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國佛教史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最流行的傳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遣使求法[1],立白馬寺洛城雍門西[2]。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

先秦

據說佛教在漢朝之前就已傳入中國,但是這些說法多屬傳說性質,禁不起考證。如王嘉拾遗记》載,燕昭王七年(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尸羅荷錫持瓶,云:‘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是“佛法入中国之始”[3]

列子·仲尼篇》 載:“丘闻西方有圣人焉”,因此唐代道宣認為“孔子深知佛为大圣”[4]。今傳本《列子》經考證,為魏晉時人偽作。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一載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攜經來化秦始皇,秦始皇不信佛教,把他们关进牢里。半夜,有金刚打破牢狱把释利防等人救走[5]。唐代法琳《破邪論》也有此说[6]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认为此事可信。

漢朝

永平八年(65年),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汉明帝在给刘英的诏书中褒奖他“尚浮屠之仁祠,絮斋三月,与神为誓”[7]

在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年[8]。韩愈在上唐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西域傳·第七十八》:「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前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一說張騫西域時即聽說有佛教。《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后汉书·西域传》关于身毒国(印度)记述:“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小,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東漢四川搖錢樹西王母在佛像上方

東漢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安息太子安世高東來洛陽,致力譯經二十餘年,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八正道經》、《切流摄守因经》、《本相猗致经》等三十餘部,后历经散失,现存22种,26卷[9]。安世高是中國翻譯佛經的第一人,傳譯以小乘經論為主。[10]

桓帝末年支婁迦讖洛城,譯有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大乘佛學,為大乘經漢譯之始。其中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為最。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西漢末:“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

魏晉

东晋时后赵中书著作郎王度,向石虎奏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大赵受命,率由旧章,华戎制异,人神流别,外不同内,飨祭殊礼,荒夏服祀,不宜杂错。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其赵人为沙门者,还从回民之服。”石虎驳斥:“朕生自边壤,黍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11]

東晉高僧慧遠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弘揚西方淨土法門,為中國淨土宗初祖。

東晉高僧法顯在弘始二年(400年)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於義熙八年(412年)歸國,著有《佛國記》一書記錄西行見聞,是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南北朝

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說:“六朝釋子多賦豔詞,唐代女冠恒于曲宴。”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12],羅什育有二子[13],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14]。此后在俗10年間,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漢文,并广收门徒。羅什所譯《金剛經》、《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經》、《大智度論》等在漢傳佛教地區流傳很廣。

北魏太武帝起初信奉佛教,后改信道教,下令禁止士族庶人供养僧侣,50岁以下的僧侣还俗。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诏:“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唐代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以太平七年,遂灭佛法。分军四出,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无少长坑之!其窜逸者,捕获枭斩!”

高僧慧文領悟「一心三智」、「一心三觀」的禪法,天台宗推崇其為初祖。

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元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15][16],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17],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元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18][19];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20][21]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華,將禪宗傳入中國。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二十一日。太史令傅奕上“废省佛僧表”称:“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6]

唐初玄奘法師主持佛經翻譯事業,有「五不翻」[22]

  • 一祕密故。如陀羅尼。
  •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 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顧梵音。
  •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瑜伽師地論》在中國廣為流傳。他將印度唯識宗傳入中國,後來形成法相宗

武則天寵信白馬寺主僧懷義,胡作非為,《資治通鑑》卷二○三,垂拱元年載:

法藏弘揚《華嚴經》,武則天封他為賢首國師,華嚴宗興起。

禪宗六祖惠能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而北宗神秀主張漸修。惠能弟子荷澤神會於730年滑台大會辯倒了神秀門人,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唐代宗深信佛教,“常于禁中饭僧。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闼,势移权贵。”[23]

唐中宗時,胡僧慧範交游权贵,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桓彦範上表论慧範执左道挠乱时政,请予正法,中宗不予理睬。唐睿宗时,慧範仗着太平公主的势力侵夺民田,御史大夫薛谦光、殿中侍御史慕容珣上疏弹劾。[24]

李绅对于僧徒一向蔑视,“多咄叱而出”[25],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26]

李膺曾处理僧人结党屠牛捕鱼事:“违西天之禁戒,犯中国之条章。不思流水之心,辄举庖丁之刃。既集徒侣,须务极刑,各决三十,用示伽蓝。”

韩滉处理僧云晏五人聚集赌钱之事:“正法何曾持具(具足戒),空门不积馀财。白日既能赌博,通宵必醉樽罍。强说天堂难到,又言地狱长开。并付江神收管,波中便是泉台。”[27]

韩滉擔任镇海军节度使时,京师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韩滉“毁撤上元县佛寺、道观四十馀所,修坞壁,建业抵京岘,楼雉相属,以佛殿材于石头城缮置馆第数十”,又“以佛寺铜钟铸弩牙兵器"。"时滉以国家多难,恐有永嘉渡江之事,以为备预,以迎銮驾,亦申儆自守也。”[28]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的一節釋迦牟尼佛指骨,被送往帝都以迎福納祥。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反對

《資治通鑑》卷二四○,元和十四年正月條記載:

陳善在《捫蝨新話》批評韓愈:“今之與佛老辨者,皆未嘗涉其流者也,而欲以一己之見破二氏之宗,譬如與人訟,初不知置詞曲直所在,而曰吾理勝,其誰肯信之。”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亳州盛传圣水,有妖僧以每斗水三贯钱牟取暴利。李德裕上疏说:“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无益黎氓。……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30]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规模毁佛,共毁寺院4,600余所,勒令还俗僧尼达260,500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15万人[31]。史称“會昌毀佛”或“會昌法難”。《因话录》卷4说:“庸僧以名系功德使,不惧台省府县,以士流好窥其所为,视衣冠过于仇雠。”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書籍,现藏于大英图书馆[32]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在敦煌出土。

五代十國

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廢天下佛寺,以佛像料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毀佛行為,史稱“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33]司馬光評述周世宗“毀佛”:“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33]

宋朝

宋初,宋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有李藹作《滅邪集》反佛,宋太祖說他“非毀佛教,誑惑西姓”,把他發配沙門島

《中国佛教史——宋朝佛教文化事业》记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令高品张从信去四川益州开刻大藏经,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木雕藏经……”这就是著名的《开宝藏》,亦称《蜀藏》。

宋太宗特设译经院,並分译经、校经、印经三部,由印度僧人天息斋、法天主持释译佛经。宋太宗还撰写了《莲华回文偈》,称“朕机务之暇,留心释典,乃构回文之偈,精求玄妙之源”。

天禧五年(1021年),僧眾人數達397,615人,尼眾61,240人,寺院4萬餘所,成為宋朝佛教最發達的一個時期。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有奏曰:民“喫菜事魔,所谓奸民者也。自植党与,十百为群,扶持妖教,聋瞽愚俗。或以修路建桥为名,或效诵经焚香为会,夜聚晓散,男女无别,所至各有渠魁相统……假名兴造,自丰囊囊,创置私庵,以为逋逃渊薮”[34],请禁止流行。

明朝

景泰年间,太监兴安“佞佛甚于王振,请帝于大兴县东大市街之西北建大隆福寺,费数十万,以太监尚义、陈祥、陈谨、工部左侍郎赵荣董之,四年三月功成。”[35],莊严可与大兴隆寺媲美。《明典匯》載:“隆福寺成,车架择日临幸,……大(太)学士济宁杨浩上疏言,陛下即位之初,首幸太学,海内之士,闻风而睹。今乃(又)弃儒学而崇佛,岂可垂范后世耶?”

万历年间《顺天府志》:“风会之趋也,人情之返也,(开)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流殆益甚焉。(社会)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宴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人民)家无担石(之储)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佞佛进香。(更)甚则遗骸未收,即树幡叠鼓,崇朝云集。噫,何心哉!德化凌迟,民风不竟。”

明末蓮池祩宏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雙修,成為當時主流。[36]

民國

1908年,楊文會金陵刻經處開辦祇洹精舍,成為中國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機構。1922年歐陽竟無呂澂等人在南京成立支那內學院,促進唯識宗復興與佛學研究風氣。民國初年許多知識份子輕視佛教,太虛大師發起佛教改革運動,主張整頓「中國佛教會[37],主張推行貼近民眾生活的「人生佛教」,設立武昌佛學院,擔任閩南佛學院院長,派人學習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翻譯其經典。其弟子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主張注重「此時、此地、此人」的佛教,而非注重「死後、他方、他力」的佛教。

陳寅恪提到,“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其注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餘多是望文生義,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師天台宗之祖師,解悉檀二字,錯得可笑。好在天台宗乃儒家五經正義二疏之體。說佛經,與禪宗之自成一派,與印度無關者相同,以不要緊也。…”[38]

藏传佛教

元朝

中統五年(1264年),元世祖以國師八思巴總制院院使,掌管全国佛教事物。“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修道”[39],“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40] 自此藏传佛教地位穩固,“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41],大规模赐田赐钞之風,“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42]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境内有寺4万2千余所,僧尼21300余人[43]

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建临洮寺、万寿依国寺。大德五年(1031年),“赐昭应宫、兴教寺地各百顷,兴教寺仍赐钞万五千锭;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钞皆如兴教之数;万安寺地六百顷,钞万锭,南寺地百二十顷,钞如万安之数。”[44]

元顺帝时,佛事的费用支出,較元世祖時,“岁增金38锭,银203锭40两,缯帛61600余匹,钞29250余锭”。[41]

清朝

满族最早信仰薩滿教,金代佛教盛行,後金亦受其影響,皇太极与西藏达赖喇嘛五世罗桑嘉措建立关系。滿清入關後,《大清律例》规定,不许私建或增置寺院,不许私度僧尼。清初各省官建大寺6073处,小寺6409处;私建大寺8458处,小寺58682处。有僧110292人,尼8615人。[45]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大量上座部佛經。

除了少数的汉族南传佛教徒外,居住在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都是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孟连、耿马的男童也会到佛寺里当一段时间的小沙弥,同时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參考書目

古書

先秦

魏晉

南朝

  • 梁《僧傳》
    • 卷九《佛圖澄傳》

北朝

  • 法琳《破邪論》又稱《對傅奕廢佛僧事》又稱《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
  • 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

  • 釋法雲《翻譯名義集》
    • 卷一
      • 周敦義序

今書

  •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 印順《中國禪宗史》
  • 湯用彤 (1938)《漢魏两晉南北朝佛教史》
  • 任繼愈 (1981-88)《中國佛教史》1至3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7500401787.
  • 杜繼文 《佛教史》 (1988年)
  • 賴永海 《中國佛教通史》(2010年)
  • 季羨林 《中华佛教史》(2014年)
  • 魏道儒 《世界佛教通史》(2015年)
  • 藍吉富 (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全套10卷. 台灣 ISBN 95799821-0-4
  • 賴永海 (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全套8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28707
  •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顏尚文,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10.出版)

參見

注釋

  1. ^ 《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西域傳·第七十八》
  2. ^ 慧皎《高僧傳》記載:“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3. ^ 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三》
  4. ^ 《感应记》
  5. ^ .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6. ^ 6.0 6.1 《破邪論》又稱《對傅奕廢佛僧事》又稱《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其中有引用《朱士行經錄》,收錄於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一》。
  7. ^ 《后汉书·楚王英传》
  8. ^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至今尚無定論,至少有六種說法:先秦說、秦朝說、漢武帝時期說、西漢末說、西漢末東漢初說、東漢初說。其中以「東漢初說」後漢明帝感夢求法說,列入史冊,最為著名。
  9. ^ 道安《众经目录》,列举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裡,称安世高译经为34种,40卷;《歷代三寶紀》则说安世高的译经多达176种之多,《开元释教录》订正为95部。
  10. ^ 羅因. 漢魏兩晉般若學經、論翻譯的考察. 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華梵大學). [2014-07-02].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11. ^ 《梁高僧傳·卷九·神異上·佛圖澄傳》
  12. ^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记载:“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经。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13. ^ 《晋书·罗什传》:罗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14. ^ 《晋书》卷九五《罗什传》
  15. ^ 《南史》 《杜之偉傳》曰:「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敕徐劭撰定儀註,勉以臺閣先無此禮,召杜之偉草具其儀。」
  16. ^ 《歷代三寶紀》曰:「中大通元年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遜位為僕,地震,百僚請復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駕還宮。」
  17. ^ 《魏書》〈蕭衍傳〉:「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之號。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
  18. ^ 《南史》〈梁本紀〉:“中大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八日),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夏四月丙戌(十四日),皇太子以下奉贖,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大赦,改元(中大同)。”
  19. ^ 建康實錄》曰:「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三慧經,乃捨身為奴。」
  20. ^ 《梁書》〈武帝紀〉曰:「三月庚子(三日),高祖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捨身。」
  21. ^ 《資治通鑑》卷一五九〈中大同元年條〉、《考異》引《典略》
  22. ^ 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一。荆溪周敦义在该书序中指出:“唐玄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缛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梁启超称玄奘“五种不翻”的资料出于周敦义《翻译名义序》。
  23.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
  24. ^ 《资治通鉴》卷209,唐睿宗景云二年条
  25. ^ 《宋高僧传》卷11《唐扬州慧照寺崇演传》
  26. ^ 《云溪友议》卷上
  27. ^ 《云溪友议》卷下
  28. ^ 《旧唐书》卷129《韩滉传》
  29. ^ 《韓昌黎全集·卷三十九》論佛骨表
  30. ^ 《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31. ^ 《唐會要》卷49;《舊唐書》卷18;《資治通鑑》卷248
  32. ^ . The British Library. [2015-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33. ^ 33.0 33.1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
  34. ^ 《释门正统》卷四
  35. ^ 《顺天府志》
  36. ^ 全世界的宗教文化. 右灰文化. : 161. GGKEY:CPEGL7U1DB8. 
  37. ^ 李尚全. 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信仰方式的变迁: 以江浙佛教在台湾的流变为例. Shineto Copr. 2006: 126. ISBN 978-7-226-03242-8. 
  38. ^ 陳寅恪先生在《與妹書》,金明館叢稿二編第356頁,三聯書店2001年4月北京第一版。
  39. ^ 《元史》卷十三
  40. ^ 《佛祖统记》卷四八
  41. ^ 41.0 41.1 《元史》
  42. ^ 《续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43. ^ 咔奇儿,元代的佛教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成宗纪三》,《元史》卷二十
  45. ^ 《大清会典》

外部連結

  • 佛學知識庫

中國佛教史,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佛教史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佛教史專家關注的頁面, 中国主题, 佛教主题, 历史主题,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 最流行的傳說是, 漢明帝夢見, 金人, 於是遣使求法, 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 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 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目录, 汉传佛教, 先秦, 漢朝, 魏晉, 南北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明朝, 民國, 藏传佛教, 元朝, 清朝, 上座部佛教, 參考書目,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佛教史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佛教史專家關注的頁面 中国主题 佛教主题 历史主题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 最流行的傳說是 漢明帝夢見 金人 於是遣使求法 1 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 2 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 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目录 1 汉传佛教 1 1 先秦 1 2 漢朝 1 3 魏晉 1 4 南北朝 1 5 唐朝 1 6 五代十國 1 7 宋朝 1 8 明朝 1 9 民國 2 藏传佛教 2 1 元朝 2 2 清朝 3 上座部佛教 4 參考書目 4 1 古書 4 1 1 先秦 4 1 2 魏晉 4 1 3 南朝 4 1 4 北朝 4 1 5 隋 4 1 6 唐 4 1 7 宋 4 1 8 清 4 2 今書 5 參見 6 注釋 7 外部連結汉传佛教 编辑主条目 汉传佛教 先秦 编辑 據說佛教在漢朝之前就已傳入中國 但是這些說法多屬傳說性質 禁不起考證 如王嘉 拾遗记 載 燕昭王七年 前317年 沐胥 即印度 之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尸羅荷錫持瓶 云 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 是 佛法入中国之始 3 列子 仲尼篇 載 丘闻西方有圣人焉 因此唐代道宣認為 孔子深知佛为大圣 4 今傳本 列子 經考證 為魏晉時人偽作 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 卷一載秦始皇四年 公元前243年 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攜經來化秦始皇 秦始皇不信佛教 把他们关进牢里 半夜 有金刚打破牢狱把释利防等人救走 5 唐代法琳 破邪論 也有此说 6 梁启超在 佛教之初输入 认为此事可信 漢朝 编辑 永平八年 65年 刘英 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汉明帝在给刘英的诏书中褒奖他 尚浮屠之仁祠 絮斋三月 与神为誓 7 在佛教史上 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 67年 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 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年 8 韩愈在上唐宪宗的 论佛骨表 中也说 佛者 自后汉时流入中国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後漢書 卷八十八 列傳 西域傳 第七十八 世傳明帝夢見金人 長大 頂有光明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名曰佛 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 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 楚王英始信其術 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 後桓帝好神 數祀浮圖 老子 百姓稍有奉者 後遂轉盛 梁代慧皎 高僧傳 記載 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 以占所夢 傅毅以佛對 帝遣郎中蔡愔前往天竺 愔等於彼遇見摩騰 竺法蘭二梵僧 乃要還漢地 譯 四十二章經 二僧住處 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一說張騫在西域時即聽說有佛教 魏书 释老志 记载 及开西域 遣张骞使大夏还 传其旁有身毒国 一名天竺 始闻有浮屠之教 后汉书 西域传 关于身毒国 印度 记述 天竺一名身毒 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俗与月氏同 而卑湿暑热 其国临大小 乘象而战 其人弱于月氏 修浮图道 不杀伐 遂以成俗 東漢四川的搖錢樹 西王母在佛像上方 東漢漢桓帝建和元年 147年 安息太子安世高東來洛陽 致力譯經二十餘年 譯有 安般守意經 陰持入經 四諦經 八正道經 切流摄守因经 本相猗致经 等三十餘部 后历经散失 现存22种 26卷 9 安世高是中國翻譯佛經的第一人 傳譯以小乘經論為主 10 桓帝末年支婁迦讖至洛城 譯有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 皆大乘佛學 為大乘經漢譯之始 其中以 道行般若經 首楞嚴三昧經 和 般舟三昧經 為最 三國志 魏志 東夷傳 注引西漢末 哀帝元壽元年 前2年 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 浮屠經 魏晉 编辑 东晋时后赵中书著作郎王度 向石虎奏说 佛出西域 外国之神 功不施民 非天子 诸华所应祠奉 往 汉明感梦 初传其道 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 以奉其神 其汉人 皆不得出家 魏承汉制 亦循前轨 今大赵受命 率由旧章 华戎制异 人神流别 外不同内 飨祭殊礼 荒夏服祀 不宜杂错 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 礼拜 以遵典礼 其百辟卿士 下逮众隶 例皆禁之 其有犯者 与淫祀同罪 其赵人为沙门者 还从回民之服 石虎驳斥 朕生自边壤 黍当期运 君临诸夏 至于飨祀 应兼从本俗 佛是戎神 正所应奉 11 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 弘揚西方淨土法門 為中國淨土宗初祖 東晉高僧法顯在弘始二年 400年 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 於義熙八年 412年 歸國 著有 佛國記 一書記錄西行見聞 是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南北朝 编辑 毛先舒在 詩辯坻 中說 六朝釋子多賦豔詞 唐代女冠恒于曲宴 後秦弘始三年 401年 姚興攻滅後涼 呂隆出降 是年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抵長安 以國師之禮待之 信徒數千人 公卿以下皆奉佛 12 羅什育有二子 13 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 诸僧多效之 什乃聚针盈钵 引诸僧谓之曰 若能见效食此者 乃可畜室耳 因举匕进针 与常食不别 诸僧愧服 乃止 14 此后在俗10年間 潜心钻研佛学 将梵文经卷译成漢文 并广收门徒 羅什所譯 金剛經 阿彌陀經 法華經 維摩經 大智度論 等在漢傳佛教地區流傳很廣 北魏太武帝起初信奉佛教 后改信道教 下令禁止王公士族庶人供养僧侣 50岁以下的僧侣还俗 太平真君七年 446年 诏 诸有佛图 形像及胡经 尽皆击破焚烧 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唐代道宣 集古今佛道论衡 记载 以太平七年 遂灭佛法 分军四出 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 无少长坑之 其窜逸者 捕获枭斩 高僧慧文領悟 一心三智 一心三觀 的禪法 天台宗推崇其為初祖 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儒崇佛 並曾多次捨身出家 普通八年 527年 三月八日 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 三日後返回 大赦天下 改年號大通 大通元年 529年 九月十五日 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 四部無遮大會 脫下帝袍 換上僧衣 捨身出家 15 16 九月十六日講解 涅槃經 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 向 三寶 禱告 請求贖回 皇帝菩薩 17 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大同元年 546年 四月十日 蕭衍第三次出家 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18 19 太清元年 547年 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 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 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20 21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華 將禪宗傳入中國 唐朝 编辑 武德四年 621年 六月二十一日 太史令傅奕上 废省佛僧表 称 胡佛邪教 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 放归桑梓 令逃课之党 普乐输租 避役之曹 恒忻效力 勿度小秃长揖国家 6 唐初玄奘法師主持佛經翻譯事業 有 五不翻 22 一祕密故 如陀羅尼 二含多義故 如薄伽梵具六義 三此無故 如閻淨樹中 夏實無此木 四順古故 如阿耨菩提 非不可翻 而摩騰以來常顧梵音 五生善故 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玄奘所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瑜伽師地論 在中國廣為流傳 他將印度唯識宗傳入中國 後來形成法相宗 武則天寵信白馬寺主僧懷義 胡作非為 資治通鑑 卷二 三 垂拱元年載 太后修故白馬寺 以僧懷義為寺主 出入乘御馬 宦官十餘人侍從 士民遇之者皆奔避 有近之者 輒撾其首流血 委之而去 任其生死 見道士則極意毆之 仍髟其髮而去 多聚無賴少年 度為僧 縱橫犯法 法藏弘揚 華嚴經 武則天封他為賢首國師 華嚴宗興起 禪宗六祖惠能主張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的頓悟 而北宗神秀主張漸修 惠能弟子荷澤神會於730年滑台大會辯倒了神秀門人 使得 南宗 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唐代宗深信佛教 常于禁中饭僧 有寇至 则令僧讲 仁王经 以禳之 寇去则厚加赏赐 胡僧不空 官至卿 监 爵为国公 出入禁闼 势移权贵 23 唐中宗時 胡僧慧範交游权贵 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桓彦範上表论慧範执左道挠乱时政 请予正法 中宗不予理睬 唐睿宗时 慧範仗着太平公主的势力侵夺民田 御史大夫薛谦光 殿中侍御史慕容珣上疏弹劾 24 李绅对于僧徒一向蔑视 多咄叱而出 25 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 他问 阿师从何处来 僧答 贫道从来处来 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 说 任从去处去 26 李膺曾处理僧人结党屠牛捕鱼事 违西天之禁戒 犯中国之条章 不思流水之心 辄举庖丁之刃 既集徒侣 须务极刑 各决三十 用示伽蓝 韩滉处理僧云晏五人聚集赌钱之事 正法何曾持具 具足戒 空门不积馀财 白日既能赌博 通宵必醉樽罍 强说天堂难到 又言地狱长开 并付江神收管 波中便是泉台 27 韩滉擔任镇海军节度使时 京师爆发了泾原兵变 唐德宗出逃 韩滉 毁撤上元县佛寺 道观四十馀所 修坞壁 建业抵京岘 楼雉相属 以佛殿材于石头城缮置馆第数十 又 以佛寺铜钟铸弩牙兵器 时滉以国家多难 恐有永嘉渡江之事 以为备预 以迎銮驾 亦申儆自守也 28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819年 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的一節釋迦牟尼佛指骨 被送往帝都以迎福納祥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反對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後亂亡相繼 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以下 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前後三度捨身施佛 宗廟之祭 不用牲牢 晝日一食 止於菜果 其後竟為侯景所逼 餓死臺城 國亦尋滅 事佛求福 乃更得禍 伏以佛者 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在位百年 年百一十歲 少昊在位八十年 年百歲 顓頊在位七十九年 年九十八歲 帝嚳在位七十年 年百五歲 帝堯在位九十八年 年百一十八歲 帝舜及禹年皆百歲 此時天下太平 百姓安樂壽考 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後殷湯亦年百歲 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 推其年數 蓋亦俱不減百歲 周文王年九十七歲 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 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 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29 資治通鑑 卷二四 元和十四年正月條記載 中使迎佛骨至京師 上留禁中三日 乃歷送諸寺 王公士民瞻奉施捨 惟恐弗及 有竭產充施者 有燃香臂頂供奉者 形部侍郎韓愈上表切諫 上得表大怒 出示宰相 將加愈極刑 陳善在 捫蝨新話 批評韓愈 今之與佛老辨者 皆未嘗涉其流者也 而欲以一己之見破二氏之宗 譬如與人訟 初不知置詞曲直所在 而曰吾理勝 其誰肯信之 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年 亳州盛传圣水 有妖僧以每斗水三贯钱牟取暴利 李德裕上疏说 昨点两浙 福建百姓渡江者 日三五十人 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 若不绝其根本 终无益黎氓 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 速令填塞 以绝妖源 30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 大规模毁佛 共毁寺院4 600余所 勒令还俗僧尼达260 500人 没收良田数千万顷 奴婢15万人 31 史称 會昌毀佛 或 會昌法難 因话录 卷4说 庸僧以名系功德使 不惧台省府县 以士流好窥其所为 视衣冠过于仇雠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書籍 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32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 金剛經 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 在敦煌出土 五代十國 编辑 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 955年 廢天下佛寺 以佛像銅料鑄行 周元通寶 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 其毀佛行為 史稱 三武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一宗 他说 佛祖说以身世为轻 以利和为急 使其真身尚在 敬利于世 犹欲割截 岂有所惜哉 33 司馬光評述周世宗 毀佛 若周世宗 可謂仁矣 不愛其身而愛民 若周世宗 可謂明矣 不以無益廢有益 33 宋朝 编辑 遼金時期跋陀羅尊者三彩像 宋初 宋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 有李藹作 滅邪集 反佛 宋太祖說他 非毀佛教 誑惑西姓 把他發配沙門島 中国佛教史 宋朝佛教文化事业 记载 宋太祖开宝四年 971年 令高品张从信去四川益州开刻大藏经 于太平兴国八年 983年 完成 这是中国第一部木雕藏经 这就是著名的 开宝藏 亦称 蜀藏 宋太宗特设译经院 並分译经 校经 印经三部 由印度僧人天息斋 法天主持释译佛经 宋太宗还撰写了 莲华回文偈 称 朕机务之暇 留心释典 乃构回文之偈 精求玄妙之源 天禧五年 1021年 僧眾人數達397 615人 尼眾61 240人 寺院4萬餘所 成為宋朝佛教最發達的一個時期 南宋嘉泰二年 1202年 有奏曰 道民 喫菜事魔 所谓奸民者也 自植党与 十百为群 扶持妖教 聋瞽愚俗 或以修路建桥为名 或效诵经焚香为会 夜聚晓散 男女无别 所至各有渠魁相统 假名兴造 自丰囊囊 创置私庵 以为逋逃渊薮 34 请禁止流行 明朝 编辑 景泰年间 太监兴安 佞佛甚于王振 请帝于大兴县东大市街之西北建大隆福寺 费数十万 以太监尚义 陈祥 陈谨 工部左侍郎赵荣董之 四年三月功成 35 莊严可与大兴隆寺媲美 明典匯 載 隆福寺成 车架择日临幸 大 太 学士济宁杨浩上疏言 陛下即位之初 首幸太学 海内之士 闻风而睹 今乃 又 弃儒学而崇佛 岂可垂范后世耶 万历年间 顺天府志 风会之趋也 人情之返也 开 始未尝不朴茂 而后渐以漓 其流殆益甚焉 社会 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 厌老成而尚轻锐 以宴游为佳致 以饮博为本业 人民 家无担石 之储 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 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佞佛进香 更 甚则遗骸未收 即树幡叠鼓 崇朝云集 噫 何心哉 德化凌迟 民风不竟 明末蓮池祩宏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 禪淨雙修 成為當時主流 36 民國 编辑 1908年 楊文會在金陵刻經處開辦祇洹精舍 成為中國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機構 1922年歐陽竟無 呂澂等人在南京成立支那內學院 促進唯識宗復興與佛學研究風氣 民國初年許多知識份子輕視佛教 太虛大師發起佛教改革運動 主張整頓 中國佛教會 37 主張推行貼近民眾生活的 人生佛教 設立武昌佛學院 擔任閩南佛學院院長 派人學習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翻譯其經典 其弟子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 主張注重 此時 此地 此人 的佛教 而非注重 死後 他方 他力 的佛教 陳寅恪提到 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 其注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 其間數十百家 誤解不知其數 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 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 當能得正確之解 其餘多是望文生義 不足道也 隋智者大師天台宗之祖師 解悉檀二字 錯得可笑 好在天台宗乃儒家五經正義二疏之體 說佛經 與禪宗之自成一派 與印度無關者相同 以不要緊也 38 藏传佛教 编辑参见 藏传佛教 元朝 编辑 中統五年 1264年 元世祖以國師八思巴为總制院院使 掌管全国佛教事物 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 给护国寺修道 39 自有天下 寺院田产 二税尽蠲免之 并令缁侣安心办道 40 自此藏传佛教地位穩固 百年之间 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 无所不用其至 虽帝后妃主 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正衙朝会 百官班列 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 41 大规模赐田赐钞之風 凡天下人迹所到 精蓝胜观 栋宇相望 42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境内有寺4万2千余所 僧尼21300余人 43 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 建临洮寺 万寿依国寺 大德五年 1031年 赐昭应宫 兴教寺地各百顷 兴教寺仍赐钞万五千锭 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 钞皆如兴教之数 万安寺地六百顷 钞万锭 南寺地百二十顷 钞如万安之数 44 元顺帝时 佛事的费用支出 較元世祖時 岁增金38锭 银203锭40两 缯帛61600余匹 钞29250余锭 41 清朝 编辑 满族最早信仰薩滿教 金代佛教盛行 後金亦受其影響 皇太极与西藏达赖喇嘛五世罗桑嘉措建立关系 滿清入關後 大清律例 规定 不许私建或增置寺院 不许私度僧尼 清初各省官建大寺6073处 小寺6409处 私建大寺8458处 小寺58682处 有僧110292人 尼8615人 45 上座部佛教 编辑参见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 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 當中以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大量上座部佛經 除了少数的汉族南传佛教徒外 居住在云南的傣族 布朗族和德昂族都是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 西双版纳 孟连 耿马的男童也会到佛寺里当一段时间的小沙弥 同时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 少则数月 多则数年 參考書目 编辑古書 编辑 先秦 编辑 春秋列禦寇 列子 仲尼篇 魏晉 编辑 曹魏朱士行 朱士行經錄 西晉陳壽 三國志 魏志 東夷傳 東晉道安 眾經目錄 東晉王嘉 拾遺記 南朝 编辑 宋范曄 後漢書 卷八十八 列傳 西域傳 第七十八 楚王英傳 梁僧祐 出三藏記集 卷二 新集經論錄 梁慧皎 高僧傳 鳩摩羅什傳 梁 僧傳 卷九 佛圖澄傳 北朝 编辑 北齊魏收 魏書 釋老志 蕭衍傳 隋 编辑 隋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 卷一唐 编辑 唐法琳 破邪論 又稱 對傅奕廢佛僧事 又稱 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 唐房玄齡 晉書 卷九五 羅什傳 唐李延壽 南史 梁本紀 杜之偉傳 唐道宣 廣弘明集 卷一一 破邪論 唐道宣 集古今佛道論衡 唐智昇 開元釋教錄 唐許嵩 建康實錄 唐姚思廉 梁書 武帝紀 宋 编辑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卷一一四 卷一五九 卷二二四宋釋法雲 翻譯名義集 卷一 周敦義序清 编辑 清俞樾 茶香室叢鈔 卷十三今書 编辑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印順 中國禪宗史 湯用彤 1938 漢魏两晉南北朝佛教史 任繼愈 1981 88 中國佛教史 1至3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7500401787 杜繼文 佛教史 1988年 賴永海 中國佛教通史 2010年 季羨林 中华佛教史 2014年 魏道儒 世界佛教通史 2015年 藍吉富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全套10卷 台灣 ISBN 95799821 0 4 賴永海 2000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全套8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28707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 皇帝菩薩 地位的建立 顏尚文 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 1990 10 出版 參見 编辑中国佛教 佛經翻譯 中國禪宗史 對佛教的批判注釋 编辑 後漢書 卷八十八 列傳 西域傳 第七十八 慧皎 高僧傳 記載 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 以占所夢 傅毅以佛對 帝遣郎中蔡愔 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 愔等於彼遇見摩騰 竺法蘭二梵僧 乃要還漢地 譯 四十二章經 二僧住處 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清俞樾 茶香室丛钞 卷十三 感应记 歷代三寶紀卷第一 2021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6 6 0 6 1 破邪論 又稱 對傅奕廢佛僧事 又稱 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 其中有引用 朱士行經錄 收錄於道宣 廣弘明集 卷十一 后汉书 楚王英传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 至今尚無定論 至少有六種說法 先秦說 秦朝說 漢武帝時期說 西漢末說 西漢末東漢初說 東漢初說 其中以 東漢初說 後漢明帝感夢求法說 列入史冊 最為著名 道安 众经目录 列举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 41卷 梁僧祐 出三藏记集 卷二 新集经论录 裡 称安世高译经为34种 40卷 歷代三寶紀 则说安世高的译经多达176种之多 开元释教录 订正为95部 羅因 漢魏兩晉般若學經 論翻譯的考察 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華梵大學 2014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梁高僧傳 卷九 神異上 佛圖澄傳 资治通鉴 卷一一四记载 秦王兴 以鸠摩罗什为国师 奉之如神 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经 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 大营塔寺 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 公卿以下皆奉佛 由是州郡化之 事佛者十室而九 晋书 罗什传 罗什 尝讲经于草堂寺 姚 兴及朝臣 大德沙门千有余人 肃容观听 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 有二小儿登吾肩 欲鄣 须妇人 兴乃召宫女进之 一交而生二子焉 晋书 卷九五 罗什传 南史 杜之偉傳 曰 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 敕徐劭撰定儀註 勉以臺閣先無此禮 召杜之偉草具其儀 歷代三寶紀 曰 中大通元年九月十五日 帝幸同泰寺 遜位為僕 地震 百僚請復位 凡十五日 十月一日駕還宮 魏書 蕭衍傳 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 有事佛精苦者 輒加以菩薩之號 其臣下奏表上書 亦稱衍為皇帝菩薩 南史 梁本紀 中大同元年 546年 三月庚戌 八日 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 仍施身 夏四月丙戌 十四日 皇太子以下奉贖 仍於同泰寺解講 設法會 大赦 改元 中大同 建康實錄 曰 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 幸同泰寺 講三慧經 乃捨身為奴 梁書 武帝紀 曰 三月庚子 三日 高祖幸同泰寺 設無遮大會 捨身 資治通鑑 卷一五九 中大同元年條 考異 引 典略 宋釋法雲 翻譯名義集 卷一 荆溪周敦义在该书序中指出 唐玄奘法师论五种不翻 一 秘密故 如陀罗尼 二 含多义故 如薄伽梵 具六义 三 此无故 如阎浮树 中夏实无此木 四 顺古故 如阿缛菩提 非不可翻 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 生善故 如般若 尊重 智慧 梁启超称玄奘 五种不翻 的资料出于周敦义 翻译名义序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二十四 资治通鉴 卷209 唐睿宗景云二年条 宋高僧传 卷11 唐扬州慧照寺崇演传 云溪友议 卷上 云溪友议 卷下 旧唐书 卷129 韩滉传 韓昌黎全集 卷三十九 論佛骨表 旧唐书 卷174 李德裕传 唐會要 卷49 舊唐書 卷18 資治通鑑 卷248 Diamond Sutra The British Library 2015 07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10 33 0 33 1 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九十二 释门正统 卷四 顺天府志 全世界的宗教文化 右灰文化 161 GGKEY CPEGL7U1DB8 李尚全 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信仰方式的变迁 以江浙佛教在台湾的流变为例 Shineto Copr 2006 126 ISBN 978 7 226 03242 8 陳寅恪先生在 與妹書 金明館叢稿二編第356頁 三聯書店2001年4月北京第一版 元史 卷十三 佛祖统记 卷四八 41 0 41 1 元史 续资治通鉴 卷一九七 咔奇儿 元代的佛教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成宗纪三 元史 卷二十 大清会典 外部連結 编辑佛教的傳入 佛學知識庫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國佛教史 amp oldid 7520046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