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宗主权

宗主权(英語:suzerainty)是指一個國家代表其屬國或附庸國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1][2]宗主權下,属国對其內政仍具主權(或稱自治)。[3][4]行使這種權力的國家普遍被稱為「宗主国」。[5]

定義

「宗主權」一詞原是用作闡明和解釋封建領主與諸侯關係,當中領主普遍被視作封臣的「宗主」。[6]

現代國際法體系成型初期,「宗主權」一詞則用來介定鄂圖曼帝國及屬國的關係。與主權下的領土、屬土不同,宗主權下的屬國對其內政擁有最高權力。[3][4]個別例子中,屬國甚至具某種程度的國際法人(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地位,能夠與外國進行非外交性(例如商務、交通、郵政)的交流,甚至直接跟外國簽署相關條約。[7]學者普遍認為,用現代國際法去解釋宗主和屬國的關係具一定難度。[8][9]

中国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历史上中国主张自身是天下的中心,周围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中國則为其提供保护。例如越南朝鮮等。理論上,藩屬國從中國皇帝身上得到治權,但中國皇帝對從屬國的影響力因朝代而不同。但即使在天下分治時期,中國政治理論通常仍只承認統治中原的君主具有正統的地位(如曹魏西晉前秦北魏北周五代北宋等)。藩屬國常以進貢之名行貿易之實朝贡。屬國進貢後中國常還以等值或更多的禮物,其价值往往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

但這套系統在18世紀之後便逐漸衰敗,因清朝皇帝以不同的權力理論統治各族,並開始分別實質統治和名義上統治那些地區。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之後,國際法的思想及加速其瓦解。

歐洲國家常用宗主關係和有限主權論,形容清朝和其週邊國家的關係。譬如李氏朝鮮越南阮朝等等。

朝鮮

李成桂立國之始,就派使節到明朝,擬兩個國號方案「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圈定朝鮮二字,於是開始以「朝鮮」為國名。朝鮮是明朝清朝的藩国,直至中日甲午戰爭為止。

越南

阮朝嘉隆帝立國之始,便派使到清,自稱為「南越國長」求封為「南越國王」,清朝嘉慶帝不認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於是開始以「越南」為國名。

緬甸

元朝政府設置緬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併入雲南中書省。明朝中葉後一度斷絕來往,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遣使往來,纳贡求封。

琉球

琉球國對中國明朝稱藩屬,後同時向日本薩摩藩納貢。1879年併入日本,改稱沖繩縣

尼泊爾(廓爾喀)

1790年廓爾喀入侵西藏,乾隆皇帝派兩廣總督領兵入藏增援。1792年中,清軍攻入廓爾喀境內並逼近加德滿都,廓爾喀最後遣使求和。此戰之後,廓爾喀成為中國的屬國,並「定下五年一貢之制」。[10]

泰國(暹羅)

暹羅從康熙年代開始向中國進貢,1767年,暹羅首都被緬甸攻陷,國王被殺。後來,華僑鄭昭成功擊退緬甸軍隊,被推舉為王,遷都曼谷,繼續向中國朝貢。後來大將帕佛陀約華朱拉洛篡位,號稱拉瑪一世,並遣使中國接受冊封。[10]

錫金(哲孟雄)

1791年,中國出兵支援錫金對抗廓爾喀。廓爾喀戰敗後,清朝確立了對錫金的控制。[11]

浩罕

與鄰國連年交戰,加上清兵壓境,1758年浩罕君主伊爾達娜向阿富汗國王求援未果後,接受中國宗主權,成為大清屬國。[12][13]

其他

中國的屬國或朝貢國,還包括南掌、蘇祿、阿富汗、蘭芳、拉达克、不丹、坎巨提等等。[14][15]

具爭議例子

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擁有主權,但西藏獨立運動人士認為中國歷史上對西藏只有宗主權,從未曾實際統治西藏。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宣稱擁有西藏的主權,而國際社會亦普遍承認中國對藏的統治權。

早在唐朝時,西藏吐蕃是個獨立的帝國,和中原王朝的唐朝成互相結盟的平等關係,與唐朝在今中國西北維持長達兩百多年的軍事對峙;在時期由於蒙古經略、藏傳佛教薩迦派對蒙古貴族的號召力,雙方凉州会盟,使得元朝統治者在西藏行使治權,西藏成為宣政院轄地;明朝對西藏的統治反反復復,雖然短暫統治過西藏,但是未統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統治時間;清朝前期西藏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藩屬國,但是進入18世紀後,清朝派驻驻藏大臣,對西藏的掌控日益加強,隨着西方列強的入侵,亲英反清集團在清朝滅亡後迅速聯合英國驱逐满汉官员;中華民國時期,即使實際上西藏已經獨立、但是中華民國的版圖上依然畫有西藏。

清朝政府长期地治理過西藏:[16][17]清政府18世紀率军驱除入侵西藏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军队,从此继清朝后继续驻军西藏,并在西藏设有驻藏大臣进行实际上的管理。清政府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时與大英帝國簽定過《中英藏印條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等涉藏條約。自由亞洲電台史學研究員華倫史密斯指出1906年《中英續訂藏印條約》條文變相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 [18] 但其他同情藏獨人士認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權,從未因此可以解释为西藏不是中國的一部份。1907年《英俄條約》雖有「承認中國對西藏宗主權」之條款,[19][20] 但由於中國並非簽署國,條文對北京並沒有約束力。[21]

1911年辛亥革命後,當時統治印度的大英帝國總督鼓吹西藏脫離清朝的控制;西藏於1913年宣佈獨立[22][20],其後更傳出蒙藏互認獨立的消息,但十三世達賴喇嘛與西藏政府否認,未对此表示认可。 [23] 雖然西藏表面上順從國民政府,並派遣國大代表進入南京,但西藏從1912年到1949年一直處於中華民國治權鞭長莫及的,因中華民國和英國的協議,英國不把勢力範圍進入西藏,但中國亦無法從軍事上控制西藏,西藏處於實際獨立狀態。直到1951年解放軍進軍拉薩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控制西藏,使中國正式全面控制統治西藏。

2008年10月29日,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正式宣布,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的主权。美國與歐盟也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 [24]

外蒙古

1913年《中俄聲明文件》(連《附件》)與1915年《中俄蒙協約》先後承認中華民國對外蒙古之「宗主權」,但兩份文件亦指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一部分」。[25][26] 條文解釋與當時一些西方學者對「宗主權」的定義存在出入。1924年《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27]更直認外蒙古為「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及尊重在該領土內中國之主權」。

印度

錫金王國

緊接著印度1947年的獨立,錫金法王(Chogyal)與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簽訂了一個宗主條約。此條約確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以換取錫金王國的自治,直到1975年錫金王國的君王被廢黜。錫金現為印度人口最少的邦。

不丹

印度現今雖已不干涉不丹外交國防、通訊等方面,但印度仍提供不丹皇家軍隊很大的協助,並承諾抵禦外侮。

拉克沙群島

位於阿拉伯海上,喀拉拉邦西南方的拉克沙群島是印度最小的聯合屬地。蒂普蘇丹於1787年,統治雅敏迪維群島(Amindivi)(包含雅敏尼(Amini)、喀德馬(Kadmat)、契珥單(Kiltan)、察他喇(Chetlat)及比差(Bitra))。在第三次英禰戰爭(Third Anglo-Mysore(邁索爾)War)後治權轉移至英屬印度的南卡納達區。其他的島嶼成了肯諾(Cannanore)的阿剌克家族(Arakkal)的進貢國。之後英國因阿剌克的欠款接管了這些地區、依附在馬德拉斯省下的瑪拉巴(Malabar)區。印度1956年的國家重組法中,將這些島嶼從印度本島行政單位中劃出,結合所有小島成立新的領域聯盟。

土耳其

埃及

1517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塞林一世征服埃及,並將之納為行省。19世紀初,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之藩屬,在土耳其宗主權下,埃及在國際社會中仍擁有很大活動空間,在毋須知會宗主國情況下,能直接跟外國簽署通郵和通商條約。[7]

保加利亞

根據1878年《聖斯特法諾條約》和《柏林條約》成立的保加利亞大公國,法律上是鄂圖曼土耳其的附屬國,[28]但在土耳其宗主權下仍有很大國際活動空間,可直接與外國就通郵和通航等議題簽訂條約。[7]

英國

南非

1881年第一次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南非共和國簽署《比勒陀利亞公約》,除確立英國對南非之宗主權外,亦承認南非的「完全自治」地位。根據《比勒陀利亞公約》,英國能於南非境內自由調動軍隊,並控制南非的對外關係,包括締結條約及與外國進行外交往來。[29]

兩國於1884年簽訂《倫敦公約》,取代《比勒陀利亞公約》。《倫敦公約》容許南非在毋須英國批准下直接與奧蘭治自由邦締結條約。[30]至於與其他國家所簽訂之條約則仍須交付英國審批,但英方須於六個月內作出決定並知會南非。[31]

美國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俗稱華府),被賦予了特別一定的自治權。

雖然華府有民選的市長和市議會運行,但在美國憲法上,首都是隸屬美國國會管轄。因此,國會具有否決華府市議會法案和通過市預算的權力。政治理論上,這代表美國是華府的宗主[來源請求];華府的市長與市議會除了國會賦予的權力範圍以外,沒有管理地方的權力。舉例來說,美國各州州長統領各州的國民兵,但華府的國民兵並不由華府的市長掌控,而是由美國總統統帥。

美國目前依據自由联系协定,負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以及帛琉的防禦,任何一方理論上也都可以終止條約。

蘇聯

蘇聯紅軍二次大戰末期解放納粹德國佔領的大片東歐土地,並建立了各地的社会主义政權;後來史達林為了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變相控制東歐的衛星國(除了希臘南斯拉夫以及後期和蘇聯關係破裂的阿爾巴尼亞外),而衛星國由於畏懼史達林的鐵腕統治而不得不任由史達林宰割。

蘇聯軍隊也曾先後派遣軍隊進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去鎮壓反政府示威,直到1989~1990年發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才恢復其自主權,而現今大部份東歐國家已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盟的成員國

其他國家

在現今的國際关系中,大國控制或者代理小國的外交和國防存在的事实。通常,這和傳統宗主不同處,在於弱國可以通過公民投票取消這關係。

主權代理國(大國) 受代理國(小國) 所屬情況 签署条约
  義大利   圣马力诺 國中國
  義大利   梵蒂冈 國中國 拉特朗条约
  法國   摩納哥 微型國家 《s:法国-摩纳哥条约》
  法國   安道尔 緩衝國 《s:法国-安道尔条约》
  西班牙   安道尔 緩衝國 《s:西班牙-摩纳哥条约》
  瑞士   列支敦斯登 微型國家 《s:瑞士-列支敦士登条约》
  新西蘭   庫克群島 島國聯繫邦 《s:庫克群島憲法修正法案》
  新西蘭   纽埃 島國聯繫邦 《s:紐埃憲法修正法案》
  美國   马绍尔群岛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美國   帛琉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美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澳大利亞   瑙鲁 島國 《s:澳大利亚-瑙鲁条约》
  印度   不丹 開發中國家 《s:不印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
  越南   老挝 開發中國家 越老友好合作条约

資料來源

  1. ^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dern suzerainty involves only a few rights of the suzerain State over the vassal State which can be called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rights of the suzerain State over the vassal are principally international rights, of whatever they may consist...One may correctly maintain that suzerainty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guardianship, since the vassal State is either absolutely or mainly represented internationally by the suzerain State."
  2. ^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國家對於屬國的內政外交,具有干預的權利,此權稱為「宗主權」。 
  3. ^ 3.0 3.1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zerainty is by no means sovereignty. If it were, the vassal State could not be sovereign in its domestic affairs and could never have 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atever of its own."
  4. ^ 4.0 4.1 suzerain.见:霍恩比,李北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ISBN 0-19-587421-8, ISBN 9780195874211
  5. ^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對屬國有宗主權的國家,通稱為「宗主國」。 
  6. ^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zerainty is a term which was originally used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eudal lord and his vassal; the lord was said to be the suzerain of the vassal."
  7. ^ 7.0 7.1 7.2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gypt, while she was still a vassal State of Turkey, could conclude commercial and post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Stat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suzerain Turkey, and Bulgaria could, while she was under Turkish suzerainty , conclude treaties regarding railways, post, and the like."
  8. ^ Milner, Hashim, Mishra (Ed.), Asia and Europe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Anxieties, New Opportunities, p333, "It was difficult for "suzerainty" to be reconciled with the western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 ^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on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 suzerain and its vassal State create much difficulty in the science of the Law of Nations."
  10. ^ 10.0 10.1 黃大受,《中國通史》,頁822
  11. ^ Singh, O.P.(1985), Strategic Sikkim, p43
  12. ^ Grousset, R.,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p488, "In 1758, Irdana or Erdeni, khan of Kokand, was compelled to recognize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whose armies had reached his frontiers. He tried to form a coalition against them with Armed the Durrani, king of Afghanistan, but a demonstration by Durrani between Kokand and Tashkent in 1763 had no effect."
  13. ^ Starr, S.F., Ferghana Valley: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p32, "In 1758, weakened by contact wars with his neighbors, Irdana Bey had to accept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14. ^ 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頁429
  15. ^ 何函潔,《中共處理邊界爭議的戰略選擇(1949-2009) - 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頁164
  16. ^ Ahmed, Zahiruddin, China and Tibet, 1708-1959: A Résumé of Fact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0, p31, "Chinese Imperial authority in Tibet was, no doubt, indistinguishable from sovereignty."
  17. ^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44, "While the anci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ibet and China are complex and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regarding the subordination of Tibet to Manchu-ruled China following the chaotic era of the 6th and 7th Dalai Lamas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8. ^ Smith, Warren, Tibetan Nation: A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sm and Sino-Tibetan Relations, p15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gotiations were reopened in 1906 at Peking.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not interested in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 first step in that direction would be to alleviate Russian fears concerning British designs upon Tibet. An agreement was therefore quickly concluded. The Chinese agreed to accept the Lhasa Convention of 1904; the British agreed not to interfere in China's administration of Tibet if the Chinese would exclude all other foreign power. China was defined as not a foreign power in relation to Tibet, which implicitly recognized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ibet."
  19. ^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829-830
  20. ^ 20.0 20.1 西藏問題從何而來?. 德国之声. 2008-03-18 [2013-12-29].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21. ^ Brownlie, Ian,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seven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627, "The maxim pacta tertiis nec nocent nec prosunt express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a treaty applies only between the parties to it."
  22. ^ Proclamation Issued by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XIII (1913). 1913-01-08 [2013-12-29]. (原始内容于2019-02-04). (英文)
  23. ^ Bell, Charles (1924), Tibet Past and Present, pp150f, 228f, 304f, 商務印書館宮廷璋譯本:「達賴未嘗授德爾智以與蒙古訂立任何條約之權,遺德爾智之書,系屬普通信札,謹請其努力為佛教謀利益而已。」
  24. ^ Spencer, Richard. UK recognises China's direct rule over Tibet.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11-05 [2010-07-12]. (原始内容于2010-11-03). 
  25. ^ Addy, P., Tibet: Pawn anf Pivot of the Great Game, pp321-3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頁116
  27. ^ 《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第五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Keltie, J.S. (Ed.), The Statesman's Year-Book: Statistical and Historical Annual of the States of the World for the Year 1892, p10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incipality of Bulgaria was created by the Treaty of Berlin, signed July 13, 1878. It was ordered by Art. 1 of the Treaty that Bulgaria should he 'constituted an autonomous and tributary Principality under the suzerainty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the Sultan. It will have a Christian Government and a national militia.'"
  29. ^ Pretoria Convention (18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2, "Her Majesty reserves to herself,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a) the right from time to time to appoint a British Resident in and for the said State, with such duties and functions as are hereinafter defined ; (b) the right to move troops through the said State in time of war, or in case of the apprehension of immediate war between the Suzerain Power and any Foreign State or Native Tribe in South Africa ; and (c) the control of the external relations of the said State"
  30. ^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London Convention (188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IV, "Such approval sha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granted if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shall not,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receiving a copy of such treaty (which shall be delivered to them immediately upon its completion), have notified that the conclusion of such treaty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interests of Great Britain or any of Her Majesty's possessions in South Africa."

参见

宗主权, 英語, suzerainty, 是指一個國家代表其屬國或附庸國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 宗主權下, 属国對其內政仍具主權, 或稱自治, 行使這種權力的國家普遍被稱為, 宗主国, 目录, 定義, 中国, 朝鮮, 越南, 緬甸, 琉球, 尼泊爾, 廓爾喀, 泰國, 暹羅, 錫金, 哲孟雄, 浩罕, 其他, 具爭議例子, 西藏, 外蒙古, 印度, 錫金王國, 不丹, 拉克沙群島, 土耳其, 埃及, 保加利亞, 英國, 南非, 美國, 蘇聯, 其他國家, 資料來源, 参见定義, 编辑, 宗主權, 一詞原是用作闡明和解. 宗主权 英語 suzerainty 是指一個國家代表其屬國或附庸國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 1 2 宗主權下 属国對其內政仍具主權 或稱自治 3 4 行使這種權力的國家普遍被稱為 宗主国 5 目录 1 定義 2 中国 2 1 朝鮮 2 2 越南 2 3 緬甸 2 4 琉球 2 5 尼泊爾 廓爾喀 2 6 泰國 暹羅 2 7 錫金 哲孟雄 2 8 浩罕 2 9 其他 2 10 具爭議例子 2 10 1 西藏 2 10 2 外蒙古 3 印度 3 1 錫金王國 3 2 不丹 3 3 拉克沙群島 4 土耳其 4 1 埃及 4 2 保加利亞 5 英國 5 1 南非 6 美國 7 蘇聯 8 其他國家 9 資料來源 10 参见定義 编辑 宗主權 一詞原是用作闡明和解釋封建領主與諸侯關係 當中領主普遍被視作封臣的 宗主 6 現代國際法體系成型初期 宗主權 一詞則用來介定鄂圖曼帝國及屬國的關係 與主權下的領土 屬土不同 宗主權下的屬國對其內政擁有最高權力 3 4 個別例子中 屬國甚至具某種程度的國際法人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地位 能夠與外國進行非外交性 例如商務 交通 郵政 的交流 甚至直接跟外國簽署相關條約 7 學者普遍認為 用現代國際法去解釋宗主和屬國的關係具一定難度 8 9 中国 编辑参见 朝贡体系 羁縻和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 历史上中国主张自身是天下的中心 周围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 中國則为其提供保护 例如越南 朝鮮等 理論上 藩屬國從中國皇帝身上得到治權 但中國皇帝對從屬國的影響力因朝代而不同 但即使在天下分治時期 中國政治理論通常仍只承認統治中原的君主具有正統的地位 如周 秦 漢 曹魏 西晉 前秦 北魏 北周 隋 唐 五代 北宋 金 元 明 清等 藩屬國常以進貢之名行貿易之實朝贡 屬國進貢後中國常還以等值或更多的禮物 其价值往往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 但這套系統在18世紀之後便逐漸衰敗 因清朝皇帝以不同的權力理論統治各族 並開始分別實質統治和名義上統治那些地區 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之後 國際法的思想及加速其瓦解 歐洲國家常用宗主關係和有限主權論 形容清朝和其週邊國家的關係 譬如李氏朝鮮 越南阮朝等等 朝鮮 编辑 從李成桂立國之始 就派使節到明朝 擬兩個國號方案 朝鮮 古朝鮮國名 和 和寧 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 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 朱元璋圈定朝鮮二字 於是開始以 朝鮮 為國名 朝鮮是明朝和清朝的藩国 直至中日甲午戰爭為止 越南 编辑 阮朝嘉隆帝立國之始 便派使到清 自稱為 南越國長 求封為 南越國王 清朝嘉慶帝不認同 南越 二字 改封阮福映為 越南國王 於是開始以 越南 為國名 緬甸 编辑 元朝政府設置緬中行省 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併入雲南中書省 明朝中葉後一度斷絕來往 直至乾隆十五年 1750年 遣使往來 纳贡求封 琉球 编辑 琉球國對中國明朝稱藩屬 後同時向日本薩摩藩納貢 1879年併入日本 改稱沖繩縣 尼泊爾 廓爾喀 编辑 1790年廓爾喀入侵西藏 乾隆皇帝派兩廣總督領兵入藏增援 1792年中 清軍攻入廓爾喀境內並逼近加德滿都 廓爾喀最後遣使求和 此戰之後 廓爾喀成為中國的屬國 並 定下五年一貢之制 10 泰國 暹羅 编辑 暹羅從康熙年代開始向中國進貢 1767年 暹羅首都被緬甸攻陷 國王被殺 後來 華僑鄭昭成功擊退緬甸軍隊 被推舉為王 遷都曼谷 繼續向中國朝貢 後來大將帕佛陀約華朱拉洛篡位 號稱拉瑪一世 並遣使中國接受冊封 10 錫金 哲孟雄 编辑 1791年 中國出兵支援錫金對抗廓爾喀 廓爾喀戰敗後 清朝確立了對錫金的控制 11 浩罕 编辑 與鄰國連年交戰 加上清兵壓境 1758年浩罕君主伊爾達娜向阿富汗國王求援未果後 接受中國宗主權 成為大清屬國 12 13 其他 编辑 参见 清史 中國的屬國或朝貢國 還包括南掌 蘇祿 阿富汗 蘭芳 拉达克 不丹 坎巨提等等 14 15 具爭議例子 编辑 西藏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擁有主權 但西藏獨立運動人士認為中國歷史上對西藏只有宗主權 從未曾實際統治西藏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宣稱擁有西藏的主權 而國際社會亦普遍承認中國對藏的統治權 早在唐朝時 西藏吐蕃是個獨立的帝國 和中原王朝的唐朝成互相結盟的平等關係 與唐朝在今中國西北維持長達兩百多年的軍事對峙 在蒙元時期由於蒙古經略 藏傳佛教薩迦派對蒙古貴族的號召力 雙方凉州会盟 使得元朝統治者在西藏行使治權 西藏成為宣政院轄地 明朝對西藏的統治反反復復 雖然短暫統治過西藏 但是未統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統治時間 清朝前期西藏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藩屬國 但是進入18世紀後 清朝派驻驻藏大臣 對西藏的掌控日益加強 隨着西方列強的入侵 亲英反清集團在清朝滅亡後迅速聯合英國驱逐满汉官员 中華民國時期 即使實際上西藏已經獨立 但是中華民國的版圖上依然畫有西藏 清朝政府长期地治理過西藏 16 17 清政府18世紀率军驱除入侵西藏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军队 从此继清朝后继续驻军西藏 并在西藏设有驻藏大臣进行实际上的管理 清政府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时與大英帝國簽定過 中英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等涉藏條約 自由亞洲電台史學研究員華倫史密斯指出1906年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條文變相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 18 但其他同情藏獨人士認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權 從未因此可以解释为西藏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1907年 英俄條約 雖有 承認中國對西藏宗主權 之條款 19 20 但由於中國並非簽署國 條文對北京並沒有約束力 21 1911年辛亥革命後 當時統治印度的大英帝國總督鼓吹西藏脫離清朝的控制 西藏於1913年宣佈獨立 22 20 其後更傳出蒙藏互認獨立的消息 但十三世達賴喇嘛與西藏政府否認 未对此表示认可 23 雖然西藏表面上順從國民政府 並派遣國大代表進入南京 但西藏從1912年到1949年一直處於中華民國治權鞭長莫及的 因中華民國和英國的協議 英國不把勢力範圍進入西藏 但中國亦無法從軍事上控制西藏 西藏處於實際獨立狀態 直到1951年解放軍進軍拉薩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控制西藏 使中國正式全面控制統治西藏 2008年10月29日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 米利班德 David Miliband 正式宣布 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 美國與歐盟也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 24 外蒙古 编辑 1913年 中俄聲明文件 連 附件 與1915年 中俄蒙協約 先後承認中華民國對外蒙古之 宗主權 但兩份文件亦指外蒙古 為中國領土一部分 25 26 條文解釋與當時一些西方學者對 宗主權 的定義存在出入 1924年 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 27 更直認外蒙古為 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 及尊重在該領土內中國之主權 印度 编辑錫金王國 编辑 緊接著印度1947年的獨立 錫金的法王 Chogyal 與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 尼赫魯簽訂了一個宗主條約 此條約確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 以換取錫金王國的自治 直到1975年錫金王國的君王被廢黜 錫金現為印度人口最少的邦 不丹 编辑 印度現今雖已不干涉不丹外交 國防 通訊等方面 但印度仍提供不丹皇家軍隊很大的協助 並承諾抵禦外侮 拉克沙群島 编辑 位於阿拉伯海上 喀拉拉邦西南方的拉克沙群島是印度最小的聯合屬地 蒂普蘇丹於1787年 統治雅敏迪維群島 Amindivi 包含雅敏尼 Amini 喀德馬 Kadmat 契珥單 Kiltan 察他喇 Chetlat 及比差 Bitra 在第三次英禰戰爭 Third Anglo Mysore 邁索爾 War 後治權轉移至英屬印度的南卡納達區 其他的島嶼成了肯諾 Cannanore 的阿剌克家族 Arakkal 的進貢國 之後英國因阿剌克的欠款接管了這些地區 依附在馬德拉斯省下的瑪拉巴 Malabar 區 印度1956年的國家重組法中 將這些島嶼從印度本島行政單位中劃出 結合所有小島成立新的領域聯盟 土耳其 编辑埃及 编辑 1517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塞林一世征服埃及 並將之納為行省 19世紀初 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之藩屬 在土耳其宗主權下 埃及在國際社會中仍擁有很大活動空間 在毋須知會宗主國情況下 能直接跟外國簽署通郵和通商條約 7 保加利亞 编辑 根據1878年 聖斯特法諾條約 和 柏林條約 成立的保加利亞大公國 法律上是鄂圖曼土耳其的附屬國 28 但在土耳其宗主權下仍有很大國際活動空間 可直接與外國就通郵和通航等議題簽訂條約 7 英國 编辑南非 编辑 1881年第一次布爾戰爭結束後 英國與南非共和國簽署 比勒陀利亞公約 除確立英國對南非之宗主權外 亦承認南非的 完全自治 地位 根據 比勒陀利亞公約 英國能於南非境內自由調動軍隊 並控制南非的對外關係 包括締結條約及與外國進行外交往來 29 兩國於1884年簽訂 倫敦公約 取代 比勒陀利亞公約 倫敦公約 容許南非在毋須英國批准下直接與奧蘭治自由邦締結條約 30 至於與其他國家所簽訂之條約則仍須交付英國審批 但英方須於六個月內作出決定並知會南非 31 美國 编辑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俗稱華府 被賦予了特別一定的自治權 雖然華府有民選的市長和市議會運行 但在美國憲法上 首都是隸屬美國國會管轄 因此 國會具有否決華府市議會法案和通過市預算的權力 政治理論上 這代表美國是華府的宗主 來源請求 華府的市長與市議會除了國會賦予的權力範圍以外 沒有管理地方的權力 舉例來說 美國各州州長統領各州的國民兵 但華府的國民兵並不由華府的市長掌控 而是由美國總統統帥 美國目前依據自由联系协定 負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馬紹爾群島以及帛琉的防禦 任何一方理論上也都可以終止條約 蘇聯 编辑蘇聯紅軍在二次大戰末期解放納粹德國佔領的大片東歐土地 並建立了各地的社会主义政權 後來史達林為了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洲聯盟 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 變相控制東歐的衛星國 除了希臘 南斯拉夫以及後期和蘇聯關係破裂的阿爾巴尼亞外 而衛星國由於畏懼史達林的鐵腕統治而不得不任由史達林宰割 蘇聯軍隊也曾先後派遣軍隊進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去鎮壓反政府示威 直到1989 1990年發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 東歐國家才恢復其自主權 而現今大部份東歐國家已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盟的成員國其他國家 编辑在現今的國際关系中 大國控制或者代理小國的外交和國防存在的事实 通常 這和傳統宗主不同處 在於弱國可以通過公民投票取消這關係 主權代理國 大國 受代理國 小國 所屬情況 签署条约 義大利 圣马力诺 國中國 義大利 梵蒂冈 國中國 拉特朗条约 法國 摩納哥 微型國家 s 法国 摩纳哥条约 法國 安道尔 緩衝國 s 法国 安道尔条约 西班牙 安道尔 緩衝國 s 西班牙 摩纳哥条约 瑞士 列支敦斯登 微型國家 s 瑞士 列支敦士登条约 新西蘭 庫克群島 島國聯繫邦 s 庫克群島憲法修正法案 新西蘭 纽埃 島國聯繫邦 s 紐埃憲法修正法案 美國 马绍尔群岛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美國 帛琉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美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島國聯繫邦 自由联合协定 澳大利亞 瑙鲁 島國 s 澳大利亚 瑙鲁条约 印度 不丹 開發中國家 s 不印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 越南 老挝 開發中國家 越老友好合作条约 資料來源 编辑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dern suzerainty involves only a few rights of the suzerain State over the vassal State which can be called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rights of the suzerain State over the vassal are principally international rights of whatever they may consist One may correctly maintain that suzerainty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guardianship since the vassal State is either absolutely or mainly represented internationally by the suzerain State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宗主權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2 0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5 國家對於屬國的內政外交 具有干預的權利 此權稱為 宗主權 3 0 3 1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zerainty is by no means sovereignty If it were the vassal State could not be sovereign in its domestic affairs and could never have 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atever of its own 4 0 4 1 suzerain 见 霍恩比 李北达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4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ISBN 0 19 587421 8 ISBN 9780195874211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宗主國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2 0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1 對屬國有宗主權的國家 通稱為 宗主國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zerainty is a term which was originally used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eudal lord and his vassal the lord was said to be the suzerain of the vassal 7 0 7 1 7 2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gypt while she was still a vassal State of Turkey could conclude commercial and post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Stat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suzerain Turkey and Bulgaria could while she was under Turkish suzerainty conclude treaties regarding railways post and the like Milner Hashim Mishra Ed Asia and Europe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Anxieties New Opportunities p333 It was difficult for suzerainty to be reconciled with the western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on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 suzerain and its vassal State create much difficulty in the science of the Law of Nations 10 0 10 1 黃大受 中國通史 頁822 Singh O P 1985 Strategic Sikkim p43 Grousset R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p488 In 1758 Irdana or Erdeni khan of Kokand was compelled to recognize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whose armies had reached his frontiers He tried to form a coalition against them with Armed the Durrani king of Afghanistan but a demonstration by Durrani between Kokand and Tashkent in 1763 had no effect Starr S F Ferghana Valley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p32 In 1758 weakened by contact wars with his neighbors Irdana Bey had to accept the suzerainty of China 繆鳳林 中國通史要略 頁429 何函潔 中共處理邊界爭議的戰略選擇 1949 2009 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 頁164 Ahmed Zahiruddin China and Tibet 1708 1959 A Resume of Fact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0 p31 Chinese Imperial authority in Tibet was no doubt indistinguishable from sovereignty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 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44 While the anci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ibet and China are complex and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regarding the subordination of Tibet to Manchu ruled China following the chaotic era of the 6th and 7th Dalai Lamas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mith Warren Tibetan Nation A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sm and Sino Tibetan Relations p15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gotiations were reopened in 1906 at Peking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not interested in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 first step in that direction would be to alleviate Russian fears concerning British designs upon Tibet An agreement was therefore quickly concluded The Chinese agreed to accept the Lhasa Convention of 1904 the British agreed not to interfere in China s administration of Tibet if the Chinese would exclude all other foreign power China was defined as not a foreign power in relation to Tibet which implicitly recognized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ibet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 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829 830 20 0 20 1 西藏問題從何而來 德国之声 2008 03 18 2013 12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Brownlie Ian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seven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627 The maxim pacta tertiis nec nocent nec prosunt express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a treaty applies only between the parties to it Proclamation Issued by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XIII 1913 1913 01 08 2013 12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4 英文 Bell Charles 1924 Tibet Past and Present pp150f 228f 304f 商務印書館宮廷璋譯本 達賴未嘗授德爾智以與蒙古訂立任何條約之權 遺德爾智之書 系屬普通信札 謹請其努力為佛教謀利益而已 Spencer Richard UK recognises China s direct rule over Tibet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 11 05 2010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1 03 Addy P Tibet Pawn anf Pivot of the Great Game pp321 32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張忠紱 中華民國外交史 1911 1921 頁116 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 第五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eltie J S Ed The Statesman s Year Book Statistical and Historical Annual of the States of the World for the Year 1892 p10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incipality of Bulgaria was created by the Treaty of Berlin signed July 13 1878 It was ordered by Art 1 of the Treaty that Bulgaria should he constituted an autonomous and tributary Principality under the suzerainty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the Sultan It will have a Christian Government and a national militia Pretoria Convention 188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2 Her Majesty reserves to herself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a the right from time to time to appoint a British Resident in and for the said State with such duties and functions as are hereinafter defined b the right to move troops through the said State in time of war or in case of the apprehension of immediate war between the Suzerain Power and any Foreign State or Native Tribe in South Africa and c the control of the external relations of the said State Oppenheim L International Law A Treatise Volume I p16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Convention 188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IV Such approval sha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granted if Her Majesty s Government shall not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receiving a copy of such treaty which shall be delivered to them immediately upon its completion have notified that the conclusion of such treaty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interests of Great Britain or any of Her Majesty s possessions in South Africa 参见 编辑共主 主權 势力范围 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 傀儡政权 军事占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宗主权 amp oldid 7622141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