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五見

五見,又称五惡見五利使佛教术语,為五種惡見的合稱,包括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概括

佛教理論,特別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將其他沙門教派和婆羅門教的各種見解[1],歸類入五見[2],並分別定義了其內涵意義:

  • 有身見[3]:是於五取蘊而起有我、有我所之見。
  • 边执见[4]:是偏至二边的执见[5],如人死之後一切斷滅、畢竟無有,是断见,執著有為法轉變或隱顯而體無生滅,或執著意界常恆[6],是常见。
  • 邪见[7]:是邪而不正的推度,如否定世間善惡因緣果報,否定出世間沙門果等。
  • 见取[8]:“见”指四見[9],即有身见、边执见、邪见,及僅被稱為見取的其他執見[10],“”为選擇執持[11],取諸見執為最勝,即唯此見真實餘皆迷謬[12]
  • 戒禁取[13]:就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受持邪戒,如持牛戒[14]、狗戒等,自以为是现世清淨、來世生天之因[15],執行露形、臥灰、斷食等苦行,自以為是解脫之道[16]

詳述

在《發智論》中,对《雜阿含經》等經記載的沙門教派中五見之具體觀點進行了分類研判,《大毘婆沙論》更有詳細解說:

薩迦耶見

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教派一般不採用佛教特有的概念術語,他們所認定的或類似概念[17],早期佛教一般將其比附入五取蘊中而加以批判[18],故有五我見[19],於五取蘊中,「執一為我,餘或為我有、我所、我器」[20],亦總列為二十薩迦耶見[21],以執「色是我」為其代表[22],後因時代變遷而至難以理解[23]

  •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22],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21]

而「總緣五蘊執為我者」,被稱為諦語外道[24]

  • 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24]

梵網經》記載的六十二見[5],都以薩迦耶見為根本[25]。此外,有外道執「唯有一我見」[26];迄至《大毘婆沙論》時代,仍「無五蘊外執有我者」[27]。還可能存在緣十二處十八界,而各有我見、我所見的情況[28]

邊執見

常見,是因為見色法相似相續,或見心、心所法能憶本所作事甚至多劫前生之事,而認為有為法常住[29]

  • 此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不可害,常安住[30],如伊師迦,安住不動,無有轉變,互不相觸[31]。何等為七?謂:地、水、火、風、及苦、樂、命。此七士身,非作,乃至如伊師迦,安住不動。若罪,若福,若罪福,若苦,若樂,若苦樂,不能轉變,亦不能令互相觸礙[32]。設有士夫,斷士夫頭,亦不名為害世間生,若行,若住,七身中間,刀刃雖轉,而不害命。此中,無能害,無所害,無能捶,無所捶,無表,無表處[33][34]
  • 我及世間,常恒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35]
  • 風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沒[36]。染淨自性住,不增不減[37][38]

斷見,是認為死後斷滅、畢竟無有[39]

  • 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40]。此四大種士夫身,死時,地身歸地,水身歸水,火身歸火,風身歸風,根隨空轉[41]。輿為第五,持彼死屍,往棄塚間,未燒可知,燒已成灰,餘鴿色骨[42]。愚者讚施,智者讚受[43];諸有論者,一切空虛妄語;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斷壞無有[44][45]

《師子吼經》所說[46],世間沙門、婆羅門所依諸見,皆入有見和無有見[25],一般將其解釋為常見和斷見[47],并將各種見解按此二分法進行研判[5],當一則具體觀點有二者成份時,取其主旨以論斷常。

邪見

邪見是否定誹謗世間及出世間的因緣果報[48]

  • 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49]。無妙行、惡行,無妙行、惡行果[50]。無此世,無他世,無化生有情[51]。無父,無母[52]。世間無阿羅漢[53],無正至[54],無正行此世他世[55],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實知[56][57]
  • 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非因非緣,而有情雜染。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非因非緣,而有情清淨。[58]無因無緣,令有情無智、無見;非因非緣,而有情無智、無見。無因無緣,令有情智、見;非因非緣,而有情智、見。[59]
  • 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無威勢,無士威勢[60],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61][62]。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種,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威勢,定合,性變[63],於六勝生[64],受諸苦樂。[65]
  • 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殺諸眾生,不與取,欲邪行,知而妄語,故飲諸酒;穿牆解結,盡取所有,守阨斷道,害村、害城、害國生命;以刀以輪,擁略大地所有眾生,斷截分解,聚集團積,為一肉聚;應知由此,無惡,無惡緣[66]。於殑伽南,斷截撾打,於殑伽北,惠施修福[67];應知由此,無罪福,亦無罪福緣。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皆無有福[68][69]
  • 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是無因無緣。[70]
  • 所受苦樂,非自作,非他作,無因而生。[71][62]

見取

見取是取劣法為勝,執受五種現在安樂[72]

  • 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73]
  •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 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 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 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還涵蓋有九慢類[74],謂:

  • 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75]

戒禁取

戒禁取是非因計因[76]

  • 有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77]。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78]。六十二行跡[79],六十二中劫[80]。百三十六地獄[81]。百二十根[82]。三十六塵界[83]。四萬九千龍家[84],四萬九千妙翅鳥家[85],四萬九千異學家[86],四萬九千活命家[87]。七有想藏,七無想藏,七離繫藏[88];七阿素洛,七畢舍遮[89];七天,七人[90];七夢,七百夢[91];七覺,七百覺[92];七池,七百池[93];七險,七百險[94];七減,七百減[95];七增,七百增[96]。六勝生類[64]。八大士地[97]。於如是處,經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流轉,乃決定能作苦邊際[98],如擲縷丸,縷盡便住[99]。此中,無有沙門、若婆羅門能作是說:我以尸羅,或以精進,或以梵行,令所有業,未熟者熟,熟者觸已,即便變吐。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樂邊際,不可施設有增有減,亦不可說或然不然[100][101]
  • 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102]
  • 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自在變化為因。[103]
  • 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作苦樂。[104][62]

和非道計道[105]

  • 諸補特伽羅,學乘象、馬,船車輦輿,執持弓杖,鉤輪羂索,書印算數,皆令善巧,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
  • 諸補特伽羅,受持牛[14]、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106]
  • 諸補特伽羅,受持烏禁,鵂鶹禁,默然禁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
  • 諸補特伽羅,於摩捺娑、比摩捺娑、殑伽河門三池中浴,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107]
  • 諸補特伽羅,受持梵行,遠離婬欲,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108]
  • 諸補特伽羅,受種種苦行,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109]
  • 諸補特伽羅,調象、馬、牛,事日、月、星、火、珠、藥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

六見處惡見

發智論》提出,不正思惟六見處[110],會導致於內身起惡見[111],一般也歸入二邊執見中[112]

常見:

  • 諦故,住故,我有我。[113]
  • 我觀我:眼、色即我。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114]
  • 此是,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語者,覺者,等領受者。非曾不有,非當不有,於彼彼處,造善惡業,於彼彼處,受果異熟,捨此蘊,續餘蘊。[115]

斷見:

  • 諦故,住故,我無我。[116]

其他教派所執之jīva英语jiva[117],一般被等同於補特伽羅[118],自部派佛教開始,補特伽羅論者性空論者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大論諍[119]

婆羅門教執見

發智論》提及了婆羅門教的執見[120]

  • 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是大梵,得自在[121];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122]。如梵眾天,作如是說: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123]

這種見解和佛教對“與同一”(brahma-sahavyatā)的引述[124],都未體現出吠檀多派理念,被評判為見取和戒禁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在“十六種異論”中,提及了婆羅門教中數論派勝論派彌曼差派等的部份教義[125],其中有可判為我見或常見之見解。

相关条目

註釋與引用

  1.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見?見是何義?答:以四事故名見:一、徹視故,二、推度故,三、堅執故,四、深入所緣故。
    • 徹視故者,謂:能徹視故,名為見。問:此見既邪,又是顛倒,云何名視?答:雖邪顛倒,而性是慧,能見所緣故,亦名視;如人見境,若明若昧,俱名視故。
    • 推度故者,謂:能推度故,名為見。問:一剎那頃,如何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
    • 堅執故者,謂:能堅執故,名為見。此見於境,僻執堅牢,非聖慧刀,無由令捨;佛、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芽,方令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嚙諸草木等,要截其芽,方令捨故,如有頌言:『愚人所受持,鱣魚所銜物,室首魔羅嚙,非刀不能解。』
    • 深入所緣故者,謂:性猛利,深入所緣,如針墮泥故,名為見。
    復次、以二事故名見:一、觀視故,二、決度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有見相故,二、成所作故,三、於境無礙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推究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無知故者,謂:俱壞者。復次、意樂故者,謂:邪修定者;加行故者,謂:邪推求者;無知故者,謂:邪聞法者。」
  2. ^ 大毘婆沙論》:「有五見,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問:此五見,以何為自性?答:以三十六事為自性,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見苦所斷,為六事。邪見、見取,各三界四部,為二十四事。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由此五見,以三十六事為自性。」
  3.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有身見?答:此見,於有身轉故,名有身見。問:餘見,亦有於有身轉,彼應名有身見。答:此見,於自身轉,非他身,於有身轉,非無身故,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執我、我所故,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作我、我所行相故,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計我作、我受故,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順施戒修故,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不違業果故。名有身見。……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見,但於自身轉故,名有身見,即五取蘊,名為自身。……」
  4.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邊執見?答:此見,執二邊故,名邊執見,謂:於斷、常二邊轉故。如契經說:『迦多衍那!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集者,則於世間,不執為無。』執為無者,即是斷見,謂:彼若見後身生時,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死此生彼,必定非斷。『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滅者,不執為有。』執為有者,即是常見,謂:彼若見諸蘊界處,別別相續,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有生有滅,必定非常。復次、此見,所執極邊遠故,名邊執見。……復次、此執二邊行相轉故,名邊執見。……」
  5. ^ 5.0 5.1 5.2 大毘婆沙論》:「《梵網經》中所說,六十二見,亦總入此二見品中。謂: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入常見品。四一分常論,有說: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有常、有無常故。二無因論,入斷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有邊等四論,及不死矯亂四論,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後亦斷故。後際分別見中,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論,皆常見攝故,即常見品。七斷滅論,斷見攝故,即斷見品。五現法涅槃論,入常見品,執有我常得涅槃故;有說:入二品,以執有我現得涅槃後斷滅故。」
    「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者,一、由能憶一壞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執:我、世間俱常。問:彼何故作是執?答:彼計轉變,或隱顯故。……二、由能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三、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四、由尋伺不如實知,謂:我、世間,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無法恒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彼執因果,從無始來,性唯是一,無滅無起故,是前際分別見攝。彼若執色以為我者,由見顯形,恒相似故,便執為常。若執心等以為我者,由心等法,無間生故,相似生故,恒時生故,不能了知細生滅故,能憶往昔所更事故,前後事業互相似故,他不礙故,便執為常。彼由如是虛妄尋伺,執我、世間,俱是常住。……
    四一分常論者,一、從梵世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作如是執: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梵王能化,在彼常住,我等所化故,是無常。二、聞梵王有如是見,立如是論:大種無常,心是常住;或翻此說:心是無常,大種常住;同彼忍者,或住梵世,或生此間。或展轉聞如是道理,便作是執:我以大梵天王為量,是故世間一分常住,一分無常。三、有先從戲忘天歿,來生此間。……四、有先從意憤天歿,來生此間。……
    二無因生論者,一、從無想有情天歿,來生此間。……二、由尋伺虛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憶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應能憶,既不能憶故,知彼無。又作是念:若依彼生諸有情類,必還似彼,如酪中虫,還似於酪,牛糞中虫,還似牛糞,青葉中虫,還似青葉,父母生子,還似父母,非即酪等,是虫等因故,知一切身,及諸根、覺、慧等法,皆無因起。又作是念:現見孔雀、鸞鳳、雞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別,皆不由因,自然而有。彼作是說:誰銛諸刺,誰畫禽獸,誰積山原,誰鑿澗谷,誰復彫鏤,草木花菓;如是一切,皆不由因,於造世間,無自在者。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因生,自然而有。……
    四有邊等論者。……我及世間俱是有邊。……我及世間俱是無邊。……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四、非有邊非無邊者。……四不死矯亂論者。……
    後際分別見中,十六有想論者,謂:初四種依三見立,如說:『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即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異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異、無缺。』依第一見,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後有想論。……依第二見,建立第二,我無色,死後有想論。……依第三見,建立第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第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論,即遮第三,無別依見。……執我有邊,死後有想論者。……執我無邊,死後有想論者。……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者。……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者。……依想、受異故,作是說:我有一想,我有種種想,我有小想,我有無量想,我純有樂,我純有苦,我有苦有樂,我無苦無樂,死後有想。……
    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有色等四者,一、執我有色,死後無想,謂:彼執色為我,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我有色,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諸尋伺者,執色為我,見有風癎、熟眠、悶絕、苦受所切,似全無想,便作是念:我雖有色,而無其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二、執我無色,死後無想。……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無想。……二、執我無邊,死後無想。……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無想。……
    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有色等四者,一、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二、執我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謂:得彼定者,執非想非非想處,諸無色蘊為我,或為我所,彼所執我,以無色為性,或有無色故,名無色我,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諸尋伺者,執無色為我,彼見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二、執我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問:何故無想論,及非有想非無想論中,不說我有一想等八耶?答:若亦說者,一切皆應名有想論,以有想受者非無想等故。……
    七斷滅論者。……五現法涅槃論者。…… 」
  6. ^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常見外道,或執轉變,或執隱顯,或執往來、意界常等。』如是一切,常見攝故,即常見品。」「或復有執:意界是常,如執意界是常論者;彼作是說:六識雖生滅,而意界是常,如是可能憶本所作,六識所作事,意界能憶故。……或復有執:前心往告後心,我作是事,汝可憶持;彼作是說:心細冥通,前有所作,必告後知,如是可能憶本所作。」
  7.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
  8.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見取?答:此取諸見故,名見取。問:此通取五取蘊,何故但名見取耶?答:此因諸見,通取五蘊故,但名見取。復次、以何相故立見取名?謂:若取見,或取餘蘊,執最勝者,立見取名。復次、此應名見等取,略去等言,但名見取。復次、此多取見故,名見取。」
    「問:何故二見俱名為取?答:由此二見,取行相轉故,俱名取,謂:有身見執我、我所,邊執見執斷、常,邪見執無;取此諸見,以為最勝故,名見取;取諸戒禁,能得淨故,名戒禁取。復次、前之三見,推度所緣,勢用猛利故,名為見;後之二見,執受能緣,勢用猛利故,名為取。」
  9. ^ 《集異門論》:「四者,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
    • 云何欲取?答:除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欲界繫,隨眠隨煩惱,是名欲取。
    • 云何見取?答:謂四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如是四見,合名見取。
    • 云何戒禁取?答:如有一類,於戒執取,謂:執此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禁執取,謂:執此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戒、禁俱執取,謂:執此戒、禁俱,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是名戒禁取
    • 云何我語取?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
  10. ^ 大毘婆沙論》:「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為苦?答:諸有漏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樂?答:愚於少時適意事故,如疲暫息,寒暫得暖,熱暫得冷,飢暫得食,渴暫得飲。便作是念:我今受樂。然諸蘊中,有少分樂,如量而取,亦非顛倒,外道於中,增益而取,同究竟樂,故成顛倒。……
    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不淨?答:諸有漏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淨?答:愚於少時鮮淨事故,如治髮、爪、口、齒、皮等,令顯形色,暫時鮮淨,便作是念:我身清淨。然諸蘊中,有少分淨,如量而取,亦非顛倒,外道於中,增益而取,同究竟淨,故成顛倒。」
  11.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答:以三事故,說名為取,一、執持故,二、收採故,三、選擇故。又以二事故,名為取,一、能熾然業,二、行相猛利;能熾然業者,取令五趣有情業火恒熾然故;行相猛利者,諸取行相極勇捷故。問:取是何義?答:薪義是取義,如緣薪故,火得熾然;有情亦爾,煩惱為緣,業得熾盛。復次、纏裹義是取義,如蠶作繭,自纏自裹,乃至於中,而自取死;有情亦爾,起諸煩惱,自纏自裹,而於其中,傷失慧命,展轉乃至墮諸惡趣。復次、傷害義是取義,如利毒刺,數刺其身,身便損壞;有情亦爾,煩惱毒刺,數刺法身,法身便壞。」
  12. ^ 法蘊論》:「有執世間是常,此實餘迷謬,或是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此實餘迷謬,皆是見取。」
  13.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戒禁取?答:此取諸戒禁故,名戒禁取。問:此通取五取蘊,何故但名戒禁取耶?答:此因戒禁,通取五蘊故,但名戒禁取。復次、以行相故,名戒禁取,謂:取戒禁,或取餘蘊,執能淨者,名戒禁取。復次、此見,應名戒禁等取,略去等言故,但名戒禁取。復次、此多取戒禁故,名戒禁取。」
    「問:何故五見中,四見合立為見取,一見別立為戒禁取耶?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於見中,堪別立者,則別立之,若不爾者,便總建立,故不應責。復次、前說以二事故名取,謂:能熾然業,及行相猛利;五趣有情,由戒禁取,熾然諸業,等餘四見故,別立取。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五趣有情,由戒禁取,熾然諸業,勢用速疾,尤重親近,過餘四見故,別立取。復次、以戒禁取,違逆聖道,遠離解脫故,別立取。違逆聖道者,由戒禁取,捨真聖道,妄計種種非理苦行能得清淨,如斷飲食、臥灰、臥杵、面隨日轉、服氣、服水,或唯噉果,或但食菜,或著弊衣,或全露體,執如是等,能得清淨。遠離解脫者,如如修行苦行邪道,如是如是遠離解脫。復次、以戒禁取欺誑內外二道故,別立取。欺誑內道者,如執洗淨,受持十二杜多功德能證清淨。欺誑外道者,如執種種,即前所說非理苦行能得清淨。尊者妙音,亦作是說:此戒禁取,現見生苦,如炎熾火,欺誑二道,如惑嬰兒故,別立取。」
  14. ^ 14.0 14.1 俱舍論》:「邪婬加行,……從癡生者,……又諸梵志,讚牛祠中,有諸女男,受持牛禁,吸水齧草,或住或行,不簡親疎,隨遇隨合。」
  15. ^ 大毘婆沙論》:「應引彼經:『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制羅拪爾迦,受持狗戒。……作如是言:世間所有難行禁戒,我等二人,修學已滿,誰能如實記別,我等所感異熟?……於是二人來至佛所。……世尊告曰:汝布剌拏,止不須問,勿因此事,汝等皆當不忍、不信,心懷恥恨。如是至三,彼猶慇懃,請問不止,佛以慈慜告言:諦聽,吾當為汝如實記別,受持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受持牛戒,若無缺犯,當生牛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如是等事,如經廣說。」
  16. ^ 大毘婆沙論》:「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唯一究竟,無別究竟,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有作是說:為遮外道,邪道、邪解脫,故說一言,謂:諸外道,妄執種種,露形、自餓、臥灰、服氣、隨日而轉,或唯服水、噉菓、食糞,著糞掃衣,臥木、礫石,投巖、赴火、行牛等行,以為真道。……又諸外道,妄執種種,無身,無邊意,淨聚,世窣堵波等,為真解脫。」
    「問:若諦有四,何故世尊說有一諦?如伽他說:『一諦無有二,眾生於此疑,別說種種諦,我說無沙門。』此頌意言,唯有一諦,外道猶豫,別說有多,佛說彼法中,無沙門道果,沙門道果,依一諦故。脇尊者曰:言一諦者,謂:四聖諦,各唯有一,唯一苦諦,無第二苦,唯一集諦,無第二集,唯一滅諦,無第二滅,唯一道諦,無第二道,故說一諦,不違說四。
    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為欲遮遣餘解脫故,謂:諸外道,說四解脫:一、無身解脫,即空無邊處,二、無邊意解脫,即識無邊處,三、淨聚解脫,即無所有處,四、世窣堵波解脫,即非想非非想處。佛作是說:『彼非真實解脫出離,是無色有,真解脫者,唯一滅諦,究竟涅槃。』
    復次、言一諦者,謂:一道諦,為欲遮遣餘道諦故,謂:諸外道,說多道諦,如執自餓為道,或執臥灰為道,或執隨日轉為道,或執飲風、飲水、食果、食菜為道,或執露形為道,或執臥刺棘等為道,或執不臥為道,或執著弊故衣為道,或執服諸藥物、斷食為道。佛作是說:『彼非真道,是邪僻道,是虛偽道,是矯詐道,如是諸道,非諸善士所應習行,是諸惡人所應遊履。』」
  17. ^ 雜阿含經·一六六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
    雜阿含經·一六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餘則妄想。我有邊,餘則妄想;我無邊,餘則妄想;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妄想。我一想、種種想、少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
  18. ^ 雜阿含經·五七〇經》:「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雜阿含經·四五經》:「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19. ^ 雜阿含經·六三經》:「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
    大毘婆沙論》:「云何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耶?答:諸所有色,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彼一切,等隨觀是我,乃至識,隨所應當說。問:薩迦耶見,唯有漏緣,非無漏,自界地緣,非他界地,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時而緣,何故言彼一切等隨觀是我耶?答:此一切言,是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故無有失。復次、此一切言,依自所行境界而說,是以無過。」
  20. ^ 大毘婆沙論》:「問:頗有於一蘊執我、我所耶?答:有,謂:色蘊、行蘊中,各有多法,執一為我,餘為我所。受、想、識蘊,雖無多類,而有種種差別自性,是故亦得計一為我,餘為我所。等隨觀我有色,乃至廣說者,云何等隨觀我有色?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有,如人有財、有瓔珞等。云何等隨觀色是我所?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所,如人有侍、有僮僕等。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器,我處其中,如油在麻中,膩在摶中,蛇在篋中,刀在鞘中,酥在酪中,血在身中等。如等隨觀色有此三種,乃至等隨觀識,應知亦爾。」
  21. ^ 21.0 21.1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符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此二十身見,幾見是我見?我所見有幾見?答曰: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云何五我見?答曰:色我見,痛、想、行、識我見,是謂五我見。云何十五我所見?答曰:色我有見,我中色,色中我,痛、想、行、識我有見,我中識,識中我,是謂十五我所見也。」
    北涼浮陀跋摩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答曰:五種是我見,十五種是我所見。……如分別行緣陰,應說二十,不分別所起處:見色是我,色異我,色屬我,我在色中;如色四種,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是五四,則有二十。」
    唐朝玄奘譯《發智論》:「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22. ^ 22.0 22.1 大毘婆沙論》:「
    •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體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光明熾盛;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如說:『我我形相端嚴,光明熾盛,清淨第一,喬答摩尊!寧說無我。』……
    •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遍一切處,如《明論》說:『有我士夫,其量廣大,邊際難測,光色如日,諸冥闇者,雖住其前,而不能見,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異此更無越度理趣。』又如有說:『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無邊。』……
    •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隨所依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彼作是念:身若有量,我即有邊,身若無量,我即無邊。」
  23. ^ 大毘婆沙論》:「問:執受等是我,在於色中,是事可爾,以色是麁,受等細故;執色是我,在受等中,云何可爾?以麁法不應在細中故。……有餘師說:若執色是我,在受等中者,彼執色細,受等是麁是故。尊者世友說曰:遍四大種造色身中,隨與觸合,皆能生受,此說何義?此說身中,遍能起觸,亦遍生受,彼作是念:從足至頂,既遍有受,故知色我在於受中。大德說曰:一切身分,皆能生受,彼作是念:受遍身,有身之一分,是我非餘,是故受中,得容色我,如受乃至識,亦如是。」
  24. ^ 24.0 24.1 雜阿含經·一一〇經》:「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如是,瞿曇!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眾,悉作是說。」
    大毘婆沙論》:「問:為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六法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論說:『我體唯一,無有五種。』若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我應有五,然蘊自相,五種各別,彼所執我相無差別,以所執我無有細分,無差別相,常住不變,生老病死不能壞故。若無者,《諦語經》說當云何通?如彼經說:『諦語外道白佛言:喬答摩!我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
    • 有作是說:無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問:若爾《六法論》說,便為善通,《諦語經》說當云何通?答:彼憍慢故,作非理說,實無此執。復次、彼欲試佛故,作如是不順理言。……
    • 復有說者:有於一時總緣五蘊而起我執,問:若爾《諦語經》說便為善通,《六法論》說當云何通?答:彼於五蘊起一合想,執為一我,故無有失。問:若爾,彼執何為我所?答:若執內蘊為我,彼執外蘊為我所;若執外蘊為我,彼執內蘊為我所,故亦無失。」
    「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謂:彼外道執,色、無色為我,如諦語外道等,總於五蘊起一我想,由彼各別分別諸蘊,不得實我;猶如各別分別甘、酢、醎、辛、苦、淡,無總實有一味可得;彼於諸蘊,起一想已,總執為我。彼所執我,以色、無色為性,故名亦有色亦無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或以想為性,或有想用,說名有想;或有彼想,說名有想,以執自身諸蘊為我,執他諸蘊為我所故。……」
  25. ^ 25.0 25.1 大毘婆沙論》:「問:《梵網經》說:『六十二見趣,一切皆以有身見為本。』《師子吼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多種異見,皆依二見,謂:依有見,及無有見。』此二經說,有何差別?答:依等起故,說諸見趣以有身見為本;依推求故,說諸異見,依有、無有見。復次、薩迦耶見,能引發諸見趣。有、無有見,能守護諸異見,是謂二經所說差別。」
  26. ^ 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曇毘婆沙論》:「《朔迦書》云何通?如說:『唯有一我見,無有五我見。』無五我見者,無計五陰是我者是也。所以者何?計我見,唯計一法,五陰是別異法。計我見家說:『一我、一,無分,不壞、不變,是常。』」
  27. ^ 大毘婆沙論》:「問:有五蘊外執有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施設有我,一切皆緣五聚蘊起。』若無者,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無五蘊外執有我者。問:若爾,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於思行蘊所起我見,於餘行蘊所起我見,各別建立,故有六種。」
  28. ^ 大毘婆沙論》:「或應說二十四,謂:緣十二處,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三十六,謂:緣十八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問:何故此中,但依緣蘊,說二十句薩迦耶見,非界、處耶?答:……以作論者,依經造論,佛於經中,但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故作論者,依之造論。問:若爾,置作論者,應問何故世尊,但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非界、處耶?答:觀所化故,謂:佛觀察所化有情,若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便得解了,能辦所作,非依界、處;設依界、處,彼得解了,能辦所作,佛亦說之,但不如是,故不為說。復次、薩迦耶見,多緣蘊,非界處,故偏說之。」
  29. ^ 大毘婆沙論》:「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問:何謂非常?答:諸有為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常?答:由二緣故,一、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二、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者,謂:彼外道,見老時色似小時色,見今日色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時色轉至老時,即昨日色轉至今日。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習、所受,老時能憶,見昨日所作、所習、所受,今日能憶,便作是念:老時心、心所法,即小時心、心所法,今日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緣故,彼外道,於五取蘊,妄計為常。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諸外道,於五取蘊,相似相續覆故,不知非常;威儀將攝覆故,不知是苦;薄皮莊飾覆故,不知不淨;作用我執覆故,不知無我;由此,外道起常等見。」
    「如契經說:『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三種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三、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復有別誦:『第三憶知六萬劫事。』」
  30.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此七事身,無能作,無所作,無能變化,無所變化,不可損害,其體恒存。」
    大毘婆沙論》:「七士身者,謂:我所執持七士夫身。不作者,謂:無作者,能作此身。作者,謂:雖不作,而似作顯現。不化者,謂:無化者,能化此身。化者,謂:雖不化,而似化顯現。」
  31. ^ 大毘婆沙論》:「如伊師迦者,謂:如伊師伽木,或如伊師迦山,堅固難壞。無有轉變者,謂:我常住,雖有隱顯,而無轉變。互不相觸者,無有能令互相觸礙。」
  32.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聚在一處,猶如蘆束,運動轉變,互不相惱。罪福,苦樂,亦不相忓。」
  33.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假使有人,斬截他首,彼無苦痛,於其身中,孔隙之內,刀劍隨過,不損其命。於此,實無能殺、所殺,能問、所問,能憶、所憶。」
    大毘婆沙論》:「若行、若住者,行謂人等,住謂樹等,彼說樹等亦名士夫,計彼類中有壽命故。七身中間,雖有孔隙,容刀刃轉,而不害命,以常住我所任持,命不可害故。無表者,無能害、能捶業故。無表處者,無所害、所捶境故。」
  34. ^ 雜阿含經·一六一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繫、無繫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復更往詣阿市多雞舍甘跋羅所,……彼師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此七事身,……。於其四方,有一萬四千緣生產門,復有六萬六千,……。』」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於四大種,及苦、樂、命相續,依因依緣和合故,有剎那不住中,不善了知,便計有我,於中執持,令無損害,彼所說命,謂:識相續。然彼不見身心相續,剎那剎那因果轉中,所有間隙,便執有我,持令常住,捨此身已,受彼身時,如樹倒時,鳥集餘樹故,說:此七士身,乃至廣說。」
  35. ^ 雜阿含經·一五二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大毘婆沙論》:「隱顯論者,作如是執:諸法自性,或隱或顯。彼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洲渚,妙高山王,餘山大海,諸樹等壞,後於此處,復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等成,便作是念:彼於中間不可見者,非性壞滅,然壞劫時,彼性潛隱,至成劫位,彼性復顯;又七士身,常無動轉,互不相觸,命不可害;故作是念:我及所憶,二俱是常,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
  36. ^ 雜阿含經·一六四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懷妊不產,乳不搆,日月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
  37. ^ 大毘婆沙論》:「轉變論者,作如是執:乳變為酪,種變為芽,薪變為灰,如是等類,若續彼而有者,皆是彼所轉變,非彼法滅、有此法生故,一切法自性常住。」
  38. ^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無風,無雨,無射,懷妊不孕,河不流,火不然,日月不出不沒,垢淨無住處。」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因不正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遍一切處,於諸法中,冥伏作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是我作,非彼能爾,如見樹動,知風所為,機關動時,知人所作。大德說曰:有諸外道,因惡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轉變諸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我令彼現如是相,如樹等動,見影亦動,化主語時,化身亦語。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諸有情,諸趣流轉,相續不斷,見風河等,隨處隨時,有無不定,便謂:有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令風河等,種種轉變,或有或無。」
  39. ^ 雜阿含經·一七一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麁四大色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欲界斷壞,死後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色界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得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我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
    大毘婆沙論》:「七斷滅論者。
    • 一、作是念:此我有,麁四大種所造為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彼見此生受胎為初,死時為後,便作是念:我受胎時,本無而有,若至死位,有已還無,名善斷滅。
    • 二、作是念:此我欲界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彼作是念:我既不因產門而生,本無而有,有已還無,如彗星等,名善斷滅。
    • 三、作是念:此我色界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彼作是念:我既不因產門而生,本無而有,由等至力,有已還無,名善斷滅。……
    • 四、作是念:此我空無邊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 五、作是念:此我識無邊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 六、作是念:此我無所有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 七、作是念:此我非想非非想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40. ^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所謂此見:於此命活,餘處斷壞無有死。此邊見攝、斷滅見,苦諦斷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於此有命,名之為生,此身謝已,五大分離,更無生理,名之為死。」
    大毘婆沙論》:「此中,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者,彼執有我,名為命者,此命者,乃至此生未死恒有,死已更不相續,名斷壞無有。」
  41.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地歸於地,水歸於水,火歸於火,風歸於風,諸根歸空。」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所謂此見:四大人身,彼若命終時,彼當爾時,地即屬地身,水即屬水身,火即屬火身,風即屬風身,空五人,持屍往棄塚間,跡現,根歸虛空。此邊見攝、有常見,苦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此四大種土夫身者,彼所說士夫身,亦餘法成,而唯說四大種者,以麁現故。死時、地身歸地、水身歸水、火身歸火、風身歸風、根隨空轉者,彼說眾生死時,內大種身,歸外地等,根無大種為所依故,便隨空轉,譬如樹倒,鳥則飛空,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以執我所是常住故。」
  42.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四人輿至焚燒之處,以火燒訖,但有殘骨,更無所知,愚智同此。」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骨白鴿色,我變為灰。若火我緣,此非見、是邪智。若有漏行我緣,此邪見、習諦斷也。若無漏行我見,此邪見、道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輿為第五者,謂:四肘半輿,四人舁之,以送死屍,故言輿為第五。持彼死屍,往棄塚間,即施身處,或燒屍處,名為塚間。未燒可知者,謂:乃至未燒,差別可見。燒已成灰、餘鴿色骨者,謂:若燒已,便成灰燼。此中燒言,若謂燒薪等者,此則正見;若謂即燒火者,此則邪智非見;若謂燒有漏業者,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若謂燒無漏業者,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43.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與者名施,取者名受,諸說有者,皆是虛妄。」
    大毘婆沙論》:「彼外道言:諸愚癡者,讚歎行施,諸智慧者,讚歎受施。……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44. ^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所謂此見:彼空妄語,此愚非智,諸作是說:有於此命活,餘處斷壞,曾無有死。此愚邊見攝、有常見,苦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說有後世,名有論者,彼皆謗之為空妄語。云: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一切斷壞無有。然佛、獨覺及聖弟子,說有後世,彼撥為妄,此即謗無實語者法,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45. ^ 雜阿含經·一五六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四人持死人往塜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所。……彼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人死時,牀輿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世尊!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
    大毘婆沙論》:「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此四大種士夫身,廣說乃至,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斷見攝者,顯彼自性,此中雖有餘邪見等,而但顯示斷壞無有故,斷見攝。……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不憶前際,不見後際,計諸有情,皆以此生,得胎為初,死為最後;又、諸命終,無有還者,故說: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猶如草木,無有後世。」
  46. ^ 中阿含經·因品·師子吼經》:「若有沙門、梵志,依無量見,彼一切,依猗二見:有見,及無見也。若依有見者,彼便著有見,依猗有見,猗住有見,憎諍無見;若依無見者,彼便著無見,依猗無見,猗住無見,憎諍有見。」
  47. ^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依諸見,皆入二見,謂:有見,無有見。』今應分別,云何諸見,一切皆入此二見中?答:非此入言,顯攝彼體,但顯彼入二見品中;所以者何?有見者,即常見;無有見者,即斷見;諸惡見趣,雖有多種,無不皆入此二品類。」
    「如契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等,各依勝解,起諸諍論,一切皆於五處而轉,何等為五?一者、執我死後有想,唯此諦實,餘皆愚妄。二者、執我死後無想。三者、執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者、執我死後斷滅。五者、說有現法涅槃。』彼五即三,三即彼五。彼五即三者,謂: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即此常見;彼斷滅論,即此斷見;彼現法涅槃論,即此見取。三即彼五者,謂:此常見,即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此斷見,即彼斷滅論;此見取,即彼現法涅槃論。」
  48. ^ 大毘婆沙論》:「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唯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嗅酥及惡旃茶羅等。」
  49.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無施,無受,亦無祠祀。」
    大毘婆沙論》:「外論者言: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別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眾婆羅門福。……內論者言:無施與者,謂無過去福;無愛樂者,謂無未來福;無祠祀者,謂無現在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身業福;無愛樂者,謂無語業福;無祠祀者,謂無意業福。……」
    瑜伽師地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者,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故,一、財物意樂,二、清淨意樂,三、祀天意樂,供養火天,名為祠祀。」
  50. ^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殺生長壽,離殺短壽,有盜豐財,離盜乏財,有慳而富,樂施而貧,有損惱他,無病安樂,有不惱他,而多疾苦,見如是等,相違事已,便作是念:無施與,無愛樂,乃至無妙行惡行果,若有者,則應殺生,一切短壽,乃至不惱他者,無病安樂,現見相違故,知決定無施與,乃至廣說。……」
  51. ^ 大毘婆沙論》:「問:他世是不現見,說無可爾,此世現見,何故言無?答:……復有說者:彼諸外道,但謗因果,不謗法體,無此世者,謂:無此世為他世因,或無此世為他世果;無他世者,謂:無他世為此世因,或無他世為此世果。無化生有情者,有諸外道作如是說:諸有情生,皆因現在精血等事,無有無緣忽然生者,譬如芽生,必因種子水土時節,無有無緣而得生者,故定無有化生有情,此或撥無感化生業,或復撥無所感化生。或有說者:化生有情,所謂中有,無此世他世者,謗無生有,無化生有情者,謗無中有。……」
  52. ^ 大毘婆沙論》:「問:世間父母皆所現見,彼以何故謗言無耶?答:……有說:彼諸外道,謗無父母感子之業,不謗其體,彼作是論:父母自以愛染心故,不為子故,然以精血和合緣故,彼類自生,非謂父母有感子業,如因濕葉糞土等故,有諸蟲生,非濕葉等,有感蟲業,此亦如是,故彼外道有如是頌:『男女染心合,女值時無病,我從此自有,彼於我何為。』或有說者:彼諸外道,謗父母義,不謗其體,如因濕葉糞等生蟲,葉等於蟲,非父非母,如是因彼不淨而生,彼復何緣獨於生者,有重恩德名父母耶?是故彼類說無父母。」
  53. ^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見阿羅漢,有老病死,及受諸苦,同餘有情,便說世間無阿羅漢,即是謗無阿羅漢法;又聞涅槃諸根永滅,便作是念:彼應是苦;復聞涅槃諸行寂滅,便作是念:彼應是無;又見聖者,形貌飲食,同餘有情,便謂:彼無一切聖道。……」
  54. ^ 大毘婆沙論》:「正至,謂涅槃,是無漏道所應至故。」
  55. ^ 大毘婆沙論》:「無正行此世他世者,謂彼撥無四種正行,則苦遲通等,此是謗有學道,餘是謗無學道。」
  56. ^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諸阿羅漢,如實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中,我生已盡者,……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四蘊者,如此中說我生已盡。問:此盡何生?……答: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諸瑜伽師,總觀非想非非想處三世四蘊,離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梵行已立者,謂無漏行已立。所作已辦者,一切煩惱皆已斷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路已遮塞故。復次、諸界趣生,生老病死,皆畢竟盡故,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顯無生智。」
  57. ^ 雜阿含經·一五四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所。……彼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諸言有者,皆是虛妄。』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便往詣彼六師之所,白晡刺拏迦攝波曰:何者是仁所宗法理?……彼師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施,無受,亦無祠祀,……。……此身謝已,五大分離,……。』」
    大毘婆沙論》:「初補剌拏說無施與等。」
  58. ^ 雜阿含經·一五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一五八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八一經》:「富蘭那迦葉言:……我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居阿練若處,而生雜染;有住城邑,而不起染。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非因非緣,而有情雜染;若有者,則應住阿練若處者,不生雜染;住城邑者,皆生雜染。現見相違,是故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住城邑,而得清淨;有居阿練若處,而不清淨。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非因非緣,而有情清淨。……」
  59. ^ 雜阿含經·一五九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一六〇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缺失)…」
    雜阿含經·七一二經》:「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復更往詣末塞羯利瞿舍利子所,……彼師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一切有情,無因無緣,而有煩惱。……無因無緣,而有清淨。……無因無緣,而有無知。……無因無緣,了無知事。一切有情,無力,無勤,……於六生中,常受苦樂,過此便無。』」
    大毘婆沙論》:「次說無因無緣等,是末塞羯梨見。」
    「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不為求無智無見故,起諸加行,而彼有情,自然無智無見,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乃至廣說。若有者,則應作加行求無智見者,起無智見,不求者不起。現見相違故,知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求智見,起大加行,而不生智見;有不起加行,而生智見。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60. ^ 大毘婆沙論》:「此中,力、精進、士、威勢,體一義異,皆謂諸法功能差別。力者,勢力,是難屈伏義。精進者,是發趣義。士者,士用,是雄猛義。威勢者,是能伏他義。彼說諸法無如是義,即是總謗諸法功能。」
  61.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一切有情,無力,無勤,無勇,無進,無自,無他。」
    大毘婆沙論》:「無自作者,謗自相續諸法功能。無他作者,謗他相續諸法功能。無自他作者,謂俱謗。此是無衣迦葉波計,如後當說。」
  62. ^ 62.0 62.1 62.2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謂:無衣迦葉波因緣,是此見等起。彼無衣迦葉波,昔在家時,曾為商主,數入海採寶。
    • 最初入時,逢諸海難,辛苦得出,便作是念:『此難苦者,是我自作,坐入海時,不洗浴故。』
    • 彼於第二入時,便自洗浴,……復作是念:『此難苦者,是他所作,坐入海時,不祠天故。』
    • 彼於第三入時,……便作是念:『如是艱苦,自作、他作,坐入海時,洗浴祠天,不殷重故。』
    • 彼於最後,……便作是念:『此所遭苦,不由自、他,但無因得。』
    彼由此故,便見居家攝受過失,即往無衣外道法中出家。後於王舍城,見佛便問:苦由誰作?爾時,世尊,以四記論法,而調伏之,廣說如《無衣迦葉波經》。」
  63. ^ 大毘婆沙論》:「定,謂:決定,是法爾義。合,謂:和合,是緣會義。性,謂:本性。變,謂:轉變。彼說:有情有如是理趣,法爾緣會,則本性轉變,於六勝生,受諸苦樂,非由彼有力自在等,能受苦樂。」
  64. ^ 64.0 64.1 大毘婆沙論》:「六勝生類者,謂:滿迦葉波外道,施設六勝生類,謂黑、青、黃、赤、白、極白。生類差別:黑勝生類,謂雜穢業者,即屠膾等;青勝生類,謂餘在家活命;黃勝生類,謂餘出家活命;赤勝生類,謂沙門釋子;白勝生類,謂諸離繫;極白勝生類,謂難陀伐蹉、末塞羯利瞿賒利子等。佛亦施設六勝生類:一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二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三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四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五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六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65. ^ 雜阿含經·一五五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彼浮陀伽旃延。……彼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冤讐,定在數中,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已無力答我。」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自作,無他作,無士作;非自作,非他作,非士作、士力、士精進、士方便。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方便,有行報,無因無緣,眾生受苦樂,於六六生。」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為求富貴,廣施功力,而不能得;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無力、無精進,乃至廣說;若有者,應求乃得,不求不得,現見相違故,知無也。然世福樂,必由先時,定、不定業;有施功力而不獲者,以無先時業故;有不施功而便得者,以有先時決定因故;彼於此事,不善了知,便謂:無力無精進乃至廣說。」
  66. ^ 大毘婆沙論》:「此中,無惡者,無惡自性。無惡緣者,不能感惡果。無罪福,亦無罪福緣,應知亦爾。」
  67. ^ 大毘婆沙論》:「於殑伽南、斷截撾打者,以殑伽南,多有藥叉祠,於中殺害眾生故。於殑伽北、惠施修福者,以殑伽北,多有天祠,於中惠施修福故。」
  68.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又復,不由布施、持戒、少欲、知足,而獲當果。」
  69. ^ 雜阿含經·一六二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作、教作,斷、教斷,煮、教煮,殺、教殺,害眾生、盜他財、行邪婬、知言妄語、飲酒、穿牆、斷鏁、偷奪,復道害村、害城、害人民,以極利劍輪鈆割,斫截作大肉聚,作如是學,彼非惡因緣,亦非招惡。於恒水南殺害而去,恒水北作大會而來,彼非因緣福惡,亦非招福惡。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於此所作,亦非作福。』」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王白佛言:我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是義。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所。……彼不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煮炙切割,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婬逸妄語,踰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大王!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於恒水南,臠割眾生,亦無有惡報。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無罪福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復更往詣珊逝移毘剌知子所,……彼師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自殺、教他殺,……不由此故,有罪福因,招罪福報。……』」
    大毘婆沙論》:「次說造教造等,是珊闍夷見。」
    「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造惡者,受諸快樂;有修善者,多遭憂苦,便作是念:造、教造,廣說乃至皆無有福;若有者,應造惡受苦,修善得樂,現見相違故,知決定造、教造,乃至皆無有福。然善、惡業果,有遠近,彼不善知,便起此見。」
  70. ^ 寂志果經》:「我復至波休迦旃所問,……答我言:『唯大王!其有人得受身者,無因亦無緣,無有想,亦無貢高,積累賊害,於住立而得住處,於是得身,無有失者,所想知想,而自流行,謂罪福善惡,其有人所斷截,目所覩見,無有諍訟,有身壽盡,不憂命死。……』」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此人所更,彼一切,無因無緣。」
    大毘婆沙論》:「次說:『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等。』是犎迦多衍那見。」
    「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見諸世間,因果形相,非定相似,諸有營求,或不果遂,便撥所受,無因無緣。然諸所受,非無因緣,現見諸法,因緣生故,非一切法,一時生故。若無因緣,應皆頓起,應一切法無差別故;若無因緣,由何差別?故諸所受,非無因緣。」
    「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集所斷。問:何謂為因?答:業煩惱等。問:何緣外道執內外事無因而生?答:不了內外緣起法故,彼作是念:誰掘河海?誰積山原?誰纖棘刺?誰畫禽獸?准此一切,皆無因生,故彼頌言:『誰掘河海積山原,誰纖棘刺畫禽獸,世無自在能作者,故知一切皆無因。』」
  71. ^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非自作,非他作,非我作,非教他作,無因無緣,眾生苦樂所更。」
  72. ^ 雜阿含經·一七〇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
    長阿含經·梵動經》:「
    • 諸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見,作是論,說:『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是第一見。
    • 復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如我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此名現在泥洹。』是第二見。
    • 復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我滅有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齊是名現在泥洹。』是為第三見。
    • 復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言:『……如我除念捨喜,住樂、護、念,一心,自知身樂,賢聖所說,入第三禪,齊是名現在泥洹。』是為第四見。
    • 復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言:『……如我樂滅、苦滅,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此名第一泥洹。』是為第五見。」
    大毘婆沙論》:「五現法涅槃論者,謂外道執:若於現在,我受安樂,名得涅槃,若我有苦,爾時不名得涅槃者,不安樂故。
    • 初、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受用妙五欲樂,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 第二、能見諸欲過失,彼作是念:欲所生樂,眾苦所隨,多諸怨害,定所生樂,微妙寂靜,無眾苦隨,離諸怨害;復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最初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 第三、能見諸欲、尋伺,俱有過失,彼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二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 第四、能見諸欲、尋伺、及喜過失,彼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三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 第五、能見諸欲、尋伺、喜、入出息,皆有過失,彼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四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者,謂於現身所得涅槃。問:此何故成見取?答:五妙欲,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出離等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入四靜慮具足住,是勝功德,何故取為現法涅槃、亦名見取?答: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離垢穢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此中何故不說?答: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少執無色,此中依多分說,是以無過。復次、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此中說現法涅槃,故不說彼。復次、四根本靜慮,是樂道所攝故,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彼不執為現法涅槃。復次、無色定微細,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謂為斷滅,深生怖畏,故不說為現法涅槃。以是故,不說無色。」
  73. ^ 中阿含經·受法經》:「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云何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或有沙門梵志,快莊嚴女(moḷi-baddhā paribbājikā),共相娛樂,作如是說:『此沙門、梵志,於欲,見當來有何恐怖?有何災患?而斷於欲,施設斷欲。此快莊嚴,於女身體,樂更樂觸。』彼與此女,共相娛樂,於中遊戲。』」
    阿毘曇八犍度論》:「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好欲,淨欲,食欲,充根欲,欲中無事。」
    發智論》:「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欲淨妙,快意受用,而無過失。」
  74. ^ 大毘婆沙論》:「問:此見納息中,但應分別諸見,何故分別諸慢類耶?答:……尊者世友說曰:此納息中,正分別諸惡見,亦分別似惡見,諸煩惱中,無似惡見如諸慢者,故於此中,亦分別慢。大德說曰:以諸慢類,依有身見,是有身見之所長養,有身見後,而現在前,已見諦者,不復起故,由是此中,正分別見,亦分別慢。尊者覺天說曰:諸見、慢類,俱令有情,難入佛法,是以皆說。……尊者妙音說曰:惡見、慢類,俱障有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過失尤重,是以俱說。」
  75. ^ 雜阿含經·一四九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等、我卑。』」 《雜阿含經·一五〇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雜阿含經·一五一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
  76. ^ 大毘婆沙論》:「問:何謂非因?答:自在天等,不平等因。問:何緣外道非因謂因?答:親近惡友,聞說自在、自性、士夫、時、方、空等生諸法故。如農夫等,秋多收實,便作是言:私多未度天等所與;若生男女,復作是言:是難陀等天神所與。信自在者,若生男女,便作是言:毘瑟拏天、矩陛羅等,天神所與。如是等類,非因計因,然有情數,各別業生,非有情數共業所生,非自在等邪因所生。」
  77. ^ 大毘婆沙論》:「十四六萬六百生門者,如正法中,有四生門,謂:胎、卵、濕、化,是諸有情,共所經受,其量決定,不過不減;如是外道無勝髮褐,計有爾所雜類生門,一一有情,遍所經歷,數量決定,亦不增減。」
  78. ^ 大毘婆沙論》:「
    • 五業者,如正法中,說感五趣、五趣加行、五趣處所;如是外道所說五業,謂:舉、下、屈、申、行為第五;或語、手、足、大、小門五。
    • 三業者,如正法中,身、語、意業;彼說亦爾,但語為初。
    • 二業者,如正法中,思、思已業;彼說所謂:黑業,白業。
    • 業、半業者,如正法中,牽引業名業,圓滿業名半業;或具二種名業,隨但有一名半業;如是外道說有二業:一者、雙業,二者、隻業,牽引業名雙業,圓滿業名隻業;或具二種名雙業,隨但有一名隻業,諸雙名業,隻名半業。
    • 又彼外道說有二業,謂:墮業,近墮業,若害婆羅門,若行父母師友女人,盜金,飲酒,名為墮業,其餘惡業,名近墮業,初名為業,後名半業。
    • 又說:語、身業,名業,損益自他故,意業名半業,唯自損益故。
    • 又說:感生有業名業,感中有業名半業。
    • 又說:於未生感眾同分業名業,於生已受異熟業名半業。
    • 又說:於業具足造名業,少分造名半業。」
  79. ^ 大毘婆沙論》:「六十二行跡者,如正法中,說四行跡,名清淨道;如是外道說:六十二行跡,名清淨道。」
  80. ^ 大毘婆沙論》:「六十二中者,如正法中,說八十中劫為一分齊;如是外道說:六十二中劫為一分齊,於此時中,修六十二行跡,作苦邊際。」
  81. ^ 大毘婆沙論》:「百三十六地獄者,如正法中,說八大地獄,一一各有十六眷屬;如是,外道所說亦爾,然說有情遍生其中,然後解脫。」
  82. ^ 大毘婆沙論》:「有說:根是主義,彼外道說有百二十主,如天主、龍主、阿素洛主、及人主等,要受如是百二十處,勝妙之身,方得解脫。」「百二十根者,如正法中,說有二十二根;如是外道說:有百二十根,謂:眼、耳、鼻,各二為六;舌、身、意、命,及五受根,信等五根,總為二十;六趣各二十,為百二十。六趣者,謂:阿素洛為第六,彼說:有情要於六趣,受爾所根,不過不減。有說:根者是增上義,有情要於百二十處為主已,然後解脫。」
  83. ^ 大毘婆沙論》:「三十六塵界者,如正法中,說有九十八隨眠,為一切雜染依處;如是外道說:有三十六塵界,為雜染依處。」
  84. ^ 大毘婆沙論》:「四萬九千家者,家謂族類;如正法中,龍有四族,即胎、卵、濕、化;如是外道說:有四萬九千龍家,一一有情,於彼族類,無不經受。」
  85. ^ 大毘婆沙論》:「四萬九千妙翅鳥家者,如正法中,妙翅鳥有四族,謂胎、卵、濕、化;如是外道說:有四萬九千妙翅鳥家,一一有情,於彼族類,無不經受。」
  86. ^ 大毘婆沙論》:「四萬九千異學家者,謂出家外道,有爾所類,彼說:一一有情,於彼族類,應遍出家。」
  87. ^ 大毘婆沙論》:「四萬九千活命家者,謂習工巧處,以自活命,有爾所類,彼說:有情於彼處所,皆應遍學。」
  88. ^ 大毘婆沙論》:「七有想藏者,彼說有七有想定。七無想藏者,彼說有七無想定。如是諸定,一一有情,皆應遍起。七離繫藏者,即前所說諸定加行,彼說有情於彼加行,應離諸繫,攝心修習。」
  89. ^ 大毘婆沙論》:「七阿素洛、七畢舍遮者,彼說:有情於阿素、洛畢舍遮處,七返往還,方得解脫。」
  90. ^ 大毘婆沙論》:「七、七人者,彼說:有情於天、人處,七返往還,方得解脫。」
  91. ^ 大毘婆沙論》:「七、七百夢者,彼說:有情生處差別,大夢有七,小夢七百,所更所見,各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經歷。」
  92. ^ 大毘婆沙論》:「七、七百覺者,彼說:有情生處差別,隨爾所大、小夢,還有爾所大、小覺,所更所見,亦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經歷。」
  93. ^ 大毘婆沙論》:「七池、七百池者,彼說:世間滅罪泉池,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遍洗浴,方得解脫。」
  94. ^ 大毘婆沙論》:「七險、七百險者,險謂坑谷、山巖、河岸;彼說:如此滅罪險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於其中,經捨身命,乃得解脫。」
  95. ^ 大毘婆沙論》:「七減、七百減者,減謂退失功德;彼說:有情退功德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應於中,退失功德。」
  96. ^ 大毘婆沙論》:「七增、七百增者,增謂增進功德;彼說:有情進功德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於其處,隨退還進,方得解脫。」
  97. ^ 大毘婆沙論》:「八大士地者,如正法中,有四靜慮,四無色,具功德處;如是外道說:有八梵勝處,名八大士地。」
  98. ^ 大毘婆沙論》:「若愚若智往來流轉、乃決定能作苦邊際者,彼說:黑勝生類,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青勝生類。即青勝生類,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黃勝生類。即黃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赤勝生類。即赤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白勝生類。即白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極白勝生類。即極白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乃能作苦邊際。」
  99. ^ 大毘婆沙論》:「如擲縷丸、縷盡便止者,如在山上,擲大縷丸,乃至縷盡,然後方止;如是有情,經八萬四千大劫,上諸生處,往來流轉,然後乃能作苦邊際。」
  100.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劫增減,此事皆無。」
    大毘婆沙論》:「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樂邊際、不可施設有增有減、亦不可說或然不然者,如以斛函量稻麥等,知數量已,不可增減,亦不生疑,如是彼說:有情經八萬四千大劫,於上所說諸處,往來流轉,然後解脫,不過不減,亦不應疑。有說:倍此所說數量,於中流轉,方得解脫。以彼說有往來言故,此非因計因。」
  101. ^ 雜阿含經·一六三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六十二道跡、六十二內劫、百二十泥黎、百三十根、三十六貪界、四十九千龍家、四十九千金翅鳥家、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七想劫、七無想劫、七阿修羅、七毘舍遮、七天、七人、七百海、七夢、七百夢、七嶮、七百嶮、七覺、七百覺、六生、十增進、八大士地,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捨。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如是。』」
    大毘婆沙論》:「次說有十四等,是無勝髮褐見。」
  102. ^ 中阿含經·業相應品·尼乾經》:「世尊告諸比丘: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
    中阿含經·度經》:「或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若如是者,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如是,諸賢!皆是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諸賢!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見如真者,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
    大毘婆沙論》:「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所受,謂:一切現在所受苦樂。無不皆以宿作為因者,謂:此皆以過去業為因。……問:此正法中,亦說所受苦樂,過去業為因,而非惡見,彼外道亦作是說,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說現所受,有以過去業為因,有是現在士用果者;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為因,不說現在有士用果,故名惡見。……彼等起云何?謂:彼外道,現見世間,有設功用,而不獲果,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當知皆是宿作為因,非現功力;然彼不知善、惡業,類定與不定,及時分差別,故起此執。有說:外道得世俗定,念知過去所起諸業,便謂一切皆由宿作。」「次說:『一切士夫,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等。』是離繫親子見。」
  103. ^ 中阿含經·度經》:「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此人所更,彼一切,富者化因。」
    大毘婆沙論》:「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然諸法生,非因自在,漸次生故,謂:諸世間,若因自在變化生者,則應一切俱時而生,彼因皆有,無能障礙,令不生故。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餘因故。若謂:諸法皆從自在、欲樂而生故,不頓起;自在、欲樂,何不頓生?彼生欲樂,自在恒有,無能障故。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生欲樂;便非自在,又應無窮,彼因復待餘因生故。又若:自在生諸法者,因無別故,法應無別。若謂:自在生初一法,後從彼法,轉復生多;彼法云何能生多法?亦如自在,體是一故;又、所生法,亦應是常,果似因故;又、自在體,應不能生,彼體是常,如虛空故。」
  104. ^ 雜阿含經·三四三經》:「阿難!若諸沙門、婆羅門,苦樂自作,我即往彼問言:『汝實作是說,苦樂自作耶?』彼答我言:『如是。』我即問言:『汝能堅執持此義,言是真實,餘則愚者,我所不許。所以者何?我說苦樂所起,異於此。』彼若問我:『云何瞿曇所說,苦樂所起異者?』我當答言:『從其緣起,而生苦樂。』如是說苦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我亦往彼,所說如上。」
  105. ^ 大毘婆沙論》:「戒禁取結,有二種:或見苦所斷,或見道所斷。問:何故戒禁取,非見集、滅所斷耶?答:外道唯於苦道,起此戒禁取故,謂:諸外道,亦能謂集如垢穢處,亦能謂滅如洗浴處。彼謂集是垢穢處故,不生悕求,彼謂滅是洗浴處故,妄生悕求;妄悕求故,發起種種無利苦行,如如發起無利苦行,如是如是煩惱垢增,染污身心,去涅槃遠;如人為除身體垢故,穢水澡浴,如如澡浴,如是如是更增垢穢故;戒禁取,唯通二部。……復次、此戒禁取,唯有二種,謂:非因計因,及非道計道。非因計因者,見苦所斷;非道計道者,見道所斷。」
  106. ^ 瑜伽師地論》:「復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為清淨;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淨。」
  107. ^ 阿毘曇八犍度論》:「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多活久活,若洗人泉、不人泉、上人泉、恒門三藕泉。」
    瑜伽師地論》:「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於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如於孫陀利迦河,如是於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知亦爾,第一清淨。」
  108. ^ 中阿含經·受法經》:「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云何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或有一,自然重濁欲,重濁恚,重濁癡。彼數隨欲心,受苦憂慼;數隨恚心、癡心,受苦憂慼。彼以苦以憂,盡其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啼泣墮淚。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
    阿毘曇八犍度論》:「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諸兩兩梵行,改往等愛。」
    瑜伽師地論》:「諸梵行者者,……不以愛染,身觸母邑故,名遠離生臭。不行兩兩交會鄙事故,名遠離婬欲。不以餘手觸等方便,而出不淨故,名非鄙愛。願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
  109. ^ 中阿含經·受法經》:「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云何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或有沙門梵志
    • 裸形無衣,或以手為衣,或以葉為衣,或以珠為衣。
    • 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取水。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食。不自往,不遣信,不來尊,不善尊,不住尊。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不懷妊家食,不畜狗家食,家有糞蠅飛來而不食。不噉魚,不食肉,不飲酒,不飲惡水,或都不飲,學無飲行。
    • 或噉一口,以一口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為足。或食一得,以一得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為足。或日一食,以一食為足,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為足。
    • 或食菜茹,或食稗子,或食穄米,或食雜廣麥,或食頭頭邏食,或食麁食。或至無事處,依於無事,或食根,或食果,或食自落果。
    • 或持連合衣,或持毛衣,或持頭舍衣,或持毛頭舍衣,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或持散髮,或持編髮,或持散編髮,或有剃髮,或有剃鬚,或剃鬚髮,或有拔髮,或有拔鬚,或拔鬚髮。
    • 或住立斷坐,或修蹲行,或有臥刺,以刺為床,或有臥草,以草為床。
    • 或有事水,晝夜手抒,或有事火,竟昔燃之。或事日、月,尊祐大德,叉手向彼。
    如此之比,受無量苦,學煩熱行。彼受此法,成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長阿含經·散陀那經》:「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為卑陋:
    • 離服裸形,以手障蔽。
    • 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
    • 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
    • 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
    •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頭髮。或被毛編,或著塜間衣。
    • 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牀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髦鬚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
    • 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
    《集異門論》:「云何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受持苦行,惡自存活。
    • 露體無衣,不居宅舍。
    • 手捧飲食,不須器等。受飲食時,非隔刀杖,非隔鐺釜,非隔盆瓮,非狗在門。所受飲食,非蠅依附,非雜穢,非分段,非纏裹,非覆蔽。授飲食者,不言進來,不言退去,不言止住,非懷胎孕,非新產生,非飲兒乳。所得飲食,非故為造,亦非變壞。不食肉,不食魚,不食脯腊,不飲酒,不飲漿,或全不飲。
    • 或一受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一家乞、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食一摶,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日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半月、或隔一月。
    • 或食草菜,或食稗莠,或食牛糞,或食菓蓏,或食糠粃,或食米臍,或食麥臍,或食穭豆。或處曠野,食諸根菓,乃至或食零菓落葉。
    • 有雖被服,而著麻葈,或著檾紵,或著茅蒲,或著莎蔍,或著毛褐,或著緂罽,或著獸皮,或著鳥羽,或著簡牘,或著樹皮。或有被髮,或復蓬頭,或作小髻,或作大髻,或剃鬚留髮,或剃髮留鬚,或二處俱留,或五處俱剃,或唯拔髮,或唯拔鬚,或鬚髮俱拔。
    • 或常舉兩手,或恒翹一足,或樂常立,或捨床座,或樂蹲坐,而修苦行。或依臥刺,或依臥灰,或依臥杵,或依臥板,或適牛糞塗地而臥。
    • 或樂事火,乃至日三事火。或樂昇水,乃至日三昇水。或翹一足,隨日轉視行。』……
    云何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答:若屠羊,若屠雞,若屠猪,若捕鳥,若捕魚,若獵獸,若作賊,若魁膾,若縛龍,若司獄,若煮狗,若罝弶等。……
    云何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答:如王祠主,欲祠祀時,先於城內,結置祠壇,以諸酥油,自塗支體,散髮露頂,被黑鹿皮,手執鹿角,揩磨支體。或時祀火,或時祭天,於祠壇中,自餓自苦,以金色犢母牛置前,先構一乳,用祀火天,第二為王,第三為后,第四為宰輔,餘為餘親愛,於祠壇中,殺害種種牛王、水牛、牸牛、犢子、雞、猪、羊等諸傍生類。責罰恐怖,親屬左右,令其悲泣,憂苦愁歎。」
  110. ^ 雜阿含經·一三三經》:「
    • 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如是,見(diṭṭha)、聞(suta)、覺(muta)、識(viññāta),求(pariyesita),得(patta),隨憶,隨覺,隨觀(anu-vicarita manasā);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恒、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
    中阿含經·後誦·大品·阿梨吒經》:「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世尊告曰:如是,我為汝等長夜說栰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長夜說栰喻法者,當以捨是法,況非法耶?復次、有六見處,云何為六?比丘者,
    • 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 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 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 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大毘婆沙論》:「《阿羅揭陀喻經》復說有六見處,謂:『
    •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
    • 諸所有受,乃至廣說。
    • 諸所有想,乃至廣說。
    • 諸有見、聞、覺、知,若得、若求,意隨尋伺,乃至廣說。
    • 諸有此見,有我,有有情,有世間,常恒凝住、無變易法,正如是住,乃至廣說。
    • 諸有此見,我應不有,我應非有,我當不有,我當非有,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
    苾芻!應於如是見處、取處等,隨觀察,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則於世間,無所執受,乃至廣說。』此中諸所有色、受、想者,即色、受、想蘊。諸有此見有我有情,乃至廣說,諸有此見我應不有,乃至廣說者,謂行蘊。諸有見、聞、覺、知等,謂識蘊。」
  111. ^ 大毘婆沙論》:「於六見處,不正思惟,則於內身,隨起一執:
    • 諦故,住故,我有我。諦故,住故,我無我。
    • 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
    • 或此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生者,有養者,有補特伽羅,有意生,有摩納婆,或無曾當現,於彼彼處,已作未作,諸善惡業,受異熟果。」
  112. ^ 大毘婆沙論》:「次說:諦故,住故,我有我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次說:諦故,住故,我無我等,斷見攝故,即斷見品。次說:我觀我等,入常見品。」
  113. ^ 大毘婆沙論》:「諦故者,謂實義故。住故者,謂法爾故。我有我者,謂我恒有。」
  114. ^ 大毘婆沙論》:「我觀我者,謂:有外道執,我遍內外法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我,眼根及色,俱即我故。……我觀無我者,謂:有外道,以眼是不共,又是內法故,執之為我,色與此相違,但是我眾具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於無我。……無我觀我者,謂:有外道,現見世間,大地、諸山,經久不異,謂:與我理相應,便執為我,眼與此相違,但是眾具故,眼見色時,謂:無我觀我。問:何故不說無我觀無我?答:以一切法,實無有我,若說無我觀無我者,便是正見,故此不說。問:若有外道,執耳、聲等是我,非餘故;眼見色時,說無我觀無我,此豈正見耶?答:彼執耳、聲等是我,雖是惡見,若說無我觀無我,即是正見,是故不說。」
  115. ^ 苻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此是我,若語,若覺,作、教作,生、等生,於彼彼,作善惡行,受報。」
    大毘婆沙論》:「問:為此造業、即此受果?為異造業、異受果耶?答:有緣故說:此造此受,有緣故說:異造異受,有緣故說:無造、無受。有緣故說此造此受者,謂:蘊、處、界,展轉相續,剎那雖異,可說一故。有緣故說異造異受者,謂:人趣造業,餘趣受果;餘趣造業亦爾。有緣故說無造無受者,謂:一切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空無內士夫,離作者、受者,唯有生滅諸行聚故,於自相續,養、隨養,育、隨育,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故名自業。」
  116. ^ 大毘婆沙論》:「我無我者,謂我當無。問:此正法中,亦說無我,而非惡見,彼外道亦說無我,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於無我空行聚,見空、無我,說言無我,故非惡見。彼外道,於無我空行聚中,妄謂有我,但說彼我當來不有,故是惡見。」
  117. ^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有外道執:命者即身,命者異身,命者非即身,命者非異身。』
    • 問:外道何故執命者即身耶?
      •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見世間,身生時,說有情生;身壞時,說有情死故。復次、彼見世間,於有色根身,說有命者;於無色根身,說無命者故。復次、彼見世間,於身相差別,起男女想故。復次、彼見世間,於身力強弱,說強弱者故。復次、彼見世間,身形長短、麁細、肥瘦、白黑等異,說長短等者故。復次、彼見世間,於身一分有被損害時,遍身皆受不安隱苦故。復次、彼見世間,憂及喜時,流淚毛竪、顏色怡悅故。復次、彼見世間,皆於身,起我名想故。
      • 有餘師說:彼見世間,守宮蚸蜴等,尾若斷時,各能動轉故。
      • 大德說曰:彼見世間,於有色根身,說有情形相,有情言音,有情好醜,有情威儀,有情作業等故。
    •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諸外道,說命者即身。問:外道何故執命者異身耶?
      •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諸外道,執色為身,執心、心所以為命者,色與心等,相續各異,彼覺色身,前後轉變,不覺心等,前後異相故,起此見。復次、彼見身麁,心心所細,命者是細,故異於身。復次、彼見威儀,隨意欲轉,即執意欲以為命者,威儀即身轉變差別。復次、彼見死者,身相無異,便作是念:命者,離身說名為死,故與身異。復次、彼見色身與心、心所,分位前後,轉變各異,彼執心等,即是命者,故異於身。復次、彼見色身有多分,而命者是一,故異於身。復次、彼諸外道,見捨前有身,受中有身,復捨中有身,受今有身,如是展轉,身雖有異,而命者一,故異於身。
      • 有餘師說:彼見睡眠時,身亦有動轉故,知其中別有命者。復次、彼見夢時,身在本處,而有命者,遊歷他方故,知異身別有命者。
      • 復有說者:彼見依定,能憶過去,及知未來,多身差別,便作是念:身雖有多,而命者一,故知各異。復次、彼見世間,身無動轉,能憶過去,及知未來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 有作是說:彼見世間,憶先所作,及所更事,而身不動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 或有說者:彼見身形,前後位異,工巧智等,隨轉無別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 大德說曰:彼見世間,不自在者,及自在者,身俱動搖故,知彼身由命者轉。
    • 問:外道何故執命者非即身?
      •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見世間,身多分異,命者不異,故非即身。復次、彼見世間,身隨緣轉,命者不爾,故非即身。復次、彼見世間,身有增減損益等異,命者不爾,故非即身。
      • 大德說曰:彼見世間,一身而有種種相異,命者不爾,故非即身。
    • 問:外道何故執命者非異身?
      •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見異身無別實物命者可得故,執命者非異於身,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 大德說曰:彼見世間,於自身上而起我愛,不於餘法故,執命者非異於身,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然諸愚夫,於色、心等,剎那相續,不善了知,說有命者即、異身等。若說即身,及非異身,入斷見品;若說異身,及非即身,入常見品。故諸外道,諸惡見趣,無不皆入斷、常品中,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對治彼故,宣說中道,謂:色、心等,非斷非常。」
  118. ^ 大毘婆沙論》:「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命者,即身、為異身耶?』世尊告曰:『俱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命者,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即身或異,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與身一異。……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
  119. ^ 雜阿含經·九二六經》:「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
    別譯雜阿含經·一五一經》:「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汝今薄迦梨,應當如是知,習於坐禪法,觀察無所有。……』」
    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婆拕梨諦聽,能解諸結法,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特伽羅。既觀內是空,觀外空亦爾,能修空觀者,亦都不可得。』……彼(犢子部)謂:此說皆非真佛言,所以者何?我部不誦故。此極非理!非理者何?如是經文,諸部皆誦,不違法性,及餘契經,……又於彼部,豈無此經,謂:『一切法,皆非我性。』」
  120. ^ 雜阿含經·一六五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
  121. ^ 大毘婆沙論》:「問:此中,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有何差別?答:是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是真清淨、寂靜、安樂。是大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於諸真淨、寂、樂中尊。得自在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有最勝用,統攝一切,皆得自在。如是皆名取劣為勝。」
  122. ^ 大毘婆沙論》:「問:此中,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等,有何差別?答:於世間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能造化者,謂:能造作器世間,及能化作有情世間。能出生者,謂:能出生非情數物,重顯造義。是彼父等者,謂:是一切有情之父,重顯化義。此執皆是非因計因。」
  123. ^ 長阿含經·梵動經》:「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餘眾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便於彼處,生愛著心,復願餘眾生,共生此處。此眾生既生,愛著願已,復有餘眾生,命、行、福盡,於光音天命終,來生空梵天中。其先生眾生,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父。我獨先有,餘眾生後來,後來眾生,我所化成。』其後眾生,復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父。彼獨先有,後有我等,我等眾生,彼所化成。』」
    大毘婆沙論》:「云何《梵網經》中,說彼等起?如彼經說:『前劫壞時,諸有情類,多從此歿,生極光淨眾同分中。此劫成時,空中先有梵天宮起,時,極光淨有一有情,壽、業、福盡,從彼天歿,來生梵宮。獨一長時,儼然而住,後便起愛,思念同侶: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等侶?』……彼經復說:『梵王當起此思念時,極光淨天,餘有情類,諸有壽盡、業盡、福盡,皆從彼歿,來生梵世。梵王見已,作是念言:此諸有情,是我化作。』……彼經復說:『梵眾生已,作是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彼經復說:『時,諸梵眾,作是念言:我等皆是梵王化作,從彼而生,是我等父。』……問:劫初成時,幾有情類,同時發起,如前所說顛倒想見?……評曰:應作是說,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百俱胝獨梵,十俱胝那庾多梵眾,劫初成時,同時發起,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124. ^ 長阿含經·三明經》:「時,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稱真正,皆得出要,至於梵天,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為是?為多梨車婆羅門所說為是耶?……時,婆悉咤白佛言:諸有三明婆羅門,說種種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盡向梵天。……佛言:若彼三明婆羅門,無有一見梵天者,若三明婆羅門先師,無有見梵天者,又諸舊大仙三明婆羅門,阿咤摩等,亦不見梵天者,當知三明婆羅門所說非實。……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於賢聖法中,猶如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復如是,終無是處。……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自娛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恨、無害,遊戲此心,而自娛樂。悲、喜、捨心,……遊戲此心,以自娛樂。……梵天無恚心,行慈比丘無恚心;無恚心、無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梵天無瞋心,行慈比丘無瞋心。……梵天無恨心,行慈比丘無恨心。……梵天無家屬、產業,行慈比丘亦無家屬、產業。……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佛告婆悉咤:當知,行慈比丘,身壞命終,如發箭之頃,生梵天上。」
  125. ^ 瑜伽師地論》:「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常常時,恒恒時,於諸因中,具有果性,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
    •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性本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謂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外聲論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常住,無生無滅,然由宣吐,方得顯了。……
    •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常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
    •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實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常者;及計後際,說有相者,說無相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計。……
    • 害為正法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於彼祠中,呪術為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
    • 妄計最勝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婆羅門,是白淨色類;餘種,是黑穢色類。婆羅門種,可得清淨,非餘種類。諸婆羅門,是梵王子,從大梵王口腹所生,從梵所出,梵所變化,梵王體胤。謂鬪諍劫,諸婆羅門,作如是計。……
    • 妄計吉祥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世間,日月薄蝕,星宿失度,所欲為事,皆不成就,若彼隨順,所欲皆成;為此義故,精勤供養,日月星等,祠火誦呪,安置茅草,滿瓫頻螺果,及餉佉等。謂曆算者,作如是計。……」

五見, 又称五惡見, 五利使, 佛教术语, 為五種惡見的合稱, 包括有身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 戒禁取, 目录, 概括, 詳述, 薩迦耶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 戒禁取, 六見處惡見, 婆羅門教執見, 相关条目, 註釋與引用概括, 编辑佛教理論,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 將其他沙門教派和婆羅門教的各種見解, 歸類入, 並分別定義了其內涵意義, 有身見, 是於五取蘊而起有我, 有我所之見, 边执见, 是偏至二边的执见, 如人死之後一切斷滅, 畢竟無有, 是断见, 執著有為法轉變或隱顯而體無生滅, 或. 五見 又称五惡見 五利使 佛教术语 為五種惡見的合稱 包括有身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 戒禁取 目录 1 概括 2 詳述 2 1 薩迦耶見 2 2 邊執見 2 3 邪見 2 4 見取 2 5 戒禁取 3 六見處惡見 4 婆羅門教執見 5 相关条目 6 註釋與引用概括 编辑佛教理論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 將其他沙門教派和婆羅門教的各種見解 1 歸類入五見 2 並分別定義了其內涵意義 有身見 3 是於五取蘊而起有我 有我所之見 边执见 4 是偏至二边的执见 5 如人死之後一切斷滅 畢竟無有 是断见 執著有為法轉變或隱顯而體無生滅 或執著意界常恆 6 是常见 邪见 7 是邪而不正的推度 如否定世間善惡因緣果報 否定出世間沙門果等 见取 8 见 指四見 9 即有身见 边执见 邪见 及僅被稱為見取的其他執見 10 取 为選擇執持 11 取諸見執為最勝 即唯此見真實餘皆迷謬 12 戒禁取 13 就是非因計因 非道計道 受持邪戒 如持牛戒 14 狗戒等 自以为是现世清淨 來世生天之因 15 執行露形 臥灰 斷食等苦行 自以為是解脫之道 16 詳述 编辑在 發智論 中 对 雜阿含經 等經記載的沙門教派中五見之具體觀點進行了分類研判 大毘婆沙論 更有詳細解說 薩迦耶見 编辑 主条目 薩迦耶見 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教派一般不採用佛教特有的概念術語 他們所認定的我或類似概念 17 早期佛教一般將其比附入五取蘊中而加以批判 18 故有五我見 19 於五取蘊中 執一為我 餘或為我有 我所 我器 20 亦總列為二十薩迦耶見 21 以執 色是我 為其代表 22 後因時代變遷而至難以理解 23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 幾我見 幾我所見耶 答 五我見 謂 等隨觀色是我 22 受 想 行 識是我 十五我所見 謂 等隨觀我有色 色是我所 我在色中 我有受 想 行 識 受 想 行 識是我所 我在受 想 行 識中 21 而 總緣五蘊執為我者 被稱為諦語外道 24 色是我 受 想 行 識是我 24 梵網經 記載的六十二見 5 都以薩迦耶見為根本 25 此外 有外道執 唯有一我見 26 迄至 大毘婆沙論 時代 仍 無五蘊外執有我者 27 還可能存在緣十二處或十八界 而各有我見 我所見的情況 28 邊執見 编辑 常見 是因為見色法相似相續 或見心 心所法能憶本所作事甚至多劫前生之事 而認為有為法常住 29 此七士身 不作作 不化化 不可害 常安住 30 如伊師迦 安住不動 無有轉變 互不相觸 31 何等為七 謂 地 水 火 風 及苦 樂 命 此七士身 非作 乃至如伊師迦 安住不動 若罪 若福 若罪福 若苦 若樂 若苦樂 不能轉變 亦不能令互相觸礙 32 設有士夫 斷士夫頭 亦不名為害世間生 若行 若住 七身中間 刀刃雖轉 而不害命 此中 無能害 無所害 無能捶 無所捶 無表 無表處 33 34 我及世間 常恒堅住 無變易法 正爾安住 35 風不吹 河不流 火不然 乳不注 胎不孕 日月不出不沒 36 染淨自性住 不增不減 37 38 斷見 是認為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39 乃至活有命者 死已斷壞無有 40 此四大種士夫身 死時 地身歸地 水身歸水 火身歸火 風身歸風 根隨空轉 41 輿為第五 持彼死屍 往棄塚間 未燒可知 燒已成灰 餘鴿色骨 42 愚者讚施 智者讚受 43 諸有論者 一切空虛妄語 乃至活有 愚 智者死已 斷壞無有 44 45 師子吼經 所說 46 世間沙門 婆羅門所依諸見 皆入有見和無有見 25 一般將其解釋為常見和斷見 47 并將各種見解按此二分法進行研判 5 當一則具體觀點有二者成份時 取其主旨以論斷常 邪見 编辑 邪見是否定誹謗世間及出世間的因緣果報 48 無施與 無愛樂 無祠祀 49 無妙行 惡行 無妙行 惡行果 50 無此世 無他世 無化生有情 51 無父 無母 52 世間無阿羅漢 53 無正至 54 無正行此世他世 55 即於現法 知自通達 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實知 56 57 無因無緣 令有情雜染 非因非緣 而有情雜染 無因無緣 令有情清淨 非因非緣 而有情清淨 58 無因無緣 令有情無智 無見 非因非緣 而有情無智 無見 無因無緣 令有情智 見 非因非緣 而有情智 見 59 無力 無精進 無力精進 無士 無威勢 無士威勢 60 無自作 無他作 無自他作 61 62 一切有情 一切生 一切種 無力 無自在 無精進 無威勢 定合 性變 63 於六勝生 64 受諸苦樂 65 造 教造 煮 教煮 害 教害 殺諸眾生 不與取 欲邪行 知而妄語 故飲諸酒 穿牆解結 盡取所有 守阨斷道 害村 害城 害國生命 以刀以輪 擁略大地所有眾生 斷截分解 聚集團積 為一肉聚 應知由此 無惡 無惡緣 66 於殑伽南 斷截撾打 於殑伽北 惠施修福 67 應知由此 無罪福 亦無罪福緣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攝諸有情 皆無有福 68 69 一切士夫 補特伽羅 所受皆是無因無緣 70 所受苦樂 非自作 非他作 無因而生 71 62 見取 编辑 見取是取劣法為勝 執受五種現在安樂 72 受妙五欲 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73 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 有伺 離生喜 樂 入初靜慮具足住 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尋伺寂靜 內等淨 心一趣性 無尋 無伺 定生喜 樂 入第二靜慮具足住 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離喜 住捨 正念 正知 身受樂 聖說能捨 具念樂住 入第三靜慮具足住 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斷樂斷苦 先喜憂沒 不苦不樂 捨 念清淨 入第四靜慮具足住 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還涵蓋有九慢類 74 謂 我勝 我等 我劣 有勝我 有等我 有劣我 無勝我 無等我 無劣我 75 戒禁取 编辑 戒禁取是非因計因 76 有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 77 五業 三業 二業 一業 半業 78 六十二行跡 79 六十二中劫 80 百三十六地獄 81 百二十根 82 三十六塵界 83 四萬九千龍家 84 四萬九千妙翅鳥家 85 四萬九千異學家 86 四萬九千活命家 87 七有想藏 七無想藏 七離繫藏 88 七阿素洛 七畢舍遮 89 七天 七人 90 七夢 七百夢 91 七覺 七百覺 92 七池 七百池 93 七險 七百險 94 七減 七百減 95 七增 七百增 96 六勝生類 64 八大士地 97 於如是處 經八萬四千大劫 若愚 若智 往來流轉 乃決定能作苦邊際 98 如擲縷丸 縷盡便住 99 此中 無有沙門 若婆羅門能作是說 我以尸羅 或以精進 或以梵行 令所有業 未熟者熟 熟者觸已 即便變吐 以如是斛 度量生死苦樂邊際 不可施設有增有減 亦不可說或然不然 100 101 一切士夫 補特伽羅 諸有所受 無不皆以宿作為因 102 一切士夫 補特伽羅 諸有所受 無不皆以自在變化為因 103 自作苦樂 他作苦樂 自他作苦樂 104 62 和非道計道 105 諸補特伽羅 學乘象 馬 船車輦輿 執持弓杖 鉤輪羂索 書印算數 皆令善巧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諸補特伽羅 受持牛 14 鹿 狗戒 露形戒等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106 諸補特伽羅 受持烏禁 鵂鶹禁 默然禁等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諸補特伽羅 於摩捺娑 比摩捺娑 殑伽河門三池中浴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107 諸補特伽羅 受持梵行 遠離婬欲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108 諸補特伽羅 受種種苦行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109 諸補特伽羅 調象 馬 牛 事日 月 星 火 珠 藥等 由此便得淨脫出離 至苦樂邊 六見處惡見 编辑 發智論 提出 不正思惟六見處 110 會導致於內身起惡見 111 一般也歸入二邊執見中 112 常見 諦故 住故 我有我 113 我觀我 眼 色即我 我觀無我 眼即我 色為眾具 無我觀我 色即我 眼為眾具 114 此是我 是有情 命者 生者 養育者 補特伽羅 意生 儒童 作者 教者 生者 等生者 起者 等起者 語者 覺者 等領受者 非曾不有 非當不有 於彼彼處 造善惡業 於彼彼處 受果異熟 捨此蘊 續餘蘊 115 斷見 諦故 住故 我無我 116 其他教派所執之命 jiva 英语 jiva 117 一般被等同於補特伽羅 118 自部派佛教開始 補特伽羅論者和性空論者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大論諍 119 婆羅門教執見 编辑 發智論 提及了婆羅門教的執見 120 如大梵天 作如是說 我是梵 是大梵 得自在 121 我於世間 能造化 能出生 是彼父 122 如梵眾天 作如是說 此是梵 是大梵 得自在 此於世間 能造化 能出生 是我等父 123 這種見解和佛教對 與梵同一 brahma sahavyata 的引述 124 都未體現出吠檀多派理念 被評判為見取和戒禁取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在 十六種異論 中 提及了婆羅門教中數論派 勝論派 彌曼差派等的部份教義 125 其中有可判為我見或常見之見解 相关条目 编辑十使 五利使 五鈍使 梵網經 六十二見 沙門果經 六師外道註釋與引用 编辑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見 見是何義 答 以四事故名見 一 徹視故 二 推度故 三 堅執故 四 深入所緣故 徹視故者 謂 能徹視故 名為見 問 此見既邪 又是顛倒 云何名視 答 雖邪顛倒 而性是慧 能見所緣故 亦名視 如人見境 若明若昧 俱名視故 推度故者 謂 能推度故 名為見 問 一剎那頃 如何推度 答 性猛利故 亦能推度 堅執故者 謂 能堅執故 名為見 此見於境 僻執堅牢 非聖慧刀 無由令捨 佛 佛弟子 執聖慧刀 截彼見芽 方令捨故 如有海獸 名室首魔羅 彼所嚙物 非刀不能解 謂 彼若嚙諸草木等 要截其芽 方令捨故 如有頌言 愚人所受持 鱣魚所銜物 室首魔羅嚙 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緣故者 謂 性猛利 深入所緣 如針墮泥故 名為見 復次 以二事故名見 一 觀視故 二 決度故 復次 以三事故名見 一 有見相故 二 成所作故 三 於境無礙故 復次 以三事故名見 一 意樂故 二 執著故 三 推究故 復次 以三事故名見 一 意樂故 二 加行故 三 無知故 意樂故者 謂 意樂壞者 加行故者 謂 加行壞者 無知故者 謂 俱壞者 復次 意樂故者 謂 邪修定者 加行故者 謂 邪推求者 無知故者 謂 邪聞法者 大毘婆沙論 有五見 謂 有身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 戒禁取 問 此五見 以何為自性 答 以三十六事為自性 謂 有身見 邊執見 各三界見苦所斷 為六事 邪見 見取 各三界四部 為二十四事 戒禁取 三界各見苦 道所斷 為六事 由此五見 以三十六事為自性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有身見 答 此見 於有身轉故 名有身見 問 餘見 亦有於有身轉 彼應名有身見 答 此見 於自身轉 非他身 於有身轉 非無身故 名有身見 復次 此見 於有身轉 執我 我所故 名有身見 復次 此見 於有身轉 作我 我所行相故 名有身見 復次 此見 於有身轉 計我作 我受故 名有身見 復次 此見 於有身轉 順施戒修故 名有身見 復次 此見 於有身轉 不違業果故 名有身見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此見 但於自身轉故 名有身見 即五取蘊 名為自身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邊執見 答 此見 執二邊故 名邊執見 謂 於斷 常二邊轉故 如契經說 迦多衍那 若以正慧 如實知見世間集者 則於世間 不執為無 執為無者 即是斷見 謂 彼若見後身生時 便作是念 如是有情 死此生彼 必定非斷 若以正慧 如實知見 世間滅者 不執為有 執為有者 即是常見 謂 彼若見諸蘊界處 別別相續 便作是念 如是有情 有生有滅 必定非常 復次 此見 所執極邊遠故 名邊執見 復次 此執二邊行相轉故 名邊執見 5 0 5 1 5 2 大毘婆沙論 梵網經 中所說 六十二見 亦總入此二見品中 謂 前際分別見中 四遍常論 入常見品 四一分常論 有說 入常見品 有說 入二品 以執有常 有無常故 二無因論 入斷見品 有說 入二品 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有邊等四論 及不死矯亂四論 入常見品 有說 入二品 以執我常後亦斷故 後際分別見中 有想 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論 皆常見攝故 即常見品 七斷滅論 斷見攝故 即斷見品 五現法涅槃論 入常見品 執有我常得涅槃故 有說 入二品 以執有我現得涅槃後斷滅故 前際分別見中 四遍常論者 一 由能憶一壞成劫 或二或三乃至八十 彼便執 我 世間俱常 問 彼何故作是執 答 彼計轉變 或隱顯故 二 由能憶一生 或二或三 乃至百千生事 三 由天眼見諸有情 死時生時 諸蘊相續 四 由尋伺不如實知 謂 我 世間 俱是常住 彼作是念 有法常有 無法恒無 無不可生 有不可滅 彼執因果 從無始來 性唯是一 無滅無起故 是前際分別見攝 彼若執色以為我者 由見顯形 恒相似故 便執為常 若執心等以為我者 由心等法 無間生故 相似生故 恒時生故 不能了知細生滅故 能憶往昔所更事故 前後事業互相似故 他不礙故 便執為常 彼由如是虛妄尋伺 執我 世間 俱是常住 四一分常論者 一 從梵世歿 來生此間 由得宿住隨念通故 作如是執 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 梵王能化 在彼常住 我等所化故 是無常 二 聞梵王有如是見 立如是論 大種無常 心是常住 或翻此說 心是無常 大種常住 同彼忍者 或住梵世 或生此間 或展轉聞如是道理 便作是執 我以大梵天王為量 是故世間一分常住 一分無常 三 有先從戲忘天歿 來生此間 四 有先從意憤天歿 來生此間 二無因生論者 一 從無想有情天歿 來生此間 二 由尋伺虛妄推求 今身所更 既皆能憶前身 若有彼所更事 今此身中 亦應能憶 既不能憶故 知彼無 又作是念 若依彼生諸有情類 必還似彼 如酪中虫 還似於酪 牛糞中虫 還似牛糞 青葉中虫 還似青葉 父母生子 還似父母 非即酪等 是虫等因故 知一切身 及諸根 覺 慧等法 皆無因起 又作是念 現見孔雀 鸞鳳 雞等 山石 草木 花果 刺等 色形差別 皆不由因 自然而有 彼作是說 誰銛諸刺 誰畫禽獸 誰積山原 誰鑿澗谷 誰復彫鏤 草木花菓 如是一切 皆不由因 於造世間 無自在者 由斯便執 我及世間 皆無因生 自然而有 四有邊等論者 我及世間俱是有邊 我及世間俱是無邊 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四 非有邊非無邊者 四不死矯亂論者 後際分別見中 十六有想論者 謂 初四種依三見立 如說 一類補特伽羅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命者即身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命者異身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此總是我 遍滿 無二 無異 無缺 依第一見 建立第一 我有色 死後有想論 依第二見 建立第二 我無色 死後有想論 依第三見 建立第三 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有想論 第四 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有想論 即遮第三 無別依見 執我有邊 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無邊 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有想論者 依想 受異故 作是說 我有一想 我有種種想 我有小想 我有無量想 我純有樂 我純有苦 我有苦有樂 我無苦無樂 死後有想 無想論者 謂 有色等四 有邊等四 有色等四者 一 執我有色 死後無想 謂 彼執色為我 得無想定 及見他得彼定 生無想有情天 便作是念 我有色 死後無想 當生無想有情天中 想不起故 諸尋伺者 執色為我 見有風癎 熟眠 悶絕 苦受所切 似全無想 便作是念 我雖有色 而無其想 如於此世 他世亦爾 二 執我無色 死後無想 三 執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無想 四 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無想 有邊等四者 一 執我有邊 死後無想 二 執我無邊 死後無想 三 執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無想 四 執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無想 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者 謂 有色等四 有邊等四 有色等四者 一 執我有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二 執我無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謂 得彼定者 執非想非非想處 諸無色蘊為我 或為我所 彼所執我 以無色為性 或有無色故 名無色我 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想不明了故 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 死後亦然 諸尋伺者 執無色為我 彼見有情 想不明了 便作是念 我無色非有想非無想 如於此世 他世亦爾 三 執我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四 執我非有色非無色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有邊等四者 一 執我有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二 執我無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三 執我亦有邊亦無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四 執我非有邊非無邊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問 何故無想論 及非有想非無想論中 不說我有一想等八耶 答 若亦說者 一切皆應名有想論 以有想受者非無想等故 七斷滅論者 五現法涅槃論者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常見外道 或執轉變 或執隱顯 或執往來 意界常等 如是一切 常見攝故 即常見品 或復有執 意界是常 如執意界是常論者 彼作是說 六識雖生滅 而意界是常 如是可能憶本所作 六識所作事 意界能憶故 或復有執 前心往告後心 我作是事 汝可憶持 彼作是說 心細冥通 前有所作 必告後知 如是可能憶本所作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邪見 答 邪推度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謗因果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與施戒修極相違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亦謗過去 未來 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壞二恩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起二怨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壞現量者 說名邪見 復次 若邪推度 名暴惡者 說名邪見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見取 答 此取諸見故 名見取 問 此通取五取蘊 何故但名見取耶 答 此因諸見 通取五蘊故 但名見取 復次 以何相故立見取名 謂 若取見 或取餘蘊 執最勝者 立見取名 復次 此應名見等取 略去等言 但名見取 復次 此多取見故 名見取 問 何故二見俱名為取 答 由此二見 取行相轉故 俱名取 謂 有身見執我 我所 邊執見執斷 常 邪見執無 取此諸見 以為最勝故 名見取 取諸戒禁 能得淨故 名戒禁取 復次 前之三見 推度所緣 勢用猛利故 名為見 後之二見 執受能緣 勢用猛利故 名為取 集異門論 四取者 一 欲取 二 見取 三 戒禁取 四 我語取 云何欲取 答 除欲界繫諸見 及戒禁取 諸餘欲界繫 結 縛 隨眠 隨煩惱 纏 是名欲取 云何見取 答 謂四見 一 有身見 二 邊執見 三 邪見 四 見取 如是四見 合名見取 云何戒禁取 答 如有一類 於戒執取 謂 執此戒 能清淨 能解脫 能出離 能超苦樂 至超苦樂邊 或於禁執取 謂 執此禁 能清淨 能解脫 能出離 能超苦樂 至超苦樂邊 或於戒 禁俱執取 謂 執此戒 禁俱 能清淨 能解脫 能出離 能超苦樂 至超苦樂邊 是名戒禁取 云何我語取 答 除色 無色界繫諸見 及戒禁取 諸餘色 無色界繫 結 縛 隨眠 隨煩惱 纏 是名我語取 大毘婆沙論 若苦樂見 於五見何見攝 何見所斷 答 取劣法為勝 見取攝 見苦所斷 問 何謂為苦 答 諸有漏法 問 何緣外道計彼為樂 答 愚於少時適意事故 如疲暫息 寒暫得暖 熱暫得冷 飢暫得食 渴暫得飲 便作是念 我今受樂 然諸蘊中 有少分樂 如量而取 亦非顛倒 外道於中 增益而取 同究竟樂 故成顛倒 若不淨淨見 於五見何見攝 何見所斷 答 取劣法為勝 見取攝 見苦所斷 問 何謂不淨 答 諸有漏法 問 何緣外道計彼為淨 答 愚於少時鮮淨事故 如治髮 爪 口 齒 皮等 令顯形色 暫時鮮淨 便作是念 我身清淨 然諸蘊中 有少分淨 如量而取 亦非顛倒 外道於中 增益而取 同究竟淨 故成顛倒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取 答 以三事故 說名為取 一 執持故 二 收採故 三 選擇故 又以二事故 名為取 一 能熾然業 二 行相猛利 能熾然業者 取令五趣有情業火恒熾然故 行相猛利者 諸取行相極勇捷故 問 取是何義 答 薪義是取義 如緣薪故 火得熾然 有情亦爾 煩惱為緣 業得熾盛 復次 纏裹義是取義 如蠶作繭 自纏自裹 乃至於中 而自取死 有情亦爾 起諸煩惱 自纏自裹 而於其中 傷失慧命 展轉乃至墮諸惡趣 復次 傷害義是取義 如利毒刺 數刺其身 身便損壞 有情亦爾 煩惱毒刺 數刺法身 法身便壞 法蘊論 有執世間是常 此實餘迷謬 或是無常 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 此實餘迷謬 皆是見取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名戒禁取 答 此取諸戒禁故 名戒禁取 問 此通取五取蘊 何故但名戒禁取耶 答 此因戒禁 通取五蘊故 但名戒禁取 復次 以行相故 名戒禁取 謂 取戒禁 或取餘蘊 執能淨者 名戒禁取 復次 此見 應名戒禁等取 略去等言故 但名戒禁取 復次 此多取戒禁故 名戒禁取 問 何故五見中 四見合立為見取 一見別立為戒禁取耶 脇尊者言 佛知諸法性相勢用 若於見中 堪別立者 則別立之 若不爾者 便總建立 故不應責 復次 前說以二事故名取 謂 能熾然業 及行相猛利 五趣有情 由戒禁取 熾然諸業 等餘四見故 別立取 尊者妙音 作如是說 五趣有情 由戒禁取 熾然諸業 勢用速疾 尤重親近 過餘四見故 別立取 復次 以戒禁取 違逆聖道 遠離解脫故 別立取 違逆聖道者 由戒禁取 捨真聖道 妄計種種非理苦行能得清淨 如斷飲食 臥灰 臥杵 面隨日轉 服氣 服水 或唯噉果 或但食菜 或著弊衣 或全露體 執如是等 能得清淨 遠離解脫者 如如修行苦行邪道 如是如是遠離解脫 復次 以戒禁取欺誑內外二道故 別立取 欺誑內道者 如執洗淨 受持十二杜多功德能證清淨 欺誑外道者 如執種種 即前所說非理苦行能得清淨 尊者妙音 亦作是說 此戒禁取 現見生苦 如炎熾火 欺誑二道 如惑嬰兒故 別立取 14 0 14 1 俱舍論 邪婬加行 從癡生者 又諸梵志 讚牛祠中 有諸女男 受持牛禁 吸水齧草 或住或行 不簡親疎 隨遇隨合 大毘婆沙論 應引彼經 有二外道 一名 布剌拏憍雉迦 受持牛戒 二 名頞制羅拪爾迦 受持狗戒 作如是言 世間所有難行禁戒 我等二人 修學已滿 誰能如實記別 我等所感異熟 於是二人來至佛所 世尊告曰 汝布剌拏 止不須問 勿因此事 汝等皆當不忍 不信 心懷恥恨 如是至三 彼猶慇懃 請問不止 佛以慈慜告言 諦聽 吾當為汝如實記別 受持狗戒 若無缺犯 當生狗中 若有缺犯 當墮地獄 受持牛戒 若無缺犯 當生牛中 若有缺犯 當墮地獄 如是等事 如經廣說 大毘婆沙論 如世尊說 苾芻當知 唯一究竟 無別究竟 乃至廣說 問 何故作此論 答 有作是說 為遮外道 邪道 邪解脫 故說一言 謂 諸外道 妄執種種 露形 自餓 臥灰 服氣 隨日而轉 或唯服水 噉菓 食糞 著糞掃衣 臥木 礫石 投巖 赴火 行牛等行 以為真道 又諸外道 妄執種種 無身 無邊意 淨聚 世窣堵波等 為真解脫 問 若諦有四 何故世尊說有一諦 如伽他說 一諦無有二 眾生於此疑 別說種種諦 我說無沙門 此頌意言 唯有一諦 外道猶豫 別說有多 佛說彼法中 無沙門道果 沙門道果 依一諦故 脇尊者曰 言一諦者 謂 四聖諦 各唯有一 唯一苦諦 無第二苦 唯一集諦 無第二集 唯一滅諦 無第二滅 唯一道諦 無第二道 故說一諦 不違說四 復次 言一諦者 謂 一滅諦 為欲遮遣餘解脫故 謂 諸外道 說四解脫 一 無身解脫 即空無邊處 二 無邊意解脫 即識無邊處 三 淨聚解脫 即無所有處 四 世窣堵波解脫 即非想非非想處 佛作是說 彼非真實解脫出離 是無色有 真解脫者 唯一滅諦 究竟涅槃 復次 言一諦者 謂 一道諦 為欲遮遣餘道諦故 謂 諸外道 說多道諦 如執自餓為道 或執臥灰為道 或執隨日轉為道 或執飲風 飲水 食果 食菜為道 或執露形為道 或執臥刺棘等為道 或執不臥為道 或執著弊故衣為道 或執服諸藥物 斷食為道 佛作是說 彼非真道 是邪僻道 是虛偽道 是矯詐道 如是諸道 非諸善士所應習行 是諸惡人所應遊履 雜阿含經 一六六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色是我 餘則虛名 無色是我 餘則虛名 色非色是我 餘則虛名 非色非無色是我 餘則虛名 我有邊 餘則虛名 我無邊 餘則虛名 我有邊無邊 餘則虛名 我非有邊非無邊 餘則虛名 一想 種種想 多想 無量想 我一向樂 一向苦 若苦 樂 不苦不樂 餘則虛名 雜阿含經 一六七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色是我 餘則妄想 非色 非非色是我 餘則妄想 我有邊 餘則妄想 我無邊 餘則妄想 我非有邊非無邊 餘則妄想 我一想 種種想 少想 無量想 我一向樂 一向苦 若苦 樂 不苦不樂 雜阿含經 五七 經 時 長者即問梨犀達多 尊者 凡世間所見 何本 何集 何生 何轉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 長者 凡世間所見 或言有我 或說眾生 或說壽命 或說世間吉凶 斯等諸見 一切皆以身見為本 身見集 身見生 身見轉 復問 尊者 云何為身見 答言 長者 愚癡無聞凡夫 見色是我 色異我 色中我 我中色 受 想 行 識見是我 識異我 我中識 識中我 長者 是名身見 雜阿含經 四五經 有五受陰 云何為五 色受陰 受 想 行 識受陰 若諸沙門 婆羅門 見有我者 一切皆於此五受陰 見我 諸沙門 婆羅門 見色是我 色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見受 想 行 識是我 識異我 我在識 識在我 雜阿含經 六三經 有五受陰 謂 色受陰 受 想 行 識受陰 比丘 若沙門 婆羅門 計有我 一切皆於此五受陰 計有我 何等為五 諸沙門 婆羅門 於色見是我 異我 相在 如是受 想 行 識 見是我 異我 相在 大毘婆沙論 云何等隨觀色是我 受 想 行 識是我耶 答 諸所有色 若四大種 若四大種所造 彼一切 等隨觀是我 乃至識 隨所應當說 問 薩迦耶見 唯有漏緣 非無漏 自界地緣 非他界地 自界地中 亦非一切一時而緣 何故言彼一切等隨觀是我耶 答 此一切言 是少分一切 非一切一切 故無有失 復次 此一切言 依自所行境界而說 是以無過 大毘婆沙論 問 頗有於一蘊執我 我所耶 答 有 謂 色蘊 行蘊中 各有多法 執一為我 餘為我所 受 想 識蘊 雖無多類 而有種種差別自性 是故亦得計一為我 餘為我所 等隨觀我有色 乃至廣說者 云何等隨觀我有色 答 於餘四蘊 展轉隨執一是我已 然後於色執為我有 如人有財 有瓔珞等 云何等隨觀色是我所 答 於餘四蘊 展轉隨執一是我已 然後於色執為我所 如人有侍 有僮僕等 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 答 於餘四蘊 展轉隨執一是我已 然後於色執為我器 我處其中 如油在麻中 膩在摶中 蛇在篋中 刀在鞘中 酥在酪中 血在身中等 如等隨觀色有此三種 乃至等隨觀識 應知亦爾 21 0 21 1 雜阿含經 一 九經 愚癡無聞凡夫 見色是我 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見受 想 行 識 是我 異我 我在識 識在我 符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此二十身見 幾見是我見 我所見有幾見 答曰 五是我見 十五是我所見 云何五我見 答曰 色我見 痛 想 行 識我見 是謂五我見 云何十五我所見 答曰 色我有見 我中色 色中我 痛 想 行 識我有見 我中識 識中我 是謂十五我所見也 北涼浮陀跋摩等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 此二十種身見 幾是我見 幾是我所見 答曰 五種是我見 十五種是我所見 如分別行緣陰 應說二十 不分別所起處 見色是我 色異我 色屬我 我在色中 如色四種 受 想 行 識 亦如是 如是五四 則有二十 唐朝玄奘譯 發智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 幾我見 幾我所見耶 答 五我見 謂 等隨觀色是我 受 想 行 識是我 十五我所見 謂 等隨觀我有色 色是我所 我在色中 我有受 想 行 識 受 想 行 識是我所 我在受 想 行 識中 22 0 22 1 大毘婆沙論 若執色為我 彼所執我 體有分限 或在心中 如指節量 光明熾盛 或在身中 稱身形量 內外明徹 如說 我我形相端嚴 光明熾盛 清淨第一 喬答摩尊 寧說無我 若執色為我 彼所執我 遍一切處 如 明論 說 有我士夫 其量廣大 邊際難測 光色如日 諸冥闇者 雖住其前 而不能見 要知此我 方能越度生 老 病 死 異此更無越度理趣 又如有說 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 其量無邊 若執色為我 彼所執我 隨所依身 或卷或舒 其量不定 彼作是念 身若有量 我即有邊 身若無量 我即無邊 大毘婆沙論 問 執受等是我 在於色中 是事可爾 以色是麁 受等細故 執色是我 在受等中 云何可爾 以麁法不應在細中故 有餘師說 若執色是我 在受等中者 彼執色細 受等是麁是故 尊者世友說曰 遍四大種造色身中 隨與觸合 皆能生受 此說何義 此說身中 遍能起觸 亦遍生受 彼作是念 從足至頂 既遍有受 故知色我在於受中 大德說曰 一切身分 皆能生受 彼作是念 受遍身 有身之一分 是我非餘 是故受中 得容色我 如受乃至識 亦如是 24 0 24 1 雜阿含經 一一 經 薩遮尼犍子白佛言 瞿曇 我今當說譬 譬如世間一切所作 皆依於地 如是色是我人 善惡從生 受 想 行 識是我人 善惡從生 又復譬如人界 神界 藥草 樹木 皆依於地而得生長 如是色是我人 受 想 行 識是我人 如是 瞿曇 色是我人 受 想 行 識是我人 此等諸眾 悉作是說 大毘婆沙論 問 為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不 設爾何失 若有者 六法論 說當云何通 如彼論說 我體唯一 無有五種 若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 我應有五 然蘊自相 五種各別 彼所執我相無差別 以所執我無有細分 無差別相 常住不變 生老病死不能壞故 若無者 諦語經 說當云何通 如彼經說 諦語外道白佛言 喬答摩 我說色是我 受 想 行 識是我 有作是說 無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 問 若爾 六法論 說 便為善通 諦語經 說當云何通 答 彼憍慢故 作非理說 實無此執 復次 彼欲試佛故 作如是不順理言 復有說者 有於一時總緣五蘊而起我執 問 若爾 諦語經 說便為善通 六法論 說當云何通 答 彼於五蘊起一合想 執為一我 故無有失 問 若爾 彼執何為我所 答 若執內蘊為我 彼執外蘊為我所 若執外蘊為我 彼執內蘊為我所 故亦無失 亦有色亦無色 死後有想論 謂 彼外道執 色 無色為我 如諦語外道等 總於五蘊起一我想 由彼各別分別諸蘊 不得實我 猶如各別分別甘 酢 醎 辛 苦 淡 無總實有一味可得 彼於諸蘊 起一想已 總執為我 彼所執我 以色 無色為性 故名亦有色亦無色 取諸法相 說名為想 此亦有色亦無色我 或以想為性 或有想用 說名有想 或有彼想 說名有想 以執自身諸蘊為我 執他諸蘊為我所故 25 0 25 1 大毘婆沙論 問 梵網經 說 六十二見趣 一切皆以有身見為本 師子吼經 說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多種異見 皆依二見 謂 依有見 及無有見 此二經說 有何差別 答 依等起故 說諸見趣以有身見為本 依推求故 說諸異見 依有 無有見 復次 薩迦耶見 能引發諸見趣 有 無有見 能守護諸異見 是謂二經所說差別 北涼浮陀跋摩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 朔迦書 云何通 如說 唯有一我見 無有五我見 無五我見者 無計五陰是我者是也 所以者何 計我見 唯計一法 五陰是別異法 計我見家說 一我 一人 無分 不壞 不變 是常 大毘婆沙論 問 有五蘊外執有我不 設爾何失 若有者 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如契經說 諸有沙門或婆羅門 施設有我 一切皆緣五聚蘊起 若無者 云何說有第六我見 答 無五蘊外執有我者 問 若爾 云何說有第六我見 答 於思行蘊所起我見 於餘行蘊所起我見 各別建立 故有六種 大毘婆沙論 或應說二十四 謂 緣十二處 各有我見 我所見故 或應說三十六 謂 緣十八界 各有我見 我所見故 問 何故此中 但依緣蘊 說二十句薩迦耶見 非界 處耶 答 以作論者 依經造論 佛於經中 但依蘊 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故作論者 依之造論 問 若爾 置作論者 應問何故世尊 但依蘊 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非界 處耶 答 觀所化故 謂 佛觀察所化有情 若依蘊 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便得解了 能辦所作 非依界 處 設依界 處 彼得解了 能辦所作 佛亦說之 但不如是 故不為說 復次 薩迦耶見 多緣蘊 非界處 故偏說之 大毘婆沙論 若非常常見 於五見何見攝 何見所斷 答 邊執見常見攝 見苦所斷 問 何謂非常 答 諸有為法 問 何緣外道計彼為常 答 由二緣故 一 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 二 見心 心所法憶本事故 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者 謂 彼外道 見老時色似小時色 見今日色似昨日色 便作是念 即小時色轉至老時 即昨日色轉至今日 見心 心所法憶本事故者 謂 彼外道 見小時所作 所習 所受 老時能憶 見昨日所作 所習 所受 今日能憶 便作是念 老時心 心所法 即小時心 心所法 今日心 心所法 即昨日心 心所法 由此二緣故 彼外道 於五取蘊 妄計為常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彼諸外道 於五取蘊 相似相續覆故 不知非常 威儀將攝覆故 不知是苦 薄皮莊飾覆故 不知不淨 作用我執覆故 不知無我 由此 外道起常等見 如契經說 常見論者 憶知宿住事 有三種差別 一 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 二 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 三 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 復有別誦 第三憶知六萬劫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此七事身 無能作 無所作 無能變化 無所變化 不可損害 其體恒存 大毘婆沙論 七士身者 謂 我所執持七士夫身 不作者 謂 無作者 能作此身 作者 謂 雖不作 而似作顯現 不化者 謂 無化者 能化此身 化者 謂 雖不化 而似化顯現 大毘婆沙論 如伊師迦者 謂 如伊師伽木 或如伊師迦山 堅固難壞 無有轉變者 謂 我常住 雖有隱顯 而無轉變 互不相觸者 無有能令互相觸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聚在一處 猶如蘆束 運動轉變 互不相惱 罪福 苦樂 亦不相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假使有人 斬截他首 彼無苦痛 於其身中 孔隙之內 刀劍隨過 不損其命 於此 實無能殺 所殺 能問 所問 能憶 所憶 大毘婆沙論 若行 若住者 行謂人等 住謂樹等 彼說樹等亦名士夫 計彼類中有壽命故 七身中間 雖有孔隙 容刀刃轉 而不害命 以常住我所任持 命不可害故 無表者 無能害 能捶業故 無表處者 無所害 所捶境故 雜阿含經 一六一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謂七身非作 非作所作 非化 非化所化 不殺 不動 堅實 何等為七 所謂地身 水身 火身 風身 樂 苦 命 此七種身非作 非作所作 非化 非化所化 不殺 不動 堅實 不轉 不變 不相逼迫 若福 若惡 若福惡 若苦 若樂 若苦樂 若士梟士首 亦不逼迫世間 若命 若身 七身間間 容刀往返 亦不害命 於彼無殺 無殺者 無繫 無繫者 無念 無念者 無教 無教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復更往詣阿市多雞舍甘跋羅所 彼師答曰 太子 我之所宗 作如是見 作如是說 此七事身 於其四方 有一萬四千緣生產門 復有六萬六千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於四大種 及苦 樂 命相續 依因依緣和合故 有剎那不住中 不善了知 便計有我 於中執持 令無損害 彼所說命 謂 識相續 然彼不見身心相續 剎那剎那因果轉中 所有間隙 便執有我 持令常住 捨此身已 受彼身時 如樹倒時 鳥集餘樹故 說 此七士身 乃至廣說 雜阿含經 一五二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有我 有此世 有他世 常恒 不變易法 如爾安住 大毘婆沙論 隱顯論者 作如是執 諸法自性 或隱或顯 彼見此處 先有如是形顯分量 大地洲渚 妙高山王 餘山大海 諸樹等壞 後於此處 復有如是形顯分量 大地等成 便作是念 彼於中間不可見者 非性壞滅 然壞劫時 彼性潛隱 至成劫位 彼性復顯 又七士身 常無動轉 互不相觸 命不可害 故作是念 我及所憶 二俱是常 由斯便見 我及世間 俱是常住 雜阿含經 一六四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風不吹 火不燃 水不流 箭不射 懷妊不產 乳不搆 日月若出若沒 若明若闇 不可知 大毘婆沙論 轉變論者 作如是執 乳變為酪 種變為芽 薪變為灰 如是等類 若續彼而有者 皆是彼所轉變 非彼法滅 有此法生故 一切法自性常住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無風 無雨 無射 懷妊不孕 河不流 火不然 日月不出不沒 垢淨無住處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因不正尋思 執有實我 微細常住 遍一切處 於諸法中 冥伏作動 見風河等 吹流等時 謂 是我作 非彼能爾 如見樹動 知風所為 機關動時 知人所作 大德說曰 有諸外道 因惡尋思 執有實我 微細常住 有勝作用 轉變諸法 見風河等 吹流等時 謂 我令彼現如是相 如樹等動 見影亦動 化主語時 化身亦語 有說 外道得世俗定 見諸有情 諸趣流轉 相續不斷 見風河等 隨處隨時 有無不定 便謂 有我微細常住 有勝作用 令風河等 種種轉變 或有或無 雜阿含經 一七一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若麁四大色斷壞 無所有 是名我正斷 若復我欲界斷壞 死後無所有 是名我正斷 若復我色界死後斷壞 無所有 是名我正斷 若得空入處 識入處 無所有入處 非想非非想入處 我死後斷壞 無所有 是名我正斷 大毘婆沙論 七斷滅論者 一 作是念 此我有色 麁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彼見此生受胎為初 死時為後 便作是念 我受胎時 本無而有 若至死位 有已還無 名善斷滅 二 作是念 此我欲界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產門而生 本無而有 有已還無 如彗星等 名善斷滅 三 作是念 此我色界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產門而生 本無而有 由等至力 有已還無 名善斷滅 四 作是念 此我空無邊處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五 作是念 此我識無邊處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六 作是念 此我無所有處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七 作是念 此我非想非非想處天死後 斷滅 畢竟無有 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所謂此見 於此命活 餘處斷壞無有死 此邊見攝 斷滅見 苦諦斷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於此有命 名之為生 此身謝已 五大分離 更無生理 名之為死 大毘婆沙論 此中 乃至活有命者 死已斷壞無有者 彼執有我 名為命者 此命者 乃至此生未死恒有 死已更不相續 名斷壞無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地歸於地 水歸於水 火歸於火 風歸於風 諸根歸空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所謂此見 四大人身 彼若命終時 彼當爾時 地即屬地身 水即屬水身 火即屬火身 風即屬風身 空五人 持屍往棄塚間 跡現 根歸虛空 此邊見攝 有常見 苦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 此四大種土夫身者 彼所說士夫身 亦餘法成 而唯說四大種者 以麁現故 死時 地身歸地 水身歸水 火身歸火 風身歸風 根隨空轉者 彼說眾生死時 內大種身 歸外地等 根無大種為所依故 便隨空轉 譬如樹倒 鳥則飛空 此邊執見 常見攝 見苦所斷 以執我所是常住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四人輿至焚燒之處 以火燒訖 但有殘骨 更無所知 愚智同此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骨白鴿色 我變為灰 若火我緣 此非見 是邪智 若有漏行我緣 此邪見 習諦斷也 若無漏行我見 此邪見 道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 輿為第五者 謂 四肘半輿 四人舁之 以送死屍 故言輿為第五 持彼死屍 往棄塚間 即施身處 或燒屍處 名為塚間 未燒可知者 謂 乃至未燒 差別可見 燒已成灰 餘鴿色骨者 謂 若燒已 便成灰燼 此中燒言 若謂燒薪等者 此則正見 若謂即燒火者 此則邪智非見 若謂燒有漏業者 此謗因邪見 見集所斷 若謂燒無漏業者 此謗道邪見 見道所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與者名施 取者名受 諸說有者 皆是虛妄 大毘婆沙論 彼外道言 諸愚癡者 讚歎行施 諸智慧者 讚歎受施 此謗道邪見 見道所斷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所謂此見 彼空妄語 此愚非智 諸作是說 有於此命活 餘處斷壞 曾無有死 此愚邊見攝 有常見 苦諦斷也 大毘婆沙論 說有後世 名有論者 彼皆謗之為空妄語 云 乃至活有 愚 智者死已 一切斷壞無有 然佛 獨覺及聖弟子 說有後世 彼撥為妄 此即謗無實語者法 此謗道邪見 見道所斷 雜阿含經 一五六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諸眾生此世活 死後斷壞無所有 四大和合士夫身 命終時 地歸地 水歸水 火歸火 風歸風 根隨空轉 輿床第五 四人持死人往塜間 乃至未燒可知 燒然已 骨白鴿色立 高慢者知施 黠慧者知受 若說有者 彼一切虛誑妄說 若愚若智 死後他世 俱斷壞無所有 長阿含經 沙門果經 又白佛言 我於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所 彼報我言 受四大人取命終者 地大還歸地 水還歸水 火還歸火 風還歸風 皆悉壞敗 諸根歸空 若人死時 牀輿舉身置於塚間 火燒其骨如鴿色 或變為灰土 若愚 若智取命終者 皆悉壞敗 為斷滅法 世尊 猶如有人問李瓜報 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 而彼答我以斷滅 大毘婆沙論 乃至活有命者 死已斷壞無有 此四大種士夫身 廣說乃至 此邊執見斷見攝 見苦所斷 此邊執見 斷見攝者 顯彼自性 此中雖有餘邪見等 而但顯示斷壞無有故 斷見攝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不憶前際 不見後際 計諸有情 皆以此生 得胎為初 死為最後 又 諸命終 無有還者 故說 乃至活有命者 死已斷壞無有 猶如草木 無有後世 中阿含經 因品 師子吼經 若有沙門 梵志 依無量見 彼一切 依猗二見 有見 及無見也 若依有見者 彼便著有見 依猗有見 猗住有見 憎諍無見 若依無見者 彼便著無見 依猗無見 猗住無見 憎諍有見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苾芻當知 世間沙門 婆羅門等 所依諸見 皆入二見 謂 有見 無有見 今應分別 云何諸見 一切皆入此二見中 答 非此入言 顯攝彼體 但顯彼入二見品中 所以者何 有見者 即常見 無有見者 即斷見 諸惡見趣 雖有多種 無不皆入此二品類 如契經說 諸有沙門 婆羅門等 各依勝解 起諸諍論 一切皆於五處而轉 何等為五 一者 執我死後有想 唯此諦實 餘皆愚妄 二者 執我死後無想 三者 執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四者 執我死後斷滅 五者 說有現法涅槃 彼五即三 三即彼五 彼五即三者 謂 彼有想論 無想論 非有想非無想論 即此常見 彼斷滅論 即此斷見 彼現法涅槃論 即此見取 三即彼五者 謂 此常見 即彼有想論 無想論 非有想非無想論 此斷見 即彼斷滅論 此見取 即彼現法涅槃論 大毘婆沙論 云何邪見 答 若不安立 則五見皆名邪見 謂 若不安立薩迦耶等 五見名及行相差別 即彼五見 皆名邪見 皆於所緣邪推度故 若安立 即唯無施與 無愛樂 無祠祀 無妙行 無惡行 無妙 惡行業 果異熟等見 名邪見 謂 若安立薩迦耶等 五見名及行相差別 則唯作無行相轉者 獨名邪見 邪中極故 如說嗅酥及惡旃茶羅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無施 無受 亦無祠祀 大毘婆沙論 外論者言 無施與者 謂無施三類福 無愛樂者 謂無施別婆羅門福 無祠祀者 謂無施眾婆羅門福 內論者言 無施與者 謂無過去福 無愛樂者 謂無未來福 無祠祀者 謂無現在福 復次無施與者 謂無身業福 無愛樂者 謂無語業福 無祠祀者 謂無意業福 瑜伽師地論 無有施與 無有愛養 無有祠祀者 謂 由三種意樂 非撥施故 一 財物意樂 二 清淨意樂 三 祀天意樂 供養火天 名為祠祀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有殺生長壽 離殺短壽 有盜豐財 離盜乏財 有慳而富 樂施而貧 有損惱他 無病安樂 有不惱他 而多疾苦 見如是等 相違事已 便作是念 無施與 無愛樂 乃至無妙行惡行果 若有者 則應殺生 一切短壽 乃至不惱他者 無病安樂 現見相違故 知決定無施與 乃至廣說 大毘婆沙論 問 他世是不現見 說無可爾 此世現見 何故言無 答 復有說者 彼諸外道 但謗因果 不謗法體 無此世者 謂 無此世為他世因 或無此世為他世果 無他世者 謂 無他世為此世因 或無他世為此世果 無化生有情者 有諸外道作如是說 諸有情生 皆因現在精血等事 無有無緣忽然生者 譬如芽生 必因種子水土時節 無有無緣而得生者 故定無有化生有情 此或撥無感化生業 或復撥無所感化生 或有說者 化生有情 所謂中有 無此世他世者 謗無生有 無化生有情者 謗無中有 大毘婆沙論 問 世間父母皆所現見 彼以何故謗言無耶 答 有說 彼諸外道 謗無父母感子之業 不謗其體 彼作是論 父母自以愛染心故 不為子故 然以精血和合緣故 彼類自生 非謂父母有感子業 如因濕葉糞土等故 有諸蟲生 非濕葉等 有感蟲業 此亦如是 故彼外道有如是頌 男女染心合 女值時無病 我從此自有 彼於我何為 或有說者 彼諸外道 謗父母義 不謗其體 如因濕葉糞等生蟲 葉等於蟲 非父非母 如是因彼不淨而生 彼復何緣獨於生者 有重恩德名父母耶 是故彼類說無父母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見阿羅漢 有老病死 及受諸苦 同餘有情 便說世間無阿羅漢 即是謗無阿羅漢法 又聞涅槃諸根永滅 便作是念 彼應是苦 復聞涅槃諸行寂滅 便作是念 彼應是無 又見聖者 形貌飲食 同餘有情 便謂 彼無一切聖道 大毘婆沙論 正至 謂涅槃 是無漏道所應至故 大毘婆沙論 無正行此世他世者 謂彼撥無四種正行 則苦遲通等 此是謗有學道 餘是謗無學道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諸阿羅漢 如實自知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此中 我生已盡者 或有生名 顯非想非非想四蘊者 如此中說我生已盡 問 此盡何生 答 應作是說 盡三世生 所以者何 此中生名 既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 諸瑜伽師 總觀非想非非想處三世四蘊 離彼染故 令生因果 皆不得成 梵行已立者 謂無漏行已立 所作已辦者 一切煩惱皆已斷故 一切所作已究竟故 一切道路已遮塞故 復次 諸界趣生 生老病死 皆畢竟盡故 名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者 顯無生智 雜阿含經 一五四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無施 無會 無說 無善趣 惡趣業報 無此世 他世 無母 無父 無眾生 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 若此世 他世見法 自知身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長阿含經 沙門果經 又白佛言 我於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所 彼報我言 大王 無施 無與 無祭祀法 亦無善惡 無善惡報 無有今世 亦無後世 無父 無母 無天 無化 無眾生 世無沙門 婆羅門平等行者 亦無今世 後世 自身作證 布現他人 諸言有者 皆是虛妄 世尊 猶如有人問瓜報李 問李報瓜 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 彼乃以無義答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便往詣彼六師之所 白晡刺拏迦攝波曰 何者是仁所宗法理 彼師告曰 太子 我之所宗 作如是見 作如是說 無施 無受 亦無祠祀 此身謝已 五大分離 大毘婆沙論 初補剌拏說無施與等 雜阿含經 一五七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眾生煩惱 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 一五八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眾生清淨 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 八一經 富蘭那迦葉言 我如是見 如是說 無因無緣 眾生有垢 無因無緣 眾生清淨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有居阿練若處 而生雜染 有住城邑 而不起染 便作是念 無因無緣 令有情雜染 非因非緣 而有情雜染 若有者 則應住阿練若處者 不生雜染 住城邑者 皆生雜染 現見相違 是故決定無因無緣 乃至廣說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有住城邑 而得清淨 有居阿練若處 而不清淨 便作是念 無因無緣 令有情清淨 非因非緣 而有情清淨 雜阿含經 一五九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眾生無知無見 無因無緣 雜阿含經 一六 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缺失 雜阿含經 七一二經 一時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有沙門 婆羅門作如是見 如是說 無因無緣 眾生無智 無見 無因無緣 眾生智 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復更往詣末塞羯利瞿舍利子所 彼師告曰 太子 我之所宗 作如是見 作如是說 一切有情 無因無緣 而有煩惱 無因無緣 而有清淨 無因無緣 而有無知 無因無緣 了無知事 一切有情 無力 無勤 於六生中 常受苦樂 過此便無 大毘婆沙論 次說無因無緣等 是末塞羯梨見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不為求無智無見故 起諸加行 而彼有情 自然無智無見 便作是念 無因無緣 乃至廣說 若有者 則應作加行求無智見者 起無智見 不求者不起 現見相違故 知決定無因無緣 乃至廣說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有求智見 起大加行 而不生智見 有不起加行 而生智見 便作是念 無因無緣 乃至廣說 大毘婆沙論 此中 力 精進 士 威勢 體一義異 皆謂諸法功能差別 力者 勢力 是難屈伏義 精進者 是發趣義 士者 士用 是雄猛義 威勢者 是能伏他義 彼說諸法無如是義 即是總謗諸法功能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一切有情 無力 無勤 無勇 無進 無自 無他 大毘婆沙論 無自作者 謗自相續諸法功能 無他作者 謗他相續諸法功能 無自他作者 謂俱謗 此是無衣迦葉波計 如後當說 62 0 62 1 62 2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謂 無衣迦葉波因緣 是此見等起 彼無衣迦葉波 昔在家時 曾為商主 數入海採寶 最初入時 逢諸海難 辛苦得出 便作是念 此難苦者 是我自作 坐入海時 不洗浴故 彼於第二入時 便自洗浴 復作是念 此難苦者 是他所作 坐入海時 不祠天故 彼於第三入時 便作是念 如是艱苦 自作 他作 坐入海時 洗浴祠天 不殷重故 彼於最後 便作是念 此所遭苦 不由自 他 但無因得 彼由此故 便見居家攝受過失 即往無衣外道法中出家 後於王舍城 見佛便問 苦由誰作 爾時 世尊 以四記論法 而調伏之 廣說如 無衣迦葉波經 大毘婆沙論 定 謂 決定 是法爾義 合 謂 和合 是緣會義 性 謂 本性 變 謂 轉變 彼說 有情有如是理趣 法爾緣會 則本性轉變 於六勝生 受諸苦樂 非由彼有力自在等 能受苦樂 64 0 64 1 大毘婆沙論 六勝生類者 謂 滿迦葉波外道 施設六勝生類 謂黑 青 黃 赤 白 極白 生類差別 黑勝生類 謂雜穢業者 即屠膾等 青勝生類 謂餘在家活命 黃勝生類 謂餘出家活命 赤勝生類 謂沙門釋子 白勝生類 謂諸離繫 極白勝生類 謂難陀伐蹉 末塞羯利瞿賒利子等 佛亦施設六勝生類 一者 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 二者 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 三者 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四者 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 五者 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 六者 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雜阿含經 一五五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無力 無精進 無力精進 無士夫方便 無士夫精勤 無士夫方便精勤 無自作 無他作 無自他作 一切人 一切眾生 一切神 無方便 無力 無勢 無精進 無堪能 定分 相續 轉變 受苦樂六趣 長阿含經 沙門果經 又白佛言 我昔一時至彼浮陀伽旃延 彼答我言 大王 無力 無精進 人無力 無方便 無因無緣眾生染著 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一切眾生有命之類 皆悉無力 不得自在 無有冤讐 定在數中 於此六生中 受諸苦樂 猶如問李瓜報 問瓜李報 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 彼已無力答我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無力 無精進 無力精進 無自作 無他作 無士作 非自作 非他作 非士作 士力 士精進 士方便 一切眾生 一切蟲 一切神 無力 無自在 無精進 無方便 有行報 無因無緣 眾生受苦樂 於六六生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為求富貴 廣施功力 而不能得 有不希求 自然而得 便作是念 無力 無精進 乃至廣說 若有者 應求乃得 不求不得 現見相違故 知無也 然世福樂 必由先時 定 不定業 有施功力而不獲者 以無先時業故 有不施功而便得者 以有先時決定因故 彼於此事 不善了知 便謂 無力無精進乃至廣說 大毘婆沙論 此中 無惡者 無惡自性 無惡緣者 不能感惡果 無罪福 亦無罪福緣 應知亦爾 大毘婆沙論 於殑伽南 斷截撾打者 以殑伽南 多有藥叉祠 於中殺害眾生故 於殑伽北 惠施修福者 以殑伽北 多有天祠 於中惠施修福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又復 不由布施 持戒 少欲 知足 而獲當果 雜阿含經 一六二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作 教作 斷 教斷 煮 教煮 殺 教殺 害眾生 盜他財 行邪婬 知言妄語 飲酒 穿牆 斷鏁 偷奪 復道害村 害城 害人民 以極利劍輪鈆割 斫截作大肉聚 作如是學 彼非惡因緣 亦非招惡 於恒水南殺害而去 恒水北作大會而來 彼非因緣福惡 亦非招福惡 惠施 調伏 護持 行利 同利 於此所作 亦非作福 長阿含經 沙門果經 王白佛言 我曾詣沙門 婆羅門所問如是義 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所 彼不蘭迦葉報我言 王若自作 若教人作 斫伐殘害 煮炙切割 惱亂眾生 愁憂啼哭 殺生偷盜 婬逸妄語 踰牆劫奪 放火焚燒 斷道為惡 大王 行如此事 非為惡也 大王 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 以為肉聚 彌滿世間 此非為惡 亦無罪報 於恒水南 臠割眾生 亦無有惡報 於恒水北岸 為大施會 施一切眾 利人等利 亦無福報 王白佛言 猶如有人問瓜報李 問李報瓜 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 而彼答我無罪福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復更往詣珊逝移毘剌知子所 彼師告曰 太子 我之所宗 作如是見 作如是說 若自殺 教他殺 不由此故 有罪福因 招罪福報 大毘婆沙論 次說造教造等 是珊闍夷見 彼等起云何 尊者世友說曰 有諸外道 現見世間 有造惡者 受諸快樂 有修善者 多遭憂苦 便作是念 造 教造 廣說乃至皆無有福 若有者 應造惡受苦 修善得樂 現見相違故 知決定造 教造 乃至皆無有福 然善 惡業果 有遠近 彼不善知 便起此見 寂志果經 我復至波休迦旃所問 答我言 唯大王 其有人得受身者 無因亦無緣 無有想 亦無貢高 積累賊害 於住立而得住處 於是得身 無有失者 所想知想 而自流行 謂罪福善惡 其有人所斷截 目所覩見 無有諍訟 有身壽盡 不憂命死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此人所更 彼一切 無因無緣 大毘婆沙論 次說 一切士夫所受 皆是無因無緣等 是犎迦多衍那見 彼等起云何 謂 有外道 見諸世間 因果形相 非定相似 諸有營求 或不果遂 便撥所受 無因無緣 然諸所受 非無因緣 現見諸法 因緣生故 非一切法 一時生故 若無因緣 應皆頓起 應一切法無差別故 若無因緣 由何差別 故諸所受 非無因緣 若因非因見 於五見何見攝 何見所斷 答 邪見攝 見集所斷 問 何謂為因 答 業煩惱等 問 何緣外道執內外事無因而生 答 不了內外緣起法故 彼作是念 誰掘河海 誰積山原 誰纖棘刺 誰畫禽獸 准此一切 皆無因生 故彼頌言 誰掘河海積山原 誰纖棘刺畫禽獸 世無自在能作者 故知一切皆無因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非自作 非他作 非我作 非教他作 無因無緣 眾生苦樂所更 雜阿含經 一七 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若無五欲娛樂 是則見法般涅槃 若離惡不善法 有覺 有觀 離生喜樂 入初禪 乃至第四禪 是第一義般涅槃 長阿含經 梵動經 諸有沙門 婆羅門作是見 作是論 說 我於現在五欲自恣 此是我得現在泥洹 是第一見 復有沙門 婆羅門作是說 如我去欲 惡不善法 有覺 有觀 離生喜 樂 入初禪 此名現在泥洹 是第二見 復有沙門 婆羅門作如是說 如我滅有覺 觀 內喜 一心 無覺 無觀 定生喜 樂 入第二禪 齊是名現在泥洹 是為第三見 復有沙門 婆羅門作是說 言 如我除念捨喜 住樂 護 念 一心 自知身樂 賢聖所說 入第三禪 齊是名現在泥洹 是為第四見 復有沙門 婆羅門作是說 言 如我樂滅 苦滅 先除憂 喜 不苦不樂 護 念清淨 入第四禪 此名第一泥洹 是為第五見 大毘婆沙論 五現法涅槃論者 謂外道執 若於現在 我受安樂 名得涅槃 若我有苦 爾時不名得涅槃者 不安樂故 初 作是念 此我清淨解脫 出離一切災橫 謂 現受用妙五欲樂 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第二 能見諸欲過失 彼作是念 欲所生樂 眾苦所隨 多諸怨害 定所生樂 微妙寂靜 無眾苦隨 離諸怨害 復作是念 此我清淨解脫 出離一切災橫 謂 現安住最初靜慮 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第三 能見諸欲 尋伺 俱有過失 彼作是念 此我清淨解脫 出離一切災橫 謂 現安住第二靜慮 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第四 能見諸欲 尋伺 及喜過失 彼作是念 此我清淨解脫 出離一切災橫 謂 現安住第三靜慮 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第五 能見諸欲 尋伺 喜 入出息 皆有過失 彼作是念 此我清淨解脫 出離一切災橫 謂 現安住第四靜慮 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現法涅槃者 謂於現身所得涅槃 問 此何故成見取 答 五妙欲 有垢有穢 有毒有濁 是鄙劣法 彼執同於出離等樂 或涅槃樂 故成見取 問 入四靜慮具足住 是勝功德 何故取為現法涅槃 亦名見取 答 世俗靜慮 有垢有穢 有毒有濁 是鄙劣法 彼執同於離垢穢樂 或涅槃樂 故成見取 問 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 此中何故不說 答 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 少執無色 此中依多分說 是以無過 復次 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 此中說現法涅槃 故不說彼 復次 四根本靜慮 是樂道所攝故 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 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 彼不執為現法涅槃 復次 無色定微細 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 謂為斷滅 深生怖畏 故不說為現法涅槃 以是故 不說無色 中阿含經 受法經 世尊告諸比丘 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 云何受法 現樂 當來受苦報 或有沙門 梵志 快莊嚴女 moḷi baddha paribbajika 共相娛樂 作如是說 此沙門 梵志 於欲 見當來有何恐怖 有何災患 而斷於欲 施設斷欲 此快莊嚴 於女身體 樂更樂觸 彼與此女 共相娛樂 於中遊戲 阿毘曇八犍度論 諸眾生 如是見 如是語 好欲 淨欲 食欲 充根欲 欲中無事 發智論 有諸外道 起此見 立此論 諸欲淨妙 快意受用 而無過失 大毘婆沙論 問 此見納息中 但應分別諸見 何故分別諸慢類耶 答 尊者世友說曰 此納息中 正分別諸惡見 亦分別似惡見 諸煩惱中 無似惡見如諸慢者 故於此中 亦分別慢 大德說曰 以諸慢類 依有身見 是有身見之所長養 有身見後 而現在前 已見諦者 不復起故 由是此中 正分別見 亦分別慢 尊者覺天說曰 諸見 慢類 俱令有情 難入佛法 是以皆說 尊者妙音說曰 惡見 慢類 俱障有情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過失尤重 是以俱說 雜阿含經 一四九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我勝 我等 我卑 雜阿含經 一五 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有勝我者 有等我者 有卑我者 雜阿含經 一五一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無勝我者 無等我者 無卑我者 大毘婆沙論 問 何謂非因 答 自在天等 不平等因 問 何緣外道非因謂因 答 親近惡友 聞說自在 自性 士夫 時 方 空等生諸法故 如農夫等 秋多收實 便作是言 私多未度天等所與 若生男女 復作是言 是難陀等天神所與 信自在者 若生男女 便作是言 毘瑟拏天 矩陛羅等 天神所與 如是等類 非因計因 然有情數 各別業生 非有情數共業所生 非自在等邪因所生 大毘婆沙論 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者 如正法中 有四生門 謂 胎 卵 濕 化 是諸有情 共所經受 其量決定 不過不減 如是外道無勝髮褐 計有爾所雜類生門 一一有情 遍所經歷 數量決定 亦不增減 大毘婆沙論 五業者 如正法中 說感五趣 五趣加行 五趣處所 如是外道所說五業 謂 舉 下 屈 申 行為第五 或語 手 足 大 小門五 三業者 如正法中 身 語 意業 彼說亦爾 但語為初 二業者 如正法中 思 思已業 彼說所謂 黑業 白業 業 半業者 如正法中 牽引業名業 圓滿業名半業 或具二種名業 隨但有一名半業 如是外道說有二業 一者 雙業 二者 隻業 牽引業名雙業 圓滿業名隻業 或具二種名雙業 隨但有一名隻業 諸雙名業 隻名半業 又彼外道說有二業 謂 墮業 近墮業 若害婆羅門 若行父母師友女人 盜金 飲酒 名為墮業 其餘惡業 名近墮業 初名為業 後名半業 又說 語 身業 名業 損益自他故 意業名半業 唯自損益故 又說 感生有業名業 感中有業名半業 又說 於未生感眾同分業名業 於生已受異熟業名半業 又說 於業具足造名業 少分造名半業 大毘婆沙論 六十二行跡者 如正法中 說四行跡 名清淨道 如是外道說 六十二行跡 名清淨道 大毘婆沙論 六十二中劫者 如正法中 說八十中劫為一分齊 如是外道說 六十二中劫為一分齊 於此時中 修六十二行跡 作苦邊際 大毘婆沙論 百三十六地獄者 如正法中 說八大地獄 一一各有十六眷屬 如是 外道所說亦爾 然說有情遍生其中 然後解脫 大毘婆沙論 有說 根是主義 彼外道說有百二十主 如天主 龍主 阿素洛主 及人主等 要受如是百二十處 勝妙之身 方得解脫 百二十根者 如正法中 說有二十二根 如是外道說 有百二十根 謂 眼 耳 鼻 各二為六 舌 身 意 命 及五受根 信等五根 總為二十 六趣各二十 為百二十 六趣者 謂 阿素洛為第六 彼說 有情要於六趣 受爾所根 不過不減 有說 根者是增上義 有情要於百二十處為主已 然後解脫 大毘婆沙論 三十六塵界者 如正法中 說有九十八隨眠 為一切雜染依處 如是外道說 有三十六塵界 為雜染依處 大毘婆沙論 四萬九千龍家者 家謂族類 如正法中 龍有四族 即胎 卵 濕 化 如是外道說 有四萬九千龍家 一一有情 於彼族類 無不經受 大毘婆沙論 四萬九千妙翅鳥家者 如正法中 妙翅鳥有四族 謂胎 卵 濕 化 如是外道說 有四萬九千妙翅鳥家 一一有情 於彼族類 無不經受 大毘婆沙論 四萬九千異學家者 謂出家外道 有爾所類 彼說 一一有情 於彼族類 應遍出家 大毘婆沙論 四萬九千活命家者 謂習工巧處 以自活命 有爾所類 彼說 有情於彼處所 皆應遍學 大毘婆沙論 七有想藏者 彼說有七有想定 七無想藏者 彼說有七無想定 如是諸定 一一有情 皆應遍起 七離繫藏者 即前所說諸定加行 彼說有情於彼加行 應離諸繫 攝心修習 大毘婆沙論 七阿素洛 七畢舍遮者 彼說 有情於阿素 洛畢舍遮處 七返往還 方得解脫 大毘婆沙論 七天 七人者 彼說 有情於天 人處 七返往還 方得解脫 大毘婆沙論 七夢 七百夢者 彼說 有情生處差別 大夢有七 小夢七百 所更所見 各各不同 一一有情 皆具經歷 大毘婆沙論 七覺 七百覺者 彼說 有情生處差別 隨爾所大 小夢 還有爾所大 小覺 所更所見 亦各不同 一一有情 皆具經歷 大毘婆沙論 七池 七百池者 彼說 世間滅罪泉池 大者有七 小有七百 一一有情 皆遍洗浴 方得解脫 大毘婆沙論 七險 七百險者 險謂坑谷 山巖 河岸 彼說 如此滅罪險處 大者有七 小有七百 一一有情 遍於其中 經捨身命 乃得解脫 大毘婆沙論 七減 七百減者 減謂退失功德 彼說 有情退功德處 大者有七 小有七百 一一有情 皆應於中 退失功德 大毘婆沙論 七增 七百增者 增謂增進功德 彼說 有情進功德處 大者有七 小有七百 一一有情 遍於其處 隨退還進 方得解脫 大毘婆沙論 八大士地者 如正法中 有四靜慮 四無色 具功德處 如是外道說 有八梵勝處 名八大士地 大毘婆沙論 若愚若智往來流轉 乃決定能作苦邊際者 彼說 黑勝生類 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得入青勝生類 即青勝生類 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得入黃勝生類 即黃勝生類 復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得入赤勝生類 即赤勝生類 復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得入白勝生類 即白勝生類 復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得入極白勝生類 即極白勝生類 復經十四千大劫 往來流轉 然後乃能作苦邊際 大毘婆沙論 如擲縷丸 縷盡便止者 如在山上 擲大縷丸 乃至縷盡 然後方止 如是有情 經八萬四千大劫 上諸生處 往來流轉 然後乃能作苦邊際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說劫增減 此事皆無 大毘婆沙論 以如是斛 度量生死苦樂邊際 不可施設有增有減 亦不可說或然不然者 如以斛函量稻麥等 知數量已 不可增減 亦不生疑 如是彼說 有情經八萬四千大劫 於上所說諸處 往來流轉 然後解脫 不過不減 亦不應疑 有說 倍此所說數量 於中流轉 方得解脫 以彼說有往來言故 此非因計因 雜阿含經 一六三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於此十四百千生門 六十千六百 五業 三業 二業 一業 半業 六十二道跡 六十二內劫 百二十泥黎 百三十根 三十六貪界 四十九千龍家 四十九千金翅鳥家 四十九千邪命外道 四十九千外道出家 七想劫 七無想劫 七阿修羅 七毘舍遮 七天 七人 七百海 七夢 七百夢 七嶮 七百嶮 七覺 七百覺 六生 十增進 八大士地 於此八萬四千大劫 若愚若智 往來經歷 究竟苦邊 彼無有沙門 婆羅門作如是說 我常持戒 受諸苦行 修諸梵行 不熟業者令熟 已熟業者棄捨 進退不可知 此苦樂常住 生死定量 譬如縷丸擲著空中 漸漸來下 至地自住 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 亦復如是 大毘婆沙論 次說有十四億等 是無勝髮褐見 中阿含經 業相應品 尼乾經 世尊告諸比丘 諸尼乾等 如是見 如是說 謂 人所受 皆因本作 若其故業 因苦行滅 不造新者 則諸業盡 諸業盡已 則得苦盡 得苦盡已 則得苦邊 中阿含經 度經 或有沙門 梵志 如是見 如是說 謂 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 若如是者 諸賢等 皆是殺生 所以者何 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 如是 諸賢 皆是不與取 邪婬 妄言 乃至邪見 所以者何 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 諸賢 若一切皆因宿命造 見如真者 於內因內 作以不作 都無欲 無方便 大毘婆沙論 諸有此見 一切士夫 補特伽羅 諸有所受 無不皆以宿作為因 此非因計因 戒禁取 見苦所斷 諸有所受 謂 一切現在所受苦樂 無不皆以宿作為因者 謂 此皆以過去業為因 問 此正法中 亦說所受苦樂 過去業為因 而非惡見 彼外道亦作是說 何故名惡見耶 答 此正法中 說現所受 有以過去業為因 有是現在士用果者 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為因 不說現在有士用果 故名惡見 彼等起云何 謂 彼外道 現見世間 有設功用 而不獲果 有不希求 自然而得 便作是念 當知皆是宿作為因 非現功力 然彼不知善 惡業 類定與不定 及時分差別 故起此執 有說 外道得世俗定 念知過去所起諸業 便謂一切皆由宿作 次說 一切士夫 諸有所受 無不皆以宿作為因等 是離繫親子見 中阿含經 度經 復有沙門 梵志 如是見 如是說 謂 人所為一切 皆因尊祐造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此人所更 彼一切 富者化因 大毘婆沙論 彼等起云何 謂 有外道 或因不正尋思 或因得定 或因惡友 而起此見 如前應知 然諸法生 非因自在 漸次生故 謂 諸世間 若因自在變化生者 則應一切俱時而生 彼因皆有 無能障礙 令不生故 若謂 自在更待餘因 方能生者 便非自在 如餘因故 若謂 諸法皆從自在 欲樂而生故 不頓起 自在 欲樂 何不頓生 彼生欲樂 自在恒有 無能障故 若謂 自在更待餘因 方生欲樂 便非自在 又應無窮 彼因復待餘因生故 又若 自在生諸法者 因無別故 法應無別 若謂 自在生初一法 後從彼法 轉復生多 彼法云何能生多法 亦如自在 體是一故 又 所生法 亦應是常 果似因故 又 自在體 應不能生 彼體是常 如虛空故 雜阿含經 三四三經 阿難 若諸沙門 婆羅門 苦樂自作 我即往彼問言 汝實作是說 苦樂自作耶 彼答我言 如是 我即問言 汝能堅執持此義 言是真實 餘則愚者 我所不許 所以者何 我說苦樂所起 異於此 彼若問我 云何瞿曇所說 苦樂所起異者 我當答言 從其緣起 而生苦樂 如是說苦他作 自他作 非自非他無因作者 我亦往彼 所說如上 大毘婆沙論 戒禁取結 有二種 或見苦所斷 或見道所斷 問 何故戒禁取 非見集 滅所斷耶 答 外道唯於苦道 起此戒禁取故 謂 諸外道 亦能謂集如垢穢處 亦能謂滅如洗浴處 彼謂集是垢穢處故 不生悕求 彼謂滅是洗浴處故 妄生悕求 妄悕求故 發起種種無利苦行 如如發起無利苦行 如是如是煩惱垢增 染污身心 去涅槃遠 如人為除身體垢故 穢水澡浴 如如澡浴 如是如是更增垢穢故 戒禁取 唯通二部 復次 此戒禁取 唯有二種 謂 非因計因 及非道計道 非因計因者 見苦所斷 非道計道者 見道所斷 瑜伽師地論 復有外道 計持狗戒 以為清淨 或持牛戒 或持油墨戒 或持露形戒 或持灰戒 或持自苦戒 或持糞穢戒等 計為清淨 阿毘曇八犍度論 諸眾生 如是見 如是語 彼多活久活 若洗人泉 不人泉 上人泉 恒門三藕泉 瑜伽師地論 又有外道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若有眾生 於孫陀利迦河 沐浴支體 所有諸惡 皆悉除滅 如於孫陀利迦河 如是於婆湖陀河 伽耶河薩伐底河 殑伽河等中 沐浴支體 應知亦爾 第一清淨 中阿含經 受法經 世尊告諸比丘 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 云何受法 現苦 當來受樂報 或有一 自然重濁欲 重濁恚 重濁癡 彼數隨欲心 受苦憂慼 數隨恚心 癡心 受苦憂慼 彼以苦以憂 盡其形壽 修行梵行 乃至啼泣墮淚 彼受此法 成具足已 身壞命終 必昇善處 生於天中 阿毘曇八犍度論 諸眾生 如是見 如是語 彼淨脫出 諸兩兩梵行 改往等愛 瑜伽師地論 諸梵行者者 不以愛染 身觸母邑故 名遠離生臭 不行兩兩交會鄙事故 名遠離婬欲 不以餘手觸等方便 而出不淨故 名非鄙愛 願受持梵行故 名遠離猥法 中阿含經 受法經 世尊告諸比丘 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 云何受法 現苦 當來亦受苦報 或有沙門 梵志 裸形無衣 或以手為衣 或以葉為衣 或以珠為衣 或不以瓶取水 或不以櫆取水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 不食欺妄食 不自往 不遣信 不來尊 不善尊 不住尊 若有二人食 不在中食 不懷妊家食 不畜狗家食 家有糞蠅飛來而不食 不噉魚 不食肉 不飲酒 不飲惡水 或都不飲 學無飲行 或噉一口 以一口為足 或二 三 四 乃至七口 以七口為足 或食一得 以一得為足 或二 三 四 乃至七得 以七得為足 或日一食 以一食為足 或二 三 四 五 六 七日 半月 一月一食 以一食為足 或食菜茹 或食稗子 或食穄米 或食雜廣麥 或食頭頭邏食 或食麁食 或至無事處 依於無事 或食根 或食果 或食自落果 或持連合衣 或持毛衣 或持頭舍衣 或持毛頭舍衣 或持全皮 或持穿皮 或持全穿皮 或持散髮 或持編髮 或持散編髮 或有剃髮 或有剃鬚 或剃鬚髮 或有拔髮 或有拔鬚 或拔鬚髮 或住立斷坐 或修蹲行 或有臥刺 以刺為床 或有臥草 以草為床 或有事水 晝夜手抒 或有事火 竟昔燃之 或事日 月 尊祐大德 叉手向彼 如此之比 受無量苦 學煩熱行 彼受此法 成具足已 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 生地獄中 長阿含經 散陀那經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 皆為卑陋 離服裸形 以手障蔽 不受瓨食 不受盂食 不受兩壁中間食 不受二人中間食 不受兩刀中間食 不受兩盂中間食 不受共食家食 不受懷姙家食 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 不受多蠅家食 不受請食 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 不食魚 不食肉 不飲酒 不兩器食 一餐一咽 至七餐止 受人益食 不過七益 或一日一食 或二日 三日 四日 五日 六日 七日一食 或復食果 或復食莠 或食飯汁 或食麻米 或食稴稻 或食牛糞 或食鹿糞 或食樹根 枝葉 果實 或食自落果 或被衣 或披莎衣 或衣樹皮 或草襜身 或衣鹿皮 或留頭髮 或被毛編 或著塜間衣 或有常舉手者 或不坐牀席 或有常蹲者 或有剃髮留髦鬚者 或有臥荊棘者 或有臥果蓏上者 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 或一日三浴 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眾苦 苦役此身 集異門論 云何自苦自勤苦 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答 如世尊說 苾芻當知 世有一類補特伽羅 受持苦行 惡自存活 露體無衣 不居宅舍 手捧飲食 不須器等 受飲食時 非隔刀杖 非隔鐺釜 非隔盆瓮 非狗在門 所受飲食 非蠅依附 非雜穢 非分段 非纏裹 非覆蔽 授飲食者 不言進來 不言退去 不言止住 非懷胎孕 非新產生 非飲兒乳 所得飲食 非故為造 亦非變壞 不食肉 不食魚 不食脯腊 不飲酒 不飲漿 或全不飲 或一受食 或二 或三 或四 或五 或六 或七 或一家乞 或二 或三 或四 或五 或六 或七 或食一摶 或二 或三 或四 或五 或六 或七 或隔日食 或二 或三 或四 或五 或六 或七 或隔半月 或隔一月 或食草菜 或食稗莠 或食牛糞 或食菓蓏 或食糠粃 或食米臍 或食麥臍 或食穭豆 或處曠野 食諸根菓 乃至或食零菓落葉 有雖被服 而著麻葈 或著檾紵 或著茅蒲 或著莎蔍 或著毛褐 或著緂罽 或著獸皮 或著鳥羽 或著簡牘 或著樹皮 或有被髮 或復蓬頭 或作小髻 或作大髻 或剃鬚留髮 或剃髮留鬚 或二處俱留 或五處俱剃 或唯拔髮 或唯拔鬚 或鬚髮俱拔 或常舉兩手 或恒翹一足 或樂常立 或捨床座 或樂蹲坐 而修苦行 或依臥刺 或依臥灰 或依臥杵 或依臥板 或適牛糞塗地而臥 或樂事火 乃至日三事火 或樂昇水 乃至日三昇水 或翹一足 隨日轉視行 云何苦他勤苦他 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 答 若屠羊 若屠雞 若屠猪 若捕鳥 若捕魚 若獵獸 若作賊 若魁膾 若縛龍 若司獄 若煮狗 若罝弶等 云何自苦自勤苦 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 答 如王祠主 欲祠祀時 先於城內 結置祠壇 以諸酥油 自塗支體 散髮露頂 被黑鹿皮 手執鹿角 揩磨支體 或時祀火 或時祭天 於祠壇中 自餓自苦 以金色犢母牛置前 先構一乳 用祀火天 第二為王 第三為后 第四為宰輔 餘為餘親愛 於祠壇中 殺害種種牛王 水牛 牸牛 犢子 雞 猪 羊等諸傍生類 責罰恐怖 親屬左右 令其悲泣 憂苦愁歎 雜阿含經 一三三經 諸比丘 諸所有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彼一切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是名正慧 受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 如是 見 diṭṭha 聞 suta 覺 muta 識 vinnata 求 pariyesita 得 patta 隨憶 隨覺 隨觀 anu vicarita manasa 彼一切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是名正慧 若有見言 有我 有世間 有此世 常 恒 不變易法 彼一切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 非此我 非此我所 非當來我 非當來我所 彼一切 非我 非異我 不相在 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 於此六見處 觀察非我 非我所 如是觀者 於佛所狐疑斷 於法 於僧狐疑斷 是名比丘 中阿含經 後誦 大品 阿梨吒經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 生如是惡見 我知世尊如是說法 行欲者無障礙 世尊告曰 如是 我為汝等長夜說栰喻法 欲令棄捨 不欲令受 若汝等知我長夜說栰喻法者 當以捨是法 況非法耶 復次 有六見處 云何為六 比丘者 所有色 過去 未來 現在 或內或外 或精或麤 或妙或不妙 或近或遠 彼一切 非我有 我非彼有 亦非是神 如是慧觀 知其如真 所有覺 所有想 所有此見 非我有 我非彼有 我當無我 當不有 彼一切 非我有 我非彼有 亦非是神 如是慧觀 知其如真 所有此見 若見 聞 識 知 所得 所觀 意所思念 從此世至彼世 從彼世至此世 彼一切 非我有 我非彼有 亦非是神 如是慧觀 知其如真 所有此見 此是神 此是世 此是我 我當後世有 常不變易 恒不磨滅法 彼一切 非我有 我非彼有 亦非是神 如是慧觀 知其如真 大毘婆沙論 阿羅揭陀喻經 復說有六見處 謂 諸所有色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廣說乃至 苾芻 應以正慧觀 彼一切 非我 我所 勿起我慢 諸所有受 乃至廣說 諸所有想 乃至廣說 諸有見 聞 覺 知 若得 若求 意隨尋伺 乃至廣說 諸有此見 有我 有有情 有世間 常恒凝住 無變易法 正如是住 乃至廣說 諸有此見 我應不有 我應非有 我當不有 我當非有 苾芻 應以正慧觀 彼一切 非我 我所 勿起我慢 苾芻 應於如是見處 取處等 隨觀察 無我 我所 若能如是 則於世間 無所執受 乃至廣說 此中諸所有色 受 想者 即色 受 想蘊 諸有此見有我有情 乃至廣說 諸有此見我應不有 乃至廣說者 謂行蘊 諸有見 聞 覺 知等 謂識蘊 大毘婆沙論 於六見處 不正思惟 則於內身 隨起一執 諦故 住故 我有我 諦故 住故 我無我 我見我 我見無我 無我見我 或此有我 有有情 有命者 有生者 有養者 有補特伽羅 有意生 有摩納婆 或無曾當現 於彼彼處 已作未作 諸善惡業 受異熟果 大毘婆沙論 次說 諦故 住故 我有我等 常見攝故 即常見品 次說 諦故 住故 我無我等 斷見攝故 即斷見品 次說 我觀我等 入常見品 大毘婆沙論 諦故者 謂實義故 住故者 謂法爾故 我有我者 謂我恒有 大毘婆沙論 我觀我者 謂 有外道執 我遍內外法故 眼見色時 謂 我觀我 眼根及色 俱即我故 我觀無我者 謂 有外道 以眼是不共 又是內法故 執之為我 色與此相違 但是我眾具故 眼見色時 謂 我觀於無我 無我觀我者 謂 有外道 現見世間 大地 諸山 經久不異 謂 與我理相應 便執為我 眼與此相違 但是眾具故 眼見色時 謂 無我觀我 問 何故不說無我觀無我 答 以一切法 實無有我 若說無我觀無我者 便是正見 故此不說 問 若有外道 執耳 聲等是我 非餘故 眼見色時 說無我觀無我 此豈正見耶 答 彼執耳 聲等是我 雖是惡見 若說無我觀無我 即是正見 是故不說 苻秦僧伽提婆譯 阿毘曇八犍度論 此是我 若語 若覺 作 教作 生 等生 於彼彼 作善惡行 受報 大毘婆沙論 問 為此造業 即此受果 為異造業 異受果耶 答 有緣故說 此造此受 有緣故說 異造異受 有緣故說 無造 無受 有緣故說此造此受者 謂 蘊 處 界 展轉相續 剎那雖異 可說一故 有緣故說異造異受者 謂 人趣造業 餘趣受果 餘趣造業亦爾 有緣故說無造無受者 謂 一切法 無我 無有情 無命者 無養育者 無補特伽羅 空無內士夫 離作者 受者 唯有生滅諸行聚故 於自相續 養 隨養 育 隨育 護 隨護 轉 隨轉 益 隨益 故名自業 大毘婆沙論 我無我者 謂我當無 問 此正法中 亦說無我 而非惡見 彼外道亦說無我 何故名惡見耶 答 此正法中 於無我空行聚 見空 無我 說言無我 故非惡見 彼外道 於無我空行聚中 妄謂有我 但說彼我當來不有 故是惡見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有外道執 命者即身 命者異身 命者非即身 命者非異身 問 外道何故執命者即身耶 尊者世友 作如是說 彼見世間 身生時 說有情生 身壞時 說有情死故 復次 彼見世間 於有色根身 說有命者 於無色根身 說無命者故 復次 彼見世間 於身相差別 起男女想故 復次 彼見世間 於身力強弱 說強弱者故 復次 彼見世間 身形長短 麁細 肥瘦 白黑等異 說長短等者故 復次 彼見世間 於身一分有被損害時 遍身皆受不安隱苦故 復次 彼見世間 憂及喜時 流淚毛竪 顏色怡悅故 復次 彼見世間 皆於身 起我名想故 有餘師說 彼見世間 守宮蚸蜴等 尾若斷時 各能動轉故 大德說曰 彼見世間 於有色根身 說有情形相 有情言音 有情好醜 有情威儀 有情作業等故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 諸外道 說命者即身 問 外道何故執命者異身耶 尊者世友 作如是說 彼諸外道 執色為身 執心 心所以為命者 色與心等 相續各異 彼覺色身 前後轉變 不覺心等 前後異相故 起此見 復次 彼見身麁 心心所細 命者是細 故異於身 復次 彼見威儀 隨意欲轉 即執意欲以為命者 威儀即身轉變差別 復次 彼見死者 身相無異 便作是念 命者 離身說名為死 故與身異 復次 彼見色身與心 心所 分位前後 轉變各異 彼執心等 即是命者 故異於身 復次 彼見色身有多分 而命者是一 故異於身 復次 彼諸外道 見捨前有身 受中有身 復捨中有身 受今有身 如是展轉 身雖有異 而命者一 故異於身 有餘師說 彼見睡眠時 身亦有動轉故 知其中別有命者 復次 彼見夢時 身在本處 而有命者 遊歷他方故 知異身別有命者 復有說者 彼見依定 能憶過去 及知未來 多身差別 便作是念 身雖有多 而命者一 故知各異 復次 彼見世間 身無動轉 能憶過去 及知未來故 知離身別有命者 有作是說 彼見世間 憶先所作 及所更事 而身不動故 知離身別有命者 或有說者 彼見身形 前後位異 工巧智等 隨轉無別故 知離身別有命者 大德說曰 彼見世間 不自在者 及自在者 身俱動搖故 知彼身由命者轉 問 外道何故執命者非即身 尊者世友 作如是說 彼見世間 身多分異 命者不異 故非即身 復次 彼見世間 身隨緣轉 命者不爾 故非即身 復次 彼見世間 身有增減損益等異 命者不爾 故非即身 大德說曰 彼見世間 一身而有種種相異 命者不爾 故非即身 問 外道何故執命者非異身 尊者世友 作如是說 彼見異身無別實物命者可得故 執命者非異於身 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大德說曰 彼見世間 於自身上而起我愛 不於餘法故 執命者非異於身 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然諸愚夫 於色 心等 剎那相續 不善了知 說有命者即 異身等 若說即身 及非異身 入斷見品 若說異身 及非即身 入常見品 故諸外道 諸惡見趣 無不皆入斷 常品中 一切如來 應 正等覺 對治彼故 宣說中道 謂 色 心等 非斷非常 大毘婆沙論 復有外道來詣佛所 白佛言 喬答摩 命者 即身 為異身耶 世尊告曰 俱不應記問 何故世尊不答此問 答 彼諸外道 執有實我 名為命者 來詣佛所 作如是問 佛作是念 實我定無 若答言無 彼當作是言 我不問有無 若我答言即身或異 便不應理 實我本無 如何可說與身一異 所問非有 非真 非實 不應道理 故佛不答 雜阿含經 九二六經 佛告跋迦利 比丘 於地想 能伏地想 於水 火 風想 無量空入處想 識入處想 無所有入處 非想非非想入處想 此世 他世 日 月 見 聞 覺 識 若得 若求 若覺 若觀 悉伏彼想 跋迦利 比丘 如是禪者 不依地 水 火 風 乃至不依覺 觀 而修禪 跋迦利 比丘如是禪者 別譯雜阿含經 一五一經 佛告薄迦梨 若有比丘 深修禪定 觀彼大地 悉皆虛偽 都不見有真實地想 水 火 風種 及四無色 此世 他世 日 月 星 辰 識 知 見 聞 推 求 覺 觀 心 意 境界 及以於彼智不及處 亦復如是 皆悉虛偽 無有實法 但以假號 因緣和合 有種種名 觀斯空寂 不見有法 及以非法 爾時 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 應當如是知 習於坐禪法 觀察無所有 世親 阿毘達磨俱舍論 世尊於 雜阿笈摩 中 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婆拕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無有情無我 唯有有因法 謂十二有支 所攝蘊處界 審思此一切 無補特伽羅 既觀內是空 觀外空亦爾 能修空觀者 亦都不可得 彼 犢子部 謂 此說皆非真佛言 所以者何 我部不誦故 此極非理 非理者何 如是經文 諸部皆誦 不違法性 及餘契經 又於彼部 豈無此經 謂 一切法 皆非我性 雜阿含經 一六五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繫著 何所見我 令諸眾生作如是見 如是說 此大梵 自在 造作 自然 為眾生父 大毘婆沙論 問 此中 是梵 是大梵 得自在 有何差別 答 是梵者 謂 執梵王五取蘊果 是真清淨 寂靜 安樂 是大梵者 謂 執梵王五取蘊果 於諸真淨 寂 樂中尊 得自在者 謂 執梵王五取蘊果 有最勝用 統攝一切 皆得自在 如是皆名取劣為勝 大毘婆沙論 問 此中 於世間 能造化 能出生 是彼父等 有何差別 答 於世間者 謂 於有情世間 及器世間 能造化者 謂 能造作器世間 及能化作有情世間 能出生者 謂 能出生非情數物 重顯造義 是彼父等者 謂 是一切有情之父 重顯化義 此執皆是非因計因 長阿含經 梵動經 或有是時 此劫始成 有餘眾生 福盡 命盡 行盡 從光音天命終 生空梵天中 便於彼處 生愛著心 復願餘眾生 共生此處 此眾生既生 愛著願已 復有餘眾生 命 行 福盡 於光音天命終 來生空梵天中 其先生眾生 便作是念 我於此處 是梵 大梵 我自然有 無能造我者 我盡知諸義典 千世界 於中自在 最為尊貴 能為變化 微妙第一 為眾生父 我獨先有 餘眾生後來 後來眾生 我所化成 其後眾生 復作是念 彼是大梵 彼能自造 無造彼者 盡知諸義典 千世界 於中自在 最為尊貴 能為變化 微妙第一 為眾生父 彼獨先有 後有我等 我等眾生 彼所化成 大毘婆沙論 云何 梵網經 中 說彼等起 如彼經說 前劫壞時 諸有情類 多從此歿 生極光淨眾同分中 此劫成時 空中先有梵天宮起 時 極光淨有一有情 壽 業 福盡 從彼天歿 來生梵宮 獨一長時 儼然而住 後便起愛 思念同侶 云何當令諸餘有情 生我同分 為我等侶 彼經復說 梵王當起此思念時 極光淨天 餘有情類 諸有壽盡 業盡 福盡 皆從彼歿 來生梵世 梵王見已 作是念言 此諸有情 是我化作 彼經復說 梵眾生已 作是念言 我等曾見 如是有情 長壽久住 彼經復說 時 諸梵眾 作是念言 我等皆是梵王化作 從彼而生 是我等父 問 劫初成時 幾有情類 同時發起 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評曰 應作是說 大千界中 有俱胝大梵 百俱胝獨梵 十俱胝那庾多梵眾 劫初成時 同時發起 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長阿含經 三明經 時 婆悉咤白佛言 此道 彼道 皆稱真正 皆得出要 至於梵天 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為是 為多梨車婆羅門所說為是耶 時 婆悉咤白佛言 諸有三明婆羅門 說種種道 自在欲道 自作道 梵天道 此三道者 盡向梵天 佛言 若彼三明婆羅門 無有一見梵天者 若三明婆羅門先師 無有見梵天者 又諸舊大仙三明婆羅門 阿咤摩等 亦不見梵天者 當知三明婆羅門所說非實 婆悉咤 五欲潔淨 甚可愛樂 於賢聖法中 猶如拘鎖 彼三明婆羅門 為五欲所染 愛著堅固 不見過失 不知出要 彼為五欲之所繫縛 正使奉事日 月 水 火 唱言 扶接我去 生梵天上 亦復如是 終無是處 佛言 若如來 至真 等正覺 出現於世 十號具足 乃至四禪 於現法中 而自娛樂 所以者何 斯由精勤 專念不忘 樂獨閑靜 不放逸故 彼以慈心 遍滿一方 餘方亦爾 廣布無際 無二 無量 無恨 無害 遊戲此心 而自娛樂 悲 喜 捨心 遊戲此心 以自娛樂 梵天無恚心 行慈比丘無恚心 無恚心 無恚心 同趣 同解脫 是故梵天 比丘 俱 共同也 梵天無瞋心 行慈比丘無瞋心 梵天無恨心 行慈比丘無恨心 梵天無家屬 產業 行慈比丘亦無家屬 產業 梵天得自在 行慈比丘得自在 佛告婆悉咤 當知 行慈比丘 身壞命終 如發箭之頃 生梵天上 瑜伽師地論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 顯不如理作意 應知何等十六 一 因中有果論 二 從緣顯了論 三 去來實有論 四 計我論 五 計常論 六 宿作因論 七 計自在等為作者論 八 害為正法論 九 有邊無邊論 十 不死矯亂論 十一 無因見論 十二 斷見論 十三 空見論 十四 妄計最勝論 十五 妄計清淨論 十六 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常常時 恒恒時 於諸因中 具有果性 謂雨眾外道 作如是計 從緣顯了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一切諸法 性本是有 從眾緣顯 不從緣生 謂即因中有果論者 及聲相論者 作如是計 外聲論師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聲相常住 無生無滅 然由宣吐 方得顯了 計我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有我 薩埵 命者 生者 有養育者 數取趣者 如是等 諦實常住 謂外道等 作如是計 問 何故彼外道等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答 由教及理故 由二種因故 一 先不思覺 率爾而得 有薩埵覺故 二 先已思覺得 有作故 計常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我及世間 皆實常住 非作所作 非化所化 不可損害 積聚而住 如伊師迦 謂計前際 說一切常者 說一分常者 及計後際 說有相者 說無相者 說非想非非想者 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 作如是計 害為正法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若於彼祠中 呪術為先 害諸生命 若能祀者 若所害者 若諸助伴 如是一切 皆得生天 妄計最勝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婆羅門 是最勝種類 剎帝利等 是下劣種類 婆羅門 是白淨色類 餘種 是黑穢色類 婆羅門種 可得清淨 非餘種類 諸婆羅門 是梵王子 從大梵王口腹所生 從梵所出 梵所變化 梵王體胤 謂鬪諍劫 諸婆羅門 作如是計 妄計吉祥論者 謂如有一 若沙門 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若世間 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 所欲為事 皆不成就 若彼隨順 所欲皆成 為此義故 精勤供養 日月星等 祠火誦呪 安置茅草 滿瓫頻螺果 及餉佉等 謂曆算者 作如是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五見 amp oldid 7014735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