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臺灣報業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發展報業歷史清治時期首開其端,其後在日治時期逐漸興盛;戰後的戒嚴時期施行報禁曾一度使報業發展發展,呈現少數大報寡占狀態,報禁解除後則恢復為多元色彩。

清治時期 编辑

 
全篇使用白話字刊載的《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

清治時期前後,臺灣新聞刊物的主要用途仍限於宣達政令,或是傳揚宗教,形式也與近代報紙大異其趣。臺灣第一家印刷店「松云軒刻印坊」雖早出現在1821年1,但業務仍以刊印佛書、詩文集為主。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仿北京京報》發行臺灣最早的中文報紙2邸抄》時,是以手抄或木刻製作[1],內容主載法令規章與官員動態,一般市井小民鮮少接觸。同年7月,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創辦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臺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雖為傳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相較於《邸抄》更接近報紙型態[2][3]

日治時期 编辑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失利,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日人治臺初期遭受不少阻力,因此引進大眾傳播媒體,由日人辦報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論,文字多以日文為主,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且嚴禁臺灣民眾發行報刊,以此達到馴化臺灣、便於殖民的目的。初期臺灣有四家穩定經營的日報,分別是北部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部的《臺灣新聞》,南部的《臺南新報》與東部的《東臺灣新報》,此為臺灣近代報紙與報業之濫觴。

報紙立場方面,《台灣日日新報》為親官方的半官半民報紙,民間立場則以民營的《台灣民報》最為著名。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新聞自由仍未完全落入軍政之手,是以有日人來臺創辦報刊,卻對日本殖民政府發表批判議論,其中著名的有《高山國》和《臺灣民報》5,最後都遭到停刊夭折的命運。

臺灣日日新報 编辑

 
 
山下秀實

1896年6月,前任日本大阪府警務部長山下秀實,藉與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同鄉之誼,帶著大阪《雷鳴新聞》的活版鉛字印刷設備[4]在臺創立《臺灣新報》,為臺灣第一份近代化的報紙。《臺灣新報》初期限於物資匱乏,故採不定期發行,週刊一兩次。同年7月,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納《臺灣新報》為臺灣總督府公報,刊登政府律令的發布與解釋,成為一份半官半民的刊物,但也因此得總督府津貼補助,在同年10月改為日報,不過銷路極差,全臺有費報份僅4810份。

1897年5月,另一份《臺灣日報》在總督桂太郎的授意下創刊,同年7月也成為臺灣總督府公報,桂太郎原有意大力扶植,給予優渥津貼,不料卻在創刊前離職,結果補助經費從原來商量好的年津25000圓降至400圓,還遠低於《臺灣新報》的4800圓。差別待遇加上派系問題3,《臺灣日報》開始抨擊總督府,與親總督府的《臺灣新報》反目成仇,展開激烈筆戰,甚至街頭鬥毆。1898年4月,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出面調停,協助日人守屋善兵衛收購兩報,在隔月合併為《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治時期第一大報就此誕生。

 
《臺灣日日新報》創刊號剪影

《臺灣日日新報》合併之後,人員倍增,發行量反而縮減4,加上兩報員工派系鬥爭,紙張供給不足,使得報業經營內憂外患更陷風霜,社長守屋善兵衛三度萌生放棄辦報的念頭。1900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總督府藉此以「愛國婦人會」的名義進行投資,達到直接掌控的目的。改組後,守屋善兵衛仍任社長,同時聘請後來成為《滿洲日報》社長的村田誠治擔任副社長。村田誠治到任後,重金禮聘知名文人學者到社共事,加強新聞品質,豐富報紙內容,又有總督府從旁襄助,至此發行量日廣,業務蒸蒸日上,《臺灣日日新報》在之後的30年間,成為臺灣最大、也是日本官方統治臺灣人民的新聞工具。[5]

最初,《臺灣日日新報》為一日文報紙,限於臺灣民眾大多不識日文,總督府無法藉此有效宣揚殖民思想,推行殖民地行政工作,因此四開一張的《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在1905年7月發行,翻譯《總督府報》併載其中,並且成為臺籍人士參與報業工作的一扇窗口,先後進入該報工作的臺籍人士包括有舉人羅秀實、漢文學者連橫、黃爾施、巫永福、何春木、李越濤、林佛國、魏清德等人。1911年11 月,《臺灣日日新報》人謀不臧,發生日籍工作人員貪污問題,導致經濟困難,甚至積欠員工薪水,經營幾乎陷入停頓。總督府又怕臺籍人士受中國革命運動報導的影響,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乃將發行了6年4個月的漢文版就此停刊,此後漢文新聞和日文新聞合併發行,漢文新聞只得兩個版面。[6][7]

臺灣新聞 编辑

《臺灣新聞》其實就是《臺灣日日新報》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分報。1899年12月20日,《臺中新聞》日報創刊,因物資人力缺乏,只得隔日出刊,創刊初期在中部地區並無競爭者,經營穩定。1901年,《臺灣日日新報》將臺中分社改組為《臺中每日新聞》,很快的以其雄厚的實力威脅到《臺中新聞》的生存,最後宣告停刊,前後僅1年4個月。1903年,《臺中每日新聞》改組為公司組織,更名《中部臺灣日報》,1907年才再易名為《臺灣新聞》。[8]

臺南新報 编辑

《臺南新報》的前身為1899年創刊的《臺澎日報》,以臺南為據點發行報刊,是臺灣第一家地方報,後來經營不善,1903年改組為公司組織,更名《臺南新報》。《臺南新報》遠離北部強大的競爭對手,佔有地利,因此得以穩定發展,漢文學者連橫曾擔任過漢文版的主筆,有關米、糖等民生經濟的報導也比其它報紙正確,吸引不少臺灣工商界人士訂閱,在一次大戰前後期發行晚報,並代印官方宣傳品《臺南州報》隨報附送。1937年4月1日再度改組,更名為《臺灣日報》。

東臺灣新報 编辑

一次大戰後,東臺灣日漸開發,但當地交通不便,往往只能看到兩三天前的報紙,日人齋藤敏介遂在1916年提出申請,開發這塊報業處女地,創辦晚報《東臺灣新報》,只是在現實條件的限制下,業務受限於臺灣東部,故發行量不高,最初採不定期出刊,後改日刊,成為臺灣第四家日報。

高雄新報 编辑

1934年於高雄創刊,最初每週發刊兩次,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民眾對戰爭日漸關切,使得報刊發行量大增,《高雄新報》在此一形勢下,改為日刊,但該報經濟基礎不穩固,始終沒有發揮太大的影響力。

高山國 编辑

《高山國》1898年11月3日創刊於臺北,創辦人為日本眾議員照山佐佐木安五郎,《高山國》發行期間持續批判時政,曾抨擊臺灣總督屠殺臺灣民主國革命黨人而轟動全臺,並且漫畫圖片諷刺官員,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因而把《高山國》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高山國》後來公開徵求批評材料,遭當局之忌,創刊不到兩個月就被迫停刊,為日治時期政府干涉言論自由的首宗案例。[9]

台灣民報(日人發行版) 编辑

《臺灣民報》創刊於1898年6,當時臺北日籍律師團為反對臺灣總督中央集權,有違基本國法,因而集資創刊,批評日本殖民政策,後來《高山國》的創辦人照山佐佐木安五郎擔任主筆,筆鋒更烈,最後在1904年遭下令停刊解散。[10][11]

臺灣民報(台人發行版)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0年春,林獻堂等人在東京共組「新民會」,創辦《臺灣青年》雜誌社,發行月刊,創刊號有臺灣總督、蔡元培楊度等三人題字,編輯兼發行人為蔡培火,創刊後廣受海內外臺胞捐助支持,未淪為日本官方預期的「三號雜誌」7。《臺灣青年》創刊初期內容中規中矩,強調青年奮起與文化發展,其後逐漸染上民族色彩,成為日本當局管制的對象,而無法順利運往臺灣,甚至被迫禁止發行。1922年,《臺灣青年》改名《臺灣》,內容中日文各佔一半。為穩固經濟基礎,蔡培火回臺籌募基金,籌組股份公司,隔年《臺灣》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21年秋,臺籍留日學生與臺籍人士三百多人,在臺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林獻堂為總理。1923年1月,臺灣文化協會的第三次設置議會請願運動遭日本當局禁止,2月,請願者在東京的《臺灣》雜誌社內成立「臺灣議會同盟會」,4月,臺灣文化協會第二份宣傳刊物《臺灣民報》半月刊創刊,後因東京大地震火災暫時停刊,復刊後改為半月刊,12月,日本當局對年初臺灣議會同盟會的與會者展開逮捕行動,史稱「治警事件」,《臺灣民報》許多工作人員皆遭收押判刑,一度因此暫停出刊。日本政府審訊當天,《臺灣民報》均出特刊詳盡報導,一時洛陽紙貴,而《臺灣》月刊也在《臺灣民報》站穩市場後停刊,《臺灣民報》改為周刊,《臺灣》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稱《臺灣民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民報》在此之前是在東京創立,均在東京發行,文稿從臺灣寄到東京總社,編排印刷後再寄回臺灣銷售。1926年,對臺灣人具有好感的臺灣文官總督伊澤多喜男,核准《臺灣民報》雜誌社遷回臺灣,條件是必須有部份版面刊載日文,於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獲得總督府的批准搬回台灣發刊,同年八月一日第一六七期《台灣民報》,以報紙的方式出現於台北。《台灣民報》週刊,從一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第三○六期起,改稱為《台灣新民報》,並在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開始發行日刊《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的內容是報導重於評論,站在台灣人的立場從事報導,尤其致力於糾正各日系報紙的歪曲事實與袒護日人言論。因蘆溝橋事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急遽擴張,一九三七年《台灣新民報》被下令廢止漢文版。到一九四一年二月,又命改稱為《興南新聞》,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台灣總督府把台灣所有的報紙合併為《台灣新報》,將這站在台灣人立場從事報導的台灣人唯一報紙,在二十五年的輝煌奮鬥中結束。

戰後初期 编辑

戒嚴時期 编辑

《自由中國》 编辑

《自由中國》雜誌最初的構想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之前發生的。當時有一部分國民黨黨員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認為要堅定反共合法性,就必須要有一宣揚自由民主的言論機關,因此胡適、雷震、杭立武、張佛泉等人,研議創辦《自由中國》雜誌。但不久後中華民國政府暫退台灣,《自由中國》雜誌無法在大陸地區發行,遂於1949年11月在臺北創辦,由胡適擔任發行人,主要的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

《自由中國》創辦之初,與時任總統的蔣介石關係良好,立場亦傾向擁蔣。但是,隨著韓戰的爆發,蔣介石重獲美國支持,原本希望任用自由派人物改善政府形象、爭取美援的必要性大減;加上國民黨實施黨改造後,強人威權政治體制逐漸成形、鞏固。黨內的自由派政治人物由於不滿蔣的政策,紛紛離開權力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中國》的方向和風格也逐漸改變,從批判共產主義轉向檢討台灣內部問題,及批評國民黨政府政策弊病,而和執政當局關係逐漸惡化。

1954年5月,雷震在《自由中國》刊登投書〈搶救教育危機〉一文,批評黨國干擾學校教育(如救國團)之後,12月蔣介石在「宣傳匯報會」上下令開除其黨籍(薛化元 1996,120)。國民黨秘書長唐縱表示雷震到台灣後並沒有參加國民黨的歸隊登記,蔣介石說:「沒有黨籍也要開除!」。1958年殷海光在《自由中國》上發表《我們的教育》和《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兩篇文章響應雷震。

從1957年7月起,《自由中國》更以「今日問題」為總標題,連續發表十五篇社論,指出蔣政府一黨獨大,為所欲為。1959年3月,胡適撰寫〈自由與容忍〉一文,表達「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主張台灣必須出現一個反對黨,以適度給予執政黨壓力制衡。1959年6月起,《自由中國》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反對蔣介石尋求總統三連任。1960年,《自由中國》發表七論反對黨的文章,宣稱:「民主政治是今天的普遍要求,但沒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在這種情況下,雷震開始多方奔走,試圖結合台灣本土的政治人物,共同組成一個反對黨。6月26日,雷宣布李萬居、高玉樹、雷震3人為新黨發言人;雷震、李萬居、夏濤聲、吳三連、郭雨新、齊世英、郭國基、黃玉嬌等17人為召集委員,由雷任新黨秘書長。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中國》編輯群的舉動逐漸進逼至國民黨當局的禁忌,國民黨三大黨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新生報》於是對雷震等人予以反擊,宣稱組建新黨是配合中共「統戰政策」、「造成台灣混亂」、「企圖顛覆政府陰謀」。雷震終於在1960年9月4日遭到逮捕,為其罪名是「包庇匪諜」,10月8日宣判當天,蔣介石明確指示雷震的「刑期不得少於十年」,「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3]。《自由中國》亦遭到停刊(薛化元 1996,144;楊碧川 1997,405)。

左舜生針對此一事件,曾批評蔣介石「不失為東方一個碩果僅存的標準獨裁者,同時也通明透亮表示了他對民主絲毫不能理解,絲毫不感興趣,不惜以走極端的態度,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同國內外一切主持公道與正直人士挑戰。」[4]

開放報禁 编辑

注釋 编辑

^ 注解1:臺灣此前有否印刷活動,並無明文記載,推測早前書籍可能是在大陸印刷後再運來臺灣。[12]
^ 注解2:也有學者認為此類刊物僅供帝制統治下的知識份子瞭解朝廷動態,並未具備傳播媒介應有的基本條件,不能算是報紙。[13]
^ 注解3:《臺灣新報》的山下秀實和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同鄉,都是薩摩藩人士,《臺灣日報》的川村則和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一樣,出身長州藩。[4]
^ 注解4:有不少家庭同時訂兩報,合併後,原本訂兩報的家庭變成訂一報,使得《臺灣日日新報》發行量明顯下降。[14]
^ 注解5:與後來臺籍人士創辦的《臺灣民報》同名,但無淵源。
^ 注解6:洪桂已的〈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一說為1900年。
^ 注解7:日本俗語,不少雜誌常發行三期就停刊,故稱之。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資料出處 编辑

  1. ^ 洪桂己著,〈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中國新聞史》第535頁,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 ^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傳播史》第二章·初始期─清領時期,2002年,臺北:亞太圖書。
  3.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一章·混沌初開─臺灣報業伊始,2003年,臺北:亞太圖書。
  4. ^ 4.0 4.1 陳柔縉著,《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第130頁,2005年8月版,臺北:麥田出版。
  5. ^ 洪桂己著,〈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中國新聞史》第538-540頁,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 洪桂己著,〈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中國新聞史》第543-544頁,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35-41頁,2003年4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8.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24頁,2003年4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9. ^ 洪桂己著,〈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中國新聞史》第537-538頁,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 ^ 洪桂己著,〈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中國新聞史》第541-542頁,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25-26頁,2003年4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2. ^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傳播史》第66頁,2002年,臺北:亞太圖書。
  13. ^ 賴光臨著,《中國新聞傳播史》第8頁,1992年第六版,臺北:三民書局。
  14.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第39頁,2003年4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参考書目 编辑

  • 王天濱著,《臺灣報業史》,2003年4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傳播史》,2002年8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 王天濱著,《臺灣社會新聞發展史》,2002年3月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 陳國祥、祝萍著,《臺灣報業演進40年》,1991年11月版,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蘇嫻雅著,《煞不住的下衝列車──臺灣媒體批判》,2004年12月版,臺北:米羅文化有限公司。
  • 李瞻主編,《中國新聞史》,1979年9月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臺灣報業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2月9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臺灣歷史, 台灣歷史年表史前時期荷治, 1624, 1662, 西治1626, 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明鄭時期, 1661, 1683清治時期, 1683, 1895日治時期, 1895, 1945戰後時期, 1945, 迄今其他政權, 時期分類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荷治雞籠地區分類淡水國, 雞籠國, 魍港十寨, 諸羅.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2月9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臺灣歷史 台灣歷史年表史前時期荷治 1624 1662 西治1626 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明鄭時期 1661 1683清治時期 1683 1895日治時期 1895 1945戰後時期 1945 迄今其他政權 時期分類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荷治雞籠地區分類淡水國 雞籠國 魍港十寨 諸羅外九莊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勢力名分類 大肚王國 蛤仔蘭 卑馬巴 大龜文 加祿堂社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 憲法史 外交史 軍事史 戰爭史 經濟史 货币史 鹽業史 糖業史 農業史 漁業史 林業史 建築史 百大建設 十大土木史蹟 工業史 礦業史 煤礦史 茶業史 彩券史 文化史 文學史 藝術史 電影史 攝影史 漫畫史 動畫史 臺語文史 媒體史 報業史 電視史 交通史 鐵路史 航空史 公路史 古道史 郵政史 通訊史 體育史 棒球史 賽馬史 教育史社會史 人口史 猶太人史 科學史 地質史 地圖史 氣象史 天文史 鳥類學史 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 新北史 基隆史宜蘭史 桃園史新竹史 苗栗史 臺中史彰化史 南投史 雲林史嘉義史 臺南史澎湖史 高雄史 屏東史花蓮史 臺東史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 臺灣遺址列表臺灣第一列表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臺灣行政中心列表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臺灣社會運動 黨外 臺獨 學運 環保 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 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荷治臺灣歷史年表西治臺灣歷史年表明鄭臺灣歷史年表清治臺灣歷史年表日治臺灣歷史年表戰後臺灣歷史年表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其他史料 臺灣史 東亞史 世界史新帝國主義 臺灣抗日運動太平洋戰爭 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 臺灣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 本土化運動臺灣問題 臺海現狀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族群 經濟 交通地理 文化 教育 法律政治 政府 軍事 外交臺灣主題首頁查论编臺灣發展報業的歷史從清治時期首開其端 其後在日治時期逐漸興盛 戰後的戒嚴時期施行報禁曾一度使報業發展發展 呈現少數大報寡占狀態 報禁解除後則恢復為多元色彩 目录 1 清治時期 2 日治時期 2 1 臺灣日日新報 2 2 臺灣新聞 2 3 臺南新報 2 4 東臺灣新報 2 5 高雄新報 2 6 高山國 2 7 台灣民報 日人發行版 2 8 臺灣民報 台人發行版 3 戰後初期 4 戒嚴時期 4 1 自由中國 5 開放報禁 6 注釋 7 相關條目 8 參考文獻 8 1 資料出處 8 2 参考書目清治時期 编辑 nbsp 全篇使用白話字刊載的 臺灣府城教會報 創刊號清治時期前後 臺灣新聞刊物的主要用途仍限於宣達政令 或是傳揚宗教 形式也與近代報紙大異其趣 臺灣第一家印刷店 松云軒刻印坊 雖早出現在1821年1 但業務仍以刊印佛書 詩文集為主 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仿北京 京報 發行臺灣最早的中文報紙2 邸抄 時 是以手抄或木刻製作 1 內容主載法令規章與官員動態 一般市井小民鮮少接觸 同年7月 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創辦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 臺灣府城教會報 今 台灣教會公報 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 雖為傳教而生 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 相較於 邸抄 更接近報紙型態 2 3 日治時期 编辑1895年 清朝因甲午戰爭失利 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日人治臺初期遭受不少阻力 因此引進大眾傳播媒體 由日人辦報為殖民政府喉舌 控制言論 文字多以日文為主 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 且嚴禁臺灣民眾發行報刊 以此達到馴化臺灣 便於殖民的目的 初期臺灣有四家穩定經營的日報 分別是北部的 臺灣日日新報 中部的 臺灣新聞 南部的 臺南新報 與東部的 東臺灣新報 此為臺灣近代報紙與報業之濫觴 報紙立場方面 台灣日日新報 為親官方的半官半民報紙 民間立場則以民營的 台灣民報 最為著名 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日本新聞自由仍未完全落入軍政之手 是以有日人來臺創辦報刊 卻對日本殖民政府發表批判議論 其中著名的有 高山國 和 臺灣民報 5 最後都遭到停刊夭折的命運 臺灣日日新報 编辑 nbsp nbsp 山下秀實1896年6月 前任日本大阪府警務部長山下秀實 藉與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同鄉之誼 帶著大阪 雷鳴新聞 的活版鉛字印刷設備 4 在臺創立 臺灣新報 為臺灣第一份近代化的報紙 臺灣新報 初期限於物資匱乏 故採不定期發行 週刊一兩次 同年7月 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納 臺灣新報 為臺灣總督府公報 刊登政府律令的發布與解釋 成為一份半官半民的刊物 但也因此得總督府津貼補助 在同年10月改為日報 不過銷路極差 全臺有費報份僅4810份 1897年5月 另一份 臺灣日報 在總督桂太郎的授意下創刊 同年7月也成為臺灣總督府公報 桂太郎原有意大力扶植 給予優渥津貼 不料卻在創刊前離職 結果補助經費從原來商量好的年津25000圓降至400圓 還遠低於 臺灣新報 的4800圓 差別待遇加上薩長派系問題3 臺灣日報 開始抨擊總督府 與親總督府的 臺灣新報 反目成仇 展開激烈筆戰 甚至街頭鬥毆 1898年4月 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出面調停 協助日人守屋善兵衛收購兩報 在隔月合併為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治時期第一大報就此誕生 nbsp 臺灣日日新報 創刊號剪影 臺灣日日新報 合併之後 人員倍增 發行量反而縮減4 加上兩報員工派系鬥爭 紙張供給不足 使得報業經營內憂外患更陷風霜 社長守屋善兵衛三度萌生放棄辦報的念頭 1900年4月 臺灣日日新報 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總督府藉此以 愛國婦人會 的名義進行投資 達到直接掌控的目的 改組後 守屋善兵衛仍任社長 同時聘請後來成為 滿洲日報 社長的村田誠治擔任副社長 村田誠治到任後 重金禮聘知名文人學者到社共事 加強新聞品質 豐富報紙內容 又有總督府從旁襄助 至此發行量日廣 業務蒸蒸日上 臺灣日日新報 在之後的30年間 成為臺灣最大 也是日本官方統治臺灣人民的新聞工具 5 最初 臺灣日日新報 為一日文報紙 限於臺灣民眾大多不識日文 總督府無法藉此有效宣揚殖民思想 推行殖民地行政工作 因此四開一張的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版在1905年7月發行 翻譯 總督府報 併載其中 並且成為臺籍人士參與報業工作的一扇窗口 先後進入該報工作的臺籍人士包括有舉人羅秀實 漢文學者連橫 黃爾施 巫永福 何春木 李越濤 林佛國 魏清德等人 1911年11 月 臺灣日日新報 人謀不臧 發生日籍工作人員貪污問題 導致經濟困難 甚至積欠員工薪水 經營幾乎陷入停頓 總督府又怕臺籍人士受中國革命運動報導的影響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乃將發行了6年4個月的漢文版就此停刊 此後漢文新聞和日文新聞合併發行 漢文新聞只得兩個版面 6 7 臺灣新聞 编辑 臺灣新聞 其實就是 臺灣日日新報 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分報 1899年12月20日 臺中新聞 日報創刊 因物資人力缺乏 只得隔日出刊 創刊初期在中部地區並無競爭者 經營穩定 1901年 臺灣日日新報 將臺中分社改組為 臺中每日新聞 很快的以其雄厚的實力威脅到 臺中新聞 的生存 最後宣告停刊 前後僅1年4個月 1903年 臺中每日新聞 改組為公司組織 更名 中部臺灣日報 1907年才再易名為 臺灣新聞 8 臺南新報 编辑 臺南新報 的前身為1899年創刊的 臺澎日報 以臺南為據點發行報刊 是臺灣第一家地方報 後來經營不善 1903年改組為公司組織 更名 臺南新報 臺南新報 遠離北部強大的競爭對手 佔有地利 因此得以穩定發展 漢文學者連橫曾擔任過漢文版的主筆 有關米 糖等民生經濟的報導也比其它報紙正確 吸引不少臺灣工商界人士訂閱 在一次大戰前後期發行晚報 並代印官方宣傳品 臺南州報 隨報附送 1937年4月1日再度改組 更名為 臺灣日報 東臺灣新報 编辑 一次大戰後 東臺灣日漸開發 但當地交通不便 往往只能看到兩三天前的報紙 日人齋藤敏介遂在1916年提出申請 開發這塊報業處女地 創辦晚報 東臺灣新報 只是在現實條件的限制下 業務受限於臺灣東部 故發行量不高 最初採不定期出刊 後改日刊 成為臺灣第四家日報 高雄新報 编辑 1934年於高雄創刊 最初每週發刊兩次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民眾對戰爭日漸關切 使得報刊發行量大增 高雄新報 在此一形勢下 改為日刊 但該報經濟基礎不穩固 始終沒有發揮太大的影響力 高山國 编辑 高山國 1898年11月3日創刊於臺北 創辦人為日本眾議員照山佐佐木安五郎 高山國 發行期間持續批判時政 曾抨擊臺灣總督屠殺臺灣民主國革命黨人而轟動全臺 並且漫畫圖片諷刺官員 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因而把 高山國 視為眼中釘 欲除之而後快 高山國 後來公開徵求批評材料 遭當局之忌 創刊不到兩個月就被迫停刊 為日治時期政府干涉言論自由的首宗案例 9 台灣民報 日人發行版 编辑 臺灣民報 創刊於1898年6 當時臺北日籍律師團為反對臺灣總督中央集權 有違基本國法 因而集資創刊 批評日本殖民政策 後來 高山國 的創辦人照山佐佐木安五郎擔任主筆 筆鋒更烈 最後在1904年遭下令停刊解散 10 11 臺灣民報 台人發行版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1920年春 林獻堂等人在東京共組 新民會 創辦 臺灣青年 雜誌社 發行月刊 創刊號有臺灣總督 蔡元培 楊度等三人題字 編輯兼發行人為蔡培火 創刊後廣受海內外臺胞捐助支持 未淪為日本官方預期的 三號雜誌 7 臺灣青年 創刊初期內容中規中矩 強調青年奮起與文化發展 其後逐漸染上民族色彩 成為日本當局管制的對象 而無法順利運往臺灣 甚至被迫禁止發行 1922年 臺灣青年 改名 臺灣 內容中日文各佔一半 為穩固經濟基礎 蔡培火回臺籌募基金 籌組股份公司 隔年 臺灣 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21年秋 臺籍留日學生與臺籍人士三百多人 在臺北成立 臺灣文化協會 林獻堂為總理 1923年1月 臺灣文化協會的第三次設置議會請願運動遭日本當局禁止 2月 請願者在東京的 臺灣 雜誌社內成立 臺灣議會同盟會 4月 臺灣文化協會第二份宣傳刊物 臺灣民報 半月刊創刊 後因東京大地震火災暫時停刊 復刊後改為半月刊 12月 日本當局對年初臺灣議會同盟會的與會者展開逮捕行動 史稱 治警事件 臺灣民報 許多工作人員皆遭收押判刑 一度因此暫停出刊 日本政府審訊當天 臺灣民報 均出特刊詳盡報導 一時洛陽紙貴 而 臺灣 月刊也在 臺灣民報 站穩市場後停刊 臺灣民報 改為周刊 臺灣 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稱 臺灣民報 社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民報 在此之前是在東京創立 均在東京發行 文稿從臺灣寄到東京總社 編排印刷後再寄回臺灣銷售 1926年 對臺灣人具有好感的臺灣文官總督伊澤多喜男 核准 臺灣民報 雜誌社遷回臺灣 條件是必須有部份版面刊載日文 於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獲得總督府的批准搬回台灣發刊 同年八月一日第一六七期 台灣民報 以報紙的方式出現於台北 台灣民報 週刊 從一九三 年三月二十九日的第三 六期起 改稱為 台灣新民報 並在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 開始發行日刊 台灣新民報 台灣新民報的內容是報導重於評論 站在台灣人的立場從事報導 尤其致力於糾正各日系報紙的歪曲事實與袒護日人言論 因蘆溝橋事變 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急遽擴張 一九三七年 台灣新民報 被下令廢止漢文版 到一九四一年二月 又命改稱為 興南新聞 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台灣總督府把台灣所有的報紙合併為 台灣新報 將這站在台灣人立場從事報導的台灣人唯一報紙 在二十五年的輝煌奮鬥中結束 戰後初期 编辑主条目 侍從報業戒嚴時期 编辑 自由中國 编辑 自由中國 雜誌最初的構想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之前發生的 當時有一部分國民黨黨員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認為要堅定反共合法性 就必須要有一宣揚自由民主的言論機關 因此胡適 雷震 杭立武 張佛泉等人 研議創辦 自由中國 雜誌 但不久後中華民國政府暫退台灣 自由中國 雜誌無法在大陸地區發行 遂於1949年11月在臺北創辦 由胡適擔任發行人 主要的編輯是雷震和殷海光 自由中國 創辦之初 與時任總統的蔣介石關係良好 立場亦傾向擁蔣 但是 隨著韓戰的爆發 蔣介石重獲美國支持 原本希望任用自由派人物改善政府形象 爭取美援的必要性大減 加上國民黨實施黨改造後 強人威權政治體制逐漸成形 鞏固 黨內的自由派政治人物由於不滿蔣的政策 紛紛離開權力核心 在這種情況下 自由中國 的方向和風格也逐漸改變 從批判共產主義轉向檢討台灣內部問題 及批評國民黨政府政策弊病 而和執政當局關係逐漸惡化 1954年5月 雷震在 自由中國 刊登投書 搶救教育危機 一文 批評黨國干擾學校教育 如救國團 之後 12月蔣介石在 宣傳匯報會 上下令開除其黨籍 薛化元 1996 120 國民黨秘書長唐縱表示雷震到台灣後並沒有參加國民黨的歸隊登記 蔣介石說 沒有黨籍也要開除 1958年殷海光在 自由中國 上發表 我們的教育 和 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 兩篇文章響應雷震 從1957年7月起 自由中國 更以 今日問題 為總標題 連續發表十五篇社論 指出蔣政府一黨獨大 為所欲為 1959年3月 胡適撰寫 自由與容忍 一文 表達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他甚至主張台灣必須出現一個反對黨 以適度給予執政黨壓力制衡 1959年6月起 自由中國 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 反對蔣介石尋求總統三連任 1960年 自由中國 發表七論反對黨的文章 宣稱 民主政治是今天的普遍要求 但沒有健全的政黨政治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 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 在這種情況下 雷震開始多方奔走 試圖結合台灣本土的政治人物 共同組成一個反對黨 6月26日 雷宣布李萬居 高玉樹 雷震3人為新黨發言人 雷震 李萬居 夏濤聲 吳三連 郭雨新 齊世英 郭國基 黃玉嬌等17人為召集委員 由雷任新黨秘書長 在這種情況下 自由中國 編輯群的舉動逐漸進逼至國民黨當局的禁忌 國民黨三大黨報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新生報 於是對雷震等人予以反擊 宣稱組建新黨是配合中共 統戰政策 造成台灣混亂 企圖顛覆政府陰謀 雷震終於在1960年9月4日遭到逮捕 為其罪名是 包庇匪諜 10月8日宣判當天 蔣介石明確指示雷震的 刑期不得少於十年 覆判不能變更初審判決 3 自由中國 亦遭到停刊 薛化元 1996 144 楊碧川 1997 405 左舜生針對此一事件 曾批評蔣介石 不失為東方一個碩果僅存的標準獨裁者 同時也通明透亮表示了他對民主絲毫不能理解 絲毫不感興趣 不惜以走極端的態度 甘冒天下之大不韙 同國內外一切主持公道與正直人士挑戰 4 開放報禁 编辑注釋 编辑 注解1 臺灣此前有否印刷活動 並無明文記載 推測早前書籍可能是在大陸印刷後再運來臺灣 12 注解2 也有學者認為此類刊物僅供帝制統治下的知識份子瞭解朝廷動態 並未具備傳播媒介應有的基本條件 不能算是報紙 13 注解3 臺灣新報 的山下秀實和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同鄉 都是薩摩藩人士 臺灣日報 的川村則和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一樣 出身長州藩 4 注解4 有不少家庭同時訂兩報 合併後 原本訂兩報的家庭變成訂一報 使得 臺灣日日新報 發行量明顯下降 14 注解5 與後來臺籍人士創辦的 臺灣民報 同名 但無淵源 注解6 洪桂已的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一說為1900年 注解7 日本俗語 不少雜誌常發行三期就停刊 故稱之 相關條目 编辑台灣報紙列表 台灣媒體史 南臺灣三大報參考文獻 编辑資料出處 编辑 洪桂己著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中國新聞史 第535頁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王天濱著 臺灣新聞傳播史 第二章 初始期 清領時期 2002年 臺北 亞太圖書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第一章 混沌初開 臺灣報業伊始 2003年 臺北 亞太圖書 4 0 4 1 陳柔縉著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第130頁 2005年8月版 臺北 麥田出版 洪桂己著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中國新聞史 第538 540頁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洪桂己著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中國新聞史 第543 544頁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第35 41頁 2003年4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第24頁 2003年4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洪桂己著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中國新聞史 第537 538頁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洪桂己著 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 中國新聞史 第541 542頁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第25 26頁 2003年4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天濱著 臺灣新聞傳播史 第66頁 2002年 臺北 亞太圖書 賴光臨著 中國新聞傳播史 第8頁 1992年第六版 臺北 三民書局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第39頁 2003年4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参考書目 编辑 王天濱著 臺灣報業史 2003年4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天濱著 臺灣新聞傳播史 2002年8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天濱著 臺灣社會新聞發展史 2002年3月版 臺北 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國祥 祝萍著 臺灣報業演進40年 1991年11月版 臺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蘇嫻雅著 煞不住的下衝列車 臺灣媒體批判 2004年12月版 臺北 米羅文化有限公司 李瞻主編 中國新聞史 1979年9月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臺灣報業史 amp oldid 7800828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