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語: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是一所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美洲大學協會的12個創始校之一,及NCAA體育賽事聯盟常春藤盟校的成員。哥大是紐約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美國歷史第五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或第六,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有争议)。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學校徽
Universitas Columbiae Neo Eboracensis拉丁名稱[1]
老校名国王学院
(1754–1784)
哥伦比亚学院
(1784–1896)[2]:53–60
校训拉丁語: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3] [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篇 36:9)]
创办时间1754年5月25日,​268年前​(1754-05-25
IPEDS编码190150
学校类型皇家学院 (1754–1776)
私立大学 (1776年-至今)
捐贈基金$109亿 (2019)[4]
校长李·卡羅爾·布林格
(Lee Carroll Bollinger)
教務長艾拉·卡兹尼尔森(代理)
(Ira Katznelson)
教师人數4,370[5]
学生人數33,413(2019年秋季学期)[6]
本科生人數9,001(2019年秋季学期)[6]
研究生人數24,412(2019年秋季学期)[6]
校址 美國纽约州纽约
40°48′27″N 73°57′43″W / 40.80750°N 73.96194°W / 40.80750; -73.96194坐标40°48′27″N 73°57′43″W / 40.80750°N 73.96194°W / 40.80750; -73.96194
校區城区
总计 299英畝(1.21平方公里)
报纸哥伦比亚每日观察家
校隊NCAA第一级别
常春藤盟校
东部学院赛艇协会英语Eastern Association of Rowing Colleges
大西洋沿岸中部校际帆船协会英语Middle Atlantic Intercollegiate Sailing Association
(帆船)
31支体育隊
代表色哥倫比亞藍 and 白色[7]
   
昵称哥伦比亚雄狮 (Columbia Lions)
吉祥物咆哮的狮子 (Roaree the Lion)
網站www.columbia.edu
位置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英廷敕書成立。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在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在1896年,学校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同时改新名稱為「哥伦比亚大学[8][9]

目前哥倫比亞大學共設有20個學院,包括4個大學部學院以及15個研究所學院。哥大的商學院國際暨公共事務學院新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師範學院等研究所及專業學院在國際上享負盛名。

历史

国王学院(1754年-1784年)

 
国王学院礼堂(King's College Hall), 1770

有关在英属纽约省建立一所高等学府的讨论开始于1704年,刘易斯·莫里斯上校(Colonel Lewis Morris)向英国圣公会差会写信,试图说服协会相信纽约是容纳这所高等学府的理想区域[10]。然而,直到位于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以后,在纽约成立新学院的计划才开始正式提上日程。1746年,纽约省议会通过一项为新学院筹集资金的法令。1751年,省议会任命了一个包括七名英格兰教会成员在内的十人委员会,以监督指导通过发行州彩票(State Lottery)筹集到的学院建设资金的使用[11]

学校于1754年7月正式开课,首任校长为神学博士萨缪尔·约翰逊[12]。约翰逊博士也是学院第一届仅有八名学生的唯一导师。授课在现在位于曼哈顿下百老汇(Lower Broadway)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进行[13]。随后,这所纽约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境内的第五所大学,正式根据乔治二世国王的《王室特许状》以国王学院之名于1754年10月31日成立[8]

1763年,约翰逊博士的校长一职由毕业于牛津大学女王学院的迈尔斯·库珀(Myles Cooper)接替,他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托利党人。在美国革命的紧张政治气氛中,他在学校的主要课堂讨论对象是一位名叫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1777届本科生[14]。对于国王学院来说,1776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学校的教学活动从1776年大陆军进入纽约开始停止了八年,其中一段时间纽约被英军军事占领,直到英军1783年正式从纽约撤离才得以恢复。学校的图书馆被洗劫,唯一的建筑先被大陆军,然后被英军征用为军医院[15][16]。学校被革命者占领以后,学校的王室支持者(Loyalist)被迫离开了国王学院。他们在查尔斯·英格利斯(Charles Inglis)牧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新斯科舍的温莎(Windsor),在那里他们建立了现在被称作国王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的学校。

哥伦比亚学院(1784年-1896年)

 
在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上的哥特复兴式法学院大楼

美国革命之后,学院向纽约州为其重建寻求支持,为此作出了根据纽约州任何可能的要求对学院的章程进行修改的保证[17]。州议会批准了支持学院的建议。1784年5月1日,“给予在此之前被称为国王学院的学院部分特殊权利的法案”(an Act for granting certain privileges to the College heretofore called King's College)在州议会得到通过[18]。法案设立了一个校董事会以监督国王学院的重建。并且为了表示对美国新生共和政体的支持,州议会在法案中规定“位于纽约市的,在此之前被称为国王学院的学院从今以后将永远被称为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一词正是美国的女性化代称[18]。之后的1787年,学校董事们终于意识到了学校章程中存在的缺陷,他们于1787年2月成立了一个由约翰·杰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章程修正委员会。同年四月,学校正式采用了赋予二十四位校董事权力的新章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9]

1787年5月21日,萨缪尔·约翰逊之子威廉·萨缪尔·约翰逊被一致推选为哥伦比亚学院的校长。在供职于学院之前,约翰逊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大陆会议并且被选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代表[20]。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纽约国家首都和纽约州府的双重身份,以及连续几届联邦党政府的执政,复兴的哥伦比亚学院在诸如汉密尔顿和杰伊等联邦党人的资助下茁壮成长。1789年5月6日,乔治·华盛顿总统与约翰·亚当斯副总统参加了哥伦比亚学院的毕业典礼,以表彰那些参与了美国革命的校友们[21]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约1900年

学院的招生,结构以及学术水準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不变,多届校长对学院的运作基本没有做出调整。1857年,学院从公园区(Park Place)搬迁至以哥特复兴式建筑为主的,位于49街以及麦迪逊大道的校区。这也是学校在接下来五十年里的校园。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校长弗雷德里克·奥古斯都·波特·巴纳德(Frederick Augustus Porter Barnard)的领导下,学院迅速地展现出了现代大学的雏形[22]。此时,归功于城市快速膨胀的人口,对纽约房地产的投资成为了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23]。时至今日,更有人将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天主教会并列视为纽约市的前三大土地拥有者[24]

哥伦比亚大学(1896年至今)

1896年,学校董事们正式决定使用“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这所学校的新名字。自此以后直到今天,她的官方名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校长塞斯·洛(Seth Low)再一次搬迁了校园,这一次校园从49街转至现在的地址——一个更加宽阔的,位于快速发展的晨边高地[25]的校区。在洛的继任者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长达四十多年的工作下,哥伦比亚大学快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为后来的大学设立了“综合性大学”的典范 [26]

 
智慧女神Alma Mater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约翰·瑞·邓宁(John Ray Dunning),伊西多·艾萨克·拉比恩里科·费米以及波利卡普·库施开展的有关原子的研究,因为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建成以及之后曼哈顿计划的启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27]。1947年,为了满足美国二战退伍军人的需求,大学的一所附属院校被重组为一个本科生学院,命名为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2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在1968年数百名学生占领了学校的多幢建筑后达到了顶点。这次事件迫使校长格雷森·柯克(Grayson Kirk)辞职,同时也催生了校理事会[29][30]

虽然学校的多个学院早已从多年前开始招收女生,哥伦比亚学院直到1983年秋季才第一次招收女性。在与巴纳德学院关于合并两校的,长达十年的谈判失败后,一个只招收女性的巴纳德学院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附属学院[31]。现今巴纳德学院仍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的毕业生会被授予由哥伦比亚大学和巴纳德学院共同颁发的学位[32]

校区

晨边高地

 
位于百老汇大道(Broadway)和阿姆斯特丹大道(Amsterdam Avenue)之间,穿过大学校园的的“学院走廊”(College Walk)

大多数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學部學生和研究所學生在位于纽约市晨边高地的主校区学习——根据塞斯·洛十九世纪晚期的观点,大学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可以在一个校园内完成。校园由麦金米德与怀特建筑师事务所(McKim, Mead, and White)的建筑师们采用布杂风格(Beaux-Arts principles)的设计思路主持设计。校区占地超过六个街区,32英亩(13公顷)。哥伦比亚大学在晨边高地拥有7,800套公寓,用来提供给教职員以及研究生们居住;另外几乎所有的二十余个大學生公寓(包括起初即设计为学生公寓的建筑以及后来改作学生公寓的建筑)都位于校园附近或晨边高地地区。学校拥有发达且历经一个世纪的地下隧道系统,最古老的部分甚至要早于晨边高地的主校区。其中有一些仍然对公众开放,而其余部分则已经被封锁起来[33][34]

 
巴特勒图书馆 (Butler Library)

通常被称为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的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图书馆(The Nicholas Murray Butler Library)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统中最大的单体图书馆,也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建筑物之一。该图书馆起初是由前校长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提出作为扩展洛氏纪念图书馆的“南馆”(South Hall)建造。图书馆由爱德华·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他同时也是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系统的资助人——资助建造,由巴特勒校长最中意的建筑师詹姆斯·甘博·罗杰斯(James Gamble Rogers)设计。图书馆于1934年建成,并在1948年改名为巴特勒图书馆。图书馆采用新古典式设计。其正面由一排爱奥尼亚式石柱装饰,石柱上方镌刻着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许多伟大作家,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姓名,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品是选修哥伦比亚学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学生的必读书籍[35]。截至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统的收藏量已经超越了1,100万,是美国第八大图书馆系统,同时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系统收藏量排名中位居第五[36][37]。其中学校的东亚图书馆(East Asia Library)始建于1902年,是美国东亚研究领域的主要收藏地之一,拥有超过1,000,000册的中文日文韩文藏文蒙文满文以及西方语言文献书籍,7,500种期刊,以及55种报纸的馆藏[38]。其中图书馆收藏的第一部中文图书是1902年由清朝慈禧太后赠予的5,044卷《古今图书集成》。在东亚图书馆非开放式的善本特藏书库中还藏有丰富的珍贵资料,如甲骨文,门神年画,日本宫廷戏剧脸谱,以及中国之外的最丰富的谱牒收藏,日本木刻印制品以及江户时代的木刻书籍,以及少量的但极其珍贵的韩国善本书籍收藏[39]

晨边高地校区的许多建筑被列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作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以及校区核心的的洛氏纪念图书馆因其重要的建筑价值被收入该名录。哲学楼(Philosophy Hall)则因为其作为调频收音机发明地的原因被收录。另外一个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同时是物理系与天文系所在地的普平楼也被收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铀裂变的实验就是在这里,于丹麦哥本哈根完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分裂的十天后,由恩里科·费米主持进行。[40][41][42]

为使校园中央的洛氏图书馆与其前方广场更加协调,麦金姆-米德-怀特公司邀请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在洛氏纪念图书馆前方台阶的中心设计了一座名为“母校”的雕像。雕像中的女神身穿学袍,头戴桂冠,于王座之上平视前方。王座扶手的前端是两盏明灯,代表着智慧(Sapientia)与信条(Doctrina)。女神膝上打开的书本象征着知识,一只代表智慧的猫头鹰藏在学袍的褶皱中。女神右手手持一柄由四束麦穗装饰的权杖,权杖顶部的王冠象征着学校初创之时曾为王室特许机构的历史。女神的部分创作原型据说是一位名叫玛丽·劳顿(Mary Lawton)的当地演员。雕像于1903年9月23日以罗伯特·戈莱特(Robert Goelet)先生及其夫人的名义正式赠送给学校。起初雕像的桂冠以金叶覆盖,在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中,一枚炸弹对雕像造成了损坏,不过随后得到了修复[43]。雕像中隐藏的小猫头鹰后来成为了许多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传说中的主角,最为人熟知的一条是:新生中第一个在雕像中发现这只猫头鹰的人将会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而那些随后找到的男生们将会在学校对面的巴纳德女子学院遇见自己的新娘[44][45]

“校园台阶”(The Steps),或者称为“洛氏台阶”(Low Steps)、“城市海滩”(Urban Beach),是一个非常受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们欢迎的会面地点。这是一段连接校园低地部分(即南校园,South Field)与地势较高部分的大理石台阶。受城市美化运动启发的这一设计为哥伦比亚大学及其附属学院的学生及教职工的日常聚会,活动与大型仪式提供了舒适与宽敞的户外空间。同时麦金姆公司经典的洛氏图书馆正面设计是十九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的一个缩影。作为洛氏图书馆的入口,庄重的古典风格石柱和门廊无不显示其装饰建筑的重要性[46]。气候温暖宜人的时候,洛氏台阶经常成为学生们享受日光浴,午餐与玩飞盘的理想去处[47]

 
从巴特勒图书馆面向洛氏纪念图书馆拍摄的晨边高地校区全景

其他校区

 
拉蒙特(Lamont)校区入口,纽约州帕利赛德(Palisade)
 
位于华盛顿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007年4月,大学购买了位于晨边高地校区以北曼哈顿维尔的一个工业区超过三分之二,约17英亩(6.9公顷)的土地。这块从125街延伸至133街的新校区计划容纳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SIPA),以及主要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莫蒂默·B·扎克曼心智、大脑与行为研究学会(Mortimer B. Zuckerman Mind Brain Behavior Institute)[48]。这一涉及70亿美元资金的扩展计划包括拆毁除三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外的所有建筑,清除区域内所有的轻工业和仓库,以及重新安置132幢公寓的租户,最后这一区域将为哥伦比亚大学增加6,800,000平方英尺(630,000平方米)的校园面积。但基于从财产保护、公平交换土地到维护居民权的许多理由,西哈勒姆(West Harlem)区的社区活动团体反对大学的这一扩张计划[49][50]。随后举行的听证会听取了周围社区的反对意见。后来,纽约州的帝国州发展公司(Empire Stat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通过表明曼哈顿维尔地区的萧条现状获得了该地块的使用权,并且在2008年12月得到了政府部门给予的,为了发展公共事业使用私人财产的权利[51]。2009年5月20日,纽约州公共机构管理理事会(New York State Public Authorities Control Board)批准了学校在曼哈顿维尔的扩大计划[52]。2016年10月24日,新校区举行了落成典礼,同时莫蒂默·B·扎克曼心智、大脑与行为研究学会与伦费斯特艺术中心(Lenfest Center for the Arts)也正式开始向校区内首座建筑,杰罗姆·L·格林科学中心(Jerome L. Greene Science Center)进行搬迁。杰罗姆·L·格林科学中心预计于2017年春正式运营。[53]

纽约基督教长老宗医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是一所同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机构。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美国2009年最佳医院排名”,她的总排名为第六名,在高校医院的排名中列第三名。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纽约州精神病学研究所(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有战略合作关系,并且有其他十九所美国医院以及四所位于海外的医院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学校与健康相关的学院均位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她占地20英亩(8.1公顷),位于华盛顿高地附近,与晨边高地主校区相隔50个街区。其他通过纽约基督教长老宗医院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还包括在曼哈顿的佩恩·惠特尼门诊部(Payne Whitney Clinic),以及位于纽约州白原(White Plains)的佩恩·惠特尼·温彻斯特(Payne Whitney Westchester)精神病学研究所。[54]在曼哈顿的北端,因伍德(Inwood)附近,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占地26英亩(11公顷)的贝克尔运动综合中心(Baker Athletics Complex),其中包括了劳伦斯·A·韦恩运动场(Lawrence A. Wien Stadium),以及野外运动,室外田径和网球的相关运动设施。大学的第三个校区是位于哈德逊河(Hudson River)西岸,占地157英亩(64公顷)的拉蒙特-多赫提地质观测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以及位于纽约州帕利赛德(Palisade)的地质研究所。第四个校区是坐落于纽约州欧文顿(Irvington),面积60英亩(24公顷)的内维斯实验室(Nevis Laboratories)。该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粒子物理与运动物理。此外学校在巴黎的雷德楼(Reid Hall)还有一块远离本土的教学区[8]

可持续发展

 
艾弗里建筑与美术图书馆(Avery Architectural and Fine Arts Library)

2006年,学校成立了环境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以发起,协调和实施减轻学校环境足迹(Environmental Footprint)的方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维尔的扩建计划作为其“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相关设计”的试点计划。这一计划专注于实现智能化发展(smart growth),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以及绿色建筑设计准则("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55]。哥伦比亚大学是“2030挑战计划伙伴”(2030 Challenge Partners)的成员之一。这一计划由纽约市的九所大学参与,旨在今后十年内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30%。哥伦比亚大学在所有新造建筑和主要的翻新工程中均采用了LEED标准。学校为自己设定的最低标准是银奖级,但纵观其设计与审核过程,她完全可以达到更高的评级。虽然这样的标准无疑对消耗大量能源的实验室和研究大楼是一个挑战,然而学校在实验室的设计上同样采用了基于LEED标准的设计指导,在保护实验人员安全的同时增大能源使用的效率[56]

每周四和周日,哥伦比亚大学都会开办绿色集市。在那里,当地的农民可以将他们的产品售予纽约市民。另外在四月与十一月期间,作为当地园艺作物中心之一的霍奇森农场(Hodgson’s Farm)还会在集市中销售多种多样的植物与花卉。这一集市是由非营利组织“GrowNYC”在纽约市各地组织的许多类似集市中的一个[57]。餐饮服务方面,除了提供以可持续捕捞方式获取的海产品以及通过良性贸易购买的咖啡以外,哥伦比亚大学还将其36%的预算投入当地产品的采购[58]。因为其在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上采取的努力,哥伦比亚大学在“2011年高校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被评为“B+”级[59]

公共交通

位于曼哈顿的哥大公共交通非常便利,纽约地铁1号线的116 Street Station - Columbia University站直接服务于校园,从校园向东穿过晨边公园后走过两个街区可到116街站搭乘地铁A线,B线和C线,其中A线可到达肯尼迪国际机场(需换乘肯尼迪机场捷运JFK AirTrain)。另有大都会运输署(MTA)运营的多条公交线路,其中M4路公交车途径中央公园北侧及东侧,可到大都会美术馆,车程约半小时;M60SBS公交车(SBS指Selected Bus Service,是MTA运营的高频发车的快速公交)可到拉瓜迪亚机场,车程约40分钟。具体地铁公交信息请查阅MTA官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及组织结构

本科生申请以及财政支持

 
Van Am Quad
 
哥伦比亚学院(左), 工程学院(右)

哥伦比亚大学2023届本科生(哥伦比亚学院与工程学院)的录取率为5.1%,这使她成为全美录取率第二低的大学,仅高于哈佛大学[60]。 2019届本科生接受录取的比例为6.1%[61]。而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2年高校录取率排行榜”由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录取率与接受录取率,哥伦比亚大学与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并列为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学校[62]。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种族多元的学校,大约有52%的学生将自己归类为有色人种。此外,超过50%的本科生接受助学金,平均金额达到46,516美元[63]。 2015-2016学年,本科生的学费为50,526美元,而包括食宿的总花费则要达到65,860美元[64]

2007年4月11日,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了来自校友,传媒界亿万富翁约翰·克鲁格(John Kluge)共计400万至600万美元,专门用于本科生助学金的捐赠。这笔资金是高等教育史上最高的单笔捐助之一。虽然具体数额仍将取决于克鲁格去世时的最终资产值,但这笔慷慨的捐赠已然成功帮助学校改善了助学金的发放政策[65]。年度捐赠和筹款总量的增加,以及捐赠款项使用量的加大使得学校可以更慷慨地将助学金发放给优异的学生。2008年以后,学校为家庭年收入60,000美元以下的本科生提供入学就读的专门款项,食宿与学费由学校完全承担。同年,学校停止向得到经济补助的新生及老生发放贷款,并将曾经作为经济补助一部分的贷款变为由学校发放的助学金。然而这一政策并不适用于国际学生,转学生,访问学生以及通识教育学院学生[66]。2010年秋季,哥伦比亚学院与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开始接受“Common Application”申请系统,这一政策的改变意味着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最晚采用“Common Application”的常春藤联盟成员,以及最后一批接纳“Common Application”系统的主要学术机构之一[67]

除助学金外,学者奖(非奖学金)同样由招生委员会发放给学生。学者奖的种类包括约翰·W·克鲁格学者奖(John W. Kluge Scholars)、约翰·杰伊学者奖(John Jay Scholars)、C·普雷斯考特·戴维斯学者奖金(C. Prescott Davis Scholars)、环球学者奖(Global Scholars)、埃格利斯顿学者奖(Egleston Scholars)[68]、以及科学研究伙伴(Science Research Fellows)。被提名的学生由招生委员会从第一年的申请者中遴选,根据学校的标准,被选为前四种学者(即除埃格利斯顿学者和科学研究伙伴外)的学生“得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卓越的学术与个人成就,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求知欲,思想的原创性与独立性,以及他们由于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背景所带来的多样性”[69]

组织结构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等。同时,许多相关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70]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71]。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72]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院与专业学院[73]
学院名称 成立年代
医学院 1767年
协和神学院 1836年
口腔医学学院 1852年
法学院 1858年
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 1864年
人文与科学研究生院 1880年
建筑、规划与维护研究生院 1881年
教师学院 1889年
护理学院 1892年
社会工作学院 1898年
新闻学研究生院 1912年
商学院 1916年
公共卫生学院 1922年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1946年
通识教育学院 1947年
艺术学院 1948年
进修学院 1995年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独立的,私人资助的,无宗派的高等教育机构。她正式的法人名称是“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受托人”(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大学的首部章程于1754年由英王乔治二世颁布,现行的章程则是在1787年首次制定,1810年由纽约州议会最后修改而成。大学由二十四位校董事会成员管理,通常包括作为当然委员(ex officio)的校长。校董事会成员们负责选择自己的继任者,其中六人从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Columbia Alumni Association)推荐的人选中任命;六人由董事会在与校理事会磋商后予以委任;而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余十二人则由董事们通过内部程序任命。校董事会成员任期六年,一般不得连任超过两届。校董事们可以任命校长与其他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在需要时审核与确认教职的委任。校董事们有权确认学校的财政与投资计划,批准预算,监管学校的捐赠,指导学校的地产与其它资产的管理,以及监督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74][75]

校理事会是由董事会成员们在1969年全校范围投票后成立的机构。它继承了1890年成立的校评议会(University Council): “一个由教师,院系主任和高级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组成,用来规范学校工作人员内部事务以及讨论学校重要事务的机构”的权利。校理事会是一个由从学校所有选区中选出的107名成员组成的一院制机构,成员中包括校长、教务长、哥伦比亚学院和人文与科学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院长、所有校理事会的当然委员(ex offcio)、以及五位由校长从学校管理人员中任命的成员。校长担任理事会的主席。校理事负责审阅学校的教学政策,硬件设施的发展更新,预算,以及学校的对外交往。校理事会同时还负责监督教师们的学术自由情况以及学生与教师们的福利情况[76]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经由校董事会与校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磋商后选出,代表校董事会的意愿,是学校的最高级行政人员。校长在行政管理中的助手有教务长(Provost)、高级执行副校长(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执行副校长(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Health and Biomedical Sciences)、分管各个部门——例如人力资源、学校安全等——的副校长,学校总顾问,秘书长,以及各个院系的主任。所有这些人员均由校长提名后,经校董事会予以任命并代表校董事会的意愿[74]李·卡罗尔·布林格于2002年6月1日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九任校长。作为平权法案的杰出支持者,他是最高法院两个相关连的重要案例,即格拉特诉布林格案(Grutter v Bollinger)以及格拉茨诉布林格案(Gratz v Bollinger)——这两个案例维护和明确了坚持多元化在是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平权法案的重要途径——中的核心人物。他还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广泛发表著述。在大学里,他除了担任校长的职务外,还兼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教职[77]

研究与排名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78],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79];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80];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81];以及二十九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82]。截止2020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员中,共有10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五)、5位菲尔兹奖得主5位图灵奖得主

綜合排名
全球名次
ARWU主排名[83] 7
QS主排名[84] 19
泰晤士主排名[85] 11
美國新聞全球版[86] 7
全国名次
《ARWU》主排名[87] 6
華爾街》/《泰晤士》[88] 15
《福布斯》[89] 14
《美國新聞》本地版[90] 2
華盛頓月刊[91] 14

哥伦比亚大学是北美地区第一个成功分裂原子的地方;调频收音机及激光的诞生地;电子工程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教授迪米特里斯·安纳斯塔修(Dimitris Anastassiou)在这里成功开发出可以通过有限带宽传输高质量音频、视频的MPEG-2算法;生物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第一次引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完好器官中的细胞[92]。其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的发明与成果还包括用来开发液晶显示器(LCD)的连续横向固化(Sequential Lateral Solidification,SLS)技术、System Management Arts(SMARTS)软件、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应用于语音及视频会话,聊天,即时信息以及被称为“白板”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药典、Macromodel(一款应用于计算化学的软件)、一种更新更好的玻璃纤维混凝土配方、蓝色发光二极管(Blue LEDs)、以及Beamprop(应用于光子学领域的软件)[93]。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每年在健康科学领域约有175项新发明。市面上超过30种药物是基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发明与发现而问世,它们包括类克(Remicade,用于治疗关节炎)、阿昔单抗(Reopro、Abciximab,针对血栓相关症状)、适利达(Xalatan)、拉坦前列腺素(Latanoprost,两者均为治疗青光眼的药物)、贝赋(Benefix)、肩假体(shoulder prosthesis),检测心血管疾病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以及用于癌症治疗的伏立诺他(Zolinza)[94]。哥伦比亚大学科技风险投资公司(Columbia Technology Ventures,原名科学与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当前拥有600项专利以及超过250项有效的许可协议[94]。根据学校官方的统计,其2006财年的专利相关收入超过了2.3亿美元,是世界所有大学中最高的[95]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apel)
 
道奇楼 (Dodge Hall)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全美綜合大學排名第3名[96],全美法學院第4名、商學院第8名,全球大學排名第6名。[97]另在2021年《華爾街日報》及《泰晤士高等教育》共同發表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第15名。[98]

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9名[99],並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1名。[100]

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公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位居第7名[101],在國立臺灣大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則位居第13名。[102]

1996年至2008年期间,18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员获得了诺贝尔奖[103]。教师中获奖的成员包括理查德·阿克塞尔马丁·查尔菲埃里克·坎德尔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奥尔罕·帕慕克埃德蒙·费尔普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104]。而在其他学术奖项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同样取得了很大收获,他们中包括30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105],4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105];4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105];20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106];3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颁发奖项的获得者[107];以及143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105]

学生生活

概况

学生人口统计分布 - 2014[108][109]
本科生 研究生
亚裔/太平洋岛民 17.1% 10.9%
非裔美国人 7.2% 4.1%
拉美裔 12.8% 5.7%
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 0.5% 0.1%
两或多种族混血 4.7% 1.7%
白人 38.1% 32.6%
非居民外国人 13.4% 34.3%
未知 6.2% 10.5%
 
厄尔楼(Earl Hall)

在2014年秋,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人数为29,870人,包括8,559名本科生,21,311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39%的学生定义自己为少数族裔,28%的学生在美国境外出生。[108]26%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60,000美元以下,这使她成为学生家庭情况最多样化的顶尖大学之一。16%的学生接受联邦佩尔助学金(Federal Pell Grants,这一助学金主要面向家庭收入低于40,000美元的学生)的资助。15%的学生是其家庭中第一位接受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成员[108][109]

学校的住房可以保证所有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生的需求。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共用位于校内的宿舍楼。一年级学生通常居住于环绕于校园南草坪的宿舍楼:哈特利楼(Hartley Hall)、原名利文斯顿楼(Livingstone Hall)的瓦拉赫楼(Wallach Hall)、约翰·杰伊楼(John Jay Hall)、弗纳楼(Furnald Hall)或者卡曼楼(Carman Hall)中的一幢。两所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则需进行学校住房的申请,以选择与朋友共同居住于回廊式(corridor-style housing)或是公寓式的宿舍(apartment-style housing)。通识教育学院及各个研究生学院则在学校周边拥有各自的公寓式宿舍[110]

哥伦比亚大学内有许多以希腊字母命名的兄弟会姐妹会以及同时接纳男女生的组织。约10%至15%的本科生参与这类希腊文化组织。[111]。校园内希腊文化社团的出现始于1836年Alpha Delta Phi英语Alpha Delta Phi组织中Delta分会的成立[112]。希腊文化社团间联席会议(InterGreek Council)是为其下属于兄弟会联席会议(Interfraternity Council)、泛希腊社团联席会议(Panhellenic Council)及跨文化希腊社团联席会议(Multicultural Greek Council)等三个机构的会员社团提供指导以及支持的学生自治组织。这三个机构的主席每月一次召集其下属社团在希腊文化社团间联席会议的框架下进行会议。这一组织为其会员社团提供互相学习,共同工作的机会以及为组织的共同利益提出诉求[113]

出版物

 
最早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标志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还拥有种类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刊物以及专业出版物。《哥伦比亚每日观察家》是全美第二份正式出版的学生报纸[114];《蓝与白》(The Blue and White)由1890年开始出版,起先为文学月刊,最近也开始在印刷版以及其名为Bwog的博客上更新有关校园生活以及当地政治的内容[115]

学校的政论出版物包括《风潮》(The Current,一份关注政治,文化以及犹太事物的期刊)[116]、《哥伦比亚政治评论》(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由哥伦比亚政团同盟(Columbia Political Union)主办的跨党派政治刊物)[117]、以及《对策》(AdHoc,宣称自己为“不断进取(progressive)”的校园杂志,主要关注当地的政治事务以及艺术事件)[118]

文学与艺术出版物包括《哥伦比亚评论》(Columbia Review,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校文学杂志)[119]、《哥伦比亚》(Columbia,在美国全国享有声誉的文学期刊)、《哥伦比亚文学批评期刊》(Columbia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120]、《莫比乌斯环》(The Mobius Strip,在线出版的文学艺术杂志)[121]。《在纽约》(Inside New York)是一部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撰写,编辑,以及出版的纽约市年度旅行指南。根据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Express)达成的经销协议,该书在各个主要书籍零售商以及独立书店中销售[122]

 
普平楼(Pupin Hall,右侧),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中间)河滨教堂(Riverside Church,左侧)

哥伦比亚大学同样拥有数量繁多的本科生学术出版物。《政治与社会期刊》(Journal of Politics & Science)[123]是由赫尔维迪乌斯小组(Helvidius Group,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内非营利的学生组织)出版发行,关注学校本科生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期刊;《普布利乌斯》(Publius)从2008年起正式出版,是每半年发行一次的本科生政治期刊[124];《哥伦比亚东亚研究》(Columbia East Asia Review)由魏海德东亚协会(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支持,刊载全世界各地本科生关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西藏,以及越南的原创研究[125];《白桦树》(The Birch)[126]是关注东欧以及欧亚(Eurasian)文化的本科生期刊,她也是美国第一部由学生经营的此类期刊;前文提到的的《哥伦比亚政治评论》(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是哥伦比亚政团同盟(Columbia Political Union)主办的本科生政论杂志;《哥伦比亚经济评论》(Columbia Econimic Review)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Columbia Economics Department)支持与指导下,关注本科生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期刊。在自然科学领域,本科生主办的《哥伦比亚科学评论》(Columbia Science Review)主要刊载科普文章以及学生的研究论文[127]

除了学术内容外,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出版物在讽刺幽默方面也有涉及。其中的代表如《联邦党人报》(The Federalist Paper,通常被称为The Fed,一份着眼于讽刺及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的报纸,三周刊行一次)[128]和《哥伦比亚小丑》(Jester of Columbia,一份致力于在生活中注入幽默元素的校园幽默杂志)[129]。其他学生出版物还包括《哥伦比亚人》(The Columbian,学校本科生所有学院的年鉴)[130]、《牛虻》(Gadfly,本科生主办的,关注通俗哲学的半年刊)[131]、以及《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本科生都市研究杂志)[132]

除学生刊物外,学校的各个院系亦多有主办各自领域的专业期刊,例如《音乐学动态》(Current Musicology)[133]以及《哲学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34]。每年的春季学期,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们会主办名为《布朗克斯节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Bronx Beat)的报纸,这份两周发行一次的报纸主要覆盖南布朗克斯地区的新闻动态。另外,教师学院从1900年起开始出版《教师学院记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eachers College Record),该期刊记录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分析以及评论[135]

成立于196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支持下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CJR)旨在考察媒体的日常表现以及影响媒体日常表现的因素。该刊每年发行六次,登载经过慎重审核的报告,分析,批评以及评论。另一方面,杂志官方网站CJR.org通过发布关于新闻业的最新报道及评论,使CJR在实时新闻业观察领域亦成为重要的存在。无论是网络媒介还是纸质媒介上,《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始终与在美国与世界致力于提高新闻业整体水准的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136]

广播

 
厄尔楼(Earl Hall)

哥伦比亚大学是两家本科生校园广播机构的所在地:WKCR-FM以及CTV,她们也是本科生校园广播的先驱者。WKCR是一家可覆盖除夏威夷阿拉斯加以及美国海外领地的美国本土的学生广播台。归功于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的加入,WKCR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调频广播台。广播台于1939年7月18日正式投入运行,她从一座400英尺高,位于新泽西州阿尔卑(Alpine)的天线塔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调频信号传输。起先,WKCR并不是一家一般意义上的广播台,而是一个关注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组织。然而随着组织成员的不断增多,这一新生组织遂将精力投向了广播领域。埃德温·阿姆斯特朗在组织初创之时作出了许多贡献,当学生们在宿舍里设计他们的第一个简陋的电台时,他向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麦克风以及录音转播机[137]。现在,广播台的工作室位于晨边高地校区阿尔弗雷德·勒拿楼(Alfred Lerner Hall)的二楼,其传输塔则位于曼哈顿中城的4 Time Square大楼。哥伦比亚电视台(Columbia Television , CTV)是美国第二家学生电视台,以及CTV新闻——由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制作的一档每周进行直播的新闻节目——的制作者[138][139]

演讲与辩论

 
俯瞰校园

爱辩者社团(Philolexian Society)是一个于1802年成立的文学辩论社团。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最早的学生组织,同时也是美国第三个成立的高校文学社团[140]。社团除组织每周一次的辩论外,还举办“垮掉一代之夜”(the Beat Night,在校园台阶(The Steps)上大声朗诵“垮掉的一代”作家们的诗作)以及在数学楼(Mathematic Hall)前草坪上,协会成员们穿着19世纪服装举行的“门球茶会”(Croquet Tea)[141]。自1986年起,社团每年组织“乔伊斯·基尔默坏诗竞赛”(Joyce Kilmer Bad Poetry Contest)以纪念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曾经的协会副主席的诗人乔伊斯·基尔默(Joyce Kilmer)[142]。‘’‘哥伦比亚议会辩论队(Columbia Parliamentary Debate Team)’‘’不仅作为美国议会辩论协会(American Parliamentary Debate Association)的一员参与美国国内的巡回辩论赛,还是在哥伦比亚校园举办的中学间和高校间辩论赛,以及大学相关话题的公共辩论的主办方[143]

哥伦比亚国际关系会议组织(Columb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ncil and Association,CIRCA)监督着哥伦比亚模拟联合国(Columbia's Model United Nations)活动,在高校与中学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邀请在国际政治中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校园演讲,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训练那些来自纽约办学实力相对较弱学校的学生,以及对组织旗下的辩论队进行监督。该辩论队经常前往美国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竞赛,并且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会议[144]。由于她频繁地被授予最佳奖项,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辩论队之一[145]

科技与创业

 
普平楼(Pupin Hall),物理系楼,可见屋顶的天文台
 
数学楼(Mathematics Hall)

哥伦比亚大学新兴企业家组织(Columbi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of Rising Entrepreneurs,简称 CORE)成立于1999年。这个学生团体致力于促进校园创业。每年CORE组织都会组织很多活动,诸如一些讲座,#初创哥伦比亚(#StartupColumbia),一场包括会议和竞争250000美元风投资金的活动;还有点燃@哥大(Ignite@CU),一个针对对设计、工程和创业有兴趣的本科生设计的周末活动。著名的演讲者包括彼得·泰尔PayPal公司创始人之一)、杰克·多西Twitter创始人)[146]亚历克西斯·瓦尼安Reddit创始人)、 德鲁·休斯顿Dropbox创始人)以及马克·库班Broadcast.com英语Broadcast.com创始人)。截至2006年,CORE组织已经向研究生与本科生发放了超过十万美元的的种子资金。

CampusNetwork,一个早于Facebook的校园社交网站,由工程学院学生亚当·戈德堡(Adam Goldberg)于2003年成立。马克·扎克伯格曾邀请戈德堡到帕罗奥图的Facebook与他一起工作,但是戈德堡拒绝了他的邀请[147]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通过其科技、创新和社区参与中心提供“科技创业”辅修专业。 工程学院的创业活动着重于纽约市和全球规模的社区建设活动,与诸如微软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这成为可能[148]

哥伦比亚为纽约市提供了大量的年轻工程创业者。在过去的20年里,哥伦比亚的毕业生们创立了超过100所科技公司[149]。布隆伯格市长为和哥伦比亚以及纽约其他大学合作的创业项目已经提供了超过670万美元的资金。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教授克里斯·威金斯(Chris Wiggins) 正与纽约大学的教授埃文·科思(Evan Korth)以及希拉里·梅森(Hilary Mason)bit.ly公司的首席科学馆一起合作促进学生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希冀于让传统上作为金融业中心的纽约市成为下一个硅谷。他们建立的网站,hackny.org,正在成为纽约市年轻创业者意见讨论的集合地,这个纽约的创业社区被他们称之为硅巷(Silicon Alley)[150]

于2014年6月14日,时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启动纽约媒体实验室(NYC Media Lab)项目以推动纽约媒体产业的创新[151]。位于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这个实验室是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纽约市经济发展集团(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联合体,目标是协调大学与企业一起进行新兴科技的研究。这个实验室参照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类似机构。来自纽约市经济发展集团的一笔25万美元的资金被用于纽约媒体实验室的成立。每年,这个实验室将会举办一系列私人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的圆桌讨论。实验室会支持关于内容格式、下一代搜索技术,电影与游戏的计算机动画技术,新兴营销推广技术还有新设备开发等主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室也会建立一个媒体研究和发展的数据库。哥伦比亚大学将会协调该媒体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方向,其教职工以及其他大学的教职工也会直接参与到实验室中[151]

体育

 
劳伦斯·A·维恩体育馆

作为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共计有29支不同项目的体育球队。校橄榄球队雄狮队拥有一座可以容纳17,000名观众的球场——劳伦斯·A·维恩体育馆(Lawrence A. Wien Stadium)。在主校区晨边高地校园以北100个街区地段,贝克体育运动中心(Baker Athletics Complex)和于2013年1月新开放的坎贝尔运动中心(Campbell Sports Center)提供了包括棒球、垒球、足球、长曲棍球、曲棍球、网球、田径跑道和划艇等运动项目的场地和设施。 主校区道奇体育健身中心(the Dodge Physical Fitness Center)则可以承办和训练篮球、击剑、游泳、跳水、排球和摔跤等项目。[152]

在体育领域,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许多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870年,哥伦比亚大学与罗格斯大学进行了体育史上第二次橄榄球比赛。1878年,在一场于英国举行的划艇比赛中,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次击败英国划艇球队,赢得了享誉盛名的亨利皇家划船赛(Henley Royal Regatta)。1900年,奥运会选手、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马克西·朗在400米赛跑比赛中,以47.8秒创造了第一个官方世界纪录。1983年,哥伦比亚大学足球队以18胜0负的战绩名列全国第一,但是在NCAA决赛中,球队经过双加时0-1负于印第安纳大学,而这也是常春藤盟校历史上最接近NCAA冠军头衔的一次比赛。[153]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哥伦比亚橄榄球队却创造了一项尴尬的记录:1983至1988年间,球队44场连败,这项记录至今仍未被NCAA橄榄球球队所打破。1988年10月8日,球队16-13击败普林斯顿大学终止连败,这是雄狮队第一次在维恩体育场(Wien Stadium)取胜,而这已距维恩体育场开放四年之久。[154]作为纽约市三支进入NCAA Division I分区中的两支橄榄球球队,哥伦比亚大学和福德姆大学每年冬季会举办自由女神杯比赛。自由女神杯这项传统始于2002年,1年前,福德姆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间的比赛因为911袭击而被推迟。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学生包括棒球名人堂成员Lou Gehrig和Eddie Collins,橄榄球名人堂成员Famer Sid Luckman和Marcellus Wiley,世界女子举重冠军Karyn Marshall。[155][156]1939年5月7日,刚刚起步的NBC电视台在贝克体育中心连续报道了哥伦比亚雄狮队和普林斯顿老虎队的两场比赛,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定期将体育赛事搬进电视荧幕。[157][158]

世界领袖论坛

 
世界领袖论坛 ,位于洛氏纪念图书馆

于2003年由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发起并延续至今的世界领袖论坛活动,向本校学生提供一个聆听来自政治、宗教、工业、财经及学术等诸多领域的世界领袖们的机会。作为一个贯穿全年的活动,世界领袖论坛活动旨在努力提供一个超越文化,国界的自由演讲的平台;同时向学生们普及当今世界的进步及挑战。[159]

所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巴纳德学院和其它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院的学生均可用学生ID注册参与世界领袖论坛的活动。无法注册现场活动但对此有兴趣者也可通过学校网站的在线视频即时关注。[160]

曾经在活动中演说的著名人士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加纳前总统约翰·阿吉耶库姆·库福尔、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莫桑比克总统若阿金·阿尔伯托·希萨诺、玻利维亚总统卡洛斯·迭戈·梅萨·希斯韦特、罗马尼亚总统扬·伊利埃斯库、拉脱维亚前总统瓦伊拉·维凯-弗赖贝加、芬兰首任女性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十四世达赖喇嘛、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金融界巨头乔治·索罗斯、纽约市长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以及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等人。[161]

其它

 
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上的116街-哥伦比亚大学站地铁站(1 線)使得来往哥伦比亚大学更加便捷

哥伦比亚大学管弦乐团由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于1896年组建,是美国持续演奏至今的最古老的管弦乐团。乐团的主要任务是向有才华的学生作曲家展现高等级的管弦乐演奏[162]

学生运动

1968年学生运动

 
汉密尔顿楼(Hamilton Hall)在1968年的学运中被占领

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导致学运的诱因有两个,其一是哥伦比亚大学在邻近学校的晨边公园(Morningside Park)建设体育馆的计划,这被抗议者看作是针对居住于哈莱姆区(Harlem)黑人居民的侵犯;其二是学校的管理层没有放弃大学在国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IDA,為美國國防部下属武器研究智库机构)的会员身份。在运动中,学生们占领并用路障封锁了洛氏图书馆(Low Library),汉密尔顿楼(Hamilton Hall)以及学校其他数座建筑。最后纽约市警察进入校园,对学生实施了强制清场及逮捕[163][164]

这一学生运动达到了抗议者们事先设定的两个目标:哥伦比亚大学退出了IDA,并且废弃了建设综合性体育馆的计划(这一计划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采用以扩建其运动设施;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则在主校区北端的地下建起了她的健身中心)。至少三十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因为此次抗议事件受到了学校的停学处分。许多1968届的学生退出了毕业仪式,并在晨边公园(Morningside Park)——学运开始的地方——举行的野餐会中,以及洛氏广场(Low Plaza)上表达了自己的抗议[165]。学运使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蒙受了损失,很多计划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因为此次学运选择了其他学校;一些校友也取消了向学校捐款的计划。在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看来,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一学运要对美国高等教育被推向自由主义左派的现象负责。“此次学运之后”,布鲁姆说,“美国的大学已不再像往常一样是知识与学术方面讨论的场所了,反而更像是强调‘政治正确’及自由主义的地方[166]。”

反对种族主义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校园夜景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学生运动——包括绝食抗议以及封锁汉密尔顿楼(Hamilton Hall)和商学院的行动[167]——旨在提醒学校撤走所有在明确或暗中支持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公司的投资。在这一系列运动中,发生在1978年的事件是其中著名的一次。在1968年学生运动十周年纪念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聚集游行以抗议学校对南非的投资。反对向南非投资委员会(The Committee Against Investment in South Africa, CAISA)以及包括社会主义者行动委员会(Socialist Action Committee),黑人学生组织(Black Student Organization),同性恋学生小组在内的许多学生组织共同加入了这次行动,并成功实现了美国大学第一次从南非的单边撤资。

伊朗總統艾哈迈迪内贾德演讲相關争议

 
学生抗议对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邀请

作为传统,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会向许多每年秋季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发出演讲邀请。在2007年,时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成为了接受邀请的领导人之一,并同时作为当年受邀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领袖论坛(Columbia University's World Leaders Forum)活动的来宾之一,于2007年9月24日发表了演讲[168]。演讲通过电视向全球播送。这一邀请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数百名抗议者于9月24日当天涌入学校。曼哈顿区检察院办公室(Manhattan District Attorney's Office)谴责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来自阿拉维基金会(Alavi Foundation)的资金以支持同情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教职员[169]。为了尽量平息抗议,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在内贾德正式演讲前的致辞中以个人名义对内贾德进行了谴责,可是这并没能安抚那些对邀请伊朗领导人进行演讲心存不满之人的情绪[170]。虽然演讲本身招致了很大的抗议声浪,依然有大量哥伦比亚的学生聚集在学校的南草坪(South Lawn)收听演讲。约有2,5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演讲中,艾哈迈迪内贾德批评了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以及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呼吁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真实性进行研究;对911事件的真凶提出了疑问;为伊朗的核计划辩护;并且攻击了美国的中东地区外交政策。在被问到伊朗对待妇女的态度时,艾哈迈迪内贾德坚称妇女在伊朗受到尊重;在回答关于伊朗如何看待同性恋者的问题时,内贾德说:“......伊朗并不像你们的国家一样有同性恋者......在伊朗我们没有这样的风气,我不知道是谁告诉的你这些[171]。”这一回答也引来了观众的笑声。

预备军官训练营(ROTC)相關争议

 
Butler Library

越南战争仍在进行的1969年起,哥伦比亚大学不再允许美军于校内开办预备军官训练营(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簡稱預官、ROTC)项目,[172]但并不禁止学生参加开办于其他大学的这一项目。[173][174][175][176]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场交流会中,约翰·麦凯恩巴拉克·奥巴马均提出了希望学校考虑重启預官项目的建议。[175][177][178]然而会后, 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表示因为军队中存在的反同性恋政策,他并不支持在哥伦比亚大学重启預官项目。针对是否支持預官项目重返校园的问题,学校的本科生群体于2008年11月举行了公决活动,但在参与公决的学生中,支持与反对的人数几乎相同,預官項目的支持方在这场没有约束力且没有研究生,教职员及校友参加的公决中仅仅以几个百分点的差距落败。2010年4月,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迈克尔·马伦海軍上將(Mike Mullon)的演讲中,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表示如果马伦取消美軍中关于同性恋群体的“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政策的计划得以成功,預官项目将可以重新回到学校。2011年2月,在三场讨论預官禁令的公民大会(Town-hall meeting)的其中一场中,因伊拉克服役期间负伤而获得紫心勋章(purple heart)的前美国陆军上士安东尼·马斯切克(Anthony Maschek)因为在演说中宣传允许預官项目重回校园的想法收到了场下部分学生的反对以及嘘声。[179]2011年4月,校理事会(Columbia University Senate)投票通过了重新接纳預官项目的决定[180]。美国海军部部长雷·马布斯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签署了于2011年5月26日正式恢复中断超过40年的海军预备军官训练营项目(Naval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NROTC)的协议。协议在停泊在纽约参加“海军舰队周”(Navy's annual Fleet Week)的硫磺岛号(USS Iwo Jima)两栖攻击舰上签署。[181]

著名校友

截至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中包括三位美国总统在内的二十九位政府首脑,九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其中有三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四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182][183]哥伦比亚大学校友还获得了超过三十五个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一百二十三个普利策奖[184]根据2010年的数据,十六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二十五位最富有美国人中的三位以及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豪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80][185]五位美国开国元勋是哥伦比亚大学前身国王学院的校友。

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曾就读于法学院。[186]而近来校友中出现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187]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188]前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189]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阿兰·格林斯潘[190]首席检察官埃里克·霍尔德,和美国司法部副部长小唐纳德·比顿·维瑞利(Donald Verrilli Jr.)。[191]1948至1953年,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三任校长。[192]除三位美国总统外, 哥伦比亚大学还培育出二十六位各国政府首脑, 近年来有格鲁吉亚前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維利、东帝汶前总统若泽·拉莫斯·奥尔塔、爱沙尼亚前总统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等人。在历史上则有顾维钧拉多万·卡拉季奇、 加斯顿·伊斯更斯(Gaston Eyskens)、 宋子文等。[註 1]印度宪法起草者,贱民领袖比姆拉奥·拉姆吉·阿姆倍伽尔博士同样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17]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在华尔街和其他商界领域的领导层中均占有一席之地。著名的比如阿斯特家族(Astor family)[218][219]。 还有一些近期的著名商业人士比如投资家沃伦·巴菲特[220]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前任CEO拉里·格罗斯曼(Larry Grossman)[221]沃尔玛主席塞缪尔·罗布森·沃尔顿(Samuel Robson Walton)。[222]世界500强公司中的CEO校友包括摩根士丹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James P. Gorman)、[223]前任洛克希德·马丁总裁罗伯特·J·史蒂文斯(Robert J. Stevens)、[224]维亚康姆总裁菲利佩·多曼(Philippe Dauman)[225]施乐的尤苏拉·伯恩斯、(Ursula Burns)[226]花旗银行的维克兰姆·潘迪特(Vikram Pandit)。[227]

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包括:IBM的创立者赫尔曼·何乐礼[228]调频广播的发明者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229]核潜艇之父海曼·里科弗[230]谷歌中国的开创者李开复[231]科学家史蒂芬·古尔德[232]罗伯特·密立根[233]氦氖激光发明者 阿里·贾凡(Ali Javan)和米海洛·普平[234]纽约地铁总工程师威廉·巴克莱·帕森斯(William Barclay Parsons),[235]哲学家厄文·艾德曼(Irwin Edman)[236]罗伯特·诺齐克[237]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238]心理学家哈丽特·巴布科克(Harriet Babcock)等。[239]

艺术领域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有作曲家理察·罗杰斯[240]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241]劳伦兹·哈特,[242]亚特·加芬克尔等。[243]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在美国文学和诗歌领域打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杰出校友包括朗斯顿·休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244]等。此外,四位美国桂冠诗人也毕业于此。其他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作家有艾萨克·阿西莫夫[245]杰罗姆·大卫·塞林格[246]厄普顿·辛克莱尔[247]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248]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在电影行业的贡献也相当卓越,28名校友和曾经就读的学生获得了总计39次奥斯卡金像奖(截至 2011年统计)。[81][184] 一些成为导演的著名校友有代表作为十二怒汉希德尼·鲁迈特[249]和代表作为拆弹部队凯瑟琳·毕格罗等。[250]其它电影行业著名校友还有卡萨布兰卡的编剧 霍华德·寇克(Howard Koch)、[251]彗星美人的编剧约瑟夫·曼凯维奇[252]演员詹姆斯·卡格尼[253]艾德·哈里斯等。[254]

1871年清政府派出首批留美幼童,拉开了中国公派留学的序幕。在总共四批留美幼童中,吴仰曾(第一批留美幼童),唐绍仪(第三批留美幼童)等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是为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华人学生的开始。自此之后至今的一百余年间,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诸多华人校友活跃在华人社会乃至世界舞台的各行各业,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列出部分著名华人校友肖像,更详细列表请参见维基百科条目: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或同名分类。

注釋

  1. ^ 外国政府首脑包括: 穆罕默德·法德赫尔·贾马里(Muhammad Fadhel al-Jamali)、[193]朱利亚诺·阿马托[194]哈菲佐拉·阿明[195]纳哈斯·安古拉,[196]马雷克·贝尔卡,[197]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198]加斯顿·伊斯更斯(Gaston Eyskens),[199]马克·伊斯更斯(Mark Eyskens), 若泽·拉莫斯·奥尔塔,[200]李焕,[201]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202]顾维钧,[203]本杰明·姆卡帕,[204]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205]Mohammad Musa Shafiq英语Mohammad Musa Shafiq,[206]Salim Ahmed Salim,[207]埃内斯托·桑佩尔·皮萨诺,[208]唐绍仪,[209]Abdul Zahir英语Abdul Zahir (Afghan Prime Minister),[208]周自齐,[210]Wlodzimierz Cimoszewicz英语Wlodzimierz Cimoszewicz,[211]孙科,[212]陈公博,[213]Nwafor Orizu英语Nwafor Orizu[214]胡安·鲍蒂斯塔·萨卡萨,[215]宋子文.[216]

参考文献

  1. ^ Universitas Columbiae Neo Eboracensis im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ami.edu
  2. ^ Moore, Nathanal Fischer. A Historical Sketch of Columbia.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46. 
  3. ^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at a Glance. 2012 [April 12, 2012]. (原始内容于2018-12-19). 
  4. ^ As of June 30, 2019. U.S. and Canadian 2019 NTS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Listed by Fiscal Year 2019 Endowment Market Value, and Percentage Change in Market Value from FY18 to FY19 (Revise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and TIAA. [April 18,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2-28). 
  5. ^ Full-time Faculty Distribution by School/Division, Fall 2009-2019 (PDF). Office of the Provost. Columbia University. [23 March 2020].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2-16). 
  6. ^ 6.0 6.1 6.2 Fall Headcount Enrollment by School, 2009-2018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Provost. May 23, 2019 [2020-08-21].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1-19). 
  7. ^ Colors | Identity Guidelines. [August 9, 2018]. (原始内容于2018-12-21). 
  8. ^ 8.0 8.1 8.2 A Brief History of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2011-04-14]. (原始内容于2018-01-06). 
  9. ^ Residential Life. [2015-08-03]. (原始内容于2012-08-06). 
  10. ^ McCaughey, Robert. Stand, Columbia :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1 [2011-04-11]. ISBN 0231130082. 
  11. ^ Keppel, Fredrick Paul. Columbia.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4: 26 [2011-04-14]. 
  12. ^ Matthews, Brander; John Pine, Harry Peck, Munroe Smith.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754-1904.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Company. 1904: 8–10 [2011-04-14]. 
  13. ^ Butler, Nicholas Murray. An Official Guide to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12: 3. 
  14. ^ Butler 1912,第3頁
  15. ^ Schecter, Barnet. The Battle for New York: The City at the Hear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lker & Company. 2002. ISBN 9780802713742. 
  16. ^ McCullough, David. 1776英语1776 (book). Simon &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17. ^ Matthews 1904,第59頁
  18. ^ 18.0 18.1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754–1904. New York: Macmillan. 1904. ISBN 1402137370. 
  19. ^ Moore 1846,第65–70頁
  20. ^ Groce, C. G. William Samuel Johnson: A Maker of the Constitution.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7. 
  21. ^ Matthews 1904,第74頁
  22. ^ McCaughey, Robert. . Stand, Columbia -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12-10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9). 
  23. ^ Butler 1912,第5–8頁
  24. ^ Rosenberg, Eli. After A Long War, Can NYU and the Village Ever Make Peace?. Curbed NY. 2014-03-19 [2018-12-19].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25. ^ "Columbia University's Lunatic Past." Ephemeral New York website. May 5, 2008. [2014-04-13].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26. ^ A Brief History of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05-12]. (原始内容于2020-12-07). 
  27. ^ Broad, William J. Why They Called It the Manhattan Project.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0-30 [2007-10-30]. (原始内容于2009-04-17). 
  28. ^ . Columbia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 [2011-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29. ^ Kurlansky, Mark. 1968: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New York,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194–199 [2011-04-15]. ISBN 0345455827. 
  30. ^ Bradley, Stefan. Harlem vs. Columbia University: Black Student Power in the Late 1960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9: 5–19, 164–191. ISBN 9780252034527. 
  31. ^ Reception honors anniversary of CC coeducation |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spectator.com. Retrieved on September 7, 2013.
  32. ^ . [2014-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 
  33. ^ Duncan, Steve. . Undercity.org. 2006-03-31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34. ^ Duncan, Steve. . Undercity.org. 2005-07-20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35. ^ Butler Library: Self-Guided Tour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于2013-11-28). 
  36. ^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0). 
  37. ^ The Nation's Largest Libraries: A Listing By Volumes Held.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4). 
  38. ^ About Starr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4-04-17]. (原始内容于2019-06-23). 
  39. ^ Introduction of East Asia Library in Chines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3-04-11]. (原始内容于2021-01-06). 
  40. ^ Carolyn Pitts.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87 [2014-04-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28). 
  41. ^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83 [2014-04-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28). 
  42. ^ Robert D. Colburn (July 2002)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Nomination: Philosophy Ha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Accompanying 13 photos, exterior and interior, from c.1922-2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s Inventories of America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lma Mater (sculpture).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 [2011-04-14]. (原始内容于2019-05-03). 
  44. ^ Meredith Foster. . The Eye. Columbia Spectator. 2011-02-11 [201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7). 
  45. ^ What Is the Mace? A Guide to Columbia's Icons. Columbia University Record. 1999-05-19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0-12-16). 
  46. ^ Richard P. Dober. The Steps at Low Library (PDF). Dober, Lidsky, Craig and Associates, Inc.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4-18). 
  47. ^ .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48. ^ .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49. ^ Williams, Timothy. In West Harlem Land Dispute, It's Columbia vs. Resi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1-20 [2014-04-15].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50. ^ Williams, Timothy. 2 Gas Stations, and a Family's Resolve, Confront Columbia Expansion Plan.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9-21 [2010-03-28].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51. ^ Astor, Maggie; Kim Kirschenbaum. M'ville Expansion Clears Last Major Hurdle, State Approves Eminent Domain. Columbia Spectator. 2008-12-18 [2009-08-12].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52. ^ . Press Release. 2009-05-20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6). 
  53. ^ Columbia University Dedicates Its 17-Acre Manhattanville Campus. Press Release. 2016-10-24 [2016-11-16]. (原始内容于2020-10-01). 
  54. ^ . 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4). 
  55. ^ Manhattanville in West Harlem.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5-02-14). 
  56. ^ . Columbia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57. ^ Columbia Greenmarket. GrowNYC.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2-10-25). 
  58. ^ Columbia University Green Report Card. The 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4-03-12). 
  59. ^ Columbia University Green Report Card. 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4-03-12). 
  60. ^ Jackson, Abby. Ivy League acceptance rates for the class of 2020. Business Insider. 2016-04-01 [2016-04-01].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61. ^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9). 
  62. ^ U.S. News & World Report, Americas Best Rankings 2012,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Selectivity Ranking (the former is available only in the print edition and--for purchase--in the online premium edition)
  63. ^ Financial Aid Statis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64. ^ Columbia University Tuition And Costs. [2016-11-22]. (原始内容于2018-09-11). 
  65. ^ Wall Street Journal article breaking the news about Kluge's donation. [2014-04-17]. (原始内容于2007-12-23). 
  66. ^ Columbia University to Offer Financial Aid to More Stu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3-11 [2010-03-28].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67. ^ Steinberg, Jacques. Columbia, Michigan and Connecticut Among 25 Colleges to Add Common Applic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3-23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21-01-06). ]
  68. ^ The Egleston Scholars. engineering.columbia.edu. [2016-05-12]. (原始内容于2018-05-19). 
  69. ^ Named Scholars. [2014-04-17]. (原始内容于2015-02-15). 
  70. ^ Dual BA Program Between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Sciences Po. [2015-08-03]. (原始内容于2019-06-21). 
  71. ^ Columbia College Academics > Special Programs > Juilliard. [2014-04-13]. (原始内容于2008-03-27). 
  72. ^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8). 
  73. ^ School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6-20]. (原始内容于2018-01-06). 
  74. ^ 74.0 74.1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0-12-16). 
  75. ^ Board of Trustee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1-01-21). 
  76. ^ Columbia University Senat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2-09-01). 
  77. ^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Lee Bollinger. [2011-04-14]. (原始内容于2017-09-30). 
  78. ^ Seymour Topping. Pulitzer Administration. Pulitzer.org.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4-03-17). 
  79. ^ Michael C. Dorf. Two Centuries of "Columbian" Constitutio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Living Legacies.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1-12-16). 
  80. ^ 80.0 80.1 Marie Thibault. In Pictures: Billionaire University. Forbes. [2011-04-12]. (原始内容于2012-01-18). 
  81. ^ 81.0 81.1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3). 
  82. ^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83.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12-09]. 
  84.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20-12-09]. 
  85.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0-12-09]. 
  86. ^ 2021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20-12-09]. 
  87.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SA.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12-09]. 
  88. ^ Wall Street Journal/Tim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Rankings 2021. Wall Street Journal/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1-01-24]. 
  89. ^ America's Top Colleges. Forbes. 2019 [2020-12-09]. 
  90. ^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0 [2020-12-09]. 
  91. ^ 2020 College Guide and Rankings. Washington Monthly. 2020 [2020-12-09]. 
  92. ^ Herper, Matthew. Biotech's Glowing Breakthrough. Forbes. 2001-07-26 [2008-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3). 
  93. ^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 [2007-04-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3). 
  94. ^ 94.0 94.1 . Columbi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 [2008-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95. ^ Reedy, Katie. Patents Bring in the Cash to Columbia. Columbia Spectator. 2006-11-28 [2008-02-27].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96. ^ Columbia University.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97. ^ Columbia University.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0-12-23). 
  98. ^ Best College 202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99. ^ Columbia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00. ^ 存档副本.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01. ^ 存档副本. 上海交通大學.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01). 
  102. ^ 存档副本. 國立臺灣大學. [2020-11-25].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03. ^ Faculty -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tudentaffairs.columbia.edu. [2010-02-22]. (原始内容于2012-02-06). 
  104. ^ Nobel Prize Winners: Current Facul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2-02-06). 
  105. ^ 105.0 105.1 105.2 105.3 Faculty.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2005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12-02-06). 
  106. ^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5). 
  107. ^ .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108. ^ 108.0 108.1 108.2 Headcount enrollment by school, race/ethnicity, and citizenship, Fall 2014.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Planning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14-09-12 [2016-05-12]. (原始内容于2018-06-03). 
  109. ^ 109.0 109.1 See Demograph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references.
  110. ^ Housing and Dining.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2-08-06). 
  111. ^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ite about Campus Lif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7.
  112. ^ .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7). 
  113. ^ Fraternity and Sorority Life at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2-06-23). 
  114. ^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15. ^ Blue & White.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09). 
  116. ^ .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17. ^ 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 [2008-12-26].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18. ^ AdHoc.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0-12-13). 
  119. ^ The Columbia Review.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6-08-04). 
  120. ^ Columbia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2006-12-07]. (原始内容于2006-10-09). 
  121. ^ The Mobius Strip.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06). 
  122. ^ . [200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3). 
  123. ^ Journal of Politics & Society.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0-08-15). 
  124. ^ . [201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125. ^ . East Asia Review. [201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0). 
  126. ^ The Birch.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27. ^ History and Vision. Columbia Science Review.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28. ^ The Fed.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6-08-04). 
  129. ^ .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130. ^ The Columbia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5-02-15). 
  131. ^ . The Gadlfy. [201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9). 
  132. ^ The Rhapsod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0-06-24). 
  133. ^ Current Musicology.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15-06-24). 
  134. ^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35. ^ Michael Rennick. About the Journal. TCRecord. 2008-01-14 [2010-02-22].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36. ^ About Us: Mission Statemen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37. ^ "The Original FM":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Radio Club. Columbia University. 2009 [2013-01-12]. (原始内容于2015-02-26). 
  138. ^ .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4). 
  139. ^ CTV.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6-08-20). 
  140. ^ History. Philolexian Society. 2010-02-01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20-02-05). 
  141. ^ . Philolexian Society. 2013-05-12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142. ^ Jaynes, Gregory. No, Not a Curse But a Jersey Prize For Worst Verse. The New York Times. 1987-12-05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43. ^ Columbia Parliamentary Debate Team.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44. ^ .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145. ^ .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146. ^ Jon Swartz, USA TODAY. Square's Jack Dorsey goes recruiting in NYC. USA TODAY. 2013-09-17 [2015-08-03].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47. ^ Cormier, Amanda. . The Eye. 2010-10-07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2). 
  148. ^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149. ^ Kathleen, Mary. . The Deal. 2010-06-07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8). 
  150. ^ Wortham, Jenna. New York Isn't Silicon Valley, and That's Why They Like It.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3-06 [2016-05-12].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51. ^ 151.0 151.1 Mayor Bloomberg launches NYC Media Lab (新闻稿). The City of New York. 2010-06-14 [2010-10-30].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52. ^ Athle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2-06-23). 
  153. ^ Columbia Athletics Highlight. Columbia University. 2004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1-05-25). 
  154. ^ Losing streak - WikiCU,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wiki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kicu.com. Retrieved on September 7, 2013.
  155. ^ Carft, Julie. Image is Heavy Burden - Weightlifter Karyn Marshall Feels Pressure to Project 'Femininity, Intelligence'. Los Angeles Times. 1989-07-29 [2009-10-02]. (原始内容于2011-03-08). 
  156. ^ Lidz, Franz. . Sports Illustrated. 1988-03-21 [200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1). 
  157. ^ Baker Field: Birthplace of Sports Tele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University.
  158. ^ 20th-Century Great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1-06-29). 
  159. ^ . [2015-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160. ^ . Worldleaders.columbia.edu.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161. ^ . Worldleaders.columbia.edu.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7). 
  162. ^ . Columbia University Orchestra. [2015-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4). 
  163. ^ "Columbia's Radicals of 1968 Hold a Bittersweet Reun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8, 2008.
  164. ^ Columbia University - 1968. [2014-09-05]. (原始内容于2008-05-16). 
  165. ^ George Keller.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14). 
  166. ^ Bradley, Stefan. Harlem vs. Columbia University: Black Student Power in the Late 1960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9: 5–19, 164–191, 174. ISBN 9780252034527. 
  167. ^ "Disinvestment from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campuses"
  168. ^ President Bollinger's Statement About President Ahmadinejad's Scheduled Appearance. Columbia News. 2007-09-19 [2014-07-30].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169. ^ Vincent, Isabel. Schools' Iran $$ pipeline. New York Post. 2009-11-22 [2013-02-08]. (原始内容于2013-05-16). 
  170. ^ Candidates Speak Out On Ahmadinejad Visit. CBS News. 2007-09-24 [2014-07-30]. (原始内容于2013-05-10). 
  171. ^ Iran president in NY campus row. BBC News Online. 2007-09-25 [2010-03-11].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72. ^ Feith, David J., "Duty, Honor, Country… and Columb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Review, September 15, 2008.
  173. ^ Army ROTC at Fordham Univers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09/09/10
  174. ^ . Afrotc.com.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5). 
  175. ^ 175.0 175.1 . [200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AFROTC Detachment 560, "The Bronx Bombers", CROSS-TOWN SCHOOLS. Retrieved January 14, 2009.
  176. ^ NAVY ROTC IN NEW YORK CITY. [2014-11-17]. (原始内容于2013-06-18). 
  177. ^ McGurn, William, "A Columbia Marine To Obama: Hel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30, 2008, Page 17.
  178. ^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NROTC Units. [2014-11-17]. (原始内容于2007-08-02). 
  179. ^ Karni, Annie,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Post, February 20, 2011.
  180. ^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ff Post College", April 2, 2011.
  181. ^ .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Navy and Columbia Sign NROTC Agreement," May 26, 2011
  182. ^ Columbia 250 - Columbia Nobel Laureates. C250.columbia.edu.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1-05-25). 
  183. ^ Columbia University: About Columbia: Columbia's Nobel Laureates. Columbia.edu. [2011-04-15]. (原始内容于2019-09-16). 
  184. ^ 184.0 184.1 . The Best Colleges. 2011 [201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4). 
  185. ^ 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 - Forbes.com. Forbes. 2006-09-21 [2015-10-29]. (原始内容于2020-07-14). 
  186.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 Biographical Sketch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7. ^ Columbia News Announcement. Columbia.edu.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188. ^ Tribute: The Legacy of Ruth Bader Ginsburg and WRP Staff.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2006-03-07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5-03-19). 
  189. ^ Albright, Madeleine. Madam Secretary: A Memoir. Miramax. 2003: 71 [2011-04-16]. ISBN 0786868430. 
  190. ^ Martin, Justin.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sic Books. 2009-10-15: 27–31. ISBN 0-7382-0275-4. 
  191. ^ Tucker-Hamilton, Racine; Hickey, Matthew. . Oral history project (The History Makers). 2004-12-17 [2008-11-18]. (原始内容 (Interview)存档于2008-12-21). 
  192. ^ Columbia 250: Dwight Eisenhow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5-03].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193. ^ Muhammad Fadhel al-Jamali. Experiences In Arab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2-07-17). 
  194. ^ Daniel Peterson. . The Florentine. 2007-11-29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195. ^ Amstutz, Bruce. Afghanista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Soviet Occupation. DIANE Publishing. 1994: 303 [2011-04-18]. ISBN 0788111116. 
  196. ^ Namibia PM is Nahas Angula...Educated in the US. Newsday. 2009-10-13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7-08-01). 
  197. ^ . United Nations.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5). 
  198. ^ . Fulbright Association.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6). 
  199. ^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8. [2011-04-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9-13). 
  200. ^ Alyssa Smith. . Columbia Communique. 2010-10-07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201. ^ Kerry Brown. Lee Huan obituary. The Guardian (UK). 2010-12-12 [2010-04-18]. (原始内容于2012-05-29). 
  202. ^ Herb Jackson. . Estonian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203. ^ Columbia 250: Wellington Koo.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1-05-14). 
  204. ^ Benjamin Mkapa. Encyclopedia.com.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6-07-01). 
  205. ^ Profile: Mikhail Saakashvili. BBC News Online. 2004-01-25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08-08-13). 
  206. ^ (PDF). United Nations: 15.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3). 
  207. ^ Biography of Salim Ahmed Salim. United Nations. [2011-04-18]. (原始内容于2017-07-29). 
  208. ^ 208.0 208.1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5). 
  209. ^ Reilly, Taylor. Science and Football III. Taylor and Francis. 1997: 348 [2011-04-18]. ISBN 0419221603. 
  210. ^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4: 224. ISBN 0674016548. 
  211. ^ Charlemagne: Wlodzimierz Cimoszewicz. The Economist. 2001-11-01 [2011-06-17]. (原始内容于2017-10-24). 
  212. ^ Boorman, Howar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163–165 [2011-06-17]. 
  213. ^ Reilly, Thomas. Science and Football III. Taylor & Francis. 1997: 46–47 [2011-06-17]. ISBN 0419221603. 
  214. ^ . Time Magazine. 1945-01-01 [201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6). 
  215. ^ Juan Bautista Sacas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216. ^ . Cultural China. [201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217. ^ Alumnus, Author of Indian Constitution Honored.. [2015-10-29]. (原始内容于2020-08-25). 
  218. ^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e Interesting Career Of John Jacob Astor Ii. A Man Of Broad And Generous Sympathies Who Appreciat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 The New York Times. 1890-08-24 [2011-04-14]. (原始内容于2016-03-05). 
  219. ^ Reynolds, Cuyler. Genealog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southern New York and the Hudson River Valley. Lewis Historical Pub. Co. 1914: 1263 [2011-04-16]. 
  220. ^ World's Billionaires: Warren Buffett. Forbes Magazine. 2011-03-01 [2011-04-12].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221. ^ Murray, Michael. 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 News. Greenwood Publishing. 1999 [2011-04-16]. ISBN 1573561088. 
  222. ^ Serwer, Andy. The Waltons: Inside America's Richest Family. Fortune. 2004-11-15 [2011-04-12]. (原始内容于2010-10-24). 
  223. ^ The Age (2009). Melbourne-raised Gorman new chief of Morgan Stanl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9.
  224. ^ . Lockheed Martin.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225. ^ Business Profile: Philippe P. Dauman. Bloomberg Business.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1-10-11). 
  226. ^ . Fortune Magazine. 2009-05-22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227. ^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9). 
  228. ^ Herman Hollerith. IBM.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18-11-01). 
  229. ^ Tsividis, Yannis. Edwin Armstrong: Pioneer of the Airwaves. Columbia Alumni Magazine. Spring 2002 [2011-04-15]. (原始内容于2018-11-06). 
  230. ^ Allen, Thomas. Rickover: 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 Brassey's. 2007: 12. ISBN 1574887041. 
  231. ^ Richmond Ezer Escolar. .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Chazen Web Journal. 2008-06-11 [201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4). 
  232. ^ Green, Michelle (1986). "Stephen Jay Gould: driven by a hunger to learn and to wr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eople 25 (June 2): 109-114.
  233. ^ David Goodstein. In the Case of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PDF). American Scientist. Jan–February 2001: 54–60 [2015-10-29].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16). 
  234. ^ . 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235. ^ William Barclay Parson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1-03-25). 
  236. ^ Irwin Edma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1-05-25). 
  237. ^ Ryan, Alan. Obituary: Professor Robert Nozick.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1-01-30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11-05-25). 
  238. ^ Columbia University 250: Milton Friedman.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0-12-23). 
  239. ^ Ogilvie, Marilyn; Harvey, Joy (编). Th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women in science : pioneering liv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mid-20th century.. New York, NY [u.a.]: Routledge. 2000: 65 [2015-10-29]. ISBN 0415920396. (原始内容于2016-12-29). 
  240. ^ Rodgers, Richard. Musical Stages: An Autobiography (2002 Reissue), pp. 12, 20–21, 44.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ISBN 978-0-306-81134-0
  241. ^ Hischak, Thomas. The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Encyclopedi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2007: 9. ISBN 0-313-34140-0. 
  242. ^ Hughson Mooney, "Lorenz H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BS, Excerpted from th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SUPPLEMENT 3: 1941-1945.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73.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retrieved April 18, 2011 .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1). 
  243. ^ Herman, Jan (February 6, 1977). "TV Makes You Famous; Rock 'n Roll Makes You Ri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nnett News Service英语Gannett News Service.
  244. ^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The Beat Gene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3.
  245. ^ Columbia University 250: Isaac Asimov.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20-09-26). 
  246. ^ Alexander, Paul. Salinger: A Biography. Los Angeles: Renaissance. 1999. ISBN 1-58063-080-4. 
  247.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pton Sinclai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April 15, 2011.
  248. ^ Thompson, Hunter. Douglas Brinkley , 编. The Proud Highway: Saga of a Desperate Southern Gentleman 1st. Ballantine Books英语Ballantine Books. 1998: 139. ISBN 0-345-37796-6. 
  249. ^ Film Obituaries; Sidney Lumet.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1-04-09 [2011-04-16].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250. ^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0-02-22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251. ^ Gussow, Mel. Howard Koch, a Screenwriter For 'Casablanca,' Dies at 93. The New York Times. 1995-08-18 [2011-04-11]. (原始内容于2021-01-15). 
  252. ^ Flint, Peter. Joseph L. Mankiewicz, Literate Skeptic of the Cinema, Dies at 83.. The New York Times. 1993-02-06 [2011-04-11]. 
  253. ^ Flint, Peter. James Cagney Is Dead at 86; Master of Pugnacious Grace.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3-31 [2011-04-14]. (原始内容于2017-11-17). 
  254. ^ Ed Harris: Full Biography.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4-17]. (原始内容于2013-09-28). 

参见

外部連結

哥伦比亚大学,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7年10月11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哥倫比亞國立大學, 纽约市, 英語, columbia, university, city, york, 通称, 简称, 哥大, 是一所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是美洲大學協會的12個創始校之一, 及ncaa體育賽事聯盟常春藤盟校的成員, 哥大是紐約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 也是美國歷史第五悠久的高.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7年10月11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哥倫比亞國立大學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英語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通称 哥伦比亚大学 简称 哥大 是一所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是美洲大學協會的12個創始校之一 及NCAA體育賽事聯盟常春藤盟校的成員 哥大是紐約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 也是美國歷史第五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 或第六 与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有争议 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學校徽Universitas Columbiae Neo Eboracensis 拉丁名稱 1 老校名国王学院 1754 1784 哥伦比亚学院 1784 1896 2 53 60校训拉丁語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 3 在你的光中 我们必得见光 诗篇 36 9 创办时间1754年5月25日 268年前 1754 05 25 IPEDS编码190150学校类型皇家学院 1754 1776 私立大学 1776年 至今 捐贈基金 109亿 2019 4 校长李 卡羅爾 布林格 Lee Carroll Bollinger 教務長艾拉 卡兹尼尔森 代理 Ira Katznelson 教师人數4 370 5 学生人數33 413 2019年秋季学期 6 本科生人數9 001 2019年秋季学期 6 研究生人數24 412 2019年秋季学期 6 校址 美國 纽约州 纽约 40 48 27 N 73 57 43 W 40 80750 N 73 96194 W 40 80750 73 96194 坐标 40 48 27 N 73 57 43 W 40 80750 N 73 96194 W 40 80750 73 96194校區城区 总计 299英畝 1 21平方公里 报纸 哥伦比亚每日观察家 校隊NCAA第一级别 常春藤盟校东部学院赛艇协会 英语 Eastern Association of Rowing Colleges 大西洋沿岸中部校际帆船协会 英语 Middle Atlantic Intercollegiate Sailing Association 帆船 31支体育隊代表色哥倫比亞藍 and 白色 7 昵称哥伦比亚雄狮 Columbia Lions 吉祥物咆哮的狮子 Roaree the Lion 網站www wbr columbia wbr edu位置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 国王学院 King s College 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英廷敕書成立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 国王学院于1784年更名为 哥伦比亚学院 Columbia College 一份在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 在1896年 学校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位于晨边高地 占地32英亩的校址 同时改新名稱為 哥伦比亚大学 8 9 目前哥倫比亞大學共設有20個學院 包括4個大學部學院以及15個研究所學院 哥大的商學院 國際暨公共事務學院 新聞學院 法學院 醫學院 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師範學院等研究所及專業學院在國際上享負盛名 目录 1 历史 1 1 国王学院 1754年 1784年 1 2 哥伦比亚学院 1784年 1896年 1 3 哥伦比亚大学 1896年至今 2 校区 2 1 晨边高地 2 2 其他校区 2 3 可持续发展 3 公共交通 4 学术及组织结构 4 1 本科生申请以及财政支持 4 2 组织结构 4 3 研究与排名 5 学生生活 5 1 概况 5 2 出版物 5 3 广播 5 4 演讲与辩论 5 5 科技与创业 5 6 体育 5 7 世界领袖论坛 5 8 其它 6 学生运动 6 1 1968年学生运动 6 2 反对种族主义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6 3 伊朗總統艾哈迈迪内贾德演讲相關争议 6 4 预备军官训练营 ROTC 相關争议 7 著名校友 8 注釋 9 参考文献 10 参见 11 外部連結历史 编辑国王学院 1754年 1784年 编辑 国王学院礼堂 King s College Hall 1770 有关在英属纽约省建立一所高等学府的讨论开始于1704年 刘易斯 莫里斯上校 Colonel Lewis Morris 向英国圣公会差会写信 试图说服协会相信纽约是容纳这所高等学府的理想区域 10 然而 直到位于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以后 在纽约成立新学院的计划才开始正式提上日程 1746年 纽约省议会通过一项为新学院筹集资金的法令 1751年 省议会任命了一个包括七名英格兰教会成员在内的十人委员会 以监督指导通过发行州彩票 State Lottery 筹集到的学院建设资金的使用 11 学校于1754年7月正式开课 首任校长为神学博士萨缪尔 约翰逊 12 约翰逊博士也是学院第一届仅有八名学生的唯一导师 授课在现在位于曼哈顿下百老汇 Lower Broadway 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进行 13 随后 这所纽约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 美国境内的第五所大学 正式根据乔治二世国王的 王室特许状 以国王学院之名于1754年10月31日成立 8 1763年 约翰逊博士的校长一职由毕业于牛津大学女王学院的迈尔斯 库珀 Myles Cooper 接替 他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托利党人 在美国革命的紧张政治气氛中 他在学校的主要课堂讨论对象是一位名叫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的1777届本科生 14 对于国王学院来说 1776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 学校的教学活动从1776年大陆军进入纽约开始停止了八年 其中一段时间纽约被英军军事占领 直到英军1783年正式从纽约撤离才得以恢复 学校的图书馆被洗劫 唯一的建筑先被大陆军 然后被英军征用为军医院 15 16 学校被革命者占领以后 学校的王室支持者 Loyalist 被迫离开了国王学院 他们在查尔斯 英格利斯 Charles Inglis 牧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新斯科舍的温莎 Windsor 在那里他们建立了现在被称作国王学院大学 University of King s College 的学校 哥伦比亚学院 1784年 1896年 编辑 在麦迪逊大道 Madison Avenue 上的哥特复兴式法学院大楼 美国革命之后 学院向纽约州为其重建寻求支持 为此作出了根据纽约州任何可能的要求对学院的章程进行修改的保证 17 州议会批准了支持学院的建议 1784年5月1日 给予在此之前被称为国王学院的学院部分特殊权利的法案 an Act for granting certain privileges to the College heretofore called King s College 在州议会得到通过 18 法案设立了一个校董事会以监督国王学院的重建 并且为了表示对美国新生共和政体的支持 州议会在法案中规定 位于纽约市的 在此之前被称为国王学院的学院从今以后将永远被称为哥伦比亚学院 哥伦比亚一词正是美国的女性化代称 18 之后的1787年 学校董事们终于意识到了学校章程中存在的缺陷 他们于1787年2月成立了一个由约翰 杰伊和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领导的章程修正委员会 同年四月 学校正式采用了赋予二十四位校董事权力的新章程 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 1787年5月21日 萨缪尔 约翰逊之子威廉 萨缪尔 约翰逊被一致推选为哥伦比亚学院的校长 在供职于学院之前 约翰逊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大陆会议并且被选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代表 20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 因为纽约国家首都和纽约州府的双重身份 以及连续几届联邦党政府的执政 复兴的哥伦比亚学院在诸如汉密尔顿和杰伊等联邦党人的资助下茁壮成长 1789年5月6日 乔治 华盛顿总统与约翰 亚当斯副总统参加了哥伦比亚学院的毕业典礼 以表彰那些参与了美国革命的校友们 21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约1900年 学院的招生 结构以及学术水準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不变 多届校长对学院的运作基本没有做出调整 1857年 学院从公园区 Park Place 搬迁至以哥特复兴式建筑为主的 位于49街以及麦迪逊大道的校区 这也是学校在接下来五十年里的校园 十九世纪后半叶 在校长弗雷德里克 奥古斯都 波特 巴纳德 Frederick Augustus Porter Barnard 的领导下 学院迅速地展现出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22 此时 归功于城市快速膨胀的人口 对纽约房地产的投资成为了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 23 时至今日 更有人将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和天主教会并列视为纽约市的前三大土地拥有者 24 哥伦比亚大学 1896年至今 编辑 洛氏纪念图书馆 1896年 学校董事们正式决定使用 哥伦比亚大学 作为这所学校的新名字 自此以后直到今天 她的官方名称为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同时 校长塞斯 洛 Seth Low 再一次搬迁了校园 这一次校园从49街转至现在的地址 一个更加宽阔的 位于快速发展的晨边高地 25 的校区 在洛的继任者尼古拉斯 默里 巴特勒长达四十多年的工作下 哥伦比亚大学快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 为后来的大学设立了 综合性大学 的典范 26 智慧女神 Alma Mater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约翰 瑞 邓宁 John Ray Dunning 伊西多 艾萨克 拉比 恩里科 费米以及波利卡普 库施开展的有关原子的研究 因为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建成以及之后曼哈顿计划的启动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27 1947年 为了满足美国二战退伍军人的需求 大学的一所附属院校被重组为一个本科生学院 命名为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2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哥伦比亚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这场运动在1968年数百名学生占领了学校的多幢建筑后达到了顶点 这次事件迫使校长格雷森 柯克 Grayson Kirk 辞职 同时也催生了校理事会 29 30 虽然学校的多个学院早已从多年前开始招收女生 哥伦比亚学院直到1983年秋季才第一次招收女性 在与巴纳德学院关于合并两校的 长达十年的谈判失败后 一个只招收女性的巴纳德学院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附属学院 31 现今巴纳德学院仍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 巴纳德的毕业生会被授予由哥伦比亚大学和巴纳德学院共同颁发的学位 32 校区 编辑晨边高地 编辑 位于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和阿姆斯特丹大道 Amsterdam Avenue 之间 穿过大学校园的的 学院走廊 College Walk 大多数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學部學生和研究所學生在位于纽约市晨边高地的主校区学习 根据塞斯 洛十九世纪晚期的观点 大学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可以在一个校园内完成 校园由麦金米德与怀特建筑师事务所 McKim Mead and White 的建筑师们采用布杂风格 Beaux Arts principles 的设计思路主持设计 校区占地超过六个街区 32英亩 13公顷 哥伦比亚大学在晨边高地拥有7 800套公寓 用来提供给教职員以及研究生们居住 另外几乎所有的二十余个大學生公寓 包括起初即设计为学生公寓的建筑以及后来改作学生公寓的建筑 都位于校园附近或晨边高地地区 学校拥有发达且历经一个世纪的地下隧道系统 最古老的部分甚至要早于晨边高地的主校区 其中有一些仍然对公众开放 而其余部分则已经被封锁起来 33 34 巴特勒图书馆 Butler Library 通常被称为巴特勒图书馆 Butler Library 的尼古拉斯 穆瑞 巴特勒图书馆 The Nicholas Murray Butler Library 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统中最大的单体图书馆 也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该图书馆起初是由前校长尼古拉斯 穆瑞 巴特勒提出作为扩展洛氏纪念图书馆的 南馆 South Hall 建造 图书馆由爱德华 哈克尼斯 Edward Harkness 他同时也是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系统的资助人 资助建造 由巴特勒校长最中意的建筑师詹姆斯 甘博 罗杰斯 James Gamble Rogers 设计 图书馆于1934年建成 并在1948年改名为巴特勒图书馆 图书馆采用新古典式设计 其正面由一排爱奥尼亚式石柱装饰 石柱上方镌刻着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许多伟大作家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姓名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品是选修哥伦比亚学院 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 学生的必读书籍 35 截至2012年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统的收藏量已经超越了1 100万 是美国第八大图书馆系统 同时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系统收藏量排名中位居第五 36 37 其中学校的东亚图书馆 East Asia Library 始建于1902年 是美国东亚研究领域的主要收藏地之一 拥有超过1 000 000册的中文 日文 韩文 藏文 蒙文 满文以及西方语言文献书籍 7 500种期刊 以及55种报纸的馆藏 38 其中图书馆收藏的第一部中文图书是1902年由清朝慈禧太后赠予的5 044卷 古今图书集成 在东亚图书馆非开放式的善本特藏书库中还藏有丰富的珍贵资料 如甲骨文 门神年画 日本宫廷戏剧脸谱 以及中国之外的最丰富的谱牒收藏 日本木刻印制品以及江户时代的木刻书籍 以及少量的但极其珍贵的韩国善本书籍收藏 39 教师学院 晨边高地校区的许多建筑被列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 作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以及校区核心的的洛氏纪念图书馆因其重要的建筑价值被收入该名录 哲学楼 Philosophy Hall 则因为其作为调频收音机发明地的原因被收录 另外一个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同时是物理系与天文系所在地的普平楼也被收入了美国国家史迹名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铀裂变的实验就是在这里 于丹麦哥本哈根完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分裂的十天后 由恩里科 费米主持进行 40 41 42 协和神学院 为使校园中央的洛氏图书馆与其前方广场更加协调 麦金姆 米德 怀特公司邀请丹尼尔 切斯特 法兰奇 Daniel Chester French 在洛氏纪念图书馆前方台阶的中心设计了一座名为 母校 的雕像 雕像中的女神身穿学袍 头戴桂冠 于王座之上平视前方 王座扶手的前端是两盏明灯 代表着智慧 Sapientia 与信条 Doctrina 女神膝上打开的书本象征着知识 一只代表智慧的猫头鹰藏在学袍的褶皱中 女神右手手持一柄由四束麦穗装饰的权杖 权杖顶部的王冠象征着学校初创之时曾为王室特许机构的历史 女神的部分创作原型据说是一位名叫玛丽 劳顿 Mary Lawton 的当地演员 雕像于1903年9月23日以罗伯特 戈莱特 Robert Goelet 先生及其夫人的名义正式赠送给学校 起初雕像的桂冠以金叶覆盖 在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中 一枚炸弹对雕像造成了损坏 不过随后得到了修复 43 雕像中隐藏的小猫头鹰后来成为了许多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传说中的主角 最为人熟知的一条是 新生中第一个在雕像中发现这只猫头鹰的人将会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而那些随后找到的男生们将会在学校对面的巴纳德女子学院遇见自己的新娘 44 45 校园台阶 The Steps 或者称为 洛氏台阶 Low Steps 城市海滩 Urban Beach 是一个非常受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们欢迎的会面地点 这是一段连接校园低地部分 即南校园 South Field 与地势较高部分的大理石台阶 受城市美化运动启发的这一设计为哥伦比亚大学及其附属学院的学生及教职工的日常聚会 活动与大型仪式提供了舒适与宽敞的户外空间 同时麦金姆公司经典的洛氏图书馆正面设计是十九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的一个缩影 作为洛氏图书馆的入口 庄重的古典风格石柱和门廊无不显示其装饰建筑的重要性 46 气候温暖宜人的时候 洛氏台阶经常成为学生们享受日光浴 午餐与玩飞盘的理想去处 47 从巴特勒图书馆面向洛氏纪念图书馆拍摄的晨边高地校区全景 其他校区 编辑 拉蒙特 Lamont 校区入口 纽约州帕利赛德 Palisade 位于华盛顿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007年4月 大学购买了位于晨边高地校区以北曼哈顿维尔的一个工业区超过三分之二 约17英亩 6 9公顷 的土地 这块从125街延伸至133街的新校区计划容纳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 Business School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IPA 以及主要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 例如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莫蒂默 B 扎克曼心智 大脑与行为研究学会 Mortimer B Zuckerman Mind Brain Behavior Institute 48 这一涉及70亿美元资金的扩展计划包括拆毁除三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外的所有建筑 清除区域内所有的轻工业和仓库 以及重新安置132幢公寓的租户 最后这一区域将为哥伦比亚大学增加6 800 000平方英尺 630 000平方米 的校园面积 但基于从财产保护 公平交换土地到维护居民权的许多理由 西哈勒姆 West Harlem 区的社区活动团体反对大学的这一扩张计划 49 50 随后举行的听证会听取了周围社区的反对意见 后来 纽约州的帝国州发展公司 Empire Stat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通过表明曼哈顿维尔地区的萧条现状获得了该地块的使用权 并且在2008年12月得到了政府部门给予的 为了发展公共事业使用私人财产的权利 51 2009年5月20日 纽约州公共机构管理理事会 New York State Public Authorities Control Board 批准了学校在曼哈顿维尔的扩大计划 52 2016年10月24日 新校区举行了落成典礼 同时莫蒂默 B 扎克曼心智 大脑与行为研究学会与伦费斯特艺术中心 Lenfest Center for the Arts 也正式开始向校区内首座建筑 杰罗姆 L 格林科学中心 Jerome L Greene Science Center 进行搬迁 杰罗姆 L 格林科学中心预计于2017年春正式运营 53 纽约基督教长老宗医院 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 是一所同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机构 根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 美国2009年最佳医院排名 她的总排名为第六名 在高校医院的排名中列第三名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纽约州精神病学研究所 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 有战略合作关系 并且有其他十九所美国医院以及四所位于海外的医院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 学校与健康相关的学院均位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她占地20英亩 8 1公顷 位于华盛顿高地附近 与晨边高地主校区相隔50个街区 其他通过纽约基督教长老宗医院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还包括在曼哈顿的佩恩 惠特尼门诊部 Payne Whitney Clinic 以及位于纽约州白原 White Plains 的佩恩 惠特尼 温彻斯特 Payne Whitney Westchester 精神病学研究所 54 在曼哈顿的北端 因伍德 Inwood 附近 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占地26英亩 11公顷 的贝克尔运动综合中心 Baker Athletics Complex 其中包括了劳伦斯 A 韦恩运动场 Lawrence A Wien Stadium 以及野外运动 室外田径和网球的相关运动设施 大学的第三个校区是位于哈德逊河 Hudson River 西岸 占地157英亩 64公顷 的拉蒙特 多赫提地质观测站 Lamont 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以及位于纽约州帕利赛德 Palisade 的地质研究所 第四个校区是坐落于纽约州欧文顿 Irvington 面积60英亩 24公顷 的内维斯实验室 Nevis Laboratories 该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粒子物理与运动物理 此外学校在巴黎的雷德楼 Reid Hall 还有一块远离本土的教学区 8 可持续发展 编辑 艾弗里建筑与美术图书馆 Avery Architectural and Fine Arts Library 2006年 学校成立了环境管理办公室 Office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以发起 协调和实施减轻学校环境足迹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的方案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 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维尔的扩建计划作为其 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相关设计 的试点计划 这一计划专注于实现智能化发展 smart growth 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以及绿色建筑设计准则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 55 哥伦比亚大学是 2030挑战计划伙伴 2030 Challenge Partners 的成员之一 这一计划由纽约市的九所大学参与 旨在今后十年内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30 哥伦比亚大学在所有新造建筑和主要的翻新工程中均采用了LEED标准 学校为自己设定的最低标准是银奖级 但纵观其设计与审核过程 她完全可以达到更高的评级 虽然这样的标准无疑对消耗大量能源的实验室和研究大楼是一个挑战 然而学校在实验室的设计上同样采用了基于LEED标准的设计指导 在保护实验人员安全的同时增大能源使用的效率 56 每周四和周日 哥伦比亚大学都会开办绿色集市 在那里 当地的农民可以将他们的产品售予纽约市民 另外在四月与十一月期间 作为当地园艺作物中心之一的霍奇森农场 Hodgson s Farm 还会在集市中销售多种多样的植物与花卉 这一集市是由非营利组织 GrowNYC 在纽约市各地组织的许多类似集市中的一个 57 餐饮服务方面 除了提供以可持续捕捞方式获取的海产品以及通过良性贸易购买的咖啡以外 哥伦比亚大学还将其36 的预算投入当地产品的采购 58 因为其在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上采取的努力 哥伦比亚大学在 2011年高校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被评为 B 级 59 公共交通 编辑位于曼哈顿的哥大公共交通非常便利 纽约地铁1号线的116 Street S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站直接服务于校园 从校园向东穿过晨边公园后走过两个街区可到116街站搭乘地铁A线 B线和C线 其中A线可到达肯尼迪国际机场 需换乘肯尼迪机场捷运JFK AirTrain 另有大都会运输署 MTA 运营的多条公交线路 其中M4路公交车途径中央公园北侧及东侧 可到大都会美术馆 车程约半小时 M60SBS公交车 SBS指Selected Bus Service 是MTA运营的高频发车的快速公交 可到拉瓜迪亚机场 车程约40分钟 具体地铁公交信息请查阅MTA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及组织结构 编辑本科生申请以及财政支持 编辑 Van Am Quad 哥伦比亚学院 左 工程学院 右 哥伦比亚大学2023届本科生 哥伦比亚学院与工程学院 的录取率为5 1 这使她成为全美录取率第二低的大学 仅高于哈佛大学 60 2019届本科生接受录取的比例为6 1 61 而根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012年高校录取率排行榜 由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录取率与接受录取率 哥伦比亚大学与耶鲁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 MIT 并列为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学校 62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种族多元的学校 大约有52 的学生将自己归类为有色人种 此外 超过50 的本科生接受助学金 平均金额达到46 516美元 63 2015 2016学年 本科生的学费为50 526美元 而包括食宿的总花费则要达到65 860美元 64 2007年4月11日 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了来自校友 传媒界亿万富翁约翰 克鲁格 John Kluge 共计400万至600万美元 专门用于本科生助学金的捐赠 这笔资金是高等教育史上最高的单笔捐助之一 虽然具体数额仍将取决于克鲁格去世时的最终资产值 但这笔慷慨的捐赠已然成功帮助学校改善了助学金的发放政策 65 年度捐赠和筹款总量的增加 以及捐赠款项使用量的加大使得学校可以更慷慨地将助学金发放给优异的学生 2008年以后 学校为家庭年收入60 000美元以下的本科生提供入学就读的专门款项 食宿与学费由学校完全承担 同年 学校停止向得到经济补助的新生及老生发放贷款 并将曾经作为经济补助一部分的贷款变为由学校发放的助学金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适用于国际学生 转学生 访问学生以及通识教育学院学生 66 2010年秋季 哥伦比亚学院与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开始接受 Common Application 申请系统 这一政策的改变意味着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最晚采用 Common Application 的常春藤联盟成员 以及最后一批接纳 Common Application 系统的主要学术机构之一 67 除助学金外 学者奖 非奖学金 同样由招生委员会发放给学生 学者奖的种类包括约翰 W 克鲁格学者奖 John W Kluge Scholars 约翰 杰伊学者奖 John Jay Scholars C 普雷斯考特 戴维斯学者奖金 C Prescott Davis Scholars 环球学者奖 Global Scholars 埃格利斯顿学者奖 Egleston Scholars 68 以及科学研究伙伴 Science Research Fellows 被提名的学生由招生委员会从第一年的申请者中遴选 根据学校的标准 被选为前四种学者 即除埃格利斯顿学者和科学研究伙伴外 的学生 得以脱颖而出 是因为他们卓越的学术与个人成就 充沛的精力 旺盛的求知欲 思想的原创性与独立性 以及他们由于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背景所带来的多样性 69 组织结构 编辑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 包括哥伦比亚学院 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等 同时 许多相关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 包括教师学院 巴纳德学院 协和神学院 另外 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 巴黎政治学院 70 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71 大学同时在安曼 北京 伊斯坦布尔 巴黎 孟买 里约热内卢 圣地亚哥 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72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院与专业学院 73 学院名称 成立年代医学院 1767年协和神学院 1836年口腔医学学院 1852年法学院 1858年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 1864年人文与科学研究生院 1880年建筑 规划与维护研究生院 1881年教师学院 1889年护理学院 1892年社会工作学院 1898年新闻学研究生院 1912年商学院 1916年公共卫生学院 1922年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1946年通识教育学院 1947年艺术学院 1948年进修学院 1995年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独立的 私人资助的 无宗派的高等教育机构 她正式的法人名称是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受托人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大学的首部章程于1754年由英王乔治二世颁布 现行的章程则是在1787年首次制定 1810年由纽约州议会最后修改而成 大学由二十四位校董事会成员管理 通常包括作为当然委员 ex officio 的校长 校董事会成员们负责选择自己的继任者 其中六人从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 Columbia Alumni Association 推荐的人选中任命 六人由董事会在与校理事会磋商后予以委任 而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余十二人则由董事们通过内部程序任命 校董事会成员任期六年 一般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校董事们可以任命校长与其他的高级管理人员 以及在需要时审核与确认教职的委任 校董事们有权确认学校的财政与投资计划 批准预算 监管学校的捐赠 指导学校的地产与其它资产的管理 以及监督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 74 75 校理事会是由董事会成员们在1969年全校范围投票后成立的机构 它继承了1890年成立的校评议会 University Council 一个由教师 院系主任和高级行政人员 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组成 用来规范学校工作人员内部事务以及讨论学校重要事务的机构 的权利 校理事会是一个由从学校所有选区中选出的107名成员组成的一院制机构 成员中包括校长 教务长 哥伦比亚学院和人文与科学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院长 所有校理事会的当然委员 ex offcio 以及五位由校长从学校管理人员中任命的成员 校长担任理事会的主席 校理事负责审阅学校的教学政策 硬件设施的发展更新 预算 以及学校的对外交往 校理事会同时还负责监督教师们的学术自由情况以及学生与教师们的福利情况 76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经由校董事会与校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磋商后选出 代表校董事会的意愿 是学校的最高级行政人员 校长在行政管理中的助手有教务长 Provost 高级执行副校长 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执行副校长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Health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分管各个部门 例如人力资源 学校安全等 的副校长 学校总顾问 秘书长 以及各个院系的主任 所有这些人员均由校长提名后 经校董事会予以任命并代表校董事会的意愿 74 李 卡罗尔 布林格于2002年6月1日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九任校长 作为平权法案的杰出支持者 他是最高法院两个相关连的重要案例 即格拉特诉布林格案 Grutter v Bollinger 以及格拉茨诉布林格案 Gratz v Bollinger 这两个案例维护和明确了坚持多元化在是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平权法案的重要途径 中的核心人物 他还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广泛发表著述 在大学里 他除了担任校长的职务外 还兼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教职 77 研究与排名 编辑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 78 哥伦比亚大学 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 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 79 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 80 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 81 以及二十九名各国元首 包括三位美国总统 82 截止2020年10月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 教授和研究人员中 共有100位诺贝尔奖得主 世界第五 5位菲尔兹奖得主 5位图灵奖得主 綜合排名全球名次 ARWU 主排名 83 7 QS 主排名 84 19 泰晤士 主排名 85 11 美國新聞 全球版 86 7全国名次 ARWU 主排名 87 6 華爾街 泰晤士 88 15 福布斯 89 14 美國新聞 本地版 90 2 華盛頓月刊 91 14哥伦比亚大学是北美地区第一个成功分裂铀原子的地方 调频收音机及激光的诞生地 电子工程系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教授迪米特里斯 安纳斯塔修 Dimitris Anastassiou 在这里成功开发出可以通过有限带宽传输高质量音频 视频的MPEG 2算法 生物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 查尔菲 Martin Chalfie 第一次引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完好器官中的细胞 92 其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的发明与成果还包括用来开发液晶显示器 LCD 的连续横向固化 Sequential Lateral Solidification SLS 技术 System Management Arts SMARTS 软件 会话发起协议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应用于语音及视频会话 聊天 即时信息以及被称为 白板 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 药典 Macromodel 一款应用于计算化学的软件 一种更新更好的玻璃纤维混凝土配方 蓝色发光二极管 Blue LEDs 以及Beamprop 应用于光子学领域的软件 93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每年在健康科学领域约有175项新发明 市面上超过30种药物是基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发明与发现而问世 它们包括类克 Remicade 用于治疗关节炎 阿昔单抗 Reopro Abciximab 针对血栓相关症状 适利达 Xalatan 拉坦前列腺素 Latanoprost 两者均为治疗青光眼的药物 贝赋 Benefix 肩假体 shoulder prosthesis 检测心血管疾病的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以及用于癌症治疗的伏立诺他 Zolinza 94 哥伦比亚大学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Columbia Technology Ventures 原名科学与技术风险投资公司 当前拥有600项专利以及超过250项有效的许可协议 94 根据学校官方的统计 其2006财年的专利相关收入超过了2 3亿美元 是世界所有大学中最高的 95 圣保罗教堂 St Paul s Chapel 道奇楼 Dodge Hall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全美綜合大學排名第3名 96 全美法學院第4名 商學院第8名 全球大學排名第6名 97 另在2021年 華爾街日報 及 泰晤士高等教育 共同發表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第15名 98 哥倫比亞大學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9名 99 並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得第11名 100 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公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 哥倫比亞大學位居第7名 101 在國立臺灣大學發表的2020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 則位居第13名 102 1996年至2008年期间 18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103 教师中获奖的成员包括理查德 阿克塞尔 马丁 查尔菲 埃里克 坎德尔 李政道 罗伯特 蒙代尔 奥尔罕 帕慕克 埃德蒙 费尔普斯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 以及霍斯特 路德维希 施特默 104 而在其他学术奖项上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同样取得了很大收获 他们中包括30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 105 4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105 4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 105 20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 106 3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颁发奖项的获得者 107 以及143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颁发奖项的获得者 105 学生生活 编辑概况 编辑 学生人口统计分布 2014 108 109 本科生 研究生亚裔 太平洋岛民 17 1 10 9 非裔美国人 7 2 4 1 拉美裔 12 8 5 7 印第安人 阿拉斯加原住民 0 5 0 1 两或多种族混血 4 7 1 7 白人 38 1 32 6 非居民外国人 13 4 34 3 未知 6 2 10 5 厄尔楼 Earl Hall 在2014年秋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人数为29 870人 包括8 559名本科生 21 311名研究生和博士生 其中39 的学生定义自己为少数族裔 28 的学生在美国境外出生 108 26 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60 000美元以下 这使她成为学生家庭情况最多样化的顶尖大学之一 16 的学生接受联邦佩尔助学金 Federal Pell Grants 这一助学金主要面向家庭收入低于40 000美元的学生 的资助 15 的学生是其家庭中第一位接受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成员 108 109 学校的住房可以保证所有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生的需求 哥伦比亚学院及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共用位于校内的宿舍楼 一年级学生通常居住于环绕于校园南草坪的宿舍楼 哈特利楼 Hartley Hall 原名利文斯顿楼 Livingstone Hall 的瓦拉赫楼 Wallach Hall 约翰 杰伊楼 John Jay Hall 弗纳楼 Furnald Hall 或者卡曼楼 Carman Hall 中的一幢 两所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则需进行学校住房的申请 以选择与朋友共同居住于回廊式 corridor style housing 或是公寓式的宿舍 apartment style housing 通识教育学院及各个研究生学院则在学校周边拥有各自的公寓式宿舍 110 哥伦比亚大学内有许多以希腊字母命名的兄弟会 姐妹会以及同时接纳男女生的组织 约10 至15 的本科生参与这类希腊文化组织 111 校园内希腊文化社团的出现始于1836年Alpha Delta Phi 英语 Alpha Delta Phi 组织中Delta分会的成立 112 希腊文化社团间联席会议 InterGreek Council 是为其下属于兄弟会联席会议 Interfraternity Council 泛希腊社团联席会议 Panhellenic Council 及跨文化希腊社团联席会议 Multicultural Greek Council 等三个机构的会员社团提供指导以及支持的学生自治组织 这三个机构的主席每月一次召集其下属社团在希腊文化社团间联席会议的框架下进行会议 这一组织为其会员社团提供互相学习 共同工作的机会以及为组织的共同利益提出诉求 113 出版物 编辑 最早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标志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还拥有种类多样的本科生 研究生刊物以及专业出版物 哥伦比亚每日观察家 是全美第二份正式出版的学生报纸 114 蓝与白 The Blue and White 由1890年开始出版 起先为文学月刊 最近也开始在印刷版以及其名为Bwog的博客上更新有关校园生活以及当地政治的内容 115 学校的政论出版物包括 风潮 The Current 一份关注政治 文化以及犹太事物的期刊 116 哥伦比亚政治评论 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 由哥伦比亚政团同盟 Columbia Political Union 主办的跨党派政治刊物 117 以及 对策 AdHoc 宣称自己为 不断进取 progressive 的校园杂志 主要关注当地的政治事务以及艺术事件 118 文学与艺术出版物包括 哥伦比亚评论 Columbia Review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校文学杂志 119 哥伦比亚 Columbia 在美国全国享有声誉的文学期刊 哥伦比亚文学批评期刊 Columbia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120 莫比乌斯环 The Mobius Strip 在线出版的文学艺术杂志 121 在纽约 Inside New York 是一部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撰写 编辑 以及出版的纽约市年度旅行指南 根据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Express 达成的经销协议 该书在各个主要书籍零售商以及独立书店中销售 122 普平楼 Pupin Hall 右侧 协和神学院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中间 河滨教堂 Riverside Church 左侧 哥伦比亚大学同样拥有数量繁多的本科生学术出版物 政治与社会期刊 Journal of Politics amp Science 123 是由赫尔维迪乌斯小组 Helvidius Group 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内非营利的学生组织 出版发行 关注学校本科生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期刊 普布利乌斯 Publius 从2008年起正式出版 是每半年发行一次的本科生政治期刊 124 哥伦比亚东亚研究 Columbia East Asia Review 由魏海德东亚协会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支持 刊载全世界各地本科生关于中国 日本 朝鲜半岛 西藏 以及越南 的原创研究 125 白桦树 The Birch 126 是关注东欧以及欧亚 Eurasian 文化的本科生期刊 她也是美国第一部由学生经营的此类期刊 前文提到的的 哥伦比亚政治评论 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 是哥伦比亚政团同盟 Columbia Political Union 主办的本科生政论杂志 哥伦比亚经济评论 Columbia Econimic Review 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Columbia Economics Department 支持与指导下 关注本科生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期刊 在自然科学领域 本科生主办的 哥伦比亚科学评论 Columbia Science Review 主要刊载科普文章以及学生的研究论文 127 除了学术内容外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出版物在讽刺幽默方面也有涉及 其中的代表如 联邦党人报 The Federalist Paper 通常被称为The Fed 一份着眼于讽刺及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的报纸 三周刊行一次 128 和 哥伦比亚小丑 Jester of Columbia 一份致力于在生活中注入幽默元素的校园幽默杂志 129 其他学生出版物还包括 哥伦比亚人 The Columbian 学校本科生所有学院的年鉴 130 牛虻 Gadfly 本科生主办的 关注通俗哲学的半年刊 131 以及 蓝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 本科生都市研究杂志 132 除学生刊物外 学校的各个院系亦多有主办各自领域的专业期刊 例如 音乐学动态 Current Musicology 133 以及 哲学研究期刊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34 每年的春季学期 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们会主办名为 布朗克斯节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Bronx Beat 的报纸 这份两周发行一次的报纸主要覆盖南布朗克斯地区的新闻动态 另外 教师学院从1900年起开始出版 教师学院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该期刊记录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分析以及评论 135 成立于1961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学院 Columbia University s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支持下的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CJR 旨在考察媒体的日常表现以及影响媒体日常表现的因素 该刊每年发行六次 登载经过慎重审核的报告 分析 批评以及评论 另一方面 杂志官方网站CJR org通过发布关于新闻业的最新报道及评论 使CJR在实时新闻业观察领域亦成为重要的存在 无论是网络媒介还是纸质媒介上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 始终与在美国与世界致力于提高新闻业整体水准的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136 广播 编辑 厄尔楼 Earl Hall 哥伦比亚大学是两家本科生校园广播机构的所在地 WKCR FM以及CTV 她们也是本科生校园广播的先驱者 WKCR是一家可覆盖除夏威夷 阿拉斯加以及美国海外领地的美国本土的学生广播台 归功于埃德温 霍华德 阿姆斯特朗的加入 WKCR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调频广播台 广播台于1939年7月18日正式投入运行 她从一座400英尺高 位于新泽西州阿尔卑 Alpine 的天线塔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调频信号传输 起先 WKCR并不是一家一般意义上的广播台 而是一个关注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组织 然而随着组织成员的不断增多 这一新生组织遂将精力投向了广播领域 埃德温 阿姆斯特朗在组织初创之时作出了许多贡献 当学生们在宿舍里设计他们的第一个简陋的电台时 他向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麦克风以及录音转播机 137 现在 广播台的工作室位于晨边高地校区阿尔弗雷德 勒拿楼 Alfred Lerner Hall 的二楼 其传输塔则位于曼哈顿中城的4 Time Square大楼 哥伦比亚电视台 Columbia Television CTV 是美国第二家学生电视台 以及CTV新闻 由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制作的一档每周进行直播的新闻节目 的制作者 138 139 演讲与辩论 编辑 俯瞰校园 爱辩者社团 Philolexian Society 是一个于1802年成立的文学与辩论社团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最早的学生组织 同时也是美国第三个成立的高校文学社团 140 社团除组织每周一次的辩论外 还举办 垮掉一代之夜 the Beat Night 在校园台阶 The Steps 上大声朗诵 垮掉的一代 作家们的诗作 以及在数学楼 Mathematic Hall 前草坪上 协会成员们穿着19世纪服装举行的 门球茶会 Croquet Tea 141 自1986年起 社团每年组织 乔伊斯 基尔默坏诗竞赛 Joyce Kilmer Bad Poetry Contest 以纪念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校友 曾经的协会副主席的诗人乔伊斯 基尔默 Joyce Kilmer 142 哥伦比亚议会辩论队 Columbia Parliamentary Debate Team 不仅作为美国议会辩论协会 American Parliamentary Debate Association 的一员参与美国国内的巡回辩论赛 还是在哥伦比亚校园举办的中学间和高校间辩论赛 以及大学相关话题的公共辩论的主办方 143 哥伦比亚国际关系会议组织 Columb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ncil and Association CIRCA 监督着哥伦比亚模拟联合国 Columbia s Model United Nations 活动 在高校与中学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 邀请在国际政治中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校园演讲 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训练那些来自纽约办学实力相对较弱学校的学生 以及对组织旗下的辩论队进行监督 该辩论队经常前往美国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竞赛 并且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会议 144 由于她频繁地被授予最佳奖项 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辩论队之一 145 科技与创业 编辑 普平楼 Pupin Hall 物理系楼 可见屋顶的天文台 数学楼 Mathematics Hall 哥伦比亚大学新兴企业家组织 Columbi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of Rising Entrepreneurs 简称 CORE 成立于1999年 这个学生团体致力于促进校园创业 每年CORE组织都会组织很多活动 诸如一些讲座 初创哥伦比亚 StartupColumbia 一场包括会议和竞争250000美元风投资金的活动 还有点燃 哥大 Ignite CU 一个针对对设计 工程和创业有兴趣的本科生设计的周末活动 著名的演讲者包括彼得 泰尔 PayPal公司创始人之一 杰克 多西 Twitter创始人 146 亚历克西斯 瓦尼安 Reddit创始人 德鲁 休斯顿 Dropbox创始人 以及马克 库班 Broadcast com 英语 Broadcast com 创始人 截至2006年 CORE组织已经向研究生与本科生发放了超过十万美元的的种子资金 CampusNetwork 一个早于Facebook的校园社交网站 由工程学院学生亚当 戈德堡 Adam Goldberg 于2003年成立 马克 扎克伯格曾邀请戈德堡到帕罗奥图的Facebook与他一起工作 但是戈德堡拒绝了他的邀请 147 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通过其科技 创新和社区参与中心提供 科技创业 辅修专业 工程学院的创业活动着重于纽约市和全球规模的社区建设活动 与诸如微软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这成为可能 148 哥伦比亚为纽约市提供了大量的年轻工程创业者 在过去的20年里 哥伦比亚的毕业生们创立了超过100所科技公司 149 布隆伯格市长为和哥伦比亚以及纽约其他大学合作的创业项目已经提供了超过670万美元的资金 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教授克里斯 威金斯 Chris Wiggins 正与纽约大学的教授埃文 科思 Evan Korth 以及希拉里 梅森 Hilary Mason bit ly公司的首席科学馆一起合作促进学生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 希冀于让传统上作为金融业中心的纽约市成为下一个硅谷 他们建立的网站 hackny org 正在成为纽约市年轻创业者意见讨论的集合地 这个纽约的创业社区被他们称之为硅巷 Silicon Alley 150 于2014年6月14日 时任纽约市长迈克尔 布隆伯格宣布启动纽约媒体实验室 NYC Media Lab 项目以推动纽约媒体产业的创新 151 位于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 这个实验室是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以及纽约市经济发展集团 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的联合体 目标是协调大学与企业一起进行新兴科技的研究 这个实验室参照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类似机构 来自纽约市经济发展集团的一笔25万美元的资金被用于纽约媒体实验室的成立 每年 这个实验室将会举办一系列私人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的圆桌讨论 实验室会支持关于内容格式 下一代搜索技术 电影与游戏的计算机动画技术 新兴营销推广技术还有新设备开发等主题的研究项目 实验室也会建立一个媒体研究和发展的数据库 哥伦比亚大学将会协调该媒体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方向 其教职工以及其他大学的教职工也会直接参与到实验室中 151 体育 编辑 劳伦斯 A 维恩体育馆 主条目 哥伦比亚雄狮队 参见 C Rock 作为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共计有29支不同项目的体育球队 校橄榄球队雄狮队拥有一座可以容纳17 000名观众的球场 劳伦斯 A 维恩体育馆 Lawrence A Wien Stadium 在主校区晨边高地校园以北100个街区地段 贝克体育运动中心 Baker Athletics Complex 和于2013年1月新开放的坎贝尔运动中心 Campbell Sports Center 提供了包括棒球 垒球 足球 长曲棍球 曲棍球 网球 田径跑道和划艇等运动项目的场地和设施 主校区道奇体育健身中心 the Dodge Physical Fitness Center 则可以承办和训练篮球 击剑 游泳 跳水 排球和摔跤等项目 152 在体育领域 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并且在许多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870年 哥伦比亚大学与罗格斯大学进行了体育史上第二次橄榄球比赛 1878年 在一场于英国举行的划艇比赛中 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次击败英国划艇球队 赢得了享誉盛名的亨利皇家划船赛 Henley Royal Regatta 1900年 奥运会选手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马克西 朗在400米赛跑比赛中 以47 8秒创造了第一个官方世界纪录 1983年 哥伦比亚大学足球队以18胜0负的战绩名列全国第一 但是在NCAA决赛中 球队经过双加时0 1负于印第安纳大学 而这也是常春藤盟校历史上最接近NCAA冠军头衔的一次比赛 153 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 哥伦比亚橄榄球队却创造了一项尴尬的记录 1983至1988年间 球队44场连败 这项记录至今仍未被NCAA橄榄球球队所打破 1988年10月8日 球队16 13击败普林斯顿大学终止连败 这是雄狮队第一次在维恩体育场 Wien Stadium 取胜 而这已距维恩体育场开放四年之久 154 作为纽约市三支进入NCAA Division I分区中的两支橄榄球球队 哥伦比亚大学和福德姆大学每年冬季会举办自由女神杯比赛 自由女神杯这项传统始于2002年 1年前 福德姆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间的比赛因为911袭击而被推迟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学生包括棒球名人堂成员Lou Gehrig和Eddie Collins 橄榄球名人堂成员Famer Sid Luckman和Marcellus Wiley 世界女子举重冠军Karyn Marshall 155 156 1939年5月7日 刚刚起步的NBC电视台在贝克体育中心连续报道了哥伦比亚雄狮队和普林斯顿老虎队的两场比赛 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定期将体育赛事搬进电视荧幕 157 158 世界领袖论坛 编辑 世界领袖论坛 位于洛氏纪念图书馆 于2003年由校长李 卡罗尔 布林格发起并延续至今的世界领袖论坛活动 向本校学生提供一个聆听来自政治 宗教 工业 财经及学术等诸多领域的世界领袖们的机会 作为一个贯穿全年的活动 世界领袖论坛活动旨在努力提供一个超越文化 国界的自由演讲的平台 同时向学生们普及当今世界的进步及挑战 159 所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以及巴纳德学院和其它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院的学生均可用学生ID注册参与世界领袖论坛的活动 无法注册现场活动但对此有兴趣者也可通过学校网站的在线视频即时关注 160 曾经在活动中演说的著名人士包括 美国前总统比尔 克林顿 印度总理阿塔尔 比哈里 瓦杰帕伊 加纳前总统约翰 阿吉耶库姆 库福尔 阿富汗总统哈米德 卡尔扎伊 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 普京 莫桑比克总统若阿金 阿尔伯托 希萨诺 玻利维亚总统卡洛斯 迭戈 梅萨 希斯韦特 罗马尼亚总统扬 伊利埃斯库 拉脱维亚前总统瓦伊拉 维凯 弗赖贝加 芬兰首任女性总统塔里娅 哈洛宁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 班邦 尤多约诺 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 穆沙拉夫 伊拉克总统贾拉勒 塔拉巴尼 十四世达赖喇嘛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 艾哈迈迪内贾德 金融界巨头乔治 索罗斯 纽约市长迈克尔 鲁本斯 布隆伯格 捷克总统瓦茨拉夫 克劳斯 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 费尔南德斯 德基什内尔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以及美国前副总统阿尔 戈尔等人 161 其它 编辑 IRT百老匯 第七大道線上的116街 哥伦比亚大学站地铁站 1 線 使得来往哥伦比亚大学更加便捷 哥伦比亚大学管弦乐团由作曲家爱德华 麦克道威尔 Edward MacDowell 于1896年组建 是美国持续演奏至今的最古老的管弦乐团 乐团的主要任务是向有才华的学生作曲家展现高等级的管弦乐演奏 162 学生运动 编辑1968年学生运动 编辑 主条目 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 汉密尔顿楼 Hamilton Hall 在1968年的学运中被占领 1968年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导致学运的诱因有两个 其一是哥伦比亚大学在邻近学校的晨边公园 Morningside Park 建设体育馆的计划 这被抗议者看作是针对居住于哈莱姆区 Harlem 黑人居民的侵犯 其二是学校的管理层没有放弃大学在国防分析研究所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IDA 為美國國防部下属武器研究智库机构 的会员身份 在运动中 学生们占领并用路障封锁了洛氏图书馆 Low Library 汉密尔顿楼 Hamilton Hall 以及学校其他数座建筑 最后纽约市警察进入校园 对学生实施了强制清场及逮捕 163 164 这一学生运动达到了抗议者们事先设定的两个目标 哥伦比亚大学退出了IDA 并且废弃了建设综合性体育馆的计划 这一计划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采用以扩建其运动设施 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则在主校区北端的地下建起了她的健身中心 至少三十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因为此次抗议事件受到了学校的停学处分 许多1968届的学生退出了毕业仪式 并在晨边公园 Morningside Park 学运开始的地方 举行的野餐会中 以及洛氏广场 Low Plaza 上表达了自己的抗议 165 学运使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蒙受了损失 很多计划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因为此次学运选择了其他学校 一些校友也取消了向学校捐款的计划 在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艾伦 布鲁姆 Allen Bloom 看来 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一学运要对美国高等教育被推向自由主义左派的现象负责 此次学运之后 布鲁姆说 美国的大学已不再像往常一样是知识与学术方面讨论的场所了 反而更像是强调 政治正确 及自由主义的地方 166 反对种族主义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编辑 校园夜景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学生运动 包括绝食抗议以及封锁汉密尔顿楼 Hamilton Hall 和商学院的行动 167 旨在提醒学校撤走所有在明确或暗中支持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公司的投资 在这一系列运动中 发生在1978年的事件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在1968年学生运动十周年纪念后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聚集游行以抗议学校对南非的投资 反对向南非投资委员会 The Committee Against Investment in South Africa CAISA 以及包括社会主义者行动委员会 Socialist Action Committee 黑人学生组织 Black Student Organization 同性恋学生小组在内的许多学生组织共同加入了这次行动 并成功实现了美国大学第一次从南非的单边撤资 伊朗總統艾哈迈迪内贾德演讲相關争议 编辑 学生抗议对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邀请 作为传统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会向许多每年秋季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发出演讲邀请 在2007年 时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的马哈茂德 艾哈迈迪内贾德成为了接受邀请的领导人之一 并同时作为当年受邀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领袖论坛 Columbia University s World Leaders Forum 活动的来宾之一 于2007年9月24日发表了演讲 168 演讲通过电视向全球播送 这一邀请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数百名抗议者于9月24日当天涌入学校 曼哈顿区检察院办公室 Manhattan District Attorney s Office 谴责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来自阿拉维基金会 Alavi Foundation 的资金以支持同情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教职员 169 为了尽量平息抗议 校长李 卡罗尔 布林格在内贾德正式演讲前的致辞中以个人名义对内贾德进行了谴责 可是这并没能安抚那些对邀请伊朗领导人进行演讲心存不满之人的情绪 170 虽然演讲本身招致了很大的抗议声浪 依然有大量哥伦比亚的学生聚集在学校的南草坪 South Lawn 收听演讲 约有2 5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演讲中 艾哈迈迪内贾德批评了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以及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 呼吁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真实性进行研究 对911事件的真凶提出了疑问 为伊朗的核计划辩护 并且攻击了美国的中东地区外交政策 在被问到伊朗对待妇女的态度时 艾哈迈迪内贾德坚称妇女在伊朗受到尊重 在回答关于伊朗如何看待同性恋者的问题时 内贾德说 伊朗并不像你们的国家一样有同性恋者 在伊朗我们没有这样的风气 我不知道是谁告诉的你这些 171 这一回答也引来了观众的笑声 预备军官训练营 ROTC 相關争议 编辑 Butler Library 从越南战争仍在进行的1969年起 哥伦比亚大学不再允许美军于校内开办预备军官训练营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簡稱預官 ROTC 项目 172 但并不禁止学生参加开办于其他大学的这一项目 173 174 175 176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 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场交流会中 约翰 麦凯恩与巴拉克 奥巴马均提出了希望学校考虑重启預官项目的建议 175 177 178 然而会后 校长李 卡罗尔 布林格表示因为军队中存在的反同性恋政策 他并不支持在哥伦比亚大学重启預官项目 针对是否支持預官项目重返校园的问题 学校的本科生群体于2008年11月举行了公决活动 但在参与公决的学生中 支持与反对的人数几乎相同 預官項目的支持方在这场没有约束力且没有研究生 教职员及校友参加的公决中仅仅以几个百分点的差距落败 2010年4月 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迈克尔 马伦海軍上將 Mike Mullon 的演讲中 校长李 卡罗尔 布林格表示如果马伦取消美軍中关于同性恋群体的 不问 不说 Don t ask don t tell 政策的计划得以成功 預官项目将可以重新回到学校 2011年2月 在三场讨论預官禁令的公民大会 Town hall meeting 的其中一场中 因伊拉克服役期间负伤而获得紫心勋章 purple heart 的前美国陆军上士安东尼 马斯切克 Anthony Maschek 因为在演说中宣传允许預官项目重回校园的想法收到了场下部分学生的反对以及嘘声 179 2011年4月 校理事会 Columbia University Senate 投票通过了重新接纳預官项目的决定 180 美国海军部部长雷 马布斯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 卡罗尔 布林格签署了于2011年5月26日正式恢复中断超过40年的海军预备军官训练营项目 Naval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NROTC 的协议 协议在停泊在纽约参加 海军舰队周 Navy s annual Fleet Week 的硫磺岛号 USS Iwo Jima 两栖攻击舰上签署 181 著名校友 编辑主分类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 部分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校友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巴拉克 奥巴马 西奥多 罗斯福 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 鲁斯 巴德 金斯伯格 赫尔曼 何乐礼 沃伦 巴菲特 米尔顿 弗里德曼 理察 罗杰斯 奥斯卡 汉默斯坦二世截至2011年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中包括三位美国总统在内的二十九位政府首脑 九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其中有三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四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182 183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还获得了超过三十五个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一百二十三个普利策奖 184 根据2010年的数据 十六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 二十五位最富有美国人中的三位以及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豪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 80 185 五位美国开国元勋是哥伦比亚大学前身国王学院的校友 前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与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曾就读于法学院 186 而近来校友中出现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 187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 巴德 金斯伯格 188 前美国国务卿马德琳 奥尔布赖特 189 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阿兰 格林斯潘 190 首席检察官埃里克 霍尔德 和美国司法部副部长小唐纳德 比顿 维瑞利 Donald Verrilli Jr 191 1948至1953年 德怀特 大卫 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三任校长 192 除三位美国总统外 哥伦比亚大学还培育出二十六位各国政府首脑 近年来有格鲁吉亚前总统米哈伊尔 萨卡什維利 东帝汶前总统若泽 拉莫斯 奥尔塔 爱沙尼亚前总统托马斯 亨德里克 伊尔韦斯等人 在历史上则有顾维钧 拉多万 卡拉季奇 加斯顿 伊斯更斯 Gaston Eyskens 宋子文等 註 1 印度宪法起草者 贱民领袖比姆拉奥 拉姆吉 阿姆倍伽尔博士同样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217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在华尔街和其他商界领域的领导层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著名的比如阿斯特家族 Astor family 218 219 还有一些近期的著名商业人士比如投资家沃伦 巴菲特 220 美国公共电视网 PBS 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的前任CEO拉里 格罗斯曼 Larry Grossman 221 沃尔玛主席塞缪尔 罗布森 沃尔顿 Samuel Robson Walton 222 世界500强公司中的CEO校友包括摩根士丹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 戈尔曼 James P Gorman 223 前任洛克希德 马丁总裁罗伯特 J 史蒂文斯 Robert J Stevens 224 前维亚康姆总裁菲利佩 多曼 Philippe Dauman 225 施乐的尤苏拉 伯恩斯 Ursula Burns 226 和花旗银行的维克兰姆 潘迪特 Vikram Pandit 227 在科学与技术领域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包括 IBM的创立者赫尔曼 何乐礼 228 调频广播的发明者埃德温 霍华德 阿姆斯特朗 229 核潜艇之父海曼 里科弗 230 谷歌中国的开创者李开复 231 科学家史蒂芬 古尔德 232 罗伯特 密立根 233 氦氖激光发明者 阿里 贾凡 Ali Javan 和米海洛 普平 234 纽约地铁总工程师威廉 巴克莱 帕森斯 William Barclay Parsons 235 哲学家厄文 艾德曼 Irwin Edman 236 和 罗伯特 诺齐克 237 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 238 心理学家哈丽特 巴布科克 Harriet Babcock 等 239 艺术领域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有作曲家理察 罗杰斯 240 奥斯卡 汉默斯坦二世 241 劳伦兹 哈特 242 亚特 加芬克尔等 243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在美国文学和诗歌领域打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杰出校友包括朗斯顿 休斯 垮掉的一代 代表人物杰克 凯鲁亚克和艾伦 金斯堡 244 等 此外 四位美国桂冠诗人也毕业于此 其他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作家有艾萨克 阿西莫夫 245 杰罗姆 大卫 塞林格 246 厄普顿 辛克莱尔 247 和亨特 斯托克顿 汤普森 248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在电影行业的贡献也相当卓越 28名校友和曾经就读的学生获得了总计39次奥斯卡金像奖 截至 2011年统计 81 184 一些成为导演的著名校友有代表作为十二怒汉的希德尼 鲁迈特 249 和代表作为拆弹部队的凯瑟琳 毕格罗等 250 其它电影行业著名校友还有卡萨布兰卡的编剧 霍华德 寇克 Howard Koch 251 彗星美人的编剧约瑟夫 曼凯维奇 252 演员詹姆斯 卡格尼 253 艾德 哈里斯等 254 1871年清政府派出首批留美幼童 拉开了中国公派留学的序幕 在总共四批留美幼童中 吴仰曾 第一批留美幼童 唐绍仪 第三批留美幼童 等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是为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华人学生的开始 自此之后至今的一百余年间 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 诸多华人校友活跃在华人社会乃至世界舞台的各行各业 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列出部分著名华人校友肖像 更详细列表请参见维基百科条目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或同名分类 部分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人校友 唐绍仪 顾维钧 马寅初 胡适 宋子文 侯德榜 冯友兰 吳健雄 李政道 谭盾注釋 编辑 外国政府首脑包括 穆罕默德 法德赫尔 贾马里 Muhammad Fadhel al Jamali 193 朱利亚诺 阿马托 194 哈菲佐拉 阿明 195 纳哈斯 安古拉 196 马雷克 贝尔卡 197 费尔南多 恩里克 卡多佐 198 加斯顿 伊斯更斯 Gaston Eyskens 199 马克 伊斯更斯 Mark Eyskens 若泽 拉莫斯 奥尔塔 200 李焕 201 托马斯 亨德里克 伊尔韦斯 202 顾维钧 203 本杰明 姆卡帕 204 米哈伊尔 萨卡什维利 205 Mohammad Musa Shafiq 英语 Mohammad Musa Shafiq 206 Salim Ahmed Salim 207 埃内斯托 桑佩尔 皮萨诺 208 唐绍仪 209 Abdul Zahir 英语 Abdul Zahir Afghan Prime Minister 208 周自齐 210 Wlodzimierz Cimoszewicz 英语 Wlodzimierz Cimoszewicz 211 孙科 212 陈公博 213 Nwafor Orizu 英语 Nwafor Orizu 214 胡安 鲍蒂斯塔 萨卡萨 215 和宋子文 216 参考文献 编辑 Universitas Columbiae Neo Eboracensis ima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ami edu Moore Nathanal Fischer A Historical Sketch of Columbia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46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at a Glance 2012 April 1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19 As of June 30 2019 U S and Canadian 2019 NTS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Listed by Fiscal Year 2019 Endowment Market Value and Percentage Change in Market Value from FY18 to FY19 Revise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and TIAA April 1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8 Full time Faculty Distribution by School Division Fall 2009 2019 PDF Office of the Provost Columbia University 23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2 16 6 0 6 1 6 2 Fall Headcount Enrollment by School 2009 2018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Provost May 23 2019 2020 08 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1 19 Colors Identity Guidelines August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1 8 0 8 1 8 2 A Brief History of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06 Residential Life 2015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06 McCaughey Robert Stand Columbia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1 2011 04 11 ISBN 0231130082 Keppel Fredrick Paul Columbia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4 26 2011 04 14 Matthews Brander John Pine Harry Peck Munroe Smith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754 1904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Company 1904 8 10 2011 04 1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Butler Nicholas Murray An Official Guide to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12 3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Butler 1912 第3頁 Schecter Barnet The Battle for New York The City at the Hear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lker amp Company 2002 ISBN 9780802713742 McCullough David 1776 英语 1776 book Simon amp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Matthews 1904 第59頁 18 0 18 1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754 1904 New York Macmillan 1904 ISBN 1402137370 Moore 1846 第65 70頁 Groce C G William Samuel Johnson A Maker of the Constitution New Y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7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Matthews 1904 第74頁 McCaughey Robert Leading American University Producers of PhDs 1861 1900 Stand Columbia A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 10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09 Butler 1912 第5 8頁 Rosenberg Eli After A Long War Can NYU and the Village Ever Make Peace Curbed NY 2014 03 19 2018 1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lumbia University s Lunatic Past Ephemeral New York website May 5 2008 2014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A Brief History of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7 Broad William J Why They Called It the Manhattan Project The New York Times 2007 10 30 2007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7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 History Columbia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 2011 06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Kurlansky Mark 1968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New York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194 199 2011 04 15 ISBN 0345455827 Bradley Stefan Harlem vs Columbia University Black Student Power in the Late 1960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9 5 19 164 191 ISBN 9780252034527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Reception honors anniversary of CC coeducation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spectator com Retrieved on September 7 2013 Link text 2014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2 13 Duncan Steve Finding History In Radioactive Storage Rooms Undercity org 2006 03 31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2 17 Duncan Steve Old Coal Hoppers Columbia University Undercity org 2005 07 20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2 17 Butler Library Self Guided Tour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11 28 Libraries and Collections Fast Fact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3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20 The Nation s Largest Libraries A Listing By Volumes Held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3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24 About Starr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4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23 Introduction of East Asia Library in Chines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3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6 Carolyn Pitts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 Nomination Low Memorial Library Columbia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87 2014 04 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11 28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 Nomination Pupin Physics Laborato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Accompanying photos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83 2014 04 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11 28 Robert D Colburn July 2002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Nomination Philosophy Hal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Accompanying 13 photos exterior and interior from c 1922 200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s Inventories of America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lma Mater sculpture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3 Meredith Foster The Myth of the College Sweetheart The Eye Columbia Spectator 2011 02 11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07 What Is the Mace A Guide to Columbia s Icons Columbia University Record 1999 05 19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6 Richard P Dober The Steps at Low Library PDF Dober Lidsky Craig and Associates Inc 2011 04 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4 18 Columbia University Step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06 Manhattanville in West Harlem 2007 04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3 12 Williams Timothy In West Harlem Land Dispute It s Columbia vs Resi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 11 20 2014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Williams Timothy 2 Gas Stations and a Family s Resolve Confront Columbia Expansion Plan The New York Times 2008 09 21 2010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Astor Maggie Kim Kirschenbaum M ville Expansion Clears Last Major Hurdle State Approves Eminent Domain Columbia Spectator 2008 12 18 2009 08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Columbia Manhattanville Project Press Release 2009 05 20 2009 08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5 06 Columbia University Dedicates Its 17 Acre Manhattanville Campus Press Release 2016 10 24 2016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1 NYP Weschster 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4 Manhattanville in West Harlem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14 Projects Green Buildings Columbia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7 Columbia Greenmarket GrowNYC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25 Columbia University Green Report Card The 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12 Columbia University Green Report Card 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12 Jackson Abby Ivy League acceptance rates for the class of 2020 Business Insider 2016 04 01 2016 04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Class of 2019 Profil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 05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19 U S News amp World Report Americas Best Rankings 2012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Selectivity Ranking the former is available only in the print edition and for purchase in the online premium edition Financial Aid Statis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lumbia University Tuition And Costs 2016 1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11 Wall Street Journal article breaking the news about Kluge s donation 2014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23 Columbia University to Offer Financial Aid to More Stu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8 03 11 2010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Steinberg Jacques Columbia Michigan and Connecticut Among 25 Colleges to Add Common Applic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 03 23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6 The Egleston Scholars engineering columbia edu 2016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19 Named Scholars 2014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15 Dual BA Program Between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Sciences Po 2015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21 Columbia College Academics gt Special Programs gt Juilliard 2014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3 27 Columbia University Global Center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5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28 School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06 74 0 74 1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6 Board of Trustee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1 21 Columbia University Senat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01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Lee Bollinger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30 Seymour Topping Pulitzer Administration Pulitzer org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17 Michael C Dorf Two Centuries of Columbian Constitutio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Living Legacies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2 16 80 0 80 1 Marie Thibault In Pictures Billionaire University Forbes 2011 04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18 81 0 81 1 Columbia Arts Alumni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1 23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iographical Sketches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3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 12 09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20 12 09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0 12 09 2021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20 12 09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SA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 12 09 Wall Street Journal Tim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Rankings 2021 Wall Street Journal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1 01 24 America s Top Colleges Forbes 2019 2020 12 09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0 2020 12 09 2020 College Guide and Rankings Washington Monthly 2020 2020 12 09 Herper Matthew Biotech s Glowing Breakthrough Forbes 2001 07 26 2008 02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23 New Inventions New Discoveries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 2007 04 2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6 13 94 0 94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 Success Sto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 2008 02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2 21 Reedy Katie Patents Bring in the Cash to Columbia Columbia Spectator 2006 11 28 2008 02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lumbia University U S News amp World Report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Columbia University U S News amp World Report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3 Best College 202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lumbia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存档副本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存档副本 上海交通大學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1 存档副本 國立臺灣大學 2020 1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Faculty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tudentaffairs columbia edu 2010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6 Nobel Prize Winners Current Facul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6 105 0 105 1 105 2 105 3 Faculty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2005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6 Members By Parent Institution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6 15 Membership Directory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26 108 0 108 1 108 2 Headcount enrollment by school race ethnicity and citizenship Fall 2014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Planning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14 09 12 2016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03 109 0 109 1 See Demograph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references Housing and Dining Columbia University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06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ite about Campus Lif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7 The Alpha Delta Phi Society About Us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2 07 Fraternity and Sorority Life at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6 23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Blue amp White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9 The Columbia Current 2020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Columbia Political Review 2008 1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AdHoc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3 The Columbia Review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04 Columbia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2006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0 09 The Mobius Strip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6 Inside New York 2009 10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03 Journal of Politics amp Society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5 Publius About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7 East Asia Review About Us East Asia Review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4 20 The Birch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History and Vision Columbia Science Review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The Fed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04 Jester of Columbia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3 The Columbia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15 The Gadfly About The Gadlf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09 The Rhapsod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24 Current Musicology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24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Michael Rennick About the Journal TCRecord 2008 01 14 2010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About Us Mission Statemen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The Original FM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Radio Club Columbia University 2009 2013 0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26 CTV News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04 CTV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20 History Philolexian Society 2010 02 01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5 History of Philolexian Society Philolexian Society 2013 05 12 2014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5 Jaynes Gregory No Not a Curse But a Jersey Prize For Worst Verse The New York Times 1987 12 05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lumbia Parliamentary Debate Team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IRCA About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5 CIRCA Traveling team awards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5 Jon Swartz USA TODAY Square s Jack Dorsey goes recruiting in NYC USA TODAY 2013 09 17 2015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Cormier Amanda Columbia s Web 3 0 The Eye 2010 10 07 2010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1 02 Engaged Entrepreneurship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2 10 Kathleen Mary Mecca on the Hudson The Deal 2010 06 07 2010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9 08 Wortham Jenna New York Isn t Silicon Valley and That s Why They Like It The New York Times 2010 03 06 2016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151 0 151 1 Mayor Bloomberg launches NYC Media Lab 新闻稿 The City of New York 2010 06 14 2010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Athle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6 23 Columbia Athletics Highlight Columbia University 2004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5 Losing streak WikiCU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wiki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kicu com Retrieved on September 7 2013 Carft Julie Image is Heavy Burden Weightlifter Karyn Marshall Feels Pressure to Project Femininity Intelligence Los Angeles Times 1989 07 29 2009 10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08 Lidz Franz A Lift For Wall Street Sports Illustrated 1988 03 21 2009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11 Baker Field Birthplace of Sports Tele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University 20th Century Great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9 About the World Leaders Forum 2015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8 28 World Leaders Forum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orldleaders columbia edu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Particip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World Leaders Forum Worldleaders columbia edu 2010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9 17 Columbia University Orchestra Columbia University Orchestra 2015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24 Columbia s Radicals of 1968 Hold a Bittersweet Reun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8 2008 Columbia University 1968 2014 09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6 George Keller Columbia College Today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6 14 Bradley Stefan Harlem vs Columbia University Black Student Power in the Late 1960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9 5 19 164 191 174 ISBN 9780252034527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Disinvestment from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campuses President Bollinger s Statement About President Ahmadinejad s Scheduled Appearance Columbia News 2007 09 19 2014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Vincent Isabel Schools Iran pipeline New York Post 2009 11 22 2013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6 Candidates Speak Out On Ahmadinejad Visit CBS News 2007 09 24 2014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0 Iran president in NY campus row BBC News Online 2007 09 25 2010 03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Feith David J Duty Honor Country and Columb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Review September 15 2008 Army ROTC at Fordham Universi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09 09 10 U S Air Force ROTC College Life College Afrotc com 2010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2 05 175 0 175 1 存档副本 2009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7 AFROTC Detachment 560 The Bronx Bombers CROSS TOWN SCHOOLS Retrieved January 14 2009 NAVY ROTC IN NEW YORK CITY 2014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18 McGurn William A Columbia Marine To Obama Help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30 2008 Page 1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NROTC Units 2014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8 02 Karni Annie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Post February 20 2011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ff Post College April 2 2011 存档副本 2011 08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8 Navy and Columbia Sign NROTC Agreement May 26 2011 Columbia 250 Columbia Nobel Laureates C250 columbia edu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5 Columbia University About Columbia Columbia s Nobel Laureates Columbia edu 2011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16 184 0 184 1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Best Colleges 2011 2011 04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2 04 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 Forbes com Forbes 2006 09 21 2015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14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iographical Sketch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News Announcement Columbia edu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Tribute The Legacy of Ruth Bader Ginsburg and WRP Staff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2006 03 07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19 Albright Madeleine Madam Secretary A Memoir Miramax 2003 71 2011 04 16 ISBN 0786868430 Martin Justin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sic Books 2009 10 15 27 31 ISBN 0 7382 0275 4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Tucker Hamilton Racine Hickey Matthew Interview with Eric H Holder Jr Oral history project The History Makers 2004 12 17 2008 11 18 原始内容 Interview 存档于2008 12 21 Columbia 250 Dwight Eisenhow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Muhammad Fadhel al Jamali Experiences In Arab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17 Daniel Peterson An Interview with Giuliano Amato The Florentine 2007 11 29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Amstutz Bruce Afghanista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Soviet Occupation DIANE Publishing 1994 303 2011 04 18 ISBN 0788111116 Namibia PM is Nahas Angula Educated in the US Newsday 2009 10 13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01 The Biography of Marek Belka United Nations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05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Fulbright Association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16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s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8 2011 04 1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9 13 Alyssa Smith State Building Challenges in Timor Leste Columbia Communique 2010 10 07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13 Kerry Brown Lee Huan obituary The Guardian UK 2010 12 12 201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29 Herb Jackson From Estonia to Leonia Estonian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14 Columbia 250 Wellington Koo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14 Benjamin Mkapa Encyclopedia com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7 01 Profile Mikhail Saakashvili BBC News Online 2004 01 25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8 13 Historical Note on Afghanistan PDF United Nations 15 2011 04 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7 23 Biography of Salim Ahmed Salim United Nations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29 208 0 208 1 U S Students yesterday world leaders tomorrow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 11 25 Reilly Taylor Science and Football III Taylor and Francis 1997 348 2011 04 18 ISBN 0419221603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4 224 ISBN 0674016548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Charlemagne Wlodzimierz Cimoszewicz The Economist 2001 11 01 2011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4 Boorman Howar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163 165 2011 06 17 Reilly Thomas Science and Football III Taylor amp Francis 1997 46 47 2011 06 17 ISBN 0419221603 Education Prince with a Purpose Time Magazine 1945 01 01 2011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26 Juan Bautista Sacas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1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01 T V Soong Song Ziwen A Prominent Businessman and Politician in Republic of China Cultural China 2011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5 Alumnus Author of Indian Constitution Honored 2015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5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e Interesting Career Of John Jacob Astor Ii A Man Of Broad And Generous Sympathies Who Appreciat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 The New York Times 1890 08 24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Reynolds Cuyler Genealog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southern New York and the Hudson River Valley Lewis Historical Pub Co 1914 1263 2011 04 16 World s Billionaires Warren Buffett Forbes Magazine 2011 03 01 2011 04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Murray Michael 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 News Greenwood Publishing 1999 2011 04 16 ISBN 1573561088 Serwer Andy The Waltons Inside America s Richest Family Fortune 2004 11 15 2011 04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24 The Age 2009 Melbourne raised Gorman new chief of Morgan Stanle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9 Robert J Stevens Lockheed Martin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03 Business Profile Philippe P Dauman Bloomberg Business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11 Xerox s next CEO Ursula Burns Fortune Magazine 2009 05 22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08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29 Herman Hollerith IBM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01 Tsividis Yannis Edwin Armstrong Pioneer of the Airwaves Columbia Alumni Magazine Spring 2002 2011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06 Allen Thomas Rickover 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 Brassey s 2007 12 ISBN 1574887041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Richmond Ezer Escolar Google Conquers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Kai Fu Lee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Chazen Web Journal 2008 06 11 2012 04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4 04 Green Michelle 1986 Stephen Jay Gould driven by a hunger to learn and to wri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ople 25 June 2 109 114 David Goodstein In the Case of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PDF American Scientist Jan February 2001 54 60 2015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16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Michael Pupin 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1 09 William Barclay Parson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25 Irwin Edma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5 Ryan Alan Obituary Professor Robert Nozick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1 01 30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5 Columbia University 250 Milton Friedman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3 Ogilvie Marilyn Harvey Joy 编 Th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women in science pioneering liv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mid 20th century New York NY u a Routledge 2000 65 2015 10 29 ISBN 04159203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9 Rodgers Richard Musical Stages An Autobiography 2002 Reissue pp 12 20 21 44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ISBN 978 0 306 81134 0 Hischak Thomas The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Encyclopedi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2007 9 ISBN 0 313 34140 0 Hughson Mooney Lorenz Ha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BS Excerpted from th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SUPPLEMENT 3 1941 1945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73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retrieved April 18 2011 存档副本 2011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01 Herman Jan February 6 1977 TV Makes You Famous Rock n Roll Makes You Ric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nnett News Service 英语 Gannett News Service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The Beat Gene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3 Columbia University 250 Isaac Asimov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6 Alexander Paul Salinger A Biography Los Angeles Renaissance 1999 ISBN 1 58063 080 4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Upton Sinclai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April 15 2011 Thompson Hunter Douglas Brinkley 编 The Proud Highway Saga of a Desperate Southern Gentleman 1st Ballantine Books 英语 Ballantine Books 1998 139 ISBN 0 345 37796 6 Film Obituaries Sidney Lumet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1 04 09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School of the Arts Alumna Kathryn Bigelow Wins Major British Film Award Columbia University 2010 02 22 2011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4 Gussow Mel Howard Koch a Screenwriter For Casablanca Dies at 93 The New York Times 1995 08 18 2011 04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5 Flint Peter Joseph L Mankiewicz Literate Skeptic of the Cinema Dies at 83 The New York Times 1993 02 06 2011 04 11 Flint Peter James Cagney Is Dead at 86 Master of Pugnacious Grace The New York Times 1986 03 31 2011 04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7 Ed Harris Full Biography The New York Times 2011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8 参见 编辑常春藤盟校 哥伦比亚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傅氏基金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哥伦比亚大学 amp oldid 7533669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