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開朗基羅·安东尼奥尼義大利語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意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是目前唯三在國際三大影展獲得大滿貫的導演之一(剩下的分別為亨利-喬治·克魯佐勞勃·阿特曼

米開朗基羅·安东尼奥尼
导演
出生(1912-09-29)1912年9月29日
 義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费拉拉
逝世2007年7月30日(2007歲—07—30)(94歲)
 義大利羅馬
职业導演編劇剪輯
配偶Letizia Balboni (第一任妻子)
恩里卡·安东尼奥尼 (第二任妻子,1986年-2007年)
活跃年代1942年-2004年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榮譽獎
1995年
戛纳电影节
金棕櫚獎
1967年《春光乍現
評審團獎
1960年《情事
1962年《義大利語L'eclisse
其他奖项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4年《红色沙漠義大利語Deserto rosso
柏林影展金熊奖
1961年《
盧卡諾影展金豹獎
1957年《呼喊義大利語Il grido (film 1957)

早年生活 编辑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出生在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誌《電影》(Cinema)工作。該雜誌是官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由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兒子维托里奥·墨索里尼主編。而安東尼奧尼在數月之後就被開除。之後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Il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去學習電影技術。

第一部影片 编辑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福基隆尼的電影《弗斯卡里父子》(I due Foscari)之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卡爾內拍攝《夜间来客英语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譯為《夜來惡魔》或《夜間访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英语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的風格,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1]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爱的谎言義大利語L'Amorosa menzogna》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創作一系列的影片:《失敗者英语I Vinti》,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義大利英國)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義大利語La Signora senza camelie》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義大利語Le Amiche》敘述都靈中產階級婦女。《公路之王義大利語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相關[1]

國際聞名 编辑

在電影《女朋友英语Le Amiche》(Le Amiche)之中,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他放棄了傳統的敘事手法,而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連的事件來表現,並大量運用長鏡頭[2]

這樣慢步調的風格很可能讓人感到沮喪並失去往前的動力。然而安東尼奧尼在作品《情事》(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之中回歸到這樣的風格,也使他第一次在國際上聞名。雖然這部影片在坎城影展毀譽參半[3],但是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藝術電影院受到相當大的歡迎。1962年,英國的《視與聽》雜誌將《情事》列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東尼奧尼接著拍了《》(1961)與《英语L'Eclisse》(1962)。由於這三部影片風格類似,而且都是討論關於人類在現代世界的異化,所以通常被合稱為是「疏離(愛情)三部曲」。刻畫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無形的隔閡之墻而愛情挫敗,陷入絕望與更深沉的孤獨中。[4]

他第一部彩色電影,《红色沙漠英语Il Deserto rosso》(1964)處理了類似的議題,所以有時候這部影片也會被當作是第四部曲。

英語電影 编辑

安東尼奧尼接著與製作人卡洛·蓬蒂(Carlo Ponti)簽約,使未來三部電影可以以英語發音而被米高梅公司發行。首先,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春光乍現》(又譯作《放大》,1966年),造成了空前的成功。雖然它處理「客觀標準的不可能性」這樣具有挑戰性的題材,但這部電影卻非常的成功與賣座,當然電影中明顯直接的性愛畫面也對票房有幫助。這部電影是由影星大衛·漢明斯(David Hemmings英语David Hemmings)與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

在第二部英語電影《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英语Zabriskie Point (film),又譯作《無限春光在險峰》、《沙丘》或《死亡點》,1970年)中,安東尼奧尼第一次將背景設在美國。這部電影雖然電影配樂包括了當時流行的藝人如平克·弗洛伊德(他們為了這部電影特別寫了新歌)、死之華合唱團滾石樂隊,但是卻沒有前作來的受歡迎。影片描述反傳統文化運動,但卻因新手演員單調的表演而飽受嚴厲批評。

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三部英語電影《过客英语The Passenger (film)》,又譯作《职业:记者》、《旅客》,1975年 )受到評論家的讚揚,但在票房的表現依然無力。這部影片許多年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在2005年10月在部分的戲院檔期重新放映並且接著發行DVD

《中國》事件 编辑

1972年,在《扎布里斯基角》與《过客英语The Passenger (film)》之間,安東尼奧尼受江青和毛泽东夫妇的邀請[5],在文革期间訪問中國。他应邀拍摄紀錄片《中国》,但此后这部影片卻被某些人以「反華」與「反共」的理由嚴厲譴責,电影上映遭禁。 [6] [7]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貢獻的影展之中[8]

晚年作品 编辑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了《奥伯瓦尔德的秘密英语Il Mistero di Oberwald》(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一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先用電視攝影機拍攝(使用625線、50圖場的格式),再轉成膠捲,跟一般直接用膠捲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video)拍攝一部長片,可說是數位電影的先鋒。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維蒂主演,改編自尚·科克托的故事《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於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雙頭鷹之死》)。

電影《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英语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義大利拍攝,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讓他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然而,他繼續拍片,包括與文·溫德斯合拍的《云上的日子》(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慾》,1995年),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文·溫德斯擔任候補導演,並負責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英语Cyclo)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

同年,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給他的是傑克·尼科爾森。數月之後,小金人被夜賊偷走,後來又被償還。在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現》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獎

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電影,是在他90多歲時拍的,是一部電影集爱神》(Eros英语Eros (film),2004年)的其中一段〈慾〉(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本片製作的原始動機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最終由三部短片構成;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演王家衛史蒂文·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的註腳。這個短片集是由許多朦朧的構圖與卡耶塔諾·費洛索所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所架構而成。[9]

這部影片的美國DVD發行時包含了安東尼奧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英语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逝世於羅馬,享年94歲,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也在同一天過世。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放置在羅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喪禮。市政府也在靈堂設了大螢幕呈現安東尼奧尼黑白的連續畫面,包括了影片的背景與後台。

形式與風格 编辑

電影歷史學家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英语Virginia Wright Wexman敘述安東尼奧尼對於世界的觀點,是一種「後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知識份子」的方式。[10] 安東尼奧尼在坎城的一段致詞說到關於《情事》(1960年)。他說在這個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世代,人類始終藉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認為且承擔了懦弱與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說電影能夠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我們細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我們有能力作,但我們沒有能力去發現新的方式。[11]九年後他在一個訪談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說,他憎恨道德這個字:當人變得安於自然,當精神空間變成他真正的背景,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而且我們也不再需要使用它們。[12]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之一,就是忍受倦怠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財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標。電影史家大衛·鮑得威爾英语David Bordwell寫說,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派對、以及藝術的消遣追求,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與情感的缺乏。性行為是隨意的誘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財富。[13]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與對話,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过客英语The Passenger (film)》中十分鐘的長鏡頭,或者在《英语L'Eclisse》中莫妮卡·維蒂好奇地瞪著電子看板,搭配著環境音與電路噹啷聲。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英语Virginia Wright Wexman是如此解釋他的風格的:

“...攝影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頻繁地緩慢移動,鏡頭容許藉由著剪接以延長連續性。如此一來每個畫面會更複雜,比一般較小環境被構築的那種風格,能夠承載更多的資訊…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了解他的畫面,他迫使我們所有的注意力藉由著持續的鏡頭,直到鏡頭被剪斷...”[10]

安東尼奧尼也被受矚目,因其在他的電影風格中開發了色彩為重要的表現元素,特別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红色沙漠英语Il Deserto rosso》片中。

重要性 编辑

大衛·鮑得威爾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藝術電影有巨大的影響力:「比起其他導演,他更能鼓勵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簡約風格且開放結局的敘事方式」。[14]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格與無目的的角色並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包括《春光乍現》與《》,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然而他覺得安東尼奧尼的其他電影很無聊,並說他不了解為什麼安東尼奧尼這麼受尊敬。[15]

電影作品 编辑

  • 波河的人們英语Gente del Po》(1943)
  • 罗马—蒙得维的亚英语Roma-Montevideo》(1948)
  • 超越遗忘英语Oltre l'oblio》(1948)
  • 城市清洁工英语Nettezza urbana》(1948)
  • 迷信英语Superstizione》(1949)
  • 人造丝织物英语Sette canne, un vestito》(1949)
  • 白衣女孩英语Ragazze in bianco》(1949)
  • 怪兽别墅英语Bomarzo》(1949)
  • 爱的谎言英语L'Amorosa menzogna》(1949)
  • 怪兽别墅英语La Villa dei mostri》(1950)
  • 法洛丽亚雪山索道英语La Funivia del faloria》(1950)
  • 愛情編年史英语Cronaca di un amore》(1950)
  •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英语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
  • 失敗者英语I Vinti》(1953)
  • 城市裡的愛情英语L'Amore in città》中的片段《自殺的真相》(1953)
  • 女朋友英语Le Amiche》(1955)
  • 公路之王英语Il Grido》(1957)
  • 罗马冤家英语Nel segno di Roma》(1959)
  • 情事》(1960)
  • 》(1961)
  • 英语L'Eclisse》(1962)
  • 红色沙漠英语Il Deserto rosso》(1964)
  • 女人的三副面孔英语I Tre volti》中的《试镜》1965年
  • 春光乍現》(1966)
  • 扎布里斯基角》(1970)
  • 中国》(1972)
  • 过客英语The Passenger (film)》(1975)
  •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英语Il Mistero di Oberwald》(1980)
  •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英语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
  • 朝拜 (1989年电影)英语Kumbha Mela》(1989)
  • 意大利十二导演与十二城市英语12 registi per 12 città》中的《罗马》(1989)
  • 诺托·杏花·火山·斯特龙博利·狂欢节英语Noto, Mandorli, Vulcano, Stromboli, Carnevale》(1993)
  • 云上的日子》(1995)
  • 米開朗基羅的凝視英语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2004)
  • 爱神》中的《慾》(2004)

奖项 编辑

入圍 编辑

获奖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David A. Cook,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4e (New York: Norton, 2001), 535.
  2. ^ David A. Cook,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4e (New York: Norton, 2001), 535.
  3. ^ http://film.guardian.co.uk/obituaries/0,,2138557,00.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nelope Houston, "Obituary: Michelangelo Antonioni", 《衛報》(The Guardian),2007年七月31日
  4. ^ 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2/antonioni/news/200310050124.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安東尼奧尼簡介〉,南方網
  5. ^ . [201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 & Christine Leefeldt, "De Interpretatione, or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Marco Polo On the Occasion of Antonioni's China Film", 《Film Quarterly英语Film Quarterly》 30.4, Special Book Issue, 8-12, 1977
  7. ^ Seymour Chatman, Antonioni, or The Surface of the World.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174. ISBN 0-520-05341-9
  8. ^ . [200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4). 
  9. ^ [http://www.brightlightsfilm.com/53/cronaca.htm[永久失效連結] Ian Johnston, "We Are Not Happy and We Never Will Be: On Cronaca di un amore ",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英语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53, August 2006.
  10. ^ 10.0 10.1 Virginia Wright Wexman, A History of Film, 6e (Pearson, 2006), 312. ISBN 0-205-44976-X
  11. ^ Antonioni, 'Cannes Statement', repr.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nterview. Rome, July 29, 196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7年9月27日,.. In: Charles Thomas Samuels, Encountering Director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72, pp. 15-32.
  13. ^ 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2003), p. 427-428. .中文譯本為《電影百年發展史》 ISBN 957-493-073-4 ISBN 957-493-130-7
  14. ^ 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2003), p. 428.中文譯本為《電影百年發展史》 ISBN 957-493-073-4 ISBN 957-493-130-7
  15. ^ Aghed, Jan (2002). När Bergman går på bio. Sydsvenska Dagbladet英语Sydsvenskan, 12 maj 2002.

文獻目錄 编辑

相關書籍 编辑

  • 安東尼奧尼著,《一個導演的故事》 ISBN 957-32-1200-5
  • 安東尼奧尼著,《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Writings & interviews on Cinema》 ISBN 1-56886-061-1
  • 安東尼奧尼著,《Unfinished Business: Screenplays, Scenarios, and Ideas》 ISBN 1-56886-051-X. ()
  • 大衛·漢明斯英语David Hemmings著,《Blow Up... and Other Exaggera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David Hemmings》 ISBN 1-86105-789-X.
  • 文·溫德斯著,《My Time With Antonioni: The Diary of an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ISBN 0-571-20076-1.(這是與安東尼奧尼合作拍攝《雲上的日子》時期的日記。這是小平裝版。但法文、德文與義大利文的版本有大量文·溫德斯與其妻Donata拍的彩色與黑白照片集)
  • 文·溫德斯著,《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ISBN 7-5633-4860-3 (這是中文版本)
  • 文·溫德斯著,《Avec Michelangelo Antonioni. Chronique d'un film》 ISBN 2-85181-369-2. (這是法文版本,包括文·溫德斯與其妻Donata拍的彩色與黑白照片)
  • 赛莫尔‧钱特门著,《Antonioni, or, The Surface of the World》 ISBN 0-520-05341-9.
  • 彼得布·鲁特尼著,《The Films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SBN 0-521-38992-5.
  • 泰德‧佩瑞主編,William Arrowsmith著,《Antonioni. The Poet of Images》 ISBN 0-19-509270-8

外部連結 编辑

  • 安東尼奧尼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水橫舟,
  • 單萬里,安東尼奧尼的榮譽與痛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師再殞 - 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 In: Charles Thomas Samuels, Encountering Director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72, pp. 15-32.
  • (英文) Senses of Cinema: Great Directors Critical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pHinnWe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in Cahiers du Cinema from 1960
  • (英文)
  • (英文)
  • (英文)
  • (英文)
  • (英文) Review of The Passenger in its 2005 re-release. Manohla Dargis, New York Times, 10/28/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 (法文) Michelangelo Antonion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意大利文) 安東尼奧尼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iuseppe Palmas英语Giuseppe Palmas拍攝,1954年12月22日在羅馬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米開朗基羅, 安东尼奥尼, 義大利語,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年9月29日, 2007年7月30日, 意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 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他是目前唯三在國際三大影展獲得大滿貫的導演之一, 剩下的分別為亨利, 喬治, 克魯佐及勞勃, 阿特曼, 米開朗基羅, 安东尼奥尼导演出生, 1912, 1912年9月29日, 義大利艾米利亚, 罗马涅费拉拉逝世2007年7月30日, 2007歲, 94歲, 義大利羅馬职业導演, 編劇. 米開朗基羅 安东尼奥尼 義大利語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年9月29日 2007年7月30日 意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 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他是目前唯三在國際三大影展獲得大滿貫的導演之一 剩下的分別為亨利 喬治 克魯佐及勞勃 阿特曼 米開朗基羅 安东尼奥尼导演出生 1912 09 29 1912年9月29日 義大利艾米利亚 罗马涅费拉拉逝世2007年7月30日 2007歲 07 30 94歲 義大利羅馬职业導演 編劇 剪輯配偶Letizia Balboni 第一任妻子 恩里卡 安东尼奥尼 第二任妻子 1986年 2007年 活跃年代1942年 2004年互联网电影数据库 IMDb 信息奖项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榮譽獎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櫚獎1967年 春光乍現 評審團獎1960年 情事 1962年 蝕 義大利語 L eclisse 其他奖项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64年 红色沙漠 義大利語 Deserto rosso 柏林影展金熊奖1961年 夜 盧卡諾影展金豹獎1957年 呼喊 義大利語 Il grido film 1957 目录 1 早年生活 2 第一部影片 3 國際聞名 4 英語電影 5 中國 事件 6 晚年作品 7 形式與風格 8 重要性 9 電影作品 10 奖项 10 1 入圍 10 2 获奖 11 參考文獻 12 文獻目錄 13 相關書籍 14 外部連結早年生活 编辑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出生在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 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 1935年 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 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 Il Corriere Padano 寫作 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 為雜誌 電影 Cinema 工作 該雜誌是官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 由貝尼托 墨索里尼的兒子维托里奥 墨索里尼主編 而安東尼奧尼在數月之後就被開除 之後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 Il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 去學習電影技術 第一部影片 编辑1942年 他與羅伯托 羅塞里尼合作寫出 飛行員的歸來 Un pilota ritorna 的劇本 也在福基隆尼的電影 弗斯卡里父子 I due Foscari 之中擔任助理導演 1943年 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 卡爾內拍攝 夜间来客 英语 Les Visiteurs du soir 又譯為 夜來惡魔 或 夜間访客 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 波河的人們 英语 Gente del Po 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 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 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的風格 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 1 然而 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 爱的谎言 義大利語 L Amorosa menzogna 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 他繼續創作一系列的影片 失敗者 英语 I Vinti 是敘說在不同國家 法國 義大利與英國 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義大利語 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 以及 女朋友 義大利語 Le Amiche 敘述都靈的中產階級婦女 公路之王 義大利語 Il Grido 又譯為 喊叫 流浪者 吶喊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 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 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相關 1 國際聞名 编辑在電影 女朋友 英语 Le Amiche Le Amiche 之中 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 他放棄了傳統的敘事手法 而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連的事件來表現 並大量運用長鏡頭 2 這樣慢步調的風格很可能讓人感到沮喪並失去往前的動力 然而安東尼奧尼在作品 情事 又譯為 奇遇 或是 迷情 1960年 之中回歸到這樣的風格 也使他第一次在國際上聞名 雖然這部影片在坎城影展毀譽參半 3 但是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藝術電影院受到相當大的歡迎 1962年 英國的 視與聽 雜誌將 情事 列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東尼奧尼接著拍了 夜 1961 與 蚀 英语 L Eclisse 1962 由於這三部影片風格類似 而且都是討論關於人類在現代世界的異化 所以通常被合稱為是 疏離 愛情 三部曲 刻畫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 孤獨 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 但往往不得慰藉 反而再度因無形的隔閡之墻而愛情挫敗 陷入絕望與更深沉的孤獨中 4 他第一部彩色電影 红色沙漠 英语 Il Deserto rosso 1964 處理了類似的議題 所以有時候這部影片也會被當作是第四部曲 英語電影 编辑安東尼奧尼接著與製作人卡洛 蓬蒂 Carlo Ponti 簽約 使未來三部電影可以以英語發音而被米高梅公司發行 首先 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 春光乍現 又譯作 放大 1966年 造成了空前的成功 雖然它處理 客觀標準的不可能性 這樣具有挑戰性的題材 但這部電影卻非常的成功與賣座 當然電影中明顯直接的性愛畫面也對票房有幫助 這部電影是由影星大衛 漢明斯 David Hemmings 英语 David Hemmings 與凡妮莎 蕾格烈芙主演 在第二部英語電影 扎布里斯基角 Zabriskie Point 英语 Zabriskie Point film 又譯作 無限春光在險峰 沙丘 或 死亡點 1970年 中 安東尼奧尼第一次將背景設在美國 這部電影雖然電影配樂包括了當時流行的藝人如平克 弗洛伊德 他們為了這部電影特別寫了新歌 死之華合唱團與滾石樂隊 但是卻沒有前作來的受歡迎 影片描述反傳統文化運動 但卻因新手演員單調的表演而飽受嚴厲批評 由傑克 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三部英語電影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又譯作 职业 记者 旅客 1975年 受到評論家的讚揚 但在票房的表現依然無力 這部影片許多年沒有在市面上流通 但是在2005年10月在部分的戲院檔期重新放映並且接著發行DVD 中國 事件 编辑主条目 中国 纪录片 1972年 在 扎布里斯基角 與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之間 安東尼奧尼受江青和毛泽东夫妇的邀請 5 在文革期间訪問中國 他应邀拍摄紀錄片 中国 但此后这部影片卻被某些人以 反華 與 反共 的理由嚴厲譴責 电影上映遭禁 6 7 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 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貢獻的影展之中 8 晚年作品 编辑1980年 安東尼奧尼拍了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英语 Il Mistero di Oberwald Il Mistero di Oberwald 這是一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 先用電視攝影機拍攝 使用625線 50圖場的格式 再轉成膠捲 跟一般直接用膠捲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 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 video 拍攝一部長片 可說是數位電影的先鋒 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 維蒂主演 改編自尚 科克托的故事 雙頭鷹之死 L aigle a deux tetes 尚 科克托於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 雙頭鷹之死 電影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英语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1982年 在義大利拍攝 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 安東尼奧尼中風 讓他半身癱瘓 無法言語 然而 他繼續拍片 包括與文 溫德斯合拍的 云上的日子 又譯為 在雲端上的情與慾 1995年 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 文 溫德斯擔任候補導演 並負責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 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 三輪車夫 英语 Cyclo 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 同年 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頒獎給他的是傑克 尼科爾森 數月之後 小金人被夜賊偷走 後來又被償還 在這之前 他曾因 春光乍現 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 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電影 是在他90多歲時拍的 是一部電影集 爱神 Eros 英语 Eros film 2004年 的其中一段 慾 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 本片製作的原始動機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 最終由三部短片構成 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演王家衛和史蒂文 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 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的註腳 這個短片集是由許多朦朧的構圖與卡耶塔諾 費洛索所作曲並演唱的歌曲 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 所架構而成 9 這部影片的美國DVD發行時包含了安東尼奧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 米開朗基羅的凝視 英语 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逝世於羅馬 享年94歲 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 伯格曼也在同一天過世 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放置在羅馬市政府 直到2007年8月2日的喪禮 市政府也在靈堂設了大螢幕呈現安東尼奧尼黑白的連續畫面 包括了影片的背景與後台 形式與風格 编辑電影歷史學家弗吉尼亞 萊特 魏克斯曼 英语 Virginia Wright Wexman 敘述安東尼奧尼對於世界的觀點 是一種 後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知識份子 的方式 10 安東尼奧尼在坎城的一段致詞說到關於 情事 1960年 他說在這個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世代 人類始終藉由著 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認為且承擔了懦弱與全然的怠惰 存活 他說電影能夠洞悉矛盾 我們非常仔細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 我們細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 我們有能力作 但我們沒有能力去發現新的方式 11 九年後他在一個訪談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他說 他憎恨道德這個字 當人變得安於自然 當精神空間變成他真正的背景 這些字和看法 指道德 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 而且我們也不再需要使用它們 12 因此 安東尼奧尼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之一 就是忍受倦怠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財富的追求之外 皆空虛且毫無目標 電影史家大衛 鮑得威爾 英语 David Bordwell 寫說 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 假期 派對 以及藝術的消遣追求 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與情感的缺乏 性行為是隨意的誘惑 且主角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財富 13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與對話 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徘徊特定的境景 例如在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中十分鐘的長鏡頭 或者在 蚀 英语 L Eclisse 中莫妮卡 維蒂好奇地瞪著電子看板 搭配著環境音與電路噹啷聲 弗吉尼亞 萊特 魏克斯曼 英语 Virginia Wright Wexman 是如此解釋他的風格的 攝影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 頻繁地緩慢移動 鏡頭容許藉由著剪接以延長連續性 如此一來每個畫面會更複雜 比一般較小環境被構築的那種風格 能夠承載更多的資訊 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了解他的畫面 他迫使我們所有的注意力藉由著持續的鏡頭 直到鏡頭被剪斷 10 安東尼奧尼也被受矚目 因其在他的電影風格中開發了色彩為重要的表現元素 特別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 红色沙漠 英语 Il Deserto rosso 片中 重要性 编辑大衛 鮑得威爾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藝術電影有巨大的影響力 比起其他導演 他更能鼓勵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簡約風格且開放結局的敘事方式 14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格與無目的的角色並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 英格瑪 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包括 春光乍現 與 夜 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 然而他覺得安東尼奧尼的其他電影很無聊 並說他不了解為什麼安東尼奧尼這麼受尊敬 15 電影作品 编辑 波河的人們 英语 Gente del Po 1943 罗马 蒙得维的亚 英语 Roma Montevideo 1948 超越遗忘 英语 Oltre l oblio 1948 城市清洁工 英语 Nettezza urbana 1948 迷信 英语 Superstizione 1949 人造丝织物 英语 Sette canne un vestito 1949 白衣女孩 英语 Ragazze in bianco 1949 怪兽别墅 英语 Bomarzo 1949 爱的谎言 英语 L Amorosa menzogna 1949 怪兽别墅 英语 La Villa dei mostri 1950 法洛丽亚雪山索道 英语 La Funivia del faloria 1950 愛情編年史 英语 Cronaca di un amore 1950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英语 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1953 失敗者 英语 I Vinti 1953 城市裡的愛情 英语 L Amore in citta 中的片段 自殺的真相 1953 女朋友 英语 Le Amiche 1955 公路之王 英语 Il Grido 1957 罗马冤家 英语 Nel segno di Roma 1959 情事 1960 夜 1961 蚀 英语 L Eclisse 1962 红色沙漠 英语 Il Deserto rosso 1964 女人的三副面孔 英语 I Tre volti 中的 试镜 1965年 春光乍現 1966 扎布里斯基角 1970 中国 1972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1975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英语 Il Mistero di Oberwald 1980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英语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1982 朝拜 1989年电影 英语 Kumbha Mela 1989 意大利十二导演与十二城市 英语 12 registi per 12 citta 中的 罗马 1989 诺托 杏花 火山 斯特龙博利 狂欢节 英语 Noto Mandorli Vulcano Stromboli Carnevale 1993 云上的日子 1995 米開朗基羅的凝視 英语 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2004 爱神 中的 慾 2004 奖项 编辑入圍 编辑 1961年 情事 入圍英國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1962年 蚀 英语 L Eclisse 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67年 春光乍現 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奥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68年 春光乍現 入圍英國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國影片 1975年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82年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英语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获奖 编辑 1955年 女朋友 英语 Le Amiche 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60年 情事 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1961年 夜 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與影評人費比西獎 1962年 蚀 英语 L Eclisse 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1964年 红色沙漠 英语 Il Deserto rosso 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7年 春光乍現 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76年 过客 英语 The Passenger film 獲得丹麥波迪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1982年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英语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獲得坎城影展35年度獎 1983年 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1993年 獲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1995年 云上的日子 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1995年 獲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David A Cook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4e New York Norton 2001 535 David A Cook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4e New York Norton 2001 535 http film guardian co uk obituaries 0 2138557 00 htm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nelope Houston Obituary Michelangelo Antonioni 衛報 The Guardian 2007年七月31日 http www southcn com ent zhuanti2 antonioni news 200310050124 ht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安東尼奧尼簡介 南方網 存档副本 2010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安伯托 艾柯 Umberto Eco amp Christine Leefeldt De Interpretatione or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Marco Polo On the Occasion of Antonioni s China Film Film Quarterly 英语 Film Quarterly 30 4 Special Book Issue 8 12 1977 Seymour Chatman Antonioni or The Surface of the World L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 174 ISBN 0 520 05341 9 存档副本 2007 08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5 24 http www brightlightsfilm com 53 cronaca htm 永久失效連結 Ian Johnston We Are Not Happy and We Never Will Be On Cronaca di un amore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英语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53 August 2006 10 0 10 1 Virginia Wright Wexman A History of Film 6e Pearson 2006 312 ISBN 0 205 44976 X Antonioni Cannes Statement repr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nterview Rome July 29 196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年9月27日 In Charles Thomas Samuels Encountering Directors New York G P Putnam s Sons 1972 pp 15 32 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McGraw Hill 2003 p 427 428 中文譯本為 電影百年發展史 ISBN 957 493 073 4 ISBN 957 493 130 7 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McGraw Hill 2003 p 428 中文譯本為 電影百年發展史 ISBN 957 493 073 4 ISBN 957 493 130 7 Aghed Jan 2002 Nar Bergman gar pa bio Sydsvenska Dagbladet 英语 Sydsvenskan 12 maj 2002 文獻目錄 编辑 英文 安東尼奧尼文獻目錄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相關書籍 编辑安東尼奧尼著 一個導演的故事 ISBN 957 32 1200 5 安東尼奧尼著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Writings amp interviews on Cinema ISBN 1 56886 061 1 安東尼奧尼著 Unfinished Business Screenplays Scenarios and Ideas ISBN 1 56886 051 X Thomas J Harrison的書介 大衛 漢明斯 英语 David Hemmings 著 Blow Up and Other Exaggera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David Hemmings ISBN 1 86105 789 X 文 溫德斯著 My Time With Antonioni The Diary of an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ISBN 0 571 20076 1 這是與安東尼奧尼合作拍攝 雲上的日子 時期的日記 這是小平裝版 但法文 德文與義大利文的版本有大量文 溫德斯與其妻Donata拍的彩色與黑白照片集 文 溫德斯著 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ISBN 7 5633 4860 3 這是中文版本 文 溫德斯著 Avec Michelangelo Antonioni Chronique d un film ISBN 2 85181 369 2 這是法文版本 包括文 溫德斯與其妻Donata拍的彩色與黑白照片 赛莫尔 钱特门著 Antonioni or The Surface of the World ISBN 0 520 05341 9 彼得布 鲁特尼著 The Films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SBN 0 521 38992 5 泰德 佩瑞主編 William Arrowsmith著 Antonioni The Poet of Images ISBN 0 19 509270 8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语录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安東尼奧尼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 IMDb 上的資料 英文 水橫舟 安東尼奧尼的China亮相中國 單萬里 安東尼奧尼的榮譽與痛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義大利電影大師 安東尼奧尼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師再殞 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 200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nterview Rome July 29 1969 In Charles Thomas Samuels Encountering Directors New York G P Putnam s Sons 1972 pp 15 32 英文 Senses of Cinema Great Directors Critical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Michelangelo Antonioni pHinnWeb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Autobiographical interview with by Michelangelo Antonioni in Cahiers du Cinema from 1960 英文 Interview with Antonioni from 1969 英文 The Passenger Meets History by Robert Koehler 英文 Review of The Passenger in its 2005 re release SlantMagazine com 英文 Review of The Passenger in its 2005 re release Carina Chocano Los Angeles Times 11 04 2005 英文 Review of The Passenger in its 2005 re release Manohla Dargis New York Times 10 28 20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The Films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法文 Michelangelo Antonion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意大利文 安東尼奧尼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useppe Palmas 英语 Giuseppe Palmas 拍攝 1954年12月22日在羅馬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amp oldid 790392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