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陸徵祥

陸徵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省太仓县(今江苏太仓)人。中國外交家天主教本篤會修士神父

陸徵祥
性别
出生1871年6月12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
逝世1949年1月15日(1949歲-01-15)(77歲)
 比利時根特圣伯多禄修道院
居住地 比利時根特自治市(1919年-)
国籍 大清(1871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教育程度上海廣方言館
同文館俄文科
职业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 中國國民黨
信仰羅馬天主教
配偶培德女士(Berthe-Françoise-Eugénie Bovy)[1](1899年結婚;1926年逝世)
奖项御賜雙龍寶星

生平

陸徵祥1871年生,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1884年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擔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馆翻譯官。八國聯軍之役,其長官許景澄慈禧處死,遂心生不滿。日俄戰爭事件後,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陸徵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外交官的女兒培德 (Berthe Bovy 1855 - 1926)[2],不顧使館反對,於1899年結婚。由於陸徵祥能力出色,表現優異,仍在1906年升任中國駐荷蘭使臣武昌起义后,1912年1月3日陸徵祥联合一些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退位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應總統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公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將清代「外務部」改為外交部。6月任国务总理,9月辞职。1912年底出任驻瑞士公使,1914年底归国。

1915年初复任外交部长,与外交次长曹汝霖,于2月-5月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1915年10月到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其間,因国务卿徐世昌请假,曾短暫出任政事堂代理國務卿和正式国务卿職務。 1919年任外交总长,率领中華民國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拒绝签字。

 
陸徵祥晚年题赠张若谷的照片

巴黎和會後,由於陸徵祥夫人病況,陸徵祥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照料病妻。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後,陸徵祥參加天主教本篤會,經過教會觀察培訓,成為修士,專心教會事務,1935年6月25日晉鐸為神父。二戰期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利時地方群眾,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華民國盟國戰勝而祈禱,1946年5月18日受聖座封贈為比利时聖安德肋修院 (布魯日)領銜院長榮銜。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利時採訪陸徵祥,陸徵祥一方面对于曾替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另一方面对中国取得抗日戰爭的胜利表示异常兴奋感慨终于“在有生之年得见祖国一雪前耻”。同时,陸徵祥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外交[3]

1945年陸徵祥回憶錄《Souvenirs et Pensées》正式出版。

1946年春季,中華首任樞機主教田耕莘到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拜訪陸徵祥,並討論中國教務發展方針,6月2日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XII)任其為比利時根特本篤會聖伯多祿修道院(Abbétitulaire de Saint-Pierrede Gand)名譽院長並頒予任命狀,8月10日教廷駐比公使沈德總主教為其升院長舉行祝福典禮,參加典禮者包含駐比大使金問泗、駐教廷公使謝壽康、比利時王室等人,此外,亦收到來自各地的祝賀電文,8月26日於根特修道院舉行到任典禮,市長及修道院保管委員會會長分別致歡迎詞並贈古磚一塊作為紀念。

1948年12月病重而住進比利時布魯日的聖芳濟醫院。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1月19日在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中,由教廷駐比利時公使錢鐸(Fernando Cento)總主教主持喪禮,南文院長(Dom Theodore Neve)主持追思彌撒,隨後安葬於修道院墓園中。

评价

陸徵祥貢獻卓著的是中華民國現代外交體制的建設。1912年10月8日國會通過的「外交部官則」,即是出自陸徵祥手筆。外交部內設「一處一室一廳四司」:秘書處、參事室、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部長下新設一次長,四秘書,分管英、日、法、德相關業務,參事則負責法規與條約之研究草擬。

陸徵祥主掌外交其間,說服袁世凱同意廢除清代外務人員「保舉制」(由高官推薦外交人員)任用辦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堅持選拔「不鬧笑話之外交官」。陸就職後另訂《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先將所有部內留任人員免職,再重新依照專業考核,凡無外語外事專業者不予授職,袁世凱之姪兒也因此離任,顧維鈞則甫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國即被延攬入部。至於外館,陸徵祥廢止了清代由公使統籌包辦使館人事與財政權的舊規,外館預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撥決算,外館正式人員皆須經中央政府考核任命。

總括而言,民國初年軍閥混戰,中央各部專業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獨秀,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奠定了中華民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陸徵祥居功甚大。

陸徵祥最為熟知者是中日《二十一條》與《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因此導致的負面評價往往歸罪於他。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1. 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而參與談判的陸徵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關於二十一條,也有意見認為是日本施壓宣戰,袁世凱被迫接受部分條款)。
  2. 1919年率顧維鈞(駐美公使)、王正廷廣州政府代表)、施肇基(駐英公使)、魏宸組(駐比公使)等人赴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會(巴黎和會)。由於山東問題爆發,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戰勝列強不顧中國反對,接受日本要求。在中國國內巨大抗議聲浪與政府訓令下,中華民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和约,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目前坊間流傳之認識是,陸徵祥在和會後期並未主持中國使團工作,因此抗拒簽署的正義表現多被歸功於顧維鈞

1912年陸徵祥内阁

1912年7月成立,僅維持三個月。总理陸徵祥兼任外交总长、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周学熙,司法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林总长陈振先,交通总长朱启钤,工商总长刘揆一(8月补任),

1915年陸徵祥内阁

1915年12月,陸徵祥由代理國務總理真除組閣,當時國務總理改稱國務卿,也僅維持三個月。

参考文献

  1. ^ . Sing Tao Global Network. 15 August 2007 [19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08) (中文). 
  2.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十) P2起
  3. ^ 《北洋政府总理出家比利时》,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1月5日第1327期13版

外部链接

参见

前任:
唐紹儀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2年7月-1912年9月
繼任:
趙秉鈞

陸徵祥, 1871年6月12日, 1949年1月15日, 字子欣, 上海人, 原籍江苏省太仓县, 今江苏太仓, 中國外交家, 天主教本篤會修士, 神父, 性别男出生1871年6月12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逝世1949年1月15日, 1949歲, 77歲, 比利時根特圣伯多禄修道院居住地, 比利時根特自治市, 1919年, 国籍, 大清, 1871年, 1911年, 中華民國, 1912年, 1928年, 中華民國, 1928年, 1949年, 教育程度上海廣方言館同文館俄文科职业政治人物活跃时期20世纪政党,. 陸徵祥 1871年6月12日 1949年1月15日 字子欣 上海人 原籍江苏省太仓县 今江苏太仓 人 中國外交家 天主教本篤會修士 神父 陸徵祥性别男出生1871年6月12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逝世1949年1月15日 1949歲 01 15 77歲 比利時根特圣伯多禄修道院居住地 比利時根特自治市 1919年 国籍 大清 1871年 1911年 中華民國 1912年 1928年 中華民國 1928年 1949年 教育程度上海廣方言館同文館俄文科职业政治人物活跃时期20世纪政党 中國國民黨信仰羅馬天主教配偶培德女士 Berthe Francoise Eugenie Bovy 1 1899年結婚 1926年逝世 奖项御賜雙龍寶星经历 中國駐俄羅斯公使館翻譯官中國出使荷蘭大臣外交總長國務總理中国驻瑞士公使外交部长中华帝国代理國務卿中华帝国国务卿外交總長比利时根特圣伯多禄修道院領銜院長代表作 组建 中華民國外交部 目录 1 生平 2 评价 3 1912年陸徵祥内阁 4 1915年陸徵祥内阁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7 参见生平 编辑陸徵祥1871年生 上海人 原籍江苏太仓 1884年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 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 尤精俄文 1893年奉派擔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馆翻譯官 八國聯軍之役 其長官許景澄被慈禧處死 遂心生不滿 日俄戰爭事件後 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 陸徵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外交官的女兒培德 Berthe Bovy 1855 1926 2 不顧使館反對 於1899年結婚 由於陸徵祥能力出色 表現優異 仍在1906年升任中國駐荷蘭使臣 武昌起义后 1912年1月3日陸徵祥联合一些驻外使臣 电请清帝退位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 應總統袁世凱電命 從駐俄公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 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 將清代 外務部 改為外交部 6月任国务总理 9月辞职 1912年底出任驻瑞士公使 1914年底归国 1915年初复任外交部长 与外交次长曹汝霖 于2月 5月与日本谈判 二十一条 1915年10月到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其間 因国务卿徐世昌请假 曾短暫出任政事堂代理國務卿和正式国务卿職務 1919年任外交总长 率领中華民國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 最后拒绝签字 陸徵祥晚年题赠张若谷的照片 巴黎和會後 由於陸徵祥夫人病況 陸徵祥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 照料病妻 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後 陸徵祥參加天主教本篤會 經過教會觀察培訓 成為修士 專心教會事務 1935年6月25日晉鐸為神父 二戰期間 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利時地方群眾 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 為中華民國與盟國戰勝而祈禱 1946年5月18日受聖座封贈為比利时聖安德肋修院 布魯日 領銜院長榮銜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利時採訪陸徵祥 陸徵祥一方面对于曾替袁世凯签署 二十一条 向国人表示忏悔 另一方面对中国取得抗日戰爭的胜利表示异常兴奋感慨终于 在有生之年得见祖国一雪前耻 同时 陸徵祥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 弱國無外交 3 1945年陸徵祥回憶錄 Souvenirs et Pensees 正式出版 1946年春季 中華首任樞機主教田耕莘到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拜訪陸徵祥 並討論中國教務發展方針 6月2日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XII 任其為比利時根特本篤會聖伯多祿修道院 Abbetitulaire de Saint Pierrede Gand 名譽院長並頒予任命狀 8月10日教廷駐比公使沈德總主教為其升院長舉行祝福典禮 參加典禮者包含駐比大使金問泗 駐教廷公使謝壽康 比利時王室等人 此外 亦收到來自各地的祝賀電文 8月26日於根特修道院舉行到任典禮 市長及修道院保管委員會會長分別致歡迎詞並贈古磚一塊作為紀念 1948年12月病重而住進比利時布魯日的聖芳濟醫院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 1月19日在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中 由教廷駐比利時公使錢鐸 Fernando Cento 總主教主持喪禮 南文院長 Dom Theodore Neve 主持追思彌撒 隨後安葬於修道院墓園中 评价 编辑陸徵祥貢獻卓著的是中華民國現代外交體制的建設 1912年10月8日國會通過的 外交部官則 即是出自陸徵祥手筆 外交部內設 一處一室一廳四司 秘書處 參事室 總務廳 外政司 通商司 交際司 庶政司 部長下新設一次長 四秘書 分管英 日 法 德相關業務 參事則負責法規與條約之研究草擬 陸徵祥主掌外交其間 說服袁世凱同意廢除清代外務人員 保舉制 由高官推薦外交人員 任用辦法 禁止他部向外交部 疏通 人事 堅持選拔 不鬧笑話之外交官 陸就職後另訂 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 先將所有部內留任人員免職 再重新依照專業考核 凡無外語外事專業者不予授職 袁世凱之姪兒也因此離任 顧維鈞則甫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國即被延攬入部 至於外館 陸徵祥廢止了清代由公使統籌包辦使館人事與財政權的舊規 外館預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撥決算 外館正式人員皆須經中央政府考核任命 總括而言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 中央各部專業化程度甚低 唯有外交部一枝獨秀 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 為中國這一 弱國 爭取到較多利權 奠定了中華民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 陸徵祥居功甚大 陸徵祥最為熟知者是中日 二十一條 與 凡爾賽條約 的簽訂 因此導致的負面評價往往歸罪於他 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 中日 二十一條 的簽訂 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 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 而參與談判的陸徵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 關於二十一條 也有意見認為是日本施壓宣戰 袁世凱被迫接受部分條款 1919年率顧維鈞 駐美公使 王正廷 廣州政府代表 施肇基 駐英公使 魏宸組 駐比公使 等人赴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會 巴黎和會 由於山東問題爆發 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 中國發生五四運動 戰勝列強不顧中國反對 接受日本要求 在中國國內巨大抗議聲浪與政府訓令下 中華民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和约 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 目前坊間流傳之認識是 陸徵祥在和會後期並未主持中國使團工作 因此抗拒簽署的正義表現多被歸功於顧維鈞 1912年陸徵祥内阁 编辑主条目 第一次陸徵祥內閣 1912年7月成立 僅維持三個月 总理陸徵祥兼任外交总长 内务总长赵秉钧 陆军总长段祺瑞 海军总长刘冠雄 财政总长周学熙 司法总长许世英 教育总长范源濂 农林总长陈振先 交通总长朱启钤 工商总长刘揆一 8月补任 1915年陸徵祥内阁 编辑主条目 第二次陸徵祥內閣 1915年12月 陸徵祥由代理國務總理真除組閣 當時國務總理改稱國務卿 也僅維持三個月 参考文献 编辑 北洋政府外長簽 二十一條 後的下場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signed the Twenty one Sing Tao Global Network 15 August 2007 19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08 中文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lt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 gt 十 P2起 北洋政府总理出家比利时 中国 环球时报 2007年1月5日第1327期13版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陸徵祥陳三井 陸徵祥與巴黎和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學習時報 民國初年外交體制的變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s archives ith sinica edu tw news con php no 285 https taiwaninfo nat gov tw news php unit 60 75 75 81 81 90 182 amp post 63547参见 编辑慕庐 前任 唐紹儀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1912年7月 1912年9月 繼任 趙秉鈞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陸徵祥 amp oldid 763843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