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簡稱《法華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思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從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經》。[1]

  • 《妙法蓮華經》說的是一乘圓教,表達清淨之了義,究竟圓滿,無上微妙。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原因,後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結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大乘佛教菩薩圓融方便教法,在《第三譬喻品》中, 以羊車鹿車牛車作為譬喻, 說明《於一佛乘、分別說三》[2],顯示所有眾生只要信心清淨堅定皆可成佛。在天台宗五味教中,屬於最上醍醐。

版本

《法华经》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年-250年)的著作《中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3]

梵文本

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基尔基特地区(Gilgit)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漢文本

 
明代妙法莲华经刻本,藏于镇江博物馆。

漢譯本現存三種全本: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七卷《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薩曇分陀利經》為〈見寶塔品〉(含提婆達多品)的單行別譯。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册,經號262。鳩摩羅什譯本原先沒有〈提婆達多品〉以及〈普門品〉的重頌,是另行譯出之後,後人再附入其中[4][5]。在竺法護、達摩笈多的譯本以及諸梵本中,提婆達多品的內容是附在〈見寶塔品〉之末,《薩曇分陀利經》是這部份的別行本。竺法護的譯本中無梵文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重頌。[6]

今人譯本有:

  • 黄寶生《梵漢對勘妙法蓮華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藏文本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成书于公元1082年(宋朝元丰五年),为尼泊尔那瓦尔廓特·塔库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羯罗提婆时期。这是一部距今几近千年的相当古老的写本,全经共有137页,274面,每片贝叶约长54厘米,宽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无几,全经内容完整。

日文本

聖德太子於552年將佛教引入日本,其所著之《三經義疏》,即包含《法華經》(其餘2部為《勝鬘經》及《維摩經》),並自行造了「一大乘」之思想。

梵文原典今譯本有:

  • 南條文雄、泉芳璟,《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眞宗大谷大學尋源會出版部,1913年。
  • 岩本裕,《法華経》,岩波文庫,1976年。
  • 三枝充悳,《法華経 現代語訳》,第三文明社,1978年。
  • 植木雅俊,《サンスクリット原典現代語訳 法華経》,岩波書店,2015年。
 
北魏時期, 新疆和田出土梵文妙法莲华经

英文本

Peter Alan Roberts從藏文本轉譯為英文本,題名"The White Lotus of the Good Dharma",2018年發布線上版。[7]

法華宗旨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緣覺」为二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佛乘。以「声闻」、「緣覺」二乘为方便(权)说,终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法華七喻「化城喻」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8][9]

法華經要旨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出〈方便品〉[10]

內容

大要

妙法蓮華經品名
前半14品(迹門) 後半14品(本門)
第1:序品 Nidāna 第15:從地涌出品 Bodhisattva-pṛthivīvivara-samudgama
第2:方便品 Upāyakauśalya 第16:如來壽量品 Tathāgatāyuṣpramāṇa
第3:譬喻品 Aupamya 第17:分別功德品 Puṇyaparyāya
第4:信解品 Adhimukti 第18:隨喜功德品 Anumodanāpuṇya-nirdeśa
第5:藥草喻品 Oṣadhī 第19:法師功德品 Dharmabhāṇakānuśamsṃā
第6:授記品 Vyākaraṇa 第20:常不輕菩薩品 Sadāparibhūta
第7:化城喻品 Pūrvayoga 第21:如來神力品 Tathāgatarddhyabhisaṃskāra
第8:五百弟子受記品 Pañcabhikṣuśata-vyākaraṇa 第22:囑累品 Anuparīndana
第9:授學無學人記品 Vyākaraṇa 第23:藥王菩薩本事品 Vaisajyarāja-pūrvayoga
第10:法師品 Dharmabhāṇaka 第24:妙音菩薩品 Gadgadasvara
第11:見寶塔品 Stūpasaṃdarśana 第2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Samantamukha
第12:提婆達多品 Devadatta 第26:陀羅尼品 Dhāraṇī
第13:勸持品 Utsāha 第27:妙莊嚴王本事品 Śubhavyūharājapūrvayoga
第14:安樂行品 Sukhavihāra 第28:普賢菩薩勸發品 Samantabhadrotsāhana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涌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与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在方便品,如來说唯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實相天台宗解為「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如來以方便力,分说三乘之教。令入一乘,才是如來真实教法。經中又宣說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在如来寿量品:如來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懈怠,而示现灭度。此品旨在宣揚如來「寿命无量」、「教化无量」、「慈悲无量」及「救济无量」。

又,天台宗特別重視安乐行品。在此品,文殊菩薩请问末世持经方法,如來告以「身、口、意、誓願」這四種安樂行(sukha-vihāra),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来譬喻佛不輕易讲说諸佛如來秘密藏的《法华经》。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經)或許是法華經中最有名的一品;在東亞地區的流行程度,甚至超過其他各品。該品描寫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尋聲救苦的事跡。

法華七喻

《法华经》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法華七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 【火宅喻】:出〈譬喻品〉第三(【授記】【舍利弗】)。【火】比喻【五濁】、【八苦】等;以【火宅】喻【三界】。謂三界眾生為五濁八苦逼迫,不得安穩,就像大宅被火所燒不能安居。
  • 【窮子喻】:出〈信解品〉第四。一個失散的孩子,四處流浪,因此貧窮,後來被富裕的父親找回,暗中設法使他醒悟,最後能接手父親的資本。這比喻二乘行者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
  • 【藥草喻】:出〈藥草喻品〉第五。【藥草】喻【三乘根性】。【草】有【小】、【中】、【大】三種,依次喻【天人】、【聲聞】、【菩薩】。藥草雖根性有別,若蒙雲雨霑潤,皆能敷榮鬱茂,治療眾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有高下,若蒙如來法雨潤澤,皆成大醫法王,普度群生。
  • 【化城喻】:出〈化城喻品〉第七。有人想到藏寶處,但在中途懈怠欲退。於是聰慧之導師,權且變化出一座城郭,使他暫時得到休息,令他得至寶藏所在(喻實相之理,一切眾生成佛之所)。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也有人認為化城指的是淨土
  • 【衣珠喻】(又作【繫珠喻】)。出〈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以寶珠繫其衣中;而醉客不覺知,自受貧苦。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以喻二乘往昔曾中下大乘之種,然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
  • 【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安樂行品〉第十四。【髻珠】比喻【法華經】。【輪王】比喻【如來】。謂轉輪聖王髻中明珠,平常不與兵將,直至最後見諸兵眾有大功,才將此珠與人。此喻如來成佛以來種種說法,皆為引導其心,破除煩惱。待見賢聖軍滅三毒,出三界,有大功勳,才為其說諸佛如來秘密藏的《法華經》。
  • 【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醫】比喻【如來】;【子】比喻【世人】;【毒藥】喻【五欲】、【妄見】。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偽詐身亡,令服好藥,以治其病。此喻眾生貪著五欲,入於妄見不得正道,如來以善巧方便示現滅度,令眾生心懷戀慕,渴仰於佛,得種善根,速成佛身。

世尊為弟子授記

譬喻品第三(【授記】【舍利弗】)

【舍利弗】(【智慧第一】)將成就【華光如來】。

授記品第六(【授記】-【摩訶迦葉】、【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大目犍連】)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將成就【光明如來】。

【須菩提】(【解空第一】)將成就【名相如來】。

【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將成就【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將成就【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授記】-【富樓那】、【一千二百名阿羅漢】、【五百阿羅漢】)

【富樓那】(【說法第一】)將成就【法明如來】。

法會中有【一千二百名】無煩無惱,心地自在的【阿羅漢】,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和授記,不禁這樣想道:我們真是太高興了!今日所見所聞的確是從未有過的。如果我們也能像其他大弟子那樣,得到世尊的授記,那不是件很快樂的事?釋迦牟尼佛知道這些人心中的想法,於是【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名阿羅漢】,【我今天就當場為他們逐一授無上等之佛智】。在這些人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比丘】,【將在未來供養】【六萬二千億個佛】,然後自身證果成佛,成就【普明如來】。

其【五百阿羅漢】,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少/兔]陀羅】、【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他們皆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成就如來世尊的大徹大悟而即身成佛。這【五百羅漢成佛後】【皆是同一佛號】,即叫【普明】。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授記】-【阿難】、【羅睺羅】、【學無學二千人】)

【阿難】(【多聞第一】:佛陀的堂弟、侍者)將成就【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羅睺羅】(【密行第一】:佛陀的獨子)將成就【蹈七寶花如來】。

【學無學二千人】將成就【寶相如來】。

觀世音菩薩隨緣變現三十二身

【三十二身】【遊化方便】-【佛陀】以【觀世音菩薩】【隨緣變現三十三身】,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方便遊化】。智者大師將這【三十二身】【分為八類】:

(一)【聖身】【3 身】: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二)【天身】【6 身】: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三)【人身】【5 身】: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四)【四眾身】【4 身】: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五)【婦女身】【1 身】: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六)【童身】【2 身】:應以【童男】、【童女】等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七)【十部身】【10 身】: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執金剛身】【1 身】: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法華論釋

印度大乘佛教論師世親造《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現存菩提流支譯本和勒那摩提譯本。本書據引之法華經梵本與鳩摩羅什譯本不符,而類似現存之尼泊爾梵本。本論注疏有吉藏《法華論疏》三卷、義寂、義一合著《法華經論述記》二卷[11]

註疏

  • 劉宋竺道生《法華經疏》二卷
  • 南梁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八卷
  • 南陳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
  • 天台智顗
    • 《法華文句》十卷
    • 《法華玄義》十卷
  • 嘉祥吉藏
    • 《法華義疏》十二卷
    • 《法華玄論》十卷
    • 《法華統略》六卷
    • 《法華遊意》一卷
  • 慈恩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十卷
  • 荊溪湛然《法華五百問論》三卷
  • 宋戒環《妙法蓮華經解》二十卷
  • 惠洪張商英《法華經合論》七卷
  • 一如《法華經科註》七卷
  • 蕅益智旭
    •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十六卷
    • 《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二卷
    • 《妙法蓮華經綸貫》一卷
  • 憨山德清
    • 《妙法蓮華經通義》七卷
    • 《妙法蓮華經擊節》一卷

影響

  • 信仰中的地位︰相傳鳩摩羅什法師譯出《法華經》後,非常重視,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師講解,鳩摩羅什自聽。[12]大量寺廟的法華鐘之上,鑄刻本經經文,足以說明本經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鐘樓。本經中最受歡迎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有著推廣的作用。
  • 文藝中的地位︰金庸在《天龍八部》一書中,藉由掃地僧和蕭遠山的互動提及《法華經》,以文學家的身分,無形中認證了本經的重要性。[13]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新譯妙法蓮華經. 張松輝注譯. 三民書局. 2000 [2015-06-30]. ISBN 978-957-14-3112-3. (原始内容于2016-03-13). 
  2. ^ 星雲大師全集. books.masterhsingyun.org. [2022-10-24]. 
  3. ^ Paul Williams.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Routledge. 1989年: 142. ISBN 978-0-415-02536-2. 
  4. ^ 李幸玲.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 [2020-05-09]. (原始内容于2020-05-19). 大正藏第33冊所錄法華義記為完整之八卷本依其品次內容可知,此入藏之法華義記是根據羅什妙法蓮華經原譯本隨文注解的……不同於今本妙法蓮華經之處有二:法雲所據譯本正宗中並無提婆達多品,流通觀世音品並無頌文部份。…… 上述可知,無論依入藏之八卷本,或敦煌寫卷殘本,法華義記與妙法蓮華經品次相同的種種跡象,均將結論指向:法雲法華義記乃據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原譯本——即不含提婆達多品的二十七品本而來 
  5. ^ 出三藏記集》:「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自流沙以西。妙法蓮華經竝有提婆達多品。而中夏所傳闕此一品。先師至高昌郡。於彼獲本。仍寫還京都。今別為一卷」。
  6. ^ 方廣錩.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 中華佛學學報 (臺北市: 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7, (10): p.211-232 [2019-04-19]. ISSN 1017-7132. (原始内容于2020-04-18). 
  7. ^ The White Lotus of the Good Dharma. [2020-12-31]. (原始内容于2021-01-23). 
  8. ^ 《妙法蓮華經》:「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9. ^ 妙法蓮華經》: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 ^ 雲棲袾宏《竹窗三筆》:「惟一乘法。無二無三者。法華經之口訣也。」
  11. ^ 佛光大辭典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2020-05-08]. (原始内容于2020-05-19). 
  12. ^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法華經》(題解第8頁),董群釋譯。
  13. ^ 《天龍八部》第43章。

来源

  • Cole, Alan (2005). Text as Father: Paternal Seductions in Early Mahayana Buddhist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pters 2 and 3 of this work present a close reading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the Lotus Sūtra.
  • Pye, Michael (1978). Skilful Means - A concept in Mahayana Buddhism. London, UK: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ISBN 978-0-7156-1266-8. 2nd edition: Routledge 2003.
  • Shinjo Suguro (1998): Introduction to the Lotus Sutra, Jain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0-87573-078-3
  • Tanabe, George J.; Tanabe, Willa Jane (ed.) (1989). The Lotus Sutra in Japanese Cultur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ISBN 978-0-8248-1198-3. [II, 15]
  • Tola, Fernando, Dragonetti, Carmen (2009). Buddhist positiveness: studies on the Lotus Sū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ISBN 978-81-208-3406-4.
  • Yuyama, Akira (1970). A Bibliography of the Sanskrit-Texts of the Sa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外部連結

  • An 1884 English trans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H. Kern from the Sacred Texts Web site
  • Article that comments on the Lotus Sūtra, including origin an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tr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trieved 08/07/2013
  • retrieved 08/07/2013
  • 法華經數位資料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西田龙雄:〈关于西夏语翻译的《法华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楊惠南:〈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妙法莲华经,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6月3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 瑣碎資料的部分, 2012年6月3日, 請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 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妙法蓮華經, 梵文, सद, धर, मप, डर, कस, dhar.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6月3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 瑣碎資料的部分 2012年6月3日 請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 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妙法蓮華經 梵文 सद धर मप ण डर कस त र Sad dharma Puṇḍarika Sutra 簡稱 法華經 梵文 Sad dharma 中文意思為 妙法 Puṇḍarika 意译為 白蓮花 以蓮花 蓮華 從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 比喻佛法的洁白 清净 Sutra 意為 經 故此經之全名為 妙法蓮華經 1 妙法蓮華經 說的是一乘圓教 表達清淨之了義 究竟圓滿 無上微妙 全經總共二十八品 前面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原因 後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結果 法華經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的教法 佛陀弘法 法華經 和 涅槃經 共八年 屬於開權顯實的大乘佛教菩薩圓融方便教法 在 第三譬喻品 中 以羊車鹿車牛車作為譬喻 說明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2 顯示所有眾生只要信心清淨堅定皆可成佛 在天台宗五味教中 屬於最上醍醐 法華經 的地位在大乘佛教菩薩法門中非常的重要 相較於釋迦牟尼佛於前期所說的諸佛如來所出之無上甚深微妙法 金剛經 故曾被鳩摩羅什大法師等稱作 經中之王 是 法華三經 妙法蓮華經 無量義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之一 亦是 護國三經 妙法蓮華經 金光明王經 仁王經 之一 目录 1 版本 1 1 梵文本 1 2 漢文本 1 3 藏文本 1 4 日文本 1 5 英文本 2 法華宗旨 3 內容 3 1 大要 3 2 法華七喻 3 3 世尊為弟子授記 3 3 1 譬喻品第三 授記 舍利弗 3 3 2 授記品第六 授記 摩訶迦葉 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 大目犍連 3 3 3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記 富樓那 一千二百名阿羅漢 五百阿羅漢 3 3 4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授記 阿難 羅睺羅 學無學二千人 3 4 觀世音菩薩隨緣變現三十二身 4 法華論釋 5 註疏 6 影響 7 參考文獻 7 1 引用 7 2 来源 8 外部連結版本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妙法蓮華經 法华经 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後 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 因为龙树菩萨 公元150年 250年 的著作 中论 已引用本经文义 另外 大泥洹经 大般涅槃经 优婆塞戒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 并援引经中文义 3 梵文本 编辑 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 尼泊尔和新疆 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 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 克什米尔体系 基尔基特 和新疆体系 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 在基尔基特地区 Gilgit 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本 多数属于断片 从字体上看 一般是5 6世纪的作品 比较古老 在新疆喀什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 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 从字体上看 大致是7 8世纪的作品 漢文本 编辑 明代妙法莲华经刻本 藏于镇江博物馆 漢譯本現存三種全本 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 正法華經 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七卷 妙法蓮華經 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 添品妙法蓮華經 薩曇分陀利經 為 見寶塔品 含提婆達多品 的單行別譯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 七卷二十八品 六萬九千餘字 收錄於 大正藏 第9册 經號262 鳩摩羅什譯本原先沒有 提婆達多品 以及 普門品 的重頌 是另行譯出之後 後人再附入其中 4 5 在竺法護 達摩笈多的譯本以及諸梵本中 提婆達多品的內容是附在 見寶塔品 之末 薩曇分陀利經 是這部份的別行本 竺法護的譯本中無梵文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的重頌 6 今人譯本有 黄寶生 梵漢對勘妙法蓮華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 藏文本 编辑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 题名 正法白莲华大乘经 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 名 藏梵传译法华经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梵文 妙法莲华经 贝叶写本 成书于公元1082年 宋朝元丰五年 为尼泊尔那瓦尔廓特 塔库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羯罗提婆时期 这是一部距今几近千年的相当古老的写本 全经共有137页 274面 每片贝叶约长54厘米 宽5厘米 每片大小相差无几 全经内容完整 日文本 编辑 聖德太子於552年將佛教引入日本 其所著之 三經義疏 即包含 法華經 其餘2部為 勝鬘經 及 維摩經 並自行造了 一大乘 之思想 梵文原典今譯本有 南條文雄 泉芳璟 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 眞宗大谷大學尋源會出版部 1913年 岩本裕 法華経 岩波文庫 1976年 三枝充悳 法華経 現代語訳 第三文明社 1978年 植木雅俊 サンスクリット原典現代語訳 法華経 岩波書店 2015年 北魏時期 新疆和田出土梵文妙法莲华经 英文本 编辑 Peter Alan Roberts從藏文本轉譯為英文本 題名 The White Lotus of the Good Dharma 2018年發布線上版 7 法華宗旨 编辑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 有了以 声闻 緣覺 为二乘 以 菩萨 为大乘的说法 法华经 的 开权显实 会三归一 思想 融会三乘为一佛乘 以 声闻 緣覺 二乘为方便 权 说 终以成佛为最终目标 如法華七喻 化城喻 所说 开启了 回小向大 的门径 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 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 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8 9 法華經要旨為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出 方便品 10 內容 编辑大要 编辑 妙法蓮華經品名 前半14品 迹門 後半14品 本門 第1 序品 Nidana 第15 從地涌出品 Bodhisattva pṛthivivivara samudgama第2 方便品 Upayakausalya 第16 如來壽量品 Tathagatayuṣpramaṇa第3 譬喻品 Aupamya 第17 分別功德品 Puṇyaparyaya第4 信解品 Adhimukti 第18 隨喜功德品 Anumodanapuṇya nirdesa第5 藥草喻品 Oṣadhi 第19 法師功德品 Dharmabhaṇakanusamsṃa第6 授記品 Vyakaraṇa 第20 常不輕菩薩品 Sadaparibhuta第7 化城喻品 Purvayoga 第21 如來神力品 Tathagatarddhyabhisaṃskara第8 五百弟子受記品 Pancabhikṣusata vyakaraṇa 第22 囑累品 Anuparindana第9 授學無學人記品 Vyakaraṇa 第23 藥王菩薩本事品 Vaisajyaraja purvayoga第10 法師品 Dharmabhaṇaka 第24 妙音菩薩品 Gadgadasvara第11 見寶塔品 Stupasaṃdarsana 第2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Samantamukha第12 提婆達多品 Devadatta 第26 陀羅尼品 Dharaṇi第13 勸持品 Utsaha 第27 妙莊嚴王本事品 Subhavyuharajapurvayoga第14 安樂行品 Sukhavihara 第28 普賢菩薩勸發品 Samantabhadrotsahana法華經二十八品中 天台智者大師將 序品 至 安樂行品 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 迹門 從 地涌出品 至 普賢菩薩勸發品 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 本門 並把第二 方便品 与第十六 如來壽量品 分別視作 迹門 和 本門 的核心 在方便品 如來说唯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實相 天台宗解為 十如是 为令声闻 缘觉二乘人断苦缚 得涅槃 如來以方便力 分说三乘之教 令入一乘 才是如來真实教法 經中又宣說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 所谓开 示 悟 入佛之知见 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实无三乘 在如来寿量品 如來说明 我实成佛以来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而其中间乃至今生 皆是方便示現 又说 佛寿长远 佛身常住 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 佛实际上 常在灵鹫山 常住说此法 为使众生不懈怠 而示现灭度 此品旨在宣揚如來 寿命无量 教化无量 慈悲无量 及 救济无量 又 天台宗特別重視安乐行品 在此品 文殊菩薩请问末世持经方法 如來告以 身 口 意 誓願 這四種安樂行 sukha vihara 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来譬喻佛不輕易讲说諸佛如來秘密藏的 法华经 第二十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經 或許是法華經中最有名的一品 在東亞地區的流行程度 甚至超過其他各品 該品描寫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尋聲救苦的事跡 法華七喻 编辑 法华经 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 采用了偈颂 譬喻 法華七喻 等 赞叹永恒的佛陀 久远实成之佛 说释迦牟尼成佛以来 寿命无限 现各种化身 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 由于行文流畅 词藻优美 在佛教文学史上 具有不朽的价值 火宅喻 出 譬喻品 第三 授記 舍利弗 火 比喻 五濁 八苦 等 以 火宅 喻 三界 謂三界眾生為五濁八苦逼迫 不得安穩 就像大宅被火所燒不能安居 窮子喻 出 信解品 第四 一個失散的孩子 四處流浪 因此貧窮 後來被富裕的父親找回 暗中設法使他醒悟 最後能接手父親的資本 這比喻二乘行者無大乘功德法財 即六度萬行 得以莊嚴 藥草喻 出 藥草喻品 第五 藥草 喻 三乘根性 草 有 小 中 大 三種 依次喻 天人 聲聞 菩薩 藥草雖根性有別 若蒙雲雨霑潤 皆能敷榮鬱茂 治療眾病 以喻三乘之人 根器雖有高下 若蒙如來法雨潤澤 皆成大醫法王 普度群生 化城喻 出 化城喻品 第七 有人想到藏寶處 但在中途懈怠欲退 於是聰慧之導師 權且變化出一座城郭 使他暫時得到休息 令他得至寶藏所在 喻實相之理 一切眾生成佛之所 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 也有人認為化城指的是淨土 衣珠喻 又作 繫珠喻 出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 親友以寶珠繫其衣中 而醉客不覺知 自受貧苦 後經親友告知 乃得寶珠 衣食受用無極 以喻二乘往昔曾中下大乘之種 然未能覺了 後由如來方便開示 乃得證大乘之果 利樂無窮 髻珠喻 又作 頂珠喻 出 安樂行品 第十四 髻珠 比喻 法華經 輪王 比喻 如來 謂轉輪聖王髻中明珠 平常不與兵將 直至最後見諸兵眾有大功 才將此珠與人 此喻如來成佛以來種種說法 皆為引導其心 破除煩惱 待見賢聖軍滅三毒 出三界 有大功勳 才為其說諸佛如來秘密藏的 法華經 醫子喻 又作 醫師喻 出 如來壽量品 第十六 醫 比喻 如來 子 比喻 世人 毒藥 喻 五欲 妄見 謂諸子無知 飲他毒藥 心即狂亂 其父設方便 偽詐身亡 令服好藥 以治其病 此喻眾生貪著五欲 入於妄見不得正道 如來以善巧方便示現滅度 令眾生心懷戀慕 渴仰於佛 得種善根 速成佛身 世尊為弟子授記 编辑 譬喻品第三 授記 舍利弗 编辑 舍利弗 智慧第一 將成就 華光如來 授記品第六 授記 摩訶迦葉 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 大目犍連 编辑 摩訶迦葉 頭陀第一 將成就 光明如來 須菩提 解空第一 將成就 名相如來 摩訶迦旃延 論義第一 將成就 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大目犍連 神通第一 將成就 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記 富樓那 一千二百名阿羅漢 五百阿羅漢 编辑 富樓那 說法第一 將成就 法明如來 法會中有 一千二百名 無煩無惱 心地自在的 阿羅漢 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和授記 不禁這樣想道 我們真是太高興了 今日所見所聞的確是從未有過的 如果我們也能像其他大弟子那樣 得到世尊的授記 那不是件很快樂的事 釋迦牟尼佛知道這些人心中的想法 於是 對摩訶迦葉說 這一千二百名阿羅漢 我今天就當場為他們逐一授無上等之佛智 在這些人中 我的 大弟子 憍陳如比丘 將在未來供養 六萬二千億個佛 然後自身證果成佛 成就 普明如來 其 五百阿羅漢 如 優樓頻螺迦葉 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 迦留陀夷 優陀夷 阿 少 兔 陀羅 離婆多 劫賓那 薄拘羅 周陀 莎伽陀 等 他們皆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即成就如來世尊的大徹大悟而即身成佛 這 五百羅漢成佛後 皆是同一佛號 即叫 普明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授記 阿難 羅睺羅 學無學二千人 编辑 阿難 多聞第一 佛陀的堂弟 侍者 將成就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羅睺羅 密行第一 佛陀的獨子 將成就 蹈七寶花如來 學無學二千人 將成就 寶相如來 觀世音菩薩隨緣變現三十二身 编辑 三十二身 遊化方便 佛陀 以 觀世音菩薩 隨緣變現三十三身 說明觀世音菩薩的 方便遊化 智者大師將這 三十二身 分為八類 一 聖身 3 身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 佛身 得度者 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 辟支佛身 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 聲聞身 得度者 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二 天身 6 身 應以 梵王身 得度者 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 帝釋身 得度者 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 自在天身 得度者 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 大自在天身 得度者 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 天大將軍身 得度者 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 毘沙門身 得度者 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三 人身 5 身 應以 小王身 得度者 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 長者身 得度者 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 居士身 得度者 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 宰官身 得度者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 婆羅門身 得度者 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四 四眾身 4 身 應以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等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五 婦女身 1 身 應以 婦女身 得度者 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六 童身 2 身 應以 童男 童女 等身得度者 即現童男 童女身而為說法 七 十部身 10 身 應以 天 龍 夜叉 乾闥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侯羅伽 人 非人 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 執金剛身 1 身 應以 執金剛神 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法華論釋 编辑印度大乘佛教論師世親造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現存菩提流支譯本和勒那摩提譯本 本書據引之法華經梵本與鳩摩羅什譯本不符 而類似現存之尼泊爾梵本 本論注疏有吉藏 法華論疏 三卷 義寂 義一合著 法華經論述記 二卷 11 註疏 编辑劉宋竺道生 法華經疏 二卷 南梁光宅法雲 法華經義記 八卷 南陳慧思 法華經安樂行義 隋天台智顗 法華文句 十卷 法華玄義 十卷 隋嘉祥吉藏 法華義疏 十二卷 法華玄論 十卷 法華統略 六卷 法華遊意 一卷 唐慈恩窺基 妙法蓮華經玄贊 十卷 唐荊溪湛然 法華五百問論 三卷 宋戒環 妙法蓮華經解 二十卷 宋惠洪 張商英 法華經合論 七卷 明一如 法華經科註 七卷 明蕅益智旭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 十六卷 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 二卷 妙法蓮華經綸貫 一卷 明憨山德清 妙法蓮華經通義 七卷 妙法蓮華經擊節 一卷影響 编辑信仰中的地位 相傳鳩摩羅什法師譯出 法華經 後 非常重視 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師講解 鳩摩羅什自聽 12 大量寺廟的法華鐘之上 鑄刻本經經文 足以說明本經在佛教界的地位 如法鼓山鐘樓 本經中最受歡迎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有著推廣的作用 文藝中的地位 金庸在 天龍八部 一書中 藉由掃地僧和蕭遠山的互動提及 法華經 以文學家的身分 無形中認證了本經的重要性 13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新譯妙法蓮華經 張松輝注譯 三民書局 2000 2015 06 30 ISBN 978 957 14 3112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13 星雲大師全集 books masterhsingyun org 2022 10 24 Paul Williams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Routledge 1989年 142 ISBN 978 0 415 02536 2 李幸玲 光宅法雲 法華經義記 的詮釋觀點 2020 05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9 大正藏第33冊所錄法華義記為完整之八卷本依其品次內容可知 此入藏之法華義記是根據羅什妙法蓮華經原譯本隨文注解的 不同於今本妙法蓮華經之處有二 法雲所據譯本正宗中並無提婆達多品 流通觀世音品並無頌文部份 上述可知 無論依入藏之八卷本 或敦煌寫卷殘本 法華義記與妙法蓮華經品次相同的種種跡象 均將結論指向 法雲法華義記乃據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原譯本 即不含提婆達多品的二十七品本而來 出三藏記集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 自流沙以西 妙法蓮華經竝有提婆達多品 而中夏所傳闕此一品 先師至高昌郡 於彼獲本 仍寫還京都 今別為一卷 方廣錩 敦煌遺書中的 妙法蓮華經 及有關文獻 中華佛學學報 臺北市 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7 10 p 211 232 2019 04 19 ISSN 1017 71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18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The White Lotus of the Good Dharma 2020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3 妙法蓮華經 諸比丘 如來亦復如是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 則不欲見佛 不欲親近 便作是念 佛道長遠 久受懃苦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以方便力 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說二涅槃 若眾生住於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 近於佛慧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如彼導師 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 既知息已 而告之言 寶處在近 此城非實 我化作耳 妙法蓮華經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學 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 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顏 目不暫捨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 何故憂色而視如來 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曇彌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 今汝欲知記者 將來之世 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 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 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憍曇彌 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 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雲棲袾宏 竹窗三筆 惟一乘法 無二無三者 法華經之口訣也 佛光大辭典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2020 05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9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法華經 題解第8頁 董群釋譯 天龍八部 第43章 来源 编辑 Cole Alan 2005 Text as Father Paternal Seductions in Early Mahayana Buddhist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pters 2 and 3 of this work present a close reading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the Lotus Sutra Pye Michael 1978 Skilful Means A concept in Mahayana Buddhism London UK Gerald Duckworth amp Co Ltd ISBN 978 0 7156 1266 8 2nd edition Routledge 2003 Shinjo Suguro 1998 Introduction to the Lotus Sutra Jain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 0 87573 078 3 Tanabe George J Tanabe Willa Jane ed 1989 The Lotus Sutra in Japanese Cultur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ISBN 978 0 8248 1198 3 II 15 Tola Fernando Dragonetti Carmen 2009 Buddhist positiveness studies on the Lotus Su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ISBN 978 81 208 3406 4 Yuyama Akira 1970 A Bibliography of the Sanskrit Texts of the Sadharmapuṇḍarikasut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外部連結 编辑中文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妙法蓮華經An 1884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H Kern from the Sacred Texts Web site Article that comments on the Lotus Sutra including origin an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tra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hreefold Lotus Sutra translated by Bunno Kato retrieved 08 07 2013 The Lotus Sutra translated by Tsugunari Kubo and Akira Yuyama 2009 retrieved 08 07 2013 法華經數位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西田龙雄 关于西夏语翻译的 法华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楊惠南 智顗對秦譯 法華經 的判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妙法莲华经 amp oldid 7496945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