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結 (佛教)

梵語saṃyojana巴利語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有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九結、十結等。

語義 编辑

結,即繩結,有纏繞、集結的意思[1],為煩惱的異名。煩惱如繩結一般令無明有情眾生的身心受到繫縛,不得解脫,或說煩惱能令眾生集結苦果,故稱為「結」[2][3]

已證阿羅漢果者斷盡所有的有漏之法,不再有結使。斷除所有結縛,即證阿羅漢果。[4]

類似字義 编辑

結與的字義接近,同被當為煩惱之一,常被當成同義字。被結所繫縛梵語bandhana),無法解脫,稱為結縛(saṃyojana-bandhana)。

《相應部》〈23經〉〈結縛經〉中,有結縛一詞,在巴利文中為jaṭā,又譯為縛,有束縛之意。在《雜阿含經》中,被譯為纏結[5]。這個名詞,字面上又有編頭髮的意思在,因此《別譯雜阿含經》譯為結髮[6]

主要分類 编辑

綜合來說,主要的結縛有十種,前五個稱五下分結[7],後五個稱五上分結[8]

五下分結与五上分結 编辑

主要依四向四果的果位修行需斷煩腦次第來區分。

身見戒取(三結),證得初果須陀洹
身見戒取(三結),並淡薄貪欲瞋恚,證得二果斯陀含
斷盡五下分結,證得三果阿那含
斷盡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结,證得四果阿羅漢
  • 五下分结:
包含身見戒取(三結),加上貪欲瞋恚。又稱五順下分結,下分是欲界的意思,這五結都是欲界煩惱,因此被稱為五下分結。
斷除五下分結,就得證聲聞三果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 五上分结:
包含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無明。又名五顺上分结,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這五結的煩惱分屬色界與無色界,因此稱五上分結。
斷除五順上分結,證阿羅漢果。

五利使与五钝使 编辑

五利使與五鈍使合稱十使,為佛法修行中會碰到的煩腦或錯誤見解

  • 五利使:又名五见、五恶见,和五下分结相似,五利使结包括:
    • 身见:众生执着於身体爲我有,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
    • 边见:有了我见,则会产生断见或常见二类边见;断见又名断灭见,谓认为众生死後消散殆尽,无有所遗;常见谓认为众生死後,会和前世相续,人的来世仍爲人,永远不变。
    • 邪见:不信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宝
    • 见取见:認為有漏法可以帶來解脫和快樂,更甚者修有漏法卻未证言证,妄执自己已取得圣果。
    • 戒禁取见(戒禁見):外道执取错误的戒律禁忌,认为以此苦修可以灭苦解脱。
  • 五钝使:和五上分結相似,包括:
    • :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与五尘对应的财、色、名、食、睡五欲,生起执着贪爱的妄心。
    • (或瞋):对违背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恼恨心。
    • :無明,对善业、恶业不能分辨,痴心糊涂,造诸恶业。
    • :吾我贡高,骄傲自满,轻慢他人。
    • :对佛法僧三宝怀疑不信,妄生烦恼,造诸恶业。

其他分類 编辑

二結 编辑

慳(慳貪悋懎)、(嫉妒)

三結 编辑

三結,又稱三種結[9]、三縛結[10][11],指的是包括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等三種的煩惱[12]。在解脫道的修證上,於成就初果須陀洹前所要修斷的三種見所斷(即所謂見道所斷)煩惱。

四結 编辑

欲結、瞋結、癡結、利養結。

四身結、四縛:貪嫉身結、瞋恚身結、戒取身結、貪著是實取身結。

九結 编辑

無明、慢、疑、見、取、嫉、慳,合稱九結[13][14][15]

十結 编辑

法集論》提出十結,即欲貪,色貪,無色貪,瞋恚,無明,慢,疑,身見,戒禁取,掉舉,[16]

四種沙門、解脫果與結使 编辑

佛陀特別指出有四種真正的沙門─出家人,於結使皆有少分及多分的斷除:

參考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清淨道論》:「『結』是締結,與愛網同義。因為上下於色等所緣境界而屢屢生起愛著 ,猶如竹叢中的竹枝糾纏而稱為枝網,故名為結。因為對於自物他物,或於自身他身,或於內處及外處而生愛著,故說『內結與外結』。以如是生起愛著,故說『人為結縛結』。譬如竹叢為枝結所纏,一切有情為愛網所纏結,這便是人被結纏、纏縛、締結的意思。」
  2. ^ 《瑜伽師地論》卷8:「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
  3. ^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無始生死已來,無人能治此病者,常為外道惡師所誤。」 (CBETA, T25, no. 1509, p. 58, c4-6)
  4. ^ 《別譯雜阿含經》卷5:「佛在釋翅迦毘羅衛林,與五百大比丘眾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 (CBETA, T02, no. 100, p. 411, a24-27)
  5. ^ 《雜阿含經》卷22〈599經〉:「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能解纏。 』」
  6. ^ 《別譯雜阿含經》卷9〈173經〉:「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卻坐一面而說偈言:『云何外結髮?內亦有結髮?世界俱結髮?我今問瞿曇:云何令結髮,作於不結髮?』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堅持立禁戒,修心及智慧,懃行於精進,具念名比丘,速能令結髮,作於不結髮。』」
  7. ^ 《雜阿含經》卷18:「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CBETA, T02, no. 99, p. 127, c17-18)
  8.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7〈2 使揵度〉:「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CBETA, T28, no. 1546, p. 197, b1)
  9. ^ 《大乘入楞伽經》卷3〈2 集一切法品〉:「此三種人斷三種結,謂:身見、疑、戒禁取」(CBETA, T16, no. 672, p. 604, c22)
  10. ^ 《一切流攝守因經》卷1:「便三縛結畢盡:一者身結,二者疑結,三者行願結。以是三結盡,便隨道得一,不復墮惡處,當得度世。」(CBETA, T01, no. 31, p. 813, b27-29)
  11. ^ 《陰持入經》卷2:「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衛-韋+正]戒。」(CBETA, T15, no. 603, p. 178, a17-19)
  12.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01-200卷》卷8〈4 轉生品〉:「「又如實知:此由空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無間定起解脫智見,由解脫智見永斷三結,得預流果。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是謂三結。」(CBETA, T05, no. 220, p. 43, c4-7)
  13. ^ 《雜阿含經》卷18〈490經〉:「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15. ^ 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9:「九結者,云何為九?答: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
  16. ^ 《法集論》第三篇〈五·結聚〉:「云何為結法耶?即十結:欲貪結、恚結、慢結、見結、疑結、戒禁取結、有貪結、嫉結,慳結、無明結。」
  17. ^ 《增壹阿含經》卷20〈28 聲聞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有似黃藍花沙門;有似邠陀利華沙門;有似柔軟沙門;於柔軟中柔軟沙門。 「彼云何名為似黃藍花沙門?或有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經七死七生;或復家家、一種,猶如黃藍之花朝取暮長。此比丘亦復如是,三結使盡,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種便成道迹,是謂名為黃藍花沙門。
    「彼云何名為芬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猶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芬陀利花沙門。
    「彼云何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即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是謂柔軟沙門。
    「彼云何柔軟中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謂柔軟中柔軟沙門。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佛教, 梵語, saṃyojana, 巴利語, saṃyojana, saññojana, 又譯為結使, 結纏, 佛教術語, 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 它會產生障礙, 將人綑綁在輪迴中, 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 帶來痛苦, 斬斷結縛, 就可以進入涅槃, 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 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 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 有二結, 三結, 四結, 五結, 九結, 十結等, 目录, 語義, 類似字義, 主要分類, 五下分結与五上分結, 五利使与五钝使, 其他分類, 二結, 三結, 四結, 九結. 結 梵語 saṃyojana 巴利語 saṃyojana sannojana 又譯為結使 結纏 佛教術語 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 它會產生障礙 將人綑綁在輪迴中 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 帶來痛苦 斬斷結縛 就可以進入涅槃 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 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 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 有二結 三結 四結 五結 九結 十結等 目录 1 語義 2 類似字義 3 主要分類 3 1 五下分結与五上分結 3 2 五利使与五钝使 4 其他分類 4 1 二結 4 2 三結 4 3 四結 4 4 九結 4 5 十結 5 四種沙門 解脫果與結使 6 參考條目 7 註釋語義 编辑結 即繩結 有纏繞 集結的意思 1 為煩惱的異名 煩惱如繩結一般令無明的有情眾生的身心受到繫縛 不得解脫 或說煩惱能令眾生集結苦果 故稱為 結 2 3 已證阿羅漢果者斷盡所有的有漏之法 不再有結使 斷除所有結縛 即證阿羅漢果 4 類似字義 编辑結與纏 縛的字義接近 同被當為煩惱之一 常被當成同義字 被結所繫縛 梵語 bandhana 無法解脫 稱為結縛 saṃyojana bandhana 相應部 23經 結縛經 中 有結縛一詞 在巴利文中為jaṭa 又譯為縛 有束縛之意 在 雜阿含經 中 被譯為纏結 5 這個名詞 字面上又有編頭髮的意思在 因此 別譯雜阿含經 譯為結髮 6 主要分類 编辑綜合來說 主要的結縛有十種 前五個稱五下分結 7 後五個稱五上分結 8 五下分結与五上分結 编辑 主要依四向四果的果位修行需斷煩腦次第來區分 斷身見 戒取 疑 三結 證得初果須陀洹 斷身見 戒取 疑 三結 並淡薄貪欲 瞋恚 證得二果斯陀含 斷盡五下分結 證得三果阿那含 斷盡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结 證得四果阿羅漢五下分结 包含身見 戒取 疑 三結 加上貪欲 瞋恚 又稱五順下分結 下分是欲界的意思 這五結都是欲界煩惱 因此被稱為五下分結 斷除五下分結 就得證聲聞三果成阿那含 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结 包含色界愛 無色界愛 掉舉 慢 無明 又名五顺上分结 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 這五結的煩惱分屬色界與無色界 因此稱五上分結 斷除五順上分結 證阿羅漢果 五利使与五钝使 编辑 主条目 五见 五利使與五鈍使合稱十使 為佛法修行中會碰到的煩腦或錯誤見解 五利使 又名五见 五恶见 和五下分结相似 五利使结包括 身见 众生执着於身体爲我有 产生我痴 我见 我慢 我爱的四种烦恼心 边见 有了我见 则会产生断见或常见二类边见 断见又名断灭见 谓认为众生死後消散殆尽 无有所遗 常见谓认为众生死後 会和前世相续 人的来世仍爲人 永远不变 邪见 不信因果 不信佛法僧三宝 见取见 認為有漏法可以帶來解脫和快樂 更甚者修有漏法卻未证言证 妄执自己已取得圣果 戒禁取见 戒禁見 外道执取错误的戒律禁忌 认为以此苦修可以灭苦解脱 五钝使 和五上分結相似 包括 贪 指众生对于色 声 香 味 触五尘欲境 或者是与五尘对应的财 色 名 食 睡五欲 生起执着贪爱的妄心 嗔 或瞋 对违背我所贪爱的欲境 生起嗔恨心 恼恨心 痴 無明 对善业 恶业不能分辨 痴心糊涂 造诸恶业 慢 吾我贡高 骄傲自满 轻慢他人 疑 对佛法僧三宝怀疑不信 妄生烦恼 造诸恶业 其他分類 编辑二結 编辑 慳 慳貪悋懎 嫉 嫉妒 三結 编辑 三結 又稱三種結 9 三縛結 10 11 指的是包括身見 戒禁取見 疑見等三種的煩惱 12 在解脫道的修證上 於成就初果須陀洹前所要修斷的三種見所斷 即所謂見道所斷 煩惱 四結 编辑 欲結 瞋結 癡結 利養結 四身結 四縛 貪嫉身結 瞋恚身結 戒取身結 貪著是實取身結 九結 编辑 愛 恚 無明 慢 疑 見 取 嫉 慳 合稱九結 13 14 15 十結 编辑 法集論 提出十結 即欲貪 色貪 無色貪 瞋恚 無明 慢 疑 身見 戒禁取 掉舉 16 四種沙門 解脫果與結使 编辑佛陀特別指出有四種真正的沙門 出家人 於結使皆有少分及多分的斷除 黃藍花沙門 已斷三縛結 成就聲聞解脫道初果而不退轉者 於將來必能證無餘涅槃 邠陀利花沙門 已斷三縛結 且其婬貪 瞋怒 愚癡的三毒煩惱也已淡薄 成就了聲聞解脫道的二果 柔軟沙門 已斷五下分結 成就了聲聞解脫道的三果 柔軟中柔軟沙門 已斷五上分結 成就了聲聞解脫道的四果阿羅漢 17 參考條目 编辑三障 煩惱障 業障 報障 煩惱 見惑 思惑 無明 一念無明 無始無明 五上分結 三乘菩提果證 佛菩提道 佛菩提果 解脫道 解脫果註釋 编辑 清淨道論 結 是締結 與愛網同義 因為上下於色等所緣境界而屢屢生起愛著 猶如竹叢中的竹枝糾纏而稱為枝網 故名為結 因為對於自物他物 或於自身他身 或於內處及外處而生愛著 故說 內結與外結 以如是生起愛著 故說 人為結縛結 譬如竹叢為枝結所纏 一切有情為愛網所纏結 這便是人被結纏 纏縛 締結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 卷8 此中能和合苦故 名為結 大智度論 卷1 1 序品 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 無始生死已來 無人能治此病者 常為外道惡師所誤 CBETA T25 no 1509 p 58 c4 6 別譯雜阿含經 卷5 佛在釋翅迦毘羅衛林 與五百大比丘眾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所作已辦 捨於重擔 逮得己利 盡於後有 無復結使 正智解脫 CBETA T02 no 100 p 411 a24 27 雜阿含經 卷22 599經 時 彼天子而說偈言 外纏結非纏 內纏纏眾生 今問於瞿曇 誰於纏離纏 爾時 世尊說偈答言 智者建立戒 內心修智慧 比丘勤修習 於纏能解纏 別譯雜阿含經 卷9 173經 時 有一天 光色倍常 於其夜中來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卻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外結髮 內亦有結髮 世界俱結髮 我今問瞿曇 云何令結髮 作於不結髮 爾時 世尊以偈答曰 堅持立禁戒 修心及智慧 懃行於精進 具念名比丘 速能令結髮 作於不結髮 雜阿含經 卷18 清涼者 五下分結盡 謂身見 戒取 疑 貪欲 瞋恚 CBETA T02 no 99 p 127 c17 18 阿毘曇毘婆沙論 卷27 2 使揵度 五上分結 色愛 無色愛 掉 慢 無明 CBETA T28 no 1546 p 197 b1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2 集一切法品 此三種人斷三種結 謂 身見 疑 戒禁取 CBETA T16 no 672 p 604 c22 一切流攝守因經 卷1 便三縛結畢盡 一者身結 二者疑結 三者行願結 以是三結盡 便隨道得一 不復墮惡處 當得度世 CBETA T01 no 31 p 813 b27 29 陰持入經 卷2 彼為三縛結為何等 一為知身非身 二為無疑 三為不貿易 衛 韋 正 戒 CBETA T15 no 603 p 178 a17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01 200卷 卷8 4 轉生品 又如實知 此由空解脫門起五根 由五根起無間定 由無間定起解脫智見 由解脫智見永斷三結 得預流果 薩迦耶見 戒禁取 疑 是謂三結 CBETA T05 no 220 p 43 c4 7 雜阿含經 卷18 490經 閻浮車問舍利弗 所謂結者 云何為結 舍利弗言 結者 九結 謂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見結 他取結 疑結 嫉結 慳結 復問 舍利弗 有道有向 修習多修習 斷此結耶 舍利弗言 有 謂八正道 正見 乃至正定 時 二正士共論議已 各從座起而去 玄奘譯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卷1 結有九種 謂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見結 取結 疑結 嫉結 慳結 玄奘譯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19 九結者 云何為九 答 一愛結 二恚結 三慢結 四無明結 五見結 六取結 七疑結 八嫉結 九慳結 法集論 第三篇 五 結聚 云何為結法耶 即十結 欲貪結 恚結 慢結 見結 疑結 戒禁取結 有貪結 嫉結 慳結 無明結 增壹阿含經 卷20 28 聲聞品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之人出現於世 云何為四 有似黃藍花沙門 有似邠陀利華沙門 有似柔軟沙門 於柔軟中柔軟沙門 彼云何名為似黃藍花沙門 或有一人 斷三結使 成須陀洹不退轉法 必至涅槃 極遲經七死七生 或復家家 一種 猶如黃藍之花朝取暮長 此比丘亦復如是 三結使盡 成須陀洹 不退轉法必至涅槃 極遲至七死七生 若求方便勇猛意者 家家 一種便成道迹 是謂名為黃藍花沙門 彼云何名為芬陀利花沙門 或有一人 三結使盡 婬 怒 癡薄 成斯陀含 來至此世盡於苦際 若小遲者 來至此世盡於苦際 若勇猛者 即於此間盡於苦際 猶如邠陀利花 晨朝剖花 向暮萎死 是謂芬陀利花沙門 彼云何柔軟沙門 或有一人斷五下分結 成阿那含 即於彼般涅槃 不來此世 是謂柔軟沙門 彼云何柔軟中柔軟沙門 或有一人有漏盡 成無漏心解脫 智慧解脫 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是謂柔軟中柔軟沙門 是謂 比丘 有此四人出現於世 是故 諸比丘 當求方便 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結 佛教 amp oldid 7880171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