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英語:Plutonium;中國大陸译为、港澳译为拼音注音ㄅㄨˋ】,台灣譯為拼音注音ㄅㄨˋ】),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Pu原子序數为94。屬於錒系元素,是第二個超鈾元素,具有放射性。鈽的外觀為銀白色金屬,接觸空氣後容易腐蝕、氧化,在表面生成無光澤的二氧化鈽。鈽有六种同素異形體和四種氧化態,易和鹵素起化學反應。鈽暴露在潮濕的空氣中時會產生氧化物氫化物,其體積最大可膨脹70%,屑狀的钚能自燃。它也是一种放射性毒物,会於骨髓中富集。因此,操作、處理鈽元素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鈽   94Pu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Uqq)
外觀
銀白色,在空氣中的失去光澤為深灰色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鈽(Plutonium)·Pu·94
元素類別錒系金屬
·週期·3 ·7·f
標準原子質量[244]
电子排布[Rn] 5f6 7s2
2, 8, 18, 32, 24, 8, 2
歷史
發現格倫·西奧多·西博格、Arthur Wahl、Joseph W. Kennedy、埃德溫·麥克米倫(1940至1941年)
物理性質
物態固態
密度(接近室温
19.816 g·cm−3
熔点時液體密度16.63 g·cm−3
熔点912.5 K,639.4 °C,1182.9 °F
沸點3505 K,3228 °C,5842 °F
熔化热2.82 kJ·mol−1
汽化热333.5 kJ·mol−1
比熱容35.5 J·mol−1·K−1
蒸氣壓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1756 1953 2198 2511 2926 3499
原子性質
氧化态8, 7, 6, 5, 4, 3, 2, 1
兩性氧化物)
电负性1.28(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584.7 kJ·mol−1
原子半径159 pm
共价半径187±1 pm
雜項
晶体结构單斜
磁序順磁性[1]
電阻率(0 °C)1.460 µ Ω·m
熱導率6.74 W·m−1·K−1
膨脹係數(25 °C)46.7 µm·m−1·K−1
聲速2260 m·s−1
杨氏模量96 GPa
剪切模量43 GPa
泊松比0.21
CAS号7440-07-5
最穩定同位素
主条目:鈽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238Pu 痕量 87.74年 SF 204.66[2]
α 5.5 234U
239Pu 100% 2.41 × 104 SF 207.06
α 5.157 235U
240Pu 痕量 6.5 × 103 SF 205.66
α 5.256 236U
241Pu 人造 14年 β 0.02078 241Am
SF 210.83
β 241Am
242Pu 痕量 3.73 × 105 SF 209.47
α 4.984 238U
244Pu 痕量 8.08 × 107 α 4.666 240U
SF

1940年,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首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實驗室,以撞擊鈾-238合成出鈽元素,是繼之後第二個被合成出的超鈾元素[3][4]麥克米倫將這個新元素取名Pluto(意為冥王星),西博格便開玩笑提議定其元素符號為Pu(音類似英語中表嫌惡時的口語「pew」)。科學家隨後在鈾礦中發現了微量的鈽,是矿石中的鈾-238经过中子俘获紧接着發生两次β衰变而成的:(238U → 239U239Np239Pu),因此鈽是少數存在於自然界中的超鈾元素,也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原子序最大的元素。

鈽沒有穩定同位素,最長壽的同位素是鈽-244,半衰期約為八千萬年。而工業及軍事上最重要的鈽同位素是鈽-239,半衰期為2.41萬年,常被用來製造核武器[5] 鈽-239和鈽-241都易于裂變,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出能量、伽馬射線以及中子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應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爐上。另外,鈽-238的半衰期為88年、並放出α粒子,它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常用於驅動太空船;而鈽-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鈽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分離鈽同位素的過程成本極高又耗時費力,因此鈽的特定同位素時幾乎都是以特殊反應合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頓計劃首度將製造微量鈽元素列為主要任務之一,曼哈頓計劃後來成功研製出第一個原子彈。1945年7月的第一次核試驗三一试验」,以及第二次、投於長崎市的「胖子原子彈」,都使用了鈽製作內核部分。[6]關於鈽元素的人體輻射實驗研究並在未經受試者同意之下進行,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都有數次核試驗相關意外,其中有的甚至造成傷亡。核能發電廠核廢料的清除,以及冷戰期間所打造的核武建設在核武裁減後的廢用,都延伸出日後核武擴散以及環境等問題。非陸上核試驗也會釋出殘餘的原子塵,現已依《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明令禁止。

歷史

發現

1934年,恩里科·費米羅馬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消息,表示他們發現了元素94[7]。費米將元素取名 hesperium,並曾在他1938年的諾貝爾獎演說中提及[8]。然而,他們的研究成果其實是等許多其他元素的混合物,但由於當時核分裂尚未發明,這個誤會便一直延續[9]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和他在柏克萊的團隊首度製造出鈽。

1940年12月14日,鈽(特別是鈽-238)才首度被製造、獨立分離出。1941年2月23日,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約瑟夫·肯尼迪歐亞哲英语Arthur Wahl博士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在一個60英吋(150公分)的迴旋加速器中以氘核撞擊鈾、首度成功地以物理方法得到鈽元素[10]。在1940年的實驗裡,科學家以撞擊直接製造出-238,但在二天後產生β衰變,後被認定是元素94的形成[11]

1941年3月,科學家團隊將報告寄給《物理評論》雜誌[11],但由於發現了新元素的同位素(鈽-239)能產生核分裂、往後或許能用於製造原子彈,而在出版前遭到撤回。基於安全因素,報告延遲了一年、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順利登載[12]

埃德溫·麥克米倫將前發現的超鈾元素以行星海王星(Neptune)命名,並提議以冥王星(Pluto)為系列的下一個元素、即元素94取名[13]。西博格原先屬意取名「plutium」,但後來認為它的發音不如「plutonium」[14]。他在一次玩笑中選擇「Pu」作為元素符號,卻在沒有被事先通知的情況下,意外被正式納入元素週期表。西博格亦曾因為誤信他們已經找到週期表中最後一個可能存在的元素,而考慮過「ultimium」(意為「最終」)或「extremium」(意為「極度」)等名稱。[15]

曼哈顿项目

 
两名工人在移动平台上向X-10石墨反应堆插入铀燃料棒

世界上第一座钚生产堆是1943年3月杜邦公司橡树岭建设的X-10石墨反应堆及配套的钚化学分离厂。反应堆是边长为7.3 m的立方体,重1,500吨,由厚达2.1 m的高密度混凝土墙构成辐射防护屏障。铀燃料装在铝质外壳的燃料棒内。空气强制冷却。1943年11月3日装入30吨铀后临界运行,功率500至4000 kW,月产钚500毫克。

 
1944年6月汉福德B-反应堆。

为了批产钚239,1943年10月10日杜邦公司开始在华盛顿州汉福德建设大型石墨水冷反应堆。功率25万千瓦。混凝土厂房高37米。计划建造6座反应堆,1944年2月反应堆动工,三座反应堆分别于1944年9月13日、12月17日、1945年2月5日启动。

1944年4月,Emilio Segrè发现反应堆增殖钚的自发裂变率是加速器制造钚的5倍,这是因为前者含有一定量的钚-240,因此不适用枪型原子弹,只能用于内爆原子弹。

冷戰的使用與濫用

冷戰期間,蘇聯美方都密集貯存大量的武器級鈽元素。美國在華盛頓州漢福德基地(Hanford Site)和薩凡納河基地(Savannah River Site)的核反應器便製造了103公噸鈽元素[16],俄國估計也有170公噸產量的武器級鈽元素[17]核能工業每年約產出20公噸的副產物鈽元素[18]。多達1000公噸的鈽受到儲存,其中超過200公噸或用於製作、或提煉自核武器之中[11]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估計迄2007年全球約有500公噸的鈽庫存量,平均分配於軍用和民用[19]

醫學實驗

自二次大戰起,曼哈頓計畫和其他核武研究計畫的科學家便著手研究鈽對實驗動物及人體的影響[20]。科學家發現,動物組織內只要含達每公斤數毫克的鈽就能致死[21]

人體實驗方面,科學家以醫院內邁入絕症末期,或因年齡或慢性疾病使預期壽命低於十年的患者為對象,在體內注射五微克劑量的鈽溶液[20]。1945年7月,科學家在動物研究發現鈽在骨骼中擴散的情形危險程度更甚於後,將人體注射劑量改降至一微克[21]

其中十八名人體實驗對象是在非知後同意的情況下被注射鈽溶液。人體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製作測定人體對鈽的吸收速度的診斷工具,以訂定對鈽相關工作的安全標準[20]

现在人们认为這次事件違反醫學倫理希波克拉底誓詞。許多評論者雖認同此舉確實違背了信任及道德原則,但「鈽物質注射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像初期新聞故事所描繪的那麼嚴重、有害」,不過「也不像當時和現今科學家所相信的、沒有絲毫的負面作用」[22]

特性

物理性質

鈽和多數金屬一樣具銀灰色外表,尤與特別相似,但它在氧化後會迅速轉為暗灰色(有時呈黃色或橄欖綠),而將其氧化後,會產生一定的熱能。[23][24]。鈽在室溫下以α型存在,是鈽元素最普遍的結構型態(同素異形體),質地如鑄鐵般堅而易脆,但與其他金屬製成合金後又變得柔軟而富延展性。鈽和多數金屬不同,它不是的良好導體。它的熔點很低(640 °C),而沸點異常的高(3327 °C)[23]

鈽最普遍釋放的游離輻射類型是α粒子發射(即釋放出高能的原子核)[25]。最典型的一種核子武器核心即是以5公斤(約12.5 × 1024個)鈽原子構成。由於鈽的半衰期為24,100年,故其每秒約有11.5 × 1012個鈽原子產生衰變,發射出5.157 MeV的α粒子,相當於9.68瓦特能量。α粒子的減速會釋放出熱能,使觸摸時感覺溫暖[13]Rhodes, Richard.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6: 659–660. ISBN 0-671-65719-4.  Leona Marshall: "When you hold a lump of it in your hand, it feels warm, like a live rabbit"</ref>。

電阻率是表物質所能抵抗電流流經強度的物理量。鈽於室溫時的電阻率比一般金屬高很多,而且鈽和多數金屬相反,其電阻率隨溫度降低而提高[26]。但近期研究指出,當溫度降至100K以下時,鈽的電阻率會急遽降低[26]。電阻率由於輻射損傷,會在20K之後逐漸提高,速率因同位素結構而異[26]

鈽具有自發輻射性質,使得晶體結構產生疲勞,即原有秩序的原子排列因為輻射而隨時間產生紊亂[27]。然而,當溫度上升超過100K時,自發輻射也能導致退火,削弱疲勞現象[28]

鈽和多數金屬不同:它的密度在熔化時變大(約2.5%),但液態金屬的密度又隨溫度呈線性下降[26]。另外,接近熔點時,鈽的液態金屬具有很高的黏性表面張力(相較於其他金屬)[27]

同素異形體

 
鈽因周圍壓力變化而有六種同素異形體:α、β、γ、δ、δ'及ε[29]

在一般情況下,鈽有六種同素異形體,並在高溫、限定壓力範圍下有第七種(ζ)存在[29]。這些同素異形體的內能相近,但擁有截然不同的密度晶體結構。因此鈽對溫度、壓力以及化學性質的變化十分敏感,各同素異形體的體積並隨相變而具有極大差異性[27]。密度因同素異形體而異,範圍自16.00 g/cm3到19.86 g/cm3不等[18]

諸多同素異形體的存在,造成鈽的狀態易變,使鈽元素的製造變得非常困難。例如,α型存在於室溫的純鈽中。它和鑄鐵有許多相似加工後性質,但只要稍微提高溫度,便會轉成具有可塑性和可鍛造性的β型[30]。造成鈽複雜相圖的背後因素迄今仍未被完整解惑。α型屬於低對稱性的單斜結構,因此促成它的易碎性、強度、壓縮性及低傳導性[29]

化合物與化學性質

 
鈽在溶液中的各種氧化態

室溫時,純鈽金屬是銀灰色、但因氧化而鏽蝕[31]。鈽在水溶液中形成四種離子氧化態[18]

  • Pu(III) — Pu3+(藍紫色)
  • Pu(IV) — Pu4+(黃棕色)
  • Pu(V) — PuO2+(粉紅色?)[註 1]
  • Pu(VI) — PuO22+(粉桔色)
  • Pu(VII) — PuO53−(綠色)–七價離子較稀有

鈽溶液所呈現的顏色決定於氧化態和酸陰離子的性質[32]。鈽的酸陰離子種類影響了錯合(原子與中心原子結合)的程度。

核分裂

 
電解法精煉的武器級鈽元素環狀物。環狀物重5.3公斤,直徑約11公分,足夠製作一枚核彈。它的形狀有助於維繫臨界安全。

鈽是一種具放射性的錒系元素。它的5f電子是離域和定域之間的過渡界線;鈽因此常被認為是最複雜的元素之一[33]。它的同位素鈽-239是三個最重要的易裂變同位素之一(另外二者為鈾-233鈾-235[34];鈽-241也具有高度易裂變性。所謂的具「易裂變性」(fissile),是指同位素的原子核受到慢中子撞擊後,能夠產生核分裂,並另釋放出足以支持核連鎖反應、進一步促使原子核分裂的中子。

同位素

鈽有二十種已知的同位素,全部都具有放射性。其中壽命最長的是鈽-244(半衰期為8080萬年),也是所有超鈾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核種。其他較長壽的同位素有鈽-242(半衰期為373300年)及鈽-239(半衰期為24110年)。其餘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都低於7000年。鈽也有八種同核異構體,但並不穩定、半衰期都不超過一秒[25]。钚-244存在于太空中。[35]

已知的鈽同位素的質量數範圍從228到247不等。其中質量數低於鈽-244(最穩定的鈽同位素)的同位素,主要的衰變方式自發裂變α衰變,衰變產物通常生成鈾(92個質子)和(93個質子)的同位素(忽略裂變過程產生之二子核的大範圍)。質量數大於鈽-244的同位素則以β衰變為主要衰變方式,衰變產物多為(95個質子)。鈽-241是錼衰變系的母同位素,透過β衰變变成鋂-241。[25][36]

鈽-238和鈽-239是最常用的人造同位素[13]。鈽-239是用中子轰击鈾,透過下列反應合成的[37]

 

鈾-235裂變中的中子被鈾-238原子核俘獲、形成鈾-239;β衰變將一個中子轉變成質子,形成鎿-239(半衰期為2.36日),另一次β衰變則形成鈽-239[38]合金管工程的學者曾在1940年推導出此反應式。

鈽-238是以氘核(D,重的原子核)撞擊鈾-238,透過下列反應合成[39]

 

在此反應過程中,一個氘核撞擊-238,生成兩個中子和鎿-238;-238再發射β-粒子,形成鈽-238。[40]钚-238也可以由镎-237中子活化而成。[41]

衰變熱與裂變性質

鈽同位素會發生放射性衰變,釋放出衰變熱。不同的同位素,單位質量所釋出的熱量也有所差異。衰變熱的單位通常以「瓦特/公斤」或「毫瓦特/公克」計。所有同位素在衰變時都會釋放出微弱的伽馬射線。

鈽同位素的衰變熱[42]
同位素 衰變方式 半衰期(年) 衰變熱(W/kg) 自發裂變中子(1/(g·s)) 簡介
鈽-238 α衰變成為鈾-234 87.74 560 2600 衰變熱極高。即使量少也能顯著自燃。使用於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鈽-239 α衰變成為鈾-235 24100 1.9 0.022 現最主要使用的易裂變同位素。
鈽-240 α衰變成為鈾-236
自發裂變
6560 6.8 910 鈽-239同位素的主要雜質。
鈽-241 β衰變成為鋂-241 14.4 4.2 0.049 衰變成為鋂-241;輻射危害的早期研究對象。
鈽-242 α衰變成為鈾-238 376000 0.1 1700

存量

 
澳洲國家科技館英语Questacon展示的鈽金屬樣本

鈽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原子序最大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痕量的鈽-238、鈽-239、鈽-240和鈽-244。鈽-239是鈾礦中的鈾-238经过中子俘获紧接着發生两次β衰变而成的:(238U → 239U239Np239Pu[43][44]。鈾礦中可能還含有極少量的鈽-238,為鈾-238極其罕見地發生雙β衰變所產生(機率只有2.19×10−10%),科學家目前已在天然鈾礦石樣本中檢測到其存在。[45]

應用

原子彈

 
1945年投於日本長崎市的原子彈內含一個鈽核。

同位素鈽-239是核武器中最重要的裂變成份。將鈽核置入反射體(質量數大的物質的反射層)中,能使逃逸的中子再反射回彈心,減少中子的損失,進而降低鈽達到臨界質量的標準量:從原需16公斤的鈽,可減少至10公斤,即一個直徑約10公分的球體的量[52]。它的臨界質量約僅有鈾-235的三分之一[13]

曼哈頓計畫期間製造的「胖子原子彈」型鈽彈,為了達到極高的密度而選擇使用易爆炸、壓縮的鈽,再結合中心中子源,以刺激反應進行、提高反應效率。因此,鈽彈只需6.2公斤鈽便可達到爆炸當量,相當於2萬噸的三硝基甲苯(TNT)[53][54](參見核武器設計)。在理想假設中,僅僅4公斤的鈽原料(甚至更少),只要搭配複雜的裝配設計,就可製造出一個原子彈[54]

核燃料

鈽-239常用作核反應爐核燃料。鈽-239可以在反應爐內合成,是人造易分裂元素,其臨界質量小,在有的情況下,650克的鈽即可發生臨界事故。金屬態的鈽較脆弱,熔點低(640℃);從室溫到熔點有六種同素異形體,結構變化複雜;導熱係數低,僅為鈾的1/6左右;線膨脹係數大,各向異性十分明顯;化學穩定性很差,並極易氧化,易與氫氣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些缺點使金屬態的鈽不適合作為核燃料,一般都以氧化物的形式與氧化鈾混合使用,即混合氧化物燃料。這種鈽與鈾的組合可以實現快中子增殖,因而成為當今著重研究的核燃料之一。

核廢料

一般輕水反應爐所產生的核廢料中含有鈽,但為鈽-242、鈽-239和鈽-238的混合物。它的濃度不足以製作成核武器,不過可以改用作一次性的混氧燃料(MOX fuel)。在反應爐中以慢速熱中子放射線照射鈽時,會偶然發生中子俘獲,而增加鈽-242和鈽-240的量。因此反應進行到第二輪之後,鈽只能和快中子反應堆反應、消耗。在反應器中沒有快中子時(普遍情況下),剩餘的鈽通常會被遺棄,形成壽命長、處理棘手的核廢料成分。

能源與熱源

 
發出光、熱的238PuO2球狀礦

同位素鈽-238的半衰期為87.74年[55]。它會放出大量熱能,伴隨著低能的伽馬自發裂變射線/粒子[56]。它是α輻射體,同時具有高輻射能及低穿透性,故僅需低度防護措施。單一紙張就可以抵擋鈽-238所放射出的α粒子;同時,每公斤的鈽-238可產生約570瓦特熱能[13][56]。以上特性使鈽-238適宜用於製作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謠傳

中國大陸百科網站百度百科曾經謠傳只要約一粒方糖大小(約5)的鈽便足以令全球人類死亡。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節目曾引用此謠傳,結果被廣播事務管理局警告,指報道令觀眾驚恐,未有提供足夠證據確保報道準確[57]

參見

註釋

  1. ^ PuO2+離子在溶液中十分不穩定,所佔比例不比Pu4+和PuO22+;Pu4+又會將剩餘PuO2+氧化成PuO22+,PuO22+再轉而形成Pu3+. 因此,鈽水溶液會漸漸趨向Pu3+ 和PuO22+的混合溶液。
    Crooks, William J. (PDF). 2002 [2006-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3-20). 

參考資料

  1. ^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elements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1-03-03., in Lide, D. R. (编),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6th,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2005, ISBN 0-8493-0486-5 
  2. ^ Magurno, B.A.; Pearlstein, S. (eds.) Workshop on nuclear data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Upton, NY, USA, 22 Septmber 1980, vol. II (1981), pp. 835 ff
  3. ^ Yang, Sarah. . Berkeley News. 2015-01-16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美国英语). 
  4. ^ .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英语). 
  5. ^ . [2010-09-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3). 
  6. ^ .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英语). 
  7. ^ Holden, Norman E. . 51st Meeting of the USDOE Cross Section Evaluation Working Group. Upton (NY):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1 [200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8. ^ Fermi, Enrico. (PDF).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38-12-12 [2010-09-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5). 
  9. ^ Darden, Lindley. Enrico Fermi: "Transuranium" Elements, Slow Neutrons. . College Park (M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8 [200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10. ^ LBNL contributors. . Advanced Computing for Science Departmen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11. ^ 11.0 11.1 11.2 Emsley 2001
  12. ^ Stwertka 1998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Heiserman 1992,第338頁.
  14. ^ Clark, David L.; Hobart, David E. (PDF).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26: 56–61, on 57 [200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4). 
  15. ^ PBS contributors. . Frontline.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1997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16. ^ DOE contributors. . Richland (W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1: 110 [2008-12-24]. DOE/RL-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17. ^ Cochran, Thomas B. (PDF).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llegal Nuclear Traffic. Washington (DC):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Inc. 1997 [2008-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05). 
  18. ^ 18.0 18.1 18.2 CRC 2006,第4–27頁
  19.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Yearbook 2007: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67. ISBN 0199230218, 9780199230211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20. ^ 20.0 20.1 20.2 Moss, William; Eckhardt, Roger.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23: 188, 205, 208, 214 [2006-06-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20). 
  21. ^ 21.0 21.1 Voelz, George L. Plutonium and Health: How great is the risk?.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26): 78–79. 
  22. ^ Yesley, Michael S. (PDF). Los Alamos Science. 1995, 23: 280–283 [200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27). 
  23. ^ 23.0 23.1 NIH contributors. Plutonium, Radioactive. Wireless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ponders (WISER). Bethesda (MD):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public domain text)
  24. ^ ARQ staff. . Actinide Research Quarterly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3rd quarter)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While plutonium dioxide is normally olive green, samples can be various color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olor is a function of chemical purity, stoichiometry, particle size,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although the color resulting from a given preparation method is not always reproducible. 
  25. ^ 25.0 25.1 25.2 NNDC contributors; Alejandro A. Sonzogni (Database Manager). . Upton (NY):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200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26. ^ 26.0 26.1 26.2 26.3 Miner 1968,第544頁
  27. ^ 27.0 27.1 27.2 Hecker, Siegfried S. (PDF).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26: 290–335 [200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9). 
  28. ^ Hecker, Siegfried S.; Martz, Joseph C.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ew Mexico: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26): 242 [200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28). 
  29. ^ 29.0 29.1 29.2 Baker, Richard D.; Hecker, Siegfried S.; Harbur, Delbert R.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83: 148, 150–151 [200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0-17). 
  30. ^ Miner 1968,第542頁
  31. ^ Heiserman 1992,第339頁.
  32. ^ Matlack, George. A Plutonium Primer: An Introduction to Plutonium Chemistry and its Radioactivity.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2. LA-UR-02-6594. 
  33. ^ Dumé, Belle. . PhysicsWeb.org. 2002-11-20 [2010-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34. ^ EPA contributors. . Radiation Glossary.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8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35. ^ Wallner, A.; Faestermann, T.; Feige, J.; Feldstein, C.; Knie, K.; Korschinek, G.; Kutschera, W.; Ofan, A.; Paul, M.; Quinto, F.; Rugel, G.; Steier, P. Abundance of live 244Pu in deep-sea reservoirs on Earth points to rarity of actinide nucle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5956. Bibcode:2015NatCo...6.5956W. ISSN 2041-1723. PMC 4309418 . PMID 25601158. arXiv:1509.08054 . doi:10.1038/ncomms6956. 
  36. ^ Heiserman 1992,第340頁.
  37. ^ Kennedy, J. W.; Seaborg, G. T.; Segrè, E.; Wahl, A. C. Properties of Element 94. Physical Review. 1946, 70 (7–8): 555–556. doi:10.1103/PhysRev.70.555. 
  38. ^ Greenwood 1997,第1259頁
  39. ^ Seaborg, Glenn T.; McMillan, E.; Kennedy, J. W.; Wahl, A. C. Radioactive Element 94 from Deuterons on Uranium. Physical Review. 1946, 69 (7–8): 366–367. doi:10.1103/PhysRev.69.367. 
  40. ^ Bernstein 2007,第76–77頁.
  41. ^ Miotla, Dennis. Assessment of Plutonium-238 Production of Alternatives: Briefing for Nuclear Energy Advisory Committee (PDF). Energy.gov. 21 April 2008 [28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 (PDF)于March 16, 2022). 
  42. ^ . Council for Nuclear Fuel Cycle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Japan. May 2001 [201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43. ^ Bernstein 2007,第75–77頁.
  44. ^ Hoffman, D. C.; Lawrence, F. O.; Mewherter, J. L.; Rourke, F. M. Detection of Plutonium-244 in Nature. Nature. 1971, 234 (5325): 132–134. Bibcode:1971Natur.234..132H. doi:10.1038/234132a0. 
  45. ^ Peterson, Ivars. Uranium displays rare type of radioactivity. Science News (Wiley-Blackwell). December 7, 1991, 140 (23): 373. JSTOR 3976137. doi:10.2307/3976137. 
  46. ^ Hoffman, D. C.; Lawrence, F. O.; Mewherter, J. L.; Rourke, F. M. Detection of Plutonium-244 in Nature. Nature. 1971, 234 (5325): 132–134. Bibcode:1971Natur.234..132H. doi:10.1038/234132a0. Nr. 34. 
  47. ^ Turner, Grenville; Harrison, T. Mark; Holland, Greg; Mojzsis, Stephen J.; Gilmour, Jamie. (PDF). Science. 2004-01-01, 306 (5693): 89–91. Bibcode:2004Sci...306...89T. JSTOR 3839259. PMID 15459384. doi:10.1126/science.1101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11). 
  48. ^ Hutcheon, I. D.; Price, P. B. Plutonium-244 Fission Tracks: Evidence in a Lunar Rock 3.95 Billion Years Old. Science. 1972-01-01, 176 (4037): 909–911. Bibcode:1972Sci...176..909H. JSTOR 1733798. PMID 17829301. doi:10.1126/science.176.4037.909. 
  49. ^ Kunz, Joachim; Staudacher, Thomas; Allègre, Claude J. Plutonium-Fission Xenon Found in Earth's Mantle. Science. 1998-01-01, 280 (5365): 877–880. Bibcode:1998Sci...280..877K. JSTOR 2896480. doi:10.1126/science.280.5365.877. 
  50. ^ Wallner, A.; Faestermann, T.; Feige, J.; Feldstein, C.; Knie, K.; Korschinek, G.; Kutschera, W.; Ofan, A.; Paul, M.; Quinto, F.; Rugel, G.; Steiner, P. Abundance of live 244Pu in deep-sea reservoirs on Earth points to rarity of actinide nucle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30 March 2014, 6: 5956. Bibcode:2015NatCo...6E5956W. arXiv:1509.08054 . doi:10.1038/ncomms6956. 
  51. ^ Emsley 2001,第324–329頁
  52. ^ Martin, James E. Physic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1st. Wiley-Interscience. 2000: 532. ISBN 0471353736. 
  53. ^ Malik, John. (PDF). Los Alamos. September 1985: Table VI [2009-02-15]. LA-88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4). 
  54. ^ 54.0 54.1 FAS contributors.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1998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55. ^ .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56. ^ 56.0 56.1 ARQ contributors. . Actinide Research Quarterly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5, (1)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6). 
  57. ^ 錯報核新聞 無線遭警告[失效連結],《明報》,2011年10月4日

參考書目

  • CRC contributors. David R. Lide , 编.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7th.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 ISBN 0849304873. 
  • Emsley, John. Plutonium.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24–329. ISBN 0198503407. 
  •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Oxford (UK):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7. ISBN 0-7506-3365-4. 
  • Heiserman, David L. Element 94: Plutonium. Exploring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New York (NY): TAB Books. 1992: 337–340. ISBN 0-8306-3018-X. 
  • Miner, William N.; Schonfeld, Fred W. Plutonium. Clifford A. Hampel (editor)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New York (NY): Reinhold Book Corporation. 1968: 540–546. LCCN 68-29938. 
  • Stwertka, Albert. Plutonium. Guide to the Elements Revised.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508083-1. 

外部連結

  • 元素钚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介紹(英文)
  • 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 —— 钚(英文)
  • 元素钚在The Periodic Table of Videos(諾丁漢大學)的介紹(英文)
  • 元素钚在Peter van der Krogt elements site的介紹(英文)
  • WebElements.com – 钚(英文)
  • Sutcliffe, W.G.; et al. .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9). 
  • Johnson, C.M.; Davis, Z.S. .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 97-564 ENR. 1997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IEER contributors. . IEER. 2005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 Bhadeshia, H. . [201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 Samuels, D. . Discover Magazine. 2005, 26 (11) [201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8). 
  • Pike, J.; Sherman, R.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0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 Nuclear Weapon Archive contributors. Plutonium Manufacture and Fabrication. Nuclearweaponarchive.org. 
  • Ong, C. . Nuclear Files.org. 1999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1). 
  • LANL contributors. .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I & II (26)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 NLM contributors. . NLM 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bank.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 Alsos contributors. .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 (MP3)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s Chemistry World: Plutoni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plutonium, 中國大陸译为, 港澳译为鈈, 拼音, 注音, ㄅㄨˋ, 台灣譯為鈽, 拼音, 注音, ㄅㄨˋ, 是一種化學元素, 其化學符號为pu, 原子序數为94, 屬於錒系元素, 是第二個超鈾元素, 具有放射性, 鈽的外觀為銀白色金屬, 接觸空氣後容易腐蝕, 氧化, 在表面生成無光澤的二氧化鈽, 鈽有六种同素異形體和四種氧化態, 易和碳, 鹵素, 矽起化學反應, 鈽暴露在潮濕的空氣中時會產生氧化物和氫化物, 其體積最大可膨脹70, 屑狀的能自燃, 它也是一种放射性毒物, 会於骨髓中富集, 因此, . 鈽 英語 Plutonium 中國大陸译为钚 港澳译为鈈 拼音 bu 注音 ㄅㄨˋ 台灣譯為鈽 拼音 bu 注音 ㄅㄨˋ 是一種化學元素 其化學符號为Pu 原子序數为94 屬於錒系元素 是第二個超鈾元素 具有放射性 鈽的外觀為銀白色金屬 接觸空氣後容易腐蝕 氧化 在表面生成無光澤的二氧化鈽 鈽有六种同素異形體和四種氧化態 易和碳 鹵素 氮 矽起化學反應 鈽暴露在潮濕的空氣中時會產生氧化物和氫化物 其體積最大可膨脹70 屑狀的钚能自燃 它也是一种放射性毒物 会於骨髓中富集 因此 操作 處理鈽元素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鈽 94Pu氫 非金屬 氦 惰性氣體 鋰 鹼金屬 鈹 鹼土金屬 硼 類金屬 碳 非金屬 氮 非金屬 氧 非金屬 氟 鹵素 氖 惰性氣體 鈉 鹼金屬 鎂 鹼土金屬 鋁 貧金屬 矽 類金屬 磷 非金屬 硫 非金屬 氯 鹵素 氬 惰性氣體 鉀 鹼金屬 鈣 鹼土金屬 鈧 過渡金屬 鈦 過渡金屬 釩 過渡金屬 鉻 過渡金屬 錳 過渡金屬 鐵 過渡金屬 鈷 過渡金屬 鎳 過渡金屬 銅 過渡金屬 鋅 過渡金屬 鎵 貧金屬 鍺 類金屬 砷 類金屬 硒 非金屬 溴 鹵素 氪 惰性氣體 銣 鹼金屬 鍶 鹼土金屬 釔 過渡金屬 鋯 過渡金屬 鈮 過渡金屬 鉬 過渡金屬 鎝 過渡金屬 釕 過渡金屬 銠 過渡金屬 鈀 過渡金屬 銀 過渡金屬 鎘 過渡金屬 銦 貧金屬 錫 貧金屬 銻 類金屬 碲 類金屬 碘 鹵素 氙 惰性氣體 銫 鹼金屬 鋇 鹼土金屬 鑭 鑭系元素 鈰 鑭系元素 鐠 鑭系元素 釹 鑭系元素 鉕 鑭系元素 釤 鑭系元素 銪 鑭系元素 釓 鑭系元素 鋱 鑭系元素 鏑 鑭系元素 鈥 鑭系元素 鉺 鑭系元素 銩 鑭系元素 鐿 鑭系元素 鎦 鑭系元素 鉿 過渡金屬 鉭 過渡金屬 鎢 過渡金屬 錸 過渡金屬 鋨 過渡金屬 銥 過渡金屬 鉑 過渡金屬 金 過渡金屬 汞 過渡金屬 鉈 貧金屬 鉛 貧金屬 鉍 貧金屬 釙 貧金屬 砈 類金屬 氡 惰性氣體 鍅 鹼金屬 鐳 鹼土金屬 錒 錒系元素 釷 錒系元素 鏷 錒系元素 鈾 錒系元素 錼 錒系元素 鈽 錒系元素 鋂 錒系元素 鋦 錒系元素 鉳 錒系元素 鉲 錒系元素 鑀 錒系元素 鐨 錒系元素 鍆 錒系元素 鍩 錒系元素 鐒 錒系元素 鑪 過渡金屬 𨧀 過渡金屬 𨭎 過渡金屬 𨨏 過渡金屬 𨭆 過渡金屬 䥑 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 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 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 過渡金屬 鉨 預測為貧金屬 鈇 貧金屬 鏌 預測為貧金屬 鉝 預測為貧金屬 鿬 預測為鹵素 鿫 預測為惰性氣體 釤 鈽 Uqq 錼 鈽 鋂外觀銀白色 在空氣中的失去光澤為深灰色概況名稱 符號 序數鈽 Plutonium Pu 94元素類別錒系金屬族 週期 區3 7 f標準原子質量 244 电子排布 Rn 5f6 7s22 8 18 32 24 8 2歷史發現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 Arthur Wahl Joseph W Kennedy 埃德溫 麥克米倫 1940至1941年 物理性質物態固態密度 接近室温 19 816 g cm 3熔点時液體密度16 63 g cm 3熔点912 5 K 639 4 C 1182 9 F沸點3505 K 3228 C 5842 F熔化热2 82 kJ mol 1汽化热333 5 kJ mol 1比熱容35 5 J mol 1 K 1蒸氣壓壓 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溫 K 1756 1953 2198 2511 2926 3499原子性質氧化态8 7 6 5 4 3 2 1 兩性氧化物 电负性1 28 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 584 7 kJ mol 1原子半径159 pm共价半径187 1 pm雜項晶体结构單斜磁序順磁性 1 電阻率 0 C 1 460 µ W m熱導率6 74 W m 1 K 1膨脹係數 25 C 46 7 µm m 1 K 1聲速2260 m s 1杨氏模量96 GPa剪切模量43 GPa泊松比0 21CAS号7440 07 5最穩定同位素主条目 鈽的同位素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t1 2 衰變方式 能量 MeV 產物238Pu 痕量 87 74年 SF 204 66 2 a 5 5 234U239Pu 100 2 41 104年 SF 207 06 a 5 157 235U240Pu 痕量 6 5 103年 SF 205 66 a 5 256 236U241Pu 人造 14年 b 0 02078 241AmSF 210 83 b 241Am242Pu 痕量 3 73 105年 SF 209 47 a 4 984 238U244Pu 痕量 8 08 107年 a 4 666 240USF 1940年 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和埃德溫 麥克米倫首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實驗室 以氘撞擊鈾 238合成出鈽元素 是繼錼之後第二個被合成出的超鈾元素 3 4 麥克米倫將這個新元素取名Pluto 意為冥王星 西博格便開玩笑提議定其元素符號為Pu 音類似英語中表嫌惡時的口語 pew 科學家隨後在鈾礦中發現了微量的鈽 是矿石中的鈾 238经过中子俘获紧接着發生两次b衰变而成的 238U 239U 239Np 239Pu 因此鈽是少數存在於自然界中的超鈾元素 也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原子序最大的元素 鈽沒有穩定同位素 最長壽的同位素是鈽 244 半衰期約為八千萬年 而工業及軍事上最重要的鈽同位素是鈽 239 半衰期為2 41萬年 常被用來製造核武器 5 鈽 239和鈽 241都易于裂變 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 釋出能量 伽馬射線以及中子輻射 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 並應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爐上 另外 鈽 238的半衰期為88年 並放出a粒子 它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 常用於驅動太空船 而鈽 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 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 因而影響了鈽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 分離鈽同位素的過程成本極高又耗時費力 因此鈽的特定同位素時幾乎都是以特殊反應合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曼哈頓計劃首度將製造微量鈽元素列為主要任務之一 曼哈頓計劃後來成功研製出第一個原子彈 1945年7月的第一次核試驗 三一试验 以及第二次 投於長崎市的 胖子原子彈 都使用了鈽製作內核部分 6 關於鈽元素的人體輻射實驗研究並在未經受試者同意之下進行 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都有數次核試驗相關意外 其中有的甚至造成傷亡 核能發電廠核廢料的清除 以及冷戰期間所打造的核武建設在核武裁減後的廢用 都延伸出日後核武擴散以及環境等問題 非陸上核試驗也會釋出殘餘的原子塵 現已依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明令禁止 目录 1 歷史 1 1 發現 1 2 曼哈顿项目 1 3 冷戰的使用與濫用 1 4 醫學實驗 2 特性 2 1 物理性質 2 2 同素異形體 2 3 化合物與化學性質 2 4 核分裂 2 5 同位素 2 6 衰變熱與裂變性質 3 存量 4 應用 4 1 原子彈 4 2 核燃料 4 3 核廢料 4 4 能源與熱源 5 謠傳 6 參見 7 註釋 8 參考資料 9 參考書目 10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發現 编辑 1934年 恩里科 費米和羅馬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消息 表示他們發現了元素94 7 費米將元素取名 hesperium 並曾在他1938年的諾貝爾獎演說中提及 8 然而 他們的研究成果其實是鋇 氪等許多其他元素的混合物 但由於當時核分裂尚未發明 這個誤會便一直延續 9 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和他在柏克萊的團隊首度製造出鈽 1940年12月14日 鈽 特別是鈽 238 才首度被製造 獨立分離出 1941年2月23日 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 埃德溫 麥克米倫 約瑟夫 肯尼迪和歐亞哲 英语 Arthur Wahl 博士在柏克萊加州大學 在一個60英吋 150公分 的迴旋加速器中以氘核撞擊鈾 首度成功地以物理方法得到鈽元素 10 在1940年的實驗裡 科學家以撞擊直接製造出錼 238 但在二天後產生b衰變 後被認定是元素94的形成 11 1941年3月 科學家團隊將報告寄給 物理評論 雜誌 11 但由於發現了新元素的同位素 鈽 239 能產生核分裂 往後或許能用於製造原子彈 而在出版前遭到撤回 基於安全因素 報告延遲了一年 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順利登載 12 埃德溫 麥克米倫將前發現的超鈾元素以行星海王星 Neptune 命名 並提議以冥王星 Pluto 為系列的下一個元素 即元素94取名 13 西博格原先屬意取名 plutium 但後來認為它的發音不如 plutonium 14 他在一次玩笑中選擇 Pu 作為元素符號 卻在沒有被事先通知的情況下 意外被正式納入元素週期表 西博格亦曾因為誤信他們已經找到週期表中最後一個可能存在的元素 而考慮過 ultimium 意為 最終 或 extremium 意為 極度 等名稱 15 曼哈顿项目 编辑 两名工人在移动平台上向X 10石墨反应堆插入铀燃料棒 世界上第一座钚生产堆是1943年3月杜邦公司在橡树岭建设的X 10石墨反应堆及配套的钚化学分离厂 反应堆是边长为7 3 m的立方体 重1 500吨 由厚达2 1 m的高密度混凝土墙构成辐射防护屏障 铀燃料装在铝质外壳的燃料棒内 空气强制冷却 1943年11月3日装入30吨铀后临界运行 功率500至4000 kW 月产钚500毫克 1944年6月汉福德B 反应堆 为了批产钚239 1943年10月10日杜邦公司开始在华盛顿州汉福德建设大型石墨水冷反应堆 功率25万千瓦 混凝土厂房高37米 计划建造6座反应堆 1944年2月反应堆动工 三座反应堆分别于1944年9月13日 12月17日 1945年2月5日启动 1944年4月 Emilio Segre发现反应堆增殖钚的自发裂变率是加速器制造钚的5倍 这是因为前者含有一定量的钚 240 因此不适用枪型原子弹 只能用于内爆原子弹 冷戰的使用與濫用 编辑 冷戰期間 蘇聯和美方都密集貯存大量的武器級鈽元素 美國在華盛頓州漢福德基地 Hanford Site 和薩凡納河基地 Savannah River Site 的核反應器便製造了103公噸鈽元素 16 俄國估計也有170公噸產量的武器級鈽元素 17 核能工業每年約產出20公噸的副產物鈽元素 18 多達1000公噸的鈽受到儲存 其中超過200公噸或用於製作 或提煉自核武器之中 11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 估計迄2007年全球約有500公噸的鈽庫存量 平均分配於軍用和民用 19 醫學實驗 编辑 参见 人體輻射實驗 自二次大戰起 曼哈頓計畫和其他核武研究計畫的科學家便著手研究鈽對實驗動物及人體的影響 20 科學家發現 動物組織內只要含達每公斤數毫克的鈽就能致死 21 人體實驗方面 科學家以醫院內邁入絕症末期 或因年齡或慢性疾病使預期壽命低於十年的患者為對象 在體內注射五微克劑量的鈽溶液 20 1945年7月 科學家在動物研究發現鈽在骨骼中擴散的情形危險程度更甚於鐳後 將人體注射劑量改降至一微克 21 其中十八名人體實驗對象是在非知後同意的情況下被注射鈽溶液 人體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製作測定人體對鈽的吸收速度的診斷工具 以訂定對鈽相關工作的安全標準 20 现在人们认为這次事件違反醫學倫理和希波克拉底誓詞 許多評論者雖認同此舉確實違背了信任及道德原則 但 鈽物質注射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像初期新聞故事所描繪的那麼嚴重 有害 不過 也不像當時和現今科學家所相信的 沒有絲毫的負面作用 22 特性 编辑物理性質 编辑 鈽和多數金屬一樣具銀灰色外表 尤與鎳特別相似 但它在氧化後會迅速轉為暗灰色 有時呈黃色或橄欖綠 而將其氧化後 會產生一定的熱能 23 24 鈽在室溫下以a型存在 是鈽元素最普遍的結構型態 同素異形體 質地如鑄鐵般堅而易脆 但與其他金屬製成合金後又變得柔軟而富延展性 鈽和多數金屬不同 它不是熱和電的良好導體 它的熔點很低 640 C 而沸點異常的高 3327 C 23 鈽最普遍釋放的游離輻射類型是a粒子發射 即釋放出高能的氦原子核 25 最典型的一種核子武器核心即是以5公斤 約12 5 1024個 鈽原子構成 由於鈽的半衰期為24 100年 故其每秒約有11 5 1012個鈽原子產生衰變 發射出5 157 MeV的a粒子 相當於9 68瓦特能量 a粒子的減速會釋放出熱能 使觸摸時感覺溫暖 13 Rhodes Richard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 New York Simon amp Schuster 1986 659 660 ISBN 0 671 65719 4 Leona Marshall When you hold a lump of it in your hand it feels warm like a live rabbit lt ref gt 電阻率是表物質所能抵抗電流流經強度的物理量 鈽於室溫時的電阻率比一般金屬高很多 而且鈽和多數金屬相反 其電阻率隨溫度降低而提高 26 但近期研究指出 當溫度降至100K以下時 鈽的電阻率會急遽降低 26 電阻率由於輻射損傷 會在20K之後逐漸提高 速率因同位素結構而異 26 鈽具有自發輻射性質 使得晶體結構產生疲勞 即原有秩序的原子排列因為輻射而隨時間產生紊亂 27 然而 當溫度上升超過100K時 自發輻射也能導致退火 削弱疲勞現象 28 鈽和多數金屬不同 它的密度在熔化時變大 約2 5 但液態金屬的密度又隨溫度呈線性下降 26 另外 接近熔點時 鈽的液態金屬具有很高的黏性和表面張力 相較於其他金屬 27 同素異形體 编辑 主条目 鈽的同素異形體 鈽因周圍壓力變化而有六種同素異形體 a b g d d 及e 29 在一般情況下 鈽有六種同素異形體 並在高溫 限定壓力範圍下有第七種 z 存在 29 這些同素異形體的內能相近 但擁有截然不同的密度和晶體結構 因此鈽對溫度 壓力以及化學性質的變化十分敏感 各同素異形體的體積並隨相變而具有極大差異性 27 密度因同素異形體而異 範圍自16 00 g cm3到19 86 g cm3不等 18 諸多同素異形體的存在 造成鈽的狀態易變 使鈽元素的製造變得非常困難 例如 a型存在於室溫的純鈽中 它和鑄鐵有許多相似加工後性質 但只要稍微提高溫度 便會轉成具有可塑性和可鍛造性的b型 30 造成鈽複雜相圖的背後因素迄今仍未被完整解惑 a型屬於低對稱性的單斜結構 因此促成它的易碎性 強度 壓縮性及低傳導性 29 化合物與化學性質 编辑 参见 鈽化合物 鈽在溶液中的各種氧化態 室溫時 純鈽金屬是銀灰色 但因氧化而鏽蝕 31 鈽在水溶液中形成四種離子氧化態 18 Pu III Pu3 藍紫色 Pu IV Pu4 黃棕色 Pu V PuO2 粉紅色 註 1 Pu VI PuO22 粉桔色 Pu VII PuO53 綠色 七價離子較稀有鈽溶液所呈現的顏色決定於氧化態和酸陰離子的性質 32 鈽的酸陰離子種類影響了錯合 原子與中心原子結合 的程度 核分裂 编辑 電解法精煉的武器級鈽元素環狀物 環狀物重5 3公斤 直徑約11公分 足夠製作一枚核彈 它的形狀有助於維繫臨界安全 鈽是一種具放射性的錒系元素 它的5f電子是離域和定域之間的過渡界線 鈽因此常被認為是最複雜的元素之一 33 它的同位素鈽 239是三個最重要的易裂變同位素之一 另外二者為鈾 233和鈾 235 34 鈽 241也具有高度易裂變性 所謂的具 易裂變性 fissile 是指同位素的原子核受到慢中子撞擊後 能夠產生核分裂 並另釋放出足以支持核連鎖反應 進一步促使原子核分裂的中子 同位素 编辑 主条目 鈽的同位素 鈽有二十種已知的同位素 全部都具有放射性 其中壽命最長的是鈽 244 半衰期為8080萬年 也是所有超鈾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核種 其他較長壽的同位素有鈽 242 半衰期為373300年 及鈽 239 半衰期為24110年 其餘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都低於7000年 鈽也有八種同核異構體 但並不穩定 半衰期都不超過一秒 25 钚 244存在于太空中 35 已知的鈽同位素的質量數範圍從228到247不等 其中質量數低於鈽 244 最穩定的鈽同位素 的同位素 主要的衰變方式是自發裂變和a衰變 衰變產物通常生成鈾 92個質子 和錼 93個質子 的同位素 忽略裂變過程產生之二子核的大範圍 質量數大於鈽 244的同位素則以b衰變為主要衰變方式 衰變產物多為鋂 95個質子 鈽 241是錼衰變系的母同位素 透過b衰變变成鋂 241 25 36 鈽 238和鈽 239是最常用的人造同位素 13 鈽 239是用中子轰击鈾 透過下列反應合成的 37 92 238 U 0 1 n 92 239 U 23 5 m i n b 93 239 N p 2 3565 d b 94 239 P u displaystyle mathrm 238 92 U 0 1 n longrightarrow 92 239 U xrightarrow 23 5 min beta 93 239 Np xrightarrow 2 3565 d beta 94 239 Pu 鈾 235裂變中的中子被鈾 238原子核俘獲 形成鈾 239 b衰變將一個中子轉變成質子 形成鎿 239 半衰期為2 36日 另一次b衰變則形成鈽 239 38 合金管工程的學者曾在1940年推導出此反應式 鈽 238是以氘核 D 重氫的原子核 撞擊鈾 238 透過下列反應合成 39 92 238 U 1 2 D 93 238 N p 2 0 1 n 93 238 N p 2 117 d b 94 238 P u displaystyle mathrm 238 92 U 1 2 D longrightarrow 93 238 Np 2 0 1 n quad quad 93 238 Np xrightarrow 2 117 d beta 94 238 Pu 在此反應過程中 一個氘核撞擊鈾 238 生成兩個中子和鎿 238 鎿 238再發射b 粒子 形成鈽 238 40 钚 238也可以由镎 237中子活化而成 41 衰變熱與裂變性質 编辑 鈽同位素會發生放射性衰變 釋放出衰變熱 不同的同位素 單位質量所釋出的熱量也有所差異 衰變熱的單位通常以 瓦特 公斤 或 毫瓦特 公克 計 所有同位素在衰變時都會釋放出微弱的伽馬射線 鈽同位素的衰變熱 42 同位素 衰變方式 半衰期 年 衰變熱 W kg 自發裂變中子 1 g s 簡介鈽 238 a衰變成為鈾 234 87 74 560 2600 衰變熱極高 即使量少也能顯著自燃 使用於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鈽 239 a衰變成為鈾 235 24100 1 9 0 022 現最主要使用的易裂變同位素 鈽 240 a衰變成為鈾 236自發裂變 6560 6 8 910 鈽 239同位素的主要雜質 鈽 241 b衰變成為鋂 241 14 4 4 2 0 049 衰變成為鋂 241 輻射危害的早期研究對象 鈽 242 a衰變成為鈾 238 376000 0 1 1700存量 编辑 澳洲國家科技館 英语 Questacon 展示的鈽金屬樣本 鈽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原子序最大的元素 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痕量的鈽 238 鈽 239 鈽 240和鈽 244 鈽 239是鈾礦中的鈾 238经过中子俘获紧接着發生两次b衰变而成的 238U 239U 239Np 239Pu 43 44 鈾礦中可能還含有極少量的鈽 238 為鈾 238極其罕見地發生雙b衰變所產生 機率只有2 19 10 10 科學家目前已在天然鈾礦石樣本中檢測到其存在 45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内容 歡迎參與翻譯 Due to its relatively long half life of about 80 million years it was suggested that plutonium 244 occurs naturally as a primordial nuclide but early reports of its detection could not be confirmed 46 However its long half life ensured its circulation across the solar system before its extinction 47 and indeed evidence of the spontaneous fission of extinct 244Pu has been found in meteorites 48 The former presence of 244Pu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has been confirmed since it manifests itself today as an excess of its daughters either 232Th from the alpha decay pathway or xenon isotopes from its spontaneous fission The latter are generally more useful because the chemistries of thorium and plutonium are rather similar both are predominantly tetravalent and hence an excess of thorium would not be strong evidence that some of it was formed as a plutonium daughter 49 244Pu has the longest half life of all transuranic nuclides and is produced only in the r process in supernovae and colliding neutron stars when nuclei are ejected from these events at high speed to reach Earth 244Pu alone among transuranic nuclides has a long enough half life to survive the journey and hence tiny traces of live interstellar 244Pu have been found in the deep sea floor Because 240Pu also occurs in the decay chain of 244Pu it must thus also be present in secular equilibrium albeit in even tinier quantities 50 Minute traces of plutonium are usually found in the human body due to the 550 atmospheric and underwater nuclear tests that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to a small number of major nuclear accidents Most atmospheric and underwater nuclear testing was stopped by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in 1963 which was signed and ratifi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nations Continued atmospheric nuclear weapons testing since 1963 by non treaty nations included those by China atomic bomb test above the Gobi Desert in 1964 hydrogen bomb test in 1967 and follow on tests and France tests as recently as the 1990s Because it is deliberately manufactured for nuclear weapons and nuclear reactors plutonium 239 is the most abundant isotope of plutonium by far 51 應用 编辑原子彈 编辑 1945年投於日本長崎市的原子彈內含一個鈽核 同位素鈽 239是核武器中最重要的裂變成份 將鈽核置入反射體 質量數大的物質的反射層 中 能使逃逸的中子再反射回彈心 減少中子的損失 進而降低鈽達到臨界質量的標準量 從原需16公斤的鈽 可減少至10公斤 即一個直徑約10公分的球體的量 52 它的臨界質量約僅有鈾 235的三分之一 13 曼哈頓計畫期間製造的 胖子原子彈 型鈽彈 為了達到極高的密度而選擇使用易爆炸 壓縮的鈽 再結合中心中子源 以刺激反應進行 提高反應效率 因此 鈽彈只需6 2公斤鈽便可達到爆炸當量 相當於2萬噸的三硝基甲苯 TNT 53 54 參見核武器設計 在理想假設中 僅僅4公斤的鈽原料 甚至更少 只要搭配複雜的裝配設計 就可製造出一個原子彈 54 核燃料 编辑 鈽 239常用作核反應爐的核燃料 鈽 239可以在反應爐內合成 是人造易分裂元素 其臨界質量比鈾小 在有水的情況下 650克的鈽即可發生臨界事故 金屬態的鈽較脆弱 熔點低 640 從室溫到熔點有六種同素異形體 結構變化複雜 導熱係數低 僅為鈾的1 6左右 線膨脹係數大 各向異性十分明顯 化學穩定性很差 並極易氧化 易與氫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 這些缺點使金屬態的鈽不適合作為核燃料 一般都以氧化物的形式與氧化鈾混合使用 即混合氧化物燃料 這種鈽與鈾的組合可以實現快中子增殖 因而成為當今著重研究的核燃料之一 核廢料 编辑 主条目 核廢料 一般輕水反應爐所產生的核廢料中含有鈽 但為鈽 242 鈽 239和鈽 238的混合物 它的濃度不足以製作成核武器 不過可以改用作一次性的混氧燃料 MOX fuel 在反應爐中以慢速熱中子放射線照射鈽時 會偶然發生中子俘獲 而增加鈽 242和鈽 240的量 因此反應進行到第二輪之後 鈽只能和快中子反應堆反應 消耗 在反應器中沒有快中子時 普遍情況下 剩餘的鈽通常會被遺棄 形成壽命長 處理棘手的核廢料成分 能源與熱源 编辑 發出光 熱的238PuO2球狀礦 同位素鈽 238的半衰期為87 74年 55 它會放出大量熱能 伴隨著低能的伽馬和自發裂變射線 粒子 56 它是a輻射體 同時具有高輻射能及低穿透性 故僅需低度防護措施 單一紙張就可以抵擋鈽 238所放射出的a粒子 同時 每公斤的鈽 238可產生約570瓦特熱能 13 56 以上特性使鈽 238適宜用於製作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謠傳 编辑中國大陸百科網站百度百科曾經謠傳只要約一粒方糖大小 約5克 的鈽便足以令全球人類死亡 香港無線電視的新聞節目曾引用此謠傳 結果被廣播事務管理局警告 指報道令觀眾驚恐 未有提供足夠證據確保報道準確 57 參見 编辑 核技术主题 化学主题 物理学主题 核子工程 核燃料循環 原子核物理學註釋 编辑 PuO2 離子在溶液中十分不穩定 所佔比例不比Pu4 和PuO22 Pu4 又會將剩餘PuO2 氧化成PuO22 PuO22 再轉而形成Pu3 因此 鈽水溶液會漸漸趨向Pu3 和PuO22 的混合溶液 Crooks William J Nuclear Criticality Safety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ule 10 Criticality Safety in Material Processing Operations Part 1 PDF 2002 2006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 03 20 參考資料 编辑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elements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03 03 in Lide D R 编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6th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2005 ISBN 0 8493 0486 5 Magurno B A Pearlstein S eds Workshop on nuclear data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Upton NY USA 22 Septmber 1980 vol II 1981 pp 835 ff Yang Sarah Historic plutonium sample traced to Seaborg Manhattan Project Berkeley News 2015 01 16 2019 07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6 美国英语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 07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英语 Detection of Plutonium 244 in Nature Nature 234 132 134 19 November 1971 2010 09 1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3 03 Little Boy and Fat Man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2019 07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24 英语 Holden Norman E A Short History of Nuclear Data and Its Evaluation 51st Meeting of the USDOE Cross Section Evaluation Working Group Upton NY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1 2009 0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08 Fermi Enrico Artificial radioactivity produced by neutron bombardment Nobel Lecture PDF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38 12 12 2010 09 2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8 05 Darden Lindley Enrico Fermi Transuranium Elements Slow Neutrons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Inquiry College Park M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8 2008 0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17 LBNL contributors Elements 93 and 94 Advanced Computing for Science Departmen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09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9 20 11 0 11 1 11 2 Emsley 2001 Stwertka 1998 13 0 13 1 13 2 13 3 13 4 Heiserman 1992 第338頁 Clark David L Hobart David E Reflections on the Legacy of a Legend Glenn T Seaborg 1912 1999 PDF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26 56 61 on 57 2009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6 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PBS contributors Frontline interview with Seaborg Frontline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1997 2008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1 05 DOE contributors Historic American Engineering Record B Reactor 105 B Building Richland WA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1 110 2008 12 24 DOE RL 20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7 Cochran Thomas B Safeguarding nuclear weapons usable materials in Russia PDF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llegal Nuclear Traffic Washington DC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Inc 1997 2008 12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7 05 18 0 18 1 18 2 CRC 2006 第4 27頁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Yearbook 2007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67 ISBN 0199230218 9780199230211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20 0 20 1 20 2 Moss William Eckhardt Roger The Human Plutonium Injection Experiments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23 188 205 208 214 2006 06 0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2 2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21 0 21 1 Voelz George L Plutonium and Health How great is the risk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26 78 79 Yesley Michael S Ethical Harm and the Plutonium Injection Experiments PDF Los Alamos Science 1995 23 280 283 2009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3 27 23 0 23 1 NIH contributors Plutonium Radioactive Wireless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ponders WISER Bethesda MD U 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8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22 public domain text ARQ staff Nitric acid processing Actinide Research Quarterly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3rd quarter 2010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5 27 While plutonium dioxide is normally olive green samples can be various color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olor is a function of chemical purity stoichiometry particle size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although the color resulting from a given preparation method is not always reproducible 25 0 25 1 25 2 NNDC contributors Alejandro A Sonzogni Database Manager Chart of Nuclides Upton NY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2008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26 0 26 1 26 2 26 3 Miner 1968 第544頁 27 0 27 1 27 2 Hecker Siegfried S Plutonium and its alloys from atoms to microstructure PDF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26 290 335 2009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3 19 Hecker Siegfried S Martz Joseph C Aging of Plutonium and Its Alloys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ew Mexico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26 242 2009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4 2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29 0 29 1 29 2 Baker Richard D Hecker Siegfried S Harbur Delbert R Plutonium A Wartime Nightmare but a Metallurgist s Dream PDF Los Alamos Scienc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83 148 150 151 2009 02 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10 1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Miner 1968 第542頁 Heiserman 1992 第339頁 Matlack George A Plutonium Primer An Introduction to Plutonium Chemistry and its Radioactivity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2 LA UR 02 6594 Dume Belle Plutonium is also a superconductor PhysicsWeb org 2002 11 20 2010 09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12 EPA contributors Fissile Material Radiation Glossary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8 2008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0 Wallner A Faestermann T Feige J Feldstein C Knie K Korschinek G Kutschera W Ofan A Paul M Quinto F Rugel G Steier P Abundance of live 244Pu in deep sea reservoirs on Earth points to rarity of actinide nucle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5956 Bibcode 2015NatCo 6 5956W ISSN 2041 1723 PMC 4309418 PMID 25601158 arXiv 1509 08054 doi 10 1038 ncomms6956 Heiserman 1992 第340頁 Kennedy J W Seaborg G T Segre E Wahl A C Properties of Element 94 Physical Review 1946 70 7 8 555 556 doi 10 1103 PhysRev 70 55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Greenwood 1997 第1259頁 Seaborg Glenn T McMillan E Kennedy J W Wahl A C Radioactive Element 94 from Deuterons on Uranium Physical Review 1946 69 7 8 366 367 doi 10 1103 PhysRev 69 36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Bernstein 2007 第76 7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ernstein2007 help Miotla Dennis Assessment of Plutonium 238 Production of Alternatives Briefing for Nuclear Energy Advisory Committee PDF Energy gov 21 April 2008 28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March 16 2022 Can Reactor Grade Plutonium Produce Nuclear Fission Weapons Council for Nuclear Fuel Cycle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Japan May 2001 2010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Bernstein 2007 第75 7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ernstein2007 help Hoffman D C Lawrence F O Mewherter J L Rourke F M Detection of Plutonium 244 in Nature Nature 1971 234 5325 132 134 Bibcode 1971Natur 234 132H doi 10 1038 234132a0 Peterson Ivars Uranium displays rare type of radioactivity Science News Wiley Blackwell December 7 1991 140 23 373 JSTOR 3976137 doi 10 2307 3976137 Hoffman D C Lawrence F O Mewherter J L Rourke F M Detection of Plutonium 244 in Nature Nature 1971 234 5325 132 134 Bibcode 1971Natur 234 132H doi 10 1038 234132a0 Nr 34 Turner Grenville Harrison T Mark Holland Greg Mojzsis Stephen J Gilmour Jamie Extinct 244Pu in Ancient Zircons PDF Science 2004 01 01 306 5693 89 91 Bibcode 2004Sci 306 89T JSTOR 3839259 PMID 15459384 doi 10 1126 science 11010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2 11 Hutcheon I D Price P B Plutonium 244 Fission Tracks Evidence in a Lunar Rock 3 95 Billion Years Old Science 1972 01 01 176 4037 909 911 Bibcode 1972Sci 176 909H JSTOR 1733798 PMID 17829301 doi 10 1126 science 176 4037 909 Kunz Joachim Staudacher Thomas Allegre Claude J Plutonium Fission Xenon Found in Earth s Mantle Science 1998 01 01 280 5365 877 880 Bibcode 1998Sci 280 877K JSTOR 2896480 doi 10 1126 science 280 5365 877 Wallner A Faestermann T Feige J Feldstein C Knie K Korschinek G Kutschera W Ofan A Paul M Quinto F Rugel G Steiner P Abundance of live 244Pu in deep sea reservoirs on Earth points to rarity of actinide nucle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30 March 2014 6 5956 Bibcode 2015NatCo 6E5956W arXiv 1509 08054 doi 10 1038 ncomms6956 Emsley 2001 第324 329頁 Martin James E Physic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1st Wiley Interscience 2000 532 ISBN 0471353736 Malik John The Yields of the Hiroshima and Nagasaki Explosions PDF Los Alamos September 1985 Table VI 2009 02 15 LA 881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3 14 54 0 54 1 FAS contributors Nuclear Weapon Design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1998 2008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28 Science for the Critical Masses How Plutonium Changes with Time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 10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14 56 0 56 1 ARQ contributors From heat sources to heart sources Los Alamos made material for plutonium powered pumper Actinide Research Quarterly Los Alamos NM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5 1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2 16 錯報核新聞 無線遭警告 失效連結 明報 2011年10月4日參考書目 编辑CRC contributors David R Lide 编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7th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Taylor amp Francis Group 2006 ISBN 0849304873 Emsley John Plutonium Nature s Building Blocks An A 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24 329 ISBN 0198503407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Oxford UK Butterworth Heinemann 1997 ISBN 0 7506 3365 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Heiserman David L Element 94 Plutonium Exploring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New York NY TAB Books 1992 337 340 ISBN 0 8306 3018 X Miner William N Schonfeld Fred W Plutonium Clifford A Hampel editor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New York NY Reinhold Book Corporation 1968 540 546 LCCN 68 2993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Stwertka Albert Plutonium Guide to the Elements Revised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 19 508083 1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钚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plutonium 元素钚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介紹 英文 EnvironmentalChemistry com 钚 英文 元素钚在The Periodic Table of Videos 諾丁漢大學 的介紹 英文 元素钚在Peter van der Krogt elements site的介紹 英文 WebElements com 钚 英文 Sutcliffe W G et al A Perspective on the Dangers of Plutonium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2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Johnson C M Davis Z S Nuclear Weapons Disposal Options for Surplus Weapons Usable Plutonium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97 564 ENR 1997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IEER contributors Physical Nuclear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utonium IEER 2005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05 Bhadeshia H Plutonium crystallography 2010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08 Samuels D End of the Plutonium Age Discover Magazine 2005 26 11 2010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08 Pike J Sherman R Plutonium production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0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0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Nuclear Weapon Archive contributors Plutonium Manufacture and Fabrication Nuclearweaponarchive org Ong C World Plutonium Inventories Nuclear Files org 1999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1 LANL contributors Challenges in Plutonium Science Los Alamos Science 2000 I amp II 26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1 18 NLM contributors Plutonium Radioactive NLM 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bank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12 Alsos contributors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plutonium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 2009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03 Chemistry in its element podcast MP3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s Chemistry World Plutoni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钚 amp oldid 750944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