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正十二面体烷

正十二面体烷(英語:Dodecahedrane),又称十二面烷正十二面烷,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20H20,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2年完成,该合成路线被誉为有机合成的经典作品之一。[3][4]

正十二面体烷
IUPAC名
[5]fullerane-C20-Ih
识别
CAS号 4493-23-6  
PubChem 123218
ChemSpider 109833
SMILES
 
  • C12C3C4C5C1C6C7C2C8C3C9C4C1C5C6C2C7C8C9C12
InChI
 
  • 1/C20H20/c1-2-5-7-3(1)9-10-4(1)8-6(2)12-11(5)17-13(7)15(9)19-16(10)14(8)18(12)20(17)19/h1-20H
InChIKey OOHPORRAEMMMCX-UHFFFAOYAM
ChEBI 33013
性质
化学式 C20H20
摩尔质量 260.37 g·mol−1
密度 1.434 g/cm3[1]
熔点 430±10°C[2]
相关物质
相关 立方烷
正四面体烷
宝塔烷(正十二面体烷的异构体)
棱柱烷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在正十二面体烷中,每个顶点与三个邻近的碳原子相连,碳-碳键角为正五边形的内角108°,与sp3杂化碳原子的109.5°相近,因此张力不大。每个碳上连有一个原子,整个分子为Ih对称性(类似于富勒烯),质子核磁共振谱中氢原子只有一个单峰,化学位移为3.38pm。

正十二面体烷与立方烷正四面体烷同属于柏拉图烃一类。它也是多并五元环之一。

全合成 编辑

正十二面体烷的全合成历时超过30年,菲利普·伊顿和Paul von Ragué Schleyer等研究团队都曾经加入进来。早在1964年伍德沃德合成三并五元环(Triquinane)时,就有人认为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很容易地由该化合物二聚制得,但结果并非如此。菲利普·伊顿在1978年时发表了一篇回顾,谈及之前对正十二面体烷合成的策略,参见:[5]

1982年,Leo Paquette利用了一个29步反应,用两分子环戊二烯(十碳原料)、一分子丁炔二酸二甲酯(四碳)、两分子烯丙基三甲基硅烷(六碳)为原料,成功构建了正十二面体烷。

该路线中,[6] 首先用两分子的环戊二烯1与金属反应,借由环戊二烯基配合物中间体,与作用得到偶联产物二氢富瓦烯2。然后发生与丁炔二酸二甲酯3发生Diels-Alder连续反应,生成4b4的等量混合物,不对称的4b被舍弃。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I)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II)

接下来,[7] 碘与底物4发生卤内酯化反应,碘与烯烃加成生成的碳正离子被羧基捕获,反应生成卤代二元内酯5。酯基与甲醇作用断键,生成邻卤代醇6,接着琼斯氧化得到7,用锌铜偶(Zn(Cu))处理,碘脱去。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III)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IV)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10正丁基锂反应得到碳负离子9,与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引入最后六个碳原子。然后乙烯基硅烷11过氧乙酸乙酸中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得到二元内酯12,用五氧化二磷甲磺酸酸性试剂处理,发生分子内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二酮13

钯碳催化剂氢化还原13中的双键得到14硼氢化钠还原羰基得到1515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二元内酯16对甲苯磺酰氯处理,经过亲核脂肪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的产物17。接下来17与金属液氨中作用,碳负离子被氯甲基苯基醚捕获发生Birch烷基化[4],引入苯氧基甲基,以防止后面步骤中发生的烯醇化。这一步中控制氯甲基苯基醚的量,可使烷基化只发生在一个碳原子上。而后18发生Norrish光化学反应,与邻近的碳原子生成新的碳-碳键得到19对甲苯磺酸作用下消去得到烯烃20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V)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VI)

二亚胺还原20中的双键,二异丁基氢化铝还原酯为醇,再用氯铬酸吡啶盐氧化生成22。继续借助Norrish反应搭建碳-碳键得到醇23。接下来除去苯氧基甲基:Birch还原其中的苯环生成脂环族,酸性水解生成二醇24氯铬酸吡啶盐氧化得到β-酮醛25,碱性溶液中经由逆克莱森酯缩合反应,醛基脱去得到26。再次发生Norrish反应得到醇27,失水生成28,还原得到29。最后一步是将29钯碳催化剂在250℃时加压处理,反应物脱氢生成最后一个C-C键,即正十二面体烷30

其他 编辑

以上的路线也有不同的版本。8生成12一步,另一条路线是用二苯基环丙烷基锍叶立德8反应酸解,得到双四元环的中间体,再用过氧化氢氧化得到双螺环结构的12

1718一步,Paquette一开始用的是碘甲烷作Birch甲基化,且甲基化在两个羰基碳上都有发生。但后期发现引入的两个甲基难以移除,最后会得到1,6-二甲基的取代物(两个甲基都在五边形交点碳上,最后一步关环时一个甲基发生1,2-迁移),而非正十二面体烷。于是减少碘甲烷的量,发现1:1反应可以只在一个碳原子上引入甲基,但是最后生成的1-甲基正十二面体烷仍然无法转化为想要的产物。

而后制得了无苯氧基甲基取代的醛22,但该分子的烯醇含量很高,极易发生氧化脱氢,生成α,β-不饱和醛。于是寻找新的既可作钝化基团,不易与其他官能团发生副反应,又可以在后期很容易移除的取代基又成了新的任务。这就导致了以上路线中苯氧基甲基的使用。

衍生物 编辑

 
该宝塔烷的衍生物可通过反应生成“对位”脱氢的正十二面体烷。
 
宝塔烷

由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制得一系列的衍生物,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比如1-正十二面体烷胺可能与金刚烷胺类似,也是抗病毒及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由正十二面体烷衍生出的碳正离子可能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不寻常的性质。改变正十二面体烷合成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可能会得到氮杂产物;改变正十二面体烷中几个环的元数,生成的球状烃可能具有捕获原子的功能,等等。

不饱和的正十二面体烷分子也已经制得。将三氟乙酸的1-正十二面体烷醇[8] 或1-溴代正十二面体烷[9]性试剂,如具有膦亚胺结构的“P2F”([P(NMe2)3]2N+F[10] 处理可以得到正十二面体烯。该化合物虽然双键突出,[11] 但它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只有加热到300℃才发生二聚[12] 原因可能与邻近四个烯丙基氢原子对双键的位阻保护有关。

类似地,球面对位脱氢的正十二面体二烯也已合成,且性质稳定。它的合成路线是先用一个宝塔烷(Padogane,正十二面体烷的同分异构体)的衍生物发生分子内的羟醛反应,生成正十二面体烷二羧酸甲酯被两个邻位羟基取代的产物,然后用苯磺酰氯吡啶中处理,转化为正十二面体烷的并合双内酯取代物,再在500℃时真空脱羧[9] 得到正十二面体二烯,产率50-70%。[13] 此外,质谱研究表明,不饱和度更高的正十二面体烷脱氢产物在气相中也是存在的。[14][15]

完全脱氢的正十二面体烯(C20)是最简单的富勒烯,用全氯代的正十二面体二烯(C20Cl16)及全溴代的正十二面体烷(C20Br20)在高温时失卤化氢,用质谱分析裂解产物,确定了C20的存在。[12][14]

參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artin Bertau, Fabian Wahl, Andreas Weiler, Klaus Scheumann, Jürgen Wörth, Manfred Keller, Horst Prinzbach. From Pagodanes to Dodecahedranes - Search for a Serviceable Access to the Parent (C 20 H 20 ) Hydrocarbon ** **Dedicated to Professor W. von E. Doering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H.P. very fondly remembers his two post-doc years at Yale University (1957–59).. Tetrahedron. 1997-07, 53 (29): 10029–10040 [2023-04-22]. doi:10.1016/S0040-4020(97)00345-1. (原始内容于2020-03-02) (英语). 
  2. ^ Lindberg, Thomas. . 2012-12-02 [2022-01-10]. ISBN 97803231529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3. ^ Dodecahedrane Robert J. Ternansky, Douglas W. Balogh, and Leo A. Paquette J. Am. Chem. Soc.; 1982; 104(16) pp 4503 - 4504; doi:10.1021/ja00380a040
  4. ^ 4.0 4.1 Leo A. Paquette, Robert J. Ternansky, Douglas W. Balogh, and Gary Kentgen. Total synthesis of dodecahedra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3, 105 (16): 5446–5450. doi:10.1021/ja00354a043. 
  5. ^ Towards dodecahedrane Tetrahedron, Volume 35, Issue 19, 1979, Pages 2189-2223 Philip E. Eaton doi:10.1016/0040-4020(79)80114-3
  6. ^ Domino Diels-Alder reactions. I. Applications to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polyfused cyclopentanoid systems Leo A. Paquette and Matthew J. Wyvratt J. Am. Chem. Soc.; 1974; 96(14) pp 4671 - 4673; doi:10.1021/ja00821a052
  7. ^ Topologically spherical molecules. Synthesis of a pair of C2-symmetric hexaquinane dilactones and insights into their chemical reactivity. An efficient .pi.-mediated 1,6-dicarbonyl reduction Leo A. Paquette, Matthew J. Wyvratt, Otto Schallner, Jean L. Muthard, William J. Begley, Robert M. Blankenship, and Douglas Balogh J. Org. Chem.; 1979; 44(21) pp 3616 - 3630; doi: 10.1021/jo01335a003
  8. ^ Kiplinger, J. P., Tollens, F. R., Marshall, A. G., Kobayashi, T., Lagerwall, D. R., Paquette, L. A., Bartmess, J. E. (1989). J. Am. Chem. Soc. 111: 6914.
  9. ^ 9.0 9.1 Melder J. P., Weber K., Weiler A., Sackers E., Fritz H., Hunkler D., Prinzbach H. (1996). Res. Chem. Intermed. 222: 667.
  10. ^ Schwesinger R., Willaredt J., Schlemper H., Keller M., Schmitt D., Fritz H. (1994). Chem. Ber. 127: 2435.
  11. ^ Haddon R. C. (1993). Science 261: 1545.
  12. ^ 12.0 12.1 Prinzbach H.; Weber K., Angew. Chem. 109: 2329 (1994); Angew. Chem. Int. Edn. Engl. 33: 2239.
  13. ^ Bertau M., Leonhardt J., Weiler A., Weber K., Prinzbach H. (1996). Chem. Eur. J. 2: 570.
  14. ^ 14.0 14.1 Wahl F; Wörth J., Prinzbach H. (1993). Angew. Chem. 105: 1788; Angew. Chem. Int. Edn. Engl. 32: 1722.
  15. ^ Pinkas R.; Melder J. P., Weber K., Hunkler D., Prinzbach H. (1993). J. Am. Chem. Soc. 115: 7173.

外部链接 编辑

  • Leo Paquette对正十二面体烷合成的回顾
  • 不饱和的多并五元环及相关化合物—Google book

正十二面体烷, 英語, dodecahedrane, 又称十二面烷, 正十二面烷, 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 化学式为c20h20, 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2年完成, 该合成路线被誉为有机合成的经典作品之一, iupac名, fullerane, ih识别cas号, 4493, pubchem, 123218chemspider, 109833smiles, c12c3c4c5c1c6c7c2c8c3c9c4c1c5c6c2c7c8c9c12i. 正十二面体烷 英語 Dodecahedrane 又称十二面烷 正十二面烷 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 化学式为C20H20 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2年完成 该合成路线被誉为有机合成的经典作品之一 3 4 正十二面体烷IUPAC名 5 fullerane C20 Ih识别CAS号 4493 23 6 PubChem 123218ChemSpider 109833SMILES C12C3C4C5C1C6C7C2C8C3C9C4C1C5C6C2C7C8C9C12InChI 1 C20H20 c1 2 5 7 3 1 9 10 4 1 8 6 2 12 11 5 17 13 7 15 9 19 16 10 14 8 18 12 20 17 19 h1 20HInChIKey OOHPORRAEMMMCX UHFFFAOYAMChEBI 33013性质化学式 C20H20摩尔质量 260 37 g mol 1密度 1 434 g cm3 1 熔点 430 10 C 2 相关物质相关烃 立方烷正四面体烷宝塔烷 正十二面体烷的异构体 棱柱烷若非注明 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 25 100 kPa 下 在正十二面体烷中 每个顶点碳与三个邻近的碳原子相连 碳 碳键角为正五边形的内角108 与sp3杂化碳原子的109 5 相近 因此张力不大 每个碳上连有一个氢原子 整个分子为Ih对称性 类似于富勒烯 质子核磁共振谱中氢原子只有一个单峰 化学位移为3 38pm 正十二面体烷与立方烷和正四面体烷同属于柏拉图烃一类 它也是多并五元环之一 目录 1 全合成 1 1 其他 2 衍生物 3 參見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链接全合成 编辑正十二面体烷的全合成历时超过30年 菲利普 伊顿和Paul von Rague Schleyer等研究团队都曾经加入进来 早在1964年伍德沃德合成三并五元环 Triquinane 时 就有人认为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很容易地由该化合物二聚制得 但结果并非如此 菲利普 伊顿在1978年时发表了一篇回顾 谈及之前对正十二面体烷合成的策略 参见 5 1982年 Leo Paquette利用了一个29步反应 用两分子环戊二烯 十碳原料 一分子丁炔二酸二甲酯 四碳 两分子烯丙基三甲基硅烷 六碳 为原料 成功构建了正十二面体烷 该路线中 6 首先用两分子的环戊二烯1与金属钠反应 借由环戊二烯基配合物中间体 与碘作用得到偶联产物二氢富瓦烯2 然后发生与丁炔二酸二甲酯3发生Diels Alder连续反应 生成4b与4的等量混合物 不对称的4b被舍弃 nbsp nbsp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I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II 接下来 7 碘与底物4发生卤内酯化反应 碘与烯烃加成生成的碳正离子被羧基捕获 反应生成卤代二元内酯5 酯基与甲醇作用断键 生成邻卤代醇6 接着琼斯氧化得到酮7 用锌铜偶 Zn Cu 处理 碘脱去 nbsp nbsp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III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IV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10与正丁基锂反应得到碳负离子9 与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引入最后六个碳原子 然后乙烯基硅烷11与过氧乙酸在乙酸中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 得到二元内酯12 用五氧化二磷和甲磺酸酸性试剂处理 发生分子内的傅 克烷基化反应得到二酮13 用钯碳催化剂氢化还原13中的双键得到14 硼氢化钠还原羰基得到醇15 15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二元内酯16 对甲苯磺酰氯处理 经过亲核脂肪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的产物17 接下来17与金属锂在液氨中作用 碳负离子被氯甲基苯基醚捕获发生Birch烷基化 4 引入苯氧基甲基 以防止后面步骤中发生的烯醇化 这一步中控制氯甲基苯基醚的量 可使烷基化只发生在一个碳原子上 而后18发生Norrish光化学反应 与邻近的碳原子生成新的碳 碳键得到19 醇在对甲苯磺酸作用下消去得到烯烃20 nbsp nbsp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V 正十二面体烷合成 VI 用二亚胺还原20中的双键 二异丁基氢化铝还原酯为醇 再用氯铬酸吡啶盐氧化生成醛22 继续借助Norrish反应搭建碳 碳键得到醇23 接下来除去苯氧基甲基 Birch还原其中的苯环生成脂环族醚 酸性水解生成二醇24 氯铬酸吡啶盐氧化得到b 酮醛25 碱性溶液中经由逆克莱森酯缩合反应 醛基脱去得到26 再次发生Norrish反应得到醇27 失水生成28 还原得到29 最后一步是将29用钯碳催化剂在250 时加压处理 反应物脱氢生成最后一个C C键 即正十二面体烷30 其他 编辑 以上的路线也有不同的版本 8生成12一步 另一条路线是用二苯基环丙烷基锍叶立德与8反应酸解 得到双四元环的中间体 再用过氧化氢氧化得到双螺环结构的12 17到18一步 Paquette一开始用的是碘甲烷作Birch甲基化 且甲基化在两个羰基碳上都有发生 但后期发现引入的两个甲基难以移除 最后会得到1 6 二甲基的取代物 两个甲基都在五边形交点碳上 最后一步关环时一个甲基发生1 2 迁移 而非正十二面体烷 于是减少碘甲烷的量 发现1 1反应可以只在一个碳原子上引入甲基 但是最后生成的1 甲基正十二面体烷仍然无法转化为想要的产物 而后制得了无苯氧基甲基取代的醛22 但该分子的烯醇含量很高 极易发生氧化脱氢 生成a b 不饱和醛 于是寻找新的既可作钝化基团 不易与其他官能团发生副反应 又可以在后期很容易移除的取代基又成了新的任务 这就导致了以上路线中苯氧基甲基的使用 衍生物 编辑 nbsp 该宝塔烷的衍生物可通过反应生成 对位 脱氢的正十二面体烷 nbsp 宝塔烷由正十二面体烷可以制得一系列的衍生物 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 比如1 正十二面体烷胺可能与金刚烷胺类似 也是抗病毒及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 由正十二面体烷衍生出的碳正离子可能是稳定的 并且具有不寻常的性质 改变正十二面体烷合成过程中的一些步骤 可能会得到氮杂产物 改变正十二面体烷中几个环的元数 生成的球状烃可能具有捕获氦原子的功能 等等 不饱和的正十二面体烷分子也已经制得 将三氟乙酸的1 正十二面体烷醇酯 8 或1 溴代正十二面体烷 9 用碱性试剂 如具有膦亚胺结构的 P2F P NMe2 3 2N F 10 处理可以得到正十二面体烯 该化合物虽然双键突出 11 但它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 只有加热到300 才发生二聚 12 原因可能与邻近四个烯丙基氢原子对双键的位阻保护有关 类似地 球面对位脱氢的正十二面体二烯也已合成 且性质稳定 它的合成路线是先用一个宝塔烷 Padogane 正十二面体烷的同分异构体 的衍生物发生分子内的羟醛反应 生成正十二面体烷二羧酸甲酯被两个邻位羟基取代的产物 然后用苯磺酰氯在吡啶中处理 转化为正十二面体烷的并合双内酯取代物 再在500 时真空脱羧 9 得到正十二面体二烯 产率50 70 13 此外 质谱研究表明 不饱和度更高的正十二面体烷脱氢产物在气相中也是存在的 14 15 完全脱氢的正十二面体烯 C20 是最简单的富勒烯 用全氯代的正十二面体二烯 C20Cl16 及全溴代的正十二面体烷 C20Br20 在高温时失卤化氢 用质谱分析裂解产物 确定了C20的存在 12 14 參見 编辑名稱獨特的化學物質列表参考资料 编辑 Martin Bertau Fabian Wahl Andreas Weiler Klaus Scheumann Jurgen Worth Manfred Keller Horst Prinzbach From Pagodanes to Dodecahedranes Search for a Serviceable Access to the Parent C 20 H 20 Hydrocarbon Dedicated to Professor W von E Doering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H P very fondly remembers his two post doc years at Yale University 1957 59 Tetrahedron 1997 07 53 29 10029 10040 2023 04 22 doi 10 1016 S0040 4020 97 00345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2 英语 Lindberg Thoma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Organic Synthesis 2012 12 02 2022 01 10 ISBN 97803231529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10 Dodecahedrane Robert J Ternansky Douglas W Balogh and Leo A Paquette J Am Chem Soc 1982 104 16 pp 4503 4504 doi 10 1021 ja00380a040 4 0 4 1 Leo A Paquette Robert J Ternansky Douglas W Balogh and Gary Kentgen Total synthesis of dodecahedra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3 105 16 5446 5450 doi 10 1021 ja00354a043 Towards dodecahedrane Tetrahedron Volume 35 Issue 19 1979 Pages 2189 2223 Philip E Eaton doi 10 1016 0040 4020 79 80114 3 Domino Diels Alder reactions I Applications to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polyfused cyclopentanoid systems Leo A Paquette and Matthew J Wyvratt J Am Chem Soc 1974 96 14 pp 4671 4673 doi 10 1021 ja00821a052 Topologically spherical molecules Synthesis of a pair of C2 symmetric hexaquinane dilactones and insights into their chemical reactivity An efficient pi mediated 1 6 dicarbonyl reduction Leo A Paquette Matthew J Wyvratt Otto Schallner Jean L Muthard William J Begley Robert M Blankenship and Douglas Balogh J Org Chem 1979 44 21 pp 3616 3630 doi 10 1021 jo01335a003 Kiplinger J P Tollens F R Marshall A G Kobayashi T Lagerwall D R Paquette L A Bartmess J E 1989 J Am Chem Soc 111 6914 9 0 9 1 Melder J P Weber K Weiler A Sackers E Fritz H Hunkler D Prinzbach H 1996 Res Chem Intermed 222 667 Schwesinger R Willaredt J Schlemper H Keller M Schmitt D Fritz H 1994 Chem Ber 127 2435 Haddon R C 1993 Science 261 1545 12 0 12 1 Prinzbach H Weber K Angew Chem 109 2329 1994 Angew Chem Int Edn Engl 33 2239 Bertau M Leonhardt J Weiler A Weber K Prinzbach H 1996 Chem Eur J 2 570 14 0 14 1 Wahl F Worth J Prinzbach H 1993 Angew Chem 105 1788 Angew Chem Int Edn Engl 32 1722 Pinkas R Melder J P Weber K Hunkler D Prinzbach H 1993 J Am Chem Soc 115 7173 外部链接 编辑Leo Paquette对正十二面体烷合成的回顾 不饱和的多并五元环及相关化合物 Google book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正十二面体烷 amp oldid 7747497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