeya Hosei University Research Department Bulletin 1986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5 Kakeya Soichi Some problems on maximum and minimum regarding ovals Tohoku science reports 1917 6 71 88 Japan Patent Office Japan Patent Office www jpo go jp 15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27 Phillips Glyn 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Japan and Europe Industry Academic Interactions Routledge 2018 10 26 2020 07 05 ISBN 97804297745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5 英语 Historical overview of methamphetamine Vermont Department of Health 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1 28 Sur quelques theoremes generaux de la theorie des nombres algebriques par T Takagi PDF Compte rendu du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s mathematiciens tenu a Strasbourg du 22 au 30 Septembre 1920 1921 185 188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10 28 Non Stop Shuttle Change Toyoda Automatic Loom Type G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3 07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9 16 日语 Automation with a human touch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8 Milestones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levision 1924 1941 June 1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09 岩波理化学辞典 第5版 东京都 岩波书店 1998 ISBN 4 00 080090 6 Uda S On the Wireless Beam of Short Electric Waves Th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December 1925 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13 This was the preface and notice in advance for a series of 11 papers with the same title by Uda between 1926 1929 on the antenna Yagi Hidetsu Uda Shintaro Projector of the Sharpest Beam of Electric Wave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Imperial Academy February 1926 2 2 49 52 11 September 2014 doi 10 2183 pjab1912 2 4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8 08 Sin Itiro Tomonaga Yoshio Nishina His Sixtieth Birthda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vember 20 1950 updated January 11 1951 Hantaro Nagaoka Possibility of the radio transmission being disturbed by meteoric showers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1929 5 6 233 236 doi 10 2183 pjab1912 5 233 nbsp Cited in Wilhelm Nupen Bibliography on meteoric radio wave propagation Washington U 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61 76 5 July 2016 Tokushichi Mishima MK Magnetic Steel 15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13 Permanent magnet containing copper PDF 15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7 11 古賀逸策と水晶振動子 PDF 電気学会 History of Research on Switching Theory in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EJ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and Materials Vol 124 2004 No 8 pp 720 726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Switching Theory Relay Circuit Network Theory Theory of Logical Mathemat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PSJ Computer Muse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of Japan Radomir S Stankovic University of Nis Jaakko T Astola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rk G Karpovsky Boston University Some Historical Remarks on Switching Theo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 DOI 10 1 1 66 1248 Radomir S Stankovic Jaakko Astola 2008 Reprints from the Early Days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TICSP Series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Akira Nakashima to Switching Theo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CSP Series 40 Tamper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ignal Processing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ukawa H On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PDF Proc Phys Math Soc Jpn 1935 17 48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2 19 97 0 97 1 Takemi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Health Dr Taro Takemi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mes E Hoar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Democratic People s Republic of Korea Scarecrow Press 2012 Patent no 147 958 February 20 1941 Ichiro Sakurada Yi Sung ki Lee S or Ri Sung Gi and Hiroshi Kawakami issued to Institute of Japan Chemical Fiber 明治太政官期法令の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国会図書館 法令全書 明治6年 内閣官報局 2017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11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内閣官報局 2017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11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内閣官報局 2017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11 法令全書 明治11年 内閣官報局 2017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11 nbsp 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 永久失效連結 nbsp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永久失效連結 nbsp 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 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存档副本 2010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10 nbsp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郭汝瑰 黄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 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 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営建設 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 竜鳳書房 2006年1月ISBN 978 4947697295 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 xxx 角岡伸彦 ピストルと荊冠 p 29 こぺる編集部編 部落の過去 現在 そして 所収 灘本昌久 不利益 差別の再検討 p 53 阿吽社 1991年 W J Macphers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 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 0521557924 許介鱗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 二 海峡评论 2006 182 2014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1 日本圆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2009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9月21日 中文 简体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2009年9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6日 中文 简体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Andrew Grajdanzev The Government of Korea 编 Modern Korea 1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4年 121 0 121 1 121 2 宮脇淳子 第三章 滿洲國建國 崩壞以及其後 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 中日滿糾纏不已的 東北 如何左右近代中國 初版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6 2013 ISBN 978 986 5842 71 0 中文 繁體 揭秘伪满洲国 中国网 2009 09 15 2011 07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04 中文 简体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 新式糖廠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 0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2 07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 臺灣糖業圖 1934年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 0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30 神戶大學電子新聞 断然首位を占むる台湾製糖実績 133 30 51 93 2014 08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26 原住民族文獻 13期 2014年6月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外部連結 编辑 nbsp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大日本帝国前任者 江户时代1603年 1868年 日本历史大日本帝国1868年 1947年 繼任者 日本战后 英语 Post war Japan 1945年 至今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1945年 1952年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日本帝国 amp oldid 7963060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