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英語:Third World)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發展中國家;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蠻荒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

圖中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屬於冷战时期「三個不同世界」的國家/地区。 藍色第一世界國家/地區,紅色第二世界國家/地區,灰色第三世界國家/地區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第二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不同觀點下的第三世界定義

冷戰下的意識形態區別

「第三世界」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新觀察家》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第三階級」;後被引申來描述冷戰時期,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包括英國西德加拿大法國日本、等;而以「第二世界」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此外,幾乎所有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都自認属於「第三世界」──即使這些國家多數帶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對源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懷有疑慮;相反的,一些不結盟的已開發國家也屬於「第三世界」,例如愛爾蘭

此外,若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因这類国家數量佔世界多數,故有稱其為「主体世界(The Majority World)」的說法。

毛澤東的全球戰略觀點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此一定義,與最先流行的──著眼於冷戰框架下意識型態區別的說法──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而後稍微做了修正。

毛澤東著眼於當時國際戰略局勢下的權力分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一個工業化程度較低、相對弱勢的大國──反對美蘇「超級強權」的觀點出發,對所謂的「前兩個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義。在毛澤東的說法裡,「第一世界」是美、蘇這兩個稱霸世界的超級強權;「第二世界」則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國家。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戰略背景下,中國大陸自居「第三世界」。

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会议,以及發端於19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集團意識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亞非會議著重去殖民化,不結盟運動標榜政治中立,七十七國集團旨在促進「南方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大致勾勒出「第三世界」概念的幾個主要面向。

現代的國家發展綜合性指標

今日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大致上即為在國際政治經濟研究的「世界體系理論」當中,被歸類為屬於「半邊陲地帶(the semi-periphery)」或「邊陲地帶(the periphery)」的那些国家。這類國家在地理上大多处於「工業化國家」的南边,因此常被以「南方国家(The Southern Nations)」加以泛稱。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這類国家包括被称为「開發中国家」及「最低度開發國家」的那些經濟體──這是相對於「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德國等而言。

 
圖中為根據人類發展指數HDI分色表示三種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 綠色:第一世界國家,黃色:第二世界國家,紅色:第三世界國家,灰色:不明

冷戰後,「第三世界」主要指那些以綜合發展程度評價的較落後的國家──例如依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名次較後的国家──不論他们採取何種意识型态或具有何等的戰略重要性。

在一份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各區域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佔『第一世界』同項數字的百分比」的統計報告中[1],所指涉的「第三世界」包括「除了南非以外的次撒哈拉非洲地區」、「拉丁美洲」、「西亞北非」、「南亞」、「中國及日本以外的東亞」等區域;該報告對于俄羅斯進行了特別的劃分[2]

此外,印度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南非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若干波斯灣產油國等,由於其較大的經濟規模,或者較突出的出口成績,在第三世界的發展競賽中顯得格外搶眼。

附註

  1. ^ 引用自Giovanni Arrighi論文,收錄在Ino Rossi編,“Frontiers of Globalization Research”,將於2007年一月出版,頁35。
  2. ^ 報告中所指涉的「第一世界」,包括「北美洲」、「西歐」、「南歐」、「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日本」等區域或國家。雖未提及「第二世界」,然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工業基礎雄厚、經濟規模龐大,但苦於社會混亂和轉型症候的大國──以及其他同樣面臨轉型壓力的(前)共產國家,它們既不同於第一世界,也不屬於第三世界;由此觀之,本文所介紹的第一種定義中的「第二世界」實尚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方式與第一世界互動。若以全球戰略地位或人類發展指標加以衡量,這類國家中大多數的狀況,亦都介於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

参见

第三世界, 英語, third, world, 通常指亞洲, 非洲, 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 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地區, 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 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 經濟, 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 大眾文化中, 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 而任意泛用一詞, 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 甚至是蠻荒狀態, 如傳染病肆虐, 巫覡與私刑氾濫, 的地區, 帶有強烈的貶意, 圖中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屬於冷战时期, 三個不同世界, 的國家, 地区, 藍色, 第一世界國家, 地區, 紅色, 第二世界國家, 地區, 灰色. 第三世界 英語 Third World 通常指亞洲 非洲 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 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地區 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 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 經濟 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 大眾文化中 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 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 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 甚至是蠻荒狀態 如傳染病肆虐 巫覡與私刑氾濫 的地區 帶有強烈的貶意 圖中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屬於冷战时期 三個不同世界 的國家 地区 藍色 第一世界國家 地區 紅色 第二世界國家 地區 灰色 第三世界國家 地區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 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 第二世界 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 以及第三世界 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目录 1 不同觀點下的第三世界定義 1 1 冷戰下的意識形態區別 1 2 毛澤東的全球戰略觀點 1 3 現代的國家發展綜合性指標 2 附註 3 参见不同觀點下的第三世界定義 编辑冷戰下的意識形態區別 编辑 第三世界 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 新觀察家 中提出 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 第三階級 後被引申來描述冷戰時期 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 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 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 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 三個世界 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 一般即以 第一世界 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 包括英國 西德 加拿大 法國及日本 等 而以 第二世界 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 主要集中在東歐 如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等 此外 幾乎所有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都自認属於 第三世界 即使這些國家多數帶有社會主義傾向 或對源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懷有疑慮 相反的 一些不結盟的已開發國家也屬於 第三世界 例如愛爾蘭 此外 若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 因这類国家數量佔世界多數 故有稱其為 主体世界 The Majority World 的說法 毛澤東的全球戰略觀點 编辑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 我看美国 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 日本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此一定義 與最先流行的 著眼於冷戰框架下意識型態區別的說法 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而後稍微做了修正 毛澤東著眼於當時國際戰略局勢下的權力分配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為一個工業化程度較低 相對弱勢的大國 反對美蘇 超級強權 的觀點出發 對所謂的 前兩個世界 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義 在毛澤東的說法裡 第一世界 是美 蘇這兩個稱霸世界的超級強權 第二世界 則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國家 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戰略背景下 中國大陸自居 第三世界 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会议 以及發端於19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 第三世界 集團意識成形的三大里程碑 亞非會議著重去殖民化 不結盟運動標榜政治中立 七十七國集團旨在促進 南方國家 間的經濟合作 大致勾勒出 第三世界 概念的幾個主要面向 現代的國家發展綜合性指標 编辑 今日流行的 第三世界 概念 大致上即為在國際政治經濟研究的 世界體系理論 當中 被歸類為屬於 半邊陲地帶 the semi periphery 或 邊陲地帶 the periphery 的那些国家 這類國家在地理上大多处於 工業化國家 的南边 因此常被以 南方国家 The Southern Nations 加以泛稱 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這類国家包括被称为 開發中国家 及 最低度開發國家 的那些經濟體 這是相對於 已開發國家 例如美國 日本 德國等而言 圖中為根據人類發展指數HDI分色表示三種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 綠色 第一世界國家 黃色 第二世界國家 紅色 第三世界國家 灰色 不明 冷戰後 第三世界 主要指那些以綜合發展程度評價的較落後的國家 例如依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名次較後的国家 不論他们採取何種意识型态或具有何等的戰略重要性 在一份世界銀行發表的 世界各區域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佔 第一世界 同項數字的百分比 的統計報告中 1 所指涉的 第三世界 包括 除了南非以外的次撒哈拉非洲地區 拉丁美洲 西亞及北非 南亞 中國及日本以外的東亞 等區域 該報告對于俄羅斯進行了特別的劃分 2 此外 印度 巴西 土耳其 墨西哥 南非 泰國 馬來西亞 以及若干波斯灣產油國等 由於其較大的經濟規模 或者較突出的出口成績 在第三世界的發展競賽中顯得格外搶眼 附註 编辑 引用自Giovanni Arrighi論文 收錄在Ino Rossi編 Frontiers of Globalization Research 將於2007年一月出版 頁35 報告中所指涉的 第一世界 包括 北美洲 西歐 南歐 澳大利亞及紐西蘭 以及 日本 等區域或國家 雖未提及 第二世界 然而俄羅斯 作為一個工業基礎雄厚 經濟規模龐大 但苦於社會混亂和轉型症候的大國 以及其他同樣面臨轉型壓力的 前 共產國家 它們既不同於第一世界 也不屬於第三世界 由此觀之 本文所介紹的第一種定義中的 第二世界 實尚未完全消失 而是以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方式與第一世界互動 若以全球戰略地位或人類發展指標加以衡量 這類國家中大多數的狀況 亦都介於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 参见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模式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第四世界 第三世界主義 三个世界理论 冷戰 意识形态 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 不結盟運動 亞非會議 七十七國集團 世界體系理論 南方國家 工業化國家 新興工業國家 发展中国家 人類發展指標 第三世界季刊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三世界 amp oldid 7686406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