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皇帝

皇帝(英語:Regal Imperium),意指帝國國家元首,是一類在東西方各國的統治者中佔據最高位置君主頭銜

皇帝屬於眾多君主制的頭銜之一,在世俗方面基本能凌駕於其他所有頭銜之上,比國王親王大公等頭銜都還要再高階。“皇帝”本为汉语中专制王朝君主的称号,是由秦始皇所創造(德高三皇,功蓋五帝),近代用来对译西方语言中「Emperor」一类来自罗马皇帝称号的词。汉语中没有性别区分,男女都称皇帝(如武则天自封“圣神皇帝”),但在西方语言中,男女有别,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Empress”(女皇女帝),区别于男性的Emperor。

在大多數西方語言的語境中,日本天皇是唯一在官方層面上仍然以「皇帝」爲頭銜的君主[1][2]

概論

皇帝是一種君主,為君主制國家元首使用的稱號之一。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皇帝的稱謂,依地區與歷史而有所不同,如大王單于可汗大汗奧古斯都凱撒哈里发苏丹沙皇天皇等 ,都曾被使用為皇帝的稱號之一。在北非中東還有稱王中之王(舊譯作「萬王之王」),這也是對於救世主的稱呼,隱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

沒有一個單一、客觀而一致的標準,來定義帝國與皇帝。在現代廣泛定義中,任何一個帝國的統治者,都可以被稱為皇帝;反過來說,任何一個被皇帝統治的領土,都可以被廣泛稱為帝國[3]。皇帝與國王之間的差異,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在一般的說法中,皇帝是指擁有最大權勢的國王,比一般的國王擁有更大的權勢與領土,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力與權力則依各時代與地區而有所不同。有以皇帝統治下諸王国的制度,也有很多领土不大,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其君王名號冠上皇帝,自称为帝国(如大日本帝国瑞典帝国、丹麦帝国等),或有帝國的型態卻仍以國王為最高尊號的國家,如英國國王,直至1876年加上印度皇帝的稱號,方正式被稱為大英帝國,法國也僅在拿破崙一世拿破崙三世在位時稱為帝國。

皇帝通常會自我表述為人類世界中唯一合法的統治者,有權力統治全部已知的人類世界。但在隨著世界知識的擴大,人民知道在自己國家領土之外,其他國家也有廣大的土地和人民,也同樣有類似皇帝的君主,也一樣自稱是世界上唯一的天子。逐漸地皇帝喪失了人類唯一的合法統治者的意義,僅表示大國君主和有權冊立鄰近小國的君主的地位。

在中國,皇帝這個稱號最早起源於秦始皇。在近代時,歐洲的Emperor和中東北非的King of kings被漢譯為皇帝。

歷史

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制使用的,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其后为各朝代的君主沿襲。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遊牧民族的君主稱為可汗酋長或各有其他名稱。

歷史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受到中國影響,也在小範圍內自稱“皇帝”;但是在與中國外交時,仍然自稱“國王”,即「外王內帝」。同時亦有如日本者,對中國都自號天子、皇帝,不過日本天皇自12世紀起已無實權,所以往往中日外交之中,天皇並無參與其中。

中東和北非常有使用王中之王(舊譯作萬王之王)的稱號,之前有埃及法老等,王中之王首見於波斯的英雄居魯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國王之上,而本國則在王國之上。但在伊斯蘭教興起後,一般統一使用蘇丹之名,以示國家間平等外交。

歐洲歷史中,其帝制始於羅馬帝國,其最高君主稱拉丁語Imperator;英語:emperor,早期漢語翻譯依據其發音譯為“英白拉多”,現在則對應古代中國的稱號體系,將其統一翻譯為“羅馬皇帝”;其原意是统帅,源自拉丁語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罗马帝国的君主通常还有奥古斯都凯撒等尊號,德国俄国對應“羅馬皇帝”称号的詞語就直接來源于羅馬帝國的凯撒的尊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羅馬皇帝”稱號依然在“羅馬帝國的眾日耳曼諸侯”(Princes of Holy Roman Empire)中流傳并得到合法選承,所以理论上讲欧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只有一个帝国始終存在,其名義上的統治者即“罗马帝国皇帝(Emperor of Holy Roman Empire)”這一頭銜的合法继承者(拜占庭帝国後來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灭)。在中世纪,按照惯例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称号的君主要去罗马接受教宗加冕之後才能得到眾帝國諸侯的承認,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眾日耳曼諸侯所垄断,直至19世纪拿破崙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崙從教宗手中拿過皇冠為自己加冕、并加冕自己的妻子為帝國皇后。

在“神聖羅馬皇帝”這一頭銜的傳承被破壞之前,歐洲各王國的統治者只能稱國王,只有東羅馬帝國保留有“羅馬皇帝”的稱號。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後,則承用「羅馬皇帝」之號,但歐洲各國大多拒絕承認。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获得“皇帝”稱號后,神圣罗马帝国解體,當時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隨即宣佈自己為奥地利皇帝,其哈布斯堡家族世襲領土為奧地利帝國普鲁士国王完成德国统一后,则自封为德意志皇帝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彼得大帝1721年稱帝後正式建立了欧洲近代的俄羅斯帝国。但与羅馬帝国漫長的歷史相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大部份時期內都是王国公國,其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

东亚

中国

中国历史中,嬴政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中原第一个皇帝,並廢除後代评价的諡號,称“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下的第一条诏令就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代,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為朕”的建議。可见自古以来“皇帝”这个称呼便是“三皇五帝”的总和,“皇帝”乃诸皇之帝,而“天皇”或“地皇”只是诸皇之一,其开创性可谓开天辟地。[4]

几乎同时,头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于。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133年的帝制时期。中國皇帝一直延續到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中國帝制結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的命称“制”,令称“”,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皇帝自称“”,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皇上”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官家」、「至尊」、「君王」、「天子」等等。

傳統上,國號中並不會加上標示政權的爵位等級的名稱,所以並沒有“帝國”、“某某公國”的稱謂,而是將某政權執政時期的“皇帝之國”稱為朝代,將封國或藩國直接稱為“某某國”;又因為漢語遣詞造句的特點,在泛稱時,常把“侯爵之國”、“王爵之國”等帝制之下分封的藩國簡稱為“王國”、“侯國”,此時為泛稱,不可以加具體國號,而是常用“諸王國”、“諸侯國”這樣的表達。中国歷史上被認為、或是自認為承襲了正統“中國皇帝”稱號的政權,如等,會在国号前冠以“大”字,自稱“大宋”、“大遼”、“大金”、“大元”、“大明”、“大清”等(其中元清二朝因為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其國號本身即規定為二字,元朝取“大哉乾元”,清朝取滿語“黛清”的漢字音譯);分封的諸侯國、藩國、地方分裂政權,一般只稱國號或地名,並不能自稱“朝”;藩國屬國,其國號前則不能加「大」,只能以「國號」再加上「國」來稱呼,如朝鮮王朝的國號為朝鮮,國家名稱為「朝鮮國」,其在國號前加上「大」會被視為僭越,往往會招來中國皇帝的討伐。

秦朝时,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漢。

中国边疆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或并用皇帝的尊号。比如云南大理国西域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五胡十六国[註 1]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但在某些时期,如南北朝时,同时有數个皇帝并立。三國時期時,也曾經三帝并立。在一个王朝末期,各地方势力纷争产生多个政权,自封为皇帝,如明末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皇帝397人。[5]

日本

日本使用天皇作为君主头衔,大概是始于中國的唐朝时期,「日本天皇」一词最早文字记载是673年至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日本天皇是現今世界唯一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隋朝时期日本致中国的国书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没處天子」[6]。虽然日本菊花王朝「万世一系」,但12世紀至19世紀中葉,日本天皇淪為名義上的君主,實際上的統治權在征夷大將軍武家政權首領,幕府將軍常以日本國王日本國大君作為外交頭銜[7]

朝鲜

高麗王朝前期採用「外王內帝」的政策,在國內自稱「皇帝」,受中原王朝冊封「高麗國王」。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後,高麗忠烈王元大都返回開城即位,不再以皇帝自稱,改稱國王,敬稱也從陛下改為殿下

1895年李氏朝鮮獨立後,朝鮮高宗採用「大君主」的稱號,直到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改稱皇帝,李氏朝鲜遂宣布终止與中國的藩属关系,由王國改号为帝国,国号「大韩帝国」,其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也改称「皇帝」,传子纯宗皇帝,至1910年日韩并合取消帝号。

越南

越南採用「外王內帝」的政策,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宗主国中国则称「国王」。

欧洲

在歐洲歷史中,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或“女王”。汉字中对西方“皇帝” 一词的翻译,主要来自拉丁語ImperatorCaesar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的頭銜。其中,Imperator源自於動詞imperare,意為統率或指揮,Imperator指軍隊的指揮官,這是羅馬共和時代的一個非常設職位,在發生戰爭時,由元老院任命一位軍事指揮官,率領羅馬軍團出戰,在戰事結束後,這個職務就解除。包括法語:Empereur、英語:Emperor與俄語:Император都是從這個字根來的。至於Caesar,是凱撒的名字,屋大維是他的養子及繼承人,因此以他的名字為稱號。德語:Kaiser及俄語:Царь則來自這個字根。

在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後,皇帝即成為兩個。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滅亡,羅馬教宗在名義上臣服於東羅馬皇帝,教宗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教會和歐洲人民都認為,世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8]。直到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母親篡位所廢,教宗利奥三世為了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決定把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加冕為皇帝,是為查理曼大帝。

在歐洲諸國中,能稱「帝國」或「皇帝」者,傳承羅馬帝國的皇統。但是,因為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因此出現兩個並立的最高統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一個在羅馬,彼此指責對方是僭越者。

查理曼大帝于西元814年去世,法蘭克帝國被分裂為三,再度恢復歐洲只有一個皇帝的時代。西元962年,教宗若望十二世為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改變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中世紀歐洲神學和政治概念結合的觀念下,只有東羅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能称为“皇帝”。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国灭亡。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大公國由迎娶拜占廷帝国的公主一事得到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於是更名為「沙皇俄國」,自詡為「第三羅馬」。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但皇帝这个头衔仍然沒有國家敢隨意使用,1721年,獲得羅馬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建立了俄羅斯帝國。

1804年,法國第一執政拿破侖稱帝。為回擊拿破侖,神聖羅馬帝國組成反法聯盟攻打拿破侖失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入主奧地利大公國,宣布提升為奧地利帝國,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再次被拿破侖擊敗,在拿破侖要求下,弗蘭茨二世只能放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9世纪早期,当时欧洲的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俄罗斯三国有“皇帝”。19世纪中期后,德国及英国君主相继获得“皇帝”称号。

俄罗斯

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国灭亡。神學士把第三羅馬的概念帶到了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国後裔索菲亞公主,便認為有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強盛,於是更名為「沙皇俄國」,自詡為「第三羅馬」。自此莫斯科大公國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

1721年,俄罗斯沙皇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语:Император)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沙皇”(俄语:царь),也就是“凱撒”的意思,惟“沙皇”頭銜在彼得稱帝後,其層級地位僅略高於國王,相當羅馬帝國末期之“副皇帝”,但习惯上仍然把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獲得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於1721年正式將沙皇俄國更名為俄羅斯帝國,並成為帝國首任皇帝。

奥地利

1804年,奥地利大公匈牙利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于1806年因拿破崙戰爭失利而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但他並沒有失去“奥地利皇帝”的称号,並宣稱繼承羅馬,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稱為第三羅馬。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帝國。

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奧地利帝國有意統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原領地,後來,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也自稱為繼承羅馬,因此與奧地利帝國雙方發生爭執。[9][10]

法兰西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法语: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法语:Empereur),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拿破侖要教宗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兒子為“羅馬王”,又迅速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想造成一種“法蘭西皇帝是歐洲正統”的印象,而這個“正統”與羅馬也是分不開的。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後來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稱帝加冕為「拿破仑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為止。

德意志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1850年,日耳曼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普魯士王國在1871 年擊敗法國,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宣告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統,成立“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至1918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也自稱為繼承羅馬自稱「第三羅馬」,但因為德意志皇帝不信奉天主教而受到批評,因此並沒有與教宗達成協議。在西方文化中,這是繼承羅馬延續的主要基礎。[10]

英國與英屬印度

英国历史上仅有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使用过“皇帝”(Emperor)或“女皇”(Empress)的头衔。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但因羅馬帝國末期曾有數人於不列顛島稱帝之歷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國國教時,曾宣稱已獲得“皇權”(Imperium),故伊丽莎白一世時英國國會為對抗聖座在英重建權威,通過法案認定英國王冠為“皇冠”(Imperial Crown),無須教宗加冕。但是在當時歐洲人眼中英國祖上沒娶過神聖羅馬帝國帝王的女眷,英國國教和羅馬教宗也已經鬧翻,稱帝會引起爭議,所以只能另想辦法。1801年,不列顛與愛爾蘭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時,國會更建議喬治三世以“不列顛與愛爾蘭皇帝”或“不列顛與漢諾威皇帝”(當時英國國王兼領德國境內漢諾威公國)頭銜稱帝,惟喬治三世基於傳統拒絕稱帝。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時,英国國力已达到鼎盛,並且佔領了印度,過去帖木儿汗國开创了莫卧兒王朝,稱帝王為巴底沙。在歐洲人眼中類似于皇帝,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經眾議後英国決定繼承印度帝位。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头衔是“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

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称则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奉天承运,大不列颠、爱尔兰(希伯尼亚)及不列颠海外属地之国王,信仰守护者,印度皇帝)。

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则在1948年6月被取消。

港澳地區亦有將其他英國君主稱為「英皇」和「英女皇」,有人認為將英語中的"King"翻譯為「皇」;"Queen"翻譯為「女皇」,與"Emperor"、"Empress"混淆是不嚴謹的翻譯,清朝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把中國皇帝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11]在深入了解歐洲歷史後,漢字文化圈在近代普遍將承繼羅馬帝國統治者頭銜(英白拉多凱撒奧古斯都等)的歐洲君主翻譯為皇或女皇,其他翻譯為王或女王。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英皇」列為錯誤翻譯[12],但香港因為英屬時期的傳統,即使政權移交後仍有保留英皇和英女皇的稱謂[13]

其他

自從俄国彼得一世法国拿破仑開始,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新兴国家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

海地独立之后,出现过两位海地皇帝

中非共和国前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1970年代加冕并自封为皇帝

注释

  1. ^ 其中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夏國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

参考文献

  1. ^ Hays, Jeffrey. . factsanddetails.com. [202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英语). 
  2. ^ . 現代ビジネス. [202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日语). 
  3. ^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2010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4. ^ 史記/卷006 - 《秦始皇本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5. ^ 中国皇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9-02-08 [2019-02-19]. (原始内容于2021-11-15) (中文). 
  6. ^ 千田 稔. 「天皇」号成立推古朝説の系譜. 《日本研究》. 2007-05: 405-419 (日语). 
  7. ^ 中村 栄孝. 大君外交の国際認識 -華夷秩序のなかの日本. 国際政治. 1974, 51 (日语). 
  8. ^ James Bryce:The Holy Roman Empire, p104
  9. ^ Warwick Ball. Rome in the Ea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London, England, UK: Routledge, 2000. p. 449.
  10. ^ 10.0 10.1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69.
  11. ^ 陶傑. 也說那話兒. 蘋果日報 (香港). 2011年3月8日 [2018年2月1日]. (原始内容于2018年2月1日). 香港版的「那話兒」,口口聲聲登基做「皇帝」,把國王譯為「國皇」,字幕翻譯大亂。 King是「王」, Emperor才是「皇」。英國從來沒有過皇帝,只有國王。香港的英皇書院、皇仁中學,是前清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把自己的同治光緒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即使她的帝國涵蓋遠東,她叫英女王,不是英女皇。 
  12. ^ 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 东方网. 2023-01-13. 相关报道中,不少媒体把“英国女王”误成了“英国女皇”。 
  13. ^ 英王或英皇?沿起印度,備受爭議的名銜. Watershed Hong Kong. 2021-02-06 [2022-09-14]. (原始内容于2022-09-14) (中文(香港)). 

参见

皇帝, 此條目介紹的是统治广大地域, 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之君主, 关于其他翻译作, 的君主, 请见, 消歧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9年3月5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 此條目介紹的是统治广大地域 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之君主 关于其他翻译作 皇帝 的君主 请见 皇帝 消歧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9年3月5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皇帝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皇帝 英語 Regal Imperium 意指帝國的國家元首 是一類在東西方各國的統治者中佔據最高位置君主的頭銜 皇帝屬於眾多君主制的頭銜之一 在世俗方面基本能凌駕於其他所有頭銜之上 比國王 親王 大公等頭銜都還要再高階 皇帝 本为汉语中专制王朝君主的称号 是由秦始皇所創造 德高三皇 功蓋五帝 近代用来对译西方语言中 Emperor 一类来自罗马皇帝称号的词 汉语中没有性别区分 男女都称皇帝 如武则天自封 圣神皇帝 但在西方语言中 男女有别 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 則稱 Empress 女皇 女帝 区别于男性的Emperor 在大多數西方語言的語境中 日本的天皇是唯一在官方層面上仍然以 皇帝 爲頭銜的君主 1 2 目录 1 概論 2 歷史 3 东亚 3 1 中国 3 2 日本 3 3 朝鲜 3 4 越南 4 欧洲 4 1 俄罗斯 4 2 奥地利 4 3 法兰西 4 4 德意志 4 5 英國與英屬印度 5 其他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参见概論 编辑皇帝是一種君主 為君主制國家元首使用的稱號之一 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 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 皇帝的稱謂 依地區與歷史而有所不同 如大王 單于 可汗 大汗 奧古斯都 凱撒 哈里发 苏丹 沙皇 天皇等 都曾被使用為皇帝的稱號之一 在北非和中東還有稱王中之王 舊譯作 萬王之王 這也是對於救世主的稱呼 隱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 沒有一個單一 客觀而一致的標準 來定義帝國與皇帝 在現代廣泛定義中 任何一個帝國的統治者 都可以被稱為皇帝 反過來說 任何一個被皇帝統治的領土 都可以被廣泛稱為帝國 3 皇帝與國王之間的差異 也沒有一定的標準 在一般的說法中 皇帝是指擁有最大權勢的國王 比一般的國王擁有更大的權勢與領土 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力與權力則依各時代與地區而有所不同 有以皇帝統治下諸王国的制度 也有很多领土不大 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 其君王名號冠上皇帝 自称为帝国 如大日本帝国 瑞典帝国 丹麦帝国等 或有帝國的型態卻仍以國王為最高尊號的國家 如英國國王 直至1876年加上印度皇帝的稱號 方正式被稱為大英帝國 法國也僅在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在位時稱為帝國 皇帝通常會自我表述為人類世界中唯一合法的統治者 有權力統治全部已知的人類世界 但在隨著世界知識的擴大 人民知道在自己國家領土之外 其他國家也有廣大的土地和人民 也同樣有類似皇帝的君主 也一樣自稱是世界上唯一的天子 逐漸地皇帝喪失了人類唯一的合法統治者的意義 僅表示大國君主和有權冊立鄰近小國的君主的地位 在中國 皇帝這個稱號最早起源於秦始皇 在近代時 歐洲的Emperor和中東北非的King of kings被漢譯為皇帝 歷史 编辑在中國歷史中 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制使用的 他认为自己德兼 三皇 功过 五帝 其后为各朝代的君主沿襲 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 王 遊牧民族的君主稱為可汗 酋長或各有其他名稱 歷史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受到中國影響 也在小範圍內自稱 皇帝 但是在與中國外交時 仍然自稱 國王 即 外王內帝 同時亦有如日本者 對中國都自號天子 皇帝 不過日本天皇自12世紀起已無實權 所以往往中日外交之中 天皇並無參與其中 中東和北非常有使用王中之王 舊譯作萬王之王 的稱號 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 王中之王首見於波斯的英雄居魯士 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國王之上 而本國則在王國之上 但在伊斯蘭教興起後 一般統一使用蘇丹之名 以示國家間平等外交 在歐洲歷史中 其帝制始於羅馬帝國 其最高君主稱拉丁語 Imperator 英語 emperor 早期漢語翻譯依據其發音譯為 英白拉多 現在則對應古代中國的稱號體系 將其統一翻譯為 羅馬皇帝 其原意是统帅 源自拉丁語 Imperium 意為權威 權力 統治 罗马帝国的君主通常还有奥古斯都及凯撒等尊號 德国和俄国對應 羅馬皇帝 称号的詞語就直接來源于羅馬帝國的凯撒的尊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其 羅馬皇帝 稱號依然在 羅馬帝國的眾日耳曼諸侯 Princes of Holy Roman Empire 中流傳并得到合法選承 所以理论上讲欧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只有一个帝国始終存在 其名義上的統治者即 罗马帝国皇帝 Emperor of Holy Roman Empire 這一頭銜的合法继承者 拜占庭帝国後來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灭 在中世纪 按照惯例得到 羅馬帝國皇帝 称号的君主要去罗马接受教宗加冕之後才能得到眾帝國諸侯的承認 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眾日耳曼諸侯所垄断 直至19世纪拿破崙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崙從教宗手中拿過皇冠為自己加冕 并加冕自己的妻子為帝國皇后 在 神聖羅馬皇帝 這一頭銜的傳承被破壞之前 歐洲各王國的統治者只能稱國王 只有東羅馬帝國保留有 羅馬皇帝 的稱號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後 則承用 羅馬皇帝 之號 但歐洲各國大多拒絕承認 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获得 皇帝 稱號后 神圣罗马帝国解體 當時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隨即宣佈自己為奥地利皇帝 其哈布斯堡家族世襲領土為奧地利帝國 普鲁士国王完成德国统一后 则自封为德意志皇帝 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 第三罗马 彼得大帝1721年稱帝後正式建立了欧洲近代的俄羅斯帝国 但与羅馬帝国漫長的歷史相比 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大部份時期內都是王国或公國 其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 东亚 编辑中国 编辑 主条目 中国皇帝 在中国历史中 嬴政创建了皇帝制度 自己成为中原第一个皇帝 並廢除後代评价的諡號 称 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一统天下 下的第一条诏令就是 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 昧死上尊号 请王为 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 他提出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号 号曰 皇帝 言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以至万代 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 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為朕 的建議 可见自古以来 皇帝 这个称呼便是 三皇五帝 的总和 皇帝 乃诸皇之帝 而 天皇 或 地皇 只是诸皇之一 其开创性可谓开天辟地 4 几乎同时 头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于 自此 中国开始了长达2133年的帝制时期 中國皇帝一直延續到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 中國帝制結束 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 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 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维护皇帝尊严 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 例如皇帝的命称 制 令称 诏 皇帝的起居 服装 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 如冕服 皇帝自称 朕 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 陛下 圣上 万岁 皇上 等 私下敬稱皇帝為 聖人 官家 至尊 君王 天子 等等 傳統上 國號中並不會加上標示政權的爵位等級的名稱 所以並沒有 帝國 某某公國 的稱謂 而是將某政權執政時期的 皇帝之國 稱為朝代 將封國或藩國直接稱為 某某國 又因為漢語遣詞造句的特點 在泛稱時 常把 侯爵之國 王爵之國 等帝制之下分封的藩國簡稱為 王國 侯國 此時為泛稱 不可以加具體國號 而是常用 諸王國 諸侯國 這樣的表達 中国歷史上被認為 或是自認為承襲了正統 中國皇帝 稱號的政權 如宋 辽 金 元 明 清等 會在国号前冠以 大 字 自稱 大宋 大遼 大金 大元 大明 大清 等 其中元清二朝因為是少數民族的政權 其國號本身即規定為二字 元朝取 大哉乾元 清朝取滿語 黛清 的漢字音譯 分封的諸侯國 藩國 地方分裂政權 一般只稱國號或地名 並不能自稱 朝 藩國和屬國 其國號前則不能加 大 只能以 國號 再加上 國 來稱呼 如朝鮮王朝的國號為朝鮮 國家名稱為 朝鮮國 其在國號前加上 大 會被視為僭越 往往會招來中國皇帝的討伐 秦朝时 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 即皇帝 手中 即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 在秦朝之后 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 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 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 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 如宰相等 的权力可能过重 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 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 例如王莽篡漢 中国边疆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权汉化以后 也使用或并用皇帝的尊号 比如云南的大理国 西域的于阗国 特别是入主中原的五胡十六国 註 1 以及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和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 但在某些时期 如南北朝时 同时有數个皇帝并立 三國時期時 魏 蜀 吴也曾經三帝并立 在一个王朝末期 各地方势力纷争产生多个政权 自封为皇帝 如明末大顺的李自成与大西的张献忠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 共有皇帝397人 5 日本 编辑 主条目 天皇 日本使用天皇作为君主头衔 大概是始于中國的唐朝时期 日本天皇 一词最早文字记载是673年至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 飞鸟净御原令 日本天皇是現今世界唯一仍使用 皇帝 稱號的君主 隋朝时期日本致中国的国书有 日出處天子 致書日没處天子 6 虽然日本菊花王朝 万世一系 但12世紀至19世紀中葉 日本天皇淪為名義上的君主 實際上的統治權在征夷大將軍或武家政權首領 幕府將軍常以日本國王或日本國大君作為外交頭銜 7 朝鲜 编辑 主条目 大韓帝國 高麗王朝前期採用 外王內帝 的政策 在國內自稱 皇帝 受中原王朝冊封 高麗國王 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後 高麗忠烈王從元大都返回開城即位 不再以皇帝自稱 改稱國王 敬稱也從陛下改為殿下 1895年李氏朝鮮獨立後 朝鮮高宗採用 大君主 的稱號 直到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改稱皇帝 李氏朝鲜遂宣布终止與中國的藩属关系 由王國改号为帝国 国号 大韩帝国 其国王李熙 朝鲜高宗 也改称 皇帝 传子纯宗皇帝 至1910年日韩并合取消帝号 越南 编辑 主条目 越南君主列表 越南採用 外王內帝 的政策 丁朝 前黎朝 李朝 陈朝 后黎朝 莫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 皇帝 对宗主国中国则称 国王 欧洲 编辑主条目 羅馬皇帝 在歐洲歷史中 国家君主通常称为 国王 或 女王 汉字中对西方 皇帝 一词的翻译 主要来自拉丁語 Imperator 和Caesar 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 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 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 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 的頭銜 其中 Imperator 源自於動詞imperare 意為統率或指揮 Imperator 指軍隊的指揮官 這是羅馬共和時代的一個非常設職位 在發生戰爭時 由元老院任命一位軍事指揮官 率領羅馬軍團出戰 在戰事結束後 這個職務就解除 包括法語 Empereur 英語 Emperor 與俄語 Imperator 都是從這個字根來的 至於Caesar 是凱撒的名字 屋大維是他的養子及繼承人 因此以他的名字為稱號 德語 Kaiser 及俄語 Car 則來自這個字根 在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後 皇帝即成為兩個 公元5世紀時 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滅亡 羅馬教宗在名義上臣服於東羅馬皇帝 教宗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 而羅馬 東羅馬 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 教會和歐洲人民都認為 世上只有一個皇帝 即羅馬皇帝 8 直到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母親篡位所廢 教宗利奥三世為了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 決定把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加冕為皇帝 是為查理曼大帝 在歐洲諸國中 能稱 帝國 或 皇帝 者 傳承羅馬帝國的皇統 但是 因為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 因此出現兩個並立的最高統治者 一個在君士坦丁堡 一個在羅馬 彼此指責對方是僭越者 查理曼大帝于西元814年去世 法蘭克帝國被分裂為三 再度恢復歐洲只有一個皇帝的時代 西元962年 教宗若望十二世為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為 羅馬人的皇帝 東法蘭克王國改變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中世紀歐洲神學和政治概念結合的觀念下 只有東羅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 所以其君主能称为 皇帝 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国灭亡 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大公國由迎娶拜占廷帝国的公主一事得到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 於是更名為 沙皇俄國 自詡為 第三羅馬 到了18世纪以后 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 但皇帝这个头衔仍然沒有國家敢隨意使用 1721年 獲得羅馬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建立了俄羅斯帝國 1804年 法國第一執政拿破侖稱帝 為回擊拿破侖 神聖羅馬帝國組成反法聯盟攻打拿破侖失利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入主奧地利大公國 宣布提升為奧地利帝國 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再次被拿破侖擊敗 在拿破侖要求下 弗蘭茨二世只能放棄 羅馬人的皇帝 稱號 至此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9世纪早期 当时欧洲的只有法国 拿破仑 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有 皇帝 19世纪中期后 德国及英国君主相继获得 皇帝 称号 俄罗斯 编辑 主条目 俄罗斯君主列表和俄罗斯帝国君主世系图 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国灭亡 神學士把第三羅馬的概念帶到了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 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国後裔索菲亞公主 便認為有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 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強盛 於是更名為 沙皇俄國 自詡為 第三羅馬 自此莫斯科大公國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 1721年 俄罗斯沙皇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 皇帝 俄语 Imperator 的头衔 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 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 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 沙皇 俄语 car 也就是 凱撒 的意思 惟 沙皇 頭銜在彼得稱帝後 其層級地位僅略高於國王 相當羅馬帝國末期之 副皇帝 但习惯上仍然把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 獲得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於1721年正式將沙皇俄國更名為俄羅斯帝國 並成為帝國首任皇帝 奥地利 编辑 主条目 奥地利皇帝 1804年 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 奥地利皇帝 的称号 于1806年因拿破崙戰爭失利而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 但他並沒有失去 奥地利皇帝 的称号 並宣稱繼承羅馬 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 稱為第三羅馬 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帝國 1867年 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 改为奥匈帝国 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 而非匈牙利皇帝 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奧地利帝國有意統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原領地 後來 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 也自稱為繼承羅馬 因此與奧地利帝國雙方發生爭執 9 10 法兰西 编辑 主条目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大革命后 拿破仑恢复君主制 因为国王 法语 roi 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 象征腐朽 专制 蛮横 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 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 法语 Empereur 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 拿破侖要教宗為自己加冕 且封自己的兒子為 羅馬王 又迅速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 想造成一種 法蘭西皇帝是歐洲正統 的印象 而這個 正統 與羅馬也是分不開的 从这个时候起 皇帝 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 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 後來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 稱帝加冕為 拿破仑三世 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為止 德意志 编辑 主条目 德国君主列表 德文 皇帝 是Kaiser 凯撒的意思 而不是Imperator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个头衔 德文写成Romischer Kaiser 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 意思都是 罗马人的皇帝 1850年 日耳曼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 但被拒绝 1871年 普法战争结束 普魯士王國在1871 年擊敗法國 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宣告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統 成立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至1918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 也自稱為繼承羅馬自稱 第三羅馬 但因為德意志皇帝不信奉天主教而受到批評 因此並沒有與教宗達成協議 在西方文化中 這是繼承羅馬延續的主要基礎 10 英國與英屬印度 编辑 主条目 印度皇帝和英國君主 英国历史上仅有维多利亚女王 爱德华七世 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使用过 皇帝 Emperor 或 女皇 Empress 的头衔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 但因羅馬帝國末期曾有數人於不列顛島稱帝之歷史 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國國教時 曾宣稱已獲得 皇權 Imperium 故伊丽莎白一世時英國國會為對抗聖座在英重建權威 通過法案認定英國王冠為 皇冠 Imperial Crown 無須教宗加冕 但是在當時歐洲人眼中英國祖上沒娶過神聖羅馬帝國帝王的女眷 英國國教和羅馬教宗也已經鬧翻 稱帝會引起爭議 所以只能另想辦法 1801年 不列顛與愛爾蘭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時 國會更建議喬治三世以 不列顛與愛爾蘭皇帝 或 不列顛與漢諾威皇帝 當時英國國王兼領德國境內漢諾威公國 頭銜稱帝 惟喬治三世基於傳統拒絕稱帝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時 英国國力已达到鼎盛 並且佔領了印度 過去帖木儿汗國开创了莫卧兒王朝 稱帝王為巴底沙 在歐洲人眼中類似于皇帝 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 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 經眾議後英国決定繼承印度帝位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头衔是 托上帝鴻福 大不列颠 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 国教保卫者 印度女皇 拉丁文 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 英文 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 这是所谓 大英帝国 的来源 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 直译为 副王 意译为 总督 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 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 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 国王和皇帝 Rex et Imperator 全称则是 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奉天承运 大不列颠 爱尔兰 希伯尼亚 及不列颠海外属地之国王 信仰守护者 印度皇帝 只有爱德华七世 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 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 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 印度皇帝的头衔则在1948年6月被取消 港澳地區亦有將其他英國君主稱為 英皇 和 英女皇 有人認為將英語中的 King 翻譯為 皇 Queen 翻譯為 女皇 與 Emperor Empress 混淆是不嚴謹的翻譯 清朝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 把中國皇帝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 11 在深入了解歐洲歷史後 漢字文化圈在近代普遍將承繼羅馬帝國統治者頭銜 英白拉多 凱撒 奧古斯都等 的歐洲君主翻譯為皇或女皇 其他翻譯為王或女王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 英皇 列為錯誤翻譯 12 但香港因為英屬時期的傳統 即使政權移交後仍有保留英皇和英女皇的稱謂 13 其他 编辑自從俄国彼得一世和法国拿破仑開始 使得 皇帝 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 一些新兴国家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 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 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 海地独立之后 出现过两位海地皇帝 中非共和国前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1970年代加冕并自封为皇帝 注释 编辑 其中汉赵 后赵 成汉 前燕 后燕 南燕 前秦 后秦 夏國9个政权称皇帝 后凉 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 前凉 西秦 南凉 北凉 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参考文献 编辑 Hays Jeffrey JAPANESE EMPEROR AND IMPERIAL FAMILY Facts and Details factsanddetails com 2021 10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英语 天皇はなぜ 王 キング ではなく 皇帝 エンペラー なのか 宇山 卓栄 gendai biz 現代ビジネス 2021 10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日语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2010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史記 卷006 秦始皇本纪 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賊 平定天下 海內為郡縣 法令由一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 王為 泰皇 命為 制 令為 詔 天子自稱曰 朕 王曰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號 號曰 皇帝 他如議 制曰 可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制曰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 中古有號 死而以行為謐 如此 則子議父 臣議君也 甚無謂 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 除謚法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傳之無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 08 12 中国皇帝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9 02 08 2019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5 中文 千田 稔 天皇 号成立推古朝説の系譜 日本研究 2007 05 405 419 日语 中村 栄孝 大君外交の国際認識 華夷秩序のなかの日本 国際政治 1974 51 日语 James Bryce The Holy Roman Empire p104 Warwick Ball Rome in the Ea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London England UK Routledge 2000 p 449 10 0 10 1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69 陶傑 也說那話兒 蘋果日報 香港 2011年3月8日 2018年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2月1日 香港版的 那話兒 口口聲聲登基做 皇帝 把國王譯為 國皇 字幕翻譯大亂 King是 王 Emperor才是 皇 英國從來沒有過皇帝 只有國王 香港的英皇書院 皇仁中學 是前清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 把自己的同治光緒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 即使她的帝國涵蓋遠東 她叫英女王 不是英女皇 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 东方网 2023 01 13 相关报道中 不少媒体把 英国女王 误成了 英国女皇 英王或英皇 沿起印度 備受爭議的名銜 Watershed Hong Kong 2021 02 06 2022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4 中文 香港 参见 编辑帝國 帝都 元首 第一公民 奧古斯都 稱號 大帝 女皇帝 皇后 年号 外王內帝 中国皇帝 中国君主列表皇 帝 教宗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皇帝 amp oldid 7565662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