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伯特兰·罗素

第三代羅素伯爵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註 1](英語: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OM FRS,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2]曾在三一学院、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他写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经典著作《西方哲學史[3]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出生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05-18)1872年5月18日
英国蒙茅斯郡特里莱赫英语Trellech
逝世1970年2月2日(1970歲—02—02)(97歲)
 英国卡那封郡彭希登德雷斯英语Penrhyndeudraeth
居住地英国
国籍 英国
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文学士,1893届)
机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配偶爱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英语Alys Pearsall Smith
1894年结婚—1921年结束)

豆拉·勃拉克英语Dora Russell
1921年结婚—1935年结束)

派屈西亚·斯彭斯英语Patricia Russell
1936年结婚—1952年结束)
[1]
伊迪丝·芬奇英语Edith Finch Russell
1952年结婚—1970年夫故)
奖项德摩根奖章(1932年)
西尔维斯特奖章(1934年)
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
羯陵伽奖英语Kalinga Prize(1957年)
耶路撒冷奖(1963年)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分析哲学
语言学转向
逻辑主义
主要领域
学术导师詹姆斯·沃德英语James Ward (psychologist)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博士学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其他知名学生拉斐尔·戴姆斯英语Raphael Demos
签名

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逻辑原子論英语Logical atomism[4]

1920年7月,罗素申請了一年假,前往中國和日本講學,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生平 编辑

背景與早年經歷 编辑

 
罗素的父親安伯雷子爵

罗素于1872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當時大英帝国正值巅峰,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身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英语Frank Russell, 2nd Earl Russell(未来的第二代罗素伯爵)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他祖母最爱的圣经格言是“不可随众行恶”(Thou shalt not follow a multitude to do evil) (出埃及记 23:2),这也成了罗素的座右铭。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爱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英语Alys Pearsall Smith,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夫人英语Lady Ottoline Morrell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罗素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

战间期 编辑

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罗素在长沙时期,青年毛泽东曾担任他的记录员。回到欧洲后著有《中国问题》一书,孙中山因此书而称其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1921年,罗素与女性主义作家荳拉·勃拉克英语Dora Russell再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Beacon Hill School)。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因他沒有孩子,由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第三代罗素伯爵。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罗素和荳拉·勃拉克很快因勃拉克部分報復性地暴露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5]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英语Patricia Russell (nee Spence)结婚,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英语Conrad Russell, 5th Earl Russell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其中,法院和地方報紙抨擊羅素1925年的著作《我的信仰》)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晚年 编辑

1948年10月2日,搭小飞机坠毁英语Bukken Bruse disaster,机上19人伤亡,罗素竟完好无伤。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54年4月,罗素發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數天签了字外,汤川秀树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学家也都在宣言上签字。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伊迪丝·芬奇英语Edith Finch Russell结婚。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之一,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让-保罗·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來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逝世 编辑

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其与多拉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四代罗素伯爵。第四代罗素伯爵于1987年去世,爵位由罗素的小儿子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五代罗素伯爵,这位第五代罗素伯爵是位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第五代罗素伯爵于2004年10月去世,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儿子,也就是罗素的孙子,尼古拉斯·罗素继承,为第六代罗素伯爵。

思想与贡献 编辑

数学 编辑

罗素起初对数学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哲学方面,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对20世纪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他试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纳为逻辑学;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 编辑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喬治·愛德華·摩爾弗雷格维特根斯坦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主义,并很快成为“新实在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20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逻辑原子論英语Logical atomism,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罗素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

他相信简单成分的语言(句子,或是更恰当地说,命题)可以指称由简单成分的实在(事实)引起的简单成分的经验(感官作用)。在知识理论与逻辑学上,罗素都是个极简主义者;他试着化约世界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使其达到最简单的「原子」成分。根据罗素创立的学派主张,哲学应该以分析为主,分解成分,并且理解这些成分如何结合起来(相反地,英国的黑格尔主义者总是坚持,每件事都连结着其他事。无法掌握全体就无法理解部分)。因此,我们的语言也必须加以澄清、改善与「观念化」,必须根据逻辑重新理清文法,以便更精确地反映世界的结构。

預防性戰爭 编辑

在一戰期間,羅素仍然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還曾因宣揚反戰而被判刑,甚至失去在劍橋的職位。但二戰後,羅素於1945年,在英國流行雜誌《騎兵隊》建議對蘇聯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他曾私下承認非常不喜歡蘇聯,且於1947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相關演說。羅素還跟英國軍方討論過這些想法,也寫信給曾提出核子工廠檢查計劃的馬賽耶陳述自己的意見。

但羅素卻於1950年代多次否認他鼓吹預防性戰爭,直至1959年一次的BBC節目中才承認他先前支持預防性戰爭的立場。但他認為自己只是想給蘇聯壓力而非真的鼓吹戰爭。

羅素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再次成為注目焦點,他譴責美國總統甘迺迪聯合國在這次事件中的做法,並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表達同情與提出建議,他認為自己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且造成一定的作用,雖然多數評論家與輿論並不認同。但羅素過去對蘇聯的批評反而帶來某種信譽,因為沒人會認為他是克里姆林宮傀儡[6]

和平运动 编辑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大力宣传反对军国主义,并协助推动反核运动

政治、社会和宗教 编辑

伦理学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自由恋爱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性行為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

宗教上罗素是一个不可知論者。罗素对所有宗教持反对态度,尽管在《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中罗素主要批判了基督教,但他在另一篇论文《宗教对人类文明起到有益贡献了吗?》中同样使用藏传佛教作为宗教的反面例子。罗素认为宗教机构在历史上一如既往地阻止人类社会的进步。[7]

教育方面,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他和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一所试验学校。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费边社成员的性格:费边主义者就是怀疑主义者,不仅怀疑权威,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们主张不断的以现实观照理论,不断辩论,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

他在漫长人生将尽之时,写了一部情感浓郁的优雅自传,总结他的政治信念、对哲学的热情和对爱情的深沉追求。罗素也宣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显示的--「世界是恐怖的」;相较之下,形式哲学虽能提供庇护,但终究是虚掷光阴。

著作 编辑

  • 《幾何學基礎》(1897年)
  • 数学原理》(懷特黑德合著,1910, 1912, 1913年)
  • 《哲學論文集》(1910年)
  • 《哲学问题》(1912年)
  • 《社會重建原則》(1916年)
  • 《人類為什麼戰鬥》(1916年)
  • 《自由之路》(1918年)
  • 《中國問題》[8](1922年)
  • 《工業文明的前景》(合著,1923年)
  • 《科學的未來》(1924年)
  • 《相對論入門》(1925年)
  • 《論兒童教育》(1926年)
  • 《物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1927年)
  •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 《心靈分析》(1927年)
  • 《懷疑論》(1928年)
  • 《婚姻与道德》(1929年),
  • 幸福的赢得》(幸福之路)(1930年)
  • 《哲學與現代世界》(1932年)
  • 《自由與組織》(1934年)
  • 《宗教與科學》(1935年)
  •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1938年)
  • 西方哲学史》(1945年)
  • 《權威與個人》(1949年)
  • 《名人的噩夢》(1954年)
  • 《羅素回憶錄》(1956年)
  •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 《人類有將來嗎》(1962年)
  • 《文明之路》

作品的中譯 编辑

  • 簡體字本:
    • 《中國問題》. 秦悅譯. 學林出版社. 1996年. 
    • 《社會改造原理》. 張師竹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 《自由之路》(原書名:Roads to Freedom). 不著譯者.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年. 
    • 《羅素自選文集》. 戴玉慶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 《羅素自傳》(共有3卷). 陳啟偉等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 《我的哲學的發展》. 溫錫增譯. 商務印書館. 1982年. 
    • 《邏輯與智識:1901~1905年論文集》. 苑莉均.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 《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哲學上科學方法應用的一個領域》. 陳啟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 
    • 《西方的智慧》. 不著譯者.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年. 
    • 《俗物的道德與幸福》. 不著譯者. 華文出版. 2004年. 
    • 《性愛與婚姻》. 文良文化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年. 
    • 《羅素道德哲學》. 李國山等譯. 九州出版社. 2009年. 
    • 《羅素論教育》. 不著譯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西方哲學史:以社會和政治的視角敘述哲學的一般歷史(縮譯彩圖本)》. 錢發平編譯. 重慶出版社. 2006年. 
    • 《西方哲學史》. 程舒偉等編譯.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9年. 
    • 《西方哲學史》. 錢遜編譯. 重慶出版社. 2010年. 
    • 《羅素論自由》. 不著譯者. 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 《羅素快樂智慧書》. 不著譯者.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6年. 
    • 《幸福之路:貝特蘭‧羅素通情達理集》. 不著譯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 
    • 《羅素說幸福人生》. 不著譯者. 現代出版社. 2010年. 
    • 《羅素論中西文化》. 不著譯者. 北京出版社. 2010年. 
    • 《哲学问题》. 何兆武譯.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 《罗素谈人的理性》. 石磊譯. 天津社科院. 2011年. 
  • 繁體字本:
    • 《羅素回憶集》. 林衡哲譯. 志文出版社. 1967年. 
    • 《羅素論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的戰爭倫理學》.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論哲學與政治》. 福曾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論世界的新希望》.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70年. 
    • 《心之分析》. 蔣年豐譯. 協志工業出版. 1982年. 
    • 《羅素短論集》. 不著譯者. 志文出版. 1984年. 
    • 《羅素論中西文化》. 胡品清譯,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論現代教育》.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論權威與個體》.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的回憶:來自記憶裡的肖像》. 吳凱琳譯. 左岸文化. 2002年. 
    •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李約瑟譯. 左岸文化. 2005年. 
    • 《來自記憶裡的肖像:羅素的回憶》. 容士毅譯. 左岸文化. 2006年. 
    •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李約瑟譯.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相關書籍 编辑

  • 簡體字本:
    • 杰克·奧德爾(S JackOdell)著. 《羅素》. 陳啟偉、賈可春譯. 中華書局. 2002年. 
    • 賈可春著. 《羅素意義理論研究》.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 劉燁著. 《羅素的智慧》.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年. 
    • 姜繼為編. 《哲學盛宴:羅素在華十大講演》. 安徽出版社. 2007年. 
    • 翟玉章著. 《大家精要:羅素》.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曹元勇編. 《通往自由之路:羅素在中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年. 
    • 菲利普斯著. 《羅素的幸福觀:一天就能讀完的〈幸福之路〉》. 駱京景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年. 
  • 繁體字本:
    • 劉福增主編. 《大思想家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凱薩琳·泰. 《我的父親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77年. 
    • 高德劭著. 《羅素小傳》. 王若璧、劉福增譯.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簡旭裕著. 《羅素哲學概論》. 遠流出版社. 1992年. 
    • 孫乃修著. 《羅素傳》. 明田出版. 1994年. 
    • 白志柔編. 《羅素名言錄》. 智慧大學出版. 1995年. 
    • 徐友漁著. 《羅素》. 中華書局(香港). 1997年. 
    • 胡基峻著. 《羅素及其哲學》. 桂冠圖書公司. 1998年. 
    • 雷·蒙克(Ray Monk); 莊佳珣. 《羅素》. 麥田出版. 2000年. 
    • 劉燁著. 《羅素的智慧:羅素道德哲學解讀》. 正展出版. 2006年.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07-05-19]. (原始内容于2007-06-09). 
  2. ^ 西洋哲學傳統.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986-00-5422-4. 
  3. ^ 人民日报. www.people.com.cn. [2020-04-26]. (原始内容于2020-05-19). 
  4. ^ 西洋哲學傳統.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986-00-5422-4. 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化。 
  5. ^ Dora Russell. 12 May 2007 [17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于2008-01-19). 
  6. ^ 《囚犯的兩難》,威廉龐士東著,2007年4月,遠足文化發行,ISBN:978-986-5727-96-3。
  7. ^ Russel,Bertrand.Has religion made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civilization?.Simon and Schuster.Inc.1957.
  8. ^ 存档副本. [2007-05-19]. (原始内容于2007-09-30). 

注释 编辑

  1. ^ 英语人名Russell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拉塞尔”,但在指该哲学家时约定俗成译作“罗素”

外部連結 编辑

  • 伯特兰·罗素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30)
  • (1961)
  • (1903)
  • (1947)
  • 1923
  • 1930
  • (1950)
  • "In Praise of Idle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32)
  • "What Desires Are Politically Importa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50)
  • Political Idea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17)
  • Proposed Roads to Freed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18)
  • The Analysis Of Mi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War and Non-Resistance—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Per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ar and Non-Resista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15)
  • The Ethics of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15)
  • 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
  • "The Elements of Eth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10)
  •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03)
  • An essay on the foundations of geometry

錄音資料 编辑

    其它 编辑

    • 陳嘉映:〈羅素論親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
    • Pembroke Lodge - childhood home and muse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ertrand Russell 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member organis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Ethical Union
    • The Bertrand Russell Society Quarter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ertrand Russell Peace Found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ertrand Russell in Jap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英语Edmund F. Robertson, Russell,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 Biography and quotes of Bertrand Russe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hotograph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n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ertrand Russell Archi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source li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First Reith Lecture given by Russe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al Audio)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 mp3 downloads from ThoughtAudio.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ussell immediate fami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影像资料:罗素告诉我们这代人的做人准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王國貴族爵位
    前任:
    法蘭克·羅素,第二代羅素伯爵
    羅素伯爵
    1931–1970
    繼任:
    約翰·羅素,第四代羅素伯爵

    伯特兰, 罗素, 第三代羅素伯爵伯特兰, 亚瑟, 威廉, 罗素, 英語,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earl, russell, 1872年5月18日, 1970年2月2日, 英国哲学家,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 普及化, 曾在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他写了许多著作, 其中包括经典著作, 西方哲學史, 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出生伯特兰, 亚瑟, 威廉,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 第三代羅素伯爵伯特兰 亚瑟 威廉 罗素 註 1 英語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1872年5月18日 1970年2月2日 OM FRS 英国哲学家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 普及化 2 曾在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他写了许多著作 其中包括经典著作 西方哲學史 3 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出生伯特兰 亚瑟 威廉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 05 18 1872年5月18日英国蒙茅斯郡特里莱赫 英语 Trellech 逝世1970年2月2日 1970歲 02 02 97歲 英国卡那封郡彭希登德雷斯 英语 Penrhyndeudraeth 居住地英国国籍 英国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文学士 1893届 机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芝加哥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配偶爱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英语 Alys Pearsall Smith 1894年 结婚 1921年 结束 豆拉 勃拉克 英语 Dora Russell 1921年 结婚 1935年 结束 派屈西亚 斯彭斯 英语 Patricia Russell 1936年 结婚 1952年 结束 1 伊迪丝 芬奇 英语 Edith Finch Russell 1952年 结婚 1970年 夫故 奖项德摩根奖章 1932年 西尔维斯特奖章 1934年 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羯陵伽奖 英语 Kalinga Prize 1957年 耶路撒冷奖 1963年 时代20世纪哲学地区西方哲学学派分析哲学语言学转向逻辑主义主要领域西方哲學史 道德 逻辑 数学 形而上学 哲学史 语言哲学 逻辑哲学 数学哲学 精神哲学 感知哲学 宗教哲学 科学哲学学术导师詹姆斯 沃德 英语 James Ward psychologist 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博士学生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其他知名学生拉斐尔 戴姆斯 英语 Raphael Demos 受影响于 欧几里得 密尔 皮亞諾 布尔 德摩根 弗雷格 康托尔 康德 桑塔亚那 迈农 斯賓諾莎 詹姆士 马赫 休谟 莱布尼茨 维特根斯坦 懷特黑德 摩尔 斯托特 英语 George Stout 沃德 英语 James Ward psychologist 西季威克 雪莱影响于 维特根斯坦 艾耶尔 卡尔纳普 冯 诺伊曼 哥德尔 波普尔 蒯因 乔姆斯基 普特南 克里普克 石里克 维也纳学派 奥斯丁 格雷林 英语 Kurt Grelling 哈代 塔斯基 維納 奥本海默 屈斯克特 英语 Leon Chwistek 图灵 布羅諾斯基 英语 Jacob Bronowski 拉姆齐 尼赫鲁 阿里 拉赫曼 艾伯特 英语 Michael Albert 格瓦拉 威廉姆斯 戴维森 库恩 內森 薩蒙 英语 Nathan Salmon 希欽斯 道金斯 萨根 伯林 艾利斯 加德纳 丹尼特 福乐 佩爾韋茲 侯德胡伊 英语 Pervez Hoodbhoy 凯恩斯 阿西莫夫 保罗 库尔茨 英语 Paul Kurtz 索尔仁尼琴 乔伊斯 冯内古特 库茨魏尔 闵斯基 司马贺 斯金纳 瑟尔 萨哈罗夫 霍金 羅特布拉特 萨义德 胡克 维尔切克 格雷林 科林 麦克金 英语 Colin McGinn 蒂拉爾代吉 英语 Txillardegi 签名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 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 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 主張逻辑原子論 英语 Logical atomism 4 1920年7月 罗素申請了一年假 前往中國和日本講學 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 1950年 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以表彰其 西歐思想 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 卓越的活力 勇氣 智慧與感受性 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目录 1 生平 1 1 背景與早年經歷 1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3 战间期 1 4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5 晚年 1 6 逝世 2 思想与贡献 2 1 数学 2 2 哲学 2 3 預防性戰爭 2 4 和平运动 2 5 政治 社会和宗教 3 著作 4 作品的中譯 5 相關書籍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8 注释 9 外部連結 9 1 錄音資料 9 2 其它生平 编辑背景與早年經歷 编辑 nbsp 罗素的父親安伯雷子爵罗素于1872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 當時大英帝国正值巅峰 祖父约翰 罗素勋爵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父亲安伯雷子爵 Viscount Amberley 是一名无神论者 罗素的母亲也出身贵族 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 2年后 罗素的父亲也去世 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 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 斯图亚特 弥尔 在双亲去世后 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 罗素 英语 Frank Russell 2nd Earl Russell 未来的第二代罗素伯爵 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他祖母最爱的圣经格言是 不可随众行恶 Thou shalt not follow a multitude to do evil 出埃及记 23 2 这也成了罗素的座右铭 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 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 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爱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英语 Alys Pearsall Smith 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 两人在1894年结婚 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 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 他和包括奥特林 莫瑞尔夫人 英语 Lady Ottoline Morrell 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 逻辑学和数学 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罗素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 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 战间期 编辑 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 并在北京讲学一年 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 罗素在长沙时期 青年毛泽东曾担任他的记录员 回到欧洲后著有 中国问题 一书 孙中山因此书而称其为 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1921年 罗素与女性主义作家荳拉 勃拉克 英语 Dora Russell 再婚 他们育有两个孩子 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 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 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 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 皮肯 希尔学校 Beacon Hill School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 因他沒有孩子 由罗素继承爵位 成为第三代罗素伯爵 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 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罗素和荳拉 勃拉克很快因勃拉克部分報復性地暴露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 5 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 斯彭斯 英语 Patricia Russell nee Spence 结婚 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 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 英语 Conrad Russell 5th Earl Russell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 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 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 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罗素始终认为 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 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 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 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 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 认为他在 道德上 无法胜任教授一职 其中 法院和地方報紙抨擊羅素1925年的著作 我的信仰 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 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晚年 编辑 1948年10月2日 搭小飞机坠毁 英语 Bukken Bruse disaster 机上19人伤亡 罗素竟完好无伤 1948年11月20日 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 罗素惊人地指出 美国应该先发制人 發動預防性戰爭 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 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 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 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 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 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54年4月 罗素發表了著名的 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 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 而我们号召它们 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數天签了字外 汤川秀树和萊納斯 鮑林等多位科学家也都在宣言上签字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 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伊迪丝 芬奇 英语 Edith Finch Russell 结婚 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 1961年 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 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之一 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 他反对越南战争 和让 保罗 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 后來称为 罗素法庭 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逝世 编辑 1970年去世 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他的爵位由其与多拉的儿子约翰 康拉德 罗素继承 为第四代罗素伯爵 第四代罗素伯爵于1987年去世 爵位由罗素的小儿子康拉德 罗素继承 为第五代罗素伯爵 这位第五代罗素伯爵是位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 第五代罗素伯爵于2004年10月去世 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儿子 也就是罗素的孙子 尼古拉斯 罗素继承 为第六代罗素伯爵 思想与贡献 编辑数学 编辑 罗素起初对数学感兴趣 后来逐渐转向哲学方面 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 在数理逻辑方面 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 对20世纪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 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 他试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 把整个数学归纳为逻辑学 1910年 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 诺夫 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 数学原理 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 编辑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喬治 愛德華 摩爾 弗雷格 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 此外他还在认识论 形而上学 伦理学 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 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 转而研究实在主义 并很快成为 新实在主义 的倡导者 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 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 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 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 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 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 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 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 哲学和数学一样 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 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20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 提出逻辑原子論 英语 Logical atomism 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 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 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 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 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 罗素认为 人所感觉到的是 事实 或 事实 的集合体 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 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 而是 中立 的 他把这种说法叫做 中立一元论 他相信简单成分的语言 句子 或是更恰当地说 命题 可以指称由简单成分的实在 事实 引起的简单成分的经验 感官作用 在知识理论与逻辑学上 罗素都是个极简主义者 他试着化约世界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经验 使其达到最简单的 原子 成分 根据罗素创立的学派主张 哲学应该以分析为主 分解成分 并且理解这些成分如何结合起来 相反地 英国的黑格尔主义者总是坚持 每件事都连结着其他事 无法掌握全体就无法理解部分 因此 我们的语言也必须加以澄清 改善与 观念化 必须根据逻辑重新理清文法 以便更精确地反映世界的结构 預防性戰爭 编辑 在一戰期間 羅素仍然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還曾因宣揚反戰而被判刑 甚至失去在劍橋的職位 但二戰後 羅素於1945年 在英國流行雜誌 騎兵隊 建議對蘇聯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 他曾私下承認非常不喜歡蘇聯 且於1947年 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相關演說 羅素還跟英國軍方討論過這些想法 也寫信給曾提出核子工廠檢查計劃的馬賽耶陳述自己的意見 但羅素卻於1950年代多次否認他鼓吹預防性戰爭 直至1959年一次的BBC節目中才承認他先前支持預防性戰爭的立場 但他認為自己只是想給蘇聯壓力而非真的鼓吹戰爭 羅素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再次成為注目焦點 他譴責美國總統甘迺迪與聯合國在這次事件中的做法 並對蘇聯的領導人赫魯雪夫表達同情與提出建議 他認為自己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且造成一定的作用 雖然多數評論家與輿論並不認同 但羅素過去對蘇聯的批評反而帶來某種信譽 因為沒人會認為他是克里姆林宮的傀儡 6 和平运动 编辑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 他大力宣传反对军国主义 并协助推动反核运动 政治 社会和宗教 编辑 在伦理学和道德方面 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 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 因此提倡自由恋爱 试婚 离婚从简和节育等 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性行為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 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 在宗教上罗素是一个不可知論者 罗素对所有宗教持反对态度 尽管在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中罗素主要批判了基督教 但他在另一篇论文 宗教对人类文明起到有益贡献了吗 中同样使用藏传佛教作为宗教的反面例子 罗素认为宗教机构在历史上一如既往地阻止人类社会的进步 7 在教育方面 罗素主张自由教育 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 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 活力 勇气 敏感 智慧 四种品质 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他和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一所试验学校 罗素曾经说 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 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这句话体现了费边社成员的性格 费边主义者就是怀疑主义者 不仅怀疑权威 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 他们主张不断的以现实观照理论 不断辩论 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 他在漫长人生将尽之时 写了一部情感浓郁的优雅自传 总结他的政治信念 对哲学的热情和对爱情的深沉追求 罗素也宣称 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显示的 世界是恐怖的 相较之下 形式哲学虽能提供庇护 但终究是虚掷光阴 著作 编辑 幾何學基礎 1897年 数学原理 懷特黑德合著 1910 1912 1913年 哲學論文集 1910年 哲学问题 1912年 社會重建原則 1916年 人類為什麼戰鬥 1916年 自由之路 1918年 中國問題 8 1922年 工業文明的前景 合著 1923年 科學的未來 1924年 相對論入門 1925年 論兒童教育 1926年 物之分析 The Analysis of Matter 1927年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1927年 心靈分析 1927年 懷疑論 1928年 婚姻与道德 1929年 幸福的赢得 幸福之路 1930年 哲學與現代世界 1932年 自由與組織 1934年 宗教與科學 1935年 權力 一種新的社會分析 1938年 西方哲学史 1945年 權威與個人 1949年 名人的噩夢 1954年 羅素回憶錄 1956年 我的哲学发展 1959年 人類有將來嗎 1962年 文明之路 作品的中譯 编辑簡體字本 中國問題 秦悅譯 學林出版社 1996年 社會改造原理 張師竹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自由之路 原書名 Roads to Freedom 不著譯者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年 羅素自選文集 戴玉慶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羅素自傳 共有3卷 陳啟偉等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我的哲學的發展 溫錫增譯 商務印書館 1982年 邏輯與智識 1901 1905年論文集 苑莉均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 哲學上科學方法應用的一個領域 陳啟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 西方的智慧 不著譯者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年 俗物的道德與幸福 不著譯者 華文出版 2004年 性愛與婚姻 文良文化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年 羅素道德哲學 李國山等譯 九州出版社 2009年 羅素論教育 不著譯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西方哲學史 以社會和政治的視角敘述哲學的一般歷史 縮譯彩圖本 錢發平編譯 重慶出版社 2006年 西方哲學史 程舒偉等編譯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9年 西方哲學史 錢遜編譯 重慶出版社 2010年 羅素論自由 不著譯者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0年 羅素快樂智慧書 不著譯者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6年 幸福之路 貝特蘭 羅素通情達理集 不著譯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羅素說幸福人生 不著譯者 現代出版社 2010年 羅素論中西文化 不著譯者 北京出版社 2010年 哲学问题 何兆武譯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罗素谈人的理性 石磊譯 天津社科院 2011年 繁體字本 羅素回憶集 林衡哲譯 志文出版社 1967年 羅素論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羅素的戰爭倫理學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羅素論哲學與政治 福曾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羅素論世界的新希望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70年 心之分析 蔣年豐譯 協志工業出版 1982年 羅素短論集 不著譯者 志文出版 1984年 羅素論中西文化 胡品清譯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羅素論現代教育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羅素論權威與個體 劉福增主編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羅素的回憶 來自記憶裡的肖像 吳凱琳譯 左岸文化 2002年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 李約瑟譯 左岸文化 2005年 來自記憶裡的肖像 羅素的回憶 容士毅譯 左岸文化 2006年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 李約瑟譯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相關書籍 编辑簡體字本 杰克 奧德爾 S JackOdell 著 羅素 陳啟偉 賈可春譯 中華書局 2002年 賈可春著 羅素意義理論研究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劉燁著 羅素的智慧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年 姜繼為編 哲學盛宴 羅素在華十大講演 安徽出版社 2007年 翟玉章著 大家精要 羅素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 曹元勇編 通往自由之路 羅素在中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年 菲利普斯著 羅素的幸福觀 一天就能讀完的 幸福之路 駱京景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年 繁體字本 劉福增主編 大思想家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凱薩琳 泰 我的父親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77年 高德劭著 羅素小傳 王若璧 劉福增譯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簡旭裕著 羅素哲學概論 遠流出版社 1992年 孫乃修著 羅素傳 明田出版 1994年 白志柔編 羅素名言錄 智慧大學出版 1995年 徐友漁著 羅素 中華書局 香港 1997年 胡基峻著 羅素及其哲學 桂冠圖書公司 1998年 雷 蒙克 Ray Monk 莊佳珣 羅素 麥田出版 2000年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劉燁著 羅素的智慧 羅素道德哲學解讀 正展出版 2006年 參見 编辑羅素的茶壺 罗素法庭參考文獻 编辑 存档副本 2007 05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6 09 西洋哲學傳統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 986 00 5422 4 人民日报 www people com cn 2020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9 西洋哲學傳統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 986 00 5422 4 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立場 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 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化 Dora Russell 12 May 2007 17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1 19 囚犯的兩難 威廉龐士東著 2007年4月 遠足文化發行 ISBN 978 986 5727 96 3 Russel Bertrand Has religion made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Inc 1957 存档副本 2007 05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30 注释 编辑 英语人名Russell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 拉塞尔 但在指该哲学家时约定俗成译作 罗素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伯特兰 罗素维基语录上的伯特兰 罗素语录哲学宗教 作者总览 罗素 伯特兰 罗素的作品 古騰堡計劃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30 Mysticism 1961 A Free Man s Worship 1903 Am I an Atheist or an Agnostic 1947 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1923 Has Religion Made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Civilization 1930 Ideas that Have Harmed Mankind 1950 In Praise of Idlenes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32 What Desires Are Politically Importa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50 Political Ideal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7 The Problem of China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Proposed Roads to Freedo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8 16 Questions on the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Kennedy The Analysis Of Mi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at is an Agnostic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The War and Non Resistance 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Per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r and Non Resistan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5 The Ethics of Wa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5 Principia Mathematica 1910 The Elements of Eth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0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03 An essay on the foundations of geometry錄音資料 编辑 Bertrand Russell Audio Archive其它 编辑 陳嘉映 羅素論親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 Pembroke Lodge childhood home and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Bertrand Russell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member organis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Ethical Union The Bertrand Russell Society Quarterl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Bertrand Russell Peace Found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trand Russell in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約翰 J 奧康納 埃德蒙 F 羅伯遜 英语 Edmund F Robertson Russell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Biography and quotes of Bertrand Russel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ssell Photo Gallery Photograph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nt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Bertrand Russell Archiv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source li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First Reith Lecture given by Russel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al Audi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sten to an audio excerpt from The Problems with Philosophy by Bertrand RussellFree mp3 downloads from ThoughtAudio co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ssell immediate 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y resources dedicated to Bertrand Russell影像资料 罗素告诉我们这代人的做人准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王國貴族爵位前任 法蘭克 羅素 第二代羅素伯爵 羅素伯爵1931 1970 繼任 約翰 羅素 第四代羅素伯爵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伯特兰 罗素 amp oldid 786031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