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通常指原子的尺寸,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1] 一个特定的原子的半径值和所选用的原子半径的定义相关,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给原子半径不同定义比统一的定义更合适。

术语原子半径本身就有疑问:可能指一个自由原子的尺寸,或者可能用作原子(包括分子中的原子和自由原子)尺寸不同测量方式的一个笼统的术语。在下文中,这个术语还包括离子半径,主要是因为共价键离子键区别不大。而原子的定义“能区分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本身就比较含糊,包括了自由原子以及与其它相同或不同原子一起组成化学物的原子。[2]除了离子半径,其他可能指代的半径值包括玻尔半径范德华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等。

原子半径完全由电子决定,原子核的大小为是电子云的十万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原子核没有固定的位置,而电子云没有固定的边界。

虽然有上述的困难,目前还是有很多的测量原子(包括离子)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实验测量和计算方式的结合。目前普遍认为原子像一个球体,尺寸在30–300皮米之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对元素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

原子半径的定义

范德华半径[3]

晶体中,没有成键而是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的两原子,其核间距的一半即为范德华半径(又称范氏半径)。

离子半径

离子键长等于两离子半径的和。

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相邻金属原子核间距一半即为金属半径。

玻尔半径

由玻尔原子模型推测的最低能量电子轨道的半径。

原子半徑的周期性

原子半徑在同一内從上到下遞増,在同一元素周期内從左到右遞減。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電子的分布不是完全自由的。原子内部的電子按照電子層排列,每個電子層只能容纳固定数量的電子。[4]元素周期表的每個一新的周期和一個新的電子層對應,離原子核也越來越遠。

原子核的電荷是另一個和原子半徑相關的重要因素,随着原子序數Z的增加,原子核電荷增加。原子核的電荷是正的,吸引負電子。在一個元素周期内,原子核的电荷增加,而新增加的電子在同一層裡,導致電子層的半徑减小(對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電子層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遞增,後續電子填充在最外層,内層電子没有變化,内層電子對最外層電子的排斥力變化不大,反而因核電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對最外層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導致最外層電子運動區域往核靠近,原子半徑減小。),從而影響到原子半徑的减小。

遮蔽效應也是重要因素。內層電荷對外層電荷的排斥力,將外層電荷「向外推」。

原子半徑的主要三個因素可以總結如下:

因素 原理 隨……而增加 傾向 效果
電子層 量子力學 原子半徑↑ 同一族的原子半徑從上而下增加
核電荷 原子核質子對電荷的吸引力 原子序數 原子半徑↓ 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徑從左而右減少
遮蔽效應 內層電荷對外層電荷的排斥力 電子層數目 原子半徑↑ 減弱第二個因素

原子半径的获得方法[5]

测量宏观物质

原子半径可通过测量固体单质的密度,计算出1 mol物质的体积,再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便可粗略的获得原子半径。

量子力学

由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数,电子云分布状况等,给出原子半径的定义。

测定结构

测定原子形成各种分子或固体后的核间距。同种原子,核间距除以2,即可获得相应的原子半径;异种原子,由已知一种原子半径,可计算出另一种原子半径。 大多数书籍所附的原子半径,由此法测出。

传统方法测量的原子半径

下表为传统方法测量的原子半径,单位皮米,误差为5皮米。

(纵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周期 (横向)
1 H

25
He

31
2 Li

145
Be

105
B

85
C

70
N

65
O

60
F

50
Ne

38
3 Na

180
Mg

150
Al

125
Si

110
P

100
S

100
Cl

100
Ar

71
4 K

220
Ca

180
Sc

160
Ti

140
V

135
Cr

140
Mn

140
Fe

140
Co

135
Ni

135
Cu

135
Zn

135
Ga

130
Ge

125
As

115
Se

103
Br

94
Kr

88
5 Rb

235
Sr

200
Y

180
Zr

155
Nb

145
Mo

145
Tc

135
Ru

130
Rh

135
Pd

140
Ag

160
Cd

155
In

155
Sn

145
Sb

145
Te

140
I

140
Xe

108
6 Cs

260
Ba

215


Hf

155
Ta

145
W

135
Re

135
Os

130
Ir

135
Pt

135
Au

135
Hg

150
Tl

190
Pb

180
Bi

160
Po

190
At

127
Rn

120
7 Fr

240
Ra

215


Rf

Db

Sg

Bh

Hs

Mt

Ds

Rg

Cn

Uut

Fl

Uup

Lv

Uus
Ts
Uuo
Og
镧系元素
La

195
Ce

185
Pr

185
Nd

185
Pm

185
Sm

185
Eu

185
Gd

180
Tb

175
Dy

175
Ho

175
Er

175
Tm

175
Yb

175
Lu

175
锕系元素
Ac

195
Th

180
Pa

180
U

175
Np

175
Pu

175
Am

175
Cm

Bk

Cf

Es

Fm

Md

No

Lr

包含传统方法测量原子半径的元素周期表,单位皮米,误差5皮米。
参见元素周期表

参考: J.C. Slater, 《化学物理期刊》(J. Chem. Phys) 1964, 41, 3199.

通过计算得到的原子半径

下表为通过计算得的原子半径,单位皮米。[6]

(纵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周期 (横向)
1 H

53
He

31
2 Li

167
Be

112
B

87
C

67
N

56
O

48
F

42
Ne

38
3 Na

190
Mg

145
Al

118
Si

111
P

98
S

88
Cl

79
Ar

71
4 K

243
Ca

194
Sc

184
Ti

176
V

171
Cr

166
Mn

161
Fe

156
Co

152
Ni

149
Cu

145
Zn

142
Ga

136
Ge

125
As

114
Se

103
Br

94
Kr

88
5 Rb

265
Sr

219
Y

212
Zr

206
Nb

198
Mo

190
Tc

183
Ru

178
Rh

173
Pd

169
Ag

165
Cd

161
In

156
Sn

145
Sb

133
Te

123
I

115
Xe

108
6 Cs

298
Ba

253


Hf

208
Ta

200
W

193
Re

188
Os

185
Ir

180
Pt

177
Au

174
Hg

171
Tl

156
Pb

154
Bi

143
Po

135
At

127
Rn

120
7 Fr

Ra



Rf

Db

Sg

Bh

Hs

Mt

Ds

Rg

Cn

Uut

Fl

Uup

Lv

Uus
Ts
Uuo
Og
镧系元素
La

226
Ce

210
Pr

247
Nd

206
Pm

205
Sm

238
Eu

231
Gd

233
Tb

225
Dy

228
Ho

226
Er

226
Tm

222
Yb

222
Lu

217
锕系元素
Ac

Th

Pa

U

Np

Pu

Am

Cm

Bk

Cf

Es

Fm

Md

No

Lr

包含计算得到的原子半径的元素周期表,单位皮米。
参见元素周期表

参考: E. Clementi, D.L.Raimondi, 和 W.P. Reinhardt, 《化学物理期刊》(J. Chem. Phys) 1963, 38, 2686.

相關條目

参考资料

  1. ^ F·艾伯特·科顿、杰弗里·威尔金森(1988年)《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第五版),纽约:Wiley. ISBN 0-471-84997-9,第1385页。
  2. ^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1990年),《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ISBN 0-632-02494-1,第35页。
  3. ^ Pauling, L. (1945).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2nd e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CCN 42034474.
  4. ^ Tipler, Paul & Ralph Llewellyn(2003年),《現代物理》(Modern Physics),第四版,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ISBN 0-7167-4345-0
  5.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 存档副本. [2019-12-21]. (原始内容于2020-02-03). 

原子半径, 通常指原子的尺寸, 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 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 一个特定的原子的半径值和所选用的的定义相关, 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给不同定义比统一的定义更合适, 术语本身就有疑问, 可能指一个自由原子的尺寸, 或者可能用作原子, 包括分子中的原子和自由原子, 尺寸不同测量方式的一个笼统的术语, 在下文中, 这个术语还包括离子半径, 主要是因为共价键和离子键区别不大, 而原子的定义, 能区分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 本身就比较含糊, 包括了自由原子以及与其它相同或不同原子一起组成化学物的原子, 除. 原子半径通常指原子的尺寸 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 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 1 一个特定的原子的半径值和所选用的原子半径的定义相关 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给原子半径不同定义比统一的定义更合适 术语原子半径本身就有疑问 可能指一个自由原子的尺寸 或者可能用作原子 包括分子中的原子和自由原子 尺寸不同测量方式的一个笼统的术语 在下文中 这个术语还包括离子半径 主要是因为共价键和离子键区别不大 而原子的定义 能区分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 本身就比较含糊 包括了自由原子以及与其它相同或不同原子一起组成化学物的原子 2 除了离子半径 其他可能指代的半径值包括玻尔半径 范德华半径 共价半径和金属半径等 原子半径完全由电子决定 原子核的大小为是电子云的十万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原子核没有固定的位置 而电子云没有固定的边界 虽然有上述的困难 目前还是有很多的测量原子 包括离子 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实验测量和计算方式的结合 目前普遍认为原子像一个球体 尺寸在30 300皮米之间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变化有规律可循 从而对元素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 目录 1 原子半径的定义 1 1 范德华半径 3 1 2 离子半径 1 3 金属半径 1 4 玻尔半径 2 原子半徑的周期性 3 原子半径的获得方法 5 3 1 测量宏观物质 3 2 量子力学 3 3 测定结构 4 传统方法测量的原子半径 5 通过计算得到的原子半径 6 相關條目 7 参考资料原子半径的定义 编辑范德华半径 3 编辑 晶体中 没有成键而是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的两原子 其核间距的一半即为范德华半径 又称范氏半径 离子半径 编辑 离子键长等于两离子半径的和 金属半径 编辑 金属晶体中 相邻金属原子核间距一半即为金属半径 玻尔半径 编辑 由玻尔原子模型推测的最低能量电子轨道的半径 原子半徑的周期性 编辑原子半徑在同一族内從上到下遞増 在同一元素周期内從左到右遞減 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電子的分布不是完全自由的 原子内部的電子按照電子層排列 每個電子層只能容纳固定数量的電子 4 元素周期表的每個一新的周期和一個新的電子層對應 離原子核也越來越遠 原子核的電荷是另一個和原子半徑相關的重要因素 随着原子序數Z的增加 原子核電荷增加 原子核的電荷是正的 吸引負電子 在一個元素周期内 原子核的电荷增加 而新增加的電子在同一層裡 導致電子層的半徑减小 對于主族元素来说 同周期電子層数相同的原子 随着原子序遞增 後續電子填充在最外層 内層電子没有變化 内層電子對最外層電子的排斥力變化不大 反而因核電荷数的增加 原子核對最外層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 導致最外層電子運動區域往核靠近 原子半徑減小 從而影響到原子半徑的减小 遮蔽效應也是重要因素 內層電荷對外層電荷的排斥力 將外層電荷 向外推 原子半徑的主要三個因素可以總結如下 因素 原理 隨 而增加 傾向 效果電子層 量子力學 原子半徑 同一族的原子半徑從上而下增加核電荷 原子核質子對電荷的吸引力 原子序數 原子半徑 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徑從左而右減少遮蔽效應 內層電荷對外層電荷的排斥力 電子層數目 原子半徑 減弱第二個因素原子半径的获得方法 5 编辑测量宏观物质 编辑 原子半径可通过测量固体单质的密度 计算出1 mol物质的体积 再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 便可粗略的获得原子半径 量子力学 编辑 由原子的核电荷数 电子数 电子云分布状况等 给出原子半径的定义 测定结构 编辑 测定原子形成各种分子或固体后的核间距 同种原子 核间距除以2 即可获得相应的原子半径 异种原子 由已知一种原子半径 可计算出另一种原子半径 大多数书籍所附的原子半径 由此法测出 传统方法测量的原子半径 编辑下表为传统方法测量的原子半径 单位皮米 误差为5皮米 族 纵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周期 横向 1 H氢25 He氦312 Li锂145 Be铍105 B硼85 C碳70 N氮65 O氧60 F氟50 Ne氖383 Na钠180 Mg镁150 Al铝125 Si硅110 P磷100 S硫100 Cl氯100 Ar氩714 K钾220 Ca钙180 Sc钪160 Ti钛140 V钒135 Cr铬140 Mn锰140 Fe铁140 Co钴135 Ni镍135 Cu铜135 Zn锌135 Ga镓130 Ge锗125 As砷115 Se硒103 Br溴94 Kr氪885 Rb铷235 Sr锶200 Y钇180 Zr锆155 Nb铌145 Mo钼145 Tc锝135 Ru钌130 Rh铑135 Pd钯140 Ag银160 Cd镉155 In铟155 Sn锡145 Sb锑145 Te碲140 I碘140 Xe氙1086 Cs铯260 Ba钡215 镧系 Hf铪155 Ta钽145 W钨135 Re铼135 Os锇130 Ir铱135 Pt铂135 Au金135 Hg汞150 Tl铊190 Pb铅180 Bi铋160 Po钋190 At砹127 Rn氡1207 Fr钫240 Ra镭215 锕系 Rf Db Sg Bh Hs Mt Ds鐽 Rg錀 Cn鎶 Uut鉨 Fl鈇 Uup镆 Lv鉝 UusTs UuoOg镧系元素 La镧195 Ce铈185 Pr镨185 Nd钕185 Pm钷185 Sm钐185 Eu铕185 Gd钆180 Tb铽175 Dy镝175 Ho钬175 Er铒175 Tm铥175 Yb镱175 Lu镥175锕系元素 Ac锕195 Th钍180 Pa镤180 U铀175 Np錼175 Pu鈽175 Am鋂175 Cm锔 Bk鉳 Cf锎 Es锿 Fm镄 Md钔 No锘 Lr铹 包含传统方法测量原子半径的元素周期表 单位皮米 误差5皮米 参见元素周期表 参考 J C Slater 化学物理期刊 J Chem Phys 1964 41 3199 通过计算得到的原子半径 编辑下表为通过计算得的原子半径 单位皮米 6 族 纵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周期 横向 1 H氢53 He氦312 Li锂167 Be铍112 B硼87 C碳67 N氮56 O氧48 F氟42 Ne氖383 Na钠190 Mg镁145 Al铝118 Si硅111 P磷98 S硫88 Cl氯79 Ar氩714 K钾243 Ca钙194 Sc钪184 Ti钛176 V钒171 Cr铬166 Mn锰161 Fe铁156 Co钴152 Ni镍149 Cu铜145 Zn锌142 Ga镓136 Ge锗125 As砷114 Se硒103 Br溴94 Kr氪885 Rb铷265 Sr锶219 Y钇212 Zr锆206 Nb铌198 Mo钼190 Tc锝183 Ru钌178 Rh铑173 Pd钯169 Ag银165 Cd镉161 In铟156 Sn锡145 Sb锑133 Te碲123 I碘115 Xe氙1086 Cs铯298 Ba钡253 镧系 Hf铪208 Ta钽200 W钨193 Re铼188 Os锇185 Ir铱180 Pt铂177 Au金174 Hg汞171 Tl铊156 Pb铅154 Bi铋143 Po钋135 At砹127 Rn氡1207 Fr钫 Ra镭 锕系 Rf Db Sg Bh Hs Mt Ds鐽 Rg錀 Cn鎶 Uut鉨 Fl鈇 Uup镆 Lv鉝 UusTs UuoOg镧系元素 La镧226 Ce铈210 Pr镨247 Nd钕206 Pm钷205 Sm钐238 Eu铕231 Gd钆233 Tb铽225 Dy镝228 Ho钬226 Er铒226 Tm铥222 Yb镱222 Lu镥217锕系元素 Ac锕 Th钍 Pa镤 U铀 Np錼 Pu鈽 Am鋂 Cm锔 Bk鉳 Cf锎 Es锿 Fm镄 Md钔 No锘 Lr铹 包含计算得到的原子半径的元素周期表 单位皮米 参见元素周期表 参考 E Clementi D L Raimondi 和 W P Reinhardt 化学物理期刊 J Chem Phys 1963 38 2686 相關條目 编辑化学键 共价半径 键长 位阻效应 法楊原則参考资料 编辑 F 艾伯特 科顿 杰弗里 威尔金森 1988年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第五版 纽约 Wiley ISBN 0 471 84997 9 第1385页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 1990年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ISBN 0 632 02494 1 第35页 Pauling L 1945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2nd e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CCN 42034474 Tipler Paul amp Ralph Llewellyn 2003年 現代物理 Modern Physics 第四版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ISBN 0 7167 4345 0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存档副本 2019 1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原子半径 amp oldid 7435751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