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阿诺德·勋伯格

阿诺尔德·勋伯格[註 1](德語:Arnold Schönberg,定居美国后改姓氏写法为Schoe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奥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作家,画家,曾向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學習作曲,其後並迎娶策氏之妹為妻。

阿诺德·勋伯格
1948年的勋伯格
原文名Arnold Schönberg
出生(1874-09-13)1874年9月13日
 奥匈帝国维也纳
逝世1951年7月13日(1951歲-07-13)(76歲)
 美國洛杉矶
国籍奥地利
知名作品歌剧《摩西与亚伦》、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有弦乐队版)、管弦乐《五首管弦乐曲英语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英语Pelleas und Melisande (Schoenberg)》、声乐与乐队《古雷之歌》、《华沙幸存者英语A Survivor from Warsaw》、朗诵与室内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英语Pierrot lunaire》、四首弦乐四重奏、数十首钢琴小品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
擅长类型管弦乐,声乐曲,舞台音乐,室内乐,键盘乐

勋伯格的方法,无论是在和声还是发展方面,都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念之一。有三代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作曲家接受并发展了他的理念,但同时他的理论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勋伯格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開創了第二維也納樂派、編寫《和聲學》(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論》(1923),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

生平

早年

職業生涯

起初,勋伯格受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影響,創作風格被歸類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義,1908 年結識畫家康定斯基,並和他共同舉辦享譽一時的藍騎士畫展。兩位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交相刺激影響,而開啟了勋伯格音樂創作上著名的表現主義時期,在此期間,勋伯格的音樂創作,慢慢由浪漫晚期的複雜調性轉為無調音樂,無調音樂時期維持大約十五年,於1923年,正式提出他的十二音列理論,正式進入他的十二音列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多年里,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维也纳。1933年,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英语Prussian Academy of Arts,此后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前后在波士顿洛杉矶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终于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竭止的情感于12天裡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华沙幸存者英语A Survivor from Warsaw》,这部为朗诵、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作曲家晚年创作了几部完整系列的12音作品,摩西与亚伦是其最后一部歌剧,可惜作曲家逝世时尚未完成,故演出时通常略去第三幕。

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評價

勋伯格與魏本貝爾格共同開創了「第二维也纳乐派[註 2],並編寫了《和聲學》(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論》(1923),凡此皆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

勋伯格創造性的十二音體系中的特殊音樂構造、律動關係更為複雜艱深,這十二個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順序排成一個序列,但不能存在重複現象。一個序列進行完畢之後,下一個序列不是對上一個序列的簡單重複,而是通過複雜而嚴格的順序原則再次出現。勳伯格的創作動力源自個人純粹的心裡欲求而非以公眾公認的習慣性審美倫理為轉移,他勇敢的探索始終一往無前。勳伯格使半音獲得與全音同等地位的十二音體系,作為嶄新方法論的誕生,動搖了西方傳統經典音樂美學體系的基礎[1]

作品節選

  • 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1899年
  • 古雷之歌》(Gurrelieder),1900年-1911年
  • 《期待》(Erwartung),1909年
  • 五首管弦乐曲,1909年
  • 《月迷彼埃罗》(Pierrot Lunaire),1912年
  • 五首钢琴曲,1923年
  • 钢琴组曲,1923年
  • 钢琴协奏曲,1942年
  • 《华沙的幸存者》(A Survivor from Warsaw),1947年
  • 《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1926年-1932年,未完成

註釋

  1. ^ 德语人名Schönberg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舍恩贝格”,其英语化名称Schoenberg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舍恩伯格”,但在指该作曲家时均约定俗成译作“勋伯格”。
  2. ^ 「第二」是因應英語文獻「第一維也納樂派」之概念所做出的名稱區分,後者指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人所代表的十八世紀古典主義音樂(舒伯特有時也被劃分在此列)。必須指出的是,「第一」與「第二」之區別可見於英語維基,德語區則是以「維也納古典德语Wiener Klassik」、「維也納學派德语Wiener Schule (Moderne)」區分。有趣的是,哲學領域的「维也纳学派」亦活躍於同一時期。

參考資料

  1. ^ 勋伯格著,《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12月。

参见

外部連結

阿诺德, 勋伯格,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11月1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克勞德, 米歇爾, 勳伯格, 阿.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11月1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克勞德 米歇爾 勳伯格 阿诺尔德 勋伯格 註 1 德語 Arnold Schonberg 定居美国后改姓氏写法为Schoenberg 1874年9月13日 1951年7月13日 奥地利作曲家 音樂教育家 音樂理論家 作家 画家 曾向亚历山大 冯 策姆林斯基學習作曲 其後並迎娶策氏之妹為妻 阿诺德 勋伯格1948年的勋伯格原文名Arnold Schonberg出生 1874 09 13 1874年9月13日 奥匈帝国维也纳逝世1951年7月13日 1951歲 07 13 76歲 美國洛杉矶国籍奥地利知名作品歌剧 摩西与亚伦 弦乐六重奏 升华之夜 有弦乐队版 管弦乐 五首管弦乐曲 英语 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交响诗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英语 Pelleas und Melisande Schoenberg 声乐与乐队 古雷之歌 华沙幸存者 英语 A Survivor from Warsaw 朗诵与室内重奏 月光下的彼埃罗 英语 Pierrot lunaire 四首弦乐四重奏 数十首钢琴小品所属时期 乐派浪漫主义 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擅长类型管弦乐 声乐曲 舞台音乐 室内乐 键盘乐师从 策姆林斯基学生 受影响人物 韦伯恩 贝尔格 艾斯勒 格哈德 斯卡尔科塔斯 凯奇 哈里森勋伯格的方法 无论是在和声还是发展方面 都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念之一 有三代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作曲家接受并发展了他的理念 但同时他的理论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 勋伯格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開創了第二維也納樂派 編寫 和聲學 1911 提出 十二音列理論 1923 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 1 2 職業生涯 2 評價 3 作品節選 4 註釋 5 參考資料 6 参见 7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 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 職業生涯 编辑 起初 勋伯格受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影響 創作風格被歸類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義 1908 年結識畫家康定斯基 並和他共同舉辦享譽一時的藍騎士畫展 兩位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交相刺激影響 而開啟了勋伯格音樂創作上著名的表現主義時期 在此期間 勋伯格的音樂創作 慢慢由浪漫晚期的複雜調性轉為無調音樂 無調音樂時期維持大約十五年 於1923年 正式提出他的十二音列理論 正式進入他的十二音列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多年里 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 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 1933年 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 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 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 英语 Prussian Academy of Arts 此后勋伯格定居于美国 前后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 而改信犹太教 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 终于在1947年 凭着一种无法竭止的情感于12天裡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 华沙幸存者 英语 A Survivor from Warsaw 这部为朗诵 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 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 作曲家晚年创作了几部完整系列的12音作品 摩西与亚伦是其最后一部歌剧 可惜作曲家逝世时尚未完成 故演出时通常略去第三幕 此外 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 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評價 编辑勋伯格與魏本 貝爾格共同開創了 第二维也纳乐派 註 2 並編寫了 和聲學 1911 提出 十二音列理論 1923 凡此皆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 勋伯格創造性的十二音體系中的特殊音樂構造 律動關係更為複雜艱深 這十二個音符 可以按照任意順序排成一個序列 但不能存在重複現象 一個序列進行完畢之後 下一個序列不是對上一個序列的簡單重複 而是通過複雜而嚴格的順序原則再次出現 勳伯格的創作動力源自個人純粹的心裡欲求而非以公眾公認的習慣性審美倫理為轉移 他勇敢的探索始終一往無前 勳伯格使半音獲得與全音同等地位的十二音體系 作為嶄新方法論的誕生 動搖了西方傳統經典音樂美學體系的基礎 1 作品節選 编辑 昇华之夜 Verklarte Nacht 1899年 古雷之歌 Gurrelieder 1900年 1911年 期待 Erwartung 1909年 五首管弦乐曲 1909年 月迷彼埃罗 Pierrot Lunaire 1912年 五首钢琴曲 1923年 钢琴组曲 1923年 钢琴协奏曲 1942年 华沙的幸存者 A Survivor from Warsaw 1947年 摩西与亚伦 Moses und Aron 1926年 1932年 未完成註釋 编辑 德语人名Schonberg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 舍恩贝格 其英语化名称Schoenberg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 舍恩伯格 但在指该作曲家时均约定俗成译作 勋伯格 第二 是因應英語文獻 第一維也納樂派 之概念所做出的名稱區分 後者指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等人所代表的十八世紀古典主義音樂 舒伯特有時也被劃分在此列 必須指出的是 第一 與 第二 之區別可見於英語維基 德語區則是以 維也納古典 德语 Wiener Klassik 維也納學派 德语 Wiener Schule Moderne 區分 有趣的是 哲學領域的 维也纳学派 亦活躍於同一時期 參考資料 编辑 勋伯格著 勋伯格 风格与创意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年12月 参见 编辑 人物主题 古典音乐主题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阿诺德 勋伯格阿诺德 勋伯格的免费乐谱 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阿诺德 勋伯格 amp oldid 759637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