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無想定

無想定梵語asaṃjñi samāpatti巴利語asaññā samāpatti),古印度宗教修行禪定的境界之一,在此境界中,去除了思想認知活動,使五蘊中的停止。佛教相信,修行無想定,可得生色界無想天,與滅盡定合稱二無心定,佛教將它列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概論

在五蘊中,心的認知與思維等作用,稱為,其主要作用為認知到外界事物有不同的[1][2]。經由禪定修行,觀『想』如病如癰如箭,使『想』停止,進入的這個三昧境界,稱為無想定[3]。因為在定中,心與心所法皆不活動,故與滅盡定合稱二無心定[4]。修行無想定,將可投生無想天[5]

生無想天被佛家認為是八難之一。因壽命雖約有五百劫,但障於見佛聞法。許多外道修到一念不生,進入禪定之中,以為就是解脫。修定境的眾生,後世多生於此天。終日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有無法修行佛法的障難。

《俱舍論》認為,無想定是凡夫外道所入的禪定,佛教聖者不會追求無想定,因為無想定非真解脫[6]

考證

由於「想」和「相」古字通假,因此三三昧中的「無相解脫門」有時會被譯為「無想解脫門」、「無想定」。學者楊郁文認為三解脫門之animitta實為觀色等五蘊無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之無相,與無想天定境之「無想」(asaṃjñi)、無所覺知不同[7]

註釋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想,謂於境取差別相。」
  2. ^ 玄奘譯《品類足論》卷1:「想云何?謂取像性。此有三種,謂小想,大想,無量想。」
  3. ^ 《顯揚聖教論》卷1:「無想定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地欲。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唯無想天寂靜微妙。由於無想天起出離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恒現行心心法滅性。」
  4. ^ 《大智度論》卷47:「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法不行。」
  5. ^ 玄奘譯《俱舍論》卷5:「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誰之異熟。謂無想定。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6. ^ 玄奘譯《俱舍論》卷5:「又許此定唯異生得,非諸聖者,以諸聖者於無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
  7. ^ 楊郁文.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下). 中華佛學學報. 1992, 5 [2019-03-18]. (原始内容于2019-09-05). 

無想定, 关于三解脫門中了知諸法無相的無相三昧, animitta, samādhi, 為毘婆舍那定, vipassanāsamādhi, 请见, 三三昧, 关于在定境中滅去想, 受等心, 心所法的等至, nirodha, samāpatti, 為九次第定中佛教獨有的禪定, 请见, 滅盡定, 梵語, asaṃjñi, samāpatti, 巴利語, asaññā, samāpatti, 古印度宗教修行禪定的境界之一, 在此境界中, 去除了心的思想及認知活動, 使五蘊中的想停止, 佛教相信, 修行, 可得生色界無想天. 关于三解脫門中了知諸法無相的無相三昧 animitta samadhi 為毘婆舍那定 vipassanasamadhi 请见 三三昧 关于在定境中滅去想 受等心 心所法的等至 nirodha samapatti 為九次第定中佛教獨有的禪定 请见 滅盡定 無想定 梵語 asaṃjni samapatti 巴利語 asanna samapatti 古印度宗教修行禪定的境界之一 在此境界中 去除了心的思想及認知活動 使五蘊中的想停止 佛教相信 修行無想定 可得生色界無想天 與滅盡定合稱二無心定 佛教將它列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概論 编辑在五蘊中 心的認知與思維等作用 稱為想 其主要作用為認知到外界事物有不同的相 1 2 經由禪定修行 觀 想 如病如癰如箭 使 想 停止 進入的這個三昧境界 稱為無想定 3 因為在定中 心與心所法皆不活動 故與滅盡定合稱二無心定 4 修行無想定 將可投生無想天 5 生無想天被佛家認為是八難之一 因壽命雖約有五百劫 但障於見佛聞法 許多外道修到一念不生 進入禪定之中 以為就是解脫 修定境的眾生 後世多生於此天 終日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 有無法修行佛法的障難 俱舍論 認為 無想定是凡夫外道所入的禪定 佛教聖者不會追求無想定 因為無想定非真解脫 6 考證 编辑由於 想 和 相 古字通假 因此三三昧中的 無相解脫門 有時會被譯為 無想解脫門 無想定 學者楊郁文認為三解脫門之animitta實為觀色等五蘊無常 乃至空 無我 無我所 之無相 與無想天定境之 無想 asaṃjni 無所覺知不同 7 註釋 编辑 玄奘譯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4 想 謂於境取差別相 玄奘譯 品類足論 卷1 想云何 謂取像性 此有三種 謂小想 大想 無量想 顯揚聖教論 卷1 無想定者 謂已離遍淨欲 未離上地欲 觀想如病如癰如箭 唯無想天寂靜微妙 由於無想天起出離想 作意前方便故 不恒現行心心法滅性 大智度論 卷47 無心三昧者 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 何以故 佛自說因緣 入是三昧中 諸心 心數法不行 玄奘譯 俱舍論 卷5 若生無想有情天中 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 是實有物 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 此法一向是異熟果 誰之異熟 謂無想定 無想有情居在何處 居在廣果 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 如中間靜慮 名無想天 玄奘譯 俱舍論 卷5 又許此定唯異生得 非諸聖者 以諸聖者於無想定 如見深坑 不樂入故 楊郁文 初期佛教 空之法說及義說 下 中華佛學學報 1992 5 2019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5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無想定 amp oldid 6962604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