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英語:Technetium;中國大陸译为、港澳为拼音注音ㄉㄜˊ】,台灣译为/𨱏拼音注音ㄊㄚˇ】),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Tc原子序數为43,原子量97.99 u。锝的所有同位素都不穩定,是原子序最小的放射性元素。其壽命最長的同位素是锝-98,半衰期420萬年,遠短於地球的年齡,因此所有原始的锝元素,也就是在地球形成時可能存在的鎝,至今都已全部衰變殆盡。地球上現存的大部分锝都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中僅有極少量存在。在礦中,鍀是一種自發裂變產物;在礦石中,鉬經中子俘獲后可以生成鍀。鍀是一種銀灰色的金屬晶體,其化學性質介於同之間。

鍀   43Tc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外觀
閃亮的銀灰色金屬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鍀(Technetium)·Tc·43
元素類別過渡金屬
·週期·7 ·5·d
標準原子質量97.99
电子排布[Kr] 4d5 5s2
2, 8, 18, 13, 2
歷史
預測德米特里·門捷列夫(1871年)
發現卡羅·佩里耶和埃米利奧·塞格雷(1937年)
分離卡羅·佩里耶和埃米利奧·塞格雷(1937年)
物理性質
顏色银灰色
密度(接近室温
11 g·cm−3
熔点2430 K,2157 °C,3915 °F
沸點4538 K,4265 °C,7709 °F
熔化热33.29 kJ·mol−1
汽化热585.2 kJ·mol−1
比熱容24.27 J·mol−1·K−1
蒸氣壓((推斷))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2727 2998 3324 3726 4234 4894
原子性質
氧化态7, 6, 5, 4, 3[1], 2, 1[2], -1, -3
(強酸性)
电负性1.9(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702 kJ·mol−1

第二:1470 kJ·mol−1

第三:2850 kJ·mol−1
原子半径136 pm
共价半径147±7 pm
雜項
晶体结构六方密堆積
磁序順磁性
熱導率50.6 W·m−1·K−1
聲速(細棒)(20 °C)16,200 m·s−1
CAS号7440-26-8
最穩定同位素
主条目:鍀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95mTc 人造 61 ε - 95Mo
γ 0.204, 0.582,
0.835
-
IT 0.0389, e 95Tc
96Tc 人造 4.3天 ε - 96Mo
γ 0.778, 0.849,
0.812
-
97Tc 人造 2.6×106 ε - 97Mo
97mTc 人造 91天 IT 0.965, e 97Tc
98Tc 人造 4.2×106 β 0.4 98Ru
γ 0.745, 0.652 -
99Tc 痕量 2.111×105 β 0.294 99Ru
99mTc 人造 6.01小時 IT 0.142, 0.002 99Tc
γ 0.140 -

在鍀發現以前,德米特里·門捷列夫就已經預測了它的許多性質。在他的周期表中,門捷列夫把這種尚未發現的元素叫做“類錳”,符號為Em。1937年,鍀成為第一個由人工合成而發現的元素。它的英文名來自希腊語τεχνητός,意為“人造”。

鍀的短壽命同位素鍀-99m具有γ放射性,廣泛用於核醫學。鍀-99僅具有β放射性。商業上,鍀的長壽命同位素是反應堆鈾-235裂變的副產物,可以從乏燃料中提取得到。鍀最長壽命的同位素是鍀-98(半衰期為420萬年)。1952年,有人在壽命超過十億年的紅巨星中發現了鍀-98,讓人們認識到恆星可以製造重元素

歷史

搜尋43號元素

根據早期的元素週期律,許多研究者急於找到和命名第43號元素,其較低的原子序數似乎顯示它應當比其他未知元素更容易發現。1828年,德國化學家哥特弗雷德·威爾海姆·奧桑(Gottfried Wilhelm Osann)相信他在礦裏發現了43號元素,並命名為Polinium。但後來證明那只不過是不純的。1846年,有人聲稱發現了元素ilmenium,但後來被證明是不純的。1847年,有人說發現了新元素Pelopium,但也只是混合物[3][4]

在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鉬(原子序為42)與(原子序為44)之間有一個空白。1871年,門捷列夫預言這個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應當排在錳之下,因此與錳有相似的化學性質。門捷列夫把它叫做“類錳”。[5]

1877年,俄羅斯化學家謝爾蓋·柯恩(Serge Kern)稱在鉑礦裏發現了43號元素,並以英國化學家杭弗瑞·戴維(Sir Humphry Davy)的名字命名為Davyum,但最後發現它是銥、的混合物。1896年發現的Lucium最後被確定為。1908年,日本化學家小川正孝日语小川正孝在方釷石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並稱之為“日本素”(Nipponium)。2004年,日本有學者重新檢驗了小川正孝家族保留下來的方釷石樣品。X-射綫譜證明,該樣品中不含43號元素,而是含有與其同的75號元素。小川正孝可能是發現錸的第一人。[6]

1925年,德國化學家瓦尔特·诺达克奥托·伯格伊达·诺达克稱他們發現了75號元素和43號元素,並將43號元素根據諾達克家族的發源地命名為Masurium。[7]他們用電子流轟擊鈮鐵礦石,然後通過對X-射綫波長的分析發現了新元素。[8]因該小組的發現無法重現,他們的發現沒有受到廣泛承認。[9][10]但直到1933年還有人把43號元素叫做Masurium。[11][12]1980年商务印书馆的《新华词典》中,将𨰾作为该元素Masurium的中文译名。至今,1925年諾達克等人是否真正發現了鍀還存在爭議。[12][13]

鍀的正式發現

1936年12月,意大利巴勒莫大學的卡羅·佩里爾(Carlo Perrier)和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Emilio Segrè)終于證實了43號元素的存在。[14]1936年中,塞格雷在美國先後訪問了哥倫比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向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歐內斯特·勞倫斯要一些迴旋加速器上帶有放射性的廢棄部件。於是勞倫斯寄給他了一些曾用做迴旋加速器偏向板的鉬箔。

塞格雷在同事佩里爾的協助下,用化學方法證明鉬箔的放射性來源於一種原子序數為43的新元素。他們成功的分離出了鍀的同位素鍀-95m和鍀-97。[15][16]巴勒莫大學當局希望他們把新元素以巴勒莫的拉丁文名稱Panormus命名為“Panormium”。[15] 1947年,43號元素根據希腊語τεχνητός命名為鍀,意為“人造”。[4][7]塞格雷再度訪問美國。他和格倫·西奧多·西博格一起分離了鍀的介穩態同位素鍀-99m。現在這種同位素被廣泛用於許多核醫學診斷中。[17]

1952年,美國天文學者保羅·麥裏爾在S-型紅巨星光譜中觀察到了鍀的發射譜綫。[18]這些星體的年齡是鍀最長壽同位素半衰期的幾千倍。這意味著它們還在通過核反應產生鍀。當時,恆星通過核合成產生重元素只是一個假說。此觀測無疑給這一假說提供了證據。[16]近來,有觀測表明重元素是在s-過程中通過中子俘獲生成的。[19]

自發現以來,人們一直在搜索自然界中的鍀。1962年,有人從比属刚果瀝青鈾礦中分離出了鍀-99。其含量極低,每公斤鈾礦僅含有0.2納克鍀,[19]鈾-238自發裂變的產物。有證據表明,加蓬奧克洛天然核反应堆曾產生大量的鍀-99,但在過去億萬年中已經幾乎全部衰變為釕-99。[19]

性質

物理性質

鍀是一種銀灰色放射性金屬,外觀與相似。粉狀時呈灰色。純金屬鍀的晶型六方最密堆积。在原子發射光譜中,鍀的特徵譜綫位于363.3、403.1、426.2、429.7和485.3納米。[20]

金屬鍀具有順磁性。在溫度降到7.46 K時,純金屬鍀的單晶成為二型超導體(type-II superconductor)。[a]在這個溫度以下,鍀具有很高的倫敦穿透深度,在所有金屬中僅次於[22]

化學性質

元素周期表中,鍀處在第五周期第七族,位于之間。根據元素週期律,其化學性質應介於這兩种元素之間。但鍀比較不活潑,容易形成共價鍵,不易生成陽離子。這些性質上鍀與錳不同,而更接近于錸。[23]鍀常見的氧化數有+4、+5和+7。[24]金屬鍀能溶于王水硝酸濃硫酸,但不溶于鹽酸[25]

同位素

鎝沒有穩定同位素,即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在元素周期表中,鍀是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中原子序最小的;下一個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是,其原子序數為61。[24]鎝和鉕是液滴模型的特例,而相鄰元素()的穩定性也連帶影響了鎝的穩定性。根據馬陶赫同量異位素規則,若兩個在週期表上相鄰的元素各有一個質量數彼此相等的同位素的話,其中一個必然會有放射性[26][27],而和鎝相鄰的鉬與釕都有對β衰變穩定、且質量數位於照理來說鎝的同位素會對β衰變穩定的質量範圍內的同位素,因而造成鎝沒有穩定的同位素。

即使中子數偶數原子核質子數為奇數核素仍要比質子數為偶數的更不穩定。[28]因此對於原子序數(即質子數)為奇數的元素來說,一般其穩定同位素較少。而前述的鎝和鉕的原子序數皆為奇數,本身可能擁有的穩定同位素數量便少於相鄰的偶數元素,再加上馬陶赫同量異位素規則的影響,造成鎝和鉕可能擁有穩定同位素的質量數被相鄰元素佔去,因而成為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中唯二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

鍀最穩定的同位素分別是鍀-98(半衰期為420萬年)、鍀-97(半衰期為260萬年)和鍀-99(半衰期為21萬1千年)。[29]已知其它還有30种鍀同位素,質量數在85到118之間。[29]這些同位素中大多數的半衰期不超過一個小時。半衰期在兩個小時以上的有鍀-93 (半衰期為2.73小時)、鍀-94 (4.88小時)、鍀-95 (20小時)和鍀-96(4.3天)。[30]

質量數小於鍀-98的鍀同位素衰變時以電子俘獲為主,產物是(原子序為42)。[29]質量數高於鍀-98的鍀同位素衰變時以β衰變為主,產物是(原子序為44)。唯一的例外是鍀-100:它既可以俘獲電子生成鉬,也可以發生β衰變生成釕。[29][31]

鍀還有很多亞穩態同位素,也稱為核同質異能素。以鍀-97m(97mTc;“m”代表“介穩態”)最為穩定,半衰期為91天。[30]鍀-95m半衰期次之(61天)。鍀-99m半衰期為6.01小時。它會釋放出γ射線,轉變成鍀-99。[30]

鍀-99是核反應堆中鈾-235鈈-239裂變的主要產物之一,因此是最常見、最易得的鍀同位素。一克鍀-99每秒鐘衰變6.2×108次(即0.62GBq/克)。[32]

化合物

氫化物和氧化物

鍀和氫氣反應生成鍀氫化物陰離子TcH2−
9
,其晶體結構跟錸氫化物ReH2−
9
類似。六個氫原子組成一個三棱柱,鍀位于三棱柱的体心位置。另外三個氫原子位于通過中心鍀原子並與上、下底面平行平面上,和上、下底面的氫原子呈交錯構象(gauche)。九個氫原子不等同,但是在電子結構上非常相似。鍀在這個離子中的配位數是九。這是鍀化合物的最高配位數。[33]

 
九氢(-I)合锝(VII)酸根阴离子

金屬鍀在潮濕空氣中會漸漸失去光澤。[24]粉狀鍀在氧氣中可以燃燒。現已制得兩種鍀的氧化物:TcO2和Tc2O7。鍀可以被氧化高鍀酸離子TcO
4
[32][24]

在400–450 °C,鍀可以被氧化成淺黃色的七氧化二鍀

4 Tc + 7 O2 → 2 Tc2O7

此化合物的結構中心對稱,共有兩種不同的鍀-氧鍵,鍵長分別為167 pm和184 pm。[34]

以七氧化二鍀為原料,可以制得高鍀酸鈉[35]

Tc2O7 + 2 NaOH → 2 NaTcO4 + H2O

黑色的二氧化鍀可以用鍀或氫氣還原七氧化二鍀來製備。[36]

高鍀酸可以通過Tc2O7和水或氧化性酸反應來製備。可用的酸包括硝酸、濃硫酸、王水和硝酸與鹽酸的混酸。深紅色的高鍀酸是強酸,易吸水。和高錳酸MnO
4
)不同,高鍀酸是一種弱氧化劑。因為水溶性好,高鍀酸鹽是臨床上常用的鍀試劑和催化劑。[37]

高鍀酸陰離子是正四面體結構:四個原子在四面體的四角,鍀原子位于四面體的中心。在濃硫酸中,高鍀酸會轉化成八面體結構的異高鍀酸(technetic(VII) acid)TcO3(OH)(H2O)2[38]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鍀有多种硫化物。鍀可以和直接起反應生成TcS2。Tc2S7則是通過高鍀酸與硫化氫的反應製備:

2 HTcO4 + 7 H2S → Tc2S7 + 8 H2O

在這個反應中鍀(VII)被還原成四价,過量的硫生成雙硫鍵。七硫化二鍀是聚合物,結構為(Tc33–S)(S2)3S6)n,類似于鉬的硫化物 Mo33–S)(S2)62–.[39]

七硫化二鍀受熱後會分解為二硫化鍀和硫單質

Tc2S7 → 2 TcS2 + 3 S

與鍀的反應和硫相似。[40]

 
鍀簇合物Tc6和Tc8

卤化物

锝能形成包括四氯化锝六氟化锝在内的多种卤化物,有关综述参见文献。[41]

碳化鍀和鍀的正交晶相

金屬鍀中如果有少量雜質,會使由部分鍀由六方密堆积轉變成為正交晶系結構。當含碳量超過15-17%時,轉變趨於完全,生成立方晶系的碳化鍀,化學式近似為Tc6C。其結構不會再隨碳含量增加而變化。[42]

簇合物和有機配合物

鍀有幾种已知的簇合物,包括Tc4、Tc6、Tc8和Tc13[43][44]較穩定的Tc6和Tc8簇合物擁有棱柱型結構。垂直方向上的鍀原子以三鍵相連接,水平方向的則以單鍵連接。每個鍀原子有六個鍵,剩餘價電子通過直立鍵同一個鹵素原子,或者通過橋鍵與兩個鹵素原子相連接,比如[45]

 
鍀的有機配合物[46]

鍀可以形成衆多的有機配合物。因為它們在核醫學方面的重要性,對鍀配合物的研究較為充分。羰基鍀Tc2(CO)10為白色固體。[47]此化合物中,兩個鍀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很弱,每個鍀原子與五個羰基八面體結構鍵合。鍀-鍀鍵鍵長為303 pm[48][49]比金屬鍀中原子間距(272pm)長得多。和鍀同族的錳和錸也可形成類似的羰基化合物。[50]

右圖中所示的有機鍀配合物在核醫學中應用廣泛。其鍀-氧雙鍵垂直於環平面。這個氧原子也可以被氮原子替換。[51]

存象和生產

 
鈾礦中含有痕量的鍀。

地殼中僅含有極微量天然鍀,是鈾礦自發裂變的產物。据估計,一公斤鈾礦含有一納克鍀。[16][52][53]某些S型、M型和N型紅巨星吸收光譜中有鍀的特徵吸收。[25][54]這種紅巨星被戲稱為“鍀星”(technetium stars)。[55]

裂變核廢料

每年大量的鍀被人類從乏燃料中分離提取出來。反應堆中1克鈾-235裂變可以產生27毫克鍀-99,產額為6.1%。[32]如果以鈾-233為燃料,鍀-99產額為4.9%;如果以鈈-239為燃料,鍀-99產額為6.21%。[56]据估計,從1983年到1994年,人類反應堆中一共產生了78噸鍀,是地球上鍀最主要的來源。[57][58]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商業用途。[b]

鈾-235和鈈-239的裂變都可以產生鍀-99。因此,鍀-99不但存在于核廢料中,也存在于裂變核武器爆炸后產生的放射性落下灰中。在乏燃料貯存過程中,鍀-99的放射性在104到106年之間將居主導地位。[57]据估算,1945年到1994年間大氣層核試驗一共向環境釋放了250公斤鍀。[57][60]截至1986年,人類核反應堆一共排放了1600公斤鍀,主要是在乏燃料再處理過程中排放的;大部分進入海洋。隨著再處理技術的發展,反應堆鍀的排放逐漸減少。到2005年,最主要的排放源是英國謝拉斐爾德再處理厰(Sellafield Ltd)。据估計,1995年到1999年,該廠一共向愛爾蘭海排放了900公斤鍀。[58]2000年后,法律規定該廠每年只能排放140公斤鍀。[61]該廠的排放導致某些海產品含有微量的鍀。比如,英國坎布里亞郡西部捕獲的歐洲龍蝦和魚含有1 Bq/公斤的鍀。[62][63][c]

鍀的商業用途

以鈾或鈈為燃料的核反應堆一直不停地產生介穩態核素鍀-99m。但乏燃料都要經過數年冷卻,到再處理的時候鉬-99和鍀-99m已經完全衰變了。經過鈈鈾提取(PUREX)之後的液料含有高濃度的鍀(以TcO
4
形式存在),基本上全部是鍀-99,鍀-99m已經消失殆盡。[65]

絕大部分醫用鍀-99m是在反應堆裏輻照高濃縮鈾(鈾-235含量超過20%)靶子,然后在再處理厰分離出鉬-99,[66]最後在醫院提取由鉬-99衰變而生成的鍀-99m。[67][68]在鍀-99m製備機中,含有鉬-99的鉬酸MoO2−
4
)被吸附酸性氧化鋁上,裝載到一個帶有輻射防護屏的色譜柱中。這種機器又被稱為“鍀奶牛”,有時也叫做“鉬奶牛”。鉬-99半衰期為66小時,比較便於運輸。用鹽水(氯化鈉水溶液)做淋洗劑,便可將含有鍀-99m的高鍀酸鹽淋洗下來。

和從裂變產物中提取鉬-99相比,通過輻照高濃縮鈾的方法大大減化了化學分離的步驟。此法的缺點是需要高濃縮鈾-235,會引起諸多的安全問題,比如核材料走私核擴散等。[69][70]

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鍀由兩座反應堆提供:加拿大曹爾克河實驗室的國家研究通用反應堆荷蘭核研究和咨詢集團的帕滕反應堆。這兩座反應堆建於1960年代,都已經接近退役期限。加拿大擬建的兩座“多功能應用物理晶格實驗”反應堆本來計劃生產超過全世界總需求一倍的鍀,但在2008年在試車成功后被封堆,整個計劃取消。這給鍀將來的供應前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71]

2009年8月,曹爾克河實驗室反應堆開始封堆維修,計劃於2010年4月再次運行。2010年2月19日,帕滕反應堆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封堆維修。每年千百萬人需要鍀-99m,供應缺口迫使一些醫生重新啓用20年前的老技術。[72]令人稍感寬慰的是,波蘭瑪利亞研究反應堆宣佈開發了一種製備鍀-99m的新技術。[73]曹爾克河實驗室反應堆於2010年8月重新啓動.一個月后帕滕反應堆也再次運轉。[74]鍀-99m的供應危機暫時得以緩解。

廢物處理

鍀-99的半衰期長,容易形成易溶于水的高鍀酸鹽(TcO
4
)。這些對於核廢料的長期儲存和處理以及減少排放不利。在再處理工廠中,許多提取和分離裂變產物的過程和工藝主要針對陽離子,比如銫-137鍶-90,類似高鍀酸鹽的放射性陰離子則暢通無阻。在現有的陸地埋藏方案中,最大的問題是污染。高鍀酸鹽和碘離子I
)溶解性好,不易被土壤、岩石和礦物吸附,很有可能隨水遷移。比較而言,鈈、鈾和銫更容易被土壤吸附。通過某些微生物活動,鍀可以在一些環境富集,比如在湖底沉積物中。[75]因此,鍀的環境化學是相當活躍的研究領域。[76]

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核嬗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已經證明鍀-99的嬗變可行。用中子流轟擊金屬鍀-99生成短壽命產物鍀-100(半衰期為16秒),後者經過β衰變變成釕-100(穩定同位素)。這個方法對鍀-99靶的純度要求很高。如果靶中有微量錒系元素,比如或者,它們會在中子的轟擊下裂變,生成具有高放射性的裂變產物。該方法還可能生成釕-106(半衰期為374天)。它的存在會延長分離釕-100之前所需要的冷卻時間。[77]

從乏燃料中分離鍀-99是個漫長過程。在再處理工藝中,它出現在鈾和鈈回收后的高放射性廢液中。經過幾年的冷卻后,該廢液的放射性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後,鍀-99可以用幾種化學萃取方法回收,產生高純度的金屬鍀。[78]

中子活化

鉬-98經中子活化后可生成鉬-99,然後衰變成鍀-99m。[79]其它鍀同位素在裂變中產額較低,一般通過中子輻照前体同位素製備。比如,鍀-97是用中子轟擊釕-96生產。[80]

粒子加速器

1971年,有人在醫用回旋加速器用22兆電子伏特質子轟擊鉬-100(純度>99.5%)靶子,通過反應100Mo(p,2n)99mTc製備鍀-99m。[81]2010年代鍀的短缺讓人們重新審視此法。[72]使用加速器,還可以通過(n,2n)或(γ,n)反應從鉬-100製備鉬-99,進而得到鍀-99m。[82][83][84]

應用

核醫學和生物學

 
一名患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頸部鍀閃爍掃描圖譜。

鍀-99m半衰期較短(6.01小時),並釋放出容易檢測的軟γ射線(140千電子伏特),因此在核醫學上用於人體示蹤劑。[16][32]截止2000年,含有鍀-99m的常見放射性藥物有31種,用於大腦心肌甲狀腺膽囊骨骼血液等器官和腫瘤造影和功能性研究。[85]

鍀-95m半衰期稍長,為61天。它也可以用做植物牲畜等的示蹤劑,以及研究鍀在環境中的遷移。[86]

工業及化學應用

鍀-99是一種純β輻射源,釋放出低能量β粒子。它的半衰期很長,所以輻射變化很緩慢。從放射性廢物中提取的鍀可以達到很高的化學純度和同位素純度。因此,鍀-99是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認證的標準β輻射源,用於儀器校準。[87]有人提議將鍀-99用於光電器件和納米級的核電池[88]

類似,鍀也可以作為催化劑。對某些反應,比如異丙醇脫氫反應,鍀的催化活性比錸和鈀高得多。但是,其放射性限制了它在催化上的應用。[89]

高鍀酸鉀在很低的濃度(55 ppm)就可以防止鋼鐵銹蝕,甚至在250 °C仍有抗銹的能力。[90]因此,高鍀酸鹽可能可以用作鋼鐵的防銹劑。但是鍀的放射性決定了鍀防銹劑只能用於封閉體系。[91]鉻酸鹽CrO2−
4
也能防銹,但其有效濃度是高鍀酸鉀的10倍。在一個實驗中,一塊碳鋼被浸泡在高鍀酸鹽水溶液中20年仍沒有銹蝕。[90]高鍀酸鹽防銹的機理尚不明確,但似乎是在鋼鐵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層。一種理論認為,高鍀酸鹽和鋼鐵的表面發生反應,生成了一薄層緻密的二氧化鍀,保護鋼鐵不受氧化。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麽鐵粉能從水中吸附高鍀酸離子。但當高鍀酸離子濃度下降到某一最小濃度時,鐵粉對該離子的吸附停止。高濃度干擾離子的存在也會抑制鐵粉對高鍀酸離子的吸附。[92]

如上所述,鍀的放射性限制了它作為防銹劑的實際應用。有人提議把高鍀酸鹽用於沸水堆鋼鐵構件的腐蝕防護,但是此建議未獲採用。[92]

鍀的安全使用

在生物體内鍀沒有任何已知的功能。[25]鍀的化學毒性似乎比較小。連續幾個星期給小白鼠喂飼含有15微克/克鍀的食物,其血液體重器官重量和進食量未觀察到顯著的變化。[93]鍀的放射毒性取決於鍀化合物組成、輻射類型和鍀同位素的半衰期。[94]

使用所有鍀同位素都必須謹慎。最大的健康風險是吸入帶有鍀同位素的灰塵,可以致肺癌。最常見的同位素鍀-99釋放出低能量β粒子,甚至無法貫穿實驗室玻璃器皿。因此和鍀化合物接觸時,手套箱基本沒有必要,通風櫥便可以很好的消除其危害。[95]

註釋

  1. ^ 對於99.9%純度的鍀,晶體缺陷和雜質會使轉變溫度上升至11.2 K[21]
  2. ^ 截至2005年,持有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許可的人仍然可以獲得含鍀-99的高鍀酸銨[59]
  3. ^ 厭氧梭菌屬(Clostridium)細菌可以將鍀(VII)還原成鍀(IV)。其還原能力也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鍀在工業污水和其他地表環境中的遷移。[64]

參考資料

  1. ^ . OpenMOPAC.net. [200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2. ^ . OpenMOPAC.net. [200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3). 
  3. ^ Kobell, V. Ueber eine eigenthümliche Säure, Diansäure, in der Gruppe der Tantal- und Niob- verbindungen. Journal für Praktische Chemie. 1860, 79 (1): 291–303. doi:10.1002/prac.18600790145. 
  4. ^ 4.0 4.1 Holden, N. E. Hist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Discoverers.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9-05-05]. (原始内容于2011-07-21). 
  5. ^ Jonge, F. A. A.; Pauwels, EK. Technetium, the missing el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1996, 23 (3): 336–44. PMID 8599967. doi:10.1007/BF00837634. 
  6. ^ Yoshihara, H. K. Discovery of a new element 'nipponium': re-evaluation of pioneering works of Masataka Ogawa and his son Eijiro Ogawa. Atomic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 Acta, Part B). 2004, 59 (8): 1305–1310. Bibcode:2004AcSpe..59.1305Y. doi:10.1016/j.sab.2003.12.027. 
  7. ^ 7.0 7.1 van der Krogt, P. . [200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8. ^ Emsley 2001,第423頁
  9. ^ Armstrong, J. T. Technetium.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03 [2009-11-11]. doi:10.1021/cen-v081n036.p110. (原始内容于2008-10-06). 
  10. ^ Nies, K. A. Ida Tacke and the warfare behind the discovery of fission. 2001 [2009-05-05]. (原始内容于2009-08-09). 
  11. ^ Weeks, M. E.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X. Recently discovered element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3: 161–170. 
  12. ^ 12.0 12.1 Armstrong, J. T. Technetium.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03 [2013-03-21]. doi:10.1021/cen-v081n036.p110. (原始内容于2008-10-06). 
  13. ^ Zingales, R.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5, 82 (2): 221–227 [2013-03-21]. Bibcode:2005JChEd..82..221Z. doi:10.1021/ed082p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14. ^ Heiserman 1992,第164頁
  15. ^ 15.0 15.1 Perrier, C.; Segrè, E. Technetium: The Element of Atomic Number 43. Nature. 1947, 159 (4027): 24. Bibcode:1947Natur.159...24P. PMID 20279068. doi:10.1038/159024a0. 
  16. ^ 16.0 16.1 16.2 16.3 Emsley, J.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22–425. ISBN 0-19-850340-7. 
  17. ^ Chapter 1.2: Early Days at the Berkeley Radiation Laborator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15 [2013-03-21]. ISBN 1-86094-08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4). 
  18. ^ Merrill, P. W. Technetium in the stars. Science. 1952, 115 (2992): 479–89 [484]. Bibcode:1952Sci...115..479.. doi:10.1126/science.115.2992.479. 
  19. ^ 19.0 19.1 19.2 Schwochau 2000,第7–9頁
  20. ^ Lide, David R. Line Spectra of the Elements. The CRC Handbook. CRC press. 2004–2005: 10–70 (1672). ISBN 978-0-8493-0595-5. 
  21. ^ Schwochau 2000,第96頁
  22. ^ Autler, S. H. (PDF). Proceedings of the 1968 Summer Study on Superconducting Devices and Accelerators. [2009-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14). 
  23. ^ Greenwood 1997,第1044頁
  24. ^ 24.0 24.1 24.2 24.3 Husted, R. .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3-12-15 [200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25. ^ 25.0 25.1 25.2 Hammond, C. R. The Elements.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CRC press. 2004. ISBN 0-8493-0485-7. 
  26. ^ Thyssen, Pieter; Binnemans, Koen; Shinohara, Hisanori; Saito, Yahachi; Gulay, Lubomir D.; Daszkiewicz, Marek; Yan, Chun-Hua; Yan, Zheng-Guan; Du, Ya-Ping. Gschneider, Karl A., Jr.; Bünzli, Jean-Claude; Pecharsky, Vitalij K. , 编. Handbook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 2011: 66 [January 14, 2012]. ISBN 978-0-444-53590-0.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27. ^ Holleman, Arnold Frederik; Wiberg, Egon, Wiberg, Nils , 编, Inorganic Chemistry, 由Eagleson, Mary; Brewer, William翻译, San Diego/Berlin: Academic Press/De Gruyter: 84, 2001, ISBN 0-12-352651-5 
  28. ^ Clayton, D. D. Principles of stellar evolution and nucleosynthesis: with a new pref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547. ISBN 0-226-10953-4. 
  29. ^ 29.0 29.1 29.2 29.3 NNDC contributors. Sonzogni, A. A. , 编. Chart of Nuclides. New York: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2009-11-11]. (原始内容于2008-05-22). 
  30. ^ 30.0 30.1 30.2 Holden, N. E. Lide. D. R. , 编.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7th.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 11–88–11–89. ISBN 0-8493-0487-3. 
  31. ^ Lide, David R. (编). Table of the isotopes. The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CRC press. 2004–2005. 
  32. ^ 32.0 32.1 32.2 32.3 Rimshaw, S. J. Hampel, C. A. ,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New York: Reinhold Book Corporation. 1968: 689–693. 
  33. ^ Schwochau 2000,第146頁
  34. ^ Krebs, B. Technetium(VII)-oxid: Ein Übergangsmetalloxid mit Molekülstruktur im festen Zustand. Angewandte Chemie. 1969, 81 (9): 328–329. doi:10.1002/ange.19690810905. 
  35. ^ Herrell, A. Y.; Busey, R. H.; Gayer, K. H. Technetium(VII) Oxide, in Inorganic Syntheses XVII. 1977: 155–158. ISBN 0-07-044327-0. 
  36. ^ Schwochau 2000,第108頁
  37. ^ Schwochau 2000,第127–136頁
  38. ^ Poineau, Frederic; et al. (PDF). Dalton Transactions. 2010, 39 (37): 8616–8619 [2013-03-21]. PMID 20730190. doi:10.1039/C0DT00695E.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05). 
  39. ^ Lukens, W. W.; et al. (PD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 (20): 8064–8070 [2013-03-21]. PMID 16295876. doi:10.1021/es050155c.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4). 
  40. ^ Schwochau 2000,第112–113頁
  41. ^ Poineau, Frederic; Johnstone, Erik V.; Czerwinski, Kenneth R.; Sattelberger, Alfred P.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etium Halide Chemistry.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014-01-07, 47 (2): 624–632. ISSN 0001-4842. doi:10.1021/ar400225b. 
  42. ^ German, K. E.; et al. Tc Carbide and New Orthorhombic Tc Metal Phase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5, 39 (20): 211–214. [永久失效連結]
  43. ^ Cotton 1999,第985頁
  44. ^ Löwdin, P.-O.; Brändas, E.; Kryachko, E. S. Fundamental world of quantum chemistry: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Per-Olov Löwdin 2. Springer. 2003: 479. ISBN 1-4020-1286-1. 
  45. ^ German, K. E.; Kryutchkov, S. V. Polynuclear Technetium Halide Clusters. Russi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 47 (4): 578–583. 
  46. ^ 3,3,9,9-Tetramethyl-4,8-diazaundecane-2,10-dione dioximato-oxotechnetium(V) [TcO(pnao)]; Schwochau 2000,第176頁
  47. ^ Hileman, J. C.; Huggins, D. K.; Kaesz, H. D. Technetium carbony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61, 83 (13): 2953–2954. doi:10.1021/ja01474a038. 
  48. ^ Bailey, M. F.; Dahl, Lawrence 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Ditechnetium Decacarbonyl. Inorganic Chemistry. 1965, 4 (8): 1140–1145. doi:10.1021/ic50030a011. 
  49. ^ Wallach, D. Unit cell and space group of technetium carbonyl, Tc2(CO)10. Acta Crystallographica. 1962, 15 (10): 1058. doi:10.1107/S0365110X62002789. 
  50. ^ Schwochau 2000,第286, 328頁
  51. ^ Jurisson, S.; Schlemper, E. O.; Troutner, D. E.; Canning, L. R.; Nowotnik, D. P.; Neirinckx, R. 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x-ray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s of technetium(V)-oxo-tetradentate amine oxime complexes. Inorganic Chemistry. 1986, 25 (4): 543–549. doi:10.1021/ic00224a031. 
  52. ^ Dixon, P.; Curtis, David B.; Musgrave, John; Roensch, Fred; Roach, Jeff; Rokop, Don. Analysis of Naturally Produced Technetium and Plutonium in Geologic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7, 69 (9): 1692–9. PMID 21639292. doi:10.1021/ac961159q. 
  53. ^ Curtis, D.; Fabryka-Martin, June; Dixon, Paul; Cramer, Jan. Nature's uncommon elements: plutonium and technetiu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9, 63 (2): 275. Bibcode:1999GeCoA..63..275C. doi:10.1016/S0016-7037(98)00282-8. 
  54. ^ Moore, C.E. Technetium in the Sun. Science (New York, N.Y.). 1951, 114 (2951): 59–61. Bibcode:1951Sci...114...59M. PMID 17782983. doi:10.1126/science.114.2951.59. 
  55. ^ Branch, David; Peery, Benjamin F. A search for ²⁶A1 in the spectra of technetium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70, 82 (489): 1060–1064. 
  56. ^ Schwochau 2000,第374–404頁
  57. ^ 57.0 57.1 57.2 Yoshihara, K.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K. Yoshihara and T. Omori (编).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Technetium and Rhenium 176.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96: 17–35. ISBN 978-3-540-59469-7. doi:10.1007/3-540-59469-8_2. 
  58. ^ 58.0 58.1 Garcia-Leon, M.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5, 6 (3): 253–259 [2013-03-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5). 
  59. ^ Hammond, C. R. The Elements.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CRC press. 2004. ISBN 0-8493-0485-7. 
  60. ^ Desmet, G.; Myttenaere, C.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Springer. 1986: 69. ISBN 0-85334-421-3. 
  61. ^ Tagami, K.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3, 4: A1–A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3). 
  62. ^ Szefer, P.; Nriagu, J. O. Mineral components in foods. CRC Press. 2006: 403. ISBN 0-8493-2234-0. 
  63. ^ Harrison, J. D.; Phipps, A. Gut transfer and doses from environmental technetium. J. Radiol. Prot. 2001, 21 (1): 9–11. Bibcode:2001JRP....21....9H. PMID 11281541. doi:10.1088/0952-4746/21/1/004. 
  64. ^ Francis, A. J.; Dodge, C. J.; Meinken, G. E. Biotransformation of pertechnetate by Clostridia. Radiochimica Acta. 2002, 90 (9–11_2002): 791–797 [2022-11-13]. doi:10.1524/ract.2002.90.9-11_2002.791. (原始内容于2022-11-13). 
  65. ^ Schwochau 2000,第39頁
  66. ^ Moore, P.W.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 official publication,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pril 1984, 25 (4): 499–502 [2012-05-11]. PMID 610054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04). 
  67. ^ US 3799883,Hirofumi Arino,「Silver coated charcoal step」,发行于March 26, 1974,指定于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68. ^ Committee on Medical Isotope Production Without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Medical Isotope Production Without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 vii [2009-08-27]. ISBN 0-309-13040-9. (原始内容于2019-07-10). 
  69. ^ Lützenkirchen, K.-R.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6). 
  70. ^ Snelgrove, J. L.; et al. (PDF). 1995 [2009-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28). 
  71. ^ Thomas, Gregory S.; Maddahi, Jamshid. The technetium shortage.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2010, 17 (6): 993–8. PMID 20717761. doi:10.1007/s12350-010-9281-8. 
  72. ^ 72.0 72.1 Guérin, B.; Tremblay, S.; Rodrigue, S.; Rousseau, J.A.; Dumulon-Perreault, V.; Lecomte, R.; van Lier, J.E.; Zyuzin, A.; van Lier, E.J.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 official publication,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pril 2010, 51 (4): 13N–6N [2012-05-11]. PMID 2035134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8). 
  73. ^ Wals, M. L. . New York Times. 2010-02-16 [201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74. ^ Shaw, Gina. . Clinical Oncology News. OCTOBER, 2010 [2010-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75. ^ German, Konstantin E.; Firsova, E.V. . Russ. Radiochemistry. 2003, 45 (6): 250–6 [2013-03-21]. doi:10.1023/A:10260081088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76. ^ Shaw, G. Radioactivity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Elsevier. 2007: 147. ISBN 0-08-043872-5. 
  77. ^ Altomare, P; et al.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9 [201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78. ^ Schwochau 2000,第87–96頁
  79. ^ (PDF). IAEA. [2009-08-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21). 
  80. ^ Kelly, J. J. Effluent and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surveillance: a symposium. ASTM International. 1980: 91. 
  81. ^ Beaver, J.E.; Hupf, H.B.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November 1971, 12 (11): 739–41 [2013-03-21]. PMID 51136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8). 
  82. ^ Scholten, Bernhard; Lambrecht, Richard M.; Cogneau, Michel; Vera Ruiz,, Hernan; Qaim,, Syed M. Excitation functions for the cyclotron production of 99mTc and 99Mo.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1999-05-25, 51 (1): 69–80. doi:10.1016/S0969-8043(98)00153-5. 
  83. ^ Takács, S.; Szűcs, Z.; Tárkányi, F.; Hermanne, A.; Sonck, M. Evaluation of proton induced reactions on 100Mo: New cross sections for production of 99mTc and 99Mo.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03-01-01, 257 (1): 195–201. doi:10.1023/A:1024790520036. 
  84. ^ Celler, A.; Hou, X.; Bénard, F.; Ruth, T. Theoretical modeling of yields for proton-induced reactions on natural and enriched molybdenum targets.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1-09-07, 56 (17): 5469–5484. Bibcode:2011PMB....56.5469C. PMID 21813960. doi:10.1088/0031-9155/56/17/002. 
  85. ^ Schwochau 2000,第414頁
  86. ^ Schwochau 2000,第12–27頁
  87. ^ Schwochau 2000,第87頁
  88. ^ University Research Program in Robotics REPORT (PDF).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6-11-30 [2007-10-12].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7-10). 
  89. ^ Schwochau 2000,第87–90頁
  90. ^ 90.0 90.1 Emsley 2001,第425頁
  91. ^ EPA: 402-b-04-001b-14-final (PDF).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July 2004 [2008-08-04]. (原始内容 (PDF)于2014-03-08). 
  92. ^ 92.0 92.1 Schwochau 2000,第91頁
  93. ^ Desmet, G.; Myttenaere, C.;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Radiation Protection Programme, France. Servic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sur l'environnement, United States. Dept. of Energy. Office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Springer, 1986. 1986-05-31: 392–395. ISBN 0-85334-421-3. 
  94. ^ Schwochau 2000,第371–381頁
  95. ^ Schwochau 2000,第40頁

引用書目

  • Cotton, F. A.; Wilkinson, G.; Murillo, C. A.; Bochmann, M.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ISBN 0-471-19957-5. 
  • Emsley, J.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Englan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850340-7. 
  •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7. ISBN 0-7506-3365-4. 
  • Heiserman, D. L. Element 43: Technetium. Exploring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New York: TAB Books. 1992. ISBN 0-8306-3018-X. 
  • Schwochau, K. Technetium: chemistr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Wiley-VCH. 2000. ISBN 3-527-29496-1. 

參考書目

  • B.J. Wilson (编). The radiochemical Manual 2nd. 1966. ISBN 0-7058-1768-7. (英文)
  • Scerri, 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13-03-21]. ISBN 0-19-53057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8). (英文)
  • Choppin, G.; Liljenzin, J-O; Rydberg, J. Nuclear Mass and Stability. Radiochemistry and nuclear chemistry 3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2: 41–57. ISBN 978-0-7506-7463-8. (英文)

外部連結

  • 元素锝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介紹(英文)
  • 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 —— 锝(英文)
  • 元素锝在The Periodic Table of Videos(諾丁漢大學)的介紹(英文)
  • 元素锝在Peter van der Krogt elements site的介紹(英文)
  • WebElements.com – 锝(英文)
  • WebElements.com – Techneti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 – Technetium(英文)
  • Nudat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國家核數據中心的核素圖表(英文)
  • Nuclides and Isotop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urteenth Edition: Chart of the Nuclides,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89(英文)
  • (MP3)取自皇家化學學會的《化學世界》雜誌(Chemistry World): (英文)


重定向至此, 關於在列车编组中标作tc, trailer, controller, 的带驾驶室的无动力车, 請見, 控制车,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扩展b区汉字, 𨰾, 𨱏,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英語, technetium, 中國大陸译为, 港澳为鍀, 拼音, 注音, ㄉㄜˊ, 台灣译为鎝, 𨱏, 拼音, 注音, ㄊㄚˇ, 是一種化學元素, 其化學符號为tc, 原子序數为43, 原子量為7001979900000000000, 的所有同位素都不穩定, 是原子序最小的放射. Tc 重定向至此 關於在列车编组中标作Tc Trailer controller 的带驾驶室的无动力车 請見 控制车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扩展B区汉字 𨰾 𨱏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鍀 英語 Technetium 中國大陸译为锝 港澳为鍀 拼音 de 注音 ㄉㄜˊ 台灣译为鎝 𨱏 拼音 tǎ 注音 ㄊㄚˇ 是一種化學元素 其化學符號为Tc 原子序數为43 原子量為7001979900000000000 97 99 u 锝的所有同位素都不穩定 是原子序最小的放射性元素 其壽命最長的同位素是锝 98 半衰期420萬年 遠短於地球的年齡 因此所有原始的锝元素 也就是在地球形成時可能存在的鎝 至今都已全部衰變殆盡 地球上現存的大部分锝都是人工合成的 自然界中僅有極少量存在 在鈾礦中 鍀是一種自發裂變產物 在鉬礦石中 鉬經中子俘獲后可以生成鍀 鍀是一種銀灰色的金屬晶體 其化學性質介於同族的錳和錸之間 鍀 43Tc氫 非金屬 氦 惰性氣體 鋰 鹼金屬 鈹 鹼土金屬 硼 類金屬 碳 非金屬 氮 非金屬 氧 非金屬 氟 鹵素 氖 惰性氣體 鈉 鹼金屬 鎂 鹼土金屬 鋁 貧金屬 矽 類金屬 磷 非金屬 硫 非金屬 氯 鹵素 氬 惰性氣體 鉀 鹼金屬 鈣 鹼土金屬 鈧 過渡金屬 鈦 過渡金屬 釩 過渡金屬 鉻 過渡金屬 錳 過渡金屬 鐵 過渡金屬 鈷 過渡金屬 鎳 過渡金屬 銅 過渡金屬 鋅 過渡金屬 鎵 貧金屬 鍺 類金屬 砷 類金屬 硒 非金屬 溴 鹵素 氪 惰性氣體 銣 鹼金屬 鍶 鹼土金屬 釔 過渡金屬 鋯 過渡金屬 鈮 過渡金屬 鉬 過渡金屬 鎝 過渡金屬 釕 過渡金屬 銠 過渡金屬 鈀 過渡金屬 銀 過渡金屬 鎘 過渡金屬 銦 貧金屬 錫 貧金屬 銻 類金屬 碲 類金屬 碘 鹵素 氙 惰性氣體 銫 鹼金屬 鋇 鹼土金屬 鑭 鑭系元素 鈰 鑭系元素 鐠 鑭系元素 釹 鑭系元素 鉕 鑭系元素 釤 鑭系元素 銪 鑭系元素 釓 鑭系元素 鋱 鑭系元素 鏑 鑭系元素 鈥 鑭系元素 鉺 鑭系元素 銩 鑭系元素 鐿 鑭系元素 鎦 鑭系元素 鉿 過渡金屬 鉭 過渡金屬 鎢 過渡金屬 錸 過渡金屬 鋨 過渡金屬 銥 過渡金屬 鉑 過渡金屬 金 過渡金屬 汞 過渡金屬 鉈 貧金屬 鉛 貧金屬 鉍 貧金屬 釙 貧金屬 砈 類金屬 氡 惰性氣體 鍅 鹼金屬 鐳 鹼土金屬 錒 錒系元素 釷 錒系元素 鏷 錒系元素 鈾 錒系元素 錼 錒系元素 鈽 錒系元素 鋂 錒系元素 鋦 錒系元素 鉳 錒系元素 鉲 錒系元素 鑀 錒系元素 鐨 錒系元素 鍆 錒系元素 鍩 錒系元素 鐒 錒系元素 鑪 過渡金屬 𨧀 過渡金屬 𨭎 過渡金屬 𨨏 過渡金屬 𨭆 過渡金屬 䥑 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 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 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 過渡金屬 鉨 預測為貧金屬 鈇 貧金屬 鏌 預測為貧金屬 鉝 預測為貧金屬 鿬 預測為鹵素 鿫 預測為惰性氣體 锰 鍀 铼钼 鍀 钌外觀閃亮的銀灰色金屬概況名稱 符號 序數鍀 Technetium Tc 43元素類別過渡金屬族 週期 區7 5 d標準原子質量97 99电子排布 Kr 4d5 5s22 8 18 13 2歷史預測德米特里 門捷列夫 1871年 發現卡羅 佩里耶和埃米利奧 塞格雷 1937年 分離卡羅 佩里耶和埃米利奧 塞格雷 1937年 物理性質顏色银灰色密度 接近室温 11 g cm 3熔点2430 K 2157 C 3915 F沸點4538 K 4265 C 7709 F熔化热33 29 kJ mol 1汽化热585 2 kJ mol 1比熱容24 27 J mol 1 K 1蒸氣壓 推斷 壓 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溫 K 2727 2998 3324 3726 4234 4894原子性質氧化态7 6 5 4 3 1 2 1 2 1 3 強酸性 电负性1 9 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 702 kJ mol 1第二 1470 kJ mol 1 第三 2850 kJ mol 1原子半径136 pm共价半径147 7 pm雜項晶体结构六方密堆積磁序順磁性熱導率50 6 W m 1 K 1聲速 細棒 20 C 16 200 m s 1CAS号7440 26 8最穩定同位素主条目 鍀的同位素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t1 2 衰變方式 能量 MeV 產物95mTc 人造 61天 e 95Mog 0 204 0 582 0 835 IT 0 0389 e 95Tc96Tc 人造 4 3天 e 96Mog 0 778 0 849 0 812 97Tc 人造 2 6 106年 e 97Mo97mTc 人造 91天 IT 0 965 e 97Tc98Tc 人造 4 2 106年 b 0 4 98Rug 0 745 0 652 99Tc 痕量 2 111 105年 b 0 294 99Ru99mTc 人造 6 01小時 IT 0 142 0 002 99Tcg 0 140 在鍀發現以前 德米特里 門捷列夫就已經預測了它的許多性質 在他的周期表中 門捷列夫把這種尚未發現的元素叫做 類錳 符號為Em 1937年 鍀成為第一個由人工合成而發現的元素 它的英文名來自希腊語texnhtos 意為 人造 鍀的短壽命同位素鍀 99m具有g放射性 廣泛用於核醫學 鍀 99僅具有b放射性 商業上 鍀的長壽命同位素是反應堆中鈾 235裂變的副產物 可以從乏燃料中提取得到 鍀最長壽命的同位素是鍀 98 半衰期為420萬年 1952年 有人在壽命超過十億年的紅巨星中發現了鍀 98 讓人們認識到恆星可以製造重元素 目录 1 歷史 1 1 搜尋43號元素 1 2 鍀的正式發現 2 性質 2 1 物理性質 2 2 化學性質 2 3 同位素 3 化合物 3 1 氫化物和氧化物 3 2 硫化物 硒化物和碲化物 3 3 卤化物 3 4 碳化鍀和鍀的正交晶相 3 5 簇合物和有機配合物 4 存象和生產 4 1 裂變核廢料 4 2 鍀的商業用途 4 3 廢物處理 4 4 中子活化 4 5 粒子加速器 5 應用 5 1 核醫學和生物學 5 2 工業及化學應用 6 鍀的安全使用 7 註釋 8 參考資料 9 引用書目 10 參考書目 11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搜尋43號元素 编辑 根據早期的元素週期律 許多研究者急於找到和命名第43號元素 其較低的原子序數似乎顯示它應當比其他未知元素更容易發現 1828年 德國化學家哥特弗雷德 威爾海姆 奧桑 Gottfried Wilhelm Osann 相信他在鉑礦裏發現了43號元素 並命名為Polinium 但後來證明那只不過是不純的銥 1846年 有人聲稱發現了元素ilmenium 但後來被證明是不純的鈮 1847年 有人說發現了新元素Pelopium 但也只是鈮和鉭的混合物 3 4 在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 元素鉬 原子序為42 與釕 原子序為44 之間有一個空白 1871年 門捷列夫預言這個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應當排在錳之下 因此與錳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門捷列夫把它叫做 類錳 5 1877年 俄羅斯化學家謝爾蓋 柯恩 Serge Kern 稱在鉑礦裏發現了43號元素 並以英國化學家杭弗瑞 戴維 Sir Humphry Davy 的名字命名為Davyum 但最後發現它是銥 銠和鐵的混合物 1896年發現的Lucium最後被確定為釔 1908年 日本化學家小川正孝 日语 小川正孝 在方釷石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並稱之為 日本素 Nipponium 2004年 日本有學者重新檢驗了小川正孝家族保留下來的方釷石樣品 X 射綫譜證明 該樣品中不含43號元素 而是含有與其同族的75號元素錸 小川正孝可能是發現錸的第一人 6 1925年 德國化學家瓦尔特 诺达克 奥托 伯格和伊达 诺达克稱他們發現了75號元素和43號元素 並將43號元素根據諾達克家族的發源地命名為Masurium 7 他們用電子流轟擊鈮鐵礦石 然後通過對X 射綫波長的分析發現了新元素 8 因該小組的發現無法重現 他們的發現沒有受到廣泛承認 9 10 但直到1933年還有人把43號元素叫做Masurium 11 12 1980年商务印书馆的 新华词典 中 将𨰾 作为该元素Masurium的中文译名 至今 1925年諾達克等人是否真正發現了鍀還存在爭議 12 13 鍀的正式發現 编辑 1936年12月 意大利巴勒莫大學的卡羅 佩里爾 Carlo Perrier 和埃米利奧 吉諾 塞格雷 Emilio Segre 終于證實了43號元素的存在 14 1936年中 塞格雷在美國先後訪問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他向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歐內斯特 勞倫斯要一些迴旋加速器上帶有放射性的廢棄部件 於是勞倫斯寄給他了一些曾用做迴旋加速器偏向板的鉬箔 塞格雷在同事佩里爾的協助下 用化學方法證明鉬箔的放射性來源於一種原子序數為43的新元素 他們成功的分離出了鍀的同位素鍀 95m和鍀 97 15 16 巴勒莫大學當局希望他們把新元素以巴勒莫的拉丁文名稱Panormus命名為 Panormium 15 1947年 43號元素根據希腊語texnhtos 命名為鍀 意為 人造 4 7 塞格雷再度訪問美國 他和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一起分離了鍀的介穩態同位素鍀 99m 現在這種同位素被廣泛用於許多核醫學診斷中 17 1952年 美國天文學者保羅 麥裏爾在S 型紅巨星的光譜中觀察到了鍀的發射譜綫 18 這些星體的年齡是鍀最長壽同位素半衰期的幾千倍 這意味著它們還在通過核反應產生鍀 當時 恆星通過核合成產生重元素只是一個假說 此觀測無疑給這一假說提供了證據 16 近來 有觀測表明重元素是在s 過程中通過中子俘獲生成的 19 自發現以來 人們一直在搜索自然界中的鍀 1962年 有人從比属刚果的瀝青鈾礦中分離出了鍀 99 其含量極低 每公斤鈾礦僅含有0 2納克鍀 19 是鈾 238自發裂變的產物 有證據表明 加蓬奧克洛天然核反应堆曾產生大量的鍀 99 但在過去億萬年中已經幾乎全部衰變為釕 99 19 性質 编辑物理性質 编辑 鍀是一種銀灰色放射性金屬 外觀與鉑相似 粉狀時呈灰色 純金屬鍀的晶型為六方最密堆积 在原子發射光譜中 鍀的特徵譜綫位于363 3 403 1 426 2 429 7和485 3納米 20 金屬鍀具有順磁性 在溫度降到7 46 K時 純金屬鍀的單晶成為二型超導體 type II superconductor a 在這個溫度以下 鍀具有很高的倫敦穿透深度 在所有金屬中僅次於鈮 22 化學性質 编辑 在元素周期表中 鍀處在第五周期和第七族 位于錳和錸之間 根據元素週期律 其化學性質應介於這兩种元素之間 但鍀比較不活潑 容易形成共價鍵 不易生成陽離子 這些性質上鍀與錳不同 而更接近于錸 23 鍀常見的氧化數有 4 5和 7 24 金屬鍀能溶于王水 硝酸和濃硫酸 但不溶于鹽酸 25 同位素 编辑 主条目 锝的同位素 鎝沒有穩定的同位素 即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在元素周期表中 鍀是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中原子序最小的 下一個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是鉕 其原子序數為61 24 鎝和鉕是液滴模型的特例 而相鄰元素 鉬及釕 的穩定性也連帶影響了鎝的穩定性 根據馬陶赫同量異位素規則 若兩個在週期表上相鄰的元素各有一個質量數彼此相等的同位素的話 其中一個必然會有放射性 26 27 而和鎝相鄰的鉬與釕都有對b衰變穩定 且質量數位於照理來說鎝的同位素會對b衰變穩定的質量範圍內的同位素 因而造成鎝沒有穩定的同位素 即使中子數為偶數 原子核中質子數為奇數的核素仍要比質子數為偶數的更不穩定 28 因此對於原子序數 即質子數 為奇數的元素來說 一般其穩定同位素較少 而前述的鎝和鉕的原子序數皆為奇數 本身可能擁有的穩定同位素數量便少於相鄰的偶數元素 再加上馬陶赫同量異位素規則的影響 造成鎝和鉕可能擁有穩定同位素的質量數被相鄰元素佔去 因而成為原子序數小於83 鉍 的元素中唯二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 鍀最穩定的同位素分別是鍀 98 半衰期為420萬年 鍀 97 半衰期為260萬年 和鍀 99 半衰期為21萬1千年 29 已知其它還有30种鍀同位素 質量數在85到118之間 29 這些同位素中大多數的半衰期不超過一個小時 半衰期在兩個小時以上的有鍀 93 半衰期為2 73小時 鍀 94 4 88小時 鍀 95 20小時 和鍀 96 4 3天 30 質量數小於鍀 98的鍀同位素衰變時以電子俘獲為主 產物是鉬 原子序為42 29 質量數高於鍀 98的鍀同位素衰變時以b衰變為主 產物是釕 原子序為44 唯一的例外是鍀 100 它既可以俘獲電子生成鉬 也可以發生b衰變生成釕 29 31 鍀還有很多亞穩態同位素 也稱為核同質異能素 以鍀 97m 97mTc m 代表 介穩態 最為穩定 半衰期為91天 30 鍀 95m半衰期次之 61天 鍀 99m半衰期為6 01小時 它會釋放出g射線 轉變成鍀 99 30 鍀 99是核反應堆中鈾 235和鈈 239裂變的主要產物之一 因此是最常見 最易得的鍀同位素 一克鍀 99每秒鐘衰變6 2 108次 即0 62GBq 克 32 化合物 编辑氫化物和氧化物 编辑 鍀和氫氣反應生成鍀氫化物陰離子TcH2 9 其晶體結構跟錸氫化物ReH2 9 類似 六個氫原子組成一個三棱柱 鍀位于三棱柱的体心位置 另外三個氫原子位于通過中心鍀原子並與上 下底面平行的平面上 和上 下底面的氫原子呈交錯構象 gauche 九個氫原子不等同 但是在電子結構上非常相似 鍀在這個離子中的配位數是九 這是鍀化合物的最高配位數 33 九氢 I 合锝 VII 酸根阴离子 金屬鍀在潮濕空氣中會漸漸失去光澤 24 粉狀鍀在氧氣中可以燃燒 現已制得兩種鍀的氧化物 TcO2和Tc2O7 鍀可以被氧化成高鍀酸離子TcO 4 32 24 在400 450 C 鍀可以被氧化成淺黃色的七氧化二鍀 4 Tc 7 O2 2 Tc2O7此化合物的結構中心對稱 共有兩種不同的鍀 氧鍵 鍵長分別為167 pm和184 pm 34 以七氧化二鍀為原料 可以制得高鍀酸鈉 35 Tc2O7 2 NaOH 2 NaTcO4 H2O黑色的二氧化鍀可以用鍀或氫氣還原七氧化二鍀來製備 36 高鍀酸可以通過Tc2O7和水或氧化性酸反應來製備 可用的酸包括硝酸 濃硫酸 王水和硝酸與鹽酸的混酸 深紅色的高鍀酸是強酸 易吸水 和高錳酸 MnO 4 不同 高鍀酸是一種弱氧化劑 因為水溶性好 高鍀酸鹽是臨床上常用的鍀試劑和催化劑 37 高鍀酸陰離子是正四面體結構 四個氧原子在四面體的四角 鍀原子位于四面體的中心 在濃硫酸中 高鍀酸會轉化成八面體結構的異高鍀酸 technetic VII acid TcO3 OH H2O 2 38 硫化物 硒化物和碲化物 编辑 鍀有多种硫化物 鍀可以和硫直接起反應生成TcS2 Tc2S7則是通過高鍀酸與硫化氫的反應製備 2 HTcO4 7 H2S Tc2S7 8 H2O在這個反應中鍀 VII 被還原成四价 過量的硫生成雙硫鍵 七硫化二鍀是聚合物 結構為 Tc3 µ3 S S2 3S6 n 類似于鉬的硫化物 Mo3 µ3 S S2 62 39 七硫化二鍀受熱後會分解為二硫化鍀和硫單質 Tc2S7 2 TcS2 3 S硒和碲與鍀的反應和硫相似 40 鍀簇合物Tc6和Tc8 卤化物 编辑 锝能形成包括四氯化锝 六氟化锝在内的多种卤化物 有关综述参见文献 41 碳化鍀和鍀的正交晶相 编辑 金屬鍀中如果有少量碳雜質 會使由部分鍀由六方密堆积轉變成為正交晶系結構 當含碳量超過15 17 時 轉變趨於完全 生成立方晶系的碳化鍀 化學式近似為Tc6C 其結構不會再隨碳含量增加而變化 42 簇合物和有機配合物 编辑 鍀有幾种已知的簇合物 包括Tc4 Tc6 Tc8和Tc13 43 44 較穩定的Tc6和Tc8簇合物擁有棱柱型結構 垂直方向上的鍀原子以三鍵相連接 水平方向的則以單鍵連接 每個鍀原子有六個鍵 剩餘價電子通過直立鍵同一個鹵素原子 或者通過橋鍵與兩個鹵素原子相連接 比如氯和溴 45 鍀的有機配合物 46 鍀可以形成衆多的有機配合物 因為它們在核醫學方面的重要性 對鍀配合物的研究較為充分 羰基鍀Tc2 CO 10為白色固體 47 此化合物中 兩個鍀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很弱 每個鍀原子與五個羰基以八面體結構鍵合 鍀 鍀鍵鍵長為303 pm 48 49 比金屬鍀中原子間距 272pm 長得多 和鍀同族的錳和錸也可形成類似的羰基化合物 50 右圖中所示的有機鍀配合物在核醫學中應用廣泛 其鍀 氧雙鍵垂直於環平面 這個氧原子也可以被氮原子替換 51 存象和生產 编辑 鈾礦中含有痕量的鍀 地殼中僅含有極微量天然鍀 是鈾礦自發裂變的產物 据估計 一公斤鈾礦含有一納克鍀 16 52 53 某些S型 M型和N型紅巨星的吸收光譜中有鍀的特徵吸收 25 54 這種紅巨星被戲稱為 鍀星 technetium stars 55 裂變核廢料 编辑 每年大量的鍀被人類從乏燃料中分離提取出來 反應堆中1克鈾 235裂變可以產生27毫克鍀 99 產額為6 1 32 如果以鈾 233為燃料 鍀 99產額為4 9 如果以鈈 239為燃料 鍀 99產額為6 21 56 据估計 從1983年到1994年 人類反應堆中一共產生了78噸鍀 是地球上鍀最主要的來源 57 58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商業用途 b 鈾 235和鈈 239的裂變都可以產生鍀 99 因此 鍀 99不但存在于核廢料中 也存在于裂變核武器爆炸后產生的放射性落下灰中 在乏燃料貯存過程中 鍀 99的放射性在104到106年之間將居主導地位 57 据估算 1945年到1994年間大氣層核試驗一共向環境釋放了250公斤鍀 57 60 截至1986年 人類核反應堆一共排放了1600公斤鍀 主要是在乏燃料再處理過程中排放的 大部分進入海洋 隨著再處理技術的發展 反應堆鍀的排放逐漸減少 到2005年 最主要的排放源是英國謝拉斐爾德再處理厰 Sellafield Ltd 据估計 1995年到1999年 該廠一共向愛爾蘭海排放了900公斤鍀 58 2000年后 法律規定該廠每年只能排放140公斤鍀 61 該廠的排放導致某些海產品含有微量的鍀 比如 英國坎布里亞郡西部捕獲的歐洲龍蝦和魚含有1 Bq 公斤的鍀 62 63 c 鍀的商業用途 编辑 以鈾或鈈為燃料的核反應堆一直不停地產生介穩態核素鍀 99m 但乏燃料都要經過數年冷卻 到再處理的時候鉬 99和鍀 99m已經完全衰變了 經過鈈鈾提取 PUREX 之後的液料含有高濃度的鍀 以TcO 4 形式存在 基本上全部是鍀 99 鍀 99m已經消失殆盡 65 絕大部分醫用鍀 99m是在反應堆裏輻照高濃縮鈾 鈾 235含量超過20 靶子 然后在再處理厰分離出鉬 99 66 最後在醫院提取由鉬 99衰變而生成的鍀 99m 67 68 在鍀 99m製備機中 含有鉬 99的鉬酸 MoO2 4 被吸附在酸性氧化鋁上 裝載到一個帶有輻射防護屏的色譜柱中 這種機器又被稱為 鍀奶牛 有時也叫做 鉬奶牛 鉬 99半衰期為66小時 比較便於運輸 用鹽水 氯化鈉水溶液 做淋洗劑 便可將含有鍀 99m的高鍀酸鹽淋洗下來 和從裂變產物中提取鉬 99相比 通過輻照高濃縮鈾的方法大大減化了化學分離的步驟 此法的缺點是需要高濃縮鈾 235 會引起諸多的安全問題 比如核材料走私 核擴散等 69 70 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鍀由兩座反應堆提供 加拿大曹爾克河實驗室的國家研究通用反應堆和荷蘭核研究和咨詢集團的帕滕反應堆 這兩座反應堆建於1960年代 都已經接近退役期限 加拿大擬建的兩座 多功能應用物理晶格實驗 反應堆本來計劃生產超過全世界總需求一倍的鍀 但在2008年在試車成功后被封堆 整個計劃取消 這給鍀將來的供應前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71 2009年8月 曹爾克河實驗室反應堆開始封堆維修 計劃於2010年4月再次運行 2010年2月19日 帕滕反應堆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封堆維修 每年千百萬人需要鍀 99m 供應缺口迫使一些醫生重新啓用20年前的老技術 72 令人稍感寬慰的是 波蘭瑪利亞研究反應堆宣佈開發了一種製備鍀 99m的新技術 73 曹爾克河實驗室反應堆於2010年8月重新啓動 一個月后帕滕反應堆也再次運轉 74 鍀 99m的供應危機暫時得以緩解 廢物處理 编辑 鍀 99的半衰期長 容易形成易溶于水的高鍀酸鹽 TcO 4 這些對於核廢料的長期儲存和處理以及減少排放不利 在再處理工廠中 許多提取和分離裂變產物的過程和工藝主要針對陽離子 比如銫 137和鍶 90 類似高鍀酸鹽的放射性陰離子則暢通無阻 在現有的陸地埋藏方案中 最大的問題是水污染 高鍀酸鹽和碘離子 I 溶解性好 不易被土壤 岩石和礦物吸附 很有可能隨水遷移 比較而言 鈈 鈾和銫更容易被土壤吸附 通過某些微生物活動 鍀可以在一些環境富集 比如在湖底沉積物中 75 因此 鍀的環境化學是相當活躍的研究領域 76 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核嬗變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已經證明鍀 99的嬗變可行 用中子流轟擊金屬鍀 99生成短壽命產物鍀 100 半衰期為16秒 後者經過b衰變變成釕 100 穩定同位素 這個方法對鍀 99靶的純度要求很高 如果靶中有微量錒系元素 比如鎇或者鋦 它們會在中子的轟擊下裂變 生成具有高放射性的裂變產物 該方法還可能生成釕 106 半衰期為374天 它的存在會延長分離釕 100之前所需要的冷卻時間 77 從乏燃料中分離鍀 99是個漫長過程 在再處理工藝中 它出現在鈾和鈈回收后的高放射性廢液中 經過幾年的冷卻后 該廢液的放射性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後 鍀 99可以用幾種化學萃取方法回收 產生高純度的金屬鍀 78 中子活化 编辑 鉬 98經中子活化后可生成鉬 99 然後衰變成鍀 99m 79 其它鍀同位素在裂變中產額較低 一般通過中子輻照前体同位素製備 比如 鍀 97是用中子轟擊釕 96生產 80 粒子加速器 编辑 1971年 有人在醫用回旋加速器用22兆電子伏特質子轟擊鉬 100 純度 gt 99 5 靶子 通過反應100Mo p 2n 99mTc製備鍀 99m 81 2010年代鍀的短缺讓人們重新審視此法 72 使用加速器 還可以通過 n 2n 或 g n 反應從鉬 100製備鉬 99 進而得到鍀 99m 82 83 84 應用 编辑核醫學和生物學 编辑 一名患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頸部鍀閃爍掃描圖譜 鍀 99m半衰期較短 6 01小時 並釋放出容易檢測的軟g射線 140千電子伏特 因此在核醫學上用於人體示蹤劑 16 32 截止2000年 含有鍀 99m的常見放射性藥物有31種 用於大腦 心肌 甲狀腺 肺 肝 膽囊 腎 骨骼 血液等器官和腫瘤的造影和功能性研究 85 鍀 95m半衰期稍長 為61天 它也可以用做植物和牲畜等的示蹤劑 以及研究鍀在環境中的遷移 86 工業及化學應用 编辑 鍀 99是一種純b輻射源 釋放出低能量b粒子 它的半衰期很長 所以輻射變化很緩慢 從放射性廢物中提取的鍀可以達到很高的化學純度和同位素純度 因此 鍀 99是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 NIST 認證的標準b輻射源 用於儀器校準 87 有人提議將鍀 99用於光電器件和納米級的核電池 88 同錸和鈀類似 鍀也可以作為催化劑 對某些反應 比如異丙醇脫氫反應 鍀的催化活性比錸和鈀高得多 但是 其放射性限制了它在催化上的應用 89 高鍀酸鉀在很低的濃度 55 ppm 就可以防止鋼鐵的銹蝕 甚至在250 C仍有抗銹的能力 90 因此 高鍀酸鹽可能可以用作鋼鐵的防銹劑 但是鍀的放射性決定了鍀防銹劑只能用於封閉體系 91 鉻酸鹽CrO2 4 也能防銹 但其有效濃度是高鍀酸鉀的10倍 在一個實驗中 一塊碳鋼被浸泡在高鍀酸鹽水溶液中20年仍沒有銹蝕 90 高鍀酸鹽防銹的機理尚不明確 但似乎是在鋼鐵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層 一種理論認為 高鍀酸鹽和鋼鐵的表面發生反應 生成了一薄層緻密的二氧化鍀 保護鋼鐵不受氧化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麽鐵粉能從水中吸附高鍀酸離子 但當高鍀酸離子濃度下降到某一最小濃度時 鐵粉對該離子的吸附停止 高濃度干擾離子的存在也會抑制鐵粉對高鍀酸離子的吸附 92 如上所述 鍀的放射性限制了它作為防銹劑的實際應用 有人提議把高鍀酸鹽用於沸水堆鋼鐵構件的腐蝕防護 但是此建議未獲採用 92 鍀的安全使用 编辑在生物體内鍀沒有任何已知的功能 25 鍀的化學毒性似乎比較小 連續幾個星期給小白鼠喂飼含有15微克 克鍀的食物 其血液 體重 器官重量和進食量未觀察到顯著的變化 93 鍀的放射毒性取決於鍀化合物組成 輻射類型和鍀同位素的半衰期 94 使用所有鍀同位素都必須謹慎 最大的健康風險是吸入帶有鍀同位素的灰塵 可以致肺癌 最常見的同位素鍀 99釋放出低能量b粒子 甚至無法貫穿實驗室的玻璃器皿 因此和鍀化合物接觸時 手套箱基本沒有必要 通風櫥便可以很好的消除其危害 95 註釋 编辑 對於99 9 純度的鍀 晶體缺陷和雜質會使轉變溫度上升至11 2 K 21 截至2005年 持有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許可的人仍然可以獲得含鍀 99的高鍀酸銨 59 厭氧的梭菌屬 Clostridium 細菌可以將鍀 VII 還原成鍀 IV 其還原能力也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鍀在工業污水和其他地表環境中的遷移 64 參考資料 编辑 Technetium technetium III iodide compound data OpenMOPAC net 2007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3 06 Technetium technetium I fluoride compound data OpenMOPAC net 2007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2 03 Kobell V Ueber eine eigenthumliche Saure Diansaure in der Gruppe der Tantal und Niob verbindungen Journal fur Praktische Chemie 1860 79 1 291 303 doi 10 1002 prac 18600790145 4 0 4 1 Holden N E Hist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Discoverers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1 Jonge F A A Pauwels EK Technetium the missing el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1996 23 3 336 44 PMID 8599967 doi 10 1007 BF00837634 Yoshihara H K Discovery of a new element nipponium re evaluation of pioneering works of Masataka Ogawa and his son Eijiro Ogawa Atomic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 Acta Part B 2004 59 8 1305 1310 Bibcode 2004AcSpe 59 1305Y doi 10 1016 j sab 2003 12 027 7 0 7 1 van der Krogt P Elentymolgy and Elements Multidict Technetium 200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23 Emsley 2001 第423頁harvnb error multiple targets 2 CITEREFEmsley2001 help Armstrong J T Technetium Chemical amp Engineering News 2003 2009 11 11 doi 10 1021 cen v081n036 p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06 Nies K A Ida Tacke and the warfare behind the discovery of fission 2001 2009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8 09 Weeks M E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X Recently discovered element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3 161 170 12 0 12 1 Armstrong J T Technetium Chemical amp Engineering News 2003 2013 03 21 doi 10 1021 cen v081n036 p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06 Zingales R From Masurium to Trinacrium The Troubled Story of Element 43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5 82 2 221 227 2013 03 21 Bibcode 2005JChEd 82 221Z doi 10 1021 ed082p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13 Heiserman 1992 第164頁 15 0 15 1 Perrier C Segre E Technetium The Element of Atomic Number 43 Nature 1947 159 4027 24 Bibcode 1947Natur 159 24P PMID 20279068 doi 10 1038 159024a0 16 0 16 1 16 2 16 3 Emsley J Nature s Building Blocks An A 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22 425 ISBN 0 19 850340 7 Chapter 1 2 Early Days at the Berkeley Radiation Laboratory The transuranium people The inside 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mp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0 15 2013 03 21 ISBN 1 86094 087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1 24 Merrill P W Technetium in the stars Science 1952 115 2992 479 89 484 Bibcode 1952Sci 115 479 doi 10 1126 science 115 2992 479 19 0 19 1 19 2 Schwochau 2000 第7 9頁 Lide David R Line Spectra of the Elements The CRC Handbook CRC press 2004 2005 10 70 1672 ISBN 978 0 8493 0595 5 Schwochau 2000 第96頁 Autler S H Technetium as a Material for AC Superconductivity Application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1968 Summer Study on Superconducting Devices and Accelerators 2009 05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5 14 Greenwood 1997 第1044頁 24 0 24 1 24 2 24 3 Husted R Technetium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3 12 15 2009 10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5 25 0 25 1 25 2 Hammond C R The Elements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CRC press 2004 ISBN 0 8493 0485 7 Thyssen Pieter Binnemans Koen Shinohara Hisanori Saito Yahachi Gulay Lubomir D Daszkiewicz Marek Yan Chun Hua Yan Zheng Guan Du Ya Ping Gschneider Karl A Jr Bunzli Jean Claude Pecharsky Vitalij K 编 Handbook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 2011 66 January 14 2012 ISBN 978 0 444 53590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Holleman Arnold Frederik Wiberg Egon Wiberg Nils 编 Inorganic Chemistry 由Eagleson Mary Brewer William翻译 San Diego Berlin Academic Press De Gruyter 84 2001 ISBN 0 12 352651 5 Clayton D D Principles of stellar evolution and nucleosynthesis with a new pref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547 ISBN 0 226 10953 4 29 0 29 1 29 2 29 3 NNDC contributors Sonzogni A A 编 Chart of Nuclides New York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8 2009 11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22 30 0 30 1 30 2 Holden N E Lide D R 编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7th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Taylor amp Francis Group 2006 11 88 11 89 ISBN 0 8493 0487 3 Lide David R 编 Table of the isotopes The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CRC press 2004 2005 32 0 32 1 32 2 32 3 Rimshaw S J Hampel C A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New York Reinhold Book Corporation 1968 689 693 Schwochau 2000 第146頁 Krebs B Technetium VII oxid Ein Ubergangsmetalloxid mit Molekulstruktur im festen Zustand Angewandte Chemie 1969 81 9 328 329 doi 10 1002 ange 19690810905 Herrell A Y Busey R H Gayer K H Technetium VII Oxide in Inorganic Syntheses XVII 1977 155 158 ISBN 0 07 044327 0 Schwochau 2000 第108頁 Schwochau 2000 第127 136頁 Poineau Frederic et al Speciation of heptavalent technetium in sulfuric acid 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PDF Dalton Transactions 2010 39 37 8616 8619 2013 03 21 PMID 20730190 doi 10 1039 C0DT00695E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7 03 05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Lukens W W et al Evolution of Technetium Speciation in Reducing Grout Waste Forms PD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 Technology 2005 39 20 8064 8070 2013 03 21 PMID 16295876 doi 10 1021 es050155c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04 24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Schwochau 2000 第112 113頁 Poineau Frederic Johnstone Erik V Czerwinski Kenneth R Sattelberger Alfred P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etium Halide Chemistry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014 01 07 47 2 624 632 ISSN 0001 4842 doi 10 1021 ar400225b German K E et al Tc Carbide and New Orthorhombic Tc Metal Phase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5 39 20 211 214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永久失效連結 Cotton 1999 第985頁 Lowdin P O Brandas E Kryachko E S Fundamental world of quantum chemistry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Per Olov Lowdin 2 Springer 2003 479 ISBN 1 4020 1286 1 German K E Kryutchkov S V Polynuclear Technetium Halide Clusters Russi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 47 4 578 583 3 3 9 9 Tetramethyl 4 8 diazaundecane 2 10 dione dioximato oxotechnetium V TcO pnao Schwochau 2000 第176頁 Hileman J C Huggins D K Kaesz H D Technetium carbony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61 83 13 2953 2954 doi 10 1021 ja01474a038 Bailey M F Dahl Lawrence 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Ditechnetium Decacarbonyl Inorganic Chemistry 1965 4 8 1140 1145 doi 10 1021 ic50030a011 Wallach D Unit cell and space group of technetium carbonyl Tc2 CO 10 Acta Crystallographica 1962 15 10 1058 doi 10 1107 S0365110X62002789 Schwochau 2000 第286 328頁 Jurisson S Schlemper E O Troutner D E Canning L R Nowotnik D P Neirinckx R 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x ray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s of technetium V oxo tetradentate amine oxime complexes Inorganic Chemistry 1986 25 4 543 549 doi 10 1021 ic00224a031 Dixon P Curtis David B Musgrave John Roensch Fred Roach Jeff Rokop Don Analysis of Naturally Produced Technetium and Plutonium in Geologic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7 69 9 1692 9 PMID 21639292 doi 10 1021 ac961159q Curtis D Fabryka Martin June Dixon Paul Cramer Jan Nature s uncommon elements plutonium and technetiu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9 63 2 275 Bibcode 1999GeCoA 63 275C doi 10 1016 S0016 7037 98 00282 8 Moore C E Technetium in the Sun Science New York N Y 1951 114 2951 59 61 Bibcode 1951Sci 114 59M PMID 17782983 doi 10 1126 science 114 2951 59 Branch David Peery Benjamin F A search for A1 in the spectra of technetium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70 82 489 1060 1064 Schwochau 2000 第374 404頁 57 0 57 1 57 2 Yoshihara K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K Yoshihara and T Omori 编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Technetium and Rhenium 176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Verlag 1996 17 35 ISBN 978 3 540 59469 7 doi 10 1007 3 540 59469 8 2 58 0 58 1 Garcia Leon M 99Tc in the Environment 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Methods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5 6 3 253 259 2013 03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03 05 Hammond C R The Elements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CRC press 2004 ISBN 0 8493 0485 7 Desmet G Myttenaere C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Springer 1986 69 ISBN 0 85334 421 3 Tagami K Technetium 99 Behaviour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Field Observations and Radiotracer Experiments PDF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cal Sciences 2003 4 A1 A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03 13 Szefer P Nriagu J O Mineral components in foods CRC Press 2006 403 ISBN 0 8493 2234 0 Harrison J D Phipps A Gut transfer and doses from environmental technetium J Radiol Prot 2001 21 1 9 11 Bibcode 2001JRP 21 9H PMID 11281541 doi 10 1088 0952 4746 21 1 004 Francis A J Dodge C J Meinken G E Biotransformation of pertechnetate by Clostridia Radiochimica Acta 2002 90 9 11 2002 791 797 2022 11 13 doi 10 1524 ract 2002 90 9 11 2002 7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3 Schwochau 2000 第39頁 Moore P W Technetium 99 in generator systems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official publication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pril 1984 25 4 499 502 2012 05 11 PMID 610054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11 04 US 3799883 Hirofumi Arino Silver coated charcoal step 发行于March 26 1974 指定于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Committee on Medical Isotope Production Without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Medical Isotope Production Without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 vii 2009 08 27 ISBN 0 309 13040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10 Lutzenkirchen K R Nuclear forensics sleuths trace the origin of trafficked material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9 11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2 16 Snelgrove J L et al Development and Processing of LEU Targets for Mo 99 Production PDF 1995 2009 05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04 28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Thomas Gregory S Maddahi Jamshid The technetium shortage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2010 17 6 993 8 PMID 20717761 doi 10 1007 s12350 010 9281 8 72 0 72 1 Guerin B Tremblay S Rodrigue S Rousseau J A Dumulon Perreault V Lecomte R van Lier J E Zyuzin A van Lier E J Cyclotron production of 99mTc an approach to the medical isotope crisis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official publication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pril 2010 51 4 13N 6N 2012 05 11 PMID 2035134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10 28 Wals M L New Source Of an Isotope In Medicine Is Found New York Times 2010 02 16 2013 03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9 Shaw Gina Medical Isotope Shortage Nearing End For Now Clinical Oncology News OCTOBER 2010 2010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8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German Konstantin E Firsova E V Bioaccumulation of Tc Pu and Np on Bottom Sediments in Two Types of Freshwater Lakes of the Moscow Oblast Russ Radiochemistry 2003 45 6 250 6 2013 03 21 doi 10 1023 A 10260081088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10 Shaw G Radioactivity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Elsevier 2007 147 ISBN 0 08 043872 5 Altomare P et al Alternative disposal concepts for high level and transuranic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9 2013 03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01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Schwochau 2000 第87 96頁 Manual for reactor produced radioisotopes PDF IAEA 2009 08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5 21 Kelly J J Effluent and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surveillance a symposium ASTM International 1980 91 Beaver J E Hupf H B Production of 99mTc on a Medical Cyclotron a Feasibility Study PDF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November 1971 12 11 739 41 2013 03 21 PMID 511363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10 2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Scholten Bernhard Lambrecht Richard M Cogneau Michel Vera Ruiz Hernan Qaim Syed M Excitation functions for the cyclotron production of 99mTc and 99Mo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1999 05 25 51 1 69 80 doi 10 1016 S0969 8043 98 00153 5 Takacs S Szucs Z Tarkanyi F Hermanne A Sonck M Evaluation of proton induced reactions on 100Mo New cross sections for production of 99mTc and 99Mo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03 01 01 257 1 195 201 doi 10 1023 A 1024790520036 Celler A Hou X Benard F Ruth T Theoretical modeling of yields for proton induced reactions on natural and enriched molybdenum targets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1 09 07 56 17 5469 5484 Bibcode 2011PMB 56 5469C PMID 21813960 doi 10 1088 0031 9155 56 17 002 Schwochau 2000 第414頁 Schwochau 2000 第12 27頁 Schwochau 2000 第87頁 University Research Program in Robotics REPORT PDF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6 11 30 2007 10 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7 10 Schwochau 2000 第87 90頁 90 0 90 1 Emsley 2001 第425頁harvnb error multiple targets 2 CITEREFEmsley2001 help EPA 402 b 04 001b 14 final PDF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July 2004 2008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 03 08 92 0 92 1 Schwochau 2000 第91頁 Desmet G Myttenaere C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Radiation Protection Programme France Service d etudes et de recherches sur l environnement United States Dept of Energy Office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Technetium in the environment Springer 1986 1986 05 31 392 395 ISBN 0 85334 421 3 Schwochau 2000 第371 381頁 Schwochau 2000 第40頁引用書目 编辑Cotton F A Wilkinson G Murillo C A Bochmann M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1999 ISBN 0 471 19957 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Emsley J Nature s Building Blocks An A 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Englan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 19 850340 7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1997 ISBN 0 7506 3365 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Heiserman D L Element 43 Technetium Exploring Chemical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New York TAB Books 1992 ISBN 0 8306 3018 X Schwochau K Technetium chemistr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Wiley VCH 2000 ISBN 3 527 29496 1 參考書目 编辑B J Wilson 编 The radiochemical Manual 2nd 1966 ISBN 0 7058 1768 7 英文 Scerri E R The Periodic Table Its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13 03 21 ISBN 0 19 530573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08 英文 Choppin G Liljenzin J O Rydberg J Nuclear Mass and Stability Radiochemistry and nuclear chemistry 3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2 41 57 ISBN 978 0 7506 7463 8 英文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锝元素锝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介紹 英文 EnvironmentalChemistry com 锝 英文 元素锝在The Periodic Table of Videos 諾丁漢大學 的介紹 英文 元素锝在Peter van der Krogt elements site的介紹 英文 WebElements com 锝 英文 WebElements com Techneti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EnvironmentalChemistry com Technetium 英文 Nudat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國家核數據中心的核素圖表 英文 Nuclides and Isotop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urteenth Edition Chart of the Nuclides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89 英文 Chemistry in its element podcast MP3 取自皇家化學學會的 化學世界 雜誌 Chemistry World Technetium 英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锝 amp oldid 7524119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