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煩惱 (佛教)

煩惱梵語क्लेशKleshaskleśa巴利語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住,就是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字源

煩惱(梵語kleśa)在梵文中,來自於動詞字根Kliś,是惱怒、苦惱之意。說一切有部,多半以煩亂、苦惱來解釋這個術語[1]

但是也有用污染來解釋這個單字的,如染污意(Kliṣṭa-manas)就是由污染的意思來的。《清淨道論》解釋煩惱時,主要是以染污來解釋[2]

概論

煩惱的根源來自三毒(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六個根本煩惱引起其他二十個隨煩惱[3]

  • 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與自我中心有關。
  • 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4]
  • 煩惱障在整個佛法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上,會障礙善根的增長、會減篹本來原有的善根,及障礙智慧。[5]。障礙解脫生死的煩惱障的意義通於的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而因此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捨報後不能入無餘涅槃。這是相對於只通大乘佛菩提道、而不通二乘解脫道的所知障而言,因為所知障不會障礙有情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卻因為對法界的實相不知不證,因而會障礙有情不能在菩薩道上的次第修行、障礙有情不能成佛。
  • 經量部唯識學派認為,煩惱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隨著轉世輪迴到達下一世,稱為隨眠

煩惱的分類

  • 由煩惱是否顯現或隱藏的性質,可分成:煩惱現行、煩惱隨眠
  • 由煩惱的粗重及分位的不同性質,可分成:根本煩惱隨煩惱
  • 由煩惱的滅除的途徑及時期之不同性質,可分成:見所斷煩惱、修所斷煩惱

又分成三毒(貪、瞋、癡),五毒()等。

煩惱障的內涵

煩惱障的內容可分為見惑思惑,也就見所斷煩惱以及修所斷煩惱的內容。就是包含貪、瞋、癡等根本煩惱[6]及大中小的隨煩惱[7],以及種種百千萬的微細煩惱,[8]

煩惱的過患

彌勒菩薩對煩惱過患,在瑜伽師地論裡有深刻的分析:要知道煩惱對吾人的傷害之深,可說是無法計量。當煩惱自內心升起時,首先它會惱亂人的內心,令人不理智,接著它會使人對面臨的境界發起不合道理的想法。每次當發怒、憂傷或貪愛等負面情緒出現時,都會令人變得更為偏執,如此循環,無有止息。煩惱的出現,會讓人做出不祥和的事情,它能傷害自己,也能傷害其他人,或是傷害自己以及別人。它能令人今生就得報應,或是未來世得報應,最糟的情況是今生和未來世都要得報應。煩惱不但使人現在身心憂苦,也能讓人生死流轉六趣受大苦。持續不斷的煩惱過患,會令人離得聖道入安樂涅槃越來越遠,它能使人已修得的各種殊勝善法退滅,它也能讓人所擁有的資產錢財衰損散失。煩惱能令人在大眾中不得自信,只能使彼時時不安無有威儀,它能讓人聲譽鄙惡遠近皆知,人也常因生煩惱而被善知識所教訓責罵。它能令人臨終之時生大憂傷,對一生所犯後悔不已。它能使人命終之後墮入三惡道,甚至地獄之中。煩惱令人不能證得自己修習的功德,也終究無法入槃涅得安樂。諸如此類的煩惱過患是無量無邊,述說不盡的。[9]

煩惱障的斷除

  • 煩惱障的中見所斷煩惱的現行,在菩薩初地前便已伏除,而見所斷煩惱的種子於在菩薩初地時初斷。
  • 煩惱障的中修所斷煩惱的一切種子在菩薩八地前全部斷盡。煩惱障的修所斷煩惱的現行在菩薩初地之前之三賢位便漸漸伏除,到了菩薩要進入初地之前,便已經性障永伏如阿羅漢[10]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1. ^ 《入阿毘達摩論》卷上:「煩亂逼惱,身心相續,故名煩惱。此即隨眠。」
  2. ^ 《清淨道論》:「是自令染汙己者(saṅkiliṭṭha),又染污(saṅkilesika)相應法故,稱為煩惱。」
  3. ^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4. ^ 《佛說決定義經》卷1:「無明為根本煩惱。無明為隨煩惱本」 (CBETA, T17, no. 762, p. 651, a11-12)
  5. ^ 《佛說四品法門經》卷1:「若人不斷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由煩惱故損減善根。障礙智慧。」《 (CBETA, T17, no. 776, p. 713, c9-10)
  6. ^ 唯識三十論頌》卷1:「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CBETA, T31, no. 1586, p. 60, b26)
  7. ^ 《唯識三十論頌》卷1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CBETA, T31, no. 1586, p. 60, c1)
  8.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1 :「云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CBETA, T26, no. 1544, p. 973, a25-26)
  9. ^ 《瑜伽師地論》(卷8)「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10. ^ 成唯識論》卷10:「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CBETA, T31, no. 1585, p. 54, a6-11)

煩惱, 佛教,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煩惱, 煩惱, 梵語, kleshas, kleśa, 巴利語, kilesa, 藏文, nyon, mongs, 佛教術語, 除了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 佛教認為, 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 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 都被總稱為煩惱, 其中包括煩躁, 憂鬱, 焦慮, 不安, 嫉妒, 期待, 憤怒, 悲傷, 麻木等, 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住, 就是有情眾生被無明, 煩惱, 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 缺少智慧, 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 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煩惱 煩惱 梵語 क ल श Kleshas klesa 巴利語 kilesa 藏文 nyon mongs 佛教術語 除了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 佛教認為 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 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 都被總稱為煩惱 其中包括煩躁 憂鬱 焦慮 不安 嫉妒 期待 憤怒 悲傷 麻木等 障 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住 就是有情眾生被無明 煩惱 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 缺少智慧 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 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 而因為煩惱 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 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 就稱作煩惱障 梵語 klesavarana 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 未現行顯發出來 故稱為煩惱隨眠 目录 1 字源 2 概論 3 煩惱的分類 4 煩惱障的內涵 5 煩惱的過患 6 煩惱障的斷除 7 參考條目 8 參考文獻字源 编辑煩惱 梵語 klesa 在梵文中 來自於動詞字根Klis 是惱怒 苦惱之意 說一切有部 多半以煩亂 苦惱來解釋這個術語 1 但是也有用污染來解釋這個單字的 如染污意 Kliṣṭa manas 就是由污染的意思來的 清淨道論 解釋煩惱時 主要是以染污來解釋 2 概論 编辑煩惱的根源來自三毒 貪 嗔 痴 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 六個根本煩惱引起其他二十個隨煩惱 3 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 與自我中心有關 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 4 煩惱障在整個佛法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上 會障礙善根的增長 會減篹本來原有的善根 及障礙智慧 5 障礙解脫生死的煩惱障的意義通於的二乘解脫道 以及大乘佛菩提道 而因此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捨報後不能入無餘涅槃 這是相對於只通大乘佛菩提道 而不通二乘解脫道的所知障而言 因為所知障不會障礙有情出離三界生死輪迴 但卻因為對法界的實相不知不證 因而會障礙有情不能在菩薩道上的次第修行 障礙有情不能成佛 經量部與唯識學派認為 煩惱的種子 潛藏在阿賴耶識 隨著轉世輪迴到達下一世 稱為隨眠 煩惱的分類 编辑由煩惱是否顯現或隱藏的性質 可分成 煩惱現行 煩惱隨眠 由煩惱的粗重及分位的不同性質 可分成 根本煩惱 隨煩惱 由煩惱的滅除的途徑及時期之不同性質 可分成 見所斷煩惱 修所斷煩惱又分成三毒 貪 瞋 癡 五毒 貪 瞋 癡 慢 疑 等 煩惱障的內涵 编辑煩惱障的內容可分為見惑與思惑 也就見所斷煩惱以及修所斷煩惱的內容 就是包含貪 瞋 癡等根本煩惱 6 及大中小的隨煩惱 7 以及種種百千萬的微細煩惱 8 煩惱的過患 编辑彌勒菩薩對煩惱過患 在瑜伽師地論裡有深刻的分析 要知道煩惱對吾人的傷害之深 可說是無法計量 當煩惱自內心升起時 首先它會惱亂人的內心 令人不理智 接著它會使人對面臨的境界發起不合道理的想法 每次當發怒 憂傷或貪愛等負面情緒出現時 都會令人變得更為偏執 如此循環 無有止息 煩惱的出現 會讓人做出不祥和的事情 它能傷害自己 也能傷害其他人 或是傷害自己以及別人 它能令人今生就得報應 或是未來世得報應 最糟的情況是今生和未來世都要得報應 煩惱不但使人現在身心憂苦 也能讓人生死流轉六趣受大苦 持續不斷的煩惱過患 會令人離得聖道入安樂涅槃越來越遠 它能使人已修得的各種殊勝善法退滅 它也能讓人所擁有的資產錢財衰損散失 煩惱能令人在大眾中不得自信 只能使彼時時不安無有威儀 它能讓人聲譽鄙惡遠近皆知 人也常因生煩惱而被善知識所教訓責罵 它能令人臨終之時生大憂傷 對一生所犯後悔不已 它能使人命終之後墮入三惡道 甚至地獄之中 煩惱令人不能證得自己修習的功德 也終究無法入槃涅得安樂 諸如此類的煩惱過患是無量無邊 述說不盡的 9 煩惱障的斷除 编辑煩惱障的中見所斷煩惱的現行 在菩薩初地前便已伏除 而見所斷煩惱的種子於在菩薩初地時初斷 煩惱障的中修所斷煩惱的一切種子在菩薩八地前全部斷盡 煩惱障的修所斷煩惱的現行在菩薩初地之前之三賢位便漸漸伏除 到了菩薩要進入初地之前 便已經性障永伏如阿羅漢 10 參考條目 编辑三障 煩惱障 業障 異熟障 二障 事障 煩惱障 理障 所知障 無明 一念無明 無始無明 我見 我執 我所執 見思惑 見惑 思惑 煩惱現行 煩惱隨眠參考文獻 编辑 入阿毘達摩論 卷上 煩亂逼惱 身心相續 故名煩惱 此即隨眠 清淨道論 是自令染汙己者 saṅkiliṭṭha 又染污 saṅkilesika 相應法故 稱為煩惱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別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二別境五者 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二精進 三慚四愧 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 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 四煩惱六者 一貪二嗔 三慢四無明 五疑六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者 一忿二恨 三惱四覆 五誑六諂 七憍八害 九嫉十慳 十一無慚十二無愧 十三不信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十六惛沈 十七掉舉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二惡作 三尋四伺 佛說決定義經 卷1 無明為根本煩惱 無明為隨煩惱本 CBETA T17 no 762 p 651 a11 12 佛說四品法門經 卷1 若人不斷根本煩惱 及隨煩惱 由煩惱故損減善根 障礙智慧 CBETA T17 no 776 p 713 c9 10 唯識三十論頌 卷1 煩惱謂 貪 瞋 癡 慢 疑 惡見 CBETA T31 no 1586 p 60 b26 唯識三十論頌 卷1隨煩惱謂 忿 恨 覆 惱 嫉 慳 誑 諂 害 憍 無慚 無愧 掉舉 惛沈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CBETA T31 no 1586 p 60 c1 阿毘達磨發智論 卷11 云何煩惱障 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 CBETA T26 no 1544 p 973 a25 26 瑜伽師地論 卷8 煩惱過患者 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 謂煩惱起時 先惱亂其心 次於所緣發起顛倒 令諸隨眠皆得堅固 令等流行相續而轉 能引自害 能引他害 能引俱害 生現法罪 生後法罪 生俱法罪 令受彼生身心憂苦 能引生等種種大苦 能令相續遠涅槃樂 能令退失諸勝善法 能令資財衰損散失 能令入眾不得無畏 悚懼無威 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 常為智者之所訶毀 令臨終時生大憂悔 令身壞已墮諸惡趣 生那落迦中 令不證得自勝義利 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成唯識論 卷10 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CBETA T31 no 1585 p 54 a6 1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煩惱 佛教 amp oldid 713520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