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轴心国

轴心国(英語:Axis power、德語:Die Achsenmächte)最初称为罗马-柏林轴心(英語:Rome–Berlin 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以德國意大利日本3個國家為中心。

轴心国
Achsenmächte(德語)
Potenze dell'Asse(義大利語)
枢軸国/樞軸國(日語)

1940年–1945年
  •   同盟国(及其殖民地)
  •   珍珠港事件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   轴心国(及其殖民地)
  •   中立国

三国同盟:

联盟国(已簽三國公約):


附庸国:
地位军事同盟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6年11月25日
1939年5月22日
1940年9月27日
1945年9月2日
轴心国全盛时期的疆域(蓝色),黄色为中立国或未参战地区,其余绿色为同盟国
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
日本軍頭暨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大東亞共榮圈諸傀儡政權領袖,除了站在東條右邊的泰國代表旺·威泰耶康·瓦拉旺親王(泰國不是傀儡)。

绥靖政策为轴心国的成立铺平道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更以东欧版图尤其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诱饵,怂恿德國进攻苏联。蘇聯则于1939年以“德苏互不侵犯條約”应对,以瓜分波兰缓和苏德关系。

1940年7月希特勒發出「第16號元首指令」准备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行动计划”(后并未实施),8月不列颠空战展开,9月轴心国成立。11月苏联希望藉与轴心国加入意願,而避免东欧和西亚的战事,但德国早有“新秩序”计划即后来的“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前身,将犹太人斯拉夫人视为低等种族应对其财物与国土予以掠夺,並透過快速擴張的戰爭來實現新世界秩序,尤其是希特勒认为英国受犹太人掌控,苏联则斯拉夫民族众多,轴心国对两者必然发动进攻,与苏联当时的理念有诸多冲突,所以希特勒后来对苏联谈判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予回覆,谈判最終因為德國入侵苏联而破局。轴心国间的联盟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后正式瓦解。

德日義三國結盟宣傳畫,當中的不同種族的孩子分別代表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上方分別為德國元首希特勒、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麿及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肖像
1940年,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國旗並列於柏林日本駐德大使館

歷史

1936年10月25日德國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義日三国同盟条约》(即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就戰略角度,德國攻佔南俄,日本攻佔蒙古,意大利自意屬北非蘇伊士運河攻佔中東,德日義軍隊再共同於伊朗會師。儘管如此,三國多數單獨行動以及協調差。例如德國進攻蘇聯沒有通知日本(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不能告知日本[1])而進攻後又要求日本北進蘇聯西伯利亞,但日本因已決定南進而拒絕;日本於1941年11月有向德國表態會和美國開戰但德國不知道何時開戰。

隨著戰事發展,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4年羅馬尼亞於8月發生政變後倒戈盟軍;9月9日保加利亞發生共產主義政變倒戈了盟軍;芬蘭在9月19日和蘇聯停戰(《莫斯科停戰協定》);1944年10月匈牙利密謀退出被德國發現後被入侵(鐵拳行動),建立了傀儡政權。

日本見败局已定,於5月6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而納粹德国則在1945年5月8日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次日泰國宣佈在1942年1月對英美的宣戰無效,美國接受了泰國的宣稱,轴心国集團因此滅亡。

轴心国成员

戰時盟國

他們并未簽署三国公约,主要因民族主義領土收復主義(芬蘭的大芬蘭主義、泰國的泛泰主義)而站在軸心國陣營,只想收復過去的失地或本民族土地,對戰爭的參與度有限。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轴心国協助建立的傀儡政权

軸心日本扶植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軸心德國扶植

軸心意大利扶植

轴心国的合作国

軸心國佔領區

地圖集

註釋

  1. ^ 納粹德國官方國名為德意志國(英語:German Reich、德語:Deutsches Reich)。雖然帝制時也叫德意志國,為了方便區分,多數以Deutsches Kaiserreich指德意志第二帝國
  2. ^ 芬蘭是在軸心國陣營中唯一一個民主國家(其餘都是獨裁或君主專制的國家。)
  3.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為軸心國中唯一一個由左翼政黨帶領下的國家政權(其餘都是由右派至極右派政黨所代領的獨裁或君主專制的國家。)

參考資料

  1. ^ Trial of German Major War Criminals, vol. 3, pp. 376–377. Italics in the original

参见

轴心国,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6年9月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邪惡軸心, 英語, axis, power, 德語, achsenmächte, 最初称为罗马, 柏林轴心, 英語, rome, berlin, axis,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 以德國, 意大利, 日本3個國家為中心, achsenmächte, 德語, potenze, dell, asse, 義.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6年9月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邪惡軸心 轴心国 英語 Axis power 德語 Die Achsenmachte 最初称为罗马 柏林轴心 英語 Rome Berlin Axis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 以德國 意大利 日本3個國家為中心 轴心国 Achsenmachte 德語 Potenze dell Asse 義大利語 枢軸国 樞軸國 日語 1940年 1945年 同盟国 及其殖民地 珍珠港事件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轴心国 及其殖民地 中立国 三国同盟 德意志國 義大利王國 至1943年 大日本帝國 联盟国 已簽三國公約 匈牙利王國 至1944年 罗马尼亚王国 至1944年 保加利亞王國 至1944年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3月25日 27日 原因 政变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战时同盟国 芬兰 1941年至1944年 伊拉克王國 政变 1941年4月至5月 泰国 1941年后 蘇聯 仅限波蘭戰役 附庸国 德國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塞尔维亚救国政府 维希法国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3年后 匈牙利國民統一政府 英语 Government of National Unity Hungary 1944年後 意大利 阿尔巴尼亚王国 克罗地亚獨立国 蒙特內哥羅軍政府 希臘國 摩納哥 日本 緬甸國 菲律宾第二共和國 自由印度 越南帝国 柬埔寨王国 寮王国 滿洲帝國 蒙疆 汪精衛國民政府地位军事同盟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5日 钢铁条约1939年5月22日 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 战败解体1945年9月2日轴心国全盛时期的疆域 蓝色 黄色为中立国或未参战地区 其余绿色为同盟国 德國元首阿道夫 希特勒與義大利首相貝尼托 墨索里尼 日本軍頭暨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與大東亞共榮圈諸傀儡政權領袖 除了站在東條右邊的泰國代表旺 威泰耶康 瓦拉旺親王 泰國不是傀儡 英法的绥靖政策为轴心国的成立铺平道路 1938年的 慕尼黑协定 更以东欧版图尤其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诱饵 怂恿德國进攻苏联 蘇聯则于1939年以 德苏互不侵犯條約 应对 以瓜分波兰缓和苏德关系 1940年7月希特勒發出 第16號元首指令 准备执行登陆英国的 海狮行动计划 后并未实施 8月不列颠空战展开 9月轴心国成立 11月苏联希望藉与轴心国加入意願 而避免东欧和西亚的战事 但德国早有 新秩序 计划即后来的 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 前身 将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视为低等种族应对其财物与国土予以掠夺 並透過快速擴張的戰爭來實現新世界秩序 尤其是希特勒认为英国受犹太人掌控 苏联则斯拉夫民族众多 轴心国对两者必然发动进攻 与苏联当时的理念有诸多冲突 所以希特勒后来对苏联谈判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予回覆 谈判最終因為德國入侵苏联而破局 轴心国间的联盟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后正式瓦解 德日義三國結盟宣傳畫 當中的不同種族的孩子分別代表德國 義大利和日本 上方分別為德國元首希特勒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麿及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肖像 1940年 德國 日本和意大利國旗並列於柏林的日本駐德大使館外 目录 1 歷史 2 轴心国成员 2 1 戰時盟國 2 2 轴心国協助建立的傀儡政权 2 2 1 軸心日本扶植 2 2 2 軸心德國扶植 2 2 3 軸心意大利扶植 2 3 轴心国的合作国 2 4 軸心國佔領區 3 地圖集 4 註釋 5 參考資料 6 参见歷史 编辑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 建立柏林 羅馬軸心 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 鋼鐵條約 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 反共产国际协定 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 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 德義日三国同盟条约 即三国公约 成立以柏林 罗马 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 轴心国 就戰略角度 德國攻佔南俄 日本攻佔蒙古 意大利自意屬北非跨蘇伊士運河攻佔中東 德日義軍隊再共同於伊朗會師 儘管如此 三國多數單獨行動以及協調差 例如德國進攻蘇聯沒有通知日本 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不能告知日本 1 而進攻後又要求日本北進蘇聯西伯利亞 但日本因已決定南進而拒絕 日本於1941年11月有向德國表態會和美國開戰但德國不知道何時開戰 隨著戰事發展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4年羅馬尼亞於8月發生政變後倒戈盟軍 9月9日保加利亞發生共產主義政變倒戈了盟軍 芬蘭在9月19日和蘇聯停戰 莫斯科停戰協定 1944年10月匈牙利密謀退出被德國發現後被入侵 鐵拳行動 建立了傀儡政權 日本見败局已定 於5月6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 而納粹德国則在1945年5月8日投降 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 次日泰國宣佈在1942年1月對英美的宣戰無效 美國接受了泰國的宣稱 轴心国集團因此滅亡 轴心国成员 编辑 德意志國 註 1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意大利王國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國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王國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被德國佔領 羅馬尼亞王國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保加利亞王國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德國傀儡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1945年4月4日蘇聯軍隊佔領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政權基本上滅亡 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英语 Yugoslav coup d etat 引發南斯拉夫戰役 克羅地亞獨立國 意大利保護國 1941年6月25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政府因德國投降而解散 戰時盟國 编辑 他們并未簽署三国公约 主要因民族主義及領土收復主義 芬蘭的大芬蘭主義 泰國的泛泰主義 而站在軸心國陣營 只想收復過去的失地或本民族土地 對戰爭的參與度有限 芬蘭共和國 註 2 1941年6月25日加入 1944年9月19日停戰 泰王國1941年12月21日加入 1945年8月16日宣佈宣戰無效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 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 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 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 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 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 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 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 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轴心国協助建立的傀儡政权 编辑 軸心日本扶植 编辑 滿洲國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汪精衛國民政府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越南帝国 柬埔寨王国 老挝王国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註 3 緬甸國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軸心德國扶植 编辑 斯洛伐克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維希法國 希臘國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3年 1945年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匈牙利王國國民統一政府 英语 Government of National Unity Hungary 1944 45年 維德孔 吉斯林挪威傀儡政權 1942 45年 阿爾巴尼亞德占時期 1943 1944 摩納哥 1943 1945 被意大利 然後德國 占領 軸心意大利扶植 编辑 蒙特內哥羅軍政府 阿尔巴尼亚王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政權由德國及義大利共同創建 希臘國 班都斯親王國 摩納哥 1942 1943 轴心国的合作国 编辑 英国 慕尼黑协定 1938年 蘇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 1941年 芬兰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西班牙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泰國軸心國佔領區 编辑 中國 部分領土為日本佔領 蘇聯 部分領土為德國佔領 義大利 1943年投降後 北部領土被德國佔領 英國殖民地 部分領土被佔領 包括馬來亞 緬甸 海峽殖民地 砂拉越 北婆羅洲 汶萊 索羅門群島 吉爾伯特及埃里斯群島的吉爾伯特群島 聖誕島 英屬印度的安達曼群島及香港 法國 法國本土部分被德國和意大利佔領 其餘部分和部分殖民地由附庸國維希法國控制 亞太區部分殖民地由日本佔領 如法屬印度支那 部分殖民地由抵抗運動自由法國控制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丹麥失守後 殖民地格陵蘭 法羅群島及冰島被英美兩國保護 挪威 荷蘭 荷蘭本土被德國佔領 殖民地東印度群島被日本佔領 比利時 比屬剛果未被軸心國佔領 卢森堡 希臘王國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奥地利 南斯拉夫王國 菲律賓自由邦 遭日本佔領 阿尔巴尼亚地圖集 编辑 大德意志帝國及其勢力範圍 1942年 意大利殖民帝國 未显示天津意租界及上海公共租界意大利界區 大日本帝國 大東亞共榮圈 匈牙利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 芬蘭 泰國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德國傀儡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意大利控制西部 德國控制東部 满洲国 日本傀儡 1939年的汪精衛國民政府和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日本傀儡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德國傀儡 1943年 1945年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德國傀儡 蒙特內哥羅 意大利傀儡 1941年 1943年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德國控制 維希法國 德國傀儡 註釋 编辑 納粹德國官方國名為德意志國 英語 German Reich 德語 Deutsches Reich 雖然帝制時也叫德意志國 為了方便區分 多數以Deutsches Kaiserreich指德意志第二帝國 芬蘭是在軸心國陣營中唯一一個民主國家 其餘都是獨裁或君主專制的國家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為軸心國中唯一一個由左翼政黨帶領下的國家政權 其餘都是由右派至極右派政黨所代領的獨裁或君主專制的國家 參考資料 编辑 Trial of German Major War Criminals vol 3 pp 376 377 Italics in the original参见 编辑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 德日关系 反共產國際協定 大東亞共榮圈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領袖 大德意志帝國 大日本帝国 意大利王國 同盟国 拉丁軸心 計劃由意大利王國 西班牙國 維希法國 羅馬尼亞王國和葡萄牙組成的軍事同盟 其目的為另起爐灶和平衡德國強大的勢力範圍 但從未落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轴心国 amp oldid 7525345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