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1988年二戰中重新興盛的香港,20世紀技術變革使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的繁榮前所未有,也讓全球移民紛紛前來,文化也受到千百年以來最大的衝擊。
20世纪最高的摩天大楼:双峰塔(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以及因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地區後引發的塞拉耶佛事件,及各帝國的領土爭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英國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令很多極權主義崛起,如共產主義,從而令俄羅斯帝國在一戰後建立了蘇聯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日本帝國及其東歐盟友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日本首先侵華,德國向整個欧洲侵略,意大利企圖重建羅馬帝國並入侵巴尔干半岛及英法殖民地,東歐的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亚和亞洲的泰國向德意日靠攏,並與英美蘇為首的盟軍对抗,二戰的爆發,令歐亞非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冷戰,並因此各國從战争崛起引發多場危機和战争如韓戰越战匈牙利革命古巴導弹危機、等等,直至世紀末蘇聯解体東歐共產國家倒台,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重要人物


世界各國领导人

主要領導人

非洲


美洲


東亞東南亞南亞


欧洲


西亞


苏联俄罗斯


大洋洲


科学家


軍事領袖


电影人

運動家



音樂家

文学家

艺术家


商业家


思想家

宗教家及社會運動者


武術家

其他

重要事件、发展与成就

科学技术

参看20世纪的科学成就20世纪的科学演变年表

  • 汽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开始使用流水装配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商品价格降低,产出更多。汽车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飞机的首次飞行
  • 机动飞机1903年面世后,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拉近;随着航空科技不断进步,带给人类不少方便,但也引发很多污染问题、石油危机等,及航空科技应用于军事上,于二十世纪的两次全球性战争中带来不少大规模破坏。
  • 航天器的发明让世界变小了。太空船则带领人们向宇宙迈进,对宇宙进行的探索让我们更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
  • 电台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为人类带来巨大影响,它们娱乐大众,同样可以传播各种政治信息。
  • 杀虫剂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也带来的新的环境污染
  • 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发现,例如相对论量子物理学为人类带来了核武器核动力激光的发明。
  • 电腦的出现并且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面貌。
  • 宇宙学取得巨大进展,“大爆炸”理论被创立,人类开始研究宇宙的起源。
  • 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 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幅度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战争与政治

战争
政治
 
十月革命

文化娱乐

社會與經濟

社會
經濟

疾病与医学

  • 人类在本世纪依然面对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1918年1919年西班牙爆发的流行性感冒导致了2500万人的死亡。而爱滋病依然无法治愈,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无数人的死亡。
  • 医学的进步,如抗生素的发明,使人类免受更多疾病的困扰。避孕措施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了人口增长,器官移植则挽救了许许多多病人的生命。DNA的发现使克隆(生物體複製)和基因工程的发展成为可能。

环境与自然资源

  • 石油作为运输工具的燃料和塑料的原材料,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石油成为宝贵的资源。中东,这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后50年成为军事外交的角力场。
  • 天然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而空气污染则是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森林的滥砍滥伐还使生物物种数量大幅度减少。随着开采科技的发展,人类在20世纪最后几年所能开采的天然资源要比20世纪初多出许多。

宗教與哲學

天災人禍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15年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中,土耳其士兵押送亞美尼亞平民往監獄

1920年代

 
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遭到摧毀的橫濱市區

1930年代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強硬將中國平民押進坑中準備集體活埋。

1940年代

1950年代

 
中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大跃进”期间出生率的大幅降低和死亡率的显著提高。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倒塌的楼房 (原唐山理工大学校内)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5年三豐百貨店倒塌事故,曾是全球最严重的建筑物自行倒塌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 ^ Location of the Focal Region and Hypocenter of 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of April 18, 1906.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11-07-20). 
  2. ^ . 中国地震信息网. 2009-05-04 [201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额尔瑾:清末一场鼠疫,让东北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觀察者網.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06-16). 
  4. ^ 文匯報,2007年1月18日,《海原地震遺址:不滅的災難烙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1922年8月2日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的1922年汕头台风吹袭汕头,死亡5-10万人。_华夏-清源茶舍_新浪博客. blog.sina.cn.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07-06). 
  6. ^ Thomas A. Stanley and R.T.A. Irving. . 2001-09-05 [200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4). 
  7. ^ 1927年5月23日中国甘肃古浪发生8.0级地震_历史上的今天. www.todayonhistory.com. [2020-06-07]. (原始内容于2020-06-07). 
  8. ^ . [2020年7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3日). 
  9. ^ 高邮1931年特大洪灾后 美国人募资修了“最好的大坝”. 凤凰网江苏站. 2015-03-01 [2020-07-05]. (原始内容于2020-05-05). 
  10. ^ 【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35.4.21新竹台中大地震. www.peoplenews.tw. 2017-04-21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08-14) (中文(臺灣)). 
  11. ^ 孙宅巍. (PDF). 江海学刊. 2001, (6) [2020-07-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2). 
  12. ^ 重庆举行“重庆大轰炸”纪念活动,数百人惨案隧道遗址前献花. 澎湃新闻. 2016-06-05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11-26). 
  13. ^ 1939年天津水灾的真实记录|影像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11-27). 
  14. ^ 新加坡眼. 不能忘记的历史:日军肃清大屠杀五万新加坡人. 新加坡眼. 2015-09-04 [2020-07-10]. (原始内容于2020-11-26) (中文(中国大陆)). 
  15. ^ 【最后的胜利】湖南厂窖惨案亲历者讲述日军暴行-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0-07-10]. (原始内容于2020-07-09). 
  16. ^ 张明. 菲律宾日军大屠杀幸存者批评日本政府篡改历史. 中国新闻社. 2015-02-14 [2017-03-12]. (原始内容于2016-08-13). 
  17. ^ 毛泽东为什么要进行血腥“土改”?. 《中国报道周刊》. [2019-11-16]. (原始内容于2019-10-23). 
  18. ^ 中共「鎮反」運動按比例殺人內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唐人電視臺,2018/07/31
  19. ^ 侯松涛. 中国人怎样度过了1954年大洪水[组图](全6頁). 凤凰读书. 2008年10月26日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05-13). . 該文摘於程美东. 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1月. 
  20. ^ 1958年黄河大水灾纪实. 搜狐. [2020-06-27]. (原始内容于2020-06-27) (英语). 
  21. ^ 1966—— 邢台大地震(一). cctv.com. [23 July 20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8). 
  22. ^ 柯嘉逊. 50年后,是时候解密“513事件”了. 《当今大马》. 2019-05-13 [2020-11-09]. (原始内容于2020-12-06). 
  23. ^ 居銮.图片还原1969年浩劫.洪灾山城变色. www.sinchew.com.my. [2020-02-24]. (原始内容于2020-04-24). 
  24. ^ 华侨忆红色高棉屠杀:有文化的华人必死. 人民网. [2019-11-24]. (原始内容于2015-06-09). 
  25. ^ 75年河南水灾:滔天人祸令十万人葬身鱼腹. 凤凰网. [2020-03-23]. (原始内容于2020-03-30). 
  26. ^ 40张图,告诉你真实的唐山大地震 - 中国日报网. china.chinadaily.com.cn.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11-26). 
  27. ^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原因分析,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死亡人数. m.ttjiemeng.net.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11-26). 
  28. ^ 韓國人最驕傲的百貨竟20秒內倒塌壓死502人!一窺駭人聽聞「三豐百貨倒塌案」的醜陋內幕-風傳媒. www.storm.mg. 2018-12-06 [2020-07-06]. (原始内容于2020-11-26). 

20世纪,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0年4月6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10年4月6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千纪, 1千纪, 2千纪, 3千纪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1世纪,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 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0年4月6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10年4月6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千纪 1千纪 2千纪 3千纪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22世纪 23世纪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 該世紀最初屬於 不列顛治世 後期 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 識字率大量提升 科學研究一日千里 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 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 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 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 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 此外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 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 最終取得了勝利 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 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 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 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 臭氧層破壞等 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 帶動了新世紀文化 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 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 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 宗教也逐漸式微 1988年從二戰中重新興盛的香港 20世紀技術變革使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的繁榮前所未有 也讓全球移民紛紛前來 文化也受到千百年以來最大的衝擊 20世纪最高的摩天大楼 双峰塔 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二十世紀初 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 1914年 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 以及因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地區後引發的塞拉耶佛事件 及各帝國的領土爭端 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 英國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 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 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 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 五大洋 有 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 的說法 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 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 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 令很多極權主義崛起 如共產主義 從而令俄羅斯帝國在一戰後建立了蘇聯 納粹德國 意大利王國 日本帝國及其東歐盟友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 日本首先侵華 德國向整個欧洲侵略 意大利企圖重建羅馬帝國並入侵巴尔干半岛及英法殖民地 東歐的匈牙利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和亞洲的泰國向德意日靠攏 並與英美蘇為首的盟軍对抗 二戰的爆發 令歐亞非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 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 非洲与大洋洲 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 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 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 引發了美蘇冷戰 並因此各國從战争崛起引發多場危機和战争如韓戰 越战 匈牙利革命 古巴導弹危機 等等 直至世紀末蘇聯解体及東歐共產國家倒台 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 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 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 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 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 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 澳洲 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 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 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 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 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 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 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 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 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 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目录 1 重要人物 1 1 世界各國领导人 1 1 1 主要領導人 1 1 2 非洲 1 1 3 美洲 1 1 4 東亞 東南亞 南亞 1 1 5 欧洲 1 1 6 西亞 1 1 7 苏联 俄罗斯 1 1 8 大洋洲 1 2 科学家 1 3 軍事領袖 1 4 电影人 1 5 運動家 1 6 音樂家 1 7 文学家 1 8 艺术家 1 9 商业家 1 10 思想家 1 11 宗教家及社會運動者 1 12 武術家 1 13 其他 2 重要事件 发展与成就 2 1 科学技术 2 2 战争与政治 2 3 文化娱乐 2 4 社會與經濟 2 5 疾病与医学 2 6 环境与自然资源 2 7 宗教與哲學 3 天災人禍 3 1 1900年代 3 2 1910年代 3 3 1920年代 3 4 1930年代 3 5 1940年代 3 6 1950年代 3 7 1960年代 3 8 1970年代 3 9 1980年代 3 10 1990年代 4 参考文献重要人物 编辑愛新覺羅載湉 大清國第十任皇帝 年號光绪 在位期间 历经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 孝欽顯皇后 大清國摄政皇太后 掌權48年 外人多以慈禧太后 聖母皇太后 西太后稱呼她 掌权期间发动政变两次 立皇储两次 推动变革三次 伊藤博文 首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明治维新元老 中日甲午战争策划者 日本首任朝鲜统监府统监 1909年10月26日 在哈尔滨站被安重根刺杀 愛新覺羅溥儀 大清國第十一任皇帝 年號宣統 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 即 末代皇帝 曾先後在張勳和日本的幫助下兩度登基為帝 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孫中山 中華民國創立者及臨時大總統 中國國民黨總理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重要人物 曾提出三民主義学说 被尊稱 中華民國國父 他对中國歷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保大帝 阮朝末代君主 年號保大 越南末代君主 1945年退位 弗拉基米尔 列宁 布爾什維克领导人 十月革命的发动者 苏联的奠基人 首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总理 共产国际领袖 阿道夫 希特勒 纳粹德国元首兼总理 納粹党领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贝尼托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國首相 法西斯党领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昭和天皇 日本天皇 第二次中日戰爭及二战亞洲戰場最终發起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 美国总统 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并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约瑟夫 斯大林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任内发动了大清洗运动的政治大屠杀 也带领苏联赢得卫国战争 战后成为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 温斯顿 丘吉尔 英国首相 带领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英国 欧洲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 夏尔 戴高乐 法国總統 带领自由法国解放巴黎 上任后积极推动自主外交原则 被后世称戴高乐主义 圣雄甘地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 非暴力主义创始人 世界精神导师 被尊稱印度國父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 相对论的创始人 现代物理学之父 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華特 迪士尼 華特迪士尼公司創始人 美國著名動畫大師 卡通設計人物 他一生創造了米老鼠等動畫角色和不少膾炙人口的動畫電影 更創辦了全世界首個迪士尼樂園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心理學家 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他的理論自誕之生到如今 卻一直飽受爭議 普密蓬 阿杜德 泰國卻克里王朝第九代國王 亦稱拉瑪九世 Rama IX 過世時為在任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 亦為泰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 總共在位70年126天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 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中國國民黨永久總裁 抗日戰爭時期的最高統帥 第二次國共內戰戰敗後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 撤退到臺灣統治 在中国任内期间推翻北洋政府 名义上统一全中国 建設黄金十年 统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 最終中国抗日战争勝利 中華民國成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蔣經國 蔣中正之子 曾任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總統 中国国民党主席等職 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首任中央委员会主席 周恩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者之一 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任内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至今影响中国外交政策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 革命元老 带领中国大陆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政策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每个中国人 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 中國矽谷 深圳市 李光耀 擔任新加坡共和國總理和人民行動黨秘書長 對新加坡历史 经济 政治均有影响 因此被稱為新加坡建國之父 东姑阿都拉曼 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同時亦被尊为 馬來西亞國父 独立之父 马哈迪 莫哈末 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 任内期间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计划 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 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 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大樓 吉隆坡國際機場 南北大道 雪邦國際賽道 多媒體超級走廊 峇貢水壩以及布城 新的聯邦行政首都 蘇哈托 印尼獨裁者 印尼自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 執政31年 他曾在全国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 金日成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金氏政权第一代领导人 自执政起先后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 执政期间在其与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两边交好下 朝鲜透过外交往来 经贸手段获得大量援助 生活水准在1960年代一度高过大韩民国 约瑟普 布罗兹 铁托 南斯拉夫的缔造者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领导人 不结盟运动发起人之一 约翰 肯尼迪 美國前總統 在冷戰時期阻止了蘇聯策動的古巴導彈危機 甘迺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 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主义创始人 对战后欧美福利国家制度影响甚远 世界各國领导人 编辑 主要領導人 编辑 已故英国及英联邦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1952 2022 英聯邦元首 爱德华七世 佐治五世 爱德华八世 佐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南非总统纳尔逊 曼德拉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 美国总统约翰 甘迺迪 古巴共产党第一书记菲德爾 卡斯特罗 智利总统皮诺切特 阿根廷总统胡安 裴隆 非洲 编辑 纳赛尔 埃及 沙達特 埃及 穆巴拉克 埃及 格達費 利比亞民眾國 布爾吉巴 突尼西亞 宰因 阿比丁 本 阿里 突尼西亞 本 貝拉 阿爾及利亞 胡阿里 布邁丁 阿爾及利亞 本 杰迪德 阿爾及利亞 利亚米纳 泽鲁阿勒 阿爾及利亞 阿卜杜勒 阿齐兹 摩洛哥 阿卜杜勒 哈菲德 摩洛哥 优素福 摩洛哥 穆罕默德五世 摩洛哥 哈桑二世 摩洛哥 孟尼利克二世 衣索比亞帝國 伊亞蘇五世 衣索比亞帝國 佐迪圖 衣索比亞帝國 海尔 塞拉西一世 衣索比亞帝國 門格斯圖 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梅萊斯 澤納維 衣索比亞 纳姆迪 阿齐基韦 奈及利亞 雅各布 高恩 奈及利亞 奥卢塞贡 奥巴桑乔 奈及利亞 谢胡 沙加里 奈及利亞 穆罕默杜 布哈里 奈及利亞 易卜拉欣 巴班吉達 奈及利亞 薩尼 阿巴查 奈及利亞 阿卜杜勒萨拉米 阿布巴卡尔 奈及利亞 米尔顿 奥博特 乌干达 伊迪 阿敏 乌干达 约韦里 穆塞韦尼 乌干达 博卡薩 中非共和國 中非帝國 戴维 达科 中非共和國 安德烈 科林巴 中非共和國 安热 费利克斯 帕塔塞 中非共和國 约瑟夫 卡萨武布 剛果民主共和國 盧蒙巴 剛果民主共和國 蒙博托 薩伊 洛朗 德西雷 卡比拉 剛果民主共和國 馬里安 恩古瓦比 剛果共和國 恩克魯瑪 迦納 傑瑞 羅林斯 迦納 喬莫 肯雅塔 肯亞 丹尼尔 阿拉普 莫伊 肯亞 艾哈迈德 塞古 杜尔 幾內亞 兰萨纳 孔戴 幾內亞 费利克斯 乌弗埃 博瓦尼 象牙海岸 納辛貝 埃亞德馬 多哥 彼得 威廉 波塔 南非 戴克拉克 南非 曼德拉 南非 尼雷爾 坦尚尼亞 阿里 哈桑 姆维尼 坦尚尼亞 薩莫拉 馬謝爾 莫桑比克 若阿金 希薩諾 莫桑比克 肯尼思 卡翁达 尚比亞 罗伯特 穆加贝 津巴布韦美洲 编辑 狄奥多 罗斯福 美国 威廉 塔夫脱 美国 伍德羅 威爾遜 美国 沃伦 哈定 美国 卡尔文 柯立芝 美国 赫伯特 胡佛 美国 富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 美国 哈利 S 杜鲁门 美国 德怀特 D 艾森豪威尔 美国 约翰 肯尼迪 美国 林登 B 约翰逊 美国 理查德 尼克松 美国 杰拉尔德 福特 美国 吉米 卡特 美国 隆納 雷根 美国 乔治 赫伯特 沃克 布什 美国 比爾 柯林頓 美国 威爾弗里德 洛里埃 加拿大 罗伯特 莱尔德 博登 加拿大 阿瑟 米恩 加拿大 威廉 萊昂 麥肯齊 金 加拿大 理查德 贝德福德 贝内特 加拿大 路易 聖洛朗 加拿大 约翰 迪芬贝克 加拿大 萊斯特 皮爾遜 加拿大 皮埃尔 特鲁多 加拿大 乔 克拉克 加拿大 约翰 内皮尔 特纳 加拿大 马丁 布赖恩 马尔罗尼 加拿大 金 坎贝尔 加拿大 让 克雷蒂安 加拿大 弗朗西斯科 馬德羅 墨西哥 維多利亞諾 韋爾塔 墨西哥 贝努斯蒂亚诺 卡兰萨 墨西哥 阿尔瓦罗 奥夫雷贡 墨西哥 普鲁塔尔科 埃利亚斯 卡列斯 墨西哥 拉萨罗 卡德纳斯 墨西哥 曼努埃尔 阿维拉 卡马乔 墨西哥 阿道弗 鲁伊斯 科尔蒂内斯 墨西哥 阿道弗 洛佩斯 马特奥斯 墨西哥 古斯塔沃 迪亚斯 奥尔达斯 墨西哥 路易斯 埃切韦里亚 墨西哥 何塞 洛佩斯 波蒂略 墨西哥 米格尔 德拉马德里 墨西哥 卡洛斯 萨利纳斯 墨西哥 埃內斯托 柴迪洛 墨西哥 胡安 裴隆 阿根廷 伊娃 裴隆 阿根廷 豪尔赫 拉斐尔 魏地拉 阿根廷 莱奥波尔多 加尔铁里 阿根廷 劳尔 阿方辛 阿根廷 卡洛斯 梅内姆 阿根廷 菲德爾 卡斯特罗 古巴 切 格瓦拉 古巴 皮诺切特 智利 奥古斯托 贝纳尔迪诺 莱吉亚 伊 萨尔塞多 祕魯 胡安 贝拉斯科 阿尔瓦拉多 祕魯 弗朗西斯科 莫拉莱斯 贝穆德斯 祕魯 藤森謙也 祕魯 瓦加斯 巴西 尤里科 加斯帕尔 杜特拉 巴西 儒塞利諾 庫比契克 巴西 若昂 古拉特 巴西 翁贝托 德 阿伦卡尔 卡斯特洛 布朗库 巴西 阿图尔 达科斯塔 伊 席尔瓦 巴西 奧米利奧 梅迪西 巴西 埃內斯托 蓋澤爾 巴西 若昂 菲格雷多 巴西 若泽 萨尔内 巴西 费尔南多 科洛尔 德梅洛 巴西 伊塔馬爾 佛朗哥 巴西 费尔南多 恩里克 卡多佐 巴西東亞 東南亞 南亞 编辑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 莫哈末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 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大韓民國總統朴正熙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邓小平 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 尼赫魯 泰國國王蒲美蓬 阿杜德 昭和天皇裕仁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 印尼總統蘇哈托 菲律賓總統馬可仕慈禧太后 大清國 光绪帝 大清國 隆裕太后 大清國 載灃 大清國 溥仪 大清國 榮祿 大清國 慶親王奕劻 大清國 袁世凱 大清國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徐世昌 大清國 中華民國 黎元洪 中華民國 馮國璋 中華民國 段祺瑞 中華民國 曹錕 中華民國 張作霖 中華民國 孫中山 中華民國 蔣中正 中華民國 蔣經國 中華民國 李登輝 中華民國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华国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邓小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陈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胡耀邦 中华人民共和国 赵紫阳 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泽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李鹏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朱镕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甘地 印度 尼赫鲁 印度 夏斯特里 印度 甘地夫人 印度 莫拉尔吉 德赛 印度 查蘭 辛格 印度 拉吉夫 甘地 印度 維什瓦納特 普拉塔普 辛格 印度 錢德拉 謝卡爾 印度 纳拉辛哈 拉奥 印度 德韋 高達 印度 因德尔 库马尔 古杰拉尔 印度 阿塔尔 比哈里 瓦杰帕伊 印度 穆罕默德 阿里 真纳 巴基斯坦 利雅卡特 阿里 汗 巴基斯坦 卡瓦贾 纳兹穆丁 巴基斯坦 古拉姆 穆罕默德 巴基斯坦 伊斯坎德爾 米爾扎 巴基斯坦 阿尤布 汗 巴基斯坦 葉海亞 汗 巴基斯坦 齊亞 哈克 巴基斯坦 吴拉姆 伊沙克 汗 巴基斯坦 佐勒菲卡尔 阿里 布托 巴基斯坦 貝娜齊爾 布托 巴基斯坦 納瓦茲 謝里夫 巴基斯坦 所羅門 班達拉奈克 斯里蘭卡 西丽玛沃 班达拉奈克 斯里蘭卡 成泰帝 阮朝 越南 維新帝 阮朝 越南 啟定帝 阮朝 越南 阮福晪 阮朝 越南 吳廷琰 越南共和國 楊文明 越南共和國 阮慶 越南共和國 阮文紹 越南共和國 阮高祺 越南共和國 胡志明 越南 黎筍 越南 長征 越南 阮文靈 越南 杜梅 越南 明治天皇 日本 大正天皇 日本 昭和天皇 日本 明仁天皇 日本 伊藤博文 日本 桂太郎 日本 西園寺公望 日本 大隈重信 日本 山本權兵衛 日本 寺內正毅 日本 原敬 日本 高橋是清 日本 加藤友三郎 日本 清浦奎吾 日本 加藤高明 日本 若槻禮次郎 日本 田中義一 日本 濱口雄幸 日本 犬養毅 日本 齋藤實 日本 岡田啟介 日本 廣田弘毅 日本 林銑十郎 日本 近衛文麿 日本 平沼騏一郎 日本 阿部信行 日本 米內光政 日本 東條英機 日本 小磯國昭 日本 鈴木貫太郎 日本 東久邇宮稔彥王 日本 幣原喜重郎 日本 吉田茂 日本 片山哲 日本 蘆田均 日本 鳩山一郎 日本 石橋湛山 日本 岸信介 日本 池田勇人 日本 佐藤榮作 日本 田中角榮 日本 三木武夫 日本 福田赳夫 日本 大平正芳 日本 鈴木善幸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日本 竹下登 日本 宇野宗佑 日本 海部俊樹 日本 宮澤喜一 日本 細川護熙 日本 羽田孜 日本 村山富市 日本 橋本龍太郎 日本 小淵惠三 日本 森喜朗 日本 朱拉隆功 泰国 瓦栖拉兀 泰国 巴差提朴 泰国 阿南塔玛希敦 泰国 蒲美蓬 阿杜德 泰国 披耶 玛奴巴功 泰国 披耶帕凤 泰国 銮披汶 颂堪 泰国 宽 阿派旺 泰国 社尼 巴莫 泰国 比里 帕儂榮 泰国 鑾探隆 那瓦沙瓦 泰国 乃朴 沙拉信 泰国 沙立 他那叻 泰国 他儂 吉滴卡宗 泰国 訕耶 探瑪塞 泰国 克立 巴莫 泰国 他寧 蓋威遷 泰国 江薩 差瑪南 泰国 炳 廷素拉暖 泰国 差猜 春哈旺 泰国 阿南 班雅拉春 泰国 蘇欽達 甲巴允 泰国 川 立派 泰国 班漢 西巴阿差 泰国 差瓦立 永猜裕 泰国 朝鮮高宗 大韓帝國 朝鮮純宗 大韓帝國 金日成 北朝鮮 金正日 北朝鮮 李承晚 韓國 尹潽善 韓國 朴正熙 韓國 崔圭夏 韓國 全斗煥 韓國 盧泰愚 韓國 金泳三 韓國 金大中 韓國 西哈努克 柬埔寨 波尔布特 柬埔寨 洪森 柬埔寨 蘇卡諾 印尼 蘇哈托 印尼 優素福 哈比比 印尼 曼努埃爾 奎松 菲律宾 羅哈斯 菲律宾 基里諾 菲律宾 麥格塞塞 菲律宾 卡洛斯 加西亞 菲律宾 马卡帕加尔 菲律宾 馬可仕 菲律宾 柯拉蓉 艾奎諾 菲律宾 菲德爾 瓦爾迪斯 羅慕斯 菲律宾 李光耀 新加坡 東姑阿都拉曼 马来西亚 敦阿都拉萨 馬來西亞 胡先翁 馬來西亞 马哈迪 莫哈末 馬來西亞 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 汶萊 哈桑纳尔 博尔基亚 汶萊欧洲 编辑 阿道夫 希特勒 温斯顿 邱吉尔 铁托 墨索里尼 夏爾 戴高樂 穆斯塔法 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 弗朗西斯科 佛朗哥 恩維爾 霍查阿瑟 貝爾福 英國 亨利 甘貝爾 班納曼 英國 赫伯特 亨利 阿斯奎斯 英國 大衛 勞合喬治 英國 博納 勞 英國 斯坦利 鲍德温 英國 拉姆齊 麥克唐納 英國 內維爾 張伯倫 英國 温斯顿 邱吉尔 英國 克莱门特 艾德礼 英國 安東尼 艾登 英國 哈羅德 麥美倫 英國 亞歷克 道格拉斯 休姆 英國 哈羅德 威爾遜 英國 愛德華 希思 英國 詹姆斯 卡拉漢 英國 柴契爾夫人 英國 約翰 梅傑 英國 托尼 布莱尔 英國 威廉二世 德意志帝国 克洛德維希 霍恩洛厄 希靈斯菲斯特 德意志帝国 伯恩哈德 冯 比洛 德意志帝国 特奥巴尔德 冯 贝特曼 霍尔韦格 德意志帝国 乔治 米夏埃利斯 德意志帝国 乔治 冯 赫特林 德意志帝国 馬克西米連 馮 巴登 德意志帝国 弗里德里希 艾伯特 威瑪共和國 保罗 冯 兴登堡 威瑪共和國 阿道夫 希特勒 納粹德国 威廉 皮克 東德 奧托 格羅提渥 東德 瓦爾特 烏布利希 東德 埃里希 昂納克 東德 埃貢 克倫茨 東德 康拉德 阿登纳 西德 路德维希 艾哈德 西德 库尔特 乔治 基辛格 西德 维利 勃兰特 西德 赫尔穆特 施密特 西德 赫爾穆特 科爾 德国 弗朗茨 约瑟夫一世 奧匈帝國 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马克斯 弗拉迪米尔 冯 贝克 奧匈帝國 海因里希 拉马西 奧匈帝國 卡尔 伦纳 奧地利 约翰 绍贝尔 奧地利 恩格爾伯特 陶爾斐斯 奧地利 库尔特 舒施尼格 奧地利 尤利烏斯 拉布 奧地利 布鲁诺 克赖斯基 奧地利 弗雷德 西諾瓦茨 奧地利 弗朗茨 弗朗尼茨基 奧地利 維克托 克利馬 奧地利 维托里奥 埃马努埃莱三世 意大利王國 翁貝托二世 意大利王國 乔瓦尼 乔利蒂 意大利王國 西德尼 桑尼诺 意大利王國 安東尼奧 薩蘭德拉 意大利王國 维托里奥 埃曼努尔 奥兰多 意大利王國 弗朗西斯科 萨维里奥 尼蒂 意大利王國 伊万诺埃 博诺米 意大利王國 路易吉 法克塔 意大利王國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國 佩特罗 巴多格里奥 意大利王國 阿爾契德 加斯貝利 意大利共和國 朱塞佩 佩拉 意大利共和國 阿明托雷 范范尼 意大利共和國 马里奥 谢尔巴 意大利共和國 安东尼奥 塞尼 意大利共和國 阿多内 佐利 意大利共和國 乔瓦尼 利昂纳 意大利共和國 阿尔多 莫罗 意大利共和國 朱利奥 安德烈奥蒂 意大利共和國 弗朗切斯科 科西加 意大利共和國 阿納爾多 福拉尼 意大利共和國 喬瓦尼 斯帕多利尼 意大利共和國 貝蒂諾 克拉克西 意大利共和國 朱利亚诺 阿马托 意大利共和國 卡洛 阿泽利奥 钱皮 意大利共和國 西尔维奥 贝卢斯科尼 意大利共和國 兰贝托 迪尼 意大利共和國 罗马诺 普罗迪 意大利共和國 马西莫 达莱马 意大利共和國 庇護十世 教廷 本篤十五世 教廷 庇護十一世 教廷 庇護十二世 教廷 若望二十三世 教廷 保祿六世 教廷 若望保禄一世 教廷 若望保祿二世 教廷 埃米爾 孔布 法國 莫里斯 鲁维埃 法國 乔治 克列孟梭 法國 阿里斯蒂德 白里安 法國 约瑟夫 卡约 法國 雷蒙 普恩加萊 法國 路易 巴尔杜 法國 加斯东 杜梅格 法國 亚历山大 里博 法國 勒内 维维亚尼 法國 保罗 潘勒韦 法國 亚历山大 米勒兰 法國 乔治 莱格 法國 爱德华 赫里欧 法國 安德烈 塔尔迪厄 法國 卡米耶 肖当 法國 特奥多尔 斯梯格 法國 皮埃尔 赖伐尔 法國 约瑟夫 保罗 邦库尔 法國 爱德华 达拉第 法國 皮埃尔 艾蒂安 弗朗丹 法國 费尔南 布伊松 法國 阿尔贝 萨罗 法國 莱昂 布鲁姆 法國 保罗 雷诺 法國 贝当 維希法国 樊尚 奥里奥尔 法國 勒內 科蒂 法國 保罗 拉马迪埃 法國 罗贝尔 舒曼 法國 亨利 克耶 法國 乔治 皮杜尔 法國 勒内 普利文 法國 埃德加 富尔 法國 安托万 比内 法國 皮埃尔 孟戴斯 弗朗斯 法國 居伊 摩勒 法國 莫里斯 布尔热 莫努里 法國 费利克斯 加亚尔 法國 皮埃尔 弗林姆兰 法國 夏爾 戴高樂 法國 喬治 龐畢度 法國 季斯卡 德斯坦 法國 弗朗索瓦 密特朗 法國 雅克 希拉克 法國 阿方索十三世 西班牙 米格尔 普里莫 德 里维拉 西班牙 尼塞托 阿尔卡拉 萨莫拉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曼努埃尔 阿萨尼亚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弗朗西斯科 佛朗哥 西班牙 胡安 卡洛斯一世 西班牙 卡洛斯一世 葡萄牙王國 曼努埃爾二世 葡萄牙王國 特奥菲洛 布拉加 葡萄牙 贝尔纳迪诺 马沙多 葡萄牙 西多尼奥 拜斯 葡萄牙 若昂 多坎托 伊 卡斯特罗 葡萄牙 若泽 门德斯 卡贝萨达斯 葡萄牙 曼努埃尔 德 奥利维拉 戈麦斯 达科斯塔 葡萄牙 安東尼奧 奧斯卡 德 弗拉戈索 卡爾莫納 葡萄牙 安東尼奧 德 奧利維拉 薩拉查 葡萄牙 馬爾塞洛 卡丹奴 葡萄牙 安東尼奧 斯皮諾拉 葡萄牙 弗朗西斯科 達科斯塔 戈麥斯 葡萄牙 安東尼奧 拉馬爾霍 埃亞內斯 葡萄牙 馬里奧 蘇亞雷斯 葡萄牙 若爾熱 桑帕約 葡萄牙 彼得一世 南斯拉夫王國 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王國 彼得二世 南斯拉夫王國 铁托 南斯拉夫 米洛塞維奇 南斯拉夫 托馬斯 馬薩里克 捷克斯洛伐克 爱德华 贝奈斯 捷克斯洛伐克 克萊門特 哥特瓦爾德 捷克斯洛伐克 安東寧 諾沃提尼 捷克斯洛伐克 亞歷山大 杜布切克 捷克斯洛伐克 古斯塔夫 胡薩克 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什 雅克什 捷克斯洛伐克 卡雷爾 烏爾班內克 捷克斯洛伐克 瓦茨拉夫 哈維爾 捷克 格奧爾基 季米特洛夫 保加利亞 維爾科 契爾文科夫 保加利亞 托多爾 日夫科夫 保加利亞 佩特爾 姆拉德諾夫 保加利亞 哲柳 哲列夫 保加利亞 彼得 斯托扬诺夫 保加利亞 約瑟夫 畢蘇斯基 波兰 爱德华 雷兹 希米格维 波兰 博萊斯瓦夫 貝魯特 波兰 瓦迪斯瓦夫 哥穆爾卡 波兰 愛德華 奧哈布 波蘭 愛德華 蓋萊克 波蘭 斯坦尼斯瓦夫 卡尼亞 波蘭 雅魯澤爾斯基 波蘭 米奇斯瓦夫 拉科夫斯基 波蘭 列赫 瓦文萨 波兰 亞歷山大 克瓦希涅夫斯基 波兰 阿卜杜勒 哈米德二世 鄂圖曼帝國 穆罕默德五世 鄂圖曼帝國 穆罕默德六世 鄂圖曼帝國 穆斯塔法 凯末尔 阿塔土克 土耳其 伊斯麦特 伊诺努 土耳其 杰拉勒 拜亚尔 土耳其 阿德南 曼德列斯 土耳其 杰马勒 古尔塞勒 土耳其 杰夫德特 苏奈 土耳其 法赫里 科鲁蒂尔克 土耳其 凯南 埃夫伦 土耳其 图尔古特 厄扎尔 土耳其 苏莱曼 德米雷尔 土耳其 霍查 阿爾巴尼亞 拉米兹 阿利雅 阿爾巴尼亞 萨利 贝里沙 阿爾巴尼亞 雷杰普 迈达尼 阿爾巴尼亞 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 卡羅爾二世 羅馬尼亞 米哈伊一世 羅馬尼亞 揚 安東內斯庫 羅馬尼亞 格奧爾基 喬治烏 德治 羅馬尼亞 格奧爾基 阿波斯托爾 羅馬尼亞 尼古拉 齊奧塞斯庫 羅馬尼亞 扬 伊利埃斯库 羅馬尼亞 埃米爾 康斯坦丁奈斯科 羅馬尼亞 埃蒙 德 瓦莱拉 愛爾蘭西亞 编辑 迈尔夫人 伊本 沙烏地 鲁霍拉 霍梅尼 礼萨 巴列维 萨达姆 侯赛因 侯赛因 本 塔拉勒穆罕默德 查希尔 沙阿 阿富汗 穆罕默德 達烏德汗 阿富汗 努尔 穆罕默德 塔拉基 阿富汗 哈菲佐拉 阿明 阿富汗 巴布拉克 卡爾邁勒 阿富汗 穆罕默德 納吉布拉 阿富汗 布爾漢努丁 拉巴尼 阿富汗 穆罕默德 奥马尔 阿富汗 戴維 本 古里安 以色列 摩西 夏里特 以色列 列维 艾希科尔 以色列 迈尔夫人 以色列 伊扎克 拉宾 以色列 梅纳赫姆 贝京 以色列 伊扎克 沙米尔 以色列 希蒙 佩雷斯 以色列 本雅明 内塔尼亚胡 以色列 伊本 沙烏地 沙特阿拉伯 沙特國王 沙特阿拉伯 費薩爾國王 沙特阿拉伯 哈立德國王 沙特阿拉伯 法赫德國王 沙特阿拉伯 扎耶德 本 苏尔坦 阿勒纳哈扬 阿聯酋 拉希德 本 赛义德 阿勒马克图姆 阿聯酋 马克图姆 本 拉希德 阿勒马克图姆 阿聯酋 阿卜杜拉一世 約旦 塔拉勒 伊本 阿卜杜拉 約旦 侯赛因 本 塔拉勒 約旦 礼萨汗 伊朗 穆罕默德 礼萨 巴列维 伊朗 赛义德 鲁霍拉 霍梅尼 伊朗 阿布哈桑 巴尼萨德尔 伊朗 穆罕默德 阿里 拉贾伊 伊朗 阿里 哈梅內伊 伊朗 阿克巴尔 哈什米 拉夫桑贾尼 伊朗 穆罕默德 哈塔米 伊朗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 費薩爾一世 伊拉克 加齐 伊本 费萨尔 伊拉克 費薩爾二世 伊拉克 阿卜杜勒 卡里姆 卡塞姆 伊拉克 穆罕默德 纳吉布 鲁巴伊 伊拉克 阿卜杜塞拉姆 阿里夫 伊拉克 阿卜杜拉赫曼 阿里夫 伊拉克 艾哈迈德 哈桑 贝克尔 伊拉克 萨达姆 侯赛因 伊拉克 哈菲茲 阿薩德 敘利亞 易卜拉欣 哈姆迪 北葉門 艾哈迈德 侯赛因 加什米 北葉門 阿卜杜 卡林 阿卜杜拉 阿拉斯 北葉門 阿里 阿卜杜拉 萨利赫 北葉門 葉門 阿卜杜勒 法塔赫 伊斯梅爾 南葉門 阿里 納賽爾 穆罕默德 南葉門 阿里 薩利姆 比德 南葉門苏联 俄罗斯 编辑 弗拉基米尔 列宁 约瑟夫 斯大林 布里茲涅夫 米哈伊尔 戈尔巴乔夫尼古拉二世 格奥尔基 叶夫根耶维奇 李沃夫 亚历山大 克伦斯基 弗拉基米尔 列宁 阿列克谢 李可夫 托洛茨基 莫洛托夫 约瑟夫 斯大林 格奥尔基 马林科夫 尼基塔 赫鲁晓夫 布里茲涅夫 尤里 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 契尔年科 米哈伊尔 戈尔巴乔夫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大洋洲 编辑 埃德蒙 巴頓 澳大利亚 阿爾弗雷德 迪金 澳大利亞 克里斯 沃森 澳大利亞 喬治 里德 澳大利亞 安德魯 費希爾 澳大利亞 約瑟夫 庫克 澳大利亞 比利 休斯 澳大利亞 斯坦利 布魯斯 澳大利亞 詹姆斯 斯卡林 澳大利亞 約瑟夫 萊昂斯 澳大利亞 厄爾 佩吉 澳大利亞 羅伯特 孟席斯 澳大利亞 亞瑟 法登 澳大利亞 約翰 柯廷 澳大利亞 弗蘭克 福德 澳大利亞 本 奇夫利 澳大利亞 哈羅德 霍爾特 澳大利亞 約翰 麥克尤恩 澳大利亞 約翰 戈頓 澳大利亞 威廉 麥克馬洪 澳大利亞 愛德華 高夫 惠特蘭 澳大利亞 马尔科姆 弗雷泽 澳大利亞 鮑勃 霍克 澳大利亞 保羅 基廷 澳大利亞 約翰 霍華德 澳大利亞 理查德 塞登 紐西蘭 威廉 霍爾 瓊斯 紐西蘭 約瑟夫 瓦德 紐西蘭 湯瑪斯 麥肯齊 紐西蘭 威廉 弗格森 梅西 紐西蘭 弗朗西斯 贝尔 紐西蘭 約瑟夫 戈登 考特斯 紐西蘭 喬治 威廉 富比士 紐西蘭 迈克尔 约瑟夫 萨瓦奇 紐西蘭 彼得 弗雷澤 紐西蘭 西德尼 喬治 霍蘭 紐西蘭 基思 荷莉約克 紐西蘭 華爾特 納許 紐西蘭 約翰 羅斯 馬歇爾 紐西蘭 诺曼 柯克 紐西蘭 華萊士 愛德華 羅林 紐西蘭 罗伯特 马尔登 紐西蘭 戴維 朗伊 紐西蘭 杰弗里 帕尔默 紐西蘭 迈克尔 穆尔 紐西蘭 詹姆斯 博尔格 紐西蘭 珍妮 希普利 紐西蘭科学家 编辑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拉塞福 海森堡 弗里茨 哈伯 斯蒂芬 霍金 馬可尼 尼尔斯 玻尔 歐本海默 伽莫夫 湯瑪斯 愛迪生 約翰 羅傑 貝爾德 巴甫洛夫 马克斯 普朗克 詹姆斯 查兌克 萊納斯 鮑林 阿瑟 康普顿 佛朗西斯 克里克 威廉 冷次 阿尔贝 卡尔梅特 卡米尔 介兰 金 坎普 吉列 詹姆斯 沃森 艾伦 图灵 冯 诺伊曼 蒂姆 伯纳斯 李 萊特兄弟 路易 布萊里奧 伦琴 薛定谔 高錕 尼古拉 特斯拉 玛丽 居里 伊雷娜 约里奥 居里 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 居里 查爾斯 法蘭西斯 芮克特 莉泽 迈特纳 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 亞歷山大 弗萊明 漢斯 蓋革 羅伯特 戈達德 约翰 冯 诺伊曼 钱德拉塞卡拉 拉曼 愛德溫 哈勃 伊戈尔 伊万诺维奇 西科尔斯基 弗拉基米尔 佐利金 勞勃 華生 瓦特 路易 德布罗意 约翰 考克饶夫 加博尔 德奈什 霍華德 弗洛里 约翰 富兰克林 恩德斯 特罗菲姆 李森科 路易斯 李奇 瑪麗 李奇 理查德 李奇 恩里科 費米 瑪格麗特 米德 芭芭拉 麥克林托克 亨利 爱德华 罗伯茨 约瑟琳 贝尔 伯奈尔 羅伯特 加維科 英语 Robert Jarvik 斯蒂夫 沃兹尼亚克 亨德里克 洛伦兹 康拉德 洛倫茲 格哈德 赫茨贝格 艾力克 艾西哥尼斯 英语 Alec Issigonis 葛麗絲 霍普 瑞秋 卡森 尼古拉斯 廷贝亨 弗兰克 惠特尔 威廉 肖克利 桃樂絲 霍奇金 華納 馮 布朗 阿爾伯特 沙賓 喬納斯 索爾克 弗朗西斯 克里克 理察 費曼 弗雷德里克 桑格 克里斯蒂安 巴纳德 傑克 基爾比 米歇爾 傅柯 西奧多 梅曼 艾德華 威爾森 史丹利 米勒 卢米埃尔兄弟 瑪麗亞 蒙特梭利 克里斯多福 科克雷爾 英语 Christopher Cockerell 查爾斯 R 德魯 英语 Charles R Drew 維達莫 普爾森 英语 Valdemar Poulsen 罗阿尔 阿蒙森 欧内斯特 沙克尔顿 海勒姆 宾厄姆三世 弗雷德里克 索迪 J B S 霍尔丹 瑪麗 斯托普斯 英语 Marie Stopes 克雷倫斯 伯宰 英语 Clarence Birdseye 艾咪 約翰遜 英语 Amy Johnson 阿梅莉亚 埃尔哈特 查爾斯 林白 雅克 伊夫 库斯托 索爾 海爾達 詹姆斯 洛夫洛克 艾德蒙 希拉里 雅克 皮卡德 諾姆 杭士基 羅莎琳 富蘭克林 艾萨克 阿西莫夫 安德烈 德米特里耶维奇 萨哈罗夫 尤里 阿列克谢耶维奇 加加林 阿列克谢 列昂诺夫 瓦莲京娜 捷列什科娃 约翰 格伦 尼爾 阿姆斯壯 萨莉 莱德 羅傑 潘洛斯 珍 古德 席薇亞 厄爾 馬辛 霍夫 英语 Marcian Hoff 理查 道金斯 萊茵霍爾德 梅斯納爾 蒂姆 伯纳斯 李軍事領袖 编辑 德怀特 艾森豪威尔 尼米茲 哈羅德 亞歷山大 路易 蒙巴頓伯爵 朱可夫 隆美爾 麥克阿瑟蔣介石 何應欽 閻錫山 孫立人 張自忠 白崇禧 薛岳 胡璉 朱德 彭德懷 林彪 劉伯承 賀龍 陳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金日成 武元甲 文進勇 約翰 潘興 乔治 马歇尔 麥克阿瑟 艾森豪威爾 奧馬爾 布萊德雷 马修 李奇威 乔治 巴顿 尼米兹 小威廉 海爾賽 諾曼 史瓦茲柯夫 大衛 霍威爾 彼得雷烏斯 高爾察克 彼得 尼古拉耶维奇 弗兰格尔 朱可夫 華西列夫斯基 伊萬 科涅夫 康斯坦丁 羅科索夫斯基 罗伯特 斯科特 亨利 羅林森 英语 Henry Rawlinson 1st Baron Rawlinson 休伯特 高夫 英语 Hubert Gough 赫伯特 普鲁莫 英语 Herbert Plumer 1st Viscount Plumer 道格拉斯 黑格 阿奇博爾德 韋維爾 艾伦 布鲁克 哈羅德 亞歷山大 伯納德 勞 蒙哥馬利 路易 蒙巴頓伯爵 埃德蒙 艾伦比 托马斯 爱德华 劳伦斯 費迪南 福煦 約瑟夫 霞飛 弗朗索瓦 达尔朗 夏爾 戴高樂 塔西尼 麥可 柯林斯 托马斯 布莱梅 哈里 肖維爾 英语 Harry Chauvel 揚 史末資 薩帕塔 保羅 馮 興登堡 魯登道夫 赫爾曼 戈林 维尔纳 冯 勃洛姆堡 威廉 凱特爾 阿爾弗雷德 約德爾 埃里希 馮 曼施坦因 隆美爾 费多尔 冯 博克 卡爾 鄧尼茨 埃里希 雷德尔 海因茨 古德里安 格特 馮 倫德施泰特 赫爾曼 霍特 大山巖 乃木希典 兒玉源太郎 秋山好古 東鄉平八郎 加藤友三郎 秋山真之 閒院宮載仁親王 朝香宮鳩彥王 寺內壽一 荒木貞夫 東條英機 杉山元 畑俊六 阿南惟幾 梅津美治郎 板垣征四郎 木村兵太郎 土肥原賢二 山本五十六 山下奉文 嶋田繁太郎 墨索里尼 埃米利奧 德博諾 魯道夫 格拉齊亞尼 乌戈 卡瓦莱罗 埃托雷 巴斯蒂科 喬瓦尼 梅塞 伊塔洛 巴尔博 德拉查 米哈伊洛維奇 华特 迪士尼 泰 柯布电影人 编辑 卢米埃尔兄弟 康斯坦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大衛 格里菲斯 西席 地密爾 塞繆爾 戈爾德溫 詹姆斯卡麥隆 馬克思兄弟 查理 卓别林 瑪麗 畢克馥 魯道夫 瓦倫蒂諾 巴斯特 基頓 亨弗萊 鮑嘉 克拉克 蓋博 李 斯特拉斯伯格 贝蒂 戴维斯 秀蘭 鄧波爾 伍迪 艾伦 英格玛 伯格曼 英格丽 褒曼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法兰克 卡普拉 弗朗西斯 科波拉 谢尔盖 爱森斯坦 费德里柯 费里尼 伊利亚 卡赞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华特 迪士尼 约翰 吉尔古德 葛麗泰 嘉寶 約翰 休斯頓 約翰 韋恩 詹姆斯 狄恩 劳伦斯 奥利维尔 劳勃 怀斯 伊力 卡山 约翰 拉塞特 乔治 卢卡斯 彼得 威爾 勞勃 狄尼洛 史蒂文 索德伯格 斯坦利 库布里克 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 馬龍 白蘭度 路易 馬盧 金 凱利 林奇 马丁 斯科西斯 大卫 连恩 尚盧 高達 黑泽明 宫崎骏 小津安二郎 让 雷诺阿 奥森 威尔斯 法蘭克 辛納屈 茱蒂 嘉蘭 碧姬 芭杜 貝納多 貝托魯奇 马丁 斯科塞斯 史派克 李 陳凱歌 許冠文 周星馳 劉德華 運動家 编辑 傑克 霍布斯 英语 Jack Hobbs 泰 柯布 吉姆 索普 貝比 魯斯 蘇珊妮 蘭格倫 乔 戴维斯 鮑比 瓊斯 盧 賈里格 約翰尼 維斯穆勒 唐纳德 布莱德曼 胡安 曼努埃尔 范吉奥 傑西 歐文斯 蓓比 札哈里亞斯 喬 迪馬喬 斯科比 柏瑞斯利 英语 Scobie Breasley 斯坦利 馬修斯 丹尼斯 康普頓 英语 Denis Compton 芬妮 白蘭克 柯恩 傑基 羅賓森 保羅 埃弗斯特隆 英语 Paul Elvstrom 尼库莱 安德里亚诺夫 罗杰 班尼斯特 阿诺德 帕尔默 漢克 阿倫 亚瑟 阿什 約翰 蘇爾特斯 萊斯特 皮戈特 英语 Lester Piggott 蓋瑞 普萊爾 蓋瑞 索伯斯 英语 Garfield Sobers 塞維 巴列斯特羅斯 約翰 克魯伊夫 唐 弗雷泽 罗德 拉沃 马里奥 安德烈蒂 傑克 尼克勞斯 佐治 貝斯 比莉 珍 金 比利 弗朗茨 贝肯鲍尔 埃迪 默克斯 马克 斯皮茨 吉米 康諾斯 維維安 理查茲 英语 Viv Richards 弗朗茨 克拉默 伊恩 布森 英语 Ian Botham 格雷格 諾曼 艾倫 保魯斯 比約恩 柏格 奧爾加 科爾布特 祖 蒙坦拿 玛蒂娜 纳芙拉蒂洛娃 埃里克 海登 珍妮 隆戈 尼克 佛度 約翰 馬克安諾 艾爾頓 洗拿 馬拉度納 林福德 克里斯蒂 纳迪娅 科马内奇 韋恩 格雷茨基 卡爾 路易士 魔術強森 麥可 喬丹 卡特琳娜 维特 鲍里斯 贝克尔 迈克尔 舒马赫 皮特 山普拉斯 老虎伍茲 音樂家 编辑 理查 史特勞斯 尚 西貝流士 艾瑞克 薩提 斯科特 喬普林 雷夫 佛漢 威廉斯 拉赫曼尼諾夫 阿諾 荀白克 查爾斯 艾伍士 莫里斯 拉威爾 史特拉汶斯基 阿圖爾 魯賓斯坦 法蘭克 辛納屈 巴爾托克 貝拉 阿尔班 贝尔格 普羅高菲夫 弗拉基米爾 霍羅威茨 喬治 蓋希文 弗朗西斯 普朗克 艾靈頓公爵 寇特 威爾 阿隆 科普蘭 路易 阿姆斯壯 理查 羅傑斯 貝西伯爵 邁克爾 蒂皮特 蕭士塔高維奇 赫伯特 冯 卡拉扬 奧立佛 梅湘 史蒂芬 格雷培利 英语 Stephane Grappelli 羅伯 強生 伍迪 蓋瑟瑞 約翰 凱吉 班傑明 布瑞頓 比莉 哈樂黛 耶胡迪 梅紐因 艾拉 費茲潔拉 雷納德 伯恩斯坦 查利 帕克 伊阿尼斯 泽纳基斯 皮耶 布萊茲 約翰 柯川 邁爾士 戴維斯 查克 貝里 瓊 蘇莎蘭 史托克豪森 詹姆士 布朗 艾維斯 普利斯萊 貓王 巴布 馬利 梅豔芳 黃家駒 張國榮 吉米 亨德里克斯 哈里森 伯特威斯尔 艾維斯 皮禮士利 瑪麗亞 卡拉絲 帕華洛帝 巴迪 霍利 菲利普 格拉斯 奇里 特 卡娜娃 譚詠麟 許冠傑 杰奎琳 杜 普蕾 丹尼爾 巴倫波因 史提夫 萊許 鲍勃 迪伦 林子祥 王傑 滾石合唱團 披頭四樂隊 性手槍樂團 艾瑞莎 弗蘭克林 保羅 賽門 约翰 库利奇 亚当斯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 史提夫 汪達 鲍勃 格尔多夫 溫頓 馬沙利斯 張學友 周璇 瑪丹娜 陳美 文学家 编辑 泰戈尔 马克 吐温 吉卜林 羅曼 羅蘭 葉慈 碧雅翠絲 波特 H G 威尔斯 T S 艾略特 J R R 托爾金 C S 路易斯 路易吉 皮藍德羅 大衛 赫伯特 勞倫斯 伯特兰 罗素 詹姆斯 喬伊斯 威廉 福克納 伊妮德 布萊頓 貝托爾特 布萊希特 科萊特 海明威 聶魯達 胡适 鲁迅 丁玲 夏目漱石 芥川龙之介 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太宰治 索忍尼辛 費爾南 布勞岱爾 让 保罗 萨特 威斯坦 休 奥登 阿尔贝 加缪 羅伯特 佛洛斯特 亚瑟 米勒 达里奥 福 费尔南多 佩索亚 弗朗西斯 斯科特 菲茨杰拉德 弗兰兹 卡夫卡 乔治 奥威尔 哈罗德 品特 杰罗姆 大卫 塞林格 让 保罗 萨特 詹姆斯 乔伊斯 亨利 米勒 伊恩 佛萊明 约翰 罗纳德 鲁埃尔 托尔金 马塞尔 普鲁斯特 费德里戈 加西亚 洛尔卡 塞缪尔 贝克特 索尔 贝娄 托马斯 斯特尔那斯 艾略特 加西亚 马尔克斯 托妮 莫里森 托马斯 曼 尤金 奥尼尔 威爾弗雷德 歐文 豪爾赫 路易斯 波赫士 格雷厄姆 格林 西蒙 波娃 田納西 威廉斯 威廉 戈爾丁 派屈克 懷特 納丁 戈迪默 安妮 法蘭克 马娅 安杰卢 加夫列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 泰德 休斯 瑪格麗特 愛特伍 吉曼 基爾 薩爾曼 魯西迪 弗吉尼亚 伍尔芙 凱瑟琳 曼斯菲爾德 弗拉基米爾 納博可夫 朵洛西 帕克 英语 Dorothy Parker 米兰 昆德拉 克立 巴莫 烏哲魯 露娜可 傑克 凱魯亞克 德里克 沃尔科特 托妮 莫里森 金庸 艺术家 编辑 翁貝托 薄邱尼 瓦西里 康丁斯基 亨利 馬諦斯 达利 毕加索 胡安 米羅 安迪沃荷 杜象 濱田庄司 野口勇 三宅一生 賈科梅蒂 马克 罗斯科 芭芭拉 赫普沃斯 迭戈 里維拉 喬治亞 歐姬芙 亨利 摩爾 安塞爾 亞當斯 埃尔热 可可 香奈兒 克里斯汀 迪奧 伊夫 聖羅蘭 喬治 亞曼尼 瑪莉 官 英语 Mary Quant 谢尔盖 达基列夫 查爾斯 雷尼 麥金托什 弗蘭克 勞埃德 賴特 沃爾特 格羅佩斯 勒 柯布西耶 理察 羅傑斯 伦佐 皮亚诺 哈利 胡迪尼 莉莉安 貝利斯 英语 Lilian Baylis 伊莎多拉 邓肯 安娜 巴甫洛娃 艾爾 喬遜 鮑里斯 卡洛夫 瓦斯拉夫 弗米契 尼金斯基 瑪莎 葛蘭姆 保罗 罗伯逊 妮内特 德瓦卢瓦 拉斯洛 莫侯利 納吉 英语 Laszlo Moholy Nagy 弗雷德里克 阿什顿 亨利 卡蒂尔 布雷松 傑克遜 波洛克 馬歇 馬叟 瑪格 芳登 瑪麗蓮 夢露 鮑勃 福斯 魯道夫 紐瑞耶夫 克里斯托與珍妮 克勞德 英语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大卫 霍克尼商业家 编辑 亨利 福特 比尔 盖茨 賴利 佩吉 保罗 艾伦 巴菲特 安藤百福 华特 迪士尼 李健熙 霍华德 休斯 史蒂夫 乔布斯 林纳斯 托瓦兹 松下幸之助 盛田昭夫 山姆 沃尔顿思想家 编辑 佛洛伊德 卡爾 榮格 凱因斯 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 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 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宗教家及社會運動者 编辑 愛蓮娜 羅斯福 若望保祿二世 德蕾莎修女 阿尔伯特 史怀哲 马丁 路德 金 馬科斯 加維 傑西 傑克遜 海倫 凱勒 羅莎 盧森堡 罗萨 帕克斯 秋瑾 革命家 麥爾坎 X 史蒂夫 比科 德斯蒙德 杜圖 艾婕蘭泰 賈伯 英语 Eglantyne Jebb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黛安娜王妃 翁山蘇姬 葛培理 文鲜明武術家 编辑 傑克 約翰遜 英语 Jack Johnson boxer 傑克 登普西 洛基 馬西安諾 穆罕默德 阿里 黃飛鴻 霍元甲 葉問 李小龙 刘云樵 衛笑堂 道夫 龙格尔 舒格 雷 倫納德其他 编辑 艾爾 卡彭 露薏絲 布朗重要事件 发展与成就 编辑 科学技术 编辑 参看20世纪的科学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演变年表 汽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开始使用流水装配线 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商品价格降低 产出更多 汽车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飞机的首次飞行 机动飞机在1903年面世后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拉近 随着航空科技不断进步 带给人类不少方便 但也引发很多污染问题 石油危机等 及航空科技应用于军事上 于二十世纪的两次全球性战争中带来不少大规模破坏 航天器的发明让世界变小了 太空船则带领人们向宇宙迈进 对宇宙进行的探索让我们更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 电台 电视及电影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为人类带来巨大影响 它们娱乐大众 同样可以传播各种政治信息 杀虫剂 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 也带来的新的环境污染 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发现 例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为人类带来了核武器 核动力及激光的发明 电腦的出现并且进入社会各个领域 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面貌 宇宙学取得巨大进展 大爆炸 理论被创立 人类开始研究宇宙的起源 洗衣机 空调 冰箱 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 极大幅度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战争与政治 编辑 战争1904 1905年日本与俄国爆发日俄战争 日本获得最终胜利 也是近代史上非欧洲国家首次战胜欧洲强国 1914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發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俄国等几乎所有重要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協約國戰勝 同盟國戰敗 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 鄂圖曼帝國及奧匈帝國瓦解 1930年代德国 意大利 日本極權主義崛起 對外擴張 如1938 1939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及捷克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1936年意大利吞併衣索比亞 1937年淞滬會戰 國民革命軍對抗日軍入侵 八年抗戰開打 1939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同盟國戰勝 軸心國戰敗 雅爾達會議 1945 1991年冷戰出現 世界出現冷戰格局 1945年后 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政治 军事上的强国 共产主义思潮也向全球其他地区蔓延 中国 东欧 古巴和中南半島地区相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相衝突 冷戰爆發 冷戰期間 由美國領導的资本陣營與由蘇聯領導的共產陣營對峙 美蘇兩強不斷在世界各地尋求盟邦 因而引發了許多的 間接戰爭 1950 1953年的朝鲜战争 1948 1961年的柏林危機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1955 1975年的越南戰爭 最後北越的越南共產黨政權統一全國 越南正式成為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国家 20世纪90年代初共产主义阵营的瓦解使美国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 冷战导致苏联 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 1990年代發生南斯拉夫內戰 為歐洲本土在20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塞爾維亞政府主張大塞爾維亞主義 推行一系列針對非塞爾維亞人的種族清洗政策 引起多場戰爭 逼得聯合國介入衝突 塞爾維亞不敵 被迫容許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國脫離 令南斯拉夫解體 其後部分成員國加入歐盟及北約 1948年散居各地二千年的犹太人在祖先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他们与阿拉伯人的冲突至今未能解决 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造成多場以阿戰爭 由於中東擁有石油等豐富天然資源 中東衝突導致世界局勢持續緊張 政治1901 1911年滿清政府計劃立憲 推行憲政計劃 史稱晚清改革 但成效不彰 1902年英日同盟 1904年英國 法國簽訂英法摯誠協定 1907年英國 俄國簽訂英俄協定 三國協約組成 1911 1912年中國辛亥革命 推翻滿清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成立 十月革命 1917年2月 俄羅斯帝國人民自發革命 革命黨人嚮應 推翻帝俄政權 成立西式的臨時政府 但為期短暫 国内对腐朽政权不满导致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兴起 社會民主勞工黨在同年11月7日 俄曆10月25日 發動十月革命 推翻臨時政府 成立世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一次大戰後 民主成為1920年代的潮流 日本出現大正民主 德國成立威瑪共和 但為期短暫 不久先後走上法西斯軍國主義道路 1933年 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 第三帝國成立 1945年 聯合國成立 非殖民地化 在非洲和亚洲建立了许多个独立的新国家 这些国家在冷战中往往与美国或苏联结盟 以求軍事及經濟援助 欧洲一体化 欧盟的成立以及欧元的使用 使歐洲國家日漸統合 但各國之間的不信任依舊存在 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 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并于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國民黨撤退台灣 仍保持中華民國國號 1949 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國發動多起群眾運動 如 土地改革运动 鎮壓反革命运动 肃反运动 反右运动 大躍進 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等其它运动 造成数千萬中国人非正常死亡 1965年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 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1969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 政府颁布紧急状态 1970年独立周年前夕 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于9月21日被逼宣布辞职下台 由阿都拉萨继任为首相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國進入改革开放時期 經濟恢復發展 1989年 日本裕仁天皇病歿 昭和64年 皇太子明仁即位 改元平成 立陶宛脫離蘇聯 恢復獨立 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兩德統一 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脫離蘇聯 恢復獨立 1991年南非黑人進行多年奮鬥後 從白人政府中取得政治平等權利 並于1994年首次不分種族的自由選舉中 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 12月25日 蘇聯解體 1993年 歐洲聯盟成立 英國和葡萄牙政府根據和中國政府的協定 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 把香港和澳门移交中国 文化娱乐 编辑 电影 音乐和媒体对时尚潮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大影响 很多电影 音乐等娱乐产品都来自美国 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因此美国文化得以在全球发展 最早在美国和欧洲开始的女权运动愈演愈烈 女性取得更高地位 现代艺术更多样化 抽象派 印象派 立体主义 行为艺术等越来越受到传统主流艺术界的重视 汽车大大提升了运输能力 很多城市的规划中 汽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汽车 尤其是私人汽车 的普及程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 体育不再是富人的享乐 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看体育赛事 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普通人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開始使用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社會與經濟 编辑 社會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爆發 中國群眾運動 1976年四五运动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 1991年南非黑人進行多年奮鬥後 從白人政府中取得政治權利 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 經濟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 1973年石油危機 疾病与医学 编辑 1910 1911年東北鼠疫的死者 人类在本世纪依然面对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 1918年 1919年在西班牙爆发的流行性感冒导致了2500万人的死亡 而爱滋病依然无法治愈 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无数人的死亡 医学的进步 如抗生素的发明 使人类免受更多疾病的困扰 避孕措施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了人口增长 器官移植则挽救了许许多多病人的生命 DNA的发现使克隆 生物體複製 和基因工程的发展成为可能 环境与自然资源 编辑 石油作为运输工具的燃料和塑料的原材料 在工业中广泛使用 石油成为宝贵的资源 中东 这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 在20世纪后50年成为军事和外交的角力场 天然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而空气污染则是全球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元凶 森林的滥砍滥伐还使生物物种数量大幅度减少 随着开采科技的发展 人类在20世纪最后几年所能开采的天然资源要比20世纪初多出许多 宗教與哲學 编辑 雷爾運動出現 佛洛伊德發表 夢的解析 天災人禍 编辑 1900年代 编辑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的情景 1903年美國芝加哥易洛魁劇院大火 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 1 1906年香港丙午风灾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地震 2 1910年至1911年中国东北鼠疫 3 1910年代 编辑 1915年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中 土耳其士兵押送亞美尼亞平民往監獄 1912年英國鐵達尼號海難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至1917年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1916年德克萨斯私刑事件 1918年至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1920年中国海原大地震 4 1920年代 编辑 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 遭到摧毀的橫濱市區 1921年塔尔萨儿童节空袭事件 1922年中国汕头台风 5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6 1927年中国古浪大地震 7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 8 1929年至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1930年代 编辑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 日軍強硬將中國平民押進坑中準備集體活埋 1931年中国江淮大水 9 1932年至1933年蘇聯烏克蘭大飢荒 1935年台灣新竹台中地震 10 1937年中國南京大屠殺 11 1938年至1944年中国重庆大轰炸 12 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 1939年中国天津水灾 13 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代 编辑 1945年廣島市原子彈爆炸 二戰納粹德國猶太人種族淨化大屠殺 1942年中国南石头大屠杀 1942年新加坡肃清大屠杀 14 1942年中国河南饥荒 1943年中国厂窖惨案 15 1945年威廉 古斯特洛夫號郵輪船難 1945年德國德勒斯登轟炸 1945年菲律宾马尼拉大屠杀 16 1945年日本东京大轰炸 1945年日本沖繩島戰役中的集體自殺 1945年日本廣島市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1947年台灣二二八事件 1947年至1949年中國國共內戰1950年代 编辑 中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图 可以看到在 大跃进 期间出生率的大幅降低和死亡率的显著提高 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 1950年至1953年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7 1950年至1951年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 18 1951年至1952年中国三反五反运动 1954年中国长江洪水 19 1955年至1956年中国肃反运动 1955年至1975年越南战争 1956年匈牙利革命 1956年至1966年日本水俁病 1957年中国反右运动 1957年至1958年亚洲流感 1958年至1960年中国大躍進運動 1958年中国黄河洪水 20 1959年至1961年中国三年大饥荒时期 1959年中国藏区骚乱 1959年伊勢灣颱風1960年代 编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3年至1965年中国四清运动 1965年至1966年印尼反共大屠殺 1966年中国邢台大地震 21 1966年至197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8年至1969年香港流感 1969年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 22 1969年马来西亚居銮水灾 23 1970年波拉氣旋1970年代 编辑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倒塌的楼房 原唐山理工大学校内 1975年至1979年紅色高棉大屠杀 24 1975年中国河南 75 8 溃坝事件 25 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 26 1975年至1999年東帝汶大屠殺 1977年特內里費空難 1977年中國伊犁农垦局六十一团场礼堂火灾 1979年至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1980年至1988年兩伊戰爭1980年代 编辑 1981年至今愛滋病 1983年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1984年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5年墨西哥墨西哥城大地震 27 1985年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 1986年蘇聯切尔诺贝利事故 1989年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 1990年至1991年波斯灣戰爭 1990年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覲踩踏事故1990年代 编辑 1995年三豐百貨店倒塌事故 曾是全球最严重的建筑物自行倒塌安全事故 1991年中国华东水灾 1991年至1995年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 1992年至1995年波士尼亞戰爭 1994年至1999年朝鲜苦难的行军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 1995年韓國三豐百貨店倒塌事故 28 1996年至1999年科索沃戰爭 1996年恰尔基达德里撞机事件 1998年黑色五月暴動 1998年中國洪水 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参考文献 编辑 Location of the Focal Region and Hypocenter of 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of April 18 1906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0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2009 05 04 2010 1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额尔瑾 清末一场鼠疫 让东北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觀察者網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6 文匯報 2007年1月18日 海原地震遺址 不滅的災難烙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22年8月2日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的1922年汕头台风吹袭汕头 死亡5 10万人 华夏 清源茶舍 新浪博客 blog sina cn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6 Thomas A Stanley and R T A Irving The 1923 Kanto Earthquake 2001 09 05 2007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3 04 1927年5月23日中国甘肃古浪发生8 0级地震 历史上的今天 www todayonhistory com 2020 06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7 1928年5月3日 日本製造 濟南慘案 2020年7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3日 高邮1931年特大洪灾后 美国人募资修了 最好的大坝 凤凰网江苏站 2015 03 01 202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05 民報 那一年的這一天 1935 4 21新竹台中大地震 www peoplenews tw 2017 04 21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4 中文 臺灣 孙宅巍 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 PDF 江海学刊 2001 6 2020 07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03 22 重庆举行 重庆大轰炸 纪念活动 数百人惨案隧道遗址前献花 澎湃新闻 2016 06 05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6 1939年天津水灾的真实记录 影像 手机搜狐网 m sohu com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7 新加坡眼 不能忘记的历史 日军肃清大屠杀五万新加坡人 新加坡眼 2015 09 04 2020 07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6 中文 中国大陆 最后的胜利 湖南厂窖惨案亲历者讲述日军暴行 新华网 www xinhuanet com 2020 07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9 张明 菲律宾日军大屠杀幸存者批评日本政府篡改历史 中国新闻社 2015 02 14 2017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3 毛泽东为什么要进行血腥 土改 中国报道周刊 2019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3 中共 鎮反 運動按比例殺人內幕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唐人電視臺 2018 07 31 侯松涛 中国人怎样度过了1954年大洪水 组图 全6頁 凤凰读书 2008年10月26日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3 該文摘於程美东 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1月 1958年黄河大水灾纪实 搜狐 2020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27 英语 1966 邢台大地震 一 cctv com 23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柯嘉逊 50年后 是时候解密 513事件 了 当今大马 2019 05 13 2020 1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6 居銮 图片还原1969年浩劫 洪灾山城变色 www sinchew com my 2020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24 华侨忆红色高棉屠杀 有文化的华人必死 人民网 2019 1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09 75年河南水灾 滔天人祸令十万人葬身鱼腹 凤凰网 2020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30 40张图 告诉你真实的唐山大地震 中国日报网 china chinadaily com cn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6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原因分析 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死亡人数 m ttjiemeng net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6 韓國人最驕傲的百貨竟20秒內倒塌壓死502人 一窺駭人聽聞 三豐百貨倒塌案 的醜陋內幕 風傳媒 www storm mg 2018 12 06 2020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20世纪 amp oldid 7565864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