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處 (佛教)

圖: 巴利聖典六六經》:
 
  入處  
 
     
 
     
  “內部”
感知
器官
<–> “外部”
感知
對象
 
 
   

 
 
 
 Source: MN 148 (Thanissaro, 1998)  |  示意圖詳情

(梵文與巴利語Āyatana),又譯為入處,佛教術語,意為感覺的感官基礎、媒介和對象等。緣生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為所依六內處和所緣六外處,合稱十二處梵語dvadasayatanani)。

釋義

大毘婆沙論》記載“處”有十二種含義:

十二處

雜阿含經·三〇四經》等[7]六六法中定義了十二處:

六內處即六根,六外處也叫六塵。六內處包括:。六外處:

《大毘婆沙論》稱:十二處是以自性而立,六內處是所依,六外處是所緣[14]。《雜阿含經·三一九經》定義了一切境就是十二處:

大毘婆沙論》據此經文宣稱:一切法性都攝入在十二處中,而施設的四諦五蘊十八界名色等差別法門,但有文而無義,唯十二處教最上勝妙[15]

註釋與引用

  1. ^ 鞞婆沙論》:「輸門義是入義者。如村城國貲輸可得。令王官豐富。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輸門義是入義。輸道義亦爾。」
    阿毘曇毘婆沙論》:「輸門義是入義者。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眾生得已。長養於身。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令心長養。輸道義亦如是。」
  2. ^ 鞞婆沙論》:「藏義是入義者。如藏中有金銀琉璃摩尼可得。謂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藏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藏義是入義者。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3. ^ 鞞婆沙論》:「倉義是入義者。如倉中飲食具可得。謂長養眾生。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倉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倉義是入義者。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4. ^ 鞞婆沙論》:「機義是入義者。如因機織。施經緯。如是因此依及緣。心心數法施設。是謂機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經義是入義者。猶如織機經縷在於處處。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心、心數法在於處處。」
  5. ^ 鞞婆沙論》:「田義是入義者。如田中生種種穀。謂長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田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田義是入義者。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種種心、心數法可取。」
  6. ^ 鞞婆沙論》:「清白義是入義者。此說白。清亦爾。」
    阿毘曇毘婆沙論》:「白義是入義者。以淨故名白。亦名為淨。」
  7. ^ 南传中部》第148经《六六经》;汉传《中阿含经》第86经《说处经》等。
  8. ^ 大毘婆沙論》:「色處,有二十種,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雲、烟、塵、霧,影、光、明、闇,有說:色處有二十一,謂:前二十,及空一顯色。如是諸色,或有顯故可知,非形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及空一顯色。或有形故可知,非顯故,謂:身表業。或有顯、形故可知,謂:餘十二種色。若非顯、形故可知者,無也。」
    順正理論》:「有說:色有二十一種,空一顯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別。」「空一顯者,謂:見空中,蘇迷盧山,所現純色。豈影等色,有種種顯,而但說此是一顯耶?不爾,云何?以影等色,與地等顯,和雜難辯,不可別見,依不純義,說非一顯。此空界色,無別所依,以純可見,故名一顯。」
  9. ^ 大毘婆沙論》:「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此復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種。」
  10. ^ 大毘婆沙論》:「香處,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
  11. ^ 大毘婆沙論》:「味處,有六種,謂:甘,酢,醎,辛,苦,淡。」
  12. ^ 大毘婆沙論》:「觸處,有十一種,謂:四大種,滑性、澁性,輕性、重性,冷性、飢性、渴性。」
    「觸處,實事有十一種,謂:四大種,及七種造觸。七種造觸者,謂:滑、澁,輕、重,冷、飢、渴。滑謂:細軟,澁謂:麁強。輕謂:不可稱,重謂:可稱。冷謂:此所逼,便起暖求;飢謂:此所逼,便起食欲;渴謂:此所逼,便起飲欲。問:何大種增故滑?乃至渴耶?
    • 有作是說:不由大種,偏增故滑,乃至渴;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生滑果,乃至有生渴果。
    • 有餘師言:水、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澁,火、風增故輕,地、水增故重,故《施設論》作是問言:『何緣活時身輕調順?死便身重不調順耶?答言:活時火、風未滅故,身輕調順;死後身中火、風已滅故,重不調順。』水、風增故冷,風增故飢,謂:風增故,擊動食消,引飢觸生,便發食欲;火增故渴,謂:火增故,煎迫飲消,引渴觸生,便發飲欲。」
  13. ^ 大毘婆沙論》:「法處,有七種,謂:前四蘊,及三無為。於色蘊中,取無表色;三無為者,謂:虛空,擇滅,非擇滅。」
  14. ^ 大毘婆沙論》:「問:若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耶。答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處。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緣。即色等六。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處。一以自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性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法處。所依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意處。所緣故者。謂立色處乃至法處。如是名為諸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阿毘曇毘婆沙論》:「問曰。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云何說有十二入耶。答曰。以所作異故。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然十二入。所作各異。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雖同居一屋。而所作有十二種。彼亦如是。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入。一以所依。二以所緣。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入。一以自體。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體者。謂眼入乃至法入。所依者。六所依。謂眼乃至意。所緣者。六所緣。色乃至法。此是入體性。」
    鞞婆沙論》:「此入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如十二人一家可得。但行各各異。如是十二入雖有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此是入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15. ^ 大毘婆沙論》:「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喬答摩尊。常為眾說一切。云何一切。齊何施設此一切言。佛告生聞婆羅門曰。我說一切即十二處。所謂眼處乃至法處。如來齊此施設一切。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我能捨佛所說一切。別更施設有一切言。彼但有語而無實義。若還問之便不能了。後自思審轉生迷悶。所以者何。非彼境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問:若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十八界。』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五蘊無為。』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四諦虛空、非擇滅。』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如是等說。豈但有語而無實義。答:此中遮義。不遮於文。但遮義施設。不遮文施設。佛意說言。『一切法性。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若有說言。『我能施設別更有法。不攝在此十二處中。』彼但有語而無實義。非佛意說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門。然佛所說十二處教。最上勝妙。非餘法門。
    問:何故此教最上勝妙。答:此是處中說。攝一切法故。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而是廣說。難可受持。五蘊教非唯略說。難可解了。而亦不能攝一切法。以蘊不攝三無為故。唯佛所說十二處教。攝諸法盡。非廣非略。是故說為最上勝妙。故作是言:『若欲觀察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若依如是十二處教。觀察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爾焰智光。復現十二實義影像。如人瑩拭十二明鏡懸在諸方。若入其中便現十二自身影像。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
    阿毘曇毘婆沙論》:「說入。是中說亦攝一切法。若欲觀一切法者。當以入門。若以入門觀者。便生十二智光。現十二義像。如人瑩磨十二明鏡。在其中立。有十二像現。彼亦如是。一身有十二入可得。問曰。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云何說有十二入耶。答曰。以所作異故。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然十二入。所作各異。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雖同居一屋。而所作有十二種。彼亦如是。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入。一以所依。二以所緣。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入。一以自體。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體者。謂眼入乃至法入。所依者。六所依。謂眼乃至意。所緣者。六所緣。色乃至法。此是入體性。」

参见

佛教, 巴利聖典, 六六經, 入處, 內部, 感知器官, 外部, 感知對象, source, thanissaro, 1998, 示意圖詳情處, 梵文與巴利語, Āyatana, 又譯為入, 入處, 佛教術語, 意為感覺的感官基礎, 媒介和對象等, 緣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為所依六內處和所緣六外處, 合稱十二處, 梵語, dvadasayatanani, 目录, 釋義, 十二處, 註釋與引用, 参见釋義, 编辑, 大毘婆沙論, 記載, 有十二種含義, 何故名處, 處是何義, 生門義, 是處義, 生路義, 藏義, 倉. 圖 巴利聖典 六六經 入處 受 愛 內部 感知器官 lt gt 外部 感知對象 觸 識 Source MN 148 Thanissaro 1998 示意圖詳情處 梵文與巴利語 Ayatana 又譯為入 入處 佛教術語 意為感覺的感官基礎 媒介和對象等 緣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為所依六內處和所緣六外處 合稱十二處 梵語 dvadasayatanani 目录 1 釋義 2 十二處 3 註釋與引用 4 参见釋義 编辑 大毘婆沙論 記載 處 有十二種含義 問 何故名處 處是何義 答 生門義 是處義 生路義 藏義 倉義 經義 殺處義 田義 池義 流義 海義 白義 淨義 是處義 應知此中 生門義 是處義者 如城邑中 出生諸物 由此長養諸有情身 如是 所依及所緣內 出生種種心 心所法 由此長養染 淨相續 1 生路義 是處義者 如道路中 通生諸物 由此長養諸有情身 如是 所依及所緣內 通生種種心 心所法 由此長養染 淨相續 藏義 是處義者 如庫藏中 有金銀等寶物積集 如是 所依及所緣內 有心 心所諸法積集 2 倉義 是處義者 如篅倉中 有稻麥等諸穀積集 如是所依及所緣內 有心 心所諸法積集 3 經義 是處義者 如織經上編布諸緯 如是 所依及所緣上 遍布種種心 心所法 4 殺處義 是處義者 如戰場中 斷百千頭令墮於地 如是 所依及所緣內 有無量種心 心所法 為無常滅之所滅壞 田義 是處義者 如在田中 有無量種苗稼生長 如是 所依及所緣內 生長種種心 心所法 5 池義 是處義者 如有問言 水從何池出 何處道不通 何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世尊告曰 眼耳鼻舌身 意及諸餘處 此攝名及色 能令無有餘 水從此池出 此處道不通 此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流義 是處義者 如有問言 諸處將流泄 以何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誰復能偃塞 世尊告曰 諸處將流泄 正念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淨慧能偃塞 海義 是處義者 如世尊說 苾芻當知 諸有情類 以眼為海 現前諸色 是彼濤波 於色濤波 自制抑者 能度眼海 得免洄澓 邏剎裟等 種種嶮難 乃至意法 廣說亦爾 白義 是處義者 謂 眼等處 麁顯明了 6 淨義 是處義者 謂 眼等處 貞實澄潔 是謂生門 乃至淨義 十二處 编辑 雜阿含經 三 四經 等 7 在六六法中定義了十二處 有六六法 何等為六六法 謂六內入處 六外入處 六識身 六觸身 六受身 六愛身 何等為六內入處 謂眼入處 耳入處 鼻入處 舌入處 身入處 意入處 何等為六外入處 色入處 8 聲入處 9 香入處 10 味入處 11 觸入處 12 法入處 13 六內處即六根 六外處也叫六塵 六內處包括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外處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大毘婆沙論 稱 十二處是以自性而立 六內處是所依 六外處是所緣 14 雜阿含經 三一九經 定義了一切境就是十二處 佛告婆羅門 一切者 謂十二入處 眼 色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 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 此非一切 沙門瞿曇所說一切 我今捨 別立餘一切者 彼但有言說 問已不知 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 大毘婆沙論 據此經文宣稱 一切法性都攝入在十二處中 而施設的四諦 五蘊 十八界 名色等差別法門 但有文而無義 唯十二處教最上勝妙 15 註釋與引用 编辑 鞞婆沙論 輸門義是入義者 如村城國貲輸可得 令王官豐富 如是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眾生 是謂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義亦爾 阿毘曇毘婆沙論 輸門義是入義者 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 眾生得已 長養於身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令心長養 輸道義亦如是 鞞婆沙論 藏義是入義者 如藏中有金銀琉璃摩尼可得 謂益眾生 如是此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眾生 是謂藏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 藏義是入義者 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 心數法等可取 鞞婆沙論 倉義是入義者 如倉中飲食具可得 謂長養眾生 如是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眾生 是謂倉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 倉義是入義者 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 心數法等可取 鞞婆沙論 機義是入義者 如因機織 施經緯 如是因此依及緣 心心數法施設 是謂機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 經義是入義者 猶如織機經縷在於處處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心 心數法在於處處 鞞婆沙論 田義是入義者 如田中生種種穀 謂長養眾生 如是此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眾生 是謂田義是入義 阿毘曇毘婆沙論 田義是入義者 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種種心 心數法可取 鞞婆沙論 清白義是入義者 此說白 清亦爾 阿毘曇毘婆沙論 白義是入義者 以淨故名白 亦名為淨 南传 中部 第148经 六六经 汉传 中阿含经 第86经 说处经 等 大毘婆沙論 色處 有二十種 謂 青 黃 赤 白 長 短 方 圓 高 下 正 不正 雲 烟 塵 霧 影 光 明 闇 有說 色處有二十一 謂 前二十 及空一顯色 如是諸色 或有顯故可知 非形故 謂 青 黃 赤 白 影 光 明 闇 及空一顯色 或有形故可知 非顯故 謂 身表業 或有顯 形故可知 謂 餘十二種色 若非顯 形故可知者 無也 順正理論 有說 色有二十一種 空一顯色 第二十一 此即空界色之差別 空一顯者 謂 見空中 蘇迷盧山 所現純色 豈影等色 有種種顯 而但說此是一顯耶 不爾 云何 以影等色 與地等顯 和雜難辯 不可別見 依不純義 說非一顯 此空界色 無別所依 以純可見 故名一顯 大毘婆沙論 聲處 有八種 謂 執受大種因聲 非執受大種因聲 此各有二 謂 有情名聲 非有情名聲 此復各有 可意 不可意別 故成八種 大毘婆沙論 香處 有四種 謂 好香 惡香 平等香 不平等香 大毘婆沙論 味處 有六種 謂 甘 酢 醎 辛 苦 淡 大毘婆沙論 觸處 有十一種 謂 四大種 滑性 澁性 輕性 重性 冷性 飢性 渴性 觸處 實事有十一種 謂 四大種 及七種造觸 七種造觸者 謂 滑 澁 輕 重 冷 飢 渴 滑謂 細軟 澁謂 麁強 輕謂 不可稱 重謂 可稱 冷謂 此所逼 便起暖求 飢謂 此所逼 便起食欲 渴謂 此所逼 便起飲欲 問 何大種增故滑 乃至渴耶 有作是說 不由大種 偏增故滑 乃至渴 但由大種 性類差別 有生滑果 乃至有生渴果 有餘師言 水 火增故滑 地 風增故澁 火 風增故輕 地 水增故重 故 施設論 作是問言 何緣活時身輕調順 死便身重不調順耶 答言 活時火 風未滅故 身輕調順 死後身中火 風已滅故 重不調順 水 風增故冷 風增故飢 謂 風增故 擊動食消 引飢觸生 便發食欲 火增故渴 謂 火增故 煎迫飲消 引渴觸生 便發飲欲 大毘婆沙論 法處 有七種 謂 前四蘊 及三無為 於色蘊中 取無表色 三無為者 謂 虛空 擇滅 非擇滅 大毘婆沙論 問 若一身中有十二處 云何建立十二處耶 答以彼自性作用別故 謂十二處雖在一身 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 非互相雜 如一室內有十二人 伎藝各別 雖同一室 而有十二自性作用 復次 以二事故 立十二處 一以所依 即眼等六 二以所緣 即色等六 復次 以三事故立十二處 一以自性 二以所依 三以所緣 自性故者 謂立眼處乃至法處 所依故者 謂立眼處乃至意處 所緣故者 謂立色處乃至法處 如是名為諸處自性 我 物 自體 相 分 本性 阿毘曇毘婆沙論 問曰 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 云何說有十二入耶 答曰 以所作異故 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 然十二入 所作各異 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 雖同居一屋 而所作有十二種 彼亦如是 復次以二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所依 二以所緣 復次以三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自體 二以所依 三以所緣 自體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所依者 六所依 謂眼乃至意 所緣者 六所緣 色乃至法 此是入體性 鞞婆沙論 此入一身一意可得 但有行若干差降 如十二人一家可得 但行各各異 如是十二入雖有一身一意可得 但有行若干差降 此是入性 已種 相身 所有 自然 大毘婆沙論 十二處者 謂眼處 色處 耳處 聲處 鼻處 香處 舌處 味處 身處 觸處 意處 法處 問 何故作此論 答 為廣分別契經義故 謂契經說 有生聞婆羅門 來詣佛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 合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 而白佛言 喬答摩尊 常為眾說一切 云何一切 齊何施設此一切言 佛告生聞婆羅門曰 我說一切即十二處 所謂眼處乃至法處 如來齊此施設一切 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 我能捨佛所說一切 別更施設有一切言 彼但有語而無實義 若還問之便不能了 後自思審轉生迷悶 所以者何 非彼境故 契經雖作是說 而不分別其義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不說者今欲說之 故作斯論 問 若作是說 言一切者 謂十八界 或作是說 言一切者 謂五蘊及無為 或作是說 言一切者 謂四諦及虛空 非擇滅 或作是說 言一切者 謂名與色 如是等說 豈但有語而無實義 答 此中遮義 不遮於文 但遮義施設 不遮文施設 佛意說言 一切法性 皆攝入此十二處中 若有說言 我能施設別更有法 不攝在此十二處中 彼但有語而無實義 非佛意說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門 然佛所說十二處教 最上勝妙 非餘法門 問 何故此教最上勝妙 答 此是處中說 攝一切法故 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 而是廣說 難可受持 五蘊教非唯略說 難可解了 而亦不能攝一切法 以蘊不攝三無為故 唯佛所說十二處教 攝諸法盡 非廣非略 是故說為最上勝妙 故作是言 若欲觀察諸法性相 當依如是十二處教 若依如是十二處教 觀察諸法所有性相 便生十二爾焰智光 復現十二實義影像 如人瑩拭十二明鏡懸在諸方 若入其中便現十二自身影像 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 阿毘曇毘婆沙論 說入 是中說亦攝一切法 若欲觀一切法者 當以入門 若以入門觀者 便生十二智光 現十二義像 如人瑩磨十二明鏡 在其中立 有十二像現 彼亦如是 一身有十二入可得 問曰 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 云何說有十二入耶 答曰 以所作異故 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 然十二入 所作各異 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 雖同居一屋 而所作有十二種 彼亦如是 復次以二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所依 二以所緣 復次以三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自體 二以所依 三以所緣 自體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所依者 六所依 謂眼乃至意 所緣者 六所緣 色乃至法 此是入體性 参见 编辑三科 五蕴 十八界 六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處 佛教 amp oldid 4299117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