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英語: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註 1],是香港一所書院制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5],於1963年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合併而成立,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及唯一的書院制大學。大學歷史可追朔到於清朝中葉在中國內地成立的多所基督教大學,前身包括於1845年成立的杭州之江大學、於1879年成立的上海聖约翰大學、於1888年成立的廣州嶺南大學及於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等校,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高等學府。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67年由英國紋章院頒授的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校训博文約禮[1][2]
创办时间1963年10月17日,​59年前​(1963-10-17
 英屬香港
学校类型法定(公立研究型大學
校监主權移交前:英屬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現任:李家超
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
校长段崇智教授
副校长陳金樑教授(常務副校長)
潘偉賢教授(教育)
陳偉儀教授(策略發展)
岑美霞教授(研究)
陳德章教授(校友關係及拓展)
汪寧笙英语Nicholas Rawlins教授(學生體驗)
吳樹培先生(行政及秘書長)
教师人數1,677[3]
学生人數21,405(2020-2021年度)[3]
本科生人數17,606[3]
研究生人數3,799[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
沙田市地段437號(正門及崇基門)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坐标22°25′10″N 114°12′19″E / 22.41946°N 114.205358°E / 22.41946; 114.205358
科學園路(東校門)
澤祥街12號及18號(鄭裕彤樓及沙田凱悅酒店
校區郊區
总面积138公頃(1.38平方公里[2]
協理副校長陳新安教授(教育)
李康善教授(創新及企業)
金江(Laurie Pearcey)(校外聯繫及推廣)
代表色
  [1]
吉祥物鳳凰[1]
隶属英聯邦大學協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英语ASAIHL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世界大學聯盟英语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4]
網站www.cuhk.edu.hk
位置
香港中文大學
繁体字 香港中文大學
简化字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6],由創校校長李卓敏教授於1967年提出[7]。目前共有九間成員書院,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中大的八所學術學院為: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學系及相關部門。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中大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之一。[8][6] 香港中文大學還管轄一所專業進修學院,教務與發展政策由中大監察。香港中文大學於深圳市設有一所分校,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的大學,由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負責監督。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頂尖大學之一[9],現時屬於「QS世界百強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1位獲得菲爾茲獎、1位獲得圖靈獎,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学中最多。中大是歷届錄取最多文憑試状元的大學之一,中大的環球醫學課程是香港本科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大學辨識

校徽與紋章

1963年10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此後各界紛紛提出有關校徽設計的問題。大學當局為集思廣益,曾於報章上公開邀請市民設計校徽,並因而收到不少設計稿件。1964年6月,經過大學校徽校袍設計委員會的慎重考慮,終於選用了以盾形校徽上繪有標誌的「雙色回頭鳳」設計,而校盾下方則配以校訓綬帶。第一代校徽首刊於《中文大學校刊》第一卷第一期。[10] 校盾的「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乃訂為「purpure」和「or」,意即兩色,以分割設計呈現。其中鳳出自中國神話,自漢代起乃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莊嚴之象徵。至於紫色乃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則象徵堅毅與果敢。校徽下方展示校訓綬帶,綬帶內有由右至左書寫篆體校訓「博文約禮」,其出自《論語·雍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為孔子的主要教育規訓之一,寓意中文大學的教育方針乃德智並重;校訓於1964年由大學當局訂立為「博文約禮」。1964年面世的第一代校徽,其校訓綬帶較短及簡潔,但並未與校盾相連結。[11][12]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倫敦英國紋章院(College of Arms)申請授予紋章。英國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紋章中包含第二代校徽,包括加上邊框的校盾並於其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校訓綬帶則始與校盾相連結及有所延長,並有著色及添加了陰影以營造立體效果。[13][註 2] 1967年6月,第二代校徽首刊於《中文大學校刊》第三卷第十一期,其中校訓綬帶的設計保留了紋章所見的樣式但略作改動,沿用了第一代校徽底色並無著色的設計。[14]

1973年9月,為慶祝中文大學十周年校慶,大學將校徽設計稍作簡化,省去校訓綬帶的立體陰影,是為第三代校徽,首刊於1973年9月及10月合刊的《中文大學校刊》第十卷第二期。[15]

2008年,中文大學更新校徽,其中校訓綬帶有所縮短並著色,校盾加上更粗的邊框,是為第四代校徽。至於包含第四代校徽及校名中英文全稱的正式標誌,其中校名乃配以黑色楷體字體。[16]

2022年10月17日,適值中文大學五十九周年校慶,中文大學宣布為慶祝來年創校六十周年,特更換校徽,把自1964年起便見於校盾中鳳形標誌的紫金分割雙色設計,更改為「紫底金鳳」的設計,藉以象徵中文大學乃不同思想及文化融匯之地,亦可使鳳的形態更顯清晰及靈動,並令整體設計更加融和及時尚簡約。這也是中文大學自1964年起使用校徽以來的第五代校徽。校方亦同時更新包括校徽的正式標誌中校名中英文全稱的字體,從原有黑色楷體字體轉換為紫色蒙納黑體字體。此外,校方同時推出簡化版校徽,其省去了校訓綬帶,可以「紫底金鳳」或「金底紫鳳」來呈現,專門於數碼平台及不同宣傳品中使用。[17][18] 然而,在校方推出新校徽後,不少市民和校友均對校徽設計持負面評價,亦引發中大校董關注,不滿校方事前沒有討論及諮詢。僅在一星期後,中大於10月24日在其官方網站及社交專頁改回了自2008年起使用、採用了紫金分割雙色設計的第四代校徽。10月25日,中大表示,在校董會會議上,成員聆聽校長段崇智就形象更新工作之匯報後,決定同意校長的建議,將大學的正式校徽恢復為此前沿用的版本,這意味官方正式宣布棄用第五代校徽。[19][20][21] 10月27日,校方將正式標誌中更新版校名的紫色蒙納黑體字體亦改回黑色楷體字體。至此,正式校徽及標誌均回復到自2008年起採用的第四代版本。

歷代校徽與紋章

大學儀杖

鮮為人知的是常出現於官方典禮的大學儀杖。儀杖的杖身是紅木,長三尺,杖頂上有一隻鍍金的鳳,由一圓球及圓輪所拱托,儀杖之托為金蓮花托。大學儀杖由英屬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級教育官顧里夫(M.F. Griffith)所設計,由英國卡根基行負責製作。[23][24]

命名由來

創校校長李卓敏於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26]但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含義不是“教授中文”、“專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使用“中文”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的香港大學[27]

同時,和香港大學屬於香港本地的性質不同,香港中文大學的組成書院源自清朝中期、北洋政府時期、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的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其創立人都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大陸地區易幟後流亡香港的著名學者和大儒。由此校名含有的“Chinese”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的特色。[28][29]

校史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歷史源流上最久遠的高等學院,其於創校時所合併的三所書院[30]中的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清末民國初年在中國大陸地區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書院、大學在香港的延續。中大三所創校書院的成立實緣於大陸地區易幟、大量民國優秀學者逃離大陸。由是,中大雲集了當時幾乎全部留港的民國最頂級的大儒、學者。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31],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32][33][34][35]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標準漢語粵語課程。[36]

獨立書院時期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上海聖約翰大學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燕京大學

於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之中國政大陸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學府。這些大學都是中華民國時期極為著名的高校,包括“東方哈佛”之譽的上海聖约翰大學(校友包括多位中國元首、總理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顾维钧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攝行大总统暨總理顏惠慶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中華民國行政院长宋子文中華民國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俞鸿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民國教會大學之首燕京大學,民國最著名的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法律執民國牛耳的金庸母校東吳大學(校友还包括首位香港华人首席大法官拿督杨铁樑爵士),南方第一名校的廣州嶺南大學(其醫學院博济医学堂(Pok Tsai Medical School)成立于1866年,為中国第一所西医學院;校友包括于1886年秋入该校学醫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孙中山[註 3],產生諸多優秀校友(例如:南怀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執教的金陵大學。其中最早的成員之江大學成立於1845年。

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大陸易幟後,十三所大學聯合董事會原想堅持留在共產政權下的中國內地,繼續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角色,有所見證。惟很快看到大陸的政治形勢非常不樂觀,聯合董事會和香港教會領袖(何明华会督,CMG,MC, Ronald Owen Hall, 香港圣公会的前任主教)於是決定在香港合併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為一所基督教大學。[37][38]

最終於1951年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帶領下合並了民國政府時期大陸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香港崇基學院[39][40][41][42]崇基的教堂聖壇兩旁至今仍保留中華民國政府時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原木刻校徽。[43][44][45]崇基學院校牧室自2003年開始舉辦中國基督教教會大學尋根之旅;並於2018年首次納入為書院通識教育課程。

崇基牟路思怡圖書館即为燕京大学創辦人暨原副校長路思義(Henry Winters Luce)之基金会所捐建。

崇基學院於馬料水的校址,也是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

崇基學院神學院

崇基學院神學院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神學院,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864年,長老會廣州花地設立之神學訓練學校,該校於1914年即與聖公會循道公會之神學訓練學校合併為廣州協和神學院,於戰時曾先後與華中大學嶺南大學合作。戰後聖公會、衛理公會與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共同創立香港協和神學院,而中華基督教會循道公會則加入新加坡之三一神學院。

新亞書院

 
錢穆,曾構想全球廣設「中文大學」傳播中國文化的遠景
 
1954年4月,耶魯大學雅禮協會代表郎家恆牧師(Charles L. Hong;右二)到訪新亞書院,與時任新亞書院校董沈燕謀(左一)、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左二)及唐君毅(右一)會面,商討新亞書院與雅禮協會合作之事宜

新亞書院早期在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從總統府辦公費中特殊撥款及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英語:Yale-China Association[48]等機構的資助下營運,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由國學大師,後獲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唐君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專任委員張丕介、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崔書琴等人於1949年成立。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院長。

書院初創時期經費不足,院長曾親赴臺灣求助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蔣總統於1950年命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雷震赴港調研,雷後報告「港澳有大學數所,在教育立場上是反共的,在經費方面是堅苦撐持,如錢穆等來港創辦之新亞學院」。中改會於同年12月11日舉行會議,決議「支持錢穆在港創辦之新亞學院,請由教育部予以協助」。而後,蔣總統允諾從總統府辦公費項下每月撥款港幣三千元支持新亞書院辦學,資助至1954年新亞書院獲美國雅禮協會撥款後停止。[49]。資助書院的除美國雅禮協會外,還有美國亞洲協會、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洛克斐勒基金會英國文化協會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等。[50][51]

新亞書院獲多名當代大儒雲集教學,每人都足以成為一代宗師,包括中華民國國軍少將、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復觀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臺灣學術泰斗牟宗三(傳承弟子,臺灣東海大學首屆榮譽教授蔡仁厚也為新儒家重要人物);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次長杜威的門生吴俊升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人事處副處長、著名詩人和書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農林部部長、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左舜生甲骨文專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所長董作宾;國學家饒宗頤;小說作家白先勇等人的啟蒙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委員、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推薦人羅香林;中華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四家銀行的聯合總管理處處長楊汝梅港督顧問趙冰大律師;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林仰山(Frederick Seguier Drake)教授;佛學大家羅時憲。其他新亞書院的教授還包括霍韜晦李天命[52][53]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被喻為“香港人文三老”,俱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新亞書院當代新儒家的重鎮。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數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錢、唐、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華民國為正朔。1949年,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於1960年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是為著名的「國旗事件」。錢穆為了此事,特地提早一個月回校斡旋。新亞書院另一創辦人唐君毅於事件過後兩個月發言表示「我力主對懸旗事不能讓步(9月29日);下午校務會議,議決國旗事暫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掛,另組小組會計劃來年不受港府津貼辦法(10月8日);明日為國慶日,對新亞而言則為校恥日也(10月9日)」。翌年,新亞書院便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

雖然校慶更改,但新亞仍堅持於中華民國國慶日升旗,早在新亞獲香港政府承認資格的初期,時任教育司高詩雅已不斷向新亞施壓,要求取消每年雙十升旗。及至中大成立後,壓力俱增,錢穆被迫妥協。錢穆於此事後逐漸淡出,離港赴臺,但安排了臺灣背景的吳俊升博士赴港任接班人,因吳俊升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次長和親中華民國背景,香港教育司對此極為反對。新亞在面對日益加強的壓力,升旗禮終於1969年10月10日由張丕介主持最後一次後停止。 [54]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書院。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

書院前身均為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其中包括上海大夏大學。上海大夏大學董事長為歷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院長的何應欽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司法院院长居正、立法院副院长兼江苏省主席叶楚伧、上海市长吴铁城、财政部长孔祥熙、内务部长黄绍竑、中宣部长梁寒操中国银行行长张公叔等为校董;邵力子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程湘帆、戴望舒等著名专家、学者曾在校任教;也獲青幫頭目杜月笙屡次资助。[41]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3年發表的第一次《富爾敦報告書》。這個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委員會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
 
香港中文大學的四位創辦人於1963年的合照,左起新亞書院校長錢穆、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及聯合書院校長鄭棟材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了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並考慮五個選址作建校,包括香港島、尖沙咀威菲路軍營(現為九龍公園)、龍翔道清水灣道、以及沙田南端近紅梅谷

到1962年12月,籌委會向港府提交總結報告書,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即約96公頃)予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建校。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55][56]

香港政府後委任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富爾敦委員會」調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是否符合大學的水準,並於1963年發表第一次《富爾敦報告書》,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該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成立獲香港政府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後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當地第二所大學。在當日假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創校典禮上,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致辭並宣布委任關祖堯爵士為校董會主席,李卓敏博士則獲委任為中大首任校長,其中後者於1964年2月6日正式上任(當時大學校長一職則由大學副校長兼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博士代任)。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而中大的誕生,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的鐵律,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33][7]

籌辦期間,社會大眾就叫這所大學做「中文大學」。[57]其也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32]因此,前任校長沈祖堯亦指:「香港中文大學是帶著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58]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亦明確指出香港中大作為學術機構,而非類似香港大學的「公務員培訓所」的定位。[59]

 
香港中文大學毗鄰吐露港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
 
從新亞書院眺望中大校園
 
從崇基學院遠眺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的未圓湖獅子亭
 
康本國際學術園

里程碑

(註:中大的「學院」名稱可用於學術學院(Faculty)或專業學院(School),行政架構上學術學院比專業學院高。另外,中大成員書院「崇基學院」(Chung Chi College)亦以「學院」為名,實際是一所書院。)

  • 1845年:基督教美北長老會美南長老會聯合在中國(清朝)成立 之江大學
  • 1866年: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接手美国公理会伯驾医生创办的博济医院,开办博济医学堂(Pok Tsai Medical School)(也即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校友包括孫中山),這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学院。
  • 1891年:美国圣公会创立上海圣约翰大学[60]
  • 1845年-1919年:西方基督教教會在中國(清朝民國時期)成立十三所基督教大學,最後一間是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大批民國優秀學者、大師移居香港。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者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
  • 1951年: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後為崇基學院院長)等的帶領下合併民國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崇基學院
  • 1956年:合併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包括上海大夏大學,為香港聯合書院
  • 1963年(10月17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再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
  • 1964年:訂定校訓「博文約禮」。舉行第一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頒授第一屆學士學位。
  • 1965年:成立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是中大第一個專業學院(School),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憑課程,1987-88學年升格為學術學院。[61]成立校外進修部(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 1966年:成立研究院,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校園現址。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 1971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2月,聯合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62]
  •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 1974年:社會科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學術學院。
  •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大將採取單一制行政結構,即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新亞書院校董會九名成員(錢穆唐君毅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
  • 1978年:第一任校長李卓敏博士退休,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 1981年:醫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五所學術學院。它是香港第二所醫學院。中大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第一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數學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
  • 1984年: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劃,即以中學會考成績為「暫取入學」的衡量標準,以大學預科課程之後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為入學確認標準,希望從而脱離香港中等敎育制度對大學四年制的牽制。這一措施雖然遭到政府和部分敎育界反對,但實行之後證明十分成功。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63]
  • 1986年: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同年,邵逸夫爵士捐款1.1億港元成立中大的第四間書院:逸夫書院,於1989年錄取首批學生。
  • 1987年:馬臨校長退休,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 1987-88學年:教育學院由專業學院升格學術院,英文名稱由 School of Education 改為 Faculty of Education,成為中大第六所學術學院。[61]
  •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翌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63]
  •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允許中七入學的學生在3年內豁免修讀24學分,即只須讀99學分即可畢業。「彈性學分制」在1991年開始實施。[64]
  • 1991年:開始實施「彈性學分制」。建築學系成立。醫學院下成立中大醫學院護理學系(2002年更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為香港最早開設的大學本科護理學系[65]工程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七所學術學院。
  • 1992年:醫學院下成立藥劑學院(School of Pharmacy),是香港首個創辦藥劑學學士全日制課程的學院。[66]
  • 1993年: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會計學院(School of Accountancy)。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 1994年:中大絕大部份學系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
  • 1995年: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互聯網訊息的核心。
  • 1996年:高錕校長退休,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 1998年:全港首批內地本科生到中大就讀。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酒店管理學院(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理學院下成立中醫學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年轉為醫學院下)。
  • 1999年:高錕教授獲頒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此為工程界諾貝爾獎。
  • 1999年:醫學院下成立公共衛生學院(2009年正名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社會科學院下的新聞與傳播系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2000年: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
  • 2002年:首度頒授大學榮譽院士。金耀基教授接任李國章教授成為第五任校長。
  •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中大亦因此停課[67]。同年,大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區爆發源頭。[68]
  • 2004年:金耀基校長退休,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
  • 2005年: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成立中大法律學部(2008年升格為法律學院)。學部於2006年始開辦法學本科及研究生課程。
  • 2006年:校友余英時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同年,隨香港之大學教育改行四年制,中大亦重新於2012年開辦四年制的大學課程,本科生人數將會在2012年急升。故此,中大在2006年起開始籌建五所新書院,以迎接在2012年新增的3,000多名本科生。
晨興書院:2006年由晨興基金及晨興教育基金捐款1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300名學生,於2010年收錄取首批學生。[69]
善衡書院:2006年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款1.7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600名學生,於2010年錄取首批學生。[70]
敬文書院:2007年由葉克勇捐助1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300名學生,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71][72]
伍宜孫書院:2007年由伍宜孫慈善基金會捐款1.7億港元成立,可容納1200名學生,其中半數為宿生,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72][73]
和聲書院:2007年由私人以不記名方式捐款1.5億港元成立,可容納1200名學生,其中半數為宿生,於2011年錄取首批學生。[74][75]
  • 2007年: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縮寫IPCC)之重要成員的劉雅章教授(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與其他成員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起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 2008年:8月1日法律學部升格為法律學院,成為中大第八所學術學院。
  •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09年:社會科學院下建築學系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76]
  •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 2013年: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
  •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設立。
  •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參與的LIGO重力波研究的團員獲頒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77]
  • 2017年:法律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78]
  • 2018年:1月1日,沈祖堯教授離任,段崇智教授成為第八任校長。
  •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大学(北大)、清华大学(清华)、日本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开办多个双学位本科课程[79]; 同年段崇智校長,獲選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人物(亞洲唯一獲選人)。[80]
  •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全球醫學院(QS)排名中列全球第二十九,香港排名第一。[81]

書院制度

 
伍宜孫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是全港唯一設有書院制度的大學。成員書院共有九間,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6]

中大實行「全民書院制」,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職員都有所屬書院,唯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書院各有宿舍、餐廳等設施。書院著重全人發展,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82]

香港中文大學各書院概覽及統計資料[83]
成員書院 成立年份 學生人數 宿生人數 教師人數
崇基學院 1951年 3,147 1,413 424
新亞書院 1949年 3,400 1,066 388
聯合書院 1956年 3,300 1,288 248
逸夫書院 1986年 3,441 1,160 248
晨興書院 2006年 300 300 37
善衡書院 2006年 600 600 81
敬文書院 2007年 300 300 38
伍宜孫書院 2007年 1,200 600 96
和聲書院 2007年 1,389 600 80

行政與架構

 
中大行政樓

正如所有其他香港的大學,大學校監(或監督)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另設校長一職。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的大學,一般人或會對中大的行政架構並不太清楚。大學目前擁有八所學院及九所成員書院,每一所學院或書院均由其院長帶領,前者負責編制各學位的學術課程,而後者則向學生提供膳宿及書院博雅教育輔導。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均保有相當的權力,如能夠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 並在聘用教學人員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隨著大學的規模不斷增大, 大學的運作也有改變。據張德勝(1993)於「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一書中敘述[84]

1. 大學成立初期,招生程序各自為政,這對大學本部和申請人造成不便,故大學招生工作已於1971年由本部統一處理;

2. 大學開辦了數個統一學院(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及工商管理學院),接收原由各書院開辦的課程,讓教學決定權實際由各成員書院向本部推移;

3. 當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審核中大1970至1974年的預算時,指示大學要加強中央功能。

中大校方於1974年2月委任一個由時任新亞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英時為主席的工作小組就大學未來發展進行研究,小組於1975年7月向校方提交報告。就大學未來發展一項,報告建議大學應保留書院聯邦制,但小組提出學系整合以加強書院之職能與角色。報告提出三個可能方案:

1. 「學院本位制」。將各書院(college)改組為學院(faculty),例如新亞書院負責文科學科,崇基學院負責理科學科,聯合書院負責社會科學學科;

2. 「學系本位制」。將各學系於整合後劃歸某一書院,但保留各書院的全科性;

3. 「學科本位制」。為前兩者間的折衷方案,將學系整合後把性質相近的學系依各書院原有的傳統撥歸各書院。

報告並沒有建議採用哪個方案,但指出贊成採用學科本位制的人佔多數。報告亦提出「教師治校」的原則,認為教師有權參與有關大學發展和校務有關的決定。

但香港政府於同年11月再次委任富爾敦為主席的委員會檢討大學未來發展。委員會於1976年3月發表的報告認為,中大應保留書院聯邦制,而余英時報告所提「教師治校」的原則可應用在改革書院校董會的管治上,但就學系整合的建議則不被採納,並反而建議中大採用單一制的行政結構。其後,香港政府全面接納富爾敦委員會報告的建議修改《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如提供學生宿舍等。各成員書院的反應不一,當中新亞書院有九位校董辭職抗議。[85]

中大後來推行全民書院制,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為了容納因本科課程在2012年恢復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學陸續宣布成立新書院。2006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合共2.7億元的捐款,以成立晨興善衡兩間新書院,以應付恢復四年制的需要。新書院預計分別錄取300人和600人。[86] 2007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由葉克勇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及不記名捐款人分別捐出的1億元、1.7億元及1.5億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間新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三間書院計劃分別錄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87][88]

學院與課程

學術學院(Faculty)方面,目前八所成員為: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除了八所學術學院外,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School)、學系(Department)及相關部門。表中的學系只計算學士學位課程。

學術學院 成立年份 專業學院、學系 網頁
文學院 1963 人類學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英文系、藝術系、歷史系、日本研究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音樂系、哲學系、翻譯系 www.arts.cuhk.edu.hk
理學院 1963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生物系、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系、環境科學系、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分子生物技術學系)、地球系統科學系、自然科學系、化學系、數學系、物理系、統計學系 www.sci.cuhk.edu.hk
工商管理學院 1963 會計學院(會計學系)、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系)、管理學系、市場學系 www.bschool.cuhk.edu.hk
社會科學院 1974 建築學院(建築學學系)、經濟學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政治與行政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全球傳播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全球研究課程 socsc.cuhk.edu.hk
醫學院 1981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生物醫學學院(生物醫學系)、化學病理學系、中醫學院(中醫學系)、腫瘤學系、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微生物學系、那打素護理學院(護理學系、老年學系)、婦產科學系、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兒科學系、藥劑學院(藥劑學系)、精神科學系、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公共衞生系、社區健康系)、外科學系 www.med.cuhk.edu.hk
教育學院 1988 課程與教學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育心理學系、體育運動科學系 www.fed.cuhk.edu.hk
工程學院 1991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信息工程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www.erg.cuhk.edu.hk
法律學院 2004 法律系 www.la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所在中國内地設立分校、參與中國聯招程序香港專上學院。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研議在龙岗区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89][90]。經內地教育部批准,現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深」[91],于2014年开始招生[92]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獲多名學術巨匠加入授課、研究,教授包括當代中國政府的國師郑永年

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合辦有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並獨資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該研究院除負責進行科學研究外,亦開辦深圳EMBA課程,但該課程招生仍由沙田校園負責)。[93]

人文學科的研究所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位於巴黎的法國遠東學院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à Paris)

法國遠東學院(法語: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是法國一所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文明的國家機構,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文獻學等。法國遠東學院有兩項成果最引人注目。第一是對柬埔寨吳哥窟的研究和考察。而另一個是漢學方面的成果。許多著名的法國漢學家如沙畹伯希和(法國敦煌學專家)、馬伯樂等都曾長期供職於該學院。該學院源於1898年為了研究西貢市(今胡志明市)一帶的風土文化,由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梅下令創立的「法國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或譯作「法國印度支那考古學調查會」),由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負責學術監督。1900年更名為法國遠東學院,並於1901年開始出版《法國遠東學院學刊》(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該學院於1902年將總部設於河內,於1950年代因越法戰爭關係遷至巴黎。學院在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7個中心。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也即香港中文大學的法國遠東學院中心(法語: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Université chinoise de Hongkong)。[94] 該中心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內。[95] 新亞書院校友、法国远东学院教授陈庆浩曾整理《域外汉文小说大系》。[96]

中國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宗旨是促進綜合及比較性之研究,協助本地及海外學者提高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水準。研究所下設文物館、翻譯研究中心、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及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各自發展學術及出版工作。所方建立有中國古代文獻電子資料庫的長期研究計劃,以及其他多種研究計劃。2006年,「中國研究」成為中文大學策略計劃內的五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研究所主要出版物包括:《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譯叢》、《中國語文研究》、《中國語文通訊》、《二十一世紀》、《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及《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等。屬下各單位亦分別出版專刊、叢書及其他學術專書。研究所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法國遠東學院等。[97]


中大文物館與中大圖書館分別有12項碑帖藏品及15種古籍善本,入選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擬定的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連同被列入第五批《名錄》的8項藏品,中大總共有35項碑帖及古籍入選《名錄》。中大是唯一有藏品入選的香港院校。[98]

「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多年來持續與臺灣學術界方面合作,該中心得以紀念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慷慨捐款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撥款支持,成立於2006年1月,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第三所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亦是該基金會於整個亞太區的第一所漢學研究中心。中心宗旨為促進兩岸三地、亞太區以至國際間的漢學研究與中國研究。該中心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內。[99]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該中心為香港中文大學與星雲法師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2005年合作設立,進行推廣人間佛教的研究與培養佛教研究人才,隸屬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的研究中心,出版許多相關研究專著,並且於2017年開辦佛學研究型文學碩士課程。[100]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原名「大學服務中心」(USC),由研究中國大陸的西方學者成立,於1988年併入香港中文大學,運作一直相對獨立。中心首位主任是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曾長年擔任該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許多頂尖漢學家為該中心的研究學者,包括澳大利亞首任中國大使 Steve Fitzgerald 、在中美早期接觸時曾任基辛格助手的Dick Solomon、香港總督衛奕信爵士(Lord Wilson of Tillyorn)等。2020年12月,中大稱將「重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館藏將被保留整合至中大圖書館中,並「努力延續USC精神」,中心本來的人員架構、財務預算、學術交流活動等將會歸入中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101]中心首位主任、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對重組消息感到傷心,認爲說「它(USC)不僅是一個研究中心,還是中國獨立學者與香港本地人和外國學者見面交流思想的地方,併入大學綜合圖書館以後,將無法再擔起這一重要角色。」他預計,今後接觸到該中心寶貴藏品的機會將受到限制,不受歡迎的學者會被排除在外。指新舉措意味著該中心面臨「可悲的消亡命運」。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裴敏欣認爲,一旦中心解散,中大可能不再被視為全球漢學研究的頂尖學府。[102]

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在新亞書院及美國雅禮協會(Yale-China Association)的支持下創辦於1963年。一直負責大學本科生及國際生的普通話及廣東話課程。2005年起陸續通過大學擴展教育課程局(UEXB)申請各種證書及文憑課程,公開讓香港市民修讀,也是本港所有大學中,唯一提供普通話/粵語證書課程中最大的大學教學單位。居港中外人士及來自七十多國的漢語研修生修讀本所學分課程、證書課程和暑期密集課程人數每年超過2000人。雅禮的其中一位教師是藏傳佛教黑教教派的法王林雲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的營運者。香港互聯網的中樞位於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的碧秋樓[103]

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樑,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並促成合作,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於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台。2008年,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如在意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英文名: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於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並於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CUS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學院秉承服務社會提供優質持續專業教育的使命,配合著香港發展步伐及不同行業人士的進修需求,課程日趨多元化,2005至06年開設的課程約2000項,學生人數逾40,000人。

學術泛論

教學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以學術水平知名。大學現時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及“地球信息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104] 香港政府提出的18個重點研究項目,香港中文大學佔了7個。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其經常參與頂尖的科學研究。

授課語言

中大是港英政府為成立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105]。雖然中大聲稱「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106],但現時大部分學系皆只提供英語為主的核心科目,部份院系(如醫學院及法律學院)更只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107]

國際獎項得主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唯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駐校任教的大學,也是唯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

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1位獲得菲爾茲獎1位獲得圖靈獎,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內的高校校長,是唯一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108]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教授。[109]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学中最多[110]


諾貝爾獎得主:

另外,還有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林語堂[113]趙振開(北島)[114]以及被多次提名同時被普遍認為應該授予諾貝爾獎的李卓皓(後因去世而不可能獲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是LIGO項目中唯一的香港研究團隊。[115]

菲爾茲獎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得主:

圖靈獎(即計算機科系的“諾貝爾獎”[116])得主: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即人文諾貝爾獎)得主:

  • 余英時(中大新亞書院校友、前中大新亞書院校長兼前大學副校長)[117][118]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得主:

  • 高錕(中大電子系創辦人、講座教授及前校長),為首位及至今唯一一位華人得主。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是美國工程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該獎由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每兩年頒發,被認為是「工程學界的諾貝爾獎」

克劳德·E·香农奖(Claude E. Shannon Award)(信息論領域最高榮譽,為“信息科学诺贝尔奖”)得主:

  • 谢雅正教授 (David Ts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7年度)
  • 楊偉豪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卓敏信息工程学讲座教授;网络编码理论创始人)(2022年度)[119]

沃爾夫農業獎(此奖被认为相当于“农业诺贝尔奖”)得主: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榮譽理學博士、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前委員袁隆平教授 [120]

普立茲獎得主: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也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得主

  • 李卓皓(中大學術顧問)[122]
  • 盧煜明(中大医学院教授) (2022年度,是迄今唯一以香港为研究基地的“拉斯克奖”得主)[123]

其他重要獎項得主有:

  •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丘成桐(中大校友、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教授);
  • 皇家獎章Royal Medal):中大盧煜明教授為史上首名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科「皇家獎章」的華人得獎者,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以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和多種遺傳病的革命性成就,並為其他類型的液體活檢奠下重要基石。史上只有400多人獲此殊榮,包括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及「原子理論」的道耳頓。此外,自諾貝爾獎在1901年成立以來,大約有五分一「皇家獎章」得獎人先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124]
  •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諾貝爾獎得主預測」名單)[125]的里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126]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127]科學突破獎[128]得主盧煜明(中大醫學院講座教授);
  • 复旦-中植科学奖,该奖为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向全球颁发的奖项,首屆和第二屆得主均在獲此獎項後獲頒諾貝爾獎,因此這個獎項也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第四届得主是盧煜明(中大醫學院講座教授)[129][130]
  • 法蘭西文學院儒蓮獎(國際漢學最高榮譽)得主[131]饒宗頤(中大新亞書院早期教授、前中大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李克曼(新亞書院校友)[132][133][134]
  • 勒諾多文學獎(法語:Prix Renaudot)、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英语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法語: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得主李克曼比利時著名漢學家、新亞書院校友)[135]
  • 金花環獎(Golden Wreath Award)(國際詩歌界最權威獎項之一)、瑞典蟬獎(瑞典語:Cikada Prize)[136]得主北島(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 古根漢基金獎(英語:Guggenheim Fellowship)2021年得主黃俊文教授(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137](獲頒古根漢基金獎的學者當中包括超過125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眾多普立茲獎、圖靈獎及其他國際獎項的得主);
  • 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得主汪長智(六十年代中大崇基學院的校友);
  • 保羅‧埃爾德斯數學大獎英语Paul Erdős Award(Paul Erdős Award)得主岑嘉評講座教授(香港奧數之父,爲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138]
  • 美國腸胃科醫學院英语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國際領袖大獎(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得主陳家亮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陳教授也是學術史上首批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針》(The Lancet)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139]
  • 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以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分子醫學應用於肺癌研究,改變了晚期肺癌治療。他也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140]
  • 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為2020年度「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莫教授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141]

年度獎項:

  • 校方曾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年度突破性科學進展(2015)[142]
  • 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中,十項研究中的其中兩項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在這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143]
  •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英语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WONCA)於2018年10月18日宣佈「首屆全球最傑出研究獎項」(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九項最頂尖科研,其中三項由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至生教授及其中大團隊獲獎。此獎項是以研究的原創性及對醫學界的貢獻作評審標準[144]
  •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選出「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及趙慧君教授佔了兩席。他們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連續第三年獲此殊榮[130]
  • 中大建築學院建造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項目奪得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英语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2017年度建築大獎[145][146]
  •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他帶領的一班年輕畢業生組成的Condition_Lab團隊所設計及興建的中國農村兒童圖書館項目「高步書屋」奪得世界建築節英语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2019年度「竣工項目——公民與社區」組別獎[147]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被美國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列為全球第13及亞洲第1。[148]
  •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分泌及代謝科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為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亞洲第一。[149]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教授包括:[150]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賴恩·科比爾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 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John E. Hopcroft)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J·Ciechanover)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151];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教授(Prof.Myron Scholes)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是港中大(深圳)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位诺贝尔奖教授。[152]

大中华地区獎項

香港羅德學人

羅德獎學金是根據塞西爾·羅德斯爵士(Sir Cecil John Rhodes)的遺願於1902年創立的獎學金,是一個世界級的獎學金,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美譽,得獎者被稱為「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s)。不少國際領導人和傑出學者都曾獲頒羅德獎學金,當中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前澳洲總理霍克(Bob Hawke),以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高·斯彭斯(Andrew Michael Spence)等。

羅德獎學金於1986年引入香港後,每年在港挑選一名大學畢業生為獎學金得主,獲得者將可前往牛津大學深造,羅德學人的評定標準則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還包括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體能運動。遴選過程非常嚴謹,申請者必須經過多次的個人面試及集體討論,並與遴選委員會成員共晉晚膳,應對交流,且必須獲牛津大學錄取。[162]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羅德獎學金被譽為本科學生的諾貝爾獎,反映學生質素。[163][110]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110]
院校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香港中文大學 15名學生
 香港大學 12名學生

由1986年2021年,中大共有15名學生榮膺羅德學人,數目是香港院校之冠。[164][165]

大學評估

排名聲譽

全球排名

大學 排名
香港中文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177]45名(2023)
《QS》世界排名[178]38名(2023)
《US NEWS》世界排名[179]53名(2023)
《ARWU》世界排名[180]101–150名(2022)
國內排名
《泰晤士》國內排名[185]1名(2023)[181]
《QS》國內排名[186]2名(2023)[182]
《ARWU》國內排名[187]2名(2022)
(兩岸四地大學香港排名2020: 1名[183]
《US NEWS》國內排名[179]1名(2023)[184]

學術界評估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術評審報告(RAE)

  • 評審準則:大學所有學系的客觀研究成果,並依據結果,對大學進行撥款和分配學額。[188]
RAE香港各大學的學術評審
院校 香港政府評核各大學國際領先研究的數量 相應獲得的撥款額
(據2018年5月22日信報)
相應獲得的學額增減
(截至2017年8月)[189]
  香港中文大學 198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52% 學額增加 108
  香港科技大學 191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24% 學額增加 27
  香港大學 187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50% 學額增加 98

RAE醫學科目學術評審:

醫學學術評估
院校 教員數目 最高四星級研究成果數目(備註)
  香港中文大學 245教員 10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醫學)(無牙醫)
  香港大學 331教員 13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醫學與牙醫的總數)

RAE 法律科目評估:

法律學術評估
院校 2006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100%達「國際水準」 64%國際領先、卓越水準;0%劣等(U級)
  香港大學 86.48%達「國際水準」 46%國際領先、卓越水準;3%劣等(U級)

(備注:香港政府的評審報告指出:港大屬最熱門的科目“法律”的研究水平被中大法律學院抛離。[190](完整數據見報刊報導[191]


路透社排名[192]

  • 排名準則:學術創新的客觀成果(但較偏重專利產出量)
路透社排名
院校 2016[193][194] 2017[195] 2018[196] 2019[197]
  香港中文大學 1 (亞洲排名第21位) 1 1 1
  香港大學 3 (亞洲排名第56位) 2 3 3
  香港科技大學 2 (亞洲排名第30位) 3 2 2
  香港理工大學 4 (亞洲排名第66位) 4 4 4

(備註:2016年港大的排名應該為2,科大為3。港大部分專利列於Versitech 名下,所以該年數據有誤)


全球專利擁有數量

  • 香港中文大學自2017/18年度統計起連續第三年成為全港獲得最多專利授權的院校。[198]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兩岸四地首席大學排名(依據《高等教育機構排名柏林原則》)

  • 排名準則:此排名为QS的改进版,是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数个同时适用于两岸四地教育状况的4大类13项指标。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同时使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指标权重的安排遵循《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此排名与QS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不同, 其数据为客观数据。[199]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兩岸四地首席大學排名
院校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200] 2020[201]
  清華大學 1 1 1 1 1 1 1 1 1
  北京大學 7 5 5 4 4 2 2 2 2
  國立臺灣大學 2 2 3 3 7 9 9 10 13
  香港中文大學 5 6 7 5 5(是年并列) 4 4 3 3
  國立清華大學 3 3 2 2 3 3 3 9 10
  香港大學 6 4 6 6 5(是年并列) 6 8 5 8

[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


ARWU排名

  • 排名準則:客观頂尖學術成果(但頗忽视人文學科)[216]
ARWU世界排名
院校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香港中文大學[217]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151-200 201-300 151-200 151-200 101-150 101-150 101-150
  香港大學[218] 201-300 201-300 151-200 201-300 151-200 151-200 101-150 101-150 101-150 101-150 151-200 101-150
  香港理工大學[219] 201-300 201-300 201-300 301-400 301-400 301-400 301-4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151-200
  香港科技大學[219]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201-300 301-400 201-300
ARWU香港排名
院校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香港中文大學[217] 1 1 1(并列) 1 1(并列) 1(并列) 2 2 2 1(并列) 1
  香港大學[218] 2 2 1(并列) 2 1(并列) 1(并列) 1 1 1 1(并列) 2


非纯学术排名

QS世界排名

  • 排名準則:主觀比重佔50%(其中40%來自給學校的問卷調查;10%來自給雇主的問卷);師生比例、來自外地學生比例佔30%(其中20%來自師生比例;10%來自國際職員學生比例);學術比例佔20%(引用量)。[220]
  • 備注:QS問卷答復比率低於1%;且發給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問卷佔多數。[221]導致香港的大學排名進入前50名,和擁有衆多諾貝爾得獎者的大學并列(例如中大、港大、科大和城市大學排名全部超過僅在文科即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超越僅醫學就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沒有任何諾貝爾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排名超越的東京大學, 且排名贴近世界Super Six 大学(即:伯克利、MIT、斯坦福、哈佛、牛津和剑桥)[222])。[223][224]因此是普遍被學術界認爲不可信的排名。[225][226][227][228]且QS所發問卷的答案由學校自己提供,導致可被参与排名的學校操縱。[229][230]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英語:UC Berkeley’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發現QS排名和大學與其有否合同相關,有合同比沒有合同同等情況下,排名會更高。[231]台湾学者指出:欧美對這些QS、Times大學排名並不重視,因為是這些排名的系統設計,导致排名变动;以美國而言,許多很好的學校排名不理想且落後於不好的學校。这是因为這些排名系統相当部分是用问卷调查出来的“名聲”來做評比,例如若在報章雜誌不斷宣傳這個學校很差,它的排名就會愈差。[232]
院校 2018 2019 2020 2021
  香港中文大學[217] 46 49 46 43
  香港大學[218] 26 25 25 22

中大对排名的立場

不同的排名采用不同的指標。部分排名采取客觀數據(如RAE、路透社排名、ARWU軟科排名,兩岸四地的排名等);部分排名如QS、THE、USNEWS采取主觀評分的方式。[233]例如在2019年中大學生與香港警方爆發劇烈衝突後,THE把中大法律系的排名大幅下降42位[234],但是學校的質素不可能和示威有關。這類排名年年變化是因爲排名絕大分數來自問卷調查出的主觀感覺。因此中大一般不理會這類排名。中大取向類似日本的大學,並没有刻意管理学校以追求這些非学术私企商業的主觀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如QS、THS、USNews等)。但是消极对待这些排名的结果是導致這些排名机构將中大排得偏低。中大这种‘清高’理念也受到相当的非議,因为反而是这类非学术兼帶商業性的排名在普羅大眾的報刊發表,而影响巨大[235][236][237][238][239],但中大前任校長劉遵義沈祖堯仍稱:

大學競爭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中学学生最难被取录進入本科的香港的两间大学[註 4]之一。

在70至80年代沒有香港科技大學前,能依循六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Level)考入四年制的中大和依循七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A-Level)考入三年制的港大的本科学生总数只有1 - 2%[242];参见主栏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香港最顶尖的大学,地位等同于中國大陆的北京大學清华大學,以及台灣的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参见主栏目大學競爭)。

前校长李国章更将和香港大學的竞争白热化;明言香港人热衷的香港大学在国际学术界上“闻所未闻”(國際學者的聲譽排名中香港唯一入榜的是香港中文大學[243]);并指出香港政府应该重点栽培学术性的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唯一的精英大学。[244]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定期如英国两大高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般举办学术和体育的“两大对抗赛”,包括香港兩大校長盃足球賽[245]、香港兩大划艇賽[246]、辯論比賽[247]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為香港第一等級大學,學生代表香港幾乎所有領域的精英。媒體常見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哪間比較好的討論[248]。一般來說,香港中文大學偏重學術研究,在依據客觀數據的學術排名中(如ARWU、RAE等)中大的排名較高;多名教授、校友曾获國際頂級嘉獎,也盛產最多羅德獎學金的本科學生,但是在媒體比較低調, 較少召開記者招待會。而依據香港大學的問卷調查和商業QS、THE、USNEWS等相當部分是基於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則以香港大學最高。

收生成績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 頂尖科目普遍收生成绩中大略高于港大,也為香港八所大學中最高。[251][252][253] 2021年,以最佳 5 科成績中位數計算,全港收生最高分的 10 個課程中,4 個為中大課程,分別為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醫學、環球商業學和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254]
  • DSE狀元部分年份多數入读中大醫學院[255]部分年份多數入读港大醫學院[249]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共有六位狀元[註 5]。其中五位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的醫學院;而「超級狀元」[註 6]選擇讀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256]2019年12名狀元心儀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其中7名状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57]。2021年7 名考獲 7 科 5** 的狀元,其中 4 人獲取錄入讀全港收分最高的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課程,包括一位考獲 8 科 5** 的「超級狀元」,為中大自 2019 年後再次打敗港大包攬超過一半狀元。另外 3 名狀元則獲港大取錄。[254][258] 2022年届DSE共诞生8名状元(即考获7科5**或以上),其中4人是连同数学科延伸部份均获5**的超级状元。8名状元之中,6人将入读中大,其中5人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包括两名超级状元,另一位超级状元则入读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2022年全港考获4科5**以上的学生,57%获中大取录,比例也为全港院校最高。[259]
  • 2018年、2019年,以中學文憑試滿分為49分計算,考獲46分或以上而修讀醫科的74名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選擇入讀中大醫學院[260][261][257](也見2019年7月11日蘋果日報頭版)。2020年經聯招成功獲取錄入讀成绩要求最高的醫科中之學生,近六成人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62]
  •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或稱“環球醫學系”)」連續9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257][263][264][258][265]

頂尖科目收生成績

(備注:以4個核心科及兩個選修科總分中位數計算)[266][267]

院校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6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7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41
環球商業學 38
醫學 37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6
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7
  香港大學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8
牙醫 37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
醫學 38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8
牙醫 37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
醫學 38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

取錄“神童”

歷年來,中大收過的香港理科神童包括:

  • 何凱琳(以9優1良佳績,獲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修讀理科(医学心理学)、
  • 簡文鋒(在英國會考得七科A*,翌年循大學拔尖計劃,獲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取錄)、
  • 黃澤鉅(當年文憑試年紀最小的日校考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 黃日、黃旭(即「神童兄弟」:二人於2015年代表香港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齊奪金牌,帶領港隊創出歷來最佳成績;入讀理論物理精研及工程學[268])。

地區認受性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的「學界排名榜」,中大為第一名。[269]

僱主評選

  • 於評核實際工作表現的「本港僱主最願意聘用的大學畢業生」的2016年調查中,中大列香港第一[270]
  • 比較香港各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中大畢業生的薪酬時名列第一[271][272][273]或者時和港大接近並列第一[274]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 由法國學者(法蘭琪-康堤大學和圖盧茲第三大學)調查國際聲譽的排名(WPRWU)中,香港唯一上榜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243]
  • 香港大學進行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結果,2004-2016年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在「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惟此調查由於“自己評論自己”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275][276]
  • 中國校友會網2000-2012年期間調查香港中文大学“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277],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國狀元歡迎的港校。[278]
  • 《香港專業教育網》於2000年所作的調查,中大擁有最多學科專業獲評為“最佳”[279]

特色景點

 
百萬大道

校園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科學館銘澤樓(俗稱「飯煲」)
 
新亞書院

起居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大學中佔地最大的大學,校園面積137.3公頃,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的單一地段,僅次於愉景灣的649公頃及香港國際機場的1,255公頃,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且至今仍然是唯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香港大學站尚非“專屬”地鐵站;其還為香港大學附近石塘咀地區提供交通網絡)。

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外的雕塑「仲門」,俗稱「烽火台」,在1987年12月3日揭幕。傳說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向科學館方向穿過就不能畢業。

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創校時成立,迄2015年中大實體藏書量約達2,650,044冊、電子書4,053,751冊;共約700萬冊。而期刊有8,853種,另加電子期刊132,996種。中大圖書館是香港各大學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圖書館系統。[280]

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七所成員。除大學總館外,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醫學、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而新亞、聯合及崇基亦各自擁有一所內藏跨學科讀物的分館。

此外,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圖書館——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也歸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該館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名稱為:[281]

  • 大學圖書館(1965年成立)
  •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1951年成立)
  •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1949年成立)
  •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1956年成立)(包括:美國研究圖書館(1993年成立))
  • 李炳醫學圖書館(1980年成立)
  • 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
  •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2004年成立)
體育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運動設施[282]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亦是全港唯一擁有兩個田徑場的大學),包括大學體育中心、夏鼎基運動場、嶺南運動場、水上活動中心、書院體育館、籃球練習場身室、壁球室、康樂室、網球場、游泳池、籃球/排球兩用場、射箭練習場。其中,夏鼎基運動場是每年4月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科實習考試指定試場。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438人的演奏廳,可供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講座、典禮、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駐有專業及具經驗的前、後台工作人員。歡迎校內及校外人士租用舉辦文化活動。[283]

大學保健處

位於大學校園中央的保健路的“大學保健處”,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包括門診、身體檢查、專科、護理、配藥、化驗、物理治療和牙科服務。

飯堂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因受COVID-19疫情打擊,在2020年11月結束營運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和職員飯堂遍佈校內,共30餘間。

學生飯堂
  • 范克廉樓學生膳堂
  • 范克廉樓咖啡閣
  • 范克廉樓素食餐廳
  • 蘭苑(在崇基學院
  •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易手前以紅豆冰聞名,2020年11月底因受COVID-19疫情打擊而結束營運。[284],2021年9月易手後重新營業)
  •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在國楙樓低座)
  • 聯合書院學生膳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 聯合書院思源館
  • 善衡書院餐廳及咖啡閣(在何善衡館)
  • 晨興書院宴會廳
  • 晨興書院咖啡閣
  •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 和聲書院學生飯堂
  • 敬文書院學生飯堂(已結束營運)
  • 李慧珍樓咖啡室
  • 李慧珍樓清真餐廳
  • 龐萬倫學生中心咖啡室 (Paper&Coffee)
  •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三座咖啡室(小念頭)
  • The Stage
  • Inno 330
  • Cafe 330
職員飯堂(部分餐廳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 新亞書院雲起軒職員飯堂(只限已申請此飯堂會籍的教職員及新亞書院校友,以及其陪同人士)
  •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已於2017年9月起易手並重新開業,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只接受學生以團體預訂方式入座,教職員不在此限)
  •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又名中菜館,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已停業,改建為伍宜孫書院健身室如日坊)
  • 伍宜孫書院教職員餐廳(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 蘭苑(位處崇基學院,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威爾斯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 范克廉樓見龍閣(大學宴客專用)
學生宿舍
 
聯合書院的湯若望宿舍
 
合一亭位於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與知行樓之間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9所成員書院(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共有30幢宿舍,連同醫學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8,400個宿位。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生舍堂(前身為教職員宿舍五六苑,以及職工宿舍;前者採用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於2005年啟用,可容納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換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及敬文書院為三所進行「全宿共膳」政策的書院。

教職員宿舍

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而在1970年代校園整體建成時,由於交通不便,加上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外地(尤其是台灣、美國),校方當時就興建了合共十幢教職員宿舍(1970至1978年入伙,一至六苑按教職員所屬書院分配:第一苑及沒有興建的第二苑屬崇基學院,第三及第四苑屬聯合書院,第五及六苑屬新亞書院),全部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而在1981至1995年間,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然而,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賓館

大學賓館現設於昆棟樓,兼作研究生宿舍;而原先的大學賓館,已重建成伍宜孫書院(一座保留,易名如日坊;二座拆卸重建成書院東翼)。

購物

大學書店為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大學書店(由商務印書館營運);另有「女工同心合作社」(小食檔,由女工與中大基層關注組合營)、Fusion 超級市場及一所理髮店。校方另於富爾敦樓設「紀念品銷售處」。

銀行
 
崇基李慧珍樓地庫的東亞銀行分行(現已遷往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富爾敦樓一樓設有恆生銀行分行,崇基學院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設有東亞銀行分行,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地下設有東亞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另外大學站內分別有渣打銀行匯豐銀行中銀香港之自動櫃員機提供。

校內交通

 
中文大學穿梭校巴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管理,共有14輛自置校巴。教學日除設有穿梭校巴,亦有轉堂校巴行駛,共有10條路線(其中一半車輛由交通處派出,其餘車輛則由陽光巴士及強記旅運承辦,部分外判車輛由交通處司機值乘;以往外判車隊全部由強記旅運承辦,而勝興運輸亦曾經與強記旅運承辦穿梭校巴服務)。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註 7])一律收費港幣$5.5。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學站、康本園、大學體育中心/善衡書院、邵逸夫堂/科學館、馮景禧樓、大學行政樓、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逸夫書院、敬文書院、39區。

以往,曾有來往大學站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中文大學英文研究與教育(中大和教院合辦)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唯此安排已於2008年連同課程取消,目前只供教育大學學生(教大開放日時可供公眾乘搭)使用。

在2007年9月,校方曾推出新收費政策,不論是否教學日,均向非持有學生證或職員證之人士收取$3車費,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園工作的外判員工收費,引起爭議,學生會發動「巴·不得」運動。其後發現校方並無權於校巴收費,校方已於同年10月取消新收費政策。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校方建議一般遊客乘搭收費穿梭小型校巴,或步行至目的地。

大學管治架構

職稱(中文) 職稱(英文) 人物
監督 Chancellor 1997年6月30日或以前:時任香港總督
1997年7月1日起: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校董會主席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查逸超教授
校董會副主席 Vice-Chairman of the Council 利乾先生
校長 Vice-Chancellor / President 段崇智教授
常務副校長 Provost 陳金樑教授[285]
協理副校長(學生招募)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Student Recruitment) 王淑英教授[286]
副校長(教育)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Education) 潘偉賢教授[287]
副校長(學生體驗)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udent Experience) 汪寧笙教授[288]
大學輔導長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高永雄教授[289]
副校長(研究)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Research) 岑美霞教授[290]
副校長(策略發展)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rategic Developments) 陳偉儀教授[288]
協理副校長(創新及企業)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李康善博士[291]
副校長(校友關係及拓展)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Alumni Relations & Advancement) 陳德章教授[288]
副校長(行政) Vice-President (Administration) 吳樹培先生
協理副校長(校外聯繫及推廣)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External Engagement and Outreach) 金江先生[292]

歷任校長

關於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資料,請參看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肖像 校長 上任 卸任 備註
  容啟東
教授
1963年
10月17日
1964年
2月6日
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
1   李卓敏
教授
1964年
2月7日
1978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
2   馬 臨
教授
1978年
10月2日
1987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
3   高 錕
教授
1987年
10月2日
1996年
7月31日
請辭退休;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4   李國章
教授
1996年
8月1日
2002年
7月31日
轉任教統局局長而請辭
5   金耀基
教授
2002年
9月11日
2004年
6月30日
請辭退休
6   劉遵義
教授
2004年
7月1日
2010年
6月30日
[293]
7   沈祖堯
教授
2010年
7月1日
2017年
12月31日
[294]
8   段崇智
教授
2018年
1月1日
現任 [295]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 合併各書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時的中大各書院歷任校長
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
  • 第1任(1951-1954):李應林教授
  • 第2任(1955-1960):凌道揚教授
  • 第3任(1960-1975):容啟東教授
  • 第4任(1975-1976):雷恩教授(Prof. Robert N. RAYNE)
  • 第5任(1976-1977):譚尚渭教授
聯合書院

近代各學院/書院院長

成員書院 近代院長
崇基學院 方永平教授
新亞書院 陳新安教授
聯合書院 余濟美教授
逸夫書院 梁耀堅教授
晨興書院 Prof. Nicholas Rawlins(前牛津大學副校長)[296]
善衡書院 黃永成教授(中大研究院前院長) [297]
敬文書院 陳偉儀教授
伍宜孫書院 陳德章教授(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长)[298]
和聲書院 劉允怡教授

校友

校友組織[299]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畢業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兼讀學士學位課程校友會

活動

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

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音樂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校友會)將於2020年8月24日(星期一),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合辦一場音樂會。屆時,音樂系師生校友聯同鄺勵齡、吳智誠、盧思泓、楊偉傑、陳璧沁、盧厚敏、葉詠媛、劉卓熙等一眾校友,組成不同小組、中樂團、合唱團、管樂團以及管弦樂團,演繹古今中外的非凡樂曲。

「非同質化代幣 (NFT)」賣物籌款

2021年11月8日,由「2021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推出中大首個NFT賣物籌款,作品名稱定為「百萬豐彩」,有百萬大道豐富色彩之意,而「百」亦可指一百份,合起來才見到全貌,亦有中大人應當團結之意;「豐彩」諧音「風采」,寓意中大人團結齊心,展現好風采。[300]

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3間成員書院都有各自的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當然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等組織,而傳媒報道的「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幹事會」。以上組織皆由「代表會」負責監督,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選舉由代表會舉辦),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2017年,中大學生會成立「司法委員會」,司法委員由司法委員推薦小組遴選、代表會提名、學生會會長委任。

中大學生會自成立以來,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如「反四改三運動」、「殺系事件」、「哭中大事件」及「保樹立人」等,也曾聲援1989年在北京學生運動,創立中國民運基金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布,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301][302]

社會事件

中大社運

 
2014年9月22日有13,000人齊集中大百萬大道,出席大專罷課啟動集會,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專學生罷課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面積廣闊,其中百萬大道及烽火台一直是香港學運聚會中心。中文大學在重要的社會運動活動中,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2012年反國教以及2014年的雨傘革命,皆曾作為集會地點以及遊行起點。[303]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2019年,中文大學學生繼續以大專學界代表身份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該年6月,中大學生會撥出103萬元成立反送中基金,支援民主運動。[304]

同年8月,學生會更取消全校性質的迎新營(「巨O」),以遷就當時同時舉辦的各項集會及示威活動。[305]而在8月尾的各書院迎新營中,傳統活動「四院會師」由玩樂性質轉型為呼應反修例運動,參與者大多戴上黃色頭盔,有些更配備防毒面具、眼罩,高呼帶有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口號,如「五大訴求」口號,並呼籲新生參與9月的罷課行動。[306]同年9月2日,學界罷課集會在中大百万大道召開。[307]唯部分學生塗污校園的行為遭到校方和部分市民的反對。[308]

「暴大」事件

在2019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被網民在Google Map惡搞,其中文名稱曾一度顯示為「香港暴徒中文大學」,目前已被修正。[309][310]自此「暴大」一詞開始被該校學生和網民廣泛使用,成為中大其中一個著名的別名。 在2019年9月開學日,中大官方取消開學禮,中大學生會自行舉辦開學禮。在開學禮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表示,中大在Google Map曾被網民惡搞成暴徒大學,表示欣然接受,並引以為榮。他認為,如果選擇對抗惡法、暴政,會被冠以「暴徒」之名的話,會欣然接受「暴大」之名,並說會以「暴大」為榮。 [311][312][313][314][315]

由反修例運動爆發至11月5日,被拘捕並落案檢控的以中大為最多。[316]

2019年11月中大衝突
 
學生在煙霧瀰漫,充滿催淚煙的環境下抗爭
 
衝突發生後,校方實施校園出入管理措施,公眾需要登記身分證明資料才能進入

2019年11月香港三罷行動中,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為主的示威者與香港警方在校園發生激烈衝突,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重大事件。

11日當天早上,有示威者在中大「二號橋」上設置路障,並向吐露港公路拋擲物件。多名防暴警察在二號橋上與示威者對峙。期間,防暴警察向校園發射多枚催淚彈及防暴子彈,而示威者則投擲汽油彈汽油彈、體育弓箭還擊,有學生被槍傷後聲言若警方再不撤退則「炸吐露港」。[317][318][319]雙方由早上起對峙,情況直至黃昏才緩和。

惟次日(12日),學生和警察的對峙更趨激烈。警方稱於11月11至12日進攻中大期間,共發射1,600枚催淚彈和1,700枚子彈,其中警方曾在15分鐘內投擲400枚催淚彈,密度之高為世界示威史上罕見。警方攻擊導致60名學生受傷,1人失去知覺及意識。[320][321] 传媒看见警察攻击中大的惨况,一度落泪。[322]在衝突期間,香港中文大學的戰鬥狀況引發市民自發在多區進行「圍魏救趙」的抗議活動。[323]

11月15日,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表示,過去暴徒在部分大學校園內造成更大破壞,校內設施成為練靶場,校巴等車輛被用作運汽油彈,有人設檢查站不准部分傳媒進入。多間大學被改造成暴徒基地、罪惡溫床,大學已成為香港最危險的地方,暴徒佔據接管校園,用作製造汽油彈及武器的兵工廠,令大學成為暴亂的橋頭堡。大學管理層不能完全游說學生,亦管不到校園及校內暴徒。[324]

事件中,合共有5名中文大學學生於11月11日被警方拘捕,並控告暴動罪,案件將在2020年12月開審。另外5人在11月12日被捕。

衝突發生後,校方於2019年11月20日開始實施出入管理措施,車輛只可經由大埔道大學正門入口進出校園。而二號橋一直圍封至2020年4月28日才重開,並收窄為單線行車。[325]而大學教職員及學生須出示「中大通」才能進入校園,校友須出示校友圖書證或校友信用咭以證明身分,公眾需要登記身分證明資料才能進入,並保留拒絕公眾進入校園的權利。2021年8月,師生依然需要持有智能卡作驗證,但訪客則可於校園入口處登記其身份證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入校園。[326]

撤回大學醫療教學撥款

2019年11月,政府撤回三項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當中一項包括中文大學於大埔興建一座教學科研綜合大樓[327][328][329] [330]

中大衝突一周年
 
參與人士在百萬大道影「畢業照」和合唱《願榮光歸香港》後便解散

有該校學生適逢2020年11月19日該校第88屆頒授學士及碩士學位典禮大會舉行日舉行示威,紀念中大保衛戰一運年。示威者先發起由該校的民主女神像步行至百萬大道的遊行,再於大道上集會,高唱《願榮光歸香港》。其中,遊行共約210人參與[331]。其後有8名人士涉非法集結被捕,其中3名非中大學生涉煽動分裂國家。[332]

美國停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地質科技合作

為壓止示威浪潮,政府推出港區國安法,由此引發美國制裁香港,中止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制裁中唯一和學術相關項目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點名要求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暫停與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合作「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Earth Sciences (TIAS 09-1109)」。[333][334][335]

中文大學入口檢查站爆爭執 5人被捕

 
2021年1月25日晚上,警員搜查中大宿舍,和聲書院學生會長胡筠弦(左)回應事件

2021年1月11日為香港中文大學下學期開學日,中午12時15分,中大校園電台指有約8至9名黑衣蒙面人士在大學站外大叫「唔洗show證」,並呼籲進入校園的學生無需向保安展示學生證。黑衣人其後推倒鐵欄後離開,被保安追趕,當中有人向保安投擲不明白色粉末。其後警方拘捕其中1名男子,校方證實是中大學生,他涉嫌擾亂公眾秩序及普通襲擊被送往馬鞍山警署受查。校方也證實一名保安被粉末灑中,需送院檢查;並指事件涉及襲擊行為,遂報警處理。事後現場多個鐵馬被拉倒,警員封鎖現場調查,而消防員調查地下粉末成分。[336]校方報警處理後,一名20歲男子被捕。到1月12日,大批沙田重案組探員帶同法庭搜查令到達大學站入口截查途人,並進入校園調查及蒐證。[337]

2021年1月25日晚上8時50分,警員到善衡書院利國偉宿舍、和聲書院宿舍及伍宜孫書院宿舍進行搜查,消息指3人被捕,包括中大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區倬僖。而搜查期間,學生會表示舍監及警員以「保障同學私隱」為由,阻止他們拍攝,並登記拍攝人士身份。[338]而另外兩人分別在荃灣及上水拘捕,涉嫌非法集結及襲擊他人,意圖導致他不作出某些作為。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行動)警司陳志昌形容被捕者的行為如襲擊,目的是讓中文大學不執行出入要身分核證的措施。警方指仍然有一人在逃,又說中大並非法外之地,警方進入校園搜證前已經與校方聯絡。[339]到1月26日,一名被警方通緝的22歲中文大學學生,晚上赴荃灣警署自首。[340]

2021年2月23日,中大確認再多兩名分別22歲及24歲的中大學生被捕。善衡書院學生會表示,其中一人為宿舍導師。警方表示兩人涉嫌「非法集結」及「襲擊他人意圖導致不作出某些作為」,與中大1月開學日撒粉案有關。事件至今共有7人被捕。[341]

到2022年9月2日,22歲被告認參與非法集結,沙田裁判法院署理主任裁判官張志偉指事件中有人使用暴力,亦有人因此受傷,即時監禁是唯一選擇,最後判處監禁6星期。而同案餘下3位被告則不認罪。[342]

校方封殺學生會候任內閣

 
學生會在2021年2月26日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副會長何思珩(右)發言時一度哽咽,表示在沒有錢下仍然會為同學服務

2021年2月24日,新一屆中大學生會「朔夜」正式成立。不過交接儀式未進行前,中大校方在2月25日晚上發出「嚴正聲明」,指新一屆學生會內閣政綱內容失實及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將危害國家安全,因此實行多項措施變相廢除學生會。包括暫停為學生會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等。校方同時暫停為學生會幹事會提供行政與大學場地支援。學生會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和委屈,是創會超過50年以來前所未有,批評校方打壓學生的聲音和漠視同學授權。其中副會長何思珩發言時一度哽咽,表示在沒有錢下都會為同學服務。全體成員兩度向公眾90度鞠躬致歉。[343]

到2月27日凌晨,內閣在facebook專頁宣布正式撤回參選宣言及政綱等有關文件,並將早前的帖文和圖片全部刪除,頭像相片變為黑色,但沒有交代原因。[344]到3月1日,當選內閣在上任幹事會首天宣告集體請辭,會長林睿睎表示有內閣成員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及威脅,如幹事會成員及其家人近日受到嚴重滋擾甚至「死亡恐嚇」,認為辭職屬無奈決定。而中大校方發聲明回應,指校方從來沒有或意圖「威嚇」及「孤立」學生會幹事會或任何其他學生組織,認為內閣「朔夜」對校方的指控失實。[345]

實施新出入管制措施 師生入校前須拍卡

2021年8月17日,校方以恢復面授課堂和提升管理效率為由,公佈由8月30日起,中大師生需改用「智能卡」拍卡進入校園範圍,而訪客需出示由相關書院、學系或部門經大學網上系統發出的二維碼(QR Code),經驗證才能入內。如未能提供,訪客須於校園入口處登記香港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方可進入校園。[346]

民主女神像突然被校方拆除

 
學生在地上以蠟燭拼成新民主女神像以作悼念

2021年12月24日清晨約6時,矗立於校園逾11年的民主女神像,在毫無預告及無先兆下,突然被校方拆除運走。中文大學校方發表聲明表示,大學從未准許該雕像於校園展示[347]。有中大學生認為該雕塑在不少同學心中屬於「地標」,對雕塑已建立深厚感情,不論大學迎新活動或社運等,都會以此為聚腳點,但在無先兆下被倉皇移走,連「道別儀式」都沒有,令人失望。亦有學生認為此舉反映政權不容許保留香港人的記憶[348]

事件發生一年後的晚上,約10人在雕像原址擺放紙製民主女神像,周圍亦擺放數十個蠟燭。期間有7至8名保安帶備擴音器,並拍片紀錄,而數名便衣警員在廣場附近戒備,而校園閘外亦有約8名軍裝警。約10分鐘後參與者離開,數名保安隨即上前清理現場,並將所有物品帶上車,但沒說明原因。[349]

校方禁止學生在畢業禮抗議

2022年11月24日,中大舉行畢業禮。下午4點30分左右,「烽火台」位置有人身披黑色垃圾袋製成並印上「Canteen好L貴」等字樣抗議。保安上前指她們觸犯涉及畢業典禮的規例,要求對方出示學生證,並要收走道具,卻遭到辱罵,其後以人牆包圍。有保安更報警稱「受到人身恐嚇」而報警處理,之後有警察一度到場。保安約10分鐘後散開,5名男子亦離開現場。中大指,大學保安人員進行人群管理措施期間有人帶粗言穢語侮辱和挑釁保安人員,勸喻無效後仍繼續叫囂。校方認為有關行為可能構成公共秩序風險,故決定報警求助。警方之後亦警告相關人士。[350]

流行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廣闊,景色優美,是香港一個重要的電影取景場地。[351]任教中大的诗人余光中在《春来半岛》一文中写到:

中大及對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電影中粵語片國語片經常性的取景場地。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於崇基學院),改编自小說的邵氏电影《小樓殘夢》[352]。電視劇例如《幻海奇情》。現代香港電影取景於中大的包括近期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The Midnight After[353]

多名中大校友活躍於電影界,包括:崇基學院前身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友嘉禾電影的製片人邹文怀、香港影坛国语电影時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林黛(四屆亞洲影后)(新亞書院)、編劇及作家倪匡(聯合書院)、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鍾景輝、香港演藝人協會主席許冠文、著名電影導演冼杞然、為無綫電視TVB)編寫經典劇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的吳昊、香港资深舞台剧演员和导演古天農[354]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製作人、編劇、導演劉天賜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編劇以及商業化電影的代表性導演王晶、唯美派导演、摄影何藩、編劇李敏、導演黃修平、新晉導演陳小娟、陳耀武(在中文大學任教體育)[355]潘源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等。

校友汪長智的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356]助荷里活片商拍攝多部國際巨片,如《蘇絲黃的世界》、《奪寶奇兵》、《鐵金剛》(007)、《職業特工隊III》。

校友盧國沾[357]潘源良黃偉文等則為許多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填詞。

校友[358]張正甫(香港影后蕭芳芳的丈夫)是香港電視新聞的鼻祖,對香港電視廣播貢獻良多,包括建立香港电视新闻制度,开创华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主播读报的新闻报道形式,並引入卫星技术,接收世界各地新闻,讓香港媒体融入全球媒体。1961年起,张正甫担任法新社驻香港分社主编,开始为香港、两岸和国际媒体报道两岸三地的新闻。其后于1972年開始於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浸会书院教授新闻传播,首批学生包括現時香港多位电视机构高层或香港新闻业主管:赵应春袁志伟、关伟等。

膜蛤文化

新聞系校友還包括在2000年10月27日訪問江泽民是否“钦点”董建华连任香港行政长官,引起江泽民大声斥责“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的香港記者張寶華[359][360]由此興起膜蛤文化,张宝华因为这段流传于互联网的视频成为大陆网络热点,张江两人的对话被网民大量引用、调侃。

註釋

  1. ^ 此稱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存在不同的含義。“中大”在香港常指代香港中文大學;而在中國內地則通常指中山大學;另外,在臺灣復校國立中央大學也將“中大”註冊為其商標(恰巧地,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之象徵色,均為紫、金二色)。在香港以外,有人會將香港中文大學簡稱為“港中文”或“港中大”(中國內地常用)。
  2. ^ 先具有紋章的是香港大學。但是先具有完整紋章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具體是在1981年,香港大学建校70周年时,香港大学向英國纹章院申请一个完整的纹章,此前香港大学只拥有盾章,此项申请于1984年获英国纹章院批准,成为继香港中文大学在1967年取得纹章后,另一所拥有完整纹章的大学。
  3. ^ 孙中山于1886年秋入该校学习,次年转入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现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學習。
  4. ^ 指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5. ^ 指在四科必修科、三科選修科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6. ^ 指在四科必修科、三科選修科和數學延伸部份單元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7. ^ 2010年4月1日前,穿梭小巴由威龍運輸營運,陽光巴士於2010取代威龍運輸營運穿梭小巴路線至2012年6月30日。
  8. ^ 此路線所有班次由強記旅運承辦。
  9. ^ 此路線於2017年9月1日之前為轉堂校巴。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About CUHK - Mission & Vision, Motto & Emblem. CUHK. [2014-07-17]. (原始内容于2014-07-09). 
  2. ^ 2.0 2.1 概覽及統計資料2008 (PDF). 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香港)). 
  3. ^ 3.0 3.1 3.2 3.3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概覽及資訊統計2017. Iso.cuhk.edu.hk. [2019-10-01]. (原始内容于2019-10-01). 
  4. ^ 香港中文大學成為世界大學聯盟首間香港成員院校. CUHK. [2020-09-22]. (原始内容于2020-07-01). 
  5. ^ 香港尚禮坊. 香港中文大學 資訊. https://www.givegift.com.hk/. [2018-09-11]. (原始内容于2019-06-08) (中文(香港)). 
  6. ^ 6.0 6.1 6.2 中大簡介. [2018-01-23]. (原始内容于2018-01-25). 
  7. ^ 7.0 7.1 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周年校慶:10.17 中大創校日.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3-10-17 [2023-02-13]. 
  8. ^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中大光彩紀事.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2]. (原始内容于2013-12-03). 
  9. ^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21-10-06]. (原始内容于2021-11-14). 
  10. ^ 中文大學的校徽——鳳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4年6月, 1 (1): 1 [2022-1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0-18). 
  11. ^ 使命及願景/校徽及校訓|認識中大|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2022-10-17].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12. ^ 香港中文大學校徽的演變. YouTube. 香港中文大學. 2022-10-17 [2022-10-17].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13. ^ CUHK's Coat of Arms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Iso.cuhk.edu.hk. 2013-10-04 [2017-05-23]. (原始内容于2017-12-27). 
  14. ^ 電子學新課程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6月, 3 (11): 1 [2022-1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23). 
  15. ^ 中文大學十周年紀念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9月及10月, 10 (2): 1 [2022-1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23). 
  16. ^ 目錄 (PDF). 中文大學校刊. 2008年,. 2008年春夏卷: 1 [2022-1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16). 
  17. ^ 中大校徽|CUHK. 香港中文大學. [2022-10-17]. (原始内容于2022-10-18). 
  18. ^ 【中大60周年】中大推出新校徽 校方指設計更融和及時尚簡約. 香港經濟日報. 2022-10-17 [2022-10-17].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19. ^ 中大網站及社交專頁重用舊校徽 校董會明討論校徽事宜. 香港電台. 2022-10-24 [2022-10-24]. (原始内容于2022-11-26). 
  20. ^ 中大新校徽設計備受劣評 官網及 FB 今早突轉回上代設計. 雅虎新聞. 2022-10-24 [2022-10-24].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21. ^ 中大換校徽風波|棄新校徽 校方:校董會同意校長建議恢復舊設計. 香港01. 2022-10-25 [2022-10-25].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22. ^ 百萬大道的變遷(1975與2012). 《中大通訊》. 2012-09-19, (403) [2022-10-24].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23. ^ 存档副本. [2019-11-12]. (原始内容于2019-02-18). 
  24. ^ 存档副本 (PDF). [2019-11-12].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3-18). 
  25. ^ Alumni Matters Issu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oud.itsc.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26. ^ Cap. 110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 Hong Kong e-Legislation.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27. ^ 名大學不中立 | 蘋果日報 | 果籽 | 名采 | 201006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k.apple.nextmedia.com. Retrieved on 2017-05-23.
  28. ^ 五十年鉤沉 – 中大五十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uhk50.org (2015-07-26). Retrieved on 2017-05-23.
  29. ^ 博文约礼——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 科学公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kexue.org (2015-11-24). Retrieved on 2017-05-23.
  30. ^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大事紀要.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2]. (原始内容于2013-12-03). 
  31. ^ 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
  32. ^ 32.0 32.1 廢墟中大:中大認同的(後)殖民解讀[原載《中大四十年》].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4-01-15]. (原始内容于2014-01-16). 
  33. ^ 33.0 33.1 李敏剛. 李敏剛:中大前世,香港今生-讀周愛靈《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 [2020-09-22]. (原始内容于2020-07-01). 
  34. ^ 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憶錄》,廣角鏡出版社發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
  35. ^ 《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
  36. ^ 內地生常見問題. [2013-05-30]. (原始内容于2013-06-01). 8)主修科多以英文授课。 
  37. ^ 尋找基督教大學精神──由崇基禮堂十三校徽說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ristiantimes.org.hk (2016-01-30). Retrieved on 2017-05-23.
  38. ^ .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39. ^ 文兆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香港之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文兆堅. [2013-11-23]. 
  40. ^ 吳梓明:〈五十年來崇基學院的基督教教育〉,CSRCS Occasional Paper, no. 4(Feb 2001),頁1
  41. ^ 41.0 41.1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1963-1993,頁7-8
  42. ^ 存档副本. [2019-11-14]. (原始内容于2019-11-14). 
  43. ^ About – 崇基學院校牧室 Chung Chi College Chaplain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co.cuhk.edu.hk (2017-05-14). Retrieved on 2017-05-23.
  44. ^ 沙田廟宇丨香港旅遊景點丨沙田觀光景點丨假日好去處丨香港沙田凱悅酒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kong.shatin.hyatt.com. Retrieved on 2017-05-23.
  45. ^ 我們的書院 - 崇基學院簡介. 崇基學院. [2013-11-23]. (原始内容于2014-04-29). 
  46. ^ 梁文道. . 凤凰网读书. 2012-05-21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47. ^ 人民政協報. . 華夏經緯網. 2013-09-06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對於燕京大學“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其一,是因為燕大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舉行的考試中的表現:192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14個私立大學的特別考試,兩個燕大的學生得了最高分,而學校一、二年級水準和不及格人數與其他大學相比較,燕大也處於最好的水準。其二,是因為在同一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準進行調查,結果燕大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大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 
  48. ^ 存档副本. [2018-10-10]. (原始内容于2018-10-10). 
  49. ^ 國民黨與香港教育歷史淵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08-28]. (原始内容于2018-08-28). 
  50. ^ . www.na.cuhk.edu.hk.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51. ^ 张杨: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 www.guancha.cn.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9-06-03). 
  52.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早期教師. 新亞書院. [2014-04-28]. 
  53. ^ . [2018-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54. ^ 新亞反共1949-69.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09-17 [2018-08-08]. (原始内容于2018-08-08) (中文(香港)). 
  55. ^ Fin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mmittee. Enclosure 1 of the Government Records Service file. HKRS163-9-240. 
  56. ^ 小魚@頽設作業. 崇基史地誌略補遺. [2017-11-01]. (原始内容于2020-03-10). 
  57. ^ 創校時,校董會決定這個稱呼。見〈聞問切〉專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27日
  58. ^ 專訪沈祖堯校長. CUH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2014-01-15]. (原始内容于2014-01-16). 
  59. ^ 大公報(2003-09-20):邁向國際一流中文大學40年金耀基:大學精神比撥款重要. Crycu.blogspot.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于2017-11-07). 
  60. ^ 谁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新闻报道-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19-06-13]. (原始内容于2020-02-21). 
  61. ^ 61.0 61.1 教育學院簡史. [2018-01-24]. (原始内容于2017-10-14). 
  62. ^ 書院簡史. [2018-01-24]. (原始内容于2014-01-14). 
  63. ^ 63.0 63.1 .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4. ^ 為甚麼學分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大學生報, 2011-07-28
  65. ^ .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66. ^ .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67. ^ 香港中文大學宣佈停課. [2008-01-16]. (原始内容于2007-11-04). 
  68. ^ 中文大學成功找出SARS病毒源頭. 香港中文大學. [2008-01-16]. (原始内容于2007-11-04). 
  69. ^ 我們的書院:晨興書院. [2018-01-22]. (原始内容于2018-01-23). 
  70. ^ 我們的書院:善衡書院. [2018-01-22]. (原始内容于2018-01-23). 
  71. ^ 我們的書院:敬文書院. [2018-01-22]. (原始内容于2018-01-23). 
  72. ^ 72.0 72.1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敬文書院及伍宜孫書院. [2007-05-22]. (原始内容于2007-06-11). 
  73. ^ 我們的書院:伍宜孫書院. [2018-01-22]. (原始内容于2018-03-30). 
  74. ^ 我們的書院:和聲書院. [2018-01-22]. (原始内容于2018-01-23). 
  75. ^ .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76.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升格為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大新聞稿, 2010-01-15
  77.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 中大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參與其中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9-06-26) (中文(繁體)). 
  78. ^ 存档副本. [2020-07-22]. (原始内容于2020-08-07). 
  79. ^ .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80. ^ 存档副本. [2019-12-18]. (原始内容于2020-02-20). 
  81. ^ .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82. ^ 獨特的書院制度. [2018-01-24]. (原始内容于2018-01-25). 
  83. ^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 [2022-08-27].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84. ^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58-60.
  85. ^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64-66.
  86. ^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善衡和晨興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 [10/01-2014]. (原始内容于2007-06-07). 
  87. ^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敬文和伍宜孫書院. [10/01-2014]. (原始内容于2007-06-11). 
  88. ^ . [10/01-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89. ^ 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 www.cuhk.edu.hk. [2019-06-13]. (原始内容于2019-06-10). 
  90. ^ 用十年為深圳辦世界一流名校南方都市報. [2010-12-14]. (原始内容于2010-09-06). 
  91. ^ . [10/01-2014].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2. ^ 教育部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开信息). [10/01-2014]. (原始内容于2014-04-13). 
  93. ^ . Szdo.cuhk.edu.hk.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94. ^ . www.efeo.fr.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95. ^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www5.cuhk.edu.hk.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9-06-10). 
  96. ^ 中國評論新聞:陳慶浩:兩岸應與東亞合作漢文化研究. hk.crntt.com.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9-06-09). 
  97. ^ 存档副本. [2020-12-26]. (原始内容于2021-05-23). 
  98. ^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3419&fbclid=IwAR2bS6chZ-uv50UsdMb9E55fVs3YGuzGI4P5uwIjxFpkvaRVEqcXwbjUtd0
  99. ^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_中心簡介. www.cuhk.edu.hk.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8-09-09). 
  100. ^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ww.cuhk.edu.hk. [2019-06-12]. (原始内容于2019-06-06). 
  101. ^ 梁越.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後不存續,未來逐一檢討中國研究機構. 端傳媒. 2020-12-29 [2020-12-29]. (原始内容于2021-05-23). 
  102. ^ 存档副本. [2020-12-26]. (原始内容于2021-05-23). 
  103. ^ Lee, Danny. "Hong Kong's internet exchange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rint title: "Web hub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ursday 27 June 2013. Retrieved on 27 June 2013.
  104. ^ 五大重點研究領域小冊子.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3]. (原始内容于2012-11-12). 
  105. ^ 香港法例第1109章《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弁言(e)節
  106. ^ 香港中文大學的使命及願景. [2008-10-30]. (原始内容于2008-10-24). 
  107. ^ 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政策委員會,《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2007年7月10日更新。
  108. ^ Distinguished Faculty Members(著名的教職員). [2013-12-01]. (原始内容于2013-12-03). 
  109. ^ 中文大學有香港霍格華茲美名 「中大人」張曼娟不捨:心痛如絞. 聯合新聞網. [2019-11-26]. (原始内容于2019-11-29). 
  110. ^ 110.0 110.1 110.2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当选2016年度罗德学人 |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
香港中文大學, 英語, chinese, university, hong, kong, 縮寫, cuhk, 簡稱中文大學, 中大, 是香港一所書院制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於1963年由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合併而成立, 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及唯一的書院制大學, 大學歷史可追朔到於清朝中葉在中國內地成立的多所基督教大學, 前身包括於1845年成立的杭州之江大學, 於1879年成立的上海聖约翰大學, 於1888年成立的廣州嶺南大學及於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等校, 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高等學府, chin. 香港中文大學 英語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縮寫 CUHK 簡稱中文大學 中大 註 1 是香港一所書院制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5 於1963年由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合併而成立 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及唯一的書院制大學 大學歷史可追朔到於清朝中葉在中國內地成立的多所基督教大學 前身包括於1845年成立的杭州之江大學 於1879年成立的上海聖约翰大學 於1888年成立的廣州嶺南大學及於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等校 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高等學府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67年由英國紋章院頒授的香港中文大學紋章校训博文約禮 1 2 创办时间1963年10月17日 59年前 1963 10 17 英屬香港学校类型法定 公立 研究型大學校监主權移交前 英屬香港總督主權移交後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現任 李家超 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校长段崇智教授副校长陳金樑教授 常務副校長 潘偉賢教授 教育 陳偉儀教授 策略發展 岑美霞教授 研究 陳德章教授 校友關係及拓展 汪寧笙 英语 Nicholas Rawlins 教授 學生體驗 吳樹培先生 行政及秘書長 教师人數1 677 3 学生人數21 405 2020 2021年度 3 本科生人數17 606 3 研究生人數3 799 3 校址 香港新界沙田馬料水 沙田市地段437號 正門及崇基門 22 25 10 N 114 12 19 E 22 41946 N 114 205358 E 22 41946 114 205358 坐标 22 25 10 N 114 12 19 E 22 41946 N 114 205358 E 22 41946 114 205358 科學園路 東校門 澤祥街12號及18號 鄭裕彤樓及沙田凱悅酒店 校區郊區总面积138公頃 1 38平方公里 2 協理副校長陳新安教授 教育 李康善教授 創新及企業 金江 Laurie Pearcey 校外聯繫及推廣 代表色 紫與金 1 吉祥物鳳凰 1 隶属英聯邦大學協會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 AACSB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英语 ASAIHL 國際大學協會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世界大學聯盟 英语 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4 網站www wbr cuhk wbr edu wbr hk位置香港中文大學繁体字香港中文大學简化字香港中文大学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Xianggǎng Zhōngwen Daxue粤语 粵拼Hoeng1gong2 Zung1man4 Daai6hok6 国际音标 hœ ːŋkɔ ːŋ tsʊ ŋmɐ n taːihɔ ːk 耶魯拼音Heunggong Jungmahn Daaihhohk香港中文大學以 結合傳統與現代 融會中國與西方 為使命 6 由創校校長李卓敏教授於1967年提出 7 目前共有九間成員書院 包括 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 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 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 敬文書院 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中大的八所學術學院為 文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醫學院 教育學院 工程學院及法律學院 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 學系及相關部門 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 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 中大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 亦是社會科學 國學 工商管理 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之一 8 6 香港中文大學還管轄一所專業進修學院 教務與發展政策由中大監察 香港中文大學於深圳市設有一所分校 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 按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 設立的大學 由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負責監督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頂尖大學之一 9 現時屬於 QS世界百強大學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 及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 截止2018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 教授及研究人員中 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 1位獲得菲爾茲獎 1位獲得圖靈獎 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 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 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 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学中最多 中大是歷届錄取最多文憑試状元的大學之一 中大的環球醫學課程是香港本科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目录 1 大學辨識 1 1 校徽與紋章 1 1 1 歷代校徽與紋章 1 2 大學儀杖 1 3 命名由來 2 校史 2 1 獨立書院時期 2 1 1 崇基學院 2 1 1 1 崇基學院神學院 2 1 2 新亞書院 2 1 3 聯合書院 2 2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2 3 里程碑 3 書院制度 4 行政與架構 5 學院與課程 5 1 人文學科的研究所 5 1 1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5 1 2 中國文化研究所 5 1 3 蔣經國基金會 亞太漢學中心 5 1 4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5 1 5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5 1 6 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5 2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5 3 創新科技中心 5 4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CUSCS 6 學術泛論 6 1 教學和研究 6 1 1 授課語言 6 2 國際獎項得主 6 3 大中华地区獎項 6 4 香港羅德學人 6 4 1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7 大學評估 7 1 排名聲譽 7 1 1 全球排名 7 2 學術界評估 7 3 非纯学术排名 7 4 中大对排名的立場 8 大學競爭 9 收生成績 9 1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9 1 1 頂尖科目收生成績 9 2 取錄 神童 10 地區認受性 10 1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10 2 僱主評選 10 3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11 特色景點 12 校園生活 12 1 起居設施 12 2 校內交通 13 大學管治架構 13 1 歷任校長 13 2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13 3 近代各學院 書院院長 14 校友 14 1 校友組織 299 14 2 活動 14 2 1 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 14 2 2 非同質化代幣 NFT 賣物籌款 15 學生會 16 社會事件 16 1 中大社運 16 1 1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16 1 1 1 暴大 事件 16 1 1 2 2019年11月中大衝突 16 1 1 3 撤回大學醫療教學撥款 16 1 1 4 中大衝突一周年 16 1 1 5 美國停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地質科技合作 16 2 中文大學入口檢查站爆爭執 5人被捕 16 3 校方封殺學生會候任內閣 16 4 實施新出入管制措施 師生入校前須拍卡 16 5 民主女神像突然被校方拆除 16 6 校方禁止學生在畢業禮抗議 17 流行文化 17 1 膜蛤文化 18 註釋 19 參考資料 19 1 參考書目 20 外部連結 21 相關條目大學辨識 编辑校徽與紋章 编辑 1963年10月17日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此後各界紛紛提出有關校徽設計的問題 大學當局為集思廣益 曾於報章上公開邀請市民設計校徽 並因而收到不少設計稿件 1964年6月 經過大學校徽校袍設計委員會的慎重考慮 終於選用了以盾形校徽上繪有鳳標誌的 雙色回頭鳳 設計 而校盾下方則配以校訓綬帶 第一代校徽首刊於 中文大學校刊 第一卷第一期 10 校盾的 雙色回頭鳳 設計 該雙色乃訂為 purpure 和 or 意即紫 金兩色 以分割設計呈現 其中鳳出自中國神話 自漢代起乃被視為 南方之鳥 且素為高貴 美麗 忠耿 莊嚴之象徵 至於紫色乃象徵熱誠與忠耿 金色則象徵堅毅與果敢 校徽下方展示校訓綬帶 綬帶內有由右至左書寫的篆體校訓 博文約禮 其出自 論語 雍也 子曰 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為孔子的主要教育規訓之一 寓意中文大學的教育方針乃德智並重 校訓於1964年由大學當局訂立為 博文約禮 1964年面世的第一代校徽 其校訓綬帶較短及簡潔 但並未與校盾相連結 11 12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 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倫敦的英國紋章院 College of Arms 申請授予紋章 英國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 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的紋章中包含第二代校徽 包括加上邊框的校盾並於其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 校訓綬帶則始與校盾相連結及有所延長 並有著色及添加了陰影以營造立體效果 13 註 2 1967年6月 第二代校徽首刊於 中文大學校刊 第三卷第十一期 其中校訓綬帶的設計保留了紋章所見的樣式但略作改動 沿用了第一代校徽底色並無著色的設計 14 1973年9月 為慶祝中文大學十周年校慶 大學將校徽設計稍作簡化 省去校訓綬帶的立體陰影 是為第三代校徽 首刊於1973年9月及10月合刊的 中文大學校刊 第十卷第二期 15 2008年 中文大學更新校徽 其中校訓綬帶有所縮短並著色 校盾加上更粗的邊框 是為第四代校徽 至於包含第四代校徽及校名中英文全稱的正式標誌 其中校名乃配以黑色楷體字體 16 2022年10月17日 適值中文大學五十九周年校慶 中文大學宣布為慶祝來年創校六十周年 特更換校徽 把自1964年起便見於校盾中鳳形標誌的紫金分割雙色設計 更改為 紫底金鳳 的設計 藉以象徵中文大學乃不同思想及文化融匯之地 亦可使鳳的形態更顯清晰及靈動 並令整體設計更加融和及時尚簡約 這也是中文大學自1964年起使用校徽以來的第五代校徽 校方亦同時更新包括校徽的正式標誌中校名中英文全稱的字體 從原有黑色楷體字體轉換為紫色蒙納黑體字體 此外 校方同時推出簡化版校徽 其省去了校訓綬帶 可以 紫底金鳳 或 金底紫鳳 來呈現 專門於數碼平台及不同宣傳品中使用 17 18 然而 在校方推出新校徽後 不少市民和校友均對校徽設計持負面評價 亦引發中大校董關注 不滿校方事前沒有討論及諮詢 僅在一星期後 中大於10月24日在其官方網站及社交專頁改回了自2008年起使用 採用了紫金分割雙色設計的第四代校徽 10月25日 中大表示 在校董會會議上 成員聆聽校長段崇智就形象更新工作之匯報後 決定同意校長的建議 將大學的正式校徽恢復為此前沿用的版本 這意味官方正式宣布棄用第五代校徽 19 20 21 10月27日 校方將正式標誌中更新版校名的紫色蒙納黑體字體亦改回黑色楷體字體 至此 正式校徽及標誌均回復到自2008年起採用的第四代版本 歷代校徽與紋章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代校徽 1964年6月至1967年5月 其中校盾已使用紫金雙色回頭鳳設計 校訓綬帶設計較短及簡潔 底色並無著色 然而並未與校盾相連結 英國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的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當中包含第二代校徽 並於加上邊框的校盾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 校訓綬帶則始與校盾相連結及有所延長 並有著色及添加了陰影以營造立體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第二代校徽 1967年6月至1973年8月 其中校訓綬帶的設計保留了紋章所見的樣式但略作改動 沿用了第一代校徽底色並無著色的設計 建於位處百萬大道東端科學館中央銘澤樓的第二代校徽 於1978年由時任大學副校長暨考古學家鄭德坤教授伉儷捐贈七萬港元興建 22 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代校徽 1973年9月至2008年 省去了第二代校徽中校訓綬帶的立體陰影 見於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畢業證書的第三代校徽 香港中文大學第四代校徽 2008年至2022年10月16日 2022年10月24日至今 其中校訓綬帶有所縮短並著色 校盾加上更粗的邊框 包含第四代校徽的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標誌連校名中英文全稱 當中校名配以黑色楷體字體 2008年至2022年10月16日 2022年10月27日至今 包含第五代校徽的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標誌連更新版校名中英文全稱 當中校名從原有黑色楷體字體轉換為紫色蒙納黑體字體 然而 其面世一周即被校方棄用 2022年10月17日至2022年10月23日 中文大學於2022年10月24日撤回第五代校徽後 包含第四代校徽的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標誌連更新版紫色蒙納黑體校名中英文全稱 2022年10月24日至2022年10月26日 大學儀杖 编辑 鮮為人知的是常出現於官方典禮的大學儀杖 儀杖的杖身是紅木 長三尺 杖頂上有一隻鍍金的鳳 由一圓球及圓輪所拱托 儀杖之托為金蓮花托 大學儀杖由英屬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級教育官顧里夫 M F Griffith 所設計 由英國卡根基行負責製作 23 24 命名由來 编辑 創校校長李卓敏於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 曾解釋大學命名為 香港中文大學 的原因 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 因此 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 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 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 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 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 予以發揚光大 簡而言之 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他並指出 大學校訓 博文約禮 中的第二個字 文 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 並不指狹義的文科 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 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 他續認為 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 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 因為英文名稱 The Chinese University 的 The 字用大寫T起頭 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節錄自1978年10月2日 中大新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李卓敏博士講詞 25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 26 但香港中文大學中的 中文 含義不是 教授中文 專攻中文 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使用 中文 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的香港大學 27 同時 和香港大學屬於香港本地的性質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的組成書院源自清朝中期 北洋政府時期 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的教會大學 私立大學 其創立人都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 大陸地區易幟後流亡香港的著名學者和大儒 由此校名含有的 Chinese 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的特色 28 29 校史 编辑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歷史源流上最久遠的高等學院 其於創校時所合併的三所書院 30 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 前身為1845年起 清末至民國初年在中國大陸地區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書院 大學在香港的延續 中大三所創校書院的成立實緣於大陸地區易幟 大量民國優秀學者逃離大陸 由是 中大雲集了當時幾乎全部留港的民國最頂級的大儒 學者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 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 31 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 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 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 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 中文運動 具歷史及時代意義 32 33 34 35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 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 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標準漢語及粵語課程 36 獨立書院時期 编辑 崇基學院 编辑 主条目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 上海聖約翰大學 崇基學院的前身之一 燕京大學 於1949年以前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之中國政大陸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學府 這些大學都是中華民國時期極為著名的高校 包括 東方哈佛 之譽的上海聖约翰大學 校友包括多位中國元首 總理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顾维钧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攝行大总统暨總理顏惠慶 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 中華民國行政院长宋子文 中華民國行政院长及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和台湾省政府主席俞鸿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 民國教會大學之首燕京大學 民國最著名的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 法律執民國牛耳的金庸母校東吳大學 校友还包括首位香港华人首席大法官拿督杨铁樑爵士 南方第一名校的廣州嶺南大學 其醫學院博济医学堂 Pok Tsai Medical School 成立于1866年 為中国第一所西医學院 校友包括于1886年秋入该校学醫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孙中山 註 3 產生諸多優秀校友 例如 南怀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執教的金陵大學 其中最早的成員之江大學成立於1845年 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 大陸易幟後 十三所大學聯合董事會原想堅持留在共產政權下的中國內地 繼續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角色 有所見證 惟很快看到大陸的政治形勢非常不樂觀 聯合董事會和香港教會領袖 何明华会督 CMG MC Ronald Owen Hall 香港圣公会的前任主教 於是決定在香港合併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為一所基督教大學 37 38 最終於1951年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 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帶領下合並了民國政府時期大陸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香港崇基學院 39 40 41 42 崇基的教堂聖壇兩旁至今仍保留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1951年前 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原木刻校徽 43 44 45 崇基學院校牧室自2003年開始舉辦中國基督教教會大學尋根之旅 並於2018年首次納入為書院通識教育課程 崇基牟路思怡圖書館即为燕京大学創辦人暨原副校長路思義 Henry Winters Luce 之基金会所捐建 崇基學院於馬料水的校址 也是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 崇基學院前身 之江大學 1845年 華中大學 1871年 華西大學 1871年 前校長馬臨的母校 上海聖约翰大學 1879年 中華民國時期的頂尖名校 有東方 哈佛大學 之美譽 嶺南大學 1888年 金陵大學 1888年 前校長李卓敏 國學大師南怀瑾 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执教 的母校 東吳大學 蘇州 1900年 金庸 前校長高錕父親高君湘的母校 齊魯大學 1904年 滬江大學 1906年 粵劇泰斗唐滌生 徐志摩的母校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08年 金陵女子大學 1913年 福建協和大學 1915年 燕京大學 1919年 為中華民國時期和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 輔仁大學並列的北方四大名校之一 被認為是中國教會學校之首 46 47 美國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即以此校為名 崇基學院神學院 编辑 崇基學院神學院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神學院 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864年 長老會在廣州花地設立之神學訓練學校 該校於1914年即與聖公會及循道公會之神學訓練學校合併為廣州協和神學院 於戰時曾先後與華中大學及嶺南大學合作 戰後聖公會 衛理公會與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共同創立香港協和神學院 而中華基督教會與循道公會則加入新加坡之三一神學院 新亞書院 编辑 主条目 新亞書院 錢穆 曾構想全球廣設 中文大學 傳播中國文化的遠景 1954年4月 耶魯大學雅禮協會代表郎家恆牧師 Charles L Hong 右二 到訪新亞書院 與時任新亞書院校董沈燕謀 左一 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 左二 及唐君毅 右一 會面 商討新亞書院與雅禮協會合作之事宜 新亞書院早期在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從總統府辦公費中特殊撥款及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 英語 Yale China Association 48 等機構的資助下營運 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 由國學大師 後獲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錢穆 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唐君毅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專任委員張丕介 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崔書琴等人於1949年成立 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 錢穆擔任書院院長 書院初創時期經費不足 院長曾親赴臺灣求助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蔣總統於1950年命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雷震赴港調研 雷後報告 港澳有大學數所 在教育立場上是反共的 在經費方面是堅苦撐持 如錢穆等來港創辦之新亞學院 中改會於同年12月11日舉行會議 決議 支持錢穆在港創辦之新亞學院 請由教育部予以協助 而後 蔣總統允諾從總統府辦公費項下每月撥款港幣三千元支持新亞書院辦學 資助至1954年新亞書院獲美國雅禮協會撥款後停止 49 資助書院的除美國雅禮協會外 還有美國亞洲協會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 洛克斐勒基金會 英國文化協會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等 50 51 新亞書院獲多名當代大儒雲集教學 每人都足以成為一代宗師 包括中華民國國軍少將 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復觀 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 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 臺灣學術泰斗牟宗三 傳承弟子 臺灣東海大學首屆榮譽教授蔡仁厚也為新儒家重要人物 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次長杜威的門生吴俊升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人事處副處長 著名詩人和書法家曾克端 歷史學家 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農林部部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左舜生 甲骨文專家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所長董作宾 國學家饒宗頤 小說作家白先勇等人的啟蒙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夏濟安 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委員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推薦人羅香林 中華民國時期中央銀行 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農民銀行四家銀行的聯合總管理處處長楊汝梅 港督顧問趙冰大律師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林仰山 Frederick Seguier Drake 教授 佛學大家羅時憲 其他新亞書院的教授還包括霍韜晦 李天命 52 53 其中唐君毅 牟宗三和勞思光被喻為 香港人文三老 俱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新亞書院為當代新儒家的重鎮 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數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 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 書院以中文教學 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 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 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錢 唐 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 一生反共 奉中華民國為正朔 1949年 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 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 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於1960年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 是為著名的 國旗事件 錢穆為了此事 特地提早一個月回校斡旋 新亞書院另一創辦人唐君毅於事件過後兩個月發言表示 我力主對懸旗事不能讓步 9月29日 下午校務會議 議決國旗事暫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掛 另組小組會計劃來年不受港府津貼辦法 10月8日 明日為國慶日 對新亞而言則為校恥日也 10月9日 翌年 新亞書院便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 雖然校慶更改 但新亞仍堅持於中華民國國慶日升旗 早在新亞獲香港政府承認資格的初期 時任教育司高詩雅已不斷向新亞施壓 要求取消每年雙十升旗 及至中大成立後 壓力俱增 錢穆被迫妥協 錢穆於此事後逐漸淡出 離港赴臺 但安排了臺灣背景的吳俊升博士赴港任接班人 因吳俊升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次長和親中華民國背景 香港教育司對此極為反對 新亞在面對日益加強的壓力 升旗禮終於1969年10月10日由張丕介主持最後一次後停止 54 聯合書院 编辑 主条目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書院 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 中文中學 畢業生升學的學校 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 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 致力滿足香港社會 工商業界的需要 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 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 書院前身均為廣州 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 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其中包括上海大夏大學 上海大夏大學董事長為歷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 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院長的何應欽 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 司法院院长居正 立法院副院长兼江苏省主席叶楚伧 上海市长吴铁城 财政部长孔祥熙 内务部长黄绍竑 中宣部长梁寒操 中国银行行长张公叔等为校董 邵力子 郭沫若 田汉 何炳松 李石岑 朱经农 程湘帆 戴望舒等著名专家 学者曾在校任教 也獲青幫頭目杜月笙屡次资助 41 聯合書院前身 平正會計專科學校 1937年在香港創辦 1946年於廣州設分校 華僑書院 1938年在香港創辦 1947年分設廣州華僑大學 1949年合併 廣僑書院 前身為私立廣州大學 1927年創辦 文化書院 前身為廣州私立文化大學 1942年創辦 及 光夏書院 1924年創辦 前身為上海大夏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编辑 1963年發表的第一次 富爾敦報告書 這個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委員會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 香港中文大學的四位創辦人於1963年的合照 左起新亞書院校長錢穆 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 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及聯合書院校長鄭棟材 1961年 香港政府委任了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 並考慮五個選址作建校 包括香港島 尖沙咀威菲路軍營 現為九龍公園 龍翔道 清水灣道 以及沙田南端近紅梅谷 到1962年12月 籌委會向港府提交總結報告書 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 即約96公頃 予大學本部 新亞及聯合建校 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 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 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 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 55 56 香港政府後委任由富爾敦勳爵主持的 富爾敦委員會 調查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是否符合大學的水準 並於1963年發表第一次 富爾敦報告書 建議香港中文大學在1963年9月創校 該年9月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成立獲香港政府通過 香港中文大學後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 成為當地第二所大學 在當日假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創校典禮上 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致辭並宣布委任關祖堯爵士為校董會主席 李卓敏博士則獲委任為中大首任校長 其中後者於1964年2月6日正式上任 當時大學校長一職則由大學副校長兼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博士代任 大學設文學院 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 而中大的誕生 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的鐵律 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 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 非殖民化 的表徵之一 33 7 籌辦期間 社會大眾就叫這所大學做 中文大學 57 其也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 華洋有別 的矛盾 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 中文運動 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 32 因此 前任校長沈祖堯亦指 香港中文大學是帶著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 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 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 古今結合的大學 人文跟科技兼有 58 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亦明確指出香港中大作為學術機構 而非類似香港大學的 公務員培訓所 的定位 59 香港中文大學毗鄰吐露港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 從新亞書院眺望中大校園 從崇基學院遠眺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的未圓湖及獅子亭 康本國際學術園 里程碑 编辑 註 中大的 學院 名稱可用於學術學院 Faculty 或專業學院 School 行政架構上學術學院比專業學院高 另外 中大成員書院 崇基學院 Chung Chi College 亦以 學院 為名 實際是一所書院 1845年 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聯合在中國 清朝 成立 之江大學 1866年 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嘉约翰 John Glasgow Kerr 接手美国公理会伯驾医生创办的博济医院 开办博济医学堂 Pok Tsai Medical School 也即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 校友包括孫中山 這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学院 1891年 美国圣公会创立上海圣约翰大学 60 1845年 1919年 西方基督教教會在中國 清朝 民國時期 成立十三所基督教大學 最後一間是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 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 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大批民國優秀學者 大師移居香港 錢穆 唐君毅 張丕介等學者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 1951年 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 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 後為崇基學院院長 等的帶領下合併民國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崇基學院 1956年 合併廣州 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 包括上海大夏大學 為香港聯合書院 1963年 10月17日 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再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 1964年 訂定校訓 博文約禮 舉行第一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 頒授第一屆學士學位 1965年 成立教育學院 School of Education 是中大第一個專業學院 School 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憑課程 1987 88學年升格為學術學院 61 成立校外進修部 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 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1966年 成立研究院 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9年 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校園現址 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 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1971年 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12月 聯合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62 1973年 新亞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1974年 社會科學院成立 成為中大第四所學術學院 1976年 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 中大將採取單一制行政結構 即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 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 新亞書院校董會九名成員 錢穆 唐君毅 李祖法 沈亦珍 吳俊升 徐季良 劉漢棟 任國榮 郭正達 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 聯邦制 本意為由 集體辭職抗議 1978年 第一任校長李卓敏博士退休 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1980年 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1981年 醫學院成立 成為中大第五所學術學院 它是香港第二所醫學院 中大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1982年 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第一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1983年 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 數學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 1984年 推行 本科課程暫取新生 計劃 即以中學會考成績為 暫取入學 的衡量標準 以大學預科課程之後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為入學確認標準 希望從而脱離香港中等敎育制度對大學四年制的牽制 這一措施雖然遭到政府和部分敎育界反對 但實行之後證明十分成功 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 63 1986年 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 改用學分制 並加強通識教育 同年 邵逸夫爵士捐款1 1億港元成立中大的第四間書院 逸夫書院 於1989年錄取首批學生 1987年 馬臨校長退休 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1987 88學年 教育學院由專業學院升格學術院 英文名稱由 School of Education 改為 Faculty of Education 成為中大第六所學術學院 61 1988年 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 第三號報告書 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 引起中大學生抗議 翌年 第三號報告書 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 建議最終成為事實 63 1989年 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 彈性學分制 允許中七入學的學生在3年內豁免修讀24學分 即只須讀99學分即可畢業 彈性學分制 在1991年開始實施 64 1991年 開始實施 彈性學分制 建築學系成立 醫學院下成立中大醫學院護理學系 2002年更名為 那打素護理學院 為香港最早開設的大學本科護理學系 65 工程學院成立 成為中大第七所學術學院 1992年 醫學院下成立藥劑學院 School of Pharmacy 是香港首個創辦藥劑學學士全日制課程的學院 66 1993年 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會計學院 School of Accountancy 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1994年 中大絕大部份學系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 1995年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 成為全港互聯網訊息的核心 1996年 高錕校長退休 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1998年 全港首批內地本科生到中大就讀 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酒店管理學院 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理學院下成立中醫學院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轉為醫學院下 1999年 高錕教授獲頒查爾斯 斯塔克 德雷珀獎 此為工程界諾貝爾獎 1999年 醫學院下成立公共衛生學院 2009年正名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社會科學院下的新聞與傳播系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2000年 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 2002年 首度頒授大學榮譽院士 金耀基教授接任李國章教授成為第五任校長 2003年 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 中大亦因此停課 67 同年 大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區爆發源頭 68 2004年 金耀基校長退休 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 2005年 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 成立中大法律學部 2008年升格為法律學院 學部於2006年始開辦法學本科及研究生課程 2006年 校友余英時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 人文諾貝爾獎 美譽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同年 隨香港之大學教育改行四年制 中大亦重新於2012年開辦四年制的大學課程 本科生人數將會在2012年急升 故此 中大在2006年起開始籌建五所新書院 以迎接在2012年新增的3 000多名本科生 晨興書院 2006年由晨興基金及晨興教育基金捐款1億港元成立 以 全宿共膳 形式提供書院生活 可容納300名學生 於2010年收錄取首批學生 69 dd 善衡書院 2006年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款1 7億港元成立 以 全宿共膳 形式提供書院生活 可容納600名學生 於2010年錄取首批學生 70 dd 敬文書院 2007年由葉克勇捐助1億港元成立 以 全宿共膳 形式提供書院生活 可容納300名學生 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 71 72 dd 伍宜孫書院 2007年由伍宜孫慈善基金會捐款1 7億港元成立 可容納1200名學生 其中半數為宿生 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 72 73 dd 和聲書院 2007年由私人以不記名方式捐款1 5億港元成立 可容納1200名學生 其中半數為宿生 於2011年錄取首批學生 74 75 dd 2007年 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縮寫IPCC 之重要成員的劉雅章教授 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 與其他成員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起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08年 8月1日法律學部升格為法律學院 成為中大第八所學術學院 2009年 前校長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 社會科學院下建築學系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建築學院 School of Architecture 76 2010年 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2013年 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 2014年 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 獲批設立 2017年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參與的LIGO重力波研究的團員獲頒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7 2017年 法律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 King s College London 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 78 2018年 1月1日 沈祖堯教授離任 段崇智教授成為第八任校長 2019年 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大学 北大 清华大学 清华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学 开办多个双学位本科课程 79 同年段崇智校長 獲選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人物 亞洲唯一獲選人 80 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全球醫學院 QS 排名中列全球第二十九 香港排名第一 81 書院制度 编辑 伍宜孫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是全港唯一設有書院制度的大學 成員書院共有九間 包括 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 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 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 敬文書院 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6 中大實行 全民書院制 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職員都有所屬書院 唯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 書院各有宿舍 餐廳等設施 書院著重全人發展 舉辦各種活動 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 研討會 師友計劃 社區服務 語文 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 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 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 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 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 文化品味 自信心和責任感 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82 香港中文大學各書院概覽及統計資料 83 成員書院 成立年份 學生人數 宿生人數 教師人數崇基學院 1951年 3 147 1 413 424新亞書院 1949年 3 400 1 066 388聯合書院 1956年 3 300 1 288 248逸夫書院 1986年 3 441 1 160 248晨興書院 2006年 300 300 37善衡書院 2006年 600 600 81敬文書院 2007年 300 300 38伍宜孫書院 2007年 1 200 600 96和聲書院 2007年 1 389 600 80行政與架構 编辑 中大行政樓 正如所有其他香港的大學 大學校監 或監督 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另設校長一職 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的大學 一般人或會對中大的行政架構並不太清楚 大學目前擁有八所學院及九所成員書院 每一所學院或書院均由其院長帶領 前者負責編制各學位的學術課程 而後者則向學生提供膳宿及書院博雅教育輔導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 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均保有相當的權力 如能夠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 並在聘用教學人員有很大的影響力 但隨著大學的規模不斷增大 大學的運作也有改變 據張德勝 1993 於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一書中敘述 84 1 大學成立初期 招生程序各自為政 這對大學本部和申請人造成不便 故大學招生工作已於1971年由本部統一處理 2 大學開辦了數個統一學院 文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研究院及工商管理學院 接收原由各書院開辦的課程 讓教學決定權實際由各成員書院向本部推移 3 當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審核中大1970至1974年的預算時 指示大學要加強中央功能 中大校方於1974年2月委任一個由時任新亞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英時為主席的工作小組就大學未來發展進行研究 小組於1975年7月向校方提交報告 就大學未來發展一項 報告建議大學應保留書院聯邦制 但小組提出學系整合以加強書院之職能與角色 報告提出三個可能方案 1 學院本位制 將各書院 college 改組為學院 faculty 例如新亞書院負責文科學科 崇基學院負責理科學科 聯合書院負責社會科學學科 2 學系本位制 將各學系於整合後劃歸某一書院 但保留各書院的全科性 3 學科本位制 為前兩者間的折衷方案 將學系整合後把性質相近的學系依各書院原有的傳統撥歸各書院 報告並沒有建議採用哪個方案 但指出贊成採用學科本位制的人佔多數 報告亦提出 教師治校 的原則 認為教師有權參與有關大學發展和校務有關的決定 但香港政府於同年11月再次委任富爾敦為主席的委員會檢討大學未來發展 委員會於1976年3月發表的報告認為 中大應保留書院聯邦制 而余英時報告所提 教師治校 的原則可應用在改革書院校董會的管治上 但就學系整合的建議則不被採納 並反而建議中大採用單一制的行政結構 其後 香港政府全面接納富爾敦委員會報告的建議修改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 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 如提供學生宿舍等 各成員書院的反應不一 當中新亞書院有九位校董辭職抗議 85 中大後來推行全民書院制 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 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 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 為了容納因本科課程在2012年恢復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 大學陸續宣布成立新書院 2006年 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合共2 7億元的捐款 以成立晨興及善衡兩間新書院 以應付恢復四年制的需要 新書院預計分別錄取300人和600人 86 2007年 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由葉克勇 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及不記名捐款人分別捐出的1億元 1 7億元及1 5億元的捐款 以成立另外三間新書院 敬文書院 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三間書院計劃分別錄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 87 88 學院與課程 编辑學術學院 Faculty 方面 目前八所成員為 文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醫學院 教育學院 工程學院及法律學院 除了八所學術學院外 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 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 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 School 學系 Department 及相關部門 表中的學系只計算學士學位課程 學術學院 成立年份 專業學院 學系 網頁文學院 1963 人類學系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英文系 藝術系 歷史系 日本研究學系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音樂系 哲學系 翻譯系 www wbr arts wbr cuhk wbr edu wbr hk理學院 1963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化學系 生物系 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系 環境科學系 食品及營養科學系 分子生物技術學系 地球系統科學系 自然科學系 化學系 數學系 物理系 統計學系 www wbr sci wbr cuhk wbr edu wbr hk工商管理學院 1963 會計學院 會計學系 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 金融學系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系 管理學系 市場學系 www wbr bschool wbr cuhk wbr edu wbr hk社會科學院 1974 建築學院 建築學學系 經濟學系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政治與行政學系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系 全球傳播學系 心理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學系 全球研究課程 socsc wbr cuhk wbr edu wbr hk醫學院 1981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 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 生物醫學學院 生物醫學系 化學病理學系 中醫學院 中醫學系 腫瘤學系 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微生物學系 那打素護理學院 護理學系 老年學系 婦產科學系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 耳鼻咽喉 頭頸外科學系 兒科學系 藥劑學院 藥劑學系 精神科學系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公共衞生系 社區健康系 外科學系 www wbr med wbr cuhk wbr edu wbr hk教育學院 1988 課程與教學學系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教育心理學系 體育運動科學系 www wbr fed wbr cuhk wbr edu wbr hk工程學院 1991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電子工程學系 信息工程學系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www wbr erg wbr cuhk wbr edu wbr hk法律學院 2004 法律系 www wbr law wbr cuhk wbr edu wbr hk参见 粵港澳大灣區 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所在中國内地設立分校 參與中國聯招程序的香港專上學院 2010年2月6日 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 研議在龙岗区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 89 90 經內地教育部批准 現名為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 簡稱 港中深 91 于2014年开始招生 92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獲多名學術巨匠加入授課 研究 教授包括當代中國政府的國師郑永年 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合辦有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並獨資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 該研究院除負責進行科學研究外 亦開辦深圳EMBA課程 但該課程招生仍由沙田校園負責 93 人文學科的研究所 编辑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编辑 位於巴黎的法國遠東學院 Ecole francaise d Extreme Orient a Paris 法國遠東學院 法語 Ecole francaise d Extreme Orient 簡稱EFEO 是法國一所專門研究南亞 東南亞和東亞文明的國家機構 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 人類學 民俗學 考古學 藝術 文獻學等 法國遠東學院有兩項成果最引人注目 第一是對柬埔寨吳哥窟的研究和考察 而另一個是漢學方面的成果 許多著名的法國漢學家如沙畹 伯希和 法國敦煌學專家 馬伯樂等都曾長期供職於該學院 該學院源於1898年為了研究西貢市 今胡志明市 一帶的風土文化 由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梅下令創立的 法國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 或譯作 法國印度支那考古學調查會 由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負責學術監督 1900年更名為法國遠東學院 並於1901年開始出版 法國遠東學院學刊 Bulletin de l Ecole Francaise d Extreme Orient 該學院於1902年將總部設於河內 於1950年代因越法戰爭關係遷至巴黎 學院在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7個中心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也即香港中文大學的法國遠東學院中心 法語 Ecole francaise d Extreme Orient Universite chinoise de Hongkong 94 該中心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內 95 新亞書院校友 法国远东学院教授陈庆浩曾整理 域外汉文小说大系 96 中國文化研究所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於一九六七年 宗旨是促進綜合及比較性之研究 協助本地及海外學者提高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水準 研究所下設文物館 翻譯研究中心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及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各自發展學術及出版工作 所方建立有中國古代文獻電子資料庫的長期研究計劃 以及其他多種研究計劃 2006年 中國研究 成為中文大學策略計劃內的五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研究所主要出版物包括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譯叢 中國語文研究 中國語文通訊 二十一世紀 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 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 及 漢達古籍研究叢書 等 屬下各單位亦分別出版專刊 叢書及其他學術專書 研究所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美國哈佛大學 耶魯大學 法國遠東學院等 97 中大文物館與中大圖書館分別有12項碑帖藏品及15種古籍善本 入選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擬定的第六批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名錄 連同被列入第五批 名錄 的8項藏品 中大總共有35項碑帖及古籍入選 名錄 中大是唯一有藏品入選的香港院校 98 蔣經國基金會 亞太漢學中心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 蔣經國基金會 亞太漢學中心 多年來持續與臺灣學術界方面合作 該中心得以紀念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慷慨捐款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撥款支持 成立於2006年1月 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第三所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亦是該基金會於整個亞太區的第一所漢學研究中心 中心宗旨為促進兩岸三地 亞太區以至國際間的漢學研究與中國研究 該中心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內 99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编辑 該中心為香港中文大學與星雲法師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2005年合作設立 進行推廣人間佛教的研究與培養佛教研究人才 隸屬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的研究中心 出版許多相關研究專著 並且於2017年開辦佛學研究型文學碩士課程 100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编辑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原名 大學服務中心 USC 由研究中國大陸的西方學者成立 於1988年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運作一直相對獨立 中心首位主任是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 Jerome Cohen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 Ezra Vogel 教授曾長年擔任該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 許多頂尖漢學家為該中心的研究學者 包括澳大利亞首任中國大使 Steve Fitzgerald 在中美早期接觸時曾任基辛格助手的Dick Solomon 香港總督衛奕信爵士 Lord Wilson of Tillyorn 等 2020年12月 中大稱將 重組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館藏將被保留整合至中大圖書館中 並 努力延續USC精神 中心本來的人員架構 財務預算 學術交流活動等將會歸入中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 101 中心首位主任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對重組消息感到傷心 認爲說 它 USC 不僅是一個研究中心 還是中國獨立學者與香港本地人和外國學者見面交流思想的地方 併入大學綜合圖書館以後 將無法再擔起這一重要角色 他預計 今後接觸到該中心寶貴藏品的機會將受到限制 不受歡迎的學者會被排除在外 指新舉措意味著該中心面臨 可悲的消亡命運 美國克萊蒙特 麥肯納學院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政府學教授裴敏欣認爲 一旦中心解散 中大可能不再被視為全球漢學研究的頂尖學府 102 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在新亞書院及美國雅禮協會 Yale China Association 的支持下創辦於1963年 一直負責大學本科生及國際生的普通話及廣東話課程 2005年起陸續通過大學擴展教育課程局 UEXB 申請各種證書及文憑課程 公開讓香港市民修讀 也是本港所有大學中 唯一提供普通話 粵語證書課程中最大的大學教學單位 居港中外人士及來自七十多國的漢語研修生修讀本所學分課程 證書課程和暑期密集課程人數每年超過2000人 雅禮的其中一位教師是藏傳佛教黑教教派的法王林雲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编辑 主条目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的營運者 香港互聯網的中樞位於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的碧秋樓 103 創新科技中心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樑 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 並促成合作 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於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 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 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台 2008年 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 如在意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 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CUSCS 编辑 参见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英文名 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於1965年成立 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 並於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CUS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學院秉承服務社會提供優質持續專業教育的使命 配合著香港發展步伐及不同行業人士的進修需求 課程日趨多元化 2005至06年開設的課程約2000項 學生人數逾40 000人 學術泛論 编辑教學和研究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以學術水平知名 大學現時以 中國研究 生物醫學 信息科學 經濟與金融 及 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 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104 香港政府提出的18個重點研究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佔了7個 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 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 其經常參與頂尖的科學研究 授課語言 编辑 中大是港英政府為成立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 香港法例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亦表示中大的 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 105 雖然中大聲稱 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 106 但現時大部分學系皆只提供英語為主的核心科目 部份院系 如醫學院及法律學院 更只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 107 國際獎項得主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唯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 專任 駐校任教的大學 也是唯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 截止2018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 教授及研究人員中 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 1位獲得菲爾茲獎 1位獲得圖靈獎 其他獎項包括沃爾夫數學獎 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 香港大學等在內的高校校長 是唯一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 圖靈獎及奧斯瓦爾德 維布倫幾何學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108 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 三分之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 教授 109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 譽為本科 諾貝爾獎 的數目為大中華地區所有大学中最多 110 諾貝爾獎得主 高錕 中大電子系創辦人 講座教授及前校長 楊振寧 物理系講座教授 詹姆斯 莫理斯 前晨興書院院長 羅伯特 蒙代爾 歐元之父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 111 劉雅章教授 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縮寫IPCC 之成員 與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其他成員一起獲頒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112 另外 還有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林語堂 113 趙振開 北島 114 以及被多次提名同時被普遍認為應該授予諾貝爾獎的李卓皓 後因去世而不可能獲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是LIGO項目中唯一的香港研究團隊 115 菲爾茲獎和奧斯瓦爾德 維布倫幾何學獎得主 丘成桐 中大校友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 哈佛大學教授 圖靈獎 即計算機科系的 諾貝爾獎 116 得主 姚期智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即人文諾貝爾獎 得主 余英時 中大新亞書院校友 前中大新亞書院校長兼前大學副校長 117 118 查爾斯 斯塔克 德雷珀獎得主 高錕 中大電子系創辦人 講座教授及前校長 為首位及至今唯一一位華人得主 查爾斯 斯塔克 德雷珀獎是美國工程學界最高獎項之一 該獎由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每兩年頒發 被認為是 工程學界的諾貝爾獎 克劳德 E 香农奖 Claude E Shannon Award 信息論領域最高榮譽 為 信息科学诺贝尔奖 得主 谢雅正教授 David Tse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2017年度 楊偉豪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信息工程学讲座教授 网络编码理论创始人 2022年度 119 沃爾夫農業獎 此奖被认为相当于 农业诺贝尔奖 得主 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兼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榮譽理學博士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前委員袁隆平教授 120 普立茲獎得主 蕭文超 Tyrone Siu 中大視覺文化研究文學碩士畢業 獲獎的路透社團隊唯一香港人成員 在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警方與示威者衝突中拍下多張得獎作品 其中亦有收錄中大保衛戰的新聞圖片 121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有 美國的諾貝爾獎 之美譽 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 也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 得主 李卓皓 中大學術顧問 122 盧煜明 中大医学院教授 2022年度 是迄今唯一以香港为研究基地的 拉斯克奖 得主 123 其他重要獎項得主有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丘成桐 中大校友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 哈佛大學教授 皇家獎章 Royal Medal 中大盧煜明教授為史上首名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科 皇家獎章 的華人得獎者 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 開創 無創產前診斷 方法以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和多種遺傳病的革命性成就 並為其他類型的液體活檢奠下重要基石 史上只有400多人獲此殊榮 包括提出 進化論 的達爾文及 原子理論 的道耳頓 此外 自諾貝爾獎在1901年成立以來 大約有五分一 皇家獎章 得獎人先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124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諾貝爾獎得主預測 名單 125 的里雅斯特獎 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126 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127 科學突破獎 128 得主盧煜明 中大醫學院講座教授 复旦 中植科学奖 该奖为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向全球颁发的奖项 首屆和第二屆得主均在獲此獎項後獲頒諾貝爾獎 因此這個獎項也被視為 諾貝爾獎風向標 第四届得主是盧煜明 中大醫學院講座教授 129 130 法蘭西文學院儒蓮獎 國際漢學最高榮譽 得主 131 饒宗頤 中大新亞書院早期教授 前中大中文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 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 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 李克曼 新亞書院校友 132 133 134 勒諾多文學獎 法語 Prix Renaudot 奇諾 德爾 杜卡世界獎 英语 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 法語 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 得主李克曼 比利時著名漢學家 新亞書院校友 135 金花環獎 Golden Wreath Award 國際詩歌界最權威獎項之一 瑞典蟬獎 瑞典語 Cikada Prize 136 得主北島 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古根漢基金獎 英語 Guggenheim Fellowship 2021年得主黃俊文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 137 獲頒古根漢基金獎的學者當中包括超過125名諾貝爾獎得主 以及眾多普立茲獎 圖靈獎及其他國際獎項的得主 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得主汪長智 六十年代中大崇基學院的校友 保羅 埃爾德斯數學大獎 英语 Paul Erdos Award Paul Erdos Award 得主岑嘉評講座教授 香港奧數之父 爲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138 美國腸胃科醫學院 英语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國際領袖大獎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 得主陳家亮教授 中大醫學院院長 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陳教授也是學術史上首批於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及 刺針 The Lancet 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 以 第一作者 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 139 歐洲腫瘤學學會 ESMO 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 以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 分子醫學應用於肺癌研究 改變了晚期肺癌治療 他也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 140 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為2020年度 腫瘤學巨人 Giant of Cancer Care 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 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 莫教授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 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 141 年度獎項 校方曾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 年度突破性科學進展 2015 142 全球頂尖醫學期刊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 中 十項研究中的其中兩項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 在這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 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 143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 英语 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 WONCA 於2018年10月18日宣佈 首屆全球最傑出研究獎項 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 九項最頂尖科研 其中三項由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至生教授及其中大團隊獲獎 此獎項是以研究的原創性及對醫學界的貢獻作評審標準 144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 自然 生物技術 Nature Biotechnology 選出 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及趙慧君教授佔了兩席 他們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 盧教授更連續第三年獲此殊榮 130 中大建築學院建造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項目奪得有 建築界奧斯卡 之稱的世界建築節 英语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2017年度建築大獎 145 146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他帶領的一班年輕畢業生組成的Condition Lab團隊所設計及興建的中國農村兒童圖書館項目 高步書屋 奪得世界建築節 英语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2019年度 竣工項目 公民與社區 組別獎 147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被美國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 2021年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 列為全球第13及亞洲第1 148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分泌及代謝科被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列為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亞洲第一 149 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 的教授包括 150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 瓦谢尔教授 Prof Arieh WARSHEL 领衔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賴恩 科比爾卡教授 Prof Brian K KOBILKA 领衔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 John E Hopcroft 领衔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 切哈诺沃教授 Prof Aaron J Ciechanover 为港中大 深圳 杰出大学教授 领衔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 15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 斯科尔斯教授 Prof Myron Scholes 为港中大 深圳 杰出大学教授 是港中大 深圳 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位诺贝尔奖教授 152 大中华地区獎項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評估中常居香港之首 獲取最多獎項 153 154 155 中国大陸機構主辦的未来科学大奖的2016年首屆得獎者 盧煜明教授 156 157 中華民國景星勳章 158 159 余光中教授 160 白先勇講座教授 161 香港羅德學人 编辑 主条目 羅德獎學金 羅德獎學金是根據塞西爾 羅德斯爵士 Sir Cecil John Rhodes 的遺願於1902年創立的獎學金 是一個世界級的獎學金 有 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 之稱的美譽 得獎者被稱為 羅德學人 Rhodes Scholars 不少國際領導人和傑出學者都曾獲頒羅德獎學金 當中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 Bill Clinton 前澳洲總理霍克 Bob Hawke 以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高 斯彭斯 Andrew Michael Spence 等 羅德獎學金於1986年引入香港後 每年在港挑選一名大學畢業生為獎學金得主 獲得者將可前往牛津大學深造 羅德學人的評定標準則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 還包括個人特質 領導能力 仁愛理念 勇敢精神 和體能運動 遴選過程非常嚴謹 申請者必須經過多次的個人面試及集體討論 並與遴選委員會成員共晉晚膳 應對交流 且必須獲牛津大學錄取 162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编辑 羅德獎學金被譽為本科學生的諾貝爾獎 反映學生質素 163 110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110 院校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香港中文大學 15名學生 香港大學 12名學生由1986年2021年 中大共有15名學生榮膺羅德學人 數目是香港院校之冠 164 165 歷屆中大的羅德獎學金得獎者 176 1987年 黃淑慈 英文系 166 1992年 梁偉絲 英文系 167 1994年 王鳴峰 工商管理系 168 1996年 王澤基 電子工程系 169 1998年 李珮珊 電子工程系 166 1999年 許達仁 英文系 166 2000年 黎穎瑜 社會學系 170 2002年 駱敏賢 中國語文及文學系 171 2004年 馮思宇 翻譯系 166 2005年 陳曉彤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172 2007年 張天羽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173 2008年 吳紹倫 心理系 174 2010年 鄭華哲 醫學院 175 2016年 戴漪晨 分子生物技術學系 164 2021年 梁雅媛 醫學院 165 大學評估 编辑排名聲譽 编辑 全球排名 编辑 主条目 大學排名 大學 排名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排名 泰晤士 世界排名 177 45名 2023 QS 世界排名 178 38名 2023 US NEWS 世界排名 179 53名 2023 ARWU 世界排名 180 101 150名 2022 國內排名 泰晤士 國內排名 185 1名 2023 181 QS 國內排名 186 2名 2023 182 ARWU 國內排名 187 2名 2022 兩岸四地大學香港排名2020 1名 183 US NEWS 國內排名 179 1名 2023 184 學術界評估 编辑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術評審報告 RAE 評審準則 大學所有學系的客觀研究成果 並依據結果 對大學進行撥款和分配學額 188 RAE香港各大學的學術評審 院校 香港政府評核各大學國際領先研究的數量 相應獲得的撥款額 據2018年5月22日信報 相應獲得的學額增減 截至2017年8月 189 香港中文大學 198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52 學額增加 108 香港科技大學 191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24 學額增加 27 香港大學 187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撥款佔收入50 學額增加 98RAE醫學科目學術評審 醫學學術評估 院校 教員數目 最高四星級研究成果數目 備註 香港中文大學 245教員 10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醫學 無牙醫 香港大學 331教員 13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醫學與牙醫的總數 RAE 法律科目評估 法律學術評估 院校 2006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100 達 國際水準 64 國際領先 卓越水準 0 劣等 U級 香港大學 86 48 達 國際水準 46 國際領先 卓越水準 3 劣等 U級 備注 香港政府的評審報告指出 港大屬最熱門的科目 法律 的研究水平被中大法律學院抛離 190 完整數據見報刊報導 191 路透社排名 192 排名準則 學術創新的客觀成果 但較偏重專利產出量 路透社排名 院校 2016 193 194 2017 195 2018 196 2019 197 香港中文大學 1 亞洲排名第21位 1 1 1 香港大學 3 亞洲排名第56位 2 3 3 香港科技大學 2 亞洲排名第30位 3 2 2 香港理工大學 4 亞洲排名第66位 4 4 4 備註 2016年港大的排名應該為2 科大為3 港大部分專利列於Versitech 名下 所以該年數據有誤 全球專利擁有數量 香港中文大學自2017 18年度統計起連續第三年成為全港獲得最多專利授權的院校 198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兩岸四地首席大學排名 依據 高等教育機構排名柏林原則 排名準則 此排名为QS的改进版 是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增加数个同时适用于两岸四地教育状况的4大类13项指标 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同时使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 指标权重的安排遵循 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此排名与QS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不同 其数据为客观数据 199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兩岸四地首席大學排名 院校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0 2020 201 清華大學 1 1 1 1 1 1 1 1 1 北京大學 7 5 5 4 4 2 2 2 2 國立臺灣大學 2 2 3 3 7 9 9 10 13 香港中文大學 5 6 7 5 5 是年并列 4 4 3 3 國立清華大學 3 3 2 2 3 3 3 9 10 香港大學 6 4 6 6 5 是年并列 6 8 5 8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ARWU排名 排名準則 客观頂尖學術成果 但頗忽视人文學科 216 ARWU世界排名 院校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香港中文大學 217 151 200 151 200 151 200 151 200 151 200 151 200 201 300 151 200 151 200 101 150 101 150 101 150 香港大學 218 201 300 201 300 151 200 201 300 151 200 151 200 101 150 101 150 101 150 101 150 151 200 101 150 香港理工大學 219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301 400 301 400 301 400 301 4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151 200 香港科技大學 219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201 300 301 400 201 300ARWU香港排名 院校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香港中文大學 217 1 1 1 并列 1 1 并列 1 并列 2 2 2 1 并列 1 香港大學 218 2 2 1 并列 2 1 并列 1 并列 1 1 1 1 并列 2 非纯学术排名 编辑 QS世界排名 排名準則 主觀比重佔50 其中40 來自給學校的問卷調查 10 來自給雇主的問卷 師生比例 來自外地學生比例佔30 其中20 來自師生比例 10 來自國際職員學生比例 學術比例佔20 引用量 220 備注 QS問卷答復比率低於1 且發給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問卷佔多數 221 導致香港的大學排名進入前50名 和擁有衆多諾貝爾得獎者的大學并列 例如中大 港大 科大和城市大學排名全部超過僅在文科即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也超越僅醫學就擁有18名諾貝爾獎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沒有任何諾貝爾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排名超越的東京大學 且排名贴近世界Super Six 大学 即 伯克利 MIT 斯坦福 哈佛 牛津和剑桥 222 223 224 因此是普遍被學術界認爲不可信的排名 225 226 227 228 且QS所發問卷的答案由學校自己提供 導致可被参与排名的學校操縱 229 230 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英語 UC Berkeley 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發現QS排名和大學與其有否合同相關 有合同比沒有合同同等情況下 排名會更高 231 台湾学者指出 欧美對這些QS Times大學排名並不重視 因為是這些排名的系統設計 导致排名变动 以美國而言 許多很好的學校排名不理想且落後於不好的學校 这是因为這些排名系統相当部分是用问卷调查出来的 名聲 來做評比 例如若在報章雜誌不斷宣傳這個學校很差 它的排名就會愈差 232 院校 2018 2019 2020 2021 香港中文大學 217 46 49 46 43 香港大學 218 26 25 25 22中大对排名的立場 编辑 不同的排名采用不同的指標 部分排名采取客觀數據 如RAE 路透社排名 ARWU軟科排名 兩岸四地的排名等 部分排名如QS THE USNEWS采取主觀評分的方式 233 例如在2019年中大學生與香港警方爆發劇烈衝突後 THE把中大法律系的排名大幅下降42位 234 但是學校的質素不可能和示威有關 這類排名年年變化是因爲排名絕大分數來自問卷調查出的主觀感覺 因此中大一般不理會這類排名 中大取向類似日本的大學 並没有刻意管理学校以追求這些非学术私企商業的主觀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 如QS THS USNews等 但是消极对待这些排名的结果是導致這些排名机构將中大排得偏低 中大这种 清高 理念也受到相当的非議 因为反而是这类非学术兼帶商業性的排名在普羅大眾的報刊發表 而影响巨大 235 236 237 238 239 但中大前任校長劉遵義和沈祖堯仍稱 每一個大學應該有自己的定位 然後發揮它的作用 而不是單去追求排名 240 241 大學競爭 编辑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中学学生最难被取录進入本科的香港的两间大学 註 4 之一 在70至80年代沒有香港科技大學前 能依循六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等程度會考 H Level 考入四年制的中大和依循七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A Level 考入三年制的港大的本科学生总数只有1 2 242 参见主栏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是至1991年为止 香港仅有的两间大学 当年中学生约17万 而能进入两间大学的仅仅为大約1至2 竞争异常激烈 大学生素质也非常优秀 即在1991年前 一般只有各中学的状元才能在香港读到大学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香港最顶尖的大学 地位等同于中國大陆的北京大學 清华大學 以及台灣的台灣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参见主栏目大學競爭 前校长李国章更将和香港大學的竞争白热化 明言香港人热衷的香港大学在国际学术界上 闻所未闻 國際學者的聲譽排名中香港唯一入榜的是香港中文大學 243 并指出香港政府应该重点栽培学术性的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唯一的精英大学 244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定期如英国两大高校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般举办学术和体育的 两大对抗赛 包括香港兩大校長盃足球賽 245 香港兩大划艇賽 246 辯論比賽 247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為香港第一等級大學 學生代表香港幾乎所有領域的精英 媒體常見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哪間比較好的討論 248 一般來說 香港中文大學偏重學術研究 在依據客觀數據的學術排名中 如ARWU RAE等 中大的排名較高 多名教授 校友曾获國際頂級嘉獎 也盛產最多羅德獎學金的本科學生 但是在媒體比較低調 較少召開記者招待會 而依據香港大學的問卷調查和商業QS THE USNEWS等相當部分是基於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則以香港大學最高 收生成績 编辑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编辑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状元一般全数入读中大 港大和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 249 250 頂尖科目普遍收生成绩中大略高于港大 也為香港八所大學中最高 251 252 253 2021年 以最佳 5 科成績中位數計算 全港收生最高分的 10 個課程中 4 個為中大課程 分別為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醫學 環球商業學和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254 DSE狀元部分年份多數入读中大醫學院 255 部分年份多數入读港大醫學院 249 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 共有六位狀元 註 5 其中五位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的醫學院 而 超級狀元 註 6 選擇讀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 256 2019年12名狀元心儀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 其中7名状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57 2021年7 名考獲 7 科 5 的狀元 其中 4 人獲取錄入讀全港收分最高的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課程 包括一位考獲 8 科 5 的 超級狀元 為中大自 2019 年後再次打敗港大包攬超過一半狀元 另外 3 名狀元則獲港大取錄 254 258 2022年届DSE共诞生8名状元 即考获7科5 或以上 其中4人是连同数学科延伸部份均获5 的超级状元 8名状元之中 6人将入读中大 其中5人入读医学 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 包括两名超级状元 另一位超级状元则入读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 2022年全港考获4科5 以上的学生 57 获中大取录 比例也为全港院校最高 259 2018年 2019年 以中學文憑試滿分為49分計算 考獲46分或以上而修讀醫科的74名學生中 有超過三分之二選擇入讀中大醫學院 260 261 257 也見2019年7月11日蘋果日報頭版 2020年經聯招成功獲取錄入讀成绩要求最高的醫科中之學生 近六成人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62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或稱 環球醫學系 連續9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257 263 264 258 265 頂尖科目收生成績 编辑 備注 以4個核心科及兩個選修科總分中位數計算 266 267 院校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6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7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41 環球商業學 38 醫學 37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6 醫學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 40 環球商業學 39 醫學 37 香港大學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8 牙醫 37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 醫學 38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8 牙醫 37 醫學 39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 醫學 38 工商管理學 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 37 牙醫 36取錄 神童 编辑 歷年來 中大收過的香港理科神童包括 何凱琳 以9優1良佳績 獲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修讀理科 医学 心理学 簡文鋒 在英國會考得七科A 翌年循大學拔尖計劃 獲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取錄 黃澤鉅 當年文憑試年紀最小的日校考生 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黃日 黃旭 即 神童兄弟 二人於2015年代表香港在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齊奪金牌 帶領港隊創出歷來最佳成績 入讀理論物理精研及工程學 268 地區認受性 编辑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编辑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的 學界排名榜 中大為第一名 269 僱主評選 编辑 於評核實際工作表現的 本港僱主最願意聘用的大學畢業生 的2016年調查中 中大列香港第一 270 比較香港各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 中大畢業生的薪酬時名列第一 271 272 273 或者時和港大接近並列第一 274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编辑 由法國學者 法蘭琪 康堤大學和圖盧茲第三大學 調查國際聲譽的排名 WPRWU 中 香港唯一上榜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 243 由香港大學進行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結果 2004 2016年期間 香港中文大學在 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 中名列第二 惟此調查由於 自己評論自己 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 275 276 中國校友會網2000 2012年期間調查香港中文大学 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 277 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國狀元歡迎的港校 278 香港專業教育網 於2000年所作的調查 中大擁有最多學科專業獲評為 最佳 279 特色景點 编辑 百萬大道 百萬大道 仲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未圓湖 合一亭校園生活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科學館銘澤樓 俗稱 飯煲 新亞書院 起居設施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大學中佔地最大的大學 校園面積137 3公頃 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的單一地段 僅次於愉景灣的649公頃及香港國際機場的1 255公頃 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 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 且至今仍然是唯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 香港大學站尚非 專屬 地鐵站 其還為香港大學附近石塘咀地區提供交通網絡 圖書館主条目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外的雕塑 仲門 俗稱 烽火台 在1987年12月3日揭幕 傳說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 向科學館方向穿過就不能畢業 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創校時成立 迄2015年中大實體藏書量約達2 650 044冊 電子書4 053 751冊 共約700萬冊 而期刊有8 853種 另加電子期刊132 996種 中大圖書館是香港各大學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圖書館系統 280 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七所成員 除大學總館外 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 醫學 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 而新亞 聯合及崇基亦各自擁有一所內藏跨學科讀物的分館 此外 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圖書館 美國研究圖書館 American Studies Library 也歸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該館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 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 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 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 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名稱為 281 大學圖書館 1965年成立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1951年成立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1949年成立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1956年成立 包括 美國研究圖書館 1993年成立 李炳醫學圖書館 1980年成立 建築學圖書館 1994年成立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 2004年成立 體育設施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運動設施 282 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 亦是全港唯一擁有兩個田徑場的大學 包括大學體育中心 夏鼎基運動場 嶺南運動場 水上活動中心 書院體育館 籃球練習場身室 壁球室 康樂室 網球場 游泳池 籃球 排球兩用場 射箭練習場 其中 夏鼎基運動場是每年4月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科實習考試指定試場 大學體育中心 夏鼎基運動場 嶺南運動場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 438人的演奏廳 可供音樂 戲劇 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 講座 典禮 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 駐有專業及具經驗的前 後台工作人員 歡迎校內及校外人士租用舉辦文化活動 283 大學保健處位於大學校園中央的保健路的 大學保健處 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 包括門診 身體檢查 專科 護理 配藥 化驗 物理治療和牙科服務 飯堂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因受COVID 19疫情打擊 在2020年11月結束營運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和職員飯堂遍佈校內 共30餘間 學生飯堂范克廉樓學生膳堂 范克廉樓咖啡閣 范克廉樓素食餐廳 蘭苑 在崇基學院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 易手前以紅豆冰聞名 2020年11月底因受COVID 19疫情打擊而結束營運 284 2021年9月易手後重新營業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 在國楙樓低座 聯合書院學生膳堂 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聯合書院思源館 善衡書院餐廳及咖啡閣 在何善衡館 晨興書院宴會廳 晨興書院咖啡閣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和聲書院學生飯堂 敬文書院學生飯堂 已結束營運 李慧珍樓咖啡室 李慧珍樓清真餐廳 龐萬倫學生中心咖啡室 Paper amp Coffee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三座咖啡室 小念頭 The Stage Inno 330 Cafe 330職員飯堂 部分餐廳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新亞書院雲起軒職員飯堂 只限已申請此飯堂會籍的教職員及新亞書院校友 以及其陪同人士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 已於2017年9月起易手並重新開業 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 只接受學生以團體預訂方式入座 教職員不在此限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 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 又名中菜館 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 已停業 改建為伍宜孫書院健身室如日坊 伍宜孫書院教職員餐廳 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蘭苑 位處崇基學院 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威爾斯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范克廉樓見龍閣 大學宴客專用 學生宿舍 聯合書院的湯若望宿舍 合一亭位於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與知行樓之間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 9所成員書院 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逸夫書院 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 敬文書院 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共有30幢宿舍 連同醫學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 提供了逾8 400個宿位 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生舍堂 前身為教職員宿舍五六苑 以及職工宿舍 前者採用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 於2005年啟用 可容納420名本地 非本地及交換生 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及敬文書院為三所進行 全宿共膳 政策的書院 教職員宿舍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 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 而在1970年代校園整體建成時 由於交通不便 加上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外地 尤其是台灣 美國 校方當時就興建了合共十幢教職員宿舍 1970至1978年入伙 一至六苑按教職員所屬書院分配 第一苑及沒有興建的第二苑屬崇基學院 第三及第四苑屬聯合書院 第五及六苑屬新亞書院 全部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 而在1981至1995年間 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 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 然而 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 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 第一苑 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 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新亞書院學思樓 國際生舍堂3座 晨興書院格林伯格樓 和聲書院共有600個宿位 香港中文大學教職員宿舍賓館大學賓館現設於昆棟樓 兼作研究生宿舍 而原先的大學賓館 已重建成伍宜孫書院 一座保留 易名如日坊 二座拆卸重建成書院東翼 購物大學書店為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大學書店 由商務印書館營運 另有 女工同心合作社 小食檔 由女工與中大基層關注組合營 Fusion 超級市場及一所理髮店 校方另於富爾敦樓設 紀念品銷售處 銀行 崇基李慧珍樓地庫的東亞銀行分行 現已遷往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富爾敦樓一樓設有恆生銀行分行 崇基學院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設有東亞銀行分行 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地下設有東亞銀行的自動櫃員機 另外大學站內分別有渣打銀行 匯豐銀行及中銀香港之自動櫃員機提供 校內交通 编辑 中文大學穿梭校巴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 若徒步往返 山城 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 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 由交通處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管理 共有14輛自置校巴 教學日除設有穿梭校巴 亦有轉堂校巴行駛 共有10條路線 其中一半車輛由交通處派出 其餘車輛則由陽光巴士及強記旅運承辦 部分外判車輛由交通處司機值乘 以往外判車隊全部由強記旅運承辦 而勝興運輸亦曾經與強記旅運承辦穿梭校巴服務 穿梭小型校巴 分南北行 北行往第10苑 南行往大學站 由陽光巴士營運 註 7 一律收費港幣 5 5 由於收費高昂 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 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 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 大學站 康本園 大學體育中心 善衡書院 邵逸夫堂 科學館 馮景禧樓 大學行政樓 聯合書院 新亞書院 逸夫書院 敬文書院 39區 以往 曾有來往大學站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 中文大學英文研究與教育 中大和教院合辦 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 唯此安排已於2008年連同課程取消 目前只供教育大學學生 教大開放日時可供公眾乘搭 使用 在2007年9月 校方曾推出新收費政策 不論是否教學日 均向非持有學生證或職員證之人士收取 3車費 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園工作的外判員工收費 引起爭議 學生會發動 巴 不得 運動 其後發現校方並無權於校巴收費 校方已於同年10月取消新收費政策 目前 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 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 及 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 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 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 校方建議一般遊客乘搭收費穿梭小型校巴 或步行至目的地 穿梭校巴路線常規穿梭校巴校職員及學生專車 只在星期一至六服務 公眾假期除外 1A 本部線 大學站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1B 大學站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大學站2 新聯線 大學站廣場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馮景禧樓 聯合書院 新亞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3 逸夫線 康本國際學術園 大學體育中心 科學館 馮景禧樓 三 四苑 逸夫書院 敬文書院 十五苑 聯合苑 和聲書院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4 註 8 環迴線 康本國際學術園 環迴東路 敬文書院 39區 敬文書院 15苑 聯合苑 和聲書院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8 註 9 西部線 39區 敬文書院 聯合苑 和聲書院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大學行政樓 科學館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三 四苑 逸夫書院 39區 敬文書院 環迴東路 大學站N 晚間線 大學站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三 四苑 逸夫書院 39區 敬文書院 15苑 聯合苑 和聲書院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大學站轉堂校巴校職員及學生專車 只在教學日服務5 上行線 崇基學院教學樓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馮景禧樓 聯合書院 新亞書院 三 四苑 逸夫書院 敬文書院 6A 下行線 敬文書院 聯合苑 和聲書院 三 四苑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廣場 崇基學院教學樓6B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廣場 崇基學院教學樓7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廣場 崇基學院教學樓穿梭校巴校職員及學生專車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服務H 假日線 大學站 大學體育中心 邵逸夫堂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三 四苑 逸夫書院 39區 敬文書院 10苑 15苑 聯合苑 和聲書院 逸夫書院 三 四苑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大學行政樓 善衡書院 大學站收費穿梭小巴開放予公眾人士乘搭 只在星期一至六服務 公眾假日除外 穿梭小巴 票價 5 5 上行 大學站 王福元樓 崇基教職員宿舍 教研樓一座 大學保健處 大學圖書館 馮景禧樓 三 四苑 和聲書院 聯合苑 15苑 10苑 11苑下行 10苑 11苑 15苑 陳震夏宿舍 三 四苑 大學行政樓 大學保健處 何善衡工程學大樓 教研樓一座 崇基教職員宿舍 何添樓 康本園 大學站註 黑底白字 代表只有部分班次途經該站 大學管治架構 编辑職稱 中文 職稱 英文 人物監督 Chancellor 1997年6月30日或以前 時任香港總督1997年7月1日起 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校董會主席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查逸超教授校董會副主席 Vice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利乾先生校長 Vice Chancellor President 段崇智教授常務副校長 Provost 陳金樑教授 285 協理副校長 學生招募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Student Recruitment 王淑英教授 286 副校長 教育 Pro Vice Chancellor Vice President Education 潘偉賢教授 287 副校長 學生體驗 Pro Vice Chancellor Vice President Student Experience 汪寧笙教授 288 大學輔導長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高永雄教授 289 副校長 研究 Pro Vice Chancellor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岑美霞教授 290 副校長 策略發展 Pro Vice Chancellor Vice President Strategic Developments 陳偉儀教授 288 協理副校長 創新及企業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李康善博士 291 副校長 校友關係及拓展 Pro Vice Chancellor Vice President Alumni Relations amp Advancement 陳德章教授 288 副校長 行政 Vice President Administration 吳樹培先生協理副校長 校外聯繫及推廣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External Engagement and Outreach 金江先生 292 歷任校長 编辑 關於中大成立前的院校資料 請參看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 任 肖像 校長 上任 卸任 備註 容啟東教授 1963年 10月17日 1964年 2月6日 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1 李卓敏教授 1964年 2月7日 1978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2 馬 臨教授 1978年 10月2日 1987年 9月30日 請辭退休3 高 錕教授 1987年 10月2日 1996年 7月31日 請辭退休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4 李國章教授 1996年 8月1日 2002年 7月31日 轉任教統局局長而請辭5 金耀基教授 2002年 9月11日 2004年 6月30日 請辭退休6 劉遵義教授 2004年 7月1日 2010年 6月30日 293 7 沈祖堯教授 2010年 7月1日 2017年 12月31日 294 8 段崇智教授 2018年 1月1日 現任 295 改制前各書院歷任校長 编辑 合併各書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時的中大各書院歷任校長新亞書院第1任 1949 1965 錢穆教授 第2任 1965 1969 吳俊升教授 原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次長 第3任 1969 1970 沈亦珍教授 第4任 1970 1973 梅貽寶教授 原燕京大学代校长 第5任 1973 1975 余英時教授 第6任 1975 1977 全漢昇教授崇基學院第1任 1951 1954 李應林教授 第2任 1955 1960 凌道揚教授 第3任 1960 1975 容啟東教授 第4任 1975 1976 雷恩教授 Prof Robert N RAYNE 第5任 1976 1977 譚尚渭教授聯合書院第1任 1957 1959 蔣法賢醫生 第2任 1960 1963 凌道揚教授 第3任 1963 1977 鄭棟材博士近代各學院 書院院長 编辑 成員書院 近代院長崇基學院 方永平教授新亞書院 陳新安教授聯合書院 余濟美教授逸夫書院 梁耀堅教授晨興書院 Prof Nicholas Rawlins 前牛津大學副校長 296 善衡書院 黃永成教授 中大研究院前院長 297 敬文書院 陳偉儀教授伍宜孫書院 陳德章教授 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长 298 和聲書院 劉允怡教授校友 编辑主分类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 参见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校友組織 299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畢業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 香港中文大學兼讀學士學位課程校友會活動 编辑 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音樂會 编辑 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音樂會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 校友會 將於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合辦一場音樂會 屆時 音樂系師生校友聯同鄺勵齡 吳智誠 盧思泓 楊偉傑 陳璧沁 盧厚敏 葉詠媛 劉卓熙等一眾校友 組成不同小組 中樂團 合唱團 管樂團以及管弦樂團 演繹古今中外的非凡樂曲 非同質化代幣 NFT 賣物籌款 编辑 2021年11月8日 由 2021中大校友日畢業紀念班籌款委員會 推出中大首個NFT賣物籌款 作品名稱定為 百萬豐彩 有百萬大道豐富色彩之意 而 百 亦可指一百份 合起來才見到全貌 亦有中大人應當團結之意 豐彩 諧音 風采 寓意中大人團結齊心 展現好風采 300 學生會 编辑主条目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 3間成員書院都有各自的學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 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當然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 幹事會 學生報 校園電台 等組織 而傳媒報道的 中大學生會 通常是指 幹事會 以上組織皆由 代表會 負責監督 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 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 選舉由代表會舉辦 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 2017年 中大學生會成立 司法委員會 司法委員由司法委員推薦小組遴選 代表會提名 學生會會長委任 中大學生會自成立以來 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 如 反四改三運動 殺系事件 哭中大事件 及 保樹立人 等 也曾聲援1989年在北京的學生運動 創立中國民運基金 2021年10月7日 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布 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 決定解散學生會 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 301 302 社會事件 编辑中大社運 编辑 2014年9月22日有13 000人齊集中大百萬大道 出席大專罷課啟動集會 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專學生罷課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面積廣闊 其中百萬大道及烽火台一直是香港學運聚會中心 中文大學在重要的社會運動活動中 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 2012年反國教以及2014年的雨傘革命 皆曾作為集會地點以及遊行起點 303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编辑 2019年 中文大學學生繼續以大專學界代表身份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該年6月 中大學生會撥出103萬元成立反送中基金 支援民主運動 304 同年8月 學生會更取消全校性質的迎新營 巨O 以遷就當時同時舉辦的各項集會及示威活動 305 而在8月尾的各書院迎新營中 傳統活動 四院會師 由玩樂性質轉型為呼應反修例運動 參與者大多戴上黃色頭盔 有些更配備防毒面具 眼罩 高呼帶有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口號 如 五大訴求 口號 並呼籲新生參與9月的罷課行動 306 同年9月2日 學界罷課集會在中大百万大道召開 307 唯部分學生塗污校園的行為遭到校方和部分市民的反對 308 暴大 事件 编辑 在2019年6月 香港中文大學被網民在Google Map中惡搞 其中文名稱曾一度顯示為 香港暴徒中文大學 目前已被修正 309 310 自此 暴大 一詞開始被該校學生和網民廣泛使用 成為中大其中一個著名的別名 在2019年9月開學日 中大官方取消開學禮 中大學生會自行舉辦開學禮 在開學禮中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表示 中大在Google Map曾被網民惡搞成暴徒大學 表示欣然接受 並引以為榮 他認為 如果選擇對抗惡法 暴政 會被冠以 暴徒 之名的話 會欣然接受 暴大 之名 並說會以 暴大 為榮 311 312 313 314 315 由反修例運動爆發至11月5日 被拘捕並落案檢控的以中大為最多 316 2019年11月中大衝突 编辑 學生在煙霧瀰漫 充滿催淚煙的環境下抗爭 衝突發生後 校方實施校園出入管理措施 公眾需要登記身分證明資料才能進入 参见 香港中文大學衝突 2019年11月香港三罷行動中 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為主的示威者與香港警方在校園發生激烈衝突 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重大事件 11日當天早上 有示威者在中大 二號橋 上設置路障 並向吐露港公路拋擲物件 多名防暴警察在二號橋上與示威者對峙 期間 防暴警察向校園發射多枚催淚彈及防暴子彈 而示威者則投擲汽油彈 汽油彈 體育弓箭還擊 有學生被槍傷後聲言若警方再不撤退則 炸吐露港 317 318 319 雙方由早上起對峙 情況直至黃昏才緩和 惟次日 12日 學生和警察的對峙更趨激烈 警方稱於11月11至12日進攻中大期間 共發射1 600枚催淚彈和1 700枚子彈 其中警方曾在15分鐘內投擲400枚催淚彈 密度之高為世界示威史上罕見 警方攻擊導致60名學生受傷 1人失去知覺及意識 320 321 传媒看见警察攻击中大的惨况 一度落泪 322 在衝突期間 香港中文大學的戰鬥狀況引發市民自發在多區進行 圍魏救趙 的抗議活動 323 11月15日 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表示 過去暴徒在部分大學校園內造成更大破壞 校內設施成為練靶場 校巴等車輛被用作運汽油彈 有人設檢查站不准部分傳媒進入 多間大學被改造成暴徒基地 罪惡溫床 大學已成為香港最危險的地方 暴徒佔據接管校園 用作製造汽油彈及武器的兵工廠 令大學成為暴亂的橋頭堡 大學管理層不能完全游說學生 亦管不到校園及校內暴徒 324 事件中 合共有5名中文大學學生於11月11日被警方拘捕 並控告暴動罪 案件將在2020年12月開審 另外5人在11月12日被捕 衝突發生後 校方於2019年11月20日開始實施出入管理措施 車輛只可經由大埔道大學正門入口進出校園 而二號橋一直圍封至2020年4月28日才重開 並收窄為單線行車 325 而大學教職員及學生須出示 中大通 才能進入校園 校友須出示校友圖書證或校友信用咭以證明身分 公眾需要登記身分證明資料才能進入 並保留拒絕公眾進入校園的權利 2021年8月 師生依然需要持有智能卡作驗證 但訪客則可於校園入口處登記其身份證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入校園 326 撤回大學醫療教學撥款 编辑 2019年11月 政府撤回三項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 當中一項包括中文大學於大埔興建一座教學科研綜合大樓 327 328 329 330 中大衝突一周年 编辑 主条目 中大2020我們的畢業禮 參與人士在百萬大道影 畢業照 和合唱 願榮光歸香港 後便解散 有該校學生適逢2020年11月19日該校第88屆頒授學士及碩士學位典禮大會舉行日舉行示威 紀念中大保衛戰一運年 示威者先發起由該校的民主女神像步行至百萬大道的遊行 再於大道上集會 高唱 願榮光歸香港 其中 遊行共約210人參與 331 其後有8名人士涉非法集結被捕 其中3名非中大學生涉煽動分裂國家 332 美國停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地質科技合作 编辑 為壓止示威浪潮 政府推出港區國安法 由此引發美國制裁香港 中止對香港的特殊待遇 制裁中唯一和學術相關項目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 點名要求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 暫停與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合作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Earth Sciences TIAS 09 1109 333 334 335 中文大學入口檢查站爆爭執 5人被捕 编辑 2021年1月25日晚上 警員搜查中大宿舍 和聲書院學生會長胡筠弦 左 回應事件 2021年1月11日為香港中文大學下學期開學日 中午12時15分 中大校園電台指有約8至9名黑衣蒙面人士在大學站外大叫 唔洗show證 並呼籲進入校園的學生無需向保安展示學生證 黑衣人其後推倒鐵欄後離開 被保安追趕 當中有人向保安投擲不明白色粉末 其後警方拘捕其中1名男子 校方證實是中大學生 他涉嫌擾亂公眾秩序及普通襲擊被送往馬鞍山警署受查 校方也證實一名保安被粉末灑中 需送院檢查 並指事件涉及襲擊行為 遂報警處理 事後現場多個鐵馬被拉倒 警員封鎖現場調查 而消防員調查地下粉末成分 336 校方報警處理後 一名20歲男子被捕 到1月12日 大批沙田重案組探員帶同法庭搜查令到達大學站入口截查途人 並進入校園調查及蒐證 337 2021年1月25日晚上8時50分 警員到善衡書院利國偉宿舍 和聲書院宿舍及伍宜孫書院宿舍進行搜查 消息指3人被捕 包括中大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區倬僖 而搜查期間 學生會表示舍監及警員以 保障同學私隱 為由 阻止他們拍攝 並登記拍攝人士身份 338 而另外兩人分別在荃灣及上水拘捕 涉嫌非法集結及襲擊他人 意圖導致他不作出某些作為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 行動 警司陳志昌形容被捕者的行為如襲擊 目的是讓中文大學不執行出入要身分核證的措施 警方指仍然有一人在逃 又說中大並非法外之地 警方進入校園搜證前已經與校方聯絡 339 到1月26日 一名被警方通緝的22歲中文大學學生 晚上赴荃灣警署自首 340 2021年2月23日 中大確認再多兩名分別22歲及24歲的中大學生被捕 善衡書院學生會表示 其中一人為宿舍導師 警方表示兩人涉嫌 非法集結 及 襲擊他人意圖導致不作出某些作為 與中大1月開學日撒粉案有關 事件至今共有7人被捕 341 到2022年9月2日 22歲被告認參與非法集結 沙田裁判法院署理主任裁判官張志偉指事件中有人使用暴力 亦有人因此受傷 即時監禁是唯一選擇 最後判處監禁6星期 而同案餘下3位被告則不認罪 342 校方封殺學生會候任內閣 编辑 學生會在2021年2月26日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 副會長何思珩 右 發言時一度哽咽 表示在沒有錢下仍然會為同學服務 2021年2月24日 新一屆中大學生會 朔夜 正式成立 不過交接儀式未進行前 中大校方在2月25日晚上發出 嚴正聲明 指新一屆學生會內閣政綱內容失實及涉嫌違反 港區國安法 將危害國家安全 因此實行多項措施變相廢除學生會 包括暫停為學生會代收學生會會費 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 自行承擔法律責任等 校方同時暫停為學生會幹事會提供行政與大學場地支援 學生會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 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和委屈 是創會超過50年以來前所未有 批評校方打壓學生的聲音和漠視同學授權 其中副會長何思珩發言時一度哽咽 表示在沒有錢下都會為同學服務 全體成員兩度向公眾90度鞠躬致歉 343 到2月27日凌晨 內閣在facebook專頁宣布正式撤回參選宣言及政綱等有關文件 並將早前的帖文和圖片全部刪除 頭像相片變為黑色 但沒有交代原因 344 到3月1日 當選內閣在上任幹事會首天宣告集體請辭 會長林睿睎表示有內閣成員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及威脅 如幹事會成員及其家人近日受到嚴重滋擾甚至 死亡恐嚇 認為辭職屬無奈決定 而中大校方發聲明回應 指校方從來沒有或意圖 威嚇 及 孤立 學生會幹事會或任何其他學生組織 認為內閣 朔夜 對校方的指控失實 345 實施新出入管制措施 師生入校前須拍卡 编辑 2021年8月17日 校方以恢復面授課堂和提升管理效率為由 公佈由8月30日起 中大師生需改用 智能卡 拍卡進入校園範圍 而訪客需出示由相關書院 學系或部門經大學網上系統發出的二維碼 QR Code 經驗證才能入內 如未能提供 訪客須於校園入口處登記香港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 方可進入校園 346 民主女神像突然被校方拆除 编辑 學生在地上以蠟燭拼成新民主女神像以作悼念 2021年12月24日清晨約6時 矗立於校園逾11年的民主女神像 在毫無預告及無先兆下 突然被校方拆除運走 中文大學校方發表聲明表示 大學從未准許該雕像於校園展示 347 有中大學生認為該雕塑在不少同學心中屬於 地標 對雕塑已建立深厚感情 不論大學迎新活動或社運等 都會以此為聚腳點 但在無先兆下被倉皇移走 連 道別儀式 都沒有 令人失望 亦有學生認為此舉反映政權不容許保留香港人的記憶 348 事件發生一年後的晚上 約10人在雕像原址擺放紙製民主女神像 周圍亦擺放數十個蠟燭 期間有7至8名保安帶備擴音器 並拍片紀錄 而數名便衣警員在廣場附近戒備 而校園閘外亦有約8名軍裝警 約10分鐘後參與者離開 數名保安隨即上前清理現場 並將所有物品帶上車 但沒說明原因 349 校方禁止學生在畢業禮抗議 编辑 2022年11月24日 中大舉行畢業禮 下午4點30分左右 烽火台 位置有人身披黑色垃圾袋製成並印上 Canteen好L貴 等字樣抗議 保安上前指她們觸犯涉及畢業典禮的規例 要求對方出示學生證 並要收走道具 卻遭到辱罵 其後以人牆包圍 有保安更報警稱 受到人身恐嚇 而報警處理 之後有警察一度到場 保安約10分鐘後散開 5名男子亦離開現場 中大指 大學保安人員進行人群管理措施期間有人帶粗言穢語侮辱和挑釁保安人員 勸喻無效後仍繼續叫囂 校方認為有關行為可能構成公共秩序風險 故決定報警求助 警方之後亦警告相關人士 350 流行文化 编辑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廣闊 景色優美 是香港一個重要的電影取景場地 351 任教中大的诗人余光中在 春来半岛 一文中写到 春天鲜花盛放 中大草坡上杜鹃 一片迷霞错锦 看得人心都乱了 他研究室窗下的宫粉羊蹄甲 雨中清鲜 雾中飘逸 日下则暖熟蒸腾 不可逼视 整个四月都令我蠢蠢不安 中大及對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電影中粵語片和國語片經常性的取景場地 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 取景於崇基學院 改编自小說的邵氏电影 小樓殘夢 352 電視劇例如 幻海奇情 現代香港電影取景於中大的包括近期的 那夜凌晨 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The Midnight After 353 多名中大校友活躍於電影界 包括 崇基學院前身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友嘉禾電影的製片人邹文怀 香港影坛国语电影時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林黛 四屆亞洲影后 新亞書院 編劇及作家倪匡 聯合書院 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鍾景輝 香港演藝人協會主席許冠文 著名電影導演冼杞然 為無綫電視 TVB 編寫經典劇集 包括 家变 网中人 上海滩 千王之王 亲情 的吳昊 香港资深舞台剧演员和导演古天農 354 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製作人 編劇 導演劉天賜 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編劇以及商業化電影的代表性導演王晶 唯美派导演 摄影何藩 編劇李敏 導演黃修平 新晉導演陳小娟 陳耀武 在中文大學任教體育 355 潘源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 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 等 校友汪長智的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 356 助荷里活片商拍攝多部國際巨片 如 蘇絲黃的世界 奪寶奇兵 鐵金剛 007 職業特工隊III 校友盧國沾 357 潘源良 黃偉文等則為許多電影 電視劇的主題曲填詞 校友 358 張正甫 香港影后蕭芳芳的丈夫 是香港電視新聞的鼻祖 對香港電視廣播貢獻良多 包括建立香港电视新闻制度 开创华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 主播读报的新闻报道形式 並引入卫星技术 接收世界各地新闻 讓香港媒体融入全球媒体 1961年起 张正甫担任法新社驻香港分社主编 开始为香港 两岸和国际媒体报道两岸三地的新闻 其后于1972年開始於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浸会书院教授新闻传播 首批学生包括現時香港多位电视机构高层或香港新闻业主管 赵应春 袁志伟 关伟等 膜蛤文化 编辑 主条目 膜蛤文化 新聞系校友還包括在2000年10月27日訪問江泽民是否 钦点 董建华连任香港行政长官 引起江泽民大声斥责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的香港記者張寶華 359 360 由此興起膜蛤文化 张宝华因为这段流传于互联网的视频成为大陆网络热点 张江两人的对话被网民大量引用 调侃 註釋 编辑 此稱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存在不同的含義 中大 在香港常指代香港中文大學 而在中國內地則通常指中山大學 另外 在臺灣復校的國立中央大學也將 中大 註冊為其商標 恰巧地 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之象徵色 均為紫 金二色 在香港以外 有人會將香港中文大學簡稱為 港中文 或 港中大 中國內地常用 先具有紋章的是香港大學 但是先具有完整紋章的是香港中文大學 具體是在1981年 香港大学建校70周年时 香港大学向英國纹章院申请一个完整的纹章 此前香港大学只拥有盾章 此项申请于1984年获英国纹章院批准 成为继香港中文大学在1967年取得纹章后 另一所拥有完整纹章的大学 孙中山于1886年秋入该校学习 次年转入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 现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學習 指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指在四科必修科 三科選修科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指在四科必修科 三科選修科和數學延伸部份單元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2010年4月1日前 穿梭小巴由威龍運輸營運 陽光巴士於2010取代威龍運輸營運穿梭小巴路線至2012年6月30日 此路線所有班次由強記旅運承辦 此路線於2017年9月1日之前為轉堂校巴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About CUHK Mission amp Vision Motto amp Emblem CUHK 2014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09 2 0 2 1 概覽及統計資料2008 PDF 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 香港 3 0 3 1 3 2 3 3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概覽及資訊統計2017 Iso cuhk edu hk 2019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01 香港中文大學成為世界大學聯盟首間香港成員院校 CUHK 2020 09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1 香港尚禮坊 香港中文大學 資訊 https www givegift com hk 2018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8 中文 香港 6 0 6 1 6 2 中大簡介 2018 0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5 7 0 7 1 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周年校慶 10 17 中大創校日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3 10 17 2023 02 13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 中大光彩紀事 香港中文大學 2013 1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3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21 10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4 中文大學的校徽 鳳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4年6月 1 1 1 2022 10 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0 18 使命及願景 校徽及校訓 認識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2022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香港中文大學校徽的演變 YouTube 香港中文大學 2022 10 17 2022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CUHK s Coat of Arms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Iso cuhk edu hk 2013 10 04 2017 05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27 電子學新課程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6月 3 11 1 2022 10 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23 中文大學十周年紀念 PDF 中文大學校刊 1967年9月及10月 10 2 1 2022 10 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23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目錄 PDF 中文大學校刊 2008年 2008年春夏卷 1 2022 10 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16 中大校徽 CUHK 香港中文大學 2022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8 中大60周年 中大推出新校徽 校方指設計更融和及時尚簡約 香港經濟日報 2022 10 17 2022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中大網站及社交專頁重用舊校徽 校董會明討論校徽事宜 香港電台 2022 10 24 2022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6 中大新校徽設計備受劣評 官網及 FB 今早突轉回上代設計 雅虎新聞 2022 10 24 2022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中大換校徽風波 棄新校徽 校方 校董會同意校長建議恢復舊設計 香港01 2022 10 25 2022 10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百萬大道的變遷 1975與2012 中大通訊 2012 09 19 403 2022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存档副本 2019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8 存档副本 PDF 2019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3 18 Alumni Matters Issu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oud itsc cuhk edu hk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Cap 110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 Hong Kong e Legislation 2017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21 名大學不中立 蘋果日報 果籽 名采 2010060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k apple nextmedia com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五十年鉤沉 中大五十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uhk50 org 2015 07 26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博文约礼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科学公园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kexue org 2015 11 24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 大事紀要 香港中文大學 2013 1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3 李卓敏 開辦的六年 1969年 頁38至48 32 0 32 1 廢墟中大 中大認同的 後 殖民解讀 原載 中大四十年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4 01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6 33 0 33 1 李敏剛 李敏剛 中大前世 香港今生 讀周愛靈 花果飄零 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 2020 09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1 葛量洪爵士著 曾景安譯 1984年 葛量洪回憶錄 廣角鏡出版社發行 ISBN 962 226 069 1 頁205 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 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 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 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 不單分散資源 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一年秋 1981年 頁9 內地生常見問題 2013 05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01 8 主修科多以英文授课 尋找基督教大學精神 由崇基禮堂十三校徽說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ristiantimes org hk 2016 01 30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存档副本 2022 05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8 文兆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香港之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文兆堅 2013 11 23 吳梓明 五十年來崇基學院的基督教教育 CSRCS Occasional Paper no 4 Feb 2001 頁1 41 0 41 1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1963 1993 頁7 8 存档副本 2019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14 About 崇基學院校牧室 Chung Chi College Chaplainc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co cuhk edu hk 2017 05 14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沙田廟宇丨香港旅遊景點丨沙田觀光景點丨假日好去處丨香港沙田凱悅酒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kong shatin hyatt com Retrieved on 2017 05 23 我們的書院 崇基學院簡介 崇基學院 2013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9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 消逝的燕京 大学的灵魂 凤凰网读书 2012 05 21 2016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6 人民政協報 哈佛燕京學社建立標誌燕京大學躋身世界一流 華夏經緯網 2013 09 06 2016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29 對於燕京大學 教會大學之首 世界一流大學 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 其一 是因為燕大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舉行的考試中的表現 1928年 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14個私立大學的特別考試 兩個燕大的學生得了最高分 而學校一 二年級水準和不及格人數與其他大學相比較 燕大也處於最好的水準 其二 是因為在同一年 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準進行調查 結果燕大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 並認定燕大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 存档副本 2018 10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10 國民黨與香港教育歷史淵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 08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28 New Asia College gt 書院介紹 gt 歴史 www na cuhk edu hk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11 张杨 亚洲基金会 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 www guancha cn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3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早期教師 新亞書院 2014 04 28 存档副本 2018 10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11 新亞反共1949 69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 09 17 2018 08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08 中文 香港 Fin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mmittee Enclosure 1 of the Government Records Service file HKRS163 9 240 小魚 頽設作業 崇基史地誌略補遺 2017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10 創校時 校董會決定這個稱呼 見 聞問切 專欄 明報 香港 明報報業有限公司 2000年7月27日 專訪沈祖堯校長 CUH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2014 01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6 大公報 2003 09 20 邁向國際一流中文大學40年金耀基 大學精神比撥款重要 Crycu blogspot com 2017 05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07 谁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新闻报道 人民网 cpc people com cn 2019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1 61 0 61 1 教育學院簡史 2018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14 書院簡史 2018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4 63 0 63 1 中大十大事件選舉結果 2013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為甚麼學分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大學生報 2011 07 28 那打素護理學院簡介 2018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5 藥劑學學士課程簡介 2018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5 香港中文大學宣佈停課 2008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1 04 中文大學成功找出SARS病毒源頭 香港中文大學 2008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1 04 我們的書院 晨興書院 2018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3 我們的書院 善衡書院 2018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3 我們的書院 敬文書院 2018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3 72 0 72 1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 敬文書院及伍宜孫書院 2007 05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6 11 我們的書院 伍宜孫書院 2018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30 我們的書院 和聲書院 2018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3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和聲書院 2007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15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升格為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大新聞稿 2010 01 15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 中大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參與其中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 cpr cuhk edu hk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26 中文 繁體 存档副本 2020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7 存档副本 2022 05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3 存档副本 2019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0 存档副本 2022 05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7 獨特的書院制度 2018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5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 2022 08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 58 60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 64 66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善衡和晨興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 10 0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6 07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敬文和伍宜孫書院 10 0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6 11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和聲書院 10 0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15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 www cuhk edu hk 2019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0 用十年為深圳辦世界一流名校南方都市報 2010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9 06 学校官网简介 认识中大 深圳 10 01 2014 1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 03 04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教育部关于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公开信息 10 0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13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University Extension in Shenzhen Szdo cuhk edu hk 2017 05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07 EFEO Centres Hongkong www efeo fr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6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www5 cuhk edu hk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0 中國評論新聞 陳慶浩 兩岸應與東亞合作漢文化研究 hk crntt com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9 存档副本 2020 1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3 https www cpr cuhk edu hk tc press detail php id 3419 amp fbclid IwAR2bS6chZ uv50UsdMb9E55fVs3YGuzGI4P5uwIjxFpkvaRVEqcXwbjUtd0 香港中文大學 蔣經國基金會 亞太漢學中心 中心簡介 www cuhk edu hk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09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ww cuhk edu hk 2019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6 梁越 香港中大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後不存續 未來逐一檢討中國研究機構 端傳媒 2020 12 29 2020 12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3 存档副本 2020 1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3 Lee Danny Hong Kong s internet exchange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int title Web hub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ursday 27 June 2013 Retrieved on 27 June 2013 五大重點研究領域小冊子 香港中文大學 2013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1 12 香港法例第1109章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弁言 e 節 香港中文大學的使命及願景 2008 10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24 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政策委員會 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 2007年7月10日更新 Distinguished Faculty Members 著名的教職員 2013 1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3 中文大學有香港霍格華茲美名 中大人 張曼娟不捨 心痛如絞 聯合新聞網 2019 1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29 110 0 110 1 110 2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当选2016年度罗德学人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a,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