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谥号

shì(中古音:zsjiih)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權貴等死後,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諡號。

谥号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諡號
简化字 谥号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thụy hiệu
儒字 諡號
朝鲜语名稱
諺文시호
汉字諡號
日语名称
汉字 諡号
日語別稱
汉字
雍正十三年上世宗宪皇帝碧玉谥册(故宫博物院藏)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开始出现。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韓文公(韓愈)、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謚號、諡號二詞古文通用。據中華民國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正體中文使用上,「謚」為一般道士法事時的隨口表揚,「諡」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1]

諡法由來

傳統說法

依《逸周書·諡法解》對立諡制度的起源的解釋,将其假托于周公旦太公望所制諡,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跡與功勞[2]。後世諡號之制定遂以諡法為綱。但《逸周書·諡法解》是「蒐羅西周至戰國中期的謚號使用、又將謚字的解釋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另外還創造出新擬的謚字與謚解。《謚法解》的出現使此後的謚法提供了理論的根據。」[3]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4],改而自稱為始皇帝,後世按數字順序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萬世皇帝等[5]漢代時期諡法又告恢復,至清末止。

後世由於部分諡字在應用上產生變化,固有部分諡法書有其他的諡法解釋,如宋代蘇洵所著的嘉祐諡法,部分解釋了宋代的賜諡標準。

當代研究

目前對於是諡法的理解,多仰賴於《逸周書·諡法解》的整理,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丛考》中提出质疑。他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王國維早於郭沬若撰文硏究諡法之起,它們將諡法之興分別訂於不同時期。王氏認爲諡法起於宗周共懿諸王以後〈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通敦跋》〉;郭氏則認爲諡法當起於戰國之時〈參郭沫若《金文叢考·諡法之起源》〉[6]。王國維更据適簋铭文称穆王、献侯鼎铭文称成王[7]等,认为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8]

文、武諡號的排列順序,在後世也產生部分重複情況。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的先例,一個朝代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的諡號經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魏文帝晉文帝晉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諡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自宋代理学盛行、对汉武帝评价降低[9]之后,“文”字用于皇帝諡號的褒義通常在“武”之上。

种类

谥号用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 上諡,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武」為有開創局面、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壯」、「剛」則為生前戰功彪炳的武將屬之。傳統上以文、武兩字為最高讚譽。
  •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博昌愍侯夏侯淵晉愍帝司馬鄴的「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蜀漢懷帝劉禪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周厲王的「厲」表示「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晉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漢靈帝的「靈」表示「亂而不損」。
  • 私諡,始於末,到漢朝才盛行起來。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如陶淵明被親友私諡「靖節先生」,王通被門生私諡「文中子」。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分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因此按照“臣子为君父讳恶”的儒家礼教,帝王谥号很少使用恶谥了。汪守宽《谥法研究》统计,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帝王国君234人中,美谥165人(70.6%),平谥39人(16.6%),恶谥30人(12.8%)。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国君324人中,美谥290人(89.3%),平谥25人(8%,多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恶谥仅9人(2.7%)。[10]

帝王讳用平谥、恶谥之后,导致有些美谥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後,在后世的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本为美谥,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馬衷以后,就转为平谥了。还有「献」字用于汉献帝,「恭」用於晋恭帝司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楊侑后周恭帝柴宗訓等人身上之后,恭帝、献帝、顺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而这类皇帝諡號如用于皇后、臣属,或者與其他文字並用,則無影射貶低之義,如唐朝名臣狄仁傑即諡「文惠」,晉名臣王導諡「文獻」,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谥忠献,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宪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明朝蜀献王兴献王等。

再如「昭」字,在战国之前多为恶谥,用于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国)、鲁昭公(被逐)、齐昭公晋昭公(国势中落)、晋昭侯宋前昭公(无道被杀)等。但自战国以后,谥「昭」者多为令主,「昭」字由恶谥转为美谥。[10]

再如「忠献」,在宋朝本为人臣等级最高的谥号,曾赠予赵普韩琦等人。而南宋两任权相秦桧史弥远先后被赠谥「忠献」。明代憎嫌此谥号,竟不用。仅南明追赠建文朝给事黄钺为「忠献」。[11]

谥法规则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廢除諡法。[12]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臣子的諡號後面多半會加上侯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諡號仍然是以一字諡為主,如吳質諡威侯、劉禪諡思公、孫登諡宣太子、賈充諡武公、蕭子顯諡驕子。

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唐高宗為「天皇大帝」,達三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的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與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諡號之極為「忠」,如蜀漢諸葛亮、唐郭子儀尉遲敬德諡號「忠武」,宋初名將狄青原議諡「忠武」,後因故改為較低等的「武襄」,北宋楊業、南宋韓世忠岳飛宋理宗加諡),明初名將如常遇春、靖難首功武臣張玉,清代名將楊遇春等諡號皆「忠武」,故有時不能以諡號文武比例論斷。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大致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13]明神宗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4];景王朱载圳的諡號為:恭。
  • 文臣諡號之極為「文貞」如魏徵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多半為太師的諡號,後避宋仁宗趙禎諱,宋代將文臣最高的諡號改為「文正」,明代以後恢復「文貞」諡號。
  • 清代皇帝諡字通常為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或21字(光緒帝);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15][16]道光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17][18];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諡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荣禄),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張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諡

通諡,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清朝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為褒揚建文、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19]。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規定皇親、公主、宮階的通諡。皇子、公主和宮階去世後,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除非有特殊貢獻,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19]

  1. 親王諡端恭
  2. 郡王諡莊恭
  3. 親公諡恭肅
  4. 國公諡恭睦
  5. 郡公諡恭亮
  6. 公主諡美淑
  7. 一階妃諡徽順
  8. 二階妃諡懿顺
  9. 三階嬪諡雅順
  10. 四階嬪諡嫻順
  11. 五階嬪諡麗順
  12. 六階婕妤諡柔順
  13. 七階貴人諡莊順
  14. 八階美人諡謹順
  15.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

参考文献

  1. ^ 邱煇塘,中央圖書館:〈《全臺詩》之大醇小疵〉[永久失效連結]
  2. ^ 《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大師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將葬。乃製作諡。諡者。行之跡也。
  3. ^ 蔡雅雯,《逸周書•謚法解》研究,台南: 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994年。
  4. ^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
  5. ^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6. ^ 林天人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硏究, 1945-2000: 第二冊:先秦史》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1日初版,第162頁
  7. ^ 《献侯鼎》,其铭文云: "唯成王大華,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
  8. ^ 轉引自: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初版,頁45。
  9. ^ 司马光《资治通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
  10. ^ 10.0 10.1 汪守宽《谥法研究》
  11. ^ 南宋灭亡后,理学派投靠元廷,不以“忠献”谥号为讥讽之意。元朝延安王铁哥、拂林王爱薛、顺德王哈剌哈孙、和宁王康里脱脱、东平王拜住、齐王亦怜真班等人曾获“忠献”谥号
  12. ^ 秦王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議父,臣議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13.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五年,寿六十。寻上尊谥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14.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八年,寿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曰:神宗…
  15. ^ 《高宗純皇帝實錄》第1500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5-03). :「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16. ^ 《宣宗成皇帝實錄》第2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5-03). :「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 ^ 《宣宗成皇帝实录》第47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4-25). :「四月十二日,恭上尊谥,曰: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庙号:宣宗。」
  18. ^ 《穆宗毅皇帝实录》第1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4-25). :「寻大学士等议奏,宣宗成皇帝尊谥,谨拟孝敏下加宽定二字,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9. ^ 19.0 19.1 《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親、公主、宮階通諡例條。

延伸阅读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諡法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 國學網站提供的《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谥号, shì, 中古音, zsjiih, 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 諸侯, 大臣, 后妃, 權貴, 僧道等死後, 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 另起稱號, 以名寓評, 是為諡號, 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 朝鮮, 越南, 日本, 但也有例外, 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吳國, 越國及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諡號, 汉语名称繁体字諡號简化字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shì, hào, 注音符號ㄕˋ, ㄏㄠˋ越南语名称國語字thụy, hiệu儒字諡號朝鲜语名稱諺文시호汉字諡號标音, 文观部式siho, 赖式siho日语名称汉字. 諡 shi 號 中古音 zsjiih 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 諸侯 大臣 后妃 權貴 僧道等死後 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 另起稱號 以名寓評 是為諡號 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 朝鮮 越南 日本 但也有例外 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吳國 越國及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諡號 谥号汉语名称繁体字諡號简化字谥号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shi hao 注音符號ㄕˋ ㄏㄠˋ越南语名称國語字thụy hiệu儒字諡號朝鲜语名稱諺文시호汉字諡號标音 文观部式siho 马 赖式siho日语名称汉字諡号标音 現代假名遣しごう 日语罗马字shigō日語別稱汉字諡标音 現代假名遣おくりな 日语罗马字okurina雍正十三年上世宗宪皇帝碧玉谥册 故宫博物院藏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 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开始出现 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 大臣 學者和貴族 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 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 如諸葛武侯 諸葛亮 韓文公 韓愈 曾文正 曾國藩 岳武穆 岳飛 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 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 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後期 賜諡權由皇帝包攬 取決於 聖裁 謚號 諡號二詞古文通用 據中華民國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 在正體中文使用上 謚 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 諡 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1 目录 1 諡法由來 1 1 傳統說法 1 2 當代研究 2 种类 3 谥法规则 3 1 通諡 4 参考文献 5 延伸阅读 6 外部連結 7 参见諡法由來 编辑傳統說法 编辑 依 逸周書 諡法解 對立諡制度的起源的解釋 将其假托于周初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諡 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跡與功勞 2 後世諡號之制定遂以諡法為綱 但 逸周書 諡法解 是 蒐羅西周至戰國中期的謚號使用 又將謚字的解釋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 另外還創造出新擬的謚字與謚解 謚法解 的出現使此後的謚法提供了理論的根據 3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因 諡號 的定奪將形成 子議父 臣議君 的局面 故而廢除諡法 4 改而自稱為始皇帝 後世按數字順序稱二世皇帝 三世皇帝 萬世皇帝等 5 漢代時期諡法又告恢復 至清末止 後世由於部分諡字在應用上產生變化 固有部分諡法書有其他的諡法解釋 如宋代蘇洵所著的嘉祐諡法 部分解釋了宋代的賜諡標準 當代研究 编辑 目前對於是諡法的理解 多仰賴於 逸周書 諡法解 的整理 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 金文丛考 中提出质疑 他认为 逸周书 是战国时代的伪书 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 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 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 王國維早於郭沬若撰文硏究諡法之起 它們將諡法之興分別訂於不同時期 王氏認爲諡法起於宗周共懿諸王以後 參見王國維 觀堂集林 通敦跋 郭氏則認爲諡法當起於戰國之時 參郭沫若 金文叢考 諡法之起源 6 王國維更据適簋铭文称穆王 献侯鼎铭文称成王 7 等 认为周初诸王如文 武 成 康 昭 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 8 文 武諡號的排列順序 在後世也產生部分重複情況 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的先例 一個朝代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的諡號經常使用文 武 如魏武帝和魏文帝 晉文帝和晉武帝 魏道武帝 宋武帝 梁武帝和梁简文帝 陈武帝 隋文帝 唐高祖 初諡太武皇帝 和唐太宗 初諡文皇帝 清太祖 初谥武皇帝 和清太宗 谥文皇帝 自宋代理学盛行 对汉武帝评价降低 9 之后 文 字用于皇帝諡號的褒義通常在 武 之上 种类 编辑谥号用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 表揚類的諡號 如 文 表示具有 經緯天地 的才能或 道德博厚 勤學好問 的品德 武 為有開創局面 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 壯 剛 則為生前戰功彪炳的武將屬之 傳統上以文 武兩字為最高讚譽 中諡 多為同情類的諡號 如 博昌愍侯夏侯淵和晉愍帝司馬鄴的 愍 表示 在國遭憂 在國逢難 蜀漢懷帝劉禪的 懷 表示 慈仁短折 下諡 即批評類的諡號 如 隋煬帝的 煬 表示 好內遠禮 周厲王的 厲 表示 暴慢無親 或不吉利 魯荒王朱檀的 荒 表示 好樂怠政 外內從亂 晉幽公的 幽 表示 壅遏不通 漢靈帝的 靈 表示 亂而不損 私諡 始於周末 到漢朝才盛行起來 這是有名望的學者 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 門生 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 如陶淵明被親友私諡 靖節先生 王通被門生私諡 文中子 諡法初起時 只有 美諡 平諡 沒有 惡諡 分善 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 即周厲王因為暴政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等被諡為 厲 另外還有 私諡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 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 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由于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 因此按照 臣子为君父讳恶 的儒家礼教 帝王谥号很少使用恶谥了 汪守宽 谥法研究 统计 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 帝王国君234人中 美谥165人 70 6 平谥39人 16 6 恶谥30人 12 8 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 帝王国君324人中 美谥290人 89 3 平谥25人 8 多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 恶谥仅9人 2 7 10 帝王讳用平谥 恶谥之后 导致有些美谥本身的意思并不坏 但被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後 在后世的意思就改变了 例如 惠 本为美谥 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馬衷以后 就转为平谥了 还有 献 字用于汉献帝 恭 用於晋恭帝司馬德文 西魏恭帝拓跋廓 隋恭帝楊侑 后周恭帝柴宗訓等人身上之后 恭帝 献帝 顺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 而这类皇帝諡號如用于皇后 臣属 或者與其他文字並用 則無影射貶低之義 如唐朝名臣狄仁傑即諡 文惠 晉名臣王導諡 文獻 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谥忠献 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 明宪宗孝惠皇后 明世宗祖母 明朝蜀献王 兴献王等 再如 昭 字 在战国之前多为恶谥 用于中衰之主 或不得其终者 如周昭王 南征不返 楚昭王 失国 鲁昭公 被逐 齐昭公和晋昭公 国势中落 晋昭侯和宋前昭公 无道被杀 等 但自战国以后 谥 昭 者多为令主 昭 字由恶谥转为美谥 10 再如 忠献 在宋朝本为人臣等级最高的谥号 曾赠予赵普 韩琦等人 而南宋两任权相秦桧 史弥远先后被赠谥 忠献 明代憎嫌此谥号 竟不用 仅南明追赠建文朝给事黄钺为 忠献 11 谥法规则 编辑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 也有用兩三個字的 用一個字的如 秦穆公 晉文公 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 魏文惠王 趙孝成王 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廢除諡法 12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 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 朝廷正式設立 大鴻臚 一職 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 漢代以後 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 臣子的諡號後面多半會加上侯字 漢文帝劉恆 諡號 全名為孝文皇帝 蕭何諡為文終侯 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諡號仍然是以一字諡為主 如吳質諡威侯 劉禪諡思公 孫登諡宣太子 賈充諡武公 蕭子顯諡驕子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 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 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 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 打破了皇帝一 二 三字諡號的舊例 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唐高宗為 天皇大帝 達三字 武則天稱帝後 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 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 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 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 受尊號為 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 自唐高宗以後 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的尊號即 徽號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 聖母皇太后 上徽號為 慈禧 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 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 多達16個字 而她的諡號為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23字諡 見慈禧條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 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 值得一提的是 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與民休息 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 文 字為榮 終宋之世 諡號為 文 者達一百四十多人 為 武 者僅二十人 惟武臣因多封公侯 諡號之極為 忠 如蜀漢諸葛亮 唐郭子儀 尉遲敬德諡號 忠武 宋初名將狄青原議諡 忠武 後因故改為較低等的 武襄 北宋楊業 南宋韓世忠 岳飛 宋理宗加諡 明初名將如常遇春 靖難首功武臣張玉 清代名將楊遇春等諡號皆 忠武 故有時不能以諡號文武比例論斷 明清時期 諡法內容大致固定下來 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 明太祖 親王1字 郡王2字 大臣2字 例如 明世宗的諡號為 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13 明神宗的諡號為 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14 景王朱载圳的諡號為 恭 文臣諡號之極為 文貞 如魏徵 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 多半為太師的諡號 後避宋仁宗趙禎諱 宋代將文臣最高的諡號改為 文正 明代以後恢復 文貞 諡號 清代皇帝諡字通常為23字 或25字 努爾哈赤 或21字 光緒帝 和碩親王1字 大臣2字 例如 乾隆帝的諡號為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15 16 道光帝的諡號為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17 18 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 忠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 一品大臣過世 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 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 例不授諡 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 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 文 字 而 文 字的两字諡中 又以 文正 最為難得 只能出自特旨 不能由群臣擅議 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 文正 如曾國藩 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 文忠 如李鴻章 荣禄 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 再之下者有 文襄 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 如左宗棠 張之洞 文恭 文成等等 古代谥法常用字 参考文献 逸周書 諡法解 续文献通考 礼考 谥法 谥法通考 紅色代表上諡 紫色代表中諡 藍色代表下諡 以漢語發音排序 共183字 哀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恭人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爱 啬于赐与曰爱安 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白 外内贞复曰白比 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褊 俭啬无德曰褊心隘政急曰褊成 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诚 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沖 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崇 能修其官曰崇醜 怙威肆行曰醜出 避位去国曰出纯 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慈 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聪 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达 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大 则天法尧曰大戴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蕩 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曰蕩悼 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道 以德化民曰道德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帝 德象天地曰帝丁 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鼎 追改前过曰鼎定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度 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端 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 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干 犯國之紀曰干刚 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高 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革 献敏成行曰革公 立志及众曰公恭 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广 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果 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暠 综善典法曰暠和 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侯 执应八方曰侯厚 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胡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怀 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桓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荒 凶年无榖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皇 靖民则法曰皇徽 元德充美曰徽惠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彗 柔质受谏曰慧惑 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基 德性温恭曰基坚 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俭 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简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僭 言行相违曰僭自下陵上曰僭节 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介 执一不迁曰介景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敬 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靖 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君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开 信道轻仕曰开凯 中心乐易曰凯康 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考 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克 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恪 敬共官次曰恪威仪端俨曰恪温共朝夕曰恪温恭不怠曰恪懋勤内治曰恪威容端严曰恪夸 华言无实曰夸宽 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匡 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旷 审音知化曰旷剌 不思忘爱曰剌愎狠遂过曰剌暴戾无亲曰剌暴慢九卿曰剌不思安乐曰剌暴慢無親曰剌妄愛曰剌类 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厘 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礼 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理 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厉 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暴慢无礼曰厉愎狠遂过曰厉戾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良 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烈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灵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靈懋 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懋密 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闵 慈仁不寿曰闵敏 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愍 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明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缪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莫 德正应和曰莫穆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宁 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彭 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平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齐 執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莊曰齊祁 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迁 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强 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钦 威仪悉备曰钦敬事节用曰钦克慎成宪曰钦肃敬承上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神明俨翼曰钦小心励翼曰钦寅恭供职曰钦勤 温年好乐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劳无怨曰勤广业不怠曰勤勤行世业曰勤好学力行曰勤能修内职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劳中外曰勤清 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顷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祗勤追惧曰顷慈仁和民曰顷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悫 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确 执德不惑曰确执德不回曰确让 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仁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荣 宠禄光大曰荣先义后利曰荣容 宽裕温柔曰容柔 顺德丽贞曰柔至顺法坤曰柔睿 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伤 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伤殇 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童蒙短折曰殇商 昭功宁民曰商文学博识曰商绍 疏远继位曰绍深 秉心塞渊曰深神 民无能名曰神一人无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曰神不疾而速曰神精义妙物曰神应变无方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慎 敏以敬曰慎沈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声 不生其国曰声不主其国曰声圣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虚己从谏曰圣敬祀亨礼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穷理尽性曰圣穷神知化曰圣通达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济众曰圣极深研几曰圣能听善谋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纵曰圣百姓与能曰圣备物成器曰圣备道全美曰圣神化难名曰圣胜 容仪恭美曰胜使 治民克尽曰使世 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淑 言行不回曰淑虑善从宜曰淑温仁咸仰曰淑善行著闻曰淑舒 举事而迟曰舒言行轨物曰舒庶 心能制义曰庶顺 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慈仁体民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慈和偏服曰顺舜 仁圣盛明曰舜思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肃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素 达礼蔽乐曰素太 克啓行禩曰太泰 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通 物至能应曰通事起而辨曰通王 仁义所往曰王威 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温 德性宽柔曰温和顺可即曰温仁良好礼曰温乐育群生曰温宽仁惠下曰温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曰文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武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威疆叡德曰武息 谋虑不成曰息熙 允僖庶绩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僖 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熹 有功安人曰熹贤 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显 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宪 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献 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嚮徳内徳曰献襄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向 简易多闻曰向孝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乾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攜 怠政外交曰攜信 守命共时曰信出言可复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礼不违曰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划一曰信修 勤其世业曰修好学近习曰修克勤世业曰修虚 凉德薄礼曰虚华言无实曰虚宣 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玄 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逊 谦和善让曰逊炀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尧 翼善传圣曰尧大而难名曰尧野 质胜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礼曰野仪 善行足法曰仪夷 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义 制事合宜曰义见利能终曰义先君后己曰义除去天地之害曰义取而不贪曰义理财正辞曰义仁能制命曰义能成其志曰义道无不理曰义推功尚善曰义以礼节行曰义行礼不疚曰义见利能让曰义以公灭私曰义正身肃下曰义逸 隐居放言曰逸益 迁善改过曰益取於人以为善曰益易 好更改旧曰易毅 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翼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赞宣德化曰翼懿 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体和居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见中外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文德充实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争曰懿主极精纯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隐 隱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英 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婴 恭俭好礼曰婴雍 居敬行简曰雍勇 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幽 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鋪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友 睦于兄弟曰友俞 愚智适时曰俞禹 渊源通流曰禹受禅成功曰禹圉 威德刚武曰圉裕 强学好问曰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宽和不迫曰裕宽和自得曰裕誉 状古述今曰誉渊 不幸短命曰淵沈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沈幾燭隱曰淵元 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啓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原 思虑不爽曰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远 疏远继位曰远愿 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立志曰愿章 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远耀曰章昭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业升闻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高朗令终曰昭遐隐不遗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哲 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贞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真 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正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知 官人应实曰知强立守义曰质直 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质 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章义掩过曰质言行相应曰质恬淡无为曰质直心靡他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治还淳曰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静正无华曰质朴直无华曰质强立守义曰质智 官人应实曰智尊明胜患曰智默行言当曰智推芒折廉曰智临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择任而往曰智中 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忠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终 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纣 贱仁多累曰纣残义损善曰纣专 好功自是曰专违命自用曰专莊 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曰莊壮 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纵 弱而立志曰纵败乱百度曰纵忘德败礼曰纵 通諡 编辑 通諡 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 清朝的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就為褒揚建文 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 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 19 嗣德二十六年 1873年 九月 阮朝規定皇親 公主 宮階的通諡 皇子 公主和宮階去世後 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 除非有特殊貢獻 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 19 親王諡端恭 郡王諡莊恭 親公諡恭肅 國公諡恭睦 郡公諡恭亮 公主諡美淑 一階妃諡徽順 二階妃諡懿顺 三階嬪諡雅順 四階嬪諡嫻順 五階嬪諡麗順 六階婕妤諡柔順 七階貴人諡莊順 八階美人諡謹順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参考文献 编辑 邱煇塘 中央圖書館 全臺詩 之大醇小疵 永久失效連結 逸周書 諡法解 周公旦 大師望相嗣王發 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 將葬 乃製作諡 諡者 行之跡也 蔡雅雯 逸周書 謚法解 研究 台南 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1994年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朕聞太古有號毋謚 中古有號 死而以行為謐 如此 則子議父 臣議君也 甚無謂 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 除謚法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於萬世 傳之無窮 林天人編 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硏究 1945 2000 第二冊 先秦史 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6月1日初版 第162頁 献侯鼎 其铭文云 唯成王大華 在宗周 赏献侯嚣贝 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时已称 成王 轉引自 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 成都 巴蜀书社 2003年初版 頁45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孝武穷奢极欲 繁刑重敛 内侈宫室 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 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 起为盗贼 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朱熹 武帝天资高 志向大 足以有为 末年海内虚耗 去秦始皇无几 10 0 10 1 汪守宽 谥法研究 南宋灭亡后 理学派投靠元廷 不以 忠献 谥号为讥讽之意 元朝延安王铁哥 拂林王爱薛 顺德王哈剌哈孙 和宁王康里脱脱 东平王拜住 齐王亦怜真班等人曾获 忠献 谥号 秦王政認為謚號乃是 子議父 臣議君 大為不妥而廢除之 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3 上在位四十五年 寿六十 寻上尊谥为 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庙号 世宗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3 上在位四十八年 寿五十有八 九月甲申 上尊谥曰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庙号曰 神宗 高宗純皇帝實錄 第1500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3 是岁四月乙未 恭上尊谥 曰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 庙号 高宗 宣宗成皇帝實錄 第2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3 寻大学士等议奏 高宗纯皇帝尊谥 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 曰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宣宗成皇帝实录 第476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5 四月十二日 恭上尊谥 曰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庙号 宣宗 穆宗毅皇帝实录 第1卷 202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5 寻大学士等议奏 宣宗成皇帝尊谥 谨拟孝敏下加宽定二字 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9 0 19 1 大南實錄 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親 公主 宮階通諡例條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禮儀典 諡法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謚法维基数据上的相关属性 谥号 P1786 使用情况 國學網站提供的 逸周書 諡法解第五十四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历史主题 人物主题 庙号 同谥号庙号列表 三國得諡者列表 明朝諡號列表 宣統朝得諡人物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谥号 amp oldid 7641483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