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祖籍江西饒州政治家,曾出任國務總理參謀總長邊防督辦臨時執政等,1916至1920年掌握實權。在位期間,反對帝制總統制,提倡責任內閣制,主張武力統一中國,迫使外蒙古撤治。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著有《正道居集》。

段祺瑞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任期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前任無(由大總統改設)
继任胡惟德(攝行)
 中華民國第4任國務卿
任期
1916年4月22日-1916年6月29日
前任徐世昌
继任無(重設國務總理)
 中華民國第5、7、9任國務總理
任期
1916年6月29日-1917年5月23日
前任熊希齡
继任李經羲
任期
1917年7月14日-1917年11月22日
前任李經羲
继任王士珍
任期
1918年3月23日-1918年10月10日
前任王士珍
继任錢能訓
 中華民國代理國務總理
任期
1913年5月1日-1913年7月31日
前任趙秉鈞
继任熊希齡
 中華民國第2任參謀總長
任期
1916年3月-1916年4月
前任黎元洪
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第1、3、5任陸軍總長
任期
1912年3月20日-1913年12月
前任黃興(臨時)
继任周自齊
任期
1914年5月-1915年8月
前任周自齊
继任王士珍
任期
1916年4月-1917年5月
前任王士珍
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代理陸軍總長
任期
1917年7月-1917年11月
前任王士珍
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參戰督辦
任期
1917年12月18日-1919年7月21日
 中華民國邊防督辦
任期
1919年7月21日-1920年7月19日
 大清提督江北军务总兵官
任期
1910年12月18日-1911年10月23日
前任雷震春
继任杨慕时
保定軍官學堂及前身督辦
任期
1906年-1910年2月
前任馮國璋
继任趙理泰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
 中國安徽省廬州府六安縣太平集
逝世1936年11月2日(1936歲-11-02)(71歲)
 中國上海市
墓地 中国北京市萬安公墓西部陵區
籍贯安徽六安
政党安福俱樂部(皖)
儿女子:段宏業、段宏范
女:段宏淑、段宏彬、段宏巽、段宏筠、段宏荃
父母父:段從文、母:范氏
学历天津武備學堂砲科最優等畢業
普魯士軍官學校英语Prussian Military Academy進修
获奖建威上將軍
军事背景
服役皖系軍閥
军衔上將
参战中日甲午戰爭與義和團之戰辛亥革命護法戰爭張勳復辟與白朗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外蒙古撤銷自治直皖戰爭

生平

早年

段氏祖籍江西饒州,明末遷英山,清初遷安徽壽縣,清末再遷安徽六安。祖父段佩,屬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以軍功累提督,授振威將軍,曾殺當地土豪劉楠、劉樞,與劉家結怨。父段從文,在鄉務農,母范氏。[1]

幼年及入伍

1865年(同治四年),段祺瑞生於安徽六安太平集,為段佩長孫。[1]

1868年,段佩在外,劉家尋仇,父母攜段祺瑞避安徽壽州。1870年,段佩回鄉,聲勢浩大,全家遷合肥西鄉,置田百餘畝。[1]

1872年,段佩駐江蘇宿遷,統領劉銘傳軍馬隊三營,他把段祺瑞接到身邊,送私塾讀書,又為段氏定下姻親,女方為宿遷舉人吳懋偉的女兒。[1]

1878年,段佩卒於任所,段祺瑞轉學合肥西鄉,一年多後因貧輟學。[1]

1881年,段祺瑞隻身投奔族叔、威海某營管帶段從德,補軍營哨書。[1]

1882年,父親在探訪回家途中遭劫殺,不久破案,兇手伏誅。次年,母親悲傷過度去世。段祺瑞將父母合葬於合肥西鄉。[1]

學習經歷

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紫竹林創辦武備學堂,楊宗濂為總辦,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砲科一期。在天津,段祺瑞學習兵法、地形、軍器、砲台、算法、測繪、國文等課程,「力學不倦,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時。」還修好從德國進口的管退炮瞄準器,受學校器重。1886年,段祺瑞赴合肥與吳氏完婚。[1]李鴻章至武備學堂考察,其他學生連射六砲都未中浮靶,段祺瑞每發必中。李鴻章又問了一些試題,段祺瑞對答如流,李鴻章歎: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材![2]

1887年,以最優等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分配旅順砲台監修。次年生子宏業。冬,李鴻章奏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赴德意志帝國,第一批共五人,名單初呈時未有段祺瑞名,李鴻章予以修改。[2]另一說段祺瑞考取第一名。[1]另外四人為:商德全、吳鼎元、滕毓藻、孔慶塘。

1889年春,五人抵柏林,在普魯士軍官學校英语Prussian Military Academy學理論與操練,之後到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弗里茨·克虜伯英语Friedrich Alfred Krupp與李鴻章交好,曾親往梅噴射擊場授課。次年春,光緒帝特使洪春偕弗里茨探望留學生,五人操演各式口徑的大炮,十分成功。其他四人先行回國,段祺瑞繼續學習彈殼加工、銑磨來福線、灌製優等鋼技術,以及火砲構造、保養等課程。冬,回國。[2]

回國初期

段祺瑞入稟李鴻章,李審視一番他的辮子,和顏悅色地說:你的責任是報效國家而不是剪辮子。段祺瑞感到慚愧,因為他很想剪掉。[2]先任天津機器製造局委員,1891年改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

1895年,日軍圍困威海衛,段祺瑞帶學生搬運砲彈,又操作大砲與日軍激戰。[2]

中年

清朝

結交袁世凱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劉坤一張之洞等舉薦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練兵,光緒帝下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新軍採德國建制,按德軍教條訓練,裝備全由德國進口。袁世凱又從淮軍、天津武備學堂和李鴻章等處選拔一批軍官,段祺瑞主管砲兵,又任砲兵學堂監督。[1]

1898年,段祺瑞升敘加銜。12月,袁世凱新軍編入武衛軍,改稱武衛右軍,由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節制。冬,榮祿派段祺瑞等赴日本觀操。回國後編纂《訓練操法詳析圖說》。[1]

光緒廿六年二月,袁世凱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段祺瑞隨往。次年吳氏病逝於濟南。袁世凱將表姪女張佩蘅許配給段。張佩蘅幼年喪父,由袁世凱夫婦養大,其祖母即袁世凱之姑母。袁世凱又請段總辦隨營學堂。蕭縣徐樹錚投奔段氏,拜為記室。1902年,袁世凱奏段氏總辦學堂卓有成效,鎮壓廣宗、威縣義和團有功,遂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1]

 
1912年唐紹儀內閣,段祺瑞在後排左三
 

訓練新軍

1903年10月,清政府決定設立練兵處,統轄新軍訓練,同年12月袁世凱兼任練兵處會辦大臣,因袁世凱推薦,段祺瑞升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此時段祺瑞与冯国璋王士珍並称为「北洋三杰」。1904年,段祺瑞兼任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署理;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驻军天津马厂,同年進行的河間秋操演習段祺瑞擔任北軍總統。

1906年,段祺瑞改任陸軍第三鎮统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督理,1906年3月被任命為福建省汀洲鎮總兵,段祺瑞南下赴任。5月8日,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在保定成立,段祺瑞任督辦[3]:27。段祺瑞在北洋軍系影響力是基於他長期主掌軍隊訓練及養成,新軍逐漸編練成形的同時,段祺瑞也逐漸在軍隊中植入屬於他專屬的倫理性影響力。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一度失勢,遭清政府下令“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臨別前將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則在同年12月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淮安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共和雙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將段祺瑞召回北京,10月25日段祺瑞升任清军第二军軍統;第二軍隨後開拔南下與第一軍(軍統馮國璋)一同清剿革命黨,清廷增封段祺瑞為湖廣總督。由於袁世凱與革命黨間持續進行談判,南下清軍並未盡全力掃除武漢當地之敵;待11月13日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取得職權後,段祺瑞除湖廣總督之位外會辦撫剿事宜;由於馮國璋攻克武漢三鎮進度過順,11月28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調任第一軍軍統,第二军軍統換由馮國璋擔任。12月5日,段祺瑞下令第一軍退出漢陽,開始進行南北議和,革命軍黃興孫文等同意,倘能促使宣統退位,可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聯名發布徐樹錚起草的《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4],向隆裕太后逼宮,不久,段祺瑞又發表《乞共和第二電[4],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

袁段反目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同時出任陸軍總長。

1913年7月,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組成段祺瑞臨時內閣,調兵鎮壓二次革命;12月陸軍總長一職由周自齊接任。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鎮壓白朗起義。

1914年2月,袁世凱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職,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貴、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1914年5月,袁世凱增設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試圖收回由陸軍部主控的軍權,段祺瑞擔任陸軍總長;段祺瑞因不滿這個調任,在陸軍總長一職任內主要業務都由親信徐樹錚定奪;1914年,日本軍隊占领青岛,段祺瑞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4年後,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檯面;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祺瑞告病辭職,赴西山养病;其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憲帝制時,段表示不拥护帝制。

府院之爭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共和制,邀请段祺瑞出山任國務總理,最終段祺瑞回任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病逝,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之後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派系內的皖系領袖。

1917年,與大總統黎元洪之間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引發府院之爭,引發由张勳领导的溥儀復辟。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于天津馬廠誓師镇压。

戰敗下野

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内,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与冯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8月14日,对德國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一战,並派華工到歐洲,及換取列強对中國如大國的待遇。于1917年11月22日辞职。

1918年3月22日复职總理。同年10月10日,馮國璋大总统的任期屆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大总统。段表面與約定共同下野[註 1],但持續透過安福系在幕後操縱政權。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發,皖軍戰敗被擊潰。皖系勢力自此被完全瓦解,段亦隨即徹底失勢下野,退隐天津並甚少過問政事。

晚年

 
晚年的段祺瑞
南北和議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推翻大总统曹錕,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出任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國家元首。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稱「外崇國信」,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6]:43。針對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段祺瑞宣佈召開善後會議,只限各省首領、各省區長官、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6]:43

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統令,废除斷續運行12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中華民國臨時參政院替代之。

隱居天津

1926年3月18日,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鹿鍾麟驱逐,避入東交民巷法使館。後聯奉軍不成,20日下野返天津日租界隱居,作寓公潛心禮佛,自号“正道居士”。

1928年7月3日蔣抵北平後,聽聞段祺瑞之安福系在天津活動之說,乃以學生身分致書段氏,勸其愛惜令名:「弟子蔣介石謹致敬於芝泉夫子座前,而問起居……中正與先生別垂二十三年,知先生或憶當年弟子中有蔣志清其人者。此二十三年中,先生幾度秉國大政,備極喧赫;而中正始終追隨先總理,奔走革命,致力撲滅奉先生為領袖之北洋軍閥,歷盡艱苦,而未嘗偶一修音問者公也。今燕雲收復,北伐即告完成,中正身臨舊都,未遑寧處,上書敬候居者私也。公私之間,截然有鴻溝在。……中正對於先生已往翊贊共和之勳績,深知尊重,無敢或忘;並深願先生愛惜令名,善用勳望,以固革命之基,而奠共和之實,使天下後世皆知先生救國愛民之真誠,而不終為奸邪宵小之所誤,是則公私之幸也。語曰:君子愛人以德。輒敢以弟子之私,布其誠悃,惟希鑒察。」[7]:161-162

移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就多次到天津日本租界区秘密会晤溥仪、郑孝胥、段祺瑞、吴佩孚等人,欲在东三省和华北地区扶植代理人。[8]

1932年,据阎锡山日记,段祺瑞使人来访,欲出兵平津攻打张学良,掌权华北以对抗国民政府:“合肥(即段祺瑞)使人来云:北方军人均一致倒张,倒后段可收回东省,北方另成政府以抗南,只俟公一诺。余答曰:未闻内乱愈张而外患能息者。日,大国也,不可测度,请段公勿受其欺。此为四月间事。五月间复专使来云……七月下旬,复由王军长寄语云:外交、内部均已办妥,拟入宋哲元军中,效马厂誓师法,通电抗日驱张,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余曰:外患已成,国固不幸,然负咎有人,段公此举,恐以救国之心,蒙乱国之责。”[8]

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華北情勢危急,蔣恐段祺瑞為日人利用,乃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新之作為特使,持其親筆函赴天津,往見段氏,邀請南下;段氏亦恐遭日人劫持,經思考後決定接受,於1月21日凌晨離開天津南下,1月22日抵達南京,蔣親自於下關碼頭迎接[7]:162。1月23日,蔣復陪同段氏往謁中山陵,向孫致意,並「與之暢談辛亥年要求共和通電以前之歷史」,謂:「此老骨格與精神,求之當世不可多得也」,午夜蔣送段氏登車赴上海定居[7]:162。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其宅邸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盛宣怀公馆;日后该公馆先后成为日本國驻沪领事馆、日本国驻沪总领事官邸,旁边为上海图书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其附近。

对于段祺瑞的悬崖勒马,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支付2万元的巨款,用以维持段祺瑞及其家人旧属的生活。[8]1935年,段被任命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逝世

1936年11月2日,段氏於上海病逝[7]:162,享年71歲。遺囑:[9]

11月3日,蔣致電中央,以其「贊成共和與再造之功,殊不可沒」、「實為元勳」,建議國葬,指示軍事委員會及軍政部派員協助治喪;又親撰輓聯。[7]:162

褒恤令:[10]

前臨時執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概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廠,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功碩望,薄海同欽。茲聞在滬溘逝,老成凋謝,惋悼實深,應即予以國葬,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生平事蹟,存備宣付史館。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此令!

中華民國行政院    

蔣審視此令後,又說:「段氏對於國家確有不沒之功,於己之師生關係尤無任哀悼也。」[7]:162

段氏葬於萬安公墓

歷代內閣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国务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內務總長王揖唐,財政總長孫寶琦,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總長張國淦,農商總長金邦平,交通總長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詒決定),參謀總長王士珍,審計院長莊蘊寬。1916年6月30日改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總長唐紹儀(唐未到前由陳錦濤兼署,9月唐抵达,因督军团通电反对,旋即辞职,伍廷芳接任),內務總長許世英,財政總長陳錦濤,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任),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張耀曾未到前由張國淦兼署),教育總長孫洪伊(次长吳闓生代理,范源濂继任总长,孫洪伊改任內務總長,原內務總長許世英改任交通總長),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總長汪大燮、內務總長湯化龍、財政總長梁啟超、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林長民、教育總長范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国会(安福国会)成立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錢能訓、財政總長曹汝霖兼,陸軍總長段芝貴、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朱深、教育總長傅增湘、農商總長田文烈、交通總長曹汝霖、机密院院长曹泾沅。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為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

西原借款所得款項,日後用於財政性支出占65.22%,軍費占總支出占25.40%。

中日协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日语斎藤季治郎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此時沙俄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對上德國處於苦戰狀態,於是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的戰略地位,中国東北面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

軼事

段祺瑞篤信佛教,平日多半喫齋念佛、朝夕燒香禮佛,能解《金剛經》、《法華經》。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與其子段宏業、姪子段宏綱皆是圍棋高手。據說段祺瑞少年時曾與劉銘傳下過圍棋,段祺瑞執政時资助过大批围棋好手(包括顧水如吳清源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段祺瑞長子段宏業是國手級的大師,段祺瑞屢戰屢敗,故往往生氣不語,皆是由段宏綱勸解。

段祺瑞也喜歡打麻雀,賭注不大,卻是麻雀高手,往往一夜多勝。

蔣介石自稱在保定讀軍校時,軍校總辦是段祺瑞,故蔣介石自認為「段祺瑞學生」,親自致贈禮金,加上同樣反共,故段祺瑞晚年與蔣介石關係不差。北洋三傑即段祺瑞,冯国璋与王世珍,外界评三人才能高下,即神仙,老虎,狗,神仙王能力最好,次是段如虎,冯最后,三人皆袁世凯提拔,1911年10月辛亥武昌革命,袁即派出段与冯领清新军近五万,当周即自直隶南下,大战南方军至1912年1月中,国父孙中山自美国搭轮船赶回国,调停南北始停战。

段為人倔強,綽號「段厲公」;就任執政後,對張作霖、馮玉祥處處遷就,綽號被改為「段哀公」。

評價

后人评论段祺瑞者甚多,有支持的學者[谁?]讚揚其品质高尚,爱国有心,组织才能非凡,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政權。雖為軍閥,但人格正面,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號稱: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享譽於世。也有人[谁?]骂其军阀习气,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倾心权术,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喜用私人為將領。

1924年3月,北京大學紀念25周年活動中,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段祺瑞與胡適同居第四名,前三名為孫中山陳獨秀蔡元培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和讨伐張勳復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11]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華民國临时执政。1926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發動學生抗議,北京軍警鎮壓请愿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说法认为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根據當時新聞檔案,段祺瑞根本没有去“三一八”惨案现场,也没有出现在“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12],並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13]。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14]

著作

段祺瑞晚年喜好吟詠,有《正道居詩》、《正道居詩續集》、《正道居感世集》、《正道居感世續集》等,後合編為《正道居集》,計有文八篇,詩三十五題五十四篇。

香港學者陳煒舜積數年之力,在《正道居集》的基礎上補輯逸作,包括文(聯、頌)三十二篇、詩十題十篇,集合近三十位青年學人撰寫解題、註釋,附以〈剪影集錦〉與〈公文電報選輯〉,編成《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臺北:萬卷樓,2020年3月)[15]

影視作品

参见

注释

  1. ^ 段祺瑞建议推举徐世昌为下届总统,段自己则表示不做副总统,倘若冯国璋愿意在下一任期退为副总统,段祺瑞可以同意,否则他愿意和冯国璋同时下野。段出此途,表面上说,是为了团结北洋派,因为徐世昌是北洋的元老,且和直系有很深渊源,徐出山,直系不会反对,段和冯同时下台,直系也可心平。[5]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胡曉. 段祺瑞年譜.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6. 
  2. ^ 2.0 2.1 2.2 2.3 2.4 胡漢輝; 廈門市檔案局. 胡里山砲臺與洋務運動.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2年. 
  3.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4. ^ 4.0 4.1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4日]. (原始内容于2018年4月3日). 
  5.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6. ^ 6.0 6.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7. ^ 7.0 7.1 7.2 7.3 7.4 7.5 呂芳上策劃,王奇生、汪朝光、邵銘煌、林桶法、金以林、黃道炫、楊維真、劉維開、羅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11-03-18. 
  8. ^ 8.0 8.1 8.2 .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9. ^ 陳煒舜.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台北: 萬卷樓. 2020年. 
  10. ^ 國民政府令褒揚撫卹段祺瑞特予國喪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及其國葬事宜派葉楚傖等人為籌備委員. 國史館. [2022-01-04]. (原始内容于2021-10-21). 
  11. ^ 吴佩孚评价段祺瑞:天下无公 正未知几人称帝.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于2020-06-05) (中文(中国大陆)). 
  12. ^ 段祺瑞因枪杀学生而终身吃素忏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5-04-02.
  13. ^ 林本源. 《三一八惨案始末记》. 1926. 
  14. ^ 王楚卿. 《段祺瑞公馆见闻》. 《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 
  15. ^ 民國大軍閥著作罕有結集──《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後記. 灼見名家. [2020年] (中文(臺灣)). 

来源

书籍
北洋三傑
王士珍 - 段祺瑞 - 馮國璋
  大清
前任:
魏光焘
湖广总督
1911年-1912年
繼任:
(废止)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前任:
(創設)
  中華民國陸軍总長
1912年3月-1913年12月
繼任:
周自齐
前任:
黎元洪
湖北都督(代理)
1913年12月-1914年2月
繼任:
段芝貴
前任:
張鎮芳
河南都督(代理)
1914年2月-4月
繼任:
田文烈
前任:
趙秉鈞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
1914年5月-1915年8月
(1915年5月、王士珍署理)
繼任:
熊希龄
前任:
馮国璋
  中華民國参謀総長
1916年3月-4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
1916年4月-1917年5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徐世昌
  中華民國政事堂国務卿
1916年4月-1916年6月
繼任:
(改为国务总理)
前任:
(改为政事堂国务卿)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
1916年6月-1917年5月
繼任:
伍廷芳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总長(代理)
1917年7月-11月
繼任:
王士珍
前任:
李经羲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
1917年7月-11月
繼任:
汪大燮
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
1918年3月-10月
繼任:
钱能訓
中国国家元首
  中華民國国家元首
前任:
曹锟
大总統
臨時執政
1924年11月-1926年4月
繼任:
张作霖
(安国陆海军大元帅)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 1936年11月2日, 原名启瑞, 字芝泉, 安徽六安人, 祖籍江西饒州, 政治家, 曾出任國務總理, 參謀總長, 邊防督辦, 臨時執政等, 1916至1920年掌握實權, 在位期間, 反對帝制, 總統制, 提倡責任內閣制, 主張武力統一中國, 迫使外蒙古撤治, 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 1936年病逝, 著有, 正道居集,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任期,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前任無, 由大總統改設, 继任胡惟德, 攝行, 中華民國第4任國務卿任期, 1916年4月2.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 1936年11月2日 原名启瑞 字芝泉 安徽六安人 祖籍江西饒州 政治家 曾出任國務總理 參謀總長 邊防督辦 臨時執政等 1916至1920年掌握實權 在位期間 反對帝制 總統制 提倡責任內閣制 主張武力統一中國 迫使外蒙古撤治 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 1936年病逝 著有 正道居集 段祺瑞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任期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前任無 由大總統改設 继任胡惟德 攝行 中華民國第4任國務卿任期 1916年4月22日 1916年6月29日前任徐世昌继任無 重設國務總理 中華民國第5 7 9任國務總理任期 1916年6月29日 1917年5月23日前任熊希齡继任李經羲任期 1917年7月14日 1917年11月22日前任李經羲继任王士珍任期 1918年3月23日 1918年10月10日前任王士珍继任錢能訓 中華民國代理國務總理任期 1913年5月1日 1913年7月31日前任趙秉鈞继任熊希齡 中華民國第2任參謀總長任期 1916年3月 1916年4月前任黎元洪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第1 3 5任陸軍總長任期 1912年3月20日 1913年12月前任黃興 臨時 继任周自齊任期 1914年5月 1915年8月前任周自齊继任王士珍任期 1916年4月 1917年5月前任王士珍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代理陸軍總長任期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前任王士珍继任王士珍 中華民國參戰督辦任期 1917年12月18日 1919年7月21日 中華民國邊防督辦任期 1919年7月21日 1920年7月19日 大清提督江北军务总兵官任期 1910年12月18日 1911年10月23日前任雷震春继任杨慕时保定軍官學堂及前身督辦任期 1906年 1910年2月前任馮國璋继任趙理泰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同治四年二月初九 1865年3月6日 中國安徽省廬州府六安縣太平集逝世1936年11月2日 1936歲 11 02 71歲 中國上海市墓地 中国北京市萬安公墓西部陵區籍贯安徽六安政党安福俱樂部 皖 儿女子 段宏業 段宏范女 段宏淑 段宏彬 段宏巽 段宏筠 段宏荃父母父 段從文 母 范氏学历天津武備學堂砲科最優等畢業普魯士軍官學校 英语 Prussian Military Academy 進修获奖建威上將軍军事背景服役皖系軍閥军衔上將参战中日甲午戰爭 與義和團之戰 辛亥革命 護法戰爭 張勳復辟 與白朗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外蒙古撤銷自治 直皖戰爭经历 大清威海衛軍營哨書 1881 天津武備學堂砲科學習 1884 1887 大清旅順砲台監修 1887 1888 普魯士軍官學校 英语 Prussian Military Academy 進修 1889 克虜伯兵工廠實習 1890 天津機器製造局委員 1891 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 1891 1896 大清新建陸軍砲兵二營管帶 1896 1897 大清新建陸軍行營武备学堂砲科監督 1896 1897 大清武衛右軍砲兵管帶 1897 1902 大清武衛右軍行營武备学堂總辦 1897 1902 大清直隸軍政司陸軍參謀處總辦 1902 1903 大清北洋行營將弁學堂參謀學堂 測繪學堂總辦 1902 大清練兵處軍令司正使 1903 大清北洋常備軍左鎮翼長 1903 大清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翼長 1903 1904 大清北洋常備軍第四鎮統制 1904 大清北洋常備軍第六鎮統制 1904 1905 大清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統制兼領汀州總兵 1905 1906 大清鑲黃旗漢軍副都統 未到任 大清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督辦 1906 1907 大清通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督辦 1906 1909 大清保定軍官學堂督辦 1906 1909 大清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 1908 1909 大清北洋陸軍第六鎮統制 1910 大清提督江北军务总兵官 1910 1911 大清第二軍軍統 1911 1912 大清湖广总督兼理湖北巡撫事 未到任 中華民國陸軍總長 1912 1913 中華民國 代 國務總理 1913 05 1916 03 中華民國 署理 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 1913 1914 中華民國陸軍總長 1914 1915 中華民國參謀總長 1916 03 1916 11 中華民國政事堂國務卿 1916 04 1917 11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6 06 1917 11 中華民國陸軍總長 1916 06 1917 11 中華民國討逆軍總司令 1916 07 1920 03 中華民國督辦參戰事務處督辦 1917 12 1918 03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8 03 1918 10 中華民國督辦邊防事務處督辦 1919 07 1920 09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1924 11 24 1926 4 20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 1 1 1 幼年及入伍 1 1 2 學習經歷 1 1 3 回國初期 1 2 中年 1 2 1 清朝 1 2 1 1 結交袁世凱 1 2 2 訓練新軍 1 2 2 1 共和雙電 1 2 3 中華民國 1 2 3 1 袁段反目 1 2 3 2 府院之爭 1 2 3 3 戰敗下野 1 3 晚年 1 3 1 南北和議 1 3 2 隱居天津 1 3 3 移居上海 1 3 4 逝世 2 歷代內閣 2 1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2 2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2 3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3 西原借款 4 中日协定 5 軼事 6 評價 7 著作 8 影視作品 9 参见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1 引用 11 2 来源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 段氏祖籍江西饒州 明末遷英山 清初遷安徽壽縣 清末再遷安徽六安 祖父段佩 屬李鴻章組建的淮軍 以軍功累提督 授振威將軍 曾殺當地土豪劉楠 劉樞 與劉家結怨 父段從文 在鄉務農 母范氏 1 幼年及入伍 编辑 1865年 同治四年 段祺瑞生於安徽六安太平集 為段佩長孫 1 1868年 段佩在外 劉家尋仇 父母攜段祺瑞避安徽壽州 1870年 段佩回鄉 聲勢浩大 全家遷合肥西鄉 置田百餘畝 1 1872年 段佩駐江蘇宿遷 統領劉銘傳軍馬隊三營 他把段祺瑞接到身邊 送私塾讀書 又為段氏定下姻親 女方為宿遷舉人吳懋偉的女兒 1 1878年 段佩卒於任所 段祺瑞轉學合肥西鄉 一年多後因貧輟學 1 1881年 段祺瑞隻身投奔族叔 威海某營管帶段從德 補軍營哨書 1 1882年 父親在探訪回家途中遭劫殺 不久破案 兇手伏誅 次年 母親悲傷過度去世 段祺瑞將父母合葬於合肥西鄉 1 學習經歷 编辑 1885年 李鴻章在天津紫竹林創辦武備學堂 楊宗濂為總辦 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砲科一期 在天津 段祺瑞學習兵法 地形 軍器 砲台 算法 測繪 國文等課程 力學不倦 每屆學校試驗 輒冠其儕輩 與王士珍等齊名於時 還修好從德國進口的管退炮瞄準器 受學校器重 1886年 段祺瑞赴合肥與吳氏完婚 1 李鴻章至武備學堂考察 其他學生連射六砲都未中浮靶 段祺瑞每發必中 李鴻章又問了一些試題 段祺瑞對答如流 李鴻章歎 熟知軍事 俾易造就 是一個可用之材 2 1887年 以最優等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 分配旅順砲台監修 次年生子宏業 冬 李鴻章奏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赴德意志帝國 第一批共五人 名單初呈時未有段祺瑞名 李鴻章予以修改 2 另一說段祺瑞考取第一名 1 另外四人為 商德全 吳鼎元 滕毓藻 孔慶塘 1889年春 五人抵柏林 在普魯士軍官學校 英语 Prussian Military Academy 學理論與操練 之後到埃森市克虜伯兵工廠實習 弗里茨 克虜伯 英语 Friedrich Alfred Krupp 與李鴻章交好 曾親往梅噴射擊場授課 次年春 光緒帝特使洪春偕弗里茨探望留學生 五人操演各式口徑的大炮 十分成功 其他四人先行回國 段祺瑞繼續學習彈殼加工 銑磨來福線 灌製優等鋼技術 以及火砲構造 保養等課程 冬 回國 2 回國初期 编辑 参见 威海衛之戰 段祺瑞入稟李鴻章 李審視一番他的辮子 和顏悅色地說 你的責任是報效國家而不是剪辮子 段祺瑞感到慚愧 因為他很想剪掉 2 先任天津機器製造局委員 1891年改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 1895年 日軍圍困威海衛 段祺瑞帶學生搬運砲彈 又操作大砲與日軍激戰 2 中年 编辑 清朝 编辑 結交袁世凱 编辑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 劉坤一 張之洞等舉薦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練兵 光緒帝下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 新軍採德國建制 按德軍教條訓練 裝備全由德國進口 袁世凱又從淮軍 天津武備學堂和李鴻章等處選拔一批軍官 段祺瑞主管砲兵 又任砲兵學堂監督 1 1898年 段祺瑞升敘加銜 12月 袁世凱新軍編入武衛軍 改稱武衛右軍 由北洋大臣 直隸總督榮祿節制 冬 榮祿派段祺瑞等赴日本觀操 回國後編纂 訓練操法詳析圖說 1 光緒廿六年二月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 段祺瑞隨往 次年吳氏病逝於濟南 袁世凱將表姪女張佩蘅許配給段 張佩蘅幼年喪父 由袁世凱夫婦養大 其祖母即袁世凱之姑母 袁世凱又請段總辦隨營學堂 蕭縣徐樹錚投奔段氏 拜為記室 1902年 袁世凱奏段氏總辦學堂卓有成效 鎮壓廣宗 威縣義和團有功 遂賞戴花翎 加奮勇巴圖魯 1 1912年唐紹儀內閣 段祺瑞在後排左三 訓練新軍 编辑 1903年10月 清政府決定設立練兵處 統轄新軍訓練 同年12月袁世凱兼任練兵處會辦大臣 因袁世凱推薦 段祺瑞升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 加副都統銜 此時段祺瑞与冯国璋 王士珍並称为 北洋三杰 1904年 段祺瑞兼任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署理 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 驻军天津马厂 同年進行的河間秋操演習段祺瑞擔任北軍總統 1906年 段祺瑞改任陸軍第三鎮统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督理 1906年3月被任命為福建省汀洲鎮總兵 段祺瑞南下赴任 5月8日 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在保定成立 段祺瑞任督辦 3 27 段祺瑞在北洋軍系影響力是基於他長期主掌軍隊訓練及養成 新軍逐漸編練成形的同時 段祺瑞也逐漸在軍隊中植入屬於他專屬的倫理性影響力 1909年1月2日 袁世凯一度失勢 遭清政府下令 着即开缺 回籍养疴 袁世凯臨別前將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 段祺瑞則在同年12月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 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 赏头品顶戴 12月18日加侍郎衔 外放任江北提督 驻江苏淮安清江浦 负责本地治安 共和雙電 编辑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 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 袁世凱將段祺瑞召回北京 10月25日段祺瑞升任清军第二军軍統 第二軍隨後開拔南下與第一軍 軍統馮國璋 一同清剿革命黨 清廷增封段祺瑞為湖廣總督 由於袁世凱與革命黨間持續進行談判 南下清軍並未盡全力掃除武漢當地之敵 待11月13日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取得職權後 段祺瑞除湖廣總督之位外會辦撫剿事宜 由於馮國璋攻克武漢三鎮進度過順 11月28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調任第一軍軍統 第二军軍統換由馮國璋擔任 12月5日 段祺瑞下令第一軍退出漢陽 開始進行南北議和 革命軍黃興 孫文等同意 倘能促使宣統退位 可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26日 在袁世凱授意下 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聯名發布徐樹錚起草的 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 4 向隆裕太后逼宮 不久 段祺瑞又發表 乞共和第二電 4 直接挑明 謹率全軍將士入京 與王公剖陳利害 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 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 接受優待條件 溥儀退位 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 编辑 袁段反目 编辑 中華民國成立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段祺瑞同時出任陸軍總長 1913年7月 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 組成段祺瑞臨時內閣 調兵鎮壓二次革命 12月陸軍總長一職由周自齊接任 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 鎮壓白朗起義 1914年2月 袁世凱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職 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貴 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 1914年5月 袁世凱增設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 試圖收回由陸軍部主控的軍權 段祺瑞擔任陸軍總長 段祺瑞因不滿這個調任 在陸軍總長一職任內主要業務都由親信徐樹錚定奪 1914年 日本軍隊占领青岛 段祺瑞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4年後 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檯面 1915年5月 二十一条 签订后 段祺瑞告病辭職 赴西山养病 其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 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憲帝制時 段表示不拥护帝制 府院之爭 编辑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恢復共和制 邀请段祺瑞出山任國務總理 最終段祺瑞回任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 6月袁世凱病逝 黎元洪接任大總統 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 之後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派系內的皖系領袖 1917年 與大總統黎元洪之間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引發府院之爭 引發由张勳领导的溥儀復辟 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于天津馬廠誓師镇压 戰敗下野 编辑 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内 就解决南北分裂 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 与冯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 1917年8月14日 对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 正式加入一战 並派華工到歐洲 及換取列強对中國如大國的待遇 于1917年11月22日辞职 1918年3月22日复职總理 同年10月10日 馮國璋大总统的任期屆满 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段表面與馮約定共同下野 註 1 但持續透過安福系在幕後操縱政權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發 皖軍戰敗被擊潰 皖系勢力自此被完全瓦解 段亦隨即徹底失勢下野 退隐天津並甚少過問政事 晚年 编辑 晚年的段祺瑞 南北和議 编辑 参见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段祺瑞 1924年10月23日 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 推翻大总统曹錕 先邀请孙中山北上 后与奉系妥协 请段祺瑞出山 出任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國家元首 段祺瑞被推為 臨時執政 稱 外崇國信 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 6 43 針對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 段祺瑞宣佈召開善後會議 只限各省首領 各省區長官 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 不包括人民代表 6 43 1925年4月24日 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統令 废除斷續運行12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由中華民國臨時參政院替代之 隱居天津 编辑 1926年3月18日 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 一八惨案 同年4月9日被鹿鍾麟驱逐 避入東交民巷法使館 後聯奉軍不成 20日下野返天津日租界隱居 作寓公潛心禮佛 自号 正道居士 1928年7月3日蔣抵北平後 聽聞段祺瑞之安福系在天津活動之說 乃以學生身分致書段氏 勸其愛惜令名 弟子蔣介石謹致敬於芝泉夫子座前 而問起居 中正與先生別垂二十三年 知先生或憶當年弟子中有蔣志清其人者 此二十三年中 先生幾度秉國大政 備極喧赫 而中正始終追隨先總理 奔走革命 致力撲滅奉先生為領袖之北洋軍閥 歷盡艱苦 而未嘗偶一修音問者公也 今燕雲收復 北伐即告完成 中正身臨舊都 未遑寧處 上書敬候居者私也 公私之間 截然有鴻溝在 中正對於先生已往翊贊共和之勳績 深知尊重 無敢或忘 並深願先生愛惜令名 善用勳望 以固革命之基 而奠共和之實 使天下後世皆知先生救國愛民之真誠 而不終為奸邪宵小之所誤 是則公私之幸也 語曰 君子愛人以德 輒敢以弟子之私 布其誠悃 惟希鑒察 7 161 162 移居上海 编辑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之前 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 就多次到天津日本租界区秘密会晤溥仪 郑孝胥 段祺瑞 吴佩孚等人 欲在东三省和华北地区扶植代理人 8 1932年 据阎锡山日记 段祺瑞使人来访 欲出兵平津攻打张学良 掌权华北以对抗国民政府 合肥 即段祺瑞 使人来云 北方军人均一致倒张 倒后段可收回东省 北方另成政府以抗南 只俟公一诺 余答曰 未闻内乱愈张而外患能息者 日 大国也 不可测度 请段公勿受其欺 此为四月间事 五月间复专使来云 七月下旬 复由王军长寄语云 外交 内部均已办妥 拟入宋哲元军中 效马厂誓师法 通电抗日驱张 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 余曰 外患已成 国固不幸 然负咎有人 段公此举 恐以救国之心 蒙乱国之责 8 1933年1月 日軍攻占山海關 華北情勢危急 蔣恐段祺瑞為日人利用 乃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新之作為特使 持其親筆函赴天津 往見段氏 邀請南下 段氏亦恐遭日人劫持 經思考後決定接受 於1月21日凌晨離開天津南下 1月22日抵達南京 蔣親自於下關碼頭迎接 7 162 1月23日 蔣復陪同段氏往謁中山陵 向孫致意 並 與之暢談辛亥年要求共和通電以前之歷史 謂 此老骨格與精神 求之當世不可多得也 午夜蔣送段氏登車赴上海定居 7 162 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 其宅邸位于法租界霞飞路 今淮海中路 的盛宣怀公馆 日后该公馆先后成为日本國驻沪领事馆 日本国驻沪总领事官邸 旁边为上海图书馆 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其附近 对于段祺瑞的悬崖勒马 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支付2万元的巨款 用以维持段祺瑞及其家人旧属的生活 8 1935年 段被任命為国民政府委员 但没有就职 逝世 编辑 1936年11月2日 段氏於上海病逝 7 162 享年71歲 遺囑 9 余年已七十有余 一朝怛化 揆诸生寄死归之理 一切无所萦怀 惟我瞻四方 蹙国万里 民穷财尽 实所痛心 生平不喜多言 往日曲突徒薪之谋 国人或不尽省记 今则本识途之验 为将死之鸣 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 则余生虽死犹生 九原瞑目矣 国虽微弱 必有复兴直道 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 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 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 勿弃固有之礼教 求学者 勿鹜时尚之纷华 此八勿以应万有 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 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余生平不事生产 後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 丧葬力崇节简 殓以居士服 毋以荤腥馈祭 此嘱 11月3日 蔣致電中央 以其 贊成共和與再造之功 殊不可沒 實為元勳 建議國葬 指示軍事委員會及軍政部派員協助治喪 又親撰輓聯 7 162褒恤令 10 前臨時執政段祺瑞 持躬廉介 謀國公忠 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 功在民國 及袁氏僭號 潔身引退 力維正義 節概凜然 嗣值復辟變作 誓師馬廠 迅遏逆氛 卒能重奠邦基 鞏固政體 殊功碩望 薄海同欽 茲聞在滬溘逝 老成凋謝 惋悼實深 應即予以國葬 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 生平事蹟 存備宣付史館 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 此令 中華民國行政院 蔣審視此令後 又說 段氏對於國家確有不沒之功 於己之師生關係尤無任哀悼也 7 162段氏葬於萬安公墓 歷代內閣 编辑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编辑 主条目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和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改组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 国务總理段祺瑞 外交總長陸徵祥 后由曹汝霖兼署 內務總長王揖唐 財政總長孫寶琦 陸軍總長段祺瑞兼 海军总长刘冠雄 司法总长章宗祥 教育總長張國淦 農商總長金邦平 交通總長曹汝霖 大半由梁士詒決定 參謀總長王士珍 審計院長莊蘊寬 1916年6月30日改组 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 外交總長唐紹儀 唐未到前由陳錦濤兼署 9月唐抵达 因督军团通电反对 旋即辞职 伍廷芳接任 內務總長許世英 財政總長陳錦濤 陸軍總長段祺瑞 兼任 海軍總長程璧光 司法總長張耀曾 張耀曾未到前由張國淦兼署 教育總長孫洪伊 次长吳闓生代理 范源濂继任总长 孫洪伊改任內務總長 原內務總長許世英改任交通總長 農商總長張國淦 交通總長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编辑 主条目 第二次段祺瑞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 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 外交總長汪大燮 內務總長湯化龍 財政總長梁啟超 陸軍總長段祺瑞兼 海軍總長劉冠雄 司法總長林長民 教育總長范源濂 農商總長張國淦 交通總長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编辑 主条目 第三次段祺瑞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 12月13日因新国会 安福国会 成立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 外交總長陸徵祥 內務總長錢能訓 財政總長曹汝霖兼 陸軍總長段芝貴 海軍總長劉冠雄 司法總長朱深 教育總長傅增湘 農商總長田文烈 交通總長曹汝霖 机密院院长曹泾沅 西原借款 编辑西原借款為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 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 为推行 武力统一 政策 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 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 向日本大量借款 1917 1918年 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 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 满蒙四铁路 吉林 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 有线电信 参战 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 共计1 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 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 矿产 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 西原借款所得款項 日後用於財政性支出占65 22 軍費占總支出占25 40 中日协定 编辑主条目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1918年5月16日 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 日语 斎藤季治郎 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 在北京秘密签订 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9日又签订 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 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与日本采取 共同防敌 的行动 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 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 中国应派兵声援 作战期间 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 协定 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 此時沙俄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對上德國處於苦戰狀態 於是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的戰略地位 中国東北面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 軼事 编辑段祺瑞篤信佛教 平日多半喫齋 念佛 朝夕燒香 禮佛 能解 金剛經 法華經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 與其子段宏業 姪子段宏綱皆是圍棋高手 據說段祺瑞少年時曾與劉銘傳下過圍棋 段祺瑞執政時资助过大批围棋好手 包括顧水如 吳清源等 被称作 中国围棋的大后台 段祺瑞長子段宏業是國手級的大師 段祺瑞屢戰屢敗 故往往生氣不語 皆是由段宏綱勸解 段祺瑞也喜歡打麻雀 賭注不大 卻是麻雀高手 往往一夜多勝 蔣介石自稱在保定讀軍校時 軍校總辦是段祺瑞 故蔣介石自認為 段祺瑞學生 親自致贈禮金 加上同樣反共 故段祺瑞晚年與蔣介石關係不差 北洋三傑即段祺瑞 冯国璋与王世珍 外界评三人才能高下 即神仙 老虎 狗 神仙王能力最好 次是段如虎 冯最后 三人皆袁世凯提拔 1911年10月辛亥武昌革命 袁即派出段与冯领清新军近五万 当周即自直隶南下 大战南方军至1912年1月中 国父孙中山自美国搭轮船赶回国 调停南北始停战 段為人倔強 綽號 段厲公 就任執政後 對張作霖 馮玉祥處處遷就 綽號被改為 段哀公 評價 编辑后人评论段祺瑞者甚多 有支持的學者 谁 讚揚其品质高尚 爱国有心 组织才能非凡 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政權 雖為軍閥 但人格正面 為人严肃刻板 不苟言笑 生活朴素 清廉如水 號稱 不抽 不喝 不嫖 不赌 不贪 不占 人称 六不总理 享譽於世 也有人 谁 骂其军阀习气 刚愎自用 迷信武力 倾心权术 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 喜用私人為將領 1924年3月 北京大學紀念25周年活動中 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 段祺瑞與胡適同居第四名 前三名為孫中山 陳獨秀和蔡元培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 抵制洪宪帝制和讨伐張勳復辟这三件事 有 三造共和 的美誉 梁启超评价段祺瑞 其人短处固所不免 然不顾一身利害 为国家勇于负责 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吴佩孚 天下无公 正未知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 奠国著奇功 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 皆误在今日不和 明日不战 忧民成痼疾 中流砥柱失元勋 11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段祺瑞被推为中華民國临时执政 1926年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發動學生抗議 北京軍警鎮壓请愿学生 造成 三 一八惨案 旋被冯玉祥赶下台 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 有说法认为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 向死者长跪不起 并决定终身食素 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 根據當時新聞檔案 段祺瑞根本没有去 三一八 惨案现场 也没有出现在 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 12 並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 暴徒 13 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 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 14 著作 编辑段祺瑞晚年喜好吟詠 有 正道居詩 正道居詩續集 正道居感世集 正道居感世續集 等 後合編為 正道居集 計有文八篇 詩三十五題五十四篇 香港學者陳煒舜積數年之力 在 正道居集 的基礎上補輯逸作 包括文 聯 頌 三十二篇 詩十題十篇 集合近三十位青年學人撰寫解題 註釋 附以 剪影集錦 與 公文電報選輯 編成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臺北 萬卷樓 2020年3月 15 影視作品 编辑趙本山 2011年中國大陸電影 建黨偉業 戴志偉 2009年香港無綫電視 蔡鍔與小鳳仙 马仑 2003年中國大陸電視劇 走向共和 郑榕 1986年中國大陸電影 直奉大战 参见 编辑西山會議注释 编辑 段祺瑞建议推举徐世昌为下届总统 段自己则表示不做副总统 倘若冯国璋愿意在下一任期退为副总统 段祺瑞可以同意 否则他愿意和冯国璋同时下野 段出此途 表面上说 是为了团结北洋派 因为徐世昌是北洋的元老 且和直系有很深渊源 徐出山 直系不会反对 段和冯同时下台 直系也可心平 5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胡曉 段祺瑞年譜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6 2 0 2 1 2 2 2 3 2 4 胡漢輝 廈門市檔案局 胡里山砲臺與洋務運動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4 0 4 1 1925年12月30日 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3日 丁中江 北洋军阀史话 6 0 6 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 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 11 2588 X 7 0 7 1 7 2 7 3 7 4 7 5 呂芳上策劃 王奇生 汪朝光 邵銘煌 林桶法 金以林 黃道炫 楊維真 劉維開 羅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 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11 03 18 8 0 8 1 8 2 张耀杰 晚年段祺瑞的政治投机 载 同舟共进 2016年03期 2022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2 陳煒舜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台北 萬卷樓 2020年 國民政府令褒揚撫卹段祺瑞特予國喪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及其國葬事宜派葉楚傖等人為籌備委員 國史館 2022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21 吴佩孚评价段祺瑞 天下无公 正未知几人称帝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5 中文 中国大陆 段祺瑞因枪杀学生而终身吃素忏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5 04 02 林本源 三一八惨案始末记 1926 王楚卿 段祺瑞公馆见闻 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十一辑 民國大軍閥著作罕有結集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後記 灼見名家 2020年 中文 臺灣 来源 编辑 书籍吴廷燮 合肥段公年谱 北洋三傑王士珍 段祺瑞 馮國璋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段祺瑞 大清 前任 魏光焘 湖广总督1911年 1912年 繼任 废止 中華民國 北洋政府 前任 創設 中華民國陸軍总長1912年3月 1913年12月 繼任 周自齐前任 黎元洪 湖北都督 代理 1913年12月 1914年2月 繼任 段芝貴前任 張鎮芳 河南都督 代理 1914年2月 4月 繼任 田文烈前任 趙秉鈞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1914年5月 1915年8月 1915年5月 王士珍署理 繼任 熊希龄前任 馮国璋 中華民國参謀総長1916年3月 4月 繼任 王士珍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総長1916年4月 1917年5月 繼任 王士珍前任 徐世昌 中華民國政事堂国務卿1916年4月 1916年6月 繼任 改为国务总理 前任 改为政事堂国务卿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1916年6月 1917年5月 繼任 伍廷芳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陸軍总長 代理 1917年7月 11月 繼任 王士珍前任 李经羲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1917年7月 11月 繼任 汪大燮前任 王士珍 中華民國国務总理1918年3月 10月 繼任 钱能訓中国国家元首 中華民國国家元首 前任 曹锟 大总統 臨時執政1924年11月 1926年4月 繼任 张作霖 安国陆海军大元帅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段祺瑞 amp oldid 7566417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