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生死

生死,指生命死亡,或出世及死亡。生死也可是佛教術語,指眾生在世間的出生與死亡的兩個連續而輾轉的狀態。生死也是佛教中說明眾生在一生當中四個過程階段─生、老、病、死中,代表生命的最開始與完結最後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正好是上一個生命連結下一個生命,而這樣的循環不止的生死,在沒有因為透過佛法的修行而斷盡一念無明煩惱前,是無法中斷的。[1]

生死的分類 编辑

分段生死与變易生死 编辑

分段生死(或作分斷生死)指未實證解脫道極果阿羅漢果的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凡夫及已證解脫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修行者,因為仍有無明煩惱纏縛,不能入無餘涅槃,仍有受後世三界有的種子,所以無法出離於三界六道生死,而不斷一世又一世的出生於三界當中,然後壽盡而捨報後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連續又輾轉的現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稱作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薩以上、或解脫道二乘修行人已證解脫極果阿羅漢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其解脫證境已不受三界之輪迴,故屬不受分段生死。雖然不會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種子,但由於仍有種子的變異,故說仍有變易生死。而變異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斷除。因為佛陀具足一切種智,了知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這個智慧包括了四智圓明──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以及成所作智,一切法界體性皆已具足了知通達,對於分段生死的諸法及能斷分段生死之一切智、變易生死諸法及斷變易生死之一切種智皆悉了知。。[2]

善不善心死差別 编辑

瑜伽師地論》描述人臨終時是如此說的:如何是善心死?譬如有一人,將要死時,如能自行憶念生前所作的善事及所修習的功德;或由他人來述說讚歎他的善行善念及正知正見。由此因緣,當下能令其信、進、念、定、慧五個善心所浮現於心,此時此人第六意識了了分明,心中自然祥和快樂。直到彼心念微弱時,善念也就消失了,只留不善不惡之心,直至命終。為何是如此?原因是此時此人第六意識已進入昏昧狀態,對於往昔所修習的福德功德自然無有心力憶念,他人述說也無有功用。如何是不善心死?譬如有一人,將要死時,其人自行憶念生前所作的種種不善之事或所修習的邪知見;或由他人對他的不善行或不正修習來進行述說。由此因緣,當下能令其人貪、瞋、癡、慢等各式煩惱心所浮現於心,此時此人第六意識無明顛倒,我執、我愛生起後,對現境起貪戀不捨之情。想己命將終,恐懼怨恨自然現前。直到彼心念微弱時,惡念也就消失了,只留不善不惡之心,直至命終,同善心死一般。再說善心死時,是安祥平靜而死。臨終之時,身心不會感到極大的痛苦。惡心死時,是苦惱驚懼而死。將命終時,有極重的苦痛感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之人,臨終之時,由黑暗趨向光明,見到莊嚴的境界。不善心死之人,臨終之時,由光明趨向黑暗,見到恐怖的境界。[3]

參考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CBETA, T19, no. 945, p. 117, b27-28)
  2. ^ 《成唯識論》卷8:「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 (CBETA, T31, no. 1585, p. 45, a11-21)
  3. ^ 瑜伽師地論 (卷1):「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生死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生死, 指生命及死亡, 或出世及死亡, 也可是佛教術語, 指眾生在世間的出生與死亡的兩個連續而輾轉的狀態, 也是佛教中說明眾生在一生當中四個過程階段, 死中, 代表生命的最開始與完結最後的階段, 而這兩個階段, 正好是上一個生命連結下一個生命, 而這樣的循環不止的, 在沒有因為透過佛法的修行而斷盡一念無明的煩惱前, 是無法中斷的, 目录, 的分類, 分段与變易, 善不善心死差別,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的分類, 编辑分段与變易, 编辑, 分段, 或作分斷, 指未實證解脫道極果阿羅漢果的一切有情眾生, 包括. 生死 指生命及死亡 或出世及死亡 生死也可是佛教術語 指眾生在世間的出生與死亡的兩個連續而輾轉的狀態 生死也是佛教中說明眾生在一生當中四個過程階段 生 老 病 死中 代表生命的最開始與完結最後的階段 而這兩個階段 正好是上一個生命連結下一個生命 而這樣的循環不止的生死 在沒有因為透過佛法的修行而斷盡一念無明的煩惱前 是無法中斷的 1 目录 1 生死的分類 1 1 分段生死与變易生死 1 2 善不善心死差別 2 參考條目 3 參考文獻 4 延伸阅读生死的分類 编辑分段生死与變易生死 编辑 分段生死 或作分斷生死 指未實證解脫道極果阿羅漢果的一切有情眾生 包括凡夫及已證解脫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修行者 因為仍有無明的煩惱纏縛 不能入無餘涅槃 仍有受後世三界有的種子 所以無法出離於三界六道生死 而不斷一世又一世的出生於三界當中 然後壽盡而捨報後又在出生 一次又一次的連續又輾轉的現象 是分段而受生死的 所以稱作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指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薩以上 或解脫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證解脫極果阿羅漢果者而回入大乘者 皆有能力入無餘涅槃 而其解脫證境已不受三界之輪迴 故屬不受分段生死 雖然不會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種子 但由於仍有種子的變異 故說仍有變易生死 而變異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斷除 因為佛陀具足一切種智 了知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 這個智慧包括了四智圓明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以及成所作智 一切法界體性皆已具足了知通達 對於分段生死的諸法及能斷分段生死之一切智 變易生死諸法及斷變易生死之一切種智皆悉了知 2 善不善心死差別 编辑 瑜伽師地論 描述人臨終時是如此說的 如何是善心死 譬如有一人 將要死時 如能自行憶念生前所作的善事及所修習的功德 或由他人來述說讚歎他的善行善念及正知正見 由此因緣 當下能令其信 進 念 定 慧五個善心所浮現於心 此時此人第六意識了了分明 心中自然祥和快樂 直到彼心念微弱時 善念也就消失了 只留不善不惡之心 直至命終 為何是如此 原因是此時此人第六意識已進入昏昧狀態 對於往昔所修習的福德功德自然無有心力憶念 他人述說也無有功用 如何是不善心死 譬如有一人 將要死時 其人自行憶念生前所作的種種不善之事或所修習的邪知見 或由他人對他的不善行或不正修習來進行述說 由此因緣 當下能令其人貪 瞋 癡 慢等各式煩惱心所浮現於心 此時此人第六意識無明顛倒 我執 我愛生起後 對現境起貪戀不捨之情 想己命將終 恐懼怨恨自然現前 直到彼心念微弱時 惡念也就消失了 只留不善不惡之心 直至命終 同善心死一般 再說善心死時 是安祥平靜而死 臨終之時 身心不會感到極大的痛苦 惡心死時 是苦惱驚懼而死 將命終時 有極重的苦痛感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之人 臨終之時 由黑暗趨向光明 見到莊嚴的境界 不善心死之人 臨終之時 由光明趨向黑暗 見到恐怖的境界 3 參考條目 编辑生 生死學 死亡 八苦參考文獻 编辑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CBETA T19 no 945 p 117 b27 28 成唯識論 卷8 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 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因 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 所以者何 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麁異熟果 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 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 CBETA T31 no 1585 p 45 a11 21 瑜伽師地論 卷1 云何善心死 猶如有一 將命終時 自憶先時所習善法 或復由他令彼憶念 由此因緣 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乃至麤想現行 若細想行時 善心即捨 唯住無記心 所以者何 彼於爾時 於曾習善亦不能憶 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云何不善心死 猶如有一 命將欲終 自憶先時串習惡法 或復由他令彼憶念 彼於爾時 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 乃至麤 細等想現行 如前善說 又善心死時 安樂而死 將欲終時 無極苦受逼迫於身 惡心死時 苦惱而死 將命終時 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 見不亂色相 不善心死者 見亂色相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nbs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人事典 生死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生死 amp oldid 777442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