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波羅提木叉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波羅提木叉梵語प्रतिमोक्ष羅馬化:pratimokṣa巴利語: Pātimokkha;又作波羅底木叉般喇底木叉等,簡稱木叉[1]),佛教術語,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護解脫」,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是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規定,所有僧團成員都應遵守。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一處,就形成《波羅提木叉經》(亦稱戒經、木叉律、木叉法、木叉戒[來源請求],是律藏的核心。

釋義 编辑

波羅提木叉,是在釋迦牟尼生前所制定的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項目。釋迦牟尼曾經說過,在他般涅槃後,僧伽應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2]

《波羅提木叉經》,又稱戒經,收集了所有比丘都必须遵守的各種學處,是律藏的核心,如巴利律藏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並提出具體懲罰。戒條主要防止僧伽內的邪惡行為,其次是鼓勵善行。[3]其中包括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或說九十一單墮;九十二單墮)、四波胝提舍尼、眾學、七滅諍法等八種。

四波羅夷 编辑

波羅夷巴利語pārājika梵語pārājika)又譯巴拉基咖巴拉基嘎他胜驅擯重禁,是戒律中的根本罪。指杀人偷窃行淫和妄稱上人,均屬大罪。犯者必須逐出僧伽。

十三僧殘 编辑

僧殘又譯桑喀地謝沙僧伽胝施沙。指故意自淫、故意觸摸女人、充當男女私通牽線、私自建造房屋、毀謗其他比丘、挑撥離間和不聽忠告等,屬於重罪。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滅罪法,然後在僧團大眾面前認罪懺悔,方能恢復僧尼資格。

三十捨墮 编辑

捨墮又譯尼薩耆波逸提尼薩耆亞巴吉帝亞。指衣缽、臥具超過應有數量,或者不按照規定獲得、使用。犯者須當眾懺悔,衣缽、臥具沒收。

二不定 编辑

不定又譯阿尼夜陀、梵語為aniyata。指獨自與婦女一起坐在隱蔽處。犯者視情況定為波羅夷僧殘捨墮

九十單墮 编辑

單墮又譯波逸提巴吉帝亞。亦有傳承因文句的斷句不同,而為九十一和九十二條。指妄語、毀訾語、兩舌、與婦女同屋住宿、比丘和非親比丘尼結伴而行、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隱蔽處、飲酒暴食、殺害牲畜、貪吃肉類、乳酪和飲用有蟲之水等。犯者須當眾懺悔。

四波胝提舍尼 编辑

波胝提舍尼,又譯波羅提提舍尼缽喇底提舍尼,簡稱提舍尼,巴利語為pātidesanīya。指比丘從非親比丘尼中接受食物、未受邀請而自取食物、或住處危險而不事先向前來送食的檀越說明。犯者須懺悔。

眾學 编辑

眾學巴利語為sekhiya,義為應當學。不同傳承數目不同,從最少66條到最多113條。指有關服裝、飲食和說法等等日常行為的戒律。

七滅諍 编辑

滅諍(adhikarana-samathā),共有七滅諍,指有關平息僧團內部紛爭的方法(包括現前止諍、憶念止諍、不痴止諍、自言止諍、覓罪相止諍、多覓罪相止諍、如草覆地止諍)。

其他概念 编辑

有如下针对犯而未遂的罪行:

  • 偷兰遮(sthūlātyaya),又译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窣吐罗底也,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等。即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吉罗梵語duṣkṛta巴利語dukkaṭa),又译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意译恶作恶说輕垢等,是戒律中的輕罪。凡是违犯了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等三类戒条之一,即犯突吉罗。

歷史 编辑

釋迦牟尼在世時,為了教導僧團中的出家僧侶,作出許多規定,這些規定被稱為學處。其中有許多重要的學處,被收集在一起,形成波羅提木叉。

佛教僧團每半個月要會集一處,稱為布薩。在布薩中,由上座長老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眾隨時遵守戒律。違反戒律的僧侶可在會中提出懺悔,而假如同修僧侶有違反戒律之處,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會作出判決,此稱為布薩羯摩。

釋迦牟尼入涅槃後,在王舍城結集中,由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集結成律藏的核心部份,後世稱為《戒經》[來源請求]

注釋 编辑

  1. ^ 丁福保. 【木叉】. 《佛學大辭典》. 1922 [202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1). (經名)波羅提木叉Pratimokṣa之異稱。譯言別解脫,為戒律之一名。 
  2. ^ 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含部·大般涅槃經》:「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
  3. ^ 劉在信著,魏道儒等譯:《早期佛教與基督教》(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1),頁93-94。

參考文獻 编辑

  • 釋性恩(Anagarika Dhammajivi)[整理].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釋印順. 〈《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 華岡佛學學報 (台北: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1968, (1): 67–131 [2022-01-31]. (原始内容于2022-02-01). 
  • 丁福保. 【波羅提木叉】. 《佛學大辭典》. 1922 [202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參閲 编辑

波羅提木叉,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 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老撾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典籍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 英语 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 英语 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 英语 Sub commentaries Theravada 複複註 英语 anutika 摄阿毗达摩义论 英语 Abhidhammattha 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脱道论歷史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 英语 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护尊者 英语 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英语 Parakramabahu I 雷迪西亚多 英语 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内观运动 英语 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 沙门果 阿罗汉 应供 輪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 英语 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查看讨论编辑 木叉 重定向至此 關於人名 請見 木吒 波羅提木叉 梵語 प रत म क ष 羅馬化 pratimokṣa 巴利語 Patimokkha 又作波羅底木叉 般喇底木叉等 簡稱木叉 1 佛教術語 意譯為 隨順解脫 處處解脫 別別解脫 別解脫 最勝 無等學 護解脫 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 是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規定 所有僧團成員都應遵守 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一處 就形成 波羅提木叉經 亦稱戒經 木叉律 木叉法 木叉戒 來源請求 是律藏的核心 目录 1 釋義 1 1 四波羅夷 1 2 十三僧殘 1 3 三十捨墮 1 4 二不定 1 5 九十單墮 1 6 四波胝提舍尼 1 7 眾學 1 8 七滅諍 1 9 其他概念 2 歷史 3 注釋 4 參考文獻 5 參閲釋義 编辑波羅提木叉 是在釋迦牟尼生前所制定的學處中 最重要的核心項目 釋迦牟尼曾經說過 在他般涅槃後 僧伽應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2 波羅提木叉經 又稱戒經 收集了所有比丘都必须遵守的各種學處 是律藏的核心 如巴利律藏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 並提出具體懲罰 戒條主要防止僧伽內的邪惡行為 其次是鼓勵善行 3 其中包括四波羅夷 十三僧殘 二不定 三十捨墮 九十單墮 或說九十一單墮 九十二單墮 四波胝提舍尼 眾學 七滅諍法等八種 四波羅夷 编辑 主条目 波羅夷 波羅夷 巴利語 parajika 梵語 parajika 又譯巴拉基咖 巴拉基嘎 他胜 驅擯 重禁 是戒律中的根本罪 指杀人 偷窃 行淫和妄稱上人 均屬大罪 犯者必須逐出僧伽 十三僧殘 编辑 主条目 僧殘 僧殘又譯桑喀地謝沙 僧伽胝施沙 指故意自淫 故意觸摸女人 充當男女私通牽線 私自建造房屋 毀謗其他比丘 挑撥離間和不聽忠告等 屬於重罪 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滅罪法 然後在僧團大眾面前認罪懺悔 方能恢復僧尼資格 三十捨墮 编辑 捨墮又譯尼薩耆波逸提 尼薩耆亞巴吉帝亞 指衣缽 臥具超過應有數量 或者不按照規定獲得 使用 犯者須當眾懺悔 衣缽 臥具沒收 二不定 编辑 不定又譯阿尼夜陀 梵語為aniyata 指獨自與婦女一起坐在隱蔽處 犯者視情況定為波羅夷 僧殘或捨墮 九十單墮 编辑 單墮又譯波逸提 巴吉帝亞 亦有傳承因文句的斷句不同 而為九十一和九十二條 指妄語 毀訾語 兩舌 與婦女同屋住宿 比丘和非親比丘尼結伴而行 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隱蔽處 飲酒 暴食 殺害牲畜 貪吃肉類 乳酪和飲用有蟲之水等 犯者須當眾懺悔 四波胝提舍尼 编辑 波胝提舍尼 又譯波羅提提舍尼 缽喇底提舍尼 簡稱提舍尼 巴利語為patidesaniya 指比丘從非親比丘尼中接受食物 未受邀請而自取食物 或住處危險而不事先向前來送食的檀越說明 犯者須懺悔 眾學 编辑 眾學巴利語為sekhiya 義為應當學 不同傳承數目不同 從最少66條到最多113條 指有關服裝 飲食和說法等等日常行為的戒律 七滅諍 编辑 滅諍 adhikarana samatha 共有七滅諍 指有關平息僧團內部紛爭的方法 包括現前止諍 憶念止諍 不痴止諍 自言止諍 覓罪相止諍 多覓罪相止諍 如草覆地止諍 其他概念 编辑 有如下针对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 sthulatyaya 又译偷兰遮耶 偷罗遮 萨偷罗 土罗遮 窣吐罗 偷兰 窣吐罗底也 意译大罪 重罪 粗罪 粗恶 粗过 大障善道等 即触犯将构成波罗夷 僧残而未遂之罪 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 除突吉罗罪外 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 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吉罗 梵語 duṣkṛta 巴利語 dukkaṭa 又译突膝吉栗多 突瑟几理多 独柯多 意译恶作 恶说 輕垢等 是戒律中的輕罪 凡是违犯了二不定 百众学 七灭诤等三类戒条之一 即犯突吉罗 歷史 编辑在釋迦牟尼在世時 為了教導僧團中的出家僧侶 作出許多規定 這些規定被稱為學處 其中有許多重要的學處 被收集在一起 形成波羅提木叉 佛教僧團每半個月要會集一處 稱為布薩 在布薩中 由上座長老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提醒僧眾隨時遵守戒律 違反戒律的僧侶可在會中提出懺悔 而假如同修僧侶有違反戒律之處 也可在此提出 由僧伽大會作出判決 此稱為布薩羯摩 釋迦牟尼入涅槃後 在王舍城結集中 由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 集結成律藏的核心部份 後世稱為 戒經 來源請求 注釋 编辑 丁福保 木叉 佛學大辭典 1922 2022 01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31 經名 波羅提木叉Pratimokṣa之異稱 譯言別解脫 為戒律之一名 大正新修大藏经 阿含部 大般涅槃經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 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 何以故 我昔為諸比丘 制戒波羅提木叉 及餘所說種種妙法 此即便是汝等大師 如我在世 無有異也 劉在信著 魏道儒等譯 早期佛教與基督教 北京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1 頁93 94 參考文獻 编辑釋性恩 Anagarika Dhammajivi 整理 比丘波羅提木叉 PDF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3 04 釋印順 波羅提木叉經 集成的研究 華岡佛學學報 台北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1968 1 67 131 2022 01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01 丁福保 波羅提木叉 佛學大辭典 1922 2022 01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01 參閲 编辑毗奈耶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波羅提木叉 amp oldid 798630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